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7016B -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7016B
CN106467016B CN201610675652.4A CN201610675652A CN106467016B CN 106467016 B CN106467016 B CN 106467016B CN 201610675652 A CN201610675652 A CN 201610675652A CN 106467016 B CN106467016 B CN 1064670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utomobile
shutter unit
shutter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756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7016A (zh
Inventor
相泽诚
由川大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61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02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615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145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615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321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67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7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7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7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60K11/085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with adjustable shutters 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5Radiator gril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具备从上部格栅开口部向百叶窗单元导风的导风部件,在百叶窗单元具备多个翼片、百叶窗框部件、以及支承导风部件的第2支承部,导风部件由位于上部格栅开口部及翼片之间的下面部、固定到护罩部件的第1支承部的第1固定部、固定到百叶窗单元的第2支承部的第2固定部一体地形成,在固定到第2支承部的状态下,下面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向车辆上方离开规定间隔。

Description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百叶窗(shutter)单元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该百叶窗单元用于控制例如从开口形成在车辆前部的格栅开口部向发动机室内流入的外气的流动。
背景技术
汽车的前部构成为,能够经由开口形成在保险杠的格栅开口部将外气引入到发动机室内,从而对散热器或中冷器等的热交换器以及发动机进行冷却。
此外,近来为了进一步改善油耗和减少废气,已知具备百叶窗单元的汽车,该百叶窗单元用于控制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
该百叶窗单元具备多个翼片(flap),该多个翼片根据在发动机内循环的循环油的油温和冷却水的水温或者车速而开闭。例如,百叶窗单元通过将翼片关闭,能够阻止向热交换器和发动机供应外气。由此,能够使循环油和冷却水尽早地上升到期望的温度,抑制伴随着所谓的发动机预热运转的油耗变差。
或者,通过根据车速来将翼片开闭,百叶窗单元抑制外气向发动机室内的流动,能够抑制从发动机室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和在车辆侧部流下的行驶风的合流所引起的紊流。由此,抑制紊流所导致的行驶阻力的增加,从而改善油耗并减少废气。
作为这样的百叶窗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通风装置11,该通风装置11具备:百叶窗机构,具有开闭自如的多个翼片(叶片17);导风部件(管道22),引导从格栅开口部(格栅21)流入的外气;以及驱动机构部(连杆机构24和扭矩马达26),对翼片进行开闭驱动。
但是,专利文献1这种构造的百叶窗单元,由于车体设计和车体构造上的制约,车宽方向的长度容易变长,所以导风部件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也变长。
此外,路面凹凸所引起的车体振动、或者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有时会作用到导风部件。因此,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和上面部分的刚性容易变低,有时会因为车体振动或压力变动而较大地振动。
并且,导风部件的振动传递到百叶窗单元时,支承翼片的翼片支承部或开闭机构部被施加非意图的负荷,所以会产生翼片的位置偏移或开闭机构部的动作不良,翼片的开闭动作可能会出现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的管道装置10,该管道装置10具备:导风部件(管道部21、22),引导从格栅开口部(空气取入口13a、13a)流入的外气;翼片(百叶窗23、43),可摇动地被支承在导风部件的内部;以及驱动机构部(驱动装置36、37),配置在导风部件的外部,对翼片进行开闭驱动。
专利文献2这种构造的百叶窗单元的情况下,由发动机产生的热气因为散热器风扇的压力等而循环并向车辆前方回流时,驱动机构部暴露在热气中。因此,如果驱动机构部的温度超过了稳定工作的范围,则百叶窗单元的动作可能会出现问题。
在此,例如像专利文献3的百叶窗单元(格栅百叶窗装置10)那样,通过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驱动机构部(促动器18)、即在专利文献2的导风部件的内部配置驱动机构部,能够从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保护驱动机构部。
但是,如果在导风部件的内部配置驱动机构部,当翼片打开时,驱动机构部成为阻力而外气无法顺畅地向车辆后方流动,或者外气所通过的开口面积变小,因此可能无法向热交换器提供期望的流量的外气。
此外,在汽车的前部配置有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鸣笛的警笛装置。例如在冠水路面行驶的情况等,为了防止浸泡引起的动作不良,该警笛装置优选为配置在车辆上方。
然而,例如在保险杠的下部未设置格栅开口部的情况、或者在散热器的前方且车辆下方配置有中冷器的情况下,如果将上述的百叶窗单元配置在车辆下方,则无法实现其功能。因此,需要将百叶窗单元和警笛装置配置在车辆上方。
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前保险杠18)的上部的格栅开口部(散热器格栅20)配置对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进行开闭的翼片(格栅百叶窗22),在翼片的后方配置警笛装置(喇叭24)。
此外,专利文献4中,当警笛装置工作时,通过将翼片打开,使警笛装置发出的警笛音在格栅开口部回音并有效地向车辆前方传播。由此,专利文献4能够将百叶窗单元和警笛装置容易地配置在车辆上方,而不损害其功能。
但是,在专利文献4中,由于翼片位于警笛装置的前方,所以翼片由于警笛音的声压而振动并产生异响,或者翼片的振动传递到对翼片进行开闭驱动的驱动机构部等而出现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不仅消耗用于将翼片打开的电力,而且在翼片完全打开之前,需要使警笛装置延迟发出警笛音。因此,可能无法在期望的时机将足够声压的警笛音向车辆前方的车外传播。
此外,万一因为驱动机构部的问题而翼片未打开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将警笛音以足够的声压向车辆前方的车外传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39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995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7162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630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不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的前提下,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
此外,除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不妨碍通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的前提下,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所导致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
此外,除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其具备:格栅开口部,开口形成在配置于汽车的车辆前部的保险杠;百叶窗单元,装配在比所述保险杠更位于车辆后方的车体侧部件;以及导风部件,从所述格栅开口部向所述百叶窗单元导风,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侧部件设置有第1支承部,所述百叶窗单元具备:翼片,被开闭自如地支承;百叶窗框部,正面观察时为大致矩形,一体地围绕所述翼片;以及第2支承部,形成在该百叶窗框部的角部附近,并且支承所述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由导风部、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一体地形成,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和所述翼片之间,所述第1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1支承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第2支承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2支承部的状态下,所述导风部相对于所述百叶窗框部向车辆上方或车辆下方离开规定间隔。
上述百叶窗单元可以采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或者在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等。此外,百叶窗单元可以在保险杠和车体侧部件之间配置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方侧或车辆下方侧。
上述导风部件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此外,导风部件可以是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コ字状、或者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コ字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等。
上述百叶窗框部的角部附近是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和侧壁部分的连结部位附近,可以是百叶窗框部的外方侧或内方侧。
上述导风部和百叶窗框部可以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合的构造、或者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不重合的构造。
例如在导风部和百叶窗框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合的构造的情况下,上述规定间隔可以设为因外气的压力变动等而振动的导风部不与百叶窗框部接触的间隔、并且不妨碍从格栅开口部向翼片的导风的间隔。
通过本发明,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并且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
具体地说,百叶窗框部的角部附近与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和侧壁部分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相比,刚性容易变高。因此,例如与在百叶窗框部的侧壁部分设置第1支承部的情况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提高第1支承部的支承刚性。
由此,例如由于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而导风部振动的情况下,百叶窗框部的第1支承部能够使经由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输入的振动衰减后传递到百叶窗框部。
进而,第1支承部可以是决定导风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的位置的定位机构。
详细地说,例如在车体侧部件设置第1支承部的情况下,由于百叶窗单元相对于车体侧部件的位置偏移和导风部件相对于车体侧部件的位置偏移,存在导风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的相对位置难以稳定的问题。
与此相对,通过在百叶窗单元设置第1支承部,与在车体侧部件设置第1支承部的情况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导风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的位置偏移。
因此,将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固定到百叶窗单元的第1支承部时,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百叶窗框部和导风部的间隔。即,第1支承部能够作为决定导风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的位置的定位机构起作用。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由于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而导风部振动时,能够抑制导风部与百叶窗框部接触而将导风部的振动传递到百叶窗单元。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导风部件固定到支承刚性高的百叶窗单元的第1支承部,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而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第2支承部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盒状。
上述大致盒状例如可以是由从百叶窗框部延伸设置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平板部、从平板部的至少两边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侧面部、以及百叶窗框部形成的形状等。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支承部的支承刚性,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传递到百叶窗框部的振动。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形成为大致盒状的第1支承部来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比所述车体侧部件更位于车辆前方,并且配置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方侧,具备将所述车体侧部件的上部和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连结的支架部件,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和所述翼片之间,并且由下面部分和左右一对侧面部分一体地形成,所述下面部分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附近具备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左右一对侧面部分从所述下面部分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上方立设,并且在车辆上方侧具备所述第1固定部,在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的所述下面部分具备固定到所述支架部件的第3固定部。
上述支架部件例如可以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1个,或者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具备多个。
在支架部件为多个的情况下,上述第3固定部可以相对于全部支架部件或者一部分支架部件固定。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
具体地说,例如在具备增压机的汽车中,在比保险杠加强件更靠车辆下方配置中冷器的情况下,为了向中冷器可靠地供给外气,需要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方侧配置百叶窗单元。
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导风部件固定到支架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百叶窗单元的第1支承部、车体侧部件的第2支承部、支架部件来支承导风部件。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比百叶窗单元更高刚性的车体侧部件来支承导风部件的多个部位。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减轻对百叶窗单元的第1支承部施加的导风部件的重量。
进而,例如由于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压力变动而导风部振动的情况下,支架部件能够将经由第3固定部输入的振动传递到车体侧部件。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经由第2固定部及第3固定部将导风部的振动分散到车体侧部件。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因第1支承部被施加的导风部件的重量而百叶窗框部变形。进而,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经由导风部件的第1固定部传递到百叶窗单元的振动。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具备固定到支架部件的第3固定部,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框部的底板即底板部分形成为,其前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形状,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2支承部的状态下,所述导风部的所述下面部分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百叶窗框部的所述底板部分向车辆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所述下面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前端位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比所述百叶窗框部的所述底板部分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长度。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并且在车辆前部发生轻碰撞时,能够抑制百叶窗单元的破损。
具体地说,通过形成为前端位于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位于比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的前端更靠近车辆后方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下面部分能够在车辆上方与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重合。
因此,与下面部分在车辆下方与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重合的情况相比,导风部件能够将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更可靠地向翼片进行导风。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
进而,在保险杠加强件的后退量较小的轻碰撞的情况下,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的前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所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防止百叶窗单元被车辆前部的碰撞物向车辆后方按压。
此外,能够通过支架部件来抑制导风部件因碰撞物的按压而后退,所以在碰撞物按压导风部件的情况下,刚性低的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变形或破损。因此,即使在碰撞物按压导风部件的情况下,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百叶窗单元被按压。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轻碰撞时能够抑制导风部件的后退,并且抑制百叶窗单元的破损。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并且在车辆前部轻碰撞时能够抑制百叶窗单元的破损。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配置在比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加强件更靠车辆上方侧,所述格栅开口部与所述百叶窗单元对置,具备驱动机构部,该驱动机构部设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并且对所述翼片进行开闭驱动,在正面观察时,所述导风部件形成为将所述百叶窗框部及所述驱动机构部一体地包围的形状。
上述驱动机构部可以是与翼片连结的连杆机构、齿轮,以及驱动齿轮或连杆的驱动马达等,可以配置在百叶窗框部的侧面、上面或下面。
上述导风部件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例如可以是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是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筒状体等。
通过本发明,不会阻碍穿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所造成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
具体地说,由于在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配置驱动机构部,与在百叶窗框部的内部配置驱动机构部的情况相比,百叶窗单元能够将翼片打开的状态下的百叶窗框部的开口面积确保为期望的大小。
并且,通过形成为将百叶窗框部和驱动机构部一体地包围的形状,导风部件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还向驱动机构部导风。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无论翼片的开闭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对配置在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的驱动机构部进行冷却。
进而,通过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更容易向车辆上方流动。因此,例如在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的情况下,导风部件能够阻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从导风部件的侧方向内部流入。
由此,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也能够防止驱动机构部暴露于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一体地包围配置在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的驱动机构部的导风部件,不会阻碍穿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所造成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格栅开口部对置、并且能够在所述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妨碍穿过了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能够更稳定地将驱动机构部冷却。
具体地说,通过将百叶窗单元形成为能够在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驱动机构部能够可靠地与格栅开口部对置。
进而,通过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和驱动机构部的导风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将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更稳定地向驱动机构部进行导风。
此外,正面观察时的百叶窗框部的面积比正面观察时的格栅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的情况下,百叶窗单元能够防止穿过百叶窗框部的外气的流速下降。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能够对于配置在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后方的热交换器等可靠地供给外气。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百叶窗单元形成为能够在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不会阻碍穿过了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能够更稳定地对驱动机构部进行冷却。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驱动机构部设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侧部或下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述导风部件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接近地配置,并且形成为正面观察时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万一翼片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向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后方供给外气,能够抑制例如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具体地说,例如将格栅开口部和百叶窗单元连结的大致筒状的导风部件的情况下,万一成为翼片关闭的状态,就不再向配置在百叶窗单元的后方的热交换器或发动机供给外气。因此,无法将热交换器等冷却,并且被发动机加热的热气滞留,所以在发动机室内可能会对各部品造成热损害。
在此,通过将导风部件形成为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导风部件通过与翼片关闭的百叶窗单元的协作,能够将经由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经由车辆上方侧的开口向车辆后方供给。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成为翼片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将滞留在百叶窗单元的后方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成为翼片关闭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进而,在翼片关闭的状态下,通过百叶窗单元和导风部件的协作,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难以直接供给至例如配置在百叶窗单元的后方的热交换器或发动机。
因此,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也能够通过将翼片关闭而将容易滞留在例如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同时使冷却水或循环油尽早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即使在翼片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向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后方供给外气,例如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此外,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前方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对所述保险杠的车辆前方进行检测的规定的电子设备,所述驱动机构部配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侧部。
上述规定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毫米波雷达或微波雷达等,作为识别前方的车辆或障碍物的传感器、计测与前方的车辆或障碍物的距离的传感器。或者是对前方进行摄像的摄像机等。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前方配置规定的电子设备时,能够通过驱动机构部发出的电磁噪声来抑制规定的电子设备出现问题。
具体地说,例如在驱动机构部设置驱动马达的情况下,伴随着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机构部有时会发出电磁噪声。因此,驱动机构部和规定的电子设备越接近,规定的电子设备越容易受到电磁噪声的影响,可能会误检测车辆前方的状态。
在此,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规定的电子设备,在百叶窗框部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配置驱动机构部,由此,规定的电子设备能够远离驱动机构部,所以难以受到驱动机构部所发出的电磁噪声的影响。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规定的电子设备,在百叶窗框部的侧部配置驱动机构部,由此,能够通过驱动机构部发出的电磁噪声来抑制规定的电子设备出现问题。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侧具备需要冷却的发热设备,在所述导风部件上,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驱动机构部更靠车辆上方具备与所述发热设备附近连通的连通路。
在比上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侧指的是,百叶窗单元的上方、或者在百叶窗单元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偏移的位置。
上述发热设备例如可以是由前照灯构成的前照灯单元、或者是由前照灯及示宽灯等构成的前照灯单元等。
上述连通路例如可以是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中的上方部分切缺而形成的连通路。或者是在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导风部件中的侧部或上部的一部分开口形成的连通路等。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向发热设备供给外气,并且能够防止驱动机构部暴露于被发热设备加热的热气。
具体地说,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上方,有时配置有例如LED前照灯这样因工作而发热的发热设备。为了保护内置的电路基板等和确保稳定的工作,需要对这样的发热设备进行强制的冷却。
然而,例如在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偏移的位置配置发热设备的情况下,根据导风部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可能不被供给到发热设备。
在此,通过在导风部件设置连通路,导风部件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导风至驱动机构部及发热设备。这时,导风部件无论翼片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将外气导风到发热设备,所以能够稳定地对需要冷却的发热设备进行冷却。
进而,由于在比驱动机构部更靠车辆上方具备连通路,所以导风部件能够防止被发热设备加热的热气流入到导风部件的内部空间。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比驱动机构部更靠车辆上方设置连通路,无论翼片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将外气供给至发热设备,并且能够防止驱动机构部暴露于被发热设备加热的热气。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百叶窗单元配置在比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加强件更靠车辆上方侧,在比该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警笛装置,所述格栅开口部与所述百叶窗单元对置,所述警笛装置以警笛音的输出口即警笛开口部朝向车辆下方的方式配置,所述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形成为,其前端比所述警笛开口部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
上述百叶窗单元可以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或者在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平板状的翼片的构造等。上述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可以是前端与翼片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位于大致相同位置的形状、或者是比翼片的前端更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帽檐状的形状。
通过本发明,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具体地说,由于在百叶窗单元的上方配置警笛装置,所以流入到百叶窗框部的外气的流动不会妨碍警笛装置。
进而,通过将例如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帽檐状,百叶窗单元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可靠地向翼片导风。
并且,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的前端比警笛装置的警笛开口部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即警笛开口部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对置,所以百叶窗框部能够防止警笛音的声压直接作用到翼片。
因此,百叶窗单元能够防止因警笛音而翼片振动所导致的异响、以及翼片的振动传递到对翼片进行开闭驱动的驱动机构部所导致的开闭不良。由此,百叶窗单元能够根据翼片的开闭状态而可靠地控制从格栅开口部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的流动。
进而,由于警笛开口部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所以警笛装置发出的警笛音的一部分能够在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反射并向车辆前方上方传播。进而,向车辆前方上方传播的警笛音能够在例如机罩的下面反射而朝向车辆前方下方传播。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将警笛装置的警笛音向车辆下方侧及车辆上方侧传播。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警笛音的指向性,并且经由格栅开口部的整体使警笛音向车外传播。
这时,与开闭自如的翼片位于警笛装置的前方的构造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需要用于将关闭状态的翼片打开的电力消耗力,并且在翼片打开0之前,不需要使警笛装置延迟地发出警笛音。
此外,由于警笛开口部和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所以与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配置警笛装置的情况相比,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缩短警笛装置及百叶窗单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占的长度。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车辆前部的有限的空间高效率地配置警笛装置和百叶窗单元。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的前端比警笛装置的警笛开口部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由此,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正面观察时,所述格栅开口部、所述百叶窗单元及所述警笛装置构成为,所述百叶窗单元及所述警笛装置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比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且警笛装置的周围构成外气可向车辆后方流动的导风空间。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在翼片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经由导风空间向车辆后方供给。这时,由于翼片关闭,外气难以直接供给至例如配置在百叶窗单元的车辆后方的热交换器或发动机。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能够使冷却水或循环油尽早上升到期望的温度,并且能够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所以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进而,由于警笛装置的警笛音在导风空间内传播,所以导风空间成为能够使警笛音高效地回音的音响空间。此外,例如使格栅开口部相对于百叶窗单元向车辆前方离开规定间隔的情况下,能够将导风空间向车辆前方扩展,所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构成更大的回音空间。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警笛音的指向性,并且经由格栅开口部的整体使警笛音向车外传播。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警笛装置的周围具备外气可流动的导风空间,所以能够兼顾警笛音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具备回音部,该回音部设置在所述格栅开口部的下部和所述翼片之间,并且与所述警笛装置的所述警笛开口部对置,该回音部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形状。
上述回音部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可以兼具对从格栅开口部向百叶窗单元导入外气的导风部的作用。进而,回音部例如可以与支承百叶窗单元等的车体侧部件分体地构成,也可以与车体侧部件一体地构成。
通过本发明,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兼顾警笛音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具体地说,由于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所以回音部能够使从警笛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下方传播的警笛音朝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使警笛音朝向格栅开口部传播。
由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百叶窗单元的顶板部分和回音部更可靠地抑制警笛音的指向性,并且经由格栅开口部的整体使警笛音更可靠地向车外。
进而,将回音部形成为能够将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向百叶窗单元导风的情况下,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兼顾警笛装置的警笛音的更可靠的传播和流入的外气的更可靠的导风。
因此,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具备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回音部,能够兼顾警笛音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的振动传递并且防止翼片的动作不良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此外,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会损害穿过百叶窗单元的外气的流动、而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回流的热气所造成的驱动机构部的故障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此外,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警笛音的可靠的传播和从格栅开口部流入的外气的流动控制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汽车的车辆前部的正面视图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车辆前部的内部构造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导风部件取下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外观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车辆前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5是翼片打开的状态的、图1中的A-A向视截面图。
图6是表示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百叶窗单元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翼片关闭的状态的、图1中的A-A向视截面图。
图8是表示从后方下方观察的导风部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说明翼片打开的状态的外气流动的说明图。
图10是说明翼片关闭的状态的外气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警笛音的行进方向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汽车;2…车辆前部;5…保险杠;10…上部格栅开口部;24…保险杠加强件;25…护罩上面板;26…支架部件;28…护罩部件;50…百叶窗单元;51…翼片;53…百叶窗框部件;60…导风部件;61…下面部;62…侧壁部;63…第1固定部;64…第2固定部;65…第3固定部;284…第1支承部;532…底板部;537…第2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1是在车辆前部2搭载发动机(省略图示)的车辆,该发动机具备带中冷器的增压机。使用图1~图8详细说明该汽车1的车辆前部2。
另外,图1表示汽车1中的车辆前部2的正面图,图2表示车辆前部2中的内部构造的外观立体图,图3表示将导风部件60取下的状态的车辆前部2的分解立体图,图4表示车辆前部2的前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图5表示翼片51打开的状态的、图1中的A-A向视截面图,图6表示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百叶窗单元50的外观立体图,图7表示翼片51关闭的状态的、图1中的A-A向视截面图,图8表示从后方下方观察的导风部件60的外观立体图。
此外,为了使主要部分的图示更加明确,在图2及图3中,省略了喇叭41的图示,并且在图5及图7中,省略了车辆前部2的下部的图示。
此外,在图中,箭头Fr及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r表示车辆后方。此外,箭头Rh及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向,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向。此外,图中的上方是车辆上方,图中的下方是车辆下方。
如图1所示,汽车1的车辆前部2包括:左右一对前翼板4,配置在前轮3的上方;保险杠5,以覆盖左右一对前翼板4的前方的开口的方式配置;机罩6,被左右一对前翼板4包围,开闭自如地覆盖车辆上方的开口;以及机罩装饰件7,将保险杠5及机罩6的前端之间封闭。
进而,在车辆前部2的车宽方向两端,配置着由前翼板4、保险杠5、以及被机罩6包围的左右一对前照灯单元8。
并且,在保险杠5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作为向车辆前部2的内部引入外气的引入口,从车辆下方起依次开口形成有下部格栅开口部9和上部格栅开口部10。
如图1所示,下部格栅开口部9在保险杠5的下部开口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该下部格栅开口部9,将在车辆前方侧与配置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的中冷器44对置的部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开口形成。另外,关于中冷器44留待后述。
如图1所示,上部格栅开口部10,在保险杠5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由前格栅11和机罩装饰件7构成正面观察时大致倒五角形状的开口,上述前格栅11安装在车辆上方开口的、凹设为正面观察时大致倒五角形状的凹设部分。
另外,如图1和图5所示,前格栅11沿着保险杠5的凹设部分的边缘端形成,并且形成为车辆上方开口的形状。在该前格栅11上,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叶片,并且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车辆上方侧配置表示公司名等的厂牌11a。
如图1所示,该上部格栅开口部10在正面观察时,构成为一体地围绕配置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的左右一对喇叭41及百叶窗单元50的大小的开口。
另外,关于左右一对喇叭41及百叶窗单元50留待后述。
如图2~图5所示,在这种外观的车辆前部2的内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前侧框2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溃缩盒23,经由凸缘22与前侧框21的前端连结,并且从凸缘22向车辆前方延伸;以及保险杠加强件24,在车宽方向上将溃缩盒23的前端彼此连结。
此外,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在比前侧框21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配置有:左右一对围板加强件(省略图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护罩上面板25,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围板加强件的前端彼此连结;以及支架部件26,将护罩上面板25及保险杠加强件24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连结。
此外,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配置有:冷却板27(参照图5),将机罩装饰件7及护罩上面板25的间隙封闭;护罩部件28,支承于保险杠加强件24及护罩上面板25;以及扫腿部件29,支承在护罩部件28的下部。
如图3所示,在保险杠加强件24的后面预先接合着左右一对托架24a,该左右一对托架24a朝向车辆后方设置,并且支承护罩部件28。
此外,如图2及图5所示,护罩上面板2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溃缩盒23的后端附近大致同一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支架部件26的下部形成有螺孔26a,将后述的导风部件60紧固的紧固螺栓31与该螺孔26a螺合。
此外,如图2~图4所示,护罩部件28是合成树脂制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框状体,配置在左右一对溃缩盒23之间。
详细地说,护罩部件28由下述的部件一体地形成:护罩上部281,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支承在护罩上面板25上;左右一对护罩侧部282,从护罩上部281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下方延伸;2个护罩中间支柱部283,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在护罩侧部282之间,并且从护罩上部281向车辆下方延伸;以及护罩下部(省略图示),在车宽方向上将护罩侧部282和护罩中间支柱部283的下端彼此连结。
并且,护罩部件28在护罩上部281和护罩下部之间将护罩侧部282和护罩中间支柱部28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向车辆前后方向开口的导风路28a。该导风路28a相当于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向车辆后方流下的流路。
如图3所示,在护罩侧部282,从车辆下方起依次设置有:供紧固到保险杠加强件24的托架24a的紧固螺栓螺合的螺孔(省略图示)、供紧固后述的百叶窗单元50的侧部的紧固螺栓32螺合的螺孔(省略图示)、以及支承导风部件60的上部的第1支承部284。
另外,第1支承部284是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柱状体,开口形成有用于固定导风部件60的树脂夹具33所装配的夹具装配孔284a。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护罩中间支柱部283,在比紧固螺栓32所螺合的螺孔更靠车辆上方,设置有将百叶窗单元50的上部紧固的紧固螺栓34所螺合的螺孔(省略图示)。
此外,如图2所示,扫腿部件29是合成树脂制的大致平板状,以其前端部分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例如在车辆前部2与步行者接触时,该扫腿部件29冲击步行者的腿部而将步行者扬起到机罩6之上,从而减轻对步行者施加的碰撞载荷。
并且,如图3~图5所示,在上述的车辆前部2的内部具备:左右一对前照灯单元8;左右一对喇叭41,装配在护罩上面板25的前面;前方雷达42,装配在支架部件26上;散热器43,装配在护罩部件28的后侧;中冷器44,配置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下方;百叶窗单元50及导风部件60,配置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上方。
如图4所示,关于前照灯单元8,位于车辆前部2的内部的灯壳体8a支承在护罩上面板25上。该灯壳体8a在正面观察时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护罩侧部282的前方与护罩侧部282重合。
另外,前照灯单元8例如是具备多个LED的灯单元,在灯壳体8a内容纳着控制LED灯的点灯等的电路基板等。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左右一对喇叭41在正面观察时,在护罩侧部282和护罩中间支柱部283之间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经由喇叭托架42装配固定在设置于护罩上面板25的前面的喇叭支承部25a上。该喇叭41是具有正面观察时漩涡型的共鸣管的构造,将共鸣管的开口、即喇叭开口部41a朝向车辆下方配置。
此外,前方雷达42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厂牌11a对置的方式装配到支架部件26。该前方雷达42例如是毫米波雷达等,具有计测在车辆前方行驶的车辆、或者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间隔的功能。
此外,如图4所示,散热器43装配固定在护罩部件28的护罩上部281及护罩下部。该散热器43经由散热器管(省略图示)与发动机连接,具有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外气将经由散热器43在发动机内部循环的冷却水冷却的功能。
此外,如图3及图5所示,中冷器44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下方装配固定在护罩部件28的前面。该中冷器44经由中冷器管(省略图示)与发动机及增压机(省略图示)连接,具有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外气将从增压机朝向发动机流下的压缩空气冷却的功能。
此外,如图3~图5所示,相对于护罩上面板25和保险杠加强件24之间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百叶窗单元50具有大致一半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并且构成为车宽方向较长的、正面观察时大致矩形。
该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护罩上面板25和保险杠加强件24之间的车辆下方侧、且从喇叭41的下端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进而,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向车辆后方离开规定间隔,并且其前端位于比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更靠车辆后方侧。
另外,百叶窗单元50具备开闭自如的多个翼片51,通过翼片51的开闭,具有控制对散热器43的外气供应的功能。
详细地说,如图4~图6所示,百叶窗单元50由如下的部件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翼片51、旋转自如地支承翼片5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的旋转支承部52、一体地围绕多个翼片51及旋转支承部52的百叶窗框部件53、以及对翼片51进行旋转驱动的促动器54。
另外,多个翼片51及旋转支承部52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空间中,从车辆右侧起,按照旋转支承部52、3个翼片51、旋转支承部52、3个翼片51、以及旋转支承部52的顺序配置。
如图5及图6所示,翼片51在车宽方向上的车辆右侧及车辆左侧,分别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地配置3个。该车辆右侧的翼片51和车辆左侧的翼片51配置在以沿着车宽方向的假想线为旋转轴的同轴上。
详细地说,在外气能够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经由百叶窗框部件53向车辆后方流下的状态、即翼片51打开的状态下,翼片51由如下部件一体地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翼片轴部511、从翼片轴部511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平板状的翼片后部512、从翼片轴部511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平板状的翼片前部513。
另外,翼片51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通过朝向车辆上方平缓地鼓出的鼓出部分514,形成为翼片后部512的上面和翼片前部513的上面连续的截面形状。
翼片前部513相对于翼片后部512稍稍形成在车辆上方侧。进而,翼片前部51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翼片后部5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短地形成。
旋转支承部52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空间中,由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右侧旋转支承部52a、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中央旋转支承部52b、配置在车辆左侧的左侧旋转支承部52c构成。
该右侧旋转支承部52a、中央旋转支承部52b及左侧旋转支承部52c在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喇叭开口部41a的后端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旋转自如地支承翼片51的翼片轴部511,并且左右的翼片51可一体地转动。
详细地说,旋转支承部52由轴承部和外壳等构成,该轴承部旋转自如地支承翼片51的翼片轴部511,该外壳容纳这些部件,是车辆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
并且,旋转支承部52中,右侧旋转支承部52a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辆右侧的翼片51的右端,中央旋转支承部52b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辆右侧的翼片51的左端及车辆左侧的翼片51的右端,左侧旋转支承部52c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辆左侧的翼片51的左端。
如图5及图6所示,百叶窗框部件53是合成树脂制的筒状体,由位于车辆上方的顶板部531、在车辆下方隔开规定间隔与顶板部531对置的底板部532、将顶板部531的右端及底板部532的右端连结的右侧面部533、将顶板部531的左端及底板部532的左端连结的左侧面部534形成为正面观察大致矩形。
进而,在百叶窗框部件53上,一体地形成了固定于护罩部件28的护罩侧部282的2个侧方安装部535、固定于护罩部件28的护罩中间支柱部283的2个上方安装部536、支承导风部件60的下部的2个第2支承部537。
另外,百叶窗框部件53在装配于护罩部件28的状态下,以底板部532位于比保险杠加强件24的上面更靠车辆上方的方式,具备侧方安装部535及上方安装部536。
顶板部531在翼片51打开的状态下,形成为前端比翼片51的前端更靠车辆前方的大致帽檐状。
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顶板部531由比翼片51的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顶板后部531a和比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顶板前部531b一体地形成。
顶板后部531a是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俯视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其下面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上方倾斜的形状。
与顶板后部531a的前端的壁厚相比,顶板前部531b更接近车辆下方侧而更厚,从顶板后部531a的前端朝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因此,在顶板前部531b的后端形成有比顶板后部531a更向车辆下方突出且大致铅垂的后面。
此外,如图3及图9所示,在装配到车辆前部2时,顶板前部531b的前端的、除去与支架部件26对置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部分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以俯视大致圆弧状弯曲的形状。
如图5所示,该顶板前部531b的前端在车宽方向上的喇叭41的大致中央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比喇叭开口部41a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的截面形状。
此外,如图6所示,在顶板前部531b的下面,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4个顶板导风槽531c,这4个顶板导风槽531c向车辆上方凹设,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俯视时,底板部532形成为与顶板部531大致同形状。
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底板部532由比翼片51的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底板后部532a和比翼片轴部511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底板前部532b一体地形成。
底板后部532a是与顶板后部531a大体同等的大小,并且是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俯视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其上面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下方倾斜的形状。
底板前部532b的壁厚比底板后部532a的前端更薄,以从底板后部532a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朝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在底板后部532a的前端形成有比底板前部532b更向车辆上方突出且大致铅垂的前面。
进而,如图3及图6所示,在装配到车辆前部2时,底板前部532b的前端的、除去与支架部件26对置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部分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以俯视大致圆弧状弯曲的形状。
此外,如图3及图6所示,在底板前部532b,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6个底板导风槽532c,这6个底板导风槽532c向车辆下方凹设,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右侧面部533及左侧面部534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状。
如图3及图6所示,侧方安装部535形成为从右侧面部533及左侧面部534的后端分别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设置的俯视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在该侧方安装部535开口形成有与护罩侧部282的螺孔螺合的紧固螺栓32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省略图示)。
如图3及图4所示,上方安装部536从顶板后部531a的上面朝向车辆上方立设。在该上方安装部536开口形成有与护罩中间支柱部283的螺孔螺合的紧固螺栓34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省略图示)。
如图3及图6所示,第2支承部537形成在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车辆右下的角部附近及车辆左下的角部附近。
详细地说,第2支承部537由从右侧面部533的车辆前方下端及左侧面部534的车辆前方下端分别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平板部分537a、将平板部分537a的上端及侧方安装部535的下端连结的上面部分537b、将平板部分537a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端及侧方安装部535的下端连结的侧面部分537c一体地形成。
进而,在平板部分537a开口形成有固定导风部件60的树脂夹具35所装配的夹具装配孔537d。
并且,车辆右侧的第2支承部537与右侧面部533一起构成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车辆下方侧开口的大致盒状。另一方面,车辆左侧的第2支承部537与左侧面部534一起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车辆下方侧开口的大致盒状。
促动器54将驱动马达和多个齿轮等容纳在规定的外壳内而构成。如图6所示,该促动器54装配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并且与右侧旋转支承部52a连结,能够使多个翼片51一体地转动。
上述构造的百叶窗单元50,通过从图5所示的翼片51打开的状态起由促动器54使翼片51转动,转移到阻碍外气向车辆后方流下的翼片51关闭的状态(参照图7)。这时,翼片51以翼片轴部511为旋转中心,翼片后部512朝向车辆上方前方旋转。
然后,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位于最上段的翼片51,翼片后部512在旋转方向上与顶板前部531b的后面抵接,翼片前部513在旋转方向上与位于中段的翼片51的翼片后部512抵接。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位于最下段的翼片51,翼片后部512在旋转方向上与位于中段的翼片51的翼片前部513抵接,并且翼片前部513在旋转方向上与底板后部532a的前面抵接。
像这样,百叶窗单元50在外气能够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流下的状态和外气不能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流下的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导风部件60将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和翼片51之间封闭。如图4所示,该导风部件60是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件53及促动器54的大小。
详细地说,如图3~图5所示,导风部件60由配置在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及翼片51之间的下面部61、以及从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上方立设的左右一对侧壁部62一体地形成。
进而,在导风部件60上一体地形成有固定到护罩部件2的第1支承部284的2个第1固定部63、固定到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的2个第2固定部64、固定到支架部件26的1个第3固定部65。
此外,导风部件60在侧壁部62的上方设置有导风开口60a,该导风开口60a是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能够朝向前照灯单元8流下的开口。
如图3、图5及图8所示,在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状态下,下面部61形成为具有与百叶窗单元50中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大致同等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的形状。
进而,在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状态下,下面部61具有前端位于与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大致相同位置、并且后端位于比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更靠车辆后方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3、图5及图8所示,下面部61由如下的部分构成:上段面部分611,相对于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在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对置;下段面部分612,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24的上面,在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对置;前方壁部分61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上段面部分611的前端及下段面部分612的后端连结。
在正面观察时,上段面部分611形成为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下方垂下的带台阶的形状。该上段面部分611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后端位于比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更靠车辆后方,并且形成为从后端朝向车辆前方下方稍微倾斜的截面形状。
换句话说,在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状态下,上段面部分611的后端附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与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的前端附近重合。
在正面观察时,下段面部分612形成为车宽方向的两端朝向上段面部分61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朝向车辆上方平缓地倾斜的形状。该下段面部分612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从后端朝向车辆前方下方稍微倾斜的截面形状。
进而,在下段面部分612,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2个导风槽612a,这2个导风槽612a朝向车辆下方凹设,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及图8所示,侧壁部62由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平板状的侧壁主体部分621、沿着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前端形成的外方缘部分622、沿着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后端及下端形成的内方缘部分623构成。
如图4所示,侧壁主体部分621以上端位于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上方且比灯单元8的灯壳体8a更靠车辆下方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立设。
由此,在装配到车辆前部2的状态下,导风部件60在护罩上面板25和百叶窗单元50之间的车辆上方侧形成导风开口60a,该导风开口60a是外气能够朝向前照灯单元8流下的空间。
外方缘部分622形成为,使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前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大致直角延伸设置,并且其下端与下面部61的前端附近连结。
内方缘部分623形成为,使侧壁主体部分621的后端及下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大致直角延伸设置,并且其下端与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的边缘端连结。
第1固定部63分别形成在左右一对侧壁部62的上端。详细地说,第1固定部63形成为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从内方缘部分623的上端沿着侧壁主体部分621的上端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然后朝向车辆上方立设。在该第1固定部63,开口形成有树脂夹具33所插通的夹具插通孔63a。
第2固定部64在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形成为朝向车辆上方立设的大致平板状。详细地说,第2固定部64以将上段面部分611的向车辆下方垂下的部分的后端和侧壁部62的内方缘部分623连结的方式,朝向车辆上方立设。
进而,在第2固定部64,开口形成有树脂夹具35所插通的夹具插通孔64a。该夹具插通孔64a在下面部61位于从百叶窗单元50的底板部532向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的状态下,开口形成在能够将树脂夹具35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的位置。
第3固定部65在下面部61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朝向车辆上方形成。详细地说,第3固定部65使前方壁部分61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向车辆上方延伸设置,并且形成为以与上段面部分611连结的方式延伸设置的俯视大致コ字状。在该第3固定部65,开口形成有与设置于支架部件26的下部的螺孔26a螺合的紧固螺栓31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65a。
在这种构造的导风部件60中,如图3及图8所示,在外方缘部分622的上部及下部的前面、内方缘部分623的后面及下面、前方壁部分613的后面、以及下段面部分612的下面,粘贴着具有弹性的大致方柱状的海绵66。
在将导风部件60装配到车辆前部2的状态下,在外方缘部分622的上部及下部的前面粘贴的海绵66与保险杠5的后面抵接。
在将导风部件60装配到车辆前部2的状态下,粘贴在内方缘部分623的后面的海绵66与百叶窗单元50的侧方安装部535抵接。
粘贴在内方缘部分623的下面、前方壁部分613的后面、以及下段面部分612的下面的海绵66与保险杠加强件24抵接。
接下来,使用图9及图10详细地说明在上述构成的车辆前部2中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
另外,图9是用于说明翼片51打开状态下的外气W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0是用于说明翼片51关闭状态下的外气W的流动的说明图。
首先,在翼片51打开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穿过喇叭41的周边和百叶窗单元50的翼片51之间,从护罩部件28的导风路28a朝向车辆后方流下。
另一方面,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流入的外气W被翼片51阻止向车辆后方的流动。因此,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下部流入的外气W穿过百叶窗单元50而向车辆上方偏转。
然后,向车辆上方偏转的外气W穿过导风部件60的车辆上方的开口和导风开口60a而向车辆上方流动,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W合流,然后向车辆后方流下。
这时,穿过导风开口60a的外气W朝向前照灯单元8的灯壳体8a流动,然后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W合流,朝向车辆后方流下。
然后,外气W穿过喇叭41的周边及护罩部件28的导风路28a并通过散热器43的上部之后,沿着机罩6的下面向车辆后方流下。即,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穿过车辆前部2的内部的上方部分,然后向车辆后方流下。
实现以上那样的外气W的流动的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妨碍穿过百叶窗单元50的外气W的流动,而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所导致的促动器54的问题。
具体地说,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周面配置促动器54,所以与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部配置促动器54的情况相比,百叶窗单元50能够以期望的大小可靠地确保翼片51打开状态下的百叶窗框部件53的开口面积。
然后,通过形成为将百叶窗框部件53和促动器54一体地包围的形状,导风部件60还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引导至促动器54。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与翼片51的开闭状态无关,总是能够对配置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侧面的促动器54进行冷却。
进而,通过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更容易向车辆上方流动。因此,导风部件60能够阻止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从导风部件60的侧方向内部流入。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也能够防止促动器54暴露于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一体地包围配置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周面的促动器54的导风部件60,不会妨碍穿过百叶窗单元50的外气W的流动,能够防止在车辆前部2回流的热气所导致的促动器54的问题。
此外,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对置,并且以能够在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形成,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妨碍穿过百叶窗单元50的外气W的流动,能够更稳定地对促动器54进行冷却。
具体地说,通过将百叶窗单元50形成为能够在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促动器54能够可靠地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对置。
进而,通过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件53和促动器54的导风部件60,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将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更稳定地引导至促动器54。
此外,与正面观察时的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面积相比,正面观察时的百叶窗框部件53的面积更小,所以百叶窗单元50能够防止穿过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气W的流速下降。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将外气W可靠地供给至配置在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后方的散热器43等。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百叶窗单元50形成为能够在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不会妨碍穿过百叶窗单元50的外气W的流动,能够更稳定地对促动器54进行冷却。
此外,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具备促动器54,并且将导风部件60形成为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在翼片51保持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外气W供给至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后方,例如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伤。
具体地说,例如在将上部格栅开口部10和百叶窗单元50连结的大致筒状的导风部件的情况下,万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则外气W不再供给至配置在百叶窗单元50的后方的散热器43和发动机。因此,无法对散热器43等进行冷却,并且被发动机加热的热气滞留,所以在发动机室内可能会对各部品造成热损伤。
在此,通过将导风部件60形成为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导风部件60通过与翼片51关闭的百叶窗单元50的协作,能够将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经由车辆上方侧的开口向车辆后方供给。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万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将滞留在百叶窗单元50的后方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万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进而,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通过百叶窗单元50和导风部件60的协作,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难以直接地供给至散热器43和发动机。
因此,即使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翼片51关闭,也能够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并且使冷却水和循环油尽早地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万一出现翼片51保持关闭的状态,也能够将外气W供给至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后方,例如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此外,通过在支架部件26具备前方雷达42,并且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配置促动器54,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促动器54发出的电磁噪声来防止前方雷达42出现问题。
具体地说,在促动器54具备驱动马达的情况下,伴随着驱动马达的旋转,促动器54有时会发出电磁噪声。因此,促动器54和前方雷达42越接近,前方雷达42越容易受到电磁噪声的影响,可能会误检测车辆前方的状态。
在此,通过在支架部件26配置前方雷达42,并且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配置促动器54,前方雷达42能够远离促动器54,所以难以受到促动器54发出的电磁噪声的影响。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支架部件26具备前方雷达42,并且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配置促动器54,能够通过促动器54发出的电磁噪声来抑制前方雷达42出现问题。
此外,通过在导风部件60设置与前照灯单元8附近连通的导风开口60a,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无论翼片51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将外气W供给至前照灯单元8,并且抑制前照灯单元8所造成的热气向促动器54流动。
具体地说,例如在LED灯那样因工作而发热的前照灯单元8的情况下,前照灯单元8为了保护内置的电路基板等、以及实现稳定的动作,需要强制的冷却。
在此,通过在导风部件60设置导风开口60a,导风部件60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导风至促动器54及前照灯单元8。
这时,导风部件60无论翼片51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向前照灯单元8引导外气W,所以能够将需要冷却的前照灯单元8稳定地冷却。
进而,在比促动器54更靠车辆上方具备导风开口60a,所以导风部件60能够防止前照灯单元8所造成的热气流入到导风部件60的内部空间。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比促动器54更靠车辆上方设置导风开口60a,无论翼片51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向前照灯单元8供给外气W,并且能够防止促动器54暴露于被前照灯单元8加热的热气。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百叶窗单元50及导风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3安装到护罩部件28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刚性高的车体侧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支承护罩部件28的适当的车体侧部件。
此外,采用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翼片51的百叶窗单元5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翼片的百叶窗单元。
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配置了促动器54,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的上面或底板部532的下面配置促动器54。这种情况下,导风部件60形成为具有一体地围绕百叶窗框部件53和促动器5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形状。
此外,采用了合成树脂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金属制的薄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筒状体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计测与在车辆前方行驶的车辆或者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间隔的前方雷达4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对车辆前方进行摄像的摄像机等。
此外,以将侧壁部62的上方切缺的方式在导风部件60设置了导风开口60a,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侧壁部62的一部分开口的导风开口。或者,在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导风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将上面部分的一部分开口的导风开口。
接下来,使用图11详细说明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喇叭41工作时从喇叭开口部41a放出的警笛音S的传递方式。
另外,图11是用于说明警笛音S的行进方向的说明图。
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喇叭41工作时,如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警笛音S从朝向车辆下方的喇叭开口部41a向车辆下方放出。
这时,向车辆前方下方行进的警笛音S通过百叶窗单元50的顶板部531而朝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进而,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的警笛音S通过冷却板27而朝向车辆前方下方反射,之后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行进。
另一方面,如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了比顶板部531的前端更靠车辆前方侧的警笛音S,通过导风部件60的上段面部分611及下段面部分612而朝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之后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行进。
像这样,警笛音S一边在车辆前部2的内部向多方向回音,一边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向车辆前方传播。
实现上述那样的外气W的流动及警笛音S的传递方式的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防止翼片51的动作不良。
具体地说,百叶窗框部件53的角部附近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或右侧面部533及左侧面部534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相比,刚性容易变高。因此,例如与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右侧面部533及左侧面部534设置第2支承部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提高第2支承部537的支承刚性。
由此,例如由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力变动而下面部61振动的情况下,百叶窗框部件53的第2支承部537能够使经由导风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输入的振动衰减后传递到百叶窗框部件53。
进而,第2支承部537可以是决定下面部61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位置的定位机构。
详细地说,例如在护罩部件28设置第2支承部的情况下,由于百叶窗单元50相对于护罩部件28的位置偏移和导风部件60相对于护罩部件28的位置偏移,存在下面部61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相对位置难以稳定的问题。
与此相对,通过在百叶窗单元50设置第2支承部537,与在护罩部件28设置第2支承部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下面部61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位置偏移。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在将导风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固定到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时,能够稳定地确保百叶窗框部件53和下面部61的间隔。即,第2支承部537能够作为决定下面部61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位置的定位机构起作用。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例如在由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力变动而下面部61振动时,下面部61与百叶窗框部件53接触,能够抑制下面部61的振动传递到百叶窗单元50。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支承刚性高的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固定导风部件60,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而防止翼片51的动作不良。
此外,通过将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盒状,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支承部537的支承刚性,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导风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向百叶窗框部件53传递的振动。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形成为大致盒状的第2支承部537,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此外,由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附近具备第2固定部64的下面部61和具备第1固定部63的左右一对侧壁部62一体地形成导风部件60,并且在第2固定部64之间的下面部61具备固定到支架部件26的第3固定部65,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翼片51的动作不良,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具体地说,通过将导风部件60固定到支架部件26,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利用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护罩部件28的第1支承部284、支架部件26来支承导风部件60。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利用比百叶窗单元50刚性高的护罩部件28及支架部件26来支承导风部件60的多个部位。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减轻对百叶窗单元50的第2支承部537施加的导风部件60的重量。
进而,例如由于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力变动而下面部61振动的情况下,支架部件26能够将经由第3固定部65输入的振动传递到护罩上面板25。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将下面部61产生的振动经由第1固定部63传递到护罩部件28,并且经由第3固定部65传递到护罩上面板25。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因第2支承部537被施加的导风部件60的重量而百叶窗框部件53变形。进而,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经由导风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向百叶窗单元50传递的振动。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固定到支架部件26的第3固定部65设置在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能够可靠地防止翼片51的动作不良,并且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此外,在第2固定部64固定到第2支承部537的状态下,将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配置在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向车辆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将下面部6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其前端位于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比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长度,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并且同时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和百叶窗单元50的破损。
具体地说,通过形成为前端位于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比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下面部61能够相对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在车辆上方重合。
因此,与下面部在车辆下方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重合的情况相比,导风部件60能够将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更可靠地向翼片51导风。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
进而,在保险杠加强件24的后退量较小的轻碰撞的情况下,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底板部532的前端比保险杠加强件24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所以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防止由于向车辆前部2的碰撞物而百叶窗单元50被向车辆后方按压。
此外,由于能够通过支架部件26来抑制碰撞物的按压所导致的导风部件60的后退,所以在碰撞物按压导风部件60的情况下,刚性低的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变形或破损。因此,即使在碰撞物按压导风部件60的情况下,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也能够抑制百叶窗单元50被按压。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在轻碰撞时能够抑制导风部件60的后退,并且抑制百叶窗单元50的破损。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并且同时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和百叶窗单元50的破损。
此外,通过用合成树脂来形成导风部件60,与例如合成橡胶制的导风部件或金属薄板制的导风部件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具备廉价且刚性高的导风部件60。
因此,例如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产生压力变动时,导风部件60能够阻止下面部61产生振动,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传递的振动。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会损害向百叶窗单元50的导风性能,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此外,通过在外方缘部分622的上部及下部的前面、内方缘部分623的后面及下面、前方壁部分613的后面、以及下段面部分612的下面粘贴海绵66,在将导风部件60装配到百叶窗单元50时,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使得导风部件60相对于护罩部件28及百叶窗框部件50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稳定地确保百叶窗框部件50的底板部532和导风部件60的上段面部分611的间隙。
进而,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海绵66来增加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产生的振动向护罩部件28及百叶窗框部件50传递的传递路径,并且利用海绵66使下面部61产生的振动衰减后传递。
此外,通过形成为相对于喇叭41的喇叭开口部41a在车辆大致下方对置地配置、并且下面部61的上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形状,导风部件60能够同时具备对来自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外气W进行导风的功能、以及作为使警笛音S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反射的反射部件的功能。
这时,即使下面部61因为警笛音S而振动,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也能够防止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面部532的接触,所以能够抑制向百叶窗单元50的振动传递。
实现以上那样的外气W的流动和警笛音S的传递方式的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同时实现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具体地说,通过在百叶窗单元50的上方配置喇叭41,流入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外气W的流动不会被喇叭41妨碍。
进而,例如通过将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形成为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帽檐状,百叶窗单元50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向翼片51可靠地进行导风。
并且,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的前端比喇叭41的喇叭开口部41a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即喇叭开口部41a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所以百叶窗框部件53能够防止警笛音S的声压直接作用到翼片51。
因此,百叶窗单元50能够防止翼片51因警笛音S而振动所导致的异响、以及翼片51的振动传递到对翼片51进行开闭驱动的促动器54,从而防止开闭不良。由此,百叶窗单元50能够根据翼片51的开闭状态来可靠地控制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向车辆后方流下的外气W的流动。
进而,喇叭开口部41a的一部分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所以喇叭41发出的警笛音S的一部分能够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反射而向车辆前方上方传播。进而,向车辆前方上方传播的警笛音S能够在冷却板27的下面反射而向车辆前方下方传播。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使喇叭41的警笛音S向车辆下方侧及车辆上方侧传播。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警笛音S的指向性,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整体使警笛音S向车外传播。
这时,与开闭自如的翼片位于警笛装置的前方的构造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需要用于将关闭状态的翼片打开的电力消耗,并且不需要在翼片打开之前使警笛装置延迟发出警笛音。
此外,喇叭开口部41a和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所以与在百叶窗单元50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配置喇叭41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缩短喇叭41及百叶窗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占的长度。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车辆前部的有限的空间内高效率地配置喇叭41和百叶窗单元50。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百叶窗框部件53的顶板部531的前端比喇叭41的喇叭开口部41a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由此,能够兼顾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此外,在正面观察时,百叶窗单元50及喇叭41位于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开口范围,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在比百叶窗单元50更靠车辆上方且喇叭41的周围构成供外气W向导风路28a流动的导风空间。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即使在翼片51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经由导风空间向车辆后方供给。这时,由于翼片51关闭,所以外气W难以直接供给至百叶窗单元50的车辆后方的散热器43和发动机。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使例如冷却水和循环油尽早上升到期望的温度,并且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内的上部空间的热气向车辆后方送风,所以能够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热损害。
进而,喇叭41的警笛音S在导风空间内传播,所以导风空间能够成为使警笛音S高效地回音的音响空间。此外,通过使上部格栅开口部10相对于百叶窗单元50向车辆前方离开规定间隔,能够使导风空间向车辆前方扩展,所以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构成更大的回音空间。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更高地抑制警笛音S的指向性,并且能够使警笛音S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整体向车外传播。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在喇叭41的周围具备外气W可流动的导风空间,能够兼顾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此外,通过将与喇叭41的喇叭开口部41a对置的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形状,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兼顾警笛音S的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具体地说,由于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所以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能够将从喇叭开口部41a朝向车辆前方下方传播的警笛音S朝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使警笛音S更可靠地朝向上部格栅开口部10传播。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通过百叶窗单元50的顶板部531和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来进一步控制警笛音S的指向性,并且经由上部格栅开口部10的整体来使警笛音S更可靠地向车外传播。
进而,导风部件60将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向百叶窗单元50导风,所以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不必增加零件个数,就能够同时实现喇叭41的警笛音S的更可靠的传播和流入的外气W的更可靠的导风。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具备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能够同时实现警笛音S的更可靠的传播和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流动控制。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护罩部件28安装百叶窗单元50及导风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3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刚性高的车体侧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支承护罩部件28的适当的车体侧部件。
此外,采用了在车辆上下方向使并列配置翼片51的百叶窗单元5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翼片的百叶窗单元。
此外,采用了比翼片51的前端更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帽檐状的顶板部531,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喇叭开口部41a的一部分对置的构造即可,也可以是前端位于与翼片51的前端大致相同位置的顶板部。
此外,采用了合成树脂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金属制的薄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导风部件。
此外,配置了同时具备使喇叭41的警笛音S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的功能和向百叶窗单元50导入外气W的功能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使喇叭41的警笛音S向车辆前方上方反射即可,也可以不具备对外气W进行导风的功能。
此外,采用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筒状体的导风部件。这种情况下,将位于车辆上方侧的上面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形状。
此外,通过将导风部件60的第3固定部65和支架部件26连结,与将导风部件60直接连结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情况相比,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使多个翼片51更稳定地转动。
具体地说,例如将导风部件60直接连结到百叶窗框部件53中的底板部532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情况下,从上部格栅开口部10流入的外气W的压力变动所导致的下面部61的振动经由刚性低的底板部532传递时,可能会由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振动产生变形。
因此,例如通过被百叶窗框部件53支承的连杆机构使多个翼片51转动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产生滑动阻力的增加和轴偏移等,可能会影响连杆机构的动作。
特别是,使多个翼片51转动的连杆机构与使单一的翼片转动的连杆机构相比,其构造容易变得复杂,所以容易受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的影响。
在此,通过将导风部件60的第3固定部65和支架部件26连结,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将导风部件60的振动传递到支架部件26,能够抑制向百叶窗框部件53的振动传递。
由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抑制振动所导致的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因此,即使是通过被百叶窗框部件53支承的连杆机构使多个翼片51转动的构造,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能够防止连杆机构的动作受到影响。
因此,汽车1的前部整流构造通过将导风部件60的第3固定部65和支架部件26连结,与将导风部件60直接连结到百叶窗框部件5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振动所导致的百叶窗框部件53的变形,使多个翼片51更稳定地转动。
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如下:
本发明的格栅开口部对应于实施方式的上部格栅开口部10,
车体侧部件对应于护罩上面板25及护罩部件28,
百叶窗框部对应于百叶窗框部件53,
第2支承部对应于第2支承部537,
导风部对应于下面部61及侧壁部62,
第2固定部对应于第2固定部64,
第1支承部对应于第1支承部284,
第1固定部对应于第1固定部63,
百叶窗框部的底板部分对应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
导风部件的下面部分对应于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
左右一对侧面部分对应于侧壁部62,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护罩部件28安装百叶窗单元50及导风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3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刚性高的车体侧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支承护罩部件28的适当的车体侧部件。
此外,采用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翼片51的百叶窗单元5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上并列配置翼片的百叶窗单元。
此外,采用了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上方侧配置百叶窗单元50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在不具备中冷器44的汽车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比保险杠加强件24更靠车辆下方侧配置百叶窗单元50的构造。
此外,采用了合成树脂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金属制的薄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车辆下方侧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的导风部件、或者正面观察大致矩形的筒状体的导风部件。
此外,采用了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在车辆上方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重合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导风部件60的下面部61在车辆下方与百叶窗框部件53的底板部532重合的构造。
此外,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角部附近的外面侧形成第2支承部537,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百叶窗框部件53的角部附近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百叶窗框部件53的内面侧形成第2支承部。
采用了具备1个将保险杠加强件24和护罩上面板25连结的支架部件26,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具备2个以上支架部件26的构造。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多个第3固定部,以对于全部支架部件26固定导风部件60。或者,也可以一将导风部件60固定到多个支架部件26中的一部分支架部件26的方式设置第3固定部。

Claims (11)

1.一种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其具备:
格栅开口部,开口形成在配置于汽车的车辆前部的保险杠;
百叶窗单元,装配在比所述保险杠更位于车辆后方的车体侧部件;和
导风部件,从所述格栅开口部向所述百叶窗单元导风,
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体侧部件设置有第1支承部,
所述百叶窗单元具备:
翼片,被开闭自如地支承;
百叶窗框部,正面观察时为大致矩形,一体地围绕所述翼片;和
第2支承部,形成在该百叶窗框部的角部附近,并且支承所述导风部件,
所述导风部件由导风部、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一体地形成,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和所述翼片之间,所述第1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1支承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第2支承部,
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2支承部的状态下,所述导风部相对于所述百叶窗框部向车辆上方或车辆下方离开规定间隔,
所述百叶窗单元配置在比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加强件更靠车辆上方侧,
所述格栅开口部与所述百叶窗单元对置,
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具备驱动机构部,该驱动机构部设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并且对所述翼片进行开闭驱动,
在正面观察时,所述导风部件形成为将所述百叶窗框部及所述驱动机构部一体地包围的形状,
在正面观察时,所述导风部件和所述百叶窗框部比所述车体侧部件更位于前方,由所述导风部件、所述百叶窗框部的外周面、所述车体侧部件将包含马达在内的所述驱动机构以正面开放的方式包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第2支承部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盒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所述百叶窗单元比所述车体侧部件更位于车辆前方,
该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具备将所述车体侧部件的上部和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连结的支架部件,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和所述翼片之间,并且由下面部分和左右一对侧面部分一体地形成,所述下面部分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附近具备所述第2固定部,所述左右一对侧面部分从所述下面部分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上方立设,并且在车辆上方侧具备所述第1固定部,
在所述第2固定部之间的所述下面部分具备固定到所述支架部件的第3固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所述百叶窗框部的底板即底板部分形成为,其前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形状,
在所述第2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第2支承部的状态下,所述导风部的所述下面部分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百叶窗框部的所述底板部分向车辆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所述下面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前端位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附近、并且后端比所述百叶窗框部的所述底板部分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所述百叶窗单元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格栅开口部对置、并且能够在所述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对置的大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所述驱动机构部设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侧部或下部,
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述导风部件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接近地配置,并且形成为正面观察时车辆上方开口的正面观察大致コ字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前方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对所述保险杠的车辆前方进行检测的规定的电子设备,
所述驱动机构部配置在所述百叶窗框部的侧部。
8.如权利要求1、5~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侧具备需要冷却的发热设备,
在所述导风部件上,在比所述百叶窗单元的所述驱动机构部更靠车辆上方具备与所述发热设备附近连通的连通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在比该百叶窗单元更靠车辆上方,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警笛装置,
所述警笛装置以警笛音的输出口即警笛开口部朝向车辆下方的方式配置,
所述百叶窗框部的顶板部分形成为,其前端比所述警笛开口部的前端更位于车辆后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在正面观察时,所述格栅开口部、所述百叶窗单元及所述警笛装置构成为,所述百叶窗单元及所述警笛装置位于所述格栅开口部的开口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具备回音部,该回音部设置在所述格栅开口部的下部和所述翼片之间,并且与所述警笛装置的所述警笛开口部对置,
该回音部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下方倾斜的形状。
CN201610675652.4A 2015-08-19 2016-08-16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Active CN1064670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1573A JP6380292B2 (ja) 2015-08-19 2015-08-19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JP2015-161574 2015-08-19
JP2015-161573 2015-08-19
JP2015161574A JP6414523B2 (ja) 2015-08-19 2015-08-19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JP2015-161572 2015-08-19
JP2015161572A JP6332198B2 (ja) 2015-08-19 2015-08-19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7016A CN106467016A (zh) 2017-03-01
CN106467016B true CN106467016B (zh) 2019-04-30

Family

ID=57961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75652.4A Active CN106467016B (zh) 2015-08-19 2016-08-16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40144B2 (zh)
CN (1) CN106467016B (zh)
DE (1) DE102016009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07162C2 (nl) 2011-07-21 2013-01-22 Mci Mirror Controls Int Nl Bv Verstelinrichting met aandrijfeenheid; luchtinlaat met een dergelijke verstelinrichting; motorvoertuig met een dergelijke luchtinlaat.
NL2009105C2 (nl) 2012-07-02 2014-01-06 Mci Mirror Controls Int Nl Bv Verstelsysteem, primaire versteleenheid en secundaire versteleenheid.
NL2010428C2 (nl) * 2013-03-11 2014-09-16 Mci Mirror Controls Int Nl Bv Verstelinrichting, werkwijze voor het verstellen, motorvoertuig.
FR3020602B1 (fr) * 2014-04-30 2017-12-2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Guide d'air et module de guide d'air
JP6380212B2 (ja) * 2014-12-09 2018-08-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モジュール
JP6155249B2 (ja) * 2014-12-26 2017-06-28 株式会社ファルテック グリルシャッタモジュール
US10252611B2 (en) * 2015-01-22 2019-04-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ive seal arrangement for use with vehicle condensers
US9828036B2 (en) 2015-11-24 2017-11-28 Srg Global Inc. Active grille shutter system with integrated radar
DE102016203964A1 (de) * 2016-03-10 2017-09-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JPWO2017169501A1 (ja) * 2016-03-31 2018-07-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ユニット
DE102016225112A1 (de) * 2016-12-15 2018-06-21 Röchling Automotive SE & Co. KG Luftklappenvorrichtung mit einer Mehrzahl von Luftklappen mit sequenziell endender Luftklappenbewegung
KR102496697B1 (ko) * 2016-12-16 2023-0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냉각 시스템
USD823738S1 (en) * 2017-02-01 2018-07-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grille
JP6432631B2 (ja) * 2017-03-24 2018-12-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上部構造
FR3064551B1 (fr) * 2017-04-03 2019-04-05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regulation d'un flux d'air pour une entree d'air d'un module de face ava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FR3064553B1 (fr) * 2017-04-04 2021-01-08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Volet d’obturation pour dispositif de regulation d’un flux d’air pour module de face av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6870473B2 (ja) * 2017-05-23 2021-05-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USD847039S1 (en) * 2017-06-16 2019-04-30 Turn 5, Inc. Grille teeth
JP6455557B2 (ja) * 2017-06-30 2019-01-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グリルシャッタ取付構造
JP6455559B2 (ja) * 2017-06-30 2019-01-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グリルシャッタ取付構造
WO2019008871A1 (ja) * 2017-07-06 2019-0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グリル及び車両
US11512623B2 (en) 2017-07-17 2022-11-29 Kohler Co.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oling airflow to an intenr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engines and methods utilizing the same
US10093173B1 (en) * 2017-07-26 2018-10-09 Srg Global Inc. Active grille shutter system with louver compensation feature
JP6460180B1 (ja) * 2017-08-22 2019-0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FR3071470B1 (fr) * 2017-09-27 2020-10-0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regulation d'un flux d'air pour module de face av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6879175B2 (ja) * 2017-11-14 2021-06-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CN110001386A (zh) * 2017-12-14 2019-07-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栅格百叶窗
US11164404B2 (en) * 2018-03-02 2021-11-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iagnosing an active grille shutter system
EP3536555B1 (en) * 2018-03-05 2022-07-27 Volvo Ca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omprising a horn
DE102018105725A1 (de) * 2018-03-13 2019-09-1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ugtei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8214112A1 (de) * 2018-08-21 2020-02-2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einer Fluidleitung an einem Luftführungselement, Verfahren zur Anordnung einer Entlüftungsglocke an einem Luftführungselement sowie Luftführungselement
EP3626499B1 (en) * 2018-09-18 2021-07-21 Volvo Ca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11221408B2 (en) * 2018-09-28 2022-01-11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Radar uni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DE102018218520A1 (de) * 2018-10-30 2020-04-3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eines Luftführungselementes aus Schaumstoff an einem Kühlerelement sowie Kühlerelement und Luftführungselement aus Schaumstoff
JP7067420B2 (ja) * 2018-10-31 2022-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IT201900004187A1 (it) * 2019-03-22 2020-09-22 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 Dispositivo di regolazione di un flusso di aria di raffreddamento in un veicolo.
FR3095166B1 (fr) * 2019-04-16 2021-05-07 Flex N Gate France Dispositif d’aération pour un véhicule, véhicule associé
DE102019113165A1 (de) * 2019-05-17 2020-11-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einlassanordnung
DE102019119936A1 (de) * 2019-07-23 2021-01-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klappensystem
JP7136034B2 (ja) * 2019-07-29 2022-09-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取付構造
JP6934502B2 (ja) * 2019-10-18 2021-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260492B2 (ja) * 2020-01-30 2023-04-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
DE102020108906A1 (de) * 2020-03-31 2021-09-30 Röchling Automotive SE & Co. KG Luftklappenanordnung mit asynchron beweglichen Luftklappenfeldern
CN111516625A (zh) * 2020-04-03 2020-08-11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前保险杠导风结构及汽车
JP7339216B2 (ja) * 2020-07-27 2023-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KR20220034608A (ko) * 2020-09-11 2022-03-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액티브 에어 플랩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9531A (zh) * 2010-05-06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格栅风门的开闭控制装置
CN104071108A (zh) * 2013-03-29 2014-10-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格栅风门构造
CN104149602A (zh) * 2013-05-13 2014-11-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百叶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9522A (ja) 2003-03-31 2004-10-28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前部のダクト構造
US7866737B2 (en) * 2007-01-31 2011-01-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ctive material actuated louver system
US8196978B2 (en) * 2008-04-18 2012-06-12 Hyundai Motor Company Carrier and front end module system
JP4909972B2 (ja) * 2008-10-02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DE102008064513A1 (de) * 2008-12-22 2010-06-24 Veritas Ag Verstellbare Kühlergrillanordnung
JP2010163075A (ja) 2009-01-16 2010-07-2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グリルシャッター制御方法
JP5424022B2 (ja) * 2009-03-25 2014-02-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可動フィンの駆動装置
JP2010223150A (ja) * 2009-03-25 2010-10-0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可動グリルシャッタ
JP5344233B2 (ja) * 2009-05-07 2013-11-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グリル装置
DE102009031777A1 (de) * 2009-07-06 2011-01-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Vorderteil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DE102009032592A1 (de) * 2009-07-10 2011-01-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Vorderteil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20110061405A1 (en) * 2009-09-16 2011-03-17 Keihin Corporatio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vehicle shutter device, and failure determining method for vehicle shutter device
FR2950574B1 (fr) * 2009-09-29 2012-03-2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loc d'echange thermiqu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5620085B2 (ja) * 2009-10-26 2014-11-0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ダクト装置
JP5429551B2 (ja) * 2009-11-19 2014-02-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グリル制御機構
JP4927973B2 (ja) * 2009-12-18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通風構造
US8302714B2 (en) * 2010-02-19 2012-11-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mpact and damage resistant front end airflow control device
JP5573268B2 (ja) * 2010-03-19 2014-08-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可動グリルシャッター
US8473164B2 (en) * 2010-04-13 2013-06-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hutter with offset louver pivot
JP2012017036A (ja) * 2010-07-08 2012-01-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ホーンの取付構造
US8983735B2 (en) * 2010-07-08 2015-03-17 Honda Motor Co., Ltd. Opening/closing control device for grille shutter of vehicle
WO2012012535A2 (en) * 2010-07-21 2012-01-26 Shape Corp. Integrated energy absorber and air flow management structure
WO2012029521A1 (ja) * 2010-08-31 2012-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ャッタ装置の故障判定装置
US8739744B2 (en) * 2010-09-09 2014-06-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mpound shutter system
RU2554040C2 (ru) * 2010-09-27 2015-06-20 ЭсАрДжи ГЛОУБАЛ, ИНК. Система жалюзи для решетки радиатор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20120090906A1 (en) * 2010-10-14 2012-04-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Ventilation assembly for a front exterior of a vehicle
US8443921B2 (en) * 2010-11-09 2013-05-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a powertrain by controlling an aero shutter
US8561738B2 (en) * 2010-11-30 2013-10-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mpound shutter system with independent and non-sequential operation
JP5333425B2 (ja) * 2010-12-10 2013-11-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ー開閉制御装置
JP2012121516A (ja) * 2010-12-10 2012-06-28 Aisin Seiki Co Ltd グリルシャッター開閉制御装置
JP2012148639A (ja) * 2011-01-18 2012-08-09 Denso Corp 車両接近通報装置
JP2012153305A (ja) * 2011-01-27 2012-08-16 Denso Corp 車両接近通報装置
US20120270490A1 (en) * 2011-04-21 2012-10-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shutter control
US8807166B2 (en) * 2011-06-03 2014-08-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aero shutters
US8469128B2 (en) * 2011-06-13 2013-06-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ariable-bias shutter
JP5678832B2 (ja) * 2011-07-27 2015-03-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US8667931B2 (en) * 2011-08-09 2014-03-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trol method for a vehicle air intake system
JP5807486B2 (ja) * 2011-09-28 2015-11-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US8915320B2 (en) * 2011-10-13 2014-12-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ariable actuation rate shutter louvers
JP5919720B2 (ja) * 2011-10-17 2016-05-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JP5884397B2 (ja) * 2011-10-17 2016-03-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US20130103265A1 (en) * 2011-10-25 2013-04-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grille shutter
JP5513470B2 (ja) * 2011-11-22 2014-06-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US20130223980A1 (en) * 2012-02-24 2013-08-29 Shape Corp. Active grill shutter vane design and vehicle system
JP2013193603A (ja) * 2012-03-21 2013-09-30 Aisin Seiki Co Ltd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JP5853801B2 (ja) * 2012-03-22 2016-02-0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JP5880229B2 (ja) * 2012-04-06 2016-03-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US9670824B2 (en) * 2013-04-05 2017-06-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ive grille shutter system with a staged progressive linkage to reduce engine misfire from charge air cooler condensation
JP6353657B2 (ja) * 2014-01-16 2018-07-04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前部の空気取り入れ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9531A (zh) * 2010-05-06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格栅风门的开闭控制装置
CN104071108A (zh) * 2013-03-29 2014-10-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格栅风门构造
CN104149602A (zh) * 2013-05-13 2014-11-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百叶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009097A1 (de) 2017-02-23
US9840144B2 (en) 2017-12-12
US20170050509A1 (en) 2017-02-23
CN106467016A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7016B (zh)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US8752886B2 (en) Mounting module for a cooling air flap module in a front panel of a motor vehicle
JP633219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JP5628778B2 (ja) 車載カメラの取り付け装置
EP2641768B1 (en) Grill shutter device
RU2582516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хлаждения с воздуховодом для радиатора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JP5362629B2 (ja) 発熱体冷却装置
EP1557312B1 (en)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engine functional components for a vehicle and to a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JP6414523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JP2007145281A (ja) 車両の冷却装置
WO2012020823A1 (ja) 後方監視カメラ装置を備えた作業車両
JP6189194B2 (ja) グリルシャッター装置
JP5965296B2 (ja) 車両用冷却ファン装置
JP5851009B2 (ja) 車載カメラの取り付け装置
JP2003146052A (ja) キャビンの構造
JP6032040B2 (ja) 空気吹出部構造
JP6567941B2 (ja) 建設機械
JP638029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JP6015513B2 (ja) 冷却構造
JP6361478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通風構造
JP6065817B2 (ja) 車室内温度検出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879175B2 (ja) 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JP2004332629A (ja) エンジンコントローラを装着した建設機械
JP579053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333925B2 (ja) リザーブタンク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