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0939B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0939B
CN1930939B CN2006101537620A CN200610153762A CN1930939B CN 1930939 B CN1930939 B CN 1930939B CN 2006101537620 A CN2006101537620 A CN 2006101537620A CN 200610153762 A CN200610153762 A CN 200610153762A CN 1930939 B CN1930939 B CN 1930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ice shoot
loading stage
sliding rail
shoot 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537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0939A (zh
Inventor
牧原邦充
冈本拓也
谷敬次
北井浩昭
小池康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303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0142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0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0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0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0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于维修的水田作业机,包括:进行插秧动作的插秧机构(13);载置秧苗的秧苗装载台(17);设置在上述水田作业机的机体(5)侧的滑动轨道(14),该滑动轨道可滑动地支承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上述秧苗装载台与上述插秧机构的插秧动作连动,而沿着上述滑动轨道往复移动,其特征在于,上述秧苗装载台的姿势至少可变更为两个姿势:即,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支承在上述滑动轨道上的作业姿势、和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从上述滑动轨道分离的维修姿势。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田作业机,包括:进行插秧动作的插秧机构;载置秧苗的秧苗装载台;可滑动地支承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的滑动轨道。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这种水田作业机,有下述情况,即,在将秧苗装载台的下部支承在滑动轨道上时,使滑动部件位于安装在秧苗装载台里侧的支承部件和滑动轨道之间,从而固定支承部件和滑动部件(参照日本国实开平6-5406号公报)。这些滑动部件具有槽形的截面形状,在其截面的开口部向下的状态下,覆盖在滑动轨道上,由此进行安装。
在这样构成的作业机中,在维修时从滑动轨道取下滑动部件的情况下,滑动部件无法向滑动轨道的垂直方向,即,从秧苗装载面朝向行进机体侧移动,必须使秧苗装载台和滑动轨道中的某一方移动而分离,并在暂时将滑动部件从滑动轨道提起后使其向滑动轨道的垂直方向移动,或者通过将滑动部件移动到滑动轨道的纵长方向的端部,而从滑动轨道取下滑动部件。因此,在用于开始维修的前作业中,有时间和人力的负担变大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维修的水田作业机。
本发明的第1特征构成在于以下要点。
水田作业机,包括:
进行插秧动作的插秧机构;
载置秧苗的秧苗装载台;
和设置在上述水田作业机的机体(5)侧的滑动轨道(14),该滑动轨道可滑动地支承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其中,
上述秧苗装载台与上述插秧机构的插秧动作连动,而沿着上述滑动轨道往复移动,
所述水田作业机的特征在于,上述秧苗装载台的姿势至少可变更为两个姿势:即,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支承在上述滑动轨道上的作业姿势,和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从上述滑动轨道分离的维修姿势。
根据上述的构成,秧苗装载台可变更为维修姿势。因此,不用像以往那样增加人的负担就可进行维修。
本发明的第2特征构成在于下述要点,构成为,设置在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的支承部件经由滑动部件而与上述滑动轨道连结,由此将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支承于上述滑动轨道,并且上述滑动部件装卸自由。
根据本构成,在作业姿势中,支承部件经由滑动部件而与滑动轨道连结,并且在向维修姿势切换时,可通过取下滑动部件而容易地解除支承部件和滑动轨道的连结。该结果为,可容易地进行向维修姿势的切换。
本发明的第3特征构成在于,上述滑动部件具有纵壁面,该纵壁面沿上述滑动轨道的面向上述秧苗装载台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配置。
根据本构成,由于滑动部件的纵壁面配置在滑动轨道的面向上述秧苗装载台侧的相反侧的侧面上,所以在安装有滑动轨道的状态下,若要将秧苗装载台从滑动轨道分离(即,要从作业姿势变更为维修姿势),则纵壁面与滑动轨道相抵接。因此,可将秧苗装载台可靠地维持在作业姿势。
另一方面,在向维修姿势切换时,通过将滑动部件向秧苗装载台侧移动,可取下滑动部件,而不会使纵壁面与滑动轨道相抵接。
上述的结果为,构成为可将秧苗装载台可靠地维持在作业姿势,同时可容易地进行向维修姿势的变更。
本发明的第4特征构成在于,上述滑动部件包括第1滑动部件以及第2滑动部件,上述第1滑动部件以及上述第2滑动部件分别具有纵壁面,两个上述纵壁面中的一个沿上述滑动轨道的面向上述秧苗装载台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配置,并且另一个沿上述滑动轨道的面向上述秧苗装载台侧的侧面配置,通过两个上述纵壁面夹持上述滑动轨道。
根据上述构成,在作业姿势中,通过分别设在两个滑动部件上的纵壁面夹持滑动轨道。其结果为,对作业姿势的姿势维持更为可靠。
本发明的第5特征构成在于以下要点,在上述机体和上述秧苗装载台之间设置有盖部件。
根据本构成,由于在上述机体和上述秧苗装载台之间设置盖部件,所以可通过盖部件挡住从后轮飞溅的泥土等,并阻止泥土附着于操作机构等,该操作机构设置在具有秧苗装载台等的插秧装置的朝向机体的面上。
由此,可抑制因泥土的附着引起的操作机构等的动作不良,可长期确保稳定的使用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施肥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带施肥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插秧装置的传动结构等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秧苗装载台的后视图。
图5是插秧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保持机构、纵送机构(纵向送出机构)、秧苗取用量调节机构的联动关系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保持机构、纵送机构、秧苗取用量调节机构的联动关系,并表示借助秧苗取用量调节机构而减少秧苗取用量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保持机构、纵送机构、秧苗取用量调节机构的联动关系,并表示借助保持机构将纵送用的驱动臂抬起至不能与输出臂抵接的位置从而切换到退避姿势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将秧苗装载台切换到维修姿势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保持机构、纵送机构的联动关系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保持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保持机构的支承托架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将秧苗装载台切换到维修姿势,并借助保持部件支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秧苗装载台的横送机构(横向送出机构)的局部切去主视图。
图15表示连结横送机构和秧苗装载台的连结部件,(a)是侧视图、(b)是主视图。
图16是装备有第1、第2滑动部件、以及保持部件等的秧苗装载台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第1、第2滑动部件、以及对该滑动部件供油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在装备滑动部件、以及对该滑动部件供油的结构、保持部件等时,安装保持部件前的状态的秧苗装载台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1滑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20表示秧苗取出口的结构,(a)是侧视图,(b)是表示秧苗取出口的结构的横剖俯视图,(c)是表示秧苗取出口的其他结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第1、第2滑动部件、以及滑动轨道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22(a)是表示将延长滑动轨道与本体侧的滑动轨道一体化后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将延长滑动轨道从本体侧的滑动轨道分离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3(a)是表示将延长滑动轨道从本体侧的滑动轨道分离,其安装托架部分的侧视图,(b)是表示使延长滑动轨道绕X轴心旋转,而使其位于秧苗装载台的宽度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延长滑动轨道和滑动轨道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6是插秧装置的侧视图。
图27是插秧装置的主视图。
图28是表示插秧装置的传动结构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整地辊和整地浮体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整地辊的驱动结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31是整地辊的纵剖侧视图。
图32是整地辊的外观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将盖部件设置在插秧装置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4是表示将盖部件设置在插秧装置上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5是表示使图9的盖部件的下端部下垂到整地浮体的位置后的其他实施结构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在整地辊之前设置感知浮体的状态的作用图。
图37是表示检测整地辊的沉入深度的机构的作用图。
图38是表示将整地辊兼用于感知传感器的构成的作用图。
图39是表示分割构成整地辊的状态的作用图。
附图标记说明:
14滑动轨道
15滑动部件
15A第1滑动部件
15B第2滑动部件
17秧苗装载台
17B支承部件
80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具有前车轮1、后车轮2的行进机体5(机体的一例)的前部配置发动机3,后部配置驾驶席4,并且在驾驶席4的后方配置施肥装置,在行进机体5的后端经由通过液压缸6驱动的升降连杆机构7而安装插秧装置10,由此构成插秧机。
对于插秧装置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插秧装置10安装在升降连杆机构7的后端,设置有接收来自发动机3的动力传递的栽插进给箱8,并且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配置横向主框架9,将栽插进给箱8配置在横向主框架9的左右中间位置,并且从横向主框架9朝向后方以平行状态配置多个栽插传动箱11。在各栽插传动箱11中设置插秧机构13,插秧驱动部构成为,将来自栽插进给箱8的动力传递到各栽插传动箱11,且驱动插秧机构13。
如图1~图3所示,在插秧机构13的上方侧,设置载置栅网状秧苗的秧苗装载台17,秧苗装载台17构成为可与插秧机构13的插秧动作连动而以一定的行程在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在此,说明秧苗装载台17的横向滑动移动机构。
如图1~图3所示,在横向主框架9的两端立设支柱12、12,并且在支柱12的上端设置有上部导向机构A,该上部导向机构A滑动自如地承接秧苗装载台17的上部。另一方面,在栽插传动箱11中的插秧机构13的前方侧,设置有作为支承部的滑动轨道14,该滑动轨道14承接秧苗装载台17的下端部且对该秧苗装载台17的滑动进行引导。秧苗装载台17构成为,通过上部导向机构A、和下方的滑动轨道14而被承接,且可左右滑动。
在此,详细说明上述滑动机构,首先,对上部导向机构A进行说明。如图3~图5所示,设有这些属于支柱12的部件:即,在支柱12的上端安装托架12A,从托架12A向上立设棒状部件12B,且在该棒状部件12B上安装有引导辊12C。另一方面,作为属于秧苗装载台17侧的部件,在秧苗装载台17的面向行进机体5的背面侧上,固定横向的导向框架17A,该导向框架17A截面为槽形,以开口向下的状态安装在秧苗装载台17的背面。
在以上的说明中,上部导向机构A由属于上述支柱12的部件、和属于秧苗装载台17侧的部件构成,在导向框架17A的内部空间中嵌入引导辊12C,发挥滑动自如地引导秧苗装载台17的上部的作用。
接着,对秧苗装载台17的下部侧的滑动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图5所示,在秧苗装载台17的朝向行进机体的里面侧,在上述导向框架17A的下方,同样在左右整个宽度上安装并固定支承部件17B,并且在支承部件17B的下方配置上述滑动轨道14。如图16~图21所示,以从上下方向夹持支承部件17B的方式,在上侧配置第1滑动部件15A,在下侧配置第2滑动部件15B。在第2滑动部件15B上设置头部埋入且向上突出螺纹部分的柱头螺栓16,使该柱头螺栓16贯通第1滑动部件15A和支承部件17B,滑动自如地一体构成支承部件17B、和第1、第2滑动部件15A、15B。第2滑动部件15B以支承在滑动轨道14上的方式位于支承部件17B和滑动轨道14之间。
如图16~图21所示,滑动引导板14A被小螺钉固定在滑动轨道14的上表面,载置引导第2滑动部件15B。第2滑动部件15B,为截面是角状的长条部件,两端立设供油管15b,将截面是角状的长条部件的纵壁面15a配置在秧苗装载面侧而安装,将供油管15b的下方的底面向上方提升,从而形成作为润滑油的贮留空间a使用的构成。
如图16以及图21所示,也可在贮留空间a中嵌入海绵板18而使用,也可采用提高润滑油的保持能力的构成。
如图16~图18所示,虽然在第2滑动部件15B上设置有供油管15b,但为了通过该供油管15b供给润滑油(grease),需要通过橡胶软管19将供给管17a和供油管15b连结,并从秧苗装载台17的秧苗装载面侧进行供油作业,所述供给管17a安装在分隔秧苗装载面的分隔壁17F上。
这样,通过在第2滑动部件15B上设置供油管15b,可削减部件个数。而且,由于在滑动部件15和秧苗装载台17的背面之间设置间隙,所以可避免秧苗的根等堵塞在其间,因此阻碍油的润滑的情况较少。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采用下述构成,即,在第2滑动部件15B的左右供油管15b和上下贯通的柱头螺栓16之间,形成弹性突起15c、15c,从下方贯通形成在支承部件17B上的贯通孔17b、17b而压接贯通孔17b、17b的边缘部,可起到加固第2滑动部件15B的安装状态的作用。
对第1滑动部件15A进行说明。如图18、图19以及图21所示,第1滑动部件15A为角状的短条部件,采用下述构成,上壁15d载置于支承部件17B,并且纵壁面15e沿着滑动轨道14的面向行进机体5侧的外表面而配置,将纵壁面15e的下端部形成为稍微弯曲,与滑动轨道14的凹面部14a卡合,从而提高与滑动轨道14的卡合度。
如图18、图19以及图21所示,在第1滑动部件15A的上壁15d上,朝向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切口部15f,该切口部15f在俯视时呈曲柄状。曲柄状的切口部15f,在第一导向切口部15g和第2导向切口部15h相连通的状态下形成,所述第1导向切口部15g,从上壁15d的秧苗装载面侧的内端朝向对应于滑动轨道14的外表面的外端直至中间部,所述第2导向切口部15h,从作为该第1导向切口部15g的末端的中间部以沿着滑动方向的状态而形成。从第2导向切口部15h的末端到上述外端,形成与第1导向切口部15g平行的第3导向切口部15k,由这三个导向切口部15g、15h、15k形成曲柄状的切口部15f。
如图19以及图21所示,通过这样形成第1导向切口部15g,使得即便在安装有安装用的柱头螺栓16的状态下,也可与该柱头螺栓16交叉地将第1滑动部件15A向上述外端侧拉出,并且可以从上述外端向内端装入,因此安装取下变得容易。若在第2导向切口部15h处形成贯穿插入安装用的柱头螺栓16的螺栓插通部H,并在该螺栓插通位置拧紧固定,则第1滑动部件15A不能向外端侧拔出,从而使安装固定状态稳定。
在第2导向切口部15h与第1、第3导向切口部15g、15k的交点的外侧,分别形成肋15m、15m,在将柱头螺栓16安装在第2导向切口部15h的螺栓插通部H的状态下,即便想要沿第2导向切口部15h移动第1滑动部件15A,安装于柱头螺栓16的螺母16A与肋15m抵接,也会阻止第1滑动部件15A的位置变动。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容易地进行第1滑动部件15A等的安装取下,并且不会意外地脱落。
说明横送机构B。如图3、图5以及图14所示,栽插进给箱8从发动机3侧接收上述栽插动力,作为驱动轴的螺纹轴20从栽插进给箱8向横侧方的一侧延伸,并且由托架21支承延伸端。在螺纹轴20的中间位置上,外嵌安装有移动体22,该移动体22收纳有与形成在螺纹轴20上的螺旋槽20A卡合的挡块部件22A。该移动体22通过螺纹轴20绕轴心旋转而沿着螺纹轴20的轴心往复运动。
对连结移动体22和秧苗装载台17的连结部件23进行说明。如图3、图5以及图14所示,在秧苗装载台17的背面安装固定安装台17C,并且第1连结部件23A从安装台17C延伸。在第1连结部件23A的前端部分形成钩状的长孔23a。另一方面,在移动体22上设置第2连结部件23B,在该第2连结部件23B的前端部,设置有与上述长孔23a卡合的卡合销23b。
根据上述的构成,若使螺纹轴20绕轴心旋转,则移动体22往复移动,并且使通过连结部件23而与移动体22连结的秧苗装载台17往复移动。
在此,通过第1连结部件23A和第2连结部件23B构成连结部件23。此外,将与钩状的长孔23a卡合的卡合销23b称为允许机构C,在维持连结部件23和作为驱动轴的螺纹轴20的联动状态的同时,允许将秧苗装载台17切换到非作业姿势。
对秧苗取出部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在秧苗装载台17中的插秧机构13的栽插爪13A所通过的部分,形成秧苗取出口17D,从秧苗取出口17D向下形成秧苗取出导件17E。秧苗取出导件17E由左右一对的导向体17c、17c构成,在导向体17c、17c的上端,如图20(b)(c)所示,形成倒角17d,以便防止取出的秧苗受损。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秧苗取出口17D的上方,设置有将秧苗装载面上的栅网状秧苗向该秧苗取出口17D送出的纵送机构E。纵送机构E构成为,在秧苗装载台17的下端侧设置驱动轮体24,并且在驱动轮体24的上方设置从动轮体,在两轮体24上架设秧苗输送带26。在秧苗输送带26的表面上形成多个突起,突起卡止栅网状的秧苗而可以高效进行该栅网状的秧苗的移动。
如图6~图8所示,在与驱动轮体24相同的秧苗输送轴25上,安装作为驱动部件的驱动臂27,驱动臂27借助卷簧28而受到向待机位置回复的力,并且构成为借助单向离合器(未图示)在回复时空转。
另一方面,从栽插进给箱8的与螺纹轴20突出位置不同的位置,向左右方向突出输出轴29,在输出轴29的突出部分安装作为常态旋转的输出部件的输出臂30。
根据上述构成,若使螺纹轴20旋转从而使秧苗装载台17横向移动,则在秧苗装载台17的横向移动行程端,输出臂30和驱动臂27横向移动方向上的位置一致,且驱动臂27借助输出臂30克服弹簧作用力而在一定旋转范围内被驱动。若在该一定范围内被驱动,则驱动轮体24借助单向超越离合器被驱动,从而驱动秧苗输送带26。由此可向秧苗取出口17D送出一定量的栅网状秧苗。
接着,对将驱动臂27保持在待机位置的保持机构F进行说明。如图5~图11所示,在驱动轮体24的秧苗输送轴25上,与驱动臂27一起,空转自如地安装限制臂31。在限制臂31的上面设置卡止头部31A,并且在驱动臂27的上面也设置托架27A,在托架27A上安装调整螺纹件32,将调整螺纹件32的从托架27A向下突出的前端与限制臂31的卡止头部31A抵接。
这样,由于将调整螺纹件32与限制臂31相抵接,所以在通过输出臂30驱动驱动臂27的情况下,驱动臂27为从限制臂31分离的状态,所以在纵向送出时限制臂31不产生影响。
如图6~图9所示,在驱动轮体24和从动轮体之间的中间高度位置,在两个纵送机构E、E之间的位置,在秧苗装载台17的背面安装支承托架35,构成为在支承托架35上支承作为保持机构F的提升操作件34。提升操作件34,在上端形成圆弧状的握持部34A,并且在下端形成钩状卡止部34B,在握持部34A和钩状卡止部34B之间形成轴环部34C。
如图9~图11所示,采用下述构成,使提升操作件34B的钩状卡止部34B贯通卡止头部31A上形成的横向孔31a,而将钩状卡止部34B与卡止头部31A卡合。这样,通过将钩状卡止部34B与卡止头部31A卡合的构成,如图8所示,若手持圆弧状的握持部34A而提升提升操作件34,则限制臂31摆动地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调整螺纹件32与限制臂31的卡止头部31A相抵接,所以驱动臂27接受限制臂31的上方摆动位移而向上方连动摆动动作。
由此,驱动臂27从与输出臂30抵接而接受驱动力的动作范围退避到脱离而待机的位置。在此,将限制臂31、以及提升操作件34称为将驱动臂27保持在待机位置的保持机构F。
如图12所示,在为了支承提升操作件34而设置的支承托架35上,形成有一体形成宽度较宽部35a和宽度较窄部35b的贯穿孔35A,宽度较宽部35a的宽度比提升操作件34的轴环部34C的直径宽,宽度较窄部35b的宽度比提升操作件34的轴环部34C的直径窄,且比提升操作件34的轴环部34C和钩状握持部34A之间的棒状部分的直径窄。
如图7所示,在上述棒状部分位于贯穿孔35A内的状态下,驱动臂27为可与输出臂30抵接的姿势,如图8所示,在该状态下提升提升操作件34,使轴环部34C通过宽度较宽部35a,且使轴环部34C向宽度较窄部35b移动而抵接载置在宽度较窄部35b的边缘部上,借此可将提升操作件34支承于支承托架35。在该情况下,借助提升操作件34提升限制臂31,由此可如前所述,将驱动臂27保持为不与输出臂30抵接的待机姿势。
接着,说明秧苗取用量调节机构D。如图5~图9所示,将支承滑动轨道14的支承台36上下活动自如地安装在栽插传动箱11的侧面,并且在支承台36的上端位置上设置卡合凹部36A。设置与卡合凹部36A卡合的调节臂37,调节臂37与未图示的秧苗取用量调节操作件联动,且通过调节臂37使支承台36上下运动,使整个秧苗装载台17与滑动轨道14一起上下移动,从而改变秧苗装载台17和栽插传动箱11的相对高度,改变秧苗取出口17D的相对于栽插爪13A的秧苗取用量轨迹的相对位置,从而可调节秧苗取用量。
如图5~图9所示,将与调节臂37一体摆动的连动臂38安装在与该调节臂37相同的轴上,使连动臂38与调节臂37的用于调节秧苗量的摆动动作连动而连动摆动,并且通过该连动臂38驱动限制臂31摆动。于是,借助限制臂31的摆动,驱动臂27也同样地摆动。
例如,为了减小秧苗取用量,在抬起秧苗装载台17的情况下,如图6以及图7所示,借助调节臂37的转动动作,使限制臂31经由连动臂38而转动一定角度,从而使驱动臂27从待机位置稍向上方移动,该位置成为新的待机位置。
于是,被输出臂30驱动的驱动臂27的与输出臂30的抵接开始位置(待机位置)a移位为a’,所以驱动臂27的摆动角相应变小,由此纵送量变小。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与秧苗取用量调节连动地调节纵送量。
接着,对秧苗装载台17的向维修姿势的切换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支柱12的上端设置安装有引导辊12C的托架12A,通常,该托架12A的上方由枢支销12a固定,下方由螺栓12b固定。另外,在维修时等情况下,取下下方侧的螺栓12b,且以上方侧的枢支销12a为旋回中心,可将整个秧苗装载台17切换到朝向后方侧向外打开的状态。
这样,在切换到向外打开的状态时,对于秧苗装载台17的下端部的卡合状态,必须如下进行卡合状态的解除。即,如图9所示,将滑动轨道14支承在栽插传动箱11上而从秧苗装载台17分离。随之取下使滑动轨道14和秧苗装载台17的支承部件17B连结结合的第1滑动部件15A和第2滑动部件15B。
由此,可解除滑动轨道14和秧苗装载台17的支承部件17B之间的联动。
另一方面,借助提升操作件34,抬起限制臂31而使驱动臂27退避到待机位置。借此,即便在将可自由摆动的限制臂31和被弹簧施力的驱动臂27切换到秧苗装载台17的维修姿势的情况下,限制臂31为下垂状态,在该下垂状态下使秧苗装载台17回复到原来的姿势时,可避免不能与连动臂38和输出臂30进行卡合。
由此,可切断秧苗装载台17的上部以及下部、与支承秧苗装载台17的栽插传动箱11以及支柱12等的联动。而且,在秧苗装载台17的上下中间位置上,秧苗装载台17与横送用螺纹轴20的联动如上所述可借助连结部件23,不解除联动状态地分离秧苗装载台17。
即,如图5、图13~图15所示,由第1连结部件23A和第2连结部件23B构成连结部件23,在设定秧苗装载台17为通常的作业状态时,如图5所示,第2连结部23B的卡合销23b相对于第1连结部23A的钩状长孔23a,位于长孔23a的上端位置。若从该状态将秧苗装载台17绕上述旋回中心摆动释放操作,则第2连结部件23B以螺纹轴20为中心转动一定角度,并且第2连结部件23B的卡合销23b相对移动到与第1连结部件23A的长孔23a的另一个端部相抵接的位置。借此,可构成允许机构C,该允许机构C维持连结部件23的联动,同时允许将秧苗装载台17切换到非作业姿势。
对维持打开操作秧苗装载台17的状态的机构进行说明。作为维持机构,如图13所示,在打开操作状态下的秧苗装载台17的支承部件17B、和支承在栽插传动箱11上的滑动轨道14之间的整个长度上,架设作为保持部件的支承棒39。作为支承棒39,如图4、图5、以及图16所示,在秧苗装载台17的左右侧端各设一根,由此,阻止秧苗装载台17的回复摆动。支承棒39是将棒状材料弯折为槽状而形成的,两个阻挡棒材39B、39B弯折而形成在直线棒材39A的两端且设定为平行姿势,将两个阻挡棒材39B、39B的部分与滑动轨道14和支承部件17B的角部接触,从而发挥支承作用。
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在秧苗装载台17为作业姿势的通常状态下,支承棒39安装在形成于秧苗装载台17的侧端的安装件40上。安装件40包括:支承纵送机构E的驱动轮体24的秧苗输送轴25的托架40A、和设置在托架41的上方的弹簧板制的插入接受件40B。对于这样的安装件40,在托架40A的支承孔中贯通一个阻挡棒材39B,将另一个阻挡棒材39B嵌入并安装在插入接受件40B、40B中,从而安装固定。
对8条栽插插秧机等中使用的设有延长滑动轨道41的情况下的收纳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2~图24所示,将延长滑动轨道41固定于安装托架42,并且将延长滑动轨道41构成为可经由安装托架42与本体侧的滑动轨道14连结。
在此,对安装托架4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2~图24所示,安装托架42具有:安装固定延长滑动轨道41的安装部42A;相对该安装部42A形成为垂直姿势的连结部42B;和位于连结部42B的前端侧的安装部42C。如图24所示,安装部42C包括:以与连结部42B相同的姿势在横侧方上稍稍偏位地设置的基端部分42a、和相对于基端部分42a弯折为向上倾斜的姿势而形成的前端部分42b。从基端部分42a到前端部分42b形成安装用孔42c。
如下安装上述构成的延长滑动轨道41。如图23所示,在本体侧的滑动轨道14的秧苗取出口17D的附近的背面侧,设置安装台44,在该安装台44上形成螺纹安装部。在该安装台44上,安装形成有托架42的安装用孔42c的安装部42C,通过具有操作用的握持部43A的固定用螺钉43拧紧固定。
如图22所示,在将延长滑动轨道41连结到本体侧的滑动轨道14而设定为作业姿势的情况下,将安装托架42的基端部分42a以与安装台44的表面重合的状态贴合,然后通过固定用螺钉43拧紧固定。于是,在延长滑动轨道41和本体侧的滑动轨道14的横侧端彼此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连结。在该情况下,在延长滑动轨道41的一端突设连结用的销41a和连结板41b,在延长滑动轨道41和本体侧滑动轨道14的连结状态下,连结用的销41a插入嵌合在形成在本体侧的滑动轨道14的连接端面上的连结用孔中,连结用板41b插入嵌合在滑动轨道14的矩形截面内,从而起到定位功能。
在切换到不使用延长滑动轨道41的非作业姿势时,如图22所示,稍微松动固定用螺钉43而分离延长滑动轨道41。在该情况下,在安装在安装台44上的安装托架42上,从与安装台44接触的基端部分42a切换到前端部分42b,同时由于前端部分42b相对于基端部分42a为倾斜状态,所以安装托架42的连结部42B和安装部42A相对于本体侧的滑动轨道14向横侧方分离,并且也向机体前方侧分离。
但是,若保持该状态,则由于为向横侧方露出的状态,所以在将延长滑动轨道41暂时向横侧方拉出的状态下,如图23所示,以安装台44的螺纹孔中心X作为中心而使延长滑动轨道41半旋转而通过固定用螺钉43固定,从而收纳在本体侧的滑动轨道14上方的机体内方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在第1滑动部件15A上形成肋15m。
此外,形成在第1滑动部件15A上的第1导向切口部15g和第2导向切口部15h不一定呈曲柄状地垂直相交,也可以是至少一个相对于滑动轨道14的方向形成为倾斜状态。此外,作为导向切口部15g、15h也可以不是直线状而是圆弧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说明了乘用型插秧机,但也可以是步行式插秧机等上述以外的作业机。
[其他实施方式]
图2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插秧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整体侧视图。该插秧机具备这样的基本结构:即,行进机体5具有可转向操作的前轮1和不可转向操作的后轮2,且被四轮驱动行进,在该行进机体5的后部,装备有被油压缸6驱动的平行四连杆结构的升降连杆机构7,在该升降连杆机构7的后端下部可滚动地连结有6条栽插方式的插秧装置10。另外,在行进机体5的后部具有施肥装置108。
在上述行进机体5的前部搭载发动机3,其输出传递到主变速装置90,该主变速装置90由可切换前进后退的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构成,其变速输出输入到变速箱91中而分支为行进系统和作业系统。行进系统的动力在未图示的副变速装置中被齿轮变速后,传递到变速箱91中装备的前轮1,并且传递到后部传动箱92中装备的后轮2。此外,分支后的作业系统的动力在内装在变速箱91内的未图示的株距变速装置中被多级齿轮变速后,向机体后方输出,从而经由伸缩传动轴93而传递至插秧装置10。
如图26、27所示,上述插秧装置10,具有:秧苗装载台17,载置6条量的秧苗且左右方向上以设定的行程往复移动;6组旋转式插秧机构13,从秧苗装载台17的下端一株一株地分出秧苗而向圃场中进行栽插;对栽插处进行整地的3个整地浮体95;栽插进给箱8,输入从变速箱91取出的作业用动力;横长角筒状的横向主框架9等,在该横向主框架9的左右中间部位上连结上述栽插进给箱8,并且在3个栽插传动箱11的后部,左右各装备2组插秧机构13,这3个栽插传动箱11向后悬臂状地与横向主框架9的中央以及左右部位连结。
如图28所示,从栽插进给箱8的左右突出设置有往复横送秧苗装载台17的螺纹轴20、和秧苗输送轴25,该秧苗输送轴25在每次到达横送行程终点时使装备于秧苗装载台17上的秧苗输送带26作送出动作,并且装备有插秧机构驱动用的输出轴96,该输出轴96与各栽插传动箱11的基部所具备的输入轴97经由传动轴98而同心地连动连结,进而,在各栽插传动箱11中,输入轴97和贯通支承在箱后部的栽插驱动轴99链连动。此外,在输入轴97上夹装转矩限制器100而避免过大的负荷转矩的传递,并且在栽插驱动轴99上装备有可任意地通断操作的田埂离合器101,使6条插秧机构13中的一部分以2条单位停止,而进行4条栽插或者2条栽插等的少数条栽插。
施肥装置108,在栽插驾驶席4和插秧装置10之间搭载在行进机体5上,具有:肥料斗103,贮留粉粒状的肥料;放出机构104,将该肥料料斗103内的肥料以既定量放出;和电动鼓风机107等,该电动鼓风机107将放出的肥料经由供给软管105风力运送到开沟器106中;该开沟器106在插秧装置10的各整地浮体95左右分别配备一对,在栽插秧苗的横侧附近,向通过开沟器106而在田面上形成的施肥沟中送入肥料并埋设。
这样构成的插秧装置10,在上述整地浮体95的前方可旋转驱动地横架配备有耙地用的整地辊47,该整地辊47对即将栽插的田面进行碎土以及平整化。以下,对该整地辊47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8、30所示,在横向主框架9的一端连结轴承托架53,贯通架设在该轴承托架53上的耙地驱动轴54、和外侧的栽插传动箱11的输入轴97同心地对接连结,并且在耙地驱动轴54的外方突出部上安装传动箱43,该传动箱43可以驱动轴轴心p为中心上下摆动。此外,在横向主框架9的另一端上也连结托架44,在该托架44上安装支承臂45,该支承臂45可以上述驱动轴轴心p为中心而上下摆动。另外,经由在该传动箱43和支承臂45的自由端部之间架设的旋转支承轴46,而安装整地辊47。
旋转支承轴46,包括:较短的端部旋转支承轴46a、46b,贯通支承于传动箱43以及支承臂45的前端部;和中央旋转支承轴46c,由在左右的端部旋转支承轴46a、46b之间同心地嵌合连结的长角筒构成。
另外,在耙地驱动轴54上具备的驱动链轮48、和在旋转支承轴46a上具备的从动链轮49上卷绕张设链50,以部分插秧机构驱动动力,向既定的方向(向下剪切方向)旋转驱动旋转支承轴46。另外,在耙地驱动轴54和驱动链轮48之间夹装转矩限制器51,此外,在旋转支承轴46和从动链轮49之间夹装允许旋转支承轴46的先行旋转的单方向离合器52,借助转矩限制器51来防止对耙地用旋转体40的驱动系统作用过大的负荷,并且在插秧装置10停止驱动的状态下,借助单方向离合器52允许驱动整地辊47接地而空转。
整地辊47,使轴心方向形成为较小宽度的多个单位旋转体55沿旋转轴心方向并列而构成为具有既定的耙地宽度。如图32所示,单位旋转体55,借助树脂成形而在车轮部55c处一体化形成外周多处的耙地作用部55a和中心轴毂部55b,利用一种树脂成形材料构成轴毂部55b的长度不同的两种单位旋转体55(L)、55(S)。
树脂成形材料,将耙地作用部55a和轴毂部55b形成为其两端对齐的同样宽度,该轴毂部55b具有外嵌于旋转支承轴46的四角形的中心孔56,该树脂成形材料用作轴毂部55b的较长方式的单位旋转体55(L),如图30所示,通过切除轴毂部55b的一端部,来构成轴毂部55b的较短方式的单位旋转体55(S)。
在贯通支承于传动箱43的端部旋转支承轴46a的左右,外嵌安装短轴毂方式的单位旋转体55(S),且通过带头部的销57连结固定,传动箱43的轴承轴毂部的左右两端被左右的单位旋转体55(S)的轴毂部55b夹持,由此在整个旋转支承轴46的轴心方向上进行定位。
在这样定位后的旋转支承轴46上依次外嵌安装长轴毂方式的单位旋转体55(L)和轴环58,并且向支承臂45的外侧突出的端部旋转支承轴46b上,外嵌安装短轴毂方式的单位旋转体55(S),并通过带头部的销59将既定的单位旋转体55与旋转支承轴46连结,借此构成具有既定的作用宽度的整地辊47。
在此,如图29所示,在整地辊47的左右中央附近处,夹装中央的长轴环58及其左右的短轴环58,由此形成泥流动通路形成用的环状凹部60,并且在整地辊47的左右夹装轴环58,由此,对应后轮2的后方形成泥流动通路形成用的环状凹部60。
如图27、31所示,托架61从传动箱43以及支承臂45向上方突出设置,横跨该托架61架设左右较长的撑杆62,并且在从栽插框架19立设的左右的支柱12上,经由托架65轴固定有可绕支点h前后摆动的直角杠杆64,各直角杠杆64和上述撑杆62的左右部位通过下垂杆66连结。此外,左右的直角杠杆(bell crank)64通过联动杆67连动连结,并且从一个直角64向上方延伸出操作杆68,通过左右操作该操作杆68而使左右的直角杠杆64同方向摆动,且使传动箱43以及支承臂45绕轴心p上下摆动移动,从而可调节整地辊47的高度。此外,上述操作杆68,通过卡止固定在与托架65连设的杆导件69上的多个操作位置,可将整地辊47调整并固定在所希望的作用高度,并且在不用时可使其退避到从离开田面的非作业高度。另外,在上述撑杆62的左右位置和左右的托架65上,张设左右一对的提升弹簧71,从而减轻操作杆68的提升操作负荷。
此外,如图29以及图31所示,在撑杆62上经由垫板73在整个耙地作用宽度上安装左右较长的泥飞溅防止盖72,在整地辊47的后方下垂配置。该泥飞溅防止盖72由可弹性变形的树脂制板材构成,其基部附近卡止于托架61的侧面上突出设置的销状的引导部件74,从而防止泥飞溅防止盖72与耙地用旋转体40接触而被卷入。
泥飞溅防止盖72,设定为在自由状态下下垂到整地辊47的下端附近的长度,在耙地动作状态下,泥飞溅防止盖72的下端位于比整地浮体95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实际的栽插作业状态下,如图31所示,由于使整地辊47适当量地沉入田面,所以泥飞溅防止盖72稍微上卷而与田面一直接触,且以适度的推压力推入因整地辊47产生的碎土痕迹,从而将其表面平整化。
此外,在泥飞溅防止盖72的自由端侧的左右适当位置上,形成左右各一对的两组狭缝75。如图29所示,该两组狭缝75对应形成在并列配置的3个整地浮体95之间。该左右接近的一对狭缝75之间的小宽度盖部分72a比其他的盖部分更容易变形,该小宽度盖部分72a在泥的压力作用下向后方变形,由此形成泥流动用间隙c。因此,泥土从借助小宽度盖部分72a的后方变形而形成的间隙c向后方流动,该泥土通过相邻接的整地浮体95之间,而向后方顺利地流动,由此,抑制由于泥飞溅防止盖72而产生的向横侧方的泥土推压,从而避免由于泥土推压而使已经插好的秧苗的栽插姿势恶化。
接着,对插秧装置10的面向行进机体5的位置上设置的盖部件80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秧苗装载台17的支承结构,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从位于左右端的栽插传动箱11、20立设支柱12、63,并且在支柱12、63的上端安装有引导辊63A、63A。另一方面,在秧苗装载台17的面向行进机体5的一面上,安装固定横跨秧苗装载台17的整个宽度的横向姿势的导向框架17A。该导向框架17A为向下开口的大致槽形状的框架,在该槽形状的导向框架17A的内部空间内装入上述引导辊63A、63A,借助该引导辊63A、63A而支承秧苗装载台17的上部。秧苗装载台17的下端部被设置在栽插传动箱11的上方的滑动轨道14支承。
对利用这样的为了支承秧苗装载台17而设置的支柱12、63,来安装盖部件8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在秧苗装载台17的左右中央位置具有升降连杆机构7。因此,盖部件80由回避升降连杆机构7而左右分割为两个的盖部件部分80A、80A构成。以左右一个盖部件部分80A为代表进行说明,为了安装该盖部件部分80A,在支柱12的上端延伸出横向的托架12C。
另一方面,对于盖部件部分80A,将左右宽度设定为从接近升降连杆机构7的位置到越过支柱12的宽度,并且将上下宽度设定为从导向框架17A的下方到横向主框架9的下方的宽度。将设定为这样的大小的盖部件部分80A的上端部安装在上述托架12C上,下端部安装在横向主框架9上,从而进行固定。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不能保护比支柱12、63位于横外侧方的、整地辊47的高度调节用的操作杆68等。因此,如图34所示,也可采用下述构成:即,将一个盖部件部分80A的横侧端,从向支承框架的安装部分向横侧方进一步悬臂地延伸出,从而设置覆盖操作部分的延长部分80a。
如以往这样,未设置盖部件80的情况下,若使行进机体5的速度高速化,则向后方飞溅的泥土量也增多,有在秧苗装载台17的面向行进机体5的一面等上附着接触泥土的危险。
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在插秧装置10的面向上述行进机体5的一面上设置盖部件80,而通过盖部件80阻挡从后轮2飞溅的泥土等,可阻止泥土等附着于操作机构等,该操作机构设在具有秧苗装载台17等的插秧装置10的面向行进机体的一面上。借此,可抑制由于泥土的附着而带来的操作机构等的动作不良,从而可长期地确保稳定的使用状态。
此外,利用支柱12来安装盖部件80的上部,并将盖部件80的下部安装在支承栽插传动箱11的横向主框架9上,借此,可借助盖部件80阻止泥土附着在操作机构或秧苗装载台17的横送机构等上,该操作机构设在插秧装置10的面向行进机体5的一面上。而且,由于盖部件80一直设置到横向主框架9,所以可以阻止泥土飞溅到栽插传动箱11上设置的插秧机构等上,从而也可阻止对栽插系统的影响。
此外,通过在行进机体5和盖部件80之间设置整地辊47,使盖部件80位于整地辊47的后方。因此,也可通过盖部件80阻止整地辊47扬起的泥土飞溅到插秧装置10的上部侧。借此,盖部件80不仅可以应对来自后轮2的泥土的飞溅,还可以应对来自整地辊47的泥土的飞溅。
[其他实施方式]
(1)如图35所示,也可构成为,作为盖部件80,延伸到比横向框架19更靠下方的位置,使整地辊47位于行进机体5和盖部件80之间。
(2)如图36所示,也可构成为,使整地浮体95内的升降控制用的中心浮体95A位于整地辊47的前方。例如,在整地辊47位于中心浮体95A的前方的以往的构成中,若整地辊47进行泥土推压等,则中心浮体95A的接地压力降低,进行使插秧装置10下降的控制,从而越发地进行整地辊47的泥土推压。
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在整地辊47的前方配置中心浮体95A,可避免上述泥土推压的影响。
(3)如图37所示,在整地辊47的横侧方设置感知浮体81。构成为,相对于该感知浮体81,经由连杆机构82设置感知开关83,在感知开关83检测出整地辊47的既定以上的沉入状态时,点亮运转部的监视器灯84,使作业者察觉,而进行整地辊47的深度的调节。
这样,对整地辊47的深度的监视是由于尽管整地辊47的沉入过深,但位于整地辊47的后方的升降控制用的中心浮体95A的感知度变得迟钝,在进行插秧装置10的升降控制时,越发地进行下降控制。
(4)如图38所示,取代在整地辊47的前方设置上述升降控制用中心浮体95A,而构成为对应于接地压力地升降整地辊47自身,且设置检测其升降量的升降传感器85。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将整地辊47兼用作升降控制用的中心浮体95A,并且可避免因整地辊47带来的泥土推压。
(5)如图39所示,将整地辊47分割为中央整地辊47A和左右整地辊47B、47B,将中央整地辊47A配置在左右整地辊47B、47B的前方。中央整地辊47A经由施肥用的分支传动箱86而获得动力传递,左右整地辊47B、47B从左右传动箱87、87获得动力传递,而被驱动。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与在整个栽插宽度上设置单一的整地辊47的情况相比,各整地辊47A、47B、47B之间的间隙变大。
由此,可更好地使泥土、水等向后方流动,可抑制泥土对邻接秧苗的推压。此外,可充分地获得中央整地辊47A和升降控制用的中心浮体95A的间隔,可抑制泥土相对于中心浮体95A的承载转移,可提高感知性能。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说明了乘用型插秧机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步行式插秧机等上述以外的作业机。

Claims (5)

1.一种水田作业机,包括:
进行插秧动作的插秧机构(13);
载置秧苗的秧苗装载台(17);
设置在上述水田作业机的机体(5)侧的滑动轨道(14),该滑动轨道可滑动地支承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
上述秧苗装载台与上述插秧机构的插秧动作连动,而沿着上述滑动轨道往复移动,
其特征在于,
上述秧苗装载台的姿势至少可变更为两个姿势:即,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支承在上述滑动轨道上的作业姿势、和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从上述滑动轨道分离的维修姿势,
具备允许机构(C),允许上述秧苗装载台和驱动上述秧苗装载台的螺纹轴(20)的联动,将上述秧苗装载台切换到维修姿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的支承部件(17B)经由滑动部件(15)而与上述滑动轨道连结,由此将上述秧苗装载台的下部支承于上述滑动轨道,并且上述滑动部件装卸自如地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部件(15)具有纵壁面(15e),该纵壁面(15e)沿上述滑动轨道的面向上述秧苗装载台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部件包括第1滑动部件(15A)以及第2滑动部件(15B),上述第1滑动部件以及第2滑动部件分别具有纵壁面(15a、15e),
两个上述纵壁面中的一个沿上述滑动轨道的面向上述秧苗装载台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配置,并且另一个沿上述滑动轨道的面向上述秧苗装载台侧的侧面配置,通过两个上述纵壁面夹持上述滑动轨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机体和上述秧苗装载台之间设置有盖部件(80)。
CN2006101537620A 2005-09-16 2006-09-18 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1930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0611A JP4537921B2 (ja) 2005-09-16 2005-09-16 田植機
JP2005270611 2005-09-16
JP2005-270611 2005-09-16
JP2005330378A JP4801423B2 (ja) 2005-11-15 2005-11-15 田植機
JP2005330378 2005-11-15
JP2005-330378 2005-11-1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07785A Division CN101147442B (zh) 2005-09-16 2006-09-18 水田作业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0939A CN1930939A (zh) 2007-03-21
CN1930939B true CN1930939B (zh) 2010-05-26

Family

ID=378770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07785A Active CN101147442B (zh) 2005-09-16 2006-09-18 水田作业机
CN2006101537620A Active CN1930939B (zh) 2005-09-16 2006-09-18 水田作业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07785A Active CN101147442B (zh) 2005-09-16 2006-09-18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37921B2 (zh)
CN (2) CN1011474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4428B2 (ja) * 2007-05-11 2012-10-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5704868B2 (ja) * 2010-09-13 2015-04-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5507394B2 (ja) * 2010-09-13 2014-05-28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5701669B2 (ja) * 2011-04-25 2015-04-1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CN102388711A (zh) * 2011-09-14 2012-03-28 姜堰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一种带有原位松土破茬刀组的插秧机
KR101835947B1 (ko) * 2012-12-17 2018-03-07 얀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앙기
JP6017966B2 (ja) * 2013-01-08 2016-11-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6272722B2 (ja) * 2014-04-21 2018-01-31 株式会社クボタ 苗植付装置
JP6253510B2 (ja) * 2014-05-22 2017-12-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苗植付装置
JP6261448B2 (ja) * 2014-05-27 2018-01-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田植機
CN106900227A (zh) * 2016-05-12 2017-06-30 栾翠莲 一种单毯苗双插二维宽窄插秧机
JP6717277B2 (ja) * 2017-09-28 2020-07-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18805A (ja) * 2001-01-24 2002-08-06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2005176698A (ja) * 2003-12-18 2005-07-07 Kubota Corp 苗のせ台の摺動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127533T2 (de) * 1990-06-22 1998-02-26 Iseki Agricult Mach Schleppergezogene pflanzmaschine
JPH07114611B2 (ja) * 1992-04-02 1995-12-13 鳥取県 田植機
JPH07155026A (ja) * 1993-12-07 1995-06-20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苗載台の横送り駆動機構
JP3383388B2 (ja) * 1993-12-27 2003-03-04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
JP3418035B2 (ja) * 1995-05-19 2003-06-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の泥よけカバー構造
JPH09172805A (ja) * 1995-12-26 1997-07-08 Kubota Corp 移植機の部分耕起装置
JP3690005B2 (ja) * 1996-10-31 2005-08-3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CN2264464Y (zh) * 1996-12-30 1997-10-15 李子敬 一种水稻插秧机
JP3770992B2 (ja) * 1997-03-14 2006-04-26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2001162037A (ja) * 1999-12-10 2001-06-19 Taito Corp キャラクタの性格・性質生成システム
JP4056056B2 (ja) * 2002-12-19 2008-03-05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18805A (ja) * 2001-01-24 2002-08-06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2005176698A (ja) * 2003-12-18 2005-07-07 Kubota Corp 苗のせ台の摺動構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同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7442A (zh) 2008-03-26
CN1930939A (zh) 2007-03-21
CN101147442B (zh) 2012-06-27
JP4537921B2 (ja) 2010-09-08
JP2007075067A (ja) 200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0939B (zh) 水田作业机
KR101175670B1 (ko) 묘식기
CN101023720B (zh) 苗移植机
CN107306555A (zh) 一种井窖式栽植机的传动装置
CN204539808U (zh) 苗移植机
KR101196463B1 (ko) 작업기
KR100781413B1 (ko) 논 작업기
JP2008099611A (ja) 苗植付装置の施肥装置支持構造
JP4872271B2 (ja) 苗移植機
JP2643126B2 (ja) 移植機
JP2000139120A (ja) 移植機
JP3658578B2 (ja) 野菜移植機
JP2001213368A (ja) 走行体の前輪取付構造
JP5365324B2 (ja) 苗移植機
JP2016214115A (ja) 移植機
CN106332583B (zh) 步行式插秧机
JP3997344B2 (ja) 苗移植機
JP4071972B2 (ja) 田植機の安全クラッチ
JP2020103146A (ja) 移植機
JP5679379B1 (ja) 移植機
JP2019024394A (ja) 作業車両
JP3306960B2 (ja) 苗植機
CN110199634B (zh) 乘坐型作业机
JP2016010321A (ja) 苗移植機
JP3213090B2 (ja)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