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9881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9881B
CN101349881B CN2008102148900A CN200810214890A CN101349881B CN 101349881 B CN101349881 B CN 101349881B CN 2008102148900 A CN2008102148900 A CN 2008102148900A CN 200810214890 A CN200810214890 A CN 200810214890A CN 101349881 B CN101349881 B CN 101349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imaging device
loading unit
accommodating parts
guidanc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48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9881A (zh
Inventor
石井洋
野口裕辅
久间数修
木仓真
福地丰
铃木一喜
佐佐木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132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194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9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9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9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9881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多个成像单元、一个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顶面上的加载单元和一个设置于主体操作侧的排出单元。成像装置还包括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用于为相应的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该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布置。显影剂容纳部件可从成像装置的主体上拆卸,且可以在成像装置的上部空间内操作,该空间受限于主体的宽度。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本申请为理光株式会社于2004年4月19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题为“成像装置”的申请号为200410064026.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尤其涉及如彩色打印机、彩色复印机、彩色传真机和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装置可以在记录媒体如纸和胶片上打印彩色图像。彩色打印一般使用四色色粉。因此,彩色成像装置需要的元件多于单色成像装置所需要的元件。彩色打印所花费的时间比单色打印所花费的时间要多。
个人电脑(PC)用户经常在他们的个人电脑外围配置并使用成像装置,如打印机。因而,理想的情况是成像装置的高度较低,且覆盖面积(footprint)较小。
用户经常自己更换耗材且维修成像装置,以便节约时间和降低维修成本。
有两种众所周知的彩色打印方法,一种是鼓式打印方法,一种是直排式(tandem)打印方法。
鼓式打印方法使用感光单元和置于该感光单元周围的多个显影单元。感光单元被旋转与色彩数量一样多的圈数。在每个旋转周期中通过显影单元在感光单元上形成单色图像,多个单色图像重叠形成全色图像。最终,全色图像被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直排式打印方法使用线性排列的多个感光单元和靠近各自的感光单元的多个显影单元。通过显影单元在感光单元上形成单色图像,各个单色图像被一个接一个的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借此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全色图像。
在提高打印速度方面,直排式打印方法要优于鼓式打印方法。然而,直排式打印方法所消耗的色粉比鼓式打印方法所消耗的色粉多。优选分开设置色粉补给单元与显影单元,该色粉补给单元提供色粉(显影剂)给显影单元。与色粉补给单元和显影单元被一同设置在同一墨盒内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的控制分离的色粉补给单元。
优选的是成像装置的主体不仅覆盖面积要小,而且没有部件从其上伸出。主体的顶面可以被用作加载单元(loading unit),已打印的记录媒体被装载在其上。
下面列出的文件1披露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加载单元形成在成像装置的顶面上,显影剂补给单元与显影单元被分开设置。
下面列出的文件2披露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线性排列的多个感光单元、线性排列的多个显影单元和一个中间转印带;感光单元、显影单元和中间转印带被置于斜面上(倾斜的),而不是如文件1中的水平放置,从而减小了其覆盖面积。
下面列出的文件3披露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加载单元是倾斜的,因此增大了能够被装载在加载单元上的记录媒体的数量。
已知描述现有技术的下述文件: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JP2002-362807(1文件),JP2002-214868(文件2),和JP2003-50351(文件3)。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有用的成像装置,其克服了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和更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操作且能够容易地更换耗材的成像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覆盖面积小且能够装载大量的已打印记录媒体的成像装置。
为了实现至少一个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成像单元;
加载单元,其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顶面上;
排出单元,其被置于主体操作侧,在此已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排出单元被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排列,其中,显影剂容纳部件为各个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
其特征在于: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可从成像装置的主体上拆卸,且能够在成像装置的上方空间操作该显影剂容纳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装置,可以在主体上方的空间内更换显影剂容纳部件,该空间限于主体的宽度。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成像单元;
加载单元,其形成在成像装置的主体顶面上;
排出单元,其被置于主体操作侧,在此已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通过排出单元被排出到加载单元;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被置于主体内,该显影剂容纳部件沿着从主体的操作侧延伸的方向排列,其中,显影剂容纳部件为各个成像单元提供显影剂,
其特征在于:
最靠近于排出单元的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在比最远离排出单元的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位置更靠下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布置,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按照这种方式排列,即显影剂容纳部件越是远离排出单元,显影剂容纳部件被放置的位置越高。加载单元可被置于距离排出单元足够远的位置。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截面视图;
图2是从前面看的成像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是从前面看的带有加载单元盖和装置主体盖的成像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4是从后面看的成像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5是成像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解释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加载单元上的多个肋条的结构和功能的放大视图;
图7是用于解释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加载单元上的多个曲面的结构和功能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8是排出单元的排出点和加载单元一端之间的距离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上述文件中披露的发明已经解决了各种技术问题。然而,仍需要改善成像装置的可操作性。
例如,如果色粉存储在其内的显影剂存储部件和记录媒体存储在其内的供纸盒需要在不同方向被加载和卸载,对于还不习惯于成像装置操作的新用户来说,显影剂存储部件和供纸盒的更换是困难的。
如果各种部件如显影剂存储部件和供纸盒需要在不同方向被加载和卸载,在那些方向上就需要有附加的操作空间。如果用户配置成像装置,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补充供纸盒内的纸张,但是由于没有空间来加载和卸载显影剂存储部件,用户就可能需要移动成像装置,以便更换显影剂存储部件。如果成像装置被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则用户操作也可能受限。
彩色成像装置使用多种颜色的色粉,且通常要求使用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其中各个显影剂存储部件各自对应于一种颜色的色粉。优选的是,当用户操作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时,用户能够看到它们。因而,优选的是,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被设置在彩色成像装置的上部。且靠近用户设置的那个显影剂存储部件不遮挡另一个显影剂存储部件。另外,如文件3所述,例如,如果需要在一个方向上打开覆盖多个显影剂存储部件的部件,以便露出显影剂存储部件,优选的是在该方向上打开的部件不遮挡显影剂存储部件。
而且,如果加载单元被设置在成像装置的上部,以便使得成像装置随着第一打印时间(从成像装置输出的第一页所需要的时间周期)的降低而紧凑,可以在高于加载单元位置的位置上提供排出单元。高于加载单元的排出单元可以使得显影剂存储部件难以被看见。
优选的是,直排式的成像装置能够在其加载单元上保持大量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
在成像装置的顶面是加载单元的情况下,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被从排出单元排出,该排出单元一般置于加载单元的一侧且在高于加载单元的位置上。结果,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的数量受限于排出单元从加载单元表面的高度。
如果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的高度超出了排出单元的高度,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就阻塞了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从排出单元的排出流。
如果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与排出单元一样高,则堆叠在顶部上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被从排出单元排出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移动。结果,如果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的高度增加,在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上堆叠另一张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就会变得困难。如果加载单元不是倾斜的,这一问题就变得明显。
如果排出单元的高度增大,或者加载单元的表面降低,加载单元的最低部分和排出单元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可以堆叠大量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
然而,如果常规成像装置(例如在上述文件中披露的)的排出单元增加,则也需要增加常规成像装置的高度。另外,记录媒体到排出单元的输送通路就会变得很长,这就增大了纸张阻塞的危险且增加了第一打印时间(第一页纸排出的时间周期)。需要另外单独考虑这些问题。
而且,成像装置的输送需要适当的缓冲。如果排出单元被做得很高,且因而从成像装置的主体伸出,缓冲和输送就会导致附加的成本。
可替换地,加载单元的表面可以被做得很低,而不是改变排出单元的位置。然而,在成像装置的主体的加载单元下方有各种元件,并不容易降低加载单元的表面。
在上述文件2中披露的常规成像装置的情况中,中间转印单元需被几乎水平地放置。结果,成像装置会在水平方向上变得很长。
如果显影剂补给单元独立于相应的显影单元设置,且从显影剂补给单元到相应的显影单元的补给通路的长度不同,色粉流过补给通路的阻力也变得不同。结果,阻力偏差就会引起需要补给色粉的时间周期和色粉补给量的偏差。
将在下面参照附图叙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成像装置是打印机,其能够使用直排方法形成全色打印。根据另一实施例,成像装置可以是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多功能外围设备。
参照附图1叙述打印机的结构和操作。打印机的主体包括主体1底部的供纸单元2和供纸单元2上面的成像装置3。
供纸单元2具有供纸盒45,在供纸盒内有纸张P(记录媒体)。
成像装置3包括成像单元8、中间转印带7、光学写入单元15和定影单元22。成像单元8具有四个具有图像保持单元的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中间转印带7是由多个辊4、5和6驱动的柔性环带。光学写入单元15在各个图像保持单元上形成图像。定影单元22把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有从供纸单元2到定影单元22的输送通道R,纸张P通过该输送通道被输送。辊6被朝向输送通道R设置。
中间转印带7由其对应于辊4、5和6的顶点形成了三角形,且在辊4和5之间的中间转印带7对应于三角形的底边。副转印辊20设置于经过中间转印带7和辊6相对的位置,输送通道R经过副转印辊20和中间转印辊7中间。带清洁单元21被置于与辊4相对的位置上,其用于清洁中间转印带7。
成像装置3被置于中间转印带7之下,且与由中间转印带7形成的三角形的底边相对。感光鼓10被提供给各个副成像单元,且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下述的单元被围绕感光鼓10设置:充电装置11、显影单元12和清洁单元13。主转印辊14设置于经过中间转印带7和各个感光鼓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在图1中,附图标记仅仅指的是作为代表的副成像单元8BK的元件。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的色粉颜色不同。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分别存储黄、青、品红和黑色的色粉。
通过用调制的激光束L照射感光鼓10的表面,光学写入单元15在感光鼓10的表面上形成了彩色潜像。光学写入单元15被置于成像单元8之下。
打印机以下述方式形成图像。各个副成像单元8的感光鼓10被驱动单元(未示出)顺时针驱动旋转。预定极性的均匀电荷被充电装置11提供到各个感光鼓10的表面。激光束L通过光学写入单元15被应用到感光鼓10的充电表面,借此形成潜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0上的潜像与将要被打印的全色图像所分离成的单个彩色的组成图像对应(黄、青、品红或黑)。当形成在感光鼓10上的潜像经过显影单元12时,潜像通过显影单元12成为可视的色粉图像。
辊4、5和6中的一个被驱动单元(未示出)逆时针旋转,中间转印带7被旋转辊逆时针方向驱动。其他未被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的辊跟随中间转印带7的运动而运转。
副成像单元8Y使用设置于其内的显影单元12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黄色的色粉图像。该黄色的色粉图像被转移辊14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同样地,青色色粉图像、品红色色粉图像和黑色色粉图像分别由副成像单元8C、8M和8BK形成,并按此顺序依次重叠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黄色色粉图像上,借此形成全色的彩色色粉图像。
即使色粉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仍有少量的色粉残留在各个感光鼓的表面上。清洁单元13清除残留的色粉。在清除残留色粉之后,放电单元(未示出)去除感光鼓表面的电荷,借此将感光鼓10表面恢复到最初的状况。
另一方面,纸张P从供纸单元2进入输送通道R,并被输送到辊6和副转印辊20相对放置的部分。位于副转印辊20上游的阻抗辊(resist roller)24决定何时开始提供纸P。
给副转纸辊20加载与保持色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的极性相反的潜在极性。在该相反的极性促使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图像被整体转印到纸张P上。在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22。定影装置22施加热和压力到色粉图像上,借此定影色粉图像。
纸P被进一步输送到置于输送通道R一端的排出单元23。排出单元23位于打印机主体1的上部位置。纸张P被排出到位于主体1的顶面上的加载单元36上。在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清洁单元21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打印机具有与中间转印带7相对的四个副成像单元8Y、8M、8C、和8BK,该四个副成像单元8Y、8M、8C和8BK转印且叠加相应的色粉图像到中间转印带7上。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要比具有一个成像单元的打印机更快速地成像。另外,由于加载单元36位于主体1的顶面上,加载单元36没有从主体1上伸出。因而,打印机主体的覆盖面积可以更紧凑。
假设打印机在纸张P上形成全色彩色图像。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可以使用其中一个副成像单元8形成单色图像。打印机也可以形成两色或三色彩色图像。例如,如果要打印的是单色(灰度级)图像,则在副成像单元8BK的感光鼓10上形成潜像。该潜像被副成像单元显影、被转印到纸张P上且被定影装置22定影。
进一步详细叙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
排出单元23把已经成像的纸张P(已成像的记录媒体)排出到加载单元36上,该加载单元在主体1的顶面上。排出单元23被主体1的面(facing)部分1A覆盖。操作面板60和托盘46位于面(部分)1A上。可在主体1的前面(图1中的右面)操作该操作面板60和托盘46。图1中示出的主体1的右侧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操作侧。
隔板(diaphragm)50位于主体1内的加载单元36之下。隔板50被置于加载单元36和中间转印带7的上面之间。隔板50在主体内形成了存储空间51,显影剂存储部件被存储在该存储空间51内。在从排出单元23延伸和趋近于排出单元23的方向上(如图1中的箭头C1和C2所示),多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平行排列在加载单元36之下的存储空间51内。箭头C1指示从排出单元23延伸的方向。纸张P在这个方向从排出单元23被排出。箭头C2指示趋近于排出单元23的方向。黄色色粉、青色色粉品红色粉和黑色色粉分别装在色粉容器37、38、39和40内。色粉容器37、38、39和40被连接到各个副成像单元8Y、8C、8M和8BK的显影单元12上。当存储在显影单元内的色粉量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显影单元12被相应的色粉容器再充填色粉。
如图1所示,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排列在存储空间51内。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与排出单元之间的距离按此顺序依次增大,且从主体1底面到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的高度也按此顺序依次增加。例如,色粉容器37距离排出单元23最近,且在主体1的底面上方是最低的。色粉容器40距离排出单元23最远,且在主体1的底面上方是最高的。排出单元23被放置的位置高于色粉容器37被放置的位置,且其被放置的位置基本上与色粉容器40被放置的位置一样高。
夹具52位于存储空间51内,且可分开的夹持色粉容器37、38、39和40。夹具52的这种结构使得,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通过被向上提到高于主体1的空间内,可以与夹具52分离,其中,与C1和C2方向垂直的空间宽度(在图2中用“D1”指示)与主体1的宽度相等。通过把色粉容器37、38、39和40连在夹具52上,该四个色粉容器放置于主体1内的特定位置上。即,色粉容器37、38、39和40可以被连接到主体1上和与主体1相分离。
加载单元36是主体1的面部分(在图1中用“1D”指示)。加载单元36从排出单元23的下面沿着方向C1延伸。加载单元36覆盖存储在存储空间51内的色粉容器37、38、39和40。加载单元36可以环绕中心单元41被打开和关闭,该中心单元41位于主体1E上,比色粉容器40更加远离排出单元23。中心单元41位于低于色粉容器40的顶部40A的位置上。如图1和3所示,中心单元41包括位于主体1上的轴单元(axle unit)42和位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B的轴承单元43。轴单元42的轴线与主体1的宽度方向“D”(在图3中示出)平行,该方向“D”与方向C1和C2垂直。轴承单元43被轴单元42支撑。按照上述排列,由面1D所形成的、靠近排出单元23的加载单元36的一端可以绕着中心单元41被旋转提升。即,加载单元36在C1方向上打开,加载单元36在该C1方向上从排出单元23延伸。加载单元36的一端可以被提升到高于面1A的位置上。
加载单元36的面积要稍大于纸张P的面积,可以从供纸单元2供给该纸张P。加载单元36是这样倾斜的,即加载单元36的一端部36A要低于远离排出单元23的加载单元36的另一端部36B。
端部36A是加载单元36的最低部分,且其被置于低于排出单元23的排纸点的位置上,通过该排纸点纸张P被排出。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基本上和面1A的最高部分1C一样高,如图1所示。
图8是解释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在图8中,排出点用“A”指示。如上所述,排出点“A”是水平纸“O”和朝向加载单元的面1B之间的交叉点,该水平线“O”从基本在垂直方向放置的排出辊对23A的夹持部231水平延伸,该排出辊对23A相对放置且相互接触。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被置于低于色粉容器37的最高部分37A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色粉容器37、38、39和40可以被连接到主体1上和与主体1相分离,且仅仅需要和(宽度为D1的)主体1一样宽的空间以用于将四个色粉容器37、38、39和40连接到主体1上(或者从主体1上分离)。因而,用户可以在主体1上部的空间内更换色粉容器37、38、39和40。
色粉容器距排出单元23越远,该色粉容器被放置得就越高。因此,至少从操作侧(排出单元23侧)可以看到所有的色粉容器37、38、39和40。例如,用户可以看到色粉容器37之上的色粉容器38。相邻色粉容器之间的高度差越大,用户可以看到的色粉容器部分就越多。排出单元没有遮挡色粉容器37、38、39和40。因为用户可以看到色粉容器37、38、39和40,用户就能够容易地操作它们。
因为色粉容器37、38、39和40按照如上所述的排列,可以如此形成加载单元36,即靠近排出单元23的端部36A要低于远离排出单元23的另一端部36B。结果,可以增大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端部36A)之间的距离,而不需向上移动排出单元23。增大纸张P的数量是可能的,该纸张P可以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
通过将加载单元36绕中心单元41旋转,可以提升且打开加载单元36,该中心单元41位于主体1的部分1E上,其距排出单元的距离比色粉容器40距排出单元的距离更远。当打开加载单元36时,加载单元36没有过多遮挡色粉容器40。如图3所示,加载单元36根据此方式打开,所以加载单元36距操作侧(排出单元23)变得更远。因而,用户可以看到通过打开加载单元36而露出的色粉容器37、38、39和40,且可容易地操作色粉容器37、38、39和40。
中心单元41被置于低于色粉容器40的顶部低的位置上,所以,当打开加载单元36时,打开的加载单元36的高度没有变得太高。结果,防止了主体1的高度变得太高。
加载单元36被如此形成,加载单元36可以被提升到高于面1A打开的位置上,在面1A上设置有操作面板60。因而,用户可以从操作侧看到色粉容器37、38、39和40,并可容易地操作色粉容器37、38、39和40。
加载单元36被置于高于色粉容器37的位置上,且基本与色粉容器40一样高。结果,就防止了主体过高,且同时,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可以被放置得足够低于排出单元23,以便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即,端部36A是加载单元36的最低部分,且加载单元36如此形成,即端部36A被置于比排出点低的位置上。由于可以增大排出点和加载单元的端部36A之间的距离(高度差),也可以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
面1A的最高部分1C基本上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B一样高。因此,不增加主体1的高度,就可以增大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之间的距离。因而,也可以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
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被置于低于色粉容器37的最高部分37A的位置上。因此,不增加主体1的高度,就可以增大排出单元23和加载单元36之间的距离。因而,可以增加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
面1D起到主体1以及加载单元36的面的作用。从而,不需增加元件的数量。而且,由于在主体1的面上形成了一斜面,不仅降低了主体1的体积,而且使得主体1看起来更紧凑。
以下叙述供纸盒45和托盘46。
供纸盒45可以通过滑动被加载到主体1上和从主体1上卸下。供纸盒45在从排出单元23延伸和趋近于排出单元23的方向上滑动(用箭头C1和C2指示)。结果,可在主体1的宽度D1的范围内加载和卸载供纸盒45。即使在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有障碍,用户也不需要为打开加载单元36和加载供纸盒45而移动主体1。
可以通过使供纸盒45在箭头C1和C2方向上滑动而加载和卸载。因而,用户可以加载和卸载供纸盒45,且可以从主体1的操作侧打开加载单元36。
托盘46被这样设置在主体1的面1A上,即托盘46的较低部分被轴44旋转支撑。轴44的轴线平行于主体1的宽度方向D。托盘46可以被存储在面1A内,且可以按图1中的箭头F1所指示的旋转方向通过旋转被打开。即,可以通过从操作侧拉伸托盘46而在后方向上打开它。
结果,可以在主体1的宽度D1范围内打开托盘46。即使在主体1的旁边,在宽度D方向上有障碍,用户也不需要为了打开托盘46而移动主体1。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将托盘46存储在面1A内而正向关闭该托盘46(用箭头C1指示),且通过将托盘46拉出面1A而反向打开该托盘46(用箭头C2指示)。因而,用户可以从朝向主体1的操作侧的位置上来操作托盘46。
如图2和3所示,可以通过将面1A绕置于主体1侧面的底部的轴单元47旋转而打开该面1A。轴单元47的轴也平行于主体1的宽度方向D。面1A被反向打开(用箭头C2指示),且被正向关闭(用箭头C1指示)。用户可以用与其打开和关闭托盘46和加载单元36相同的方向来从主体1的操作侧操作面1A。结果,用户可以容易地操作和维护打印机。
如图4和5所示,多个肋条71、72和73设置在加载单元36上,基本呈辐条状从端部36A的中心36D正向延伸(用箭头C1指示)。用宽度74和75将肋条71、72和73在宽度方向上分开。肋条71、72和73被基本置于端部36A和加载单元36的中心之间的范围内。
如图1和6所示,肋条71、72和73从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上向上伸出。根据本实施例,肋条71、72和73与构成加载单元36的面1D形成为一个单元。根据另一个实施例,肋条71、72和73可以独立于面1D形成,且可以被向后连接到面1D上。肋条71、72和73用于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其在排纸方向上的长度大约是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的一半。
如图6所示,肋条71、72和73位于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上,在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和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之间形成了空间S1和S2。当用户从加载单元36上捡拾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时,用户可以将其手指插入到空间S1和S2内。结果,用户可以容易地捡拾起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
由于肋条71、72和73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的中心36D呈辐条状放置,相邻肋条(例如肋条71和72)间的距离在端部36A的相对侧增加。用户可以将其手指插入到空间S1和S2内,更加容易地捡拾起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P1。
三个肋条71、72和73在宽度方向上被距离74和75分开。结果,即使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纸张P的数量很大。肋条71、72和73可以用它们自己的重量来防止纸张P的弯曲,保护了在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和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的底面P2之间形成的空间S1和S2。用户可以容易地捡拾起堆叠在加载单元36上的大量纸张P1。
如图4和5所示,从端部36B到加载单元36的中心形成了多个曲面(curve)80和81。各个曲面80和81的中心从加载单元36的表面36C向上伸出。
曲面80和81形成在宽度方向D上。两曲面80和81之间的界线83形成在宽度方向D,位于表面63C的中心,且比曲面80和81低。如果从上面看曲面80和81,曲面80和81看起来就像如图5中所示的三角形,其在宽度方向D上的宽度在端部36B处很宽,随着其靠近排出单元23,该宽度变得很窄。曲面80(或81)的顶点80A(或81A)延伸到置于表面36C的中心的肋条72。曲面80和81被用于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所以当纸张被从排出单元23排出时,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的边缘到达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B。为了横向打印的方便而设置肋条71、72和73,为了纵向打印的方便而设置曲面80和81。
如上所述,曲面80和81被设置在加载单元86的端部36B和其中心之间的范围内,曲面80和81从表面36C向上延伸。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被如图7所示的堆叠在曲面80和81上。结果,曲面80和81在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的底面P2和界线83的附近的表面36C之间形成了空间S3。当用户从端部36B侧捡拾堆叠的已形成图像的纸张P1时,用户可以将去其手指插入到空间S3内,容易地捡拾起纸张P1。
曲面80和81的数量并不受限为2个,且可以根据纸张P的尺寸和物理特性而相应增加。然而,如果形成太多的曲面,用于用户插入手指的空间S3就可能变得太小。可以确定曲面的数量,以保留足够的空间S3。
本发明还包括了独特构造(unique configuration)。该独特构造是,被置于主体内的中间转印带7、成像单元8和光学写入单元15以与色粉容器37-40一样的倾斜方式倾斜,加载单元36以与色粉容器37-40一样的倾斜方式倾斜。结果,可以容易地降低加载单元36的端部36A,从而与中间转印带7、成像单元8和光学写入单元15被水平放置的情况相比,不增加主体1的高度,就可以增大排出单元和端部36A之间的距离。可以容易地增大加载单元36的倾角,所以可以堆叠更多数量的纸张P。
另外,由于加载单元36、色粉容器37-40、中间转印带7、成像单元8和光学写入单元15是倾斜的,可以降低主体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覆盖面积可以比上述部件被水平放置的打印机的覆盖面积变得更紧凑。
本发明并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但是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优化。
本发明是基于2003年4月17日申请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号为JP2003-113245和2003年4月17日申请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号为JP2003-113256而作出的,在此一并参考其全部内容。

Claims (16)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在将显影剂运送至相应的成像单元的过程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设置在不同高度;以及
操作面板,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面板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倾斜表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靠近操作面板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另一个低的高度,并且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2.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在将显影剂运送至相应的成像单元的过程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设置在不同高度;以及
操作面板,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面板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倾斜表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靠近操作面板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其它每一个都低的高度,并且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3.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在将显影剂运送至相应的成像单元的过程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设置在不同高度;以及
操作面板,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面板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倾斜表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远离操作面板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并且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4.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在将显影剂运送至相应的成像单元的过程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设置在不同高度;以及
操作面板,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面板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倾斜表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远离操作面板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其它每一个都更高的高度,并且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在将显影剂运送至相应的成像单元的过程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设置在不同高度;以及
操作面板,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面板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倾斜表面上,
其中,所述加载单元绕所述转动轴在远离包括操作面板的所述倾斜表面的方向上枢转到所述打开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6.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在将显影剂运送至相应的成像单元的过程中,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设置在不同高度;以及
操作面板,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面板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倾斜表面上,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为靠近成像装置的背面,所述背面与包括操作面板的所述倾斜表面相反,并且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7.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操作面板,其设置在连接成像装置的顶表面和操作侧表面的倾斜表面上;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为远离成像装置的操作侧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面板成角度地设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从成像装置的侧表面拆卸的供纸盒。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靠近成像装置的操作侧表面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另一个更低的高度。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靠近成像装置的操作侧表面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其它每一个都更低的高度。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远离成像装置的操作侧表面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另一个更高的高度。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最远离成像装置的操作侧表面的一个设置在比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中的其它每一个都更高的高度。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设置为靠近成像装置的背面,所述背面与包括操作面板的所述操作侧表面相反。
1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加载单元,其为所述成像装置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加载单元构造成绕一转动轴枢转;
操作面板,其设置在一倾斜表面上,该倾斜表面包括在成像装置的前表面中,该前表面构造成沿与加载单元的枢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枢转;
排出单元,将已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加载单元上;和
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其设置于主体内,位于加载单元下方,从而在加载单元枢转至打开位置后,可露出显影剂容纳部件,
其中,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纳部件的与操作面板相对的一侧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子成像单元,其每一个包括旋转的感光鼓。
CN2008102148900A 2003-04-17 2004-04-19 成像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1349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3256/03 2003-04-17
JP2003113245A JP4319448B2 (ja) 2003-04-17 2003-04-1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13256A JP4319449B2 (ja) 2003-04-17 2003-04-17 画像形成装置
JP113245/03 2003-04-17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40269A Division CN100426148C (zh) 2003-04-17 2004-04-19 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9881A CN101349881A (zh) 2009-01-21
CN101349881B true CN101349881B (zh) 2011-06-29

Family

ID=33473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4890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349881B (zh) 2003-04-17 2004-04-19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19448B2 (zh)
CN (1) CN1013498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5804A (ja) 2004-11-19 2006-06-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80553B2 (ja) 2004-11-19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6620B2 (ja) * 2005-08-18 2011-07-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0377A (ja) 2006-08-10 2008-02-21 Kyocera Mita Corp トナーコンテナの着脱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0810A (zh) * 1998-07-21 2001-08-29 可比雅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350210A (zh) * 2000-09-22 2002-05-22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
CN1351285A (zh) * 2000-10-27 2002-05-2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0810A (zh) * 1998-07-21 2001-08-29 可比雅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350210A (zh) * 2000-09-22 2002-05-22 莱克斯马克国际公司 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
CN1351285A (zh) * 2000-10-27 2002-05-2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9-30708A 1997.02.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317883A (ja) 2004-11-11
CN101349881A (zh) 2009-01-21
JP4319448B2 (ja) 2009-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6148C (zh) 成像装置
US7965957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uses this developing device
CN10274982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CN101430523B (zh) 调色剂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1414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US20110262189A1 (en) Powder delivery member, and powd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spectively using such powder delivery member
US20170299980A1 (en) Selenium drum capable of continuously supplying powd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1713956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粉末传送储存装置
JPH09325662A (ja) 廃トナー容器及びタンデム型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49881B (zh) 成像装置
JP44805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45007A (zh) 成像装置
US5532812A (en)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copy of an original image on a sheet of paper
JP4377664B2 (ja) 被記録体積載トレイ及びその被記録体積載トレイ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09404A (zh) 具有开闭门的设备
JP39330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64B (zh) 显影剂储存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US737637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table weight balance
JP2759286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7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194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790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H0310056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909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166164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