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2538U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2538U
CN220852538U CN202322496321.2U CN202322496321U CN220852538U CN 220852538 U CN220852538 U CN 220852538U CN 202322496321 U CN202322496321 U CN 202322496321U CN 220852538 U CN220852538 U CN 220852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eflector
deflector
indoor unit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63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坤明
张引
李彬彬
程李
傅天浩
李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63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25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2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25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壳体具有出风口;第一导风板的上端枢接于出风口的上沿,第一导风板具有多个散风孔;第二导风板的后端连接于壳体;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零风模式、第二零风模式和第三零风模式;若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零风模式,风只从散风孔吹出;若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零风模式,风从散风孔和第一侧风口吹出;若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三零风模式,风从散风孔和第二侧风口吹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能避免风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不同零风模式的出风位置和出风面积不同,制热或制冷效率不同,能够适应用户的不同的需求,增强空调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经成为了较常用的家用电器之一,用户对空调的使用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炎炎夏日,用户常开启空调的制冷模式,若有冷风直吹于用户身上后,用户会感觉不舒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直吹,导致用户使用舒适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端枢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沿,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多个散风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壳体;
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零风模式、第二零风模式和第三零风模式;
所述第一零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覆盖并关闭整个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前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侧;
所述第二零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端和第二导风板的前端均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第一侧风口;
所述第三零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端和第二导风板的前端均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前端;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第二侧风口;
其中,所述第二侧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侧风口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位置关系,实现不同的零风模式,第一方面,能避免风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第二方面,不同零风模式的出风位置和出风面积不同,制热或制冷效率不同,能够适应用户的不同的需求,增强空调的实用性;第三方面,第一导风板的枢接位置设置在出风口的上沿,使得第一导风板的长度设计和转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避免在第一零风模式下,风未经散风孔从出风口的左右端或上下端吹出,避免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此外,第一导风板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的内表面,提高散风或柔风效果。
进一步地,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一零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ɑ1,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β1;其中,ɑ1和β1分别满足:ɑ1=0°且β1介于45°-55°之间;所述封堵面为所述第一导风板关闭所述出风口时所在的平面。如此设置,使得经散风孔吹出的风,经第二导风板的遮挡,改变出风方向,避免风直吹用户。
进一步地,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二零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ɑ2,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β2;其中,ɑ2和β2分别满足:ɑ2介于25°-35°之间且β2介于55°-65°之间。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导风板的底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的内表面,避免第一导风板的底端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风从间隙中吹出,削弱散风或柔风效果。
进一步地,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三零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ɑ3,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β3;其中,ɑ3和β3分别满足:ɑ3介于45°-55°之间且β3介于55°-65°之间。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导风板的底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的内表面,避免第一导风板的底端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风从间隙中吹出,削弱散风或柔风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常规出风模式;
所述常规出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前端之间形成前出风口。如此设置,可以改变前侧出风口的方向以及出风面积,增大送风距离,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快速制热或制冷。
进一步地,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常规出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ɑ4,所述第二导风板与封堵面之间的夹角为β4;其中,ɑ4和β4分别满足:ɑ4介于45°-160°之间且β4介于20°-135°之间;所述封堵面为所述第一导风板关闭所述出风口时所在的平面。如此设置,可以改变前侧出风口的方向以及出风面积,增大送风距离,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快速制热或制冷;使得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具有较大的转动范围,二者配合实现多种送风模式。
进一步地,ɑ4和β4满足:ɑ44=180°。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基本平行,二者之间形成的导风通道最长,定向送风距离更远,室内温度更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闭合模式;
所述闭合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散风孔。如此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导风板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导风板的散风孔,避免灰尘通过散风孔进入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后端枢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将第二导风板的枢接位置分别设置在出风口的下沿,使得第二导风板的长度设计和转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避免在第一零风模式和第二零风模式下,风未经第二导风板的遮挡从出风口的左右端吹出,避免风向下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外侧且能够伸出至所述出风口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将第二导风板的滑动连接位置设置于壳体外侧,使得第二导风板的滑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避免在第一零风模式和第二零风模式下,风未经第二导风板的遮挡从出风口的左右端吹出,避免风向下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枢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有弧形滑道,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滑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口的长度。如此设置,一方面,在第一零风模式下,使得经散风孔吹出的风经第二导风板向前或向上引风,避免风直吹用户,提高空调的使用舒适性;另一方面,在第二零风模式和第三零风模式下,避免出风口左右侧的风未经第二导风板的遮挡而直吹向用户,提高空调的使用舒适性;此外,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导风板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导风板的散风孔,避免灰尘通过散风孔进入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大于所述出风口的宽度。如此设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导风板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导风板的散风孔,避免灰尘通过散风孔进入风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零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零风模式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零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零风模式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三零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三零风模式下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常规出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常规出风模式下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关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关闭模式下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01、出风口;102、第一侧风口;103、第二侧风口;20、第一导风板;201、散风孔;A、封堵面;30、第二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连接”、“相连”等术语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参见附图1-图6,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壳体10具有出风口101;第一导风板20的上端枢接于出风口101的上沿,第一导风板20具有多个散风孔201;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连接于壳体10;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零风模式、第二零风模式和第三零风模式;第一零风模式被配置为:第一导风板20覆盖并关闭整个出风口101,第二导风板30打开出风口101且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位于出风口101的前侧;第二零风模式被配置为: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和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均位于出风口101的前侧,且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部位置,第一导风板20、第二导风板30和壳体10围合形成第一侧风口102;第三零风模式被配置为: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和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均位于出风口101的前侧,且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第一导风板20、第二导风板30和壳体10围合形成第二侧风口103;其中,第二侧风口103的面积大于第一侧风口102的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处于第一零风模式时,风只从散风孔201吹出,且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位于出风口101的前侧,第二导风板30向前或向上引风,避免风向下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空调处于第二零风模式时,风从散风孔201和第一侧风口102中吹出,与第一零风模式相比,除了具有第一零风模式的优点,增大了出风面积,提高了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率,且能够降低第一导风板20发生凝露的风险;由于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部位置,使得从散风孔201吹出的风会进一步受到第二导风板30的导流,避免风向下直吹用户;空调处于第三出风模式时,风从散风孔201和第二侧风口103中吹出,与第二零风模式相比,出风面积进一步增大,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率,且能够降低第一导风板20发生凝露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处于第一零风模式时,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的内表面;其中,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于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即,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具有缝隙,缝隙小于等于5mm。空调处于第二零风模式时,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第二导风板30的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部位置的内表面;其中,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于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即,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30的中部位置具有缝隙,缝隙小于等于5mm。空调处于第三零风模式时,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的内表面;其中,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于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即,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具有缝隙,缝隙小于等于5mm。如此设置,防止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和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过大,造成风从二者之间的间隙中吹出,影响散风或柔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20的上端枢接于出风口101的上沿,也就是第一导风板20的上端未枢接于风道内,从而使得第一导风板20的长度以及第一导风板20的转动均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若第一导风板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导风板20能够充分遮挡在出风口101的前侧,避免出风口101左右端的风或者出风口101上下端的风不经散风孔201直接吹向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在第一零风模式、第二零风模式和第三零风模式的切换过程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导风板30可以保持预设位置,使得第一导风板20沿着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运动过程中始终具有预设缝隙;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导风板30先通过运动避让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从而为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的运动提供空间,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运动到位后,第二导风板30再通过运动补偿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之间的缝隙过大,造成风中缝隙中吹出,影响散风或柔风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板20与第二导风板30的位置关系,实现不同的零风模式,第一方面,能避免风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第二方面,不同零风模式的出风位置和出风面积不同,制热或制冷效率不同,能够适应用户的不同的需求,增强空调的实用性;第三方面,第一导风板20的枢接位置设置在出风口101的上沿,使得第一导风板20的长度设计和转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避免在第一零风模式下,风未经散风孔201从出风口101的左右端或上下端吹出,避免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此外,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提高散风或柔风效果。
参见附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若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零风模式,第一导风板2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1,第二导风板3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1;其中,ɑ1和β1分别满足:ɑ1=0°且β1介于45°-55°之间;封堵面A为第一导风板20关闭出风口101时所在的平面。如此设置,使得经散风孔201吹出的风,经第二导风板30的遮挡,改变出风方向,避免风直吹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导风板20可以是平板结构也可以是弧形结构,若第一导风板20为平板结构,封堵面A为第一导风板2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所在平面,也是,第一导风板20的上端边线和下端边线所在的同一平面;若第一导风板20为弧形结构,封堵面A为第一导风板20的上端边线和下端边线所在的同一平面。
参见附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若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零风模式,第一导风板2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2,第二导风板3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2;其中,ɑ2和β2分别满足:ɑ2介于25°-35°之间且β2介于55°-65°之间。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导风板20的底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避免第一导风板20的底端和第二导风板30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风从间隙中吹出,削弱散风或柔风效果。
参见附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若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三零风模式,第一导风板2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3,第二导风板3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3;其中,ɑ3和β3分别满足:ɑ3介于45°-55°之间且β3介于55°-65°之间。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导风板20的底端靠近或紧贴于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避免第一导风板20的底端和第二导风板30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风从间隙中吹出,削弱散风或柔风效果。
参见附图7和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常规出风模式;常规出风模式被配置为: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均打开出风口101,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与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之间形成前出风口。如此设置,能够满足用户快速制热或制冷的需求。
参见附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若空调室内机处于常规出风模式,第一导风板2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4,第二导风板3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4;其中,ɑ4和β4分别满足:ɑ4介于45°-160°之间且β4介于20°-135°之间。如此设置,可以改变前侧出风口的方向以及出风面积,增大送风距离,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快速制热或制冷;使得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均具有较大的转动范围,二者配合实现多种送风模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ɑ4和β4满足:ɑ44=180°。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基本平行,二者之间形成的导风通道最长,定向送风距离更远,室内温度更均匀。
参见附图9和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室内机还具有闭合模式;闭合模式被配置为: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均关闭出风口101,第二导风板30遮挡散风孔201。如此设置,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导风板30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导风板20的散风孔201,避免灰尘通过散风孔201进入风道。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枢接于出风口101的下沿。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枢接于出风口101的下沿,也就是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未枢接于风道内,从而使得第二导风板30的长度以及第二导风板30的转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若第二导风板30打开出风口101且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位于出风口101的前侧,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时,第二导风板30引导散风孔201吹出的风向上,避免风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封堵面A指第一导风板20与出风口101的上沿的枢接轴的轴线和第二导风板30与出风口101的下沿的枢接轴的轴线所在的平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将第二导风板30的枢接位置设置在出风口101的下沿,使得第二导风板30的长度设计和转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避免在第一零风模式和第二零风模式下,风未经第二导风板30的遮挡从出风口101的左右端吹出,避免风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导风板30滑动连接于壳体10外侧且能够伸出至出风口101的前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风板30滑动连接于壳体10外侧,而不是滑动连接于风道内,同样使得第二导风板30的滑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若第二导风板30打开出风口101且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位于出风口101的前侧,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第二导风板30的内表面时,第二导风板30引导散风孔201吹出的风向上,避免风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将第二导风板30的滑动连接位置设置于壳体10外侧,使得第二导风板30的滑动不受风道尺寸的限制;避免在第一零风模式和第二零风模式下,风未经第二导风板30的遮挡从出风口101的左右端吹出,避免风直吹用户,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导风板30枢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壳体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壳体10包括端盖,端盖设有弧形滑道,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弧形滑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导风板30的长度大于第一导风板20的长度,且第一导风板20的长度大于出风口101的长度。如此设置,一方面,在第一零风模式下,使得经散风孔201吹出的风经第二导风板30向前或向上引风,避免风直吹用户,提高空调的使用舒适性;另一方面,在第二零风模式或第三零风模式下,避免出风口101的风未经第二导风板20的遮挡而直吹向用户,提高空调的使用舒适性;此外,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导风板30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导风板20的散风孔201,避免灰尘通过散风孔201进入风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导风板30的宽度大于第一导风板20的宽度,且第一导风板20的宽度大于出风口101的宽度。如此设置,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导风板30能够完全覆盖第一导风板20的散风孔201,避免灰尘通过散风孔201进入风道。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第一导风板(20)和第二导风板(30),所述壳体(10)具有出风口(101);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上端枢接于所述出风口(101)的上沿,所述第一导风板(20)具有多个散风孔(201);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壳体(10);
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零风模式、第二零风模式和第三零风模式;
所述第一零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20)覆盖并关闭整个所述出风口(101),所述第二导风板(30)打开所述出风口(101)且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位于所述出风口(101)的前侧;
所述第二零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和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均位于所述出风口(101)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20)、所述第二导风板(30)和所述壳体(10)围合形成第一侧风口(102);
所述第三零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和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均位于所述出风口(101)的前侧,且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靠近或紧贴于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所述第一导风板(20)、所述第二导风板(30)和所述壳体(10)围合形成第二侧风口(103);
其中,所述第二侧风口(103)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侧风口(102)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一零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2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1,所述第二导风板(3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1;其中,ɑ1和β1分别满足:ɑ1=0°且β1介于45°-55°之间;所述封堵面(A)为所述第一导风板(20)关闭所述出风口(101)时所在的平面;
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二零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20)与所述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2,所述第二导风板(30)与所述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2;其中,ɑ2和β2分别满足:ɑ2介于25°-35°之间且β2介于55°-65°之间;
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第三零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20)与所述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3,所述第二导风板(30)与所述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3;其中,ɑ3和β3分别满足:ɑ3介于45°-55°之间且β3介于55°-6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常规出风模式;
所述常规出风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20)和所述第二导风板(30)均打开所述出风口(101),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前端之间形成前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常规出风模式,所述第一导风板(2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ɑ4,所述第二导风板(30)与封堵面(A)之间的夹角为β4;其中,ɑ4和β4分别满足:ɑ4介于45°-160°之间且β4介于20°-135°之间;所述封堵面(A)为所述第一导风板(20)关闭所述出风口(101)时所在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ɑ4和β4满足:ɑ44=1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闭合模式;
所述闭合模式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导风板(20)和所述第二导风板(30)均关闭所述出风口(101),所述第二导风板(30)遮挡所述散风孔(201)。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后端枢接于所述出风口(101)的下沿;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30)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外侧且能够伸出至所述出风口(101)的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30)枢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端盖,所述端盖设有弧形滑道,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滑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长度大于所述出风口(101)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3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导风板(20)的宽度大于所述出风口(101)的宽度。
CN202322496321.2U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0852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6321.2U CN220852538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6321.2U CN220852538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2538U true CN220852538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85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6321.2U Active CN220852538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25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8278B (zh) 空调器
CN21117711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77354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10838690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3029652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11327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048569B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2085253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9819680U (zh) 空调器
CN11395900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85253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85253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95884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85253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WO2020019718A1 (zh) 微风式挂壁空调器
CN108375184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780628A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6522040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07094831U (zh) 空调柜机
CN20656336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1438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791469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4841210U (zh) 空调挂机
CN210399437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28413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