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1613B - 有机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1613B
CN1961613B CN2005800171803A CN200580017180A CN1961613B CN 1961613 B CN1961613 B CN 1961613B CN 2005800171803 A CN2005800171803 A CN 2005800171803A CN 200580017180 A CN200580017180 A CN 200580017180A CN 1961613 B CN1961613 B CN 19616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thickness
anode
luminesc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171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1613A (zh
Inventor
井出伸弘
远藤润
城户淳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hm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hm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Roh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61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61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8Reflective anodes, e.g. ITO combined with thick metallic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其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相对于膜厚的波动而言,其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变化很小;且可增加光的使用效率。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在阳极1和阴极2之间具有多层发光层3,该发光层3由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彼此隔开。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该有机发光器件的内部和外部的至少一个部分具有光散射器件5,以用于散射自该发光层3发光的光。在光由该光散射器件5散射的情况下,该有机发光器件可通过输出自发光层3发光的光来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器件,其用于平板显示器、液晶显示器(LCD)的背景光、照明设备的光源、照明(illuminations)以及信号的光源。
背景技术
通常,在已知并公开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EL器件)的有机发光器件中,为透明电极的阳极、空穴输送层、有机发光层、电子注入层以及阴极依次堆积在透明基底的一侧。当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施加电压时,通过电子注入层注入的电子,和通过空穴输送层而注入的空穴在发光层中复合,产生激发态并且发出光。通过透明电极和透明基底获得自该发光层发出的光。
近年来,在这样的有机发光器件中,人们已经提出了所谓的多光子器件,从而实现了高强度发光和很长的寿命,在该器件中,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堆积多层有机发光层,并在每一相邻发光层之间提供等势面形成层(等势面形成层)或电荷产生层(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11-329748,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45676,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272860等等)。
图12显示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实例,其形成为这样的多光子器件,其中多层发光层3以这样的方式堆积在阳极1和阴极2之间,其中在每一相邻的发光层3之间提供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且它们堆积在透明基底10的表面上。将阳极1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将阴极2形成为光反射电极。尽管将空穴输送层和电子注入层形成在该发光层3的两侧,但在图12中未显示该空穴输送层和该电子注入层。通过由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隔开多层发光层3,该多层发光层3好像串联连接一样可同时发光,并且结合来自每一发光层3的光,由此可实现对于常规有机发光器件(有机EL器件)而言不可能的高电流效率和量子效率,并可实现高强度发光(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45676,以及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272860)。
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特征在于:其为具有约光波波长膜厚的膜器件;在该器件内,其具有折射率阶差(refractive index step)或由金属表面形成的反射面;且其自发光层发出光,该发光层为高折射率介质。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全反射,可在高折射率介质如有机膜的发光层、基底以及电极中发生光干涉作用或光限制的现象,结果观察到发光亮度和发光光谱的角度依赖性、膜厚依赖性以及光使用效率的恶化。这些问题发生在上述有机发光器件中,其为具有多层发光层的多光子器件。至于该光干涉作用,通过适当使用它,可改善色纯和控制方向性等等,特别地,其在用于平板显示器等中很有用。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7-240277和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0-323277公开了这样的事实,通过将发光层和光反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到1/4波长的偶数倍数或者通过将发光层和最大折射率阶差位置之间的光学距离调节到1/4波长的偶数倍数,可增强波长,特别地,已知发光层和光反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对发光光谱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272860还公开了可以获得最高效率光发射的事实,以及通过将每一发光层的发光点和光反射电极之间所有的光学膜厚设置为1/4波长的奇数倍数,发光光谱的形状将变得很稀的事实。
但是,在以下有机发光器件中,其中通过优化发光层和光反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或者发光层和最大折射率阶差位置之间的光学距离(即,器件的厚度)来改善色纯等,即,当膜厚改变时,发光亮度以及发光颜色的波动变得更大。这意味着在该有机发光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可允许的膜厚的波动变得更小,且其直接与生产率问题有关。特别地,在上述有机发光器件中,膜厚控制的精确性和必然性进一步增加,这是因为任意层膜厚的异常性甚至可对其它层的光学位置产生影响,该器件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发光层和等势面形成层或者电荷产生层堆积。
此外,在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272860中,尽管将发光层和光反射电极之间的光学距离设置为1/4波长的奇数倍数(2n+1,其中n=0,1,2......),但是已知亮度和光谱的角度依赖性随着n值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在仅具有一层发光层的有机发光器件中,相对于膜厚的变化而言,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波动不一定很大,因为通常以相当于“n=0”的光学距离来设计这样的器件,但是在上述具有多层发光层的有机发光器件中,因为在1/4波长(2n+1)倍的位置处设置每一发光层,所以随着层数量的增加,特定波长明显增强,结果,存有这样的问题,即可获得与发光层原始所具有的光谱十分不同的发光光谱,且角度依赖性变得很大。
因此,尽管上述具有多层发光层(由等势面形成层或者电荷产生层隔开)的有机发光器件确实可实现常规有机发光器件不可能实现的高电流效率和量子效率,但是其不一定具有期望特性的发光光谱和角度依赖性。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272860中公开了在具有多层发光层的有机发光器件中,通过光吸收器件吸收一部分所产生的光或者通过光漫反射器件将之漫反射来消除光干涉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调节发光点和光反射电极之间光学膜的厚度变得不必要。但是,在上述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272860中,其未指出有机发光器件所具有的角度依赖性问题,而且该问题仍未解决。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器件,该器件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且相对于膜厚的波动而言,该器件的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具有很小的变化,并可增加该光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多层发光层,该多层发光层由等势面形成层(形成等势面的层)或者电荷产生层彼此隔开。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该有机发光器件具有用于散射光的光散射器件,该光自发光层发出,且在该器件内部或外部至少之一上设置该光散射器件。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通过在由光散射器件散射光的条件下来输出该发光层发出的光,从而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结果相对于膜厚的波动而言,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变化变得很小,由此,可增加该光的使用效率。
优选地,通过由光散射和光反射电极形成阳极和阴极中的至少一个来制造该光散射器件。
或者,优选通过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阳极和阴极中的至少一个且在该光学透明电极的发光层的相反侧上,配置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来制造该光散射器件。
或者,还优选通过由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电极形成阳极和阴极中的至少一个来制造该光散射器件。
或者,还优选通过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阳极和阴极中的至少一个且在该光学透明电极的发光层的相反侧上,配置光散射和光学透明元件来制造该光散射器件。
或者,还优选通过形成等势面形成层或电荷产生层来制造该光散射器件,从而使之具有光散射特性。
或者,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多层发光层,该发光层由等势面形成层或电荷产生层彼此隔开,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阳极和阴极都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且在发光层的相反侧上,将光反射元件配置在该光学透明电极中的一个上,并将该光反射元件和发光层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实质上不产生光干涉的距离。
在这种情况中,在下述条件下可以输出自该发光层发出的光,其中通过将光反射元件和发光层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发生光干涉的距离来阻止干涉不均匀性等的发生,由此,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结果,相对于膜厚的波动而言,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变化变得很小,且可增加光的使用效率。
多层发光层可包括至少两层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层。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具有许多颜色的有机发光器件成为可能。
优选地,该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颜色为白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该有机发光器件用作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照明设备的光源等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权利要求2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为显示权利要求2另一种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为显示权利要求3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为显示权利要求3另一种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为显示权利要求3另一种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为显示权利要求4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为显示权利要求5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8为显示权利要求6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9为显示权利要求7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0为显示权利要求7另一种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1A为用在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中的基底的平面图。
图11B为用在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中的掩模的平面图。
图11C为用在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中的掩模的平面图。
图11D为用在实施例中的光学垫片(spacer)的剖面图。
图12为显示常规实施例的剖面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将更详细地公开本发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2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多层发光层3堆积在阳极1和阴极2之间,其中等势面形成层4(形成等势面的层)或者电荷产生层4夹在每一相邻的发光层3之间,这些发光层3堆积在基底10的表面上。尽管根据需要空穴输送层堆积在每一发光层3的阳极1侧上,且根据需要电子注入层堆积在其阴极2侧上,但在图1(以及随后的图)中未显示该空穴输送层和该电子注入层。尽管图1以及随后的图显示了具有三层发光层3、两层等势面形成层4或两层电荷产生层4的结构,但是这些图仅仅显示了一个实施例,层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
在图1的实施方案中,尽管将阳极1形成为光反射电极,将阴极2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但是,相反地,可将阳极1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将阴极2形成为光反射电极,且该阳极1和阴极2可以互换位置,并可将阴极2形成在基底10的表面上。
不特别限制该光反射电极的材料和形成方法,可使用任意材料和任意形成方法,除非其抑制了本发明的效果。当将阴极2用作光反射电极时,可使用例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10-240171中所描述的,金属单质如A1、Zr、Ti、Y、Sc、Ag、In、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其合金或氧化物、卤化物、这些与特开平10-240171号公报等中记载的金属掺杂有机层的合用等。当将阳极1用作光反射电极时,可使用金属如Au、Pd、Pt等等。或者可通过结合使用由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锡、Au等等的金属超薄膜、或导电性高分子、或导电有机材料制成的光透过性电极,和任意反射表面来形成该光反射电极。
至于该光学透明电极,可以使用任意材料,除非其抑制了本发明的效果。例如,可使用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锡、Au等等的金属超薄膜、或导电聚合物、或导电有机材料、或含有掺杂剂(供体或接受体)的有机层或其层压体。
至于可用于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材料或掺杂材料,可包括但不局限为蒽、萘、嵌二萘、并四苯、晕苯、二萘嵌苯、酞二萘嵌苯(phthaloperylene)、苯并酞二萘嵌苯(naphthaloperylene)、二苯基丁二烯、四苯基丁二烯、邻吡喃酮、噁二唑、双苯并噁唑啉、二苯乙烯基、环戊二烯、喹啉金属络合物、三(8-羟基喹啉化)铝络合物(tris(8-hydroxyquinolinate)aluminum complex)、三(4-甲基-8-喹啉化)铝络合物(tris(4-methyl-8-hydroxyquinolinate)aluminumcomplex)、三(5-苯基-8-喹啉化)铝络合物、氨基喹啉金属络合物、苯并喹啉金属络合物、三(对三联苯基-4基)胺、1-芳基-2,5-二(2-噻吩基)吡咯衍生物、吡喃、喹吖啶酮、红荧烯、联苯乙烯苯衍生物、联苯乙烯亚芳香基衍生物、联苯乙烯胺衍生物以及多种类型的荧光染料。优选地,90-99.5pts.wt.的发光材料选自这些化合物,且含有0.5-10pts.wt.的掺杂材料。不仅如上述化合物所示的、产生荧光发光的化合物,而且产生磷光发光的磷光材料以及分子内,主体部分由这些材料组成的化合物均可令人满意地使用。
至于用于形成该空穴输送层的空穴输送材料,可使用这样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输送空穴的能力、具有来自阳极1的空穴注入效率以及到达发光层3的、极好的空穴注入效率、可阻止电子移动到空穴输送层以及具有极好的薄膜形成能力。具体来说,可包括但不局限为酞菁衍生物、萘菁衍生物、卟啉衍生物、芳族二胺化合物如N,N’-二(3-甲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TPD)以及4,4’-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a-NPD),噁唑、噁二唑、三唑、咪唑、咪唑啉酮、均二苯乙烯衍生物、二氢化吡唑衍生物、四氢咪唑、聚芳基烷烃、丁二烯、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胺(m-MTDATA)以及导电性高分子的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咔唑、聚硅烷、聚乙烯二氧化噻吩(polyethylenedioxidethiophene PEDOT)。
至于用于形成电子输送层的电子输送材料而言,可使用这样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输送电子的能力、具有来自阴极2的电子注入效率以及到达发光层3的、极好的电子注入效率、可阻止空穴移动到电子输送层以及具有极好的薄膜形成能力。具体来说,可使用芴(florene)、红菲络啉、深亚铜试剂、蒽醌并二甲烷(anthraquinodimethane)、二苯醌(diphenoquinone)、噁唑、噁二唑、三唑、咪唑、蒽醌并二甲烷等等、其化合物、金属络合物化合物以及含氮五元环衍生物。
至于该金属络合物化合物而言,具体来说,包括但不局限为三(8-羟基喹啉化)铝,三(2-甲基-8-羟基喹啉化)铝,三(8-羟基喹啉化)镓,二(10-羟基苯并[H]喹啉化)铍),二(10-羟基苯并[H]喹啉化)锌、二(2-甲基-8-喹啉化)(邻甲酚化)镓、二(2-甲基-8-喹啉化)(1-萘酚化)铝。至于该含氮五元环衍生物而言,期望使用噁唑、噻唑、噁二唑、噻二唑、三唑衍生物。具体来说,其包括但不局限为2,5-二(1-苯基)-1,3,4-噁唑、2,5-二(1-苯基)-1,3,4-噻唑、2,5-二(1-苯基)-1,3,4-噁二唑、2-(4’-叔丁基苯基)-5-(4”-联苯)1,3,4-噁二唑、2,5-二(1-萘基)-1,3,4-噁二唑、1,4-二[2-(5-苯基噻二唑基)]苯、2,5-二(1-萘基)1,3,4-三唑、3-(4-联苯基)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还可使用用于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物材料。例如,可使用聚对亚苯基及其衍生物和芴及其衍生物。
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45676中公开的一样,等势面形成层4意味着在施加电压的过程中,在厚度方向和表面方向上实质上不具有电势差的层,具体来说,其包括电阻率低于1.0X102Ω·cm的材料。如上所述,在该有机发光器件中,电子自阴极2侧注入到发光层3中,空穴自阳极1侧注入到发光层3中,在发光层3中复合,且产生激发态,由此发出光。通过等势面形成层4将多层发光层3彼此分离,在该多层发光层3的每一层中出现电子-空穴的复合,从而在阳极1和阴极2之间产生多束光的发射。
至于等势面形成层4的材料而言,可使用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45676中公开的一种材料。例如,其包括但不特别局限于含有导电材料的层、超薄到透明的金属膜、通过将介电材料和金属膜层压形成的物体以及导电有机材料。具体来说,可使用ITO、IZO、SnO2、ZnO2以及Al、Au/Bi2O2、富勒烯、金属酞菁的膜等等。
如在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开No.2003-272860中公开的一样,该电荷产生层4为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X102Ω·cm的电绝缘层,且其为在施加电压的过程中,用于将空穴注入到阴极2方向中以及将电子注入到阳极1方向中的层。尽管所有夹在阴极2和阳极1之间的层(发光层3和电荷产生层4等等)均由电绝缘层形成,但是该多层发光层3显得好像其通过电荷产生层4串联连接一样,该电荷产生层4将该多层发光层3彼此隔开,由此,可以在阳极1和阴极2之间产生多束光的发射。
至于电荷产生层4的材料而言,可使用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3-272860中公开的材料。优选地,但不特别局限于五氧化二钒以及具有层压结构的物体如作为电荷迁移络合物的自由基阳离子状态层以及自由基阴离子状态层。
在图1的实施方案中,将阳极1和阴极2中的一个形成为光反射电极,并将另一个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以及在光反射电极的发光层3侧的表面上形成凹凸,从而使其具有光散射特性。通过这种光散射和光反射电极,形成光散射器件5。在图1的实施方案中,将阳极1形成为光散射和光反射电极,将阴极2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
不特别限制用于形成不平坦光反射电极表面的方法。例如可应用在基底10的表面上或在用于形成布置在基底10表面上的电极的层的表面上形成凹凸的方法,通过喷砂工艺、磨砂工艺、冲压工艺、刻蚀工艺等等,然后在该不平坦表面上形成电极,或者可应用在基础材料如有机系列树脂和玻璃上形成膜的方法,在其上分散多种颗粒如树脂珠、玻璃、中空玻璃珠、氧化硅、氧化钡、钛氧化物等等,通过涂覆或者溶胶-凝胶方法从而形成具有不平表面的膜,然后在该不平坦表面上形成电极。或者可应用在基底10的表面上,通过光致抗蚀剂等等形成不平图案、然后在该不平图案上形成电极的方法,或者应用通过掩模等等形成厚度局部不同的电极的方法。或者还可使用多种将在另一基础材料上形成的凹凸转移或粘贴到该基底上,而不直接在该基底10表面上形成凹凸的方法。该光反射电极表面凹凸的大小只要满足散射光的特点即可,可根据形成方法适当选择。该光反射电极凹凸的图案可是随机的,或者必要时也可以是规定大小的波带片(zone plate)或衍射光栅。优选地,根据计划发光的波长适宜选择大小、图案以及平坦度的方向,该平坦度形成在基底10上预先确定的位置上。
在如上形成的图1的有机发光器件中,部分自每一层发光层3发出的光传播到阴极2侧并自阴极2输出,该阴极2为光学透明电极,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由该阳极1反射并自阴极2输出,该阳极1为光反射电极。此时,因为该阳极1也为光散射电极,所以该光由阳极1的表面散射和反射。因此,该散射反射光自光学透明电极的阴极2以任意方向输出,且不对自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产生光干涉,所以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结果,相对于该有机发光器件的每一层膜厚的波动而言,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变化变得很小,由此可增加该光的使用效率。
图2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2其它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在图1的实施方案中,尽管将配置在基底1上的电极形成得具有光散射特性和光反射特性,但在这种实施方案中,将配置在该基底1上的电极形成为光学透明的,且将配置在除基底1之外的部分上的电极形成为具有光散射特性和光反射特性。在图2的实施方案中,将阴极2形成为光散射和光反射电极,将阳极1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
在图2的实施方案中,将在发光层3侧上的光反射电极的表面形成得不平坦,从而使其具有光散射特性。至于用于形成该凹凸的方法,可应用通过掩模等等使配置在发光层3上的电子注入层的膜厚变化,从而形成不平坦层,然后在其上形成电极的方法。其它构造与图1相同。
在这种实施方案中,部分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光传播到阳极1侧,并通过该阳极1和基底10输出,该阳极为光学透明电极,该基底由玻璃等等制成,从而是透明的,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由阴极2反射,并通过阳极1和基底10输出,该阴极为光反射电极。此时,因为阴极2也为光散射电极,所以光由该阴极2的表面散射和反射。因为该被反射的光通过光学透明阳极1和基底10以任意方向输出,且不对自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产生光干涉,所以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图3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3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将阳极1和阴极2都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且在发光层3的相反侧上,在光学透明阳极1和光学透明阴极2中的一个上配置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在图3的实施方案中,将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配置在阴极2的与发光层3相反的侧上,该阴极为光学透明电极。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通过这种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形成光散射器件5。不需要直接在电极表面上形成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可在其光学近程(optical proximity)中形成该元件。
至于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而言,可由光反射膜(如通过气相沉积、溅射以及其它任意方法、由铝、铬、银等的金属膜形成的反射膜、其上施加反射颗粒的反射膜、含有多层电介质膜的反射膜等等)形成该元件6,该膜在电极侧的表面具有光散射特性。不特别限制用于形成该光散射特性的方法,例如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其在用于形成不平坦表面的方法中得以解释)形成不平坦表面的方法、通过施加基础材料和颗粒(其彼此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混合物来形成光散射层的方法、在用于最终产生多个元件的结构中,由溶胶-凝胶方法形成光散射层的方法、通过内部具有空腔的层或多种材料的相分离来形成显示散射特性的层的方法以及通过在表面上排列或分散显微颗粒来形成具有光散射特性或衍射特性的层的方法。或者,还可以通过结合后述光反射层6a和光散射层6b来形成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在如上形成的图3的有机发光器件中,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部分光传播到阳极1侧,并通过阳极1和基底10输出,该阳极是光学透明电极,该基底由玻璃等等制成,从而是光学透明的,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在经过阴极2之后,由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反射,并通过该阳极1和基底10输出。此时,因为光由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散射和反射,该散射反射光通过光学透明的阳极1和基底10以任意方向输出,且不对自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产生光干涉。因此,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图4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3其它实施方案的一个实例。在这种实施方案中,将阳极1和阴极2都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且将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配置在光学透明基底10的阳极1的相反侧的外表面上。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可通过与图3实施方案相同的方法来形成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可直接在基底10上形成该元件6,或者可在另一个基础材料上独自形成该元件,然后根据需要将之转移和粘贴(paste)到该基底上。或者,该光学透明基底10自身可具有光散射特性。不特别限制该光散射基底10的材料和结构,例如可使用通过多种聚合物的混合和相偏析方法得到散射特性的材料、通过局部含有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成分或反射成分而具有散射特性的材料。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在这种实施方案中的有机发光器件中,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部分光传播到阴极2侧,并通过该阴极2输出,该阴极为光学透明电极,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在经过阳极1和基底10之后,由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反射,并自阴极2输出。此时,因为该光由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散射和反射,该散射反射光通过光学透明阴极2以任意方向输出,且不会对自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产生光干涉。因此,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图5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3其它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将阳极1和阴极2都形成为光学透明电极,将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配置在阳极1和基底10之间。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在图5的实施方案中,使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形成为在阳极1的相反侧的光反射层6a和在阳极1侧上的光散射层6b的两层结构。
不特别限制光反射层6a的种类和形成方法,但可应用通过气相沉积、溅射以及任意其它方法形成的铝、铬、银等等的金属膜、其中施加有反射颗粒的层、以及由电介质等的多层膜形成的层等等。
不特别限制光散射层6b的种类和形成方法,例如可应用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其在用于形成不平坦表面的方法中得以解释,该表面用作散射层)在其中形成凹凸的层、通过涂覆基础材料和颗粒(其彼此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混合物形成的散射层、在用于最终产生多个元件的结构中,由溶胶-凝胶方法形成的散射层、内部具有空腔的层、通过多种材料的相分离显示散射特性的层以及通过在表面上排列或分散显微颗粒来获得光散射特性或衍射特性的层。可将这些层6a和6b直接形成在基底10上,或者将之独自形成在另一基础材料上,然后根据需要将之转印和粘贴到该基底上。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在这种实施方案中的有机发光器件中,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部分光传播到阴极2侧,并通过该阴极2输出,该阴极为光学透明电极,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在经过阳极1之后,由该光反射层6a反射,并通过阴极2输出。此时,因为当该光由光反射层6a反射时,其由光散射层6b散射,该散射反射光通过光学透明阴极2以任意方向输出,且不会对自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产生光干涉。因此,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图6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4的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其中阳极1和阴极2中的一个由光反射电极形成,另一个由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电极形成。光散射器件5由这种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电极形成。在图6的实施方案中,在基底10侧上,阳极1由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电极形成,在基底10的相反侧上,阴极2由光反射电极形成。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
不特别限制该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电极的种类和形成方法,例如可应用通过使用掩模形成具有不平坦形状的光学透明电极来获得光散射特性的方法、通过局部蚀刻光学透明电极获得不平坦形状从而获得光散射特性的方法、通过预先如上所述在基底10的表面上形成不平坦形状并在其上形成光学透明电极,从而形成不平坦形状来获得光散射特性的方法、通过形成含有多种材料(彼此折射率不同)的光学透明电极来获得光散射特性的方法以及通过施加透明导电材料如ITO和折射率与透明导电材料不同的微粒如硅石,然后将之燃烧从而形成折射率局部不同的电极元件来获得光散射特性的方法。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在如上形成的、图6的有机发光器件中,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部分光传播到阳极1侧,并通过该阳极1和具有光透过性的基底10输出,该基底由光学透明的玻璃等等制成,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由光反射阴极2反射,并通过阳极1和基底10输出。此时,因为将该阳极1形成得具有光散射特性和光学透明性,所以当光经过该阳极1时,其被散射。因此,传播到该阳极1侧的光和该反射光均通过阳极1和基底10在散射状态,以任意方向输出,由此,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图7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5的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其中阳极1和阴极2中的一个由光反射电极形成,另一个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将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配置在光学透明电极的发光层3的相反侧上。光散射器件5由这种光散射和光学透明元件7形成。在图7的实施方案中,在基底10侧上,阳极1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在基底10的相反侧上,阴极2由光反射电极形成。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
可由上述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电极或者与光散射层6b相似的层等等形成该光散射和光学透明元件7。可直接在该光学透明电极上形成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或者可在该光学透明电极和该元件7之间插入另一个元件。
尽管构成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的层材料的折射率不必取决于两侧上两种材料的折射率,但是当将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配置在折射率不同的两种材料之间如配置在光学透明电极和基底10之间时,优选当形成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的层材料由一种材料组成时,该层材料的折射率接近该两种材料中任一材料的折射率,且当该层材料由两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时,优选一种折射率接近一侧的折射率,且另一折射率接近另一侧的折射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射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或者自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输出的光的全反射百分比,结果,可以增加光的使用效率。作为参考,不管是否将光学透明电极配置在基底10上,或者是否将该光反射电极配置在基底10上,当为了形成该有机发光器件,在基底10上形成该凹凸时,该凹凸不仅影响直接在上的电极,而且影响有机层如发光层3、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以及在相反侧上的阳极1和阴极2的部分形状或整体形状,且可将每一层都制成不平坦的形状。但是,只要其不严重影响所获得的有机发光器件,这就不会成为问题。
在如上形成的图7的有机发光器件中,部分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光传播到阳极1侧,并通过该光学透明阳极1和基底10输出,该基底由光学透明的玻璃等等制成,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由光反射阴极2反射,并通过阳极1和基底10输出。此时,因为将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配置在阳极1的外表面上,所以当光自阳极1经过该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7时,其在此时被散射。因此,传播到该阳极1侧的光和该反射光均以散射的状态,并且反射光通过基底10,向任意方向输出,由此,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图8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1和6的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将配置在相邻发光层3之间的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形成得具有光散射特性。散射器件5由该光散射性的等势面形成层4或这种电荷产生层4形成。在图8的实施方案中,在基底10侧上,阳极1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在基底10的相反侧上,阴极2由光反射电极形成。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
至于用于形成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从而使其具有光散射特性的方法而言,例如可应用在如上形成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多个掩模使层4的厚度局部不同地形成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的方法、形成层4从而使其内部局部具有不同成分的方法、通过浮脱(liftoff)和激光处理等等去除部分电荷产生层4的方法以及沿电荷产生层4的厚度方向,在任意位置局部形成导电膜如透明导电膜和金属膜的方法。当在该器件结构中形成多个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时,仅仅是该等势面形成层4或该电荷产生层4中的任意一层必须具有光散射特性,并不是所有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都必须具有光散射特性。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在如上形成的图8的有机发光器件中,部分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光传播到阳极1侧,并通过该光学透明阳极1和基底10输出,该基底由光学透明的玻璃等等制成,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由光反射阴极2反射,并通过阳极1和基底10输出。此时,因为位于该器件中的等势面形成层4或电荷产生层4具有光散射特性,所以当光经过该等势面形成层4或该电荷产生层4时,其被散射。因此,传播到该阳极1侧的光和该反射光均以散射的状态通过阳极1和基板10向任意方向输出,且不与由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发生干涉。所以,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
图9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7的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其中,阳极1和阴极2都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且在发光层3的相反侧上,将光反射元件8配置在阳极1和阴极2中的一个上。在图8的实施方案中,为了输出发射光,将光反射元件8配置在阴极2的外侧,该阴极2放置在形成了光学透明性的基底10的相反侧上发光。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此外,将该光反射元件8配置在远离阴极2的位置上,从而使发光层3(将其放置在光输出侧的相对端)和该光反射元件8的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长于或等于实质上不发生光干涉的距离。不特别限制发光层3和光反射元件8的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但是优选地,其在约1μm-1mm的范围内。如果该距离小于1μm,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光干涉,如果该距离超过1mm,特别是当发光区域很小时,在以除垂直方向以外的方向观察时,可看见发光位置的非直线性(misaligment)。
在图9的实施方案中,将光学垫片11作为光学缓冲元件配置在发光层3和光反射元件8之间,从而将发光层3和光反射元件8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长于或等于实质上不发生光干涉的距离。至于该光学垫片11的材料和形成方法而言,只要其具有很高的透光度且不影响该有机发光器件,可使用任意材料和方法。例如,可以由透明树脂涂布、透明膜的附着、透明玻璃、由溅射、气相沉积等形成的二氧化硅膜等无机膜;或者由同样的方法形成的有机膜等形成垫片11。当该光学垫片11由一种材料制成时,优选其具有接近相邻材料折射率的折射率。如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案的情况,该光学垫片11还可具有光散射特性。当该垫片具有光散射特性,且由两种或多种、彼此折射率不同的材料成分制成时,优选任何材料成分的折射率接近相邻光学透明电极的折射率。可由上述用于形成光反射电极的材料,或者用于形成图5中光反射层6a的材料类似地形成该光反射元件8。因为不总是需要该光反射元件8紧密附着到阴极2(光学透明电极)上,所以可独自形成其上配置有光反射元件8的光学垫片11,并将之放置在阴极2的附近,或者通过空气层或真空层,仅将该光反射元件8放置得接近阴极2。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在如上形成的图9的有机发光器件中,部分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光传播到阳极1侧,并通过该光学透明阳极1和基底10输出,该基底由玻璃等等制成,从而是光学透明的,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由光反射元件8反射通过该阴极2,并传播到阳极1侧,且通过该阳极1和基底10输出。此时,因为将发光层3和光反射元件8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长于或等于不发生光干涉的距离,所以经过阴极2并传播到光反射元件8的光由该光反射元件8的反射表面大致单向反射,且该光返回到阳极1侧并输出,而不会与自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产生干涉。因此,可降低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结果,相对于膜厚的波动而言,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变化变得很小,且可增加该光的使用效率。
这种有机发光器件在器件的膜厚设计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其不受与由光反射元件8反射的光的干涉作用的影响。具体来说,对于这样的有机发光器件而言,众所周知,将发光层和电极镜之间的光学距离设定得等于1/4波长的奇数倍数是不必要的。且将发光层和最大折射率阶差位置之间的光学距离设定为1/4波长偶数倍数的需要变得很小。也就是说,根据元件效率和其它特性形成任意膜厚的元件变得可能,这意味着即使当膜厚变化时,发光颜色的色偏移也很小,且易于精确地控制膜厚。
图10显示了本发明权利要求7的实施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其中,阳极1和阴极2都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且将光反射元件8配置在基底10的外表面上,该基底由玻璃等等制成,从而是光学透明的。在图10的实施方案中,将阳极1配置在基底10的表面上,将阴极2放置在基底10的相反侧上,将光反射元件8配置在基底10的发光层3的相反侧之外侧上。当然,可将阳极1和阴极2互换位置。此外,在这种实施方案中,使用基底10,将发光层3(其放置在自光输出侧的相对端)和该光反射元件8的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长于或等于实质上不发生光干涉的距离。也就是说,该基底10充当阳极1和光反射元件8之间的光学垫片11。其它结构与图9相同。
在如上形成的图10的有机发光器件中,部分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光传播到阴极2侧,并通过该光学透明阴极2输出,其它自每一发光层3传播到阳极1侧的光通过该光学透明阳极1和基底10,并由光反射元件8反射,且传播到阴极2侧并通过该阴极2输出。此时,因为将发光层3和光反射元件8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长于或等于不发生光干涉的距离,所以经过阳极1并传播到光反射元件8的光由该光反射元件8的反射表面大致单向反射,且该光返回到阴极2侧并输出,而不会与自发光层3传播到阴极2侧的光产生干涉。
在上述每一种实施方案中,多层发光层3可发出不同的颜色。此时,不需要每一发光层3发出不同的颜色,但是自该发光层3至少可发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当自发光层3发出不同的颜色时,可自该有机发光器件输出不同颜色的混合色的光,由此,可以制造许多颜色的有机发光器件。可通过选择发光层3的层数量和发光颜色来调节发光颜色。当自每一发光层3发出的颜色为光的三原色或互补色时,自多层发光层3发出的混合色变成白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该有机发光器件用作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照明设备的光源等等。
上面的附图中显示的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本发明不局限于此,本发明可使用每一结构的任意组合。至于上面示例性器件的内部结构如基底、有机材料(如空穴注入材料、空穴输送材料、发光层基质、发光层掺质,电子输送材料以及电子注入材料)、多种材料(例如电极、用于电荷产生层的材料、用于等势面的材料、金属络合物以及多种无机材料)、堆积顺序以及有机层(例如发光层、空穴输送层、电子注入层等)叠层顺序和成分,可使用任意已知的一种,除非其违反了本发明实质。
实施例
接着,将使用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将平均粒径为500nm的硅石颗粒料浆施加在为无碱玻璃的基底10上并将其干燥,然后将其在600°下烘烤50分钟。基底10表面的平均平面粗糙度(planeroughness)为130nm,且其最大的垂直间距为约2μm。然后,使用丙酮和异丙醇通过超声清洗和UV/O3清洗来清洗基底10的表面,然后在该基底10的表面上通过溅射形成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61
的Cr膜,在其上通过真空沉积形成厚度为的Al膜,由此形成光散射和光反射电极(阴极2)。
接着,将基底10放置到真空蒸发系统中,在5X10-5Pa的减压下,使用图11B中显示的具有孔12的掩模13,在阴极2上通过共沉积摩尔比率为1∶1自勺浴铜灵(由DOJINDO LABORATORIES Corporation制造)和Cs来形成厚度为电子注入层。然后在该电子注入层上通过堆积厚度为的层从而形成蓝色发光层3,该层含有掺有4质量%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化学式1)的二萘基蒽衍生物(Kodak制造的BH-2)。通过以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65
气相沉积速度在该发光层上沉积4,4’-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下文中称为α-NPD)(由Chemipro Fine Chemical Kaisha,Ltd.制造),形成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1
的空穴输送层。然后,通过以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2
的成膜速度沉积五氧化二钒(V2O5)至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3
厚度,从而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电荷产生层4。
此后,根据上述方法,在其上堆积形成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的发光层3、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6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9
的发光层3以及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
最后在其上,以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11
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12
的金,从而形成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由此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1)。
(化学式1)
(实施例2)
在由厚度为0.7mm的无碱基底玻璃板形成的透明基底10的表面上进行溅射,从而形成ITO薄膜,由此形成厚度为的、表面电阻(sheet resistance)为12Ω/□的光学透明电极(阴极2)。将玻璃基底10和ITO阴极2蚀刻并切割成如图11A中所示的形状,然后用纯净水、丙酮和异丙醇分别进行超声清洗达10分钟,然后用异丙醇蒸汽进行蒸汽清洗2分钟,并将其干燥,然后用UV臭氧将其清洗30分钟。
将与形成阴极2的表面相对的基底10的表面喷砂打毛,使其粗糙度达到#220,然后在该粗糙表面上形成厚度为的铝膜,由此形成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
此后,正如实施例1中所说的那样,在基底10的阴极2上依次堆积形成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16
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17
的发光层3、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18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的发光层3、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22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23
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24
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25
的发光层3以及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26
的空穴输送层,最后在其上,以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727
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厚度为的金,从而形成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由此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4)。
(实施例3)
如在第二种实施例的情况下,根据实施例1使用基底10制造有机发光器件,在该基底10上、在阴极2的相对表面上形成光散射和光反射元件6。但是,膜厚和层结构如下。依次堆积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1
含有摩尔比为1∶1的浴铜灵和Cs共沉积层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2
仅含有浴铜灵的电子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3
通过Alq和红荧烯(具有7%重量百分比的红荧烯)共沉积形成的发光层3,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5
且含有氧化钒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且含有摩尔比为1∶1的浴铜灵和Cs共气相沉积层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7
且含有BH-2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的发光层3,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8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9
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10
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且含有BH-2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的发光层3以及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最后在其上,以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14
的金,从而形成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由此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4)。
(实施例4)
将平均粒径为200nm的硅石颗粒添加到“ADEKA ITO擦剂(ITO-1)”(由ADEKA COPRORATION制造)中,从而使ITO和硅石的重量比率为20∶1,并使之混合和分散。然后,将该液体混合物旋转涂覆在无碱玻璃基底10上,并在160°下,在大气中干燥5分钟,然后在300°下将之烘烤120分钟,然后进行退火处理。将该过程重复3次,由此获得平均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15
的ITO硅石混合膜。然后,通过抛光机将该膜抛光调整到平均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16
平面平均粗糙度为1.3nm。然后,通过使用离子交换水来清洗基底10,通过溅射,在该ITO硅石混合膜上形成厚度为的ITO薄膜,由此形成光散射和光反射电极(阳极1)。该阳极1的表面电阻为72Ω/□,该基底10的透光性为69%,雾度为82%。
接着,将基底10放置到真空蒸发系统中,在5X10-5Pa的减压下,使用图11B中所示的掩模13,通过以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18
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α-NPD至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19
的厚度从而在阳极1上形成空穴输送层。然后,在该空穴输送层上通过堆积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820
的层从而形成蓝色发光层3,该层含有掺有4质量%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化学式1)的二萘基蒽衍生物(Kodak制造的BH-2)。然后,以1∶1的摩尔比,通过共沉积浴铜灵(由DOJINDO LABORATORIES公司制造)和Cs至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1
的厚度来在该发光层3上形成电子注入层。然后,通过以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五氧化二钒(V2O5)至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3
的厚度来形成电荷产生层4。此后,根据上述工序,在其上堆积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5
的发光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6
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7
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8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9
的发光层3、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最后,以的成膜速度、利用如图11C所示的带有孔14的掩模15将作为阴极的铝堆积在其上,厚度达到形成光反射电极(阴极2),从而形成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6)。
(实施例5)
将平均颗粒直径为500nm的硅石颗粒料浆涂覆在无碱玻璃基底10上并将其干燥,然后将其在600°下烘烤50分钟,由此形成光散射和光学透明元件7。基底10(其上有光散射和光学透明元件7)表面的平均平面粗糙度为130nm,且其最大的垂直间距为约2μm。
利用该基底1,通过在该光散射和光学透明元件7的表面上进行溅射形成ITO薄膜,从而制得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13
表面电阻为27Ω/□的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将玻璃基底10和ITO阳极1蚀刻并切割成如图11A中所示的形状,然后用纯净水、丙酮和异丙醇分别进行超声清洗达10分钟,然后用异丙醇蒸汽进行蒸汽清洗2分钟,并将其干燥,然后用UV臭氧将其清洗30分钟。
然后,如实施例4中所说的那样形成每一层,由此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7)。
(实施例6)
利用其上形成有与实施例2相似的ITO薄膜的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的基底10,如实施例4中所说的那样,在基底10的阳极1上形成每一层。然后,利用折射率为1.63的匹配油在基底10与阳极1相对的表面上粘附光散射板,“100-GM2”(由KIMOTO CO.LTD.制造),由此形成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的元件7,结果,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7,但是其中该光散射和光学透明的元件7位于基底10的外表面上)。
(实施例7)
如实施例5中所述,制造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其不同之处在于电子注入层的膜厚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1914
(参见图7)。
(实施例8)
使用玻璃基底10,其上具有与实施例2相似的ITO薄膜的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将基底10放置到真空蒸发系统中,在5X10-5Pa的减压下,使用图11B中所示的掩模13,通过以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α-NPD至的厚度从而在阳极1上形成空穴输送层。然后,在该空穴输送层上通过堆积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3
的层从而形成蓝色发光层3,该层含有掺有4质量%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化学式1)的二萘基蒽衍生物(Kodak制造的BH-2)。然后,以1∶1的摩尔比,通过共沉积浴铜灵(由DOJINDO LABORATORIES公司制造)和Cs来在该发光层3上形成电子注入层。
在该电子注入层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利用图11B中所示的掩模13沉积浴铜灵和Cs至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4
的厚度,然后,通过叠放另一层线宽度为20μm、线间隔为20μm的掩模,从而将其沉积至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5
由此在电子注入层表面上形成凹凸。然后,通过以的成膜速度在该电子注入层的不平坦表面上沉积五氧化二钒(V2O5)至的厚度来形成光散射性电荷产生层4。此后,根据上述工序,在其上堆积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的发光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10
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11
的光散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12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13
的发光层3、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最后,以的气相沉积速度、利用如图11C所示的带有孔14的掩模15将作为阴极的铝堆积在其上,厚度达到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16
从而形成光反射电极(阴极2),由此形成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8)。
(对比实施例1)
通过在透明基底10的表面上进行溅射形成ITO薄膜,所述基底10由厚度为0.7mm的无碱基底玻璃板形成,从而制得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017
表面电阻为12Ω/□的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将玻璃基底10和ITO阳极1蚀刻并切割成如图11A中所示的形状,然后用纯净水、丙酮和异丙醇分别进行超声清洗达10分钟,然后用异丙醇蒸汽进行蒸汽清洗2分钟,并将其干燥,然后用UV臭氧将其清洗30分钟。
接着,将基底10放置到真空蒸发系统中,在5X10-5Pa的减压下,使用图11B中所示的掩模13,通过以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α-NPD至的厚度从而在阳极1上形成空穴输送层。然后,在该空穴输送层上通过堆积厚度为的层从而形成蓝色发光层3,该层含有掺有4质量%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化学式1)的二萘基蒽衍生物(Kodak制造的BH-2)。然后,以1∶1的摩尔比,通过共沉积浴铜灵(由DOJINDO LABORATORIES公司制造)和Cs至的厚度来在该发光层3上形成电子注入层。然后,通过以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2
的成膜速度沉积五氧化二钒(V2O5)至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3
的厚度来形成电荷产生层4。此后,根据上述工序,在其上堆积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5
的发光层、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9
的发光层3、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10
的电子注入层。最后,以4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11
的成膜速度、利用如图11C所示的带有孔14的掩模15将作为阴极的铝堆积在其上,厚度达到从而形成光反射电极(阴极2),由此形成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12)。
(对比买施例2)
如对比实施例1中所述,制造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其不同之处在于电子注入层的膜厚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13
(对比实施例3)
使用玻璃基底10,其上具有与对比实施例1相似的ITO薄膜,通过沉积铝膜至厚度为从而在与ITO薄膜相对的基底表面上形成反射表面。
将基底10的ITO薄膜用作光学透明的阴极2,并且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那样,在阴极2上依次堆积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15
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的发光层3,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17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20
的发光层3,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的发光层3以及厚度为的空穴输送层,最后在其上,以1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厚度为的金,从而形成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由此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
(对比实施例4)
使用与对比实施例1相似的其上具有ITO薄膜的基底,通过沉积铝膜至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28
从而在与ITO薄膜相对的基底表面上形成反射表面。
将基底10的ITO薄膜用作光学透明的阴极2,并且如实施例3中所述的那样,在阴极2上依次堆积厚度为含有摩尔比为1∶1的浴铜灵和Cs共气相沉积层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仅含有浴铜灵的电子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31
通过Alq和红荧烯(具有7%重量百分比的红荧烯)共沉积形成的发光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132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且含有氧化钒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22
且含有BH-2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的发光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23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且含有BH-2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的发光层3以及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27
的空穴输送层。最后在其上,以1的气相沉积速度沉积厚度为的金,从而形成光学透明电极(阳极1),由此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
将上述每一种实施例1-8和对比实施例1-4制造的有机发光器件连接到电源(KEITHLEY型号2400)上,并以5mA/cm2的恒电流驱动,通过使用亮度光度计(“BM-9”,由TOPCON THCHNOHOUSE CORPORATION制造,视角:0.2度,A距离:45cm)测量此时的亮度。此外,通过使用多通道分析仪(“PMA-11”,由Hamamatsu Photonics K.K.制造,测试距离:5cm)测定CIE色度。这些测定均是在有机发光器件的垂直正面方向上(0°)以及相对于该垂直正面方向沿45°方向进行。
计算在0°方向上测得的亮度和在45°方向上测得的亮度的比值,并且计算在0°方向上观测到的CIE色度坐标值CIE-x值(x1)和CIE-y值(y1)之间的差值、计算在45°方向上观测到的CIE色度坐标值CIE-x值(x2)和CIE-y值(y2)之间的差值以及((x1-x2)2+(y1-y2)2)值。这些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如表1中所示,在实施例1-8中,在0°方向上的亮度与45°方向上的亮度比以及色度差是较小的,它证实了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较小。
(实施例9)
根据对比实施例1,制造有机发光器件。但是,通过面对靶子的溅射器件、利用图11C中的掩模15堆积ITO至的厚度,从而形成光学透明电极作为阴极2。如图11D中所示,在由厚度为0.4mm的玻璃形成的光学垫片11的一面上形成包括厚度为的铝膜的光反射元件8,并且利用折射率为1.5的匹配油将与光反射元件8相对的光学垫片11的表面粘附在阴极2的表面上,从而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9)。
(实施例10)
根据实施例9,制造有机发光器件。但是电子注入层的膜厚定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34
并且利用折射率为1.5的匹配油将带有发光器件8的光学垫片11粘附在与阳极1相对的基底10的表面上,由此制得具有3层发光层3的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10)。
(对比实施例5)
根据对比实施例1制得有机发光器件。但是,其膜厚度和层结构如下。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41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且含有BH-2和苯乙烯基亚芳基衍生物的发光层3、厚度为的电子注入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44
的电荷产生层4、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45
的空穴输送层、厚度为且通过Alq和红荧烯(具有7%重量百分比的红荧烯)共沉积形成的发光层3、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47
且含有浴铜灵的电子输送层、厚度为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48
的电子注入层以及厚度为由铝制成的阴极2。并且获得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12)。
(实施例11)
根据对比实施例5制得有机发光器件。但是通过面对靶子的溅射器件、以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410
利用图11C中的掩模15堆积ITO至的厚度,从而形成光学透明电极作为阴极2。此外,利用折射率为1.5的匹配油将图11D中的光学垫片11粘附在阴极2的表面上,由此制得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参见图9)。
在如实施例9-11以及对比实施例5中所述制造的有机发光器件中,以类似的方式测定亮度和CIE色度。计算在0°方向上测得的亮度和在45°方向上测得的亮度的比值,并且计算在0°方向上观测到的CIE色度坐标值CIE-x值(x1)和CIE-y值(y1)之间的差值、计算在45°方向上观测到的CIE色度坐标值CIE-x值(X2)和CIE-y值(y2)之间的差值以及((x1-x2)2+(y1-y2)2)值。这些结果示于表2中。
(表2)
Figure S05817180320070912D0002412
如表2中所示,在实施例9-11中,在0°方向上的亮度与45°方向上的亮度比以及色度差是较小的,它证实了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的角度依赖性较小。

Claims (4)

1.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其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多层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由等势面形成层或电荷产生层彼此隔开,
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器件至少在其内部或外部之一具有光散射器件,以用于散射自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且其中
所述等势面形成层或所述电荷产生层在所述发光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形成,且使所述多层发光层彼此隔开,且
通过形成所述等势面形成层或所述电荷产生层而制成所述光散射器件,从而使其具有光散射特性。
2.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其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具有多层发光层,
所述发光层由等势面形成层或电荷产生层彼此隔开,
其中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均由光学透明电极形成,
将光反射元件配置在一个光学透明电极的与所述发光层相反的侧上,
将所述光反射元件和所述发光层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实质上不发生光干涉的距离,且所述发光层和所述光反射元件之间的所述距离为1μm-1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中
所述多层发光层含有至少两种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中
该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颜色为白色。
CN2005800171803A 2004-03-26 2005-03-23 有机发光器件 Active CN1961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2618/2004 2004-03-26
JP2004092618 2004-03-26
PCT/JP2005/005224 WO2005094130A1 (ja) 2004-03-26 2005-03-23 有機発光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1613A CN1961613A (zh) 2007-05-09
CN1961613B true CN1961613B (zh) 2011-06-29

Family

ID=35056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171803A Active CN1961613B (zh) 2004-03-26 2005-03-23 有机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8339037B2 (zh)
EP (2) EP1734792B1 (zh)
JP (1) JP4758889B2 (zh)
KR (1) KR100848347B1 (zh)
CN (1) CN1961613B (zh)
AT (1) ATE532383T1 (zh)
ES (2) ES2380972T3 (zh)
TW (1) TWI261484B (zh)
WO (1) WO20050941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2638B2 (ja) * 2005-03-25 2011-08-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拡散防止膜付積層体
EP1808909A1 (de) * 2006-01-11 2007-07-18 Novaled AG Elekrolumineszente Lichtemissionseinrichtung
EP1983805B1 (en) * 2006-02-07 2012-10-03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7498603B2 (en) * 2006-12-06 2009-03-0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lor tunable illumination sour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ed illumination
KR100813850B1 (ko) 2007-03-29 2008-03-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장치
JP5536977B2 (ja) * 2007-03-30 2014-07-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面発光体
US7911133B2 (en) * 2007-05-10 2011-03-22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US8179034B2 (en) 2007-07-13 2012-05-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extraction film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lighting devices
KR100922758B1 (ko) * 2008-02-20 2009-10-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5214284B2 (ja) * 2008-03-10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芝 発光装置用光取り出し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8502440B2 (en) * 2008-04-22 2013-08-06 Zeon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
JP5568224B2 (ja) * 2008-07-04 2014-08-06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10055926A (ja) * 2008-08-28 2010-03-11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ion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03522A (ja) * 2008-10-16 2011-01-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発光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フレキシブル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US7957621B2 (en) 2008-12-17 2011-06-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extraction film with nanoparticle coatings
JP2010146893A (ja) * 2008-12-19 2010-07-01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70969A (ja) * 2009-01-26 2010-08-05 Asahi Glass Co Ltd 電極付き基板、その製造方法、有機led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47428B1 (ko) 2009-02-09 2012-05-23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WO2010128439A1 (en) 2009-05-08 2010-11-1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 V.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8950886B2 (en) * 2009-06-02 2015-02-10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Solar-powered lighting module
TWI394071B (zh) * 2009-08-14 2013-04-21 Au Optronics Corp 有機發光二極體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KR101801351B1 (ko) * 2010-04-28 2017-1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증착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8894458B2 (en) 2010-04-28 2014-11-2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hin film deposi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by using the apparatus,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ed by using the method
US9178173B2 (en) 2010-06-14 2015-11-03 Novaled A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12009359A (ja) * 2010-06-25 2012-01-1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921550B2 (ja) 2010-09-22 2016-05-24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マルチビュー表示装置
KR101365824B1 (ko) 2010-10-22 2014-02-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DE102010063511A1 (de) * 2010-12-20 2012-06-2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ischen Bauelements und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JP5238911B2 (ja) 2011-03-24 2013-07-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白色発光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白色発光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JP6108664B2 (ja) * 2011-04-04 2017-04-05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
JP5998600B2 (ja) * 2011-06-24 2016-09-28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US10126622B2 (en) * 2011-09-30 2018-11-13 View, Inc. Optical device fabrication
US9054338B2 (en) * 2011-09-30 2015-06-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LED devices comprising hollow objects
US8686634B2 (en) * 2011-10-24 2014-04-01 Htc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3140679A (ja) * 2011-12-28 2013-07-18 Ricoh Opt Ind Co Ltd 有機el光源
DE102012202839B4 (de) 2012-02-24 2019-07-11 Osram Oled Gmbh Organische Leuchtdiode
JP6110695B2 (ja) * 2012-03-16 2017-04-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KR20130108028A (ko) 2012-03-23 2013-10-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발광소자
KR20130111154A (ko) 2012-03-30 2013-10-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전자소자용 기판
KR101657604B1 (ko) * 2012-06-11 2016-09-30 제이엑스 에네루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el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214077B2 (ja) 2012-07-31 2017-10-18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EP2890221A4 (en) 2012-08-24 2016-09-14 Konica Minolta Inc TRANSPARENT ELECTROD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TRANSPARENT ELECTRODE
JP2014078499A (ja) * 2012-09-20 2014-05-01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5758366B2 (ja) * 2012-09-24 2015-08-05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DE102012109258B4 (de) * 2012-09-28 2020-02-06 Osram Oled Gmbh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GB2509065A (en) * 2012-12-18 2014-06-25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artnership Method for reducing angular dependence on OLED light emission
EP2980876B1 (en) 2013-03-29 2019-05-08 Konica Minolt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EP2983222A4 (en) 2013-03-29 2016-09-28 Konica Minolta Inc MATERIAL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E ELEMENT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6314599B2 (ja) 2013-03-29 2018-04-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用化合物、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れを具備した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4124373A (zh) * 2013-04-24 2014-10-2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24366A (zh) * 2013-04-24 2014-10-2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3729A (zh) * 2013-05-24 2014-12-03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53226A (zh) * 2013-06-26 2014-12-3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9748316B2 (en) * 2013-10-28 2017-08-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
US20150255029A1 (en) * 2014-03-07 2015-09-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display module including th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isplay device or the display module
CN103928634B (zh) * 2014-03-24 2016-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GB2523859B (en) 2014-08-01 2016-10-19 Dupont Teijin Films U S Ltd Partnership Polyester film assembly
CN105449107B (zh) * 2014-08-15 2018-08-10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发光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6573160B2 (ja) 2014-09-17 2019-09-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KR102209107B1 (ko) 2014-12-04 2021-0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
US9761842B2 (en) * 2014-12-19 2017-09-1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nhancing light extraction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via nanoscale texturing of electrode surfaces
TWI663759B (zh) * 2014-12-26 2019-06-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上發光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US9843012B2 (en) 2014-12-26 2017-12-1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op 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5831654B1 (ja) 2015-02-13 2015-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芳香族複素環誘導体、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DE102015104793A1 (de) * 2015-03-27 2016-09-29 Osram Oled Gmbh Organische Leuchtdiod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organischen Leuchtdiode
DE102015206745B4 (de) 2015-04-15 2022-05-05 Infineon Technologies Dresden Gmbh Strahler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6454226B2 (ja) 2015-06-08 2019-01-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化合物、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EP3109916B1 (en) * 2015-06-23 2021-08-25 Novaled GmbH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polar matrix, metal dopant and silver cathode
CN104966789A (zh) * 2015-06-30 2015-10-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荷连接层及其制造方法、叠层oled器件
JP6788314B2 (ja) 2016-01-06 2020-11-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US10524319B2 (en) 2016-02-10 2019-12-31 Konica Minolt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DE102016103282A1 (de) * 2016-02-24 2017-08-24 Osram Oled Gmbh Organisches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rganischen lichtemittierenden Bauelements
EP3461233A4 (en) 2016-08-24 2019-07-17 Konica Minolt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MISSION DEVICE
US20180097202A1 (en) * 2016-10-03 2018-04-05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nhanced oled outcoupling by suppressing surface plasmon modes
CN107507920A (zh) * 2017-09-22 2017-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0892297B2 (en) * 2017-11-27 2021-01-12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stack for a display
US11282981B2 (en) 2017-11-27 2022-03-22 Seoul Viosys Co., Ltd. Passivation covered light emitting unit stack
US11527519B2 (en) 2017-11-27 2022-12-13 Seoul Viosys Co., Ltd. LED unit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892296B2 (en) 2017-11-27 2021-01-12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commonly connected LED sub-units
US10748881B2 (en) 2017-12-05 2020-08-18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LED stack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886327B2 (en) 2017-12-14 2021-01-05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stacked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552057B2 (en) 2017-12-20 2023-01-10 Seoul Viosys Co., Ltd. LED unit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1522006B2 (en) 2017-12-21 2022-12-06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stacked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552061B2 (en) 2017-12-22 2023-01-10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LED stack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1114499B2 (en) 2018-01-02 2021-09-07 Seoul Viosys Co.,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ght emitting stacked structure
US10784240B2 (en) 2018-01-03 2020-09-22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LED stack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6778706B2 (ja) * 2018-02-23 2020-11-04 Lumiotec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照明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629A (zh) * 2002-03-26 2003-10-08 城户淳二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8489A (en) 1911-11-06 1912-06-04 Ernst F Priddat Package-carrier and advertising device.
US4752717A (en) * 1984-08-27 1988-06-21 Edwards Industries, Inc. Shielded electroluminescent lamp
JPS61156691A (ja) * 1984-12-27 1986-07-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膜el素子
IT1241172B (it) 1990-02-13 1993-12-29 F Sistemi Automazioni Flessibi Impianto di trasporto monorotaia e carrello motorizzato per tale impianto.
JPH0542035A (ja) 1991-08-14 1993-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ジヤー炊飯器
GB2261863B (en) * 1991-11-29 1995-02-22 Fata Automation Material conveyor system comprising powered trolleys on an overhead rail
JP2846571B2 (ja) * 1994-02-25 1999-01-1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635344B2 (ja) 1994-10-28 2005-04-06 中西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自走車の走行補助装置
DE29509604U1 (de) 1995-06-12 1995-08-24 Siemens Ag Einrichtung zur Versorgung von Passanten mit Hörbotschaften
JPH09129375A (ja) 1995-11-01 1997-05-1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5814416A (en) * 1996-04-10 1998-09-2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Wavelength compensation for resonant cavit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H10240171A (ja) 1997-02-28 1998-09-11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3884564B2 (ja) 1998-05-20 2007-02-2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el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US6091197A (en) * 1998-06-12 2000-07-18 Xerox Corporation Full color tunable resonant cavit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US6501098B2 (en) * 1998-11-25 2002-12-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4136185B2 (ja) 1999-05-12 2008-08-2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多色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777871B2 (en) * 2000-03-31 2004-08-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JP4984343B2 (ja) * 2000-09-29 2012-07-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電子素子
JP2003036969A (ja) * 2000-10-25 2003-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と照明装置
US6998775B2 (en) * 2000-10-25 2006-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ayered, light-emitting element
JP3892715B2 (ja) * 2000-12-26 2007-03-14 株式会社東芝 液晶表示装置
US6703780B2 (en) * 2001-01-16 2004-03-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a ceramic output couple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545409B2 (en) * 2001-05-10 2003-04-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high contrast ratio
JP4611578B2 (ja) 2001-07-26 2011-01-12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2003115377A (ja) * 2001-10-03 2003-04-18 Nec Corp 発光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3933915B2 (ja) * 2001-11-09 2007-06-20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反射層付き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64085A (ja) * 2001-12-05 2003-09-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有機半導体素子、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太陽電池
SG113443A1 (en) * 2001-12-05 2005-08-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ao Organic semiconductor element
US6872472B2 (en) * 2002-02-15 2005-03-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viding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stacked electroluminescent units
JP2003257662A (ja) * 2002-03-04 2003-09-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91330B2 (en) * 2002-03-29 2005-05-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chanically flexibl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directional light emission
JP4114412B2 (ja) * 2002-06-26 2008-07-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US6670772B1 (en) * 2002-06-27 2003-12-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surface plasmon outcoupling
JP2004039568A (ja) * 2002-07-05 2004-02-0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7038373B2 (en) * 2002-07-16 2006-05-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JP3730971B2 (ja) * 2002-08-30 2006-01-05 株式会社トミー El発光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US6965197B2 (en) * 2002-10-01 2005-11-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JP4371297B2 (ja) * 2002-10-02 2009-11-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4580160B2 (ja) * 2002-10-08 2010-11-1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バイス
JP3910926B2 (ja) * 2003-02-26 2007-04-25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用透明基板の製造方法
KR20050121691A (ko) * 2003-03-25 2005-12-27 교또 다이가꾸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선스 발광 소자
TW200506093A (en) * 2003-04-21 2005-02-16 Aviza Tech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component films
EP2182777A1 (en) * 2003-04-24 2010-05-05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JP4163567B2 (ja) 2003-07-09 2008-10-0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発光型表示装置
JP2005085571A (ja) * 2003-09-08 2005-03-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材料
JP4703108B2 (ja) * 2003-09-10 2011-06-15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発光素子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US8048535B2 (en) * 2003-09-24 2011-11-01 Fujifiilm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3928609B2 (ja) * 2003-10-01 2007-06-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ポリ(3,4−エチレンジオキシチオフェン/スチレンスルホン酸)の保存方法
JP4431379B2 (ja) 2003-12-19 2010-03-10 東北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US7903055B2 (en) * 2004-04-30 2011-03-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Light-emitting display
TWI272039B (en) * 2004-06-18 2007-01-21 Sanyo Electric Co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JP2006139932A (ja) * 2004-11-10 2006-06-01 Pentax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US7602118B2 (en) * 2005-02-24 2009-10-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JP4573672B2 (ja) * 2005-02-28 2010-11-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パネル
JP4645587B2 (ja) * 2006-02-03 2011-03-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7842406B2 (en) * 2007-12-14 2010-11-30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LED device with substituted acridone compounds
DE102008035110A1 (de) * 2008-07-28 2010-02-1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ptoelektronischer Halbleiterchip
FR2939241B1 (fr) * 2008-11-28 2011-03-2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substrat nanostructure pour oled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oled
TWI401992B (zh) * 2008-12-01 2013-07-11 Innolux Corp 影像顯示裝置、影像顯示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TWI413443B (zh) * 2009-09-24 2013-10-21 Innolux Corp 影像顯示系統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629A (zh) * 2002-03-26 2003-10-08 城户淳二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9-129375A 1997.05.16
JP昭61-156691A 1986.07.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32383T1 (de) 2011-11-15
KR100848347B1 (ko) 2008-07-25
US20130078749A1 (en) 2013-03-28
EP2254390A1 (en) 2010-11-24
TW200534746A (en) 2005-10-16
US20080272689A1 (en) 2008-11-06
JPWO2005094130A1 (ja) 2008-02-14
TWI261484B (en) 2006-09-01
EP1734792A1 (en) 2006-12-20
EP1734792B1 (en) 2011-11-02
JP4758889B2 (ja) 2011-08-31
WO2005094130A1 (ja) 2005-10-06
EP1734792A4 (en) 2010-05-19
US9018834B2 (en) 2015-04-28
CN1961613A (zh) 2007-05-09
KR20060127257A (ko) 2006-12-11
EP2254390B1 (en) 2012-07-04
ES2394073T3 (es) 2013-01-16
US8339037B2 (en) 2012-12-25
ES2380972T3 (es) 2012-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1613B (zh) 有机发光器件
KR100941277B1 (ko) 유기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596340B2 (ja) 高分子色素を用いた色変換膜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多色発光有機elデバイス
JP4769068B2 (ja)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0025025A (ko) 광학 공진 효과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US934351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JP2003115377A (ja) 発光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1267698A (zh) 有机el器件
JP2004273317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その製造方法、製造装置
JP2003173877A (ja) 面発光体
JP2004079421A (ja) 有機el素子
KR100862068B1 (ko) 단일 청색 호스트에 선택적 도핑 기법을 적용한 백색유기발광소자
JP2004103247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9990076085A (ko) 색 조절가능한 유기발광소자
JP2009049003A (ja) 有機el素子
JP200414612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23042244A1 (ja) 表示装置
CN110034236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71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electrician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Rohm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electrician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 Engineering Services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