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7704C - 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换挡锁定单元 - Google Patents

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换挡锁定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7704C
CN1277704C CNB018027830A CN01802783A CN1277704C CN 1277704 C CN1277704 C CN 1277704C CN B018027830 A CNB018027830 A CN B018027830A CN 01802783 A CN01802783 A CN 01802783A CN 1277704 C CN1277704 C CN 127770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gear
shifter bar
link rod
releas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027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92844A (zh
Inventor
山田英二
横山善延
加古健一
北岛治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92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92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77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770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04Selecto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with means for range selection and manual shifting, e.g. range selector with tiptron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consisting of electrical switches or sen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2Locking of the control input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6Detail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casing or lever suppo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2Locking of the control input devices
    • F16H2061/223Electrical gear shift lock, e.g. locking of lever in park or neutral position by electric means if brake is not applied; Key interlock, i.e. locking the key if lever is not in park pos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F16H59/105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al switches or sens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85Restriction of shift, gear selection, or gear eng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85Restriction of shift, gear selection, or gear engagement
    • Y10T74/20104Shift element interlock
    • Y10T74/2011Shift element interlock with detent, recess, notch, or groo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由于变速杆装置10借助换挡锁定机构118及钥匙联锁机构200,利用磁铁150及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150A,216A的吸引力进行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所以可使机构小型化。由于从“D”挡位向“4”挡位变更变速杆12时,以及从“2”挡位向”L”挡位变更变速杆12时,联杆30向同一个方向转动,所以检测联杆30的转动位置的滑块38的滑动方向变成只有一个方向,可以缩小检测构件48的配置尺寸,使装置小型化。由于换挡锁定单元88成一整体地备有换挡锁定机构118及检测机构的联杆30,滑块38及检测构件48,从而可以小型化。

Description

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换挡锁定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变速杆装置的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及构成变速杆装置的换挡锁定单元。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日本特开平9-28071公报中所描述的换挡锁定机构中,如该公报的附图(特别是图14或图19)所示,配备有可与挡板一起移动的电磁线圈主体部,可相对于该电磁线圈的主体部移动的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以及与变速杆连动的止动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插棒式铁芯的凸轮构件一面分别与各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平衡一面往复运动,使得所述止动板可以处于锁定位置和解除锁定位置。
进而,在现有技术的钥匙联锁机构中,配备有可相对于点火开关钥匙的转动操作连动的被锁定构件,以及可相对于该被锁定构件进行固定和拆卸动作的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以电磁线圈的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作为驱动源,可以处于下述两种状态,即,不允许使点火开关钥匙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向钥匙可插拔的位置的切换的钥匙锁定状态,以及允许使点火开关钥匙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向钥匙可插拔的位置的切换的状态。
但是,由于作为上述换挡锁定单元及钥匙联锁机构的驱动源,利用电磁线圈的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从而必须使机构大型化以便适合这种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的可动范围,同时,为了使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运动,需要电能。
进而,例如,图27所示的变速杆装置60是目前正在进行开发的装置,该变速杆装置60备有变速杆62。同时,这种变速杆装置60是所谓门式装置,变速杆62通过向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左右方向转动,变换挡位(例如“D”挡位,“4”挡位,“3”挡位,“2”挡位,以及“L”挡位等)。
特别是当将变速杆62从“D”挡位向“4”挡位变化时,有必要将变速杆62向车辆右方转动,在把变速杆62从“4”挡位向“3”挡位变化时,有必要使变速杆62向车辆后方转动,在把变速杆62从“3”挡位向“2”挡位变化时,有必要依次向车辆左方及车辆后方转动变速杆62,在将变速杆62从“2”挡位向“L”挡位变化时,有必要向车辆右方转动变速杆62。
因此,变速杆6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位置因“D”挡位及“4”挡位,“3”挡位,“2”挡位及“L”挡位而异,通过检测出变速杆6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位置,可以检测出变速杆62处于“D”挡位或“4”挡位,“3”挡位,“2”挡位或“L”挡位中的哪一种位置。
此外,变速杆装置60备有板64。板64由处于“2”挡位时的变速杆62支撑在车辆的后方,可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
在板64靠近车辆前端的一侧上成一整体地设置第一臂部66,当变速杆62从“D”挡位向“4”挡位变化时,通过第一臂部66被变速杆62向车辆右方推压,使板64转动。进而,板64的靠近车辆前端的一侧上成一整体地设置第二臂部68,当变速杆62从“2”挡位向“L”挡位变化时,通过第二臂部68被变速杆62向车辆左方推压,使板64转动。
滑块70被保持在板64的靠近车辆的后侧上,在变速杆62从“D”挡位向“4”挡位变化时,借助板64的转动滑块70被滑向车辆的左方,变速杆62从“2”挡位向“L”挡位变化时,借助板64的转动使滑块70向车辆右方滑动。
在滑块70靠近车辆后侧的部分上,安装有四个薄板状的接触板72,四个接触板72沿车辆上下方向并列设置。
在滑块70的靠近车辆的后方上,设置板状检测构件74。如图28所示,在检测构件74的靠近滑块70一侧的侧面上,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分别设置薄板状的“D”端子76A,“4”端子76B,“D-4”端子76C,“2-L”端子76D,“L”端子76E及“2”端子76F。“D”端子76A设置在从检测构件74的靠近车辆右侧的端部起一直到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上,“4”端子76B设置在比“D”端子76A更靠近车辆的左方的检测构件74的车辆的左侧端部上,“D-4”端子76C设置在“D”端子76A和“4”端子76B的正下方,从检测构件74的靠近车辆右侧的端部起一直横贯到车辆的左侧端部,“2-L”端子76D设置在“D-4”端子76C的正下方,且从检测构件74靠近车辆右侧端部起一直绵延到车辆的左侧端部,“L”端子76E设置在“2-L”端子76D的正下方,且在检测构件74的靠近车辆的右侧端部上,“2”端子76F设置在“L”端子76E的靠近车辆的左方,且从检测构件74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起一直绵延到车辆的左侧端部。
这里,当变速杆62位于“D”挡位和“2”挡位时,各接触板72分别与“D”端子76A,“D-4”端子76C,“2-L”端子76D,“2”端子76F接触。
当变速杆62从“D”挡位向“4”挡位变化时,与滑块70向车辆左方的滑动一起,各接触板72向车辆左方滑动,分别与“4”端子76B,“D-4”端子76C,“2-L”端子76D,“2”端子76F接触。借此,可以检测出变速杆62处于“D”挡位或“2”挡位,以及“4”挡位中的哪一种位置。
当变速杆62从“2”挡位向“L”挡位变化时,与滑块70向车辆右方的滑动一起,各接触板72向车辆右方滑动,分别与“D”端子76A,“D-4”端子76C,“2-L”端子76D,“L”端子76E接触。借此,可以检测出变速杆62处于“D”挡位或“2”挡位,以及“L”挡位中的哪一种位置。
这样,在利用该变速杆装置60检测出变速杆62处于“D”挡位或“4”挡位,“3”挡位,“2”挡位或“L”挡位中的哪一种位置的同时,检测出变速杆62处于“D”挡位或“2”挡位,“4”挡位,“L”挡位中的哪一种位置。借此,检测出变速杆62处于“D”挡位,“4”挡位,“3”挡位,“2”挡位,以及“L”挡位中的哪一个位置。
但是,在这种变速杆装置60中,当变速杆62从“D”挡位向“4”挡位变化时,以及变速杆62从“2”挡位向“L”挡位变化时,板64向相反方向旋转,滑块70向相反方向滑动。因此,存在着必须加大在滑块70的接触板72的检测构件74的车辆的左右方向配置尺寸(图27的宽度X)、检测构件74的配置空间变大的问题。
进而,在该变速杆装置60中,由于板64,滑块70(包括接触板72),以及检测构件74与换挡锁定机构(图省略)等单独设置,所以存在着机构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获得一种可以小型化的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获得锁定单元。
方案1所述的锁定机构,它适用于变速杆装置、且具有不能把操作构件向规定位置操作的功能,其特征为,它配备有可与前述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的连动构件,以及具有电磁铁和磁力吸附部、且可相对于该连动构件固定和拆卸的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基于由电磁铁的固定铁芯与所述磁力吸附部之间的吸引力,可以处于不能将前述操作构件向规定的位置操作的锁定状态,以及可以将前述操作构件向规定位置进行操作的非锁定状态;所述铁芯相对于所述电磁铁固定,并与所述磁力吸附部机械地分开。
根据方案1所述的锁定机构,由于在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利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所以,与利用电磁线圈的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的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没有铁芯的进出,可以使机构小型化,并且,由于抑制铁芯的动作,所以可以节省电能。
方案2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1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它是一种换挡锁定机构,它将前述操作机构作为变速杆,将前述规定位置作为前述变速杆的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将前述连动构件作为可以和前述变速杆的操作连动的被锁定构件,并且具有不能把前述变速杆从特定位置向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操作的功能。
方案2所述的锁定机构是一种具有不能将变速杆从特定位置向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操作的功能的换挡锁定机构,在该换挡锁定机构中,没有铁芯的进出,可以使机构小型化,与此同时,抑制铁芯的运动,可以获得节省电能的效果。
方案3所述的锁定机构,在方案1或2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构件在锁定状态下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消失,从而把前述连动构件固定,在非锁定状态下,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产生吸引力从而可以解除对前述连动构件的固定。
在方案3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在不踩下制动器的锁定状态,电磁铁不通电,所以可进一步节省电能。
方案4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方案3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前述锁定机构配备有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具有在锁定状态下与设在前述连动构件上的固定面接触的固定面,所述释放构件具有可以和设在前述连动构件上的解除固定面接触的解除固定面;前述电磁铁具有与前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的其中之一一起移动,该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的其中之一及电磁铁相对于前述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中的另外一个可以相互进行相对运动,并且,前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另外一个具有在非锁定状态下被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吸引的吸附面;该释放构件采取可以利用其解除固定面与前述连动构件的解除固定面配合的可配合状态,伴随着这种配合,在解除被前述电磁铁吸附的状态下,可以使前述固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同时,在被前述电磁铁吸附的状态下,可以使前述固定构件处于非锁定的状态。
在方案4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借助构成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可利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顺滑地进行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方案5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1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它是一种钥匙联锁机构,其把前述操作构件作为点火开关钥匙,把前述规定位置作为前述点火开关钥匙的钥匙可插拔位置,把前述连动构件作为可相对于前述点火开关钥匙的旋转操作连动的被锁定构件,并且,在把前述变速杆操作到停车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不可能把点火开关钥匙从钥匙的旋转操作位置向钥匙的可插拔位置切换的功能。
方案5所述的锁定机构是一种具有在把变速杆操作到停车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下不允许将点火开关钥匙从钥匙旋转操作位置向可插拔钥匙的位置的切换的功能的钥匙联锁机构,在该钥匙联锁机构中,没有铁芯的进出,可使机构小型化,并且抑制铁芯的动作可以获得节省电能的效果。
方案6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1或5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前述锁定构件在锁定状态下被前述电磁铁吸附从而将前述连动构件固定,在非锁定状态下从前述电磁铁的吸附中被解脱出来,从而可以解除对前述连动构件的固定。
在方案6所述的锁定机构中,由于在可以把点火开关钥匙拔出来的非锁定状态下电磁铁不通电,可进一步节省电能。
方案7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6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前述锁定构件至少配备有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两者之中的前述释放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具有在锁定状态下与设在前述连动构件上的固定面接触的固定面,所述释放构件具有可以与设于前述连动构件上的解除固定面接触的解除固定面;该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至少前述释放构件可以相对于前述电磁铁移动的同时,可以相对于前述电磁铁移动的所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一个具有在锁定状态下被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吸附的吸附面;或者该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至少前述释放构件在锁定状态下可以相对于被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吸附的吸附面移动的同时,可以相对于前述吸附面移动的所述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前述电磁铁一起移动;前述释放构件采取可以用其解除固定面和前述连动构件的解除固定面配合的可配合状态,随着这种配合,可以使前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之一处于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
在方案7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借助构成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可以利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自如地进行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方案8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4或7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前述锁定机构的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的至少一个向相对前述吸附面起作用的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的方向移动;前述固定构件的固定面及前述释放构件的解除固定面中的至少一个前述连动构件的固定面及解除固定面的至少一个的运动轨迹的方向交叉,并向前述吸引力的方向移动。
在方案8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可以把锁定构件紧凑地集中起来,可使机构小型化。
方案9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4或8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前述锁定构件配备有以将固定构件从非锁定状态恢复到锁定状态的方式加载的弹簧。
在方案9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借助以将固定构件从非锁定状态恢复到锁定状态的方式加载的弹簧,可以进一步更自如地利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进行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方案10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7或8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前述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相互之间是可以相对移动的,并且,前述锁定构件配备有以将固定构件从锁定构件返回到非锁定状态的方式加载的弹簧。
在方案10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借助以把固定构件从锁定状态向返回到非锁定状态的方式加载的弹簧,可以进一步自如地利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进行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的切换。
方案11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4或7直至10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前述锁定构件配备有进行使释放构件返回到前述可配合状态加载的弹簧。
在方案11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借助以使释放构件返回到可配合状态的方式加载的弹簧,可以利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更自如地进行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
方案12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1至11中任何一个所述的锁定机构中,配备有与前述电磁铁相对应地可自由倾斜地设置的,在前述电磁铁产生磁力时,借助该磁力附着在前述电磁铁上的磁轭。
在方案12所述的锁定机构中,磁轭可自由倾斜地设置。因此,由于电磁铁或磁轭等尺寸偏差以及将它们组装起来时产生的偏差等原因,当磁轭附着在电磁铁上时,即使电磁铁相对于磁轭倾斜,通过与电磁铁的倾斜相对应的磁轭倾斜的动作,可以防止磁轭与电磁铁之间存在间隙。因此,防止磁轭与电磁铁之间的紧密性降低,从而防止磁轭与电磁铁之间的附着力下降。
方案13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12所述的锁定机构中,配备有向前述电磁铁侧以截面形状为L形突出地设置的、通过支持前述磁轭的端部使前述磁轭自由倾斜运动的保持钩。
在方案13所述的锁定机构中,通过保持钩以截面形状为L形地突出到电磁铁侧并支持磁轭的端部,使磁轭可自由倾斜运动。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可自由倾斜运动地设置磁轭。
方案14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在方案12或13中所述的锁定机构中,它配备有具有弹性、并将前述磁轭压紧到前述电磁铁侧的减震器。
在方案14所述的锁定机构中,由于减震器具有弹性、并把磁轭压紧到电磁铁侧,从而在能够抑制磁轭的晃动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磁轭附着到电磁铁上时两者之间的接触音产生共振。
方案15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它配备有:可以在规定方向及规定方向的两个侧方转动地设置的变速杆,所述变速杆通过在规定方向变更转动位置从而变更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并且通过从第一挡位向规定方向的一侧转动从而向第三挡位变更,同时通过从第二挡位向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转动从而向第四挡位变更;可对应于前述变速杆转动地设置的联杆,它在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以及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利用前述变速杆向同一个特定的方向转动;连接到前述变速杆上,检测在前述变速杆的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的第一检测部;以及连接到前述联杆上、检测前述联杆的转动位置的第二检测部。
在方案15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通过变更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变更变速杆的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
同时,通过变速杆从第一挡位通过向规定方向的一侧转动从而向第三挡位变更,这时,借助变速杆使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变速杆从第二挡位通过向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转动从而向第四挡位变更,这时也借助变速杆使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
进而,借助第一检测部检测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借此,例如当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在第一挡位和第三挡位相同、且第二挡位与第四挡位相同时,检测出变速杆在第一挡位或第三挡位,以及第二挡位或第四挡位中的哪一个位置。
此外,利用第二检测部检测出联杆的转动位置,借此检测变速杆在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以及第三挡位或第四挡位中的哪一个位置。
从而,利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可以检测出变速杆位于第一挡位、第二挡位、第三挡位以及第四挡位中的哪一个位置。
这里,在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以及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联杆向同一个特定方向转动。因此,可以缩小检测联杆的转动位置的第二检测部的配置尺寸,可使第二检测部的配置空间紧凑并使装置小型化。
方案16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为,在方案15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前述联杆是其转动中心轴线配置在前述变速杆的第一挡位与第二挡位之间从而能够与向前述变速杆的规定方向的转动面基本上平行地转动,同时具有对应于前述变速杆的第三挡位的第一臂以及对应于前述变速杆的第四挡位的第二臂;当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前述变速杆使前述第一臂向前述变速杆的前端侧及基端侧中的一侧位移从而使前述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当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前述变速杆使前述第二臂向前述变速杆的前端及基端侧中的另一侧位移从而使前述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
在方案16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联杆的转动中心轴线配置在变速杆的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之间,联杆可以大致平行于变速杆向规定方向转动的转动面转动。
进而,当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变速杆通过使联杆的第一臂向变速杆的前端侧及基端侧中的一侧位移,使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当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变速杆通过使联杆的第二臂向变速杆的前端侧及基端侧中的另一侧位移,使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总是使联杆向同一个特定方向转动的结构。
方案17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为,如方案15或16中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前述第一检测部将所检测出的有关前述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的信号传输到前述第二检测部,前述第二检测部根据检测出来的前述联杆的转动位置切换所接收到的前述信号的传输方向。
在方案17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将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来的有关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的信号传输到第二检测部,第二检测部根据检测出来的联杆的转动位置切换所接收到的信号的传输方向。因此,与把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来的有关变速杆在规定方向上的转动位置的信号与第二检测部检测出来的有关联杆的转动位置的信号多路传输的情况相比,可以把变速杆的挡位检测机构制成简单的机构。
方案18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它构成变速杆装置,所述变速杆装置配备有:可在规定方向及规定方向的两侧转动地设置的变速杆,所述变速杆通过在规定方向变更转动位置从而变更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并且,通过从第一挡位向规定方向的一侧转动从而向第三挡位变更,同时,通过从第二挡位向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转动从而向第四挡位变更;以及连接到前述变速杆上、检测前述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的第一检测部,其特征为,它成一整体地配备有具有不能从特定位置向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操作前述变速杆的功能的换挡锁定机构,以及检测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以及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的变更的检测机构。
在方案18所述的换挡锁定机构中,换挡锁定机构具有不能从特定位置向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操作变速杆的功能。进而,检测机构检测出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的变更以及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的变更。
这里,所述换挡锁定单元由于换挡锁定机构与检测机构是成一整体配置的,所以与换挡锁定机构与检测机构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可使之小型化。
方案求19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在方案18中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前述检测机构配备有:对应于前述变速杆可转动地设置的、当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以及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借助前述变速杆向同一个特定方向转动的联杆;以及连接到前述联杆上、检测前述联杆的转动位置的第二检测部。
在方案19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利用第一检测部检测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借此,例如,当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在第一挡位与第三挡位相同,并且在第二挡位和第四挡位相同时,检测出变速杆位于第一挡位或第三挡位,以及,第二挡位或第四挡位的哪一种位置。
同时,利用第二检测部检测出联杆的转动位置,借此检测出变速杆位于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以及,第三挡位和第四挡位中的哪一种位置。
从而,利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可以检测出变速杆位于第一挡位、第二挡位、第三挡位以及第四挡位中的哪个位置。
这里,在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以及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联杆被向同一个特定方向转动。因此,可以缩小检测联杆转动位置的第二检测部的配置尺寸,可使第二检测部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进一步使装置小型化。
方案20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在方案19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配备有对应于前述联杆设置的、对前述联杆向特定方向的转动进行导向的导向部。
在方案20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由于配备有将联杆向特定方向的转动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从而可以防止联杆的转动向转动的垂直方向的晃动。
方案21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在方案19或20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配备有设置在前述联杆、给予前述联杆以向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转动力、使前述联杆复位到初始转动位置的复位构件,以及具有弹性、与向初始转动位置复位的前述联杆接触的弹性构件。
在方案21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在联杆借助变速杆向特定方向转动时,复位构件给予联杆向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力,使联杆向初始转动位置复位的同时,向初始转动位置复位的联杆与具有弹性的弹性构件接触,因此,防止联杆向初始转动位置复位时产生碰撞噪音。
方案22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在方案18至21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配备有检测前述变速杆处于特定挡位位置的挡位检测部。
在方案22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中,由于设有检查变速杆所处的特定的挡位的挡位检测部,所以,与挡位检测部与挡位锁定单元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使之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换挡锁定单元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换挡锁定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联杆的从背面侧观察时所看到的透视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检测机构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中滑块的接触板与检测机构的端子接触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中检测构件的端子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NSS,仪表,“D-4”开关,及“2-L”开关的连接状态的电路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挡位锁定机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换挡锁定机构中滑块及磁铁向下方移动的同时挡块被配置在锁定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换挡锁定机构中,滑块及磁铁向下方移动的同时挡块被配置在释放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换挡锁定机构中对应于磁铁的倾斜磁轭倾斜运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的换挡锁定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表示有关第一种实施形式的钥匙联锁机构中点火开关钥匙处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有关第一种实施形式的钥匙联锁机构中点火开关钥匙的解除锁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16、表示有关第一种实施形式的钥匙联锁机构中点火开关钥匙的锁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概略地表示有关第一种实施形式的车辆的钥匙操作部的正视图。
图18、是概略地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中罩的平面图。
图19、是概略地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另外一个例子的T原型(テイプトロタイプ)门式变速杆装置中的罩的平面图。
图20、是概略地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另外一个例子的直线式变速杆装置中的罩的平面图。
图21、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另外一个例子中变速杆装置的NSS,发动机控制装置,仪表,“D-4”开关及“2-L”开关的连接状态的电路图。
图22、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换挡锁定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3、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换挡锁定机构的装配透视图。
图24、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换挡锁定机构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25、是概略地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汽车换挡操作部的平面图。
图26、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换挡锁定机构中锁定作用及解除锁定作用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变速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变速杆装置中检测构件的端子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换挡锁定单元。
首先参照图1至图2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1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变速杆装置10是所谓门式装置,设置在车内的底面上。
变速杆装置10备有构成换挡操作部80的箱体状罩14,罩14固定在车内的底面上。罩14由上面开口的箱体状的基板82以及板状的盖构件84构成,盖构件84固定在基板82的上面。
在基板82内的下部设有构成换挡操作部80的基本上为圆柱状的转动轴86,转动轴86与车辆的左右方向平行,以中心轴为中心可自由转动。作为操作构件构成换挡操作部80的变速杆12的基端被支撑在转动轴86上,变速杆12相对于转动轴86可沿车辆左右方向自由转动。因此,变速杆12可向车辆前后方(规定方向)及车辆左右方向(规定方向的两个侧方)转动。此外,变速杆12连接到车辆的自动变速器(图中省略)上。
也如图18所示,在盖构件84上形成导向孔16,导向孔16成规定的弯曲形状。变速杆12穿过导向孔16,变速杆在导向孔16内被导向,通过向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左右方向转动,变更挡位(在本实施形式中,为作为特定位置及特定挡位的“P”挡位,“R”挡位,“N”挡位,作为第一挡位的“D”挡位,作为第三挡位的“4”挡位,“3”挡位,作为第二挡位的“2”挡位及作为第四挡位的“L”挡位)。
即,在把变速杆12从“P”挡位向“R”挡位变更时,有必要依次将变速杆12向车辆左方、车辆后方及车辆右方转动,在把变速杆从“R”挡位向“N”挡位变更时,依次将变速杆12向车辆后方及车辆右方转动,在把变速杆12从“N”挡位向“D”挡位变更时,有必要把变速杆12向车辆后方转动,在把变速杆12从“D”挡位向“4”挡位变更时,有必要将变速杆12向车辆右方(规定方向的一侧)转动,在把变速杆12从“4”挡位向“3”挡位变更时,有必要将变速杆12向车辆后方转动,在把变速杆12从“3”挡位向“2”挡位变更时,有必要依次将变速杆12向车辆左方及车辆后方转动,在把变速杆12从“2”挡位向“L”挡位变更时,有必要将变速杆12向车辆左方(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转动。
因此,变速杆1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位置因“P”挡位,“R”挡位,“N”挡位,“D”挡位及“4”挡位,“3”挡位,“2”挡位以及“L”挡位而异。
变速杆12连接到图8所示的作为第一检测部的所谓NSS(空挡起动开关)18上,NSS18检测出变速杆1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位置。借此,检测出变速杆12处于“P”挡位,“R”挡位,“N”挡位,“D”挡位或“4”挡位,“3”挡位,“2”挡位或“L”挡位中的哪一个挡位上。
在NSS18上设置“P”端子,“R”端子,“N”端子,“D”端子,“2”端子及“L”端子。当变速杆12位于“P”挡位时,从“P”端子发出信号,当变速杆12位于“R”挡位时,从“R”端子发出信号,当变速杆12位于“N”挡位时,从“N”端子发出信号,当变速杆位于“D”挡位或“4”挡位时,从“D”端子发出信号,当变速杆12处于“3”挡位时,从“2”端子发出信号,当变速杆12处于“2”挡位或“L”挡位时,从“L”端子发出信号。
NSS18直接连接到仪表20上,在仪表20上设置“P”灯,“R”灯,“N”灯,“D”灯,“4”灯,“3”灯,“2”灯及“L”灯。
仪表20的“P”灯,“R”灯,“N”灯或“3”灯分别连接到NSS18的“P”端子,“R”端子,“N”端子或“2”端子上,当从“P”端子,
“R”端子,“N”端子或“2”端子发出信号时,各“P”灯,“R”灯,“N”或“3”灯点亮。
仪表20的“D”灯及“4”灯和NSS18的“D”端子以中间经由“D-4”开关22的状态连接,“D-4”开关22可以将从“D”端子发出的信号的传输方向切换到“D”灯侧和“4”灯侧。
仪表20的“2”灯及“L”灯和NSS18的“L”端子以中间经由“2-L”开关的状态连接,“2-L”开关可以把从“L”端子发出的信号的传输方向切换到“2”灯侧和“L”灯侧。
如图5所示,在变速杆12的基端侧上成一整体地设置半圆状的切换板26,切换板26从变速杆12向车辆右方突出。在切换板26上成一整体地设置圆柱形切换杆28,切换杆28从切换板26向车辆后方突出。
如图1所示,在基板82内,在变速杆12的车辆的右方,设置换挡锁定单元88,换挡锁定单元88备有箱体状壳体88A。如图3所示,在箱体状壳体88A内固定有电路基板90,在电路基板的靠近车辆后侧的端部上,设置连接器92。进而,在电路基板90的靠近车辆前侧的部位上,可拆卸地设置挡位检测部94,挡位检测部94中间经过电路基板90连接到连接器92上。挡位检测部94具有一对有弹性的薄板状的接触板94A,一对接触板94A相互不接触。一对接触板94A从壳体88A的靠近车辆左侧的侧面上突出,在变速杆12位于“P”挡位时,变速杆12将一个接触板94A向车辆前方推压,一对接触板94A相互接触。借此,由挡位检测装置94检测出变速杆12位于“P”挡位。
如图2所示,在壳体88A的上面竖直地设置三角形板状突出部96,在突出部96靠近车辆左侧(变速杆12侧)的侧面上,设置大致为圆柱形的支承轴98。在支承轴98的中心形成突出部96穿过的、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100,在贯通孔100的斜上方及斜下方,分别相互对峙地形成突出部96穿过的、截面为方形的插入孔100A。
构成检测机构的联杆30装配到支承轴98上,联杆30与变速杆12的切换板26及切换杆28相对应地设置在变速杆12的车辆的右方。
联杆30配备有长板状的联杆主体30A。如图4所详细表示的,在联杆主体30A上部的支承轴98侧的侧壁上突出地设圆筒状的配合凹部102,在配合凹部102的中央,突出设置圆柱状的贯穿轴104。在贯穿轴104的前端上形成相互对峙的一对截面为方形的固定突起104A。
这里,把各固定突起104A插入到各插入孔100A内,贯穿轴104穿过贯通孔100而配合之后,通过使联杆主体30A的下部向车辆前方转动,在把支承轴98的周面配合到配合凹部102的内周面上的状态下,各固定突起104A被固定到贯通孔100周边的突出部96上的同时,配合凹部102的底面与支承轴98的侧面接触。借此,联杆主体30A(联杆30)被支承在支承轴98上,能够以支承轴98的中心线(配置在变速杆12的“D”挡位与“2”挡位之间的图5的点划线)作为转动中心轴P,平行于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向变速杆12的规定方向的转动面)而转动。此外,如后面所述,借助变速杆12的转动,在联杆30转动的范围内,各固定突起104A的转动位置与各插入孔100A相互不一致,借此,阻止支承轴98对联杆30的支承被解除。进而,突出部96,支承轴98,贯通孔100,配合凹部102,贯穿轴104及固定突起104A具有作为导向部的功能,利用贯穿轴104向贯通孔100内的配合,支承轴98的周面向配合凹部102内周面的配合,固定突起104A向突出部96上固定以及配合凹部102底面向支承轴98侧面上的接触,对联杆30的转动进行导向。
在联杆主体30A与突出部96之间架设作为复位构件的受扭螺旋弹簧106,借此将联杆主体30A(联杆30)向图5的箭头A相反的方向加载。对于联杆主体30A的下部在壳体88A的靠近车辆左侧的侧面上设有可拆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制弹性构件108,弹性构件108向联杆主体30A的下部(车辆后方)呈三角锥状突出。被受扭螺旋弹簧106加载的联杆主体30A的下部与弹性构件108接触,借此,联杆主体30A(联杆30)稍稍竖起,且位于初始转动位置处。
对应于联杆主体30A的下部,在壳体88A的靠近车辆左侧的侧面上,形成构成导向部的导向壁110A和导向突出部110B,在导向壁110A配置在车辆左侧、同时导向突出部110B配置在车辆左侧的状态下,两者相互对峙。这里,如后面所述的那样,在借助变速杆12的转动联杆30转动的范围内,联杆主体30A的下部在导向壁110A与导向突出部110B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插入两者之间,联杆30的转动由导向壁110A与导向突出部110B进行导向。
如图5所详细表示的那样,对应于变速杆的“4”挡位、在联杆主体30A的上部上成一整体地形成第一臂32,第一臂32从联杆主体30A向车辆前方延伸。在第一臂32的前端,成一整体地设置有板状承载部32A,承载部32A的上表面指向车辆左方,并向车辆下方倾斜。这里,当变速杆12从“D”挡位向“4”挡位变更、切换板26向车辆右方移动时,承载部32A的上表面被切换板26推压,第一臂32向车辆下方(变速杆12的基端侧)位移,借此,联杆30向图5的箭头A的方向(特定方向)转动。
在联杆主体30A上,对应于变速杆12的“2”挡位,成一整体地设置第二臂34,第二臂34从联杆主体30A成L形地突出,其前端向车辆左方延伸。第二臂34的前端被弯曲,形成弯曲部34A,弯曲部34A的下表面指向车辆左方,并向车辆下方倾斜。这里,当变速杆12从“2”挡位向“L”挡位变更、切换杆28向车辆左方移动时,弯曲部34A的下表面被切换杆28推压,第二臂34向车辆上方(变速杆12的前端侧)位移,借此,连接30被向图5的箭头A方向转动。
在联杆主体30A的下部形成切口部36,切口部36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平行,其下端敞开。
在联杆30靠近的车辆右方,配置构成检测机构的第二检测部的滑块38,滑块38容纳在壳体88A内。滑块38配备有矩形板状的滑块主体40,在滑块主体40的靠近车辆左侧的侧面上,成一整体地设置圆柱形嵌入杆42。对应于嵌入杆42,在壳体88A的靠近车辆左侧的侧面上,于上述导向突出部110B的正下方形成穿透孔78,穿透孔78沿车辆前后方向是长边。嵌入杆42穿过穿透孔78、可滑动地嵌入到联杆主体30A的切口部36内,借此,滑块38伴随着联杆30的转动方向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
在滑块主体40的靠近车辆右侧的侧面上,安装规定数目(在本实施形式中为4个)的薄板状的接触板44。规定数目的接触板44向车辆上下方向并列排列,如图6所示,各接触板44的前端与后面所描述的检测构件48的靠近车辆左侧的侧面接触。
在滑块主体40的上端及下端上,分别成一整体地设置导向突起46,两个导向突起46分别从滑块主体40向车辆右方呈L形突出且相互对峙。
在滑块38的靠近车辆的右方,设置构成检测机构的第二检测部的矩形板状检测构件48,检测构件48被固定于上述电路基板90上并容纳在壳体88A内。在检测构件48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导向凹部50,通过把滑块38的各导向突起46嵌入到各导向凹部50内,对滑块38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进行导向。
在检测构件48的靠近车辆左侧的侧面上,沿车辆前后方向分别设置薄板状的“D”端子52A,“4”端子52B,“D-4”端子52C,“2-L”端子52D,“2”端子52E及“L”端子52F,并分别经过电路基板90连接到上述连接器92上。如图7所详细表示的,“D”端子52A设置在检测构件48的靠近车辆前侧端部起一直绵延到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处,“4”端子52B设置在比“D”端子52A的更靠近车辆的后方、检测构件48的靠近车辆后侧的端部上,“D-4”端子52C设置在“D”端子52A及“4”端子52B的正下方、从检测构件48靠近车辆前侧的端部起一直绵延到车辆后侧的端部处,“2-L”端子52D设置在“D-4”端子52C的正下方、从检测构件48的靠近车辆前侧端部直到车辆后侧的端部处,“2”端子52E设置在“2-L”端子52D的正下方、从检测构件48的靠近车辆前侧的端部直至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处,“L”端子52F设置在“2”端子52E的靠近车辆后方、位于检测构件48的靠近车辆后侧的端部上。
这里,在变速杆12位于“D”挡位及“2”挡位时,各接触板44的前端分别与“D”端子52A,“D-4”端子52C,“2-L”端子52D,“2”端子52E接触。
在变速杆12从“D”挡位向“4”挡位变更时以及在变速杆12从“2”挡位向“L”挡位变化时,伴随着联杆30向图5的箭头A方向的转动滑块38向车辆后方滑动,与该滑块成一整体地,各接触板44向车辆后方滑动,并分别与“4”端子52B,“D-4”端子52C,“2-L”端子52D,“L”端子52F接触。
借此,检测出变速杆12位于“D”挡位或“2”挡位,“4”挡位或“L”挡位中的哪一种位置。
检测构件48的“D”端子52A,“4”端子52B及“D-4”端子52C,相当于图8所示的上述“D-4”开关22,另一方面,检测构件48的“2-L”端子52D,“2”端子52E及“L”端子52F相当于图8所示的上述“2-L”开关24。
这里,当变速杆12位于“D”挡位或“2”挡位时,通过使各接触板44的前端分别与检测构件48的“D”端子52A,“D-4”端子52C,“2-L”端子52D,“2”端子52E接触,从而在“D-4”开关22中,从NSS18的“D”端子发出的信号的传输方向被指向仪表20的“D”灯侧,与此同时,在“2-L”开关24中,从NSS18的“L”端子发出的信号的传输方向被指向仪表20的“2”灯侧。因此,通过从“D”端子或“L”端子发出信号,“D”灯或“2”灯被分别点亮。
此外,当变速杆12处于“4”挡位或“L”挡位时,通过各接触板44的前端分别与检测构件48的“4”端子52B,“D-4”端子52C,“2-L”端子52D,“L”端子52F接触,从而在“D-4”开关22中,从NSS18的“D”端子发出的信号的传输方向被切换到仪表20的“4”灯侧的同时,在“2-L”开关24中,从NSS18的“L”端子发出的信号的传输方向被切换到仪表20的“L”灯侧。因此,通过从“D”端子或“L”端子发出信号,分别使“4”灯或“L”灯点亮。
进而,如图1所示在变速杆12的基端侧,成一体地设置作为连动构件及被锁定构件的基本上为圆柱形的杆112,杆112从变速杆12向车辆前方突出。杆112其截面形状呈向车辆左下方倾斜地突出的形状,杆112的下表面呈平面状。杆112与变速杆12的转动操作连动,同时,杆112的靠近车辆的左下部部位成为兼作固定面及解除固定面的接触面112A。
换挡锁定单元88对应于变速杆12位于“P”挡位时的杆112的位置,在车辆前侧部位,配备有作为锁定机构的换挡锁定机构118(与换挡锁定螺旋管同义)。
如图9及图13所详细表示的那样,换挡锁定机构118配备有下面开口的大致为箱体状的盒120,同时,盒120的下面由板状的盖122封闭,盒120及盖122构成上述壳体88A的一部分。在盒120的上表面固定有释放联杆124,并且,在盒120的上方,当变速杆12被配置在“P”挡位时,配置杆112。
在盒120内设置作为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的挡块126。挡块126具有板状的垂直壁128,垂直壁128垂直地配置,其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形成倾斜面128A。垂直壁128从盒120的上表面突出,并配置于当变速杆12配置在“P”挡位时的杆112的车辆的左方,垂直壁128的车辆右侧的侧面成为固定面128B。挡块126(垂直壁128)可向车辆的上下方向移动,同时,利用架设在它与盖122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130将其向车辆上方加载,借此,挡块126被配置在锁定位置(上侧位置)上。
挡块126具有基本上为板状的水平壁132,水平壁132呈水平地配置,同时与垂直壁128成为一个整体。在水平壁132的下表面设置一对保持钩134,一对保持钩134分别以L形截面向车辆下方(后面所述的磁铁150侧)突出,并且相互对峙。此外,在水平壁132的下表面设置规定数目的固定钩(图中省略),各固定爪向车辆下方突出。
在一对保持钩134之间滑动地插入四方形板状磁轭136,各保持钩134支承磁轭136的端部,借此,在磁轭136的下表面(吸附面136A)成敞开状态下,将磁轭136设置在挡块126上。磁轭136的壁厚小于水平壁132的下表面与各保持钩134前端之间的间隙,借此,磁轭136可相目对于挡块126自由地倾斜运动。
在磁轭136上形成规定数目(在本实施形式中为四个)的固定孔138,通过把上述固定钩插入到固定孔138中,防止磁轭136从挡块126上脱落。
在水平壁132上安装有减震器140,减震器140用橡胶制成,具有弹性。在减震器140上,在其上端及下端设有圆锥状部位,两个圆锥状部位由中间的圆柱状部位连接。减震器140下端的圆锥状部位与磁轭136的中央接触,借此,减震器140把磁轭136推压向车辆下方(后面所述的磁铁侧)。
在盒120内设置作为锁定构件的释放构件的滑块142。滑块142具有板状的滑动壁144,滑动壁144垂直地设置。滑动壁144穿过挡块126的水平壁132的基端,与挡块126的垂直壁128接触。此外,滑动壁144的上表面成为解除固定面144A,并向车辆右下方倾斜。进而,滑动壁144的上部从盒120的上面突出,当变速杆12配置在“P”挡位时,该滑动壁144的上部配置在杆112的车辆的左方。
在滑动壁144的下部上成一整体地设置有上面开口的箱体状的固定部146,固定部146配置在磁轭136的下方。滑块142(固定部146)可向上下方向移动,同时借助架设在它与盖122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148将其向上方加载,从而成为可配合的状态C。
在固定部146内,固定有作为电磁铁的磁铁150,因此,磁铁150总是与滑块142成一整体地移动,并且被配置在磁轭136的下方。磁铁150经过上述电路基板90及连接器92连接到制动器(图省略),并通过操纵制动器将车辆制动。此外,在变速杆12从“P”挡位向“R”挡位转动时操作制动器,则磁铁150的固定铁芯150A产生磁力,可被吸附在磁轭136上。
这里,在变速杆12从“P”挡位向“R”挡位转动时(变速杆12向车辆左方转动时),杆112与滑动壁144的上表面接触,将滑动壁144向下方推压,借此,滑块142及磁铁150向下方移动。
进而,这时,如果不操作制动器,如图10所示,磁铁150不产生磁力,磁轭136不附着在磁铁150上。因此,挡块126不向下方移动而配置在锁定位置(杆锁定状态A)。借此,杆112的移动被挡块126的垂直壁128阻止,不能把变速杆12充分向车辆左方转动,不能把变速杆12向车辆后方转动,阻止变速杆12从“P”挡位向“R”挡位的变更。
另一方面,这时操作制动器,则如图11所示,磁铁150产生磁力,借助该磁力,磁轭136附着在磁铁150上。因此,挡块126向下方移动,配置在释放位置(下侧的位置)(杆非锁定位置B)。借此,杆112的移动不被挡块126的垂直壁128所阻止,可以把变速杆12充分地向车辆左方转动,能够把变速杆向车辆后方转动,从而,允许变速杆从“P”挡位向“R”挡位变更。
此外,在变速杆12从“R”挡位向“P”挡位变更的情况下,在变速杆12被向车辆前方转动时,借助杆112的移动,推压挡块126的垂直壁128的倾斜面128A,从而挡块126向下方移动,它被配置在释放位置,与挡块126一起移动的磁轭136压紧磁铁150,滑块142向下方移动。借此,杆112的移动不会受到挡块126的垂直壁128及滑块142的滑动壁144的阻止,可以充分地将变速杆12向车辆前方转动,并且可以把变速杆12向车辆右方转动,从而可以把变速杆12从“R”挡位向“P”挡位变更。
进而,换挡锁定单元88经过连接器92连接到作为锁定机构的钥匙联锁机构200(参照图14)上。
在钥匙联锁机构200在图17所示的钥匙操作部202中,在主体204的表面侧形成钥匙插拔孔206。如图14所示,在该主体204的背面侧上可转动地支承有作为连动构件及被锁定构件的锁定凸轮208。当把点火开关钥匙210(操作构件)插入到前述钥匙插拔孔206中进行转动时,前述锁定凸轮208与该点火开关钥匙210连动,以转动中心线208A为中心可以在一定的转动范围内转动。在该锁定凸轮208的外周上形成凹部212,在该凹部212上形成兼作固定面和解除固定面的接触面212A。
在前述主体204上,与前述锁定凸轮208邻接、成一整体地形成盒214。电磁铁216固定在该盒214内,除此之外,具有固定构件218和释放构件220的锁定构件222可相对于盒214及电磁铁216移动地容纳于该盒内。在该锁定构件222的固定构件218上,面对锁定凸轮208形成挡块224,同时,相对于该挡块部224、在夹持电磁铁216的相反侧上,面对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形成具有磁轭226的吸附部228。在该锁定构件222的释放构件220上,在固定构件218的挡块部224与电磁铁216之间形成接触部230,同时,在它与电磁铁216之间形成夹持固定构件218的吸附部228的挤压部232。该固定构件218与释放构件220是向相对于该固定构件218的磁轭226的吸附面226A运动可向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起作用的吸引力F(参照图16)的方向X相对移动。
前述锁定构件222除固定构件218及释放构件220之外,还配备有连接在释放构件220的挤压部232与盒214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234,以及连接在释放构件220的接触部230与固定构件218的吸附部228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236。借助该压缩螺旋弹簧234的弹性力将固定构件218及释放构件220向前述锁定凸轮208加载,同时,借助所述压缩螺旋弹簧236的弹性力将释放构件220相对于固定构件218向前述锁定凸轮208的反向侧加载。在该固定构件218的挡块部224上形成固定面224A,同时,在该释放构件220的接触部230上形成与该固定面224A邻接的解除固定面230A,所述固定面224A及解除固定面230A的移动方向(电磁铁216的吸引力F的方向X)与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的转动轨迹的方向Y交叉。
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在图18所示的换挡操作部80中把变速杆12操作到“P”挡位(停车位置P),图17所示的点火开关钥匙210被操作到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ON位置及ST中的例如ACC位置)。前述锁定构件222的固定构件218和释放构件220均借助前述压缩螺旋弹簧234的弹性力被向锁定凸轮208加载,该固定构件218的吸附部228与消磁状态的电磁铁216接触,并且该释放构件220的挤压部232与吸附部228接触。此外,所述固定构件218的挡块部224与所述释放构件220的接触部230相互接触,所述挡块部224的固定面224A进入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的转动轨迹,同时,该接触部230的解除固定面230A也处于配合状态C,进入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的转动轨迹。
具体如下电气结构,即在把点火开关钥匙210从图14所示的状态向钥匙可插拔的位置240(LOCK位置)转动时,前述电磁铁216维持在消磁状态,其吸引力F消失。因此,当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按压释放构件202的接触部230的解除固定面230A时,如图15所示,释放构件220抗拒压缩螺旋弹簧234的弹性力而移动,其解除固定面230A从可配合的状态C退避的同时,固定构件218也经由压缩螺旋弹簧236被释放构件220按压而退避,成为钥匙非锁定状态A(非锁定状态)。在这种非锁定状态A中,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不与固定构件218的挡块部224的固定面224A接触而通过,因此可将点火开关钥匙210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向钥匙可插拔的位置240(锁定位置)操作,从而拔出。
在图18所示的换挡操作部80中,具体如下电气结构,即在变速杆12向“P”挡位以外的位置242被操作的状态下,在把如图17所示的点火开关钥匙210向钥匙可插拔的位置240(LOCK位置)转动的情况下,消磁的电磁铁210被激磁,产生吸引力F。因此,当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按压释放构件220的接触部230的解除固定面230A时,如图16所示,只有释放构件220抗拒压缩螺旋弹簧234的弹性力移动,其解除固定面230A从可配合状态C退避,固定构件218在其磁轭226的吸附面226A处被吸附到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上,变成钥匙锁定状态B(锁定状态)。在这种钥匙锁定状态B,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与固定构件218的挡块部224的固定面224A接触,所以不能把点火开关钥匙210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向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操作,不能拔出。
在图15所示的钥匙非锁定状态A下,在把点火开关钥匙210从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向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转动时,前述电磁铁216维持在消磁状态,其吸引力F被消除,返回到图14所示的状态。此外,在图16所示的钥匙锁定状态B,在把点火开关钥匙210向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转动时,激磁状态的电磁铁216被消磁,其吸引力F消失,返回到图14所示的状态。
下面,对本实施形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变速杆装置10中,当变速杆12从“P”挡位向“R”挡位转动时制动器没有被操作,则换挡锁定机构118的磁铁150不产生磁力。因此,如图10所示,磁轭136不附着在磁铁150上,挡块126被配置在锁定位置处,借此,由挡块126阻止变速杆12从“P”挡位向“R”挡位的变更。
另一方面,当变速杆从“P”挡位向“R”挡位侧转动时操作制动器,则磁铁150产生磁力。因此,如图11所示,通过借助该磁力磁轭136附着磁铁150上,挡块126向释放位置移动,借此,允许变速杆从“P”挡位向“R”挡位变更。
借助这种换挡锁定机构118,由于利用磁铁150的固定铁芯150A的吸引力进行杆锁定状态A与杆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所以和利用电磁线圈的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的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没有铁芯150A的进出,可使机构小型化,抑制铁芯150A的运动可节省电能。
进而,由于在不踩下制动器的杆锁定状态A下,磁铁150不通电,所以可进一步节省电能。
此外,可借助构成锁定构件的挡块126和滑块142,利用磁铁150的固定铁芯150A的吸引力自如地进行杆锁定状态A与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
进而,可以把构成锁定构件的挡块126和滑块142紧凑地集中起来,使机构小型化。
此外,借助对挡块126从杆非锁定状态B返回到杆锁定状态A的方式加载的压缩螺旋弹簧130,可以进一步自如地利用磁铁150的固定铁芯150A的吸引力进行杆锁定状态A与杆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
进而,借助使滑块142向返回前述可配合状态C那样地加载的压缩螺旋弹簧148,利用磁铁150的固定铁芯150A的吸引力更加自如地进行杆锁定状态A与杆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
进而,磁轭136可自由进行倾斜运动地设置在挡块126上。因此,由于盒120,盖122,挡块126,磁轭136,滑块142或磁铁150等的尺寸偏差以及将它们组装时所产生的偏差等原因,在磁轭136附着在磁铁150上时,即使磁铁150相对于磁轭136倾斜时,如图12所示,通过与磁铁150的倾斜相对应地磁轭136倾斜运动,可以防止磁轭136与磁铁150之间存在间隙。因此,防止磁轭136与磁铁150的紧密性降低,并且防止磁轭136与磁铁150之间的附着力下降。
进而,通过使设于挡块126上的一对保持钩134分别以L形截面突出到磁铁150侧,并支撑磁轭136的端部,使得磁轭136相对于挡块126可以自由倾斜地运动。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将磁轭136相对于挡块126可自由倾斜运动地设置。
此外,由于设置在挡块126上的减震器140具有弹性,将磁轭136压紧到磁铁150侧,所以可以抑制磁轭136的晃动,并且可以防止磁轭136附着到磁铁150时两者的接触音发生共振。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将变速杆装置10制成门式结构,但也可以如图19所示把变速杆装置制成所谓T原型的门式或者如图20所示制成所谓直线式(也包括T原型式)的结构。
这里,在图20所示的直线式的变速杆装置152中,将变速杆在导向孔154内进行导向,通过只向车辆前后方向转动就可以变更挡位。
此外,一般地,在直线式变速杆装置152中,在变速杆的前端上设置旋钮,同时,在变速杆的基端附近设置制动器销,通过推压旋钮,制动器销向变速杆轴向方向滑动。进而,在变速杆附近,设置形成规定的制动槽的制动板,当变速杆位于“P”挡位时推压旋钮,则制动销不能越过制动槽,阻止变速杆向“R”挡位的变更。
因此,为了在直线式变速杆装置152上配置换挡锁定机构118,例如,可以对应于变速杆配置在“P”挡位时的制动销的位置设置换挡锁定机构118。即,当变速杆从“P”挡位向“R”挡位转动时不操作制动器,则配置在锁定位置的挡块126的垂直壁128阻止制动销的滑动,因此,不能推压旋钮,阻止变速杆向“R”挡位的变更,另一方面,这时操作制动器,则挡块126的垂直壁128被配置在释放位置,不阻止制动销的滑动,因此,可以推压旋钮,在允许变速杆向“R”挡位变更的位置上设置换挡锁定螺旋管18。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其结构为,在变速杆从“P”挡位(规定挡位)向“R”挡位(其它挡位)侧转动时,一旦操作制动器,磁铁150产生磁力,但是其结构也可以是磁铁根据其它规定的条件产生磁力,同时,其结构也可以是根据特定的条件(例如变速杆从规定挡位向其它挡位转动时操作制动器)进行磁铁的消磁。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其结构为,在磁铁150不产生磁力时,挡块126配置在锁定位置,另一方面,在磁铁150产生磁力时挡块126配置在释放位置,但是,其结构也可以是磁铁产生磁力时挡块配置在释放位置,另一方面,磁铁不产生磁力时挡块配置在锁定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其结构为,将磁轭136设置在挡块126上,同时,把磁铁150设置在滑块142上,但是也可以采用把磁轭和磁铁设置在其它部件上的结构(例如,把磁铁设置在挡块上,把磁轭设置在滑块上)。进而,也可以采用不设置滑块仅设置挡块(固定构件)并且在把磁铁及磁轭中之一设置在该挡块上的同时,把磁铁及磁轭中的另一个固定到盒上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磁铁的不产生磁力时,借助加载力,挡块被配置在锁定位置,另一方面,当磁铁产生磁力时,挡块借助该磁力移动到释放位置。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采用把一对保持钩134设置在挡块126上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挡块上只设置一个保持钩或三个以上的保持钩的结构。
进而,在改变换挡锁定机构118的设置方向及部位进行配置的场合,有必要将适合于杆112的被锁定部与变速杆12成一体地设置,没有必要设置作为转动轴86的转动支点,可以中间经过联杆机构相对于变速杆连动。
进而,如图18所示,在变速杆装置10中,通过改变变速杆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转动位置,使变速杆12的“D”挡位和“2”挡位变更。
同时,变速杆12通过从“D”挡位向车辆右方转动从而向“4”挡位变更,这时,借助变速杆12换挡锁定单元88的联杆30向图5的箭头A的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变速杆12通过从“2”挡位向车辆左方转动从而向“L”挡位变更,这时,联杆30也借助变速杆12向图5的箭头A方向转动。
进而,利用图8所示的NSS18检测出变速杆1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位置。借此,如本实施形式所述,在变速杆1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位置在“D”挡位和“4”挡位相同,且“2”挡位与“L”挡位相同的情况下,检测出变速杆12位于“D”挡位或“4”挡位,以及“2”挡位或“L”挡位中哪种挡位。
此外,利用图5所示的滑块38及检测构件48检测联杆30的转动位置,借此,检测出变速杆12位于“D”挡位或“2”挡位,以及“4”挡位或“L”挡位的哪种位置。
从而,利用NSS18,滑块38及检测构件48可以检测出变速杆12处于“D”挡位,“4”挡位,“2”挡位以及“L”挡位中的哪一个位置。
这里,在变速杆12从“D”挡位向“4”挡位变更时以及变速杆12从“2”挡位向“L”挡位变更时,联杆30向图5中箭头A的方向转动。因此,检测联杆30的转动位置的滑块38的滑动方向仅为一个方向,滑动量减小,借此,可以缩小检测构件48的配置尺寸(图5中的宽度W),使检测构件48的配置空间更加紧凑可使装置小型化。
这里,联杆30的转动中心轴线P被配置在变速杆12的“D”挡位与“2”挡位之间,联杆30可以平行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垂直面(向变速杆12的规定方向的转动面)转动。
进而,在变速杆12从“D”挡位向“4”挡位变更时,通过变速杆12的切换板26使联杆30的第一臂32向车辆下方位移,使联杆30向图5的箭头A的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在变速杆12从“2”挡位向“L”挡位变更时,变速杆12的切换杆28使联杆30的第二臂34向车辆上方位移,联杆30向图5的箭头A方向转动。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联杆30总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的结构。
此外,在变速杆12从“D”挡位向“4”挡位变更时以及变速杆12从“2”挡位向“L”挡位变更时,即使变速杆的转动量不同时,通过调整第一臂32前端的承载部32A的倾斜角度以及第二臂34前端的弯曲部34A下表面的倾斜角度,总是能使联杆30的转动量一样。
进而,如图8所示,将关于NSS18检测出的变速杆1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量的信号输送到检测构件48中,根据检测出的联杆30的转动位置切换检测构件48所接收的信号的传输方向。因此,与对有关NSS18检测出的变速杆1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位置的信号和有关联杆30的转动位置的信号进行多路传输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单地构成变速杆12的挡位检测机构。
进而,如图1所示,采用换挡锁定单元88,由于它成一整体地配备有换挡锁定机构118,作为检测机构的联杆30,滑块38及检测构件48,所以,与分别设置换挡锁定机构和检测机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小型化。
进而,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联杆30的贯穿轴104向壳体88A的贯通孔100上的配合,壳体88A的支承轴98的周面向联杆30的配合凹部102内周面上配合,联杆30的固定突起104A向壳体88A的突出部96上的固定及配合凹部102的底面向支承轴98侧面上的接触,对联杆30的转动进行导向。而且,在壳体88A的导向壁110A与导向突出部110B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将联杆主体30A的下部插入两者之间,由导向壁110A和导向突出部110B导向联杆30的转动。借此,可以防止联杆30的转动向转动垂直方向(车辆左右方向)的晃动。
此外,通过使联杆30转动一直到联杆30的各固定突起104A的转动位置与壳体88A的各种插入孔100A相一致,可以把联杆30从壳体88A的支承轴98上卸下。因此,与本实施形式不同,在如图19所示的T原型门式及如图20所示的直线式(包括T原型式)变速杆装置中,在不需要联杆30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将联杆30从换挡锁定单元88上卸下,也可以在这些装置中通用这些换挡锁定单元。
进而,在借助变速杆12使联杆30向图5的箭头A方向转动时,受扭螺旋弹簧106给予联杆30向箭头A相反的方向的转动力,使联杆30恢复到初始转动位置,同时,向初始转动位置恢复的联杆30与具有弹性的弹性构件108接触。因此,可以防止联杆30复位到初始位置时的接触音。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变速杆12从“D”挡位(第一挡位)向“4”挡位(第三挡位)变更时,第一臂32向车辆下方(变速杆12的基端侧)位移,另一方面,变速杆12从“2”挡位(第二挡位)向“L”挡位(第四挡位)变更时,第二臂34向车辆上方(变速杆12的前端侧)位移,但也可以使其结构为,当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第一臂向变速杆的前端侧位移,当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第二臂向变速杆的基端侧位移。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其结构为,使NSS18直接连接到仪表20上,但也可以如图21所示,将NSS18(第一检测部)中间经由所谓发动机控制装置54间接地连接到仪表20上。
即,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在发动机控制装置54上设置“P”中间端子,“R”中间端子,“N”中间端子,“D”中间端子,“4”中间端子,“3”中间端子,“2”中间端子,及“L”中间端子。
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P”中间端子,“R”中间端子,“N”中间端子,“D”中间端子,“3”中间端子或“2”中间端子分别在NSS18的“P”端子,“R”端子,“N”端子,“D”端子,“2”端子或“L”端子上配线。
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D”中间端子和NSS18的“D”端子之间的配线与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4”中间端子是以中间经由“D-4”开关56的状态连接。“D-4”开关56可将“D”端子与“4”中间端子的连接接通或断开(ON·OFF)。
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2”中间端子和NSS18的“L”端子之间的配线与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L”中间端子以中间经由“2-L”开关58的状态连接。“2-L”开关58可以把“L”端子与“L”中间端子的连接接通或断开(ON·OFF)。
这里,当从NSS18的“P”端子,“R”端子,“N”端子或“2”端子发出信号时,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P”中间端子,“R”中间端子,“N”中间端子或“3”中间端子接收该信号,点亮仪表的“P”灯,“R”灯,“N”灯或“3”灯。
此外,上述“D-4”开关56相当于检测构件48的“D”端子52A,“4”端子52B,以及“D-4”端子52C,另一方面,上述“2-L”开关58相当于检测构件48的“2-L”端子52D,“2”端子52E以及“L”端子52F。
当变速杆12位于“D”挡位或“2”挡位时,通过各接触板44的前端分别与检测构件48的“D”端子52A,“D-4”端子52C,“2-L”端子52D,“2”端子52E接触,从而在“D-4”开关56中,NSS18的“D”端子与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4”中间端子的连接被断开(OFF),同时,在“2-L”开关58中,NSS18的“L”端子与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L”中间端子的连接被断开(OFF)。因此,通过从“D”端子或“L”端子发出信号,从而只有“D”中间端子或只有“2”中间端子接收信号,仪表“D”灯或“2”灯点亮。
此外,当变速杆12信号“4”挡位或“L”挡位时,通过各接触板44的前端分别与检测构件48的“4”端子52B,“D-4”端子52C,“2-L”端子52D,“L”端子52F接触,在“D-4”开关56中,NSS18的“D”端子与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4”中间端子的连接被接通(ON)的同时,在“2-L”开关58中,NSS18的“L”端子与发动机控制装置54的“L”中间端子的连接被接通(ON)。因此,通过从“D”端子或“L”端子发出信号,“D”中间端子及“4”中间端子或“2”中间端子及“L”中间端子分别接收该信号,仪表20的“4”灯或“L”灯点亮。
进而,在如图4所示的钥匙联锁机构200中,利用换挡锁定单元88的挡位检测部94(参照图2等)检测出变速杆12被操作到“P”挡位,在如图17所示的点火开关钥匙210从被操作到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的状态向点火开关钥匙210向钥匙可插拔的位置240(LOCK位置)转动时,电磁铁216变成消磁状态,其吸引力消失。因此,当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推压释放构件220的接触部230的解除固定面230A时,如图15所示,释放构件220抗拒压缩螺旋弹簧234的弹性力移动,其解除固定面230A从可配合状态C退避,同时固定构件218也中间经过压缩螺旋弹簧236由释放构件220推压面退避,变成钥匙非锁定状态A。在这种钥匙非锁定状态A,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不与固定构件218的挡块部224的固定面224A接触而通过,所以可以把点火开关钥匙210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向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操作,可以将其拔出。
另一方面,在变速杆12向“P”挡位以外的位置242被操作的状态下将点火开关钥匙210向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转动的情况下,消磁状态的电磁铁216被激磁,产生吸引力F。因此,当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推压释放构件220的接触部230的解除固定面230A时,如图16所示,只有释放构件220抗拒压缩螺旋弹簧234的弹性力移动,其解除固定面230A从可配合状态退避,固定构件218在其磁轭236的吸附面226A处被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吸引,变成钥匙锁定状态B。在这种钥匙锁定状态B,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与固定构件218的挡块部224的固定面224A接触,所以点火开关钥匙210不能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向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操作,不能将其拔出。
这里,采用这种钥匙联锁机构200,由于利用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的吸引力进行钥匙锁定状态B与钥匙非锁定状态A之间的切换,与利用电磁螺旋管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的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没有铁芯216A的进出,可使机构小型化,同时抑制铁芯216A的动作可节省电能。
进而,在可以拔出点火开关钥匙210的钥匙非锁定状态A,电磁铁216不通电,所以可进一步节省电能。
此外,借助构成锁定构件222的固定构件218和释放构件220,利用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的吸引力F可自如地进行钥匙锁定状态B与钥匙非锁定状态A之间的切换。
进而,可以把构成锁定构件222的固定构件218与释放构件220紧凑地加以集中,可使机构小型化。
此外,借助以从钥匙锁定状态B返回到钥匙非锁定状态A的方式向固定构件218加载的锁定构件222的压缩螺旋弹簧236,可以自如地利用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的吸引力F进行钥匙锁定状态B与钥匙非锁定状态A之间的切换。
进而,借助以使释放构件220返回前述可配合状态C的方式加载的锁定构件222的压缩螺旋弹簧234,可以更进一步自如地利用电磁铁216的固定铁芯216A的吸引力F进行钥匙锁定状态B与钥匙非锁定状态A之间的切换。
此外,由于在换挡锁定单元88上设置检测变速杆12位于“P”挡位的挡位检测部94,所以,与挡位检测部与换挡锁定单元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使之小型化。
进而,挡位检测部49可以从换挡锁定单元88上卸下。因此,在与利用电力进行动作的本实施形式的点火开关钥匙200不同并且在点火开关钥匙利用机械方式等而动作时无需挡位检测部94的变速杆装置中,可以将挡位检测部94从换挡锁定单元88上卸下,也可以把换挡锁定单元88共用于这种变速杆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在电磁铁216固定在盒214上的同时,锁定构件222的固定构件218及释放构件220可以一起相对于盒214移动。代替这种结构,在使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与释放构件可以相对于盒214一起移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但使该固定构件与电磁铁是可以成一整体地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把对电磁铁的吸附面固定到盒上。
此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作为锁定构件222只设置固定构件218及释放构件220其中之一,将该固定构件218及释放构件220中之一向锁定凸轮208的相反侧加载,同时可以向锁定凸轮208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把电磁铁216及吸附面226A中之一设置在该固定构件218及释放构件220之一上的同时,将电磁铁216及吸附面226A中的另一个固定到盒214上。借此,在电磁铁216被激磁时,固定构件218及释放构件220中之一向锁定凸轮208侧移动,可以和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接触。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采用设置钥匙联锁机构200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上述换挡锁定机构118用作钥匙联锁机构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邻接图14所示的锁定凸轮208在主体204上形成换挡锁定机构118的盒120。进而,换挡锁定机构118的滑块142在滑动壁144的前端倾斜面上进入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的转动轨迹。此外,换挡锁定机构118的挡块126固定在盒120上。
在这种结构中,由换挡锁定单元88的挡位检测部94检测出变速杆12被操作到“P”挡位,从如图17所示点火开关钥匙210被操作到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例如ACC位置)的状态,把点火开关钥匙210转动到钥匙可插拔的位置240(LOCK位置)的情况下,磁铁150处于消磁状态,其吸引力F消失。因此,当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推压滑动壁144的前端倾斜面时,滑块142抗拒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性力移动,从可配合状态C退避,变成钥匙非锁定状态A(非锁定状态)。在该钥匙非锁定状态A,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不被滑动壁144的前端倾斜面阻碍,可以通过,所以可以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向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操作,可以将其拔出。
另一方面,在变速杆12向“P”挡位以外的位置242操作的状态下,将点火开关钥匙210向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转动的情况下,消磁状态的磁铁150被激磁,产生吸引力。因此,设在挡块126上的磁轭136的吸附面136A被吸附到磁铁150的固定铁芯150A上,滑块142不能移动,变成钥匙锁定状态B(锁定状态)。在该钥匙锁定状态B,锁定凸轮208的接触面212A与滑动壁144的前端倾斜面接触,所以,不能把点火开关钥匙210从钥匙转动操作位置238(ACC位置)向钥匙可插拔位置240(LOCK)位置操作,不能将其拔出。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将变速杆装置设置在车内的底板上,但也可以将变速杆装置设置在车内的仪表盘上。
下面参照图22至图26说明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换挡锁定机构300(锁定机构)。
如图22及图23所示,该换挡锁定机构300配备有:由盒主体302A以及相对于该盒主体302A的上端部被覆的在底部的相反侧的盖302B构成的盒302;可移动地容纳在该盒302内的具有固定构件304和释放构件306的锁定构件308;以及容纳在该固定构件304内的电磁铁310。
前述锁定构件308的固定构件304备有以下部分,它们是:前述电磁铁310从下方插入于其中,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参照图26)向下方敞开的容纳部312;在该电磁铁310容纳于其中的状态下将磁铁310的配线310B侧堵住那样地贴紧在该容纳部312的一侧的盖314;向该容纳部312的上方突出的挡块部316;以及在该容纳部312的两侧指向下方设置的弹簧支持部318。
前述锁定构件308的释放构件306呈L形,配备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框状滑块320,以及从该滑块320的下端突出设置的载置台部322。在该滑块320的上端部上,形成接触部324。磁轭326嵌入到该载置台部322内,该磁轭326上的吸附面326A向上方敞开。
如图24所示,在前述锁定构件308的固定构件304及释放构件306可移动地容纳在盒主体302A内的状态下,固定构件304的容纳部312载置于该释放构件306的载置台部322上,前述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如图26所示与该载置台部322的磁轭吸附面326A对峙,同时,固定构件304的两个弹簧支持部318与该载置台322的两侧相邻。进而,在这种容纳状态下,固定构件304排列在释放构件306的框状滑块320上,该固定构件304的容纳部312的一部分插入到该框状滑块320内,同时,该固定构件304的挡块部316与该滑块320的接触部邻接。前述电磁铁310与前述固定构件304一起移动,该固定构件304和电磁铁310与前述释放构件306相对于该释放构件306的磁轭326的吸附面326A起作用,可向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的吸引力F(参照图26)方向Y相对移动。
前述锁定构件30除固定构件304及释放构件306之外,还备有压接该释放构件306的大直径压缩螺旋弹簧328(弹簧),压接该固定构件304的一对小直径压缩螺旋弹簧330(弹簧)。该大直径压缩螺旋弹簧328位于前述盒体302A内并载置于其底部上,紧贴在释放构件306的载置台部322的下侧。所述两个小直径压缩螺旋弹簧330位于前述盒体302A内并载置于其底部,被插入到固定构件304的两个弹簧支持部318内。借助这些压缩螺旋弹簧328,330的弹性力,将固定构件304及释放构件306向上方加载,所述固定构件304的挡块316及所述上方构件306的接触部324可以从盒302的盖302B向上方突出。在该固定构件304的挡块部316上,于面对释放构件306的接触部324的一侧上,形成沿前述吸引力的方向Y的固定面316A。在该释放构件306的接触部324上相对于所述挡块部316的相反侧,形成有解除固定面324A。该解除固定面324A从上方向下方以远离所述挡块部316的固定面316A的方式相对于前述吸引力的方向Y倾斜。
在图25所示的汽车的门式换挡操作部332上,如图26中简略地将其一部分所表示的那样,变速杆334(操作构件)是在前述固定构件304及释放构件306附近以支轴334A为中心可转动地被支承地,而且在所述固定构件304的挡块部316及所述释放构件306的接触部324附近具有作为连动构件及被锁定部的突起336。在该突起336的前端部上,形成兼作固定面与解除固定面的接触面336A。在该固定构件304的挡块部316的固定面316A和所述释放构件306的接触部324的解除固定面324A中,它们的移动方向(前述电磁铁310的吸引力F的方向Y),与在变速杆334的停车位置P(特定位置)上所述突起336的接触面336A以前述支轴334A为中心转动的转动轨迹的方向X交叉。
在图26A所示的状态,图25所示的变速杆334被操作到停车位置。借助各压缩螺旋弹簧328,330(参照图24)将前述锁定构件308的固定构件304和释放构件306全部向上方加载使之停止,在固定构件304内处于消磁状态的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与所述释放构件306的磁轭326的吸附面326A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构件306处于可配合状态C,该变速杆334的突起336面对所述释放构件306的接触部324的解除固定面324A并且停止运动。
起动时在未踩下制动器(图中未示出)的状态下,在把图25所示的变速杆334从停车位置P向停车位置P以外的位置338操作时,保持前述电磁铁310的消磁状态消除其吸引力F。因此,当变速杆334的突起336的接触面336A推压释放构件306的接触部324的解除固定面324A时,如图26B所示,只有释放构件306抗拒压缩螺旋弹簧328的弹性力向下方移动变成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与磁轭326的吸附面326A相互离开的杆锁定状态A(锁定状态)。在这种杆锁定状态A,由于变速杆334的突起336的接触面336A与固定构件304的挡块部316的固定面316A接触,所以不能把变速杆334从停车位置P向停车位置P以外的位置338操作。
起动时,在踩下制动器(图中未示出)的状态下,在把图25所示的变速杆334从停车位置P向停车以外的位置338操作时,前述电磁铁310被激磁,产生吸引力F。因此。当变速杆334的突起336的接触面336A推压释放构件306的接触部324的解除固定面324A时,如图26C所示,变成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与磁轭326的吸附面326A相互吸引并且释放构件306与固定构件304成一体地抗拒各压缩螺旋弹簧328,330的弹性力向下方移动的杆非锁定状态B(非锁定状态)。在杆非锁定状态B,由于变速杆334的突起336的接触面336A不与固定构件304的挡块部316的固定面316A接触,可以通过,因此可以将变速杆334从停车位置P向停车位置P以外的位置338操作。
在图26C所示的杆非锁定状态B,在将变速杆334向停车位置P转动的场合,处于激磁状态的电磁铁310被消磁,其吸引力F消失,返回到图26A所示的状态。此外,在图26B所示的杆锁定状态A,在将变速杆334向停车位置P转动时,前述电磁铁310保持在消磁状态,在其吸引力F被取消的状态下,返回图26A所示的状态。
采用这种换挡锁定机构300,由于利用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的吸引力F进行杆锁定状态A与杆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所以和利用电磁线圈的插棒式铁芯(可动铁芯)的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没有铁芯310A的进出,可以小型化,同时,抑制铁芯310A的运动,可节省电能。
进而,由于在不踩下制动器时的杆锁定状态A下电磁铁310不通电,所以可进一步节省电能。
此外,借助构成锁定构件308的固定构件304和释放构件306,可以利用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的吸引力F自如地进行杆锁定锁定状态A与杆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
进而,可以把构成锁定构件308的固定构件304与释放构件306紧凑地集中起来,使之小型化。
此外,借助以从杆非锁定状态B返回到杆锁定状态A的方式对固定构件304进行加载的锁定构件308的压缩螺旋弹簧330,并利用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的吸引力F更进一步自如地进行杆锁定状态A与杆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
进而,借助以把释放构件306返回到可配合状态C的方式加载的锁定构件308的压缩螺旋弹簧328,并利用电磁铁310的固定铁芯310A更进一步自如地进行杆锁定状态A与杆非锁定状态B之间的切换。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锁定构件308的固定构件310及释放构件306可以一起相对于盒302移动,同时,该固定构件304与电磁铁310可以成一整体地移动。在其结构相同,但改变设置本机构的方向及部位进行配置的情况下,对于适合于前述突起336的被锁定部,既没有必要对变速杆334成一整体地设置,也没有必要设置作为支轴334A的转动支点,可以中间经过联杆机构等与变速杆334连动。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其结构为,将换挡锁定机构300用于门式换挡操作部332,但也可以将这种换挡锁定机构用于T原型的门式及直线式(包括T原型式)的换挡操作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锁定机构是用于进行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之间的切换的锁定机构,利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没有铁芯的进出,使机构小型化,同时抑制铁芯的运动节省电能。
进而,本发明的变速杆装置,用于门式变速杆装置,适合于使第二检测部的配置空间紧凑化及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的换挡锁定单元特别适用于门式变速杆装置,适合于小型化。

Claims (22)

1、一种锁定机构,它适用于变速杆装置、且具有不能把操作构件向规定位置操作的功能,其特征为,它配备有可与前述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的连动构件,以及具有电磁铁和磁力吸附部、且可相对于该连动构件固定和拆卸的锁定构件,
该锁定构件基于电磁铁的固定铁芯与所述磁力吸附部之间的吸引力,可以处于不能将前述操作构件向规定的位置操作的锁定状态,以及可以将前述操作构件向规定位置进行操作的非锁定状态;所述铁芯相对于所述电磁铁固定,并与所述磁力吸附部机械地分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它是一种换挡锁定机构,它将前述操作构件作为变速杆,将前述规定位置作为前述变速杆的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将前述连动构件作为可以和前述变速杆的操作连动的被锁定构件,
并且具有不能把前述变速杆从特定位置向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操作的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构件在锁定状态下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消失,从而把前述连动构件固定,在非锁定状态下,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产生吸引力,从而可以解除对前述连动构件的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机构配备有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具有在锁定状态下与设在前述连动构件上的固定面接触的固定面,所述释放构件具有可以与设在前述连动构件上的解除固定面接触的解除固定面;
前述电磁铁与前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的其中之一一起移动,该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的其中之一及电磁铁,相对于前述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中的另外一个可以相互进行相对运动,并且,前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另外一个具有在非锁定状态下被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吸引的吸附面;
该释放构件采取可以利用其解除固定面与前述连动构件的解除固定面配合的可配合状态,伴随着这种配合,在解除被前述电磁铁吸附的状态下,可以使前述固定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同时,在被前述电磁铁吸附的状态下,可以使前述固定构件处于非锁定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它是一种钥匙联锁,其把前述操作构件作为点火开关钥匙,把前述规定位置作为前述点火开关钥匙的钥匙的可插拔位置,把前述连动构件作为可相对于前述点火开关钥匙的转动操作连动的被锁定构件,
并且,在把前述变速杆操作到停车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不可能把点火开关钥匙从钥匙的转动操作位置向钥匙的可插拔位置切换的功能。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构件在锁定状态下被前述电磁铁吸附从而将前述连动构件固定,在非锁定状态下从前述电磁铁的吸附中被解脱出来,从而可以解除对前述连动构件的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构件至少配备有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两者之中的前述释放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具有在锁定状态下与设在前述连动构件上的固定面接触的固定面,所述释放构件具有可以与设于前述连动构件上的解除固定面接触的解除固定面;
该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至少前述释放构件可以相对于前述电磁铁移动的同时,可以相对于前述电磁铁移动的所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一个具有在锁定状态下被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吸附的吸附面;
或者该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中的至少前述释放构件在锁定状态下可以相对于被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吸附的吸附面移动的同时,可以相对于前述吸附面移动所述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可以与前述电磁铁一起移动;
前述释放构件采取可以用其解除固定面和前述连动构件的解除固定面配合的可配合状态,随着这种配合,可以使前述固定构件及释放构件之一处于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
8、如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机构的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的至少一个向相对前述吸附面起作用的前述电磁铁的固定铁芯的吸引力的方向移动;
前述固定构件的固定面及前述释放构件的解除固定面中的至少一个与前述连动构件的固定面及解除固定面的至少一个的运动轨迹的方向交叉,并向前述吸引力的方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构件配备有以将固定构件从非锁定状态恢复到锁定状态的方式加载的弹簧。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构件的固定构件和释放构件相互之间是可以相对移动的,并且,前述锁定构件配备有以将固定构件从锁定构件返回到非锁定状态的方式加载的弹簧。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前述锁定构件配备有进行使释放构件返回到前述可配合状态那样地加载的弹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配备有与前述电磁铁相对应地可自由倾斜地设置的,在前述电磁铁产生磁力时,借助该磁力附着在前述电磁铁上的磁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配备有向前述电磁铁侧以截面形状为L形突出地设置的、通过支持前述磁轭的端部使前述磁轭自由倾斜运动的保持钩。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定机构,其特征为,它配备有具有弹性、并将前述磁轭压紧到前述电磁铁侧的减震器。
15、一种变速杆装置,它配备有:可以在规定方向及规定方向的两个侧方转动地设置的变速杆,所述变速杆通过在规定方向变更转动位置从而变更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并且通过从第一挡位向规定方向的一侧转动从而向第三挡位变更,同时通过从第二挡位向规定方向的另一侧转动从而向第四挡位变更;
可对应于前述变速杆转动地设置的联杆,它在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以及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利用前述变速杆向同一个特定的方向转动;
连接到前述变速杆上,检测在前述变速杆的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的第一检测部;
以及连接到前述联杆上、检测前述联杆的转动位置的第二检测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为,前述联杆是其转动中心轴线配置在前述变速杆的第一挡位与第二挡位之间,从而能够与向前述变速杆规定方向的转动面基本上平行地转动,同时具有对应于前述变速杆的第三挡位的第一臂以及对应于前述变速杆的第四挡位的第二臂;当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前述变速杆使前述第一臂向前述变速杆的前端侧及基端侧中的一侧位移,从而使前述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当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前述变速杆使前述第二臂向前述变速杆的前端及基端侧中的另一侧位移,从而使前述联杆向特定方向转动。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其特征为,前述第一检测部将所检测出的有关前述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的信号传输到前述第二检测部,
前述第二检测部根据检测出来的前述联杆的转动位置切换所接收到的前述信号的传输方向。
18、一种换挡锁定单元,它构成变速杆装置,所述变速杆装置配备有:可在规定方向及规定方向的两侧转动地设置的变速杆,所述变速杆通过在规定方向变更转动位置从而变更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并且,通过从第一挡位向规定方向的一侧转动从而向第三挡位变更,同时,从第二挡位通过向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转动从而向第四挡位变更;
以及连接到前述变速杆上、检测前述变速杆在规定方向的转动位置的第一检测部,其特征为,
它成一整体地配备有具有不能从特定位置向特定位置以外的位置操作前述变速杆的功能的换挡锁定机构,以及检测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以及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的变更的检测机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前述检测机构配备有:对应于前述变速杆可转动地设置的、当前述变速杆从第一挡位向第三挡位变更时以及前述变速杆从第二挡位向第四挡位变更时,借助前述变速杆向同一个特定方向转动的联杆;
以及连接到前述联杆上、检测前述联杆的转动位置的第二检测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它配备有对应于前述联杆设置的、对前述联杆向特定方向的转动进行导向的导向部。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配备有设置在前述联杆、给予前述联杆以向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转动力、使前述联杆复位到初始转动位置的复位构件,以及
具有弹性、向初始转动位置复位的前述联杆接触的弹性构件。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挡锁定单元,其特征为,它配备有检测前述变速杆处于特定挡位位置的挡位检测部。
CNB018027830A 2000-09-19 2001-09-19 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换挡锁定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7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83606 2000-09-19
JP283606/2000 2000-09-19
JP283606/00 2000-09-19
JP296197/2000 2000-09-28
JP296197/00 2000-09-28
JP2000296197 2000-09-28
JP2001160452 2001-05-29
JP160452/2001 2001-05-29
JP160452/01 2001-05-29
JP186788/2001 2001-06-20
JP186788/01 2001-06-20
JP2001186788 2001-06-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2844A CN1392844A (zh) 2003-01-22
CN1277704C true CN1277704C (zh) 2006-10-04

Family

ID=27481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278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704C (zh) 2000-09-19 2001-09-19 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换挡锁定单元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6852065B2 (zh)
EP (2) EP1795782B1 (zh)
JP (1) JP4084186B2 (zh)
KR (2) KR100697814B1 (zh)
CN (1) CN1277704C (zh)
AU (1) AU2001288062A1 (zh)
BR (1) BR0107236A (zh)
CA (1) CA2391901C (zh)
DE (2) DE60140423D1 (zh)
ES (2) ES2333940T3 (zh)
WO (1) WO20020244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7695A (ja) * 2001-10-25 2003-05-08 Tokai Rika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DE10247068A1 (de) * 2002-10-09 2004-04-22 ZF Lemförder Metallwaren AG Fahrstufen-Eingabeeinheit
DE10255214B4 (de) * 2002-11-27 2006-05-04 Daimlerchrysler Ag Sperreinrichtung für einen Wahlhebel und Verfahren zum Sperren eines Wahlhebels
US20040118236A1 (en) * 2002-12-19 2004-06-24 Mannoh Kogyo Co., Ltd. Gate type shift lever apparatus
DE10307109A1 (de) * 2003-02-19 2004-09-02 ZF Lemförder Metallwaren AG Schaltvorrichtung für ein automatisches Kraftfahrzeuggetriebe mit einer Sperrvorrichtung für den Wählhebel
US20060060019A1 (en) * 2004-08-23 2006-03-23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automatic selector thereof
JP4518869B2 (ja) * 2004-08-23 2010-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US20080022805A1 (en) * 2006-07-28 2008-01-31 Brian Douglas Howe Shift lever locking mechanism
US20080092608A1 (en) * 2006-07-28 2008-04-24 Yong Qiang Wang Electrical park lock mechanism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20080178645A1 (en) * 2006-12-28 2008-07-31 Brian Douglas Howe Shift lock mechanism using nickel titanium
KR100925933B1 (ko) * 2008-07-24 2009-11-09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기 차량의 키 인터 록 시스템
DE102009034695A1 (de) * 2009-07-24 2011-01-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Wählhebel für Wechselgetriebe
KR101113570B1 (ko) * 2009-12-01 2012-0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키 인터록 장치
JP5627983B2 (ja) * 2010-01-21 2014-11-1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011225200A (ja) * 2010-03-30 2011-11-10 Fuji Kiko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US8539851B2 (en) * 2010-09-14 2013-09-24 Lawrence Andrew Hoffman Mod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shift device
CN102001285A (zh) * 2010-11-24 2011-04-06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防爆车用最高时速转换装置
CN102069711B (zh) * 2010-12-03 2013-08-07 北京路特思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锁档装置
JP5823244B2 (ja) * 2011-10-13 2015-11-2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FR2981717B1 (fr) * 2011-10-19 2013-12-2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actionnement du verrouillage et du deverrouillage de la position " parking " d'un levier de selection de vitesses monte sur une grille en escalier
DE102012211309A1 (de) * 2012-06-29 2014-01-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althebelvorrichtung zur Betätigung eines Fahrzeuggetriebes
KR101462919B1 (ko) * 2013-11-15 2014-11-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공용변속레버와 브라켓 체결구조
JP6013387B2 (ja) * 2014-03-14 2016-10-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操作装置
CN105650265B (zh) * 2014-11-18 2019-05-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变速器
US10267417B2 (en) 2015-08-26 2019-04-23 Ghsp, Inc. Shifter with noiseless BITSI shift lever control
US9970537B2 (en) * 2016-02-01 2018-05-15 Dura Operating, Llc Lock assembly for shifter
CN105736687B (zh) * 2016-04-18 2018-02-23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换挡操纵机构及具有该换挡操纵机构的变速器和车辆
CN105805291B (zh) * 2016-04-18 2018-05-1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换挡操纵机构及具有该换挡操纵机构的变速器和车辆
CN109070742B (zh) * 2016-04-20 2021-09-2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换挡装置
JP6698043B2 (ja) * 2017-03-14 2020-05-2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KR101976448B1 (ko) * 2018-01-02 2019-05-10 경창산업주식회사 변속 제어 레버 장치
CN110974307B (zh) * 2019-12-26 2023-02-28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锁定装置及超声装置
CN114190182B (zh) * 2021-11-18 2023-03-03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高枝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7934Y2 (zh) * 1981-03-10 1989-11-15
DE3138827A1 (de) * 1981-09-30 1983-04-14 Wabco Westinghouse Fahrzeugbremsen GmbH, 3000 Hannover Gangwaehler fuer ein getriebe
JPH0719879Y2 (ja) * 1988-12-27 1995-05-10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At車用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JPH0388649U (zh) * 1989-12-28 1991-09-10
JPH0462457A (ja) 1990-07-02 1992-02-27 Canon Inc 表面状態検査装置
JPH0462457U (zh) * 1990-09-29 1992-05-28
JPH0462547U (zh) * 1990-10-04 1992-05-28
US5211271A (en) * 1991-01-17 1993-05-18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Company, Div. Of Jsj Corp. Lockout mechanism and system for vehicle shifter
JPH0538451A (ja) 1991-08-08 1993-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触媒組成物
JP2600680Y2 (ja) * 1991-10-29 1999-10-1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操作装置のドライブチェンジスイッチ機構
EP0575658B1 (en) * 1992-06-30 1998-10-28 Aisin Aw Co., Ltd. Shift system having a manual speed selecting mechanism for a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H0647767A (ja) 1992-07-29 1994-02-22 Tokai Rubber Ind Ltd 樹脂ホースの製造方法
JPH0647767U (ja) * 1992-12-04 1994-06-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759042B2 (ja) 1993-06-18 1998-05-28 ワイケイケイアーキテクチュラル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出 窓
JPH074142U (ja) * 1993-06-21 1995-01-20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US5562568A (en) * 1994-08-18 1996-10-08 Dura Mechanical Components, Inc. Brake-transmission-ignition key interlock system
US5489246A (en) * 1994-08-29 1996-02-06 Pontiac Coil, Inc. Electronic park lock
JPH08320062A (ja) * 1995-03-17 1996-12-03 Chuo Spring Co Ltd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JPH08253043A (ja) * 1995-03-17 1996-10-01 Kojima Press Co Ltd 自動変速機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US5522277A (en) * 1995-06-12 1996-06-04 Carter Automotive Company, Inc. Electrically-operated latch
JPH0928071A (ja) * 1995-07-12 1997-01-28 Tokai Rika Co Ltd 電磁ソレノイド
JP3011653B2 (ja) * 1995-12-11 2000-02-21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ゲート式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3392312B2 (ja) * 1996-12-25 2003-03-31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フトレバーの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EP0978670A3 (en) * 1998-08-03 2002-07-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drive system adapted to prevent erroneous shifting of transmission, and shift lever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GB9820243D0 (en) * 1998-09-18 1998-11-11 Kelsey Hayes Co Electrical actuator
JP3688923B2 (ja) * 1999-02-09 2005-08-3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140423D1 (de) 2009-12-24
CA2391901C (en) 2007-03-27
WO2002024479A1 (fr) 2002-03-28
DE60135398D1 (de) 2008-09-25
JPWO2002024479A1 (ja) 2004-01-29
JP4084186B2 (ja) 2008-04-30
EP1231094A4 (en) 2006-04-26
US20030097897A1 (en) 2003-05-29
ES2312148T3 (es) 2009-02-16
EP1795782B1 (en) 2008-08-13
EP1795782A1 (en) 2007-06-13
CA2391901A1 (en) 2002-03-28
CN1392844A (zh) 2003-01-22
US6852065B2 (en) 2005-02-08
KR20060093134A (ko) 2006-08-23
KR100659788B1 (ko) 2006-12-19
BR0107236A (pt) 2002-07-09
EP1231094B1 (en) 2009-11-11
KR100697814B1 (ko) 2007-03-20
EP1231094A1 (en) 2002-08-14
AU2001288062A1 (en) 2002-04-02
KR20020067521A (ko) 2002-08-22
ES2333940T3 (es) 2010-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7704C (zh) 锁定机构、变速杆装置以及换挡锁定单元
CN100338697C (zh) 闩锁和耦联
CN1197327C (zh) 便携电话的铰链机构
CN1769999A (zh) 投影机
CN1197096C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2858C (zh) 电动车辆充电系统
CN1166679A (zh) 断电装置
CN1248272C (zh) 电磁开关设备
CN101060761A (zh) 用于支架和电子装置的枢转机构
CN1812162A (zh) 用于装载在电子装置上的电池器件
CN1236536C (zh) 具有改进的安装在din导轨上的连接器的电路断续器
CN2819373Y (zh) 盘片搬送装置
CN1537744A (zh) 车辆档位切换装置
CN1061453C (zh) 光盘设备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667484A (zh) 抗抖动装置
CN1993968A (zh) 便携式通信终端
CN1961491A (zh) 用于打开和关闭便携式电话的滑动机构
CN1211092A (zh) 联接器
CN1628359A (zh) 致动器
CN1577564A (zh) 碟片装置
CN1581666A (zh) 振动波线性电动机
CN2802652Y (zh) 盘片播放装置
CN2839501Y (zh) 用于将薄板或者薄壁固定在薄板支架或者壁支架上的快速固定装置
CN1236490C (zh) 电子部件装设方法和电子部件装设工具
CN1463573A (zh) 电子设备及信息再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