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914147Y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914147Y
CN2914147Y CNU200520038164XU CN200520038164U CN2914147Y CN 2914147 Y CN2914147 Y CN 2914147Y CN U200520038164X U CNU200520038164X U CN U200520038164XU CN 200520038164 U CN200520038164 U CN 200520038164U CN 2914147 Y CN2914147 Y CN 291414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device
support
shell
paper
constitu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52003816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正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91414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91414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9Cartridge holders, e.g.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placing cartridge parts therei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外壳、一系列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电导体和显影装置,每个显影装置包括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此外,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可从外壳中拆卸的用于支撑光电导体和显影装置的支架和设置在外壳顶部的构成为用于读取文件上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器。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参照的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04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378084作为优先权,其所有内容通过印证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涉及了一种成像设备,它把用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而形成的可视图像转移到记录媒质上。
背景技术
已知的成像设备,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静电潜像并且用显影剂显影该静电潜像,从而在记录媒质例如纸张上形成图像。在这种成像设备中,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和显影装置在内的盒子或用于输送纸张的带子部件被可拆卸地插入成像设备的主外壳中,从而能够执行成像设备的维护或清除卡纸。
为了将盒子或带子部件从主外壳中取出,可垂直拉动盒子或带子部件。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告号2004-206071揭示了一种从成像设备的上部拆卸带子部件和从成像设备的前面拆卸盒子的方法。
在一些成像设备中,盒子或带子部件被水平安置并可从主外壳中被水平拉动。日本公开专利公告号2003-015378揭示了一种成像设备,其中盒子可水平移动。
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告号2004-206071中揭示的成像设备中,带子部件和盒子可以从成像设备中被分离地拆卸和安装到成像设备中,从而具有很好的可维护性。然而,当带子部件从成像设备的上部拉出时,需要一个相对较强的力把带子部件从成像设备中拆卸出来。
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告号2003-015378中揭示的成像设备中,盒子被水平移动从而从成像设备的主外壳中拆卸。因此,可以用较轻的力将盒子从成像设备中拆卸。然而,在这个成像设备中,盒子和带子部件不能被单独拆卸。因此,例如在更换带子之前,必须首先将盒子从主外壳中取出,这导致复杂的替换操作和很差的可维护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可方便拆除可视图像形成部件、具有很好的可维护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外壳;多个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电导体;多个显影装置,每个所述显影装置均包括在其上保持装载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支架,用于支撑所述多个光电导体和多个显影装置,该支架可以从外壳拆卸;以及图像读取器,其设置在外壳的顶部,构成为用来读取文件上的图像。
由于将多个光电导体和多个显影装置支撑在可从外壳上拆卸的支架上,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一次性将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上的多套光电导体和显影装置从外壳中拆除及装入外壳,提高了成像设备的可维护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可方便地拆除可视图像形成部件和带子构件、具有很好的可维护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外壳;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电导体,该光电导体由支撑轴支撑;多个显影装置,每个所述显影装置均至少包括构成为用来包含显影剂的显影剂腔和构成为在其上保持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转印装置,其构成为用于将光电导体上形成的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媒质;第一支架,其构成为用于沿垂直于光电导体的支撑轴的第一方向保持多个显影装置,该第一支架位于外壳内的第一区域中;第一导槽,其构成为用于引导第一支架在第一方向上进出第一区域;第二支架,其构成为用于至少保持带子构件和支撑带子构件的辊,该第二支架位于外壳内的第二区域中;和第二导槽,其构成为用于引导第二支架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进出第二区域。
在具有此结构的成像设备中,显影装置可以由第一支架支撑。该第一支架可以由第一导槽引导,使得第一支架被可拆卸地插入外壳。因此,显影装置可以容易地从第一支架中取出或插入第一支架,改善了可维护性。同样地,可移动支撑带子构件的第二支架以使得第二支架被可拆卸地插入外壳。因此,带子构件的插入或拆卸可以变得很容易。
更进一步,在成像设备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分别沿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独立移动,从而能方便地分别拆除显影装置和带子构件,可以节省时间和避免故障,提高了成像设备的可维护性。
附图说明
将参考下列附图详细描述各种示例性方式,其中:图1是根据示例性方式的一台打印机的基本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所示的是根据示例性方式,从打印机中取出盒子、带子支架和纸张托盘的示意图;
图3所示的是根据示例性方式,从打印机中取出盒子的示意图;
图4所示的是根据示例性方式,从打印机中取出带子支架的示意图;和
图5A和5B是根据其它示例性方式的多功能装置的基本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方式的具有包括文件输送器的扫描仪的多功能装置的基本结构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方式的多功能装置的基本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方式的多功能装置的基本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方式的多功能装置的基本结构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概述
在这些方式中,成像设备可以包括外壳;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电导体,该光电导体由支撑轴支撑着;显影装置,每个都至少包括形成为用来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腔和构成为用来在其中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传递装置,构成为用来把形成在光电导体上的可视图像传送到记录媒质;第一支架,构成为用来沿着垂直于光电导体的支撑轴的第一方向支撑显影装置,该第一支架被安置在外壳内的第一区域中;第一导槽,构成为用来沿第一方向引导第一支架进出第一区域;第二支架,构成为用来至少容纳带子构件和支撑带子构件的辊,该第二支架被安置在外壳内的第二区域中;和第二导槽,构成为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引导第二支架进出第二区域。
在具有此结构的成像设备中,显影装置可以由第一支架支撑。该第一支架可以由第一导槽引导,使得第一支架被可拆卸地插入外壳。因此,显影装置可以容易地从第一支架中取出或插入第一支架,改善了可维护性。同样地,可移动支撑带子构件的第二支架以使得第二支架被可拆卸地插入外壳。因此,带子构件的插入或拆卸可以变很容易。
更进一步,在成像设备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沿垂直于支撑光电导体的支撑轴的方向被抽出。因此,在支撑轴被抽出的一侧可以不需要空间(即,在支撑支撑轴的框架中不必形成大的孔)。因此,支撑轴可得到稳固地支撑且可以提高成像设备的强度。
在本成像设备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分别沿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独立移动。
为了更换,显影装置和带子构件可以被单独拆卸。因此,与先拆卸显影装置后拆卸带子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以节省时间和避免故障。因此可改善可维护性。
在成像设备的另一方式中,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被分别安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时,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可以让光电导体和带子构件彼此接触。而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被分别移动到第一取出位置和第二取出位置时,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可以让光电导体和带子构件彼此分离。
通过沿着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分别相对于外壳移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光电导体和带子构件可以彼此接触或彼此分离。因此,在成像设备中不必安置用于接触或分离光电导体和带子构件的机构,从而简化了结构。因此,可以降低成像设备的成本。另外,用户可以很容易和迅速地可拆卸的插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因而提供易用的成像设备。
在某些方式中,成像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覆盖第一区域的第一盖子和覆盖第二区域的第二盖子。第一盖子可以构成为可移动的且第二盖子可以构成为相对于第一盖子移动。
当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被拆卸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以分别被第一盖子和第二盖子覆盖。因此,这种情况可以防止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被同时拆卸时成像设备倒塌。与区域被曝光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暴露于灰尘或碎片。因此,可以防止成像设备或图像损坏。
在一些方式中,成像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纸张容器,它构成为用来容纳图像形成之前的记录媒质,该纸张容器构成为可以连接到外壳上和从外壳上拆卸;以及第三导槽,其构成为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引导纸张容器。
成像设备可以设置有用于在图像形成之前容纳记录媒质的纸张容器。该纸张容器可以被构成为以与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到外壳上和从外壳上拆卸。因此,可以提供方便易用的并具有很好可维护性的成像设备。更进一步,可仅在成像设备的同一侧提供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第一和第二支架以及纸张容器的空间。因此,可以降低成像设备的安装局限性。
在其它方式中,成像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读取图像和生成图像数据的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安置在外壳的上部;以及静电潜像形成装置,用于在光电导体上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生成的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
以这种结构,可以读取并形成在记录媒质上的图像。因此可提供方便易用的成像设备。当图像读取装置安置在外壳上部时,强度对于成像设备可以是必需的。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提高成像设备的强度,即使当图像读取装置被安置在外壳的上部时也能维持成像设备的强度。
在另一方式中,成像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排出部分,其构成为用于排出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质。该排出部分可以安置在图像读取装置和外壳之间。
用于排出转印有图像的记录媒质的排出部分可以安置在成像设备的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设备之间。因此,与排出部分被安置在成像设备外壳的前或后端,或左或右端的一侧情况相比,该排出部分可以不伸出或突出于成像设备。因此可以节省空间。
示例性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示例性方式。图1是根据示例性方式的打印机10的基本结构的侧剖视图。图1中的左侧和右侧被定义为打印机10的前侧和后侧。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是所谓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机10包括外壳10a、可视图像形成部件11、带子部件50、定影部件60、纸张供应部件70、纸张输出托盘80,和曝光装置35。
根据用品红色(M)、蓝绿色(C)、黄色(Y)、黑色(Bk)色粉的显影剂进行的可视图像处理,可视图像形成部件11设置有显影装置31M、31C、31Y、31Bk,作为光电导体的有机光电导(OPC)鼓32M、32C、32Y、32Bk,清洁辊33M、33C、33Y、33Bk,和充电器34M、34C、34Y、34Bk。
显影装置31M、31C、31Y、31Bk分别包括显影辊36M、36C、36Y、36Bk。每个显影辊36M、36C、36Y、36Bk的辊部分是由导电硅树脂橡胶制成的。显影辊36M、36C、36Y、36Bk的辊部分表面涂覆有树脂或含氟的橡胶涂层。显影辊36M、36C、36Y、36Bk的辊部分可以由例如聚氨酯橡胶制成。显影辊36M、36C、36Y、36Bk的表面的十点高度(Rz)被设置为大约3-5μm,其小于大约9μm的色粉平均颗粒大小。
显影装置31M、31C、31Y、31Bk也分别包括供应辊37M、37C、37Y、37Bk。每个供应辊37M、37C、37Y、37Bk的辊部分是由导电海绵制成。供应辊37M、37C、37Y、37Bk设置为使得海绵的弹力向着对应的显影辊36M、36C、36Y、36Bk挤压。供应辊37M、37C、37Y、37Bk的辊部分可以使用泡沫材料,例如导电硅树脂橡胶、EPDM(三元乙丙橡胶)和聚氨酯橡胶。
显影装置31M、31C、31Y、31Bk分别设置有层厚度调节刮板38M、38C、38Y、38Bk。每个层厚度调节刮板38M、38C、38Y、38Bk具有形成为板形的不锈钢刮板,它的一端固定到各自的显影装置壳39M、39C、39Y、39Bk上。不锈钢刮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由绝缘硅树脂橡胶、绝缘橡胶或含氟树脂制成的挤压部分。刮板38M、38C、38Y、38Bk的挤压部分从上方压向各自显影辊36M、36C、36Y、36Bk。
每个有机光电导(OPC)鼓32M、32C、32Y、32Bk是由例如铝基体形成,在该基体上形成有可正向充电的光电导涂层。可正向充电的光电导涂层的厚度被设置为20μm或更大。铝基片作为底层。OPC鼓32M、32C、32Y、32Bk设置为平行于下述放电方向排列。
每个清洁辊33M、33C、33Y、33Bk的辊部分是由弹性材料,例如导电海绵制成的。清洁辊33M、33C、33Y、33Bk在各自的OPC鼓32M、32C、32Y、32Bk的斜下位置上相对于OPC鼓32M、32C、32Y、32Bk滑动。
每个充电器34M、34C、34Y、34Bk是电晕式充电器。充电器34M、34C、34Y、34Bk沿OPC鼓32M、32C、32Y、32Bk的旋转方向设置在相对应的清洁辊33M、33C、33Y、33Bk的下游,使其不与OPC鼓32M、32C、32Y、32Bk接触。
曝光装置35是由已知的扫描仪部件组成的并被安置在可视图像形成部件11的上方。被各自充电器34M、34C、34Y、34Bk均匀充电的OPC鼓32M、32C、32Y、32Bk的表面用曝光装置35曝露于根据图像数据的激光下,从而在相应的OPC鼓32M、32C、32Y、32Bk上形成对应每个颜色的静电潜像。
正向充电的色粉由供应辊37M、37C、37Y、37Bk提供给各自的显影辊36M、36C、36Y、36Bk。色粉以一薄层被运送到显影辊36M、36C、36Y、36Bk上,其厚度由各自的刮板38M、38C、38Y、38Bk调节。
通过把正向充电的色粉提供给被曝光装置35在OPC鼓32M、32C、32Y、32Bk上形成的正向充电的静电潜像,在显影辊36M、36C、36Y、36Bk和各自OPC鼓32M、32C、32Y、32Bk之间的接触位置处完成翻转显影。因此,可以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带子部件50包括传送带58,和驱动辊51和在附近缠绕传送带58的从动辊52。驱动辊51由马达(没有显示)驱动使其旋转且因此从动辊52旋转。因而,传送带58得以回转。传送带58是由树脂材料,例如其中分散有例如碳的导电粉末的导电聚碳酸酯和聚酰亚胺制成的环带。每个传送辊53被安置在OPC鼓32M、32C、32Y、32Bk中的一个面向传送带58的位置的附近。
从纸张供应部件70经由拾取辊72被提供的纸张P由带子部件50的传送带58输送,使其经过传送带58和OPC鼓32M、32C、32Y、32Bk之间。当纸张P被传送时,由每个OPC鼓32M、32C、32Y、32Bk携带的色粉图像被顺序地转印到纸张P上,从而在纸张P上形成彩色图像。
清洁部件55相对于传送带58被安置在与OPC鼓32M、32C、32Y、32Bk相对的位置上。清洁部件55包括刮擦构件56和盒子57。被附着在传送带58上的色粉或碎片被刮擦构件56刮擦并被收集在盒子57中。
定影部件60包括加热辊61和挤压辊62,它们旋转的同时彼此接触。加热辊61在此设置有加热器63,例如卤素灯,其通过施加功率使加热辊61发热而产生热量。设置用于检测加热辊61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4例如热敏电阻被安置使其与加热辊61的表面接触。在定影部件60中,当纸张P被夹在挤压辊62和加热辊61之间且加热辊61的温度在打印操作期间被控制为例如大约180度的定影温度时,被传送到纸张P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热度和压力被加热定影到纸张P。
纸张供应部件70被安置在外壳10a的底部。纸张供应部件70包括作为容纳纸张P的盒子的纸张托盘71,和拾取并输送纸张P的拾取辊72。纸张供应部件70通过调节与用曝光装置35,显影装置31M、31C、31Y、31Bk和OPC辊32M、32C、32Y、32Bk所进行的成像处理的同步来供应纸张P。从纸张供应部件70提供的纸张P被输送到传送带58和第一供应辊54之间的接触部分。
纸张输出托盘80设置在定影部件60沿纸张供应方向的下游。当多功能装置13在平面上操作时,从定影部件60输送的纸张P经由输送辊对91、92、93以基本平行于水平方向的方向(排出方向)排出(输出)到纸张输出托盘80。
下面描述打印机10的操作。当OPC鼓32M、32C、32Y、32Bk转动时,在OPC鼓32M、32C、32Y、32Bk表面上的光电导涂层被各自的充电器34M、34C、34Y,34Bk均匀充电。曝光装置35与品红色、蓝绿色、黄色和黑色的各颜色图像相关联将各光电导涂层曝光于激光。品红色、蓝绿色、黄色和黑色色粉被相应的显影装置31M、31C、31Y、31Bk施加到在OPC鼓32M、32C、32Y、32Bk的光电导涂层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从而进行品红色、蓝绿色、黄色和黑色色粉的显影。在OPC鼓32M、32C、32Y、32Bk的光电导涂层上形成的彩色色粉图像作为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由传送带58传送的纸张P上。根据传送纸张P的传送带58的移动速度和OPC鼓32M、32C、32Y、32Bk之间的距离确定曝光同步。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使彩色图像在纸张P上成为整体。在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残留在OPC鼓32M、32C、32Y、32Bk上的色粉被清洁辊33M、33C、33Y、33Bk暂时保留。
纸张P沿着传送带58输送时,转印到纸张P上的四色色粉图像在定影部件60中被加热定影在纸张P上。然后,纸张P被输出到纸张输出托盘80。因此,彩色图像被形成在纸张P上。
如图2所示,可视图像形成部件11被容纳在盒子30中,作为第一支架。带子部件50被固定在带子支架59中,作为第二支架。盒子30和带子支架59可独立的可拆卸地安装到外壳10a中。因此,可视图像形成部件11和带子部件50可以很容易地可拆卸安装到打印机10中。
纸张供应部件70的纸张托盘71以盒子30和带子支架59可拆卸地安装到外壳10a中的相同方向被可拆卸地安装到外壳10a中。因此,可提高方便易用性。
下面结合图2详细描述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
用于固定显影装置外壳39M、39C、39Y、39Bk的接合部分(没有显示)设置在盒子30中。通过设置在显影装置壳39M、39C、39Y、39Bk中的被接合部分(没有显示)与盒子30的接合部分相接合,盒子30能够可拆卸地支持显影装置壳39M、39C、39Y、39Bk。
一对突出构件100设置在图2中盒子30的右端和左端。四个用于可旋转支撑OPC鼓32M、32C、32Y、32Bk的支撑构件100a设置在盒子30中。
一对用于可旋转支撑驱动辊51和从动辊52的轴的支撑构件104被安置在带子支架59中。
一对突出构件108被安置在纸张托盘71中。
外壳10a中分别设置有引导机构115、116、117,作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导槽。引导机构115设置有引导槽101,用于将设置在盒子30中的突出构件100和支撑构件100a基本上水平地从引导机构115的前侧(从图2中的左侧)导入外壳10a。
类似地,引导机构116设置有引导槽105,用于将设置在带子支架59中的支撑构件104基本水平地从引导机构116的前侧(从图2中的左侧)导入外壳10a。
引导机构117设置有引导槽109,用于将设置在纸张托盘71中的突出构件108基本水平地从引导机构117的前侧(从图2中的左侧)导入外壳10a。
[64]用于弹性制动和定位突出构件100、108的制动器构件103和支撑构件100a、104设置在每个引导槽101、105、109上。
有了上述结构,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借助于引导机构115、116、117沿着引导槽101、105、109插入到外壳10a中。如图1中所示,在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被正确安置在外壳10a中的容纳部分里,突出构件100、108和支撑构件100a、104被制动器构件103定位。当从外壳10a中取出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时,通过施加一个与制动器构件103的弹力的相反的力而将突出构件100、108和支撑构件100a、104从舱室部分中拉出。然后,当多功能装置13安置在平面上用于操作并基本平行于纸张被排放到输出托盘80的方向时,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沿着相应的引导槽101、105、109以基本平行于水平方向的方向从外壳10a中被拆卸。例如,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的拆卸方向可以在纸张排出方向的5度范围内。
应当理解在此描述的“基本平行”是指彼此在5度范围内的两条线,平面或方向。
通过分别沿着引导槽101、105滑动盒子30和带子支架59,盒子30和带子支架59可以被完全从外壳10a中拆卸。第一取出位置相当于盒子30将要从外壳10a中拆卸的位置(盒子30马上从外壳10a中取出之前的位置)。第二取出位置相当于带子支架59将要从外壳10a中拆卸的位置(带子支架59马上从外壳10a中取出之前的位置)。
当盒子30或带子支架59可拆卸地被插入外壳10a时,为了防止OPC鼓32M、32C、32Y、32Bk由于接触传送带58而受到损伤,引导槽101、105被构造为当突出构件100和支撑构件100a、104延伸到盒子30和带子支架59被安置在外壳10a中的容纳部分时,OPC鼓32M、32C、32Y、32Bk与传送带接触。
当突出构件100和支撑构件100a、104从容纳部分中拆卸时,OPC鼓32M、32C、32Y、32Bk移开或和传送带58分开。
引导机构115、116、117被单独提供在外壳10a中,使得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可以以彼此基本平行的方向被单独安装到外壳10a中或从其中拆卸。
为了让盒子30和带子支架59可拆卸地安装到外壳10a中,作为第二盖子的下前盖82,,被枢轴地安置在外壳10a前侧的支撑轴84附近,使其打开或关闭,而作为第一盖子前盖81被枢轴地安置在下前盖82上面的支撑轴83附近。
如图3所示,当打开前盖81时,可将盒子30从外壳10a中拆卸。如图4所示,当下前盖82与前盖81一起被打开时,可将带子支架59从外壳10a中拆卸。值得称道的是前盖81和下前盖82可用单个前盖替换。
当手柄85向着外壳10a的前侧拉出时,纸张托盘71可以从外壳10a中被拆卸。
在打印机10中,可视图像形成部件11的组件被整体包含在盒子30中。通过沿着设置在外壳10a中的引导机构115滑动盒子30,盒子30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外壳10a中或从中拆卸下来。类似地,通过沿着引导机构116、117滑动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外壳10a中或从中拆卸下来。因此,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外壳10a中或从中拆卸,这提高了打印机10的可维护性。
因为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的拆卸或取出方向是基本水平的,因而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可以用更轻的力被取出。当盒子30和带子支架59通过引导机构115、116被安置就位时,就可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更进一步,当纸张托盘71通过引导机构117被安置就位时,可以从托盘71中准确地提供纸张P。
因为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可以以相同的方向取出,他们的操作可以更方便且可维护性可以被提高。更进一步,可将用于可拆卸地安置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的空间设置在外壳10a的同一侧上。因此,可以降低打印机10组件安装的局限性。
例如,如果将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沿外壳10a的辊例如OPC鼓32M、32C、32Y、32Bk的轴向取出,相对大的孔必须形成在框架中用于支撑辊的轴。因此,打印机10的强度有所降低。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方式中,盒子30、带子支架59和纸张托盘71可以以基本平行于辊轴向的水平方向被取出。因此,可以增加打印机10的强度,因为不需要在框架上形成孔。
如果采用各种辊沿着它们的轴向被取出的结构,那么必须抽出用于接收或支撑辊的轴承,这使得安置轴承变得很困难,导致结构复杂。然而,打印机10可以避免具有这种复杂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5A和5B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的包括扫描仪在内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多功能装置13。
在多功能装置13中,如图5A和5B所示,扫描仪120被安置在打印机10的上面并且与外壳10a中的打印机10一起,平行于外壳10a的底部。扫描仪120包括工作台121,其由透明材料例如压板玻璃制成,用于接收扫描文件;光学系统126,其被安置在工作台121的下方,用于在扫描操作发生时向工作台传输光;运输器127,用于移动光学系统126从而以基本垂直于排出方向的方向扫描文件;盖子123,用于覆盖工作台121;铰链125,用于把盖子123连接到工作台121,其中铰链让盖子123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示例性实例中,运输器127移向光学系统126的方向可以与纸张输出托盘80关联的排出方向成85~95度角。扫描仪120设置有控制板122,它可以被连接到工作台121,包括一个用于操作扫描仪120和打印机10的操作部分124。用于接收从打印机10中输出的纸张P的纸张输出托盘80被安置在扫描仪120和打印机10之间。在多功能装置13中,扫描仪120被安置在多功能装置13的上部。有了此结构,图像扫描和打印可以被很方便执行。因此,可使多功能装置13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图6所示的是带有文件输送器作为盖子123一部分的多功能装置13。文件输送器包括输入托盘130、拾取辊132、辊对134a、134b,排出辊对134c和输出托盘135。在扫描仪120操作的一种形式中,待扫描的文件接受文件输送器如下处理。文件放置在输入托盘130中并由拾取辊132送入扫描轨道131。拾取辊132沿着扫描轨道131把文件传送到第一辊对134a。第一辊对134a通过扫描的光学系统126把文件传给第二辊对134b。第二辊对134b把文件传给排出辊对134c,后者以扫描排出方向把文件送出到输出托盘135。扫描排出方向基本上垂直于先前被描述的纸张排出到纸张输出托盘80的排出方向。例如,扫描的排出方向可以与纸张输出托盘80关联的排出方向偏离85和95度之间。
扫描仪120被安置在外壳10a的顶部,基本平行于外壳10a底部,即,基本水平。因此,当盒子30被拆卸时,盒子30可以被平稳地取出,不会受到扫描仪120的干扰。
纸张输出托盘80被安置在打印机10和扫描仪120之间。因为纸张输出托盘80设置在多功能装置13中,不伸出或突出,可以减少被多功能装置13占用的空间。
包括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分124的控制板122被安置在多功能装置13上部的扫描仪120中。在所示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中,控制板122可以从工作台121的前端向着盒子30被取出的外壳10a那侧倾斜。在此例中,控制板122不必延伸到盒子30从外壳10a中被取出的那侧;相反,控制板122可以在这个部分后面。有了此结构,与控制板122被安置在外壳10a的前表面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很容易操作控制板122。例如,控制板122被定向为使得用户可以方便阅读和操作多功能装置13。
图5B是用来显示扫描仪120的一种可替换结构,其中工作台121的后端位于不同位置,即,在盒子30从外壳10a中取出的那部分和外壳10a那部分对面的部分之间,其中这些部分间的的连线平行于工作台121。有了这种排列,当多功能装置13的外壳10a的最末端部分位于紧靠或非常接近一个平面例如墙时,盖子123可以越过垂直位置被打开,如图5B所示。
图7是从图5A中修改的一种可选的多功能装置13的实施方式。在图7中,前盖140包括内建的手动输送托盘142,它可以被打开,从而在前盖140保持关闭位置时,接收用手送到传送带58的纸张。当纸张被放在手动输送托盘142中且用户请求打印操作时,拾取辊144从手动输送托盘142中把纸张拉到传送带58,用于进一步处理。
图8是从图5A中修改的另一可选的多功能装置13的实施方式。图8的多功能装置13已经被配置为提供双面打印。当用户请求双面操作时,在纸张P第一次穿过定影部件60到输送辊91、92和93时,纸张P不排出到输出托盘80。相反,被安置在例如输送辊93附近的传感器150检测到纸张P的前沿。一旦随着传感器150检测的预定时间过去(即,允许纸张P跳过定影部件60和输送辊91),输送辊92和93被倒转,一个可以在两个位置(如图所示)之间移动的导槽152被设置为把纸张P引导到位于纸张托盘71下面的双向输送轨道154。在双向输送轨道中的辊对156a、156b、156c把纸张P输送到传送带58,使得纸张P的第二面可以被打印。一旦纸张P第二次跳过定影部件60,然后它将经过输送辊91、92、93被排出到输出托盘80。
图9是另一可选的多功能装置13的实施方式。纸张供应部件70相对于图5A和5B反向配置。拾取辊7被定位在远离图5A和5B对面的前盖。拾取辊72把纸张拾取并输送到中间带160和传送辊162之间的接触部分。OPC鼓32M、32C、32Y、32Bk接触中间带160,并被构造为把作为显影剂图像的彩色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带160。当图像已经从OPC鼓32M、32C、32Y、32Bk转印到中间带160时,在传送辊162的帮助下,当纸张P经过中间带160和传送辊162之间时,中间带160把显影剂图像从带子160转印到纸张P上。此后,定影部件60如先前描述那样操作,从而把色粉固定到纸张P上。然后,纸张经过辊对93排出到输出托盘80。值得称道的是,中间带160可以与传送带58所描述的相同方式从外壳10a中拆卸。
尽管这些揭示内容结合上述典型已经被描述,但是各种替换、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实质等价物,已知或可能目前无法预见的,对于本技术领域中那些熟练人士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上文阐述的公开内容的典型方式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的。各种改变可以在不脱离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围下被进行。因此,公开内容被认为包含所有己知或以后被揭示的替换、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实质等价物。
例如,在上述公开内容中,直接传送型打印机被描述为图像从OPC鼓32M、32C、32Y、32Bk被直接传送到纸张P。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可以被应用到中间传送型打印机,其中,图像首先被传送到中间传送带,然后到纸张P上。
在上述公开内容中,传送带58在两个驱动和从动辊51、52之间以一个方向延伸。然而,传送带58可以在三个或更多辊之间以两个或更多方向延伸。
在上述公开内容中,带子支架59被安置在盒子30的下方。然而,带子支架59可以被安置在盒子30的上面。在此情况中,显影装置壳39可以向上打开,从而避免了色粉的渗漏。
在上述公开内容中,当盒子30或带子支架59被拉到某个位置时,盒子30或带子支架59从外壳10a中被拆卸,在拉动期间不会被停止。然而,可以设置将盒子30/带子支架59停止在某个位置的制动器,从而制止盒子30/带子支架59的拉动。

Claims (42)

1、一种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a);
多个光电导体(32),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
多个显影装置(31),每个均包括显影剂载体(36),用于在其上保持装载显影剂;
支架(30),用于支撑所述多个光电导体(32)和多个显影装置(31),该支架(30)可以从外壳(10a)拆卸;以及
图像读取器(120),其设置在外壳(10a)的顶部,构成为用来读取文件上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纸张容器(70),构成为用来容纳一叠纸张(P),该纸张容器(70)可以从外壳(70a)拆卸;
其中所述外壳(10a)进一步包括:
前盖(81,140),其设置在外壳(10a)的前表面,该前盖(81,140)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区域,其设置在外壳(10a)的内部,构成为当前盖(81,140)在打开位置时用来接纳支架(30);
第二区域,其设置在外壳(10a)的内部,被构成用来接纳纸张容器(70)。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纸张通道,当支架(30)被接纳在第一区域中时,在支架(30)下方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该第一纸张通道构成为用来引导纸张(P)到所述多个光电导体(32);以及
纸张排出部分(80),其与第一纸张通道相连且当支架(30)被接纳在第一区域中时在支架(30)上方延伸,该纸张排出部分(80)构成为对来自所述多个光电导体(32)的纸张(P)进行传送并将纸张(P)沿第一方向朝着前表面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器(120)包括文件馈送器(132,134),其构成为用来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馈送文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成85~95度角。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0)构成为当前盖(81,140)在打开位置时,沿基本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经由开口从第一区域中移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差在包括5度的5度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容器(70)构成为以基本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从第二区域中移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差在包括5度的5度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81,140)进一步包括:
开口,其构成为用来接收通向第一纸张通道的纸张(P)。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带子部件(50),其包括:
带子框架(59);
带子支撑辊(51,52),其与带子框架(59)相连;和
带子(58),其由带子支撑辊(51,52)支撑着;
其中,带子部件(50)构成为当支架(30)接纳在第一区域中且纸张容器(70)接纳在第二区域中时位于支架(30)和纸张容器(70)之间,并且构成为可从外壳(10a)拆卸,以及,
其中,带子(58)构成为在第一纸张通道中引导纸张(P)。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a)进一步包括:
第三区域,其位于外壳(10a)的内部,构成为用来接纳带子部件(5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部件(50)构成为当前盖(81,140)在打开位置且支架(30)从第一区域移出时可从第三区域移出。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纸张通道,其在第一纸张通道下面延伸,该第二纸张通道构成为用来在双向操作中当纸张(P)首次进入纸张排出部分(80)时将纸张(P)从纸张排出部分(80)引导至第一纸张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纸张通道设置在纸张容器(70)的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电导体(32)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器(120)包括:
台面(121),其构成为用来放置待处理的文件;和
盖子(123),用来盖住台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子(123)由铰链(125)与台面(121)相连,使盖子(123)能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121)的前端比台面(121)的后端更靠近外壳(10a)的支架(30)可从那里被移出的部分,所述铰链(125)设置在台面(121)的后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121)的后端位于外壳(10a)的支架(30)可从那里被移出的部分和与外壳(10a)的那个部分相反的部分之间,连接这两部分的直线平行于台面(121)。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控制面板(122),其位于外壳(10a)上并与台面(121)相连。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121)的前端比台面(121)的后端更靠近外壳(10a)的支架(30)可从那里被移出的部分,所述控制面板(122)连接到台面(121)的前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122)放置成从台面(121)的前端向着外壳(10a)的支架(30)可从那里被移出的部分倾斜。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122)设置在台面(121)的前端并位于外壳(30a)的支架(30)可从那里被移出的部分的后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纸张容器(70),构成为用来容纳一叠纸张(P),该纸张容器(70)可从外壳(10a)中移出。
其中所述外壳(10a)进一步包括:
前盖(81,140),其设置在外壳(10a)的前表面上,该前盖(81,140)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区域,其设置在外壳(10a)的内部,构成为用来当前盖(81,140)在打开位置时接纳支架(30);和
第二区域,其设置在外壳(10a)的内部,构成为用来接纳纸张容器(70)。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纸张通道,当支架(30)被接纳第一区域中接收,在支架(30)下方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该第一纸张通道构成为用来引导纸张(P)到所述多个光电导体(32);和
纸张排出部分(80),其与第一纸张通道相连且当支架(30)被接纳在第一区域中时在支架(30)的上方延伸,该纸张排出部分(80)构成为对来自所述多个光电导体(32)的将纸张(P)进行传送并将纸张沿第一方向超送前表面排出。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121)是由透明材料制成,并构成为用来接纳文件;
其中图像读取器(120)进一步包括:
光学系统(126),其构成为用来将光传向台面(121);和
载体(127),其构成为用来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移动光学系统(126)。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成85~95度角。
2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带子部件(50),其包括:
带子框架(59);
带子支撑辊(51,52),其与带子框架(59)相连;和
带子(60),其由带子支撑辊(51,52)支撑着;
其中,带子部件(50)构成为当支架(30)被接纳在第一区域中且纸张容器被接纳在第二区域中时位于支架(30)和纸张容器(70)之间,且构成为可从外壳(10a)中拆卸下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160)构成为从多个光电导体(32)接收显影剂并将所述显影剂转印到纸张(P)上。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a)进一步包括:
第三区域,其位于外壳(10a)的内部,并构成为用来接纳带子部件(50)。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部件(50)构成为当前盖(81,140)在打开位置时可从第三区域移出。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部件(50)构成为沿基本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从第三区域移出。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成像设备(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差在包括5度的5度范围内。
35、一种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a);
光电导体(32),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该光电导体(32)由支撑轴支撑;
多个显影装置(31),每个均至少包括构成为用来包含显影剂的显影剂腔和构成为在其上保持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36)。
转印装置(50),其构成为用于将光电导体(32)上形成的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媒质(P);
第一支架(30),其构成为用于沿垂直于光电导体(32)的支撑轴的第一方向保持多个显影装置(31),该第一支架(30)位于外壳(10a)内的第一区域中;
第一导槽(115),其构成为用于引导第一支架(30)在第一方向上进出第一区域;
第二支架(50),其构成为用于至少保持带子构件(58)和支撑带子构件(58)的辊(104),该第二支架(50)位于外壳(10a)内的第二区域中;和
第二导槽(116),其构成为用于引导第二支架(50)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进出第二区域。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50)构成为分别由第一导槽(115)和第二导槽(116)独立引导。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导体(32)被保持在第一支架(30)中。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50)分别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时,所述光电导体(32)和带子构件(58)互相接触,当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50)中的至少一个从各自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移出时,所述光电导体(32)和带子构件(58)互相分开。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覆盖第一区域的第一盖子(81);和
覆盖第二区域的第二盖子(82),
其中第一盖子(81)构成为可移动的,且第二盖子(82)构成为相对于第一盖子(81)移动。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纸张容器(70),其构成为用来容纳图像形成前的记录媒质(P),该纸张容器(70)构成为可与外壳(10a)附连或分开;和
第三导槽(117),其构成用来在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引导纸张容器(70)。
41、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图像读取装置(120),其构成为用来读取文件上的图像并生成图像数据,该图像读取装置(120)设置在外壳(10a)的上部;和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35),其构成为用来基于图像读取装置(120)生成的图像数据在光电导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成像设备(10,13),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排出部分(80),其构成为用来排出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质(P),该排出部分(80)安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20)和位于第一区域时的第一支架(30)之间。
CNU200520038164XU 2004-12-27 2005-12-27 成像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2914147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78084 2004-12-27
JP2004378084 2004-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914147Y true CN2914147Y (zh) 2007-06-20

Family

ID=3603563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073759A Pending CN1800998A (zh) 2004-12-27 2005-12-26 成像设备
CNU200520038164XU Expired - Lifetime CN2914147Y (zh) 2004-12-27 2005-12-27 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073759A Pending CN1800998A (zh) 2004-12-27 2005-12-26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444100B2 (zh)
EP (1) EP1674948B1 (zh)
CN (2) CN180099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202B (zh) * 2008-12-26 2012-11-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3181B1 (ko) * 2005-03-21 2007-0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626370B2 (ja) * 2005-04-11 2011-02-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087B2 (ja) * 2005-09-27 2011-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9133B2 (ja) * 2006-01-11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240063B2 (ja) * 2006-06-09 2009-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8839B2 (ja) * 2006-06-12 2012-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3821B2 (ja) * 2006-08-11 2012-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6386B2 (ja) * 2006-11-27 2012-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05A (ja) * 2007-04-27 2008-11-13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5074B2 (ja) * 2007-07-13 2011-06-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489B2 (ja) * 2007-08-10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66721B2 (ja) * 2007-11-14 2010-05-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695A (ja) * 2008-05-30 2009-12-1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91989A (ja) * 2008-10-10 2010-04-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73172B1 (ja) * 2008-11-07 2009-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6523B2 (ja) * 2009-03-19 201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2505B2 (ja) * 2010-01-27 2013-11-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3492B2 (ja) * 2010-02-24 2012-12-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82247B2 (ja) * 2010-11-10 2015-03-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着脱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04805B2 (ja) * 2011-01-14 2013-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6816B2 (ja) 2011-02-10 2013-06-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83159B2 (ja) * 2012-03-01 2014-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891B2 (ja) * 2012-07-10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941552B1 (ko) * 2012-10-25 2019-01-23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유한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US20140147167A1 (en) * 2012-11-29 2014-05-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89688B2 (ja) * 2012-12-26 2017-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8221B2 (en) * 2012-12-27 2015-10-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movable waste toner storage configura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35305B2 (ja) * 2013-05-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13037B2 (ja) * 2013-08-13 2017-10-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8006B2 (ja) * 2014-02-10 2016-04-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9359B2 (ja) 2014-04-21 2016-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10457B2 (ja) 2019-09-02 2023-07-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03398A1 (en) * 1988-11-21 1990-05-21 Shizuo Morita Color copy machine with detachable process cartridge
US5065195A (en) * 1989-07-05 1991-11-12 Konica Corporatio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reely installable and detachable process cartridge
US5298946A (en) * 1991-12-03 1994-03-29 Konica Corporatio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cartridge and exposure through sheet path
JP3432299B2 (ja) 1994-06-08 2003-08-04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カラープリンタ
JP3916739B2 (ja) 1996-11-07 2007-05-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記録装置
JP3447497B2 (ja) 1996-12-27 2003-09-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01464A (ja) 1997-02-27 1998-11-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14861A (ja) 1998-01-27 1999-08-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27317A (ja) 1998-05-15 1999-11-26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72086A (ja) * 1998-12-08 2000-06-23 Toshiba Corp 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
JP2001042595A (ja) * 1999-03-19 2001-0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17439A (ja) 1999-10-14 2001-04-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25330A (ja) 1999-10-29 2001-05-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7389B2 (ja) * 1999-11-02 2005-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02114A (ja) * 2000-01-11 2001-10-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38112B2 (ja) * 2000-03-03 2005-04-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72899A (ja) 2000-03-24 2001-10-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16277B2 (ja) 2000-05-31 2010-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484003B2 (en) * 2000-06-21 2002-11-19 Konica Corporatio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ack having detachable units
JP2002006588A (ja) 2000-06-27 2002-01-09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439732B2 (ja) 2000-09-29 2003-08-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32011A (ja) 2000-10-30 2002-05-0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感光体保護部材
JP4724288B2 (ja) 2000-10-30 2011-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545349B2 (ja) 2001-01-23 2004-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41820B2 (en) * 2001-02-19 2004-05-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351287A (ja) * 2001-03-23 2002-12-06 Ricoh Co Ltd 作像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97000A (ja) 2001-03-29 2002-10-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497A (ja) 2001-06-29 2003-01-17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378A (ja) 2001-07-05 2003-01-17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106A (ja) 2001-08-31 2003-03-14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708011B2 (en) *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JP2003029599A (ja) 2001-07-17 2003-01-3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07975A (ja) * 2001-09-27 2003-04-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882823B2 (en) 2002-01-08 2005-04-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JP3890294B2 (ja) 2002-02-19 2007-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968301B2 (ja) 2002-02-19 2007-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6003A (ja) 2002-01-25 2003-07-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EP1331525A3 (en) * 2002-01-25 2004-06-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workability
JP4025642B2 (ja) 2002-01-25 2007-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0491A (ja) 2002-03-20 2003-10-02 Seiko Epson Corp 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347344A3 (en) * 2002-03-20 2007-10-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carri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316104A (ja) 2002-04-22 2003-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268987C (zh) * 2002-07-26 2006-08-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710129B2 (ja) * 2002-09-04 2005-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ユニット
JP2004109455A (ja) 2002-09-18 2004-04-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4223264B2 (ja) 2002-10-30 2009-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離接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61400B2 (ja) 2002-10-31 2007-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ユニット支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06070A (ja) * 2002-10-31 2004-07-22 Hitachi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4482296B2 (ja) 2002-10-31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
JP3758637B2 (ja) 2002-12-27 2006-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JP4193545B2 (ja) 2003-03-31 2008-1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83198B2 (ja) * 2003-05-16 2007-09-2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47131B1 (ko) * 2003-07-04 2006-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JP4189748B2 (ja) * 2003-12-26 2008-12-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4985B2 (ja) * 2004-12-27 2008-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202B (zh) * 2008-12-26 2012-11-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0998A (zh) 2006-07-12
US7769319B2 (en) 2010-08-03
EP1674948A2 (en) 2006-06-28
US20090052941A1 (en) 2009-02-26
EP1674948A3 (en) 2007-07-18
EP1674948B1 (en) 2018-08-01
US20060140669A1 (en) 2006-06-29
US7444100B2 (en) 2008-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914147Y (zh) 成像设备
JP41349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47020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28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42329A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可能な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3092020A (zh) 具有消色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纸张输送方法
US2011027446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047801A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developing means and cleaning means formed as a detachable unit
US8577260B2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2537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463231B2 (en) Printer device
EP1265115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62090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103779A1 (en) Vertical path sheet jam recover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477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331389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heet discharging device
JP40319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338365B2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650613B1 (e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ounted with an open and close unit
JP54708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6727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217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837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37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2300768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