CN111650824A -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0824A
CN111650824A CN202010534938.7A CN202010534938A CN111650824A CN 111650824 A CN111650824 A CN 111650824A CN 202010534938 A CN202010534938 A CN 202010534938A CN 111650824 A CN111650824 A CN 111650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cartridge
developing roller
drive transmission
develo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49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0824B (zh
Inventor
佐藤昌明
菅野一彦
西谷智史
山下昌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650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0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0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08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处理盒,包含可旋转感光鼓;被配置成使形成于该鼓上的图像显影的可旋转显影辊,该显影辊能够与鼓接触和隔开;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接收用于使显影辊与鼓间隔开的推动力的推动力接收部分;能够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并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接收用于使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以及能够通过由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推动力来推动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以使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解耦的解耦部件。

Description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80065715.3、申请日为2014年12月4日、发明名称为“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卡盒。
在此,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过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例如,激光束打印机、LED或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器等。
卡盒包含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鼓或感光鼓),以及可作用于鼓(显影剂承载部件(显影辊))上的至少一个处理设备,这些装置被统合成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卡盒。卡盒可以包含作为一个单元的鼓和显影辊,或者可以包含鼓,或者可以包含显影辊。包含鼓的卡盒是鼓盒(drum cartridge),以及包含显影辊的卡盒是显影盒。
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是除该卡盒外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鼓以及可作用于鼓上的处理设备被统合成可拆卸地安装于该装置(处理盒型)的主组件的卡盒。
通过这样的处理盒型,对图像形成装置的维护操作可以在不依靠服务人员的情况下由用户有效执行,并因此可以显著地提高可操作性。因此,处理盒型被广泛地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领域内。
处理盒(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1-337511)和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3-208024)已经被提出来,其中离合器被提供以实现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切换至驱动显影辊并且在非图像形成期间关闭显影辊的驱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1-337511中,弹簧离合器被设置于显影辊的端部处以切换驱动。
另外,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3-208024中,离合器被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切换用于显影辊的驱动。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改进用于切换显影辊的驱动的离合器。
[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主组件包含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和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所述处理盒包含:(i)可旋转感光部件;(ii)可旋转显影辊,被配置成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部件上的潜影图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与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和间隔开;(iii)推动力接收部分,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间隔开的推动力;(iv)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能够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并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以及(v)解耦部件,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推动力来推动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以使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解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含:(i)可旋转感光部件;(ii)可旋转显影辊,被配置成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部件上的潜影图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与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和间隔开;(iii)推动力接收部分,被配置成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间隔开的推动力;(iv)驱动输入部件,被配置成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以及(v)推动部件,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推动力使所述驱动输入部件向所述卡盒内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在记录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装置包含:(i)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含主组件侧推动部件和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以及(ii)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含,(ii-i)可旋转感光部件,(ii-ii)可旋转显影辊,被配置用成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部件上的潜影图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与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和间隔开,(ii-iii)推动力接收部分,被配置成从所述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间隔开的推动力,(ii-iv)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能够与所述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用于从所述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以及(ii-v)解耦部件,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推动力来推动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以使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解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含:感光部件;感光部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部件;显影辊,被配置成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部件上的潜影图像显影;显影器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所述显影器件框架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连接,使得所述显影器件框架可以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间隔开;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能够与设置于所述主组件中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并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可围绕所述显影器件框架可绕其相对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旋转的旋转轴旋转;以及释放机构,用于在所述显影器件框架从接触位置旋转到间隔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释放。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含:(i)可旋转感光部件;(ii)感光部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部件;(iii)显影辊,被配置成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部件上的潜影图像显影;(iv)显影器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显影器件框架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连接使得所述显影器件框架可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间隔开;(v)驱动输入部件,用于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所述驱动输入部件可围绕所述显影器件框架绕其相对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旋转的旋转轴旋转;以及(vi)推动机构,能够在所述显影器件框架从接触位置旋转到间隔位置的情况下使所述驱动输入部件向所述卡盒内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装置包含:(i)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含用于传递旋转力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ii)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含,(ii-i)感光部件,(ii-ii)感光部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部件,(ii-iii),(ii-iv)显影器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所述显影器件框架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连接使得所述显影器件框架可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部件间隔开;(ii-v)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能够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并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可围绕所述显影器件框架可绕其相对于所述感光部件框架旋转的旋转轴旋转,以及(ii-vi)释放机构,用于在所述显影器件框架从接触位置旋转到间隔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释放。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卡盒,主组件包含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和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所述卡盒包含:(i)可旋转显影辊;(ii)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能够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并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iii)推动力接收部分,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接收推动力;以及(iv)解耦部件,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推动力来推动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以使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解耦,其中当沿着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观看所述卡盒时,所述显影辊被布置于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的卡盒,所述卡盒包含:(i)可旋转显影辊;(ii)驱动输入部件,用于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iii)推动力接收部分,能够接收推动力;以及(iv)推动部件,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推动力使所述驱动输入部件向所述卡盒内部移动,其中当沿着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观看所述卡盒时,所述显影辊被布置于所述驱动输入部件与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及其周围的元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侧视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鼓与显影辊之间的接触状态,(b)示出了推动力接收部分已经移动了距离δ1的状态,以及(c)示出了推动力接收部分已经移动了距离δ2的状态。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及其周围的元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内的元件的示意性剖面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驱动传递状态,以及(b)示出了驱动断开状态。
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释放凸轮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释放凸轮、显影器件覆盖部件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的示意性分解图。
在图12中,(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作为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已经在N所指示的方向上移动的剖面图。
图1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图像(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释放凸轮、驱动侧卡盒盖部件及显影器件覆盖部件的导向体(guide)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7是图像形成装置的齿轮布局的示例的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邻域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邻域的分解透视图。
图2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性剖面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驱动传递状态,以及(b)示出了驱动断开状态。
图2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2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图像(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2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24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2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2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空转齿轮(idler gear)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分解图(a)、透视图(b)。
图2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性剖面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驱动传递状态,以及(b)示出了驱动断开状态。
图28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2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邻域的分解透视图。
图30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释放凸轮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的透视图。
图3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释放部件、外围部分及驱动侧卡盒盖部件的透视图。
图32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释放凸轮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的透视图。
图3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性剖面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驱动传递状态,以及(b)示出了驱动断开状态。
图3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35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图像(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36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37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处理盒,在该图中(a)是示意性地示出作用于显影单元9的力的分解透视图,以及(b)是沿着旋转轴X从驱动侧观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8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影盒D。
图39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影盒,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邻域的分解透视图,以及(b)是沿着旋转轴X方向从驱动侧观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0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邻域的分解透视图。
图41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邻域的分解透视图。
图42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43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44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释放凸轮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的透视图。
图45是驱动连接部分、驱动侧卡盒盖部件和承载部件的示意图。
图46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性剖面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驱动传递状态,以及(b)示出了驱动断开状态。
图47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处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48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图像(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49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50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51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52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53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54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性剖面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驱动传递状态,以及(b)示出了驱动断开状态。
图55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释放凸轮和释放杆(release lever)的透视图。
图56是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释放部件、外围部分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的透视图。
图57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处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58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图像(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59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处于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图,在该图中(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60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处理盒,在该图中(a)是示意性地示出作用于显影单元9的力的分解透视图,以及(b)是沿着旋转轴X从驱动侧观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1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释放杆释放凸轮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的透视图。
图62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邻域的示意性剖面图,在该图中(a)示出了驱动传递状态,以及(b)示出了驱动断开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般性描述]
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下列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是四个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其中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
可安装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本示例。它可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
例如,在单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形中,安装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的数量为1。下列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是打印机。
[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布局]
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能够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剖面图。图3的部分(a)是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处理盒P的剖面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从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P的透视图,以及图6是本实施例的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处理盒P的透视图。
如图2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使用用于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彩色图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过程的四元全色(four full-color)激光束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是处理盒型的,其中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2以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有前门3的那侧是前侧,而与前侧相对的那侧是后侧。另外,从前侧观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右侧是驱动侧,而左侧是非驱动侧。图2是从非驱动侧观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剖面图,其中该图的纸面的正面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非驱动侧,该图的纸面的右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该图的纸面的后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侧。
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2中,提供了包含第一处理盒PY(黄色)、第二处理盒PM(品红色)、第三处理盒PC(青色)和第四处理盒PK(黑色)的处理盒P(PY,PM,PC,PK),这些处理盒沿水平方向布局。
虽然包含于其中的显影剂的颜色不同,但是第一-第四处理盒P(PY,PM,PC,PK)包含类似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处理机构。对于第一-第四处理盒P(PY,PM,PC,PK),旋转力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2的驱动输出部分传递。这将在下文详细地描述。
另外,第一-第四处理盒P(PY,PM,PC,PK)每个都由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2供应有偏置电压(充电偏置电压、显影偏置电压等)(未示出)。
如图4中所示,第一-第四处理盒P(PY,PM,PC,PK)每个都包含感光鼓单元8,感光鼓单元8设置有感光鼓4、作为可作用于鼓4上的处理设备的充电设备和清洁设备。
另外,第一-第四处理盒P(PY,PM,PC,PK)每个都包含设置有用于将静电潜影图像显影于鼓4上的显影设备的显影单元9。
第一处理盒PY在其显影器件框架29中容纳黄色(Y)显影剂,用于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黄色的显影剂图像。
第二处理盒PM在其显影器件框架29中容纳品红色(M)显影剂,用于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品红色的显影剂图像。
第三处理盒PC在其显影器件框架29中容纳青色(C)显影剂,用于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青色的显影剂图像。
第四处理盒PK在其显影器件框架29中容纳黑色(K)显影剂,用于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黑色的显影剂图像。
在第一-第四处理盒P(PY,PM,PC,PK)之上,设置有作为曝光设备的激光扫描仪单元LB。激光扫描仪单元LB依据图像信息来输出激光束。激光束Z穿过卡盒P的曝光窗口10以扫描方式投影于鼓4的表面之上。
在第一-第四卡盒P(PY,PM,PC,PK)之下,设置有作为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1。中间转印带单元11包含具有柔性的转印带12延伸于其周围的驱动辊13、张力辊14和张力辊15。
第一-第四卡盒P(PY,PM,PC,PK)各自的鼓4在底面部分接触转印带12的上表面。接触部分是初级转印部分。在转印带12内部,设置有与鼓4相对的初级转印辊16。
另外,在与张力辊14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次级转印辊17,转印带12介于它们之间。在转印带12与次级转印辊17之间的接触部分是次级转印部分。
在中间转印带单元11之下,设置有进给单元18。进给单元18包含容纳记录材料堆S的片材进给托盘19,以及片材进给辊20。
在图2中的装置的主组件2中的左上侧部分的下面,设置有定影单元21和排出单元(discharge unit)22。装置的主组件2的上表面起着排出托盘(discharge tray)23的作用。
其上具有转印的显影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通过设置于定影单元21中的定影设备进行定影操作,并且之后,它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3。
卡盒P通过可抽出的卡盒托盘60可拆卸地安装于装置的主组件2。图3的部分(a)示出了其中卡盒托盘60和卡盒P被从装置的主组件2抽出的状态。
[图像形成操作]
将描述用于形成全色图像的操作。
第一-第四卡盒P(PY,PM,PC,PK)的鼓4以预定的速度旋转(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由图4中的箭头D指示的方向)。
转印带12同样以与鼓4的速度对应的速度与鼓的旋转同向旋转(由图2中的箭头C指示的方向)。
同样,激光扫描仪单元LB被驱动。与扫描仪单元LB的驱动同步,鼓4的表面由充电辊5均匀地充电至预定的极性和电位。激光扫描仪单元LB依据各种颜色的图像信号用激光束Z来扫描鼓4的表面并对其曝光。
通过这样,静电潜影图像分别依据相应颜色的图像信号形成于鼓4的表面上。静电潜影图像由以预定速度旋转(以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由图4中的箭头E指示的方向)的相应显影辊6显影。
通过这样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处理操作,与全色图像的黄色分量对应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形成于第一卡盒PY的鼓4上。然后,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初级转印)到转印带12之上。
类似地,与全色图像的品红色分量对应的品红色显影剂图像形成于第二卡盒PM的鼓4上。显影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初级转印)到已经转印到转印带12之上的黄色显影剂图像之上。
类似地,与全色图像的青色分量对应的青色显影剂图像形成于第三卡盒PC的鼓4上。然后,显影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初级转印)到已经转印到转印带12之上的黄色和品红色的显影剂图像之上。
类似地,与全色图像的黑色分量对应的黑色显影剂图像形成于第四卡盒PK的鼓4上。然后,显影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初级转印)到已经转印到转印带12之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显影剂图像上。
以此方式,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四元全色形成于转印带12上(未定影的显影剂图像)。
另一方面,记录材料S被挑选出并以预定的控制时序进给。记录材料S按照预定的控制时序被引入作为次级转印辊17与转印带12之间的接触部分的次级转印部分。
通过这样,在记录材料S正被进给到次级转印部分时,四色叠加的显影剂图像全都一起依次从转印带12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表面之上。
[处理盒的总体布局]
将描述用于形成电子照相图像的处理盒的总体布局。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容纳于其中的显影剂的颜色和/或填充量不同,但是第一-第四卡盒P(PY,PM,PC,PK)具有类似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处理机构。
卡盒P设置有作为感光部件的鼓4,以及可作用于鼓4上的处理设备。处理设备包含作为用于给鼓4充电的充电设备的充电辊5、作为用于使形成于鼓4上的潜影图像显影的显影设备的显影辊6、作为用于去除遗留于鼓4的表面上的残留显影剂的清洁设备的清洁刮板7等。卡盒P被划分成鼓单元8和显影单元9。
[鼓单元的结构]
如图4、图5和图6中所示,鼓单元8包含作为感光部件的鼓4、充电辊5、清洁刮板7、作为感光部件框架的清洁器容器26、残留显影剂容纳部分27、卡盒盖部件(在图5和图6中的在驱动侧的卡盒盖部件24以及在非驱动侧的卡盒盖部件25)。感光部件框架在广义上包含作为狭义的感光部件框架的清洁器容器26,以及残留显影剂容纳部分27、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5(对于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同样如此)。当卡盒P被安装于装置的主组件2时,感光部件框架被固定于装置的主组件2。
鼓4由设置于卡盒P的纵向相对端部处的卡盒盖部件24和25旋转支撑。在此,鼓4的轴向是纵向方向。
卡盒盖部件24和25在清洁器容器26的相对纵向端部处被固定于清洁器容器26。
如图5中所示,感光鼓的作为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鼓4的耦合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感光鼓的驱动传递部分)4a被设置于鼓4的一个纵向端部处。图3的部分(b)是该装置的主组件2的透视图,在该图中没有示出卡盒托盘60和卡盒P。卡盒P(PY,PM,PC,PK)的耦合部件4a与作为图3的部分(b)中所示的装置2的主组件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鼓驱动力输出部件61(61Y,61M,61C,61K)接合,使得该装置的主组件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被传递给鼓4。
充电辊5由清洁器容器26支撑并且与鼓4接触,以使得由鼓4驱动。
清洁刮板7由清洁器容器26支撑,以使得以预定的压力与鼓4的圆周表面接触。
由清洁设备7从鼓4的外周表面上去除的未转印的残留显影剂被容纳于清洁器容器26中的残留显影剂容纳部分27中。
另外,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和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5设置有作为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24a,25a(图6)。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1和图8中所示,显影单元9包含显影辊6、显影刮板(developing blade)31、显影器件框架29、承载部件45、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等。显影器件框架在广义上包含承载部件45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等,以及显影器件框架29(对于下文将描述的实施例同样如此)。当卡盒P被安装于装置的主组件2时,显影器件框架29可相对于装置的主组件2移动。
卡盒框架在广义上包含上述广义的感光部件框架以及上述广义的显影器件框架(对于下文将描述的实施例同样如此)。
显影器件框架29包含用于容纳待供应给显影辊6的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分49,以及用于调整在显影辊6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层厚度的显影刮板31。
另外,如图1中所示,承载部件45被固定于显影器件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设置有作为在纵向端部处的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辊齿轮69。承载部件45同样可旋转地支撑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驱动输入部件)74。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驱动输入部件)74能够与作为图3的部分(b)中所示的主组件2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驱动输出部件62(62Y,62M,62C和62K)耦合。也就是,通过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显影驱动输出部件之间的彼此接合或耦合,驱动力从设置于主组件2内的马达(未示出)传递。这将在下文详细地描述。
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相对于卡盒P的纵向方向固定于承载部件45的外部。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覆盖显影辊齿轮69以及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36的部分,等等。
[鼓单元与显影单元的组装]
图5和图6示出了显影单元9与鼓单元8之间的连接。在卡盒P的一个纵向端部侧,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圆柱部分32b的外部圆周32a适配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支撑部分24a中。另外,在卡盒P的另一个纵向端部侧,从显影器件框架29凸出的凸出部分29b适配于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5的支撑孔部分25a中。通过这样,显影单元9受到可相对于鼓单元8旋转的支撑。在此,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的旋转中心(旋转轴)被称为旋转中心(旋转轴)X。旋转中心X是由支撑孔部分24a的中心和支撑孔部分25a的中心得到的轴。
[显影辊与鼓之间的接触]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显影单元9由作为用作推动部件的弹性部件的推动弹簧95推动,使得显影辊6与鼓4围绕旋转中心X接触。也就是,显影单元9由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在由图4中的箭头G指示的方向上按压,该推动弹簧95围绕旋转中心X产生由箭头H指示的方向上的力矩。
通过这样,显影辊6以预定的压力与鼓4接触。在此时,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的位置是接触位置。当显影单元9在与箭头G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逆着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移动时,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以此方式,显影辊6可朝着鼓4移动以及与其远离地移动。
[在显影辊与鼓之间的间隔]
图7是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从驱动侧观看的卡盒P的侧视图。在该图中,为了更好地说明,省略了某些部分。当卡盒P被安装于装置的主组件2中时,鼓单元8在装置的主组件2中被定位于原位。
在本实施例中,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spacing force)接收部分)45a被设置于承载部件45上。在此,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可以设置于除承载部件45外的另一个部分(例如,显影器件框架等)上。作为推动力接收部分的力接收部分45a可与作为设置于装置的主组件2中的主组件侧推动部件(间隔力推动部件)的主组件间隔部件80接合。
作为主组件侧推动部件(间隔力推动部件)的主组件间隔部件80接收来自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并且可沿着轨道81向箭头F1和F2的方向移动。
将描述在显影辊与感光部件(鼓)之间的间隔操作。图7的部分(a)示出了其中鼓4和显影辊6彼此接触的状态。在此时,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和主组件间隔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间隔开间隙d。
图7的部分(b)示出了其中主组件间隔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图7的部分(a)的状态中的位置在箭头F1的方向上远离距离δ1的状态。在此时,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与主组件间隔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接合。如同前文所描述的,显影单元9可相对于鼓单元8旋转,并因此,在图7的部分(b)的状态中,显影单元9已经在箭头K的方向上围绕旋转轴X旋转了角度θ1。在此时,鼓4和显影辊6彼此间被隔开距离ε1。
图7的部分(c)示出了其中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已经从图7的部分(a)中所示的状态在箭头F1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δ2(>δ1)的状态。显影单元9已经在箭头K的方向上围绕旋转轴X旋转了角度θ2。在此时,显影辊6与鼓4被间隔开间隙ε2。
[在显影辊、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和推动力接收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7的部分(a)-(c)中所示,在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从驱动侧观看卡盒P时,显影辊6在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与推动力接收部分45a之间。更特别地,在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观看卡盒P时,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被布置于跨显影辊6基本上与驱动输入部件74相对的那侧。更特别地,连接用于接收来自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的力的推动力接收部分45a的接触部分45b和显影辊6的旋转轴6z的线,与连接显影辊6的旋转轴6z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在本实施例中与旋转轴X同轴)的线相交成某一角度。另外,在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观看卡盒P时,连接接触部分45b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的线穿过显影辊6。这样的布局同样被表示为显影辊6布置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与推动力接收部分45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9可围绕其相对于鼓单元旋转的旋转轴X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同轴。
而且,显影辊6的旋转轴6z被布置于感光部件4的旋转轴4z、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和推动力接收部分45a的接触部分45b之间。换言之,在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从驱动侧观看卡盒P时,显影辊6的旋转轴6z被布置于由连接感光部件4的旋转轴4z、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X和接触部分45b的线规定的三角形内。
在此,显影单元9可相对于鼓单元8旋转,并因此,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和推动力接收部分45a相对于感光部件4的位置关系是可改变的。但是,在任何位置关系中,显影辊6的旋转轴6z被布置于旋转轴4z、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X)以及接触部分45b之间。
与其中显影辊远离接触部分45b和旋转轴X之间的结构相比,通过将显影辊布局于接触部分45b与旋转轴X之间,可以精确地实现显影辊的间隔和接触。而且,在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从驱动侧观看卡盒P时,优选地,在旋转轴X与接触部分45b之间的距离比在旋转轴X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6z之间的距离长,此后可以精确地控制间隔和接触时序。
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在后续的第二实施例中),在鼓4的旋转轴与在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和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之间的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在13mm~33mm的范围内。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在后续的实施例中),在旋转轴X与在力接收部分45a和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之间的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在27mm~32mm的范围内。
[到感光鼓的驱动传递]
将描述到感光鼓4的驱动传递。
如同前文所描述的,感光部件的作为设置于用作感光部件的鼓4的端部处的耦合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传递部分)4a与图3的部分(b)中所示的主组件2的鼓驱动力输出部件61(61C,61K)接合,以接收来自主组件A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通过这样,驱动从主组件传递到鼓4。
如图1中所示,感光部件的作为设置于感光鼓4的端部处的耦合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传递部分)4a通过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开口24d曝光,该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是设置于卡盒P的纵向端部处的框架。更特别地,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从卡盒向外凸出到卡盒盖部件24的开口24d的开口平面之上。与前文所描述的能够前进和回退的驱动输入部分74b相反,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在朝着卡盒P内部的方向上(沿着感光部件的旋转轴)被固定。也就是,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相对于鼓4固定。
[到显影辊的驱动传递]
(驱动连接部分和释放机构的操作)
将参照图1和图8来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此,驱动连接部分是用于接收来自作为主组件2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驱动力且用于选择性地传递及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力的机构。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接部分包含弹簧70、驱动输入部件74、释放凸轮72、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
如图1和图8所示,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通过开口32d和释放凸轮72的开口72f彼此接合。更特别地,如图1中所示,作为设置于卡盒的纵向端部处的框架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设置有开口24e(通孔)。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耦合的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设置有圆柱部分32b,该圆柱部分32b设置有开口32d(通孔)。
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设置有转轴部分74x,并且具有设置有作为旋转力接收部分的驱动输入部分74b的端部。转轴部分74x穿过释放凸轮的开口72f、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开口32d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开口24e,并且在自由端处的驱动输入部分74b朝卡盒外部露出。更特别地,驱动输入部分74b凸出到卡盒的外部,超过设置有开口24e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开口平面。驱动输入部分74b的凸出部与设置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62上的凹部62b耦合,使得驱动从主组件侧传递到驱动输入部分74b。驱动输入部分74b具有通过使基本上为三棱柱的柱体轻微扭曲来提供的配置(图1)。
而且,齿轮部分74g被设置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外周表面上,并且与显影辊齿轮69接合。通过这样,传递给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的驱动通过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齿轮部分74g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给显影辊6。
本实施例的驱动输入部分74b可朝卡盒内部移动。更特别地,设置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转轴部分74x的基部处的待推动部分74c由释放凸轮72按压,使得驱动输入部件74朝着卡盒内部回退。通过这样做,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62供应的驱动力被传递和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并且同样,在后续的实施例中,朝着卡盒内部的方向沿着旋转轴X并且由图1中的N指示。但是,即使相对于旋转轴X轻微倾斜,这样的方向(同样是朝着卡盒内部的方向)是使得驱动输入部分74b以及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62彼此有效接合的方向。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将参照图1、图8和图9来具体描述该结构。设置于作为设置于卡盒P的纵向端部处的框架的一部分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与支撑显影辊的转轴的承载部件45之间的是作为用作用于在从承载部件45朝着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方向上推动的推动部件的弹性部分的弹簧70、作为由弹簧70推动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输入部件74、释放机构的一部分的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72,以及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这些部件的旋转轴与驱动输入部件74的旋转轴同轴。在此,它们在分离方面的尺寸公差的范围之内是彼此同轴的,对于下文将描述的后续实施例同样如此。
图9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驱动输入部件74的支撑部分74p(圆柱部分的内表面)与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彼此接合。另外,驱动输入部件74的圆柱部分74q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内圆周32q彼此接合。因而,驱动输入部件74在其相对端部处由承载部件45旋转支撑并且处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中。
另外,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更特别地,承载部件45的第二转轴接收部分45q(圆柱部分的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的转轴部分6a。并且,显影辊齿轮69与显影辊6的转轴部分6a接合。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驱动输入部件74的外周表面被形成为用于与显影辊齿轮69啮合的齿轮部分74g。通过这样,旋转力通过显影辊齿轮69从驱动输入部件74传递到显影辊6。
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的中心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内圆周32q处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上。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可旋转地支撑。
关于卡盒P的纵向方向在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外部设置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图9的部分(a)是示出在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连接状态(耦合状态)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驱动输入部分74b凸出到卡盒的外部超过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开口24e的开口平面,并且旋转力可以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传递到驱动输入部分74b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驱动输入部件74的“第一位置”。设置于承载部件45与驱动输入部分74b之间的是作为在由箭头M指示的方向上推动驱动输入部分74b的推动部件的弹簧70(弹性部件)。
在图9的部分(a)的状态中,当释放凸轮72和驱动输入部件74被投影于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平行的假想线(phantom line)上时,释放凸轮72的范围处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范围之内。因而,释放凸轮72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驱动输入部件74的一部分的范围重叠,由此可以缩小驱动断开机构。
图9的部分(b)是在驱动输入部分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连接已经断开的示意性剖面图,并且它们被彼此间隔。驱动输入部分74b可通过由作为推动机构的释放凸轮72按压而在箭头N的方向上逆着弹簧39的推动力移动。
其中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旋转力没有被传递给驱动输入部分74b的状态(如图9的部分(b)所示)被称为驱动输入部件74的“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相比,在第二位置中驱动输入部分74b更接近于卡盒的一侧。优选地,第二位置使得设置于卡盒驱动输入部件的端部处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从其中存在框架的开口平面的卡盒的外表面回退。但是,如图9的部分(b)所示,驱动输入部分74b的外表面和端面可以彼此齐平,或者驱动输入部分74b的端面可以稍微凸出到外表面之外。在任何情况下,第二位置可以对应于其中与第一位置相比驱动输入部分74更接近卡盒的内部并且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和驱动输入部件74没有驱动连接的状态。
图12是包含承载部件45、弹簧70、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辊齿轮69的结构的剖面图。
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具有第一引导部分,用于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作为驱动输入部件74的第一待引导部分的支撑部分(待支撑的部分)74p(圆柱部分的内表面)。在支撑部分74p与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接合的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74可沿着旋转轴(旋转中心)X移动。换言之,承载部件45沿着旋转轴X可滑动地(往复地)支撑驱动输入部件74。进一步地,换言之,驱动输入部件74可在箭头M和箭头N的方向上相对于承载部件45滑动。
图12的部分(b)示出了其中驱动输入部件74已经从图12的部分(a)所示的状态相对于承载部件45在箭头N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驱动输入部件74可在与显影辊齿轮69接合的同时在箭头M和箭头N的方向上移动。为了使驱动输入部件74在箭头M(朝卡盒外部)和箭头N(朝卡盒内部)的方向上沿着旋转轴X的移动更容易,优选地,驱动输入部件74的齿轮部分74g为正齿轮,而不是斜齿轮。图12的部分(a)的驱动输入部件74的位置对应于上述第一位置,而图12的部分(b)的驱动输入部件74的位置对应于上述第二位置。
(释放机构)
我们已经描述了驱动断开机构。
如图1和图8所示,在驱动输入部件74的齿轮部分74g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之间,释放凸轮72被作为耦合释放部件提供,该耦合释放部件是释放机构的一部分。换言之,释放凸轮72被提供于驱动输入部件74关于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的范围内。
图10示出了在释放凸轮72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之间的关系。释放凸轮72设置有具有基本上为环形的配置的环形部分,以及用作作为外周表面的外周部分的释放凸轮72。外周部分设置有从环形部分凸出的凸出部分72i。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分72i在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凸出。另外,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具有内表面32i。内表面32i与外周表面接合。通过这样做,释放凸轮72可在显影辊6的轴的方向上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移动。换言之,释放凸轮72可在基本上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移动。释放凸轮72的外周表面、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内表面32i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外部圆周32a的中心彼此同轴。
另外,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72c被设置于与释放凸轮72的凸出部分72i从其凸出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如同将在下文描述的,推动表面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74的被推动表面(待推动的表面)74c。
另外,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导向体32h,并且释放凸轮72设置有作为第二待引导部分的导槽72h。导向体32h和导槽72h在与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与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72的导槽72h接合。由于导向体32h与导槽72h之间的脱离,释放凸轮72仅在轴向(箭头M和箭头N)上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可滑动。
相对侧的导向体32h和导槽72两者与旋转轴X平行并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要彼此接触的一侧与旋转轴X平行就已足够。
图11示出了释放凸轮72、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结构。
在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关于卡盒P的纵向方向的外部,设置有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
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72包含作为用于接收由主组件2(的推动部件80)产生的力的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斜面)72a。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包含作为操作部件的接触部分(斜面)24b。另外,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设置有在开口32d周围的另一个开口32j。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可通过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开口32j彼此接触。
在本示例中,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的数量分别为2,但是这些数量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该数量可以分别为3。
该数量可以分别为1,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释放凸轮72很可能因在将于下文描述的驱动传递释放操作期间施加于接触部分的力而相对于轴X倾斜。如果倾斜发生,则驱动切换性质(诸如驱动连接和释放操作时序)可能会劣化。为了抑制倾斜,优选地,可滑动地支撑释放凸轮72(可沿显影辊6的轴滑动)的支撑部分(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内表面32i)被强化。在这方面,优选地,各个接触部分的部件是多个,并且它们全都在围绕轴X的圆周方向上基本上按有规律的间隔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施加于接触部分的力的合力产生倾向于使释放凸轮72围绕轴X旋转的力矩。因此,释放凸轮72相对于轴X的倾斜可以被抑制。此外,当提供多于三个的接触部分时,支撑释放凸轮72的平面可以被固定,并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释放凸轮72的倾斜。因而,可以使释放凸轮72的姿态变得稳定。
[驱动断开操作]
将参照图7和图13-图15来描述当显影辊6正与鼓4分离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为了复原(restoration)的简化,部分元件被示出,并且释放凸轮的结构的一部分被示意性地示出。在图中,箭头M沿着旋转轴X并朝着卡盒外部取向,且箭头N沿着旋转轴X并朝着卡盒内部取向。
[状态1]
如图7的部分(a)中所示,在间隔力推动部件80与承载部件45的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之间,存在间隙d。在此,鼓4和显影辊6彼此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力推动部件80的“状态1”。图13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图13的部分(a)中,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这对部件以及释放凸轮7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这对部件被单独和示意性地示出。图13的部分(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13的部分(b)中,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仅示出包含接触部分24b的部分,而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仅示出包含导向体32h的部分。间隙e被设置于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之间。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达接合量(深度)q,并且在这种状态中,驱动传递是可能的。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辊齿轮69接合(图12)。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力被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以驱动显影辊6。在该状态下各个部分的位置被称为接触位置,并且还被称为显影接触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
[状态2]
当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在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上移动δ1时,如图7的部分(b)所示,显影单元9围绕旋转轴X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距离ε1。释放凸轮72和在显影单元9中的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当卡盒P被安装于主组件2上时,鼓单元8、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和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5被定位并被固定于主组件2。换言之,如图14的部分(a)和部分(b)中所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不移动。在该图中,释放凸轮72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已经在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上旋转到其中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开始彼此接触的状态。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e保持彼此接合(图14的部分(a))。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力通过显影辊齿轮69传递给显影辊6。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74的位置处于第一位置。
[状态3]
图15的部分(a)和部分(b)示出了如图7的部分(c)所示的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在由图中的箭头F1指示的方向上移动距离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与显影单元9按照角度θ2(>θ1)旋转的相互关系中,释放凸轮72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旋转。另一方面,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没有类似于上述情形那样移动,并且释放凸轮72在由图中的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在此时,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接收来自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的反作用力。另外,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释放凸轮72的导槽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接合,并因此,仅可在轴向(箭头M和箭头N的方向)(图10)上移动。结果,释放凸轮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相对显影器件覆盖部件进行滑动移动了移动距离p。另外,在与释放凸轮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的移动的相互关系中,作为释放凸轮72的用作推动部件的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74的被推动表面74c。通过这样,驱动输入部件74在箭头N的方向上逆着弹簧70的推动力滑动了移动距离p(图12和图15的部分(b))。
因为移动距离p大于在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量q,所以在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结果,主组件2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继续旋转,并且另一方面,驱动输入部件74停止。因此,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驱动输入部件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
通过由释放凸轮72的推动部分72c以此方式来推动驱动输入部件74,驱动输入部件74朝着卡盒内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通过这样做,在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使得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旋转力不再被传递给驱动输入部件74。
在该移动中,驱动输入部件7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距离p不小于在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量q(图34),并且更优选地,不小于驱动输入部分74b的高度74z(在轴X的方向上测量)(图12)。如早先明确提出的,本实施例的移动距离p为2.2mm。为了确保来自主组件侧的驱动力的传递和释放,优选地,移动距离p不小于2mm且不大于3mm。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K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相对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操作。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的同时与鼓4间隔开。结果,取决于在显影辊6与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对显影辊6的驱动可以被停止。
[驱动连接操作]
将描述在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变为接触状态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该操作与上述从接触状态(鼓-辊)到间隔状态的操作相反。
在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中(显影单元9如图7的部分(c)中所示旋转了角度θ2),在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在驱动连接部分中被释放,如图15所示。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二位置。
在显影单元9已经在图7中的箭头H的方向上(在与上述箭头K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旋转使得显影单元9旋转了角度θ1(图7和图14的部分(b))的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通过驱动输入部件74在弹簧70的推动力下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而彼此接合。
通过这样,驱动力从主组件2传递到显影辊6,使得显影辊6旋转。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一位置。在此时,显影辊6和鼓4被保持为彼此分离。
通过使显影单元9进一步从这种状态在箭头H的方向上(图7)逐渐旋转,显影辊6和鼓4可以彼此接触。同样,在这种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一位置。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H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操作。通过前述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的同时逐渐变为与鼓4接触,并且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驱动可以被传递给显影辊6。
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通过这样的结构,唯一地取决于显影单元9的旋转角度,可以实现相对于显影辊6的连接与断开之间的切换。
在前面的描述中,在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之间的接触是表面到表面的接触,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该接触可以是表面与脊部之间的、表面与点之间的、脊部与脊部之间的、或者脊部与点之间的。
[释放机构]
将参照图16来描述释放机构,其中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在释放凸轮72、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及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之间的投影关系。
图16的部分(a)示出了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图16的部分(b)示出了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且图16的部分(c)示出了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这些状态分别与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的那些状态相同。在图16的部分(c)中,释放凸轮7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在接触部分72a处彼此接触,并且接触部分72a相对于旋转轴X倾斜。在此,在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中,在释放凸轮7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如图16的部分(d)中所示的那样。更特别地,如图16的部分(c)中所示,相对于旋转轴X倾斜的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彼此接触,并且然后显影单元9旋转。通过这样,释放凸轮7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在垂直于旋转轴X的平面部分(flat surface)72s和平面部分24s处彼此接触。
当在释放凸轮72的导槽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之间存在着间隙f时,如图16的部分(a)中所示,从图16的部分(a)中所示的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到图16的部分(d)中所示的鼓-辊间隔且断开状态的变化与前文所描述的变化相同。另一方面,在从图16的部分(d)中所示的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到图16的部分(a)中所示的驱动连接状态的变化,在释放凸轮72的导槽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之间的间隙f首先消失(图16的部分(e))。然后,状态变为正好在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之间的接触之前的状态(图16的部分(f))。然后,状态变为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彼此接触的状态(图16的部分(c))。在从显影单元9的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到接触的显影器件状态的变化中,在释放凸轮72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前面所描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同。
如图16所示的,在间隙f存在于释放凸轮72的导槽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之间的情形中,释放凸轮72在箭头M的方向上不移动,直到间隙f在从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变为接触的显影器件状态的过程中消失为止。通过释放凸轮72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在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驱动连接完成。也就是,释放凸轮72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的时序与驱动连接a彼此同步。换言之,驱动连接的时序能够通过在释放凸轮72的导槽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之间的间隙f来控制。
将描述在图16的部分(c)和图15所示的状态中的显影单元9的显影器件分离和驱动断开状态完成的结构。也就是,在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中,相对于旋转轴X倾斜的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彼此接触,由此释放凸轮7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彼此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释放凸轮72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的时序不取决于在释放凸轮72的导槽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导向体32h之间的间隙f。因此,可以更精确地控制驱动连接的时序。另外,释放凸轮72在箭头M和箭头N的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可以被减小,使得处理盒在轴向上的尺寸可以被减小。
[与常规示例的差异]
将描述与常规结构的差异。
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1-337511的结构中,用于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驱动的耦合以及用于切换驱动传递的弹簧离合器被设置于显影辊端部处。另外,与显影单元的旋转相关的链接被设置于处理盒内。当显影辊通过显影单元的旋转与鼓间隔开时,该链接作用于设置于显影辊端部处的弹簧离合器,以断开到显影辊的驱动传递。
弹簧离合器本身没有变化。以此结构,从弹簧离合器的操作到该连接的实际驱动传递倾向于发生延迟。而且,由于显影单元的链接机构的尺寸变化及旋转角度的变化,链接机构作用于弹簧离合器上的时序可能不是恒定的。而且,可作用于弹簧离合器上的链接机构被设置于不是显影单元和鼓单元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显影辊的旋转时间的控制变化可以通过采用如下结构来降低:该结构用于切换到显影辊的驱动传递(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作为可作用于接触部分72a上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24b、释放凸轮72的接触部分(斜面)72a、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斜面)24b)。
而且,离合器的结构与显影单元可围绕其相对鼓单元旋转的旋转中心同轴。在鼓单元与显影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误差在旋转中心处最小。因此,通过将驱动传递切换离合器布置于旋转中心处,离合器相对于显影单元的旋转角度的切换时序可以得到最精准的控制。结果,显影辊的旋转时间可以得到精确的控制,使得显影剂和显影辊的劣化可以得到抑制。
另外,在常规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盒中,用于显影辊的驱动切换离合器在某些情况下被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中。
例如,当在全色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单色打印时,对非黑色或彩色的一个多个显影器件的驱动使用离合器来收集(collected)。另外,同样在单色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有可能在鼓上的静电潜影图像通过显影器件来显影时被传递给显影器件,然而当不执行显影操作时,对显影器件的驱动使用离合器被断开。通过在非图像形成操作期间断开对显影器件的驱动来控制显影辊的旋转时间,显影剂或显影辊的劣化可以被抑制。
与用于对显影辊进行驱动切换的离合器处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形相比,在离合器被设置于处理盒中的情形中可以缩小离合器。图17是示出在来自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马达(驱动源)的驱动被传递给处理盒时关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齿轮布局的示例的框图。当驱动被从马达83传递到处理盒P(PK)时,该传递通过空转齿轮84(K)、离合器85(K)和空转齿轮86(K)来起作用。当驱动被从马达83传递到处理盒P(PY,PM,PC)时,该传递通过空转齿轮84(YMC)、离合器85(YMC)和空转齿轮86(YMC)来起作用。马达83的驱动被划分成对空转齿轮84(K)的驱动以及对空转齿轮84(YMC)的驱动,并且来自离合器85(YMC)的驱动被划分成对空转齿轮86(Y)的驱动、对空转齿轮86(M)的驱动以及对空转齿轮86(C)的驱动。
例如,当在全色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单色打印时,对含有非黑色显影剂的显影器件的驱动使用离合器85(YMC)被断开。在全色打印的情形中,马达83的驱动通过离合器85(YMC)传递给处理盒P。在此时,载荷集中发生于离合器85(YMC)处,以驱动处理盒P。更特别地,3倍施加于离合器85(K)的载荷被施加于离合器85(YMC)上。彩色显影器件的载荷变化类似地被应用于单个离合器85(YMC)。为了在即使存在载荷集中和载荷变化,显影辊的旋转精度也不会劣化的情况下传递驱动,必须增强离合器的刚性。这导致离合器的增大并需要使用高刚度材料(诸如,烧结金属)。另一方面,当离合器被设置于每个处理盒中时,施加于每个离合器的载荷和载荷变化只是关联的显影器件的那些载荷和载荷变化。因此,不必如在上述示例中那样增强刚性,并且可以缩小每个离合器。
同样,在用于将驱动传递到图17中所示的黑色处理盒P(PK)的齿轮布局中,希望使施加于驱动切换离合器85(K)的载荷最小化。在用于到处理盒P的驱动传递的齿轮布局中,鉴于齿轮的驱动传递效率,施加于与处理盒P更接近的齿轮转轴的载荷更小。因此,与将驱动切换离合器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内的情形相比,通过将离合器设置于卡盒与主组件之间(即,于卡盒内)可以缩小离合器。
[实施例2]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卡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与实施例1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单起见,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万向接头(滑块联接(Oldham coupling))被设置于卡盒内,并且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的旋转轴X不同于驱动输入部件274的旋转轴Z。在本实施例的示例中,旋转轴X从旋转轴Z偏移但与其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输入部件274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等同于实施例1中的在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
更特别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274通过释放凸轮272的开口272f、开口232d和开口224e朝卡盒外部凸出。通过在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2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用于旋转显影辊的驱动力(旋转力)接收自主组件。
另外,在释放凸轮272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之间的接合关系,以及在释放凸轮272、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之间的接合关系与实施例1的那些接合关系等同(图10、11)。
另外,用于接收使感光鼓4旋转的驱动力的驱动输入部分(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传递部分)的结构类似于实施例1的那些结构。更特别地,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通过开口224d凸出。通过在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与鼓驱动力输出部件61之间的接合(图3),驱动力(旋转力)接收自主组件。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将参照图18、19来描述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包含弹簧70、作为滑块联接的下游部件的空转齿轮271、滑块联接的中间部件42、作为滑块联接的上游部件的驱动输入部件274、作为释放部件(释放机构的一部分)的释放凸轮272、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在承载部件45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之间,上述驱动连接部分按照上述顺序从承载部件45到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来设置。
即使当显影单元9在显影接触状态位置与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位置之间移动时,从显影单元9供应的驱动力必须被确定地传递给显影辊6。至少释放凸轮272的中心线与旋转轴X同轴,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的旋转轴X不与驱动输入部件274的旋转轴Z同轴。因此,当显影单元9在显影接触状态位置与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位置之间移动时,相对位置位于驱动输入部件274与空转齿轮271之间。鉴于此,采用即使发生相对位置偏差也能够经由其传递驱动的万向接头(滑块联接)。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输入部件274、中间部件42和空转齿轮271构成了滑块联接。图20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图20的部分(a)示出了其中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以实现到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的状态。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一位置。
图20的部分(b)示出了其中驱动输入部件274的驱动输入部分2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断开以使得对显影辊6的驱动停止的状态。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二位置。
如根据这些附图应当理解的,空转齿轮271的旋转轴与旋转轴X同轴。中间部件42在旋转轴X与旋转轴Z之间旋转。释放凸轮272的中心位于旋转轴X上。
[驱动断开操作]
将参照图7和图21-图23来描述当显影辊6正与鼓4分离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为了复原的简化,部分元件被示出,并且释放凸轮的结构的一部分被示意性地示出。在图中,箭头M沿着旋转轴X并朝着卡盒外部取向,并且箭头N沿着旋转轴X并朝卡盒内部取向。
[状态1]
如图7的部分(a)中所示,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与承载部件45的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之间存在间隙d。在此,鼓4和显影辊6彼此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的“状态1”。图21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在图21的部分(a)中,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这对部件以及释放凸轮27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这对部件被单独和示意性地示出。
图21的部分(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21的部分(b)中,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仅示出包含接触部分224b的部分,并且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仅示出包含导向体232h的部分。间隙e被设置于释放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的接触部分224b之间。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2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达接合量(深度)q,并且在这种状态中,驱动传递是可能的。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驱动输入部件274与作为显影辊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辊齿轮69接合。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274的驱动力被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以驱动显影辊6。在该状态下各种部分的位置被称为接触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2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
[状态2]
当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在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上移动δ1时,如图7的部分(b)所示,显影单元9围绕旋转轴X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距离ε1。释放凸轮272和在显影单元9中的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当卡盒P被安装于主组件2上时,鼓单元8、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和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5被定位和固定于主组件2。换言之,如图14的部分(a)和部分(b)中所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4的接触部分24b不移动。在图中,释放凸轮272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已经在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上旋转到其中释放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的接触部分224b开始彼此接触的状态。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2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e保持彼此接合(图22的部分(a))。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274的驱动力通过显影辊齿轮69传递给显影辊6。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274的位置处于第一位置。
[状态3]
图23的部分(a)和部分(b)示出了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在由图中的箭头F1指示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δ2时(如图7的部分(c)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与显影单元9按照角度θ2(>θ1)旋转的相互关系中,释放凸轮272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旋转。另一方面,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没有类似于上述情形那样移动,并且释放凸轮272在由图中的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在此时,释放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接收来自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的接触部分224b的反作用力。另外,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释放凸轮272的导槽2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的导向体232h接合,并因此,仅可在轴向(箭头M和箭头N的方向)(图10)上移动。结果,释放凸轮2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相对显影器件覆盖部件滑动移动了移动距离p。另外,在与释放凸轮2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的移动的相互关系中,作为释放凸轮272的用作推动部件的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2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74的被推动表面274c。通过这样,驱动输入部件274在箭头N的方向上逆着弹簧70的推动力滑动了移动距离p(图12和图23的部分(b))。
因为移动距离p大于在驱动输入部件2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262之间的接合量q,所以在驱动输入部件2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结果,主组件2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继续旋转,并且另一方面,驱动输入部件274停止。因此,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
驱动输入部件2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
通过由释放凸轮272的推动部分272c以此方式推动驱动输入部件274,驱动输入部件274朝着卡盒内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空转齿轮271在与旋转轴X对齐的情况下移动。通过这样做,在驱动输入部件2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使得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旋转力不再被传递给驱动输入部件274。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K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相对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操作。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的同时与鼓4间隔开。结果,取决于在显影辊6与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对显影辊6的驱动可以被停止。
[驱动连接操作]
将描述在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该操作与上述从接触状态到间隔状态的操作相反。
在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中(显影单元9如图7的部分(c)中所示旋转了角度θ2),如图23所示,在驱动输入部件2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在驱动连接部分中被释放。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274处于第二位置。
在显影单元9已经在图7中的箭头H的方向上(在与上述箭头K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旋转使得显影单元9旋转了角度θ1的状态中(图7和图22的部分(b)),驱动输入部件2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通过驱动输入部件274在弹簧70的推动力下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而彼此接合。
通过这样,驱动力从主组件2传递到显影辊6,使得显影辊6旋转。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274处于第一位置。在此时,显影辊6和鼓4被保持为彼此分离。
通过使显影单元9进一步从这种状态在箭头H的方向上(图7)逐渐旋转,显影辊6和鼓4可以彼此接触。同样,在这种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274处于第一位置。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H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操作。通过前述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的同时逐渐变为与鼓4接触,并且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驱动可以被传递给显影辊6。
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通过这样的结构,唯一地取决于显影单元9的旋转角度,可以实现相对于显影辊6的连接与断开之间的切换。
在前面的描述中,在释放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的接触部分24b之间的接触是表面到表面的接触,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如同前文所描述的,类似于实施例1那样,被布置为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同轴的释放凸轮272响应于显影单元9的接触间隔操作而在纵向方向上(箭头M,N)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空转齿轮271、中间部件42和驱动输入部件74在纵向方向上(箭头M,N)移动。通过这样,可以实现在驱动输入部件2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驱动连接和断开。
[实施例3]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卡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与上述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将省略关于它们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驱动输入部件374可作为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在空转齿轮371内的轴向移动。也就是,不一定要如同在前述实施例中所看到的那样在轴向上移动与显影辊齿轮69接合的空转齿轮371,并因此,可以减小空转齿轮371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输入部件374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等同于实施例1中的在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另外,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感光部件驱动传递部分)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驱动输入部分。在驱动输入部件374、释放凸轮372、显影器件覆盖部件232及驱动侧卡盒盖部件324之间的接合关系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接合关系(图10和11)。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将参照图24和图25来描述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包含作为另一个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空转齿轮371、弹簧70、驱动输入部件374、作为释放机构的一部分的释放凸轮372、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32及卡盒盖部件324。在承载部件45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之间,上述驱动连接部分的元件按照上述顺序从承载部件45朝着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同轴地设置。作为另一个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空转齿轮371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374彼此直接同轴接合。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空转齿轮371。更特别地,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空转齿轮371的被支撑部分371p(圆柱部分的内表面)(图24、图25和图27)。另外,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更特别地,承载部件45的第二转轴接收部分45q(圆柱部分的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的转轴部分6a。作为显影辊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辊齿轮69与显影辊6的转轴部分6a接合。空转齿轮371的外周被形成为用于与显影辊齿轮69啮合的齿轮部分371g。通过这样,旋转力通过显影辊齿轮69从空转齿轮371传递到显影辊6。
图26示出了构成空转齿轮371、弹簧70和驱动输入部件374的部分的结构。图26的部分(b)示出了这些部件被组装的状态。空转齿轮371基本上是圆柱形的,并且在其内部设置有作为第一引导部分的导向体371a。引导部分371a为基本上与旋转轴X平行的转轴部分的形式。另一方面,驱动输入部件374设置有作为第一待引导部分的孔部分374h。驱动输入部件374在孔部分374h与导向体371a接合的状态下可沿着旋转轴X移动。换言之,空转齿轮371在其内可沿着旋转轴滑动地支撑驱动输入部件374。进一步地,换言之,驱动输入部件374可在箭头M和箭头N的方向上相对于空转齿轮371滑动(可往复)。通过在引导部分371a与孔部分374h之间的接合,引导部分371a可以从驱动输入部件374接收用于旋转显影辊6的旋转力。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四个这样的导向体371a,并且它们按照90度的间隔来布置以使得围绕着旋转轴X。相应地,四个这样的孔部分374h按照90度的间隔来设置以使得围绕着旋转轴X。导向体371a和孔部分374h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但是,优选地,导向体371a和孔部分374h的部件为多个,并且它们优选为在圆周方向上按规则的间隔围绕旋转轴X来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施加于导向体371a或孔部分374h的力的合力提供了倾向于使驱动输入部件374和空转齿轮371围绕旋转轴X旋转的力矩。因此,可以抑制驱动输入部件374或空转齿轮371相对于旋转轴X的轴倾斜。
当在驱动输入部件374的转轴部分延伸的方向上从驱动输入部分374b侧观看驱动输入部件374时,驱动输入部分374b被布置于驱动输入部件374的中心处,并且该多个孔部分374h被布置于其周围,并且在孔部分374h之外的部分构成了由释放凸轮372按压的驱动输入部分374的待推动部分374c。
如图24和图25中所示,释放凸轮372被布置于驱动输入部件374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32之间。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释放凸轮372仅可在轴向(箭头M和箭头N)上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32滑动(图10)。更特别地,驱动输入部件374设置有转轴部分374x,并且其端部设置有作为旋转力接收部分的驱动输入部分74b。转轴部分374x穿过释放凸轮372的开口372f、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32的开口332d及驱动侧卡盒盖部分324的开口324e,并且在自由端处的驱动输入部分374b朝着卡盒外露出。也就是,驱动输入部分374b向外凸出卡盒,超过具有开口324e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324的开口平面。
驱动输入部分374b可朝着卡盒内部移动。通过设置于驱动输入部分374的转轴部分374x的基部中的待推动部分374c由释放凸轮372推动,驱动输入部件374朝卡盒内部回退。通过这样做,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62供应的驱动力被传递和断开。
图27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在图27的部分(a)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374的驱动输入部分3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也就是,驱动输入部分374b处于可以传递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驱动的位置,并因此,驱动输入部件374处于第一位置。在图27的部分(b)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374的驱动输入部分3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间隔开。
也就是,驱动输入部分374b处于不传递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驱动的位置,并因此,驱动输入部件374处于第二位置。
如同前文所描述的,空转齿轮371的圆柱部分371p与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彼此接合。另外,空转齿轮371的圆柱部分371q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32的内圆周332q彼此接合。因而,空转齿轮371在其相对的端部处由承载部件45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32可旋转地支撑,并且驱动输入部件374可沿着显影辊的轴相对于空转齿轮371滑动支撑。
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的中心和设置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32的内圆周332q中的开口332d的中心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同轴。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374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可旋转地支撑。
另外,在空转齿轮371与驱动输入部件374之间设置有作为用作推动部件的弹性部件的弹簧70。如同图27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弹簧70被设置于空转齿轮371内部并且在箭头M的方向上推动驱动输入部件374。因而,驱动输入部件374可朝着空转齿轮371内部逆着弹簧70的弹性力移动。通过驱动输入部件374移动到空转齿轮371之内,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62的耦合被断开。
当驱动输入部件374和其它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空转齿轮371)在图27所示的状态中被投影于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平行的假想线上时,驱动输入部件374的一部分与空转齿轮37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驱动断开和连接操作]
在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状态从接触状态变为间隔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以及在状态从间隔状态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类似于实施例1的那些操作。利用本实施例的这种结构,驱动输入部件374可在空转齿轮371内部在轴向上(箭头M和箭头N)移动。因而,在用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与驱动传递之间的切换操作中,不一定要使空转齿轮371在轴向上相对于显影辊齿轮69移动。当齿轮为斜齿轮时,推力(轴向)产生于齿轮驱动传递部分中的齿轮齿面处。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形中,需要逆着推力的力以便使空转齿轮371在轴向上(箭头M或箭头N)移动。
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不一定要使空转齿轮371在轴向上(箭头M或箭头N)移动。只要驱动输入部件374在空转齿轮371中在轴向上(箭头M和箭头N)移动就已足够,并且结果可以减小为使驱动输入部件374在轴向上移动所需的力。
另外,因为驱动输入部件374被设置于空转齿轮371的内圆周中,所以可以减小显影单元9的纵向方向尺寸。在轴向上,作为驱动输入部件374的移动空间p的驱动输入部件374的宽度374y以及空转齿轮371的宽度371x是需要的。通过将驱动输入部件374的宽度374y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移动空间p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于空转齿轮371的宽度371x中,可以减小显影单元9的纵向整体尺寸。
[实施例4]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卡盒。在本实施例的的描述中,与上述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将省略关于它们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卡盒的结构在释放机构的结构方面不同于前述实施例。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输入部件374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等同于实施例1中的在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另外,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感光部件驱动传递部分)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驱动输入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输入部件474和空转齿轮471的配置类似于实施例3的结构。
将参照图28、图29来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包含作为另一个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空转齿轮471、弹簧70、驱动输入部件474、用作作为释放机构的一部分且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操作部件的释放凸轮472,以及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在承载部件45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324之间,上述驱动连接部分按照上述顺序从承载部件45朝着驱动侧卡盒盖部件324同轴地设置。空转齿轮471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474彼此直接且同轴地接合。
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474设置有转轴部分474x,并且具有设置有作为旋转力接收部分的驱动输入部分474b的端部。转轴部分474x穿过释放凸轮的开口472d、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开口432d以及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开口424e,并且驱动输入部分474b在自由端处的朝着卡盒外部露出。通过设置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474的转轴部分474x的基部的待推动部分474c由释放凸轮472的推动部分4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474朝着卡盒内部回退。
图30示出了在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472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之间的关系。释放凸轮472具有基本上为环形的形式的环形部分472j。环形部分472j具有起着第二待引导部分的作用的外周表面。外周部分设置有从环形部分凸出的凸出部分472i。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分472i朝环形部分的外部径向凸出。另外,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具有起着第二引导部分的作用的内表面432i。内表面432i可与释放凸轮472的外周表面接合。
释放凸轮472的外周表面的中心以及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内表面432i的中心与旋转轴X同轴。因而,释放凸轮472可在轴向上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和显影单元9滑动,并且同样可围绕旋转轴X旋转。
另外,释放凸轮472的内表面(远离显影器件覆盖部件的表面)设置有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472c。通过由推动表面推动驱动输入部件474的被推动表面474c,驱动输入部件474朝着卡盒的内部移动。
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472的环形部分472j设置有作为倾斜的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472a。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设置有可与释放凸轮的接触部分472a接触的对应于释放凸轮的接触部分472a的倾斜的接触部分432r。释放凸轮472设置有作为在基本上垂直于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方向(即,环形部分的径向向外)上凸出的凸出部分的杠杆部分472m。
图31示出了驱动连接部分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结构。作为凸出部分的杠杆部分472m设置有作为第二待引导部分的力接收部分472b。力接收部分472b与作为用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424d接合,以接收来自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力。力接收部分472b通过设置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圆柱部分432b中的开口432c凸出,以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接合。通过在接合部分424d与力接收部分472b之间的接合,释放凸轮472仅可在轴向(箭头M和箭头N)上相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滑动。类似于前述实施例,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圆柱部分432b的外部圆周432a可相对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424a(圆柱部分的内表面)滑动。因而,外部圆周432a与作为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424a可旋转地连接。
在此,在将于下文描述的驱动切换操作中,当释放凸轮472在轴向上(箭头M和箭头N)滑动时,它有可能相对于轴向倾斜。如果发生倾斜,诸如驱动连接和释放操作时序之类的驱动切换性质可能会劣化。为了抑制释放凸轮472的轴倾斜,优选地,降低在释放凸轮472的的外周表面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内表面432i之间的滑动阻力以及在释放凸轮472的力接收部分472b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之间的滑动阻力。另外,如图32中所示,优选地,通过使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132的内表面4132i和释放凸轮4172的外周表面4172i在轴向上延伸来增大释放凸轮4172在轴向上的接合量。
根据这些方面,释放凸轮472与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内表面432i以及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两者接合。因而,释放凸轮472可在轴向上(箭头M和箭头N)滑动并且可在旋转运动方向上围绕旋转轴X相对于显影单元9旋转,并且还可仅在轴向上(箭头M和箭头N)相对于滑动鼓单元8以及固定于鼓单元8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滑动。
[施加于卡盒的各部分的力之间的关系]
将描述施加于卡盒的各部分的力之间的关系。图37的部分(a)是其上示意性地示出了施加于显影单元9的力的卡盒P的分解透视图,图37的部分(b)是沿着旋转轴X从驱动侧观看的卡盒P的侧视图的一部分。
对于显影单元9,施加了来自推动弹簧95的反作用力Q1、从鼓4通过显影辊6施加的反作用力Q2、重力Q3等。除了这些力外,如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的,在驱动断开操作期间,释放凸轮472接收作为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接合的结果的反作用力Q4。反作用力Q1、Q2、Q4和重力Q3的合力Q0被供应给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以及作为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5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424a、25a。
因此,当在轴向观看卡盒P时(图37的部分(b)),作为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接触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424a有必要逆着合力Q0。因此,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424a设置有用于接收合力Q0的合力接收部分。在除了合力Q0的方向外的其他方向上,支撑部分424a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圆柱部分432b以及其它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来说并非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开口432c被设置于在不是合力Q0的方向的方向上(在本实施例中为合力Q0的相对侧)相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可滑动的圆柱部分432b内。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424d接合的释放凸轮472被设置于开口432c内。
[在显影辊、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和推动力接收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37的部分(b)中所示,当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从驱动侧观看卡盒9时,显影辊6的旋转轴6z被布置于感光部件4的旋转轴4z、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474的旋转轴(在本实施例中,与旋转轴X同轴)以及用于从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接收力的推动力接收部分45a的接触部分45b当中。也就是,当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从驱动侧观看卡盒P时,显影辊6的旋转轴6z被布置于由3条线(即,连接感光部件4的旋转轴4z、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X及推动力接收部分45a的接触部分45b的线)构成的三角形内。
图33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空转齿轮471的圆柱部分471p(圆柱部分的内表面)与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彼此接合。另外,空转齿轮471的圆柱部分471q(圆柱部分的外表面)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内圆周432q彼此接合。也就是,空转齿轮471由承载部件45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在相对端部的每个处可旋转地支撑。
另外,驱动输入部件474的转轴部分474x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开口432d彼此接合。通过这样,驱动输入部件474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被可滑动(旋转)地支撑。
此外,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的中心以及设置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内圆周432q中的开口432d的中心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同轴。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474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被可旋转地支撑。
在图33的部分(a)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输入部分4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在图33的部分(b)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输入部分4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间隔开。
[驱动断开操作]
将参照图7和图34-图36来描述当显影辊6正与鼓4分离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为了复原的简化,部分元件被示出,并且释放凸轮的结构的一部分被示意性地示出。在图中,箭头M沿着旋转轴X并朝卡盒外部取向,并且箭头N沿着旋转轴X并朝卡盒内部取向。
[状态1]
如图7的部分(a)所示,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与承载部件45的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之间存在间隙d。在此,鼓4和显影辊6彼此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的“状态1”。图21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图21的部分(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这对部件以及释放凸轮272和卡盒盖部件224这对部件。
图34的部分(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34的部分(b)中,对于显影器件盖部件432,仅示出了包含接触部分432r的部分,并且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24,仅示出了包含接合部分424d的部分。间隙e被设置于释放凸轮472的接触部分472a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接触部分432r之间。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输入部件4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达接合量q,并且允许驱动传递。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驱动输入部件474与空转齿轮471接合(图26)。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力通过驱动输入部件474传递给空转齿轮471和作为显影辊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辊齿轮69。通过这样,显影辊6被驱动。在该状态下各个部分的位置被称为接触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4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
[状态2]
当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在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上移动δ1时,如图7的部分(b)所示,显影单元9围绕旋转轴X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距离ε1。释放凸轮472以及在显影单元9内的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释放凸轮472被组装到显影单元9之内,但是如图31中所示,力接收部分472b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424d接合。因此,即使显影单元9旋转,释放凸轮472的位置也保持不变。也就是,释放凸轮472相对于显影单元9移动。在图35的部分(a)和图35的部分(b)中所示的状态中,释放凸轮472的接触部分472a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接触部分432r开始彼此接触。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输入部件4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保持彼此接合(图35的部分(a))。因此,由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力通过驱动输入部件474、空转齿轮471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给显影辊6。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在上述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472b并非总是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接触。换言之,在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472b可以被布置为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在状态1变为状态2的操作期间,在力接收部分472b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之间的间隙消失,使得力接收部分472b逐渐变为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接触。驱动输入部件74的位置处于第一位置。
[状态3]
图36的部分(a)和部分(b)示出了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在由图中的箭头F1指示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δ2时(如图7的部分(c)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与显影单元9按照角度θ2(>θ1)旋转的相互关系中,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旋转。在此时,释放凸轮472的接触部分472a接收来自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接触部分432r的反作用力。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释放凸轮472的移动通过它的力接收部分472b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接合部分424d的接合而被限定于在轴向(箭头M和箭头N)上的移动。结果,释放凸轮472在箭头N的方向上滑动经过移动距离p。另外,在与释放凸轮4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的移动的相关关系中,作为用作推动部件的释放凸轮472的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4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74的被推动表面474c。通过这样,驱动输入部件474在箭头N的方向上逆着弹簧70的推动力滑动移动距离p(图36和图33的部分(b))。
在此时,移动距离p大于在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输入部件4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量q,并因此,驱动输入部件4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脱离。凭借该操作,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继续旋转,并且另一方面,驱动输入部件474停止。结果,空转齿轮471、显影辊齿轮69及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驱动输入部件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
通过以此方式由释放凸轮472的推动部分472c来推动驱动输入部件474,驱动输入部件474朝着卡盒内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通过这样做,在驱动输入部件4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使得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旋转力不再被传递给驱动输入部件474。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K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相对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操作。通过前述结构,显影辊6可以在旋转的同时与鼓4间隔开,并且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驱动可以被断开。
[驱动连接操作]。
下面将描述在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变为接触状态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该操作与上述从接触状态到间隔状态的操作相反。
在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中(显影单元9旋转了角度θ2,如图7的部分(c)所示),如图36所示,在驱动输入部件4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在驱动连接部分内被释放。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二位置。
在显影单元9已经在图7中的箭头H的方向上逐渐旋转(在与上述箭头K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使得显影单元9旋转了角度θ1(图7和图35的部分(b))的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474的驱动输入部件4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通过因弹簧70的推动力而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的驱动输入部件74彼此接合。通过这样,驱动力从主组件2传递到显影辊6,使得显影辊6旋转。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一位置。在此时,显影辊6和鼓4被保持为彼此分离。
通过使显影单元9进一步从这种状态在箭头H的方向上逐渐旋转(图7),驱动输入部件47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并且显影辊6和鼓4可以彼此接触。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H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操作。通过前述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的同时逐渐变为与鼓4接触,并且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驱动可以被传递给显影辊6。
在本示例中,释放凸轮472的力接收部分472b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424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424d接合,但是这并非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可以与清洁器容器26接合。
在本实施例的情形中,释放凸轮472设置有接触部分472a,并且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设置有作为可与接触部分472a接触的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432r。另外,可与鼓单元8接合的力接收部分472b从设置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432的圆柱部分432b的一部分中的开口432c凸出。因此,力接收部分472b以及作为可作用于其上的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接合部分424d的布局的宽度(latitude)得到增强。更具体地,如图11所示,不一定要提供通过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另一个开口32j的操作部件24b。
[修改例]
在上文中,已经关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进行了描述,但是卡盒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盒D。图39的部分(a)是设置于显影盒D的驱动侧端部处的各个部分的分解图,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与前述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将省略关于它们的详细描述。
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72设置有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接收箭头F2的方向上的力的力接收部分72u。当释放凸轮72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接收箭头F2的方向上的力时,它在箭头H的方向上围绕旋转轴X旋转。类似于前文,作为设置于释放凸轮72上的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72p接收来自显影器件覆盖部件32的接触部分32r(未示出)的反作用力。通过这样,释放凸轮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移动。通过释放凸轮72的移动,驱动输入部件74由释放凸轮72推动以沿着轴X朝着卡盒内部移动。结果,在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a之间的接合断开,使得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
当驱动将要传递给显影辊6时,释放凸轮72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以使驱动输入部件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接合。在此时,箭头F2的方向上的对释放凸轮72的力被去除,并因此,释放凸轮72因弹簧70的反作用力而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如同前文所描述的,即使在显影辊6总是与鼓4接触的状态下,到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也可以达到。
如图39的部分(b)所示,当沿显影辊的旋转轴从驱动侧观看卡盒9时,显影辊6的旋转轴6z被布置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在本实施例中,与旋转轴X同轴)与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推动力接收部分72u之间。推动力接收部分72u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X)关于显影辊6的旋转轴6z被布置于同一侧。
更特别地,连接推动力接收部分72u于该处与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接触的接触部分72b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6z的线与连接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6z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的线彼此交叉。当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观看卡盒9时,连接接触部分72p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旋转轴的线穿过显影辊6。
在上述结构中,采用显影盒D,但是卡盒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卡盒,而是卡盒可以是包含鼓的处理盒P。本实施例的结构可应用于其中到显影辊的驱动传递在显影辊6与处理盒P内的鼓4接触的状态下切换的结构。
在前面的描述中,当显影在鼓4上的静电潜影图像时,显影辊6与鼓接触(接触型显影系统),但是显影系统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本发明可应用于其中在鼓4上的静电潜影图像在鼓4和显影辊6之间保持有间距的情况下显影的非接触型显影系统。如同前文所描述的,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卡盒可以是包含鼓的处理盒P,或者可以是显影盒D。
[实施例5]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卡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与前述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将省略关于它们的详细描述。在本实施例中,覆盖部件的结构不同于前述实施例的覆盖部件的结构。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40-图43中所示,显影单元9包含显影辊6、显影刮板31、显影器件框架29和承载部件45。
如图40中所示,承载部件45被固定于显影器件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在纵向端部处设置有作为显影辊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辊齿轮69。
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固定有另一个承载部件35(图43)。在承载部件35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之间设置有空转齿轮571,空转齿轮571作为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的驱动连接部分。
承载部件35可旋转地支撑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的空转齿轮571。开口524e被设置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内。通过开口524e,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露出并且凸出到卡盒之外。当卡盒P被安装于主组件2时,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图3的部分(b)中所示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62Y,62M,62C,62K)接合,使得驱动力从驱动马达(未示出)传递。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574起着用于显影的输入耦合的作用。由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力通过空转齿轮571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图42和图43是示出显影单元9、鼓单元8以及承载部件35被固定于其上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透视图。如图43所示,承载部件35被固定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承载部件35设置有支撑部分35a。另一方面,显影器件框架29设置有旋转孔29c(图42)。当显影单元9和鼓单元8彼此组装时,显影器件框架29的旋转孔29c与承载部件35的支撑部分35a在显影单元9的一个纵向端部侧接合。在卡盒P的另一个纵向端部侧,从显影器件框架29凸出的凸出部29b与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的支撑孔部分25a接合。通过这样,显影单元9由鼓单元8可旋转地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的旋转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X是连接承载部件35的支撑部分35a的中心与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5的支撑孔部分25a的中心的线。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输入部件574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等同于实施例1中的在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另外,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感光部件驱动传递部分)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驱动输入部分。驱动输入部件374和空转齿轮471的配置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实施例3的相应配置。
将参照图40和图41来详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包含固定于显影器件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的承载部件45、作为另一个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空转齿轮571、弹簧70、驱动输入部件574、用作作为释放机构的一部分的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572,以及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在承载部件35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之间,驱动连接部分的元件按照上述顺序从承载部件35到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同轴地设置。空转齿轮371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374彼此直接且同轴地接合。
承载部件35可旋转地支撑空转齿轮571。更特别地,承载部件3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3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空转齿轮571的支撑部分571p(圆柱部分的内表面)。
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574设置有转轴部分574x并且具有设置有作为旋转力接收部分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的端部。转轴部分574x穿过释放凸轮的开口572d、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开口524e,并且驱动输入部分574b在自由端处朝着卡盒外部露出。通过设置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574的转轴部分574x的基部的待推动部分574c由释放凸轮572的推动部分5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574朝着卡盒内部回退。
(释放机构)
图44示出了在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572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之间的关系。释放凸轮572具有基本上为环形的形式的环形部分572j。环形部分572j具有起着第二待引导部分的作用的外周表面。外周部分设置有从环形部分凸出的凸出部分572i。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分572i朝环形部分的径向外部凸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具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内表面524i。内表面532i可与释放凸轮572的外周表面接合。
释放凸轮572的外周表面的中心以及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内表面524i的中心与旋转轴X同轴。因而,释放凸轮572被支撑以便可沿着轴向相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和显影单元9滑动并且可在旋转运动方向上围绕旋转轴X旋转。
释放凸轮572的内表面(远离驱动侧卡盒盖部件的表面)设置有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572c。通过推动表面来推动驱动输入部件574的被推动表面574c,驱动输入部件574朝着卡盒内部移动。
另外,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572设置有具有倾斜表面的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572a。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设置有具有可与释放凸轮的接触部分572a接触的倾斜表面的接触部分524b。释放凸轮572设置有作为在基本上垂直于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凸出(即,从环形部分径向向外)的凸出部分的杠杆部分572m。
图45示出了驱动连接部分、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和承载部件45。承载部件45设置有作为用作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45d。接合部分45d与作为释放凸轮572的第二待引导部分的力接收部分572b接合,力接收部分572b保留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与承载部件35之间。通过在接合部分45d与力接收部分572b之间的接合,释放凸轮572可以围绕旋转轴X相对于承载部件45和显影单元9移动。
图46是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
空转齿轮571的圆柱部分571p与承载部件3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35p(圆柱的外表面)彼此接合。另外,空转齿轮571的圆柱部分571q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内圆周524q彼此接合。因而,空转齿轮571在其相对的端部处由承载部件35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可旋转地支撑。
另外,通过在驱动输入部件574的转轴部分574x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开口524e之间的接合,驱动输入部件574被支撑以使得相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可旋转。
此外,承载部件3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3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内圆周524q的中心以及开口524e的中心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同轴。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574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被可旋转地支撑。
在图46的部分(a)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574处于第一位置。
在图46的部分(b)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间隔开。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574处于第二位置。
[驱动断开操作]
将参照图7和图47-图49来描述在显影辊6正与鼓4分离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为了复原的简化,部分元件被示出,并且释放凸轮的结构的一部分被示意性地示出。在图中,箭头M沿着旋转轴X并朝卡盒外部取向,并且箭头N沿着旋转轴X并朝卡盒内部取向。
[状态1]
如图7的部分(a)中所示,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与承载部件45的推动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之间存在着间隙d。在此,鼓4和显影辊6彼此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的“状态1”。图47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图47的部分(a)中,驱动输入部件5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这对部件以及释放凸轮572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这对部件被单独且示意性地示出。
图47的部分(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47的部分(b)中,仅仅示出包含接触部分524b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部分并且仅仅示出包含作为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45d的承载部件45的部分。间隙e被设置于释放凸轮572的接触部分572a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接触部分524b之间。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达接合量q,以使得允许驱动传递。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驱动输入部件574与空转齿轮571接合(图26)。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力通过空转齿轮571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通过这样,显影辊6被驱动。在该状态下各个部分的位置被称为接触位置,并且还称为显影接触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5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
[状态2]
当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在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上移动δ1时,如图7的部分(b)所示,显影单元9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围绕旋转轴X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距离ε1。在显影单元9内的承载部件45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在箭头K的方向上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如图45所示,释放凸轮572被设置于鼓单元8内,但是力接收部分572b与承载部件45的接合部分45d接合。因此,释放凸轮572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在鼓单元8中在箭头K的方向上旋转。图48的部分(a)和部分(b)示出了其中释放凸轮572的接触部分572a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接触部分524b开始彼此接触的状态。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在它们之间保持接合。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力通过驱动输入部件574、空转齿轮571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给显影辊6。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574的位置处于第一位置。
[状态3]
图49的部分(a)和部分(b)示出了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在由图中的箭头F1指示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δ2时(如图7的部分(c)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承载部件45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旋转了角度θ2。在此时,释放凸轮572的接触部分572a接收来自驱动侧卡盒盖部件524的接触部分524b的反作用力。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释放凸轮572的力接收部分572b与承载部件45的接合部分45d接合,使得它仅可沿轴向(箭头M和箭头N)相对于显影单元9移动(图45)。结果,释放凸轮572在箭头N的方向上滑动经过移动距离p。另外,在与释放凸轮5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的移动的相互关系中,作为用作推动部件的释放凸轮572的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5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574的被推动表面574c。通过这样,驱动输入部件574在箭头N的方向上逆着弹簧70的推动力滑动移动距离p。
在此时,移动距离p大于在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量q,并因此,在驱动输入部件5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通过该操作,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继续旋转,并且另一方面,驱动输入部件574停止。结果,空转齿轮571、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K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相对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操作。通过前述结构,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显影辊6可以在旋转的同时与鼓4间隔开,并且驱动可以被断开。驱动输入部件5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以此方式,通过驱动输入部件574由释放凸轮572的推动部分5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574沿着旋转轴X朝着卡盒内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通过这样做,在驱动输入部件5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使得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旋转力不再被传递给驱动输入部件74。
[驱动连接操作]
将描述在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该操作与上述从接触状态到间隔状态的操作相反。
在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中(显影单元9已经旋转了角度θ2,如图7的部分(c)所示),如图49所示,驱动连接部分使得在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二位置。
在显影单元9已经从上述状态在图7中所示的箭头H的方向上(与箭头K的方向相反)逐渐旋转了角度θ1(图7和图48的部分(b)所示)的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574的驱动输入部分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通过驱动输入部件574因弹簧70的推动力而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来彼此接合。通过这样,驱动力从主组件2传递到显影辊6,使得显影辊6旋转。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4处于第一位置。在此时,显影辊6和鼓4被保持为彼此分离。
通过使显影单元9进一步从这种状态在箭头H的方向上(图7)逐渐旋转,显影辊6和鼓4可以彼此接触。同样,在这种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574处于第一位置。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H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操作。通过前述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的同时逐渐变为与鼓4接触,并且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驱动可以被传递给显影辊6。
在上文中,释放凸轮572的力接收部分572b与作为承载部件45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45d接合,但是这并非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它可以与例如显影器件框架29接合。驱动输入部件574可以如同本实施例中的那样被设置于鼓单元8中。
[实施例6]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卡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与前述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将省略关于它们的详细描述。在本实施例中,释放凸轮672和释放杆73结合起来使用。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50和图51中所示,显影单元9包含显影辊6、显影刮板31、显影器件框架29、承载部件45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
如图50中所示,承载部件45被固定于显影器件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在该纵向端部处设置有作为显影辊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辊齿轮69。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的空转齿轮671。
另外,作为驱动连接部分,还设置有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空转齿轮671的驱动输入部件674。
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被固定于承载部件45的关于卡盒P的纵向方向的外部。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覆盖显影辊齿轮69、空转齿轮671和驱动传递部件674。如图50和图51中所示,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设置有圆柱部分632b。通过圆柱部分632b内部的开口632d,驱动传递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674b露出并且凸出到卡盒之外。当卡盒P(PY,PM,PC,PK)被安装于主组件2时,驱动输入部分(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674b与作为图3的部分(b)中所示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62Y,62M,62C,62K)接合,并且驱动力从设置于主组件2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传递。也就是,驱动传递部件674起着用于显影操作的输入耦合的作用。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传递部件674的驱动力通过空转齿轮671传递给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将在下文描述。
[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组装]
如图52和图53中所示,当显影单元9和鼓单元8被组装时,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圆柱部分632b的外部圆周632a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624a接合于卡盒P的一个端部侧处。在卡盒P的另一个端部侧处,从显影器件框架29凸出的凸出部29b与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的支撑孔部分25a接合。通过这样,显影单元9由鼓单元8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的相对于鼓单元的旋转中心是旋转轴X。旋转轴X是连接支撑部分624a的中心与支撑部分25a的中心的线。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输入部件674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等同于实施例1中的在驱动输入部件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主组件的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关系。另外,用于感光部件的驱动输入部分4a(感光部件驱动传递部分)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驱动输入部分。驱动输入部件374和空转齿轮471的配置与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相应配置等同。
将参照图50和图51来详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本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包含作为另一个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空转齿轮671、作为弹性部件(推动部件)的弹簧70、驱动输入部件674、释放凸轮672、释放杆73、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在承载部件45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之间,驱动连接部分的上述修改按照上述顺序从承载部件45朝着驱动侧卡盒盖部件224同轴地设置。空转齿轮671和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674彼此直接且同轴地接合。释放杆73是可相对于作为显影器件框架的一部分的承载部件45旋转的可旋转部件。
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674设置有转轴部分674x并且具有设置有作为旋转力接收部分的驱动输入部分674b的端部。驱动输入部分674b的端部穿过释放凸轮的开口672d、释放杆73的开口73d、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开口632d以及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开口624e,并且驱动输入部分674b在其自由端处朝卡盒外部露出。通过设置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674的转轴部分674x的基部的待推动部分674c由释放凸轮672的推动部分6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674朝着卡盒内部回退。
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空转齿轮671。更特别地,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空转齿轮671的被支撑部分671p(圆柱部分的内表面)(图50和图51)。另外,承载部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更特别地,承载部件45的第二转轴接收部分45q(圆柱部分的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的转轴部分6a。并且,显影辊齿轮69与显影辊6的转轴部分6a接合。空转齿轮671的外周被形成为用于与显影辊齿轮69啮合的齿轮部分671g。通过这样,旋转力通过显影辊齿轮69从空转齿轮671传递到显影辊6。
[释放机构]
我们已经描述了驱动断开机构。
如图50和图51中所示,在驱动输入部件6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释放凸轮672是作为释放机构的一部分的耦合释放部件。如上所述,释放凸轮672设置有具有基本上为环形的配置的环形部分672j。环形部分672j具有外周,即,外周表面。外周部分设置有从环形部分凸出的凸出部分672i。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分672i在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凸出。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具有内表面632i(图51)。内表面632i与释放凸轮672的外周表面接合。通过这样,释放凸轮672可在与显影辊6的轴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滑动。
另外,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导向体632h,并且释放凸轮672设置有作为第二待引导部分的导槽672h。在此,导向体632h和导槽672h在与轴向平行的方向上(箭头M和箭头N)延伸。
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导向体632h与释放凸轮672的导槽672h接合。由于导向体632h与导槽672h之间的脱离,释放凸轮672仅可在轴向上(箭头M和箭头N)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滑动。箭头M是朝着卡盒外部的方向,而箭头N是朝着卡盒内部的方向。
图54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空转齿轮671的圆柱部分671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与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彼此接合。另外,空转齿轮671的圆柱部分371q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内圆周632q彼此接合。也就是,空转齿轮671在相对端部的每个处由承载部件45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可旋转地支撑。
另外,承载部件45的第一转轴接收部分45p(圆柱部分的外表面)的中心、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内圆周632q的中心以及孔部分632p的中心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同轴。因而,驱动传递部件674被支撑,以使得可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X旋转。
图54的部分(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驱动输入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6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674处于第一位置。图54的部分(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驱动输入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6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脱离。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674处于第二位置。在此,至少一个释放杆73被布置于驱动输入部件6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
图55示出了作为可旋转部件的释放凸轮672和释放杆73的结构。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672包含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672a(待推动部分)和圆柱内表面672e。接触部分672a相对于旋转轴X(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平行)倾斜。释放杆73包含作为另一个推动部分的接触部分73a以及外周表面73e。接触部分73a相对于旋转轴X倾斜。
释放杆73的接触部分73a可与释放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接触。释放凸轮672的圆柱内表面672e与释放杆73的外周表面73e彼此可滑动地接合。释放凸轮672的外周表面、圆柱内表面672e和释放杆73的外周表面73e的旋转轴彼此同轴。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释放凸轮672的外周表面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内表面632i接合。释放凸轮672的外周表面的中心、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内表面632i的中心与旋转轴X同轴。也就是,释放杆73通过释放凸轮672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来支撑,以使得可围绕旋转轴X相对于显影单元9(显影器件框架29)旋转。
作为可旋转部件的释放杆73设置有具有基本上为环状的配置的环形部分73j。环形部分73j具有接触部分73a和外周表面73e。释放杆设置有作为从环形部分73j朝环形部分73j径向外部(在基本上垂直于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凸出的凸出部分的杠杆部分73m。
图56示出了驱动连接部分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结构。释放杆73的力接收部分73b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624d接合,以接收来自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感光部件框架的一部分)的力。力接收部分73b通过设置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圆柱部分632b的一部分中的开口632c凸出,并且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624d接合。通过在接合部分624d与力接收部分73b之间的接合,防止释放杆73围绕旋转轴X相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相对移动。
[施加于卡盒的各部分的力之间的关系]
将描述施加于卡盒的各部分的力之间的关系。图60的部分(a)是卡盒P的透视图,在该部分(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施加于显影单元9的力,而图60的部分(b)是沿着旋转轴X从驱动侧观看的卡盒P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对于显影单元9,施加了来自推动弹簧95的反作用力Q1、由鼓4通过显影辊6施加的反作用力Q2、重力Q3等。另外,如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的那样,在驱动断开操作中,释放杆73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接合并接受反作用力Q4。反作用力Q1、Q2、Q4和重力Q3的合力Q0被供应给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以及作为非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5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624a、625a。
因此,当在轴向上观看卡盒P时(图16的部分(b)),作为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接触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624a有必要逆着合力Q0。在除了合力Q0的方向外的其他方向上,支撑部分624a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圆柱部分632b以及其它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并非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开口632c被设置于相对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可滑动的圆柱部分632b中并且在与合力Q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是敞开的。另外,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624d接合的释放杆73被设置于开口632c中。
如图60的部分(b)中所示,在感光部件4的旋转轴4z、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674的旋转轴、从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接收力的推动力接收部分45a的接触部分45p以及显影辊6的旋转轴6z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结合图37的部分(b)所描述的关系相同。
[驱动断开操作]
将参照图7和图55-图59来描述当显影辊6正与鼓4分离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为了复原的简化,部分元件被示出,并且释放凸轮的结构的一部分被示意性地示出。在这些图中,箭头M沿着旋转轴X并朝卡盒外部取向,而箭头N沿着旋转轴X并朝卡盒内部取向。
[状态1]
如图7的部分(a)所示,在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与承载部件45的推动力接收部分45a之间设置了间隙d。在此,鼓4和显影辊6彼此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力推动部件(主组件侧推动部件)80的“状态1”。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被示意性地示于图57的部分(a)中。在图57的部分(a)中,驱动传递部件6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这对部件以及释放凸轮672和释放杆73的这对部件被单独示出。
图57的部分(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57的部分(b)中,仅示出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包含导向体632h的部分。在释放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与释放杆73的接触部分73a之间设置有间隙e。在该状态中,驱动输入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达接合量q,使得驱动传递被允许。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驱动输入部件674与空转齿轮671接合(图26)。因此,由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传递部件674的驱动力通过空转齿轮671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给显影辊6。在该状态下,各个部分的位置被称为接触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驱动输入部件6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
[状态2]
当(主组件侧推动部件的)间隔力推动部件80从鼓-辊接触且驱动传递状态的位置在箭头F1的方向上移动了δ1(图7的部分(b))时,显影单元9在箭头K的方向上围绕旋转轴X旋转了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距离ε1。释放凸轮672和在显影单元9内的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在由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了角度θ1。另一方面,如图56中所示释,放杆73被设置于显影单元9中,但是力接收部分73b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接合。因此,力接收部分73b在旋转显影单元9的反作用下不移动。也就是,释放杆73接收来自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的反作用力,而不是相对于显影单元9旋转的力。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被示意性地示于图58的部分(a)中。图58的部分(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该图所示的状态中,释放凸轮672已经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在由图中的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使得释放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和释放杆73的接触部分73a开始彼此接触。在此时,驱动输入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6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在它们之间保持接合。因此,从主组件2供应给驱动传递部件674的驱动力通过空转齿轮671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给显影辊6。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在上述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73b并不总是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接触。换言之,在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73b可以被布置为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在状态1变为状态2的操作期间,在力接收部分672b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之间的间隙消失,使得力接收部分73b逐渐变为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接触。驱动输入部件674的位置处于第一位置。
[状态3]
图59示出了在间隔力推动部件80(主组件侧推动部件)从鼓-辊间隔且驱动传递状态的位置在由图中的箭头F1指示的方向上移动了δ2(图7的部分(c))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达角度θ2(>θ1)的相互关系中,释放凸轮672和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旋转。另一方面,释放杆73的位置保持与以上所述的情形中相同,并且释放凸轮672在由图中的箭头K指示的方向上旋转。在此时,释放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接收来自释放杆73的接触部分73a的反作用力。另外,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释放凸轮672的导槽72h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导向体632h接合,并因此,仅可在轴向上(箭头M和箭头N的方向)(图10)移动。结果,释放凸轮672在箭头N的方向上滑动经过移动距离p。在与释放凸轮6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的移动的相互关系中,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672c推动作为驱动输入部件674的待推动部分的被推动表面674c。通过这样,驱动输入部件674在箭头N的方向上逆着弹簧70的推动力滑动移动距离p。在此时,移动距离p大于驱动输入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65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量q,并因此,在驱动输入部件6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通过该操作,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继续旋转,并且另一方面,驱动输入部件6474停止。结果,空转齿轮671、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各个部分的这种状态被称为间隔位置并且还被称为鼓-辊间隔且驱动断开状态。驱动输入部件674在此时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
通过以此方式由释放凸轮672的推动部分672c推动驱动输入部件674,驱动输入部件674朝着卡盒内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通过这样做,在驱动输入部件674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使得来自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的旋转力不再被传递给驱动输入部件674。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K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相对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操作。通过前述结构,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显影辊6可以在旋转的同时与鼓4间隔开,并且驱动可以被断开。
[驱动连接操作]
将描述在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变为接触状态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该操作与上述从接触状态到间隔状态的操作相反。
在间隔的显影器件状态中(显影单元9已经旋转了角度θ2,如图7的部分(c)所示),如图59中所示,驱动连接部分使得在驱动输入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6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674处于第二位置。
在显影单元9从上述状态在由箭头H指示的方向上(与箭头K的方向相反)逐渐旋转(显影单元9由此最终旋转了θ1)的状态中(图7和图58的部分(b)),驱动输入部件674通过弹簧70的推动力在由箭头M指示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这样,驱动输入部件674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触。通过这样,驱动力从主组件2传递到显影辊6,使得显影辊6旋转。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674处于第一位置。在此时,显影辊6和鼓4被保持为彼此分离。
通过使显影单元9进一步从这种状态在箭头H的方向上(图7)逐渐旋转,驱动输入部件67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并且显影辊6和鼓4可以彼此接触。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在与显影单元9在箭头H的方向上的旋转的相互关系中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操作。通过前述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的同时逐渐变为与鼓4接触,并且取决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驱动可以被传递给显影辊6。
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通过这样的结构,唯一地取决于显影单元9的旋转角度,可以实现相对于显影辊6的连接与断开之间的切换。
在前面的描述中,释放凸轮的接触部分672a与释放杆73的接触部分73a彼此表面接触,但是这并非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该接触可以是表面与脊部之间的、表面与点之间的、脊部与脊部之间的,或者脊部与点之间的。在本示例中,释放杆73的力接收部分73b与作为驱动侧卡盒盖部件624的调节部分的接合部分624d接合,但是这并非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它可以与清洁器容器26接合。
根据本实施例,显影单元9包含释放杆73和释放凸轮672。释放杆73可围绕旋转轴X相对于显影单元9旋转并且不可沿轴向M或N的方向滑动。另一方面,释放凸轮672可沿轴向M或N相对于显影单元9滑动,但是不可围绕旋转轴X旋转。也就是,不存在可进行相对于显影单元9的三维相对运动(围绕旋转轴X的旋转以及沿轴向M和N的滑动)的部分。也就是,这些部分的运动方向被指定给释放杆73和释放凸轮672(功能划分)。通过这样,这些部分的运动是二维的,并因此,操作被标准化。结果,可以平稳地实现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的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可由驱动输入部件674的转轴部分674x可滑动地支撑的释放凸轮672外,释放杆73同样是推动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断开操作中,在释放凸轮672的力接收部分处的接触部分672a首先与释放杆73的接触部分73a接触。随后,驱动输入部件674与释放凸轮672在箭头N的方向上的移动一起回退到卡盒内,由此它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62断开。
另外,在图50中,通过在释放杆73的外周表面73e与作为耦合释放部件的释放凸轮672的圆柱内表面672e之间的接合,释放杆73和释放凸轮672被定位于原位。
但是,这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可以采用例如图61所示的结构。换言之,释放杆73的外周表面73e被支撑,以使得可在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内表面632q上滑动,并且释放凸轮672的圆柱内表面672i得到支撑,以使得可在显影器件覆盖部件632的内表面632q上滑动。
[实施例7]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卡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与前述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相应功能的元件,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将省略关于它们的详细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第六实施例。它们的形式差异在于,如示意性剖面图(图62)中所示,释放杆73的杠杆部分通过由显影器件覆盖部件732和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形成的开口而凸出。
图62是在垂直于旋转轴X的方向观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
在图62的部分(a)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774的驱动输入部分7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彼此接合。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74处于第一位置。在图62的部分(b)中所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剖面图中,驱动输入部件774的驱动输入部分774b与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间隔开。也就是,驱动输入部件774处于第二位置。
如沿着垂直于旋转轴X的方向观看到的那样,释放杆73在作为显影器件覆盖部件732的滑动部分的圆柱部分732b的厚度(在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上测量)的范围内。当显影器件覆盖部件相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滑动时,圆柱部分732b是显影器件覆盖部件732的滑动部分。也就是,释放杆73处于滑动范围724e内,在该滑动范围724e内显影器件覆盖部件732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上关于旋转轴X的方向滑动。
随后,进一步,释放杆73通过设置于显影器件覆盖部件732的圆柱部分732b的一部分内的开口732c而凸出。
在释放杆73、释放杆穿过其而凸出的开口、显影盒、驱动输入部分、感光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实施例6中的位置关系相同(图60)。
在此,如同前文所描述的(图60),在驱动断开操作中,释放杆73接收反作用力Q4。用于接收反作用力的释放杆73的力接收部分73b被设置于作为显影单元9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上滑动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724a的滑动范围724e内。释放杆73在作为显影单元9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上滑动的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724a的滑动范围724e内被支撑。也就是,反作用力Q4由释放杆73接收,而没有在旋转轴X的方向偏离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抑制显影器件覆盖部件732的形变。因为显影器件覆盖部件732的形变得到抑制,所以可以使显影单元9围绕旋转轴X相对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的旋转变稳定。另外,释放杆73被设置于在显影单元9于驱动侧卡盒盖部件724上关于旋转轴X的方向滑动时作为滑动部分的支撑部分724a的范围724e内,并因此,可以缩小驱动连接部分和处理盒。
在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卡盒中,用于实现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到卡盒的旋转力的传递和断开的离合器被建立于接口部分处。接口部分是当卡盒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时卡盒与主组件接触的部分。在前述实施例中,作为卡盒侧的接口部分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可以在朝着卡盒内部的方向上前进和回退。通过这样的结构,设置于卡盒的纵向端部处的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起着离合器的作用。
在前述实施例中的耦合释放部件72是用于推动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推动机构,并且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通过耦合释放部件72在朝着卡盒内部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该操作,在驱动输入部件74和显影器件-驱动输出部件62之间的耦合被断开。对于推动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的力,可以使用由设置于卡盒中的推动力接收部分45a接收的外力。
在包含感光部件和显影辊的处理盒的情形中,上述离合器操作可以与在感光部件和显影辊之间的间隔操作相关联。更特别地,当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旋转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部件间隔开时,该旋转使得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向内回退。当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往回旋转以使显影辊与感光部件接触时,该旋转使得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74向外凸出。
在前述实施例中,驱动输入部件74包含待推动部分,待推动部分具有在转轴部分74x中的被推动表面74c,转轴部分74x具有起着驱动输入部分74b的作用的自由端。释放凸轮72和释放杆73被设置于驱动输入部件74的待推动部分74c与驱动输入部件74的于自由端处的驱动输入部分74b之间。更特别地,驱动输入部件74的转轴部分74x可滑动,以使得穿过释放凸轮72或释放杆的开口。
在驱动断开操作中,作为释放凸轮72的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72c推动作为驱动输入部件74的待推动部分的被推动表面74c,由此驱动输入部件74朝卡盒内部回退。
另外,作为释放凸轮72的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72c以及作为驱动输入部件74的待推动部分的被推动表面74c具有基本上垂直于显影辊的旋转轴的表面。但是,释放凸轮72的推动部分72c以及作为驱动输入部件74的待推动部分的被推动表面74c不需要两者都是表面。只要释放凸轮72可以推动驱动输入部件74,则表面、脊部和点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当被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使得包含所有此类修改和等同结构及功能。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卡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可以确实实现用于显影辊的驱动切换。

Claims (10)

1.一种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处理盒,所述主组件包含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和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所述处理盒包含:
(i)可旋转感光部件;
(ii)可旋转显影辊,被配置成使形成于所述感光部件上的潜影图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与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和间隔开;
(iii)推动力接收部分,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推动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部件间隔开的推动力;
(iv)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能够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并被配置成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接收用于使所述显影辊旋转的旋转力;以及
(v)解耦部件,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推动力来推动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以使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解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可在以下位置之间移动:(i)第一位置,其中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能够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耦合,并且旋转力能够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传递,以及(ii)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卡盒内部远离第一位置,并且其中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解耦,并且旋转力不从主组件侧驱动传递部件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解耦部件包含(i)力接收部分,能够接收用于使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向所述卡盒内部移动的力,以及(ii)推动部分,能够通过由所述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来推动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解耦部件可基本上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平行地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还包含被配置成引导所述解耦部件的待引导部分以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来移动所述解耦部件的引导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和所述待引导部分基本上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处理盒,还包含设置有所述引导部分的卡盒框架。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通过所述解耦部件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移动,由所述解耦部件的所述推动部分推动的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所述解耦部件和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被投影于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平行的假想线上时,所述解耦部件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所述解耦部件和所述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被投影于假想线上时,所述解耦部件的范围处于卡盒侧驱动传递部件的范围内。
CN202010534938.7A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16508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3522A JP6376749B2 (ja) 2013-12-06 2013-12-06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3522 2013-12-06
PCT/JP2014/082768 WO2015083842A1 (en) 2013-12-06 2014-12-04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1480065715.3A CN105793780B (zh)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5715.3A Division CN105793780B (zh)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0824A true CN111650824A (zh) 2020-09-11
CN111650824B CN111650824B (zh) 2023-03-21

Family

ID=5229310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5295.2A Pending CN115494714A (zh)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N202010535760.8A Active CN111650825B (zh) 2013-12-06 2014-12-04 处理盒
CN202010534938.7A Active CN111650824B (zh)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N201480065715.3A Active CN105793780B (zh)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5295.2A Pending CN115494714A (zh)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N202010535760.8A Active CN111650825B (zh) 2013-12-06 2014-12-04 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5715.3A Active CN105793780B (zh) 2013-12-06 2014-12-04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1)

Country Link
US (7) US10139777B2 (zh)
EP (1) EP3077874A1 (zh)
JP (1) JP6376749B2 (zh)
KR (7) KR101864975B1 (zh)
CN (4) CN115494714A (zh)
AR (2) AR098612A1 (zh)
AU (5) AU2014358122B2 (zh)
BR (1) BR112016009776B1 (zh)
CA (1) CA2929048C (zh)
CL (1) CL2016001374A1 (zh)
DE (1) DE112014005568B4 (zh)
GB (1) GB2535960B (zh)
HK (1) HK1222459A1 (zh)
MA (1) MA38988B1 (zh)
MX (3) MX2019001012A (zh)
PH (1) PH12016500923A1 (zh)
RU (6) RU2686527C2 (zh)
SG (1) SG10201906758QA (zh)
TW (2) TWI643038B (zh)
WO (1) WO2015083842A1 (zh)
ZA (1) ZA2019023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3936944B1 (en) 2014-11-28 2024-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71997B2 (ja) 2015-02-05 2020-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202328831A (zh) 2016-03-04 2023-07-16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DE112016007182T5 (de) 2016-08-26 2019-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Kartusche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KR102205704B1 (ko) 2016-08-26 2021-01-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드럼 유닛, 카트리지,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커플링 부재
US10001745B2 (en) * 2016-09-30 2018-06-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shaft, gear, tubular member, and relay member
US11150592B2 (en) * 2017-01-24 2021-10-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886142B (zh) * 2017-01-25 2020-07-03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855284B2 (ja) 2017-03-03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63052B2 (ja) 2017-04-28 2021-04-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6184786A (zh) 2017-12-13 2023-05-30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KR20190075752A (ko) * 2017-12-21 2019-07-0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회전력을 받는 커플러를 구비하는 카트리지
JP7087448B2 (ja) * 2018-02-28 2022-06-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179475B2 (ja) 2018-03-29 2022-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着脱ユニットセット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10649396B2 (en) 2018-05-14 2020-05-12 Clover Imaging Group, Llc Imaging cartridge with shiftable imaging components
KR20200052726A (ko) * 2018-11-07 2020-05-15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커플러 홀더 기반 토너 로킹 시스템
CN209265184U (zh) * 2018-12-02 2019-08-16 中山市迪迈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
CN117908344A (zh) 2019-08-09 2024-04-1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容器
JP2022050266A (ja) 2020-09-17 2022-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23282911A1 (en) * 2021-07-09 2023-01-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utch actuation between positions
CN117590723A (zh) * 2022-08-19 2024-02-23 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8270A1 (en) * 2002-01-15 2003-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eveloping roller on or off photosensitive member, and clutch thereof
CN102057333A (zh) * 2008-06-10 2011-05-11 佳能株式会社 盒以及使用该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02710931U (zh) * 2012-08-04 2013-01-30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2886850U (zh) * 2012-11-12 2013-04-17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3376708A (zh) * 2012-04-27 2013-10-30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调色剂容器的开闭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0141B2 (ja) 1991-04-08 2001-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自在な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5165366A (ja) 1991-12-17 1993-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US5331373A (en) 1992-03-13 1994-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JP3352155B2 (ja) 1992-06-30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966566A (en) 1993-03-24 1999-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877729B2 (ja) 1994-04-28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5940A (ja) 1994-04-28 1996-01-19 Canon Inc 現像フレー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877728B2 (ja) 1994-04-28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19362A (ja) 1994-05-19 1995-12-0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5768658A (en) 1995-07-21 1998-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de member,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893006A (en) 1995-07-31 1999-04-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detectably mountable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3402860B2 (ja) 1995-07-31 2003-05-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070029A (en) 1995-07-31 2000-05-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upl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US5950049A (en) 1996-03-05 1999-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JP3869901B2 (ja) 1996-03-05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072969A (en) 1996-03-05 2000-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JP3332818B2 (ja) 1996-08-29 2002-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接続端子の接続方法
JP3352370B2 (ja) 1996-11-14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28222A (ja) 1997-02-17 1998-08-25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89552B2 (ja) 1997-04-07 2005-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フレー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45124B2 (ja) 1997-10-23 2003-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437424B2 (ja) 1997-10-27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290619B2 (ja) 1997-11-20 2002-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61131A (ja) 1997-11-29 1999-06-1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96051A (ja) 1998-04-08 1999-10-2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019449A (en) 1998-06-05 2000-02-0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pparatus controlled by data from consumable parts with incorporated memory devices
JP3658202B2 (ja) 1998-08-31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JP3893222B2 (ja) 1998-08-31 2007-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ピン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3768710B2 (ja) 1999-01-28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110127B2 (en) 1999-04-20 2006-09-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t regionalization
JP2000347492A (ja) 1999-06-09 2000-12-15 Canon Inc 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294022C (zh) 1999-10-12 2007-01-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
JP2001159841A (ja) 1999-12-01 2001-06-12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1996A (ja) 2000-04-03 2001-10-10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7511A (ja) 2000-05-26 2001-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06609A (ja) 2000-06-26 2002-01-11 Canon Inc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23476A (ja) 2000-07-07 2002-01-23 Canon Inc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12771B2 (ja) 2000-11-28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端部部材、現像剤収納部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566697B2 (ja) 2001-02-09 2004-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JP2002278415A (ja) 2001-03-16 2002-09-27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762B2 (ja) 2001-06-18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6834173B2 (en) 2001-11-05 2004-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locking portion to prevent the cartridge from disengaging from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ounting such a cartridge
JP2003162137A (ja) 2001-11-27 2003-06-06 Canon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3548558B2 (ja) 2001-12-13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84960B2 (ja) * 2002-01-15 2007-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07993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07992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947687B2 (en) 2002-06-07 2005-09-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having locking portion for locking cartridge with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leasing portion to release the locking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ch a cartridge
JP3984900B2 (ja) 2002-09-30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離間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018517B2 (ja) 2002-11-29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部品
JP2005099691A (ja) 2003-08-29 2005-04-1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58272B2 (ja) 2003-09-25 2007-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50892B2 (ja) 2004-01-30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150B2 (ja) 2004-05-14 2009-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70274B2 (ja) 2004-03-31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192A (ja) 2004-04-28 2005-11-10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08289A1 (en) 2004-07-06 2006-0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589045B2 (ja) 2004-07-15 2010-12-01 株式会社東芝 トナー容器
JP3962734B2 (ja) 2004-08-31 2007-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本体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取り外し可能に装着する装着機構
JP4617122B2 (ja) 2004-09-08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950883B2 (ja) 2004-10-06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1821160A4 (en) 2004-12-09 2013-01-16 Seiko Epson Corp DEVELOPMENT DEVICE, IMAGE GENERATING DEVICE, IMAGE GENERATION SYSTEM, CARTRIDGES, DEVELOPMENT UNIT AND PHOTO RECEPTOR UNIT
JP3986077B2 (ja) 2005-03-18 2007-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040636B2 (ja) * 2005-03-24 2008-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946B2 (ja) 2005-05-27 2011-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65501B2 (ja) 2005-09-14 2011-09-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280770B2 (ja) *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39976B1 (ko) * 2006-12-06 2013-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플링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4241865B2 (ja) 2006-12-08 2009-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148530B2 (ja) 2006-12-08 2008-09-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929881B2 (en) 2006-12-11 2011-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60550B2 (en) 2006-12-11 2010-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44999B2 (ja) 2006-12-11 2010-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6542B2 (ja) 2006-12-11 201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435B2 (ja) * 2006-12-11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0183A (ja) * 2006-12-19 2008-07-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280772B2 (ja) 2006-12-28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079575B1 (ko) * 2007-01-26 2011-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유니트 구동장치 및 방법과, 이 구동장치를 채용한화상형성장치
KR101454656B1 (ko) * 2007-02-14 2014-10-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동력 단속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4458377B2 (ja) * 2007-06-29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920810B2 (en) 2007-08-15 2011-04-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ophotography device with electric field applicator
JP4968957B2 (ja) 2008-03-31 201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4839337B2 (ja) 2008-05-27 2011-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4701266B2 (ja) 2008-05-27 2011-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270877B2 (en) * 2009-04-28 2012-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667927B1 (ko) * 2009-05-29 2016-10-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동력전달유닛
CN201434968Y (zh) 2009-06-16 2010-03-3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KR101670954B1 (ko) 2009-07-28 2016-10-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대용량의 영상을 효율적으로 전송하는 영상 부호화 장치 및 영상 복호화 장치
JP4587189B1 (ja) 2009-12-10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348A (ja) 2009-12-11 2011-06-23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分解方法
JP5428846B2 (ja) 2009-12-24 2014-0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185293A (ja) * 2010-03-04 2011-09-22 Fuji Xerox Co Ltd 間欠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紙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3254B2 (ja) 2010-03-09 2014-0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378A (ja) 2010-03-11 2011-09-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2656A (ja) * 2010-04-28 2011-11-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7989B2 (ja) 2010-05-14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L2010000577A1 (es) 2010-06-03 2011-03-11 Lexmark Int Inc Cartucho de toner para usar con un dispositivo de formacion de imagenes, con una seccion principal que tiene una cavidad interior; una extension con una parte delantera; una estria ubicada en uno de los lados laterales de la extension; una salida; un obturador conectado operativamente con la salida; un engranaje impulsor.
JP5106656B2 (ja) * 2010-06-22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2989B2 (ja) * 2011-04-25 2015-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638B2 (ja) 2011-06-17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
JP2013054183A (ja) * 2011-09-02 2013-03-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カートリッジを装着する方法
JP2013120383A (ja) * 2011-12-09 2013-06-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5679B2 (ja) 2011-12-27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4795B2 (ja) * 2012-02-22 2017-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4690B2 (ja) * 2012-03-21 2016-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A2875930C (en) 2012-06-15 2023-06-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02911B2 (ja) 2012-09-0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980064B2 (ja) 2012-09-13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036186B2 (ja) * 2012-11-02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42201B2 (ja) * 2012-12-14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2349B2 (ja) * 2013-03-05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8460B2 (ja) 2013-08-20 2018-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584138B2 (ja) 2014-06-17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S60879B1 (sr) * 2014-11-28 2020-11-30 Canon Kk Kertridž, element za konfiguraciju kertridža i uređaj za formiranje slike
JP6655964B2 (ja) * 2014-11-28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3936944B1 (en) * 2014-11-28 2024-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91803B2 (en) * 2015-05-29 2017-10-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rive trains
JP6873604B2 (ja) *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206505261U (zh) * 2016-10-06 2017-09-19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机构以及显影盒
CN115877688A (zh) * 2017-06-15 2023-03-31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N116184786A (zh) * 2017-12-13 2023-05-30 佳能株式会社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8270A1 (en) * 2002-01-15 2003-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eveloping roller on or off photosensitive member, and clutch thereof
CN102057333A (zh) * 2008-06-10 2011-05-11 佳能株式会社 盒以及使用该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3376708A (zh) * 2012-04-27 2013-10-30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调色剂容器的开闭器组件
CN202710931U (zh) * 2012-08-04 2013-01-30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2886850U (zh) * 2012-11-12 2013-04-17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3172A (zh) 2015-06-16
HK1222459A1 (zh) 2017-06-30
KR101973922B1 (ko) 2019-04-29
GB2535960B (en) 2020-11-25
AU2021221578A1 (en) 2021-09-16
US10705480B2 (en) 2020-07-07
US11614710B2 (en) 2023-03-28
US20190064732A1 (en) 2019-02-28
AU2020200121B2 (en) 2021-09-23
AU2018204296A1 (en) 2018-07-05
RU2729174C1 (ru) 2020-08-04
RU2708906C1 (ru) 2019-12-12
KR20200084911A (ko) 2020-07-13
CN115494714A (zh) 2022-12-20
US20230195031A1 (en) 2023-06-22
KR102197240B1 (ko) 2020-12-31
TW201734678A (zh) 2017-10-01
SG10201906758QA (en) 2019-08-27
CL2016001374A1 (es) 2016-12-16
KR101864975B1 (ko) 2018-06-05
RU2663093C1 (ru) 2018-08-01
CA2929048C (en) 2023-01-17
US10139777B2 (en) 2018-11-27
RU2746147C1 (ru) 2021-04-07
KR102254515B1 (ko) 2021-05-20
US20210191312A1 (en) 2021-06-24
KR101918454B1 (ko) 2018-11-13
US11112751B2 (en) 2021-09-07
MX2016006468A (es) 2016-08-05
ZA201902349B (en) 2024-04-24
KR20210000329A (ko) 2021-01-04
BR112016009776A2 (zh) 2017-08-01
KR20180063903A (ko) 2018-06-12
KR20160093714A (ko) 2016-08-08
US11385593B2 (en) 2022-07-12
MX2019001012A (es) 2021-07-19
AU2023248180A1 (en) 2023-11-02
MX364695B (es) 2019-05-06
RU2686527C2 (ru) 2019-04-29
US20220283538A1 (en) 2022-09-08
KR102132236B1 (ko) 2020-07-09
MA38988A1 (fr) 2016-09-30
DE112014005568T5 (de) 2016-09-08
CN105793780B (zh) 2020-06-26
JP2015111221A (ja) 2015-06-18
CA2929048A1 (en) 2015-06-11
US20210088965A1 (en) 2021-03-25
AR114461A2 (es) 2020-09-09
TWI641926B (zh) 2018-11-21
KR20210059018A (ko) 2021-05-24
KR20190044139A (ko) 2019-04-29
EP3077874A1 (en) 2016-10-12
KR20180122464A (ko) 2018-11-12
BR112016009776B1 (pt) 2022-11-01
AR098612A1 (es) 2016-06-01
WO2015083842A4 (en) 2015-08-13
TWI643038B (zh) 2018-12-01
MA38988B1 (fr) 2017-04-28
US20200301355A1 (en) 2020-09-24
CN111650824B (zh) 2023-03-21
US20160370757A1 (en) 2016-12-22
GB2535960A (en) 2016-08-31
AU2021221578B2 (en) 2023-07-27
MX2021008540A (es) 2022-05-18
PH12016500923A1 (en) 2016-07-11
WO2015083842A1 (en) 2015-06-11
AU2014358122A1 (en) 2016-05-05
RU2018126302A (ru) 2019-03-12
CN105793780A (zh) 2016-07-20
GB201611633D0 (en) 2016-08-17
AU2014358122B2 (en) 2018-03-15
CN111650825B (zh) 2022-12-23
US10901365B2 (en) 2021-01-26
DE112014005568B4 (de) 2020-07-16
CN111650825A (zh) 2020-09-11
RU2018126302A3 (zh) 2019-03-12
JP6376749B2 (ja) 2018-08-22
KR102399437B1 (ko) 2022-05-17
RU2758575C1 (ru) 2021-10-29
AU2020200121A1 (en) 2020-01-30
AU2018204296B2 (en)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3780B (zh) 卡盒、处理盒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CN110412851B (zh) 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313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