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3329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03329A
CN1703329A CNA028029070A CN02802907A CN1703329A CN 1703329 A CN1703329 A CN 1703329A CN A028029070 A CNA028029070 A CN A028029070A CN 02802907 A CN02802907 A CN 02802907A CN 1703329 A CN1703329 A CN 1703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unit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ex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29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03329B (zh
Inventor
保田秀明
永田博道
山本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03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3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03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3329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33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d liquid drainag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107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arrangements leading to a curved airflow

Abstract

一种纵型一体式空调装置,对于在车辆仪表盘内大体中央配置的空调单元(4),从副座席侧配置的送风单元(3)送出空调用空气,向空调单元(4)下端侧倾斜配置的中间通风道(5)的端部上设置通风道连接部(25),形成该通风道连接部(25)内部的通路底面(28),以便在中间通风道(5)的通路下侧壁面上连续,大体水平地延伸。据此,使在中间通风道(25)向斜下方流动的空气流在比汽化器(33)在副座席侧的端部靠外侧(副座席侧附近)的部位上指向上方,可以作为大体水平流流入导入空间部(S1),借此,抑制其空气流的紊乱,可以减轻通过上方的汽化器(33)的空气流偏移的同时,可以防止凝缩水向该汽化器(33)的溅起。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以下称为纵型一体式空调装置),即:在空调单元内上下并排设置加热用及冷却用热交换器,从该空调单元下侧的左右(车宽方向)任一侧导入空调用的空气,使空气在该空调单元内向上方流通,通过前述热交换器产生调和空气。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这种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如特开平9223748号公报或特开平10-244820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把加热以及冷却功能集中于一个空调单元内,谋求空调装置全体的紧凑化。在这样的现有的纵型一体式空调装置中,在车辆的仪表盘内配设的空调单元内部、从下方顺序地收容汽化器(冷却用热交换器),空气混合调节风门,加热芯(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同时,在其上方包含转换调和空气吹出方向的方向转换部。
在前述空调单元的副座席一侧上配置内藏送风机的送风单元,从该送风单元来的空调用空气导入到空调单元下端的导入空间部,从那里改变向上方,通过汽化器,通过空气混和调节风门对加热芯及与其迂回的旁通管通路进行分流后,再混合成为调和空气,其后,从方向转换部向车室内经通风道分配。
可是,通常如前述所示,由于在上下配置汽化器、加热芯的纵型一体式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在其上下方向尺寸较大,所以配置在车辆的仪表盘内车宽方向的大体中央部上。
向该空调单元输送空气的送风单元配置为与副座席前方对应。此时,因为有必要确保副座席乘员足下空间宽阔,通常送风单元应当尽可能定位于上方,其结果,从该送风单元到空调单元的下端侧输送空气的送风通风道配置为从送风单元向空调单元往下方倾斜。
然而,通过这样将送风通风道倾斜配置,在该通风道内流通的空气流相对空调单元下侧的导入空间部从倾斜上方流入,尤其是空气的流量乃至流速,即风速乃至风量大时,存在以下问题,即:空气流与空调单元底壁部上面冲撞,产生较大紊乱,使送风效率下降的同时,从那里向上方弯曲,向着汽化器的空气流向空调单元左右偏向很多,热交换效率也下降。
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面通常为接收从汽化器滴下的凝缩水的托盘,由于该凝缩水暂时滞留,如前述所示,一旦从送风道流入的空气冲撞,则滞留的凝缩水溅起到汽化器上,由此热交换效率往往也下降,此外,由于凝缩水溅起,也存在促进空气流紊乱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此,其目的是,在把空气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送风单元输送到空调单元下侧的导入空间部那样的纵型一体式空调装置上,主要在送风道乃至空调单元的空气流的通路构成上想办法,抑制在导入空间部的空气紊乱,减轻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偏向的同时,预先防止由于凝缩水溅起产生的不良状况。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通过本发明的解决手段,沿着送风道,使从车辆宽度方向一侧流入到空调单元下端的导入空间部的空气流方向定向,以便在比冷却用热交换器下方还靠近面前处朝向上方。
具体讲,本申请的第1发明是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车辆的仪表盘内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将来自该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到空调单元下端的导入空间部,在该空调单元内从下侧到上侧流通的同时,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配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乃至其上方配置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产生调和空气。
而且,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为其下面面临前述空调单元的导入空间部,而且大体呈水平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此外,在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一侧上配置前述送风单元。从前述送风单元到空调单元的下端侧的送风道配置为从该送风单元向空调单元朝下倾斜。而且,在前述空调单元乃至送风道上,在比冷却用热交换器车宽一侧端部更加靠车宽方向一侧的部位上设置使空气流指向上方的空气流定向部。
通过前述的构成,从送风单元送出且在送风道内从车宽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向下倾斜流动的空气流在该送风道乃至空调单元的空气定向部指向上方,通过空调单元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在面前也成为大体的水平流,流入导入空间部。因此,该空气流在空调单元的底壁面上面不引起激烈冲撞,防止因冲撞产生强的紊乱或凝缩水溅起。
通过前述空气流定向部设置在比冷却用热交换器车宽方向一侧端部还靠近车宽方向一侧的部位上,在这里指向上方的空气流的一部分直接朝向冷却用热交换器,该气流如前述所示呈水平地流到导入空间部深处后,与向上方的空气流主流合流,可以减轻通过冷却热交换部的空气流的偏向。
即:根据本发明,抑制导入空调单元下端的导入空间部的空气流的紊乱,提高送风效率,减轻从那里向上方的空气流的偏向,可以提高在冷却用热交换器内气流分布的均匀程度,而且防止了由空气流产生的凝缩水溅起,可以预先防止其产生的不良情况。
在与第2发明有关的空调装置里,由在送风道下侧壁连续且在车宽方向大体呈水平延伸的平坦面形成空气流定向部。
由此,沿通风道壁面向下方倾斜的空气流沿着在该送风道下侧壁面连续的平坦面可顺畅地指向上方,因此可以充分地获得前述第1发明的作用效果。
在与第3发明有关的空调装置中,配置冷却用热交换器,以便其下面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倾斜,而且管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同时,在与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下面对置的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面,设置向上方突出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遮蔽肋条,以便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前后两缘部中的相对下侧缘部附近与导入空间部遮蔽开。
根据该构成,冷却用热交换器下面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倾斜,而且由于其管沿前后方向延伸,所以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上产生的凝缩水沿管向前后方向流动,从相对下侧的缘部向下方滴下。在这里,在前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侧缘部附近设置从与下方对置的底壁部上面突出,而且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遮蔽肋条,因为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侧缘部附近与导入空间部遮蔽开,所以从该下侧缘部滴下的凝缩水不受导入空间部内空气流的影响,反之,也不会使空气流紊乱。即:进一步抑制了在空调单元的导入空间部空气流的紊乱,而且可以提高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凝缩水的排出性。
此外,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凝缩水聚积在由遮蔽肋条将导入空间部遮蔽的部分上,所以也可以防止流入导入空间部的空气流引起的凝缩水溅起。
以上,如说明的那样,如果根据本申请的第1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则在纵型一体式的空调装置中,对于空调单元下部的导入空间部,从车宽方向一侧的送风单元导入大体水平的空气流,提高送风效率,减轻向上方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偏向,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可以防止凝缩水向热交换器的溅起。
如果根据权利要求项2的发明,可以使沿着送风道向斜下方的空气流顺畅地定向,可以充分地得到前述权利要求项1的发明效果。
如果根据权利要求项3的发明,则可以进一步抑制在空调单元导入空间部的空气流紊流,可以更可靠地防止空气流引起的凝缩水的溅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外观的从正面左侧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空调装置外观的从正面右侧看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空调装置外观的正视图。
图4是示出仪表盘内的空调装置布局的说明图。
图5是与示出空调装置全体构成的图3相当的图。
图6是示出空调单元下端的导入空间部构成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空调单元内部构造的纵向剖面图。
图8是与在车宽方向看空调单元的空气流的图7相当的图。
图9是在前后方向看空调单元内空气流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空调单元的壳体主体部组合构造的说明图。
图11A是中间连接构件的正视图,图11B是侧视图,图11C是仰视图。
图12是沿图11B、C的XII-XII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图1~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外观图,该空调装置,如图4所示收容在汽车(车辆的车室前方)上的仪表盘(instrumentpanel)2的内侧。该汽车是驾驶席及副座席分别设置在车体右侧及左侧的右方向盘车,在前述仪表盘2的里面(车体前侧)设置将车室及其前方的发动机室隔开的仪表板(dash panel)P(只在图6内示出)。此外,在本说明书内,以下,以汽车的车体作为基准,其前侧及后侧各自只称为前侧及后侧的同时,车体左侧及右侧各自只称为左侧及右侧。因此,因为空调装置1的正面侧位于车体后侧,所以往往称为空调装置1的后侧,反之,位于车体前侧的空调装置1的里侧往往称为空调装置1的前侧。
前述空调装置1如图1~3所示,由送风单元3;冷却从该送风单元3来的空气之后进行温度调节,将调和空气向车室供给的空调单元4;和把从送风单元3来的空气向空调单元4输送的中间通风道5(送风道)构成。前述空调单元4配置在车宽方向大体中央部,而送风单元3从该空调单元4向车体左侧间隔规定距离配置在副座席的前方。此时,把该送风单元3的下端部定位在比空调单元4的下端部靠上的位置上,可以确保副座席乘员的脚下足够宽广。
前述送风单元3在其车宽方向的大体中央部上包含左右分成两部分的壳体6,它们用紧固件等一体化。在其壳体6的上侧上设置用于向空调装置1输入空气的空气输入部7,另一方面,在下侧设置用于把输入空气向前述空调单元4送风的送风部8。在空气输入部7的上部,经未图示的通风道形成用于输入车室外的空气的室外气输入口10和用于输入车室内空气的室内气输入口11,室内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只在图2示出)设置在该空气输入部7的内侧,以便使其中任一方处于关闭状态的同时,另一方处于打开状态。
更详细地说,前述空气输入部7的上部作成在前后邻接的两倾斜面相互搭接的屋顶那样的形状,从车宽方向看作成具有大体三角形截面的三角屋顶部。该屋顶部的前述前面部及后面部分别开有前述室外气输入口10及室内气输入口11,此外,在室内气输入口11上一体形成栅格架13。前述空气输入部7的侧面部设置成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对应侧缘彼此相连。前述室内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作成比各输入口10、11还大的矩形,在其上缘上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轴,其两端分别支持在前述空气输入部7的一对侧面部的上端侧上。
在前述室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的下端侧上设置贯通该侧面部的连结部(未图示),以便连接在空气输入部7的侧面上安装的驱动器15的输出轴。在该侧面部上一体形成由螺丝等紧固驱动器15用的凸起部。该驱动器15按照接收来自车体上配置的空调控制部(未图示)的信号进行动作的方式而构成,来自空调控制部的信号线与驱动器15的联接器17接线。
而且,通过前述驱动器15,使室内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在其轴周围旋转,一旦使室外气输入口10处于全开位置,则室内气输入口11成为全闭状态。成为只输入室外气的室外气输入模式。反之,室内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从前述状态反方向旋转,一旦使室外气输入口10处于全闭位置,则室内气输入口11成为全开状态,成为所谓的室内气循环模式。
在前述空气输入部7的下部设置过滤器配置部21,如图5的虚线所示,配置用于过滤输入空气的过滤器20。该过滤器配置部21的下方是送风部8,作为送风扇23的离心式多翼扇,使其旋转轴向上下方向配置的同时,在该送风扇23的周围形成涡旋状的导风通路,此外,在送风扇23的下方配置风扇驱动马达24。而且,在图5中,如箭头所示,通过送风扇23的旋转,从空气输入部7的上部输入空气,通过过滤器20导入送风部8内。
在前述送风部8的右侧壁部上形成开口部,以便与导风通路连通,在该开口部上连接中间通风道5的左侧端部。该中间通风道5从前述送风部8向着空调单元4的下端侧,即从车宽方向一侧(在本例为车体左侧)向另一侧(在本例为右侧),沿斜下方延伸,其下端部连接在空调单元4的下端部。详细说,在空调单元4的下端侧设置大体呈水平地向外方延伸的通风道连接部25,如前述所示,从车体左侧向右侧,向下方倾斜的中间通风道5的右侧端部连接在通风道连接部25的左侧端部。在前述中间通风道5的上壁上设置用于控制送风扇23转数的控制电路26,在其上部设置联接器27。
前述通风道连接部25,如图6所示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下端侧,从后述的壳体主体部32(图中用虚线示出)向底壁部31延伸地设置,作为全体作成大体水平地延伸的三角筒状,在其内部形成的通路左侧的端部与中间通风道5内的通路的右端部连通,另一方面,该通路右侧的端部与空调单元4的下端部区划的空调用空气导入空间部S1连通。换言之,通风道连接部25从空调单元4的壳体主体32延伸到车体左侧,位于比在该壳体主体32内配置的后述的汽化器33(用虚线示出)的左侧(车宽方向一侧)的端部还靠左侧。
前述通风道连接部25内的通路底面28在中间通风道5的下侧壁面上连续,在车宽方向大体水平地延伸的同时,即使对车体前后方向也是由大体水平的平坦面构成。而且,在同图上作为箭头a1所示那样,在中间通风道5内可以向下方倾斜流动的空气流沿着前述通风道连接部25的通路底面28顺畅地指向上方,成为大体水平的气流a2,流向空调单元4的导入空调部S1。该空气流的主流如图中作为箭头a3所示那样,在车体右侧的侧壁部上冲撞定向,以便作为全体通向上方。气流的一部分沿着包围导入空间部S1的前后壁面折返。
空调单元的构成
前述空调单元4作为全体具有在上下方向长,而且比前述送风单元3的壳体6还大的矩形箱状地形成的壳体30。该壳体30分成底壁部31和在其上部配置的主体部32,此外,细节后述,然而该壳体主体部32,应当在其车宽方向的大体中央部分成左右两部分。在壳体30内部,如图7所示配置作为冷冻循环的要素的汽化器33(冷却用热交换器),该汽化器33的下面面临导入空间部S1。而且,如上述所示,经中间通风道5,导入到导入空间部S1的空气流在该导入空间部S1向上方改变方向,通过汽化器33。
在前述汽化器33的上方配置加热芯34(加热用热交换器)用于对通过该汽化器33的空气加热,如前述所示,通过汽化器33的空气流,如图8的箭头所示,在空调单元4内从下侧向上侧流通,一旦向加热芯34或将其迂回的旁通通路分配,其后再合流,成为调和空气,随后从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上部形成的吹出口50、51、52向车室内送出。
前述汽化器33是冷却从送风单元3来的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例如是把由铝等金属薄板形成的管多个叠层,以便互相在同方向延伸,在邻接的管间是把由相同金属薄板形成的波纹状叶片介插其间的。在该汽化器33的管内由冷冻循环产生的低温介质进行循环,冷却通过该汽化器33的空气。即,在该汽化器33内,设置未图示的在管的两端侧分别与该管连通的容器,一侧的容器通过在管叠层方向的中央部分配置的间隔板,区分为流入容器部和流出容器部。而且,流入到流入容器部的冷介质经与该流入容器部连接的上流侧管,流到另一侧的容器,其后,从该另一侧的容器,经下流侧管到达前述一侧容器的流出容器部。
配置前述汽化器33,使其在车宽方向大体水平方向延伸的同时,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倾斜配置,以便位于车体后侧附近的上方,此外,管的延伸方向朝向车体前后方向。该汽化器33的流入容器部和流出容器部内分别与冷却管(未图示)连接,各冷却管从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上的左侧壁部向壳体30外方延出后弯曲,以便向车体前方延伸。通过这样的汽化器33的倾斜配置,在该汽化器33产生的凝缩水,如在图7作为箭头W概略地示出那样,主要沿管流到车体前侧后,从汽化器的前缘部向底壁部31的上面滴下,从在该底壁部31上设置的排水管35向车室外排出。
即,正如在前述图6详细地示出那样,在与汽化器33下面对置的底壁部31的上面上形成沿其前缘部从车体右侧向左侧朝下方倾斜的排水沟部31a的同时,形成沿左侧的缘部从车体后侧向前侧向下方倾斜的排水沟部31b,此外,从两排水沟部31a、31b的合流的车体左侧前方的角部直到向底壁部31的外方突出的排水管部35(延出部)的前端部为止,形成通路31c。而且前述排水管部35从壳体底壁部31的角部一旦向车宽方向突出后,向车体前方延伸,其前端部在车体前后方向看,在送风单元3及空调单元4的中间位置贯通仪表板P,紧临发动机室,在其排水管部35的前端部上,前述通路31c的端部开口。因此,通过前述排水沟部31a、31b及通路31c构成排水管通路,如前述所示,从汽化器33向底壁部31上面滴下的凝缩水顺畅地排出。
在这里,图示的符号29是从底壁部31的上面突出、并沿着前述排水沟31a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遮风筋条(遮蔽筋条)。该遮风筋条29按照将前述排水沟部31a和汽化器33的前缘部(相对下侧的缘部)附近与导入空间部S1区分开的方式设置,因此,如图示a1~a3所示,即使空调用空气流入到导入空间部S1,该空气流也不使从汽化器33滴下的凝缩水或排水沟部31a内的凝缩水溅起,相反地,凝缩水也不使空气流紊乱。在流入到导入空间部S1的空气流中,沿着围绕该导入空间部S1的前侧壁面折返的气流沿着在排水沟部31a内凝缩水的水流行进,进一步提高其排出性。
前述加热芯34是具有与前述汽化器33同样地叠层的管及叶片,使在该管内来自发动机的高温冷却水循环,与通过前述管及叶片之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即使在该加热芯34内也与前述汽化器33的各冷却管同样,设置流入及流出发动机冷却水的各冷却管(未图示),分别从壳体30的左侧壁部向外方延伸出后向车体前方延伸地形成。
在前述汽化器33和加热芯34之间配置两个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从而将通过汽化器的空气流分配给加热芯34乃至旁通通路C的同时,改变其分配比率,调节调和空气的温度。即,如图7、8所示,在比汽化器33靠上的空调单元4内,通过壳体30的内侧一体成型的区划壁39、40等区划分为多个空间部S2~S5和旁通通路C,通过汽化器33的空气流通过两个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分配给收容加热芯34的空间部S3、S4和旁通通路C。
详细说,从作为空气流的上流侧的下侧开始顺序地,首先,在汽化器33的上方设置下侧区划壁39,以便与加热芯34隔开。从车宽方向看,该下侧区划壁39包括:在车体前侧(图7左侧)沿大体水平延伸的水平壁部;与其后端部连续、越向后侧越位于下方地缓慢倾斜的缓斜壁部;与其后端部连续、越向后侧越位于上方地急剧倾斜的第1急斜壁部;与其后端部连续、越向后侧越位于下方地急剧倾斜的第2急斜壁部。
而且,在前述水平壁部及第1急斜壁部上分别形成连通汽化器33的上侧空间部S2和加热芯34的下侧空间部S3的开口部41、42,此外,第2急斜壁部上形成旁通通路C的开口部43,各开口部41、42、43通过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开闭。前述下侧区划壁39的第1急斜壁部区划为加热芯34的上下空间部S3、S4和旁通通路C,同时也具有支持该加热芯34后端部的功能。
此外,在前述加热芯34的上方设置覆盖该加热芯34的全体,区划其上侧的空间部S4和在壳体30上部的调和空气的导出空间部S5的上侧区划壁40。该上侧区划壁40的细节后述,其由朝向壳体30的内方,向左右两侧延出的一对筋条82、82(参照图10)构成,该一对筋条82、82的前端部通过中间连接构件44(在图7用虚线示出)相互连接。对该中间连接构件44的细节也后述,该构件44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前后两端部分别与壳体30结合、固定,在提高该壳体30的刚性的同时,从加热芯34的上侧空间部S4遍及旁通通路C,把壳体30内左右划分。即:中间连接构件44的主体部分44a在加热芯34的上侧空间部S4上连接筋条82、82的前端部,此外,在该主体部44a的后侧上设置的分流板部44b向上下两方向延伸,以便从加热芯上侧的空间部S4和连通旁通通路C的部分把该旁通通路C左右划分。而且,正如图9概略地示出那样,在旁通通路C上升的空气流通过前述分流板部44b左右分流。
此外,在前述中间连接构件44的分流板部44b上设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整流叶片48(在图7、图8用实线示出),以便从上下方向看形成大体十字状,该整流叶片48从车体左右任一侧看是越向上侧越位于车体前侧,即越与加热芯34接近地倾斜。通过该整流叶片48,正如在图8箭头所示,旁通通路C的空气流整流,以便缓慢地朝向加热芯上侧空间部S4地定向。
前述两个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与室内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同样,各自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轴,其两端在壳体30上支持,驱动器45驱动连接在各自的车体左侧的轴端。即:该驱动器45配置在壳体30的左侧壁部上,与室内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的驱动器15同样,固定在壳体上设置的凸起部上,同样地,经在壳体壁面上配置的连接机构46使前述两个调节风门36、37连动。前侧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从全开水平壁部的开口部41的位置直到全闭位置转动,另一方面,后侧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7从全开第1急斜壁部的开口部42且全闭第2急斜壁部的开口部43的位置,转动直到全闭开口部42且全开开口部43的位置为止。
而且,正如在图7用实线所示,前侧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在全闭开口部41时,后侧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7全闭开口部42且全开开口部43,这时,通过汽化器33所有空气在旁通通路C内流通。相反,前侧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全开开口部时,后侧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7全开开口部42且全闭开口部43,这时通过汽化器33的所有空气经空间部S3,导入加热芯34。如图8所示,如果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分别处于前述两个状态的中间位置,则根据其调节风门36、37的位置,通过汽化器33的空气流分配给加热芯34以及旁通通路C。
这样一来,一旦分配给加热芯34及旁通通路C的空气流如同图的箭头所示,在旁通通路C中,相对冷的空气顺畅地上升,而通过加热芯34的相对暖的空气在其上侧的空间部S4向车体后侧大大弯曲,在旁通通路C导出。换句话说,加热芯34的上侧空间部S4覆盖该加热芯34的上方,具有作为把通过它的空气导出到旁通通路C的导出通路的功能。
在这里,从前述加热芯上侧空间部S4遍及旁通通路C配置中间连接构件44,因为通过该中间连接构件44的分流板部44b,旁通通路C左右区分,所以如图9概略地示出,在旁通通路C上升的相对冷的空气流与从加热芯上侧空间部S4导出的暖空气流相会之前,在空调单元4的左右方向分流。根据这个事实,可以减轻在旁通通路C的空气流在左右方向偏移的同时,使得在该旁通通路C内空气流在左右方向的偏移与通过加热芯34的空气流在左右方向的偏移成为大体相同的程度,因此,混合这些的调和气体的温度分布对空调单元4的左右方向大体均匀化。
通过在前述中间连接构件44的分流板部44b上设置的整流叶片48,在旁通通路C上升的相对暖的空气流弯曲,以便朝向加热芯上侧空间部S4,从该空间部S4对与旁通通路C的空气流合流的相对暖的空气流以合适的角度冲撞。根据这个事实,作为全体使朝向上方的空气流没有大的紊乱地维持,使旁通通路C的冷空气和来自加热芯34的暖空气充分混合,可以得到温度分布均匀的调和空气。
如图3及图5所示,在前述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的驱动器45内也与前述室内外气转换调节风门12的驱动器15同样,附设与来自空调控制部的配线连接的联接器49。未图示,但在前述汽化器33及加热芯34上附设分别检出温度状态的传感器,各传感器的这些信号线贯通空调单元4的左侧壁部并延伸,与前述空调控制部连接。
而且,如上所述,在汽化器33乃至加热芯34之间对空调用空气进行热交换得到的调和空气,从壳体30上部的导出空间部S5向多个通风道内分配,提供给车室内。即,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上部,在车体后侧的倾斜部分上形成通风吹出口50、50……的同时,其前侧大体水平的部分上形成除霜吹出口51,51。在该壳体30的上部的左侧壁部及右侧壁部上分别形成脚部吹出口52(图7只示出右侧的)。
在前述通风吹出口50,50上分别连接未图示的通风道的一端部,该各通风道的另一端部连接仪表盘2上的通风格栅53,53,……(参照图4),据此,从各通风吹出口50送出的调和空气从前述通风格栅53,53……主要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一方面,前述除霜吹出口51,51与前述通风吹出口50同样,经各自通风道(未图示),与仪表盘2的除霜格栅54,54连接,据此,从各除霜吹出口51送出的调和空气朝向前窗内面吹出。并且在前述左右的脚底吹出口52,52上,连接分别向下方延伸的通风道56,57的上端部,在该两个通风道56、57的下端侧上,在仪表盘2的下侧,设置司机席乘员及副座席乘员的脚下近旁开口的开口部55(只在图2示出),从那里使调和空气向乘员的脚下吹出。
在与前述脚底吹出口52,52连接的通风道56,57中,司机席侧的通风道56与该壳体30一体设置,以便从壳体30的右侧壁部向后侧壁部绕入,具有较大的截面积,作为向着后席乘员的调和空气也一起通过的后席用的兼用通风道。而且,该兼用的通风道56的下端部连接在壳体30的底壁部31上一体成型的连接部58,58上,经该连接部,与未图示的地面通风道的端部连接。
在前述壳体30上部的导出空间部S5上,开闭前述吹出口50、51、52,改变调和空气吹出方向的两个吹出方向转换调节风门60、61与前述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同样地设置,它们通过在空调单元4的壳体30的左侧壁部配置的连接机构62及该左侧壁部的凸起部上固定的驱动器63动作。
前述吹出方向转换调节风门60、61中的前侧的调节风门是开闭除霜吹出口51,51的除霜调节风门60,后侧调节风门是开闭通风吹出口50,50,……的通风调节风门61。各个调节风门60、61通过前述连接机构62连动,通过由前述驱动器63驱动,分别以与各吹出模式对应的开度加以控制。即:该空调单元4通过两个调节风门60、61的开闭状态,主要转换为从前述通风吹出口50,50,……送出调和空气的吹风模式,主要从前述除霜吹出口51,51送出调和空气的去霜模式,主要从前述脚底吹出口52,52送出调和空气的脚底模式,从前述通风以及脚底的各吹出口50,52送出调和空气的高级模式等的吹出模式。前述吹出方向转换调节风门60、61的驱动器63也与前述室内外空气转换调节风门12的驱动器15同样,包含连接空调控制部的信号线的联接器65(只在图3及图5示出)。
为了把如上述所示构成的空调装置1安装在汽车的仪表板P上,在前述送风单元3上,在送风部8左右两侧上各自设置安装脚68,68,此外,安装从前述过滤器配置部21的右侧向车体右侧倾斜突出的安装脚69。而空调单元4的安装部由与壳体30的底壁部31一体成型的安装脚70和在壳体30上部左右两则分别设置的一对安装脚71,71构成。
壳体主体部的安装
其次,基于图10~12,就前述空调单元4的壳体主体部32的分割及组合的构造加以说明。
如上述所示,空调单元4的壳体30作为全体是在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箱状,除了汽化器33及加热芯34之外由收装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和吹出方向转换调节风门60、61的大型壳体主体部32,和封止其下端开口的底壁部31构成。而且,大型的壳体主体部32在车宽方向的大体中央部分割为车体左侧的左侧壳体构件80和车体右侧的右侧壳体构件81。该左侧及右侧壳体构件80、81在周缘部相互接合,在该接合部分分别形成沟部及凸条部,该沟部及凸条部是相互嵌合的构造。
然而,由于把大型壳体主体部32左右分割为两个,所以左侧及右侧壳体构件80、81成为分别具有非常大开口部构造,其自身确保充分的刚性是困难的。因此,在两个壳体构件80、81相互组合时,使其周缘部彼此之间正确合缝是困难的,担心安装操作性降低。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延伸的多个筋条82、83,以便在前述左侧及右侧壳体构件80、81上相互对置的同时,设置连接其前端部且从壳体构件80、81的前端直到后端延伸的中间连接构件44,提高了各壳体构件80、81的刚性,使其安装容易进行。
具体讲,如图10所示,在前述左侧及右侧壳体构件80、81的内面,分别设置延伸的三条筋条82、83、84(只图示右侧壳体构件81的),以便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相互对置,并将它们相互组合。即在三条筋条82、83、84内位于最上位的筋条82通过中间连接构件44的主体部44b连接各前端缘,与该中间连接构件44共同地构成加热芯34上方的上侧区划壁40。在该筋条82的上面,设置向斜上方倾斜延伸的突片82a。此外,是位于比前述筋条82靠下方的两条筋条83、84一体地构成下侧隔壁部39。
在前述各筋条82、83、84前端的多个规定位置上设置比筋条主体厚度还稍大直径的圆形支承部85,85,……。它是在使壳体构件80、8 1成型后通过预射钉(pre-ejector pin)从模子取出时,由该钉前端推压的部分,通过设置该支承部85,85,……,使筋条82~84的脱模良好,提高操作性。
前述中间连接构件44,如图11详细示出那样,是由在前后方向长的大体矩形板状的主体部44a,和其正面侧端部(图(b)的右侧端部,即车体后侧端部)上连续的大体三角形的分流板部44b构成的左右对称形状的。也如图12所示,沿前述主体部44a的上缘设置在左右两侧分别延伸的延出壁部86,86,该各延出壁部86的前端上形成沟部86a(结合部:只在图12示出),分别在沿筋条82的前端部形成的凸条部(未图示)上结合。
在前述延出壁部86下侧上设置在规定位置上从主体部44a向左右两侧分别延伸直到比延出壁部86还外方为止突出的多个突起部87,87,……。该各突起部87从主体部44a的侧面沿着延出壁部86的下面延伸,在从该延出壁部86前端离开,进一步向外方延伸的上缘部上,朝向前端形成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部87a。该倾斜部87a在组合中间连接构件44和筋条82时成为导向的导向部,以便使该筋条82前端的凸条部朝向延出壁部86前端的沟部86a。此外,未图示,在壳体构件80、81的筋条82的前端侧也设置具有同样倾斜部的多个突起部。
此外,在前述延出壁部86的上侧上形成向斜上方突出的突片88,以便与壳体构件80、81的筋条82的突片82a对应,在该突片88的侧部上也与前述延出壁部86同样地形成沟部88a,与在筋条82的突片82a侧部上形成的突状部结合。
此外,在前述主体部44a下侧上与分流板部44b联系部分上,设置沿着该部分的弯曲形状、与前述的上侧延出壁部86同样地在左右延出的弯曲形状的延出壁部89。未图示,在其延出壁部89的前端上也各自形成沟部(结合部)。与壳体构件80、81的筋条83的前端的凸条部结合。此外,沿着前述延出壁部89的上面,设置具有与前述的突起部87同样形状及功能的突起部90(导向部)。
此外,在中间连接构件44的前后两端部,即主体部44a的背面侧的端部(图(b)的左侧端部,即车体前侧端部)和分流板44b的正面侧端部(图(b)右侧端部,即车体后侧端部)上分别设置与壳体构件80、81周缘部结合、固定的结合固定部91、92。该结合固定部91、92由分别通过两个壳体构件80、81的周缘部夹入的凸条部以及突部构成,此外,在各凸条部的下端附近与前述突起部87、90同样地分别设置具有作为组合时导向部功能的突起部93、94。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相互组合左侧及右侧壳体构件80、81时,首先,相对任一方的壳体构件(以下,以右侧构件作为例子加以说明)组合中间连接构件44。即:把中间连接构件44在主体部44a前端的结合固定部91与壳体构件81的前侧周缘部结合,另外,把分流板部44b后端的结合固定部92与壳体构件81的后侧周缘部结合,此外,使中间连接构件44的延出壁部86、89与壳体构件81的筋条82、83相互结合。此时,通过在延出壁部86、89和筋条82、83上分别设置的多个突起部87,…,90,…,筋条82、83的前端相对该延出壁部86、89的沟部导向,因为容易结合,所以中间连接构件44极容易地向壳体构件81组合。
那样,通过组合中间连接构件44,提高右侧壳体构件81的刚性,尤其是,可以充分确保与左侧壳体构件80接合的开口部周缘的刚性。而且,右侧壳体构件81的周缘部位于大体相同的假想平面上,此外中间连接构件44也位于假想平面上。那样一来,相对组合中间连接构件44的右侧壳体构件81组合左侧壳体构件80。其际,如前述所示,以与右侧壳体构件81组合的中间连接构件44作为目标,而如果组合左侧壳体构件80的筋条82、83,则通过在该筋条82的前端部及中间连接构件44的延出壁部86等上设置的多个突起部87,…,90,筋条82、83的前端相对该延出壁部86、89被导向、结合。由此,在成型时,即使在筋条或壳体构件80、81上产生变形也可以容易地对其组合。
即,相对具有大开口部的两个壳体构件80、81,分别设置成对的筋条82、83的同时,即使通过中间连接构件44对这些筋条的82、83前端部彼此之间导向、连接的简单构成,也可以容易且可靠地组合两构件80、81。
空调用的空气流
其次,如果对如上所示构成的空调装置1内的空调用空气流加以说明,则首先,作为全体如图5箭头所示,从送风单元3送出的空气流在中间通风道5内的车宽方向从左侧向右侧向斜下方向流动,到达通风道连接部25,如图6或图9所示,沿通风道连接部25内的通路,流畅地指向上方,大体上成为水平流,流入到空调单元4的导入空间部S1。
这样,因为向导入空间部S1的空气流大体成为水平流,所以其流不会在空调单元4的底壁部31上面激烈冲撞,防止强紊乱的产生或凝缩水溅起。而且因为滴下凝缩水的汽化器33前缘部通过遮风筋条29与导入空间部S1遮蔽开,所以该凝缩水也不会导致气流紊乱。
那样大体水平地向导入空间部S1流入的空气流主流,正如图9空白的粗箭头所示,由于在面临导入空间部S1的车体右侧的侧壁部冲撞,向上方弯曲,而通过前述通风道连接部25的通路底面28指向上方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如同图虚线的粗箭头所示直接朝向汽化器33,该气流如前述所示与在导向空间部S1内朝向上方的主流合流,可以进一步减轻汽化器33内的空气流向左右方向的偏移。
即,通过在左右方向倾斜延伸的中间通风道5和导入空间部S1之间设置大体水平的通风道连接部25,抑制从中间通风道25导入空调单元下端的导入空间部的导入空气流的紊乱,提高送风效率,此外,因为减轻从那里向上方的空气流的左右方向偏移,可以提高汽化器33内气流分布均匀程度。也防止在导入空间部S1内的凝缩水溅起。
而且,通过汽化器33的空气流,例如如图8箭头所示,根据空气混合调节风门36、37的开度分配给加热芯34以及旁通通路C,这时在旁通通路C上升的相对冷的空气流,如图9箭头所示,通过中间连接构件44的分流板部44b左右分流,可以进一步减轻该气流的左右方向偏移。此外,如前述图8所示,在旁通通路C上升的空气流通过整流叶片48导向,以便靠近加热芯34。
通过加热芯34的相对暖的空气流,如图8箭头所示,从加热芯上侧空间部S4在旁通通路C导出,在这里,如前述所示,以合适角度与通过整流叶片48导向的冷空气流冲撞,充分混合,成为温度分布均匀的调和空气,而其后,经导出空间部S5,从通风道50、51、52…向车室内送出。可是,如前述所示,使旁通通路C内冷的空气流的偏移充分小,因为其偏移程度成为与从加热芯34来的暖空气流大体相同程度,所以混合这些空气的调和空气的温度状态对空调单元4的左右方向而言,成为大体均匀的状态。
因此,如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首先,使空调单元4的壳体主体部32在其大体的中央部分为左右两部分,因为分别由具有大开口部的两个壳体构件80、81构成,所以通过减少部件数来谋求减低成本。其际,把左侧及右侧壳体构件80、81的周缘部定位在大体相同的假想平面上的同时,设置具有引导两个部件80、81的组合功能的中间连接构件44,因为其中间连接构件44也定位于前述假想平面上,所以对两个构件80、81的组合作业可以极为容易地进行。
因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沿中间通风道5,从车宽方向的一侧流入空调单元4下端的导入空间部S1的空气流,通过在该中间通风道5的通路和导入空间部S1之间设置的通风道连接部25,在比汽化器33的下方位置还靠面前地指向上方,所以使该空气流的主流大体水平地导入到导入空间部S1,提高了送风效率,可以减轻从导入空间部S1向上方通过汽化器33的空气流偏移,据此,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可是,要使汽化器33在前后方向倾斜,从其前缘部附近滴下凝缩水,而且,要通过遮风筋条29在该前缘部附近遮蔽导入空间部S1的空气流,防止凝缩水向汽化器33的溅起,据此也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通过如前述所示,减轻通过汽化器33的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偏移,通过在壳体主体部32的大体中央部设置的中间连接构件44的分流板部44b,尤其是通过在旁通通路C上升的空气流左右分流,可以进一步减小该气流左右方向的偏移,据此,也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的同时,可以认为空调单元4内的调和空气在左右方向的温度分布是大体均匀的。因此,使从空调单元4经通风道提供给车室内的调和空气的温度状态成为左右大体相同的状态,也能消除伴随风量变化等的变化,得到良好的使用感。
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右方向盘车上搭载规格的空调装置加以说明,而本发明的空调装置1也能适用于左方向盘的车。这时,车宽方向一侧成为车体右侧,另一侧成为左侧。这时,在车体右侧的副座席前方配置送风单元3,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通过中间通风道5连接空调单元4,然而其间,送风单元3或空调单元4的形状成为与前述实施方式的左右相反的形状。
而且,如果那样使左右相反的空调单元4的壳体主体部32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分为左侧及右侧构件,使各自的周缘部的形状或筋条形状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相同,则中间连接构件44自身成为左右对称形状的,所以其中间连接构件44可以用在右方向盘车用规格和左方向盘车用规格共通使用的,据此通过大批量生产而降低部件成本。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在车辆的仪表盘内在车宽方向并排配置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将来自该送风单元的空气导入到空调单元下端的导入空间部,使之在该空调单元内从下侧到上侧流通的同时,通过在该空调单元内配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乃至其上方配置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产生调和空气,其特征为,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为其下面面临所述空调单元的导入空间部,而且在车宽方向大体水平延伸,
所述送风单元配置在空调单元的车宽方向一侧,
从所述送风单元到空调单元的下端侧的送风道配置为从该送风单元向着空调单元朝下方倾斜,
在所述空调单元乃至送风道上设置空气流定向部,用于在比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车宽方向一侧的端部更靠车宽方向一侧的部位上使空气流指向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空气流定向部由在送风道通路的下侧壁面上连续且在车宽方向大体水平延伸的平坦面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为其下面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倾斜,而且管向前后方向延伸,
在与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面对置的空调单元的底壁部上面,设置向上方突出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遮蔽筋条,以便在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前后两缘部中的相对下侧的缘部附近与导入空间部遮蔽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加热用热交换器在空调单元内配置在相对靠近车体前方处,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车体后方的空调单元内,形成使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下流侧旁通的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在空调单元的壳体底壁部上,形成从车宽方向一侧且从车体前方的角部向外方延伸出的延出部,
设置从所述壳体底壁部上面贯通所述延出部并到达壳体外的排泄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延出部从空调单元壳体的底壁部一旦向车宽方向突出后,向车体前方延伸,在车体前后方向看,该延出部的前端侧位于所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的中间位置,贯通车辆的仪表板,
排泄通路的下流端部在所述延出部的前端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在空调单元的壳体底壁部上面,在比遮蔽筋条靠前的车体前方侧,将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凝缩水排出到壳体外的排泄通路的上流端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为,
在空调单元的壳体底壁部上面,形成从车宽方向一侧且从车体前方的角部一旦向车宽方向突出后,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延出部,该延出部的前端侧在车体前后方向看,位于所述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的中间位置,贯通车辆的仪表板,
从所述壳体的底壁部上面在纵向贯通所述延出部的排泄通路的下流端部在所述延出部的前端开口。
CN028029070A 2001-09-06 2002-09-05 车辆用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033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269689A JP3633893B2 (ja) 2001-09-06 2001-09-06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69689/2001 2001-09-06
PCT/JP2002/009075 WO2003022609A1 (fr) 2001-09-06 2002-09-05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conçu pour un vehicu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3329A true CN1703329A (zh) 2005-11-30
CN1703329B CN1703329B (zh) 2012-06-20

Family

ID=19095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80290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03329B (zh) 2001-09-06 2002-09-05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424229B1 (zh)
JP (1) JP3633893B2 (zh)
CN (1) CN1703329B (zh)
AT (1) ATE325721T1 (zh)
DE (1) DE60211349T2 (zh)
WO (1) WO2003022609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7672A (zh) * 2010-12-06 2013-08-07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073460A (zh) * 2013-03-29 2015-11-18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452028A (zh) * 2013-08-09 2016-03-30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745098A (zh) * 2013-11-25 2016-07-06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用风阀
CN105813870A (zh) * 2013-12-19 2016-07-27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973913A (zh) * 2017-06-01 2018-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80491A1 (de) 2011-08-05 2013-02-07 Behr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CN103874397B (zh) * 2012-12-18 2017-08-22 苏州昆拓热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机柜空调器及其风向导引装置
CN111660761B (zh) * 2019-03-06 2023-06-30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7410733B2 (ja) * 2020-01-31 2024-01-10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5107A (en) * 1994-09-22 1998-05-26 Denso Corporatio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JP3422136B2 (ja) * 1995-07-06 2003-06-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0289436A (ja) * 1999-04-09 2000-10-1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6332497B1 (en) * 1999-06-07 2001-12-2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JP4132632B2 (ja) * 1999-11-22 2008-08-1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EP1101640B1 (en) * 1999-11-22 2006-04-26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2001206051A (ja) * 2000-01-28 2001-07-31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US6422301B1 (en) * 2000-08-14 2002-07-2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ual functional drain for a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assembly
JP4132633B2 (ja) * 2000-10-13 2008-08-1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7672A (zh) * 2010-12-06 2013-08-07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3237672B (zh) * 2010-12-06 2015-11-25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073460A (zh) * 2013-03-29 2015-11-18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073460B (zh) * 2013-03-29 2017-12-01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452028A (zh) * 2013-08-09 2016-03-30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745098A (zh) * 2013-11-25 2016-07-06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用风阀
CN105745098B (zh) * 2013-11-25 2018-01-16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用风阀
CN105813870A (zh) * 2013-12-19 2016-07-27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973913A (zh) * 2017-06-01 2018-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24229A4 (en) 2004-09-29
JP2003072343A (ja) 2003-03-12
EP1424229A1 (en) 2004-06-02
DE60211349T2 (de) 2006-09-28
CN1703329B (zh) 2012-06-20
DE60211349D1 (de) 2006-06-14
ATE325721T1 (de) 2006-06-15
EP1424229B1 (en) 2006-05-10
JP3633893B2 (ja) 2005-03-30
WO2003022609A1 (fr) 200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422C (zh) 吹出口
CN2442167Y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EP1326054B1 (en) Decorative panel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ir outlet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476392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70332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2022786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08709250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EP1316760B1 (en) Decorative panel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ir outlet blow-off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1957029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976823A (zh) 车辆用空调组件的空调组件主体及车辆用空调组件
CN1289013A (zh)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CN2442166Y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JP468244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1058695A (ja) 床置式空気調和機
CN101995059A (zh) 一体型空调器
CN1896635A (zh) 分体式空调器的排出格栅
CN21117711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2842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11094815A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CN207565269U (zh) 一种冷凝器风道装置及车辆空调系统
JP363923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256387A (zh) 空调机
KR20200138957A (ko) 배출풍속을 균일하게 하는 상치형 공기조화기
JP2009074705A (ja) 床置き形空気調和機
CN2125660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9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