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7096C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7096C
CN1197096C CNB991228669A CN99122866A CN1197096C CN 1197096 C CN1197096 C CN 1197096C CN B991228669 A CNB991228669 A CN B991228669A CN 99122866 A CN99122866 A CN 99122866A CN 1197096 C CN1197096 C CN 119709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ke
iron core
electromagnet
contact
arm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91228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6500A (zh
Inventor
宫崎克二
下村勉
西川丰隆
达胜
牧野全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3467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017343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11809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101499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256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6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70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709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2050/367Methods for joining separate core and L-shaped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电磁铁,它包括:呈L形且具有弯曲表面部的板状磁轭;与上述磁轭连接且绕有线圈的矩形铁芯;为上述磁轭的一端作枢轴式的可旋转支承且为上述线圈驱动的衔铁;以及借助旋转压配合使所述衔铁与所述铁芯偶联的耦合装置。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发明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小型继电器”一类中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图1以透视图示明常规电磁继电器中所具有的电磁铁。此图所示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的磁轭1011,形如L且包括弯曲表面部1111。弯曲表面部1111中形成出矩形通孔1112。棒状铁芯构型成使其一端的剖面略比矩形通孔1112小,而另一端有凸缘1122。铁芯1082的一端插入通孔1112,借此固定磁轭1011和铁芯1082。电磁铁固定结构中的磁轭1011和铁芯1082与线圈组件1113一起使用,此组件包括的柱形线圈架1131上绕有线圈1132,线圈1132上电连接一对线圈端子1133,由此而形成电磁铁。
图2是示明另一种常规电磁铁的部件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2中所示电磁铁的透视图。在图2所示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形如L的部件,即磁轭1091包括弯曲表面部1911,在弯曲表面1911中形成矩形通孔1912。铁芯1092呈L形,一端的剖面略大于通孔1912而另一端为弯曲的。铁芯1092的一端插入通孔1912,由此固定磁轭1091和铁芯1092。电磁铁固定结构中的磁轭1091和铁芯如图2与3所示与线圈组件1023一起使用,此组件包括的柱形线圈架1231上绕有线圈1232,线圈1232上电连接一对线圈端子,由此形成电磁铁。
JP-A-9-314255中公开了一种金属件固定法,它能用压配合的具有球形端的冲头使金属件塑性变形,使金属件固定而不产生金属粉末。
在电绝缘性能高而安装面积小的薄型电磁继电器中,为了保证高的电绝缘性,一般将衔铁与导电接头分开。结果就加长了由衔铁来驱动接触弹簧的插件,同时增加了可动部分的重量。由于这种继电器的结构设计得很薄,线圈组件也就很薄,从而所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磁效率便低于采用圆电磁铁的电磁继电器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由于接触室是以省空间为目的设计的,就需要通过提高接触压力尽可能地改进接点的开/闭能力。于是必须由电磁铁增大引力,要增强这种引力,最好要减少产生最大磁损耗的铁芯与磁轭耦合部分中的磁阻,为此,传统上采用了所谓的旋转压配合方法。
在图1~图3所示的磁轭和铁芯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如图4的横剖图所示,处理从磁轭表面突出的铁芯突出部分(图4A中的部分A)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铁芯从磁轭表面突出的部分在尺寸上是不一致的。要是铁芯的突出部分在尺寸上多变,如图1所示,当执行旋转压配合时,弯曲面中通孔两侧上的部分(图1中的两侧)就会展开变形,结果,有时就会在磁轭和铁芯之间形成间隙(左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铁芯在旋转压配合过程有时会倾斜致不能精确定位。在此情形下,磁耦合减弱而使电磁铁的引力强度减小。
图5~7例示了另一种常规的电磁继电器,此继电器具有:(1)电磁铁组件,它包括的电磁铁1201经形成为,使线圈1204绕到线圈架1203上而以铁芯1202插入此线圈架的中央部分内,还包括有磁轭1205’,呈U字形,整体成形为以其上竖部1205a’与电磁铁1201的第一磁极磁耦合,而以其侧向部1205b’从上竖部1205a’的一端延伸到电磁铁1201第二磁极的附近处;(2)衔铁1206,它面向磁铁1201的第二磁极1201b设置,可绕磁轭1205’的端部转动;(3)铰链弹簧1208,它用来可旋转地支承衔铁1206,以一端固定于磁轭1205’的侧向部1205’b上,而以另一端固定于衔铁1206上,同时有一插件1207装设于衔铁1206的自由端上且随衔铁1206的旋转而移动;(4)一对固定接触板1209和1210,它们的第一端与相对设置的固定接点1209a和1210a连接;(5)可动接触板1211,它在其一端的两侧连接有可动接点1211a,此可动接点板随插件1207的移动而转动,使可动接点1211a与固定接点1209a和1210a接触和分开;(6)底座1215,它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于其第一端处设置着上述的固定接触板1209和1210,而在其另一端则设置着前述的电磁铁组件;(7)外端子1212,它们与固定接触板1209和1210以及可动接触板1211电连通,同时从底座1215的下侧突出;(8)端子支承件1213,它由合成树脂制成,用来支承连接位于衔铁1206下线圈1204的线圈端子1214;以及(9)外壳1216,它呈箱形,装附到电磁铁组件和底座1215上而使外端子1212和线圈端子1214突向外部。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在无电压加到两线圈端子1214之间时的稳态下,不存在电磁铁1201的引力,这时的衔铁1206保持于离开电磁铁1201的第二磁极1201b的一个位置(称为“稳定位置”)。可动接点板1211于底座1215上设置成将可动接点1211a压向位于电磁组件邻近(常闭侧)的固定接点1209a。这样,当衔铁1206位于此稳定位置时,插件1207业已移向图5中左方,而可动接点板1211则不为插件1207压触。于是可动接触1211a保持成使其与常闭侧上的固定接点1209a接触(这种状态将称作“稳态”)。顺便指出,可动接点1211a和固定接点1209a间的接触压力是由弹性材料制的可动接点板1211的弹簧力产生。
在稳态下,将预定电压(高于响应电压)加到两线圈端子1214间,被吸引到电磁铁1201的第二磁极1201b的衔铁1206使围绕磁轭1205’的端部转动,反抗铰链弹簧1208以及可动接点板1211的弹簧力,由此而吸引到第二磁极1201b。随后,插件1207因衔铁1206的转动而移到图5中的右方。插件1207的端部推动可动接点板1211而朝图5中的右向转动。连接在可动接点板1211上的可动接点1211a移离开常闭侧上的固定接点1209a,同固定接点1210a接触,结果使此可动接点变换到另一个固定接点上。当加到两端子1214间的电压降至释放电压,从电磁铁1201引力下释放开的磁铁便借助铰链弹簧1208和可动接板1211两者的弹簧力而返回到固定位置。由于插件1207所加的压力被除去,可动接点板1211便返回稳定态,而可动接点1211a便离开固定接点1210a而同常闭侧上的固定接点1209a接触。这样,此可动接点便变换到另一固定接点上。
在此电磁继电器工作时,铁芯1202和磁轭1205’形成闭合磁路。铰链弹簧1208和磁轭1205’于磁轭1205’侧向部1205b’端部的接触区,在衔铁1206转动时起到支点作用,而此接触区是很小的,因此这一区中的磁阻很大,使得电磁铁1201影响衔铁1206的引力强度减弱。
图8与9中所示的另一种常规的电磁继电器就是上述这种电磁继电器,如图所示,它包括带衔铁1316的电磁铁组件1301、插件1302、接触部1303、主体部1304和盖1305。电磁铁组件1301的衔铁1316在有电流供给于其线圈时,被往复驱动。
插件1302为衔铁1316的往复运动驱动而去开闭后述的接触部1303。此接触部1303包括:常闭接触板1330,它由导电材料构成,在其一端有常开接点1330a;常开接点板1332,它由导电材料制成,在其一端有常开接点1332a;以及可动接触板1331,它由导电材料制成,在一端的两侧具有可动接点1331a,这两个接点1331a可以与正常开接点1330a和1332a接触和分开。主体1304由合成树脂制成。它包括沿纵向观察时位于其一端的上述接触板1330~1332,以及沿宽向观察时位于同一端并开向一侧的容纳槽1349a~1349c。主体1304还包括容纳凹部1342,用来接纳沿纵向观察时位于另一端且在沿宽向观察时开向另一侧的电磁铁组件1301。盖1305呈箱形,由合成树脂制成且于一侧敞开,主体1304设定成覆盖住电磁铁组件1301、接触部1303,等等。
电磁铁组件1301设于容纳凹部1342内而以衔铁1316相对接触部1303设置。插件1302呈板形,包括在其一端的配合爪1321,后者可与形成在衔铁1316最末端两侧边缘中的凹部1316a配合。插件1302还包括在其另一端上的加压件1322。加压件1322用于对可动接点板1331加压。加压件1322的终端设有突出件1323用来插入可动接触板1331一端加工出的孔1331c内。插件1302的各配合爪1321将分别与相应凹部1316a。将加压件1322的突出件1323插入可动接触板1331的孔1331c内。插件1302即桥连于衔铁1316和可动接点板1331之间,同时面对形成容纳凹部1342顶板的壁部1341。插件1302的加压件1322的宽度比此插件的其余部分窄。此加压件1322设在与容纳腔部1342闭合侧相对一侧的附近。因此,加压件1322不会干扰从盖1305内表面突出的肋件1305a和1305b。这些肋件将于以后说明。
在这种电磁继电器中,接触板1330~1332当沿宽向观察时位于主体1304的一侧上,而电磁铁组件1301则设于另一侧。用这样的结构,能在接触部1303和电磁铁组件1301之间保持有很长的绝缘距离,由此能改进此电磁继电器的绝缘性能。在把容纳凹部1342同接触部1303附近的空隙相分开的绝缘壁上,形成有槽1344和1345。槽1344和1345沿容纳凹部1342的开口边缘延伸。用来装纳于槽1344和1345内的这对肋件1305a和1305b是从盖1305的内表面突出,因此,当把盖1305加到主体1304上时,盖1305上的肋件1305a和1305b便使电磁铁组件1301与接触部1303绝缘。
当这种电磁继电器缩小其尺寸时,沿位于电磁铁组件1301和接触部1303之间的壁1341的表面以及插件1302的表面所度量的最短距离(图8b中以a标明)也减小。因此,有可能无法保证为提供所欲电绝缘性能而需要的绝缘距离(沿面放电路径)。
当把盖1305装附到主体1304上,在使从盖1305内表面突出的肋件1305a和1305b的下端同槽1344和1345的底部接触后,就能近似地确定盖1305相对于主体1304的高度位置,然而它们在这种情形下的定位是不精确的。因此,盖1305相对于主体1304的高度位置在电磁继电器产品中会不一致。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增加电磁铁引力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以及固定电磁铁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电磁继电器,它能增大电磁铁作用于衔铁上的引力而不增加成本,同时提供易于处理生产磁轭过程中厚尺寸问题的制造电磁继电器的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改进了绝缘性能的电磁继电器。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电磁继电器,其中的盖可以精确地定位到主体之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此电磁继电器包括:
上面绕有线圈的矩形铁芯;
板状磁轭,它的一端与上述铁芯的一个磁极耦合而另一端则延伸到此铁芯另一磁极的附近,而具有增大了的接触区的所述磁轭的上述另一端则增大成L形表面;
衔铁,它由此磁轭的所述另一端作枢轴式的可旋转支承;
可动接点,它可随所述衔铁的运动而运动;以及
固定接点,它可与上述可动接点接触和分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形成电磁继电器的方法,此电磁继电器包括:
上面绕有线圈的矩形铁芯;
板状磁轭,它的一端与上述铁芯的一个磁极耦合而另一端则延伸到此铁芯另一磁极的附近。而具有增大了的接触区的所述磁轭的上述另一端则增大成L形表面;
衔铁,它由此磁轭的所述另一端作枢轴式的可旋转支承,且此衔铁是为上述线圈驱动;
可动接点,它可随所述衔铁的运动而运动;以及
固定接点,它能与上述可动接点接触和分开;而所述方法则包括下述步骤:
将此磁轭的所述另一端弯曲成类似L形的部分;然后
对此弯曲成的L形部作整修机加工,形成所述衔铁转动时的此衔铁的支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此电磁继电器包括:
上面绕有线圈的矩形铁芯;
板状磁轭,它的一端与上述铁芯的一个磁极耦合而另一端则延伸到此铁芯另一磁极的附近,而具有增大了的接触区的所述磁轭的上述另一端则增大成L形表面;
衔铁,它可由此磁轭的所述另一端作枢轴式的可旋转支承,且此衔铁是为上述线圈驱动;
可动接点,它可随所述衔铁的运动而运动;以及
固定接点,它能与上述可动接点接触和分开;而所述电磁继电器则是由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
将此磁轭的所述另一端弯曲成类似L形的部分;然后对此弯曲成的L形部作整修机加工,形成所述衔铁转动时的此衔铁的支轴。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铁,此电磁铁包括:
呈L形且具有弯曲表面部的板状磁轭;
与上述磁轭连接且绕有线圈的矩形铁芯;
为上述磁轭的一端作枢轴式的可旋转支承且为上述线圈驱动的衔铁;以及
用来借助旋转压配合使所述磁轭与所述铁心偶联的耦合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铁,此电磁铁包括:
呈L形且具有弯曲表面部的板状磁轭;
与上述磁轭连接且绕有线圈的矩形铁芯;
为上述磁轭的一端作枢轴式的可旋转支承且为上述线圈驱动的衔铁;以及
用来借助旋转压配合使所述磁轭与所述铁芯偶联的耦合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铁,此电磁铁包括:
电磁铁组件,此组件具有:上面绕有线圈的矩形铁芯;板状磁轭,它的一端与上述铁芯的一个磁极耦合而另一端则延伸到此铁芯另一磁极的附近,此磁轭的所述另一端具有增大了接触区的L形表面;以及为此磁轭的所述另一端作枢轴式可旋转支承的衔铁;
接点组件,此组件具有:可随所述衔铁的运动而运动的可动接点;能与此可动接点接触和分开的固定接点;以及
用来借助旋转压配合使所述磁轭与所述铁芯偶联的耦合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铁,此电磁铁还包括:
用来通过所述衔铁的运动来移动所述可动接点的插件;以及
主体,此主体的一端具有接触板而在另一端具有沿侧向开口的容纳凹腔部,所述组件置放于所述容纳凹腔部内,所述主体包括带有突起的顶壁。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铁,此电磁铁还包括:
箱状盖,它的一面是敞开的,此盖装附到所述主体上同时盖住所述电磁铁组件、所述接点部与所述插件;以及
定位件,用来将所述主体的顶壁与所述盖的壁间的距离保持成固定的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明第一种常规电磁继电器中所用电磁铁的透视图。
图2是示明另一种常规电磁铁的部件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电磁铁的透视图。
图4是示明图1或2中所示轭铁和铁芯接合部分的横剖图。
图5是示明第二种常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剖面图。
图6(a)和6(b)是透视图,示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电磁继电器中经部分略去的电磁铁组件。
图7是透视图,示明经部分略去的电磁继电器中的关键部分。
图8(a)至8(c)示明第三种常规电磁继电器:图8(a)是示明电磁铁组件装配到主体中之前的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图8(b)是示明电磁铁组件装配于主体中之后的透视图。
图9(a)与9(b)示明电磁继电器:图9(a)是从前侧观察时此电磁继电器的横剖图;图9(b)是从顶侧观察时此电磁继电器的横剖图。
图10概示本发明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一实施形式。
图11是示明由磁轭和铁芯形成的电磁体的部件分解透视图。
图12是示明图3所示电磁铁的透视图。
图13是用来说明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横剖图,示明磁轭与铁芯在它们由上述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方法固定之前和之后的固定情形。
图15是透视图,示明磁轭和铁芯由上述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方法固定之后的电磁铁。
图16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二实施形式。
图17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三实施形式。
图18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四实施形式。
图19是用来说明要在磁轭弯曲表面部分中形成矩形槽的理由的说明图。
图20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五实施形式。
图21概示此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六实施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易于处理铁芯的突出部分。
图22(a)与22(b)概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图22(a)是其正视剖面图;图22b是其侧视剖面图。
图23(a)与23(b)是透视图,示明从不同方向观察时此实施形式中经部分省略的电磁电组件。
图24是示明此实施形式关键部分的经部分省略的透视图。
图25(a)和25(b)是用于说明此实施形式的说明图。
图26示明本发明另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图26(a)是示明电磁铁组件装配到主体内之前的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图26(b)是示明电磁铁组件装配到主体内之后的透视图。
图27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图27(a)示明从前侧观察时此电磁继电器的横剖图;图27(b)示明其顶视图;图27(c)是沿B-B线截取的横剖图;而图27(d)是其底视图。
图28是示明从后侧观察时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横剖图。
图29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而图4(a)是在图27(a)中沿A-A线截取的横剖图。
图30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图30(a)是示明压配合时常闭接触板状态的横剖图;图30(b)是示明压配合时常闭接触板状态的横剖图。
图31是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
图32是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在除去盖时的透视图。
图33是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形图。
图34示明本发明又另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图34(a)是示明电磁铁组件装配到主体内之前的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图34(b)是示明电磁铁组件装配到主体内之后的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
图35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图35(a)示明从前侧观察时此电磁继电器的横剖图;图35(b)是其顶视图;图35(c)是从顶部观察时的横剖图;图35(d)是其底视图。
图36是示明从后侧观察时此同一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横剖图。
图37是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另一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
图38是示明此同一实施形式的又另一电磁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0概示本发明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图11是示明由磁轭与铁芯形成的电磁铁的部件分解透视图。图12是示明图11中所示电磁铁的透视图。下面参看这些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同时在此说明中还将描述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由固定方法的一种实施形式。此实施形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电固定方法也可适宜于继后描述的本发明的各实施形式。
图10所示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涉及到用于固定形成电磁体的磁轭11和铁芯12的结构。在此固定结构中,L形的磁轭11包括弯曲表面部111。弯曲表面部11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矩形通孔112。棒状铁芯12经形成为使其沿纵向(图10中的垂直方向)的横剖面大于矩形通孔112。此铁芯12一端中央部分处形成的突出部121则具有略小于通孔112的端面121a。磁轭11和铁芯12是借助将上述突出部121插入通孔112中而固定位。
磁轭11中形成有圆孔113和114。铁芯12的另一端上则形成有与弯曲表面部111面对且分开的凸缘122。突出部121的长度L121选定成大于通孔112的长度L112。
电磁铁固定结构中的磁轭11和铁芯12与线圈组件13一起构成了电磁铁,此线圈组件13包括的柱形线圈架131上绕有线圈132和一对与此线圈132电连的线圈端子133。图10所示的磁轭11和铁芯12两者在此都是临时性固定的。
在图12的情形,利用铁芯12的圆孔113和114于铁芯12上固定地安装一接头14(参看后述的图13A)。
图13是用来说明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方法的说明图。图14是横剖图,示明磁轭与铁芯在它们由上述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方法固定之前和之后的固定情形。图15是透视图,示明磁轭和铁芯由上述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方法固定之后的电磁铁。下面参看这些图来说明此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方法。图14C是示明图14B中部分B的放大图。
首先制备的图12所示的电磁铁。此时,突出部121的端面121a略小于通孔112,形成有图14A所示的间隙G。此外,由于突出部121的长度L121大于通孔112的长度L112,此突出部121便进一步从通孔112突向右方。
如图13A所示,在把突出部121插入通孔112内的同时,由分块J1~J3组成的压配合固定工具J沿总共五个方向将磁轭11和铁芯12固定,这五个方向中的D1~D4是从弯曲表面部111的外周边到内侧,而方向D5则是从凸缘122到内侧。弯曲表面部111中通孔112的周边用聚氨酯橡胶之类材料制的柱形弹性件EM下压(图13B)。经通孔112对突出部121的突头即铁芯12的突头进行旋转压配合,使由此填塞通孔112和突出部121间的空隙。图13a情形中所用的压配合固定工具J经设计成能由分块J1固定方向D1,由分块J2固定方向D2,而由分块J3固定方向D3~D5。
在施行这种旋转压配合过程,如图14C所示,此旋转压配合同样也作用于磁轭11的弯曲表面部111,使此弯曲表面部111压向由突出部121造成的铁芯12的阶跃面123上,但是不使铁芯12压弯。
作为这种旋转压配合的结果,如图14B所示,铁芯12的突出部基本消失而间隙G不复存在。再如图14C所示,磁轭11的弯曲表面部111压入铁芯12的阶跃面123中。由此获得了图15所示的最后固定好的电磁铁。
带有阶跃部分的突出部设在铁芯的上侧和下侧,处理铁芯的这种突出部分是相当容易的而且改进了铁芯突出部分尺寸变化的精度,于是就不会发生由于铁芯的突出部尺寸变化,致使在进行旋转压配合时,所述弯曲表面部中通孔两侧上的部分展开而变形的问题。结果就能减小磁隙而加大电磁铁的引力。
由于设置了这两个阶跃部,就能防止铁芯在旋转压配合过程中倾斜。结果就能防止电磁铁的引力减小其强度。顺便指出,这种突出部可以只需用修整机就可加工出。
此外还可以这样地防止在磁轭和铁芯间形成间隙(左方),即在进行旋转压配合时由压配合固定工具沿总共五个方向将磁轭和铁芯固定,其中有四个方向是从弯曲表面部的外周到内侧,而另一个方向是从凸缘侧到此内侧。由此便防止了在磁轭和铁芯间形成(留剩)间隙。再有,当进行这种旋转压配合使弯曲表面部压向铁芯的阶跃面时,还能由此突出部形成磁轭和铁芯一定程度的机械耦合。结果就能增大电磁铁的引力。
图16概示本发明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二实施形式。下面参考图16说明此第二实施形式。
图16所示电磁继电器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涉及用来固定形成电磁铁的磁轭21和铁芯22的结构。在此固定结构中,L形的磁轭21包括弯曲表面部211。棒状铁芯22经形成为使其横剖面在纵向(图16中的垂直方向)上比矩形通孔112略短但稍宽。在铁芯一端的中央部分形成的突出部221,其端面221a略小于通孔212。磁轭21和铁芯22借助将突出部221插入通孔212内加以固定。经这样固定好的磁轭21和铁芯22即与线圈组件一起,按第一实施形式所示的方式组成磁铁。
与第一实施形式相同,在磁轭21中形成圆孔113和114。同样如第一实施形式所述,在铁芯22的另一端形成凸缘122。
在取这样构造的用于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于此铁芯上设有两侧带阶跃部的突出部。阶跃部的设置能防止旋转压配合时铁芯倾斜,结果就能稳定地加大电磁铁的引力。此外,由于加大了磁轭和铁芯间的接合面积,就会在磁轭和铁芯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磁耦合。
在组装各个部件之前,若是突出部221的长度L221略大于通孔212的长度L212,铁芯突出部的处理就相当容易,同时铁芯突出部的尺寸变化精度也得到了改进。于是就不会发生由于铁芯的突出部尺寸变化,致使在进行旋转压配合时,所述弯曲表面部中通孔两侧上的部分展开而变形的问题。结果就能减小磁隙而增大电磁铁的引力。
图17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三实施形式。下面参考图17说明此第三实施形式。
图17所示电磁继电器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涉及用来固定形成电磁铁的磁轭31和铁芯32的结构。在此固定结构中,L形的磁轭31包括形成于弯曲面部分311中央部处的矩形通孔312。棒状铁芯32经形成为使其横剖面大于矩形通孔312。在铁芯32一端中央部分处形成一突出部321,后者的端面321a略小于通孔312。磁轭31和铁芯32通过将突出部321插入通孔312内而固定。这样固定的磁轭31和铁芯32与线圈组件13在一起,按第一实施形式所述形成电磁铁。
与第一实施形式相同,在磁轭31中形成了圆孔113和114。同样如第一实施形式所述,在棒状铁芯32的另一端上形成了凸缘122。
在如上构造的用于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于铁芯的周围设有带阶跃部的突出部。由此能防止铁芯在进行旋转压配合时倾斜。结果便可防止电磁铁的引力减弱其大小,同时能稳定地加大电磁铁的引力。
在组装各个部件之前,若是突出部321的长度L221略大于通孔312的长度L312,铁芯突出部的处理就相当容易,同时铁芯突出部的尺寸变化精度也得到了改进。于是就不会发生由于铁芯的突出部尺寸变化,致使在进行旋转压配合时,所述弯曲表面部中通孔两侧上的部分展开而变形的问题。结果就能减小磁隙而增大电磁铁的引力。
图18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四实施形式。下面参考图18说明此第四实施形式。
图18所示电磁继电器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涉及用来固定形成电磁铁的磁轭41和铁芯42的结构。在此固定结构中,L形磁轭41包括弯曲表面部411。弯曲表面部411上部中形成有矩形槽411。棒状铁芯42经形成为使其横剖面沿纵向(图18中的垂直方向)大于矩形槽412。从铁芯42一端突出的突出部421所具的端面421a略小于矩形槽412。磁轭41和铁芯42是通过将此突出部421插入矩形槽412内而固定。这样固定好的磁轭41和铁芯42与线圈组件13一起按第一实施形式所述方式形成电磁铁。
与第一实施形式相同,在磁轭41中形成了圆孔113和114。同样如第一实施形式所述,在铁芯42的另一端形成有凸缘122。
图19是用来说明要在磁轭41的弯曲表面部中形成矩形槽412而不是通孔的理由的说明图。在图15所示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在由箭头L1~L4所示的主磁路中,于磁轭11的弯曲表面部的通孔112处有最大的磁损耗。这是业已说明过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第四实施形式中,如图19b所示,于弯曲表面部411内形成有矩形槽412。在上述条件下,磁轭11的弯曲表面部411中的矩形槽412和铁芯42的突出部421由三个面结合,即右侧、左侧和下侧,由此使突出部421的上表面同磁损耗区分开。
利用上述结构,就能减少弯曲表面部411的矩形槽412和铁芯42的突出部421之间的磁损耗,由此便增大了电磁铁的引力。
在组装各个部件之前,若是突出部421的长度L421略大于矩形槽412的长度L412,铁芯突出部的处理就相当容易,同时铁芯突出部的尺寸变化精度也得到了改进。于是就不会发生由于铁芯突出部的尺寸变化,致使在进行旋转压配合时,所述弯曲表面部中通孔两侧上的部分展开而变形的问题。结果就能减小磁隙而增大电磁铁的引力。
图20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的第五实施形式。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此第五实施形式。
图20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涉及用来固定形成是磁铁的磁轭51和铁芯52的结构。在此固定结构中,L形磁轭51包括有弯曲表面部511。弯曲表面部511上部中形成梯形槽512。此梯形槽512所具有的形状使其槽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棒状铁芯52经形成为具有除梯形槽512的尺寸外还从梯形槽512的底进一步下延的横剖面。从铁芯52的一端突出的突出部521所具有的端面521a略小于梯形槽512。磁轭51和铁芯52是通过将此突出部521插入梯形槽512内而固定。这样固定好的磁轭51和铁芯52与线圈组件13一起按第一实施形式所述方式形成电磁铁。
与第一实施相同,在磁轭51中形成了圆孔113和114。同样如第一实施所述,在铁芯52的另一端形成了凸缘122。
在此用于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中,在磁轭51的弯曲表面部中形成的是梯形槽512而不是通孔。在这样的结构下,弯曲表面部511的梯形槽512和铁芯52的突出部521之间的磁损耗得以减小,从而增大了电磁铁的引力。
当磁轭51和铁芯52经由旋转压配合最后固定了时,由于槽512的梯形构型,就不会使铁芯52的突出部521从磁轭51的矩形槽512中滑脱出。
在组装各个部件之前,若是突出部521的长度L521略大于通孔512的长度L512,铁芯突出部的处理就相当容易,同时铁芯突出部的尺寸变化精度也得到了改进。于是就不会发生由于铁芯的突出部的尺寸变化,致使在进行旋转压配合时,所述弯曲表面部中通孔两侧上的部分而变形的问题。结果就能减小磁隙而增大电磁铁的引力。
图21概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固定结构的第六实施形式。
在此电磁铁固定结构中,L形磁轭11包括弯曲表面部111。弯曲表面部111中形成有矩形通孔112。棒状铁芯42经形成为使其横剖面沿纵向大于此矩形通孔112。从铁芯42一端突出的突出部421所具的端面略小于通孔112的。此磁轭11和铁芯42通过将突出部421插入通孔112内而固定住。
对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将结合图22至24说明。此实施例的基本结构,本质上与第二传统电磁继电器相同。因此,相似的标号将用以标识与传统电磁继电器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电磁铁的绕组管1203与用于支承端子1214的端子支承1213制成一体。其材料均用合成树脂。板式铁芯1202沿轴向插入绕组管1203的中心部。铁芯1202被插入并压配在磁轭1205直立部1205a上制成的安装孔1205c中,该铁芯将用作第一磁极1201a。结果,磁轭1205和铁芯1202彼此实现电气与机械的连接。
将用作第二磁极1201b的环1202a,在铁芯1202的另一端制成。衔铁1206,面对环1202a,设置成可绕磁轭1205的横向部1205b转动。
衔铁1206的下端,固定在铰链弹簧1208的另一端,该铰链弹簧固定在磁轭1205的横向部1205b的一端。衔铁1206被铰链弹簧1208可转动地支承在与电磁铁1201的第二磁极1201b分离的位置。电磁铁被装入空腔部1215b,该空腔部由夹持壁1215a和底板1215封闭。夹持壁1215a的截面为L形,直立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底板1215上表面另一端的侧边。与外端子1212制成一体的固定接触板1209、1210,和可动接触板1211均设置在底板1215的另一端。固定接触板1209、1210和可动接触板1211均排列成行,可动触点1211a面对固定触点1209a和1210a。绝缘壁1215c垂直安装在固定接触板1209、1210和可动接触板1211的端部,将固定接触板1209和1210与可动接触板1211隔离。
插板1207的一端与衔铁1206的上端接合。插板1207为板形,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如上所述,插板的一端与衔铁1206的上端接合。在插板1207另一端凸起的锥形凸起1207a,插入在可动接触板1211上端制出的孔(未示出)中。从绕组管1203端部上表面凸起的肋条1203a,被插入接近插板1207与衔铁1206接合处的孔(未示出)中,从而将插板1207定位。插板1207连同电磁铁被装入底板1215的空腔部1215a,跨接在衔铁1206与可动接触板1211间。插板1207一端部的宽度减小以避开绝缘壁1215c。
衔铁1206被铰接弹簧1208沿离开电磁铁1201的第二磁极1201b的方向推动。在静止状态下,端子1214间没有加电压,可动接触板1211不受吸力。因此,衔铁1206保持在与第二磁极分离的静止位置。在静止位置,绕组管1203的凸起1203a起止挡的作用。当衔铁1206处于静止位置时,插板1207已被移至图22B中的左边。在此状态下,可动接触板1211不推插板1207的端部。可动触点1211a保持在静止状态时,在此,可动触点1211a与固定触点1209a在常闭侧接触。
当在静止状态下,一超过响应电压的电压施加在端子1214间时,被电磁铁1201的第二磁极1201b吸引的衔铁1206,反抗铰接弹簧1208和可动接触板1211的弹簧力,绕磁轭1205的端部转动,插板1207因衔铁1206被电磁铁1201的第二磁极1201b的吸引而移至图22b中的右侧。可动接触板1211被插板1207的端部推向图22B中的右方。固定在可动接触板1211上的可动触点1211a离开在常闭侧的固定触点1210a,而与固定触点1210a接触。就是说,可动触点转换至另一触点。当施加在端子1214间的电压下降至低于释放电压,衔铁1206被电磁铁1201的吸力释放,并在衔铁1206和铰接弹簧1208的弹力帮助下,返回静止位置。当来自插板1207的压力消失,可动接触板1211返回静止位置。可动触点1211a离开常开侧的固定触点1210a而进入与在常闭侧的固定接触板1209接触。
本质上与本发明相同的磁轭1205的结构将给予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横向部1205b与衔铁1206的下端接触,并在衔铁1206转动时起支点的作用,该横向部为L形,以增加横向部1205b与衔铁1206间的接触面积。这样,磁轭1205与衔铁1206彼此接触面上的磁阻降低,从而增大电磁铁1201对衔铁1206的吸力。此外,磁轭1205的结构可用具有均匀厚度的板材,将端部弯曲成直角而制成,不致像使用阶梯制件那样增加制造成本。
在板材仅作弯曲时,磁轭1205横向部1205b的弯曲部如图25(a)所示。因此,在衔铁和横向部1205b之间形成间隙“g”。
为此,在制造磁轭1205时,横向部1205b弯曲成接近直角,然后,对弯曲部经过所谓修切加工。结果,横向部1205b的弯曲部修尖成图25(b)所示形状,以增加其与衔铁1206的连接面积,从而降低磁轭1205与衔铁1206接触部的磁阻。由于磁轭1205可能不用均匀厚度的板材制造,磁轭1205厚度尺寸的控制在制造时容易。
本发明之推荐实施例,将结合图26至33说明。
如图所示,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铁1,具有衔铁16;插板2;接触部3,继电器体4和盖5。当电流通入绕组时,电磁铁1的衔铁16被驱动。插板2被衔铁16的往复运动驱动以开闭接触部3,这将在下面说明。接触部3包括:一常闭接触板30,用导电材料制成,在其一端部具有常开触点30a;一常开接触板32,用导电材料制成,在其一端部具有常开触点32a;一可动接触板31,用导电材料制成,在其一端的两侧具有可动触点,可动触点31a可与常开触点30a和常开触点32a接触或分离。继电器体4用合成树脂制成,该继电器体包括:容纳槽49a至49c,从纵向观察时,该槽设置在继电器体的一端;接触板30至32,放在容纳槽中。继电器体还包括容纳腔42,从纵向观察时,该容纳腔设置在另一端,从宽度方向观察时,该容纳腔在另一侧,电磁铁1被放在容纳腔42中。盒形盖5用合成树脂制成,在一侧开口。继电器体设置成覆盖电磁铁1、接触部3及类似部分。
电磁铁1包括:绕组体13、支承元件14、磁轭15和衔铁16。绕组体13由铁芯10和绕组12组成。一带形环10a,作为一磁极,从纵向观察,在铁芯10的一端制出。绕组体13包括绕组管11和绕组12。绕组管11具有环形部11a和11b,从纵向观察时,分别设置在绕组管的两端。铁芯10安装在绕组管11中。绕组12,环绕在环形部11a与11b间的绕组管11上。支承元件14与绕组管11的环形部11a制成一体,设置在更靠近环10a处。磁轭15由磁性材料制成L形。磁轭15覆盖绕组体13的端面和一侧面,磁轭一端与在环10a相反一端的铁芯10的端部磁性耦合。衔铁16的形状像平板。衔铁16的一端用铰接弹簧17铰接支承在磁轭另一端的尖部。衔铁16的另一端可与铁芯10的环10a接触或分离。绕组12的一端与绕组体13的一端子13a连接。铰接弹簧17铆接或焊接固定在磁轭15的另一端的尖部,并沿离开铁芯10的环10a的方向,推动衔铁16的另一端。槽14a在支承元件14中制出。支承元件14的槽14a与从继电器体4端面突出的凸起部4b衔接,该凸起与支承元件14面对。绕组端子13a的尖部从支承元件14的下面突出。
常闭接触板30和常闭接触板32被压配在继电器体4上制出的容纳槽49a至49c中,使常闭接触板30处于最外,而常开触点30a和常开触点32a彼此相反设置。端子30b和32b依次地和以整体的方式设置在常闭接触板30和常闭接触板32的另一端。端子30b和端子32b从继电器体4的下侧伸出。端子31b与可动接触板31的另一端连接。可动接触板31固定在容纳槽49b中,这是通过将端子31b压配入容纳槽实现的。这样,在可动接触板31两侧制出的可动触点31a,分别面对常开触点30a和常开触点32a。端子31b从继电器体4的下侧伸出。
肋条42a设置在继电器体4的容纳空腔部42。肋条42a将容纳空腔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绕组12和磁轭15分别设置在容纳空腔42中的两空间,电磁铁1放在容纳空腔42内,使衔铁16面向接触部3。槽4a在继电器体4的外周边表面的下部制出。当电磁继电器用密封绝缘混合剂涂敷继电器体4的下部和支承元件14进行密封时,槽4a防止密封绝缘混合剂向上爬行(creeping)。
接合爪21设置在插板2的一端。这些接合爪21分别与衔铁16末端两侧制出的凹部16a接合。用于压持可动接触板31的压持件22设置在插板2的另一端。凸起23从压持件22的末端突出。凸起23将插入在可动接触板31上制出的孔31c中。插板2的接合爪21分别与凹部16a接合。压持件22的凸起23被插入可动接触板31的孔31c。插板2跨接在衔铁16和可动接触板31之间,而面向构成容纳空腔42顶板的壁41。这样,电磁继电器的尺寸和厚度减小。插板2的压持件22的宽度小于其它部分的宽度。插板2的压持件22设置在靠近容纳空腔42的侧边,该侧边与封闭侧面对。因此,压持件22没有机会与肋条5a和5b发生干涉,这些肋条在盖5的内表面突起。这些肋条将在后面说明。此外,压持件22设置在远离容纳空腔42开口一侧。正由于此,电磁铁1和接触部3之间,沿插板2表面的爬行距离加长了。细长孔24在插板2的一部分制出,该孔的位置对应于绕组管11的环部11a的位置。从环部11a突出的连接凸起11c插入中心带部24。插板2的运动方向被连接凸起11c所止挡。凸起5c从盖导电顶板向内突出。当插板2的上表面在盖5的凸起5c上滑动时,插板2可无任何摇动(shaking)地运动。
在电磁继电器中,从宽度方向观察,接触板30至32均设置在继电器体4的一侧,而电磁铁1则设置在另一侧。利用这种结构,在接触部3和电磁铁1之间的长绝缘距离得以保证,因此,改善了电磁继电器的绝缘性能。槽44和45在容纳空腔42之一绝缘壁43和继电器体4的一部分制出,在容纳空腔42的开口处开口,该槽设置在容纳空腔42的绝缘壁43之间并靠近接触部3。肋条5a和5b在盖5内表面的一部分制出,该肋条的位置对应于槽44和45的位置。因此,当将盖5放在继电器体4上时,肋条5a和5b分别插入槽44和45中,于是绝缘壁43和肋条5a和5b使电磁铁1与接触部3之间双重绝缘。
具有平直上表面的管形部50,从壁41的一部分上升而形成,构成容纳空腔的顶板,该管形部设置在电磁铁1和接触板3之间。在这种具有管形部50的结构中,在电磁铁1和接触部3之间,沿壁41测量的爬行距离(图26B中单点划线“b”所示),借助于管形部50的高度,比采用平直壁41结构的(爬行距离)长。因此,在电磁铁1与接触部3之间的绝缘距离加长了,从而改善了电磁继电器的绝缘性能。因此,预定的绝缘距离可通过适当选择管形部50的形状和尺寸来保证。一种满足德国电气工程协会(VDE)的安全标准VDE700(空间距离=8mm或更长,爬行距离=8mm或更长)的小型电磁继电器可以实现。
同时,管形部50从壁41突起,形成容纳空腔42的顶板。管形部50的一端面50a与插板2接触,以限定插板2的运动范围。当其与绕组管11之环部11a的连接凸起11c配合使用时,管形部50具有止挡的功能,以限定插板2的运动范围。
对于电磁继电器的一种动作将给予简要说明。当电流通入绕组,衔铁16被铁芯10吸至环10a时,绕磁轭15的端部反时针方向(图27A)转动。随着衔铁16的转动,插板2移动至图27A的右侧。压持件22压住可动接触板31使其与常闭接触板30接触。可动触点31a离开常开触点32a而与常开触点30a接触。当供给绕组的电流被截止,吸力消失,衔铁16在可动接触板31和铰接弹簧17的恢复力作用下,沿图27A中反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衔铁16的转动,插板2移动至图27A的左侧。压持件22将可动接触板31压向常闭接触板30的力消失。因此,可动接触板31在可动接触板31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向常闭接触板32运动,可动触点31a离开常开触点30a,进入与常开触点32a接触。
对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将结合图34至38说明。为简化起见,相同的标号将用以标识与上述电磁继电器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本实施例设置成像上述实施例之电磁继电器那样,凸起51在管形部50上制出,该凸起从形成容纳空腔42顶板的壁41突出,而绕组管11上环11a的接合凸起11c的高度尺寸,选择成使接触凸起11c与盖5的顶板接触,该接合凸起设置在与接触部3相反一端。借助这种设置,当盖5放在继电器体4上时,通过将凸起51的端面和连接凸起11c进入盖5的顶板表面而附着在继电器体4上,盖5的安装位置得以确定。在这个意义上,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构成定位凸起。
在电磁继电器中,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的端面是平的。当凸起51与连接凸起11c的高度不同,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会用这些凸起的角接触。结果盖5的倾斜可能大。为避免此,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的端部,从设置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的方向观察,可制成本质上类似半圆形,且半圆向盖5的顶板弯曲。在此情况下,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与盖5的顶板表面接触。因此,与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用角与盖5的顶板接触的结构比较,盖5的倾斜减小了。应当理解,使这些端部向盖5的顶板弯曲满足了防止盖5倾斜增大的需求,但将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的端部,从设置凸起51和连接凸起11c的方向观察,制成本质上类似半圆形,并非必不可少的。
如图38所示,将用作定位凸起并将与盖5的顶板接触的凸起52,可在构成容纳空腔42顶板的壁41的端部制出,该凸起被设置在更接近接触部3处。在此情况下,连接凸起11c设置在绕组管11的环11a上,处于面对接触部3的位置。凸起52设置在壁41的一部分上,处于更接近常闭接触板32处。结果,用以支承盖的顶板表面的连接凸起11c和凸起52间的距离增大。此外,盖5相对于继电器体4的倾斜减小。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第一种电磁铁固定装置,以固定电磁继电器的磁轭和铁芯,其特征在于,L形的磁轭包括一弯曲表面部,一矩形通孔在弯曲表面部的中心部制出,一杆状铁芯制成具有在纵向大于矩形通孔截面的截面,一凸起部,其端面略小于通孔,在铁芯一端的中心部制出,磁轭和铁芯均借助于将凸起部插入通孔而固定。
借助于提供在两侧具有台阶部的凸起,可避免铁芯在旋压装配(spinpress-fitting)时倾斜。结果,可避免电磁吸力减小。电磁吸力的稳定增加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第二种电磁铁固定装置,以固定电磁继电器的磁轭和铁芯,其特征在于,L形的磁轭包括一弯曲表面部,一矩形通孔在弯曲表面部的中心部制出,一杆状铁芯制成具有在纵向略小于矩形通孔截面的截面,但宽度略大于后者,一凸起部,其端面略小于通孔,在铁芯一端的中心部制出,磁轭和铁芯均借助于将凸起部插入通孔而固定。
在本发明的固定装置中,在两侧具有台阶部的凸起部设置在铁芯上。提供这种台阶部,可避免铁芯在旋压装配时倾斜。此外,磁轭和铁芯的磁耦合度由于磁轭与铁芯间接触面积(的增加)而增大。结果,电磁吸力的增加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第三种电磁铁固定装置,以固定电磁继电器的磁轭和铁芯,其特征在于,L形的磁轭包括一弯曲表面部,一矩形通孔在弯曲表面部的中心部制出,一杆状铁芯制成截面大于矩形通孔,一凸起部,其端面略小于通孔,在铁芯一端的中心部制出,磁轭和铁芯均借助于将凸起部插入通孔而固定。
在这样设计的电磁铁固定装置中,四周具有台阶部的凸起部设置在铁芯上。因此,可避免铁芯在旋压装配时相对于磁轭和铁芯倾斜。结果,磁轭和铁芯的磁耦合度由于磁轭与铁芯间接触面积而增大,电磁吸力的增加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第四种电磁铁固定装置,以固定电磁继电器的磁轭和铁芯,其特征在于,L形的磁轭包括一弯曲表面部,一矩形槽在弯曲表面部的上部制出,一杆状铁芯制成其沿纵向的截面大于矩形槽,一凸起部,其端面略小于矩形槽,在铁芯一端的中心部制出,磁轭和铁芯均借助于将凸起部插入矩形槽而固定。
在发生磁损失最大的磁轭与铁芯连接部,具有三个表面,而铁芯凸起部的一个表面与磁损失面积分离,在连接部的磁损失减小。因此,电磁吸力增大。
本发明提供了第五种电磁铁固定装置,以固定电磁继电器的磁轭和铁芯,其特征在于,L形的磁轭包括一弯曲表面部,一梯形槽在弯曲表面部的上部制出,梯形槽设计成槽的宽度随槽深增加而增大,一杆状铁芯制成其截面从梯形槽的底向下扩展,此外,相对于梯形槽的尺寸,一凸起部,其端面略小于梯形槽,在铁芯一端的中心部制出,磁轭和铁芯均借助于将凸起部插入梯形槽而固定。
在发生磁损失最大的磁轭与铁芯连接部,具有三个表面,而铁芯凸起部的一个表面与磁损失面积分离,在连接部的磁损失减小。因此,电磁吸力增大。由于梯形槽(截面)是梯形,铁芯的凸起部没有机会从磁轭的梯形槽中滑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方法,以在电磁继电器中固定磁轭和铁芯,其中,磁轭为L形,包括一弯曲部和在弯曲表面部的矩形通孔,杆状的铁芯的横截面大于矩形通孔的横截面,铁芯包括在铁芯一端突起的凸起部,凸起部的一端略小于通孔,凸起部的长度略大于通孔,一法兰在在铁芯的另一端制成,此方法的特征在于,磁轭和铁芯由将凸起插入通孔而固定,用压配装配工具,从弯曲表面部外周边至内侧的总共五个方向中的四个方向,和从法兰至内侧的一个方向,从辅助通孔对铁芯凸起部进行旋压装配,从而充填通孔与凸起部间的间隙。
当进行旋压装配时,借助于压配装配工具,磁轭和铁芯被从弯曲表面部外周边至内侧的总共五个方向中的四个方向,和从法兰至内侧的一个方向固定。弯曲表面部的扩展得以防止,在磁轭和铁芯间形成(留下)的间隙可以避免。铁芯凸起部的控制极为容易,铁芯凸起部的尺寸变化精度得以改善,结果,电磁铁的吸力增大。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在电磁继电器中固定电磁铁的方法,其中,在进行旋压装配时,弯曲表面部被压向由凸起部在铁芯上形成台阶面。此方法改善了磁轭和铁芯间的机械连接。因此,电磁铁的吸力增大。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在电磁继电器中固定电磁铁的方法,其中,在凸起部被插入通孔前,将铁芯插入一用绕组环绕的圆柱管。利用这种方法,可获得吸力改善的电磁铁。
从上述说明可见,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铁,其中,绕组环绕在铁芯上;磁轭,磁轭的一端与电磁铁的第一磁极磁耦合,磁轭的另一端延伸至接近电磁铁第二磁极的位置;衔铁,与磁轭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并由电磁铁驱动;固定触点,可与可动触点接触和分离;其中,辅助衔铁转动时用作支点的磁轭的另一端弯曲成L形。由于磁轭的另一端被弯曲成L形,它与衔铁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增大电磁铁对衔铁的吸力。此外,磁轭可用均匀厚度的板材弯曲而制成,因此并不增加制造成本。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电磁继电器的方法,该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铁,其中,绕组环绕在铁芯上;磁轭,磁轭的一端与电磁铁的第一磁极磁耦合,磁轭的另一端延伸至接近电磁铁第二磁极的位置;衔铁,与磁轭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并由电磁铁驱动;可动触点,可与可动触点接触和分离;其中,辅助衔铁转动时用作支点的磁轭的另一端弯曲成L形,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板形磁性元件的一端弯曲,随后将弯曲部修切加工,以形成L形端部,该端部用作衔铁转动的支点。
因此,磁轭可用具有均匀壁厚的板材制成,于是,由于使用这种制造方法,磁轭的厚度尺寸容易控制。磁轭的弯曲部经修切加工而变尖,增加了衔铁和磁轭另一端的连接程度(接触面积-译注),并从而进一步减小衔铁与磁轭接触部的磁阻。
从上述可知,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铁,具有衔铁,该衔铁在对绕组通电时被驱动;接触部,包括具有固定触点的固定接触板和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接触板;插板,由衔铁的往复运动所驱动,以使接触部打开和闭合;继电器体,其中,接触板设置在其一端,容纳空腔部设置在另一端,在侧边开口,电磁铁设置在容纳空腔部;其中,设置在构成容纳空腔部顶板的壁上的凸起装置,处于电磁铁和接触部之间,于是增加电磁铁与接触部间的爬行距离。因此,借助于凸起装置的高度,爬行距离比具有平表面的结构长。此外,电磁继电器的绝缘性能得到改善,即使在小型电磁继电器中,也可保证满意的绝缘距离。
对应于本发明第一电磁继电器的另一种电磁继电器,还包括盒形盖,用合成树脂制成,一侧开口,当其覆盖在电磁铁和接触部上时,附着在继电器体上,其中,定位凸起在构成容纳空腔部顶板的壁上,和绕有绕组的绕组管的环形部上制出。因此,当盖附着在继电器体上时,定位凸起进入与盖的顶板表面接触。于是,盖可在继电器体上精确定位。此外,盖的顶板表面在两个部位支承。这使得盖的安装稳定。
本发明的另一电磁继电器的特征在于,在构成容纳空腔部顶板的壁上制成的定位凸起,是一种从凸起装置上突出的凸起,而此种从凸起装置突出的凸起,从凸起设置处向盖的顶板观察时,其横截面为曲线形。借助于这一技术特征,当定位凸起的接触表面与盖的顶板表面接触,而凸起部为平顶的情况下,如果定位凸起的高度与凸起部的高度不同,定位凸起和凸起部的角与盖的顶板表面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定位凸起和凸起部在其曲线部与盖的顶板表面接触,这是由于这些凸起朝向盖顶板表面处的截面是曲线形。因此,盖的倾斜有效地减小。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定位凸起的绕组管的环部,设置在绕组管的一端,此端与设置接触部的另一端相背对,在构成容纳空腔部顶板的壁上制成的定位凸起,设置在更接近接触部的壁的一部分上。借助于这一技术特征,一定位凸起设置在更接近环部,该环部设置在绕组管的端部,该端部与更接近接触部的一端相反。因此,两定位凸起间的距离加长,因此,盖相对于继电器体的倾斜减小。

Claims (4)

1.一种电磁继电器,它包括一电磁铁组件和一接点组件,所述的电磁铁组件包括一个磁轭、一个矩形铁芯和一个衔铁,所述铁芯上绕有一线圈,所述铁芯与所述磁轭之间的连接为旋转压配合;所述衔铁由所述磁轭可枢转地支承,所述衔铁由所述线圈电磁驱动并可移动通过一运动范围,所述的接点组件包括一固定接点和一可动接点,其中所述的可动接点可以在一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的闭合位置和一与所述固定接点隔开一定距离的分开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距离限定于所述衔铁的运动范围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具有一个横向部和一个直立部,直立部在横向部的一端垂直延伸,横向部的另一端垂直地沿与所述直立部相反的方向延伸,使横向部呈L形,并形成一个增大的接触区;所述铁芯通过所述的直立部连接到所述磁轭;所述衔铁与所述磁轭的所述增大的接触区相接触,所述磁轭的直立部与电磁铁的第一磁极磁耦合,所述横向部延伸到电磁铁的第二磁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铁芯还包括:由设在所述铁芯的一端上的至少一个阶跃部所确定的突出部;所述磁轭确定了一个通过所述磁轭的直立部延伸的插入通孔;所述旋转压配合连接包括所述突出部伸进插入通孔并与所述插入通孔的内周边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是,该铁芯还包括:
一个设在所述铁芯的一端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和所述铁芯具有梯形形状;所述磁轭上确定一个插入槽,它穿过所述磁轭的直立部,该旋转压配合连接为所述突出部伸进所述插入通孔并与该插入通孔的内周边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增大的接触区与所述横向部为一个部件,该横向部以90度角延伸形成所述增大的接触区而且该增大的接触区被制成,所述增大的接触区与所述横向部的接合处呈一直角。
CNB991228669A 1998-12-07 1999-12-07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70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46749/1998 1998-12-07
JP10346749A JP2000173430A (ja) 1998-12-07 1998-12-07 電磁継電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11180922A JP2001014993A (ja) 1999-06-25 1999-06-25 電磁継電器の電磁石固定構造およびその方法
JP180922/1999 1999-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6500A CN1256500A (zh) 2000-06-14
CN1197096C true CN1197096C (zh) 2005-04-13

Family

ID=26500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2286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7096C (zh) 1998-12-07 1999-12-07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486760B2 (zh)
EP (1) EP1009008B1 (zh)
KR (1) KR100413578B1 (zh)
CN (1) CN1197096C (zh)
DE (1) DE69931586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2248B2 (ja) * 2001-02-09 2009-01-2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03115248A (ja) * 2001-10-01 2003-04-18 Tyco Electronics Ec Kk 電磁継電器
JP3934376B2 (ja) * 2001-10-01 2007-06-20 タイ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ーシー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7122921B2 (en) * 2002-05-02 2006-10-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op loading internal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thbrush
JP4131161B2 (ja) * 2002-11-12 2008-08-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04061778A1 (de) * 2004-09-29 2006-04-06 Ks Kolbenschmidt Gmbh Einfach-Reibschweißung
JP4241606B2 (ja) * 2004-12-22 2009-03-1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2007273289A (ja) 2006-03-31 2007-10-18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4742954B2 (ja) * 2006-03-31 2011-08-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07019684A1 (de) * 2007-04-24 2008-11-06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Magnetsystem für eine elektrische Schaltvorrichtung
CN101425430B (zh) * 2008-10-24 2011-05-04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电磁继电器
TW201019364A (en) * 2008-11-12 2010-05-16 Good Sky Electric Co Ltd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200456811Y1 (ko) 2010-01-26 2011-11-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CN102270549B (zh) * 2010-06-04 2013-08-14 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继电器
JP5624431B2 (ja) * 2010-11-08 2014-1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5085754B2 (ja) * 2011-03-14 2012-11-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4883232B1 (ja) * 2011-03-14 2012-02-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2124174A1 (ja) * 2011-03-14 2012-09-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025414B2 (ja) * 2011-09-30 2016-11-1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880233B2 (ja) * 2012-04-09 2016-03-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2779690B (zh) * 2012-07-19 2015-04-01 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
JP6024287B2 (ja) * 2012-08-24 2016-11-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その組立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JP6056264B2 (ja) * 2012-08-24 2017-01-1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JP6043173B2 (ja) * 2012-12-07 2016-12-1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4139898A (ja) 2013-01-21 2014-07-31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14165152A (ja) * 2013-02-27 2014-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JP6263904B2 (ja) * 2013-08-23 2018-01-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JP6291931B2 (ja) * 2014-03-14 2018-03-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この電子機器のシール構造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CN106328444B (zh) * 2015-06-30 2019-05-10 泰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的磁力系统
US10636604B2 (en) * 2015-09-15 2020-04-2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162453B2 (en) 2016-05-04 2021-11-02 Ks Kolbenschmidt Gmbh Piston
CN106409445B (zh) * 2016-10-18 2017-06-27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可回收的复合绝缘子用防鸟啄保护罩
CH713442B1 (de) * 2017-02-08 2021-03-31 Elesta Gmbh Ostfildern De Zweigniederlassung Bad Ragaz Relais.
RU184105U1 (ru) * 2017-11-01 2018-10-16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От Имени Которой Выступает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И Торговл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Реле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ое поляризованное
JP2019096460A (ja) 2017-11-22 2019-06-2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18109856B3 (de) * 2018-04-24 2019-08-0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Relais
EP3570302B8 (en) * 2018-05-18 2021-08-04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Yoke assembly for a 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such as a relay, magnetic assembly, and 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DE102020110681B4 (de) 2019-04-30 2024-03-28 Xiamen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CN110164733B (zh) * 2019-05-20 2024-05-17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力大及抗冲击能力强的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06050U (de) * 1949-04-01 1950-05-04 Kloeckner Moeller Elek Zitaets Schaltmagnete fuer elektromagnetish betaetigte schaltgeraete.
FR1543930A (fr) 1966-10-13 1968-10-31 Soprotekel Mode de fixation des noyaux magnétiques dans les relais ou pièces polaires
US4614927A (en) * 1984-07-20 1986-09-30 Nec Corporation 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DE3644151A1 (de) 1986-12-23 1988-07-07 Bbc Brown Boveri & Cie Elektromagnetischer schaltantrieb fuer ein schaltgeraet
US4801908A (en) * 1987-09-25 1989-01-31 Emhart Industries, Inc. Small relay for automated assembly
CA2018344C (en) * 1989-12-07 1995-12-12 Yoichi Yokoyama Fusion bonding-resistant contacts in electromagnetic relays
JP3722847B2 (ja) 1991-04-19 2005-11-3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3383984B2 (ja) * 1992-05-14 2003-03-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H07254340A (ja) 1994-03-15 1995-10-03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3269290B2 (ja) 1994-11-08 2002-03-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直管形蛍光ランプの製造方法
JP3266757B2 (ja) 1995-05-26 2002-03-1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9546763C2 (de) * 1995-12-14 2001-05-31 Tyco Electronics Logistics A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DE19602642B4 (de) 1996-01-25 2008-07-17 Tyco Electronics Logistics A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H09314255A (ja) * 1996-05-31 1997-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金属部材の固定方法
JP3937483B2 (ja) * 1996-09-11 2007-06-2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3849197B2 (ja) 1997-02-06 2006-11-2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09008A3 (en) 2001-05-02
US20020050883A1 (en) 2002-05-02
US6486760B2 (en) 2002-11-26
EP1009008A2 (en) 2000-06-14
EP1009008B1 (en) 2006-05-31
DE69931586T2 (de) 2007-05-31
KR20000047948A (ko) 2000-07-25
CN1256500A (zh) 2000-06-14
KR100413578B1 (ko) 2003-12-31
DE69931586D1 (de) 200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7096C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3700C (zh) 电磁继电器
CN1220417C (zh) 平板天线和电路基板的连接结构
CN1148813C (zh) 电池组件、电池装载装置、电源供给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969355A (zh) 接触装置
CN1197327C (zh) 便携电话的铰链机构
CN1115692C (zh) 头滑动器悬架、使用悬架的支持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盘装置
CN1209804C (zh) 螺旋接触器及该装置制造方法,以及应用该装置的半导体检测设备和电子元件
CN1073295C (zh) 天线装置
CN2819373Y (zh) 盘片搬送装置
CN1272697A (zh) 电池组件、电池装载器、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27598A (zh) 用于滚筒式洗衣机的外转子型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497786A (zh) 连接器
CN1767269A (zh) 连接器
CN101075037A (zh) 显示装置
CN1258200C (zh) 杠杆开关及使用该开关的检测装置
CN1848344A (zh) 静电微触点通断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通断器的装置
CN1715849A (zh) 磁致伸缩式负荷传感器
CN1991169A (zh) 电气部件保护装置
CN1613158A (zh) 电路部件连接器、其连接结构和垫圈
CN1221515A (zh) 继电器
CN1428806A (zh) 热保护器
CN101044784A (zh) 麦克风和生产麦克风的方法
CN2715327Y (zh) 电磁铁驱动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1841850A (zh) 柔性基板用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