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35904U - 室内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室内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35904U
CN217635904U CN202221915945.2U CN202221915945U CN217635904U CN 217635904 U CN217635904 U CN 217635904U CN 202221915945 U CN202221915945 U CN 202221915945U CN 217635904 U CN217635904 U CN 217635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air outlet
fresh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1594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1594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35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35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35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至少包括换热风道以及与换热风道连通的室内出风口;还包括设置在换热风道内且内部形成风腔的新风管道、设于换热风道的新风模块、设于新风管道顶部的第一新风出风口、设于壳体的前面板对应风腔位置的第二新风出风口和设于风腔的切换部件,切换部件可以绕着横向轴线转动在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之间,当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一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进入风腔后经过第二新风出风口进入室内;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流入风腔后经第一新风出风口从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通过切换部件的转动,实现两个新风出风位置的切换。

Description

室内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空调机。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空调器,用户已从最初的关注温度调节发展到更注重舒适健康的体验,传统室内空调器的冷热风直吹用户,虽然较快的改变室内温度,但部分用户存在易感冒或者关节不舒服等不佳的体验。
用户对于新风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需要一种室内空调机在需要满足不同用户的新风需求的同时,不增加整机的结构。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室内空调机,包括:
壳体,其至少包括换热风道以及与换热风道连通的室内出风口;
新风管道,其设于换热风道内,新风管道内部形成有风腔;
新风模块,其设于换热风道内,新风模块的排风口与新风管道的风腔连通;
换热器,其设于换热风道;
第一新风出风口,其设于新风管道的顶部;
第二新风出风口,其设于新风管道朝向壳体的前面板的一侧;
切换部件,其设于风腔,切换部件可绕横向轴线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之间;
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一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进入风腔后经过第二新风出风口进入室内;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流入风腔后经第一新风出风口流出,与换热器换热后从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面板对应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位置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或扇叶,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一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经排风口流入风腔后,经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入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管道对应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格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室内进风口,其设于壳体上;
风机,其设于换热风道内,且位于换热器靠近室内出风口的一侧;
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经过第一新风出风口后,与换热器换热,经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部件,其安装在新风管道上,驱动部件的驱动端连接切换部件,驱动部件带动切换部件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外罩,外罩的前表面与前面板连接,所述前表面对应新风模块的排风口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通风部,所述外罩对应第一新风出风口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通风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切换部件包括:
第一挡风部;
连接部,连接部设于第一挡风部沿着长边的两端,连接部可旋转的安装在新风管道上;
第二挡风部,其与第一挡风部连接,且与第一挡风部形成一定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新风管,新风管包括进风端和出风端,出风端与新风模块的吸风口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导风板,其活动安装在室内出风口处;
第二导风板,其活动设置在室内出风口处,第二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相对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控盒,其设于换热风道内,且,电控盒位于设有新风模块的一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整体爆炸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整体爆炸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正视图一;
图7为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一新风出风口位置时图6中A处的剖面图;
图8为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位置时图6中A处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正视图二;
图10为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位置时图9中B处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整体爆炸图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室内空调机的整体爆炸图四;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驱动部件和切换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
室内空调机100;壳体1;换热风道12;室内出风口13;
新风管道2;风腔21;前面板111;后背板110;外罩112;辅助板113;
新风模块3;排风口31;第一新风出风口4;
第二新风出风口5;蜗壳33;第二电机34;离心叶轮86;
切换部件6;通风孔51;格栅41;
室内进风口7;换热器8;风机9;
驱动部件10;第一通风部141;第二通风部142;前表面143;连接部61;
第一挡风部62;第一电机101;第一电机座102;第一电机转轴103;
第二挡风部63;新风管32;进风端321;出风端322;吸风口32;
第一导风板131;第二导风板132;电控盒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本申请中室内空调机100包括壳体1,壳体1中安装有构成制冷循环的多个部件,壳体1包括外罩112、安装在外罩112上的前面板111、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壁上且设有安装板的后背板110,外罩112包括限定底部构造的底表面、设置在底表面的两侧的侧板、设置在前侧的前表面、以及限定顶部外观的顶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起到总体支撑作用,壳体1内部至少包括换热风道12,壳体1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7、室内出风口13和新风进风口,换热风道与室内进风口7、室内出风口13和新风进风口连通,其中,室内进风口7设置在顶表面,室内出风口13设置在底表面,新风进风口设置在与壳体1与室外机连接的一侧。
同时,参照图11,换热风道12包括新风管道2,新风管道2内部形成有风腔21,换热风道12内部还设置有换热器8和新风模块3,新风模块3包括吸风口32和排风口31,吸风口32与外界连通,新风模块3的排风口31与新风管道2的风腔21连通,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进入新风模块3,通过排风口31进入风腔21,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为了丰富新风模式,参照5-10,在新风管道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新风出风口4,风腔21通过第一新风出风口4与换热风道12连通,新风管道2的朝向壳体1的前面板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新风出风口5,风腔21内设置有切换部件6,切换部件6可绕横向轴线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新风出风口4和第二新风出风口5之间,参照图7,切换部件6可以转动至第一新风出风口4的位置,新风进入风腔21后经过第二新风出风口5进入室内;参照图8-图10,切换部件6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5的位置时,新风流入风腔21后经第一新风出风口4流出,与换热器8换热后从室内出风口13流至室内。具体的,新风管道2设置有前侧开口的类矩形部件,新风管道2的靠近新风模块3的排气口的位置上设置有通孔,以配合新风流入风腔21,新风管道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新风出风口4,新风管道2的前部对应位置设置第二新风出风口5,在新风管道2的顶部靠近前面板111的位置上安装切换部件6的转动轴,切换部件6可以沿着转动轴转动,实现对第一新风出风口4或第二新风出风口5的覆盖,从而实现对新风的导流。
通过上述,新风模块3的出风口与前面板111背面的新风管道2的风腔21连通,并通过在新风管道2的顶部开设有朝向换热器8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4、在新风管道2的前侧开设有朝向前面板111侧的第二新风出风口5,通过驱动部件10驱动切换部件6转动,实现两个新风出风位置的切换。
当通过切换部件6选择前面板111的第二新风出风口4进行正面微孔出风时,新风出风柔和。当通过切换部件6选择新风管道2顶部朝向换热器8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5出风时,新风流出经过换热器8调节温度后与空调风一起从室内出风口13流入室内,能够避免新风出风温度过低或过高让用户感觉不舒适,并且新风出风可以随空调出风更快、更远的扩散到室内。两种新风出风方式,通过切换部件6切换,方便快捷。同时,上述结构布局紧凑、有利于减小整机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用户的新风体验,使空调吹出新风微风效果,在前面板111对应第二新风出风口5的位置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51或者扇叶,切换部件6转动至第一新风出风口4位置时,排风口31流出的新风经通风口流入室内。具体的,参照图9,若干个通风孔51呈一定规律排布,示例性的,通风孔51呈矩形形状排布。当将第二新风出风口5设置为多个通风孔51时,通过微孔出风时可以提供给用户微风吹风,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新风管道2对应第一新风出风口4的位置处设置有格栅41,以便于将风腔21内的气流导向换热风道12的其他部分,同时可以通过设置格栅41的间距控制气流的流量,使新风与室内空调机100的换热器8充分换热,提高新风的热适应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10,室内空调机100的换热风道12内设置有换热器8和风机9,风机9位于换热器8靠近室内出风口13的一侧,室内风通过室内进风口7进入换热风道12,在风机9的负压作用下,流向室内出风口13,过程中,室内风与换热器8进行换热。当切换部件6转动到第二新风出风口5位置时,新风经过第一新风出风口4后,流入换热风道12与换热器8进行换热后,再经由风机9、室内出风口13流至室内。这样设置有效防止当室内外温差过大时,直接导入新风出现空调出风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发生,提高用户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室内空调机100还包括驱动部件10,驱动部件10与切换部件6连接,驱动部件10安装在新风管道2上,驱动部件10可以带动切换部件6转动以切换覆盖的新风出风口。具体的,参照图14,驱动部件10可以设置为第一电机101,第一电机101的两侧设置有第一电机座102,第一电机101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电机转轴103,第一电机座102与新风管道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一电机转轴103与切换部件6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切换部件6包括第一挡风部62、连接部61和第二挡风部63,连接部61设置在第一挡风部62沿着长边的两端,连接部61可旋转的安装在新风管道2上,第二挡风部63与第一挡风部62连接,且第二挡风部63与第一挡风部62形成一定角度。具体的,切换部件6的连接部61包括两个连接件,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挡风部62的沿着长边的两端,连接件设置圆柱体,新风管道2的侧壁靠近前面板111的位置上设置有配合圆柱体尺寸的安装孔,圆柱体安装在安装孔中并可以相对安装孔发生转动。靠近驱动部件10一侧的连接件设置有开口,便于第一电机转轴103安装以实现第一电机转轴103与连接件联动,从而实现第一电机101与切换部件6的联动。第一挡风部62和第二挡风部63之间形成一定角度,只要满足第一挡风部62和第二挡风部63配合可以覆盖第一新风出风口4或第二新风出风口5即可,示例性的,第一挡风部62和第二挡风部63之间呈直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还包括新风管32,新风管32包括进风端321和出风端322,新风管32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为出风端322,新风管32远离新风进风口的一端为进风端321,出风端322与新风模块3的吸风口3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新风管32的进风端321为新风进风口。具体的,新风管32设置在后背板110的位置上,室外新风通过进风端321进入新风管32,经过出风端322、吸风口32进入新风模块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室内出风口13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安装在壳体1上,且可以沿着壳体1转动,以实现室内出风口13的覆盖和打开。通过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的转动可以利用混风,同时将空调风送至室内更远的位置,提高空调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外罩112的前表面143对应新风模块3的排风口31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通风部141,前表面143对应第一新风出风口4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通风部142。当新风模块3工作时,室外新风通过新风模块3的排风口31、第一通风部141进入风腔21。当切换部件6转至第二新风出风口5时,新风经过第一新风出风口4、第二通风部142与换热器8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换热风道12内还设置有电控盒15,电控盒15设置在安装新风模块3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7处对应的壳体1为设置为圆孔、格栅或百叶窗。室内进风口7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可以通孔形状,只要满足通风需求即可。示例性的,参考图1,室内进风口7设置为格栅式结构,保证通风的同时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13,新风模块3包括蜗壳33、第二电机34和离心叶轮86。蜗壳33与设在蜗壳吸风口位置的辅助板113形成通风风道,且,蜗壳33设置为单向吸风单向出风蜗壳33,即蜗壳33上设置有一个吸气口和一个排气口,吸风口32设置在蜗壳33的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排风口31设于蜗壳33的前端,吸风口32对应设置在新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上。该吸风口32和排风口31即为新风模块3的吸风口32和排风口31。蜗壳33的吸气口与新风管32连通,蜗壳33的排气口与风腔21连接,室外新风通过进风端321进入新风管32,经蜗壳33的吸气口进入通风风道,最后通过排气口进入风腔21。
离心叶轮86对应吸风口32设置在蜗壳33的内部,用于促进新风流动。离心叶轮86的径向方向与蜗壳33的吸风口32所在的平面相平行设置,有利于新风的稳定进风,提高新风进风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新风模块3的蜗壳33内部设置净化模块,示例性的,活性炭或负氧离子模块,在实现新风的同时避免室外污染物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机101带动切换部件6沿着横向轴向转动,当切换部件6转动到第一新风出风口4的位置时,第一新风出风口4被覆盖,气流无法通过第一新风出风口4,新风通过新风管32进入新风模块3后,从新风模块3的排风口31进入风腔21,从第二新风出风口5进入室内。当切换部件6转动到第二新风出风口5的位置时,第二新风出风口5被覆盖,气流无法通过第二新风出风口5,新风通过新风管32进入新风模块3后,从新风模块3的排风口31进入风腔21,经过第一新风出风口4、通风部142进入换热风道12,与换热器8换热后,经过室内出风口13进入室内。实现新风出风的两种模式。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包括壳体1,壳体1至少包括换热风道12以及与换热风道12连通的室内出风口13;还包括设置在换热风道12内且内部形成风腔21的新风管道2、设于换热风道12的新风模块3、设于新风管道2顶部的第一新风出风口4、设于壳体1的前面板111对应风腔21位置的第二新风出风口5和设于风腔21的切换部件6,切换部件6可以绕着横向轴线转动在第一新风出风口4和第二新风出风口5之间,当切换部件6转动至第一新风出风口4位置,新风进入风腔21后经过第二新风出风口5进入室内;切换部件6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5位置,新风流入风腔21后经第一新风出风口4从室内出风口13流至室内。通过切换部件6的转动,实现两个新风出风位置的切换,方便快捷,同时结构布局紧凑,有利于减少整机长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至少包括换热风道以及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室内出风口;
新风管道,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新风管道内部形成有风腔;
新风模块,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新风模块的排风口与所述新风管道的所述风腔连通;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
第一新风出风口,其设于所述新风管道的顶部;
第二新风出风口,其设于所述新风管道朝向所述壳体的前面板的一侧;
切换部件,其设于所述风腔,所述切换部件可绕横向轴线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之间;
切换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进入所述风腔后经过第二新风出风口进入室内;切换部件转动至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流入所述风腔后经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流出,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后从所述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对应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位置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或扇叶,所述切换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经所述排风口流入所述风腔后,经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入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道对应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内进风口,其设于所述壳体上;
风机,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口的一侧;
切换部件转动至第二新风出风口位置,新风经过第一新风出风口后,与所述换热器换热,经所述室内出风口流至室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部件,其安装在所述新风管道上,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端连接所述切换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切换部件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件包括:
第一挡风部;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挡风部沿着长边的两端,所述连接部可旋转的安装在所述新风管道上;
第二挡风部,其与所述第一挡风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挡风部形成一定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的前表面与所述前面板连接,所述前表面对应所述新风模块的排风口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通风部,所述外罩对应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通风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包括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出风端与所述新风模块的吸风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风板,其活动安装在所述室内出风口处;
第二导风板,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室内出风口处,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盒,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且,所述电控盒位于设有所述新风模块的一侧。
CN202221915945.2U 2022-07-22 2022-07-22 室内空调机 Active CN217635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5945.2U CN217635904U (zh) 2022-07-22 2022-07-22 室内空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5945.2U CN217635904U (zh) 2022-07-22 2022-07-22 室内空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35904U true CN21763590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6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15945.2U Active CN217635904U (zh) 2022-07-22 2022-07-22 室内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35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19709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674460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944956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7635904U (zh) 室内空调机
CN215112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669745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51129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182273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12842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514352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8025676U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1035908U (zh) 取暖器
CN21837961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624202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76853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390488U (zh) 空调器
CN2189727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227222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374701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