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3849A -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3849A
CN1413849A CN02146297.6A CN02146297A CN1413849A CN 1413849 A CN1413849 A CN 1413849A CN 02146297 A CN02146297 A CN 02146297A CN 1413849 A CN1413849 A CN 1413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unit
conditioning unit
blowing unit
fa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462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11994C (zh
Inventor
伯方俊树
桥本隆
原田洋介
谷村英雄
奥本美晴
山本和弘
木村泰三
松浦孝尔
竹信丰
间弓浩司
山本雄大
岛津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2734771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413849(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249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926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245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12764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247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7410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13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38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19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19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35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the housing to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把送风单元(3)和空调单元(4)安装固定到仪表面板(2)的仪表面板构件(7)上时,为了提高两个单元(3),(4)的安装刚度,分别把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的至少一个第1安装部(46),安装到空调单元(4)的上部,把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的至少一个第2安装部(58),安装到送风单元(4)的上部,同时,设置使两个单元(3),(4)互相结合的结合部(60),(61)。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的仪表面板内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面板加固构件(也称十字车架)上,安装依靠热交换器生成调和空气的设备的车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由汽化器和加热芯等热交换器生成调和空气的空调单元,以及向空调单元输送生成调和空气用的空气的送风单元。这两部分都配置在仪表面板内,而且通常和仪表面板分别安装固定在车身内。
另一方面,近年来,已将上述两单元及各种部件安装固定在仪表面板上组件化,将其组件安装在车身上。进行组件化时,上述两单元被安装在仪表面板内、向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面板加固构件(亦称十字车架)上。
然而,为使方向盘和仪表面板各部位不因发动机震动而产生震动和产生怪声,要求上述仪表面板具有一定程度的刚度。但是,仅提高仪表面板主体和仪表面板构件本身的刚度,受空间及成本的限制,很难满足上述要求。
而且,进行上述组件化时,因将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等上面,可以考虑利用这些装置,来提高整个仪表面板组合体(仪表面板组件)的刚度。
但是,在上述现有组件化的部件中,借助托架等,仅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上部安装在仪表面板上,两单元在仪表面板上呈悬挂状态,无法提高仪表面板组件刚度。
而且,考虑将该仪表面板组件装在车身的组装作业,以两单元悬挂在仪表面板构件上的状态,将该仪表面板组件搬进车身内或装在所定位置时,或是位置偏斜,或是很麻烦地进行位置调整。
因此,现有的设备安装结构以及安装方法,两单元并非以足够的刚度被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完成的。其目的是在仪表面板构件上安装空调单元以及送风单元时,改进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在提高两单元刚度的同时,提高向车身组装的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在空调单元上部以及送风单元上部,分别至少设置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的一个第一安装部和一个第二安装部,同时,设置使两组装置相互结合的结合部。
具体讲,本发明第1方面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利用热交换器来生成调和空气的空调单元,以及把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传送给上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上述两个单元是在车辆的仪表面板内相对于用于增强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面板的仪表面板构件,在车宽方向并设的状态下分别安装。
还具有设在上述空调单元的上部,安装在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的至少一个第1安装部,设在上述送风单元的上部分,安装在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的至少一个第2安装部,以及使上述两个单元相互结合的结合部。
依此结构,送风单元以及空调单元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上,且两单元相互连接,确保两单元的刚度。可将两单元安装在仪表面板的构件上,并将两单元结合起来,将装有两单元的仪表面板组装至车身,使空调装置向车身组装能够容易进行。
本发明第2方面为:在发明第1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被设置在上述两个单元的下部。
依照该结构,在仪表面板构件安装部的适当位置使两单元结合,使其平稳地结为一体。
本发明第3方面为:在发明第2方面中,上述第1安装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的两侧壁上。
根据这一结构,可以提高空调单元的安装刚度。
本发明第4方面为:在发明第2方面中,上述第2安装部被设置在上述送风单元的两侧壁上。
依靠这一结构,能易于提高送风单元的安装刚度。
本发明第5方面为:在发明第3方面中,上述第2安装部设置在上述送风单元的两侧壁上。
根据这一结构,可易于提高空调单元以及送风单元的安装刚度。
本发明第6方面为:在发明第5方面中,上述两侧壁上的第1安装部中送风单元侧的侧壁上的第1安装部,和上述两侧壁上的第2安装部中空调单元侧的侧壁上的第2安装部,在互相重叠的状态下,安装在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
根据该结构,可易于提高空调单元以及送风单元的安装刚度,同时可以提高组装工作的效率。
本发明第7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包括上述第1安装部及第2安装部的所有安装部中,至少一个为直接与上述仪表面板构件相接安装的固定部。
用该结构,可使空调单元以及送风单元至少一方,与仪表面板构件的结合强度提高。
本发明第8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第2安装部,至少被设置在与上述送风单元上的空调单元相反一侧的侧壁上,设置在与上述送风单元上的空调单元相反一侧的侧壁上的第2安装部,为直接与上述仪表面板构件相接安装的固定部。
根据该结构,可以提高送风单元对仪表面板构件的结合强度。
本发明第9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所有的第2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为直接与上述仪表面板构件相接安装的固定部,上述构件固定部中仪表面板构件的相接面,从车宽方向看,形状与上述仪表面板构件的外形大致相同。
按照该结构,构件固定部是对准仪表面板构件固定的,构件固定部由于应力集中,不易弯折或破损。因此,确实可以提高送风单元相对于仪表面板构件的结合强度。
本发明第10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通过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上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根据该结构,可使两单元的连接简单确实地进行。
本发明第11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上述空调单元一侧及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的任意一方,是向另一方的结合部延伸的突出片,上述另一方的结合部是使上述突出片嵌入而形成的孔部,上述突出片的顶端,设置有嵌入上述孔部中并被固定的爪部。
这一结构,可以简单切实地将两单元连接起来,同时,可确保其结合状态。
本发明第12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通过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上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把上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上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部形成于车辆的前方位置,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气导入通路的旁边。
该结构可高度保持空气导入部周边的刚度,防止空气漏出。
本发明第13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通过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上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把上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上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部,形成于车辆的前方位置,上述空调单元具有对由上述空气导入通路导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对通过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上述结合部设置于上述空气导入通路的旁边,并位于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方。
该结构可使冷却用热交换器在空调单元内保持稳定。
本发明第14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通过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上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把上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上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部,形成于车辆的前方位置,上述空调单元具有对由上述空气导入通路导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对通过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在上述空调单元内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地设置,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在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车辆后方侧向着上侧且向偏离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方向倾斜设置,上述结合部设置于上述空气导入通路的旁边,并位于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空调单元在冷却用热交换器上方由仪表面板构件支撑,下方与送风单元连接,所以可稳定地支撑在仪表面板构件上。
本发明第15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两个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
本发明第16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送风单元中,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
本发明第17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空调单元中,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
根据本发明第15~17方面的结构,可进一步提高两单元的安装刚度,降低车辆行走时两单元的震动。
本发明第18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两个单元中,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上述两个单元上的第3安装部,互相重叠地安装在车身上。
根据该结构,不会使两单元的组装工作复杂化,而会最大限度提高两单元的安装刚度。
本发明第19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向车辆下方延伸的支架固定在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设置在上述支架的下部的下部安装部,安装在上述空调单元的下部。
依此结构,可将空调单元切实牢固地固定在仪表面板加固构件上,以至将两单元安装固定在仪表面板上进行组件化时,能够提高组件的刚度。
本发明第20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向车辆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架被分别固定在上述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上述空调单元的下部,设置有固定在上述两个支架的下端的下部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可将空调单元更加牢固、确切地固定在仪表面板构件上,进一步提高仪表面板组件的刚度。
本发明第21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中,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架分别固定在上述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在上述空调单元的下部,设置有固定在上述两个支架的下端的下部安装部。
依该结构,可得到与上述第20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第22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中,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架被分别固定在上述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在上述空调单元的下部,设置有固定在上述两个支架的下端的下部安装部,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下部安装部的车辆前侧,上述第1安装部、下部安装部及结合部分别位于从车宽方向看呈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根据该结构,可将空调单元平稳地固定在含有撑条的仪表面板构件上,易于得到刚度良好的仪表面板组件。
本发明第23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整的调节器,在上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上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以及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上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上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
根据该结构,组装两单元时,借助止动部件向临时固定部的安装,可在规定位置容易将连接部件稳定地安装在外壳外面。
本发明第24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在上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上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上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上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上述临时固定部,由从上述外面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向该突出部的顶端开口、并且在沿着上述外面的设定方向呈直线延伸,一端向上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沟部组成,在上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当上述连接部件位于上述规定位置时,与上述临时固定部的沟部对应地开口的沟部,在上述止动器部件设置有沿上述设定方向被分别嵌入上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各沟部中的两个嵌入部,以及安装在上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至少一方上的固定部上的可以装卸的爪部。
根据该结构,将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定位置时,使连接部件的槽部和临时固定部的突起部的槽部相互吻合,从设定方向,将止动部件的嵌入部嵌入那些槽部,由此,将止动部的爪部固定在连接部件以及临时固定部至少一方的固定部上。于是在防止止动部件脱落的同时,既可提高止动部件嵌入部以及槽部的尺寸精度,也可充分减少晃动。另一方面,解除连接部件的临时固定时,通过用一定程度以上的力,将止动部件向设定方向牵拉,解除爪部的固定,从槽部将止动部件拔出。即:尽管配有连接部件的外壳外面和邻近机器等的间隔非常窄小,沿其间隙,可很容易将止动部件去除。而且,作为上述槽部方向(上述设定方向),可根据突出于外壳外面的凸台等的形状和邻近机器的间隔,将止动部件设定在最容易取出的方向。
本发明第25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在上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上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上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上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设置在上述一方机壳中的上述连接部件的外面,沿车宽方向大致呈直角。
以该结构,拔除止动部件的方向(设定方向),为略正交于车宽方向,故即使在空调设备搭载于仪表面板内的状态,也容易从邻近机器的间隙取出止动部件。
本发明第26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在上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在上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与另一方的机壳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开关上述调节器用的连接部件,以及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上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上述侧面上的临时固定部,上述止动器部件,可从安装在上述临时固定部的状态,从车辆前后方向取下。
根据该结构,即使空调设备搭载于车仪表面板内的状态下,也能容易地从送风单元和空调单元的间隙取出止动部件。尽管间隙很小,取出亦不成问题。
本发明第27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通过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上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在上述送风单元的机壳内,设置有对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在上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上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上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上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在设置有上述送风单元上的上述连接部件的外面,是空调单元一侧的侧面,沿车宽方向大致呈直角。
依该结构,可得到于第25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第28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通过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上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在上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在上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上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上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上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上述临时固定部由从上述外面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向该突出部的顶端开口,并且在沿着上述外面的设定方向呈直线延伸,一端向上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沟部,在上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当上述连接部件位于上述规定位置时,与上述临时固定部的沟部对应地开口的沟部,在上述止动器部件,设置有沿上述设定方向被分别嵌入上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各沟部中的两个嵌入部;以及安装在上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至少一方上的固定部上的可以取下的爪部,以及在上述两个嵌入部之间,从上述止动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被夹持在上述突出部的顶端和与其顶端接近并相对的上述连接部件的对向面之间的被夹持部。
根据该构成,可收到与第24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同时,突起部前端面和连接部件对面之间,夹持有止动部件被夹持部,所以晃动进一步变小,而且临时固定位置的精度提高。
本发明第29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结合部设置在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通过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上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在上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在上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上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上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上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上述临时固定部,由从上述外面突出的突出部,和向该突出部的顶端开口,并且与沿着上述外面的设定方向呈直线延伸,一端向上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沟部,在上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当上述连接部件位于上述规定位置时,与上述临时固定部的沟部对应地开口的沟部,上述止动器件是树脂制成的产品,它具有沿上述设定方向被分别嵌入上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各沟部中的两个嵌入部,以及安装在上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至少一方上的固定部上的装卸的爪部,上述止动器部件的嵌入部上的厚度方向的任何一方的侧面,被作为与上述连接部件或者临时固定部的沟部上一侧内侧而相接的相接面,并且,在上述嵌入部上与上述相接面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上,相互交叉地形成多个与上述沟部的另一侧内侧面相接的凸条部。
根据该结构,可充分缩小止动部件嵌入部和槽部件的间隙,将晃动降到极小程度。即:一般来讲,树脂成型制品越厚,成型时的缺损越是突出,大小参差不一,很难保持要求的尺寸精度。所以,仅单纯为对应槽部宽度设定止动部件的嵌入部,由于尺寸不精确,常常或是产生很大的晃动,或是嵌合过紧。但是,依照该发明,树脂制作的止动部件嵌入部中,其整个厚度方向一侧的侧面作为与槽部的相接面,相反一侧形成复数的凸条,因而,嵌入部厚度方向的尺寸与槽部宽度所需尺寸相对应,制品厚度做薄,故可控制尺寸的参差不一。而且,将复数凸条相互交错设置,所以那些凸条部与槽部内侧面之间的结合状态稳定,这也可减轻晃动。
本发明第30方面为:在发明第1~6任意一个方面中,具有通过在上述车辆的缓冲板上形成的贯通孔,并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管部件,以及向车辆前方延伸,并引导上述管部件穿过上述贯通孔的引导部。
即:一般来讲,将安装空调装置的仪表面板在车辆组装线上被组装到车身时,必须使空调装置的管部件(冷气管及热气管等)贯通于缓冲板的贯通孔,但仪表面板自动搭载的机器人,不能从事那种精密动作。使用机器人时,管部件与隔板接触,可能会损伤。但依此发明,将管部件导向贯通孔的导向部设置在空调设备上,仪表面板安装于车体时,即使用上述机器人,也可准确地将管部件插入贯通孔。因而能切实防止管部件的损伤。所以即便原封不动地使用以往的生产设备,也可以进行仪表面板的搭载。
本发明第31方面为: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安装方法,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利用热交换器来生成调和空气的空调单元,以及把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传送给上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该车辆用空调装置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室内的仪表面板内,本发明包括以下工序:
在车辆室外将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的上部安装配置在上述仪表面板的内侧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仪表面板的仪表面板构件上的部件装配工序,以及完成上述部件装配工序后,把上述组装过的仪表面板移至车辆室内,并安装在车身上的车体安装工序。
依照该安装方法,用辅助装配线,可以很容易将空调设备和仪表面板一体化。然后,可以用车辆组装线,将一体化的部件向车身组装。因此,可在削减车辆组装线作业、减少整个车辆组装工数的同时,简化空调设备的组装作业。而且,通过连接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或至少将一方装置安装于车身的方式,很容易提高整个仪表面板的刚度。
本发明第32方面为:在发明第31方面中,
上述部件装配工序具有:分别把上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安装到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的单元安装工序;在进行上述单元安装工序时或者工序结束后,连通上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吹出口和上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口的连通工序;在进行上述单元安装工序时,或者该工序结束后,分别结合安装在上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上的结合部的结合工序。
因此,由于每个单元都安装在仪表面板上,可以减小一次安装作业的单元重量,使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可以依靠结合部的连接,提高两单元的安装刚度。
本发明第33方面为:在发明第32方面中,上述单元安装工序,首先,把上述空调单元安装到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之后,再把上述送风单元安装到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
上述结合工序是在上述单元安装工序中将上述送风单元安装到上述仪表面板构件上时,把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的工序。
即:首先,将相对大且重的空调单元牢固地固定在仪表面板上,然后,相对该空调单元以及仪表面板部构件将送风单元固定。届时,将分别设置在两单元上的结合部连接,可使送风单元的位置确定准确易行。
本发明第34方面为:在发明第33方面中,将上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的结合部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向另一方的结合部延伸的突出片,将上述另一方的结合部作为上述突出片嵌入的孔部,并且,在上述突出片的顶端,设置有嵌入上述孔部中并被固定的爪部,在上述结合工序中,通过把上述突出片插入上述孔部中固定上述爪部,将上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上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
即:安装送风单元时,使从空调单元以及送风单元的一方,向他方延伸的突起片嵌入他方的孔部,并将突起片的爪部固定在孔部,因而可阻止突起片拔出,可将送风单元临时固定下来。而且,如在仪表面板本末倒置的状态下,将送风单元放置于仪表面板构件上地安装时,仅令其仪表面板构件向空气单元侧滑动,就可以进行送风单元的临时固定。
本发明第35方面为:在发明第31~34任意一个方面中,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通过形成于上述车辆的缓冲板的贯通孔,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管部件,以及向车辆前方延伸,把上述管部件引导到上述贯通孔地插入缓冲板的引导孔中的引导部,在上述车身安装工序中,把上述仪表面板安装到车体上时,一边把上述引导部插入上述引导部中,一边使上述管部件通过上述贯通孔。
根据该发明,可得到与上述第30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配置状态的仪表面板的立体图。
图2为从车身下侧看的安装有上述空调装置的仪表面板的平面图。
图3为从车辆前侧看的图2的仪表面板的立体图。
图4为显示上述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的安装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5为从车辆左侧看的上述空调单元的车辆右侧壳体及内部结构的侧面图。
图6为从车辆前侧看的上述空调单元的正面图。
图7为显示上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的临时固定结构的放大图。
图8为显示上述空调装置的向仪表面板构件和车身上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显示向上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中构件固定部的仪表面板构件的安装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0为从正面左侧斜上方看的显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为显示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12为从正面左侧看的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的送风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为从正面右侧斜下方看的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的送风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为显示通过止动器部件将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的送风单元的连接部临时固定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15A为上述连接部件的平面图,图15B为上述连接部件的侧面图,图15C为上述连接部件的底面图。
图16A为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止动器部件的侧面图,图16B为上述止动器部件的平面图,图16C为上述止动器部件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根据图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以及配设此空调装置1的仪表面板2进行说明。
所述空调装置1,包括把车前部的发动机箱及驾驶室隔断的钢板材料的缓冲板P(参照图5及图8),以及安装在它和仪表面板2之间,即仪表面板2的内侧,并偏向车辆左侧的送风单元3,还有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把从送风单元3送出的空气进行冷却后,并调节温度,然后供给驾驶室的空调单元4。详细的说明将在后文叙述。制造车辆时,在构件组装流水线上,把空调装置1安装在所述仪表面板2上,然后,在车辆组装线上,把仪表面板2移至驾驶室内后,并安装在车身上。
所述仪表面板2,就整体而言,具有主体部5,主体部包括从挡风玻璃(图未表示)的下端附近向乘客一侧延伸的上壁部5a,以及从此上壁部5a的车辆后侧边缘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5b。所述仪表面板主体部5的上壁部5a的下方,安装着把所述仪表面板主体部5固定在车身上的仪表面板构件7。即,在仪表面板主体部5的车宽方向两端上,安装着从上壁部5a的反面向下方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部5c,5c。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连接此两侧壁部5c,5c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地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此仪表面板构件7,与驾驶员座位的前方对应的部分,是相对大口径的管状物,而规定的地方被固定在车身上。
所述空调装置1的送风单元3,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射出树脂成型的机壳10,所述机壳10的车身上侧,装有由外气进气口11和内气进气口17形成的空气入口12,而在下侧,装有把吸入到所述空气吸入部12的空气,输送至空调单元4用的送风部13。送风部13上,安装着涡轮式多叶扇(图未表示),它的旋转轴朝向上下方向。而且,此风扇的车身下方装有风扇驱动机14。来自此送风部13的空气,从位于机壳10的车辆右侧壁上的形成于前侧的,大致呈矩形的空气出口(图未表示)通过空气导管,被传送至所述空调装置14。
所述空调单元4,如图所示,就整体而言,具有上下方向长,而且比送风单元3大的矩形箱状、且左右被分割成两部分的树脂机壳20。与此机壳20的左侧壁上的所述送风单元3的空气出口相对应的部位,形成空气吸入口21。此外,此空调装置机壳20,也可以被分割成3等份之多。此机壳20上,装有自空气吸入口21的周边部分向送风单元3一侧延伸的周壁22。而且自所述送风单元3的空气出口的周边延伸着连接壁23,此连接壁23伸入空调单元4的周壁22的内侧。此周壁22和连接壁23,就形成了空气吸入管道。
在比所述空气单元4的空气吸入口21更靠车辆后侧,如图5所示,装有冷冻循环用的部件之一(冷却用热交换器)25,它大致成垂直地面向空气通过的界面。此外,此车辆后方,装有对通过冷却交换器25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芯26,它的上侧则向车辆后方倾斜。由所述空气吸入口21吸入的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25后,利用空气混合调节器27,来调节通过加热芯26的空气量从而形成调和空气,分别自形成于空调单元机壳20的上端的出气口28供给驾驶室上部,自形成于所述机壳20的下端的出气口28供给驾驶室的后座旁边。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25的车辆右侧,图未表示,装有冷却媒介流入箱部及流出箱部,并分别连接着冷却配管29,29(管部)。所述的各个冷却配管29,如图6所示,穿过机壳20的车辆右侧壁部,然后向上方折曲,再在此机壳20的上端旁边,向车辆前方折曲,此顶端的部分,用与机壳20的前壁形成一体的支承配管的托架30固定着。
一方面,所述加热芯26上也连接一对加热配管31,31(管部),通过空调单元4的机壳20的车辆右侧壁部,绕过所述机壳20的前壁部,一直延伸至此前壁部的左侧端部旁边,然后,向车辆前方折曲,此顶端的部分,用与机壳20的前壁部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形成一体的支承配管的托架32固定着。
所述各个冷却配管29及加热配管31,如图2所示,分别从托架30,32的车辆前侧的顶端突出规定的长度,穿过形成于所述缓冲板P的对应部分通孔33,33(参照图5),向发动机室内延伸,被所述发动机室内未图示的配管连接着。此外,两个托架30,32的车辆前侧的面,沿着缓冲板P形成,分别贴着密封部34。
此外,所述空调单元4的机壳20上的两个配管支撑托架30,32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安装着引导部40,它穿过形成在缓冲板P上的定位用的引导孔37(参照图5),把空调装置1导向规定的位置。所述引导部40,具有,安装在空调单元4的前壁上的大致圆柱体的轮毂41,以及自此轮毂41的大致中心部分,向车辆前方大致沿水平方向突出的小口径圆柱体的销部42。所述轮毂41,在车辆前侧的面形成沿着所述缓冲板P的形状,顶端与底部分别用小螺钉43,43(参照图6)固定在机壳20的前壁上。所述销42,自所述各个配管29,31向车辆前方延伸,自它的纵向大致中间位置至顶端,自轴心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分别延伸出大致呈矩形剖面的突出部42a,42a,......。此各个突出部42a,面向销42的顶端形成口径缩小的条状。此轮毂41上,也安装着与所述配管支持托架30,32相同的密封部34。
此外,此空调装置机壳20上,安装着直接固定在缓冲板P的安装架(第3安装部)45。此安装架45,是自前壁的下端向左侧延伸出的板状物,它的中央部分,形成了安装在缓冲板P上的便于嵌入螺栓(图未表示)穿过的安装孔。
下面对所述空调单元4的仪表面板2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空调单元4,车身上端及下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及支架52,54上。即,空调单元4的上端,如图2所示,安装着自空调装置机壳20的车宽方向两侧壁分别向外方突出,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对安装用凸缘(第1安装部)46,46。其中,车辆右侧的凸缘46,安装在比仪表面板构件7更靠向车辆前方的若干位置上,固定在安装于自仪表面板构件7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空调装置支撑托架47上。所述右侧凸缘46的中央位置,形成安装孔,与此相对应,空调装置支撑托架47上装有向下方突出的螺栓48。
此外,所述空调单元4的车辆左侧的凸缘46,从车身下侧观看仪表面板2,安装位置与仪表面板构件7重复,和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上所述左侧凸缘46重复的部分被用做空调装置的支撑部。所述左侧凸缘46上,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在中央的位置上,形成自顶端向机壳20方向的切槽部46a,与此46a对应,所述空调装置的支持部上装有向下方突出的螺栓51。
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上空调装置支撑托架47的安装部旁边,装有自此处向车身下方直至空调单元4的下端旁边的车辆右侧的支架52,空调单元4的车辆右侧壁的下端,设有固定有所述支架52的下端的固定部(下部安装部)53。一方面,仪表面板构件7的空调装置支撑部旁边,装有与所述右侧的支架52相同的左侧的支架54,并被固定在空调单元4的车辆左壁的固定部(下部安装部)55上。所述空调单元4的各个固定部53,55上,图未表示,分别在支架52,54的下端部分,与贯穿过车宽方向形成的安装孔对应,安装着螺母。左右的支架52及54被连接部56互相连接着。
下面,对所述送风单元3的仪表面板2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所述送风单元3,在车身上侧的空气入口12旁边的车宽方向两侧,被固定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同时,在下侧的空气出口旁边,相对于空调单元4固定着。
首先,对空气入口12旁边的固定结构进行以下说明。送风单元3的机壳10上,安装着从车宽方向两侧壁分别向机壳10的外方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对安装片(第2安装部)58,58,车辆右侧的安装片58的安装位置,与所述空调单元4的车辆左侧凸缘46的上侧重合,另一方面,车辆左侧的安装片58的安装位置,从下侧观看仪表面板2,与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重合。与此仪表面板构件7上所述左侧安装片58重复的部分成为支撑送风单元的部分。此左侧安装片58的仪表面板的连接面,从车宽方向观看,大致呈沿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的外形的形状,并直接形成把送风单元3固定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的构件固定部。
所述送风单元3的车辆右侧的安装片58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安装着安装孔,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的空调装置支撑部的螺栓51就可以插进。一方面,车辆左侧的安装片58上,形成与所述空调单元4的左侧凸缘46相同的切槽部58a,与此切槽部58a相对应,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的送风单元支撑部上安装有螺栓59,并用螺母57固定。此安装片58的仪表面板构件的连接面,从车宽方向看,大致呈沿所述仪表面板构件7外形的圆弧形。
另一方面,所述送风单元3的空气出口旁边的结合部,是把送风单元3安装到仪表面板2上时,与之结合临时固定用的,如图7所示,包括构成自所述空调装置机壳20的车辆左侧壁向送风单元3一侧,大致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矩形的突出片60,和安装在送风单元3所述突出片60嵌入的孔部61。所述突出片60的底部,与安装在空气出口处的周壁22上的下端旁边的纵壁62连接,并在所述突出片60上,形成分别自车辆前侧向底部及后侧连续的コ字形状的槽。
即,所述突出片60的中央部分63,只有它的顶端一侧与周边部分连接,所以此连接部分通过弹性变形而自中央部分63的底部向上下方向变位。而且,在此突出片60的中央部分的变位部63上的送风单元3的一侧的端部旁边,形成自所述变位部63的下面向下方突出的凸起部64(爪部),此凸起部64,形成为空调单元4一侧大致垂直向上的垂直面,而送风单元3一侧的部分,接近所述送风单元3一侧变位部63的下面形成倾斜面。另外,变位部63上形成片部65,它从比凸部64更向底部偏离的部分,大致沿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
所述突出片60的车辆前侧及后侧上,安装着自它们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肋67,67。所述肋67,67的送风单元3一侧,位于比所述凸起部64更偏向规定距离空调单元4一侧,形成从此部分大致向空调单元4一侧的下方延伸,空调单元4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纵壁部62连接。此肋67,67和所述凸起部64之间的距离,相当于纵壁62的厚度。然后,把突出片60嵌入孔部61时,在孔部61的周边,把所述凸起部64的倾斜面向上方按压,使变位部63向上方变位,所述孔部61越过凸起部64,则变位部63就处于通常的状态下。
在这种状态下,孔部61的送风单元3一侧,与凸起部64相连,突出片60不能拔出。而且,孔部61的空调单元4一侧与肋67,67相连,可以决定它的插入方向。另外,孔部61,与突出片60的剖面形状相对应,送风单元3,分别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因此,可以固定在规定位置上。另一方面,解除与凸起部64的孔部61的固定状态时,把所述变位部63的片部65向下方按押,使凸部64变位,就可以拔出突出片60。
此外,送风单元机壳10的下端部上,安装着从那里向下方延伸的板状安装支架(第3安装部)68,与所述空调单元4的安装支架45一样,被直接固定在缓冲板P上。此右侧的安装支架68和空调单元4的安装部45互相重叠,被固定在缓冲板P上。
下面,就第1实施方式中如何在汽车车身上安装空调装置1及仪表面板2进行说明。首先,如图4所示,在构件组装线上,使它的上壁5a颠倒成为下侧,在这样颠倒的状态下固定仪表面板2,从它的上方装载空调单元4。此时,空调单元4的左右的突缘46,46,分别与仪表面板构件7的空调装置支撑部及空调装置支撑突缘47重合,这样,此空调单元4的固定部53,55和支架52,54的安装孔部,从车宽方向看,就会重合在一起。在这种状态下,空调装置支撑部的螺栓51与螺母拧在一起,空调单元4的车辆右侧突缘46固定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另一方面,从支架52,54的安装孔插入并穿过螺栓,与固定部分53,55上的螺母拧在一起,这样,就把所述固定部53,55固定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
于是,空调单元4的上部,被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空调单元4的下部安装在支架52的下端位置,因此,盒子形状的空调单元4,就可以稳固地安装在仪表面板7上。
然后,图3所示,所述送风单元3从仪表面板2的上方装载。此时,使送风单元3的连接壁23嵌入空调单元4的空气导入口21的周壁22,同时,车辆左右的安装片58,58,分别与仪表面板构件7上的送风单元支撑部及空调单元4的车辆左侧突缘46重合。这样,位于仪表面板构件7上的送风单元3向空调单元4一侧滑动,突出片60嵌入孔部61,送风单元3与空调单元4及仪表面板构件7相对并临时固定。此时,突出片60及孔部61在空调装置1的车身下方,即,在构件组装线上,操作者容易看到的位置,所以,临时固定操作很容易进行。而且,相对大且重的空调单元4,已经牢固地固定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所以,与此空调单元4及仪表面板构件7相对,准确地确定送风单元3的位置并临时固定。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操作者不用固定送风单元3,空调装置支撑部的螺栓51及送风单元支撑部的螺栓59,分别与螺母拧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把送风单元3固定在规定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处于构件组装流水线上的仪表面板2被反转,图并未表示,在车辆组装线上,利用自动装载的机器人,从车门的开口部装载到车身上。此时,因在原有的操作中,机器人只把仪表面板2配置在规定的位置,所以,即便位置多少有些偏离,也没有问题。但是,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装置1安装到仪表面板2上时,在空调装置1与仪表面板构件7相连的状态下,为把空调装置1搬运至车内,须把空调装置1牢固地固定在仪表面板7上,而且必须注意不要使位置偏离。本发明中,如上所述,空调单元4及送风单元3固定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而且,因两个单元互相结合,所以安装中不会发生位置偏离。
此外,在安装过程中,需把比较容易损伤的铝制冷却配管29及加热配管31不要碰到缓冲板P地插入通孔33,。然而,与空调装置1成为一体的仪表面板2,因重量增加而且弯曲度变大,所以,如果保持这种状态,把配管29,31准确地插入规定的位置将极其困难。
在第1实施方式中,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设置在空调单元4上的引导部40解决。即,如上所述,预先在汽车的缓冲板P上,形成使引导部40的销部42可以嵌入的引导孔37。首先,用所述装载的机器人把仪表面板2搬运至驾驶室内,引导部40的销部42顶端,则位于引导孔37的车辆后侧旁边。然后,把仪表面板2向缓冲板P靠近,销部42插入并穿过引导孔37,并向销部42的延伸方向,则整个仪表面板P被引导。
此寸,插入所述销部42之前,从插入方向看,所述销部42和引导孔37即便错开,根据顶端的锥形部分,也可大致被引导,而且,因销部42的顶端,比各个配管29,31更向车辆前方伸长,所以所述各个配管29,31,根据销部42与插入方向及引导孔37相对的位置,被准确地确定后,插入所述引导孔37,这样,即便使用原有的生产设备也不会损伤配管29,31,可以装载。与此同时,缓冲板P的嵌入螺栓插入并穿过45,68的安装孔。然后,各个配管29,31被完全插入后,支撑配管托架30,32的密封部34,34与缓冲板P相接,此时,结合安装架45,68,空调装置1直接被固定在车身上。另一方面,用连接部件等将仪表面板2的规定位置固定在车身上。
根据第1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的安装方法,在构件组装流水线上,在仪表面板2上安装空调装置1后,在车辆组装线上己把所述仪表面板2安装于车身上,所以,可以减少车辆组装线上的组装安装工作,减少车辆的组装人数,同时,也可以简化空调装置1的组装安装工作。
此外,空调单元4的前壁上装有引导部40,它可以把冷却配管29及加热配管31引导到规定位置。因此,所述配管29,31,可以准确地插入缓冲板P的通孔33。这样,可以同时缩小缓冲板P的两个通孔33,33,因此,可以完全提高发动机室的密封性,阻止外面的噪音进入驾驶室内。此外,根据引导部40,确定构件组装状态下的仪表面板2的位置,这样就很容易固定在空调装置1的缓冲板2上,也可以很容易地把仪表面板主体部5及仪表面板构件7固定在车身上。
在第1实施方式中,右侧的安装片58和所述空调单元4的安装用突缘46重叠,如果安装在车身上,具有可以增加安装的强度的优点。但是,把空调单元4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为把送风单元3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并把右侧的安装片58和所述空调单元4的安装用突缘46重叠着安装,需要把空调单元4和送风单元3设定在规定的位置后,在两者之间生成的狭窄缝隙中进行安装操作,这种操作效果不好。因此,除去送风单元3的右侧的安装片58,只安装空调单元4的安装用突缘46也可以。如果这样,在设定送风单元3之前的状态下,把空调单元4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时,可以安装所述安装用突缘46,操作效果非常好。
此外,此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专用的引导部40,取而代之,冷却配管29和加热配管31的顶端上覆盖有像销42那样的盖子,通过此盖子,不但可以保护冷却配管29和加热配管31的顶端,还可以作为向缓冲板P插入时引导。此时,通孔33也就具有引导孔的作用。
此外,空调单元4的仪表面板构件7上安装的第1安装部(安装用突缘46),不仅可以安装在空调单元4的两侧壁(两侧面),也可安装在空调单元4的上部或其它地方,它的数量不仅可以是两个,一个也可以,三个以上也可以。同样,送风单元3的仪表面板构件7上安装的第2安装部(安装片58)也一样,不仅可以安装在送风单元3的两侧壁(两侧面),也可安装在送风单元3的上部或其它地方,它的数量不仅可以是两个,一个也可以,三个以上也可以。
再者,直接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7上的构件固定部,不仅可以设置在空调单元2上,也可以安装在空调单元4上,而且也可以分别设在两个单元3和4上。此外,它的数量也不仅可以是一个,两个以上也可以。
此外,使两个单元互相结合的结合部,不仅可以安装在两个单元的下部,安装在哪里都可以。但是,从第1及第2安装部的位置关系看,为了保持平衡,最好安装在两个单元的下部。特别是第1安装部(或者第2安装部),下部安装部及结合部,分别位于从车宽方向看呈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外观图,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重复的说明部分。
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送风单元3的两侧装有安装片58,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没有空调装置一侧的安装片58。此外,它的结构是:送风单元3的机壳10内,安装对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气流进行调节的调节器9,而用于开关此调节器9的连接部件125,则被装在所述机壳10的外面。连接部件125在规定的位置上,根据止动器137,在所述机壳10的外面,安装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部136。后面,将对此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空调单元4内的排气及空气流动,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仍在此第2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在蒸发器25中产生的凝缩水,图11用箭头wa表示,沿着管道向下方流走后,从蒸发器25的下端向机壳20的底部滴落,通过安装在它的最下部的排泄管6,排出车外。
在所述蒸发器25及加热芯26之间,安装着空气混合调节器27,即,它把通过所述蒸发器25的空气气流,分配给加热芯26直至它的下流一侧的空气混合通道C1,同时,改变它的分配比率并调节调和空气的温度。即,如图所示,蒸发器25的下流一侧,被与机壳20的内侧形成一个整体的划分壁35划分,穿过此划分壁35的开口部36a,36b,用空气混合调节器27来控制开关。空气混合调节器27,具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支轴,此支轴的两端相对于机壳被转动自地支承,它支轴一方的端部穿过机壳20的侧壁,并向外面突出,与安装在所述机壳20的外面的连接部件(图未表示)连接。
然后,所述空气混合调节器27,使划分壁35的开口部36a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而且,开口部36b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下,通过蒸发器25的空气全部流向加热芯26。另一方面,从此状态中,空气混合调节器27由连接部件在支轴四周转动,使开口部36a处于完全关闭,而且开口部36b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下,通过蒸发器25的空气全部绕过加热芯26,并流过它的下流的空气混合通道C1。
此外,如图所表示,空气混合调节器27处于所述两个状态的中间位置时,图上用箭头wi表示,与所述空气混合调节器27的位置对应,通过蒸发器25的空气气流,被分配到加热芯26及空气混合通道C1的两方,然后再混合在一起,并和来自蒸发器25的冷空气以及来自加热芯26的暖空气完全混合。于是,流向空气混合通道C1上方的空气,从向机壳20的上部开口的出气口28,28分配到图上并未表示的多个导管,并供给驾驶室的上方,同时,空调单元4的机壳20内,通过被划分的下流一侧的通道C2,也供给驾驶室的下方。
即,空调单元4的机壳20的上面,通气出气口28a向车辆后侧开口的同时,与车辆前侧邻接,除霜出气口28b开口,这些各个出气口28a,28b上,安装着控制开关,并改变调和空气的出气方向的出气方向切换调节器38a,38b。此外,从空气混合通道C1的上方,与下流一侧的通道C2连通的开口部36c上,也安装有开关此开口部36c来进行控制的出气方向切换器38c。这些各个调节器38a,38b,38c,与所述空气混合调节器27相同设置,并根据安装在空调单元4的机壳2的一侧壁上的连接部件(图未表示)来启动。
一方面,所述送风单元3的机壳10,与空调单元4的机壳20一样,是在车宽方向略微中间的位置上被分割成的两部分,此机壳10的内部,如图12上虚线所表示,在机壳10的上下方向略微中间的位置上,安装有用于过滤空气的空气过滤器15,此空气过滤器15大致沿水平方向扩大,把机壳10内上下隔断,并在它的上方形成空气吸入空间,用来吸入驾驶室内或者驾驶室外的空气。另一方面,在空气过滤器15的下方,用于把通过所述空气过滤器15从上方吸入的空气送给空调单元4的多叶片式冷却风扇沿转动轴上下方向设置。
所述送风单元3的机壳10的上部的表面一侧(车辆后侧)上,图12和图10都有表示,用于吸入驾驶室的空气的内空气吸入口17开口。另一方面,在相反侧外空气导入用导管12a连接着的外空气吸入口12被开口,此外,装有内外空气切换调节器9,以使这两个吸入口中任何一个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而且另一个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这个内外空气切换调节器9,具有与内空气吸入口17或外空气吸入口12对应的圆弧形停止板部9a,以及从此停止板部9a的长度方向两端弯曲的扇形侧板部9b,9b。从两个侧板部9b,9b上扇形对应的部位,分别沿车宽方向延伸,支轴9c,9c就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内外空气切换调节器9的两个支轴9c,9c的顶端,分别穿过送风单元3的机壳10的一侧壁,向外方突出,相对此一侧壁可被转动自在地支承,图13也有表示,其中,车辆右侧的支轴9c,利用安装在机壳10的外面(和车宽方向大致成直角的空调单元4一侧的侧面(和空气装置4相对的侧面))的连接部件125来转动。然后,内外空气切换调节器9,在使外空气吸入口12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则内空气吸入口17就完全关闭,借助导入外空气用的导管12a,把驾驶室外的空气吸入,成为外空气吸入模式。另一方面,内外空气切换调节器9,通过连接部件125绕支轴周围转动,使外空气吸入口12处于完全关闭的内空气吸入状态下,则内空气吸入口17完全打开,从这里只吸入驾驶室的空气,这就是所谓的内空气循环模式。
所述连接部件125,它的详细情况如图13所示,包括被固定在内外气流切换调节器9的支轴9c上,成为作为一整体转动的第1连接部126,与第1连接部126相结合的第2连接部127。此第2连接部127,与送风单元3的机壳10的车辆右侧的侧壁相对,转动自在地安装。即第2连接部127,如沿图的上下方向延伸一样安装,在它的大致中央位置安装的转动支撑部128,对着机壳10的右侧壁上安装的轮毂部129,被螺丝转动自在地固定,位于图的上侧的顶端一侧与第1连接部126相结合,并且,在位于图的下侧的底部上,与从安装在仪表面板构件2上的用于空调操作的控制杆等(图未表示)延伸的金属丝130的端部相连,根据控制杆等的操作,用金属丝130启动连接部件125。
这样,所述送风单元3上,多叶片式冷却风扇16旋转,图10虚线箭头所表示,从机壳10的上部的空气吸入空间。通过空气过滤器15过滤过的空气,被吸进下方的多叶式冷却风扇16的内周一侧,从那里,通过风扇16的很多旋转扇叶之间的空间,被吹向四周。然后,如上所描述,被吹出的空气的气流,通过在风扇16的四周形成的旋涡状的送风口R,从与送风单元3的内侧(车辆前侧)形成一个整体的连接壁23,被送到空调40的机壳20。
(连接的临时固定结构)
下面是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在所述送风单元3的第2连接部127上,安装金属丝130的端部时,此连接部127与送风单元3的机壳10相对临时固定的结构,参照图13及图14~16来详细加以说明。
首先,第2实施方式那样的空调装置1上,在用于启动调整气流流向的门或者调节器(以下称为调节器)的连接部件上安装金属丝等时,需要与它的调节器的位置和操作空调用的控制杆等的位置吻合,并临时固定。于是,例如,图13所示,送风单元3上,内外空气切换调节器9设定为外空气吸入状态,与此状态相对应的规定位置上安装第2连接部件127,在此位置上,第2连接部127与机壳10的侧面的临时固定部136(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相对,并用止动器137来固定。
即,如图14及图15A~图15C所表示,第2连接部127,例如,聚丙烯等材料的树脂产品,它的顶端一侧,和第1连接部126相连接的结合销部138成为一体,另一方面,在底部一侧上,金属丝130的端部和被连接的连接销139,止动器137的顶端与被插入的临时停止部140(连接一侧临时固定部)形成一个整体。然后,第2连接部127,与它的临时固定部140和盒子一侧的临时固定部136互相对着,与互相接近的两方的临时固定部136,140相对,来安装止动器部137。
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所述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136,包括,从空调装置3的机盒10的右侧一面突出的大致呈矩形台状的突出部136a,和在它的突出端部一面上倾斜,并沿上下方呈直线延伸的开口沟部136b,此沟部136b的下端部向突出部136a的下面开口。此沟部136b的延伸方向,与机壳10的右侧面大致平行时,如后文所述,沿沟部136b插入或者拔出止动器137时,为了使这项操作变得更加容易,从送风单元3的机壳10的右侧一面,或者与此相对的空调单元4的机壳20的左侧一面,进行安装时,分别避开突出的轮毂部。
一方面,所述连接一侧临时固定部140,基本上与所述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136的结构相同,如图15A~图15C所表示,它包括,第2连接部127的底部一侧的端部上,从所述连接部127的主体部分向它的厚度方向一侧突出的大致呈矩形台状的突出部140a,和在此突出部分140a的突出端部,从大致连接部127的顶端一侧向底部一侧沿直线开口的沟部140b,此沟部140b的端部向连接部127的底部一侧的端部开口。
所述第2连接部127被安装在机壳10的右侧,并处于所述的规定位置时,让连接一侧临时固定部140的突出部140a和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136的突出部136a,接近互相的端面,而且互相对着。它的各个端面上,开口的两个沟部136b,140b,从沟的深度方向看,大致处于吻合的位置。换言之,所述第2连接部127的沟部140b,所述第2连接部127,处于所述规定位置时,与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136的沟部136b相对应开口。
此外,所述连接一侧临时固定部140的沟部140b内,向第2连接部127的底部一侧端面开口的开口一侧,顺着它的沟部140b的深度方向,从底部直至大约一半左右的范围,形成沟宽度相对狭窄的沟部140c。此狭窄沟部140c,如后文所述,具有固定止动器部137的爪部143的功能。
另一方面,如图16A~图16C所表示,所述止动器137的顶端部分,分别被插入盒子一侧及连接一侧的各个沟部136b,140b中,这样就限制连接部125的动作。即,例如,此止动器部137也是聚丙烯树脂产品,它的顶端部分的宽度方向一侧(图16B的上侧)上,安装着嵌入连接一侧沟部140b上的第1嵌入部142,同时,面向它的狭窄沟部140b上的狭窄沟部分140c,安装着可以取下的爪部143。另一方面,止动器部137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16B的下侧)的插入部分,成为嵌入盒子一侧沟部136b中的第2嵌入部144。
再者,所述第1及第2嵌入部142,144的中间,从止动器部137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向外方向延伸,安装着中间延出部145,145。此中间延出部145,145,当停止部137的两个嵌入部142,144分别嵌入连接一侧及盒子一侧沟部140b,136b的状态下,此时,就被夹在那些沟部140b,136b的开口的连接侧临时固定部140的突出部140a的端部和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136的突出部136a端部之间。
此外,关于所述第1及第2嵌入部142,144的详细说明,如图16C所表示,顺着各个嵌入部142,144的厚度方向,一侧的侧面142a,144a(图16C的左侧面),它的全面成为与沟部140b,136b的一侧内侧面相连接的连接面,另一方面,在相反侧(图16C的右侧)上,形成凸条部142b,142b,......,144b,144b,......,以使顶端端部与所述各个沟部136b,140b的另一侧内侧面连接。
即,所述停止器部137的各个嵌入部142,144,分别顺着厚度的方向,从一侧连接面142a,144a直至另一侧的凸条部142b,142b,......,144b,144b,......,的顶端端部,与所对应的沟部140b,136b的宽度大致一致。这样,嵌入部142,144和沟部140b,136b就牢固地嵌合在一起。此外,嵌入部142,144的厚度本身比较小,这样,就可以抑制所述嵌入部142,144成型时缺陷,得到所需要的尺寸。而且,所述多个凸条部142b,142b,......,144b,144b,......互相交叉地安装着,可以稳固地和所述凸条142b,142b,......,144b,144b,......和沟部136b,140b的内侧面相连。
此外,所述止动器137的底端一侧上,装有大致呈圆形的把手部146,为使操作者用一只手的指甲尖就可很容易地抓住,而且很容易地抓住止动器部137的排出部,所述把手部146上也可以安装带子或者锁等构件。
因此,根据此第2实施方式的车载空调装置的连接止动器结构,把空调装置1的空调单元4及送风单元3安装在车辆的仪表面板或者缓冲板等上,与夹在这两个单元3,4之间的连接部件125相对,与金属丝130的端部连结时,首先,如图11所示,使送风单元3的内外气流切换调节器9处于外气流吸入状态,而且把连接部件125的第2连接部127处于规定的位置。此时,所述第2连接部127的临时固定部140接近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136,两者的沟部140b,136b的开口就互相面对。
然后,如图14所表示,沿送风单元3的机壳10的右侧面,从斜下方面向136b,140b插入止动器部137。于是,所述止动器的第1及第2嵌入部142,144被分别嵌入连接一侧及盒子一侧的沟部140b,136b中。同时,止动器部137的爪部143弯曲,跨过连接一侧沟部140b内的狭窄沟部分140c,它的爪部143进入连接一侧沟部140b的里面并被狭窄沟部分140c固定。这样,就可以确实防止止动器137的脱落。
如上所述,止动器137的顶端的各个嵌入部142,144被嵌入连接一侧及盒子一侧的各个沟部140b,136b中,在这种状态下,所述各个嵌入部142,144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大致与各个沟部140b,136b的宽度相同。因此,两者就牢固地并安全地嵌合在一起,晃动很少。此外,此时,止动器部137的中间延出部145,145被分别夹在盒子一侧临时固定部136的突出部136a的一端和连接一侧临时固定部140的突出部140a的一端之间,这样,就可以减少晃动。
也就是说,空调单元4及送风单元3之间的狭小间隙,只要沿着送风单元3的右侧面,从下方与盒子一侧及连接一侧的沟部136b,140b相对,插入止动器137,就可以根据此止动器137,把第2连接部127极其容易地固定在机壳10的对面,而且,也大大地减轻了响声,从而获得所需要位置的精确度。
一方面,通过所述停止器部137来解除第2连接部127的固定部分时,抓紧止动器137的底端的把手部146,用力向下方拉,这样就可以解除爪部143的固定状态,把止动器137从沟部136b,140b拔出。因此,连接部件125上配置的送风单元3和空调单元4之间的间隔即便非常狭窄,操作者也可以把手伸进所述单元3,4之间的间隙,并沿着间隙拔出止动器137,操作极其简单。
本发明的作用效果还可体现在以下方面。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把空调装置1的空调单元4和送风单元3靠近进行安装,与安装在它们之间的间隙上的连接部件125相对,这种安装适用于本发明的连接止动器结构。不仅如此,例如,也可以把连接部件安装在送风单元3的车辆左侧,本发明的结构也适用于这个连接部件。即,接近送风单元3的车辆左侧,安装着手套箱或者CD转换器等附加仪器的情况下,即使是狭窄的空间,也可以轻松地简单地安装或者取下止动器部。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止动器结构,不但可以适用送风单元3的机壳10上的连接部件,也可以适用空调单元4一侧的连接部件上。
再有,第2实施方式的的连接止动器部,也可以适用第1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受第1实施方式或者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的限制,它可以包含其它各种实施方式。例如,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送风单元3的临时固定结构,突出片60及所述突出片60嵌入的孔部61,被分别安装在送风单元3及空调单元4上。不仅如此,也可以把突出片安装在送风单元3上,把孔部安装在空调4上。
另外,作为送风单元3的临时固定结构,例如,也可以在送风单元3及空调单元4的两个机壳10,20上,分别安装互相重合的凸缘,并在它的重合部分形成通孔,销插入所述通孔。
另外,空调单元4的引导部40,与空调装置机壳20的前壁也可以形成一体,此外,也可与所述机壳20的配管支撑托架30,32安装成一整体。

Claims (35)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利用热交换器来生成调和空气的空调单元,以及把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传送给所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所述两个单元是在车辆的仪表面板内相对于用于增强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面板的仪表面板构件,在车宽方向并设的状态下分别安装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设在所述空调单元的上部,并安装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的至少一个第1安装部,
设在所述送风单元的上部分,并安装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的至少一个第2安装部,以及
使所述两个单元相互结合的结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被设置在所述两个单元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安装部被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的两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安装部被设置在所述送风单元的两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安装部设置在所述送风单元的两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壁上的第1安装部中送风单元侧的侧壁上的第1安装部,和所述两侧壁上的第2安装部中空调单元侧的侧壁上的第2安装部,在互相重叠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包括所述第1安装部及第2安装部的所有安装部中,至少一个为直接与所述仪表面板构件相接安装的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安装部,至少被设置在与所述送风单元上的空调单元相反一侧的侧壁上,
设置在与所述送风单元上的空调单元相反一侧的侧壁上的第2安装部,为直接与所述仪表面板构件相接安装的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有的第2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为直接与所述仪表面板构件相接安装的固定部,
所述构件固定部中仪表面板构件的相接面,从车宽方向看,形状与所述仪表面板构件的外形大致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通过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所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所述空调单元一侧及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的任意一方,是向另一方的结合部延伸的突出片,所述另一方的结合部是使所述突出片嵌入而形成的孔部,
所述突出片的顶端,设置有嵌入所述孔部中并被固定的爪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通过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所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把所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部,形成于车辆的前方位置,
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入通路的旁边。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通过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所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把所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部,形成于车辆的前方位置,
所述空调单元具有对由所述空气导入通路导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对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
所述结合部设置于所述空气导入通路的旁边,并位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通过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所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把所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部,形成于车辆的前方位置,
所述空调单元具有对由所述空气导入通路导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对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在所述空调单元内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地设置,
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在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车辆后方侧向着上侧且向偏离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结合部设置于所述空气导入通路的旁边,并位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风单元中,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调单元中,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单元中,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到车身上的第3安装部,
所述两个单元上的第3安装部,互相重叠地安装在车身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向车辆下方延伸的支架固定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
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下部的下部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的下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向车辆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架被分别固定在所述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
所述空调单元的下部,设置有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架的下端的下部安装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中,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架分别固定在所述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
在所述空调单元的下部,设置有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架的下端的下部安装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中,向车辆后方及车辆下方延伸的两个支架分别固定在所述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位置,
在所述空调单元的下部,设置有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架的下端的下部安装部,
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下部安装部的车辆前侧,所述第1安装部、下部安装部及结合部分别位于从车宽方向看呈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整的调节器,
在所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所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
在所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所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
所述临时固定部,由从所述外面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向该突出部的顶端开口、并且在沿着所述外面的设定方向呈直线延伸,一端向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沟部组成,
在所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当所述连接部件位于所述规定位置时,与所述临时固定部的沟部对应地开口的沟部,
在所述止动器部件设置有沿所述设定方向分别嵌入所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各沟部中的两个嵌入部,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至少一方上的固定部上的可以装卸的爪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
在所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所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
设置在所述一方机壳中的所述连接部件的外面,沿车宽方向大致呈直角。
26.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
在所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与另一方的机壳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开关所述调节器用的连接部件,以及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所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述侧面上的临时固定部,
所述止动器部件,可从安装在所述临时固定部的状态,从车辆前后方向取下。
2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通过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所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在所述送风单元的机壳内,设置有对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
在所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所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
在设置有所述送风单元上的所述连接部件的外面,是空调单元一侧的侧面,沿车宽方向大致呈直角。
2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通过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所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在所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
在所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所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
所述临时固定部由从所述外面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向该突出部的顶端开口,并且在沿着所述外面的设定方向呈直线延伸,一端向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沟部,
在所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当所述连接部件位于所述规定位置时,与所述临时固定部的沟部对应地开口的沟部,
在所述止动器部件,设置有沿所述设定方向被分别嵌入所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各沟部中的两个嵌入部;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至少一方上的固定部上的可以取下的爪部,以及在所述两个嵌入部之间,从所述止动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被夹持在所述突出部的顶端和与其顶端接近并相对的所述连接部件的对向面之间的被夹持部。
2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双方上,
通过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将所述两个单元互相结合起来,
在所述送风单元及空调单元的任何一方的机壳内,设置有对调和空气或者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的调节器,
在所述一方的机壳的外面,设置有用于开关所述调节器的连接部件,和通过安装止动器部件,在规定位置把所述连接部件临时固定在所述外面的临时固定部,
所述临时固定部,由从所述外面突出的突出部,和向该突出部的顶端开口,并且与沿着所述外面的设定方向呈直线延伸,一端向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沟部,
在所述连接部件上,设置有当所述连接部件位于所述规定位置时,与所述临时固定部的沟部对应地开口的沟部,
所述止动器件是树脂制成的产品,它具有沿所述设定方向被分别嵌入所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各沟部中的两个嵌入部,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件及临时固定部的至少一方上的固定部上的装卸的爪部,
所述止动器部件的嵌入部上的厚度方向的任何一方的侧面,被作为与所述连接部件或者临时固定部的沟部上一侧内侧面相接的相接面,并且,在所述嵌入部上与所述相接面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上,相互交叉地形成多个与所述沟部的另一侧内侧面相接的凸条部。
3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在所述车辆的缓冲板上形成的贯通孔,并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管部件,以及向车辆前方延伸,并引导所述管部件穿过所述贯通孔的引导部。
3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安装方法,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利用热交换器来生成调和空气的空调单元,以及把用于生成调和空气的空气传送给所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该车辆用空调装置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室内的仪表面板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在车辆室外将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的上部安装配置在所述仪表面板的内侧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仪表面板的仪表面板构件上的部件装配工序,
以及完成所述部件装配工序后,把所述组装过的仪表面板移至车辆室内,并安装在车身上的车体安装工序。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装配工序包括:
分别把所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安装到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的单元安装工序,
在进行所述单元安装工序时或者工序结束后,连通所述送风单元的空气吹出口和所述空调单元的空气导入口的连通工序,
在进行所述单元安装工序时,或者该工序结束后,分别结合安装在所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上的结合部的结合工序。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安装工序,首先,把所述空调单元安装到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之后,再把所述送风单元安装到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
所述结合工序是在所述单元安装工序中将所述送风单元安装到所述仪表面板构件上时,把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的工序。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空调单元及送风单元的结合部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向另一方的结合部延伸的突出片,将所述另一方的结合部作为所述突出片嵌入的孔部,并且,在所述突出片的顶端,设置有嵌入所述孔部中并被固定的爪部,
在进行所述结合工序中,通过把所述突出片插入所述孔部中固定所述爪部,将所述送风单元一侧的结合部与所述空调单元一侧的结合部相结合。
35,根据权利要求31~3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通过形成于所述车辆的缓冲板的贯通孔,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管部件,以及向车辆前方延伸,把所述管部件引导到所述贯通孔地插入缓冲板的引导孔中的引导部,
在所述车身安装工序中,把所述仪表面板安装到车体上时,一边把所述引导部插入所述引导部中,一边使所述管部件通过所述贯通孔。
CNB021462976A 2001-10-23 2002-10-21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3119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24541 2001-10-23
JP2001324918A JP3492664B2 (ja) 2001-10-23 2001-10-23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リンクストッパ構造
JP2001324918 2001-10-23
JP2001324541A JP2003127642A (ja) 2001-10-23 2001-10-23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取付方法
JP2001324782A JP3574100B2 (ja) 2001-10-23 2001-10-23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1324782 2001-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3849A true CN1413849A (zh) 2003-04-30
CN1311994C CN1311994C (zh) 2007-04-25

Family

ID=27347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62976A Expired - Lifetime CN1311994C (zh) 2001-10-23 2002-10-21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1306243B1 (zh)
CN (1) CN1311994C (zh)
AT (1) ATE272508T1 (zh)
DE (1) DE60200870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2571A (zh) * 2010-03-01 2011-09-21 德尔菲技术公司 设置有用于控制轴的锁止系统的控制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00723B1 (en) * 2005-03-11 2007-10-10 DENSO THERMAL SYSTEMS S.p.A. Air treatment assembly for vehicles with an improved gasket for the fireproof wall
DE102007015114A1 (de) * 2007-03-29 2008-10-02 Meteor Gummiwerke K.H. Bädj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als Medienleitung nutzbaren Einbaumoduls und Einbaumodul
DE102014221836A1 (de) 2014-10-27 2016-04-2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Plattenartige Zentrierhilfe
DE102019100496B4 (de) * 2019-01-10 2022-03-03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ageranordnung und Luftausströmer mit einer Lageranordnung
US11603140B2 (en) 2021-02-23 2023-03-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3444B2 (ja) * 1993-05-14 1998-05-20 株式会社カンセイ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部構造
JP3289705B2 (ja) * 1994-09-22 2002-06-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DE19620919A1 (de) * 1996-05-24 1997-11-27 Behr Gmbh & Co Instrumententafe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3999357B2 (ja) * 1998-06-12 2007-10-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50858B2 (ja) * 1999-11-24 2009-04-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コクピットモジュール構造
US6351962B1 (en) * 1999-12-06 2002-03-05 Denso Corporation Cockpit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2571A (zh) * 2010-03-01 2011-09-21 德尔菲技术公司 设置有用于控制轴的锁止系统的控制单元
CN102192571B (zh) * 2010-03-01 2014-04-30 德尔菲技术公司 设置有用于控制轴的锁止系统的控制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06243B1 (en) 2004-08-04
EP1306243A1 (en) 2003-05-02
ATE272508T1 (de) 2004-08-15
CN1311994C (zh) 2007-04-25
DE60200870T2 (de) 2004-12-30
DE60200870D1 (de) 2004-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2766C (zh) 分体式空调器
CN1476392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955023A (zh) 空气通道开闭系统
CN1853971A (zh) 车辆用冷却装置
CN1256749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CN1860335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847735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222429C (zh) 小型摩托车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小型摩托车
CN1143988C (zh) 分体式空调装置及室内机的装配方法
CN1170087C (zh) 窗式空调器
CN141384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0335849C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05883C (zh) 空调器的室内装置
CN1413850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727765A (zh) 空调器
CN1572585A (zh) 后座用加热制冷储物箱结构
CN1911695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888604A (zh) 空调器的配管结构
CN1888700A (zh) 空调器
CN1134619C (zh) 组合式室内空调器/分体式空调器
CN1888699A (zh) 空调器的过滤器装置
CN1896617A (zh) 空气净化系统
CN1727769A (zh) 组合式空调器
CN101078537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1086020C (zh) 空调器的风扇和电动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