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7427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87427U
CN212987427U CN202021063399.5U CN202021063399U CN212987427U CN 212987427 U CN212987427 U CN 212987427U CN 202021063399 U CN202021063399 U CN 202021063399U CN 212987427 U CN212987427 U CN 212987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air outlet
fan
outl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633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陈伟健
林勇进
吴雪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633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87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87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87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以及设于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进风口与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室内机壳体具有靠近出风区域设置的引风部,引风部用于扩散从出风区域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风机和引风部之间形成有与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间隙,出风间隙中设有可活动的涡舌,涡舌用于调节出风间隙的大小,以改变出风区域的气流分布。该空调室内机不仅可提高出风范围,而且可在不改变总体出风量的前提下,提高制冷或制热的速度。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一般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通过出风口向外吹冷风或热风来向室内提供冷量或热量。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绝大多数都是在室内机的前侧设置一条水平出风口,通过控制导风板旋转的方式实现上下送风,这种送风方式不仅送风范围窄,而且当需要加快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或制热速度时,只能通过调大风量的档位(即提高室内机的总体出风量)来实现,灵活性较差,无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不仅可提高出风范围,而且可在不改变总体出风量的前提下,提高制冷或制热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以及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所述室内机壳体具有靠近所述出风区域设置的引风部,所述引风部用于扩散从所述出风区域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所述风机和所述引风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间隙,所述出风间隙中设有可活动的涡舌,所述涡舌用于调节所述出风间隙的大小,以改变所述出风区域的气流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涡舌具有朝向所述风机设置的导风面和背向所述风机设置的背风面,所述导风面与所述背风面连接成一体且两者之间呈夹角设置,其中,所述导风面的一端边缘与所述室内机壳体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涡舌具有第一调节部、第二调节部、朝向所述风机设置的迎风部以及背向所述风机设置的背风部,其中,所述迎风部和所述背风部均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的一端与所述迎风部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调节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背风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面为阶梯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面包括平面部以及朝向所述风机一侧弯曲的第一圆弧部、第二圆弧部,其中,所述第一圆弧部通过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圆弧部衔接成一体,所述第一圆弧部的一端边缘所述室内机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圆弧部与所述背风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风部为圆弧面或倾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风机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机壳体的前侧具有引风面板,引风面板靠近出风区域的边缘上具有上述引风部,所述室内机壳体还具有与所述引风面板相对设置的前盖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引风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通道,其中,所述前盖板上和/ 或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引风面板之间设有多个出风口,且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室内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在室内机壳体上设置引风部,由于引风部靠近出风区域设置,因此当从出风区域排出的气流经过引风部时,在引风部的引导下,部分气流可沿着引风部的表面流动并向外扩散开,如此,在保证出风量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出风的范围;同时,通过在与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间隙中设置可转动的涡舌,利用涡舌来调节出风间隙的大小,使得出风区域的气流分布可随着出风间隙的变化而变化,如此,在不改变总体出风量的前提下,通过涡舌缩小出风间隙,使得大部分气流可更加集中地从出风区域中排出,达到提高制冷或制热速度的效果;而当通过涡舌增大出风间隙时,使得气流可更加分散地从出风区域中排出,达到提高用户体感舒适度的效果,从而可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涡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涡舌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区域,13-引风面板,131-引风部,14-出风间隙,15-前盖板,160-出风通道,161-上出风口,162-下出风口,163-左出风口,164-右出风口, 17-框架,2-风机,3-涡舌,301-第一调节部,302-第二调节部,303-迎风部,304-背风部, 305-第一转轴,306-第二转轴,31-导风面,311-第一圆弧部,312-第二圆弧部,313-平面部, 32-背风面,4-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1、设于室内机壳体1上的进风口11(图示性地,室内机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多个进风口11)、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的出风区域12(图示性地,出风区域12位于室内机壳体1的底部),以及设于室内机壳体1内并位于进风口11与出风区域12之间的风机2(一般为贯流风机);室内机壳体上具有靠近出风区域设置的引风部131,引风部131用于扩散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风机2和引风部131之间形成有与出风区域12相连通的出风间隙14,出风间隙14中设有可活动的涡舌3,涡舌3用于调节出风间隙14的大小,以改变出风区域12的气流分布。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涡舌3的活动形式可以是转动、折叠等形式,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式实现涡舌3的可活动,例如可通过“电机+转轴”的方式实现涡舌3的可转动,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在室内机壳体1上设置引风部131,由于引风部131靠近出风区域12设置,因此当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经过引风部131时,在引风部131的引导下,部分气流可沿着引风部131的表面流动并向外扩散开,如此,在保证出风量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出风的范围;同时,通过在与出风区域12相连通的出风间隙14中设置可转动的涡舌3,利用涡舌3来调节出风间隙14的大小,如此,在不改变总体出风量的前提下,通过涡舌3缩小出风间隙14,使得大部分气流可更加集中地从出风区域12中排出,达到提高制冷或制热速度的效果(图示性地,当出风间隙14变小时,从风机2出来的流场主要沿出风区域12的底部集中流出,能量比较集中,因此可实现快速制冷或制热);而当通过涡舌3增大出风间隙14时,使得气流可更加分散地从出风区域12中排出,达到提高用户体感舒适度的效果(图示性地,当出风间隙14变大时,从风机2出来的流场主要沿出风区域12的顶部流出,使得更多的气流可沿着引风部13的表面流动并向外扩散开,因此可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从而可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室内机壳体1的前侧具有引风面板13,引风面板13靠近出风区域12的边缘上具有上述引风部131。如此,当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经过引风部131时,在引风部131的引导下,部分气流可继续沿着引风面板13的外侧面流动并向外扩散开,如此,在保证出风量的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出风的范围。
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3和图8,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涡舌3具有朝向风机2设置的导风面31和背向风机2设置的背风面32,导风面31与背风面32连接成一体且两者之间呈夹角设置,其中,导风面31的一端边缘与室内机壳体1转动连接(例如,导风面31的一端边缘可通过转轴的方式与室内机壳体1实现转动连接,同时可通过电机驱动转轴的方式实现涡舌3整体的转动)。如此,当涡舌3朝靠近风机2的方向转动时,可缩小导风面3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达到缩小出风间隙14的效果,进而使得大部分气流可更加集中地从出风区域12中流出至室内,实现快速制冷制热;而当涡舌3朝远离风机2的方向转动时,可增大导风面3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达到增大出风间隙14的效果,进而使得气流可更加分散地排出室内,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8,在一个示例性地示例中,导风面31与背风面32的之间的夹角为圆弧面。如此,风机2产生的气流可更加顺畅地流出到出风区域12中,从而有利于降低气流流出至出风区域12时的风量损失。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8,在一个示例性地示例中,导风面31为阶梯面。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风机2转动时会产生偏心涡,造成能量损失,同时风机2转速的不同,偏心涡的位置也会不一样,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导风面31设计为阶梯面结构可解决风机2转速不同而导致偏心涡位置不一样的问题,进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风量的损失。图示性地,导风面31包括平面部313以及朝向风机2一侧弯曲的第一圆弧部311、第二圆弧部312,其中,第一圆弧部311通过平面部313与第二圆弧部312衔接成一体,第一圆弧部311的一端边缘室内机壳体1转动连接,第二圆弧部312与背风面32相连接。
进一步地,参照图9至图11,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涡舌具有第一调节部301、第二调节部302、朝向风机设置的迎风部303以及背向风机设置的背风部304,其中,迎风部 303和背风部304均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一调节部301的一端与迎风部303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调节部302的一端相接触;第二调节部302的另一端与背风部304的一端转动连接。图示性地,第一调节部301的一端与迎风部303的一端之间可通过第一转轴305实现转动连接,第二调节部302的另一端与背风部304的一端之间可通过第二转轴306实现转动连接,其中,为避免第一调节部301和第二调节部302在转动的过程中发生干涉,第一调节部301与第二调节部302之间在初始状态时的接触方式可为斜面接触。如此,当第一调节部301朝靠近风机2的方向转动时,可缩小第一调节部30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达到缩小出风间隙14的效果,进而使得大部分气流可更加集中地从出风区域12中流出至室内,实现快速制冷制热;而当第一调节部301朝远离风机2的方向转动时,可增大第一调节部30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达到增大出风间隙14的效果,进而使得气流可更加分散地排出室内,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电机带动第二转轴306转动的方式来实现第一调节部301和第二调节部302的转动,例如,当需要增大第一调节部30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时,可通过电机驱动第二调节部302朝远离风机2的方向转动,在第二调节部302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二调节部302与第一调节部301相分离时,第一调节部30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第二调节部302可朝远离风机2的方向转动,从而可达到增大出风间隙14的效果;而当需要减小第一调节部30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时,可通过电机驱动第二调节部302朝靠近风机2的方向转动,在第二调节部302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调节部302可推动第一调节部 301朝靠近风机2的方向转动,从而可达到减小出风间隙14的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通过两个电机分别带动第一转轴305和第二转轴306转动的方式来实现第一调节部301和第二调节部302的转动,例如,当需要增大第一调节部30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时,可先通过与第二转轴306相对应的电机驱动第二调节部302朝远离风机2的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随后再通过与第一转轴305相对应的电机驱动第一调节部301朝远离风机2的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可达到增大出风间隙14的效果;而当需要减小第一调节部301与风机2之间的间隙时,可先通过与第一转轴305相对应的电机驱动第一调节部301朝靠近风机2的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随后再通过与第二转轴306相对应的电机驱动第二调节部302朝靠近风机2 的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可达到减小出风间隙14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或图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引风部131为圆弧面或倾斜面,图示性地,引风面板13的底部边缘向内弯折而形成圆弧面。如此,基于康达效应,当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经过引风部131时,气流可沿着引风面板13的外侧面流动并向外扩散开,可达到提高出风范围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或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进风口11与风机2之间设有换热器4,换热器4环绕至少部分风机2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可利用换热器4对从进风口11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其中,通过将换热器4环绕至少部分的风机2设置,这样能够更好地对进入室内机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室内机壳体1的前侧还具有与引风面板13相对设置的前盖板15,前盖板15与引风面板13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出风区域12相连通的出风通道160,其中,前盖板15上和/或前盖板15的边缘与引风面板13之间设有多个出风口,且至少部分出风口与出风通道160相连通。参照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盖板15的各个边缘与引风面板13之间存在间隙而形成多个出风口,其中,所述多个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161、下出风口162、左出风口63和右出风口164(此时相当于可实现四面出风);更为具体地,室内机壳体1的前侧具有安装面框(图中未标示出),安装面框包括框架17以及设置于框架17内的引风面板13,前盖板15安装于框架17内并与引风面板13相对设置,其中,前盖板15的顶部边缘与框架17的顶部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16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上出风口161,前盖板15的左侧边缘与框架17的左侧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160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左出风口63,前盖板15的右侧边缘与框架17的右侧边框之间存在与出风通道160 相连通的间隔而形成右出风口164,前盖板15的底部边缘与框架17的底部边框存在间隔而形成下出风口16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出风口中,一部分出风口可设在前盖板15上,另一部分出风口可设在前盖板15的边缘与引风面板13之间,具体地,可参照图6和图7,所述多个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161、下出风口162、左出风口63和右出风口164,其中,上出风口161、左出风口63和右出风口164开设于前盖板15上,下出风口162设于前盖板15 的底部边缘与框架17的底部边框之间。当然,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也可以全部设于前盖板15上,例如,上出风口161、下出风口162、左出风口63和右出风口164均开设于前盖板15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出风口之间可以相互连通(相当于多个出风口融为一体式出风口,此时,一体式出风口的形状可以矩形、椭圆形等等),也可以不连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将前盖板15置于框架17内的安装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安装方式,例如可以是螺丝配合螺丝孔的安装方式,也可以是卡扣配合卡槽的安装方式,只要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利用多个出风口对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进行有效分流,同时利用在前盖板15与引风面板13之间的间隔空间中所形成的出风通道160对从出风区域12排出的气流进行风速缓冲,如此,不仅可提高出风范围和出风的多样性,而且可在实现少风量损失的情况下,使得与出风通道160相连通的多个出风口可达到柔性出风的效果。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空调室内机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具有与上述空调室内机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上的进风口、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出风区域,以及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之间的风机;所述室内机壳体具有靠近所述出风区域设置的引风部,所述引风部用于扩散从所述出风区域排出的至少部分气流;所述风机和所述引风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间隙,所述出风间隙中设有可活动的涡舌,所述涡舌用于调节所述出风间隙的大小,以改变所述出风区域的气流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舌具有朝向所述风机设置的导风面和背向所述风机设置的背风面,所述导风面与所述背风面之间呈夹角设置,其中,所述导风面的一端边缘与所述室内机壳体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舌具有第一调节部、第二调节部、朝向所述风机设置的迎风部以及背向所述风机设置的背风部,其中,所述迎风部和所述背风部均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的一端与所述迎风部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调节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背风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为阶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包括平面部以及朝向所述风机一侧弯曲的第一圆弧部、第二圆弧部,其中,所述第一圆弧部通过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圆弧部衔接成一体,所述第一圆弧部的一端边缘所述室内机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圆弧部与所述背风面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部为圆弧面或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环绕至少部分所述风机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的前侧具有引风面板,引风面板靠近出风区域的边缘上具有上述引风部,所述室内机壳体还具有与所述引风面板相对设置的前盖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引风面板之间存在间隔而形成与所述出风区域相连通的出风通道,其中,所述前盖板上和/或所述前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引风面板之间设有多个出风口,且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021063399.5U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2987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3399.5U CN212987427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3399.5U CN212987427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87427U true CN212987427U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22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63399.5U Active CN212987427U (zh) 2020-06-09 2020-06-0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874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7139A (zh) * 2021-04-22 2021-08-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7139A (zh) * 2021-04-22 2021-08-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923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504570A (zh) 空调器
CN21231990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476093U (zh) 空调器
CN11514352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4632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67247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405069B (zh) 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CN20823799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25660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380196A (zh) 一种内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1256601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140914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162817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014457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16047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8781361U (zh) 一种空调
CN216114633U (zh) 导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011040U (zh) 导风面板及空调器
CN212566010U (zh) 一种可调节出风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21068847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379612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5

Address after: 528300 no.1-7, north of the first floor of building a, No.2 north of Xinxi Fourth Road, Xiashi village committee, Lunjiao sub district office,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No.2, north of Xinxi 4th Road, Xiashi, Lunjiao,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oshan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en Xiao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