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一般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通过出风口向外吹冷风或热风来向室内提供冷量或热量。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绝大多数都是在室内机的前侧设置一条水平出风口,通过控制导风板旋转的方式实现上下送风,这种送风方式不仅送风范围窄,而且由于只能沿着正前方进行上下扫风,出风气流会集中吹到用户身上而使人感觉过冷和干燥,因此用户体感舒适度较差;另外,当需要改变某个送风方向的出风量时,只能通过改变风量的档位来实现调节,灵活性较差,无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不仅可实现四面柔性出风,提高送风范围和用户的体感舒适度,而且可灵活调整多个送风方向的出风量,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上的入风口、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以及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所述入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所述室内机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和内侧面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出风通道,所述室内机壳体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所述出风通道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并形成风道进风口,且所述风道进风口处设置有可调节所述风道进风口的大小的活动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前盖板上和/或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前盖板靠近所述出风区域的边缘与所述内侧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所述风道进风口;所述活动挡板包括驱动装置、转轴以及呈“L”型的进风口挡板,所述进风口挡板的一端部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前盖板靠近所述出风区域的边缘转动连接,其中,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进风口挡板绕着所述转轴进行转动,以调节所述风道进风口的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前盖板上的驱动电机,其中,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相联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内侧面板上,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进风口挡板的另一端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面板靠近所述出风区域的边缘上具有引风部,所述引风部用于引导从所述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沿着所述内侧面板的外侧面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引风部为圆弧面或倾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风机设置。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室内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室内机壳体上设置出风通道和多个出风口,利用多个出风口对从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进行有效分流,同时利用在前盖板与内侧面板之间的间隔空间中所形成的出风通道对从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进行风速缓冲,如此,不仅提高了出风范围,而且可达到各个出风口柔性出风的效果,从而可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同时,通过在风道进风口处设置可调节风道进风口大小的活动挡板,使得进入出风通道的风量大小可实现调节,进而使得与出风通道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可通过活动挡板来实现调整,非常灵活,而无需通过改变风量的档位来实现调节,从而可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出风区域位于底部);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出风区域位于底部);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简图(出风区域位于中部)。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壳体,11-入风口,12-出风区域,13-内侧面板,131-引风部,14-框架,2-风机,3-前盖板,40-出风通道,41-上出风口,42-下出风口,43-左出风口,44-右出风口,5-活动挡板,510-驱动电机,511-第一连杆,512-第二连杆,52-转轴,53-进风口挡板,6-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1、设于室内机壳体1上的入风口11(图示性地,室内机壳体1的顶部上设置有多个入风口11)、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的出风区域12,以及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并位于入风口11与出风区域12之间的风机2;室内机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盖板3和内侧面板13,前盖板3与内侧面板13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出风通道40,室内机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图中未标示出),其中,至少部分出风口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出风通道40与出风区域12相连通并形成风道进风口(图中未标示出),且风道进风口处设置有可调节风道进风口的大小的活动挡板5。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风区域12可靠近内侧面板13的底部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出风区域12可设于内侧面板13的中部位置。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室内机壳体1上设置出风通道40和多个出风口,利用多个出风口对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进行有效分流,同时利用在前盖板3与内侧面板13之间的间隔空间中所形成的出风通道40对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进行风速缓冲,如此,不仅提高了出风范围,而且可达到各个出风口柔性出风的效果,从而可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同时,通过在风道进风口处设置可调节风道进风口大小的活动挡板5,使得进入出风通道40的风量大小可实现调节,进而使得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可通过活动挡板5来实现调整,非常灵活,而无需通过改变风量的档位来实现调节,从而可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例如,当需要增大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时,可通过减小活动挡板5在风道进风口处的遮挡面积来实现调整;而当需要减小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部分出风口的出风量时,可通过增大活动挡板5在风道进风口处的遮挡面积来实现调整。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出风区域12可靠近内侧面板13的底部设置时,活动挡板前盖板3上和/或前盖板3的边缘与内侧面板13之间设有多个出风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可设于前盖板3的边缘与内侧面板13之间,具体地,可参照图1和图2,前盖板3的各个边缘与内侧面板13之间存在间隙而形成多个出风口,其中,所述多个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41、下出风口42、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为方便说明,以室内机壳体1的表面上设置有上下左右四个出风口为例进行说明,此时,相当于可实现四面柔性出风);更为具体地,室内机壳体1的前侧具有安装面框(图中未标示出),安装面框包括框架14以及设置于框架14内的内侧面板13,前盖板3安装于框架14内并与内侧面板13相对设置,其中,前盖板3的顶部边缘与框架14的顶部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上出风口41,前盖板3的左侧边缘与框架14的左侧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左出风口43,前盖板3的右侧边缘与框架14的右侧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4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右出风口44,前盖板3的底部边缘与框架14的底部边框存在间隔而形成可与出风区域12直接相连通的下出风口4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出风口中,一部分出风口可设在前盖板3上,另一部分出风口可设在前盖板3的边缘与内侧面板13之间,具体地,可参照图6,多个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41、下出风口42、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其中,上出风口41、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开设于前盖板3上,下出风口42设于前盖板3的底部边缘与框架14的底部边框之间。当然,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也可以全部设于前盖板3上,例如,上出风口41、下出风口42、左出风口43和右出风口44均开设于前盖板3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出风口之间可以相互连通(相当于多个出风口融为一体式出风口,此时,一体式出风口的形状可以矩形、圆形、椭圆形、十字型等等),也可以不连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将前盖板3置于框架14内的安装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安装方式,例如可以是螺丝配合螺丝孔的安装方式,也可以是卡扣配合卡槽的安装方式,只要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7,当出风区域12设置于内侧面板13的中部位置时,活动挡板5可安装于室内机壳体1内,其结构形式和安装方式可参考现有导风板的结构形式和安装方式,此时,一方面可通过转动活动挡板5的方式实现对风道进风口的大小调节,另一方面在转动活动挡板5的同时,活动挡板5可对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起到一个分流的作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出风区域12靠近内侧面板13的底部设置时,活动挡板5可安装于前盖板3上,具体地,可参照图1和图2,前盖板3靠近出风区域12的边缘与内侧面板13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风道进风口;活动挡板5包括驱动装置(图中未标示出)、转轴52以及呈“L”型的进风口挡板53,进风口挡板53的一端部通过转轴52与前盖板3靠近出风区域12的边缘转动连接,其中,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进风口挡板53绕着转轴52进行转动,以调节风道进风口的大小,如此,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进风口挡板53绕着转轴5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可改变进风口挡板53在风道进风口处的遮挡面积,从而可实现对风道进风口的大小调节。
进一步地,参照图3至图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安装于前盖板3上的驱动电机510,其中,驱动电机510的输出轴与转轴52相联动,驱动电机510对应转轴52的端部设置。其中,驱动电机510优选为减速电机,驱动电机510的输出轴与转轴52之间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联动结构实现联动,例如联轴器等等,只要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驱动电机510驱动转轴52进行转动,使得进风口挡板53可绕着转轴5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进而可改变进风口挡板53在风道进风口处的遮挡面积,从而实现对风道进风口的大小调节。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510、第一连杆511和第二连杆512,其中,驱动电机510安装于内侧面板13上,第一连杆51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510的输出轴相联动(例如,将第一连杆511的一端套设于驱动电机510的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12的一端相铰接;第二连杆512的另一端铰接于进风口挡板53的另一端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使得进风口挡板53亦可绕着转轴5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实现对风道进风口的大小调节。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通过转动进风口挡板53的方式实现对风道进风口的大小调节之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通过滑动进风口挡板53的方式实现对风道进风口的大小调节,例如,可将进风口挡板53设计为“一”字型,并在前盖板3的底部边缘上设置一个与进风口挡板53滑动配合的滑槽,同时在内侧面板13上设置用于驱动进风口挡板53沿着滑槽前后移动的驱动结构(例如电动伸缩杆),如此,亦可改变进风口挡板53在风道进风口处的遮挡面积,实现对风道进风口的大小调节。
进一步地,参照图2或图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内侧面板13靠近出风区域12的边缘上具有引风部131,引风部131用于引导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沿着内侧面板13的外侧面流动。其中,该引风部131可为圆弧面或倾斜面,图示性地,内侧面板13的底部边缘向内弯折而形成圆弧面。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内侧面板13的外侧面是指内侧面板13中背向风机2设置的一侧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侧面板13靠近出风区域12的边缘设置引风部131,基于康达效应,气流从出风区域12排出时,气流可沿着引风部更加顺畅地进入到出风通道40中,从而有利于降低气流进入出风通道40时的风量损失。
进一步地,参照图2或图5,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入风口11与风机2之间设有换热器6,换热器6环绕至少部分风机2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利用换热器6对从入风口11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其中,通过将换热器6环绕至少部分的风机2设置,这样能够更好地对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果。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空调室内机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与上述空调室内机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