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546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5469A
CN113495469A CN202010909735.1A CN202010909735A CN113495469A CN 113495469 A CN113495469 A CN 113495469A CN 202010909735 A CN202010909735 A CN 202010909735A CN 113495469 A CN113495469 A CN 113495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image
path
forming apparatus
carry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097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合田峻広
市来幸裕
下平彬
桥本敬太
须藤真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95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54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较相对于与运送介质的运送路径相向而配置的多个像运送线路而邻接配置成像部的结构而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容易使成像部与像运送线路之间产生气流。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路径(12),运送介质;第一像运送线路(30a),与所述路径相向而配置,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30a)邻接而配置,形成所述图像;以及第二像运送线路(30b),与所述路径(12)相向,与所述成像部隔开,并且,配置成由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30b)、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30a)及所述路径(12)包围所述成像部,且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30b)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处理盒(process cartridge),能够拆装地设置于装置本体,经纵列配置;运送带,与所述处理盒相对而配置,纵向运送记录介质;盖体,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能够开闭地设置,当打开后使所述运送带能够退避,而使所述处理盒露出;被识别构件,针对每种颜色设置于所述处理盒,形状或配置位置不同;识别构件,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通过与所述被识别构件发生干扰或不发生干扰而告知所述处理盒是否位于正规安置位置;以及运送带退避元件,当在所述处理盒不处于正规安置位置的状态下关闭所述盖体时,使所述运送带向盖体侧退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3041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较相对于与运送介质的路径相向而配置的多个像运送线路邻接配置成像部的结构而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容易使成像部与像运送线路之间产生气流。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路径,运送介质;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而配置,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而配置,形成所述图像;以及第二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且与所述成像部隔开,并且,配置成由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路径包围所述成像部,且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路径,运送介质;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而配置,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而配置,形成所述图像;第二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并且,配置成由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路径包围所述成像部,且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以及外部空气用通路,设置在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面向所述成像部。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产生元件,所述产生元件使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产生气流。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产生元件是排出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空气的排出元件。
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排出元件将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空气,从低侧向高侧排出。
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产生元件是朝向远离所述路径的方向抽吸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空气的抽吸元件。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产生元件相对于所述成像部配置在与所述路径相反之侧。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以及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侧具有:通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的通气口。
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通气口设置为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上的侧面观察时,与所述成像部重叠。
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而设置多个,从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交叉方向观察,所述通气口设置为与配置在所述路径之侧的所述成像部重叠。
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通气口设置在比所述成像部更靠所述路径之侧。
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地设置多个,所述通气口配置在从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交叉方向观察,比配置在所述路径之侧的所述成像部更靠所述路径之侧。
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通气口配置在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以及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
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壁部,所述壁部从所述产生元件观察,覆盖在所述路径上的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
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壁部中的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延伸至所述产生元件之侧的返回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成像部和第一像运送线路及第二像运送线路两者邻接而配置的结构相比,在成像部与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外部空气用通路确保供空气通过的通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成像部与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确保供空气通过的通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成像部之间强制产生气流。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向成像部与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送入空气的结构相比,容易从成像部去除成像部周围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从高侧向低侧排出的结构相比,在成像部与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被加热的空气被高效率地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沿路径的方向上抽吸成像部与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空气的结构相比,容易去除成像部周围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产生元件相对于成像部配置在与路径相同之侧的结构相比,削减由路径、第一像运送线路及第二像运送线路包围的区域内的零件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和介质的运送方向以及第一像运送线路及第二像运送线路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阻断装置本体的内部及外部的结构相比,将外部的空气有效率地撷取至由路径、第一像运送线路及第二像运送线路包围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从与成像部邻接的部位抽吸外部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从装置的外部撷取的空气通过多个成像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从装置的外部撷取的空气通过成像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从装置的外部撷取的空气通过多个成像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仅在单向上设置有通气口的结构相比,高效率地撷取外部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路径附近的气流的产生得到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将气流的方向引导至抽吸元件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前视图。
图2是表示沿图1的A-A剖面而切断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以从箭头V的视点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前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110:图像形成装置
12:运送带
30a、30b、130a:中间转印带
49a、49b:成像部
66:抽吸元件(产生元件的一例、排出元件的一例、抽吸元件的一例)
76、78:通气口
80:通路
82:金属板(壁部的一例)
84:返回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5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再者,各图所示的箭头UP是指铅垂方向即装置向上方向。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箭头R是指水平方向即与装置正对时的右侧,箭头L是指水平方向即与装置正对时的左侧。此外,如图2所示,箭头D是指水平方向,即与装置正对时的里侧方向。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无前提地指定上下方向的情况下,是指图1所示的装置的上下方向。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无前提地指定左右方向的情况下,是指与图1所示的装置正对时的左(left)(L)方向及右(right)(R)方向。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无前提地指定进深方向(近前及里侧)的情况下,是指与图2所示的装置正对时的进深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结构]
首先,沿纸张的运送路径对图像形成装置10(适当只称为“装置10”)的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
在图1中,为了表示内部结构,图示了已拆下近前侧的盖60(参照图2)的装置10。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包括:运送带12,与作为用于形成图像的介质的一例的纸张的背面接触,沿纸张的运送路径P运送纸张;以及图像形成元件14a及图像形成元件14b,通过电子照相方式而形成图像。另外,包括用于存储纸张的纸张托盘16及用于将图像定影至纸张的定影元件18。再者,图像形成元件14a及图像形成元件14b相互隔开而配置。
存储于纸张托盘16的纸张是利用作为纸张(介质)的供给元件的一例的供给辊20,而供给至运送带12。再者,在供给辊20与运送带12之间,适当利用沿运送路径P而配置的运送辊22来运送纸张。
供给至运送带12的纸张在转印部24a及转印部24b中被转印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图像是由与运送带12相向而配置的两个图像形成元件14a及14b分别形成。再者,图像形成元件14a及转印部24a配置于纸张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图像形成元件14b及转印部24b配置于纸张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从运送带12运送至定影元件18。接着,运送带12利用定影元件18而被定影调色剂图像。然后,将纸张排出至装置10的外部,或者在未图示的运送路径上运送,而再次供给至运送带12。
接着,基于各部的配置,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下部,设置有纸张托盘16。在纸张托盘16的左侧上方,沿纸张的运送路径P,配置有运送带12。此处,运送带12上的运送面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配置。另外,在供给辊20与运送带12之间,沿纸张的运送路径P逐渐朝向上方配置有多个运送辊22。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借由供给辊20而从纸张托盘16供给的纸张通过多个运送辊22而将运送方向从左方向转换成向上方向,进而,利用运送带12而运送至上方。
在运送带12上的运送面上,两个图像形成元件14a及14b相向而配置。图像形成元件14a与图像形成元件14b上下排列,并且相互隔开而配置,图像形成元件14a配置于图像形成元件14b的上侧。因此,图像形成元件14a及运送带12所形成的转印部24a构成于图像形成元件14b及运送带12所形成的转印部24b的上侧。
在运送带12的上侧,包含定影元件18。由此,利用运送带12而向上运送的纸张一面利用未图示的运送辊而将方向转换成横方向,一面通过定影元件18,而排出至装置外部。或者,利用运送带12而向上运送的纸张是利用未图示的运送路径而运送,并再次供给至运送带12的运送面的下端部。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运送带12]
如图1所示,运送带12是架设于上下隔开而配置的辊26及辊28而构成。此处,配置于上侧(即,纸张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辊26兼作被动部,接受来自未图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通过所述辊26的旋转,而使运送带12旋转。再者,运送带12中的与纸张的运送路径P的重复部分相当于运送介质的“路径”的一例。
[图像形成元件14a、图像形成元件14b]
如图1所示,配置于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与配置于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图像形成元件14a进行说明。关于图像形成元件14b,在相对应的部分的零件编号的末尾标注b的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图像形成元件14a包含中间转印带30a(=相当于第一像运送线路的一例)、沿中间转印带30a的圆周方向排列的后述的四个成像部49a、以及包围这些构件的框体50a而构成。
(中间转印带30a)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30a形成为环状。所述中间转印带30a是架设于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的辊36a及辊38a而构成。辊36a配置于中间转印带30a上的左端侧(即,调色剂图像的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辊38a配置于中间转印带30a上的右端侧(即,调色剂图像的运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由此,中间转印带30a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
另外,右端侧的辊38a配置于比左端侧的辊36a稍高的位置。由此,中间转印带30a配置成具有稍向右上方的倾斜。再者,左端侧的辊36a包括从驱动源接受驱动力的被动部即齿轮(gear)(未图示)。另一方面,右端侧的辊38a构成为用于对中间转印带30a施加张力而保持姿势的辊。
左端侧的辊36a与运送带12相向而配置。另外,同样地,保持中间转印带30b的左端的左端侧的辊36b也与运送带12相向而配置。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形成有由运送带12、中间转印带30a及中间转印带30b包围的区域。在所述区域内配置有成像部49a。再者,此处所说的“包围”是指至少覆盖三个方向的状态。
(成像部)
各成像部49a包含感光体32a、显影元件34a、显影辊42a、搅拌辊44a、搅拌辊46a及带电辊48a而构成。如上所述,所述成像部49a配置成至少三个方向由运送带12、中间转印带30a及中间转印带30b包围。再者,在各成像部49a,连接有用于供给驱动力的未图示的驱动源。
(转印部24a)
中间转印带30a的左端部与运送带12接触。所述接触的部分成为转印部24a。再者,在相对于运送带12,与辊36a为相反侧的相对应的部位上,配置有用于施加二次转印用的偏压(bias)的二次转印辊40a。
(感光体32a)
在中间转印带30a的下侧,以与中间转印带30a接触的方式配置有形成为辊状的四个感光体32a。所述四个感光体32a是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以配合中间转印带30a的旋转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再者,这些感光体32a也配合中间转印带30a的倾斜,朝向右上方倾斜而配置。
(显影元件34a)
在四个感光体32a的下侧,分别配置有显影元件34a。各显影元件34a是包含用于使调色剂图像显影于感光体32a的显影辊42a、以及用于运送及搅拌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的两根搅拌辊44a、46a而构成。
(带电辊48a)
在感光体32a的下侧且显影元件34a的左侧的位置上,配置有用于使感光体32a的表面带电的带电辊48a。带电辊48a是以如下的方式而构成:在经施加电压的状态下,配合感光体32a的旋转,一面与感光体32a的表面接触,一面旋转。
(基板)
如图1所示,在中间转印带30a的上侧,配置有对图像形成元件14a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作为控制部的一例的控制基板70a及控制基板72a、以及对图像形成元件14a供给电压的作为电源电路的一例的电源基板74a。再者,控制基板70a配置于图像形成元件14a中的靠左位置,控制基板72a及电源基板74a配置于靠右位置。
此处,控制基板72a配置于装置10中的近前侧,电源基板74a配置于里侧。
另外,控制基板70a与控制基板72a及电源基板74a是沿中间转印带30a的倾斜朝向右上方倾斜而配置。
再者,电源基板74a是作为低电压供给用的电源基板(Low Voltage PowerSupply,LV/LVPS)的一例而构成。
(框体50a)
中间转印带30a、四个感光体32a、四个显影元件34a、带电辊48a及驱动源利用框体50a而保持为一体。所述框体50a是维持着将这些零件保持为一体的状态,相对于安装着运送带12的装置10本体能够拆装地设置。
再者,框体50a的下侧(底)的形状配合四个感光体32a及四个显影元件34a的配置,而设为朝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
(驱动源)
在框体50a的近前侧侧面,包括具有驱动用的齿轮(未图示)的驱动源(未图示)。齿轮经由多个中间齿轮(未图示),与分别设置于辊36a、感光体32a、带电辊48a、显影辊42a、搅拌辊44a及搅拌辊46a的被动部(被动用的齿轮(未图示))咬合。如上所述,成为如下的结构:搭载于框体50a的各旋转零件能够从一个驱动源接受用于旋转的驱动力。再者,各旋转零件的旋转速度分别通过设置有多个的中间齿轮上的周速比来调节。
[定影元件18]
如图1所示,定影元件18是包含兼作被动部的定影辊52及形成为辊状的定影带54而构成。详细地说,被动部包括与定影辊52一体并且设置于同轴上的齿轮(未图示)。再者,定影辊52配置成与被运送的纸张的被转印调色剂图像的面接触。
另外,定影带54是夹着纸张的运送路径P,与定影辊52相向而配置。通过所述定影辊52与定影带54相干扰,而形成定影用的辊隙(nip)55。再者,定影带54是设置成从动于定影辊52的旋转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运送带12的纸张运送速度,定影元件18中的定影辊52的旋转速度设定得稍慢。借由具有所述速度差,而使得在运送带12与辊隙55之间被运送的纸张中形成挠曲。通过形成所述挠曲,而设为被运送的纸张即使在同时被转印部24a及辊隙55两者夹持的情况下,也不会被其中任一者拉扯而运送的结构。
[主要部分的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换气用的通路80)
如图1所示,在装置10中,将由图像形成元件14a及图像形成元件14b所夹的区域构成为换气用的通路80(=相当于外部空气用通路的一例)。更详细地说,所述通路80是构成为由如下的构件包围的区域(空间):覆盖左侧的金属板82、覆盖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覆盖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覆盖右侧的盖64及抽吸元件66(详情将在后文描述)、覆盖里侧的盖62及覆盖近前侧的盖60。再者,通路80的里侧及近前侧也可利用另外设置的壁面等,来覆盖比盖60及盖62更靠内侧的部位。例如,也可在比盖60及盖62更靠内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包含未图示的框架及金属板等的内侧的壁面。
再者,更详细地说,通路80的上侧被图像形成元件14a中的框体50a的底面侧所包围,下侧被图像形成元件14b中的中间转印带30b(=相当于第二像运送线路的一例)、控制基板70b、电源基板72b及电源基板74b所包围。
(通气口76、通气口78)
如图2所示,在配置于通路80的近前侧的盖60形成有多个通气口76,在配置于里侧的盖62形成有多个通气口78。
如图3所示,通气口76形成于构成换气用的通路80中的近前侧的侧面的盖60。
另外,通气口7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中的比最左侧的显影元件34a更靠左侧(即运送带12侧)的位置。
此外,通气口7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中的比控制基板70b、电源基板72b及电源基板74b更靠左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通气口78形成于形成换气用的通路80中的里侧的侧面的盖62。
此处,如图4所示,在盖62的背面侧,设置有配置于与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相对应的部位的上侧的调色剂盒(toner cartridge)83a、及配置于与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相对应的部位的下侧的调色剂盒83b。因此,通气口78为了避开与盖62上的调色剂盒83a及调色剂盒83b相对应的部位,而形成于这些部位之间的位置。
如图3所示,若对近前侧的通气口76与里侧的通气口78的配置关系进行比较,则在装置10的近前侧,多个通气口76形成为分布于纵长的区域内。与此相对,在装置10的里侧,将多个通气口78形成为分布于横长的区域内,以避开上下的调色剂盒83a及调色剂盒83b。通气口76的分布区域与避开调色剂盒83a及调色剂盒83b而设置的通气口78的分布区域相比,大部分分布于更左侧(即运送带12之侧)。
(抽吸元件66)
如图1所示,在换气用的通路80的右侧,配置有作为使气流产生的产生元件的一例、并且排出空气的排出元件的一例的抽吸元件66。更详细地说,抽吸元件66是夹着上侧的中间转印带30a及下侧的中间转印带30b而配置于构成纸张的运送路径P的运送带12的相反侧。
如图2所示,抽吸元件66靠近装置10中的里侧而设置。
此处,抽吸元件66构成为从运送带12上的运送面之侧(左侧),朝向远离所述运送面的方向即装置10的外侧(右侧)抽吸及排出通路80内的空气。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吸元件66设为离心风机(centrifugal fan)。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而利用抽吸元件66朝向装置10的外部排出通路内的空气。由此,从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将装置10的外部空气撷取至通路内。
详细地说,从形成于装置10的靠左的近前侧的通气口76撷取的外部空气是在通路80中在对角线上流动,并利用形成于装置10的右侧的靠里侧的抽吸元件66而排出至装置10的外部。另一方面,从形成于装置10的靠左的里侧的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是在通路80的里侧从左向右流动,并利用形成于装置10的右侧的靠里侧的抽吸元件66而排出至装置10的外部。
(金属板82)
如图1所示,在换气用的通路80中的左侧,配置有从运送带12的运送面侧观察覆盖运送带12的金属板82(=相当于壁部的一例)。所述金属板82呈板状,具有与运送带12上的运送面相向的平面。另外,金属板82安装在设置于装置10的内部的框架(未图示)。
此处,金属板82配置于比形成于装置10中的近前侧的盖60的通气口76及形成于里侧的盖62的通气口78更靠运送带12侧(即左侧)的位置。
另外,金属板82是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长于设置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的区域。此处,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是指多个孔。因此,若更详细地说明,则是在比设置有多个的孔即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之中设置于最上侧的孔的上端部更高的位置上配置有金属板82的上端部,在比设置于最下侧的孔的下端部更低的位置上配置有金属板82的下端部。
在金属板8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设置有向横方向(装置10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返回部84。所述返回部84是通过对金属板8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
形成于金属板82的上端侧及下端侧的返回部84均形成为朝向远离运送带12上的运送面的方向延伸。此处,返回部84的端部(图1中的右端)是形成为配置于比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之中形成于最左端侧的通气口更靠右侧的位置。即,金属板82是以如下方式而形成:从装置10的前方观察时,呈大致U字型,覆盖近前侧的盖60及里侧的盖62中的、配置有多个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的区域的左侧、左侧上部及左侧下部。
如图5所示,当以从图1中的X方向(即,从装置10中的右侧、即抽吸元件66之侧观察,沿框体50a及框体50b的倾斜部的方向)的视点观察通路80时,运送带12构成为被金属板82覆盖而看不见。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配置于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与配置于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之间,形成有换气用的通路。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图像形成元件彼此邻接地设置的结构相比,容易使图像形成元件之间产生气流。因此,容易对借由图像形成元件14a或图像形成元件14b的散热而被加热的周围的空气进行换气。
另外,通路80随着远离运送带12,而向上方倾斜。因此,借由图像形成元件14a或图像形成元件14b的散热而被加热的周围的空气沿通路而向上方上升。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通路80随着远离运送带12,而向下方倾斜而设置的结构相比,经加热的空气容易朝向远离运送带12的方向移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高效率地使通路80内的空气冷却。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构成为相对于运送带12,中间转印带30a及中间转印带30b在转印部24a及转印部24b中相接触。因此,通路80中的左侧是被这些零件所包围,通路80内的空气容易滞留而构成。因此,通路80内的空气优选的是流向如图1所示那样的装置10中的右侧(即,远离运送带12的方向)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构成为通过使气流产生的产生元件(抽吸元件66)来使通路80内的空气流动(产生气流)。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与未设置抽吸元件66的结构相比,可使通路80内强制产生气流。
抽吸元件66构成为朝向远离运送带12上的运送面的方向抽吸(即排出)通路80内的空气。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即使通路80的左侧被运送带12堵塞,也朝向进深方向抽吸通路80内的空气的结构相比,可使通路80内的空气朝向远离运送带12的方向产生气流。
另外,在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中的上侧,相对于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隔开地设置有控制基板70b。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控制基板70b及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邻接地配置的结构相比,可使控制基板70b的周围更有效率地产生气流。由此,可有效率地对经控制基板70b加热的空气进行换气。
另外,在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中的上侧且控制基板70b的右侧,以相对于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而隔开的状态设置有电源基板74b。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电源基板74b及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邻接而配置的结构相比,可使电源基板74b的周围更有效率地产生气流。
另外,根据本结构,与将比控制基板70b更多地发热的电源基板74b配置于左侧的结构相比,可利用抽吸元件66而有效率地对更高温度的空气进行换气。
此外,电源基板74b配置于装置10中的里侧(即,靠近抽吸元件66的位置)。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电源基板74b配置于近前侧的结构相比,可有效率地对更高温度的空气进行换气。
另外,在通路80中的相对于纸张的运送路径P为侧方之侧,包含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不设置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的结构相比,可将外部空气更有效率地撷取至通路80内。
另外,由于设置有通路80中的近前侧的通气口76及里侧的通气口78两者,因此与只设置有其中一者的结构相比,可将外部空气更有效率地撷取至通路80内。
另外,通路80中的近前侧的通气口76及里侧的通气口78是配置于上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中的比配置于最左侧的显影元件34a更靠运送带12之侧。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配置于比显影元件34a更靠与运送带12相反之侧(即比显影元件34a更靠右侧)的结构相比,可使显影元件34a的周围更高效率地产生气流。
在装置10的里侧的壁面,设置有用于向图像形成元件14a及图像形成元件14b供给调色剂的调色剂盒83a及调色剂盒83b。因此,在装置10的里侧的盖62上,用于设置通气口78的区域受到限制。因此,与近前侧相比,通气口78的数量更少。即,与里侧的通气口78相比,近前侧的通气口76可撷取更多的外部空气。
此处,通过将抽吸元件66靠近里侧而设置,而使得从近前侧的通气口76撷取的外部空气(空气)从通路80中的左侧近前朝向右侧里部在对角线上通过。由此,与将抽吸元件66设置于近前侧的情况相比,更多的外部空气(空气)会穿过通路80中的长路径。即,使通路80内有效率地换气。
另外,金属板82是以覆盖运送带12上的运送面的方式而配置。此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纸张是沿运送路径P在运送带12上纵向运送。此时,纸张会借由静电力而附着在运送带12。在如上所述的运送状态中,与横向运送纸张的结构相比,纸张处于在运送中容易从运送路径P上剥离的状态。
此外,在本结构中,利用抽吸元件66而朝向远离运送带12的方向抽吸通路80内的空气。因此,借由空气的流动,纸张处于在运送过程中更容易从运送路径P上剥离的状态。
与此相对,在本申请结构中,金属板82覆盖着运送路径P。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设置有以避开被运送的介质的方式而配置的壁部的结构相比,可抑制气流对介质的影响。
另外,金属板82配置于比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更靠左侧的位置。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金属板配置于比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更靠右侧的位置的结构相比,容易将从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空气)的流动向右引导。
另外,金属板82包括延伸至右侧的返回部84。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返回部84延伸至左侧的结构相比,容易将从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空气)的流动向右引导。
另外,金属板82是将纵向上的长度形成得长于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的从最上端到最下端的长度。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金属板82的纵向上的长度形成得短于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的从最上端到最下端的长度的结构相比,容易将从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空气)的流动向右引导。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6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0进行说明。再者,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变形例,因此对于重复的内容标注相同或相关的记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带130a的右端侧通过支撑带37及支撑带39而向上方弯曲。而且,架设至配置于比支撑带37及支撑带39更靠上方的辊138a。由此,中间转印带130a以保持向上方弯曲的大致L字状受到支撑。
通过以此种形状保持中间转印带130a,与仅支撑带两端的结构相比,可在小的区域内设置长周长的带。另外,由此,可在中间转印带138a使更多的成像部49a邻接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10构成为假定排出在成像部49a中产生的热。在构成成像部49a的显影元件34a的内部,搅拌包含调色剂及载体(carrier)而构成的显影剂。由此,显影元件34a因调色剂及载体的摩擦热而发热。另外,此时,有时由于电压的施加而显影剂也发热。通过这些,有时显影剂变成高温,劣化加速。若显影剂劣化,则有可能导致带电不良、或所形成的图像的画质劣化。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0中,成像部49a与中间转印带130a邻接,与中间转印带30b隔开而配置。换言之,在图像形成部49a与中间转印带30b之间形成有用于供外部空气通过的通路80(=相当于外部空气用通路的一例)。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通过在显影元件34a中产生的热,而使成像部49a发热。特别是在装置110内部配置有多个成像部的情况下,成像部附近的空气滞留,由在各个成像部中产生的热引起的温度上升变得更显著。此处,成像部49a周围的空气通过被抽吸元件66抽吸而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10的外部。另外,在由运送带12、中间转印带130a及中间转印带30b包围的区域流入经由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由此,置换成像部49a周围的空气,使成像部49a冷却。此处,通气口78可配置成从图6的前方观察时,与任一成像部49a重叠。由此,可将外部空气直接引导至成像部49a。因此,即使当在装置110内配置有多个成像部49a时,也可不受其它成像部49a的配置影响而使成像部49a冷却。
再者,在图像形成装置110中,对于中间转印带130a,多个成像部49a邻接而设置。另外,通气口78至少相对于在这些成像部49a中的设置在比中心更靠运送带12侧的成像部49a,设置在运送带12侧。由此,从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通过更多的成像部49a。
更详细地说,通气口78比多个成像部49a中设置于最靠近运送带12侧的成像部49a的中心部更靠近运送带12侧而设置。由此,从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进而通过更多的成像部49a。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口78包含多个孔,但其中至少一个孔也可设置于从图6中的前方观察(即,从图像形成装置110中的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交叉方向观察)时与成像部49a重叠的部位。在此情况下,通过通气口78的外部空气被直接供给至成像部49a。因此,与已通过通气口78的外部空气被供给至其它零件并被反射之后被供给至成像部49a的结构相比,使成像部49a高效率地冷却。
另外,通气口78也可设置在与多个成像部49a中的、至少比其它成像部49a更靠近运送带而配置的成像部49a重叠的部位。由此,从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被供给至一个成像部49a之后,还被供给至其它成像部49a。即,外部空气通过更多的成像部49a。
更详细地说,通气口78也可设置成从图6的前方观察(即从图像形成装置110中的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交叉方向观察)时与多个成像部49a中设置在最靠运送带12侧的成像部49a重叠。由此,从通气口78撷取的外部空气进而通过更多的成像部49a。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已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感光体32a、感光体32b,显影元件34a、显影元件34b及带电辊48a、带电辊48b分别设为在一个图像形成元件14a、图像形成元件14b中各包含四个而构成来进行说明,但是这些构件的数量只要为多个,便既可以多于四个,也可以少于四个。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运送介质的路径,举运送带1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在利用辊保持运送路径P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并运送连续纸或标签纸的结构中,也可省略运送带12。另外,即使在作为图像形成对象的介质为切割纸的情况下,运送路径P也可为包含多个辊,且不包含运送用的带的结构。在这些情况下,可通过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对由多个中间转印带及作为图像形成对象的介质覆盖的区域的空气进行换气。
另外,在图像形成元件14a、图像形成元件14b中,感光体32a、感光体32b分别设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0a、中间转印带30b配置于下侧的构件来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使它们的配置关系相反。另外,中间转印带30a、中间转印带30b设为架设于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而配置的辊36a、辊36b及辊38a、辊38b而构成的构件来进行说明,但是被架设的辊也可为两个以上。在此情况下,中间转印带架设于多个辊,因此例如可保持大致三角形状、大致四边形状等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的运送路径P是将上游侧配置于装置10的下侧,将下游侧配置于装置10的上侧。由此,被运送的纸张是从装置10的下侧向上侧运送。但是,纸张的运送路径P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将运送路径P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设为横向排列。在此情况下,例如,可将运送路径P的上游侧配置于装置10中的左侧,将下游侧配置于右侧。在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情况下,上游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下游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可沿纸张的运送路径P,横向排列而构成。
另外,也可将纸张的运送路径P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配置构成为上下相反。在此情况下,纸张托盘16配置于装置10中的上端侧。另外,上游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配置于下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的上侧。而且,定影元件18配置至装置10的下端侧。
另外,在下游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a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元件14b之间,也可还配置有其它图像形成元件。此时,在各图像形成元件之间,也可分别设置有通路80、抽吸元件66、通气口76及通气口78以及金属板82。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径,运送介质;
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而配置,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
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而配置,形成所述图像;以及
第二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且与所述成像部隔开,并且,配置成由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路径包围所述成像部,且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径,运送介质;
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而配置,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
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而配置,形成所述图像;
第二像运送线路,与所述路径相向,并且,配置成由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路径包围所述成像部,且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运送形成在所述介质的图像,以及
外部空气用通路,设置在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面向所述成像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产生元件,使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产生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元件是排出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空气的排出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元件将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空气,从低侧向高侧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元件是朝向远离所述路径的方向抽吸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的空气的抽吸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产生元件相对于所述成像部配置在与所述路径相反之侧。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以及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侧具有:通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的通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口设置为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上的侧面观察时,与所述成像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而设置多个,
所述通气口设置为从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交叉方向观察,与配置在所述路径之侧的所述成像部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口设置在比所述成像部更靠所述路径之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部与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邻接而设置多个,
所述通气口配置在从相对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交叉方向观察,比配置在所述路径之侧的所述成像部更靠所述路径之侧。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口配置在与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以及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及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3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壁部,从所述产生元件观察,覆盖在所述路径上的所述第一像运送线路与所述第二像运送线路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部中的所述介质的运送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延伸至所述产生元件之侧的返回部。
CN202010909735.1A 2020-03-19 2020-09-02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34954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0140 2020-03-19
JP2020050140A JP7501022B2 (ja) 2020-03-19 2020-03-1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5469A true CN113495469A (zh) 2021-10-12

Family

ID=77746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09735.1A Pending CN113495469A (zh) 2020-03-19 2020-09-0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2697B2 (zh)
JP (1) JP7501022B2 (zh)
CN (1) CN11349546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44989A (ja) * 2022-03-28 2023-10-1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44990A (ja) * 2022-03-28 2023-10-1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209573T1 (de) * 1993-07-28 2001-12-15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erfahren
KR970028908A (ko) * 1995-11-24 1997-06-24 엘 드 샴펠라에레 싱글 패스 다색 정전 사진 프린터
US5893018A (en) * 1996-07-31 1999-04-06 Xeikon N.V. Single-pass, multi-color electrostatographic printer with continuous path transfer member
US5837408A (en) * 1997-08-20 1998-11-17 Xerox Corporation Xerocolography tandem architectures for high speed color printing
JPH1184962A (ja) * 1997-09-12 1999-03-30 Hitachi Koki Co Ltd 筐体換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466924B2 (ja) * 1998-06-08 2003-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19856A (ja) * 1998-07-03 2000-01-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188861B1 (en) * 1999-06-30 2001-02-13 Xerox Corporation Tandem tri-level xer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ictorial color images
US6163672A (en) * 1999-06-30 2000-12-19 Xerox Corporation Tandem tri-level xer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highly registered pictorial color images
US6690483B1 (en) * 2000-03-10 2004-02-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229276A (ja) * 2000-11-30 2002-08-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3076160A (ja) * 2001-03-02 2003-03-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両面転写方法
JP2003057905A (ja) * 2001-06-05 2003-02-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画像形成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6799011B2 (en) * 2001-11-05 2004-09-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ndem-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74088B2 (ja) * 2001-11-19 2007-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03186C (zh) * 2001-12-18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带组件及图像形成系统
US20040174426A1 (en) * 2001-12-25 2004-09-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819902B2 (en) * 2002-03-29 2004-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changeable developing devices
JP2004062050A (ja) * 2002-07-31 2004-02-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63650B2 (ja) * 2003-01-28 2010-10-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36613B2 (en) * 2003-03-10 2006-11-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making device
US6997549B2 (en) * 2004-02-26 2006-02-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hold down system
JP3826148B2 (ja) * 2004-08-26 2006-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84716A (ja) * 2004-09-15 2006-03-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4644531B2 (ja) * 2004-09-17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327977B2 (en) * 2004-11-30 2008-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rrection method for color registration offset
JP2006163000A (ja) * 2004-12-07 2006-06-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171134B2 (en) * 2004-12-07 2007-01-3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White vector adjustment via exposure
US7046947B1 (en) * 2004-12-13 2006-05-16 Xerox Corporation Free sheet color digital output terminal architectures
JP4574389B2 (ja) * 2005-02-22 2010-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206536B2 (en) * 2005-03-29 2007-04-17 Xerox Corporation Printing system with custom marking module and method of printing
JP2006313290A (ja) * 2005-05-09 2006-11-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77598B1 (ko) * 2005-06-15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패스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형성방법
JP2007025302A (ja) * 2005-07-15 2007-02-0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5283B2 (ja) * 2005-09-13 2012-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数の像担持体の位相合わせ方法
JP2007127677A (ja) * 2005-10-31 2007-05-24 Ricoh Co Ltd ガイド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7313B2 (ja) * 2006-03-07 2012-03-1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9824B2 (ja) * 2006-05-01 2012-05-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ユニット
JP4882497B2 (ja) 2006-05-09 2012-02-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9837B2 (ja) 2006-05-19 2012-05-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49217B2 (ja) * 2006-11-29 2009-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48297B2 (ja) * 2006-12-22 2011-03-09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5034609B2 (ja) * 2007-03-30 2012-09-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02432B2 (ja) * 2007-06-11 2012-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382491B2 (ja) * 2007-06-21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623814B2 (en) * 2007-06-25 2009-11-24 Xerox Corporation Single-pass bypass prin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5067861B2 (ja) * 2007-11-16 2012-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9736A (ja) * 2008-05-09 2009-11-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2157484B1 (en) * 2008-08-18 2018-12-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21965B2 (ja) * 2008-09-1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121505B2 (en) * 2008-09-12 2012-02-21 Xerox Corporation Hybrid printing system
US8478151B2 (en) * 2009-02-05 2013-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57660B2 (en) * 2009-02-17 2011-06-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device that responds to request when using decolorable ink
JP4826925B2 (ja) * 2009-03-06 2011-11-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印刷制御方法
EP2247091B1 (en) * 2009-04-27 2019-04-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image forming program recorded therein
JP2011008232A (ja) * 2009-05-26 2011-01-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99880B2 (ja) * 2009-05-26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281894A (ja) * 2009-06-02 2010-12-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869739B2 (en) * 2009-06-04 2011-01-11 Xerox Corporation Two-color IOI drum module enabling N-color monochrome, highlight, full color, phototone color and extended color architectures
JP5455453B2 (ja) * 2009-06-05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254B2 (ja) * 2009-07-16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9980A (ja) * 2009-09-25 2011-04-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04584B2 (ja) * 2009-10-14 2013-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561593B2 (ja) * 2010-02-22 2014-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7046B2 (ja) * 2010-02-23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32282B2 (ja) * 2010-10-29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8031A (ja) * 2010-12-13 2012-07-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8594543B2 (en) * 2011-02-11 2013-11-26 Xerox Corporation Color-to-color registration for belt printing system
JP5727831B2 (ja) * 2011-03-28 2015-06-0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US8682233B2 (en) 2011-10-26 2014-03-25 Xerox Corporation Belt tracking using steering angle feed-forward control
US9327526B2 (en) * 2012-07-25 2016-05-03 Xerox Corporation Active biased electrodes for reduc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underneath print heads in an electrostatic media transport
JP2014059391A (ja) 2012-09-14 2014-04-03 Fuji Xerox Co Ltd 清掃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70033B2 (ja) * 2012-10-03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空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空調流路切替方法
JP5871879B2 (ja) * 2013-10-10 2016-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61818B2 (ja) * 2014-06-30 2017-07-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9513581B2 (en) * 2014-06-30 2016-12-0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188945A (ja) * 2015-03-30 2016-11-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冷却装置
JP6737076B2 (ja) * 2016-08-30 2020-08-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0073413B2 (en) * 2016-09-02 2018-09-11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nal airflow
US10613474B2 (en) * 2017-01-30 2020-04-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14380B2 (ja) * 2018-06-13 2023-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15043B2 (en) * 2018-09-04 2021-02-09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68310B2 (ja) * 2018-09-04 2023-05-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31244B2 (ja) * 2018-09-21 2022-09-0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80234B2 (ja) * 2018-09-25 2022-11-3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599075B1 (en) * 2019-03-25 2020-03-24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79471B2 (ja) * 2019-04-01 2023-05-2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49002A (ja) 2021-09-27
US11262697B2 (en) 2022-03-01
US20210294263A1 (en) 2021-09-23
JP7501022B2 (ja) 202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411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9298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18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823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437653B2 (en) System for cooling a developer roll inside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96258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blower for cooling
CN10357651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1304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784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301A (ja) 通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349546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535399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20112709A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715935B2 (ja) 送風機構取付部材、冷却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3422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lexible tube for cooling air and guide channel for flexible tube
JP20131141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247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9836B2 (ja) 像形成装置
JP49659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1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048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5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490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388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38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