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0776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70776A CN1570776A CN200410064026.9A CN200410064026A CN1570776A CN 1570776 A CN1570776 A CN 1570776A CN 200410064026 A CN200410064026 A CN 200410064026A CN 1570776 A CN1570776 A CN 15707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imaging device
- developer
- loading unit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10022579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25254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4859 Gamochaeta purpur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09—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for space saving, e.g.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7—Frame structures using opening shell type machines, e.g. pivoting assembli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多个成像单元、一个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顶面上的加载单元和一个设置于主体操作侧的排出单元。成像装置还包括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用于为相应的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该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布置。显影剂容纳部件可从成像装置的主体上拆卸,且可以在成像装置的上部空间内操作,该空间受限于主体的宽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尤其涉及如彩色打印机、彩色复印机、彩色传真机和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装置可以在记录媒体如纸和胶片上打印彩色图像。彩色打印一般使用四色色粉。因此,彩色成像装置需要的元件多于单色成像装置所需要的元件。彩色打印所花费的时间比单色打印所花费的时间要多。
个人电脑(PC)用户经常在他们的个人电脑外围配置并使用成像装置,如打印机。因而,理想的情况是成像装置的高度较低,且覆盖面积(footprint)较小。
用户经常自己更换耗材且维修成像装置,以便节约时间和降低维修成本。
有两种众所周知的彩色打印方法,一种是鼓式打印方法,一种是直排式(tandem)打印方法。
鼓式打印方法使用感光单元和置于该感光单元周围的多个显影单元。感光单元被旋转与色彩数量一样多的圈数。在每个旋转周期中通过显影单元在感光单元上形成单色图像,多个单色图像重叠形成全色图像。最终,全色图像被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直排式打印方法使用线性排列的多个感光单元和靠近各自的感光单元的多个显影单元。通过显影单元在感光单元上形成单色图像,各个单色图像被一个接一个的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借此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全色图像。
在提高打印速度方面,直排式打印方法要优于鼓式打印方法。然而,直排式打印方法所消耗的色粉比鼓式打印方法所消耗的色粉多。优选分开设置色粉补给单元与显影单元,该色粉补给单元提供色粉(显影剂)给显影单元。与色粉补给单元和显影单元被一同设置在同一墨盒内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的控制分离的色粉补给单元。
优选的是成像装置的主体不仅覆盖面积要小,而且没有部件从其上伸出。主体的顶面可以被用作加载单元(loading unit),已打印的记录媒体被装载在其上。
下面列出的文件1披露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加载单元形成在成像装置的顶面上,显影剂补给单元与显影单元被分开设置。
下面列出的文件2披露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线性排列的多个感光单元、线性排列的多个显影单元和一个中间转印带;感光单元、显影单元和中间转印带被置于斜面上(倾斜的),而不是如文件1中的水平放置,从而减小了其覆盖面积。
下面列出的文件3披露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加载单元是倾斜的,因此增大了能够被装载在加载单元上的记录媒体的数量。
已知描述现有技术的下述文件: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JP2002-362807(1文件),JP2002-214868(文件2),和JP2003-50351(文件3)。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有用的成像装置,其克服了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和更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操作且能够容易地更换耗材的成像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覆盖面积小且能够装载大量的已打印记录媒体的成像装置。
为了实现至少一个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成像单元;
加载单元,其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顶面上;
排出单元,其被置于主体操作侧,在此已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排出单元被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排列,其中,显影剂容纳部件为各个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
其特征在于: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可从成像装置的主体上拆卸,且能够在成像装置的上方空间操作该显影剂容纳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装置,可以在主体上方的空间内更换显影剂容纳部件,该空间限于主体的宽度。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成像单元;
加载单元,其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顶面上;
排出单元,其被置于主体操作侧,在此已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排出单元被排出到加载单元;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被置于主体内,该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排列,其中,显影剂容纳部件为各个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
其特征在于:
最靠近于排出单元的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在比最远离排出单元的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位置更靠下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布置,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按照这种方式排列,即显影剂容纳部件越是远离排出单元,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的位置越高。加载单元可被置于距离排出单元足够远的位置。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截面视图;
图2是从前面看的成像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是从前面看的带有加载单元盖和装置主体盖的成像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4是从后面看的成像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5是成像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解释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加载单元上的多个肋条的结构和功能的放大视图;
图7是用于解释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加载单元上的多个曲面的结构和功能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8是排出单元的排出点和加载单元一端之间的距离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上述文件中披露的发明已经解决了各种技术问题。然而,仍需要改善成像装置的可操作性。
例如,如果色粉存储在其内的显影剂存储部件和记录媒体存储在其内的供纸盒需要在不同方向被加载和卸载,对于还不习惯于成像装置操作的新用户来说,显影剂存储部件和供纸盒的更换是困难的。
如果各种部件如显影剂存储部件和供纸盒需要在不同方向被加载和卸载,在那些方向上就需要有附加的操作空间。如果用户配置成像装置,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补充供纸盒内的纸张,但是由于没有空间来加载和卸载显影剂存储部件,用户就可能需要移动成像装置,以便更换显影剂存储部件。如果成像装置被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则用户操作也可能受限。
彩色成像装置使用多种颜色的色粉,且通常要求使用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其中各个显影剂存储部件各自对应于一种颜色的色粉。优选的是,当用户操作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时,用户能够看到它们。因而,优选的是,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被设置在彩色成像装置的上部。且靠近用户设置的那个显影剂存储部件不遮挡另一个显影剂存储部件。另外,如文件3所述,例如,如果需要在一个方向上打开覆盖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的部件,以便露出显影剂存储部件,优选的是在该方向上打开的部件不遮挡显影剂存储部件。
而且,如果加载单元被设置在成像装置的上部,以便使得成像装置随着第一打印时间(从成像装置输出的第一页所需要的时间周期)的降低而紧凑,可以在高于加载单元位置的位置上提供排出单元。高于加载单元的排出单元可以使得显影剂存储部件难以被看见。
优选的是,直排式的成像装置能够在其加载单元上保持大量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
在成像装置的顶面是加载单元的情况下,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被从排出单元排出,该排出单元一般置于加载单元的一侧且在高于加载单元的位置上。结果,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的数量受限于排出单元从加载单元表面的高度。
如果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的高度超出了排出单元的高度,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就阻塞了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从排出单元的排出流。
如果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与排出单元一样高,则堆叠在顶部上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被从排出单元排出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移动。结果,如果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的高度增加,在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上堆叠另一张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就会变得困难。如果加载单元不是倾斜的,这一问题就变得明显。
如果排出单元的高度增大,或者加载单元的表面降低,加载单元的最低部分和排出单元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可以堆叠大量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
然而,如果常规成像装置(例如在上述文件中披露的)的排出单元增加,则也需要增加常规成像装置的高度。另外,记录媒体到排出单元的输送通路就会变得很长,这就增大了纸张阻塞的危险且增加了第一打印时间(第一页纸排出的时间周期)。需要另外单独考虑这些问题。
而且,成像装置的输送需要适当的缓冲。如果排出单元被做得很高,且因而从成像装置的主体伸出,缓冲和输送就会导致附加的成本。
可替换地,加载单元的表面可以被做得很低,而不是改变排出单元的位置。然而,在成像装置的主体的加载单元下方有各种元件,并不容易降低加载单元的表面。
在上述文件2中披露的常规成像装置的情况中,中间转印单元需被几乎水平地放置。结果,成像装置会在水平方向上变得很长。
如果显影剂补给单元独立于相应的显影单元设置,且从显影剂补给单元到相应的显影单元的补给通路的长度不同,色粉流过补给通路的阻力也变得不同。结果,阻力偏差就会引起需要补给色粉的时间周期和色粉补给量的偏差。
将在下面参照附图叙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成像装置是打印机,其能够使用直排方法形成全色打印。根据另一实施例,成像装置可以是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多功能外围设备。
参照附图1叙述打印机的结构和操作。打印机的主体包括主体1底部的供纸单元2和供纸单元2上面的成像装置3。
供纸单元2具有供纸盒45,在供纸盒内有纸张P(记录媒体)。
成像装置3包括成像单元8、中间转印带7、光学写入单元15和定影单元22。成像单元8具有四个具有图像保持单元的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中间转印带7是由多个辊4、5和6驱动的柔性环带。光学写入单元15在各个图像保持单元上形成图像。定影单元22把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有从供纸单元2到定影单元22的输送通道R,纸张P通过该输送通道被输送。辊6被朝向输送通道R设置。
中间转印带7由其对应于辊4、5和6的顶点形成了三角形,且在辊4和5之间的中间转印带7对应于三角形的底边。副转印辊20设置于经过中间转印带7和辊6相对的位置,输送通道R经过副转印辊20和中间转印辊7中间。带清洁单元21被置于与辊4相对的位置上,其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7。
成像装置3被置于中间转印带7之下,且与由中间转印带7形成的三角形的底边相对。感光鼓10被提供给各个副成像单元,且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下述的单元被围绕感光鼓10设置:充电装置11、显影单元12和清洁单元13。主转印辊14设置于经过中间转印带7和各个感光鼓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在图1中,附图标记仅仅指的是作为代表的副成像单元8BK的元件。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的色粉颜色不同。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分别存储黄、青、品红和黑色的色粉。
通过用调制的激光束L照射感光鼓10的表面,光学写入单元15在感光鼓10的表面上形成了彩色潜像。光学写入单元15被置于成像单元8之下。
打印机以下述方式形成图像。各个副成像单元8的感光鼓10被驱动单元(未示出)顺时针驱动旋转。预定极性的均匀电荷被充电装置11提供到各个感光鼓10的表面。激光束L通过光学写入单元15被应用到感光鼓10的充电表面,借此形成潜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0上的潜像与将要被打印的全色图像所分离成的单个彩色的组成图像对应(黄、青、品红或黑)。当形成在感光鼓10上的潜像经过显影单元12时,潜像通过显影单元12成为可视的色粉图像。
辊4、5和6中的一个被驱动单元(未示出)逆时针旋转,中间转印带7被旋转辊逆时针方向驱动。其他未被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的辊跟随中间转印带7的运动而运转。
副成像单元8Y使用设置于其内的显影单元12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黄色的色粉图像。该黄色的色粉图像被转移辊14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同样地,青色色粉图像、品红色色粉图像和黑色色粉图像分别由副成像单元8C、8M和8BK形成,并按此顺序依次重叠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黄色色粉图像上,借此形成全色的彩色色粉图像。
即使色粉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仍有少量的色粉残留在各个感光鼓的表面上。清洁单元13清除残留的色粉。在清除残留色粉之后,放电单元(未示出)去除感光鼓表面的电荷,借此将感光鼓10表面恢复到最初的状况。
另一方面,纸张P从供纸单元2进入输送通道R,并被输送到辊6和副转印辊20相对放置的部分。位于副转印辊20上游的阻抗辊(resist roller)24决定何时开始提供纸P。
给副转纸辊20加载与保持色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的极性相反的潜在极性。在该相反的极性促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图像被整体转印到纸张P上。在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22。定影装置22施加热和压力到色粉图像上,借此定影色粉图像。
纸P被进一步输送到置于输送通道R一端的排出单元23。排出单元23位于打印机主体1的上部位置。纸张P被排出到位于主体1的顶面上的加载单元36上。在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清洁单元21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打印机具有与中间转印带7相对的四个副成像单元8Y、8M、8C、和8BK,该四个副成像单元8Y、8M、8C和8BK转印且叠加相应的色粉图像到中间转印带7上。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要比具有一个成像单元的打印机更快速地成像。另外,由于加载单元36位于主体1的顶面上,加载单元36没有从主体1上伸出。因而,打印机主体的覆盖面积可以更紧凑。
假设打印机在纸张P上形成全色彩色图像。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可以使用其中一个副成像单元8形成单色图像。打印机也可以形成两色或三色彩色图像。例如,如果要打印的是单色(灰度级)图像,则在副成像单元8BK的感光鼓10上形成潜像。该潜像被副成像单元显影、被转印到纸张P上且被定影装置22定影。
进一步详细叙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
排出单元23把已经成像的纸张P(已成像的记录媒体)排出到加载单元36上,该加载单元在主体1的顶面上。排出单元23被主体1的面(facing)部分1A覆盖。操作面板60和托盘46位于面(部分)1A上。可在主体1的前面(图1中的右面)操作该操作面板60和托盘46。图1中示出的主体1的右侧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操作侧。
隔板(diaphragm)50位于主体1内的加载单元36之下。隔板50被置于加载单元36和中间转印带7的上面之间。隔板50在主体内形成了存储空间51,显影剂存储部件被存储在该存储空间51内。在从排出单元23延伸和趋近于排出单元23的方向上(如图1中的箭头C1和C2所示),多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平行排列在加载单元36之下的存储空间51内。箭头C1指示从排出单元23延伸的方向。纸张P在这个方向从排出单元23被排出。箭头C2指示趋近于排出单元23的方向。黄色色粉、青色色粉品红色粉和黑色色粉分别装在色粉容器37、38、39和40内。色粉容器37、38、39和40被连接到各个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的显影单元12上。当存储在显影单元内的色粉量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显影单元12被相应的色粉容器再充填色粉。
如图1所示,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排列在存储空间51内。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与排出单元之间的距离按此顺序依次增大,且从主体1底面到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的高度也按此顺序依次增加。例如,色粉容器37距离排出单元23最近,且在主体1的底面上方是最低的。色粉容器40距离排出单元23最远,且在主体1的底面上方是最高的。排出单元23被放置的位置高于色粉容器37被放置的位置,且其被放置的位置基本上与色粉容器40被放置的位置一样高。
夹具52位于存储空间51内,且可分开的夹持色粉容器37、38、39和40。夹具52的这种结构使得,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通过被向上提到高于主体1的空间内,可以与夹具52分离,其中,与C1和C2方向垂直的空间宽度(在图2中用“D1”指示)与主体1的宽度相等。通过把色粉容器37、38、39和40连在夹具52上,该四个色粉容器放置于主体1内的特定位置上。即,色粉容器37、38、39和40可以被连接到主体1上和与主体1相分离。
加载单元36是主体1的面部分(在图1中用“1D”指示)。加载单元36从排出单元23的下面沿着方向C1延伸。加载单元36覆盖存储在存储空间5 1内的色粉容器37、38、39和40。加载单元36可以环绕中心单元41被打开和关闭,该中心单元41位于主体1E上,比色粉容器40更加远离排出单元23。中心单元41位于低于色粉容器40的顶部40A的位置上。如图1和3所示,中心单元41包括位于主体1上的轴单元(axle unit)42和位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B的轴承单元43。轴单元42的轴线与主体1的宽度方向“D”(在图3中示出)平行,该方向“D”与方向C1和C2垂直。轴承单元43被轴单元42支撑。按照上述排列,由面1D所形成的、靠近排出单元23的加载单元36的一端可以绕着中心单元41被旋转提升。即,加载单元36在C1方向上打开,加载单元36在该C1方向上从排出单元23延伸。加载单元36的一端可以被提升到高于面1A的位置上。
加载单元36的面积要稍大于纸张P的面积,可以从供纸单元2供给该纸张P。加载单元36是这样倾斜的,即加载单元36的一端部36A要低于远离排出单元23的加载单元36的另一端部36B。
端部36A是加载单元36的最低部分,且其被置于低于排出单元23的排纸点的位置上,通过该排纸点纸张P被排出。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基本上和面1A的最高部分1C一样高,如图1所示。
图8是解释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在图8中,排出点用“A”指示。如上所述,排出点“A”是水平纸“O”和朝向加载单元的面1B之间的交叉点,该水平线“O”从基本在垂直方向放置的排出辊对23A的夹持部231水平延伸,该排出辊对23A相对放置且相互接触。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被置于低于色粉容器37的最高部分37A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色粉容器37、38、39和40可以被连接到主体1上和与主体1相分离,且仅仅需要和(宽度为D1的)主体1一样宽的空间以用于将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连接到主体1上(或者从主体1上分离)。因而,用户可以在主体1上部的空间内更换色粉容器37、38、39和40。
色粉容器距排出单元23越远,该色粉容器被放置得就越高。因此,至少从操作侧(排出单元23侧)可以看到所有的色粉容器37、38、39和40。例如,用户可以看到色粉容器37之上的色粉容器38。相邻色粉容器之间的高度差越大,用户可以看到的色粉容器部分就越多。排出单元没有遮挡色粉容器37、38、39和40。因为用户可以看到色粉容器37、38、39和40,用户就能够容易地操作它们。
因为色粉容器37、38、39和40按照如上所述的排列,可以如此形成加载单元36,即靠近排出单元23的端部36A要低于远离排出单元23的另一端部36B。结果,可以增大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端部36A)之间的距离,而不需向上移动排出单元23。增大纸张P的数量是可能的,该纸张P可以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
通过将加载单元36绕中心单元41旋转,可以提升且打开加载单元36,该中心单元41位于主体1的部分1E上,其距排出单元的距离比色粉容器40距排出单元的距离更远。当打开加载单元36时,加载单元36没有过多遮挡色粉容器40。如图3所示,加载单元36根据此方式打开,所以加载单元36距操作侧(排出单元23)变得更远。因而,用户可以看到通过打开加载单元36而露出的色粉容器37、38、39和40,且可容易地操作色粉容器37、38、39和40。
中心单元41被置于低于色粉容器40的顶部低的位置上,所以,当打开加载单元36时,打开的加载单元36的高度没有变得太高。结果,防止了主体1的高度变得太高。
加载单元36被如此形成,加载单元36可以被提升到高于面1A打开的位置上,在面1A上设置有操作面板60。因而,用户可以从操作侧看到色粉容器37、38、39和40,并可容易地操作色粉容器37、38、39和40。
加载单元36被置于高于色粉容器37的位置上,且基本与色粉容器40一样高。结果,就防止了主体过高,且同时,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可以被放置得足够低于排出单元23,以便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即,端部36A是加载单元36的最低部分,且加载单元36如此形成,即端部36A被置于比排出点低的位置上。由于可以增大排出点和加载单元的端部36A之间的距离(高度差),也可以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
面1A的最高部分1C基本上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B一样高。因此,不增加主体1的高度,就可以增大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之间的距离。因而,也可以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
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被置于低于色粉容器37的最高部分37A的位置上。因此,不增加主体1的高度,就可以增大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之间的距离。因而,可以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
面1D起到主体1以及加载单元36的面的作用。从而,不需增加元件的数量。而且,由于在主体1的面上形成了一斜面,不仅降低了主体1的体积,而且使得主体1看起来更紧凑。
以下叙述供纸盒45和托盘46。
供纸盒45可以通过滑动被加载到主体1上和从主体1上卸下。供纸盒45在从排出单元23延伸和趋近于排出单元23的方向上滑动(用箭头C1和C2指示)。结果,可在主体1的宽度D1的范围内加载和卸载供纸盒45。即使在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有障碍,用户也不需要为打开加载单元36和加载供纸盒45而移动主体1。
可以通过使供纸盒45在箭头C1和C2方向上滑动而加载和卸载。因而,用户可以加载和卸载供纸盒45,且可以从主体1的操作侧打开加载单元36。
托盘46被这样设置在主体1的面1A上,即托盘46的较低部分被轴44旋转支撑。轴44的轴线平行于主体1的宽度方向D。托盘46可以被存储在面1A内,且可以按图1中的箭头F1所指示的旋转方向通过旋转被打开。即,可以通过从操作侧拉伸托盘46而在后方向上打开它。
结果,可以在主体1的宽度D1范围内打开托盘46。即使在主体1的旁边,在宽度D方向上有障碍,用户也不需要为了打开托盘46而移动主体1。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将托盘46存储在面1A内而正向关闭该托盘46(用箭头C1指示),且通过将托盘46拉出面1A而反向打开该托盘46(用箭头C2指示)。因而,用户可以从朝向主体1的操作侧的位置上来操作托盘46。
如图2和3所示,可以通过将面1A绕置于主体1侧面的底部的轴单元47旋转而打开该面1A。轴单元47的轴也平行于主体1的宽度方向D。面1A被反向打开(用箭头C2指示),且被正向关闭(用箭头C1指示)。用户可以用与其打开和关闭托盘46和加载单元36相同的方向来从主体1的操作侧操作面1A。结果,用户可以容易地操作和维护打印机。
如图4和5所示,多个肋条71、72和73设置在加载单元36上,基本呈辐条状从端部36A的中心36D正向延伸(用箭头C1指示)。用宽度74和75将肋条71、72和73在宽度方向上分开。肋条71、72和73被基本置于端部36A和加载单元36的中心之间的范围内。
如图1和6所示,肋条71、72和73从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上向上伸出。根据本实施例,肋条71、72和73与构成加载单元36的面1D形成为一个单元。根据另一个实施例,肋条71、72和73可以独立于面1D形成,且可以被向后连接到面1D上。肋条71、72和73用于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其在排纸方向上的长度大约是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的一半。
如图6所示,肋条71、72和73位于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上,在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和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之间形成了空间S1和S2。当用户从加载单元36上捡拾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时,用户可以将其手指插入到空间S1和S2内。结果,用户可以容易地捡拾起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
由于肋条71、72和73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的中心36D呈辐条状放置,相邻肋条(例如肋条71和72)间的距离在端部36A的相对侧增加。用户可以将其手指插入到空间S1和S2内,更加容易地捡拾起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P1。
三个肋条71、72和73在宽度方向上被距离74和75分开。结果,即使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很大。肋条71、72和73可以用它们自己的重量来防止纸张P的弯曲,保护了在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和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的底面P2之间形成的空间S1和S2。用户可以容易地捡拾起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大量纸张P1。
如图4和5所示,从端部36B到加载单元36的中心形成了多个曲面(curve)80和81。各个曲面80和81的中心从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向上伸出。
曲面80和81形成在宽度方向D上。两曲面80和81之间的界线83形成在宽度方向D,位于表面63C的中心,且比曲面80和81低。如果从上面看曲面80和81,曲面80和81看起来就像如图5中所示的三角形,其在宽度方向D上的宽度在端部36B处很宽,随着其靠近排出单元23,该宽度变得很窄。曲面80(或81)的顶点80A(或81A)延伸到置于表面36C的中心的肋条72。曲面80和81被用于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所以当纸张被从排出单元23排出时,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的边缘到达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B。为了横向打印的方便而设置肋条71、72和73,为了纵向打印的方便而设置曲面80和81。
如上所述,曲面80和81被设置在加载单元86的端部36B和其中心之间的范围内,曲面80和81从表面36C向上延伸。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被如图7所示的堆叠在曲面80和81上。结果,曲面80和81在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的底面P2和界线83的附近的表面36C之间形成了空间S3。当用户从端部36B侧捡拾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时,用户可以将去其手指插入到空间S3内,容易地捡拾起纸张P1。
曲面80和81的数量并不受限为2个,且可以根据纸张P的尺寸和物理特性而相应增加。然而,如果形成太多的曲面,用于用户插入手指的空间S3就可能变得太小。可以确定曲面的数量,以保留足够的空间S3。
本发明还包括了独特构造(unique configuration)。该独特构造是,被置于主体内的中间转印带7、成像单元8和光学写入单元15以与色粉容器37-40一样的倾斜方式倾斜,加载单元36以与色粉容器37-40一样的倾斜方式倾斜。结果,可以容易地降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从而与中间转印带7、成像单元8和光学写入单元15被水平放置的情况相比,不增加主体1的高度,就可以增大排出单元和端部36A之间的距离。可以容易地增大加载单元36的倾角,所以可以堆叠更多数量的纸张P。
另外,由于加载单元36、色粉容器37-40、中间转印带7、成像单元8和光学写入单元15是倾斜的,可以降低主体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覆盖面积可以比上述部件被水平放置的打印机的覆盖面积变得更紧凑。
本发明并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但是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优化。
本发明是基于2003年4月17日申请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号为JP2003-113245和2003年4月17日申请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号为JP2003-113256而作出的,在此一并参考其全部内容。
Claims (39)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成像单元;
加载单元,其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的顶面上;
排出单元,其设置于主体的操作侧,其中已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排出单元被排出到加载单元;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该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布置,且显影剂容纳部件为相应的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
其特征在于:
显影剂容纳部件可以从成像装置的主体上拆卸,且可以在成像装置的上部空间内操作该显影剂容纳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显影剂容纳部件距操作侧越远,显影剂容纳部件被设置得越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可以绕设置于显影剂容纳部件上方位置的旋转中心单元打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中心单元设置于比距排出单元最远的显影剂容纳部件的最高部分低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中心单元包括设置于主体内的轴单元,该轴单元的轴线在主体的宽度方向上,该旋转中心单元还包括位于加载单元内的轴承单元,该轴承单元被所述轴单元支撑。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可以在从操作侧延伸和趋近于操作侧的方向上打开。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操作面板,其设置于位于成像装置的操作侧的主体面上;
其中,加载单元可以被旋转打开到高于供操作面板设置的面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的最高部分和供操作面板设置的面的最高部分一样高。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的最低部分低于设置于最低位置的显影剂容纳部件的最高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在主体内的供纸盒,该供纸盒存储将在其上成像的记录媒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供纸盒可以在从主体操作侧延伸和趋近于主体操作侧的方向上被附连到主体上和从主体上卸下。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主体上的、可打开的托盘,记录媒体可以堆叠在该托盘上;
其中,可以在主体宽度的范围内打开加载单元和所述可打开的托盘。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打开的托盘可以从操作侧反向打开。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是覆盖显影剂容器的主体面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从排出单元之下的端部单元延伸到从排出单元延伸的方向,且该加载单元具有多个向上伸出的肋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肋条从加载单元的端部单元侧的中心基本呈辐条状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肋条的数量为三个。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加载单元的表面上,沿宽度方向形成多个向上伸出的曲面。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的表面是倾斜的,其倾斜方式与显影剂存储部件的倾斜方向相同。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成像单元被倾斜放置,其倾斜方向与显影剂存储部件的倾斜方向相同;以及
加载单元的表面是倾斜的,其倾斜方向与成像单元的倾斜方向相同。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中间转印带,其被倾斜放置,其倾斜方向基本与显影剂容纳部件的倾斜方向相同;
其中,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和
加载单元的表面是倾斜的,其倾斜方向与中间转印带的倾斜方向相同。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倾斜设置的光学写入单元,其倾斜方向与显影剂容纳部件的倾斜方向相同,该光学写入单元利用光束在每个图像保持单元上写入图像;
其中,加载单元的表面是倾斜的,其倾斜方向与光学写入单元的倾斜方向相同。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光学写入单元,其利用光束在图像保持单元上写入图像;和
中间转印带,由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被转印到其上;
其中,成像单元、光学写入单元、中间转印带和加载单元的表面都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与显影剂容纳部件的倾斜方向基本相同。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显影剂容纳部件所需要的空间受限于主体的宽度,该宽度方向垂直于已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排出单元被排出的方向。
2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成像单元;
加载单元,其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的顶面上;
排出单元,其设置于主体的操作侧,其中,已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排出单元被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该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布置,显影剂容纳部件为相应的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
其特征在于,距排出单元最近的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在低于距排出单元最远的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位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排出单元被设置在高于距排出单元最近的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的位置,且在低于距排出单元最远的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的位置。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被如此构造,即其最低部分要低于排出单元的排出点。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操作面板,其设置于位于成像装置操作侧的主体面上;
其中,加载单元被如此构造,即其最高部分基本上与供操作面板设置于其上的面一样高。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被如此构造,即其最低部分被设置于低于最低的一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最高部分被设置的位置。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是主体面部分,该部分覆盖显影剂容纳部件。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排出单元延伸的方向上,加载单元从位于排出单元下方的端部单元延伸;和
多个肋条被设置在加载单元上,该肋条从加载单元的表面向上伸出。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肋条基本从加载单元的端部单元侧的中心辐条状设置。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肋条的数量为三个。
34.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记录媒体从排出单元排出的方向上,多个向上伸出的曲面形成在加载单元的表面上。
35.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单元被如此构造,即其表面是倾斜的,其倾斜方向与显影剂容纳部件排列的方向相同。
3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成像单元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基本与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的方向相同;和
加载单元的表面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基本与成像单元被放置的方向相同。
3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中间转印带,其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与显影剂容纳部件的倾斜方向基本相同;
其中,由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和
加载单元的表面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与中间转印带的倾斜方向相同。
3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倾斜设置的光学写入单元,其倾斜方向与显影剂容纳部件的倾斜方向相同,该光学写入单元利用光束把图像写入到每个图像保持单元上;
其中,加载单元的表面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与光学写入单元的倾斜方向相同。
3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光学写入单元,其利用光束把图像写入到图像保持单元上;和
中间转印带,由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被转印到其上;
其中,成像单元、光学写入单元、中间转印带和加载单元的表面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基本与显影剂容纳部件的倾斜方向相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13245A JP4319448B2 (ja) | 2003-04-17 | 2003-04-17 | 画像形成装置 |
JP113245/03 | 2003-04-17 | ||
JP113256/2003 | 2003-04-17 | ||
JP2003113256A JP4319449B2 (ja) | 2003-04-17 | 2003-04-17 | 画像形成装置 |
JP113256/03 | 2003-04-17 | ||
JP113245/2003 | 2003-04-17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148900A Division CN101349881B (zh) | 2003-04-17 | 2004-04-19 | 成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0776A true CN1570776A (zh) | 2005-01-26 |
CN100426148C CN100426148C (zh) | 2008-10-15 |
Family
ID=3291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64026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26148C (zh) | 2003-04-17 | 2004-04-19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7016629B2 (zh) |
EP (1) | EP1469360B1 (zh) |
CN (1) | CN100426148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87615C (zh) * | 2005-10-20 | 2010-02-0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盖件 |
CN102566364A (zh) * | 2010-11-23 | 2012-07-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39031A (ja) | 2002-09-24 | 2004-05-1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補給用トナー収容器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383898B2 (ja) * | 2003-02-28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118411B (zh) * | 2003-03-05 | 2010-04-21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
US7016629B2 (en) * | 2003-04-17 | 2006-03-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scharging unit of increased capacity |
JP4292991B2 (ja) * | 2003-12-26 | 2009-07-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21825A (ja) * | 2004-02-06 | 2005-08-18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4656561B2 (ja) * | 2004-03-05 | 2011-03-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トナー補給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7788B2 (ja) * | 2004-06-18 | 2010-0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措置 |
JP4544925B2 (ja) * | 2004-07-13 | 2010-09-15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用紙排出トレイ |
US7720416B2 (en) | 2004-08-16 | 2010-05-18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447469B2 (en) * | 2004-10-18 | 2008-11-0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ounting member for mounting a toner container thereon |
JP4480553B2 (ja) * | 2004-11-19 | 2010-06-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45804A (ja) * | 2004-11-19 | 2006-06-0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21759B2 (ja) * | 2004-11-26 | 2010-08-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排気装置及びその排気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663455B2 (ja) * | 2004-11-30 | 2011-04-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68977A (ja) * | 2004-12-20 | 2006-06-29 | Kyocera Mita Corp |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5340B2 (ja) * | 2005-03-17 | 2011-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が挿脱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59430A (ja) * | 2005-03-18 | 2006-09-28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512373B2 (en) * | 2005-09-15 | 2009-03-3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supplier capable of supplying developer at increased speed |
EP1847493B1 (en) * | 2006-04-19 | 2016-10-05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
JP5239211B2 (ja) * | 2006-07-31 | 2013-07-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EP2107781B1 (en) | 2008-02-08 | 2016-06-22 | Ricoh Company, Ltd. | Rotatable scan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510895B2 (ja) | 2010-05-14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機器用電源スイッチの配置構造、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915047B2 (ja) * | 2011-09-15 | 2016-05-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2614B2 (ja) | 2012-06-05 | 2016-06-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装置、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834145B2 (ja) * | 2016-03-01 | 2021-02-2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92401A (en) * | 1969-08-01 | 1972-09-19 | Minolta Camera Kk | Safety system in electrostatic copier |
JPS5675749U (zh) * | 1979-11-16 | 1981-06-20 | ||
JPS58100060A (ja) | 1981-12-04 | 1983-06-14 | Fuji Xerox Co Ltd | 用紙収容装置 |
US4731667A (en) * | 1985-07-15 | 1988-03-1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S6323182A (ja) | 1986-07-16 | 1988-01-30 | Toshiba Corp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JPS63137260A (ja) | 1986-11-28 | 1988-06-09 | Mita Ind Co Ltd | 複写機等に用いられる現像剤の交換装置 |
JPS6440847U (zh) | 1987-09-03 | 1989-03-10 | ||
JPH0255243U (zh) * | 1988-10-17 | 1990-04-20 | ||
US5257068A (en) * | 1989-04-14 | 1993-10-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lamshell-type electrophotographic duplex printer |
JPH0335559U (zh) | 1989-08-19 | 1991-04-08 | ||
US5109254A (en) | 1989-08-25 | 1992-04-28 | Ricoh Company, Ltd. | Developing apparatus |
JP2522155Y2 (ja) | 1989-08-26 | 1997-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569654Y2 (ja) | 1989-09-22 | 1998-04-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536713Y2 (ja) | 1989-11-29 | 1997-05-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装置 |
US5300996A (en) | 1991-06-07 | 1994-04-05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apparatus |
US5128451A (en) * | 1991-07-22 | 1992-07-07 | Allen John W | Protein V:AIgG binding factor |
JPH05204244A (ja) | 1992-01-23 | 1993-08-1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382998A (en) * | 1992-04-08 | 1995-01-17 | Konic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f a clamshell type |
JP3060725B2 (ja) | 1992-06-30 | 2000-07-1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現像剤カ−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110261A (ja) * | 1992-09-25 | 1994-04-22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110262A (ja) | 1992-09-28 | 1994-04-22 | Fujitsu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175332A (ja) * | 1992-12-02 | 1994-06-24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JPH06266227A (ja) * | 1993-03-14 | 1994-09-22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H0844131A (ja) | 1994-07-28 | 1996-02-1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689764A (en) | 1995-05-24 | 1997-11-18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driving a contact type charging member |
JPH0930708A (ja) * | 1995-07-13 | 1997-02-04 | Canon Inc | 記録材排出装置 |
US5887239A (en) * | 1996-08-30 | 1999-03-23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mage-related device having image-medium receiving tray, and a tray for same, and a method for designing such tray |
JPH10186825A (ja) | 1996-09-25 | 1998-07-1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913095A (en) | 1997-08-25 | 1999-06-15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H11133694A (ja) * | 1997-10-30 | 1999-05-21 | Nec Niigata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364585B2 (ja) * | 1997-12-22 | 2003-01-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93860A (ja) | 1997-12-29 | 1999-07-21 | Ricoh Co Ltd | 樹脂製の歯車 |
US6576177B2 (en) | 1997-12-29 | 2003-06-10 | Ricoh Company,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lding a plastic gear suppressing shrinkage |
JPH11352743A (ja) * | 1998-06-09 | 1999-12-24 |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 タンデム型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EP1099986A4 (en) * | 1998-07-21 | 2007-12-12 | Canon Finetech Inc | IMAGE FORMING DEVICE |
JP2001002308A (ja) | 1999-06-23 | 2001-01-09 | Copyer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374066B1 (en) * | 1999-06-29 | 2002-04-16 | Xerox Corporation | Arcuate surface apparatus design method |
KR100371598B1 (ko) | 1999-10-29 | 2003-02-1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회전체 구동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US6301456B1 (en) * | 2000-09-22 | 2001-10-09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a cartridge into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EP1191409A3 (en) | 2000-09-26 | 2004-01-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187324A (ja) | 2000-10-11 | 2002-07-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開閉部スイッチ機構 |
CN100403187C (zh) * | 2000-10-27 | 2008-07-16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JP4031923B2 (ja) | 2000-10-27 | 2008-01-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4144175B2 (ja) * | 2000-11-20 | 2008-09-0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画像ジョブ結合方法 |
JP3797101B2 (ja) * | 2000-12-28 | 2006-07-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連続用紙印刷装置および用紙積載装置 |
JP2002214868A (ja) | 2001-01-18 | 2002-07-31 | Fuji Xerox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014809B2 (ja) | 2001-02-19 | 2007-11-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補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741820B2 (en) * | 2001-02-19 | 2004-05-2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328542A (ja) | 2001-02-28 | 2002-11-15 | Ricoh Co Ltd | 両面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47976A (ja) | 2001-03-21 | 2002-12-04 | Ricoh Co Ltd |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03050531A (ja) * | 2001-05-29 | 2003-02-21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62807A (ja) | 2001-06-05 | 2002-12-1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738708B2 (ja) | 2001-07-10 | 2006-01-25 |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 シート状物の架橋方法 |
JP2003019846A (ja) * | 2001-07-10 | 2003-01-21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用操作パネ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296202A3 (en) * | 2001-09-21 | 2003-06-18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duplex print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
JP4190237B2 (ja) * | 2001-10-22 | 2008-1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US7079790B2 (en) | 2001-10-26 | 2006-07-18 | Kyocer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6799011B2 (en) * | 2001-11-05 | 2004-09-2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ndem-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3177592A (ja) * | 2001-12-07 | 2003-06-27 | Sharp Corp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EP1331525A3 (en) * | 2002-01-25 | 2004-06-2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workability |
JP2004029057A (ja) | 2002-06-21 | 2004-01-2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678485B1 (en) * | 2002-06-24 | 2004-01-1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Control panel display for a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CN1268987C (zh) | 2002-07-26 | 2006-08-0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
KR100564958B1 (ko) * | 2002-09-12 | 2006-03-30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컬러 화상 형성 장치 |
CN101118411B (zh) * | 2003-03-05 | 2010-04-21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
US7016629B2 (en) * | 2003-04-17 | 2006-03-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scharging unit of increased capacity |
JP4374895B2 (ja) * | 2003-05-09 | 2009-12-0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75606A (ja) * | 2003-09-02 | 2005-03-24 | Brother Ind Ltd | 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複写機 |
USD527416S1 (en) * | 2003-11-10 | 2006-08-29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Printer |
JP4189748B2 (ja) * | 2003-12-26 | 2008-1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447469B2 (en) * | 2004-10-18 | 2008-11-0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ounting member for mounting a toner container thereon |
US7398968B2 (en) * | 2004-11-01 | 2008-07-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maging apparatus |
JP4270107B2 (ja) * | 2004-11-04 | 2009-05-27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512373B2 (en) * | 2005-09-15 | 2009-03-3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supplier capable of supplying developer at increased speed |
-
2004
- 2004-04-16 US US10/825,431 patent/US701662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19 EP EP04009214A patent/EP146936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19 CN CNB2004100640269A patent/CN10042614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
- 2006-01-20 US US11/335,469 patent/US2006012076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
- 2007-06-15 US US11/763,897 patent/US762034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87615C (zh) * | 2005-10-20 | 2010-02-0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盖件 |
CN102566364A (zh) * | 2010-11-23 | 2012-07-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69360A1 (en) | 2004-10-20 |
EP1469360B1 (en) | 2013-02-27 |
US20040208676A1 (en) | 2004-10-21 |
US20070234912A1 (en) | 2007-10-11 |
US20060120763A1 (en) | 2006-06-08 |
US7620345B2 (en) | 2009-11-17 |
US7016629B2 (en) | 2006-03-21 |
CN100426148C (zh) | 2008-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70776A (zh) | 成像装置 | |
US8768221B2 (en) | Powder delivery member, and powd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spectively using such powder delivery member | |
US8543040B2 (en) | Powder storage container,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powder storage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39980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940758A (zh) | 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61943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8095038B2 (en) | Compact imag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067734A (zh) | 供料容器和图像形成单元 | |
CN1122881C (zh) | 电摄影成像装置 | |
US8855511B2 (en) | Multi-compartment storage container for developer, developer detection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624598A (zh) | 显影剂盒、使用该显影剂盒的显影装置及成像设备 | |
JP4852286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349881B (zh) | 成像装置 | |
JP2004198891A (ja) | 廃棄粉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624599A (zh) | 成像装置 | |
JP397944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11145B2 (ja) |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40392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436687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93304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824905B2 (en) | Storage container for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4198768A (ja) | 廃棄粉体回収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CN185492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321393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31788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