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1361U - 一种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1361U
CN218781361U CN202223218995.8U CN202223218995U CN218781361U CN 218781361 U CN218781361 U CN 218781361U CN 202223218995 U CN202223218995 U CN 202223218995U CN 218781361 U CN218781361 U CN 218781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plate
guide
air outlet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89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黄愉太
吴雪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89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1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1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1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包括空调主机,空调主机内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风道,风道安装在空调主机内,风道的一端设有入风端,风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端;出风端用于引导气流水平导出;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连通;双导风板结构,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安装于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安装于第二出风口,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可活动连接,以引导气流经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导出。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风道水平导风,增加出风量,并通过双导风板引导出风。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的空调主机内一般会设置风道结构以及出风口,出风口与风道结构的出风端导通。但是,为了更好的引流,配合风轮结构,因而风道内部会设置圆弧导流板,且在出风口位置设置倾斜导流板进行引流,若是出风口的上下位置的导流板均设置倾斜结构,倾斜结构会延伸至风道内,斜面会占据风道较大的空间,会阻挡部分气流,影响蒸发器的进风量。
并且,普通空调通常设置一个出风口,出风口只设有一块导风板,导风板的结构固定不可变化,在转动时,仅能通过导风板的上下转动或者左右转动,实现出风方向的调整,且出风口一般仅能在水平方向上导出或者竖直方向上导出,因而即使是导风板能够在上下摆动或者左右摆动,但是送风方向的调整受到限制,制冷制热时的出风角度也就不可能完全满足相应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其可以通过设置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导风以及风道上水平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实现水平导风、角度导风以及竖直导风,增加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空调,包括:
空调主机,空调主机内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
风道,风道安装在空调主机内,风道的一端设有入风端,风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端;出风端用于引导气流水平导出;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连通;
双导风板结构,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安装于第一出风口,第二导风板安装于第二出风口,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可活动连接,以引导气流经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导出。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二导风板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以使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呈不同角度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转动槽,转动槽的两侧壁均设有轴孔;第二导风板上设有转座,转座的两侧均设有转轴;转座安装于转动槽,转轴可转动地穿接于轴孔内;轴孔形成为第一连接部;转轴形成为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上设有防凝露件,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面均设有第一导风面以及第一背风面;防凝露件设于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的第一导风面;防凝露件用于在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的第一导风面导流时减缓气流朝向第一背风面流动。
进一步地,风道的一端设有入风端,风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端;出风端的顶壁设有第一导流板;出风端的底壁设有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导流板由上至下逐渐远离第一导流板倾斜。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板具有第二导风面,第二导风面上设有扰流部,扰流部用于引导第一导流板的气流背离第二导风面。
进一步地,扰流部靠近进风端的侧部设有第一引流弧面;第一引流弧面用于引导气流背离第二导风面。
进一步地,扰流部远离第二导风面的端部为引流平面,引流平面与第一引流弧面衔接。
进一步地,扰流部远离第一引流弧面的侧部设有第二引流弧面,第二引流弧面用于引导气流远离第二导风面。
进一步地,引流平面与第二导风面的距离为H,2mm<H<6mm。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空调在导风时,气流可以经第一导流板以及第二导流板间隔形成的风道出口导风,气流可以经第一导流板水平导出,由于气流水平导出,不会因部分阻挡而产生噪音,因而导风过程噪音较小。此外,水平设置的第一导流板直接在出风端设置即可,不会因倾斜结构而占用较大的风道空间,因而风道空间大,出风量更大。
2、空调的双导风板结构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实现可活动连接,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以呈不同角度设置,能够根据空调器的不同运行模式而调整导风板水平出风、角度出风以及垂直出风,而同时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还可以用作彼此的延伸板,可以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导风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导风板的防凝露件的其中一个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导风板的防凝露件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中:10、空调主机;11、风道;12、第一导流板;121、扰流部;122、第一引流弧面;123、引流平面;124、第二引流弧面;13、第二导流板;131、第一导流段;132、第二导流段;14、第一出风口;15、第二出风口;20、蒸发器;30、风轮;40、第一导风板;41、转动槽;411、轴孔;50、第二导风板;51、转座;511、转轴;52、防凝露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的一种空调,包括空调主机10,在空调主机10内设有风道11、第一出风口14以及第二出风口15,第一出风口14能够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15能够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风道11安装在空调主机10内,风道11的一端设有入风端,风道11的另一端设有出风端;出风端用于引导气流水平导出;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14以及第二出风口15连通。
上述的空调还包括双导风板结构,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40以及第二导风板50,第一导风板40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4中,能够封闭或者打开第一出风口14;第二导风板50安装在第二出风口15中,能够封闭或者打开第二出风口15,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可活动连接,第一导风板40能够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导风板50能够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具体的是,在空调主机10内设有蒸发器20以及风轮30等结构,蒸发器20工作可以产生冷气或者暖气,风轮30转动,便可以引导气体在风道11内流动。在进行出风时,产生的冷风或者热风可以经风道11的入风端进入,气流经风道11引导,然后经风道11的出风端水平导出,之后通过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转动切换,实现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4或者第二出风口15导出。
风道11水平导出气流,能够从风道吹出更大的风量,然后气流在第一出风口14处经第一导风板40沿第一方向导出,或者被第一导风板40挡住后经第二导风板50沿第二方向导出。
在现有技术中,风道11一般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风道11会对部分气流造成阻挡,导致导风过程噪音较大,因而在本申请中,出风端水平引导气流,不会因部分气流阻挡而产生噪音,因而导风过程噪音较小。另外不会因倾斜结构而占用较大的风道11空间,因而风道11结构空间更大,出风量更大。
根据空气冷热循环原理,冷空气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制冷时出风应该往上吹,冷空气下沉,使整个房间降温;热空气的密度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小,制热时出风适宜往下吹,热空气上升,从而使整个房间升温。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空调更好地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功能,空调主机10设有第一出风口14以及第二出风口15,第一出风口14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15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具体的是,其中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的结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相互垂直,第一导风板40封闭和打开第一出风口14,第二导风板50封闭和打开第二出风口15。
空调水平出风模式:需要第一出风口14进行出风时,空调主机10内的热空气或者冷空气通过风道11水平导出至出风端,由于出风端水平导出气流,能够增大出风量,之后经第一出风口14导出。此时,可以是通第一导风板40远离第一出风口14打开,第一导风板40相对第二连接部活动,使第一导风板40相对第二导风板50的角度打开即可,此时空调的更大的冷风或者热风可以经水平方向导出。
空调竖直出风模式,需要第二出风口15进行出风时,空调主机10内的热空气或者冷空气通过风道11水平导出至出风端,由于出风端水平导出气流,能够增大出风量,此时水平导出的气流被第一导风板40挡住,因此经第二出风口15导出,此时,可以是通第二导风板50远离第二出风口15打开,第二导风板5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相对第一连接部活动,使第二导风板50相对第一导风板40的角度打开即可,此时空调的更大的冷风或者热风可以经竖直方向导出。
因此,使用本实施例的空调时,能够实现更大的出风量,并且实现水平出风或者竖直出风,释放出更多的冷空气或者热空气,使得空调能够有效增加调节室内温度的效率。
实施例2,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对双导风板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进一步地,在第一导风板40设有第一连接部,在第二导风板50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以使第一导风板40以及第二导风板50呈不同角度设置。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进行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进行装配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实现,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可转动配合,便可实现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的不同角度设置。
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可以封闭第一出风口14以及第二出风口15。
而在打开第一出风口14时,第一导风板40相对第二导风板50转动,且第一导风板40完全打开第一出风口14,第二导风板50封闭第二出风口15,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呈一平面。
在打开第二出风口15时,第一导风板40封闭第一出风口14,而第二导风板50相对第一导风板40转动,打开第二出风口15,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也呈一平面。
此时,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可以相互用作彼此的延伸板,在该种情况下,整体转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两个导风板可以用于第一出风口14和/或第二出风口15的导风,因而可以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
具体的是,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整体转动呈倾斜状态时,第一导风板40远离第一出风口14朝外打开,此时第二导风板50则位于空调主机10内侧,该种状态下,空调主机10内部的导风风道11是由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配合主机内部的腔室结构形成的,第一导风板40作为导风风道11的外延展部位,气流可以是部分由第二导风板50以及第一导风板40的上方经第一出风口14导出;另外还有部分气流可以是由第二导风板50以及第一导风板40的下方经第二出风口15导出,且无论是由哪个口导出,其导风长度均是由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组合形成。
当然,上述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的夹角也可以是锐角设置或者钝角,此时,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可以在第一出风口14或者第二出风口15进行角度导风,在导风时,风流可以经第一导风板40引导再经第二导风板50导出或者经第二导风板50引导再经第一导风板40导出,由于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呈夹角,因而风流在两个导风板上流动路径呈迂回路线,防止出风口直吹,无需在出风口位置加装挡风板结构。
在上述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切换时,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的转动方向不做限制,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为了方便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的可转动装配,在第一导风板40上设有转动槽41,在转动槽41的两侧壁均设有轴孔411,另外,在第二导风板50上设有转座51,转座51的两侧均设有转轴511,如此,在进行装配时,第二导风板50上的转座51可以装入转动槽41,且转座51两侧的转轴511可以对应可转动的穿接在转动槽41两侧的轴孔411内,在此结构基础上,轴孔411形成为第一连接部;转轴511形成为第二连接部。
即是说,在进行转配时,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的可转动连接,可以是通过转轴511与轴孔411的转动配合来实现,而在装配后,由于转座51时位于转动槽41内,因而可以减少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装配后的间隙,且在转动过程中,是由位于转动槽41内侧的转轴511和轴孔411实现,因而转动限制在转动槽41内,同样也可以减少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间隙。
当然,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的可转动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合页结构来实现,而合页的两个连接页可以分别形成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在第二导风板50上设置转动孔,转动孔的内壁上设有多个卡槽,多个卡槽可以在转动孔的周向上间隔分布;且在第一导风板40上设转轴511,转轴511的周向上设置限位轴,在进行装配时,可以通过第一导风板40上的转轴511穿入转动孔,限位轴卡接在不同的卡槽内便可实现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呈角度设置。
限位轴可以设置在转轴511表面上设置弹销结构来实现,可以通过弹销滑动至不同的卡槽内便可实现定位。在该结构基础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的限位轴以及多个卡槽结构来实现。
进一步地,该双向导风板结构还包括驱动组件,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以及齿轮传动机构,将电机的转轴与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齿连接,而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齿与转轴连接。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齿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将第一齿轮与电机的转轴进行连接,而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并与转轴来进行连接,如此,电机的转轴转动便可以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便可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齿轮转动,从而带与转轴连接的第二导风板50进行转动。
当然,也可以是设置两个电机,可以将两个电机的转轴分别与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进行连接,两个电机可以实现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实现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的独立转动。
在具有两个上述驱动组件的结构基础上,其中一个驱动组件可以带动第一导风板40转动,另一个驱动组件则可以带动第二导风板50转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在对应的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单独转动即可。而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转动至呈180度展开状态时,可以两个驱动组件可以同时同步带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同向转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便可在同步转动过程中用作彼此的延伸板进行同步转动,调整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在180度展开状态下的倾斜状态。
此外,采用齿轮传动机构的多级齿轮实现动力输出,这样驱动结构更加稳定,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导风板40和/或第二导风板50上设有防凝露件52,第一导风板40以及第二导风面均设有第一导风面以及第一背风面;防凝露件52设于第一导风板40和/或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导风面;防凝露件52用于在第一导风板40以及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导风面导流时减缓气流朝向第一背风面流动。
由于采用双导风板结构,双导风板是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实现连接,因而在装配之后必然会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之间形成装配区,且该装配区必然存在装配间隙。
故在进行导风时,若是引导热风或者冷风导出,热风或者冷风在经第一导风板40或者第二导风板50的导流面引导时,导流面上的温度会两个导风板之间的装配间隙传导背离导流面的背风面,背风面会与环境温度形成温差,故背风面会遇热产生凝露,从而滴落,影响使用效果。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防凝露件52,可以减缓气流朝向背风面流动,故减少背风面受导流面上的温度影响,故背风面与环境温度的温差不会过大,可以减少背风面上的凝露产生。
具体的是,可以是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上均设置防凝露件52,也可以是在单独在第一导风板40上设置防凝露件52,也可以是单独在第二导风板50上设置防凝露件52,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方式中,参见图9,上述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之间在通过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连接后形成装配区,上述防凝露件52覆盖装配区,在这种连接基础上,防凝露件52可以分别连接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两侧,而为了不影响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的转动,故覆盖在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之间的防凝露件52可以是选用柔性布(如牛津布等防水布),也可以是柔性硅胶或者橡胶,能够阻隔气流经装配区的装配间隙流动至背风面。此外,防凝露件52也可以是选用为现有技术中其他能够隔热的柔性材质制成。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8,上述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之间在通过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连接后形成装配区,防凝露件52设于装配区的其中一侧,具体该防凝露件52可以是凸设在装配区侧部的凸出条,使得气流在流动至装配区的装配间隙时阻挡气流的流动,减缓气流朝向装配间隙的流动。
实施例3,在上述的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结构基础上,对风道11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进一步地,出风端的顶壁设有第一导流板12;出风端的底壁设有第二导流板13;第一导流板12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导流板13由上至下逐渐远离第一导流板12倾斜。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在空调主机10内设有蒸发器20以及风轮30等结构,在进行出风时,产生的冷风或者热风可以经风道11的入风端进入,气流经风道11引导,然后经风道11的出风端的出风口导出即可。
由于在出风端的出风口设有第一导流板12以及第二导流板13,气流可以经第一导流板12以及第二导流板13导风。此外,由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导流板12一般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2的端部会伸入到风道11内部,会对风道11内部的部分气流造成阻挡,会导致导风过程噪音较大,因而本申请选用水平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2进行水平导流,不会因部分阻挡而产生噪音,因而导风过程噪音较小。
此外,由于第一导流板12水平设置,第一导流板12的端部不会伸入到风道11内,第一导流板12的端部与进风端的端部距离会较大,不会因倾斜结构而暂用较大的风道11空间,因而风道11结构空间更大,出风量更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第一导流板12具有第二导风面,第二导风面可以是在风道11内部气流导出时,进行导风。具体的,在第二导风面上设有扰流部121,扰流部121用于引导第一导流板12的气流背离第二导风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际气流在风道11内流动时,若是风道11不规则,气体密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涡流,而本申请中采用第一导流板12进行水平导出,因而气流会经第一导流板12直接导出,没有阻挡,气道相对规则。
如果空调为水平出风模式,则气流水平流出风道11时,直接在第一出风口14沿第一导风板40导出,此时冷空气上扬,会在上方的第一导流板12靠近空调主机10的前面板位置形成涡流,受冷气流涡流影响,将在出风口上端靠前面板位置产生凝露。
如果空调为竖直出风模式,则气流水平流出风道11时,流至第一出风口时,被第一导风板40阻挡,此时第二导风板40打开第二出风口15,因此气流被阻挡后在第二出风口15沿第二导风板50导出,由于第一导风板40阻挡冷空气,因此会在第一导风板40处形成涡流,受冷空气涡流的影响,会在第一导风板40处产生凝露。
因而为了减少凝露的产生,可以在第一导流板12的第二导风面上设置扰流部121,在此结构基础上,当在风道11出风端上壁面设置扰流部121后,气流在经第二导风面引导至扰流部121后,在该位置风道11不规则,因而会在扰流部121与第二导风面的连接位置形成小涡流,此涡流位于第一导流板12上,即风道11内部,该位置的气流温度与出风口气流温度相同,故不管是前面板亦或者第一导风板40都不会产生凝露,且即使产生凝露也是在内部。
另外,出风端气流在扰流部121及其连接位置形成的小涡流的共同作用下气流将下压,流出风道11时减小了气流与前面板以及第一导风板40的接触,从而避免了在前面板或者在第一导风板40位置产生涡流,不会产生凝露。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平出风的风道11结构除了应用在空调主机10上外,还可以是应用于空调扇或者风管机等出风设备上,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即可。
进一步地,扰流部121靠近进风端的侧部设有第一引流弧面122;第一引流弧面122用于引导气流背离第二导风面。
具体的是,可以是在第二导风面上凸设有凸台,该凸台形成扰流部121。上述凸台靠近进风端的侧部设有第一引流弧面122,第一引流弧面122用于引导气流背离第二导风面。即在进行导风时,气流经第二导风面引导,引导至凸台的第一引流弧面122,第一引流弧面122引导气流呈涡流导出,在第一引流弧面122的弧面凹位压住,更加减少凝露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第一引流弧面122相对于平面结构更加不规则,更易在内部形成涡流。
当然,也可以在通过将第一引流弧面122改为斜面,若是采用斜面结构,若是采用斜面结构,则在气流流经该面时,气流可以经斜面进行分流,同样可以减缓气流,可以避免气流直接导出。
若是没有上述第一引流弧面122,凸台的该侧面可以选用为直线平面,该直线平面可以直接阻挡气流,避免气流直接导出,减缓气流直接导出而产生凝露。
其他情况下,还可以是在凸台的该侧面上加工螺旋结构,通过螺旋面进行引导,也可以在该位置产生小涡流,通过凸台的另一侧将涡流压在出风端的出风口位置,同样也可以减小了气流与前面板的接触,避免了在前面板或者第一导风板40的位置产生涡流,不会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凸台远离导风面的端部为引流平面123,该引流平面123与第一引流弧面122衔接,如此,在气流经第一引流弧面122引导后,还可以进一步的经引流平面123引导,流动效率更高。
更具体的是,还可以在凸台远离第一引流弧面122的侧部设有第二引流弧面124,该第二引流弧面124也可以引导气流远离导风面。
在此结构基础上,在凸台的一侧设置第一引流弧面122,在凸台的另一侧设置第二引流弧面124,因而凸台的两侧均具有不规则的引流面,可以是在凸台的一侧形成小涡流,此后,经过引流平面123引导后,再经过第二引流弧面124形成小涡流,凸设在导风面上的凸台结构更加不规则,更利于在风道11内部形成涡流,在经出风端导出后,减少在前面板或者第一导风板40上的凝露产生。
当然,上述引流平面123也可以选用为弧面或者斜面等其他的不规则面来实现。
进一步地,引流平面与第二导风面的距离为H,2mm<H<6mm,即凸台凸出于导风面的高度低于6mm,在形成不规则风道11的结构基础上,能够形成小涡流,减少凝露,同时凸出的结构不会占用风道11太多空间。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扰流部121还可以选用凸楞结构,或者选用粘接在第二导风面上胶块结构形成,通过在第二导风面上的凸出结构形成扰流部121。
此外,也可以是在第二导风面上设置凹槽结构,凹槽可以在第二导风面上形成不规则的第二导风面,在引导气体流动时,也可以是在该凹槽位置形成涡流,使得凝露形成的风道11内部,减少在空调主机的前面板以及第一导风板40产生的凝露情况。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流板13具有第一导流段131以及第二导流段132,具体第一导流段131为圆弧段并延伸至进风端,第二导流段132由上至下逐渐远离第一导流板12倾斜,具体在装配风轮30时,上述第二导流板13的第一导流段131可以与风轮30的外表面结构匹配。若是结构不匹配,不匹配的结构则会暂用风道11内部过多的空间,导致风量减少,故本申请中选用结构匹配的圆弧第一导流段131到进风端,减少空间的占用。
此外,由于圆弧结构的第一导流段131伸入到进风端,与水平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2的靠近风道11内侧的端部,相较于直接选用竖直段结构,竖直段结构上的导风点均在同一平面上,因而与第一导流板12的距离均相对。而圆弧段上具有不同的导风点,不同的导风点在不同的面上,故不同的导风点距离第一导流板12的距离不同,因而可以扩宽风道11结构,加大出风量。
另外,第一导流板12的第二导流段132倾斜设置,倾斜的第二导流段132可以在出风口的下方进行引流,利于气流导出。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内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
风道,所述风道安装在所述空调主机内,所述风道的一端设有入风端,所述风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端;所述出风端用于引导气流水平导出;所述出风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双导风板结构,所述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可活动连接,以引导气流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导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导风板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板以及所述第二导风板呈不同角度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上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两侧壁均设有轴孔;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转座,所述转座的两侧均设有转轴;所述转座安装于所述转动槽,所述转轴可转动地穿接于所述轴孔内;所述轴孔形成为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转轴形成为所述第二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防凝露件,所述第一导风板以及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设有第一导风面以及第一背风面;所述防凝露件设于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的第一导风面;所述防凝露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二导风板的第一导风面导流时减缓气流朝向第一背风面流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端的顶壁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出风端的底壁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流板由上至下逐渐远离第一导流板倾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具有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上设有扰流部,所述扰流部用于引导第一导流板的气流背离所述第二导风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靠近进风端的侧部设有第一引流弧面;所述第一引流弧面用于引导气流背离所述第二导风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远离所述第二导风面的端部为引流平面,所述引流平面与所述第一引流弧面衔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远离第一引流弧面的侧部设有第二引流弧面,所述第二引流弧面用于引导所述气流远离所述第二导风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平面与所述第二导风面的距离为H,2mm<H<6mm。
CN202223218995.8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空调 Active CN218781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8995.8U CN218781361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8995.8U CN218781361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1361U true CN218781361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12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8995.8U Active CN218781361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13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7987B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10762620B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3159936A1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16047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US20220268481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2944475A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装置、空调器及风感模式控制方法
CN110762634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4159765A1 (zh) 一种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08108309U (zh) 空调壁挂机和空调器
CN211575289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781361U (zh) 一种空调
CN115164281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5183329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700994U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73571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378064B (zh) 风道结构、控制方法及空调柜机
CN2108613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37261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100523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868134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611435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