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66016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66016U
CN212566016U CN202021053485.8U CN202021053485U CN212566016U CN 212566016 U CN212566016 U CN 212566016U CN 202021053485 U CN202021053485 U CN 202021053485U CN 212566016 U CN212566016 U CN 2125660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front cover
air conditioner
sid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534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林勇进
陈伟健
吴雪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5348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660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660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660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以及设于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进风口与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室内机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和内侧面板,前盖板与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通道,室内机壳体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其中,至少部分出风口与出风通道相连通,且出风通道内安装有用于对流经出风通道的气流进行分流的至少一个引流片。该空调室内机不仅可提高送风范围,而且可针对性地对多个出风口的风量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大多都是在室内机的前侧下方设置一条水平出风口,通过控制导风板旋转的方式实现单侧的上下扫风,送风范围极为有限;为提高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空调室内机可实现上下两侧或左右两侧的双侧出风,然而这些可双侧出风的空调室内机,其各个出风口是随机出风的,无法针对性地进行风量的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不仅可提高送风范围,而且可针对性地对多个出风口的风量进行调整,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以及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所述室内机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和内侧面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室内机壳体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且所述出风通道内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出风通道的气流进行分流的至少一个引流片。
进一步地,所述前盖板上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按需布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
进一步地,在多个所述出风口中,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前盖板上,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的间隙中;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按需布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并形成多个所述出风口,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按需布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面板靠近所述出风区域的边缘上具有引风部,所述引风部用于引导从所述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沿着所述内侧面板的外侧面流动。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引流片固定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并与相应的所述前盖板或所述内侧面板形成一体。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引流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另一端弯折而形成圆弧部;或者,各个所述引流片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另一端弯折而形成所述圆弧部。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面板的内侧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驱动电机,各个所述驱动电机与各个所述引流片一一对应设置,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的一端分别套设于相应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风机设置。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室内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室内机壳体上设置出风通道和多个出风口,使得从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可从多个出风口分别流出,有效地提高了出风范围,而且利用在前盖板与内侧面板之间的间隔空间中所形成的出风通道对从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进行风速缓冲,使得各个出风口可柔性出风,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同时,通过在出风通道内设置至少一个引流片,利用引流片对流经出风通道的气流进行分流,使得与出风通道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可通过各个引流片实现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可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利用引流片进行分流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引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区域,13-内侧面板,132-引风部,14-框架,2-风机,3-前盖板,40-出风通道,41-上出风口,42-下出风口,43-左出风口,44-右出风口,5-引流片,51-圆弧部,6-驱动电机,7-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1、设于室内机壳体1上的进风口11(图示性地,室内机壳体1的顶部上设置有多个进风口11)、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的出风区域12,以及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并位于进风口11与出风区域12之间的风机2,室内机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3和内侧面板13,前盖板3与内侧面板13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出风区域12相连通的出风通道40,室内机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图中未标示出),其中,至少部分出风口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且出风通道40内安装有用于对流经出风通道40的气流进行分流的至少一个引流片5。
在本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风机2(一般为贯流风机)转动时,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并在风机2的作用下形成气流,气流从出风区域12排出,并最终通过多个出风口流出至室内,其中,当气流从出风区域12进入到出风通道40内时,气流受到引流片5的阻挡而实现分流,其中分流的方向可由引流片5的设置角度来进行调整,进而可针对性地对与出风通道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进行调整,例如,当需要增加某个出风口的出风量时,只需将至少一个引流片5朝该出风口的所在位置倾斜设置即可。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室内机壳体1上设置出风通道40和多个出风口,使得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可从多个出风口分别流出,有效地提高了出风范围,而且利用在前盖板3与内侧面板13之间的间隔空间中所形成的出风通道40对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进行风速缓冲,使得各个出风口可柔性出风,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同时,通过在出风通道40内设置至少一个引流片5,利用引流片5对流经出风通道40的气流进行分流,使得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可通过各个引流片5实现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可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以下,为方便理解上述多个出风口,以多个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41、下出风口42、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为例(此时,相当于可实现四面柔性出风)进行说明。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前盖板3的边缘与内侧面板13之间存在间隔并形成多个出风口,其中,各个引流片5按需布置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参照图1至图3,图示性地,室内机壳体1的前侧具有安装面框(图中未标示出),安装面框包括框架14以及设置于框架14内的内侧面板13,前盖板3安装于框架14内并与内侧面板13相对设置,其中,前盖板3的顶部边缘与框架14的顶部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上出风口41,前盖板3的左侧边缘与框架14的左侧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左出风口43,前盖板3的右侧边缘与框架14的右侧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右出风口44,前盖板3的底部边缘与框架14的底部边框存在间隔而形成可与出风区域12直接相连通的下出风口42。其中,引流片5在出风通道40中的布置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布置,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图示性地,内侧面板13朝向前盖板3的一面上设置有四个横向排列设置的引流片5,其中左侧两个引流片5朝左向上倾斜设置,右侧两个引流片5朝右向上倾斜设置,此种布置方式,可使左、右、上三个送风方向的出风量可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前盖板3上设有多个出风口,其中,各个引流片5按需布置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参照图3和图6,图示性地,在前盖板3的上下左右四侧分别对应地设置有上出风口41、下出风口42、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图示性地,内侧面板13朝向前盖板3的一面上设置有四个横向排列设置的引流片5,其中左侧两个引流片5朝左向上倾斜设置,右侧两个引流片55朝右向上倾斜设置。
在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多个出风口中,一部分出风口设于前盖板3上,另一部分出风口设于前盖板3的边缘与内侧面板13之间的间隙中;其中,各个引流片5按需布置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参照图3和图5,图示性地,在前盖板3的上侧、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地设置有上出风口41、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前盖板3的底部边缘与框架14的底部边框存在间隔而形成可与出风区域12直接相连通的下出风口42,内侧面板13朝向前盖板3的一面上设置有四个横向排列设置的引流片5,其中左侧两个引流片5朝左向上倾斜设置,右侧两个引流片5朝右向上倾斜设置,此种布置方式,可使左、右、上三个送风方向的出风量可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出风口之间可以相互连通(相当于多个出风口融为一体式出风口,此时,一体式出风口的形状可以矩形、圆形、椭圆形、十字型等等),也可以不连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将前盖板3置于框架14内的安装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安装方式,例如可以是螺丝配合螺丝孔的安装方式,也可以是卡扣配合卡槽的安装方式,只要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侧面板13靠近出风区域12的边缘上具有引风部132,引风部132用于引导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沿着内侧面板13的外侧面流动。其中,该引风部132可为圆弧面或倾斜面,图示性地,内侧面板13的底部边缘向内弯折而形成圆弧面。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内侧面板13的外侧面是指内侧面板13中朝向前盖板3设置的一侧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侧面板13靠近出风区域12的边缘设置引风部132,基于康达效应,气流从出风区域12排出时,气流可沿着引风部更加顺畅地进入到出风通道40中,从而有利于降低气流进入出风通道40时的风量损失。
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各个引流片5的一端固定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另一端弯折而形成圆弧部51;或者,各个引流片5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另一端弯折而形成圆弧部51。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引流片5的一端可通过“螺丝配合螺纹孔”等方式固定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各个引流片5的一端通过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时,可通过自动调整的方式(例如,利用额外的驱动装置)调整各个引流片5的设置角度,此时,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各个引流片5的可转动: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内侧面板13的内侧面上(即,内侧面板13中背向前盖板3设置的一侧表面)安装有至少一个驱动电机6,各个驱动电机6与各个引流片5一一对应设置,其中,各个引流片5的一端分别套设于相应的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上。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将引流片5中未安装的一端设置为圆弧结构,有利于提高引流片5的分流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图4,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各个引流片5固定于前盖板3和/或内侧面板13上,并与相应的前盖板3或内侧面板13形成一体(例如可一体化注塑成型)。图示性地,各个引流片5固定于内侧面板13上并与内侧面板13形成一体。如此,既可利用各个引流片5对流经出风通道40的气流进行分流,使得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可通过各个引流片5实现针对性的调整,同时各个引流片5亦可作为加强筋,提高内侧面板13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进风口11与风机2之间设有换热器7,换热器7环绕至少部分风机2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利用换热器7对从进风口11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其中,通过将换热器7环绕至少部分的风机2设置,这样能够更好地对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果。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空调室内机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与上述空调室内机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以及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和内侧面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室内机壳体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且所述出风通道内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出风通道的气流进行分流的至少一个引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板上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按需布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出风口中,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前盖板上,另一部分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的间隙中;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按需布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并形成多个所述出风口,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按需布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板靠近所述出风区域的边缘上具有引风部,所述引风部用于引导从所述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沿着所述内侧面板的外侧面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引流片固定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并与相应的所述前盖板或所述内侧面板形成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引流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另一端弯折而形成圆弧部;或者,各个所述引流片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盖板和/或所述内侧面板上,另一端弯折而形成所述圆弧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板的内侧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驱动电机,各个所述驱动电机与各个所述引流片一一对应设置,其中,各个所述引流片的一端分别套设于相应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风机设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021053485.8U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25660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3485.8U CN212566016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3485.8U CN212566016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66016U true CN212566016U (zh) 2021-02-19

Family

ID=74629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53485.8U Active CN212566016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660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5660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715156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558544U (zh) 空调器
CN111140924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61873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632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40887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90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476093U (zh) 空调器
CN210345791U (zh) 空调器
CN109780635B (zh) 空调器
CN114076352A (zh) 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256601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2817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033395U (zh) 立式空调器
CN111140914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4060937B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635904U (zh) 室内空调机
CN21068847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51412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319874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916047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1

Address after: 528300 no.1-7, north of the first floor of building a, No.2 north of Xinxi Fourth Road, Xiashi village committee, Lunjiao sub district office,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No.2, north of Xinxi 4th Road, Xiashi, Lunjiao,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en Xia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