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6392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76392A CN1476392A CNA028031431A CN02803143A CN1476392A CN 1476392 A CN1476392 A CN 1476392A CN A028031431 A CNA028031431 A CN A028031431A CN 02803143 A CN02803143 A CN 02803143A CN 1476392 A CN1476392 A CN 14763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onditioning unit
- exch
- cooling
- wall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71—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liquid ducts, e.g. for coolant liquids or refrigera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33—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d liquid drainage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107—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arrangements leading to a curved airflow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在使导入空调单元(4)的空气通过在该单元(4)内设置的汽化器(33)及加热芯(34)的空调装置(1)中,使汽化器(33)的冷却配管(90)和加热芯(34)的冷却配管(91)从空调单元(4)的同一侧壁部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特别是属于在空调单元上配设的加热配管及冷却配管的配设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这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已知例如特开平9-123748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分别在仪表板内在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及其副座席上配置收容冷却用及加热用的两个热交换器的空调单元和向该空调单元送风的送风单元。
在前述空调单元内,在其下端侧设置从送风单元来的空气的导入口,从该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通过在该空气导入口的上方分别向大体水平方向、上下排列配置的冷却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此外,应当经在其上方连接的通风道向车室导出。这样一来,通过上下排列配置两个热交换器,谋求该空调单元的小型化,可以降低其搭载空间。
可是所公开的是,在前述现有的空调装置内,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汽化器的冷却配管或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芯的加热配管设置在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一侧或其相反侧。此外,排水口在空调单元的底壁部的适当位置向下方设置进行排水。
在该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单元前方配置的仪表板上安装冷却配管或加热配管,关于它们的位置没有阐述。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上下方向长的空调单元的下端部位于车体的底面附近,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副座席脚下的空间,必须使送风单元配置离底面足够的位置上,据此,由于送风单元的吹出口和空调单元下端的空气导入口在上下方有较大的偏移,所以为了把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气顺畅地输送到空调单元,有必要使两单元在车宽方向间隔大于规定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点而作的,其目是提供在空调单元内配置冷却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同时,从其副座席侧配置的送风单元向该空调单元的下端侧输送空气的空调装置,使加热配管和冷却配管向车体(仪表板)的安装容易,此外,谋求空调装置更加小型化。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手段,其特征为,在空调单元的同一侧上配置加热配管和冷却配管,使两者位置接近,尤其是从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侧壁部取出两配管,使两配管接近,大体呈直角弯曲,在仪表板方向伸延设置。
具体讲,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中,具有:在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的中央部上配置的空调单元,和在该空调单元的副座席侧上配置的送风单元,和把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气传送到前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和在该空调单元内配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交换器,使从前述中间通风道导入到空调单元的空气通过在前述空调单元内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在以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前提下,与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冷却配管以及与前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加热配管是从该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同一侧突出配置的。
根据该构成,因为在空调单元的同一侧配置加热配管和冷却配管,所以在仪表板上安装空调单元期间,定位是容易的,而且安装的操作性提高了。因为可以使加热配管和冷却配管接近配置,所以可以使空调单元结构紧凑。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中,具有:在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置的空调单元,和在该空调单元的副座席侧上配置的送风单元,和把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气传送到前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使从该中间通风通向空调单元的下侧导入的空气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上下排列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在这样的车辆用装置中,与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冷却配管以及与前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加热配管从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的同一侧突出配置。
根据该构成,与权利要求1的发明同样,空调单元的安装操作性是容易的,并且可以使空调单元紧凑。
权利要求3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或2中,前述冷却配管以及加热配管从前述空调单元的同一侧壁部突出配置,两配管大体呈直角弯曲、接近,向前方延伸设置,所以可以有效地充分利用空调单元侧壁部的横向空间,而且可以与仪表板接近、配置空调单元,可以扩大车室内的有效利用面积。
权利要求4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前述冷却配管及加热配管是从前述空调单元的侧壁部突出、大体呈直角弯曲,接近并向前方侧延伸设置,其两配管的前端部相对于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前方配设的仪表板,从接近的位置上开口的仪表板的贯通口向引擎室一侧突出配置,使向仪表板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可以提高两配管和仪表板之间的密封性。
权利要求5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或4中,前述冷却配管以及加热配管突出的前述空调单元的侧壁部处在送风单元侧,因为前述冷却配管以及加热配管在前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之间向前方延伸设置,所以可以有效地充分利用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之间的空间。而且,可以确保与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的相反侧,即驾驶席侧的空间广阔。或者可以在空调单元的驾驶席的侧壁部上设置大型调温通风道,有效地进行车室内的调温也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6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5之任一项中,在空调单元上一体设置支持前述加热配管以及冷却配管的支架,在该支架上支持前述加热配管以及冷却配管中向车体前方延伸的部分,因为在共同的支架上支持两配管,所以可在空调单元上稳定两配管,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上的同时,可以削减部件数,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7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6中,前述加热配管具有把加热用热媒提供给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供给路以及从加热用热媒的返回路,该供给路及返回路上下配置,被前述支架支持,因为在该加热配管的下方,冷却配管被前述支架支持,所以可以使两配管及支架紧凑地布局,而且可以强固地支持两配管。
权利要求8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6或7中,前述支架与两配管的大体中间部分对应,可分割地形成,因为一方的支架部与前述空调单元一体设置,另一方的支架可装卸地安装,所以冷却配管的安装取出容易,定位也是准确的。
权利要求9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6~8之任一项中,在前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的开口部设定为相对冷却配管外径具有规定间隙的大小,具有可相对在前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开口部装卸的密封板,通过安装该密封板,可以把冷却配管固定在支架上。
因此,在装卸与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向空调单元侧壁部露出的膨胀阀时,因为冷却配管能有一点自由移动,所以即使不取出装卸支架,也可以简单地安装膨胀阀,装卸操作是容易的。
权利要求10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9中,前述密封板具有冷却配管用的槽,该槽的大小是比冷却配管外径大,然而比支架开口部小,因为可与冷却配管大体呈直角地装卸,所以通过该密封板可靠地稳定保持在支架上,而且在狭窄空间内也可以容易进行密封板的装卸操作。
权利要求11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6~10之任一项中,支架具有与前述空调单元的前方配置的仪表板对面的平坦面,因为该平坦面被推压到仪表板上开口的加热配管用的开口部以及冷却配管用开口部的周围,所以仪表板和两配管的密封性提高了,防进水性,隔音性,绝热性优良。并且可以通过该平坦面推压上述开口部周围的仪表板绝缘体,可以防止该仪表板绝缘体卷起。
权利要求12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11之任一项中,前述冷却配管经膨胀阀与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前述膨胀阀与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侧壁部的外壁邻接配置,突出壁一体设置在侧壁部的外壁上,从而覆盖前述膨胀阀的周围,设置覆盖在该突出壁上的盖部件,通过该突出壁以及盖部件覆盖前述膨胀阀。
通过该构成,在膨胀阀的周围用橡胶制的密封部件密封,即使不进行卷绕作业,通过该突出壁以及盖部件,也可以防止前述膨胀阀暴露在室外空气中,大幅度提高作业性。而且膨胀阀的安装·取出是容易的。
权利要求13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12之任一项中,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向车体前方且向下方倾斜配置,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中,内部通过冷媒的扁平管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地在车宽方向多个层叠设置,邻接的扁平管之间介入波纹状叶片,该叶片下端部配置在比前述扁平管的下端部靠上侧。
通过该构成,在冷却用热交换器上产生的凝缩水容易从车体后方向前方流过扁平管的下端部,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来的冷凝水快速回收,大幅降低该冷凝水带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上方。
权利要求14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13之任一项中,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因为该排水口在该底壁部位于配设有前述冷却配管以及加热配管的空调单元的同一侧,在车体前方侧接近配设,所以可以把排水配管与前述加热配管、前述冷却配管一起集中制成集中配管,可以紧凑地布局。可以一起进行在仪表板上安装的作业,使安装的操作性提高的同时,使配管和仪表板的密封性提高。
权利要求15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4中,与前述排水口连接,设置排水通路,因为该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与前述冷却配管和加热配管一起从前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侧壁部突出设置,所以可以有效地充分利用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之间的空间,而且可以谋求空调单元相反侧的侧壁部的充分利用或驾驶席侧的空间扩大。
权利要求16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5中,在前述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上连接排水管,因为该排水管向前方侧配设,所以可以把该排水管和加热配管、冷却配管向着仪表板在相同方向集中配设,在可以进行紧凑布局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向仪表板安装的操作性。
权利要求17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6中,在前述空调单元内,前述加热用热交换器以及冷却用热交换器在上下大体水平地配置,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从车体后方向着前方向下倾斜配置,在下方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部具有导入从前述中间通风道来的空气的下部中间,在该下部空间的下方设置空调单元的底壁部,在该底壁部上排水口与前述空调单元一体形成,与该排水口连接的排水通路从空调单元的侧壁部突出配设,而且在比前述中间通风道靠前方的位置上设置。
然而,可以使排水通路以及冷却配管不受中间通风道干扰,在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之间配设。也可以说是中间通风道不受这些排水通道或冷却配管的影响,可有效地把送风单元的空气传送到空调单元。
权利要求18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6或17中,前述冷却配管以及加热配管在前述支架上位于上下地支持,此外,在前述冷却配管的下方配设前述排水管,可以使两配管紧凑地集中布局。
权利要求19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5~18之任一项中,因为安装空调单元的安装部相对在前述空调单元的车体前方侧上具有的仪表板,在接近前述排水通路出口部一体设置,所以可以提高排水通路周围的刚性,可以使排水通路稳定在仪表板的规定位置上安装,使安装精度上升。
权利要求20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3~19之任一项中,因为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的前述排水口最低,其对角部分最高,从这里向排水口形成倾斜面,所以使空调单元内的凝缩水顺畅地导向排水口。
权利要求21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20之任一项中,前述中间通风道具有与前述送风单元连接、从该送风单元向前述空调单元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通风道,和构成与该倾斜通风道以及前述空调单元连接的大体水平的空气通路的水平通风道。
因为根据该构成,流过中间通风道内的空气从斜下方向大体水平方向平滑地进行方向修正,导入空调单元,所以大幅度降低在底壁部上冲撞的空气流,其结果,防止使底壁部的凝缩水卷入空气流内的功能优良。
权利要求22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21中,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的前述排水口最低,其对角部分最高,从这里向排水口形成倾斜面,在前述底壁部的中间部具有平面部,因为即使从排水口向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也向下方向倾斜设置,所以促进了导入空调单元的空气与导入排水口的凝缩水的区别化,可实现加速的凝缩水的排出和空气流顺畅地流动。
权利要求23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3~22的任一项中,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在与从前述中间通风道导入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竖立设置肋条,在比该肋条靠前方处,在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
根据该构成,在比该肋条靠前方,从中间通风道送入空调单元的空气流速低,有效地防止空气流把凝缩水带入上方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内。
权利要求24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23之任一项中,在前述空调单元内,在上下大体水平地配置前述加热用热交换器以及冷却用热交换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从车体后方向前方向下方倾斜配置,在下方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部具有导入从中间通风道来的空气的下部空间,在该下部空间的下方,设置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从车体后方向前方向下方倾斜配置,前述中间通风道和下部空间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大体三角形,前述中间通风道具有从送风单元向前述空调单元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通风道,和从该倾斜通风道与该前述空调单元连接,形成大体水平的空气通路的水平通风道,该倾斜通风道与该送风单元侧的连接部分形成矩形,水平通风道侧的连接部分形成大体三角形。
根据该构成,在中间通风道内空气流顺畅地流动,因为在水平通风道的通路面积宽广的一侧,即车体后方一侧以高速导入空调单元内,在相反一侧,以低速导入空调单元内,所以成为高速空气流顺畅地在空调单元内导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结果,热交换效率好。
权利要求25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24之任一项中,在前述空调单元内,设置变更导入的空气之中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比率、调节调和空气温度的温度调节风门,和转换调和空气吹出方向的吹出方向转换风门,在前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侧壁部上配设驱动前述温度调节风门以及吹出方向转换风门的驱动机构以及调节器(actuator)。
根据该构成,从送风单元来的空气在中间通风道顺畅地流动,导入空调单元的下侧,从那里向上方改变方向,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或者加热用热交换器。其际,温度调节风门经驱动机构被调节器驱动,在通过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之中,通过改变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比率,调节调和空气的温度。这样产生的调和空气通过吹出方向转换风门改换吹出方向,提供给车室内所希望的处所。
在这里,前述两个气流风门的各驱动机构以及调节器一起配置在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壁部上,因为集中配置在只间隔中间通风道部分的前述送风单元和空调单元之间的死空间,所以可以使空调装置小型化,缩小搭载空间。通过这样集中配置两个调节器,可以削减空调单元组装工时数以及该空调单元向车体安装的工时数。
权利要求26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25中,前述温度调节风门由两个风门部件构成,通过摆动控制这两个风门部件,改变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比率,调节调和空气的温度。
通常,为了增大导入加热用热交换器或旁通的空气通路面积,设置大面积的温度调节风门,有必要摆动。为此,有必要增大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之间的间隔,使在空调单元上高度增加。与此相反,因为在本发明中把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之间设置的温度调节风门作成两个风门部件,不增大两热交换器间的空间,能增大导入加热用热交换器或旁通的空气通路面积。
权利要求27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26中,因为前述两个风门部件可以使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侧的空气通路的开闭定时各异地控制,所以可以进行精密的温调控制。
权利要求28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27之任一项中,在前述送风单元上,设置调节分别从车室外及车室内输入的空气量的室内外空气转换风门,在前述送风单元的空调单元侧的壁部上配设用于驱动前述室内外空气转换风门的调节器。
据此,送风单元的室内外空气转换风门的调节器在该送风单元的空调单元侧的壁部,即与空调单元的驱动机构或调节器同样地在两单元间的死空间内配置,可以使空调装置更进一步小型化的同时,可以削减单元组装工时数以及向车体安装的工时数。
权利要求29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1~28之任一项中,空调单元由分为上下的上壳体以及下壳体构成,而且上壳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前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在分成的两部分的上壳体内夹入保持。
根据该构成,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安装容易,保持可靠。因为在其上下壳体上不形成纵分割面,所以不担心凝缩水泄漏,可靠地从排水口排出。
权利要求30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29中,在前述空调单元的车体前方侧上设置了构成与引擎室间隔的仪表板,前述排水口设置在前述下壳体的送风单元一侧,而且在车体前方一侧的位置上,前述排水通路从排水口向送风单元侧沿与前述仪表板大体平行方向延伸,从空调单元突出设置,在前述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上连接排水管,该排水管沿与前述仪表板正交方向延伸,并插入仪表板的开口孔内,前述排水通路由与前述下壳体一体形成的长槽部和与前述上壳体一体形成的长槽部的盖部构成。
根据该构成,因为不将排水通路作为中空体形成,而在下外壳体上作为长槽部形成,是用另外的部件盖在其上面构成的,所以可以与下壳体一起,一体形成排水通路,其际,即使长槽部的深度或长度稍大也能容易地成型,在排水通路的形状或大小方面具有自由度,在确保凝缩水的保持空间的同时,可以设定平滑地排出的形状。
权利要求31的发明为:在具有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和该空调单元在副座席上配设的送风单元,和把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气输送到前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和在前述空调单元内配设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使从前述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的空气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内,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该排水口在前述底壁部,在车体前方侧且在侧壁部方向配设,与该排水口相同的侧壁部方向也配设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却配管。
根据该构成,因为排水口和冷却配管在空调单元的同一侧配设,所以在仪表板上安装空调单元期间,定位是容易的,而且安装作业是容易的。因为可将伴随排水口的排水配管和冷却配管接近配设,所以可以使空调单元紧凑。
权利要求32的发明为:在具有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和该空调单元在副座席侧配设的送风单元,和把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气输送到前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和在前述空调单元内配设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使从前述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的空气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内,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与该排水口一体连接的排水通路在空调单元的侧方一侧突出延伸设置,在该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上连接排水管,
根据该构成,排水通路从上下方向看空调单元时的投影面向侧方突出设置,因为在该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上连接排水管,所以车体侧仪表板的开口位置和排水口位置也可以用不着与车体前后方向一致,两者的位置关系通过改变排水通路的长度可以自由地设定,设计上的自由度大。
因为排水通路可以形成凝缩水的存积空间,所以可以减少在底壁部存积的凝缩水,凝缩水几乎不会被导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卷入。
权利要求33的发明为:在具有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和该空调单元在副座席侧配设的送风单元,和把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气输送到前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把从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下侧的空气通过在前述空调单元内上下排列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的车辆用空装装置内,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该排水口在前述底壁部,在车体前方侧且在侧壁部方向上配设,在与该排水口相同侧壁部方向上也配设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却配管。
根据该构成,与权利要求31的发明同样,空调单元的安装是容易的,可以使空调单元紧凑。
权利要求34的发明为:在具有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和该空调单元在副座席侧配设的送风单元,和把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气输送到前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把从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下侧的空气通过在前述空调单元内上下排列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内,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与该排水口一体连接的排水通路在空调单元的侧方一侧上突出延伸设置,在该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上连接排水管,该排水管在引擎室一侧延伸设置。
根据该构成,与权利要求32的发明同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排水口和仪表板开口位置的设计自由度的同时,可以在排水通路上存积凝缩水,可以防止凝缩水的卷起。
权利要求35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1~34的任一项中,因为设置前述排水通路的侧壁部是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所以可以有效利用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的空间。而且,可以确保增大空调单元与送风单元相反侧,即副座席侧的空间。或者在空调单元在副座席侧的侧壁部上可以设置大型的调温通风道,有效地进行车室内的调温也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36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1~34之任一项中,固定前述冷却配管的支架与前述空调单元一体设置,在该支架上安装与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从前述空调单元的前述侧壁部引出、大体呈直角弯曲、向前述空调单元的车体前方延伸的冷却配管部分,使冷却配管稳定在空调单元上,可以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上。
权利要求37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6中,前述支架与冷却配管的径向中间部分对应,纵向分割形成,因为一方的支架部与前述空调单元一体设置,另一方的支架部可装卸地安装,所以冷却配管的安装、取出容易,定位也是可靠的。
权利要求38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6中,在前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的开口部相对冷却配管外径设定在具有规定间隙大小,通过安装在前述支架上可装卸地设置的密封板,可以把冷却配管固定在支架上。然而,在装卸与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向空调单元侧壁部露出的膨胀阀时,因为冷却配管稍微自由地移动,所以即使不取出装卸支架,也可以简单地装卸膨胀阀,装卸作业是容易的。
权利要求39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7中,在前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的开口部相对冷却配管外径设定在具有规定间隙大小,通过安装在前述支架上可装卸地设置的密封板,可以把冷却配管固定在支架上。因此,可以获得与权利要求38的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40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8中,前述密封板具有与冷却配管对应的槽,该槽的大小是比冷却配管外径大,而比前述支架的开口小,因为可与冷却配管大体呈直角地装卸,用该密封板可以使冷却配管可靠地稳定并保持在支架上。
权利要求41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9中,前述密封板具有与冷却配管对应的槽,该槽的大小是比冷却配管外径大,而比前述支架的开口小,因为可与冷却配管大体呈直角地装卸,所以可以获得与权利要求40的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42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31~34的任一项中,前述排水口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在副座席侧且在车体前部侧上配置,前述排水通路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副座席侧从空调单元突出设置,在相对于从中间通风道传送到空调单元的空气流难以受影响的位置上对排水口开口,而且因为在排水通路上,把凝缩水引导到空调单元的投影面外,所以可以防止凝缩水卷入到冷却用热交换器内。
权利要求43的发明为在权利要求42中,前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的排水口最低,其对角部分最高,从这里向排水口形成倾斜面,因为从排水口向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也向下方倾斜设置,所以使凝缩水加速集中于排水口,而且导向排水通路的出口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侧后方看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右侧后方看的空调装置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空调装置外观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空调装置的配置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空调装置构造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6是示出空调单元内部构造的截面图。
图7是说明汽化器设置状态的图。
图8示出图7的汽化器的扁平管及波纹状叶片的截面形状。
图9是示出空调单元外观的正面图。
图10是说明空调单元的加热配管以及冷却配管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1是从反方向看图8的加热配管及冷却配管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2是从送风单元侧看空调单元的外观图,示出在仪表板上安装的情况。
图13是从左侧后方看的空调单元的底壁部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右前方看的空调单元的底壁部的立体图。
图15是空调单元底壁部的平面图。
图16是从空调单元底壁部的前方看的平面图。
图17是空调单元底壁部的侧面图。
图18是中间通风道的立体图。
图19是左驾驶车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0示出图19的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支架部局部放大图,是说明加热配管以及冷却配管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22是从反方向看图21部分的图。
图23是从引擎室侧看图19的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的图。
图24是说明膨胀阀盒安装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图1~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外观图,该空调装置如图4所示收容在汽车车室内配置的仪表盘2的内方。该汽车的驾驶席及副座席分别设置在车体右侧及左侧。是所谓的右驾驶车,此外,通过仪表板P隔开前部的引擎室和车室的前侧(在图6、图10示出)。在本说明书中,对空调装置1的车体前侧及车体后侧也分别简单称作前侧及后侧。
空调装置1,如图3所示,由送风单元3;冷却来自该送风单元3的空气后、进行温度调节并向车室供给的空调单元4;和把来自送风单元3的空气送到空调单元4的中间通风道5构成。空调单元4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大体中央部上,送风单元3从空调单元4向车体左侧间隔规定距离,配置在副座席的前方。此外,送风单元3的下端位于比空调单元4的下端靠上方,确保副座席乘员足下空间宽广。
送风单元3具有在其车宽方向的大体中央部分左右分成两个的壳体6,这些用紧固件等一体化。在壳体6的上侧设置用于向空调装置1输入空气的空气输入部7,而在下侧设置用于把输入的空气送风到前述空调单元4的送风部8。在空气输入部7的上部,如图1所示,经未图示的通风道形成用于输入车室外空气的室外气输入口10和用于输入车室内空气的室内气输入口11,此外,在该空气输入部7的内侧设置室内外气转换的风门12,以便在令其中任一方处于闭状态的同时,另一方处于开状态。
详细说,前述空气输入部7的上部作成其前面部越向上侧则越向车体后方倾斜的矩形,而后面部则越向上侧越向车体前方倾斜的矩形,该前面部以及后面部的上缘彼此之间连续,从车宽方向看具有大体三角形的截面。在这些前面部以及后面部上分别呈矩形地开设有室外气输入口10及室内气输入口11,此外,在各输入口10,11上一体成型栅格13。另一方面,设置空气输入部7的侧面部,以便与前面部以及后面部对应的侧缘彼此之间联系。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作成比各输入口10,11大的矩形,在其上缘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轴,其两端分别在前述空气输入部7的一对侧面部的上端侧上支持。
在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的下端侧上设置贯通侧面部的连接部(未图示),以便连接在空气输入部7的侧面部上安装的调节器15的输出轴上。在该侧面部上一体形成用于通过螺钉等拧紧调节器15的凸缘部。调节器15构成为接收从车体上配设的空调控制部(未图示)来的信号而动作,从空调控制部来的信号线应当与调节器15的联结器17连接。
而且,通过调节器15,使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围绕其轴旋转,如果室外气输入口10处于全开的位置时,则室内气输入口11处于全闭,成为只输入室外气的室外气输入模式,反之,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从该状态向反方向旋转,使室外气输入口10处于全闭位置,则室内气输入口11处于全开,成为室内气循环模式。
另一方面,在空气输入部7的下部,如图5所示,设置过滤器配设部21,用于配设过滤输入空气的过滤器20,未图示,然而在该过滤器配设部21的车体后方侧上形成开口,从该开口可以更换过滤器20。该过滤器配设部21的下方是送风部8,作为送风扇23的离心式多翼风扇向上下方向配设旋转轴,此外,在该送风扇23的下方配设风扇驱动马达24。在该图中,如箭头所示,通过送风扇23的旋转,从空气输入部7的上部输入空气,通过过滤器20,导入到送风部8。
在送风部8的右侧壁部上形成开口部8a,连接中间通风道5的左端部。送风单元3和空调单元4之间只隔中间通风道5,从该送风单元3来的空气如图5的箭头所示,通过该中间通风道5内顺畅地送入到空调单元4内。
该中间通风道5,如图5所示,具有从其左端部向空调单元的下端沿斜下方延伸形成的倾斜通风道5a和水平通风道5b,水平通风道5b的右端部经空调单元4的壳体下端侧上形成的开口部25,与该空调单元4的内部连通。
倾斜通风道5a,如图18所示,在左端部大体呈矩形,右端部呈大体三角形形状,从矩形向三角形平滑地变化,减少空气的紊乱和空气阻力。水平通风道5b按照截面大体呈三角形那样,在内部设置多个突起,对空气流进行调整。水平通风道5b和壳体30的开口部25通过同样的三角形连接。
尤其是,送风单元3的径向外侧(车体后侧)的高速空气应当送到大体三角形的开口部25的广阔面积侧(车体后侧),径向内侧(车体前侧)的低速空气应当送到大体三角形的开口部25的狭窄面积侧(车体前侧)。
中间通风道5,如图2所示,在其上壁配设控制电路26,用于改变前述风扇驱动马达24的旋转数。在该控制电路26的上端部设置联结器27,用于连接来自空调控制器的接插件。
空调单元4作为全体具有上下方向长,而且比送风单元3的壳体6大的矩形箱状形成的壳体30,该壳体30上下分为构成下壳体的底壁部31和构成上壳体的主体部32,此外,主体部32与送风单元3同样,在其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分为两部分。在该壳体30的内部上,如图6所示,配设作为比连接中间通风道5的开口部25靠上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汽化器33,此外,在其上方配设加热芯34。在该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上部形成多个调和空气的吹出口,如前述图5箭头所示,来自前述送风单元3的空气流在该空调单元4内成为向上方的气流。
汽化器33是冷却来自送风单元3的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将例如铝等金属薄板形成的扁平管33a多个叠层,以便相互在同方向延伸,在邻接的扁平管33a之间介入由相同金属薄板形成的波纹状叶片33b。如图7及图8所示,扁平管33a是把从车体后方向前方延伸的分成两半的容器面对面叠合形成的中空体,其间配设的波纹状叶片33b从上方看截面为波纹状成型。该波纹状叶片33b的下端面配置在比其两侧的扁平管33a的下端面靠上方。即,因为扁平管的下端面比波纹状叶片33b的下端面靠下,所以扁平管33a的下端面作为沿着波纹状叶片33b落下的凝缩水从车体后方向车体前方导向那样的空间发挥功能。
在该汽化器33的扁平管33a内,通过冷冻循环产生的低温冷媒进行循环,冷却从下向上通过该汽化器33的空气。即,在该汽化器33内设置未图示的,在扁平管33a的两端侧上分别连通该管的罐,一方的罐通过在扁平管33a的叠层方向的中间部分配设的间隔板,区分为流入罐和流出罐。而且,流入到流入罐的冷媒经与该流入罐连接的上流侧管,流入到另一方的罐内,其后,从另一方的罐经下流侧管到达前述一方的罐的流出罐部。
汽化器33倾斜配置,以便使管延伸方向朝向车体前后方向,而且该汽化器33越向车体后侧则越位于上方,从送风单元3来的空气全部通过汽化器33。在汽化器33的流入罐部和流出罐部上,分别连接冷却配管90,各冷却配管90设置为从处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左侧壁部30a(在图5示出)向壳体30外方延出后,大体呈直角弯曲,以便向车体前方延伸。
加热芯34大体水平地配设在汽化器33的上方位置上,对从汽化器33来的空气加热。构成导入加热芯34的高温引擎冷却水的导入用以及排出用配管的加热配管91与加热芯34连接,设置各加热配管91,以便从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左侧壁部30a(在图5示出)向壳体30外方延出后,呈直角弯曲,从而向车体前方延伸。加热配管91和冷却配管90通过支架92在空调单元4上支持。
其次,通过图9~图12说明支架92附近的构造。加热配管91按上下配设,冷却配管90的一方在该加热配管91的正下方配设,另一方在该一方冷却配管下在横向稍许偏移配设。支架92具有与空调单元4的壳体30一体形成的固定支架部92a和装卸支架92b。固定支架部92a和装卸支架92b通过在纵向分别将上下配设的加热配管92和冷却配管90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面。
上述支架92的固定支架部92a以及装卸支架部92b具有各加热配管91及各冷却配管90的分为两半的圆弧空洞,在把两支架92a,92b合起时应当形成相对于各加热配管91以及各冷却配管90的开口部94,95。加热配管用的开口部94的开口直径与加热配管91的外径大体一致,在安装装卸支架部92b时,应当可以固定加热配管91。
而冷却配管用的开口部95相对于冷却配管90的外径以大的规定间隔隔开地形成。而且,即使在安装装卸支架部92b时,冷却配管90也可以稍微移动。据此,在装卸安装于壳体30的左侧壁部30a上的汽化器33的膨胀阀盒96期间,不用从壳体30取出汽化器33,通过稍许移动该冷却配管90就可以取出、安装。
而且,为了在支架92上支持上述冷却配管90,设置密封板93。该密封板93具有与冷却配管90的外径相当直径的分成两半的凹部97,在装卸支架92b上设置的长槽内被导向,在横向可滑动。通过插入该密封板93直到装卸支架部92b的规定位置,使冷却配管90在支架92上固定。一旦密封板93插入到规定位置,则突起98应嵌入到装卸支架部92b的凹部(未图示)。使密封板93滑动,拔出时,摘除板99,解除突起98和凹部之间的结合,也可以原封不动地滑动,可以简单地插入、拔出密封板。
装卸支架部92b从与安装装卸支架部92b的方向相同方向通过螺丝紧固B安装。
在本实施例,分别对各冷却配管90设置密封板93,然而也可以作成一体的。此外,对加热配管91或排水配管(排水管)83也可以设置密封板,加以固定。
其次,对空调单元4内的凝缩水的排水构造加以说明。在通过汽化器33冷却空气时,在汽化器33内产生的凝缩水经在壳体30的底壁部31上设置的排水部35排出到车外。该排水部35,如图13~17所示,具有在底壁部31的车体前端侧的左侧部分(送风单元侧)与该底壁部31一体形成的排水口80以及与该排水口80一体形成的排水通路81。该排水通路81从排水口80开始大体与仪表板平行地向送风单元侧伸延,该出口部82延伸设置,以便比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左侧壁部30a还向车体左侧(送风单元侧)突出。与该出口部82大体呈直角地连接排水管83,该排水管83的前端插入仪表板P的排泄用贯通孔102内。
底壁部31的排水口80的部分最低,其对角部分最高,从该处向排水口形成倾斜面。此外,从排水口80向排水通路81的出口部82也向下方倾斜设置。通过该形状,在底壁部31上积存的凝缩水导向排水口80,而且通过排水通路81导向其出口部82,从排水管83排出到车室外。
尤其是,相对于水平通风道5b的右端部,壳体30的底壁部31的左端部一段变低地向排水口80形成倾斜面连接。据此,即使车辆在行走中副座席倾斜时也防止在底壁部31上积存的凝缩水从中间通风道5逆流向送风单元。
中间通风道5与送风单元3连接,如图5所示,具有从送风单元3向空调单元4沿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通风道5a,还具有连通该倾斜通风道5a和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水平通风道5b。倾斜通风道5a作为另外的部件成型,水平通风道5b与壳体30一体成型。具体讲,水平通风道5b的下半部分与底壁部31一体形成,上半部分与主体部32一体形成。
如图18所示,倾斜通风道5a在送风单元3的送风部8的开口部8a的连接部分大体呈矩形形成,在与水平通风道5b的连接部分大体呈三角形形成。在该倾斜通风道5a内,空气流从矩形的截面积流动状态向三角形截面流动状态平滑地边进行方向修正边流动。
因为在本实施例,使水平通风道5b与壳体30一体形成,使倾斜通风道5a由另外的部件形成,所以可以容易地设计形状并成型,以便该倾斜通风道5a中的空气流顺畅地流通。
如果从倾斜通风道5a直接把空气送到壳体30的导入部39,则因为向下方倾斜流动的空气流在底壁部31上冲撞,使底壁部31的凝缩水紊乱或溅起的可能性大,所以在本发明,在紧临进入导入部39之前,设置水平通风道5b。据此,从送风单元3通过倾斜通风道5a向斜下方送入的空气通过水平通风道5b稍稍向大体水平方向改变方向,导向空调单元4的开口部25,导入汽化器33的下部空间39。因此,可以在下部空间39内抑制向下方的空气流,尽量减少空气流在底壁部31上的冲撞,可以防止在该底壁部31上流动的凝缩水溅起。
尤其是在底壁部31的中间部分上形成平面部31a,形成与水平通风道5b大体平行的平面。根据该构成,经中间通风道5流动的空气在下部空间39内沿该平面部31a流动,变换方向送入该上部的汽化器33。因此,有效地避免在底壁部31的倾斜面上向排水口80流动的凝缩水流与进入下部空间39的空气流之间碰撞,大幅度降低空气流对凝缩水流的妨碍。
从送风单元3通过中间通风道5送到开口部25的空气从该倾斜通风道5a在截面大体呈三角形的水平通道5b将方向变换为大体水平方向,传送到空调单元4内的下部空间25。从此时的空气流速分布看,送风单元3的半径方向外侧流速较快的空气流在车体后方侧流动,在水平通风道5b的大体呈三角形的广大截面积侧流动,原封不动地送入壳体30内。即,高速的空气流在车体后方侧流动,流速较慢的空气流在大体呈三角形的狭窄截面积侧,即车体前方侧流动。因此,尽量减少空气流对集中在位于车体前方的排水口80的凝缩水的妨碍。
通过该高速空气流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处在车体后方侧,是位于斜向倾斜高处的一侧。而冷却用热交换器产生的凝缩水在扁平管的外表面或波纹状叶片33b向下方落下,在波纹状叶片的下端面或扁平管的下端面直接从车体后方向前方流动,或从波纹状下端面传送到扁平管33a的下端面,从车体后方向前方流动。大幅度抑制在冷却用热交换器产生的凝缩水被高速空气流带入冷却用热交换器上部,即加热用热交换器内。
在冷却用热交换器车体前方侧,即低处一侧上有流入凝缩水的倾向,然而,在这里流动的空气流是较低流速的,越靠近前方,空气流速越低,接近于零。因而,集中在冷却用热交换器前方的凝缩水通过空气带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可能性极少。
因为成为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加速排出凝缩水的结构,所以热交换效率高。
而且,在壳体30的底壁部31上比平面部31a更向车体前方的位置,在与从中间通风道5导入的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竖立设置肋条84。通过该肋条,防止了集中于排水口80的凝缩水通过送入空调单元4内的空气流带入汽化器33内。尤其是凝缩水有沿斜下方流过汽化器33的下面,从车体前方侧落下到底壁部31上的倾向,通过该肋条84,凝缩水在车体前方侧大多落到底壁部31上。通过该肋条84,在前侧的空气流速变得较低,所以大幅度减少对凝缩水的落下和收集的妨碍。
把空调单元4安装到仪表板P的安装部85与排水通路81的出口部82的前端一体设置。因为把在仪表板P上固定的柱头螺栓插通到该安装部85的孔内,用螺帽拧紧,所以在把排水管83安装到仪表板P上时,在排水管83和仪表板P之间不会晃动,密封性提高。
空调单元4分成上下两部分,由构成上壳体的主体部32和构成下壳体的侧壁部31形成。而且,主体部32分开为左右两部分,因为汽化器33以及加热芯34被分开为两部分的主体部32夹持地保持,所以汽化器33以及加热芯34的组装是容易的,保持是可靠的。为了不卸开主体部32,可以作为单一体取出汽化器33,在壳体的左侧侧面部30a(送风单元侧)上设置另外部件的盖部件。在该盖部件上也可以设置水平通风道5b的上半部分或排水通路81的盖部件81b,也可以留在主体部32上。
通过这样的壳体分开构造,因为在底壁部31上未设置纵向分开面,所以不担心凝缩水的漏泄。
其次,对排水通路的细节加以说明。通常,以排水通路81作为中空体,与底壁部31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在底壁部31成型时,有必要设置用于形成中空部的长的芯材。由于该芯材的精度或拔出斜度的关系,以狭间隔形成深的长槽较困难,限制了形成长的长槽。
与此相反,因为在本发明,将排水通路81分割为长槽部81a及盖部81b两部分,使长槽部81a与底壁部31一体形成,使盖部件81b与主体部32一体构成,所以即使长槽部81a的深度或长度稍大,也可以容易地形成,在排水通路81的形状或大小方面有自由度,在确保凝缩水的保持空间的同时,可以设定顺畅地排出的形状,而且增加了仪表板P的排水管83安装位置的设计自由度。
加热芯34是对通过汽化器33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是与汽化器33同样由叠层的管以及叶片构成的,在管内从引擎来的高温冷却水循环,对通过加热芯34的空气进行加热。对该加热芯34也与汽化器33的各冷却管同样,设置流入及流出引擎冷却水的各加热管91,它们各自形成为从壳体30的左侧壁部30a向外方延出后,向车体前方伸延。从而,因为各加热管91也配设在空调单元4和送风单元3之间的空间上,所以可以有效利用该空间。与此同时,因为各加热管91位于前述中间通风道5的上方,所以不接触副座席乘员,可以省略安装该加热管的隔热部件。
在本实施例,在壳体30内部上可以进行安装高度各异的加热芯34那样的细工。即在本实施例,为了安装高度低的加热芯34,对小的加热芯34加以合并,形成壳体开口面积小的壳体,其它部分保持原封不动。与此相反,在安装高度高的加热芯的情况下,开设与该高度配合的开口面积,其它部分作为共同部分。即不改变两个空气混合风门36,37或间隔部40,可以共通化。
在汽化器33和加热芯34之间设置用于调节调和空气温度的两个空气混合风门36,37(温度调节风门)。该空气混合风门36,37的温度调节通过改变经过汽化器33的空气之中,经过加热芯34的空气量和对加热芯34旁通的旁路通路38的空气量之比率进行。
详细说,如图6所示,空调单元4的壳体30内部通过与壳体30内侧一体形成的隔壁部40区分汽化器33的配设空间41和加热芯34的配设空间42。该隔壁部40,如图6所示,如果从车宽方向看,则由在车体前侧上大体呈水平延伸的前侧隔壁40a和在车体后侧呈反V字状的后侧隔壁40b形成,在其前侧隔壁40a和后侧隔壁40b上,分别形成连通汽化器配设空间41和加热芯配设空间42的两个开口部43,44,通过空气混合风门36,37开闭。在隔壁部40的后侧隔壁部40b上,在加热芯配设空间42的后侧形成连通旁通通路38和汽化器配设空间41的开口部48。
未图示,但也可以在空气混合风门36打开时的下端部和汽化器33之间将肋条与壳体30一体设置。通过设置该肋条,可以使从汽化器来的空气顺畅地导入壳体内部,可以防止在空气混合风门36的下端部和壳体内壁间流入空气流。
两个空气混合风门36,37与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同样地,分别具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轴,两端在壳体30上支持,在壳体30的左侧壁部30a上配设的调节器45的输出轴经连接机构46对各个车体左侧的轴端连接。调节器45与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的调节器15同样地固定在壳体左侧壁部30a上突设的凸缘部上。
两个空气混合风门36,37通过连接机构46连动,通过调节器45,前侧及后侧开口部43,44分别从全开的位置旋转直到全闭的位置。其际,一旦后侧的空气混合风门37旋转直到使后侧开口部44处于全开的位置,则使旁通路38的上流端开口部48处于全闭,几乎全部的空气通过加热芯34。
在进行精密控制的情况下,优选变更空气混合风门36,37的开关定时,然而依据不同情况,空气混合风门36及37的开闭定时,也可以是相同的。在本实施侧,空气混合风门36在全开时,空气混合风门37可以旋转到半开,其后旋转到全开。在关闭时,以其相反顺序全闭。
该空气混合风门36、37的调节器45也与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的调节器15同样,具有与空调控制部的信号线连接的联结器49(只在图3及图5上示出)。
虽然未图示,然而在冷化器33上配设检出其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另一方面,在加热芯34上配设检出其内部引擎冷却水温的水温传感器。这些各传感器的信号线贯通空调单元4左侧壁部30a地延伸,与空调控制部连接。
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上部,在车体后侧倾斜部分上形成通风吹出口50,50…,在其前侧大体水平部分上形成除霜吹出口51,51。在管体30上部的左侧壁部30a及右侧壁部30b(在图5及图10示出),分别形成脚底吹出口52(在图6只示出右侧的吹出口52)。通风吹出口50,50…经通风道(未图示)与图4所示的仪表盘2上设置的通风栅格53,53…连接,从各通风吹出口50来的调和空气主要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除霜吹出口51,51经除霜通风道(未图示)与在仪表盘2的前端侧上设置的除霜栅格54,54连接,从各除霜吹出口51来的调和空气应向前窗的内面吹出。左右的脚底吹出口52,52上分别与向下方延伸的通风道56,57连接,两通风道56,57在仪表盘2下侧的驾驶席乘员以及副座席乘员的脚底近旁开口,从脚底吹出52,52来的调和空气向乘员的脚底吹出。
在与脚底吹出口52,52连接的通风道56,57之中,因为驾驶席的通风道56是与壳体30一体设置,以便从壳体30的右侧壁部30b绕到后侧的壁部,所以具有较大的截面积,也兼用作一并通过向后席乘员的调和空气的后席用的通风道。在与该兼用通风道56的壳体右侧壁部30b对应部分的前侧上如前述所示形成向驾驶席乘员的调和空气吹出用开口55,55,另一方面,与壳体30的后壁部对应的部分的下端侧上形成将用于把调和气体导向后席乘员的地面通风道(未示出)的上端部连接的连接部58,58。
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内部与空气混合风门36,37同样地设置开闭吹出口50,51,52,从而改变调和空气吹出方向的两个吹出方向转换风门60,61,这些通过配设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上的左侧壁部30a上的连接机构62及在左侧壁部30a的凸缘部上固定的调节器63动作。
在吹出方向转换风门60,61之中,前侧的是开闭除霜吹出口51,51的除霜风门60,后侧的是开闭通风吹出口50,50…的通风风门61。各风门60,61通过连接机构62连动,通过由调节器63驱动,分别作成与各吹出模式对应的开度。即该空调单元4通过两个风门60,61的开闭可能转换为通风模式、除霜模式、脚底模式以及从通风及脚底的各吹出口50,52吹出的高级模式等的各吹出模式。该吹出方向转换风门60,61的调节器63也与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的调节器15同样,具有与空调控制部的信号线连线的联结器65(在图3及图5示出)。
因为如前述所示,把空调单元4的各风门36,37,60,61的连接机构46,62以及调节器45,63集中配设于空调单元4的左侧壁部30a,所以在空调单元4组装时可以从一方向一次安装。
其次,对空调装置1向车体的安装加以说明。首先,对送风单元3及空调单元4各自的安装部加以说明。在送风单元3的送风部8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对安装脚68,68,并设置从前述过滤器配设部21的右侧向车体右侧倾斜突出的安装脚69。另一方向,空调单元4的安装部由在前述排水部35上一体成型的安装脚70上设置的安装部85和分别设在壳体30上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安装脚71,71上设置的安装部构成。
在送风单元3以及空调单元4的安装脚68~71上形成贯通孔,另一方面,在仪表板P上安装柱头螺栓(未图示),以便与各贯通孔的位置对应。在仪表板P上,如图12所示,与冷却配管(冷却管)90、加热配管(加热管)91以及排水通路81的配设位置对应,形成贯通孔102。而且,如果在各单元3,4的安装脚68~71上的贯通孔上插通柱头螺栓,从而把空调装置1在车体上定位,则前述冷却管90以及加热管91从仪表板P的贯通孔102面临引擎室一侧。在该状态下,通过在柱头螺栓上拧紧螺帽,可以使空调装置1相对车体强固地固定。在各管上连接引擎室内的配管,在排水管83上连接排水管。因为该连接作业也可以从引擎室一侧完成加热配管91、冷却配管90、排水管83,而且可以在接近的位置完成,所以可以减少作业工时数。
说明与仪表板P的密封机构。在仪表板P的车室一侧上安装仪表板绝缘体D。在加热配管91、冷却配管90以及排水管83的外周上安装缓冲密封部件101。在本实施例,对于加热配管91和冷却配管90的一方,安装一体的密封部件101。对冷却配管90的另外一方以及对排水管83,分别安装另外的密封部件101。
在仪表板P上设置贯通各配管91,90,83的贯通孔102,在仪表板绝缘体D上开设比该贯通孔102大,且比支架92还小的开口部103。据此,在组装时支架92向仪表板绝缘体D推压,使开口部103密封,密封件101向仪表板P推压,使仪表板P的贯道孔102密封。这样,通过双重密封,提高了密封性。
如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空调装置,则可以把从送风单元3来的空气经中间通风道5送到空调单元4,把空调4的空气混合风门36,37以及吹出方向转换风门60,61的各连接机构46,62以及调节器45,63安装在空调单元壳体30的送风单元3一侧,而且把送风单元3的室内外气转换风门12的调节器15安装在送风单元壳体6的空调单元4一侧。然而,在中间通风道5上方的死空间上可以容纳各调节器等15,45,46,62,63,使空调装置1小型化,可以减小搭载空间。因为可以从一方向进行向空调单元壳体30安装各连接机构46,62以及调节器45,63,所以可以削减空调单元4的组装工时数。
因为将各风门12,36,37,60,61的调节器15,45,63,汽化器33的温度传感器,加热器34的水温传感器及送风扇23的控制电路26的分别与空调控制部连接的连接部17,27,49,65集中于送风单元3和空调单元4,所以可以削减空调装置1向车体安装作业的工时数。
因为在该空调单元4的右侧壁部30b,即驾驶席侧上未配设连接机构46,62或调节器45,63,所以可以增大驾驶席侧通风道56的截面积的同时,可以自由地设定其形状。据此,扩大空调单元4的右侧壁部30b的有效利用。即,只通过通风道56可以充分确保向驾驶席乘员及后座席乘员的吹出空气量。可以展宽驾驶席脚底近旁的空间。
在图19~图23示出另外的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左驾驶车,即在仪表盘2的车宽方向的大体中央设置空调单元4,在其副座席侧(图19中右侧)上配设送风单元3。说明与前实施例相异的部分,省略其它。
加热配管91与前实施例同样上下配设两个。而各冷却配管90横向配设两个,集中于滑轮体100。而且固定支架部92a和装卸支架体92b的分开面在加热配管91的半分部和该滑轮体100的中间部形成。密封板93a从下方滑动插入到固定支架部92a及装卸支架体92b,进行组装,该密封板93a同时固定两个冷却配管90,具有与两个冷却配管90的外径对应的内径,包围约2/3。据此,增加插入密封板93a时的冷却配管90保持功能。
冷却配管90的外径及加热配管91的外径也可以是冷却配管90及加热配管91本身的外径,在外径上外插缓冲材料,隔热材料等的外嵌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外嵌材的外径或压缩外嵌材情况下的直径。
在图24,对膨胀阀盒的安装构造加以说明。如图22所示,膨胀阀盒96连接配设在壳体30的主体部32的外壁。通常使膨胀阀盒96与汽化器33连接,在壳体30上安装时,将向膨胀阀盒96的外部露出的部分以贴付于露出丁基橡胶等形状部分处的方式附着,防止与室外气接触,防止结露。在本实施例,在壳体30上一体设置突出壁30a,以便包围膨胀阀盒,在该突出壁30a上收容膨胀阀盒96后,覆盖盖部件30b,贴紧,用螺丝拧紧安装。据此,防止膨胀阀盒96与暴露在室外气中。在取出膨胀阀盒96的情况下,也可以去除盖部件30b,因为在安装时,在该突出壁30a内收容膨胀阀盒96后,也可以再次嵌入该盖部件30b,所以安装、取出作业是容易的。此时不消费乙基橡胶等密封部件,所以成本低,并改善环境。
在图22的实施例,与膨胀阀盒连接的两个冷却配管在大体90°的不同方向突出设置,然而两个冷却配管也可以在同一方向突出设置。尤其是在盖部件30b的方向上设置两个冷却配管,也可以在盖部件的开闭方向突出。此外,突出壁在覆盖膨胀阀之余也可以比膨胀阀高,反之,降低突出壁的高度,在盖部件上设置边缘以覆盖膨胀阀的周围也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间通风道5将倾斜通风道5a作为另外的部件,将水平通风道5b与壳体30一体形成,然而也可以将倾斜通风道5a和水平通风道5b作为一体,也可以作为另外的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以汽化器向车体前后方向倾斜的空调单元为例加以说明。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内容,汽化器向车体宽度方向倾斜的类型也是可以适用的。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以上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适于小型化。
Claims (43)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在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
该空调单元的在副座席侧上配设的送风单元,
把来自该送风单元的空气送到所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和
在所述空调单元内配设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
使从所述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的空气通过在所述空调单元内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其特征为,
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冷却配管以及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加热配管从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同一侧突出配设。
2.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在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
该空调单元的在副座席侧上配设的送风单元,和
把来自该送风单元的空气送到所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
使从该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下侧的空气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上下排列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其特征为,
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冷却配管以及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连接的加热配管从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同一侧突出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冷却配管及加热配管从所述空调单元的同一侧壁部突出配置,两配管呈大体直角弯曲,而且接近并向前方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冷却配管及加热配管从所述空调单元的侧壁部突出,大体呈直角地弯曲,接近并向前方侧延伸设置,两配管的前端部相对于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前方配设的仪表板,从在接近位置上开口的仪表板的贯通口向引擎室侧突出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突出有所述冷却配管及加热配管的所述空调单元的侧壁部是送风单元侧,
所述冷却配管及加热配管在所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之间向前方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支持所述加热配管及冷却配管的支架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体设置,
在该支架上支持所述加热配管及冷却配管中向车体前方延伸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加热配管具有把加热用热媒供给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供给路以及从加热用热媒的返回路,该供给路及返回路上下配设,支持在所述支架上,
在该加热配管的下方,冷却配管由所述支架支持。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支架与两配管的大体中间部分对应,可分割地形成,
一方的支架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体设置,另一方的支架部可装卸地安装。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的开口部设定为相对于冷却配管外径具有规定间隙的大小,具有可相对在所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的开口部装卸的密封板,通过安装该密封板,把冷却配管固定在支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密封板具有冷却配管用的槽,该槽的大小为比冷却配管外径大,而比支架开口部小,可与冷却配管大体呈直角地装卸。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支架具有与所述空调单元前方配设的仪表板相对的平坦面,把该平坦面推压到在仪表板上开口的加热配管用开口部及冷却配管用开口部的周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冷却配管借助膨胀阀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
所述膨胀阀与所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侧壁部的外壁邻接配置,
突出壁与侧壁部的外壁一体设置,从而覆盖所述膨胀阀的周围,
设置覆盖在该突出壁上的盖部件,
通过该突出壁及盖部件覆盖所述膨胀阀。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向车体前方且向下方倾斜配设,
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上,内部通过冷媒的扁平管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地在车宽方向多个层叠设置,
在邻接的扁平管之间介入波纹状的叶片,
该叶片的下端部配设在比所述扁平管的下端部靠上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该排水口在该底壁部上位于配设所述冷却配管及加热配管的空调单元的同一侧,与车体前方侧接近地配设。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与所述排水口连接、设置排水通路,该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与所述冷却配管及所述加热配管一起,从所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侧壁部突出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排水管与所述排水通路的出口部连接,该排水管向着前方侧配设。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空调单元内,上下大体水平地配置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及冷却用热交换器,
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从车体后方向前方、向下方倾斜地配置,
在下方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部,具有导入来自所述中间通风道的空气的下部空间,
在该下部空间的下方设置空调单元的底壁部,
在该底壁部上排水口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体形成,
与该排水口连接的排水通路从空调单元的侧壁部突出配设,而且设置在比所述中间通风道靠前方侧的位置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冷却配管及加热配管位于上下地支持在所述支架上,
此外,在所述冷却配管下方配设所述排水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相对于所述空调单元的车体前方侧具有的仪表板,安装空调单元的安装部接近所述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一体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3~19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空调单元底壁部的所述排水口最低,其对角部分最高,从这里向排水口形成倾斜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中间通风道具有与所述送风单元连接且从该送风单元向所述空调单元往斜下方倾斜的通风道和构成连接该倾斜通风道及所述空调单元的大体水平的空气通路的水平通风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空调单元底壁部的所述排水口最低,其对角部分最高,从这里向排水口形成倾斜面,在所述底壁部的中间部具有平面部,从排水口向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也向下方向倾斜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3~22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在与从所述中间通风道导入的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竖立设置筋条,在比该筋条靠前处,在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空调单元内,在上下大体水平地配置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以及冷却用热交换器,
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从车体后方向着前方、向下方倾斜配置,
在下方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部具有导入来自所述中间通风道的空气的下部空间,
在该下部空间的下方设置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从车体后方向着前方、向下方倾斜配置,在所述中间通风道和下部空间的连接部分大体呈三角形形成,
所述中间通风道具有从送风单元向着所述空调单元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通风道,和从该倾斜通风道与所述空调单元连接、形成大体水平的空气通路的水平通风道,
该倾斜通风道与其送风单元侧的连接部分呈矩形形成,
水平通风道侧的连接部分大体呈三角形形成。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空调单元上设置变更导入的空气之中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比率、调节调和空气温度的温度调节风门,和
转换调和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吹出方向转换风门,
在所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的侧壁部上配设驱动所述温度调节风门及吹出方向转换风门的驱动机构以及调节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温度调节风门由两个风门部件组成,通过摇动控制这两个风门部件,变更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比率,调节调和空气的温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控制所述两个风门,从而使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侧的空气通路的开关定时不同。
28.根据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送风单元上设置调节从车室外及车室内分别输入的空气量的室内外气转换风门,
用于驱动所述室内外气转换风门的调节器配设在所述送风单元的空调单元侧的壁部上。
29.根据权利要求1~2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为,空调单元由分为上下的上壳体及下壳体构成,而且上壳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及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被分为两部分的上壳体夹持地保持。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为,在所述空调单元的车体前方侧上设置构成与引擎室的间隔的仪表板,
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送风单元侧,而且在车体前方侧的位置上,
所述排水通路从排水口向送风单元侧,在与所述仪表板大体平行方向延伸,从空调单元突出设置,
排水管与所述排水通路的出口部连接,
该排水管在与所述仪表板正交的方向延伸,并插入到仪表板的开口孔内,
所述排水通路通过与所述下壳体一体形成的长槽部和与所述上壳体一体形成的长槽部的盖部构成。
3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在车辆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
该空调单元的在副座席侧上配设的送风单元,
把来自送风单元的空气送到所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和
在所述空调单元内配设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
使从所述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的空气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其特征为,
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
在所述底壁部上,在车体前方侧且在侧壁部方向配设该排水口,
在与该排水口相同的侧壁部方向上还配设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却配管。
32.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在车辆的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
该空调单元的在副座席侧上配设的送风单元,
把来自该送风单元的空气送到所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和
在所述空调单元内配设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
使从所述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的空气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其特征为,
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
与该排水口一体连接的排水通路向空调单元侧突出延伸地设置,
排水管连接在该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上,
该排水管在引擎室侧延伸设置。
33.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在车辆仪表盘内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
该空调单元的在副座席侧上配设的送风单元,和
把来自该送风单元的空气送到所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
使从该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下侧的空气通过在所述空调单元内上下排列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其特征为,
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
在所述底壁部,在车体前方侧且侧壁部方向上配设该排水口,
在与该排水口相同的侧壁部方向上还配设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却配管。
34.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在车辆仪表盘内的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上配设的空调单元,
该空调单元的在副座席侧上配设的送风单元,和
把来自该送风单元的空气送到所述空调单元的中间通风道,
使从该中间通风道导入空调单元下侧的空气通过在所述空调单元内上下排列设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及加热用热交换器,形成调和空气,其特征为,
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设置排水口,
与该排水口一体连接的排水通路向空调单元的侧方突出延伸地设置,
排水管在该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上连接,该排水管在引擎室侧延伸设置。
35.根据权利要求31~3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设置所述排水通路的侧壁部是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侧。
36.根据权利要求31~3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固定所述冷却配管的支架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体设置,
在该支架上安装有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连接、从所述空调单元的侧壁部伸出、大体呈直角弯曲、在所述空调单元的车体前方延伸的冷却配管部分。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支架与冷却配管径向的中间部分对应,纵向分割形成,
一方的支架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体设置,另一方的支架部可装卸地安装。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开口部相对于冷却配管外径以具有规定间隙的大小设定,通过在所述支架上可装卸地设置的密封板,将冷却配管固定在支架上。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支架上开口的冷却配管用开口部相对于冷却配管外径以具有规定间隙的大小设定,通过在所述支架上安装可装卸地设置的密封板,把冷却配管固定在支架上。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密封板具有与冷却配管对应的槽,该槽的大小是比该冷却配管外径大,而比所述支架的开口小,与冷却配管大体呈直角地可装卸地形成。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密封板具有与冷却配管对应的槽,该槽的大小是比该冷却配管外径大,而比所述支架的开口小,与冷却配管大体呈直角地可装卸地形成。
42.根据权利要求31~3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排水口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在副座席侧且在车体前部侧配置,
所述排水通路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副座席侧从空调单元突出设置。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空调单元的底壁部在排水口最低,其对角部分最高,从这里向排水口形成倾斜面,从排水口向排水通路的出口部也向下方倾斜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65815/2001 | 2001-09-03 | ||
JP265833/2001 | 2001-09-03 | ||
JP265815/01 | 2001-09-03 | ||
JP2001265798A JP3639234B2 (ja) | 2001-09-03 | 2001-09-03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01265815A JP3693603B2 (ja) | 2001-09-03 | 2001-09-03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01265833A JP3639235B2 (ja) | 2001-09-03 | 2001-09-03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65833/01 | 2001-09-03 | ||
JP265798/01 | 2001-09-03 | ||
JP265798/2001 | 2001-09-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76392A true CN1476392A (zh) | 2004-02-18 |
CN100439135C CN100439135C (zh) | 2008-12-03 |
Family
ID=27347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03143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39135C (zh) | 2001-09-03 | 2002-08-30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7100675B2 (zh) |
EP (4) | EP1867505A3 (zh) |
CN (1) | CN100439135C (zh) |
WO (1) | WO2003020542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8998A (zh) * | 2010-08-24 | 2013-07-31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车辆电加热装置 |
CN103786547A (zh) * | 2012-10-31 | 2014-05-14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空调 |
CN105813870A (zh) * | 2013-12-19 | 2016-07-27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04755288B (zh) * | 2012-09-14 | 2016-11-30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车辆用空调方法 |
CN111750729A (zh) * | 2020-06-30 | 2020-10-09 | 南通龙硕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蒸发器用密封连接机构 |
CN112976996A (zh) * | 2020-09-14 | 2021-06-18 |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温水管的保持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01927B2 (ja) * | 2002-06-18 | 2005-10-05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4403980B2 (ja) * | 2004-04-14 | 2010-01-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配管シール構造 |
KR101097612B1 (ko) * | 2004-09-24 | 2011-12-22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콘솔 공조장치 |
JP2006347280A (ja) * | 2005-06-14 | 2006-12-28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用の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
JP4386874B2 (ja) * | 2005-09-20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KR101173699B1 (ko) * | 2005-12-06 | 2012-08-13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자동차 공조장치용 수온센서 |
KR100794050B1 (ko) * | 2006-12-13 | 2008-01-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데크의 온도 유지 시스템 |
DE102007011452A1 (de) * | 2007-03-06 | 2008-09-11 | Siemens Ag | Vorrichtung zur Vorbehandlung von Luft für ein Klimagerät eines Schienenfahrzeuges |
JP2011020520A (ja) * | 2009-07-14 | 2011-02-03 | Keihin Corp | ドレンパン |
JP5665376B2 (ja) * | 2010-06-09 | 2015-02-04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US20140047856A1 (en) * | 2012-08-17 | 2014-02-20 |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Forward manifold |
US9783021B2 (en) * | 2012-12-21 | 2017-10-10 |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 Integrated HVAC case and pipe retention feature |
JP6378935B2 (ja) * | 2014-05-27 | 2018-08-22 |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CN104787067A (zh) * | 2015-04-10 | 2015-07-22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动车组窗上回风结构 |
WO2017163620A1 (ja) * | 2016-03-22 | 2017-09-2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KR102335385B1 (ko) * | 2017-03-22 | 2021-12-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슬라이딩 개폐식 도어를 갖는 차량의 공기조화장치 |
US20180370322A1 (en) * | 2017-06-22 | 2018-12-27 | Nio Usa, Inc. | Front compartment packaging of automotive hvac module |
US10882378B2 (en) * | 2017-08-18 | 2021-01-05 |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 ATV air heat exchanger with mounting structure and linkage |
US10479241B2 (en) | 2017-09-14 | 2019-11-19 | Nio Usa, Inc. | Automotive seatback air vent |
JP2019166919A (ja) * | 2018-03-22 | 2019-10-0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配管支持機構付空調装置 |
CN112135742B (zh) * | 2018-05-17 | 2024-02-13 | 马瑞利(中国)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09606063A (zh) * | 2018-12-24 | 2019-04-12 | 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空调风门 |
KR102658581B1 (ko) * | 2019-03-06 | 2024-04-18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JP6975837B1 (ja) * | 2020-09-14 | 2021-12-01 |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温水管の保持構造 |
DE102023201285A1 (de) | 2023-02-15 | 2024-08-22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Kühlmitteldurchführung mit verbesserter Bauraumnutz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132536A (zh) | 1973-02-23 | 1974-12-19 | ||
GB1603721A (en) * | 1977-04-15 | 1981-11-25 | Ferodo Sa |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US4383642A (en) * | 1980-03-22 | 1983-05-17 | Diesel Kiki Co., Ltd. | Heater unit for use in an air conditioner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JPS57134318A (en) * | 1981-02-12 | 1982-08-19 | Nissan Motor Co Ltd | Air mixing construction of air conditioner |
JPS59149818A (ja) * | 1983-02-15 | 1984-08-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ク−ラ−ユニツトの固定装置 |
JPS59195412A (ja) * | 1983-04-20 | 1984-11-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ヒ−タユニツトの固定装置 |
JPS62192908U (zh) | 1986-05-30 | 1987-12-08 | ||
JPS63270215A (ja) * | 1987-04-28 | 1988-11-08 | Diesel Kiki Co Ltd | 車輌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H01269609A (ja) * | 1988-04-20 | 1989-10-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
FR2693409B1 (fr) * | 1992-07-09 | 1994-08-19 | Valeo Thermique Habitacle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de climatisation de l'habitacle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
DE19549695B4 (de) | 1994-09-22 | 2004-09-09 | Denso Corp., Kariya |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
JP2970490B2 (ja) | 1994-09-22 | 1999-11-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US5755107A (en) * | 1994-09-22 | 1998-05-26 | Denso Corporation |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
JP3232913B2 (ja) | 1994-10-04 | 2001-11-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US6474406B2 (en) * | 1995-10-02 | 2002-11-05 |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 Heater/cooler unit of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5687790A (en) * | 1995-12-26 | 1997-11-18 | Chrysler Corporation | Heater,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
DE19617562C1 (de) * | 1996-05-02 | 1997-05-15 | Daimler Benz Ag | Fahrzeugklimatisierungseinrichtung mit sonneneinstrahlungsabhängig verstellbarer Luftleitvorrichtung |
JP3758286B2 (ja) * | 1996-06-26 | 2006-03-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ユニット |
US6029739A (en) * | 1996-08-21 | 2000-02-29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
FR2761013B1 (fr) * | 1997-03-18 | 1999-06-18 | Valeo Climatisation | Boitier d'appareil de chauffage-climatisati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US5785244A (en) * | 1997-06-16 | 1998-07-28 | Ford Motor Company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an automotive HVAC unit |
FR2766760B1 (fr) * | 1997-08-01 | 1999-09-24 | Valeo Climatisation | Dispositif de distribution d'air pour le chauffage et/ou la climatisation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
WO1999007568A1 (fr) * | 1997-08-11 | 1999-02-18 | Denso Corporation | Climatiseur pour vehicules |
JPH1191338A (ja) | 1997-09-26 | 1999-04-06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3189762B2 (ja) * | 1997-10-09 | 2001-07-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DE19802492C1 (de) * | 1998-01-23 | 1999-04-15 | Mc Micro Compact Car Ag | Vorrichtung zum Heizen oder Kühlen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JP3900392B2 (ja) | 1998-03-19 | 2007-04-04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3999357B2 (ja) | 1998-06-12 | 2007-10-31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GB2346437B (en) † | 1999-02-04 | 2003-02-12 | Denso Corp |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of evaporator |
DE60029667T2 (de) * | 1999-04-13 | 2006-12-14 | Calsonic Kansei Corp. |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
JP4167344B2 (ja) | 1999-05-11 | 2008-10-15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空調装置用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 |
JP2001039144A (ja) | 1999-07-27 | 2001-02-13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US6397609B1 (en) * | 1999-08-20 | 2002-06-04 | Denso Corporation |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arrangement of electrical member |
DE60027522T2 (de) * | 1999-11-22 | 2006-09-07 | Calsonic Kansei Corp. | Fahrzeugklimaanlage |
JP4132632B2 (ja) | 1999-11-22 | 2008-08-13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
JP2001199231A (ja) * | 2000-01-17 | 2001-07-24 |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 自動車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2001206051A (ja) * | 2000-01-28 | 2001-07-31 |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
JP4185649B2 (ja) * | 2000-04-04 | 2008-11-26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の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
US6827141B2 (en) * | 2001-02-23 | 2004-12-07 |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Vehicle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modules |
JP4098495B2 (ja) * | 2001-06-22 | 2008-06-11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3853183B2 (ja) * | 2001-08-24 | 2006-12-06 |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2002
- 2002-08-30 WO PCT/JP2002/008847 patent/WO200302054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2-08-30 EP EP07019065A patent/EP1867505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08-30 CN CNB028031431A patent/CN10043913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8-30 US US10/250,920 patent/US710067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8-30 EP EP07019066A patent/EP1867506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08-30 EP EP07019067A patent/EP1864837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08-30 EP EP02765397.1A patent/EP142422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
- 2006-06-08 US US11/448,844 patent/US2006021938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6-08 US US11/448,843 patent/US788681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08 US US11/448,845 patent/US794219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8998A (zh) * | 2010-08-24 | 2013-07-31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车辆电加热装置 |
CN104755288B (zh) * | 2012-09-14 | 2016-11-30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车辆用空调方法 |
CN103786547A (zh) * | 2012-10-31 | 2014-05-14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空调 |
CN105813870A (zh) * | 2013-12-19 | 2016-07-27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11750729A (zh) * | 2020-06-30 | 2020-10-09 | 南通龙硕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蒸发器用密封连接机构 |
CN112976996A (zh) * | 2020-09-14 | 2021-06-18 |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温水管的保持构造 |
CN112976996B (zh) * | 2020-09-14 | 2023-11-17 |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温水管的保持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886814B2 (en) | 2011-02-15 |
US20040069480A1 (en) | 2004-04-15 |
US20060219383A1 (en) | 2006-10-05 |
EP1867506A2 (en) | 2007-12-19 |
EP1424228A4 (en) | 2006-09-06 |
US7942192B2 (en) | 2011-05-17 |
EP1867505A3 (en) | 2009-03-18 |
US20060219399A1 (en) | 2006-10-05 |
EP1864837A3 (en) | 2009-11-18 |
CN100439135C (zh) | 2008-12-03 |
EP1424228B1 (en) | 2012-10-17 |
US20060219384A1 (en) | 2006-10-05 |
EP1867506A3 (en) | 2009-03-18 |
EP1867505A2 (en) | 2007-12-19 |
WO2003020542A1 (fr) | 2003-03-13 |
EP1864837A2 (en) | 2007-12-12 |
US7100675B2 (en) | 2006-09-05 |
EP1424228B2 (en) | 2021-01-06 |
EP1424228A1 (en) | 2004-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76392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193196C (zh) | 吹出口 | |
CN1860335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2694155Y (zh) |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 |
CN1703329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692255A (zh) | 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及室外单元的电气零件箱 | |
CN1105883C (zh) | 空调器的室内装置 | |
CN1865786A (zh) | 空调器 | |
CN1413850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737449A (zh) | 空调器 | |
CN1888604A (zh) | 空调器的配管结构 | |
CN1911694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888700A (zh) | 空调器 | |
CN1413849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
CN1782576A (zh) | 一拖多空气调节器 | |
CN100513898C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553090A (zh) | 整体式空调器的空气导向装置 | |
CN1896617A (zh) | 空气净化系统 | |
CN1699844A (zh) | 空气调节器的风扇罩安装结构 | |
CN100513918C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865796A (zh) | 用于控制空调器的方法 | |
CN1888676A (zh) | 空气调节器的电动机安装结构 | |
CN1553091A (zh) | 整体式空调器的室内风扇支撑结构 | |
CN1699892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553102A (zh) | 整体式空气调节器室内一侧的空气流动引导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