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5951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5951A CN1605951A CNA200410089794XA CN200410089794A CN1605951A CN 1605951 A CN1605951 A CN 1605951A CN A200410089794X A CNA200410089794X A CN A200410089794XA CN 200410089794 A CN200410089794 A CN 200410089794A CN 1605951 A CN1605951 A CN 16059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opening portion
- image forming
- holding unit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9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7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5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875 Eboni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成像设备,该设备将其可分离附装的组成单元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便于操作,并且当更换和检查这些组成单元时解除保持状态。该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主体的一侧上具有开口部,一个或多个装置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以及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该保持单元在其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在保持单元上布置有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例如彩色印制机、彩色复印机、彩色传真机或者上述的组合。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在例如纸张或胶片(以下它们被称为“记录纸”)的记录材料上通过使用通常具有四种颜色的色粉(显影剂)形成彩色图像。为了以这种方式形成彩色图像,在彩色成像设备中通常必须使用相当大量的组成元件,这样导致这种成像设备与单色成像设备相比尺寸大,并且印制速度低,也就是说,这种彩色成像设备在单位时间内输送记录纸的量少。
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应用,成像设备越来越频繁地用于个人使用。例如,成像设备可以被连接到个人电脑上并作为私人印制机使用。在此类用途中,为了方便,成像设备通常被放置在装置使用者附近,因此希望成像设备的高度和宽度尺寸小,以易于搬动并减少装置占用的空间。
此外,由于成像设备的个人使用广泛流行以及对减少维护费用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自己更换耗材,并且维护他们的成像设备。
为了增加彩色成像装置的打印速度,众所周知串联式引擎布置(tandemengine configuration)比单磁鼓式布置更有优势。使用单磁鼓式布置的彩色成像设备具有一个光电导体并且在光电导体附近布置有多个对应不同颜色的显影装置。
在使用单磁鼓式布置的彩色成像设备中,通过旋转光电导体以经过多个显影装置,被各自的显影装置显影后的色粉图像在光电导体上结合,从而在光电导体上产生全色调图像。然后,该全色调图像被传递给记录材料。
另一方面,使用串联式引擎布置的彩色成像设备具有多个串联布置的光电导体,以及与不同颜色的对应的光电导体数量相同的显影装置,它们被布置在各自的光电导体附近以在各自的光电导体上形成同样数量的单色色粉图像。这些不同颜色的色粉图像接着被继续传递给记录材料,并在该记录材料上形成全色调图像。
为了减小使用串联式引擎布置的彩色成像设备的尺寸,可以采用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2-139976中公开的方法。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2-139976中,公开了通过布置包括被整体结合在一起的光电导体和显影装置的成像单元,以及设备内部倾斜布置的中间转印单元,相比水平布置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设备沿着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方向的长度可以减小。
在上面提及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成像设备中,在设备的主体上形成一个开口,并且该设备的组成单元可分离地附装于设备主体以使这些单元可以通过开口从主体上拆卸下来,从而便利于任意单元的更换或者设备的维护。
当组成元件可分离地附装于设备主体时,在安装时这些组成元件需要被准确地定位,否则可能发生图像偏差。在上面提及的专利申请中,每个组成单元的一端附装在设备主体上,另一端被保持元件保持。该保持元件被安装于设备内部,靠近设备的组成元件,并能够被打开或关闭。当该保持元件被关闭时,它保持设备各组成元件的另一端;当该保持元件被打开时,它释放各组成元件的另一端。
然而,在上面提及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2-139976中,该保持元件被固定于设备的主体而不能够自由地打开或关闭。因此,当从成像设备的主体拿出成像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时,必须首先松开用一些工具固定的保持元件的螺钉,而这件工作很麻烦。由于当保持元件被设置在关闭位置时,成像设备的组成元件被保持元件固定在它们各自的位置上,这样就要求该保持元件的位置相对于设备的主体被可靠地确定。
因为需要保持元件能够自由地打开或关闭,在保持元件和组成元件之间提供了间隙,即使当保持元件将设备的组成元件保持在关闭位置时,保持元件也能够自由地移动。但是这个间隙使得设备的组成元件发出喀喀的响声,即使当保持元件位于关闭位置时。由于这个原因,即使当光电导体和成像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仅仅轻微地不同于期望的那样,当转印不同颜色的图像来形成一个复合色图像时,图像转印位置的移动仍可能发生,这样导致图像质量低,包括色偏或者图像转印位置移位。
另外,保持元件需要具有足够高的强度来支承成像单元或中间转印单元。例如,当将金属板用作保持元件时,随着保持元件的强度改善,保持元件的重量也增加了,这样当保持元件被打开时成像设备可能会倾翻。因此,需要保持元件的操作是足够安全的。
在如上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通常一个高压电源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内部以供应电力给如上所述组成单元的各个组件,例如成像单元中的充电滚筒、显影滚筒、清洗滚筒等,以及中间转印单元中的中间转印滚筒、中间转印清洗滚筒和第二转印滚筒。
为了从高压电源给各个组成单元供应电力,通常使用可分离的连接器来连接高压电源和各个组成单元。另一方面,在具有可分离地附装于设备主体的组成元件的成像设备中,为了限制设备的高度,人们试图减小主体中的多余空间。然而,减小主体中的空间使得难以使用可分离的连接器。
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9-190083公开了一种不同的供应电力的方法。按照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9-190083所公开的,给各个组成单元的部件供应电力的电源线被布置在成像设备的主体内部,当通过开口把包括上述组件的组成单元安装到主体中时,被布置在成像设备主体内部的高压电源接线端与元件上的接线端连接,从而使得高压电能能够供给到各种组件。
但是,由于高压电源接线端和成像设备的各个元件上的接线端在主体的深处被连接,这使得确认它们的连接状况是否良好变得困难,尤其是,即使当处于主体深处的高压电源接线端出现故障,例如这些接线端由于某种原因弯折,找出故障也很困难。
而且,即使接线端的故障被确认,为了修理接线端,人们不得不移开主体内侧上的盖,也不容易修理故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总的目的是解决一个或多个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持其组成单元的成像设备,这些组成单元可分离地附装在成像设备的预定位置上,在更换和检查组成单元时该成像设备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安全性,并且该成像设备具有良好的耐用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它能够容易并可见地确认高压电源接线端和成像设备各个组成元件上的接线端之间的连接状况,并允许接线端出现故障时能够容易修理,以及在为组件供应高压电的接触点处能够得到稳定的连接状态。
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它具有可分离地附装于设备主体的组成单元,其能够可靠地保持电源接线端与组成单元的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在检查成像设备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所述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所述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的固定单元,其中,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保持单元上边缘的中心部分。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所述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的固定单元,其中,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经过保持单元重心的垂线上。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的固定单元,其中,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相对经过保持单元重心的垂线对称布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一个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保持单元的高于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上边缘的中心部分。
按照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一个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相对于保持单元的高于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上边缘的中心部分对称布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一个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装置包括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滚筒的中间转印单元,以及缠绕在滚筒上的中间转印带;所述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滚筒轴之间的区域。
按照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一个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装置包括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滚筒的中间转印单元,缠绕在滚筒上的中间转印带,以及多个沿着中间转印带布置的成像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为保持单元能够覆盖滚筒的轴和成像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保持单元的两端。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固定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及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固定单元将保持单元固定在保持单元上的三个或更多锁定位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布置在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布置在主体内的成像装置,包括从高压电源处接受电力的组成单元;以及,馈电组板(power feedingpanel),其包括壳体、馈电单元和绝缘板,所述壳体可旋转地附装于主体并且在被旋转至第一位置时露出开口部和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盖住开口部,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且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馈电单元能够从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所述组成单元,所述绝缘板设置在壳体内并且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所述馈电单元包括:第一导电插头,它能够沿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与第一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一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第二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与第二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二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以及导电板元件,连接在第一导电弹簧的一端和第二导电弹簧的一端。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旋转至第一位置时露出处于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以及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盖住该开口部;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它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绝缘板,馈电单元被布置在其上。所述馈电单元包括第一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和第一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一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第二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线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和第二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二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还有导电板元件,连接在第一导电弹簧的一端和第二导电弹簧的一端。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它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壳体里面还设置有一个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馈电单元包括: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和导电插头连接的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涂覆绝缘层的缆线(cord),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导电弹簧,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高压电源的接线端。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它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壳体里面还设置有一个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所述馈电单元包括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和导电插头连接的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导电板元件,连接在导电弹簧的一端;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导电板元件,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高压电源的接线端。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它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壳体里面还设置有一个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所述馈电单元包括第一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和第一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一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第一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第一导电板元件,连接在第一导电弹簧的一端;第二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和第二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二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接触;第二导电板元件,连接在第二导电弹簧的一端;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第一导电板元件,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第二导电板元件。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六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它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壳体里面还设置有一个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所述馈电单元包括第一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第二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导电推动板(conductive urging plate),其与第一导电插头的后端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相连接,从而推动第一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推动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七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它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壳体里面设置有一个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所述馈电单元包括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和导电插头的后端连接的导电推动板,从而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导电板元件,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高压电源的接线端。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八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它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所述馈电单元包括第一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和第一导电插头的后端连接的第一导电推动板,从而推动该第一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第二导电插头,它能够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连接的第二导电推动板,从而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第一导电推动板,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第二导电推动板。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九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布置在主体内的高压电源;通过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组成单元,所述组成单元包括其上具有接线端的组成元件,该组成元件通过与接线端接触的馈电端从高压电源接受电力;还包括旋转地附装于主体的可动单元,它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当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可动单元保持组成单元,且当该可动单元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馈电端面对所述接线端。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可动单元包括:馈电单元,其上具有馈电端;定位单元,与组成元件啮合并将该组成元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上;绝缘元件;以及盖板。所述馈电单元,定位单元,绝缘元件以及盖板被堆叠在一起。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可动单元包括:馈电单元,其上具有馈电端;定位单元,与组成元件啮合并将该组成元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上;绝缘元件;以及盖板。当可动单元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单元最靠近主体,而馈电单元,绝缘元件以及盖板依次跟随。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可动单元包括:馈电单元,其上具有馈电端;定位单元,与组成元件啮合并将该组成元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上;绝缘元件;以及盖板。当可动单元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绝缘元件最靠近主体,而馈电单元,定位单元以及盖板依次跟随。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会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
图1是显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彩色印制机的基本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用来保持和定位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的结构;
图3是前面板41的分解透视图;
图4A是前面板41的局部的放大图,显示通过前面板41进行的定位操作;
图4B是前面板41沿着图4A中的B-B方向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前面板41的放大图,显示前面板41的锁定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图6是放大透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锁定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是放大图,显示钩爪元件58的另一个实施例,以及钩爪元件58和锁定元件56之间的啮合状态;
图8是显示由不同材料结合形成的钩爪元件58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断面视图;
图9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支承部分70和前面板41的锁定位置R1到R4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0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支承部分70和被前面板41所保持的成像单元8Y、8C、8M、8BK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1是前面板41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该前面板41只包括一个支承部分70;
图12是前面板41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该前面板41包括三个支承部分70;
图13A是放大的侧视图,显示支承部分70,它包括轴46,以及用来支承前面板41并将前面板41同侧面板40啮合的承载件65;
图13B是放大的侧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支承部分71,它用来支承前面板41并将前面板41同侧面板40啮合;
图14是显示由不同材料结合形成的前面板41的平面图,该前面板具有支承部分70和支承部分73;
图15是放大的侧视图,显示靠近支承部分70的一个推动元件的实施例,它用来改善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图16是放大的侧视图,显示推动元件的另一个实施例,它用来改善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图17是放大的侧视图,显示推动元件的一个实施例,它用来改善钩爪元件58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图18是放大的侧视图,显示推动元件的另一个实施例,它用来改善钩爪元件58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图19是透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可滑动锁定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图20是偏置(bias setting)元件45的平面图,显示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布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21是偏置元件45的平面图,显示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22是偏置元件45的平面图,显示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布置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23是透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可滑动锁定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19的构造上还增加了一个推动元件110;
图24是透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可滑动锁定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23的构造上还增加了一个推动元件111;
图25是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的顶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可滑动锁定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该可滑动锁定元件的滑动方向和前面板41打开或关闭的方向一致;
图26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可旋转地附装于前面板41的锁定元件130,以及形成于侧面板40内的锁定承载部分133;
图27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锁定元件130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28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可移动地附装于前面板41的锁定元件140,当前面板41处于关闭位置时,从开口部40A看锁定元件140可以沿着垂直方向移动;
图29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可移动地附装于前面板41的锁定元件150,当前面板41处于关闭位置时,从开口部40A看锁定元件150可以沿着倾斜方向移动;
图30是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包括连接前面板41和主体1的带160;
图31是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包括位于前面板41和主体1之间的缓冲器(damper)170,用来减小前面板41被开启时的速度;
图32是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包括位于前面板41和主体1之间的弹簧171,用来减小前面板41被开启时的速度;
图33是正视图,显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彩色印制机201的内部示意构造;
图34是平面图,显示彩色印制机201的内部示意构造;
图35是所述彩色印制机201的局部透视图,显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馈电结构;
图36是馈电组板253的分解透视图;
图37是馈电组板253的平面图;
图38A到图38C是绝缘板256、257和258的平面图,分别显示了在其上形成的馈电结构260的细节;
图39是按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显示馈电结构260的细节;
图40A和图40B是显示导电插头261和262的支承结构的横断面分解视图,它们用来把导电插头261和262固定到绝缘板257;
图41A到图41C是分解透视图,显示用来把导电板元件263固定到绝缘板256上的支承机构;
图42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图43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44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45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46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47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48是显示导电插头261和262支承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横截面视图,它们用来把导电插头261和262固定到绝缘板257;
图49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板元件263和导电弹簧269之间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图50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板元件263和导电弹簧269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5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52是按照本发明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53是绝缘板257的局部后视图;
图54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五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55是按照本发明的第六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56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一个实施例;
图57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58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59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60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七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6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八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62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九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63是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个具体实施例的主体1的分解透视图,显示靠近开口部40A的结构,它用来保持和定位成像单元8Y、8C、8M、8BK以及中间转印单元7;
图64是透视图,显示高压接线端单元360,以及它和前面板341上的接线端371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5是前面板341的分解透视图;
图66是前面板341的放大的部分横截面视图,显示绝缘板380,馈电元件390、391和定位板44之间的关系;
图67是绝缘元件380的放大的部分横截面视图,显示用于高压和低压供电的裸线394的布置;
图68是绝缘元件380的放大的部分横截面视图,显示裸线394的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69是前面板341的分解透视图,显示绝缘元件380和馈电元件390、391的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0是分解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另一个实施例,它具有结合了馈电元件390、391和缆线的印制电路板3140;
图71是分解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72是定位板44的平面图,显示按照当前具体实施例的定位控制机构;
图73是定位板44的平面图,显示按照当前具体实施例的定位控制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4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保持和定位前面板341的结构;
图75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布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76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7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布置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78是前面板341的平面图,该前面板可滑动和旋转;
图79是前面板341的横截面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滑动和旋转操作;
图80是前面板341的平面图;以及
图81是前面板341的横截面视图,显示驱动前面板341滑动和旋转的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解释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使用的彩色印制机具有串联式引擎构造并可以全色调印制。很明显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彩色印制机;它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其他。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彩色印制机基本构造的正视图。
图1中的彩色印制机包括主体1,在主体1下部用来供给纸或其他记录纸29的送纸部分2,以及在主体1上部的成像部分3。
成像部分3包括具有多个成像装置的成像部8,具体地,包括四个成像单元8Y、8C、8M、8BK,每个都包括在其上成像的光电导体10,滚筒4、5、6,中间转印单元7,它具有盘绕在滚筒4、5、6上的柔性的中间转印带7a,用于放射激光束到光电导体10上的光学写入单元15,以及用于在记录纸29上固定色粉图像的定影单元22。
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拆卸地附装在主体1上。用于输送记录纸29的输送通道R形成在送纸部分2和定影单元22之间。滚筒6被布置为面对输送通道R。
第二转印滚筒20被布置在中间转印带7a上,并且位于与滚筒6相对的位置,以面对输送通道R。转印带清洁装置21被布置在与滚筒4相对的位置,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7a的表面。
成像部8被布置在中间转印带7a下面滚筒4和滚筒5之间以面对滚筒4和滚筒5之间的中间转印带7a的下部。
每个成像单元8Y、8C、8M、8BK都具有在其上成像的光电导体10,并且该光电导体10与中间转印带7a相接触。每个光电导体10附近布置有充电装置11,显影装置12,以及清洁装置13。
在中间转印带7a的内侧上,用于第一转印的转印滚筒14被布置在与相应光电导体10相接触的位置上。
在这个实施例中,成像单元8Y、8C、8M、8BK基本上相同,除了保存在显影装置12中的色粉(显影剂)具有不同颜色外,具体地,保存在成像单元8Y、8C、8M、8BK的显影装置12中的色粉的颜色分别是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在图1中,只有成像单元BK包括附图标记,并得到了明确的图示。
如图1所示,色粉供给瓶T1到T4被布置在主体1的上部,并且这些色粉供给瓶T1到T4在显影装置12中的色粉数量减少时供给色粉到显影装置12中。
光学写入单元15放射已调整的激光束到光电导体10的表面以在光电导体10的表面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色粉图像。在这个实施例中,光学写入单元15被布置在成像部8的下面。
接下来,叙述用如图1中所示的彩色印制机形成彩色图像的操作。
在成像操作中,光电导体10被未图示出的驱动设备驱动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光电导体10的表面由充电装置11充电,从而均匀地具有指定的极性的电荷。光学写入单元15放射激光束L到光电导体10被充电的表面上,在这些表面上形成潜影。在这个过程中,控制光放射到单独的光电导体10上的图像数据是单色图像数据,该单色图像数据是通过把期望的全色调图像分解为单色图像而获得的。当这样形成的潜影经过光电导体10和显影装置12之间时,这些潜影通过显影装置12中的色粉被转变成可视的色粉图像。
滚筒4、5、6中有一个是驱动滚筒;它由图中未示出的驱动装置驱动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由此中间转印带7a被驱动逆时针方向移动,如图1中箭头所示。滚筒4、5、6中其他的滚筒是被驱动的滚筒。当中间转印带7a以这种方式移动时,相应的转印滚筒14转印黄色色粉图像到中间转印带7a上,该黄色色粉图像由具有保存着黄色色粉的显影装置12的成像单元8Y形成。随后,分别由成像单元8C,8M,和8BK形成的青色,品红色,和黑色色粉图像被相应的转印滚筒14转印并叠加在转印的黄色色粉图像上。结果,在中间转印带7a表面上形成全色调图像。
转印色粉图像后,清洁装置13去除相应光电导体10表面上残余的色粉,并且图中未示出的放电装置给光电导体10的表面放电以初始化其表面电位以便形成下一图像。
另一方面,从送纸部分2馈入的记录纸29被输送到输送通道R。一对对置滚筒24被布置在第二转印滚筒20下并且比第二转印滚筒20更接近送纸部分2。这对对置滚筒24测量记录纸29的馈纸定时,且记录纸29被馈入到滚筒6和第二转印滚筒20中间的空间里。
转印电压,它具有与在中间转印带7a表面上形成的色粉图像具有的电荷极性相反的极性,被应用于第二转印滚筒20,并且由于这个转印电压,中间转印带7a表面上的色粉图像被一次转印到记录纸29上。
带有色粉图像的记录纸29被输送到定影单元22,并且当记录纸29通过定影单元22时,它被加热并被施加压力,因此该色粉图像被定影并固定在记录纸29上。
带有被定影和固定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29(下面,作为“印后记录纸29A”被提及)在输送通道R末端被进一步输送到布置在主体1顶部附近的输送单元23,且输送单元23传送印后记录纸29A到主体1顶部的储存部36里,它用来储存类似印后记录纸29A的被输送印后材料。
在如上所述彩色印制机里,四个成像单元8Y、8C、8M、8BK被布置为面对中间转印带7a,并且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色粉图像被顺序转印并叠加在中间转印带7a上。因此,有四个颜色的显影装置而只有一个在其上成像的对象,比较于在中间转印带上一个一个转印不同颜色的色粉图像,并且转印中间转印带上的各色粉图像到记录纸上并在记录纸上叠加被转印的色粉图像以形成全色调图像的方法,其成像需要的时间可以被大大缩短。
另外,由于主体1的顶部形成了储存部36,主体1的印后记录纸没有分散,并且安装印制机需要的区域也变小了。
上面,叙述了在记录纸29上形成全色调图像的操作。然而,使用四个成像单元8Y、8C、8M、8BK中的一组或多组,也可以形成单色,或双色,或三色图像。例如,使用本实施例的印制机印制单色图像时,静态潜影可在成像单元8BK的光导鼓上形成;成像单元8BK将潜影显影,并将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29上,定影单元22固定色粉图像到记录纸29上。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
图2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按照本实施例用来固定和定位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的结构。
如图2所示,主体1具有侧面板40,并且在侧面板40上形成开口部40A。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通过开口部40A可被附装于主体1或从主体1上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以相对于主体1的斜度布置。由于这个原因,开口部40A以一个角度形成以匹配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布置方向。开口部40A是为了便于更换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的部件。
如图2中所示,前面板41结合在主体1上,并可被附装到或可拆卸于侧面板40。当前面板41被附装到侧面板靠近开口部40A附近的部分时,前面板41覆盖了开口部40A,并且在这个关闭位置时,前面板41与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相配合,并给这些单元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就是说,前面板41起到保持和固定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的元件的作用。当前面板41被从侧面板40分离开时,开口部40A就露出了。前面板41的这个位置作为“打开”位置被提及。
就是说,前面板41作为盖关闭和打开开口部40A,并且也使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导鼓和中间转印单元7里的滚筒6保持倾斜具体的角度以确定这些单元的相应位置关系。
如图2所示,前面板包括:盖42,其大到足以盖住开口部40A;定位元件44,附装在盖42上,并包括多个插入部44A和44B,用于容纳附装在光电导体10的轴上的承载件43以及附装在中间转印单元7里的滚筒轴上的承载件43A;以及,偏置元件45(图3中所示),布置在盖42和定位元件44中间并可沿着定位元件44的表面滑动。
图3是前面板41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3所示,盖42是具有板状截面的模塑件。在盖42的下边缘,有两个铰链42A,以及两个轴46分别穿通铰链42A,并且作为前面板41的旋转轴。
铰链42A的轴46由侧面板40上的承载件65(如下所述)固定,并且因此前面板41被可旋转地附装在侧面板40上,并可被抬起和放下以关闭或打开开口部40A。在这个实施例中,因为铰链42A的轴46在前面板41的下边缘,前面板41可以以前面板41的下边缘为旋转轴旋转。
参考图2和图3,手柄47,作为锁定元件,被连接在盖42的一部分上,该部分当盖关闭时面对开口部40A上方的侧面板40的一部分,并且手柄47用于打开和关闭的操作,以及当盖42关闭时保持前面板41。弹性元件48,每个都有侧面U形的截面,被连接在手柄47上并作为钩爪元件使用。在盖42上侧形成两个承载件55,并且手柄47由两个承载件55可旋转地连接在盖42上,因此手柄47可以以盖42的上侧为支承中心向上转和向下转(就是说,离开或接近盖42的外表面)。
两个凹陷部56形成在侧面板40的一部分中,当盖42关闭时,该部分位于面对弹性元件48的开口部40A的上方。凹陷部56当前面板41关闭时作为锁定元件,就是说,当前面板41关闭,弹簧48与锁定元件56啮合,因此,将前面板保持在关闭位置。
前面板41的锁定状态(就是说,弹性元件48和锁定元件55的啮合状态)可以靠转动手柄47远离盖42而解除。当手柄47被转动远离盖42时,弹性元件48被弯曲并变窄,因此从锁定元件56上分离开。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手柄47将前面板41可靠地固定在关闭位置,并且安装在主体1中的装置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的位置。
参考图2和图3,定位元件44被一体地和盖42连接在一起。
图4A是前面板41的局部放大视图,显示通过使用前面板41进行定位操作。
图4B是前面板41沿着图4A中B-B线的横断面视图。
如图4A中所示,每个用来容纳承载件43的插入部44A都有向上的V形开口,并且它的V形倾斜表面用44A1来表示。同样,每个用来容纳承载件43A的插入部44B也都有向上的V形开口,并且它的V形倾斜表面用44B1来表示。
在图4B中,只有承载件43的插入部44A被示出。在图4B中,标记44C表示当前面板41关闭时用于引导承载件43(或43A)插入到插入部44A中(或44B)的斜面部分。
参考图3和图4,连接定位元件44的螺栓49被插入伸长孔45A中,有了螺栓49作为引导,偏置元件45可以沿着定位元件44的表面向着布置成像单元8Y、8C、8M、8BK的方向滑动。倾斜表面45B和45C形成在偏置元件45里,以分别面对定位元件44的插入部44A和44B中的承载件43和43A。倾斜表面45B和45C分别与承载件43和43A相接触,并且推承载件43和43A以在指定方向上驱动承载件43和43A。
有不同的方法驱动承载件43和43A。图4A中所示的是偏心元件50和回复弹簧51。
偏心元件50包括可摇摆的凸轮50A和旋转手柄50B。凸轮50A可摇摆地连接在偏心元件50的轴上,并且该轴穿过盖41并与定位元件44啮合。偏心元件50处在偏置元件45的沿着偏置元件滑动方向的端部。旋转手柄50B和偏心凸轮50A连接在相同的轴上,并可从外侧旋转。
如图3和图4所示,偏心元件50的凸轮50A具有不对称的剖面,并且可以偏心元件50的轴为中心摇摆。通过旋转旋转手柄50B,凸轮50A的摇摆端可以开始与偏置元件45的端部相接触以推动偏置元件45沿着定位元件44的表面滑动。另外,凸轮50A的摇摆端也可以通过旋转旋转手柄50B与偏置元件45的端部脱离接触。
回复弹簧51施加力到偏置元件45上,方向与偏心元件50施加的相反,就是说,当偏心元件50的摇摆端与偏置元件45的端部相接触时,回复弹簧51拉动偏置元件45,同时偏置元件45被偏心元件50推动。结果,偏置元件45被操纵向布置成像单元8Y、8C、8M、8BK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偏心元件50的旋转手柄50B如图4中所示垂直下垂时,偏心元件50的摇摆端开始与偏置元件45的端部相接触以施加力到偏置元件45上。因为偏心元件50的推动,偏置元件45的倾斜表面45A和45B分别压承载件43和43A,压向定位元件44的插入部44A和44B的V形倾斜表面。
如图3中所示,旋转手柄50B具有不对称外形并可以作振荡运动。在旋转手柄50B上形成了凸出啮合元件50B1。当旋转手柄50B垂直下垂时,啮合元件50B1到达用于打开或关闭前面板41的手柄47,并且锁定手柄47。
如上所述,当旋转手柄50B垂直下垂时,成像单元8Y、8C、8M、8BK,中间转印单元7,或本实施例成像设备的其他组成单元被保持在期望位置。因为凸出啮合元件50B1保持手柄47处于关闭位置,可以防止手柄被不小心打开。
根据上述的成像设备,当更换成像单元8Y、8C、8M、8BK,及中间转印单元7的任何一个时,首先打开开口部40A。具体地,握住手柄并将其转向使用者以释放弹性元件48。由此,弹性元件48在垂直方向变窄,并且弹性元件48和锁定元件55的锁定状态被解除。然后手柄47被把持以转下盖42,并因此,前面板41被移走而开口部40A被打开。
因为可转下前面板41的支承中心低于开口部40A,前面板41被转下后,从外边向下可以直接看到开口部40A,这样在更换或安装任何成像单元8Y、8C、8M、8BK,及中间转印单元7时确认位置更容易。另外,前面板被转下后,就是说,前面板41被打开后,决不会不小心关闭前面板41,防止了某人的手指被前面板41挤压。
当关闭开口部40A时,与上述打开操作的顺序相反,面板被保持并向上转,而弹性元件48与锁定元件56在侧面板40上弹性啮合。结果,前面板处在关闭位置。
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就是说,它盖住了开口部40A,通过操作偏心元件50,偏置元件45被滑动来定位成像单元8Y、8C、8M、8BK,中间转印单元7或者其他单元。具体地,在关闭位置插入前面板41的偏心元件50,转过来使偏心元件50的凸轮50A的摇摆端与偏置元件45的一端沿着其滑动的方向相接触。因此,偏置元件45如图4中所示被偏心元件50的凸轮50A推动且滑动,并因此偏置元件45的倾斜表面45A和45B分别压迫插入到定位元件44的插入部分44A和44B中的承载件43和43A,压向插入部44A和44B的V形倾斜表面中的一个。从而,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电导体间距,和这些相互面对的成像单元与中间转印单元7之间的位置关系,都由插入部44A和44B的倾斜表面在相同方向施加相同的力而被确定。
在关闭位置时,弹性元件48与侧面板40啮合,这保持了前面板的关闭状态。另外,在关闭位置时,手柄47被旋转手柄50B的啮合元件50B1把持,因此防止了手柄47被不小心打开。
这样,通过本实施例的锁定装置,前面板41被可靠保持在关闭位置,而且安装在主体1中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也被精确保持在期望位置。
下面,根据本实施例描述用来锁定前面板41的结构。
图5是前面板41的放大图,显示前面板41的锁定结构的实施例。
在图5中,包括弹性元件48,锁定元件56,以及手柄47的结构作为锁定结构60。
弹性元件48和锁定元件56相互面对并且当前面板41位于关闭位置时相互啮合。弹性元件48和锁定元件56相互啮合的位置被称为“锁定位置”并用字母R1和R2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有两个锁定位置R1和R2,其相对于前面板41的上侧41a的中心对称,位于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上方。由于这样布置,锁定结构60没有妨碍连接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到主体1上的操作,并且前面板41可以通过锁定结构60被可靠保持在关闭位置。
另外,锁定位置R1和R2相对于穿过前面板41的重心G的垂线(P)对称布置;因此,保持了锁定位置的平衡,前面板41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就是说,锁定状态)是稳定的,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被精确保持在期望的位置。
应当注意,锁定位置并不局限于位置R1和R2。例如,图5中所示的位置R3,R4,锁定位置也可以布置在前面板41上侧41a的两端41b和41c附近。当只有一个锁定位置时,如图5中字母R5所示,该锁定位置可以处在前面板41上侧41a的中心41d。该锁定位置R5更优选因为它处在穿过前面板41重心G的垂线P上。
锁定位置R1到R4被分别布置在中间转印单元7里支承滚筒4和6的相应轴4a和6a的中间。因此,当滚筒4和6的轴4a和6a被前面板保持并被固定在指定位置时,该指定位置和锁定位置相互没有妨碍,并且前面板41可以被锁定结构60可靠地固定在关闭位置。
另外,锁定位置R1至R5的位置选择要使得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轴4a和6a,成像单元8Y、8C、8M、8BK,以及中间转印单元7确实被前面板41盖住。这样,前面板41可确实实现面对轴4a和6a,成像单元8Y、8C、8M、8BK,以及中间转印单元7,并被可靠地保持在关闭位置。从而,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被精确固定在指定位置上。
锁定结构的锁定位置的布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可以有三个或更多锁定位置如R3,R4和R5。这些锁定位置的布置可以考虑前面板41的重量,主体1内部适用于布置的空间及诸如此类的因素来决定。锁定位置越多导致锁定状态越稳定。
图6是前面板41的放大透视图,显示锁定结构的另一实施例。
图6中示出的锁定结构包括钩爪元件58和相应的锁定元件56,它的轴线沿着前面板41的纵向方向。当前面板在关闭位置时,钩爪元件58的前端与相应的锁定元件56相啮合。如图6中所示,每个钩爪元件58的前端为L形,并且朝向相应的锁定元件56凸出。钩爪元件58连接在手柄47上;通过旋转手柄47离开盖42(就是说,到使用者那侧),钩爪元件58朝向前面板41的上侧41a向下移动以解除钩爪元件58和锁定元件56的啮合。具有上述形状,钩爪元件58可以与锁定元件56很容易地啮合。
图7是放大图,显示钩爪元件58的另一个实施例,以及钩爪元件58与锁定元件56之间的啮合状态。
如图7中所示,在钩爪元件58的前部58a里形成凹槽58b以固定锁定元件56。凹槽58b的深度d大到足够将锁定元件56超过一半的部分容纳在凹槽58b里,就是说,凹槽58b的深度d比锁定元件56的半径更大。有了这样的锁定结构,当钩爪元件58和锁定元件56啮合时,钩爪元件58很难从锁定元件56中脱离啮合,并且前面板41的锁定状态(或啮合状态)可以可靠地保持。
锁定元件56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形式。例如,主体1中提供的轴可以用来形成锁定元件56,或者锁定元件56可以靠反转钩爪元件58并保持锁定元件56的轴线沿着前面板41纵而在形成在主体1上。
弹性元件48和钩爪元件58可以由合成树脂,金属或陶瓷任一种或者由合成树脂和金属的组合形成。当只使用合成树脂时,可以很容易地制造弹性元件48或钩爪元件58,并可以减轻弹性元件48或钩爪元件58的重量。另外,当弹性元件48或钩爪元件58与锁定元件56相啮合时,由于合成树脂的弹性,可以改善啮合状态并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当只使用金属时,可以增强弹性元件48和钩爪元件58的强度,并改善弹性元件48及钩爪元件58与锁定元件56解除啮合时的耐久性。当只使用陶瓷时,弹性元件48或钩爪元件58可以很容易制造,并可以减轻弹性元件48和钩爪元件58的重量且增强其强度。根据陶瓷的类型还可以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
图8是一个横断面视图,显示由不同材料的组合物形成的钩爪元件58的另一个实施例。
如图8中所示,在钩爪元件58中,中心部分58c由金属制成,并且中心部分58c被合成树脂覆盖并由嵌入模的方式形成钩爪的形状,形成钩爪元件58的外围部分58d。
有了如图8中所示的构造,相对于只用金属形成的钩爪元件,可以减轻钩爪元件58的重量并改善其耐久性。具体地,因为外围部分58d由树脂形成,还可以减少解除啮合时的噪音。
即使当树脂涂覆在中心部分58c的表面上,也可有效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
下面,描述支承前面板41的结构。
回到图5,支承前面板41的结构包括两个支承部分70,它们在前面板41下边缘41e上被分隔开。换句话说,支承部分70被布置在前面板41上与锁定结构60的锁定位置R1到R5相反的一侧。每个支承部分70包括包括在前面板41下边缘41e上的铰链42A,穿过铰链42A的铰链42A的轴46,以及可旋转地固定轴46两端的承载件65。
有了这样的支承结构,前面板41可以相对下边缘41e旋转以覆盖开口部40A或打开开口部40A。因为前面板41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旋转,这样很容易更换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
图9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支承部分70与前面板41的锁定位置R1到R4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9中所示,支承部分70可布置在前面板41上侧41a上除锁定位置R1和R2之外的相应位置上;或者布置在上侧41a的锁定位置R3和R4中间的相应位置上。通过布置支承部分70与相关的锁定位置R1到R4,可以防止锁定位置和支承部分70的相互干扰,并可以根据锁定位置适当地选择支承部分70的位置。
图10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支承部分70和被前面板41固定的成像单元8Y、8C、8M、8BK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10中所示的,支承部分70大致平行于成像单元8Y、8C、8M、8BK布置的方向,就是说,前面板41的旋转轴P2大致平行于通过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导鼓10的中心线P1。要注意尽管前面板41及其旋转轴P2在图10中是水平绘制,事实上,前面板41和成像单元8Y、8C、8M、8BK以斜度被布置,并且中心线P1和旋转轴P2也是倾斜的。
通过布置前面板41的旋转轴P2大致平行于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导鼓10的中心线P1,当打开或关闭前面板41时,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并迅速地知道到成像单元8Y、8C、8M、8BK的位置,这使更换这些单元的操作更顺利。
尽管图9和图10中所示的前面板41在其下边缘41e上布置了两个支承部分70,前面板41也可以具有不同数量的支承部分70。例如,前面板41在下边缘41e上可以只有一个支承部分70或三个支承部分70,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
图11是只有一个支承部分70的前面板41的平面图。
图12是有三个支承部分70的前面板41的平面图。
支承部分70的数量可以根据前面板41的重量和大小,以及与主体1的位置关系适当地选择。如果前面板41重,优选的是只使用一个在前面板41宽度方向较长的支承部分70,如图11中所示的,以改善该支承结构的稳定性。从保持打开和关闭时前面板41的平衡的观点来说,优选的是使用两个对称布置在前面板41下边缘41e的两个支承部分70,如图10中所示,或三个支承部分70对称布置在前面板41的下边缘41e的中心和另两个偏心的位置,如图12中所示。
图13A是支承部分70的放大侧视图,显示轴46和承载件65。
图13B是放大侧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支承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它用来支承前面板41并使前面板41与侧面板40相啮合。
如图13A中所示,承载件65固定在主体1的侧面板40上。承载件65是上端开口的空心结构,并且在承载件65的内侧壁65和67形成一个凹槽67。铰链42A的轴46放置在凹槽67中同时可自由旋转。当前面板41被从锁定状态释放时,它可以与主体1分离开。
当其打开或关闭时支持前面板41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构造。如图13B中所示,前面板41可以靠支承部分71支承并靠它与侧面板40相啮合。支承部分71包括在前面板41下边缘41e形成的钩部69和安装在侧面板40的钩部68。
如图13B中所示,钩部69是在前面板41内侧形成的空心结构,并且其面对钩部68的侧面被开口以使钩部68的前端可以插入。钩部68的前端向下开口,并可从上与钩部69相啮合。由于前面板41由于自身重力有向下移动趋势,倾斜表面68b在钩部68的下部形成,被朝向钩部69凸出以限制前面板41向下的移动。
当使用支承部分71时,前面板41被简易地钩在主体1上,因此,装配操作,例如不必将轴46插入铰链42A,并且可以简化安装结构。
支承部分70和71可以由合成树脂、金属或陶瓷中任一种形成,或者由合成树脂与金属的结合形成。当支承部分70和71只用合成树脂形成时,支承部分70和71很容易模塑形成,并可以减小支承部分70和71的重量。另外,树脂的弹性可以减小打开和关闭操作中的噪音。在使用支承部件70情况下,当轴46和承载件65由金属形成时,可以增强支承部分70的强度并改善其耐久性。
当只使用陶瓷时,支承部分70和71可以很容易模塑形成,并且可以减轻支承部分70和71的重量并增加其强度。
图14是由金属和合成树脂结合形成的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前面板41的支承部分70和73的另一实施例。
在图14中,支承部分70和73在前面板41的下边缘41e上形成。支承部分70和上述的相同。支承部分73包括铰链42A,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圆柱凸出部分74,它用来担当铰链42A的轴,以及承载件65,它可旋转地支承圆柱凸出部分74。圆柱凸出部分74和铰链42A整体成形,并且圆柱凸出部分74和支承部分70的轴46在同一旋转轴P2上。具有如图14中所示的构造,比较于只用金属成形,可以减轻前面板41的重量并改善其耐久性。
在如图14所示的前面板41中,支承部分73也可具有与支承部分70相同的结构。另外,图14中所示的前面板41在其下边缘41e上也可以只有一个支承部分73或三个支承部分73,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那样。
支承部分70中,在轴46和承载件65之间提供间隙以使轴46和承载件65宽松地配合。轴46和承载件65之间的间隙大致等于轴46半径的2%。由于该间隙,轴46和承载件65之间及前面板41和光电导体10的承载件43之间的啮合就不是那么紧,这使前面板41的操作容易。
图15是放大侧视图,显示靠近支承部分70的一个推动元件的实施例,它用来改善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钩爪元件58被开口部40A上方的侧面板40的内表面40B钩住,取代了上述的与锁定元件56相啮合。
如图15中所示,推动元件80被安装以便在方向F上推动前面板41,下面称其为“锁定方向”。在这个实施例中,推动元件80为弹性片,并位于侧面板40外表面40c和前面板41内表面41f之间靠近支承部分70的位置。
另外,铰链42A的轴46和凹槽67宽松地配合,就是说,铰链42A的轴46和凹槽67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在支承部分70附近安装弹性片80,弹性片80在前面板41上沿着锁定方向F施加力,从而使锁定状态更稳定。
图16是放大侧视图,显示推动元件的另一个实施例,它用来改善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在这个实施例中,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钩爪元件58也被开口部40A上方的侧面板40的内表面40B钩住。
如图16中所示,油衬套81用作推动元件。油衬套81位于侧面板40外表面40c和前面板41内表面41f之间靠近支承部分70的位置。另外,在图16中,取代承载件65,使用了插入型承载件85,就是说,轴46可以被插入到承载件85中。承载件85有孔86,并且轴46插入孔86中。孔86和轴46之间有间隙以使孔86和轴46宽松地配合。
通过在支承部分70附近安装油衬套81,油衬套81在前面板41上沿着锁定方向F施加力,从而使锁定状态更稳定。
图17是放大侧视图,显示推动元件的一个实施例,它用来改善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钩爪元件58被开口部40A上方的侧面板40的内表面40B钩住。
如图17中所示,推动元件91被安装以便沿着方向F1推动钩爪元件58,下面称其为“啮合方向”。图17中,钩爪元件58被前面板41里的推动元件91关于旋转轴90可旋转地支承,并且钩爪元件58可沿着啮合方向F1或与啮合方向F1相反的解除啮合方向移动。
在这个实施例中,推动元件91是缠绕在轴90周围的螺旋线圈弹簧,且该螺旋线圈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着钩爪元件58和前面板41。
通过安装螺旋线圈弹簧91以支承钩爪元件58,在钩爪元件58上沿着啮合方向F1被施加力,这样使钩爪元件58和开口部40A上方的侧面板40的内表面40B之间的啮合条件更稳定。
图18是放大侧视图,显示推动元件的另一个实施例,它用来改善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之间的啮合状况。
在这个实施例中,除了图17中所示的结构外,安装了油衬套92以便进一步沿着啮合方向F1推动钩爪元件58。油衬套92从开口部43A侧面凸出,并位于钩爪元件58和钩爪元件58下方的托架93之间。
通过进一步安装油衬套92以支承钩爪元件58,在钩爪元件58上沿着啮合方向F1被施加了附加力,这样使钩爪元件58和开口部40A上方的侧面板40的内表面40B之间的啮合条件更稳定。
而且,通过安装两个不同的推动元件,当钩爪元件58和侧面板40的内表面40B解除啮合时可以调节操作感。
除了弹性片80和螺旋线圈弹簧91,该弹性推动元件也可以是螺旋弹簧,或任何弹簧。
图19是一个透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一个可滑动锁定结构的实施例。
在图19中,如上所述偏置元件45被可滑动地连接在前面板41上,并且有两个止动器103和104连接在主体1上。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如果偏置元件45滑动,止动器103和104与偏置元件45相啮合。
偏置元件45,是前面板41的一个组件,可以相对定位元件44在图示箭头E的方向上(下面称其为滑动方向)自由滑动。两个锁定钩爪101和102在偏置元件45的上侧45A上形成,与偏置元件45成为整体。附装在主体1上的止动器103和104被布置在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它们可以分别与锁定钩爪101和102啮合的位置上。具体地,当操纵偏心元件50以驱动偏置元件45沿着方向D(下面称为“啮合方向”)滑动时,锁定钩爪101和102被止动器103和104锁定。
有了上述构造,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通过操纵偏心元件50旋转偏心凸轮50A,偏置元件45沿着啮合方向D1滑动,并且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啮合。因此,前面板41可以被可靠地固定在关闭位置,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位置。
锁定钩爪101和102被止动器103和104锁定的位置可以布置在前面板41的上侧41a,在通过前面板41的重心G的垂线P上,或者可以关于通过前面板41的重心G的垂线P对称布置,如图5中所示。通常,锁定钩爪101和102及止动器103和104的锁定位置可以布置在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高的位置,这样的前面板41的部分,或相对前面板41中心41A对称的位置,或在中间转印单元7里的用来支承滚筒4和6的轴4a和6a中间的位置,或前面板41可以覆盖轴4a和6a及成像单元8Y、8C、8M、8BK的位置。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锁定钩爪101和102在偏置元件45上形成,止动器103和104附装在主体1上,并且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在两个锁定位置分别啮合。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个实施例,也可以只有一个锁定位置,或三个或更多锁定位置。锁定位置的特定位置可以考虑前面板41的重量和主体1可用于安装的空间而确定,而且较多数量的锁定位置增加了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之间的啮合强度。
图20是偏置元件45的平面图,显示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布置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20中所示的,锁定钩爪101和102具有相同形状并在偏置元件45的上侧45A上沿滑动方向E对称布置。
图21是偏置元件45的平面图,显示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布置的另一实施例。
如图21中所示的,锁定钩爪101和102具有不同形状并在偏置元件45的上侧45A上沿滑动方向E不对称布置。
图22是偏置元件45的平面图,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布置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22中所示,锁定钩爪101和102具有相同形状并在偏置元件45的上侧45A上沿滑动方向E被对称布置,但是包括锁定钩爪101的平面垂直于包括锁定钩爪102的平面。
当锁定钩爪101和102对称布置时,如图20中所示,通过对称布置具有相同形状的锁定钩爪,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
当锁定钩爪101和102具有不同形状并被不对称布置时,如图21中所示,因为锁定钩爪101和止动器103之间,以及锁定钩爪102和止动器104之间的啮合状态不同,即使当任何一个锁定钩爪被破坏时,另一锁定钩爪将仍然与对应的止动器相啮合。
锁定钩爪102和103可只由合成树脂,金属或陶瓷中任一种形成,或由合成树脂与金属的组合物形成。当锁定钩爪101和102只用合成树脂形成时,锁定钩爪101和102可以很容易制造,并因此可以减轻重量。另外,当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相啮合时,由于合成树脂的弹性,可以改善啮合条件并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当锁定钩爪101和102只用金属形成时,可以增强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强度,并改善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解除啮合的耐久性。当锁定钩爪101和102只用陶瓷形成时,锁定钩爪101和102可以很容易制造,并可以减轻锁定钩爪101和102的重量并增加其强度。根据陶瓷的类型还可以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
当锁定钩爪101和102由合成树脂和金属结合形成时,与只用金属形成锁定钩爪相比,可以减轻锁定钩爪101和102重量并改善其耐久性。具体地,当锁定钩爪101和102的外围部分58d由树脂形成时,或金属锁定元件被使用树脂涂覆,也可以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
在这个实施例中,由于锁定钩爪101和102在滑动方向F上的移动可从开口部40A侧观察到,使得在前面板41上的操作更便利,并促使使用者有意地锁定前面板41,因此,可以防止使用者忘记锁定前面板41。
图23是是一个透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另一个可滑动锁定结构的实施例,在图19的构造上还增加了一个推动元件110。
如图23中所示,安装推动元件110以便沿着啮合方向D推动锁定钩爪101和102,就是说,推动元件110推动锁定钩爪101和102以使其与止动器103和104啮合。
在这个实施例中,推动元件110是弹簧,且该弹簧1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定位元件44和偏置元件45的端部上。弹簧110靠弹性变形力沿着啮合方向D拉动偏置元件45,从而沿着啮合方向D推动锁定钩爪101和102以使其与止动器103和104啮合。
通过安装弹簧110,偏置元件45被拉向啮合方向D并因此推动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啮合,结果,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的啮合状况变得更稳定了,前面板41可以稳固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位置。
另外,如图4中所示,因为回复弹簧51附装在偏置元件45上以施加一个和啮合方向D相反方向的力,如果弹簧110施加的力大于回复弹簧51施加的力,甚至是,最坏的,偏心凸轮50A损坏,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的啮合状况依然保持。就是说,这个实施例的构造从安全的观点是优选的。
图24是一个透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又一个可滑动锁定结构的实施例,在图23的构造上还增加了推动元件111。
如图24中所示的,在定位元件44的相反于弹簧110附装侧的一侧,附装了油衬套111作为附加推动元件。油衬套111位于引导部112和偏置元件45的相反于弹簧110附装侧的端部的中间,并在偏置元件45上沿着啮合方向E提供流体粘滞力,因此推动锁定钩爪101和102以使其与止动器103和104相啮合。
通过同时安装油衬套111和弹簧110给锁定钩爪101和102沿着啮合方向S加载,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的啮合状态变得更稳定。而且,通过安装两种不同的推动元件,当锁定钩爪101和102从止动器103和104解除啮合时可以调节操作感。
在图19到24所示的构造中,偏置元件45用作可滑动锁定元件,并且锁定钩爪101和102在偏置元件45上形成。然而,可滑动锁定元件不限于偏置元件45,其他单元也可用作可滑动锁定元件。
图25是前面板41和侧面板40的顶视图,显示前面板41的可滑动锁定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可滑动锁定元件的滑动方向与前面板41打开或关闭的方向相同。
如图25中所示,锁定元件121,当前面板41处于关闭位置时可朝侧面板40滑动,被附装在前面板41的上侧41a上。锁定元件121类似销钉;它通过通孔120从前面板41的外表面41g到内表面41f穿透前面板41,并可从外表面41g操作。锁定承载部122在侧面板40,即主体1的侧壁上形成,并且锁定元件121的前端121a插入到锁定承载部122中并与它啮合。插入孔123形成在侧面板40里以安装锁定承载部122。该锁定承载部122由一种弹性可变形材料形成,例如硬橡胶。锁定承载部122的一端具有放大的直径以限制其在插入孔123中沿着滑动方向H的移动。
锁定承载部122还具有限制部122a,当锁定元件121的前端121a插入锁定承载部122时,它防止锁定元件121的前端121a从锁定承载部122中脱出。限制部122a具有圆锥形状,当靠近侧面板40时其直径变得越来越小。
在这个实施例中,可滑动锁定元件121的滑动方向H与前面板41打开或关闭的方向相同,并且前面板41和锁定元件121可在主体1的相同侧操作,就是说,前面板41和锁定元件121的操作方向是相同的,并因此使用者在操作时不必为操作方向犹豫,使得操作更方便。
另外,因为锁定元件121可以从外表面41g操作,前面板41的锁定操作对于使用者是可见的,这促使使用者有意地锁定前面板41,因此防止了使用者忘记锁定前面板41。由于限制部122a,它的直径随着接近侧面板40而变小,即使当前面板41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锁定元件121的移动被限制并因此不能从锁定承载部122中脱出。结果,前面板41被牢固保持在关闭位置。
图26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可旋转地附装于前面板41的锁定元件130,以及形成于侧面板40内、即主体的侧壁内的锁定承载部分133。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锁定元件130转动并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
锁定元件130与垂直附装在前面板41外表面41g上的轴132相连。锁定元件130可相对轴132在平行于外表面41g的平面里自由转动。锁定钩爪131在锁定元件130的端部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例如,当锁定元件130旋转90度时,锁定钩爪131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锁定承载部133,例如是凹陷部分,具体地是凹槽。为了让锁定钩爪131进入锁定承载部133,如图26中所示,锁定承载部133在轴132左侧的部分,在此处锁定钩爪131进入,比在轴132右侧的部分长。
图27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锁定元件130的另一实施例。
在图27中,锁定元件130旋转方向与图26所示相反。相应的,锁定承载部133在轴132右侧的部分,在此处锁定钩爪131进入,要比在轴132左侧的部分长。
在图26所示的构造中,当前面板41位于关闭位置时,如果锁定元件130从虚线所示的释放位置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实线所示的锁定位置,锁定钩爪131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并由此前面板41被锁定在关闭位置。
在图27所示的构造中,当前面板41位于关闭位置时,如果锁定元件130从虚线所示的释放位置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实线所示的锁定位置,锁定钩爪131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并由此前面板41被锁定在关闭位置。
这样,前面板41被牢固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以被精确固定在指定位置。另外,因为锁定元件130可以在平行于外表面41g的平面里旋转,前面板41的锁定操作对于使用者是可见的,这使操作便利并促使使用者有意地锁定前面板41,因而防止使用者忘记锁定前面板41。
在锁定元件130可旋转地附装在前面板41上并且锁定承载部133形成在侧面板40里的成像设备中,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通过把锁定元件130转动预定的角度,锁定元件130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因为如果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锁定元件130没有旋转预定的角度,锁定元件130不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可能由于锁定元件130不充分的旋转角度造成的不充分啮合很难发生在锁定元件130与锁定承载部133之间。
锁定元件130的预定旋转角度并不局限于90度,锁定钩爪131与锁定承载部133通过该角度啮合;可以根据前面板41上各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适当选择该角度。
图28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可移动地附装在前面板41上的锁定元件140,其中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从开口部40A看该锁定元件140在垂直方向上是可移动的。
锁定元件140可在与前面板41的外表面41g平行的平面里朝着图28中所示的箭头J的方向自由移动。两个向上凸出的锁定钩爪141形成在锁定元件140的上侧的相应端部上。
在侧面板40上的与锁定钩爪141相应的位置上,形成了用作锁定承载部的凹进部142。担当推动元件的两个拉紧弹簧145附装在锁定元件140上,为了让锁定钩爪141与锁定承载部142相啮合,给锁定元件140加载使其向啮合方向J1移动。每个拉紧弹簧145的一端与锁定元件140端部的弹簧钩147连接,而每个拉紧弹簧145的另一端被钩在前面板41的上侧41a上。
在图28中,当锁定元件140被下推时,就是说,朝着与啮合方向J1相反的方向,锁定钩爪141和锁定承载部142解除啮合,前面板41从锁定状态被释放。
如果前面板41从打开位置被提升到关闭位置而锁定元件140被推动一次,在推动后,锁定元件140朝锁定方向J1移动,锁定钩爪141与锁定承载部142啮合,因此前面板41被保持在关闭位置。结果,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位置。另外,因为锁定元件140对于使用者可从开口部40A看到,操作很方便。
图29是前面板41的平面图,显示可移动附装在前面板41上的锁定元件150,其中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该锁定元件150在从开口部40A看沿着倾斜方向是可移动的。
锁定元件150可在与前面板41的外表面41g平行的平面里朝着图29中所示的箭头K的方向自由移动。两个向上凸出的锁定钩爪151形成在锁定元件150的上侧的相应端部上。
在侧面板40上的与锁定钩爪151相应的位置上,形成了用作锁定承载部的凹进部152。担当推动元件的两个拉紧弹簧146附装在锁定元件150上,为了让锁定钩爪151与锁定承载部152相啮合,给锁定元件150加载使其向啮合方向K1移动。每个拉紧弹簧146的一端与锁定元件150端部的弹簧钩148连接,而每个拉紧弹簧146的另一端被钩在前面板41的上侧41a上。
在图29中,当锁定元件150被推向与啮合方向K1相反的方向,锁定钩爪151和锁定承载部152解除啮合,前面板41从锁定状态被释放。
如果前面板41从打开位置被提升到关闭位置而锁定元件150被推动一次,在推动后,锁定元件150朝锁定方向K1移动,锁定钩爪151与锁定承载部152啮合,因此前面板51被保持在关闭位置。结果,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位置。另外,因为锁定元件140对于使用者可从开口部40A看到,操作很方便。
在图19到29所示的的锁定结构中,每个都包括相对前面板41可滑动的锁定元件,图9到图18中公开的任何一个支承结构都可以用来支承前面板41。这些支承结构中的支承位置可被布置在,相对于锁定元件和锁定承载部的啮合位置对称的前面板41的下边缘41a上,具体地,在与啮合位置中间区域对应的位置上,或在锁定位置外。通过布置支承部与啮合位置所在的位置相连,可以防止支承部和啮合位置之间的干扰,并可以根据啮合位置适当选择支承部的位置。
当然,前面板41支承部的旋转轴P2可以布置为大致平行于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导鼓10的中心轴P1,并且因此,当打开或关闭前面板41时,使用者很容易迅速感知到成像单元8Y、8C、8M、8BK的位置,这使更换这些单元的操作更顺利。
另外,根据前面板41的重量和大小,及与主体1的位置关系,可提供一个或更多支承部。
图30是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包括连接至前面板41的带160和主体1。
在图30中,每个带160的一端连接在前面板41的内表面41f的下边缘上,而每个带160的另一端连接在侧面板40在开口部40A下面的部分上。由于带160,当前面板41转下到打开位置时,转下前面板的打开角度被带160限制,从而可以避免由于前面板41转过度而造成的前面板41和主体1的碰撞,并避免前面板41和主体1的损坏。
优选的,考虑前面板的重量和大小将带160布置在适当的位置。例如,带160可被布置在前面板41的边缘或中心部。
图31是一个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包括位于前面板41和主体1之间的缓冲器170,用来减小前面板41被开启时的速度。
在图31中,缓冲器170设置在前面板41的内表面41f的下边缘和侧面板40在开口部40A下面的部分之间。由于缓冲器170,当前面板41转下到打开位置时,转下前面板41的速度被缓冲器170降低,而前面板41以适中的速度移动。因此,当打开前面板41时,即使前面板41意外打到使用者,冲击也很弱,就是说,操作是安全的。
图32是一个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包括位于前面板41和主体1之间的弹簧171,用来减小前面板41被开启时的速度。
在图32中,每个弹簧171的一端连接在前面板41的内表面41f的下边缘上,而每个弹簧160的另一端连接在侧面板40在开口部40A下面的部分上。由于弹簧171,当前面板41转下到打开位置时,转下前面板41的速度被弹簧171降低,而前面板41以适中的速度移动。因此,当打开前面板41时,即使前面板41意外打到使用者,冲击也很弱,就是说,操作是安全的。
另外,通过使弹簧171的弹性变形力足够大,当前面板41转下到打开位置时,转下前面板41的打开角度被弹簧171限制,从而避免由于前面板41打开过多而造成的前面板41和主体1的碰撞。
本实施例的效果总结如下。
通过锁定结构,支承结构,推动元件,及本实施例的其他组件,通过使用手柄47将前面板41可靠地固定在关闭位置,而且安装在主体1中的装置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位置。
由于凸出的啮合元件50B1将手柄47保持在关闭位置,可以防止手柄47被不小心打开。
由于向下转动前面板41的支承中心低于开口部40A,在前面板41转下后,开口部40A可从外部向下直接看到,这使更换或安装任意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时确定位置变得容易。另外,前面板41转下后,就是说,前面板41打开后,前面板41不可能被不小心关闭,防止操作者的手指被前面板41挤压。
在关闭位置,弹性元件48与侧面板40啮合,这样保持前面板41的关闭状态。另外,在关闭位置,手柄47被旋转手柄50B的啮合元件50B1保持,因此可以防止不小心将手柄47打开。
因为上述本实施例的锁定结构,前面板41被可靠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安装在主体1中的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被精确保持在预期位置。
另外,当锁定位置相对于在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上面的前面板41的上侧41a的中心对称布置时,锁定结构60不会与附装在主体1上的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相干扰,而且前面板41可以被锁定结构60可靠保持在关闭位置。
当锁定位置关于穿过前面板41的重心G的垂线P对称布置时,保持了锁定位置的平衡,前面板41处于关闭位置的锁定状态是稳定的,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被精确保持在预期位置。
当锁定位置被布置在用来支承中间转印单元7里的滚筒4和6的对应的轴4a和6a中间的位置时,滚筒4和6的轴4a和6a被前面板保持的位置和锁定位置相互没有妨碍,所以前面板41可以被锁定结构60可靠固定在关闭位置。
如果锁定位置的选择使得当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轴4a和6a,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都被前面板41覆盖,前面板41可以确保实现面对轴4a和6a,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并且可靠保持在关闭位置。从而,可以将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精确地固定在指定位置。
通过本实施例的支承结构,前面板41可以相对下边缘41e旋转过一个宽的范围,因此易于更换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
通过布置支承部分70与锁定位置相连,可以防止锁定位置和支承部分70之间的干扰。
通过布置前面板41的旋转轴P2大致平行于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导鼓10的中心线P1,当打开或关闭前面板41时,使用者可以容易并迅速感知到成像单元8Y、8C、8M、8BK的位置,这使更换这些单元变得顺利。
当使用支承部71时,前面板41简易地钩在主体1上,这使得组装操作不再必要,使得安装结构简单。
通过在轴46和承载件65之间提供间隙,使轴46和承载件65之间以及前面板41和光电导体10的承载件43之间的啮合不那么紧,并使得前面板41的操作变得容易。
通过安装推动元件,锁定状态更稳定了。当使用不同类的推动元件时,可以调节操作时的感觉。
通过使偏置元件45可滑动,通过偏置元件45向啮合方向D1滑动,锁定钩爪101和102可与止动器103和104啮合;因此,前面板41可以可靠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以被精确固定在指定位置上。
因为锁定钩爪101和102向滑动方向E的移动可以从开口部40A侧观察到,使得前面板上的操作更便利,并促使使用者有意地锁定前面板41,从而防止使用者忘记锁定前面板41。
通过安装弹簧110,锁定钩爪101和102与止动器103和104的啮合状态变得更稳定,前面板41可以稳固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位置。
通过布置可滑动锁定元件121的滑动方向H与前面板41打开或关闭的方向相同,并且因为前面板41和锁定元件121可在主体1的同侧操作,使用者在操作时不必为操作方向犹豫,使操作更方便。前面板41的锁定操作对于使用者是可见的,这促使使用者有意地锁定前面板41,因此防止使用者忘记锁定前面板41。由于限制部122a,锁定元件121的移动被限制并因此锁定元件121不能从锁定承载部122中脱出。结果,前面板41被稳固地保持在关闭位置。
通过提供锁定元件130可在平行于前面板41的外表面41g的平面里旋转,前面板41可以被稳固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可被精确保持在指定位置。另外,因为前面板41的锁定操作对于使用者是可见的,操作变得更方便并促使使用者有意地锁定前面板41,因此防止使用者忘记锁定前面板41。
因为前面板41在关闭位置时只把锁定元件130转动预定的角度,锁定元件130就可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换句话说,如果不把锁定元件130转动预定的角度,锁定元件130就不会与锁定承载部133啮合,不充分的啮合很难发生在锁定元件130与锁定承载部133之间。
通过提供带160,可以避免由于前面板41打开过度而造成的前面板41和主体1的碰撞,并避免前面板41和主体1的损坏。
通过提供缓冲器170或弹簧171,前面板41转下到打开位置时,前面板41的转动速度被缓冲器170降低,因此,前面板41不会意外打到使用者,这使得操作安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锁定结构和支承结构的元件只用合成树脂形成时,这些元件可以很容易制造,并可以减轻它们的重量并改善啮合状态及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当只使用金属时,可以增强这些元件的强度和改善解除啮合的耐用性。当只使用陶瓷时,可以容易地制造元件,并可以减轻重量和增加其强度,及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当元件使用金属和合成树脂的组合物形成时,可以减轻其重量,改善耐久性及减小解除啮合时的噪音。
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假定成像设备是一种彩色印制机,它具有串联式引擎的构造并可以全色调印制。
图33是正视图,显示按照本实施例的彩色印制机201的基本内部构造。
图33中的彩色印制机201包括主体202,成像部分203,光学写入部分204,送纸部分205,以及定影部分206。
成像部分203包括四个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和中间转印单元208并有第二转印滚筒220布置在成像部分203上面。第二转印滚筒220被供给电力。下面,这些元件称作成像设备的组成元件。
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具有相同结构,但是保存在显影装置中的色粉(显影剂)具有不同颜色,具体地,供给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的色粉的颜色分别是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
四个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中每个都包括沿箭头所示方向驱动旋转的光电导体209。每个光电导体209附近布置有充电滚筒210,显影滚筒211,以及包含清洁滚筒213的清洁装置214。四个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以相同的间隔平行布置。每个光电导体209是通过将作为光电导体材料的有机半导体层施加到半径从30mm到100mm的铝质圆柱上形成的。光电导体带无疑也可以用来代替光导鼓209。
中间转印单元208具有中间转印带215,滚筒216,217和218,四个第一转印滚筒219,以及包含清洁滚筒220的带清洁装置221。
中间转印带215以树脂层或橡胶作基底,基底的厚度约在50微米到600微米,并具有适于从光电导体209转印色粉图像的电阻。
光学写入部分204在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的下方,根据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将调整过的激光束照射到相应的均匀充电的光电导体209上以在其上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色粉图像。在充电滚筒210和显影装置212之间,布置了长而窄的缝隙,从光学写入部分204发出的激光束穿过该缝隙。
此处,包括激光器和多边镜的激光扫描光源可以用作光学写入部分204;或者,也可以使用LED阵列和聚焦单元的结合。
送纸单元205包括从主体202中的存纸盒222输送纸或其他记录纸S的送纸滚筒223,从附装在主体202侧面的手动盘224输送记录纸S的送纸滚筒225,以及对置滚筒226。
定影部分206包括定影滚筒206a和挤压滚筒206b,当其上有色粉图像的记录纸S通过定影部分206时,记录纸S被加热并被施加压力,因此记录纸S上的色粉图像被定影并固定在其上。
瓶227被布置在主体202周边部分内的板中,以回收用过的、被清洁装置214和221清洁的色粉。色粉回收瓶227被可拆卸地附装以使当瓶227被充满时可以更换。
开口部202a形成在主体202的前侧上,当从开口部202a看时,包括电机,齿轮及其他部件的驱动单元228(图2)被布置在主体202内侧深处。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和中间转印单元208通过开口部202a被可拆卸地附装在主体202的内侧,因此,在滚筒216的轴和光电导体209上的连接联轴器229(图2)与在驱动单元228上的连接联轴器230相连,使驱动单元228能驱动光电导体209和滚筒216。
下面,将描述彩色印制机201的操作。
光电导体209被驱动单元228驱动旋转,而光电导体209的表面被充电滚筒220均匀充电。光学写入部分204放射调整过的激光束到光电导体209的已充电表面上,并在这些表面上形成潜影。当这样形成的潜影通过显影装置212时,潜影靠显影装置212中的色粉转变成为可视的色粉图像。第一转印滚筒219随后转印色粉图像到与光电导体209同步移动的中间转印带215上,并且不同颜色的色粉图像被叠加在中间转印带215上。结果,在中间转印带215表面上形成了全色调图像。
在转印色粉图像后,清洁装置213移除在光电导体209表面上残余的色粉,并且图中未示出的放电装置给光电导体209的表面放电以初始化该表面电位以便形成下一图像。
另一方面,记录纸从存纸盒222或从手动盘224被馈入,对置滚筒226调整馈入记录纸的定时,记录纸S被输送到图像转印的位置,而第二转印滚筒20把中间转印带215表面上的色粉图像一次转印到记录纸上。带有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输送到定影部分单元226,在那里被加热加压,然后色粉图像被定影并固定在记录纸9上。
带有已定影并被固定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被进一步输送到主体202上部的输送单元231。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
图34是平面图,显示彩色印制机201的基本内部构造。
图35是彩色印制机201的一部分的透视图,显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用来供电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主体202前侧上形成开口部202a,并且成像单元207Y、207C、207M、207K和中间转印单元208通过开口部202a被可拆卸地附装在主体202的内侧,因此在滚筒216的轴和光电导体209上的连接联轴器229与在驱动单元228上的连接联轴器230相连,使驱动单元228能驱动光电导体209和滚筒216。
在主体202里开口部202a的附近,安装有高压电源251,且高压电源251具有多个接线端。
馈电组板(馈电组板)253以这样方式附装在主体202前侧上,馈电组板253可以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或者反过来。这里,当馈电组板253在关闭位置时覆盖开口部202a,而馈电组板253在打开位置时露出开口部202a。
图36是馈电组板253的分解透视图。
图37是馈电组板253的平面图。
如图36和37所示,馈电组板253包括壳体255,三个绝缘板256、257和258,及定位板259。馈电结构260形成在绝缘板256、257和258上,包括导电销261和262,导电板元件263,及每根上都涂覆绝缘层的缆线264(图37)。
图38A到38C分别是绝缘板256、257和258的平面图,显示在其上形成的馈电结构260的细节。
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高压电源251通过馈电结构260与显影滚筒211,充电滚筒210和其他组成元件相连,因此使高压电源251可以供应电力到这些组成元件。
导电销261与显影滚筒211,充电滚筒210,第一转印滚筒219,第二转印滚筒208a,和其他组成元件的接线端相接触。导电销262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52相接触。
导电板元件263通过分别推动导电销261和导电销262的导电弹簧269、270分别把导电销261与导电销262连接起来。
缆线264也用于将导电销261和导电销262与导电板元件263或代替导电板元件263的其它元件连接在一起。
绝缘板256、257和258重叠,馈电结构260插置于其中。绝缘板256、257和258用布置在绝缘板256和258上的螺栓和/或钩子连接,并在绝缘板257上形成孔。
定位板259用于支承和定位容纳在主体202中的组成元件(如光电导体209,充电滚筒210)。在定位板259上形成孔265、266、267。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附装在光电导体209端部的承载件插入到孔265中,附装在充电滚筒210端部的承载件插入到孔266中,而导电销261和导电销262插入到孔267中。
定位板259和壳体55将绝缘板256、257、258夹在中间,而且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定位板259比绝缘板256、257、258更接近主体202。
定位板259和绝缘板256、257、258利用形成在绝缘板256、257、258中的一个上的螺栓和/或钩子连接,并在定位板259上形成孔。
图39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显示馈电结构260的细节。为了简化图示,图39中省略了绝缘板258,它是绝缘板256、257、258中是最靠近定位板259的。
在馈电结构260中,导电销261可沿着其轴的中心的方向滑动,并且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导电销261的前端与安装在主体202中的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相接触,如显影滚筒211、充电滚筒210。导电弹簧269与导电销261相连,并推动导电销261使其与接线端268相接触。
导电销262可沿着其轴的中心的方向滑动,并且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导电销262的前端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52相接触。导电弹簧270与导电销262相连,并推动导电销262使其与接线端252相接触。
导电板元件263的两端分别与导电弹簧269和270相连,以连接导电销261和导电销262。
导电销261和导电销262具有相同结构,而导电弹簧269和270也具有相同结构。
图40A和40B是显示导电插头261和262的支承结构的分解横断面视图,其用于把导电插头261和262固定到绝缘板257。
下面,以导电销261为例进行描述。导电销261具有销部271、止动部272,和连接部273。通过切削圆柱材料或镦锻操作或轧制制造导电销261。销部271、止动部272和连接部273也是圆柱形状的。
在绝缘板257上形成导向管,其包括:当导电销261滑动并插入时容纳该导电销的销导向管274;容纳导电弹簧的弹簧导向管275。销导向管274与弹簧导向管275结合,形成阶梯管。
此处,销导向管274的内径用a1表示,而销部271的外径用a2表示;弹簧导向管275的内径用b1表示,而导电弹簧269的外径用b2表示;止动部272的外径用c表示;连接部273的外径用d1表示,而导电弹簧269的内径用d2表示。
在这个实施例中,销导向管274的内径(a1)比销部271的外径(a2)大0.01mm到0.5mm,而弹簧导向管275的内径(b1)比导电弹簧269的外径(b2)大0.01mm到0.5mm。止动部272的外径(c)大于销导向管274的内径(a1)而小于弹簧导向管275的内径(b1)。连接部273的外径(d1)小于导电弹簧269的内径(d2)。
当具有如此尺寸的上述组件组装构成馈电结构260时,导电销261和262被销导向管274可滑动地保持,而止动部272与销导向管274和弹簧导向管275之间的阶部相接触,这样防止导电销261从绝缘板257脱落。导电弹簧269(或270)的一端插入到弹簧导向管275中并有导电销261的连接部273在那里,而导电弹簧269的另一端与导电板273相连。
弹簧导向管275的内径(b1)可设置为与导电弹簧269的外径(b2)相等;或者,弹簧导向管275的内径(b1)可设置比导电弹簧269的外径(b2)小0.01mm到0.5mm。因为导电弹簧269是柔性的,在任何情形下,导电弹簧269(或270)都可以插入弹簧导向管275。
另外,连接部273的外径(d1)也可设置为与导电弹簧269的内径(d2)相等;或者,连接部273的外径(d1)可设置比导电弹簧269的内径(d2)小0.01mm到0.5mm。因为导电弹簧269是柔性的,在任何情形下,连接部273都可以插入导电弹簧269(或270)。
销导向管274的入口可以处理成锥形表面277,如图40A所示,或圆形表面278,如图40B所示。这些形状使销部271插入销导向管274更容易,因此使组装馈电组板253的操作更容易。
同样,弹簧导向管275的入口也可以处理成锥形表面279,如图40A所示,或圆形表面280,如图40B所示。这些形状使导电弹簧269插入弹簧导向管275更容易,因此使组装馈电组板253的操作更容易。
同样,连接部273的端部也可以处理成锥形表面281,如图40A所示,或圆形表面280,如图40B所示。这些形状使连接部273插入导电弹簧269更容易,因此使组装馈电组板253的操作更容易。
在如图39所示的馈电结构260中,导电膏(grease)可用在导电销260的销部271的外表面和销导向管274的内表面之间,以及导电销260的连接部273的外表面和导电弹簧269之间,以改善那些可滑动元件的滑动能力和接触位置的导电性。
如图38C所示,具有与导电板元件263相匹配形状的导向肋283附装在绝缘板256上,而且导电板元件263适合于导向肋283。尽管未在图38A中示出,相似的导向肋283也附装在绝缘板258上以放置导电板元件263。
图41A到41C是分解透视图,显示用来把导电板元件263固定到绝缘板256上的支承机构。
导电板元件263通过导电板元件263与导向肋283的配合固定在绝缘板256上。如图41A中所示,在导电板元件263的中心形成十字缝隙285,而在绝缘板256上形成凸出部分284。凸出部分284插入十字缝隙285的中心,并且凸出部分284被十字缝隙285包围,因此固定导电板元件263在绝缘板256上。这样,可使用简单且便宜的结构执行将导电板元件263附装到绝缘板256上的操作。
除了十字缝隙285,如图41B中所示的缝隙286也可用于将导电板元件263固定在绝缘板256上。而且,如图41B中所示,在导电板元件263两侧上可形成两个凸出部分287,以使当导电板元件263配合在导向肋283上时,导向肋283可以牢固抓住固定导电板元件263。
尽管未图示出,导电板元件263也可被螺栓固定在绝缘板256上。具体地,在导电板元件263上可形成孔以使螺栓通过,并且可在绝缘板256上形成螺纹孔以紧固穿透导电板元件263上孔的螺栓。
当使用凸出部分284固定导电板元件263时,凸出部分284的端部也可以处理成锥形表面288,如图41A所示,或圆形表面289,如图41B所示,以便易于凸出部分284插入缝隙285或缝隙286,因此使组装馈电组板253的操作更容易。
导电销261、262和导电弹簧269、270可以由以下材料的组合形成。
(1)导电销261、262由钢棒形成,而导电弹簧269、270由钢琴丝或钢丝形成。
(2)导电销261、262由铜棒形成,而导电弹簧269、270由钢琴丝或钢丝形成。
(3)在导电销261、262或导电弹簧269、270的表面上形成镍层。
(4)在导电销261、262及导电弹簧269、270的相应表面上形成镍层。
(5)在导电销261、262或导电弹簧269、270的表面上形成铜层,并进一步在铜层上形成镍层。
(6)在导电销261、262及导电弹簧269、270的表面上形成铜层,并进一步在铜层上形成镍层。
图42是透视图,显示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42中所示,导电销261的前端是平的,而且接线端268与导电销261接触的部分也是平的。有了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因为导电销261的平的前端与接线端268的平的部分相接触,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从而改进了馈电效率。
图43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如图43中所示,导电销261的前端是平的,而接线端268与导电销261接触的部分是凸出弧形。有了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即使导电销261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销261仍可以与接线端268的凸出弧形稳固接触,能使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状态稳定,并保证稳定的电力供给。
图44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44中所示,导电销261的前端是平的,而接线端268与导电销261接触的部分是凸出半球形。有了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即使导电销261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销261仍可以与接线端268的凸出半球形稳固接触,能使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状况稳定,保证稳定的电力供给。
图45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45中所示,导电销261的前端是平的,而接线端268是L形,包括垂直平板291和水平板292,该垂直平板291与导电销261的前端相接触,而水平板292与导电销261的侧表面相接触。有了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因为导电销261的前端和侧表面都与接线端268接触,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结果,改进了馈电效率。
图46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46中所示,导电销261的前端是半球形的,而接线端268与导电销261接触的部分是平的。有了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即使导电销261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销261的半球形前端仍可以与接线端268稳固接触,能使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状况稳定,保证稳定的电力供给。
图47是透视图,显示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47中所示,导电销261的前端是半球形的,而在接线端268与导电销261接触的部分中形成圆锥形凹槽293,该圆锥形凹槽293的大小可以容纳导电销261的半球形前端。有了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导电销261与接线端268稳固接触,这能使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状况稳定,保证稳定的电力供给。
在图42至图47所示的连接结构中,可以在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施加导电膏,以改善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导电性。
导电销261和接线端268可以由下列材料的组合形成。
(1)导电销261由钢棒形成,而导电端268由钢形成。
(2)导电销261由钢棒形成,而导电端268由铜形成。
(3)导电销261由铜棒形成,而导电端268由钢形成。
(4)导电销261由铜棒形成,而导电端268由铜形成。
(5)在导电销261或导电端268的表面上形成镍层。
(6)在导电销261和导电端268的相应表面上形成镍层。
(7)在导电销261或导电端268的表面上形成铜层,并进一步在铜层上形成镍层。
(8)在导电销261和导电端268的相应表面上形成铜层,并进一步在铜层上形成镍层。
图48是显示导电插头261和262支承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横断面视图,其用于把导电插头261和262固定到绝缘板257。
如图48中所示,在绝缘板256上形成凸出部分294,并在导电板263上形成孔295以使凸出部分294通过。当导电板263被固定在绝缘板256上时,凸出部分294穿过孔295,并插入导电弹簧269(或导电弹簧270)。换句话说,当装配馈电组板253时,凸出部分294作为导电弹簧269或270的导向,这使得装配操作更容易。
凸出部分294的外径用d3表示,可设置为小于、等于或大于导电弹簧269的内径(d2)。因为导电弹簧269是柔性的,在任何情况下,凸出部分294都可以被插入到导电弹簧269(或270)中。
凸出部分294的端部也可处理成为锥形表面296或圆形表面以使凸出部分294插入导电弹簧269更容易,因此使组装馈电组板253的操作更容易。
图49是一个透视图,显示导电板元件263和导电弹簧269之间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49中所示,在导电板元件263上形成两个L形板297。形成L形板297是在导电板元件263上预切割“I”形,并弯曲两个由此形成的两段预切割部分成L形。两个板297抓紧导电弹簧269的金属丝,并牢固固定导电弹簧269。这使组装操作更容易,使导电弹簧269和导电板263之间的连接状况稳定,并保证稳定的电力供给。
图50是一个透视图,显示导电板元件263和导电弹簧269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如图50中所示,在导电板元件263上形成板298。形成板298是在导电板元件263一部分中预切割方形,并向上弯曲预切割部分90度。板298插入导电弹簧269,因此牢固固定导电弹簧269。板298的端部可倾斜成锥形表面299或处理成圆形表面。
在图49和50所示的连接结构中,可以在导电板263和导电弹簧269之间施加导电膏,以改善导电板263和导电弹簧269之间的导电性。
导电板263和导电弹簧269、270可以由下列的材料的组合形成。
(1)导电板263由钢形成,而导电弹簧269、270由钢丝或钢琴丝形成。
(2)导电板263由铜形成,而导电弹簧269、270由钢丝或钢琴丝形成。
(3)在导电板263或导电弹簧269、270的表面上形成镍层。
(4)在导电板263和导电弹簧269、270的相应表面上形成镍层。
(5)在导电板263或导电弹簧269、270的表面上形成铜层,并进一步在铜层上形成镍层。
(6)在导电板263和导电弹簧269、270的相应表面上形成铜层,并进一步在铜层上形成镍层。
在本实施例中,在馈电组板253上形成了多个导电销261、262和用于推动相应导电销261、262的导电弹簧269、270。下面,将解释导电弹簧269、270所施加的力。
当有多个导电销261、262和导电弹簧269、270时,特别当导电弹簧269、270施加在导电销261、262上的力足够大时,极重要的是导电弹簧269、270施加的力是均匀一致的,以便当安装在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以使导电销261、262与主体202里的接线端268、252相接触时,能保持导电销261、262的良好的连接状况。如果导电弹簧269、270施加的力不均匀,从导电弹簧269、270受到力的绝缘板256、257、258有可能变形。具体地,在力相对较大的地方,变形造成绝缘板256、257、258脱离开主体202,并导致在变形位置周围导电销261、262令人不满意的连接状况。
为避免这些问题,在这个实施例中,将导电弹簧269、270的力设为较小,例如从0.5N到1.5N,而且导电弹簧269、270的力被设置为相同值。
因为导电弹簧269、270的力小,由导电弹簧269、270的大的反作用力造成的绝缘板256、257、258的变形不会发生,这使得所有导电销261、262与接线端268、252之间的连接状况良好。
因为导电弹簧269、270的力被设置为相同值,即使导电弹簧269、270的力较大,不会发生由导电弹簧269、270的反作用力造成的绝缘板256、257、258的变形,这使得所有导电销261、262与接线端268、252之间的连接状况良好。
另一方面,即使在馈电组板253中提供多个导电弹簧269、270以推动多个导电销261、262时,仍可能设置导电弹簧269、270中的一个的力大于其他的导电弹簧269、270。例如,当导电销261或262中的一个应当比其它的导电销261或262以更大的力被压下时,这种设置是必要的。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绝缘板257,258或259在对应于一个导电销的位置处发生变形,所述导电销为261和262中的一个且比另一个受到更强的推动,可以提供防止变形元件,例如提供钩子或者弹簧,用来使绝缘板257、258或259与壳体255或定位板259弹性啮合。这样,即使当导电销261或262中的一个受到比其它导电销261或262更大的力时,可以防止绝缘板257、258或259对应该导电销位置的变形,保证所有导电销261、262与接线端268、252的良好连接状况。
第三实施例
图51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在以下描述中,对于和前面实施例中相同的组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这个实施例中,馈电组板253包括馈电结构2101,它不同于第二实施例中的馈电结构260。
在馈电结构2101中,导电销261沿其轴心方向可滑动,而且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导电销261的前端接触到一个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安装在主体202内的显影滚筒211、充电滚筒210。
导电弹簧269与导电销261连接,以推动导电销261与接线端268接触。
缆线264涂覆有绝缘层。该缆线264的一端与导电弹簧269相连,另一端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相连。缆线264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通过连接器相连。
利用上述馈电结构2101,当附装在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以覆盖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时,导电销261的前端接触到一个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显影滚筒211、充电滚筒210。缆线264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通过连接器相连。因此,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高压电源251可以输送电能到这些组成元件。
因为缆线264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由连接器相连,即使当馈电组板253重复地从打开位置转到关闭位置时,或反向操作,均可以保持缆线264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之间的良好的连接状况。
当提供多个馈电结构2101时,即使馈电结构2101的缆线264相互接触,由于这些缆线264的绝缘层,不会在接触位置发生漏电,使得缆线264布线容易。
第四实施例
图52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在随后的描述中,对于和前面实施例中相同的组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这个实施例中,馈电组板253包括馈电结构2111,它不同于前面实施例中的馈电结构260和2101。
在馈电结构2111中,导电销261沿其轴心方向可滑动,而且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导电销261的前端接触到一个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安装在主体202内的显影滚筒211。导电弹簧269与导电销261连接以推动导电销261与接线端268接触。导电板元件2112与导电弹簧269的端部相连接。有绝缘涂覆层的缆线264的一端与导电板元件2112相连而另一端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相连。
如上所述,导电板元件2112装配在附装在绝缘板256上的导向肋283中,因此导电板元件2112附装在绝缘板256上。
在本实施例中,馈电结构2111布置在绝缘板的前侧及后侧上。
图53是绝缘板257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如图53所示,导电板元件2112的一侧与绝缘板257的一侧相连,与导电板元件2112相接触的导电弹簧269和导电销269附装在绝缘板257的另一侧。绝缘板257的一部分被切断以使导电弹簧269与导电板元件2112在那里连接。
每个都具有与导电板元件2112相匹配形状的导向肋2113被布置在绝缘板257的一侧,而且导电板元件2112被装配并用螺钉连接在导向肋2113上。另外,在相邻的导向肋2113之间形成肋2114。
利用馈电结构2111,当附装在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以覆盖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时,导电销261的前端接触到一个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显影滚筒211。缆线264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通过连接器相连。因此,一旦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高压电源可以输送电能到这些组成元件。
如图53所示,因为馈电结构2111布置在绝缘板257的前侧及后侧上,绝缘板257附近的空间可得到有效利用。另外,因为在相邻的导向肋2113之间形成肋2114并且导电板元件2112被装配在里面,肋2114的存在增加了两个相邻导电板元件2112之间的绝缘板257的表面距离,而这减少了流过两个相邻导电板元件2112之间的绝缘板257表面的表面电流的量,因此减少了表面电流的漏失。
第五实施例
图54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断截面视图。在随后的描述中,对于和前面实施例中相同的组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这个实施例中,馈电组板253包括馈电结构2121,它不同于前面实施例中的馈电结构。
在馈电结构2121中,导电销261沿其轴心方向可滑动,而且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导电销261的前端接触到某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例如安装在主体202内的显影滚筒211。导电弹簧269与导电销261连接以推动导电销261与接线端268接触。导电板元件2112与导电弹簧269的端部相连接。
导电销262沿其轴心方向可滑动,而且当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时,导电销262的前端接触到高压电源251的的接线端252。导电弹簧270与导电销262连接以推动导电销262与接线端252接触。导电板元件2122与导电弹簧270的端部相连接。
有绝缘涂覆层的缆线264的一端与导电板元件2112相连,另一端与导电板元件2122相连。
导电板元件2112和导电板元件2122分别被装配并用螺钉连接到布置在绝缘板256上的导向肋283上,并且导电板元件2112和2122因此被附装在绝缘板256上。
利用馈电结构2121,当附装在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转到关闭位置以覆盖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时,导电销261的前端接触到一个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影滚筒211,而导电销262的前端接触到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52;因此,高压电源可以输送电能到这些组成元件。
第六个实施例
图55是按照第六个具体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于和前面的具体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这个具体实施例中,馈电组板253包括一个馈电结构2131,它与前面具体实施例中的馈电结构不同。
在馈电结构2131中,导电插头261可以沿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且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导电插头261的前端与一个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接触,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被安装在主体202内部的显影滚筒211。
导电插头262沿着其轴的中心方向可以滑动,并且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导电插头262的前端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52接触。
一个导电推动板2132被连接于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插头262的后端,以便推动导电插头261和262与接线端268和252相接触。
导电推动板2132被装配并用螺钉固定到布置在绝缘板256的导向肋上,从而,导电推动板2132被附装于绝缘板256。
根据这样的馈电结构2121,当附装于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来盖住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时,导电插头261的前端与例如显影滚筒211的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接触,并且导电插头262的前端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52;从而,高压电源能够给组成元件供电。
图56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56所示,导电插头261的后端是平的,且导电推动板2132的相应部分也是平的。根据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由于导电插头261的平端与导电推动板2132的平部分相接触时,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的接触电阻变低,从而改进供电的效率。
图57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另一个实施例。
如图57所示,导电插头261的后端是平的,且导电推动板2132的相应部分是一个凸出弧形。按照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即使导电插头261的位置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插头261仍然能牢固地与导电推动板2132的凸出弧形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图58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58所示,导电插头261的后端是平的,且导电推动板2132的相应部分是一个凸出半球形2133。按照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即使导电插头261的位置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插头261仍然能牢固地与导电推动板2132的凸出半球形2133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图59是导电推动板2132和绝缘板257的分解透视图,显示它们之间连接方式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59所示,导电插头261的后端是一个凸出半球形2134,且导电推动板2132的相应连接导电插头261的部分是平的。按照这样的构造,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即使导电插头261的位置在导电推动板2132上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插头261的凸出半球形端仍然能牢固地与导电推动板2132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在如图56到59所示的连接结构中,可以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施加导电膏,从而改善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的导电性。
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可以由下列材料的组合形成。
(1)导电插头261由钢棒构成,且导电推动板2132由钢板构成。
(2)导电插头261由钢棒构成,且导电推动板2132由铜板构成。
(3)导电插头261由铜棒构成,且导电推动板2132由钢板构成。
(4)导电插头261由铜棒构成,且导电推动板2132由铜板构成。
(5)在导电插头261或导电推动板2132的表面上形成镍层。
(6)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的表面上形成镍层。
(7)在导电插头261或导电推动板2132的表面上形成铜层,并且还在铜层上面形成镍层。
(8)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的表面上形成铜层,并且还在铜层上面形成镍层。
下面,说明说明施加到导电板元件2132上的推力。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在馈电组板253上形成多个导电插头261、262以及用来推动相应导电插头261、262的导电推动元件2132。
当具有多个导电插头261、262和导电推动元件2132时,尤其是当导电推动元件2132给导电插头261、262施加的力度足够大时,导电推动元件2132提供的力均匀一致是极为重要的,以便当安装在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并使导电插头261、262与主体202中的接线端268、252开始接触时,能保持电插头261、262良好的连接状况。如果导电推动元件2132提供的力度不一致,从导电推动元件2132处接受力的绝缘板256、257、258,可能会变形。
在该实施例中,导电推动元件2132的力被设置为较小,例如从0.5牛顿到1.5牛顿,且导电推动元件2132的力被设置为相等值。
由于这种设置,不会发生由于导电板元件2132大的反作用力而导致绝缘板256、257、258变形。而且,即使导电板元件2132的力度较大,也不会发生由于导电板元件2132的反作用力而导致绝缘板256、257、258变形。这样,在所有导电插头261、262和接线端268、252之间获得了良好的连接状况。
在另一方面,当提供多个导电板元件2132来推动馈电组板253中的多个导电插头261、262时,也可以把一个导电板元件2132的力设置成大于其它导电板元件2132的力。例如,当导电插头261和262中的一个相比另一个需要一个较大的力来推动时,这种设置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绝缘板257、258或259在对应于导电插头261和262的一个的位置处发生变形,所述插头所受的推动力比另一个大,可以提供一个防变形元件,例如钩或弹簧,将绝缘板257、258和259和壳体255或定位板259弹性地啮合。由此,即使当某个导电插头261或262受到了比另一个导电插头大的力,也可以防止绝缘板257、258或259在被该导电插头作用的位置处发生变形,并确保了所有导电插头261、262与导电板元件2132之间良好的连接状况。
第七个实施例
图60是按照第七个具体实施例,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在随后的描述中,对于和前面的具体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这个具体实施例中,馈电组板253包括一个馈电结构2141,它与前面具体实施例中的馈电结构不同。
在馈电结构2141中,导电插头261可以沿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且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导电插头261的前端与一个组件元件的接线端268接触,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安装在主体202内部的显影滚筒211。
导电推动板2142被连接于导电插头261的后端,以便推动导电插头261与接线端268相接触。
具备绝缘涂层的缆线26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导电推动板2142和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52。例如,缆线264和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102通过连接器连接。
导电板元件2142被装配到和螺纹固定到布置在绝缘板256上的导向肋上,从而,导电板元件2142被附装于绝缘板256。
利用这样的馈电结构2141,当附装于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来盖住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时,导电插头261的前端与例如显影滚筒211的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接触,并且缆线264与高压电源251的接线端252连接;从而,高压电源能够给组成元件供电。
第八个实施例
图61是按照第八个具体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在随后的描述中,对于和前面的具体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这个实施例中,馈电组板253包括馈电结构2151,它与前述实施例中的馈电结构不同。
在馈电结构2151中,导电插头261可以沿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且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导电插头261的前端与一个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接触,所述组成元件例如是安装在主体202内部的显影滚筒211。
导电推动板2142被连接于导电插头261的后端,以便推动导电插头261与接线端268连接。
导电插头262可以沿其轴的中心方向滑动,并且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导电插头262的前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252接触。
导电板元件2152被连接于导电插头262的后端,以便推动导电插头262与接线端252接触。
具有绝缘涂层的缆线264被连接于导电推动板2142和导电板元件2152。
导电板元件2142、2152被装配到并且螺纹固定到布置在绝缘板256的导向肋上,这样,导电板元件2142、2152被附装于绝缘板256。
根据这样的馈电结构2151,当附装于主体202上的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来盖住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时,导电插头261的前端与例如显影滚筒211的组成元件的接线端268接触,并且导电插头262的前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252连接;从而,高压电源能够给组成元件供电。
第九个实施例
图62是按照第九个具体实施例的馈电组板253的主要部分的横断面视图。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于和前面的具体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这个具体实施例中,定位板259的布置不同于前面的具体实施例中的布置。
当包括定位板259的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来盖住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时,定位板259处在比绝缘板256、257和258距离主体202更远的位置。也就是说,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绝缘板256、257和258与主体202的开口部202a靠近,并且定位板259处在绝缘板256、257和258的外侧。
利用这样的构造,被定位板259所固定的光电导体209、充电滚筒210和其它被定位板259保持的元件远离定位板259,并且绝缘板256、257和258处在定位板259和光电导体209、充电滚筒210及其它元件的中间;从而,即使当定位板259由钢板构成时,仍可以防止定位板259和光电导体209、充电滚筒210及其它元件之间由于空气放电而产生漏电。
第二到第九具体实施例的发明效果概括如下。
馈电组板253被可旋转地附装于主体202的前侧,包括:壳体255;绝缘板256、257和258;定位板259;以及,布置在绝缘板256、257和258上的馈电结构260(和其它)。馈电机构260包括导电插头261和262,导电板元件263,以及涂有绝缘层的缆线264。
利用上述结构,当馈电组板253被转向关闭位置时,高压电源251与显影滚筒211、充电滚筒210或其它组成元件通过馈电结构260连接,从而高压电源251能够给组成元件供电。
因为馈电结构260位于馈电组板253中,且电源供应可以仅仅通过关闭馈电组板253被启动,不必要安排缆线就可以给成像设备主体202内的组成元件供电,从而大大简化了主体内电源线的布置。
此外,因为馈电组板253、高压电源接线端和组成元件的接线端位于开口部202a附近,这样容易确认它们的连接状况,并且即使接线端出现故障时,也容易找出该故障并快捷容易地修理它。
因为导电弹簧269、270或导电推动板推动导电插头261、262与接线端接触,导电插头261、262和接线端268、252可以获得稳定的连接状况,因此电力供应过程也是稳定的。
因为在高压电源接线端252上固定缆线264,把缆线264固定到高压电源接线端的操作变得容易。此外,即使馈电组板253被反复地打开和关闭,在缆线264和高压电源接线端251(以及其它)之间也能维持良好的连接状况。
当提供多个馈电结构时,即使这些馈电结构的缆线互相连接,因为这些缆线264的绝缘涂层,因此不会在连接位置发生漏电,从而简化了缆线264的布置。
通过使用导电推动板,馈电结构的部件数量减少;从而简化了馈电机构。而且,由于接触点的数量减少,接触点处的电阻变小。
因为馈电结构被布置在具有一种多层机构的绝缘板上,馈电结构的绝缘状况良好,防止了从馈电结构漏电。如果使用更多的绝缘板,馈电结构的元件数量也可以增加。
因为馈电结构可以被同时布置在绝缘板的前侧和后侧,绝缘板周围的空间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因为在相邻的导向肋之间形成了肋,绝缘板在两个相邻的导电板元件之间的表面距离会增加,这样减少了通过绝缘板在两个相邻的导电板元件2112之间流动的表面电流的量,从而减少了表面电流的漏电。
当使用螺栓来连接绝缘板时,可以防止落下时的振动或冲击引起绝缘板脱离。当通过挂钩和孔来连接绝缘板时,其结构变得简化和成本低廉。
在馈电组板253处于关闭位置时,当定位板被放置为比绝缘板更靠近主体202,组成元件能够被定位板牢固地保持而没有位置偏移。
在馈电组板253处于关闭位置时,当定位板被放置为比绝缘板距主体202远时,即使定位板由钢板构成,也可以防止定位板和组成元件之间由于空气放电而产生漏电。
当使用螺栓来连接绝缘板和定位板时,可以防止落下时的振动或冲击引起绝缘板和定位板脱离。当通过挂钩和孔来连接绝缘板和定位板时,其结构变得简化且成本低廉。
当一个元件被插入另一个元件时,通过在馈电结构的元件之间提供间隙并在其间施加导电膏,可以改善可滑动元件的滑动性能以及接触位置的电导率。
通过使得馈电结构中元件的连接部分具备锥形表面或者圆形表面,可以容易地执行元件的插入,因而简化了馈电组板253的装配操作。由于圆形表面,可以防止被插进的元件被连接部分损害。
因为导电插头261和262被平滑地插入导向管274,导电插头261和262能被牢固地保持。止动部分272在插头导向管274和弹簧导向管275之间与梯状部分相接触;因而可以防止导电插头261从绝缘板257脱落。
因为导电弹簧269(或270)被插入弹簧导向管275,导电弹簧269能被可靠地保持。
当导电插头261的前端是平的并且接线端268的相应部分也是平时,在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它们之间的接触电阻变低,从而改进供电效率。
当导电插头261的前端是平的,且接线端268的相应部分是凸出弧形或凸出半球形时,即使导电插头261的位置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插头261仍然能牢固地与接线端268的凸出弧形或凸出半球形部分相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当导电插头261的前端是平的,且接线端268的相应部分是L形时,由于导电插头261的前端和侧表面都与接线端268相接触,在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区域大大增加,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的接触电阻变低,从而改进了供电效率。
类似地,当导电插头261的前端是一个半球形,且接线端268的相应部分是平的时,即使导电插头261的位置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插头261的半球形前端仍然能牢固地与接线端268相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当导电插头261的前端是一个半球形,且接线端268的相应部分形成一个圆锥形凹口293时,导电插头261牢固地与接线端268相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接线端268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当在导电板元件263上使用交叉切口285或I形切口286,并在绝缘板256上使用凸出部分284时,可以通过一种简单且廉价的结构把导电板元件263附装于绝缘板256。当在导电板元件263上使用两个凸出部分287时,导向肋283能够牢固地抓紧导电板元件263。
因为导电插头或馈电结构的其它元件由钢或铜构成,它们的导电性良好。
因为在两个连接元件中的一个上面形成镍层,可以防止腐蚀。而且,当在两个连接元件上面都形成镍层时,可以防止腐蚀以及两个元件互相损坏。
而且,当同时形成镍层和铜层时,可以同时改进导电性和抗腐蚀性能。并且,当在两个连接元件上面都形成镍层和铜层时,导电性和抗腐蚀性能得到进一步改进。
如果在绝缘板256上形成凸出部分294并在导电板263上形成孔295,当导电板263固定到绝缘板256时,凸出部分294穿过孔295并被插入导电弹簧269(或导电弹簧270)中。因而,在装配馈电组板253时,凸出部分294作为导电弹簧269或270的导向件,从而简化装配操作。
通过使用弯板297或298,导电弹簧269的导线可以被牢固地保持,这样可以简化装配操作,实现了在导电弹簧269和导电板263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因为将多个导电弹簧269、270的力设置为较小,例如从0.5牛顿到1.5牛顿,所以不会发生由于导电弹簧269、270大的反作用力而导致绝缘板256、257、258变形。由于导电弹簧269、270的力被设置为相同值,即使导电弹簧269、270的力较大,也不会发生由于导电弹簧269、270的反作用力而导致绝缘板256、257、258变形。这样实现了所有导电插头261、262和接线端268、252之间良好的连接状况。
即使把一个导电弹簧的力设置成大于其它导电弹簧269、270,通过提供防变形元件而将绝缘板257,258和259和壳体255或定位板259弹性地啮合,可以防止绝缘板257,258或259在被导电插头作用的位置处发生变形,并且确保了所有导电插头261、262与接线端268、252之间良好的连接状况。
当导电插头261的后端是平的且导电推动板2132的相应部分也是平的时,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的接触电阻变低,从而改进了供电效率。
当导电插头261的后端是平的且导电推动板2132的相应部分是凸出弧形或凸出半球形时,即使导电插头261的位置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插头261仍然能牢固地与导电推动板2132的凸出弧形或凸出半球形部分相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当导电插头261的后端为半球形且导电推动板2132的相应部分是平的时,即使导电插头261的位置由于某种原因移动,导电插头261的凸出半球形端仍然能牢固地与导电推动板2132相接触,从而实现在导电插头261和导电推动板2132之间稳定的连接状况,以及稳定的供电。
第十个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以具备串联式引擎布置并能够全色调打印的彩色印制机为例。
按照当前实施例,该彩色印制机的基本配置与图1中所示相同。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于和第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在如图1所示的彩色印制机中,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被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1。高压电源3110给成像单元8Y、8C、8M、8BK,中间转印带7a,滚筒4、5、6,第二转印滚筒20,带清洗装置21及其它装置供电。在下面,这些元件装置将作为彩色印制机的组成元件。
图63是主体1的横截面分解图,显示靠近开口部40A的结构,用来保持和定位成像单元8Y、8C、8M、8BK以及中间转印单元7。
如图63所示,主体1具备侧面板401和402,并在侧面板401上形成开口部40A。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通过开口部40A被附装于主体或从主体上拆卸。
在当前实施例中,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相对于主体1倾斜布置。由于这个原因,以一定的角度形成开口部40A,从而匹配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布置方向。在图63中,为了简化起见,开口部40A和成像单元8Y、8C、8M、8BK被水平地示出。形成开口部40A是为了更换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中的零件。
在与侧面板401相对的侧面板402上,在与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相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用来驱动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电导体10和中间转印单元7的驱动滚筒6的驱动单元470;连接于光电导体10的轴的耦接头(coupling)471;以及连接于中间转印单元7的驱动滚筒6的轴6a的耦接头472。
设置槽3100,用以回收从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输出的用过的色粉。槽3100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1,以便当它充满时能够更换。
如图2中所示,前面板341可旋转地附装于主体的侧面401上。当前面板341被旋转至关闭位置来盖住开口部40A时,前面板341与成像单元8Y、8C、8M、8BK和中间转印单元7配合,并固定这些单元。当前面板341被旋转至打开位置时,开口部40A被露出。
即,前面板341用作盖住和露出开口部40A的盖,并维持在一具体方向上推动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电导体10和中间转印单元7的滚筒,从而限定这些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图63中所示,接线端3120被布置在中间转印单元7上,接线端3121被布置在显影滚筒上,接线端3122被布置在成像单元8Y、8C、8M、8BK的光电导体10上。这些接线端3120、3121和3122用来从高压电源110供应电力给组成元件。当然,接线端也被布置在彩色印制机的其它单元,简化起见省略了所述接线端的图示。
前面板341的结构与图3中所示的类似。具体地,前面板341包括盖42,定位元件44,偏置元件45,绝缘元件380,以及馈电元件390、391、391。所述绝缘元件380和馈电元件390、391、391将参照图65随后描述。
在开口部40A下方提供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其包括多个和高压电源3110(图1)相连的高压电源接线端361。
图64是透视图,显示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以及其与前面板341上的接线端371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64所示,接线端371被附装于前面板341。每个接线端371呈L形。当前面板341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如图64中所示,高压电源接线端361与接线端371接触。
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1。在这个实施例中,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能够从主体1内侧的A方向被附装于主体或从主体上拆卸。
在前面板341上形成凸出止动件398。当前面板341被转向关闭位置时,该止动件398锁住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的板360a,来限制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在A方向上的移动。另一方面,当前面板341被转向打开布置时,该该止动件398不接触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也就是说,当前面板341被转向打开位置时,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是可分离的,当前面板341被转向关闭位置时,高压电源接线端单元360被保持在特定位置,因此,可以可靠地维持接线端361和接线端371之间的对应位置关系。
图65是前面板341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65所示,绝缘元件380(例如,绝缘板),以及馈电元件390、391(例如,它们也是板)被放置在盖42和定位板44之间。在当前具体实施例中,定位板44,绝缘元件380,馈电元件390、391,以及盖42以上面的次序被堆叠。也就是说,当前面板341处于关闭位置时,定位板44最靠近主体1,更确切地说,最靠近开口部40A。通过以这种方式堆叠定位板44,绝缘元件380,馈电元件390、391,以及盖42,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前面板341。而且,通过在定位板44上堆叠绝缘板380,可以防止电流被传导给定位板44。这样的结果是,当前面板341处于关闭位置时,可以防止由于与主体1的金属部分接触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电流传导,并且当前面板处于开启处置时,可以防止由于与操作者接触而产生的电流传导。
定位板44可以由金属构成,以获得高强度。它也可以由非金属材料例如树脂构成,以便减小前面板341的重量。此外,也可以优选由绝缘材料构成定位板44;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改进前面板341的操作安全性。
馈电端392被布置在馈电元件390、391上,用来连接接线端3120、3121和3122以及其它没有示出的接线端。
图66是前面板341的放大的部分横截面视图,显示绝缘板380,馈电元件390、391,定位板44,及其他元件之间的关系。
如图66所示,各馈电接线端392为螺旋弹簧。因此,当前面板341处于关闭位置时,馈电接线端392分别弹性地接触接线端3120,3121,3122以及其它,并向侧面板402方向推动具备那些接线端的组成单元,也就是说,推向主体1的内侧,从而可靠地连接耦接头470和471。
馈电端392与接线端371连接,它能通过裸线393和394与高压电源接线端361连接。
在绝缘元件380上形成导向管397,用来保护馈电端392。各导向管397足够长以便朝着开口部40A凸出于堆叠结构,该堆叠结构包括定位板44,绝缘元件380,馈电元件390、391,以及盖42。每个馈电端392穿过相应的导向管397,比导向管397凸出更多。
利用上述具备电力供应功能的前面板341,当前面板341被转向关闭位置时,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1的组成单元被定位板44固定,与此同时,这些组成单元上的接线端被固定在朝向馈电端392的位置;由此可以从高压电源3110供应电力给所述组成单元。
馈电端392被放置在导向管397中。因此,即使长的馈电端392在连接组成单元上的接线端时被弯曲,导向管397可防止馈电端392弯曲过度。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避免馈电端392与定位板44相接触。而且,因为馈电端392被包括在导向管397中,馈电端392相对于组成单元上的接线端的位置移动较小,被限制在小于导向管397的尺寸范围内。
图67是绝缘元件380的放大的部分横截面视图,显示可供应高压和低压的裸线394的布置。
如图67所示,裸线394中具有两种缆线,一种是用于高压的裸线394A,例如2KV或更高,另一种是用于小于2KV电压的裸线394B。裸线394A和裸线394B被交替地布置。通过这样布置裸线394A和裸线394B,可以防止当接通电源时发生不期望的漏电。
此外,两条相邻的缆线之间例如缆线394A和394B的表面距离,根据供应给两条缆线的电压的比率设置,以便在两条缆线之间维持足够大的表面距离。通过这种方式来设置表面距离,可以防止当接通电源时发生不期望的漏电。
图68是绝缘元件380的放大的部分横截面视图,显示裸线394的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68示出在两条相邻的缆线之间有效地设置表面距离的一种方式。如图68中所示,在绝缘元件380的表面上形成凸出部分801,该凸出部分801增加了裸线393和394之间的表面距离。
如上所述,定位板44,绝缘元件380,馈电元件390、391,以及盖42被依次堆叠,并且定位板44在前面板341处于关闭位置时最靠近主体1。然而,当前具体实施例不局限于这种布置。它们可以以绝缘元件380,馈电元件390、391,定位板44,以及盖42的次序被布置。
图69是前面板341的分解透视图,显示绝缘元件380和馈电元件390、391的布置的另一个例子。
如图69中所示,定位板44,绝缘元件380,馈电元件390、391,以及盖42如图65中的次序被布置,但是在定位板44和主体1之间提供一个内侧盖3130。
优选地,绝缘元件380可以由CTI(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对比径迹指数)等于或大于175的合成树脂构成,从而可以抑制该材料的表面电流流动。此外,绝缘元件380也可以由阻燃性等于或高于UL94V-1的合成树脂构成,这样,即使被高压电源产生的电流加热,绝缘元件380几乎不会燃烧,由此具有良好的操作安全性。
图70是分解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另一个实施例,其具有结合了馈电元件390、391和裸线的印制电路板3140。
如图70所示,前面板341包括由定位板44,绝缘元件380,印制电路板3140,以及盖42堆叠而成的结构。接触端371和馈电端392形成在印制电路板3140上形成并从其凸出。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减少前面板341中的部件数量,简化其结构,并减小前面板341的重量。
如上所述,前面板341中的接触端371和馈电端392与裸线393和394连接。但是,接触端371和馈电端392也可以与包覆某些材料的缆线连接。当在前面板341中使用包覆线时,由于不能从外面看见缆线,可以得到较好的外观。此外,即使前面板341被频繁地打开,也很难在任何地方触及缆线,从而改进了设备的耐用性。而且,与裸线相比,在布置线路上有更大程度的自由。
图71是一个分解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又一个实施例。
在图7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前面板341中而不是在主体1中布置有高压电源3150。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提供接触端371,从而简化了线路布置。
图72是定位板44的平面图,显示按照当前具体实施例的定位控制机构。
如图72中所示,定位元件44具有接受部44A和44B,用来容纳附装于光电导体10的轴10a上的承载件43,以及附装于处于中间转印单元7中驱动滚筒6的轴上的承载件43A。
此外,凸轮3160、3161被可拆卸地布置于承载件43、43A,并且用作分别把承载件43、43A固定在规定的位置的定位控制机构。这些凸轮3160、3161可拆卸地附装于承载件43、43A。例如,由于前述轴被盖42和定位板44被可旋转地支承,凸轮3160、3161可被附装于在定位板44一侧上的轴的相应端,控制杆被附装于盖42一侧上的轴的端部。
通过安装凸轮160、161,可以精确地设置前面板341和处于主体内的成像单元的位置,并保持各端良好的接触状况。此外,通过安装凸轮160、161,不必要提供离心元件50,或者图4中第一个实施例所描述的偏置元件45。
如图72所示,承载件43、43A被直接附装于轴10a、6a,并被定位元件44的凹进部分44A和44B保持。但是,承载件43、43A可以直接附装于定位元件44的凹进部分44A和44B,从而可旋转地支承轴10a、6a。
所述承载件43、43A可以由金属或合成树脂构成。当使用金属时,承载件43、43A能作为光电导体10和驱动滚筒6的导电接地元件使用。当使用合成树脂时,承载件43、43A的重量可以减少。
图73是定位板44的平面图,显示按照本实施例的推动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在图73中,通过定位元件44的凹进部分44A和44B保持直接附装于轴10a、6a上的承载件43、43A,除此之外,可将保持部分3171、3172形成在定位元件44上,以保持附装于轴10a、6a上的承载件43、43A。
所述保持部分3171、3172和定位元件44由合成树脂构成,承载件43、43A由金属构成。每个保持部分3171、3172的形状类似环,其内径与承载件43、43A的外径几乎完全相等。
例如,保持部分3171、3172是定位元件44的可拆卸部分,它们通过螺栓附装于定位元件44。
当前面板341处于关闭位置时,承载件43、43A被保持部分3171、3172保持,因此,可以在前面板341和主体1中的组件之间保持良好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供电中使用的接线端的位置保持稳定,并且接线端处于良好的接触状态。
所述保持部分3171、3172和定位元件44也可以由金属构成,而承载件43、43A由合成树脂构成。
图74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保持及定位前面板341的结构。
如图74所示,前面板341通过旋转部分3190连接到主体1,该旋转部分包括铰链46和承载件3180,沿着它们旋转轴的线表示为“O1”。每个光电导体10的一端被布置在与开口部40A同一平面的线O上。所述旋转轴O1在线O下面,并基本平行于线O。按照这样的布置,当前面板341相对旋转轴O1旋转时,可以保持前面板341和光电导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图74中,旋转部分3190被布置在开口部40A下方,并且旋转轴O1以一个角度倾斜。当光电导体10被水平布置在主体1内时,旋转部分3190也可以被布置在开口部40A的下方或上方,并且旋转轴01被水平放置。
图75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布置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75所示,前面板341的旋转轴O1可以被垂直布置在开口部40A的左侧,或者被垂直布置在开口部40A的右侧。
图76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布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如图76所示,前面板341的旋转轴O1可以倾斜并被布置在开口部40A的右上部的相应位置。或者,也可以将前面板341布置成沿着指向开口部40A的右上部的方向开启或关闭。
图77是主体1的透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布置的又一个实施例。
如图77所示,前面板341也可以附装于主体1,同时能够沿着前面板341关闭或开启的方向滑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在前面板341和主体1上安装导轨。如图77所示,优选地,滑动方向被设置为朝向主体1的背面,因为那里没有部件妨碍可滑动前面板341。此外,优选地将前面板341的旋转角度设置成大于90度,以便容易操作设备。
图78是可滑动和旋转的前面板341的平面图。
在图78中,前面板341可滑动和可旋转地附装于侧面板401。在前面板341的下边缘有铰链42B。在该铰链42B的两端,铰链42B的轴460从形成于侧面板401内部背面的导孔430中凸出。
图79是前面板341的横截面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滑动和旋转操作。
如图79所示,轴460的两端被插进导孔430,并被导孔430可滑动和可旋转地支承,前面板341在垂直方向S1、S4上可滑动,在开启和关闭方向S2、S3上可旋转。
在前面板341上形成用以开启或关闭前面板341的凹进部分410。
图79是横截面视图,显示前面板341的滑动和旋转操作。
如图79所示,轴460的两端被插进导孔430,并被导孔430可滑动和可旋转地支承,前面板341在垂直方向S1、S4上可滑动,在开启和关闭方向S2、S3上可旋转。
图80是前面板341的平面图。
如图80所示,并参照图78,锁定单元420被附装于前面板341和开口部40A,从而限制所述前面板341的关闭和开启操作。
图81是前面板341的横截面视图,显示驱动前面板341滑动和旋转的机构。
如图81和图79所示,锁定单元420包括:位于开口部40A上的凸出部421;以及,形成在前面板341上以容纳凸出部421的孔422。所述孔422在S1和S4的方向上延伸。在孔422的内表面上形成梯状部分423和倾斜部分424。当前面板341利用其自重位于图81所示的锁定位置时,梯状部分423与凸出部421啮合,当前面板341在S1方向上向上移动时,梯状部分423与凸出部421脱离啮合。
利用这样的构造,通过在S1方向上移动目前处于锁定位置的前面板341,梯状部分423脱离与凸出部421的啮合;因此,前面板341能被打开和关闭。通过在S2方向上进一步移动前面板341可以开口部40A。
为了盖住开口部40A,前面板341在S3方向上移动并被或多或少地提升,这样前面板341就在S4方向上进一步移动。结果,梯状部分423与凸出部421啮合,前面板341被锁定在锁定位置。
通过提供锁定单元420,即使不存在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柄47和离心元件50,前面板341也能被可靠地锁定在关闭位置,这样能减小前面板341的重量。
当前实施例的效果概括如下。
由于本实施例中具备馈电功能的前面板341,当前面板341被转向关闭位置时,主体1中的组成单元被定位板44固定,与此同时,这些组成单元上的接线端被保持在对者馈电端392的位置;由此可以从高压电源3110供应电力给所述组成单元。
通过以规定的次序堆叠定位板44,绝缘元件380,馈电元件390、391和盖42,使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前面板341。而且,通过在定位板44上堆叠绝缘板380,使得可以防止电流被传导给定位板44。这样的结果是,当前面板341处于关闭位置时,可以防止由于与主体1的金属部分接触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电流传导,并且当前面板处于开启处置时,可以防止由于与操作者接触而产生的电流传导。
当定位板44由金属构成时,可以获得高的强度。当使用例如树脂的非金属材料时,可以减小前面板341的重量。如果定位板44由绝缘材料构成,可以改进操作前面板341的安全性。
因为馈电端392被放置在导向管397中,所以,即使馈电端392在接触组成单元上的接线端时被弯曲,导向管397仍然可防止馈电端392弯曲过度。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避免馈电端392与定位板44接触。而且,因为馈电端392被包括在导向管397中,馈电端392相对于组成单元上的接线端的位置移动会较小,并且限制在小于导向管397的尺寸范围内。
通过交替地布置用于高压(2KV或者更高)和小于2KV的低压的裸线,可以防止接通电源时发生不期望的漏电。此外,通过在邻近裸线之间保持足够大的表面距离,可以防止接通电源时发生不期望的漏电。
当绝缘元件380由CTI(对比径迹指数)等于或大于175的合成树脂构成时,可以抑制该材料的表面电流流动。此外,当绝缘元件380由阻燃性等于或大于UL94V-1的合成树脂构成时,即使被高压电源产生的电流加热,该绝缘元件380几乎不会燃烧,由此具有良好的操作安全性。
当馈电元件390、391和缆线被组合成印制电路板3140时,可以减少前面板341中的部件数量,简化其结构,并减小前面板341的重量。
当在前面板341中使用包覆线时,因为从外面不能看见缆线,可以改进外观。此外,即使前面板341被频繁地打开,很难在任何地方触到缆线,因而改进了设备的耐用性。此外,与裸线相比,布置缆线时有更大的自由度。
通过安装凸轮160、161,可以精确地固定前面板341和主体内的成像单元的位置,并保持各接线端良好的接触状况。此外,通过安装凸轮160、161,不必提供离心元件或者偏置元件。
当承载件43、43A由金属构成时,它们能用作光电导体10和驱动滚筒6的电流接地元件。当使用合成树脂时,承载件43、43A的重量可以减少。
由于当前面板341处于关闭位置时,承载件43、43A被保持部分3171、3172保持,因此可以在前面板341和主体1内的组件之间保持良好的相对位置关系,用以供电的接线端的位置保持稳定并且处于良好的接触状态。
当前面板341的旋转轴O1处于开口部40A的下方并且基本平行于线O时,以及当前面板341相对旋转轴O1旋转时,可以保持前面板341和光电导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当前面板341的旋转范围设置为大于90度时,可以简化对设备的操作。
通过提供锁定单元420,即使不存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柄47和离心元件50,前面板341也能被可靠地锁定在关闭位置,从而减小前面板341的重量。
虽然出于示例的目的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了描述,但很明显本发明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概念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多种修改。
除了随后请求保护的发明范围之外,本发明还包括以下具体实施例。
A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所述钩爪元件具有L形状。
A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所述钩爪元件的尺寸可盖住钩爪啮合元件的一半或更多。
A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所述钩爪元件由合成树脂形成。
A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所述钩爪元件由金属形成。
A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以及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所述钩爪元件由合成树脂与金属的组合形成。
A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所述钩爪元件由陶瓷形成。
A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布置成对称于锁定位置。
A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布置在锁定位置的外侧。
A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布置在锁定位置之间。
A1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在主体内布置于一条直线上的成像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布置成基本平行于布置成像单元的方向。
A1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
A1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
其中,每个支承部分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轴和形成于主体上以支架所述轴的承载件。
A1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合成树脂形成。
A1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金属形成。
A1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合成树脂和金属的组合形成。
A1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陶瓷形成。
A1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
其中,每个支承部分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轴和形成于主体上用来支架所述轴的承载件;并且在轴和承载件之间提供等于所述轴半径的2%的缝隙。
A1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以及
布置在支承部分上的推动元件,其在所述保持单元上施加弹性变形力,从而在锁定方向上推动该保持单元。
A1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以及
布置在支承部分上的推动元件,其在保持单元上施加流体粘滞力,从而在锁定方向上推动该保持单元。
A2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在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上固定该保持单元;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以及
布置在支承部分上的推动元件,其在保持单元上施加弹性变形力和流体粘滞力,从而在锁定方向上推动该保持单元。
A2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以及
推动元件,其在钩爪元件上施加弹性变形力,从而推动该钩爪元件与钩爪啮合元件啮合。
A2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固定单元,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钩爪元件和布置在主体上的钩爪啮合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该钩爪啮合元件与钩爪元件啮合;以及
推动元件,其在钩爪元件上施加弹性变形力和流体粘滞压力,从而推动钩爪元件与钩爪啮合元件啮合。
A2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上啮合,
其中,所述啮合位置被设置在保持单元的中心部分。
A2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上啮合,
其中,所述啮合位置被设置在经过保持单元的重心的垂线上。
A2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上啮合,
其中,所述啮合位置相对经过保持单元的重心的垂线对称设置。
A2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上啮合,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并且所述啮合位置被布置在位于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上方的保持单元的中心部分。
A2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上啮合,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并且所述啮合位置相对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上方的保持单元的上边缘的中心部分对称设置。
A2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上啮合,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具有多个被间隔布置的滚筒的中间转印单元,以及缠绕在滚筒上的中间转印带;并且所述啮合位置被布置在滚筒的轴之间的区域。
A2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上啮合,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具有多个被间隔布置的滚筒的中间转印单元,以及缠绕在滚筒上的中间转印带;并且将所述啮合位置布置成,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保持单元能够覆盖滚筒和成像单元的轴。
A3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包括多个锁定钩爪;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相应的锁定钩爪啮合,
其中,所述锁定钩爪被对称地布置。
A3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包括多个锁定钩爪;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相应的锁定钩爪啮合,
其中,所述锁定钩爪被非对称地布置。
A3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包括多个锁定钩爪;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相应的锁定钩爪啮合,
其中,所述锁定钩爪被布置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上。
A3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包括多个锁定钩爪,每个所述锁定钩爪都由合成树脂形成;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相应的锁定钩爪啮合。
A3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包括多个锁定钩爪,每个所述锁定钩爪都由金属形成;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相应的锁定钩爪啮合。
A3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包括多个锁定钩爪,每个所述锁定钩爪由合成树脂和金属形成;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相应的锁定钩爪啮合。
A3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包括多个锁定钩爪,每个所述锁定钩爪都由陶瓷形成;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相应的锁定钩爪啮合。
A3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其中,所述锁定元件的滑动方向与保持单元的打开或关闭方向相同。
A3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其中,所述锁定元件可沿着保持单元的外表面运动。
A3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旋转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多个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转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A4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锁定元件,其能够沿着保持单元的外表面旋转;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转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A4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旋转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锁定元件旋转预定角度,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A4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锁定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能够沿着经过开口部的水平方向滑动;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A4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锁定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能够沿着经过开口部的垂直方向滑动;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A4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锁定元件,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能够沿着经过开口部的倾斜方向滑动;以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A4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当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布置成相对于啮合位置对称。
A4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当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布置在啮合位置的外侧。
A4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在一个或多个啮合位置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布置在啮合位置之间。
A4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多个在主体内布置于一条线上的成像单元;且所述支承部分布置成基本平行于布置成像单元的方向。
A4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
A5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每个所述支承部分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轴和形成于主体上以支承所述轴的承载件。
A5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合成树脂形成。
A5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金属形成。
A5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合成树脂和金属的组合形成。
A5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每个所述支承部分由陶瓷形成。
A5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以及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其中,每个支承部分包括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轴,和形成于主体上用来支架所述轴的承载件;并且在轴和承载件之间提供等于所述轴半径的2%的缝隙。
A5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以及
布置在支承部分上的推动元件,其在所述保持单元上施加弹性变形力,从而在引导锁定元件和锁定承载部分啮合的方向上推动所述保持单元。
A5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以及
布置在支承部分上的推动元件,在所述保持单元上施加流体粘滞力,从而在引导锁定元件和锁定承载部分啮合的方向上推动该保持单元。
A5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以及
布置在支承部分上的推动元件,给保持单元提供弹性变形力和流体粘滞压力,从而在引导锁定元件和锁定承载部分啮合的方向上推动该保持单元。
A5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以及
推动元件,在所述保持单元上施加弹性变形力,从而在引导锁定元件和锁定承载部分啮合的方向上推动该锁定元件。
A6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锁定元件,被可滑动地布置在保持单元上;
布置在主体上的锁定承载部分,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所述锁定元件被滑动,此时所述锁定承载部分与锁定元件啮合;
一个或多个支承部分,在保持单元被打开或关闭时用来支承保持单元,所述支承部分被联结于主体上;以及
推动元件,在所述保持单元上施加弹性变形力和流体粘滞力,从而在引导锁定元件和锁定承载部分啮合的方向上推动该锁定元件。
A6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连接于主体和保持单元的止动元件,用来限制保持单元开启的角度。
A6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具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止动元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主体和保持单元,用来限制保持单元开启的角度,所述止动元件被连接于保持单元的端部。
A6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 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止动元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主体和保持单元,用来限制保持单元开启的角度,所述止动元件被连接在保持单元的中心部分。
A6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冲击吸收元件,布置在主体和保持单元之间,当保持单元被打开时用来减小保持单元的运动速度。
A6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于主体和保持单元之间的冲击吸收元件,当保持单元被打开时通过流体阻力来减小保持单元的移动速度。
A6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于主体和保持单元之间的冲击吸收元件,当保持单元被打开时通过弹性变形力来减小保持单元的运动速度。
B1.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绝缘板包括两层,馈电单元布置于其中。
B2.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绝缘板包括三层或更多,馈电单元布置于其中。
B3.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馈电单元布置在绝缘板的前侧和后侧之上。
B4.如B1或B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绝缘板通过螺栓连接。
B5.如B1或B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通过将形成在绝缘板的一个之上的钩配合装入形成在绝缘板的另一个之中的孔来连接绝缘板。
B6.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包括:
用来将组成单元固定和定位主体内的、布置在壳体中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被布置为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比绝缘板更接近主体。
B7.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包括:
用来将组成单元固定和定位主体内的、布置在壳体中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被布置为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比绝缘板距主体更远。
B8.如B6或B7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所述定位板和绝缘板通过螺栓连接。
B9.如B6或B7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通过将形成在绝缘板的一个之上的钩配合装入形成在绝缘板的另一个之中的孔来连接所述定位板和绝缘板。
B10.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插头导向管,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被分别插入所述导向管,所述每个插头导向管的内径比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外径大出0.01mm至0.5mm之间。
B11.如B10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插头导向管的入口具备锥形表面。
B12.如B10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插头导向管的入口具备圆形表面。
B13.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弹簧导向管,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被分别插入所述导向管,所述每个弹簧导向管的内径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外径大出0.01mm至0.5mm之间。
B14.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弹簧导向管,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被分别插入所述导向管,所述每个弹簧导向管的内径与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外径相等。
B15.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弹簧导向管,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被分别插入所述导向管,所述每个弹簧导向管的内径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外径小于0.01mm至0.5mm之间。
B16.如B13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插头导向管的入口具备锥形表面。
B17.如B13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插头导向管的入口具备圆形表面。
B18.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凸出支承部分,所述凸出支承部分插入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每个凸出支承部分的外部尺寸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内径小。
B19.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凸出支承部分,所述凸出支承部分插入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每个凸出支承部分的外部尺寸与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内径相等。
B20.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凸出支承部分,所述凸出支承部分插入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每个凸出支承部分的外部尺寸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内径大出0.01mm至0.5mm之间。
B21.如B18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凸出支承部分的一端具备锥形表面。
B22.如B18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凸出支承部分的一端具备圆形表面。
B23.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具有与导电板元件相匹配外形的引导肋,导电板元件被装配于其中。
B24.如B23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肋,它处于两个相邻的引导肋之间。
B25.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中形成横向切口,并在绝缘板上形成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被插入横向切口中。
B26.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中形成I形切口,并在绝缘板上形成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被插入I形切口中。
B27.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的两侧沿着宽的方向形成两个凸出部分,以便当导电板元件被装配到引导肋中时,引导肋在两个凸出部分处掣住导电板元件。
B28.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所述导电板元件和绝缘板通过螺栓连接。
B29.如B25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凸出部分的一端具备锥形表面。
B30.如B25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凸出部分的一端具备圆形表面。
B31.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导向孔,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被分别平滑地插入其中;
并在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形成止动部分,所述止动部分的外径比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内径大。
B32.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绝缘板上形成导向孔,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被分别平滑地插入其中;
在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外表面与相应导向孔的内表面之间提供导电膏。
B33.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每个分别被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推动的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上形成凸出支承部分,所述凸出支承部分被插入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凸出支承部分的外部尺寸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内径小。
B34.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每个分别被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推动的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上形成凸出支承部分,所述凸出支承部分被插入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凸出支承部分的外部尺寸与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内径相等。
B35.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每个分别被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推动的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上形成凸出支承部分,所述凸出支承部分被插入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凸出支承部分的外部尺寸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内径大出0.01mm至0.5mm之间。
B36.如B33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凸出支承部分的一端具备锥形表面。
B37.如B33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凸出支承部分的一端具备圆形表面。
B38.如B33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所述凸出支承部分与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之间提供导电膏。
B39.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钢棒形成;
并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由钢琴线或钢丝形成。
B40.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铜棒形成;
并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由钢琴线或钢丝形成。
B41.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或者在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上形成镍层。
B42.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同时在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上分别形成镍层。
B43.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或者在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上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B44.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同时在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上分别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B45.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是平的;
并且导电推动板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相接触的部分是平的。
B46.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是平的;
并且导电推动板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相接触的部分是凸出弧形的。
B47.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是平的;
并且导电推动板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相接触的部分是凸出半球形的。
B48.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是凸出半球形;
并且导电推动板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相接触的部分是平的。
B49.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与导电推动板之间提供导电膏。
B50.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所述导电插头由钢棒形成;
并且所述导电推动板由钢板形成。
B51.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钢棒形成;
并且所述导电推动板由铜板形成。
B52.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铜棒形成;
并且所述导电推动板由钢板形成。
B53.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铜棒形成;
并且所述导电推动板由铜棒形成。
B54.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或者在导电推动板上形成镍层。
B55.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同时在导电推动板上形成镍层。
B56.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或者在导电推动板上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B57.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同时在导电推动板上分别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B58.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通过切割圆柱棒料而形成。
B59.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通过墩锻操作(header operation)形成。
B60.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通过滚压形成。
B61.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上形成弯板,用来抓住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导线。
B62.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上形成弯板,其被插入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
B63.如B6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所述弯板的一端具备锥形表面。
B64.如B6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所述弯板的一端具备圆形表面。
B65.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与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之间提供导电膏。
B66.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所述导电板元件由钢棒形成;
并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由钢琴线或钢丝形成。
B67.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所述导电板元件由铜棒形成;
并且每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由钢琴线或钢丝形成。
B68.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上或者在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上形成镍层。
B69.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上同时在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上形成镍层。
B70.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上或者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B71.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在导电板元件上同时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B72.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施加在相应的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的压力被设定在0.5牛顿到1.5牛顿之间。
B73.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导电推动板施加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压力被设置在0.5牛顿到1.5牛顿之间。
B74.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施加在相应的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压力被设置为相同。
B75.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不同导电推动板施加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的压力被设置为相同。
B76.如权利要求12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多个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中的至少一个的压力被设置为大于其它第一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弹簧的压力;
并且提供用来防止绝缘板的变形的防变形元件,该绝缘板处于被所述导电弹簧推压位置的附近。
B77.如权利要求16所披露的馈电组板,其中
多个导电推动板中的至少一个的压力被设置为大于其它导电推动板的压力;
并且提供用来防止绝缘板的变形的防变形元件,该绝缘板处于被所述导电推动板推压位置的附近。
B78.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是平的;
并且组成单元的每个接线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的一部分是平的,该部分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相接触。
B79.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是平的;
并且每个组成单元的接线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的一部分是凸出弧形的,该部分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相接触。
B80.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是平的;
并且每个组成单元的接线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的一部分是凸出半球形的,该部分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相接触。
B81.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是平的;
并且每个组成单元的接线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包括第一平板和与第一平板垂直的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平板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侧表面相接触。
B82.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是凸出半球形的;
并且每个组成单元的接线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的一部分是平的,该部分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相接触。
B83.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是凸出半球形;
并且每个组成单元的接线端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的一部分是圆锥凹口,该部分与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的一端相接触。
B84.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与相应的组成单元和高压电源的接线端之间提供导电膏。
B85.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钢棒形成;
并且每个所述接线端由钢制成。
B86.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钢棒形成;
并且每个所述接线端由铜制成。
B87.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铜棒形成;
并且每个所述接线端由钢制成。
B88.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每个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由铜棒形成;
并且每个所述接线端由铜制成。
B89.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或者在接线端上形成镍层。
B90.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同时在接线端上形成镍层。
B91.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或者在接线端上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B92.如权利要求11所披露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第一导电插头和第二导电插头上同时在接线端上分别形成铜层,并在各铜层上形成镍层。
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总结,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能够可靠地保持其组成单元,其操作性能优良,并且其在更换和检查组成单元的操作过程中具有优良的安全性能。
此外,可以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能够容易和可见地确认高压电源接线端和成像设备各个组成部件上的接线端之间的连接状况,当接线端出现故障时能够容易修理,以及在为组成部件供应高压电力的电路接触点处能够获得稳定的连接状态。
此外,还可以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能够在电源接线端与组成单元的部件之间可靠地维持相对位置,并且在检查成像设备时具有优良的操作性。
本专利申请要求以下专利申请的日本优先权,2003年5月20日提交的申请NO.2003-142623,2003年5月20日提交的NO.2003-142637,以及2003年7月31日提交的申请NO2003-205123,并将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申请中作为参考。
Claims (48)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所述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以及
布置在所述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
固定单元将该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保持单元的上边缘的中心部。
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
固定单元将该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通过保持单元的重心的垂线上。
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其中
固定单元将所述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相对于通过保持单元的重心的垂线对称地布置。
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以及
所述固定单元将所述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在高于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保持单元的上边缘的中心部分。
6.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以及
所述固定单元将所述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相对于高于中间转印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保持单元的上边缘的中心部分对称地布置。
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单元,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滚筒和缠绕在滚筒上的中间转印带;以及
所述固定单元将所述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于滚筒的轴之间的区域。
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装置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具有中间转印单元,所述中间转印单元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滚筒、缠绕在滚筒上的中间转印带和多个沿着中间转印带布置的成像单元;以及
所述固定单元将所述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被布置为,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保持单元能够覆盖滚筒的轴和成像单元。
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固定单元将所述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一个或多个锁定位置,所述锁定位置位于保持单元的两端。
1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一个或多个通过此开口部可分离地附装于主体上的装置;
相对于开口部能够打开和关闭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在它相对于开口部被关闭时与装置啮合并将该些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上;以及
布置在保持单元上的固定单元,当保持单元相对于开口部关闭时用来固定保持单元;
其中,所述固定单元将所述保持单元固定于保持单元上的三个或更多位置。
1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布置在主体内的高压电源;
布置在主体内的成像装置,其包括从高压电源处接受电力供应的组成单元;以及
馈电组板,其包括壳体、馈电单元和绝缘板,所述壳体可旋转地附装于主体并且在被旋转至第一位置时露出开口部和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盖住开口部,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且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能够从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所述组成单元,所述绝缘板设置在壳体内并且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
其中,所述馈电单元包括:
第一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的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一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一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第二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二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二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以及
导电板元件,与第一导电弹簧的一端和第二导电弹簧的一端相连。
12.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
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被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及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
设置在壳体内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
设置在壳体里的绝缘板,馈电单元被布置在其上;
其中,馈电单元包括:
第一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一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一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第一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第二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线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二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二导电弹簧,用来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以及
导电板元件,与第一导电弹簧的一端和第二导电弹簧的一端相连。
13.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
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
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
设置在壳体里的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
其中,馈电单元包括:
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导电插头连接的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导电弹簧,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高压电源的接线端。
14.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
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
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
设置在壳体里的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
其中,馈电单元包括:
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导电插头连接的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导电板元件,连接在导电弹簧的一端;以及
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导电板元件,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高压电源的接线端。
15.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
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
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
设置在壳体里的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
其中,馈电单元包括:
第一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一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一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第一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第一导电板元件,连接在第一导电弹簧的一端;
第二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二导电插头连接的第二导电弹簧,用以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接触;
第二导电板元件,连接在第二导电弹簧的一端;以及
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第一导电板元件,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第二导电板元件。
16.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
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
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
设置在壳体里的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
其中,馈电单元包括:
第一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第二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以及
导电推动板,其与第一导电插头的后端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相连接,从而推动第一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推动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
17.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
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
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
设置在壳体里的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
其中,馈电单元包括:
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导电插头的后端连接的导电推动板,从而推动该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以及
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导电板元件,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高压电源的接线端。
18.一种成像设备的馈电组板,包括
可旋转地附装于成像设备主体的壳体,所述壳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处于成像设备主体一侧上的开口部,并且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
设置在壳体里的馈电单元,当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能够从主体内的高压电源处供应电力给成像设备的组成单元;以及
设置在壳体里的绝缘板,馈电单元布置在其上;
其中,馈电单元包括:
第一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一导电插头的后端连接的第一导电推动板,从而推动该第一导电插头使之与组成单元的接线端相接触;
第二导电插头,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中心方向滑动,并能在壳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
和第二导电插头的后端连接的第二导电推动板,从而推动该第二导电插头使之与高压电源的接线端相接触;
涂覆绝缘层的缆线,所述缆线的一端被连接至第一导电推动板,而所述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至第二导电推动板。
1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主体,在其一侧上具有开口部;
布置在主体内的高压电源;
通过所述开口部附装于主体上或从主体上拆卸下来的组成单元,所述组成单元包括其上具有接线端的组成元件,该组成元件通过与接线端接触的馈电端从高压电源接收电力;以及
可旋转地附装于主体的可动单元,其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露出开口部,和旋转至第二位置盖住该开口部,当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可动单元保持组成单元,且当该可动单元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馈电端面对所述接线端。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可动单元包括:
馈电单元,其上形成有馈电端;
定位单元,其与组成元件啮合并将该组成元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
绝缘元件;以及
盖板;其中,
馈电单元,定位单元,绝缘元件以及盖板被堆叠在一起。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可动单元包括:
馈电单元,其上形成有馈电端;
定位单元,与组成元件啮合并将该组成元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
绝缘元件;以及
盖板;其中,
当可动单元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定位单元最靠近主体,随后是馈电单元、绝缘元件和盖板。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可动单元包括:
馈电单元,其上形成有馈电端;
定位单元,与组成元件啮合并将该组成元件保持在预定的位置;
绝缘元件;以及
盖板;
其中,当可动单元被设置在第二位置时,绝缘元件最靠近主体,随后是馈电单元、定位单元和盖板。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位单元由金属形成。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绝缘元件具有用以保护馈电端的导向管。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绝缘元件由对比径迹指数(CTI)等于或大于175的合成树脂形成。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绝缘元件由阻燃性等于或高于UL94V-1的合成树脂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成像设备,其中,用于等于或高于2KV电压的裸线和用于低于2KV电压的裸线被交替地布置在绝缘元件的表面上,所述裸线与馈电端连接。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成像设备,其中,直接与多个馈电端连接的裸线和通过转接终端与多个馈电端连接的裸线被布置在绝缘元件的表面;并且
裸线和转接终端被布置为相邻的裸线或转接终端之间的表面距离大于和施加到裸线上的电压比率相关的预定值。
29.如权利要求20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馈电单元具有形成于印制电路板上的电插头和电线。
30.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具有用于从高压电源传输电能的接触端。
31.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具有用于从高压电源传输电能的接触端,并且所述接触端与馈电端通过布置在可动单元内的包覆线连接。
32.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组成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成像单元和中间转印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图像载体,潜影形成于该图像载体上,所述中间转印单元用来把潜影作为色粉图像转印给中间转印带;
可动单元具有用于从高压电源传输电能的接触端,以及
可动单元足够大可以覆盖成像单元、中间转印单元和接触端。
33.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高压电源被布置在可动单元内。
34.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包括定位控制单元,用以将组成元件设定在预定位置。
35.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在可动单元上布置有由金属形成的承载件,用以保持组成元件的轴。
36.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在可动单元上部只有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承载件,用以保持组成元件的轴。
37.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组成元件包括至少一个驱动滚筒的驱动轴和用来可旋转地支承图像载体的支承轴,中间转印带缠绕所述驱动滚筒上,潜影形成所述图像载体上;
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承载件布置在可动单元上,用以保持驱动轴和支承轴;以及
由金属形成的保护部分形成于可动单元上,用以保护承载件。
38.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组成元件包括至少一个驱动滚筒的驱动轴和用来可旋转地支承图像载体的支承轴,中间转印带缠绕所述驱动滚筒上,潜影形成所述图像载体上;
由金属形成的承载件布置在可动单元上,用以保持驱动轴和支承轴;以及
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保护部分形成于可动单元上,用以保护承载件。
39.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被旋转机构支承,同时可以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机构的旋转轴接近水平地布置。
40.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被旋转机构支承,同时可以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机构的旋转轴接近垂直地布置。
41.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被旋转机构支承,同时可以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机构被布置在开口部的右侧上。
42.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被旋转机构支承,同时可以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机构被布置在开口部的左侧上。
43.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被旋转机构支承,同时可以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机构被布置在开口部的上侧附近。
44.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被旋转机构支承,同时可以自由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旋转机构被布置在开口部的下侧附近。
45.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能够相对于一个或多个旋转机构以等于或大于90度的角度旋转。
46.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可滑动地附装于主体。
47.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动单元可滑动地且可旋转地附装于主体。
48.如权利要求19所述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组成单元包括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多个图像载体,潜影形成于所述图像载体上,所述图像载体的各端部沿着开口部所在平面的第一直线布置;并且
所述可动单元由旋转机构支承,其旋转轴几乎平行于第一直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42637A JP4373708B2 (ja) | 2003-05-20 | 2003-05-2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142623/2003 | 2003-05-20 | ||
JP2003142623 | 2003-05-20 | ||
JP142637/2003 | 2003-05-20 | ||
JP2003205123A JP2005049553A (ja) | 2003-07-31 | 2003-07-31 | 給電用面板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5123/2003 | 2003-07-31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1622632A Division CN100535796C (zh) | 2003-05-20 | 2004-05-20 | 成像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5951A true CN1605951A (zh) | 2005-04-13 |
Family
ID=3313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10089794XA Pending CN1605951A (zh) | 2003-05-20 | 2004-05-20 | 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81152B2 (zh) |
EP (1) | EP1482385A3 (zh) |
CN (1) | CN1605951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4903B (zh) * | 2007-10-30 | 2010-12-01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设备 |
CN102809906A (zh) * | 2011-05-31 | 2012-12-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4822222A (zh) * | 2014-01-30 | 2015-08-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印刷电路板和成像设备 |
CN106919021A (zh) * | 2012-10-22 | 2017-07-04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608191A (zh) * | 2016-07-12 | 2018-01-19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39031A (ja) | 2002-09-24 | 2004-05-1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補給用トナー収容器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076427B2 (ja) * | 2002-10-30 | 2008-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3898B2 (ja) * | 2003-02-28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482385A3 (en) | 2003-05-20 | 2005-04-0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5221825A (ja) * | 2004-02-06 | 2005-08-18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8299B2 (ja) * | 2004-02-20 | 2009-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56561B2 (ja) * | 2004-03-05 | 2011-03-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トナー補給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7788B2 (ja) * | 2004-06-18 | 2010-0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措置 |
US7720416B2 (en) | 2004-08-16 | 2010-05-18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447469B2 (en) * | 2004-10-18 | 2008-11-0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ounting member for mounting a toner container thereon |
JP4521759B2 (ja) * | 2004-11-26 | 2010-08-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排気装置及びその排気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663455B2 (ja) * | 2004-11-30 | 2011-04-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5340B2 (ja) * | 2005-03-17 | 2011-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が挿脱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59430A (ja) * | 2005-03-18 | 2006-09-28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2005B2 (ja) * | 2005-05-30 | 2011-07-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6568B2 (ja) * | 2005-06-29 | 2011-07-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4639131B2 (ja) * | 2005-09-15 | 2011-02-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ユニット位置調整方法 |
JP4724002B2 (ja) * | 2006-01-06 | 2011-07-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EP1847493B1 (en) * | 2006-04-19 | 2016-10-05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
JP5239211B2 (ja) * | 2006-07-31 | 2013-07-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61846B2 (ja) * | 2008-02-29 | 2010-10-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21787B2 (ja) * | 2008-02-29 | 2011-11-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39736B2 (ja) * | 2008-02-29 | 2010-09-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71182B2 (ja) * | 2008-10-29 | 2011-04-1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78433B2 (ja) * | 2008-11-28 | 2011-04-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
JP2010271472A (ja) * | 2009-05-20 | 2010-12-02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02858A (ja) * | 2009-11-10 | 2011-05-2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0354B2 (ja) * | 2009-11-20 | 2014-12-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07557A (ja) * | 2009-11-20 | 2011-06-0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05741B2 (ja) * | 2009-11-19 | 2014-10-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073240B (zh) * | 2009-11-19 | 2015-04-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2135751B (zh) | 2010-01-27 | 2014-08-20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5510895B2 (ja) | 2010-05-14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機器用電源スイッチの配置構造、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0028B2 (ja) * | 2012-05-29 | 2016-05-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43059B2 (ja) | 2012-11-12 | 2017-06-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給電装置、被給電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78203B2 (ja) * | 2014-12-09 | 2018-02-1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341991B1 (en) * | 2015-05-20 | 2016-05-17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eskewing mechanism for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module and imaging drums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
JP6686402B2 (ja) * | 2015-12-08 | 2020-04-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ロックレバー構造、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
JP7484298B2 (ja) * | 2020-03-26 | 2024-05-16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粉体処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09970B2 (ja) * | 1988-12-19 | 1999-06-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0335559U (zh) | 1989-08-19 | 1991-04-08 | ||
JP2522155Y2 (ja) | 1989-08-26 | 1997-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569654Y2 (ja) | 1989-09-22 | 1998-04-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536713Y2 (ja) | 1989-11-29 | 1997-05-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装置 |
US5300996A (en) | 1991-06-07 | 1994-04-05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apparatus |
JPH05204244A (ja) | 1992-01-23 | 1993-08-1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408142B1 (en) * | 1992-09-04 | 2002-06-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689764A (en) | 1995-05-24 | 1997-11-18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driving a contact type charging member |
JP3359194B2 (ja) * | 1995-07-31 | 2002-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ホルダ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190083A (ja) * | 1996-01-08 | 1997-07-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接点部の接続構造 |
JPH10186825A (ja) | 1996-09-25 | 1998-07-1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913095A (en) | 1997-08-25 | 1999-06-15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6576177B2 (en) | 1997-12-29 | 2003-06-10 | Ricoh Company,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lding a plastic gear suppressing shrinkage |
JPH11193860A (ja) | 1997-12-29 | 1999-07-21 | Ricoh Co Ltd | 樹脂製の歯車 |
JP3604919B2 (ja) * | 1998-08-31 | 2004-1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KR100371598B1 (ko) | 1999-10-29 | 2003-02-1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회전체 구동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JP2002023508A (ja) * | 2000-07-13 | 2002-01-2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装着方法 |
EP1191409A3 (en) | 2000-09-26 | 2004-01-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187324A (ja) | 2000-10-11 | 2002-07-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開閉部スイッチ機構 |
JP4007531B2 (ja) * | 2000-10-30 | 2007-11-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14869A (ja) * | 2001-01-22 | 2002-07-3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29414A (ja) * | 2001-02-07 | 2002-08-14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47976A (ja) | 2001-03-21 | 2002-12-04 | Ricoh Co Ltd |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02304039A (ja) * | 2001-04-09 | 2002-10-18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18480A (ja) * | 2001-04-23 | 2002-10-3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382657B1 (ko) * | 2001-09-27 | 2003-05-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기능커버를 구비한 복합기 |
JP2003142623A (ja) | 2001-10-31 | 2003-05-16 | Hitachi Ltd | 配線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並びに配線基板形成用のベース基板 |
JP3884640B2 (ja) | 2001-11-02 | 2007-02-21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ートシンク及び発熱体の冷却構造 |
JP2003205123A (ja) | 2002-01-17 | 2003-07-22 | Ace Denken:Kk | 遊技機 |
JP2003263092A (ja) * | 2002-03-08 | 2003-09-19 | Ricoh Co Ltd | 作像手段位置決め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位置決め治具 |
US6973276B2 (en) * | 2002-07-12 | 2005-12-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076427B2 (ja) * | 2002-10-30 | 2008-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EP1482385A3 (en) | 2003-05-20 | 2005-04-0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2004
- 2004-05-18 EP EP04011796A patent/EP1482385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5-19 US US10/847,868 patent/US71811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5-20 CN CNA200410089794XA patent/CN160595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4903B (zh) * | 2007-10-30 | 2010-12-01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设备 |
CN102809906A (zh) * | 2011-05-31 | 2012-12-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2809906B (zh) * | 2011-05-31 | 2015-04-2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6919021A (zh) * | 2012-10-22 | 2017-07-04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822222A (zh) * | 2014-01-30 | 2015-08-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印刷电路板和成像设备 |
US9844132B2 (en) | 2014-01-30 | 2017-12-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d boar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4822222B (zh) * | 2014-01-30 | 2018-09-11 | 佳能株式会社 | 印刷电路板和成像设备 |
US10342123B2 (en) | 2014-01-30 | 2019-07-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d boar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7608191A (zh) * | 2016-07-12 | 2018-01-19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7608191B (zh) * | 2016-07-12 | 2020-12-01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82385A2 (en) | 2004-12-01 |
EP1482385A3 (en) | 2005-04-06 |
US7181152B2 (en) | 2007-02-20 |
US20050008393A1 (en) | 2005-0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05951A (zh) | 成像设备 | |
CN2849777Y (zh) | 导引构件、包含导引构件的显影剂盒和处理盒 | |
CN1186697C (zh) |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1169025C (zh) | 电子照相感光体 | |
CN1222846C (zh) | 处理盒、用于处理盒的安装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1278216C (zh) | 设备关联管理系统、网络设备及设备关联管理方法 | |
CN101046657A (zh) |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 |
CN101046659A (zh) | 调色剂供应装置、成像设备和调色剂供应方法 | |
CN1892485A (zh) | 显影盒 | |
CN101058375A (zh) |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扫描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94075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盒及显影盒 | |
CN1831671A (zh)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CN1499311A (zh) | 离接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636737A (zh) | 墨盒安装/拆除设备、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容器 | |
CN1503070A (zh) | 显影剂载体、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计算机系统 | |
CN1655071A (zh) | 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系统及制造显影设备的方法 | |
CN2828880Y (zh) | 显影装置、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 |
CN2700924Y (zh) |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 |
CN101038466A (zh) | 调色剂容器和使用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供应装置 | |
CN1667524A (zh) | 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系统及制造显影设备的方法 | |
CN199162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 |
CN100351708C (zh) |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单元和计算机系统 | |
CN1912766A (zh) |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 |
CN101080678A (zh) | 显影剂供给容器和显影剂供给系统 | |
CN1841306A (zh) | 显示打印网络系统布局的显示技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5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