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9013A -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9013A
CN1289013A CN00128737A CN00128737A CN1289013A CN 1289013 A CN1289013 A CN 1289013A CN 00128737 A CN00128737 A CN 00128737A CN 00128737 A CN00128737 A CN 00128737A CN 1289013 A CN1289013 A CN 12890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blow
wind
mentione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28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6917C (zh
Inventor
小林茂己
高田泰成
铃木真一郎
柏原秀明
山内广二
横手靖之
岩村义巳
菊地仁
林贤
大岛丈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65191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242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731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938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1222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193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89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9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69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691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5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9/00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e.g. air curt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60K11/085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with adjustable shutters or bli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现有的横流风扇式送风机中噪音大并且不能够向远处大量送风,而螺旋桨风扇式则由于吸入方向与吹出方向相同而需要另外的用于吸入的空间。为此,通过内装有离心扩压段风路的螺旋桨风扇将轴向流向转变为径向,以半圆形的风扇外壳和扩压段背面的风路可不减少风量、不降低风速地将风向集中,并以大风量、低噪音向远处送风。

Description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建筑物的开放的出入口处,主要应用于在供冷暖风时对建筑物内外进行绝热的空气帘等技术的送风机,此外,还涉及使用提高空气力学性能·噪音性能的螺旋桨风扇的、吹出的风速非常高、风量非常大的送风机技术。
现有的这种送风机有其商品名叫作“空气帘”、“直流式风扇”的、使用属于横流叶片的圆形且轴向较长的叶片、向设置在与吸入口成直角方向的位置上的吹出口送风的送风机。
图39是特开平6-313603号所公开的使用现有横流叶片的送风机的安装状态从旋转轴方向看过去的侧视剖视图。在房屋的开放的出入口106的上部的出入口上部墙壁105的室内侧所设置的送风机本体101,在其与安装面101a相对的侧面有吸入口103,在其下面有吹出口104。此外,送风机本体101内设有将风从吸入口103送向吹出口104的横流叶片113和对其进行驱动使之旋转的驱动马达114,在横流叶片113的外周设有对风流进行引导的风扇外壳115。而且,在吹出口104处,对吹出风的方向进行调整的多片风向调整板116以能够以上端部为支点转动地得到支承。其构成如上,而当随着驱动马达114的旋转横流叶片113旋转时,自吸入口103吸入的空气从横流叶片113内通过,在风扇外壳115的作用下向吹出口104送出,从开放的出入口106的上方向下方形成空气帘流。在本图的安装状态下,顶棚面107和作为送风机本体101的吹出口104之相对面的送风机本体上面101b之间有吸入空间A110,但即使将送风机本体上面101b与顶棚面107紧密接触而不保留吸入空间A110的状态也不会将吸入口103堵塞,因此能够不影响送风作用地进行安装。
就横流叶片而言,由于风扇外壳的吸入口103和吹出口104相对于旋转轴处于对称位置,在横流叶片113处有吸入气流和吹出气流二者流动,即在旋转大约180度处吸入气流成为吹出气流,最终横流叶片在全周上只工作约2/1,因此,风扇效率与螺旋桨风扇比要低,作为本体101的外形尺寸,尽管横流叶片的叶片外径尺寸小,但由于具有风扇外壳,故不可能做得很小。而风扇外壳的吹出口104,为实现横流叶片的吹出,呈宽度尺寸小而轴向长的形状,因此,吹出气流虽然风速大但风量小。在这种气流下,当人位于吹出口正下方时会感到不舒服,而为保证风量将吹出风速逐渐提高时,地面部位的风速也提高,会出现将地面的灰尘扬起或折返回来的风吹在其它人的身上等令人不快的现象。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送风机,有特开平6-313603号所记载的送风机。这种送风机是使用多个螺旋桨风扇并将风扇的送风部多个并列设置的送风机。虽然上述送风机使用螺旋桨风扇而具有噪音低、风扇效率高的特点,但风的流动方向、即吸入方向与吹出方向在轴向上,而不是像现有横流叶片型那样在直角方向上。
图40是展示现有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的成品结构的侧视剖视图,35是送风机101的外框,103是设在该外框上部的吸入口,在该吸入口处有树脂成型件形成的上端部具有圆弧34的圆筒形喇叭口30。36是马达的安装脚,旋转轴上通过叶片固定螺母42固定有螺旋桨风扇2的驱动马达1固定在上述喇叭口30之间。由上述驱动马达1、螺旋桨风扇2以及喇叭口30构成的送风部在外框35上等间隔地并列有多个。104是设在外框35下部的吹出口,通过与上述吸入口103连通的结构,与吸入口103同样,在下端部具有圆弧34并向内侧弯曲,该弯曲部的前端与喇叭口30的吹出侧端部结合,在外框35的整个内壁形成平滑的风路31。
33是导向器,设在外框35的吹出口104的中央,截面大致呈以吸入口103侧为顶点、以吹出口104侧为底边的三角形,该导向器的各个部分带有圆弧34,在吹出口104内形成多层平行喷口32。
现有的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其风的流向是沿轴向自上而下,在吸入口103与建筑物的顶棚面107之间需要保留吸入空间A101,送风机本体101不能与顶棚面107紧密接触地进行安装。送风机本体101通过本体安装金属件102部分安装在出入口的上部墙壁105的室内侧。送风机安装在顶棚、墙面或地面时,不能与各面紧密接触。
图41是现有的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特别是存在外部风的状态。左图(a)是使送风机本体101的风的吹出方向大致指向正下方的场合,即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垂直的场合。右图(b)是使送风机本体101斜向倾斜、风的吹出方向向建筑物的外方、即外部风一侧倾斜的场合。在左图(a)的安装状态下,吹出风在外部风的作用下被向室内侧(图中左侧)吸入,外部风进入室内。相比之下,在右图(b)的安装状态下,由于吹出风预先是指向室外一侧(图中右侧)的,因此,在外部风作用下进入室内的比例减小。但是,按照这样的安装状态,需要利用本体安装金属件102使送风机本体101的方向发生倾斜,因此,送风机本体101一旦安装,在存在外部风的场合,需要带角度重新进行安装,而且该安装状态看起来有不自然的感觉。
图42是现有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特别是外部风较强时的状态。虽然送风机本体101斜向倾斜地安装,但由于外部风的力强于送风机吹出风的力,因此,吹出风不能成为图41的右图(b)那样,而被吸入室内一侧(图中左侧),外部风将进入室内。
图39那种使用横流叶片的送风机存在着如下问题,即,不能保证通风量、封闭效果不够充分。而且,叶片的风扇效率较低,为30%左右,特别是频率由转速决定的被称作旋转噪音的刺耳的噪音较大。此外,叶片具有多片(通常是12片)被称作多叶片风扇的小叶片,小叶片上容易附着灰尘,而且叶片的轴向长度较长,故存在着失去平衡、振动增大的问题。另外,叶片的拆装复杂而难以进行清扫。而使用螺旋桨风扇的场合,存在着如下问题,即,如图40~图42所示,需要在吸入口103与建筑物之间保留空间,成品不能与顶棚面紧密接触地进行安装,故用于空气帘的场合,受到使用场所的限制。
此外,作为螺旋桨风扇特点的吹出气流的旋转成分不能够完全除去,而且,吹出口为喷口型,吹出面积较吸入面积小而存在压力损失,尚未达到将送风机所具有的静压高效地转换为吹出动压的程度。似这样,存在着风速难以保证、作为空气帘的绝热等性能不能保证的问题。作为以螺旋桨风扇保证风量和风速的技术,特公平6-35880号公报已经公知,但存在着如下问题,即,为保证性能而使用涡管外壳或使整个装置倾斜,故而,结构复杂并且尺寸增大,受到安装场所的限制或者需要牺牲性能,并且,吹出风发散而不能够用于空气帘。此外,由于使用多个螺旋桨风扇,故必须使用多个制造成本中成本最高的马达。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可保证吹出风的方向和风速并能够向远处送风的可靠性高的送风机。另一个目的是得到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向一个方向得到大风量和高风速的送风机。另一个目的是得到一种使用方便、能够形成高性能的空气帘等送风流的系统和方法。再一个目的是得到一种不降低性能的小型送风机,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是得到一种应用风扇效率高、性能优异的螺旋桨风扇的、安装方面的限制少的、能够形成笔直的空气流的、并且吹出角度的调整简单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1形式,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设置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周围将送风向轴向引导且将送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向外周方向引导的风路形成机构,以该风路形成机构为一个侧壁、一端上设有将外周方向的送风吹出的吹出口、与该吹出口相向的面与螺旋桨风扇保持距离地制成半圆形并与侧壁相连接的风扇外壳,收容于该风扇外壳内、在螺旋桨风扇的轴向上以既定间隔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相向地设置的、与侧壁之间形成将送风向外周方向引导的扩压段风路的、大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直径的薄板状的风路部件;从上述风扇外壳的外周附近将来自上述扩压段的送风向该薄板状的风路部件和设在与侧壁的相向面处的另一个侧壁之间进行引导并从吹出口吹出。据此,能够得到结构简单、紧凑而安装体积小并且能够以低噪音、高效率进行大风量送风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2形式,由于在吹出口处沿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设有多片风向板而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分隔,以实现从吹出口向一个方向进行送风,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吹出的风速不因吹出口的位置的不同而形成较大差异,从而得到能够向远处送风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3形式,由于在吹出口处沿风扇外壳的轴向设有多片风向板而在轴向上进行分隔,并且风向板能够向轴向转动,因此,不必改变本体的安装角度即能够很容易地改变风向,容易满足有外部风等场合的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第4形式,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设置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周围、将空气向该螺旋桨风扇进行引导并且将送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向外周方向引导的风路形成机构,以能够将外周方向的送风向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大致垂直的一个方向吹出地设置的风扇外壳的吹出口,与该吹出口相向的面覆盖上述螺旋桨风扇外周地制成半圆形并与侧壁相连接的风扇外壳的外周部,收容于风扇外壳的外周部内、在螺旋桨风扇的轴向上以既定间隔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相向地设置的、与侧壁之间形成将送风向外周方向引导的扩压段风路的薄板状的风路部件,将来自扩压段风路的外周方向的送风向该薄板状的风路部件和设在侧壁的相向面的另一个侧壁之间进行引导并从吹出口吹出的背面通风路;在吹出口处设置多片风向板将吹出口分隔以向一个方向进行送风。据此,能够得到结构简单且能够向一个方向将大量的空气向远处送风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5形式,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设置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周围、将送风向轴向引导且将送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向外周方向引导的风路形成机构,以该风路形成机构为一个侧壁、设有将外周方向的送风向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垂直的一个方向吹出的吹出口、除该吹出口之外的外周面呈半圆形并与侧壁相连接的风扇外壳,收容于该风扇外壳内、在螺旋桨风扇的轴向上以既定间隔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相向地设置的、与侧壁之间形成有将送风向外周方向引导的扩压段风路的薄板状的风路部件;从吹出口的吹出端部到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径为止的尺寸和风扇外壳的半圆形外周面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径之间的尺寸大体为同等程度。据此,能够得到一种吹出方向的尺寸较小、可改变吸入与吹出的方向而不受安装限制的、使用方便的小型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6形式,由于风路形成机构或风扇外壳的至少一部分以发泡苯乙烯等一体成型,因此,能够构成零部件进一步一体化的组装性良好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7形式,由于一体成型的风路形成机构的吸入部圆弧呈将螺旋桨风扇的外周部覆盖的钵状,因此,吸入气流不易产生偏移,故而能够抑制旋转噪音那样刺耳的噪音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8形式,由于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径尺寸,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的大小为1.4~1.5倍,风扇外壳为以风扇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大致的半圆形,因此,可使出自吹出口的宽度方向的风速均匀,并且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9形式,由于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径尺寸,以吹出口为一端的风扇外壳的高度方向的大小与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体为同一程度,因此,能够得到一种箱体外形大体为正方形、吸入与吹出的风向带有角度故而在顶棚面或墙面进行安装的限制得以解除并且易于进行配置的紧凑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10形式,由于在与风扇外壳的吹出口相邻的壁面或形成吹出口的壁面上设置有第2吹出风路以及对其进行开合的开合型板,因此,例如将该送风机安装在盥洗室作为凉风送风机使用时,可作为以第2吹出风路吹出的风防止镜面上形成雾气等用途加以使用,从而可得到一种可多用途使用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11形式,由于在离心扩压段风路的出口处设有吸热·发热体,因此,不仅由于设置在风速最高的部位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热交换,而且能够实现加热器的大容量化,能够构成加热器容量较大的带暖风功能的空气帘,在冬天,还能够作为辅助暖风机有效地加以利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12形式,由于在吹出口附近设有吸热·发热体,在风扇外壳的吹出口所邻接的壁面上设有第2吹出风路,并且,将该邻近的吹出口的一部分开口堵起来,因此,自该送风机的第2吹出风路吹出的暖风可在防止镜面产生雾气等其它用途中有效地加以利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13形式,由于是将螺旋桨风扇的与吸入口相对的背面相重合,并且在吹出口排列的方向上将送风机连结的,因此,能够得到一种自吹出口吹出的风的轴向尺寸成倍增加、风量也成倍增加并且对外部风的阻断能力非常高的送风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14形式,由于以螺旋桨风扇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相毗邻的状态将多个送风机并列设置,利用来自多个送风机的送风流形成空气帘流,因此,能够得到这样一种送风系统,即,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需要使送风机的宽度尺寸与建筑物的正面宽度尺寸相符的场合,可减少驱动马达的使用数量,成本低,安装体积也较小,并且封闭效果好。
根据本发明的第15形式,由于以螺旋桨风扇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相毗邻的状态并列连结多个、并设置两组该多个连结起来的部分,将各组的螺旋桨风扇的与吸入口相对的背面彼此相重合,并且将吹出口设置在并列的方向上,因此,能够得到这样一种送风系统,即,自吹出口吹出的风的轴向尺寸成倍增加、风量也成倍增加,特别是提高了像外部风较强时的阻断外部风的能力那样克服其它影响的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16形式,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将来自吹入口的轴向的通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通过扩压段风路向外周方向吹出的步骤,从设置在收容扩压段风路的送风机的风扇外壳的一端的吹出口吹出螺旋桨风扇的送风的步骤,通过从使螺旋桨风扇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相毗邻的状态将送风机多个并列连结的一组的多个送风机进行吹风而形成送风流的步骤,与一组的多个送风机拉开距离配置另一组的多个送风机、形成由该另一组吹出朝向另一方向的另外的送风流的步骤;配置成其中一组吹出的送风由另一组吸入并吹出,在吸入口与吹出口通风方向上设置角度以在角度不同的多个面上形成连续的送风流。据此,可得到一种在以空气帘设置封闭空间等多种用途中也可以加以使用的使用方便的送风系统的送风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17形式,由于在吹出口处设置可转动的风向板,通过改变风向板的角度,可改变向一个方向吹出的送风的方向,因此,能够得到一种即使结构复杂也能够使用的送风系统的送风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18形式,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设置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周围、将送风向轴向引导且将送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向外周方向引导的风路形成机构,以该风路形成机构为一个侧壁、将外周方向的送风从一端吹出、与该吹出方向相向的另一端的面与上述螺旋桨风扇之间保持距离以形成封闭空间地与侧壁相连接的风扇外壳,收容于该风扇外壳内、在螺旋桨风扇的轴向上以既定间隔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相向地设置的、与侧壁之间形成有将送风向外周方向引导的扩压段风路的薄板状的风路部件,在从风扇外壳的外周附近将来自扩压段风路的送风向该薄板状的风路部件与设在侧壁的相向面的另一个侧壁之间进行引导而向外部吹出的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设置的吹出口;风路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大小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径尺寸为相同的程度或较小。据此,不仅能够得到一种可保证吹出风的方向和风速从而能够向远处送风的可靠性高的送风机,并且,能够在不影响送风性能的情况下实现送风机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19形式,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设置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周围、将送风向轴向引导且将送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向外周方向引导的风路形成机构,以该风路形成机构为一个侧壁、将外周方向的送风从一端吹出、与该吹出方向相向的另一端的面与上述螺旋桨风扇之间保持距离以形成封闭空间地与侧壁相连接的风扇外壳,收容于该风扇外壳内、在螺旋桨风扇的轴向上以既定间隔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相向地设置的、与侧壁之间形成有将送风向外周方向引导的扩压段风路的薄板状的风路部件,从风扇外壳的外周附近将来自扩压段风路的送风向该薄板状的风路部件与设在侧壁的相向面处的另一个侧壁之间进行引导并向外部吹出的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设置的吹出口;风路部件的形状为从螺旋桨风扇的中心至吹出口一侧和封闭空间一侧的形状发生改变,使封闭空间一侧的面积小于吹出一侧的面积而减小了宽度方向的尺寸。据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送风机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得到风量和风速得到保证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20形式,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设置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周围、将送风向轴向引导且将送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向外周方向引导的风路形成机构,以该风路形成机构为一个侧壁、一端上设置将外周方向的送风吹出的吹出口、与该吹出口相向的另一端的面与上述螺旋桨风扇之间保持距离地制成半圆形、并与侧壁相连接的风扇外壳,收容于该风扇外壳内、在螺旋桨风扇的轴向上以既定间隔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相向地设置的、与侧壁之间形成将送风向外周方向引导的扩压段风路的薄板状的风路部件;从风扇外壳的外周附近将来自扩压段风路的送风向该薄板状风路部件与设置在侧壁的相向面处的另一个侧壁之间进行引导并从吹出口吹出,并且,风路部件的形状这样决定,即,在确定了通过螺旋桨风扇的中心并与侧壁成直角相交的水平中心线和与侧壁平行的垂直中心线之后,以水平中心线为界,使靠近吹出口一侧的形状大于上述螺旋桨风扇,而使远离吹出口一侧的形状是先定出水平中心线上的两点和垂直中心线上的远离吹出口一侧的大于驱动机构外形的1点,然后将该3点连接而成。据此,能够在不对送风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实现送风机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21形式,由于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径尺寸,风路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大小为0.7~1.05倍,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的大小为1.2~1.25倍,因此,能够在保持送风性能的同时实现送风机本体的小型化,此外,能够实现以一定的成品尺寸组装进多个送风机以提高风量的成品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22形式,风路部件的轴向安装位置可位于自吹出口中心到偏移既定位置之间,因此,能够在不使送风性能变差的情况下任意选择合适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23形式,以各吹出口成列排列的状态将上述送风机多个密接配置,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够形成空气封闭效果好的空气帘流,可得到一种节能效果显著的送风机的使用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24形式,属于在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大体垂直的方向上随着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而形成的气流在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面大体平行的面上吹出的送风机,对于吹出气流的由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旋转成分,通过风向板将与旋转成分相应的量向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方向相反一侧引导以进行修正。据此,对伴随螺旋桨风扇送风而生成的旋转成分的修正,能够以倾斜的风向板这样简单的机构实现,可使效率高性能优异的螺旋桨风扇的利用得到发展。
根据本发明的第25形式,是这样一种送风机,即,具有:在马达驱动下在风洞内旋转而在风洞内形成轴向气流的螺旋桨风扇,与风洞的出口端连接的、在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心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吹出口的、吹出口相反一侧中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心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大致呈半圆形的涡管外壳,设置在涡管外壳内、与螺旋桨风扇保持既定间隔相向的圆板状的风路部件,以及设在吹出口处、向螺旋桨风扇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倾斜的倾斜风向板。据此,能够得到一种使用风扇效率高性能优异的螺旋桨风扇的、安装方面的限制少的、能够形成笔直的空气流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26形式,将上述倾斜风向板的倾斜度设定在1度至5度的范围内。据此,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形成屏蔽功能优异的空气帘的送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27形式,上述倾斜风向板在吹出口处呈可在大体垂直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面的面上转动地得到支承的喷口框上安装有多个,在喷口框上,在吹出口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片整流板,在其转动支承部分的中间部位设有与吹出口的口边缘相接触的、对喷口框进行支承的半球形的支承结构。据此,能够简单地调整吹出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28形式,上述涡管外壳的吹出口相反一侧的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心垂直的部分构成了弧形凹面状。据此,可提高风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29形式,将第25至第28形式的某一种送风机多个排成一列而构成送风机列,邻接的送风机之间设置有分隔部件。据此,可得到一种适用于形成空气帘的风量大的送风机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30形式,在第29形式中,靠上述分隔部件对设置在送风机列的吸入侧的可通风的保护部件进行保持。据此,便能够很简单地维持外观设计的灵活性。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形式2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形式2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对本发明实施形式2的送风机的组装进行说明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形式3的送风机的安装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形式3的送风机的安装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形式3的送风机的安装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形式4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形式4的送风机的仰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形式5的送风机的安装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形式5的送风机的安装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形式5的送风机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形式5的送风机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形式6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形式6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形式6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形式6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将图16中的驱动马达和第1风路部件抽出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形式6的送风机的送风风速分布图,(a)是本发明送风机、(b)是现有的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c)是现有的横流叶片式送风机的风速分布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形式7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形式7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形式7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形式7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形式7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形式7的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形式8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形式8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形式8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形式8的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形式9的送风机的主视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形式9的送风机的纵剖侧视图。
图33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0的送风机的主视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0的送风机的局部剖仰视图。
图35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0的送风机的放大剖视图。
图36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0的送风机的的喷口框的主视图。
图37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0的送风机的喷口框的俯视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形式10的送风机的保护部件的保持部分的剖视图。
图39是现有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40是现有送风机的侧视剖视图。
图41是现有送风机的安装说明图。
图42是现有送风机的安装说明图。
实施形式1
图1是本发明送风机的成品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装饰格栅拆下后的状态主视图。2是受驱动马达1的驱动而旋转从而起送风作用的螺旋桨风扇,5是用来向该螺旋桨风扇2引入空气的喇叭口外壳,连接在该喇叭口外壳的出口端的、将吸入侧和吹出侧隔开的是第2风路部件4,16是在垂直于上述螺旋桨风扇2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具有吹出口104的、与旋转轴相垂直的截面外形约为半圆形的风扇外壳,3是在该风扇外壳16内与上述螺旋桨风扇2相距既定间隔相向地设置的、尺寸较螺旋桨风扇的外径大的、起气流导向作用的圆板状第1风路部件,15是送风机本体,103是一个面开口的、作为该开口面的风扇的吸入口,15a是其相向面的本体背面,11是将驱动马达1和第1风路部件3固定在本体背面15a的大约正中部位的马达安装板,22是将螺旋桨风扇2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驱动马达1的旋转轴1a上的风扇固定螺母,9是在第2风路部件4和大于螺旋桨风扇2的外径尺寸而构成的大约平行地安装的圆板状第1风路部件3之间形成的扩压段风路,10是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
在第1风路部件3的外周部位,安装有比它大的、呈以旋转轴1a为中心的以半圆形安装的风扇外壳16,在位于与其相对面的本体侧面上设有风扇的吹出口104。整个风扇外壳,是由作为螺旋桨风扇2的通风导向器的喇叭口外壳5、形成侧壁的第2风路部件4和本体背面15a、风扇外壳16、吹出口104成一体地结合在本体15上而形成,再加上装饰格栅14构成了本体15。在风扇的吸入口103处安装有可自由拆装的装饰格栅14,在风扇的吹出口104处,沿涡管外壳的宽度方向安装有多片左右风向板(整流板)17,将吹出风路在宽度方向上隔开。
在螺旋桨风扇2的作用下,经由装饰格栅14、吸入口103吸入的空气在螺旋桨风扇旋转的作用下受到轴向和径向的力,同时,在喇叭口外壳5、第2风路部件4、第1风路部件3的作用下,可使自轴向流向径向的气流其动能无无谓浪费地转换为静压而流动。即,利用在从喇叭口外壳到第1风路部件为止的朝向外周方向的吹出空间内,将轴向流动转换为径向流动的扩压段风路9,在充分发挥螺旋桨风扇的大风量、低噪音、高效率的特点的状态下使流向改变90度,与作为现有螺旋桨风扇的流向的轴向通风相比,可使压力(静压)提高。即,通过离心扩压段风路将现有螺旋桨风扇中被白白浪费的动能部分转换为静压从而使性能提高。
从离心扩压段风路9起向径向改变流向的空气,在图2的下方,将原原本本被引向送风机本体15的左右侧面并从吹出口104吹出。即,在螺旋桨风扇的大风量和在离心扩压段风路内转换的压力的作用下,能够以高风速向下方吹出,故而能够向远处送风。并且,朝向上方的送风,与风扇外壳16碰撞而向本体背面15a与第1风路部件3之间所形成的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10一侧、即在第1风路部件3的外周部流向改变大约180度,经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10从吹出口104吹出。此外,如图2所示,朝向侧面的送风,也与半圆形的风扇外壳或本体15的侧壁碰撞,向本体背面15a与第1风路部件3之间所形成的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10一侧、即在第1风路部件3的外周部改变流向而集中于在本体15的整个下部开口的吹出口104处而向一定方向以大风量高风速吹出。即,自装饰格栅14的前面吸入的空气其流向改变90度,进而在涡管外壳16的作用下,朝向箱型本体侧面的4个面的径向气流集中于箱型本体侧面的一个面处而吹出。
在存在现有的涡旋始端、吹出口处使涡旋扩展以使气流平滑地流动的涡管型的外壳中,即使能够保证风量、降低噪音,从扩展了的吹出口吹出的发散的风,因吹出口的位置的不同其风速有很大不同,故而难以向远处送风。而本发明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从半圆形的风扇外壳和第1风路部件3之间的离心扩压段风路9向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10在轴向上进行送风的间隙,即风扇外壳与第1风路部件3之间的间隙在上半部分相同,并且越向下半部分本体侧壁与第1风路部件3之间的间隙越宽,故而螺旋桨风扇的送风将向下方集中,气流自风扇处吹出后不会扩散而向一定方向集中,从而能够在保持风量、风速不变的情况下吹出,因此,能够向远处送风。并且,由于风扇外壳16与本体15之间形成有外壳背面空间27,可利用该空间容纳电气部件的电容器或配线部件等。
另外,由于螺旋桨风扇是离心风扇,与横流风扇等其它扇叶相比,扇叶形状简单且重量轻,风扇外壳也不必太复杂,故与结构简洁相应,扇叶负荷小、可实现高速旋转,能够以小体积获得大风量。例如,螺旋桨风扇与大风量的直流式风扇相比,相对于相同的风量,旋转速度可达到2倍,故可进一步小型化。
图2中,左右风向板17安装有4片,将吹出风路在宽度方向、即图的左右方向上分隔开。要想使来自上述吹出口104的吹出风能够到达远处,必须对从吹出口104吹出的风进行整流,以使吹出方向指向同一方向并且吹出风速亦均匀。即,从吹出口104吹出的风若不均匀,会相互干涉而不能够到达远处。本试制品中,叶片外径φ为210,本体外形300见方,吹出口大小300×75mm,当驱动螺旋桨风扇以2200r/m的转速旋转时,由于装设了风向板17,可获得提高风速30%的效果。在本体外形的大约中央处安装有螺旋桨风扇,风扇外壳16以与该本体相接触地进行设置,并且第1风路部件3在图2中为圆形薄板状并且大于风扇的外径以形成扩压段,而为了形成间隙以确保轴向的通风路,其尺寸又小于风扇外壳直径,但风路部件3的下半部分也可以是方形的薄板状。但是,与本体的尺寸即风扇外壳的半圆的外径相比,如果螺旋桨风扇的外径不是尽可能做得大,则不能够产生较高的风速。上述试制品的例子中,当将叶片外径做成φ为180时,未得到较高的风速。这是由于,自风扇至吹出口为止的风路变长从而压力在本体内降低了的缘故。为此,最好是,风扇直径相对于本体做得较大,以能够在维持高压力的状态下吹出,反过来说就是,本体尺寸最好是能够保证最小的扩压段风路和轴向通路的尺寸。
实施形式2
图3、图4、图5是本发明的送风机的其它成品结构的侧视图。与图1、图2编号相同者代表相同的部件。一体式风扇外壳19是将图1之结构的喇叭口外壳5和第2风路部件4由发泡苯乙烯等绝热轻质材料一体成型而形成。而一体式风扇外壳20是将图1之结构的喇叭口外壳5与第2风路部件4以及风扇外壳16由发泡苯乙烯等绝热轻质材料一体成型而形成。在风扇的吹出口104处,除了风向板17以外,在离心扩压段风路9一侧有一片、在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10一侧有一片共计设置有2片前后风向板18,将吹出风路104沿轴向隔开。上述前后风向板18能够向轴向转动,在图3中,其方向是垂直的,吹出的风与轴向成直角即指向图中的正下方。图4示出向本体背面15a一侧倾斜、吹出的风不是指向正下方而是稍偏向本体背面15a并存在有外部风时的安装状态。由于一体式风扇外壳由诸如发泡苯乙烯等绝热轻质材料一体成型,因此,能够同时实现零部件的一体化与轻量化,而在本体5的框体以薄钢板制成的场合,若做成一体式风扇外壳与本体内面密接的结构,则可提高本体的强度,并可使本体进一步薄型化。该前后风向板18的转动是以风向板支点18a为支点的,用户可用手很方便地将其转动。
图3的一体式风扇外壳19的吸入部圆弧是将螺旋桨风扇的外周部遮盖的钵状,即,无论是吸入部19a还是吹出部19b,其中间部分均为圆形。按照图1的喇叭口5的形状,作为从吸入口103吸入的空气,由于本体15的开口的一面为四方形,在喇叭口5的部位成为圆形,吸入的气流从四方形向圆形改变,故而流向发生偏移,再加上螺旋桨风扇2高速旋转,与横流风扇的情况同样,特别容易产生转速决定其频率的被称作旋转噪音的刺耳的噪音。相比之下,一体式风扇外壳19的吸入部圆弧是将螺旋桨风扇的外周部遮盖的钵状,因此,吸入的气流不易发生偏移因而不易产生旋转噪音。
在图1、图2中,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外径尺寸,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的大小为1.4~1.5倍,风扇外壳呈以风扇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大致的半圆形。作为使用现有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如特公平6-35880号所示,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外径尺寸,涡管外壳的宽度方向W约为2倍。在涡管外壳像西洛克风扇那样为涡旋状时,叶片的旋转方向从吸入侧看过去为右转的场合,吹出口104的宽度方向的吹出风的风速在右侧加快而左侧减慢。此外,为使气流流畅地流动,相对于叶片外径,涡管的大小要大,例如在标准的涡管扩展率的场合,当叶片外径为φ180时,涡管的外形为300见方,涡管外形为叶片外径的1.66倍。在作空气帘使用的场合,如前所述,需要使指向一定方向的气流的吹出风速均匀。因此,在相同转速下,处理的风量虽多少会有所减少,但作为一种使之高速旋转以提高吹出风速的方法,在本发明中,风扇外壳为叶片外径的1.4~1.5倍并呈与叶片同心的圆形。这样,相对于包括风扇外壳在内为300见方的本体外形,叶片外径可达到φ210的程度。而且,能够使从吹出口104吹出的宽度方向的风速均匀。使风扇外壳为叶片外径的1.4~1.5倍是这样考虑的,由于第1风路部件3以叶片外径的1.15~1.2倍为最佳,再考虑到其外周的从离心扩压段风路9到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10的风路而定为1.4~1.5倍。
图5是对具有一体式风扇外壳的送风机进行零部件分解时的说明图。可以从在本体15上安装有格栅14的前部开始依次进行分解,反之,可从纵深侧的零部件开始简单地进行安装。图5示出图3、图4的送风机的零部件构成,展示了进行组装的情况。首先,在一面开口的箱型本体15的本体背面15a的大致中央部位,通过点焊或螺钉等固定方法将马达安装板11固定。其次,将驱动马达1通过马达固定螺钉23固定在马达安装板11上。此时,第1风路部件3也同时紧固在马达安装板11上。将一体式风扇外壳20从风扇吸入口103插入。在本例中,一体式风扇外壳20是将喇叭口外壳20a、第2风路部件20b和风扇外壳20c三个部件以诸如发泡苯乙烯一体成型而构成。在上面的说明中对使用一体式风扇外壳20的场合进行了说明,而使用一体式风扇外壳19的场合,在插入风扇外壳19之前,先将以诸如薄钢板等形成的风扇外壳16固定在本体15上。为了在插入一体式风扇外壳19时,使吹出侧端部19b与第1风路部件3相距既定间隔,例如在本体15上设置诸如止挡等功能。经由上述风扇吹出口103将螺旋桨风扇2通过风扇固定螺母22固定在驱动马达1的旋转轴1a上。最后,将装饰格栅装到本体的开口部上。
进行保养以清除附着在该送风机的螺旋桨风扇2上的灰尘等时,首先,拆下安装在本体15的吸入口103处的装饰格栅14。其次,拆下风扇固定螺母22,最后将螺旋桨风扇2从驱动马达1的旋转轴1a上拆下。似这样,按照本送风机的结构,在成品处于安装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很容易地对风扇进行清扫。而且螺旋桨风扇与作为多翼风扇的横流风扇相比,不易附着灰尘,即使附着也是均匀地附着在叶片正面,而不像横流风扇那样灰尘在轴向上的附着量不均匀,因此,保养起来也容易。将该送风机在建筑物内进行安装的场合,与进行保养时同样,首先拆下装饰格栅14,其次拆下螺旋桨风扇2,在该状态下,从设在第1风路部件3上的、不会对送风机的状态产生影响的安装孔插入木螺钉等墙壁安装用安装件,利用与该安装孔相向的面的本体背面15a上所设有的本体固定用孔,将送风机本体固定在墙面上即可。或者,也可以在本体侧面15b的避开喇叭口外壳5的部位,设置能够以木螺钉等顶棚安装用安装件进行固定的本体固定用孔,在拆下装饰格栅14的状态下,直接固定在顶棚面107上。似这样,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本体直接固定在墙面或顶棚面上,不需要本体安装用金属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且较轻的重量进行安装。
实施形式3
图6是将多个送风机配置在室内相离开的位置上进行安装时的侧视图。图中右方是以连续并排排列的多个送风机发挥空气帘功能的一般的安装状态图,101是送风机本体,103是吸入口,104是吹出口,105是出入口的上部墙面,106是开放的出入口,107是顶棚面,108是地面,109是无开口的墙面。风的流向是,从设置在下方的送风机的吸入口103吸入,从吹出口104、即在左侧下方向与吸入成直角的方向吹出,该吹出的送风成为安装在顶棚面上的送风机的吸入风。自顶棚的送风机吹出的风,作为室内循环风向设在出入口106的空气帘用送风机送风。空气帘用送风机这样进行安装,即,与送风机本体101的吸入口103相反一侧的本体侧面a101a面对出入口的上部墙面105,而面向建筑物的顶棚面107的一侧是与送风机本体101的吹出口104相反一侧的本体侧面b101b,因此,能够将送风机本体101与顶棚面107紧密接触地进行安装。图中左上方是作为空气搬运(循环器)时的一般的安装状态图,示出将室内顶部的空气从左侧向右侧送风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下,吸入口103成为下侧,建筑物的墙面109一侧是本体侧面b101b,建筑物的顶棚面107侧是本体侧面a101a,因此,可将送风机本体101与墙面109和顶棚面107二者紧密接触地进行安装。此外,送风机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是由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轴向尺寸决定的,故能够呈薄型构成,减小自顶棚面突出的尺寸,呈密接在顶棚面的状态。图中左下方是作为循环器时的一般的安装状态图。在这种场合下,也是建筑物的地面108侧是本体侧面b101b、建筑物的墙面109侧是本体侧面a101a,因此,能够将送风机本体101与地面108和墙面109二者紧密接触地进行安装,成为安装在地面上的状态。在该说明中,是对沿室内墙面循环的构成所作的说明,但若设在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断处,则能够对特定的房间以空气帘实现绝热。此外,对安装在顶棚面上的结构进行了展示,但对于具有很高空间的大空间,将不需要供冷暖风的上层空间以进行循环的送风隔断,也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外,即使出入口不是平面形状而是里出外进形状的,若能够将该循环送风所产生的空气帘横向使用,则能够将两个或三个入口的面以连续的循环送风进行封闭,即使是诸如面向户外的入口向室内内部延伸的形状等复杂的面,也能够以连续送风的气流进行封闭。
图7是空气帘用送风机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特别是存在外部风的状态。左图(a)中,送风机本体101与图3同样,是使风的吹出方向大致指向正下方的场合,即吹出口处设置的风向板调成垂直或未设置风向板的场合。右图(b)中,送风机本体101的安装相同,但是是风向板向建筑物的外方、即外部风一侧倾斜的场合。在左图(a)的安装状态下,吹出风在外部风的作用下,被朝向室内侧(图中左侧)吸入,外部风进入室内。相比之下,右图(b)的安装状态下,由于吹出风预先指向室外一侧(图中右侧),因此,受外部风作用而进入室内的比例减小。作为这种安装状态,在送风机本体安装之后,当存在外部风时,用户只要对设置在吹出口处的风向板21以只是改变其倾斜度的简单易行的动作改变其倾斜程度即可,因此成品的安装状态不会令人感到不自然。这样,不必改变本体的安装方向即可改变吹出方向,作为对付外部风的措施能够简单地实现。图6和图7的送风机,以螺旋桨风扇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相毗邻的状态并列连结有多个,利用多个送风机送出的气流形成空气帘,吹出口104从相当于送风机本体101的风扇外壳的整个下端部吹出风,并且,由于该吹出口连续地配置,因此,能够将整个平面以通风流进行覆盖。并且,在从螺旋桨风扇起流经离心扩压段风路而保证风量、风速不变的状态下,通过与风扇之间的间隙较小的风扇外壳以一定风速吹出的送风可形成可切实达到封闭效果的空气帘。
图8是将送风机组合起来进行安装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特别是外部风较强或出入口的开口高度较高场合下的状态。使两个送风机本体101的本体背面101a侧双方紧密接触、两个吹出口104相邻的状态进行设置。吹出风的轴向尺寸将达到约2倍,风吹出的力也达到约2倍,即使外部风的力较强,吹出风在外部风的作用下进入室内的程度得以减轻。朝向室内配置的送风机从室内吸入空气,朝向室外配置的送风机从室外吸入空气。相应于出入口的开口高度,送风机本体101以与吹出口104相反一侧的本体侧面101b朝向出入口的上部壁面105的状态进行设置。特别是,根据这种构成,可将成一连串的送风机配置在顶棚上,将室内内部以空气帘进行隔断而分为需要冷暖风的部分和除此以外的部分,隔断出吸烟处等场所,反之,需保持正常的场所不需隔断墙即可分隔出来。
实施形式4
图9是本发明的其它送风机拆下装饰格栅时的主视图,图10是从吹出口104侧看过去的仰视图。与前边已说明的附图相同的编号代表相同的部件。21是设在吹出口104处的吸热·发热体。由于吸热·发热体21位于风速最高的部位,不仅热交换效率高,而且例如将该吸热·发热体制成直径较小的细长杆状铠装加热器,则可对送风有效地进行热交换,由于呈细长的杆状,对吹出风的影响较小。此外,若在离心扩压段风路9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和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10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安装做成U字形的铠装加热器,则其整个有效长度加长,通过向前端的端子部分21a通电,能够以一根加热器实现大容量化,并且就热交换而言,流经铠装加热器外周部的风量较多,故能够实现大容量的热交换。作为风向板17,可在存在有铠装加热器的部位的附近,将风向板的局部切除,以防止热的影响。这样,能够构成加热器容量大的、带暖风功能的空气帘,也可以在冬天作为辅助暖风机有效地加以利用。
图9的24是在与箱型本体15的无涡管外壳16的吹出口104相邻的侧面所设置的能够打开的第2吹出风路。25是设置于该部分进行开合的开合式型板。26是吹出堵塞部,是具有吸热·发热体21的投影面的吹出口的开口,将与第2吹出风路24邻接的吹出口104的一部分堵住。由此,自第2吹出风路24吹出的一部分空气成为经吸热·发热体21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这样做的结果,一台这样的送风机,除了作为空气帘之外的其它用途,例如可安装在盥洗室以替代风扇,即作为凉风送风机使用,在冬天,作为辅助暖风机,还能够利用第2吹出风路24吹出的暖风防止镜面上形成雾气。
实施形式5
图11是其它送风机的成品构成的立体图。与其它附图相同的编号代表相同的部件。以送风机本体15的风扇吸入口103和吹出口104相邻的状态将3个送风机并列连接。与特开平6-313603号的送风机同样,根据建筑物的开放的出入口106的正面宽度尺寸决定送风机的连结数量。在这里,相对于叶片外径φ210,送风机15的大小是,宽度尺寸A为300mm,高度尺寸B为300mm,纵深尺寸C为180mm。与之相比,现有的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中,相对于叶片外径φ155,宽度尺寸A为180mm,高度尺寸B为220mm,纵深尺寸C包括本体安装金属件102为245mm,本体安装金属件的尺寸为35mm。送风机大小改变时的风量比,在转速相同的情况下,为叶片外径比的三次方,故为(180/155)3=1.6倍,送风机的台数将为1/1.6台。此外,送风机的宽度尺寸A约为1.5倍,因此,若为例如正面宽度900mm用的送风机,需要3台送风机本体、即3台驱动马达,与此相比,现有技术中则需要5台送风机本体、即5台驱动马达。因此,本实施例的送风机能够减少制造成本中成本最高的驱动马达的使用数量,制造成本可以降低。
若对安装体积进行比较,现有的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需要有吸入空间A110。在图16~图18中,吸入空间A110的高度尺寸需要150mm,因此,在宽度尺寸相同的场合,实施例为高度300×纵深180,而现有技术中为(220+150)×纵深245,因此,本实施例的送风机的安装体积仅为现有技术的60%而优于后者。
图12是由结合图8进行说明的送风机组合而成的成品构成的立体图。相同的编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8与图12中示出使风扇吸入口103之相反一侧的面的本体背面15相重合并且在吹出口104纵向(旋转轴方向)排列的方向上,将一对送风机进行连结的状态,在图12中,进而以风扇的吸入口103和吹出口104相毗邻的状态并列连结的3个送风机以风扇的吸入口之相反一侧的背面相重合地在吹出口沿纵向排列的方向上与同类的送风机相连结而成,即,将图11的送风机以一对本体背面101a相重合地进行连结而成。自吹出口104吹出的风的轴向尺寸变成2倍,风量也成为2倍。如前所述,特别是在外部风较强等场合可发挥提高阻断外部风能力的效果。
在上述说明中,就针对朝向户外的出入口的平面状气体密封作了说明,但最近出现了气密性要求高的大厦和对内部的清洁度提出要求的工厂和医院等。在这种场所,不仅与户外之间,而且对房间内特定的部位或走廊等要求以空气进行隔断。对于这种情况,作为送风系统其一种送风方法是,由作为送风机的驱动机构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的螺旋桨风扇,将来自吸入口的轴向的流通风,从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通过扩压段风路向外周方向送风,从而能够将风量大、压力高的风以低噪音进行送风。这种送出风是通过将螺旋桨风扇送出的风向与轴向大致成直角的一个方向吹出,从而能够从收容扩压段风路的送风机的风扇外壳的一端所设置的吹出口向远处送风。从多个这样的送风机以螺旋桨风扇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相毗邻的状态并列连结而成的一组的多个送风机吹出风以形成送风流,便能够获得强劲的空气帘流,即能够将空气隔断。而且,与上述一组的多个送风机拉开距离配置另一组的多个送风机,形成以该另一组所吹出的指向另一方向的另一股送风流,若这种组合不是仅仅设置两个而是设置更多,则能够得到这样一种系统,即,从送风机组向其它送风机组循环的循环风可相连续地形成多个面,并且吸入和吹出的朝向带有角度。
仅通过该系统或通过该系统与墙面等的组合,能够形成诸如在室内或走廊能够通行但内部的空气被封闭起来的封闭空间,进而与换气扇或冷风机或空气清洁用等的空调机组合便能够将污染的空气封闭地进行排放,或者反之,得到以满足保持清洁等多样性要求的送出风的气流所实现的系统。在吹出口处设置能够转动的风向板以通过改变上述风向板的角度,使向一个方向吹出的送风的方向从与轴向成直角的方向发生改变,以此可构成更为复杂的系统。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叶片的直径取得尽可能比送风机的箱体外形大。这是因为,在转速相同的情况下,风量以叶片外径比的三次方增加,为此,设置了扩压段风路和半圆形的风扇外壳以便将送风集中后吹出,使得不减少风量不降低风速地向远处送风成为可能。此外,风扇采用凸缘结构将马达容纳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中,因此能够做成薄型的送风机。除此之外,通过设置以与较薄的扩压段风路相同程度的厚度构成的扩压段背面空间,可构成送风机的轴向大幅度缩短的结构。另外,关于箱体的外形,就吹出方向的高度而言,也是使螺旋桨风扇的轴位于大致中心的位置上,自叶片外径至吹出口的吹出方向的高度与相反一侧的叶片外径与风扇外壳之间的尺寸相当。这样,通过扩压段风路和扩压段背面空间的风路能够获得风向的定向性,故不必在吹出口安装长的导向器,也因此而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由于没有必要在顶棚与送风机本体之间设置吸入用的空间,故可得到安装体积小的空间利用率高的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送风机由:马达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用来将空气引向该螺旋桨风扇的喇叭口外壳,与该喇叭口外壳的出口端连接的、在与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相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吹出口的、与旋转轴相垂直的截面的外形约为半圆形的风扇外壳,以及在该风扇外壳内与上述螺旋桨风扇保持既定间隔相向地设置的圆板状的风路部件构成;在风扇的吹出口处,在风扇外壳的宽度方向上设有多片作为左右风向板的整流板,因此,仅通过简单的结构变更,便能够应用提高空气力学性能·噪音性能的新型的螺旋桨风扇,构成安装限制少、紧凑而安装体积小、低噪音高效率的“空气帘”。即,其结果,能够作为外部风阻断能力强的“空气帘”使用。另外,只要拆下设置在叶片前面的装饰格栅、卸下叶片固定螺母即能够进行叶片的拆装,叶片的清扫变得容易。此外,与现有的使用多个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相比,通过将螺旋桨风扇做得较大并减少使用数量,可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发明的说明中,对使用发泡苯乙烯等轻质材料而使组装得以简化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包括风扇叶片那样的旋转体在内,若采用镁合金的模铸产品,则有利于循环再利用。这是因为,不仅重量轻且强度高,而且制造过程中的废料的利用和使用后废弃之后的利用变得简单,不产生废弃垃圾而有利于地球环境保护。
实施形式6
图15是本发明送风机的成品结构的侧视图,图16是装饰格栅拆下后的状态主视图。而图17是本发明的送风机的风路部件的形状改变后的成品结构的侧视图,图18是装饰格栅拆下后的状态的图17的主视图。图19是图15中使用的风路部件的说明图。图中,202是受驱动马达201的驱动而旋转从而起送风作用的螺旋桨风扇,205是用来将空气引向该螺旋桨风扇202的喇叭口外壳,204是连接在该喇叭口外壳205的出口端的、将吸入侧和吹出侧隔开的第2风路部件,316是在垂直于上述螺旋桨风扇202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具有吹出口404的、与旋转轴相垂直的截面的外形约为半圆形的风扇外壳,203是在该风扇外壳316内与上述螺旋桨风扇202相距既定间隔相向地设置的、起通风导向作用的薄板状的第1风路部件,315是送风机本体,403是一面开口的、作为该开口的面的风扇的吸入口,315a是风扇吸入口315之相向面的本体背面,311是将驱动马达201和第1风路部件203固定在本体背面315a的大约正中部位的马达安装板,322是将螺旋桨风扇202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驱动马达201的旋转轴201a上的风扇固定螺母,209是大于螺旋桨风扇202的外径尺寸而构成、在与大约平行安装的圆板状的第1风路部件203之间形成的扩压段风路,310是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
在第1风路部件203的外周安装有比它大的、呈以旋转轴201a为中心的半圆形进行安装的风扇外壳316,在其相对面处的本体侧面上设有风扇的吹出口404。整个风扇外壳是由作为螺旋桨风扇202的通风导向器的喇叭口外壳205和本体背面315a、风扇外壳316、吹出口404成一体地结合在本体315上而形成,再加上装饰格栅314构成了本体315。在风扇的吸入口403处,安装有可自由拆装的装饰格栅314,在风扇的吹出口404处,沿涡管外壳的宽度方向安装有多片左右风向板(整流板)317,将吹出风路在宽度方向上隔开。此外,如图16所示,吹出口404在本体315的风扇外壳316的整个宽度上开口。
在螺旋桨风扇202的作用下,经由装饰格栅314、风扇吸入口403吸入的空气在螺旋桨风扇旋转的作用下受到轴向和径向的力,同时,在喇叭口外壳205、第1风路部件203的作用下,能够使自轴向流向径向的气流其动能无无谓浪费地转换为静压而流动。即,利用在自喇叭口外壳到第1风路部件为止的朝向外周方向的吹出空间内,将轴向流动转换为径向流动的扩压段风路209,在充分发挥螺旋桨风扇的大风量、低噪音、高效率的特点的情况下使流向改变90度,与现有螺旋桨风扇的流向的轴向通风相比,可使压力(静压)提高。即,通过离心扩压段风路将现有螺旋桨风扇中被白白浪费的动能部分转换为静压从而使性能提高。
从离心扩压段风路209起向径向改变流向的空气在图16的下方将原原本本被引向送风机本体315的左右侧面,并从吹出口404吹出。即,在螺旋桨风扇的大风量和在离心扩压段风路内转换的压力的作用下,能够以高风速向下方吹出,故而能够向远处送风。并且,朝向上方的送风与风扇外壳316碰撞而向本体背面315a与第1风路部件203之间所形成的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310侧、即在第1风路部件203的外周部流向改变大约180度,经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310从吹出口404吹出。此外,如图16所示,朝向侧面的送风也与半圆形的风扇外壳或本体315的侧壁碰撞,向本体背面315a与第1风路部件203之间所形成的离心扩压段风路背面空间310侧、即在第1风路部件203的外周改变流向而集中到本体315的下部整个开口的吹出口104处,从而向一定方向以大风量高风速吹出。即,自装饰格栅314的前面吸入的空气,其流向改变90度,进而在涡管外壳316的作用下,流向箱型本体侧面的4个面的径向气流集中于箱型本体侧面的一个面而吹出。
在像现有风扇那样存在涡旋始端、吹出口处使涡旋形状扩展以使气流平滑地流动的涡管形的外壳中,即使能够保证风量、降低噪音,但从扩大了的吹出口吹出的发散的风,因吹出口位置的不同其风速有很大不同,故而难以向远处送风。而本发明的图17、18所示,风扇外壳316与风路部件203之间的间隙与密闭侧、即吹出侧的相反侧相同,越靠近吹出侧间隙越宽,因而来自螺旋桨风扇的送风将集中在吹出侧,气流自风扇离开后不发散而向一定方向集中,因此,能够在保持风量、风速不变的情况下向远处送风。此外,由于风扇外壳316与本体315之间形成有外壳背面空间327,可容纳零部件类或配线。并且,螺旋桨风扇与作为离心风扇的横流风扇等其它扇叶相比,扇叶形状简单,因此容易采用轻金属制造,使其强度高重量轻,能够高速旋转,能够以小体积获得大风量。
这种送风机如图17、18所示,作为第1风路部件的盘203呈圆形,具有类似形状者已在前面的实施例中作了说明,其中,以上述第1风路部件203的形状为叶片外径的1.15~1.2倍为宜。但是,在这里,实现了将上述第1风路部件203的形状进一步小型化而不会对送风性能产生大的影响。图17、18的结构中,风路部件是相对于风扇的轴中心的一个整圆,但风路部件的外径尺寸可以较小,为螺旋桨风扇的叶片外径尺寸的0.7~1.05倍。此外,对于图15、16,作为这一小型化的上述第1风路部件203的形状,上述螺旋桨风扇202的旋转中心与上述驱动马达201的中心相同,当考虑到在图16的主视图中呈水平的水平中心线和垂直的垂直中心线时,图16的水平中心线下侧、即吹出口404侧的上述第1风路部件203的一半的形状为叶片外径的1.15~1.2倍,图19中水平中心线上侧、即上述涡管外壳316一侧的密闭空间侧的一半的形状在这样的范围内从而实现了小型化,所说范围是,以下侧、即吹出口一侧的第1风路部件203与水平中心线相交的两个点为两端,把为了使上述驱动马达201能够安装在垂直中心线上而大于该驱动马达201的外径的点包括在内的范围。这样,如图16所示,吹出口的长度尺寸、即本体315的宽度尺寸可大幅度减小,此时,由上述第1风路部件203和上述涡管外壳316所形成的水平中心线上侧的面积,以保证不小于上述涡管外壳316与水平中心线二者形成的面积的60%为前提形成。
图20示出,例如作为空气帘用的成品而构成的本体结构与尺寸相同的送风机进行送风时,不同送风方式下不同风速分布的曲线图,(a)是螺旋桨风扇方式,而且具有形成扩压段的风路部件,(b)是现有的、图40的螺旋桨风扇式送风机,(c)是现有的、图39的横流叶片式送风机,各成品的标准安装高度是3.5m。图20中,纵轴是距送风机的吹出口的距离,即示出距成品距离的0m~3.5m的范围,横轴是送风机的宽度尺寸,即示出成品的横向宽度尺寸,1、10是成品两端,5、6是成品中央附近,作为成品的吹出口送出风的风速区划,例如示出了7-10m/s和1-4m/s的风速范围的区划。
(a)之本发明的场合,整个成品未见送风不均。安装在标准安装高度时相当于地面的3.5m处的风速,在1-4m/s风速范围的区划内达到3m/s以上,在以对欲从外部进入的风等进行阻断为目的进行送风的场合,可期望获得充分的作为空气封闭效果的阻断效果。
(b)之现有螺旋桨风扇式的场合,虽然作为成品其送风未见较大程度的不均,但从总体上看,在成品两端附近风速降低。因此,在以对风等进行阻断为目的进行送风的场合,与成品中央部位相比,两端附近的阻断效果降低。此外,安装在标准安装高度时相当于地面的3.5m处的风速,只有中央部位附近保持在3m/s以上,即使以阻断风等为目的进行送风,比本发明的效果要差。
(c)之现有横流叶片式的场合,安装在标准安装高度时相当于地面的3.5m处的风速达到3m/s以上,在以对风等进行阻断为目的进行送风的场合,可期望获得与本发明同样的阻断效果,但是,作为成品的结构,由于在成品中央设有马达,特别是在吹出口附近不能进行成品中央部分的送风,即使以阻断风等为目的由成品进行送风,在成品中央部位附近和本体端部出现看不到阻断效果的部分。作为阻断效果,有像在室内那样将空调产生的温冷热风与外部进行阻断的热阻断,此时,只要有一定程度的气流存在,便能够以该气流分隔出一个区域,过高的风速并不能提高效果。而阻断外部风的场合,当进行空气封闭的风速较低时,对外部风的僵持能力将较弱。
此外,此时,上述(c)之现有横流叶片式的场合,电能消耗为500W,相比之下,(a)之送风机的场合,电能消耗为385W。(b)之现有螺旋桨风扇的场合的电能消耗虽然是246W,但作为上述成品,阻断性能劣于(a)、(c)的送风机,因此,作为相对于3.5m高度的空气帘,存在着问题。另外,作为噪音性能,以实际安装状态进行比较的结果,与(c)之现有横流叶片式的场合为72dB相比,(a)之本发明的场合为68dB。(b)之现有螺旋桨风扇的场合也为68dB。
如上所述,使用小型而能够输出风量的螺旋桨风扇,在以扩压段保持静压特性的情况下将送风方向改变90度并保持风速吹出,从而能够获得风量、风速和低噪音,由此,能够得到具有效果的空气帘。另一方面,将该送风机小型化的场合,即使是这种扩压段方式的螺旋桨风扇,因风路面积减小压力损失增大而送风量减少,或噪音增大,因此,在本发明中,为改善送风特性,或使形成扩压段的风路部件的宽度方向尺寸减小,或改变风路部件的形状。从空气帘的用途等来看,有以规模较大的大厦和公寓等3.5m开口高度为对象进行安装的类型,以及在卡车可出入的工厂制造车间等开口高度5m左右处安装的类型。对于后者,风量需要比图20(a)进一步增加。作为这种增加风量的机构,或即使开口高度为3.5m,外部风的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也进一步增加风速的机构使用如本发明这样使风路部件宽度方向的尺寸与螺旋桨风扇的叶片外径尺寸差不多或较小的送风机即可。
作为单个送风机,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风扇、内装有该风扇并对该风扇吹出的送风进行引导且具有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向外部的吹出口的风扇外壳,但由于转速有上限,故不能增加送风量。而且,若将转速从效率最高的值强行提高,电能输入将相应地显著增加而造成能源的浪费。而若加大叶片,则送风机也变大,在将多个送风机配置成吹出口成列排布以形成空气帘的场合,将无法装入安装成品的开口中。例如,开口的横向宽度是定成1.2m等尺寸的。即使减小叶片以增加并列的单元数量,各单元的送风量将相应于叶片直径减小,故不可取。为此,如本发明所说,将各单元的叶片尺寸按如下确定,即保持送风量不变而将单元本身小型化,随着该小型化其性能的降低或噪音的增加,即在即使在小型化时扩压段部分的风路面积也不会减少的方向上对压力进行维持的同时,确保风路面积地确定风路部件的形状和尺寸。通过这一小型化,可使针对开口形成空气帘的多个送风机的数量增加。使本发明的送风机多个紧密接触并使吹出口成列排列而将吸入的空气喷出,从而能够有效地得到保证风量风速的空气帘,可避免室内经过空调机调节的空气无谓地与外部进行交流,可作为一种节能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在用的空气帘用送风机使用现有横流风扇或现有螺旋桨风扇而不能阻断外部风的影响的场合,可将形成空气帘的多个送风机更换为本发明的送风机,将更换后的宽度较窄的送风机紧密接触地进行配置,以数量比更换前的送风机数量多的送风机形成空气帘,以此可提高节能效果。
实施形式7
图21至图26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形式的例子的说明图,相同编号代表相同的部件。在该图21中,根据上述实施形式6的图16,进而将第1风路部件203的横向宽度在螺旋桨风扇202的外径尺寸的0.7~1.05倍的位置与本体侧面平行地切除以使其小型化,并且,风扇外壳316直径的大小也改为螺旋桨风扇202的外径尺寸的1.2~1.25倍。于是,本体315的横向宽度也可以减小。
在欲将构成上述实施形式6所示的、例如标准安装高度为3.5m的空气帘成品的送风机重新制成标准安装高度5m的成品的场合,为使送风能够到达更远处,通常考虑要增加作为成品的送风风量。作为增加风量的机构,可考虑增加叶片外径,但是,此时对于空气帘那样的成品,成品的宽度尺寸等是由用来安装成品的叫做正面宽度尺寸的安装场所所决定的。因此,若加大叶片的外径,由于成品尺寸加大而必须减少送风机的使用个数,成品风量将减小。反之,即使想增加送风机的使用个数,也必须减小叶片的外形,作为成品其效果小。若能够提高叶片的转速,也能够增加风量,但如实施形式6所示,送风机通常使用交流感应式马达,这种马达受电源频率的制约其转速具有上限,要使风量再增加是不可能的。为此,若使风扇外壳316或第1风路部件203的形状在维持送风性能的情况下小型化而使送风机小型化,作为成品构成若不增加送风机的使用个数,则不能够增加作为成品的送风量。
图21是将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面从叶片直径的0.7~1.05倍处平行于本体侧面切除,并且,水平中心线上侧的第1风路部件203的形状这样形成,即,与实施形式6的场合同样,以下侧的第1风路部件203与水平中心线相交的两个点为两端,把为了使上述驱动马达201能够安装在垂直中心线上而大于该驱动马达201的外径的点包括在内,并且,确保由上述第1风路部件203和上述涡管外壳316所形成的水平中心线上侧的面积不小于上述涡管外壳316与水平中心线二者形成的面积的60%。风路部件203与马达安装成一体的场合,可以将风路部件夹在马达安装脚与马达之间并以螺钉与马达一起紧固在马达安装脚上。此时,与上述实施形式6相比,风量、噪音等送风性能大体得以维持,送风机的本体尺寸可小型化。并且,在已决定了的成品尺寸内可使用送风机的个数可以增加,因此,作为空气帘整体的一种成品形式,能够提高送风量。
图21是如上所述地将送风机具体小型化的一个形式。第1风路部件203的相对于扩压段风路的上方部分的直径为叶片半径的1.15~1.2倍的弧形,其两个侧端在叶片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到达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此时,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从叶片直径的约0.95倍位置处平行于本体侧面切除。这一次,该第1风路部件203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为叶片中心线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的70%~75%。在本试制品中,本体外形为240×290mm,螺旋桨风扇外径为210mm,风扇外壳半径为130mm,当以约2730r/m的转速驱动螺旋桨风扇202时,风量大体得以维持。
图22是将送风机小型化的其它形式。作为第1风路部件203的相对于扩压段风路的上方部分,留下安装到马达上去的安装部而在叶片中心线附近平行于吹出口切除。此时,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从叶片直径的约0.95倍位置处平行于本体侧面切除。这一次,该第1风路部件203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为叶片中心线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的75%~80%。在本试制品中,本体外形为240×290mm,螺旋桨风扇外径为210mm,风扇外壳半径为130mm,当以约2720r/m的转速驱动螺旋桨风扇202时,风量大体得以维持。但是,与具有上述图16的形状者相比,上半部存在方角,也许是由于该方角部分形成棱边的缘故,噪音值增加了0.4dB左右,峰值噪音的值增加了1.9dB左右。
图23是将送风机小型化的其它形式。作为第1风路部件203的相对于扩压段风路的上方部分,从留下安装到马达上去的安装部的位置处平行于吹出口切除。据此,进行了减少若干风路以降低噪音的分析。此时,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从叶片直径的约0.95倍位置处平行于本体侧面切除。这一次,该第1风路部件203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约为叶片中心线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的65%。在本试制品中,本体外形为240×290mm,螺旋桨风扇外径为210mm,风扇外壳半径为130mm,当以约2750r/m的转速驱动螺旋桨风扇202时,风量大体能够维持。但是,与具有上述图16的形状者相比,噪音值增加了0.4dB左右,峰值噪音的值增加了1.7dB左右,与图22相比无太大变化。
图24是将送风机小型化的其它形式。作为第1风路部件203的相对于扩压段风路的上方部分,与上述图23同样,从留下安装到马达上去的安装部的位置处平行于吹出口切除。此时,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从叶片直径的约1.05倍位置处平行于本体侧面切除。这是为了对加大侧部以提高扩压段的斜流化效果进行分析。这一次,该第1风路部件203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约为叶片中心线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的60%~65%。在本试制品中,本体外形为240×290mm,螺旋桨风扇外径为210mm,风扇外壳半径为130mm,即使以约2740r/m的转速驱动螺旋桨风扇202时,与具有上述图16的形状者相比,风量降低1%左右。噪音值也无改变,但峰值噪音的值降低了0.5dB左右。
图25是将送风机小型化的一个形式。第1风路部件203的相对于扩压段风路的上方部分呈叶片半径的0.7~0.8倍的弧形,其两个侧端在叶片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到达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此时,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也从叶片直径的0.7~0.8倍位置处平行于本体侧面切除。这一次,该第1风路部件203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约为叶片中心线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的60%~65%。作为这种结构,虽然加大了侧部的风路面积,但由于能够产生斜流效果的大于叶片直径的风路部件203的范围减小,故斜流效果相应减小,风速降低。即,在本发明中进行了这样一种研究,即,来自螺旋桨风扇的气流通过斜流板使压力恢复,从而成为压力损失小、风速更高的气流这样一种斜流效果和确保风路面积所达到的减小压力损失的效果二者的综合作用。在本试制品中,本体外形为240×290mm,螺旋桨风扇外径为210mm,风扇外壳半径为130mm,当以约2770r/m的转速驱动螺旋桨风扇202时,与具有上述图16的形状者相比,风量增加了1%左右。噪音值增加了0.6dB左右,峰值噪音的值也增加了1.5dB左右。
图26是将送风机小型化的一个形式。第1风路部件203的相对于扩压段风路的上方部分为叶片半径的0.95倍的弧形,其两个侧端在叶片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到达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此时,第1风路部件203的侧部从叶片直径的约0.95倍位置处平行于本体侧面切除。这一次,将风路面积减小,该第1风路部件203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约为叶片中心线与扩压段风路之间的风路面积的35%~40%。在本试制品中,本体外形为240×290mm,螺旋桨风扇外径为210mm,风扇外壳半径为130mm,当以约2730r/m的转速驱动螺旋桨风扇202时,与具有上述图16的形状者相比,风量减少了1.4%左右。噪音值也几乎不变,峰值噪音的值也减少了0.8dB左右。如上所述,对图21至图26的各种尺寸和形状的风路部件进行了分析,但只要在可使用的范围内,可根据所要求的性能规格、例如降低噪音的要求进行选择。
实施形式8
图27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形式的送风机的侧视图。与图15编号相同者代表相同的部件。318是前后风向板。此时,第1风路部件203与驱动马达201一起固定在安装在本体背面315a的大致中央的马达安装板311上。此时,风路部件203的位置在吹出口404的大致中央处。
图28是图27的第1风路部件203向螺旋桨风扇202靠近至吹出口404的纵向宽度的5%处的附图。即,与图27相比,风路部件沿轴向向螺旋桨风扇侧偏移了5mm。此时,风量、噪音值与图27时相比均几乎未改变。
图29是图27的第1风路部件203向螺旋桨风扇202靠近至吹出口404的纵向宽度的10%处的附图。即,与图27相比,风路部件沿轴向向螺旋桨风扇侧偏移了10mm。此时,风量、噪音值与图27时相比也均几乎未改变。
图30是图27的第1风路部件203向螺旋桨风扇202靠近至吹出口404的纵向宽度的15%处的附图。即,与图27相比,风路部件沿轴向向螺旋桨风扇侧偏移了15mm。此时,噪音值与图27时相比几乎未改变,但风量减少了2%左右。据此,一直到该程度为止,即只要是在偏离吹出口中央附近15%左右的范围之内,均能够维持所期望得到的性能。该风路部件的轴向位置可以是通过与前后风向板318的配置之间的关系而能够实现平滑吹出的位置,或者根据风路部件的安装结构做成可偏移的结构,总之,只要配置在不影响性能的允许范围内即可。
实施形式9
图31和图32所示本实施形式涉及一种使用风扇效率高的螺旋桨风扇501的、适用于形成空气帘的送风机502。该送风机502的结构可使:在与组装于本体外壳503内的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轴心相垂直的方向上随着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而形成的气流从大致平行于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面的面上吹出。本体外壳503呈大体为六面体的箱体构成,其正面具有作为吸入口504的开口,在靠近背面的下面也具有大致占据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朝下的矩形开口部,其它的上面、两个侧面、包括设有安装结构5的背面均封闭。在本体外壳503的正面,由设有以冲孔金属等构成的能够通风的保护部件506的吸入格栅507构成。
作为螺旋桨风扇501,在本体外壳503内,从其吸入口504向背面一侧组装的作为风洞的喇叭口508内,在安装在本体外壳503内的背面上的马达509的驱动下旋转,在喇叭口508内形成轴向的气流。该喇叭口508的出口端上连接有,具有临近大致垂直于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轴心的方向上的本体外壳503的下面开口的吹出口610、吹出口相反侧的大致垂直于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轴心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约为半圆形的、塑料制成的涡管外壳611。涡管外壳611的垂直于吹出口相反侧的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轴心的部分呈圆滑的弧形凹面状612构成并圆滑地连接在本体外壳503的背面上。在固定有马达509的马达安装部件613上安装有在涡管外壳611内与螺旋桨风扇501以既定间隔相向的风路部件614。风路部件614呈尺寸大于螺旋桨风扇501的外径的圆板状形成,同本体外壳503的背面也相分离以形成背面空间615,位于将吹出口610大致平分为前后两部分的位置上。在该风路部件614的外周与涡管外壳611之间形成有离心扩压段风路616。
在吹出口610处,矩形喷口框617的两端由作为转动支承部件的支承销618所支承,以便能够在大致垂直于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面的面内转动。该喷口框617作为吹出喷流的实质性的吹出口。喷口框617的框内呈由多片倾斜风向板619和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多片整流板620构成的格栅结构,在支承销618之间的中间部位,设有与吹出口610的口边缘接触的、对喷口框617进行滑动支承的外表面呈半球状的支承结构621。支承结构621由塑料等柔软材质构成,相对于吹出口610的口边缘具有适度的滑动阻力。作为倾斜风向板619,在大致垂直于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面的方向上等间隔(本实施形式中间隔65mm)设有多片,向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参照图31)。倾斜风向板619的倾斜度是相应于吹出气流中因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而产生的旋转成分而在1度至5度的范围内加以确定的。在开口部的高度为3.5m的标准的建筑物中形成空气帘时,倾斜风向板619倾斜3度左右为宜。作为整流板620,是在大致平行于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面的方向上,以将自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面后端起至风路部件614为止的空间以10mm间隔进行隔断的形式平行地设置。
在该送风机502中,当螺旋桨风扇501受马达509的驱动而旋转时,空气从吸入口504吸入,由于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而受到指向轴向和径向的力并从喇叭口508的出口端向轴向吹出。从喇叭口508的出口端吹出的气流在风路部件614和涡管外壳611的作用下,其流向从轴向向径向改变180度,流经风路部件614和本体外壳503的背面之间的背面空间615,从吹出口610的喷口框617作为喷流吹出。
由于设置有使气流从轴向流动转变为径向流动的离心扩压段风路616,故能够在充分发挥螺旋桨风扇501的特点(大风量、低噪音、高效率)的情况下将气流的流向改变90度,从而与现有轴流送风机的流向、即轴向通风相比可提高静压。从离心扩压段风路616流出的气流沿涡管外壳611中压力损失小的圆滑的弧形凹面状612的部分朝向吹出口610,因此,风量的损失少。以叶片外径φ为210mm、本体外壳503的外形为300mm×900mm×238mm、吹出口610的开口面积为900mm×85mm的试制品,使螺旋桨风扇501以2200r/m旋转时,与无弧形凹面部612部分的相比,送风量增加了3%。
吹出口610处的倾斜风向板619,具有通过其倾斜而对因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而使吹出气流具有的旋转成分进行修正的功能。由此,能够向吹出口610的下方吹出不会折弯而笔直的、左右的流速均相同的喷流。这种旋转成分的修正方法能够以倾斜的风向板这样简单的方式实现,旋转成分得到修正而笔直的喷流在作为空气帘时,在建筑物的开口部不会产生屏蔽功能未及的区域,适宜于作为形成空气帘的喷流。此外,将自螺旋桨风扇501的旋转面后端起至风路部件614为止之间的空间以10mm间隔进行隔断的整流板620具有减少在吹出口610处因速度差而产生的涡流、提高吹出风速的功能,并且能够防止手指触及活动部件。另外,利用上述试制品进行的有无整流板620的测试表明,有整流板620同没有相比,其距吹出口610 1m处的风速提高20%,适宜于作为形成空气帘的送风机502。
喷流方向的改变不是通过操作本体外壳503,而是简单地使喷口框617在从正面一侧到背面一侧为止的范围内适当转动即可实现。此时,喷口框617由外表面为半球状的支承结构621以适度的滑动阻力所支承,因此,转动是圆滑的,很容易停止在希望的位置上。
实施形式10
图33~图38所示的本实施形式涉及一种实施形式9所示送风机一列排列有多个而作为送风机列622的送风机系统,各单个送风机的构成基本上与实施形式9相同。因此,与实施形式9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形式的送风机系统作为形成空气帘的送风机,是将实施形式9所示的送风机502如图33和图34所示地一列排列多台(图例中为3台)并彼此连结而构成的送风机列622。各个送风机502的基本构成如图35所示与实施形式9相同,但相邻送风机502的吹出口504为无边界结构,喷口框617如图36和图37所示,是横跨各送风机502的吹出口601的连续的长条物。并且,支承结构621在长度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设有数个(参照图36和图37)。
吸入格栅507也呈整体被覆盖的结构,其背面设有对邻接的送风机502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623。该分隔部件623具有防止送风机502相互间在吸入空气时产生干涉、减少吸入时的压力损失的功能,有助于增加风量。以实施形式9所示试制品进行有无分隔部件623的测试的结果表明,有分隔部件623与没有相比,风量增加3%。吸入格栅507前面的能够通风的保护部件506对于吸入时的压力损失而言起着不利的作用,但从防止异物进入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部件。为了尽可能减少压力损失,保护部件506可以由透气率高的冲孔金属等构成,但若做成长条状,其刚性不足,安装状态下的美观性容易受到破坏。为避免出现这种不良情况,本实施形式在将保护部件506保持在分隔部件623方面下了功夫。即,如图38所示,分隔部件623上设有在其中央设有凸部624的相向的两个臂状部625,通过将保护部件506推压在该臂状部625的凸部624上,以提高保护部件506的刚性。并且,臂状部625的弹性挠曲能够吸收吸入格栅507的形状的分散性,故组装性提高。除此之外的功能是实施形式9所具有的功能,是更适宜于形成空气帘的装置,除此之外,基本上与实施形式9的送风机502相同。
以上,对多个实施形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这些实施形式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具有各自的特点的送风机或送风机系统。

Claims (15)

1.一种送风机,其特征是,具有: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而进行送风的螺旋桨风扇,设置在该螺旋桨风扇的周围、将送风向上述螺旋桨风扇的轴向进行引导并且将送风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端部附近向外周方向引导的风路形成机构,以该风路形成机构为一个侧壁、一端上设有将上述外周方向的送风吹出的吹出口、与该吹出口相向的另一端的面与上述螺旋桨风扇保持距离地制成半圆形并与上述侧壁相连接的风扇外壳,收容于该风扇外壳内、在上述螺旋桨风扇的轴向上以既定间隔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相向地设置的、与上述侧壁之间形成将送风向外周方向引导的扩压段风路的薄板状的风路部件;从上述风扇外壳的外周附近将来自上述扩压段风路的送风向该薄板状风路部件和设在与上述侧壁的相向面处的另一个侧壁之间进行引导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
2.如权利要求1的送风机,其特征是,设有将来自上述扩压段风路的送风向上述薄板状风路部件和设在与上述侧壁的相向面处的另一个侧壁之间进行引导并从上述吹出口吹出的背面通风路。
3.如权利要求1的送风机,其特征是,在上述吹出口处设有分隔该吹出口的、用来向目标方向进行送风的多片风向板。
4.如权利要求1的送风机,其特征是,自上述吹出口的吹出端部起至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叶片外缘为止的距离与上述风扇外壳的半圆形外周面和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叶片外缘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5.如权利要求1的送风机,其特征是,上述风路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大小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叶片的外径尺寸相比,为同等程度或较小。
6.如权利要求1的送风机,其特征是,上述风路部件的形状为,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中心至吹出口一侧及其相反侧的封闭空间一侧的形状发生改变,并且上述封闭空间一侧的面积小于上述吹出一侧的面积。
7.如权利要求6的送风机,其特征是,上述风路部件的外形为,在上述吹出口一侧大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外缘,在上述封闭空间一侧大于上述驱动机构的外缘。
8.一种送风机系统,其特征是,将权利要求1至7中的至少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送风机多个紧密接触地连结而成。
9.如权利要求8的送风机系统,其特征是,多个送风机以与吸入口相向的背面相重合,且吹出口朝向相同方向地进行连结。
10.如权利要求8的送风机系统,其特征是,多个送风机以吸入口和吹出口相毗邻地进行连结,空气从同一方向吸入、向同一方向吹出。
11.一种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多组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机系统,配置成从一组的送风机系统的吹出口吹出的送风流朝向其它组的送风机系统的吸入口,在角度不同的多个面上形成连续的送风流。
12.如权利要求11的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吹出口处设有能够转动的风向板,通过改变该风向板的角度,可改变上述送风流的方向。
13.一种送风机,通过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而在大致垂直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心的方向上形成的气流沿大致平行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旋转面的面吹出,其特征是,对所述吹出气流中因上述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旋转成分,通过风向板将与旋转成分相应的量引向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旋转方向相反一侧以进行修正。
14.如权利要求13的送风机,其特征是,具有:在大致垂直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心的方向上具有吹出口的、吹出口相反侧的大致垂直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心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约为半圆形的涡管外壳;设置在该涡管外壳内、与上述螺旋桨风扇以既定间隔相对的圆板状的风路部件;以及至少一个设在上述吹出口处、相对于上述螺旋桨风扇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倾斜的倾斜风向板。
15.一种送风机系统,其特征是,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风机多个排列成一列而构成送风机列,并且,在邻接的送风机之间设有分隔部件。
CNB001287370A 1999-09-20 2000-09-18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69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519199A JP3724273B2 (ja) 1999-09-20 1999-09-20 送風機、送風システム、送風システムの送風方法
JP265191/99 1999-09-20
JP265191/1999 1999-09-20
JP73198/00 2000-03-16
JP2000073198A JP3893840B2 (ja) 2000-03-16 2000-03-16 吹出し気流の旋回成分補正方法及び送風装置
JP122239/00 2000-04-24
JP2000122239A JP3719368B2 (ja) 2000-04-24 2000-04-24 送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9013A true CN1289013A (zh) 2001-03-28
CN100366917C CN100366917C (zh) 2008-02-06

Family

ID=27335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873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6917C (zh) 1999-09-20 2000-09-18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66917C (zh)
AU (1) AU747404B2 (zh)
GB (1) GB2354552B (zh)
HK (1) HK1034301A1 (zh)
MY (1) MY135754A (zh)
SG (1) SG93265A1 (zh)
TW (1) TW438953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2132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哈米尔顿森德斯特兰德公司 冲压空气风扇扩散器
CN106537050A (zh) * 2015-03-23 2017-03-22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改质设备
CN107535074A (zh) * 2015-04-29 2018-01-02 施耐德电气It公司 用于计算机房间空调单元的翼面框架
CN108916077A (zh) * 2018-07-16 2018-11-30 大连碧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压气式贯流风机
CN108931472A (zh) * 2017-05-29 2018-12-04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环境试验装置以及热处理装置
CN109937330A (zh) * 2016-11-16 2019-06-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9974269A (zh) * 2019-05-14 2019-07-05 吉林大学 一种利用螺旋气流的空调导风装置及方法
CN111121243A (zh) * 2019-12-27 2020-05-08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静音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N113250984A (zh) * 2017-09-29 2021-08-13 爱丽思欧雅玛株式会社 循环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6164C (zh) * 2004-08-19 2007-05-16 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 低噪音大风量轴流风机
ITVI20070158A1 (it) * 2007-05-31 2008-12-01 Co Me Fri S P A Unita' per il trattamento dell'aria a flusso controllato
JP4380744B2 (ja) * 2007-07-12 2009-12-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ユニット
BE1018575A3 (fr) * 2008-09-18 2011-04-05 Damseaux Philippe Rideau d'air a recuperation de calories.
US9677567B2 (en) * 2014-01-13 2017-06-13 Ht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otation speed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vibrating fan module
CN104061181B (zh) * 2014-06-11 2016-06-08 西北工业大学 自动调节角度的吸顶式摇头电风扇导向机构
BE1024272B1 (fr) * 2016-11-10 2018-01-10 Philippe Damseaux Rideau d'air a recuperation de calories
CN108160651B (zh) * 2017-12-30 2023-08-25 江苏科泰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金属检测用环保型通风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13269A (en) * 1946-06-14 1948-11-24 Ralph Pool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ir circulating apparatus
US3352224A (en) * 1966-01-14 1967-11-14 Vapor Corp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US3403725A (en) * 1966-10-04 1968-10-01 Trane Co Axial flow fan arrangement for fan coil unit
GB1534509A (en) * 1975-12-23 1978-12-06 Girdlestone Pumps Ltd Axial flow pumps or fans
DE8303119U1 (de) * 1983-02-05 1983-05-11 Siegenia-Frank Kg, 5900 Siegen Lueftungsvorrichtung fuer den einbau in fenster und/oder in andere wandoeffnungen von gebaeuden
DE3447195A1 (de) * 1984-12-22 1986-07-03 M A N Nutzfahrzeuge GmbH, 8000 München Kuehlvorrichtung mit axialluefter in kapselbauweise
GB2314647A (en) * 1996-06-27 1998-01-07 Brendan Mulreany System for ordering goods and services
US5699854A (en) * 1996-11-08 1997-12-23 Hong; Chen Fu-In Miniature fan assembly for outputting air in a certain direction
CN2311642Y (zh) * 1997-01-11 1999-03-24 丛利山 一种轴流引风机
JPH10267382A (ja) * 1997-03-19 1998-10-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2132A (zh) * 2011-10-24 2013-04-24 哈米尔顿森德斯特兰德公司 冲压空气风扇扩散器
CN103062132B (zh) * 2011-10-24 2016-11-09 哈米尔顿森德斯特兰德公司 冲压空气风扇扩散器
CN106537050A (zh) * 2015-03-23 2017-03-22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改质设备
CN106537050B (zh) * 2015-03-23 2019-06-28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改质设备
CN107535074A (zh) * 2015-04-29 2018-01-02 施耐德电气It公司 用于计算机房间空调单元的翼面框架
CN107535074B (zh) * 2015-04-29 2020-08-11 施耐德电气It公司 用于计算机房间空调单元的翼面框架
CN109937330A (zh) * 2016-11-16 2019-06-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8931472A (zh) * 2017-05-29 2018-12-04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环境试验装置以及热处理装置
CN113250984A (zh) * 2017-09-29 2021-08-13 爱丽思欧雅玛株式会社 循环器
CN113250984B (zh) * 2017-09-29 2023-12-19 爱丽思欧雅玛株式会社 循环器
CN108916077A (zh) * 2018-07-16 2018-11-30 大连碧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压气式贯流风机
CN109974269A (zh) * 2019-05-14 2019-07-05 吉林大学 一种利用螺旋气流的空调导风装置及方法
CN109974269B (zh) * 2019-05-14 2023-09-08 吉林大学 一种利用螺旋气流的空调导风装置及方法
CN111121243A (zh) * 2019-12-27 2020-05-08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静音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354552B (en) 2002-04-17
SG93265A1 (en) 2002-12-17
HK1034301A1 (en) 2001-10-19
CN100366917C (zh) 2008-02-06
GB2354552A (en) 2001-03-28
AU5948200A (en) 2001-03-22
MY135754A (en) 2008-06-30
GB0022982D0 (en) 2000-11-01
AU747404B2 (en) 2002-05-16
TW438953B (en) 2001-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9013A (zh) 送风机、送风机系统以及送风机系统的送风方法
CN1125285C (zh) 空气调节机
CN1089884C (zh) 送风机
CN1295221A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CN2694153Y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694155Y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CN1598415A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前板
CN1633574A (zh) 内镶式空调室外机
CN1252125A (zh) 一种空调器的户外单元
CN1153027C (zh)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CN2839867Y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692552Y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553088A (zh) 一体式空调器的电机安装构造
CN1553102A (zh) 整体式空气调节器室内一侧的空气流动引导结构
CN1699848A (zh) 空气调节器
CN1542329A (zh) 窗式空调机的室外侧空气流动结构
CN100340813C (zh) 整体式空调器的底面板
CN1626979A (zh) 空调器导线保护装置及配有导线保护装置的空调器室内机
CN1553091A (zh) 整体式空调器的室内风扇支撑结构
CN1699881A (zh) 空气调节器
CN1553090A (zh) 整体式空调器的空气导向装置
CN1699879A (zh) 空气调节器
CN162693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699892A (zh) 空气调节器
CN1699844A (zh) 空气调节器的风扇罩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3430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