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5710A - 板体 - Google Patents

板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5710A
CN105705710A CN201480059158.4A CN201480059158A CN105705710A CN 105705710 A CN105705710 A CN 105705710A CN 201480059158 A CN201480059158 A CN 201480059158A CN 105705710 A CN105705710 A CN 105705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groove
base material
plate
skin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91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5710B (zh
Inventor
土山和功
北嶋春彦
黑江真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ura Corp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82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15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82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65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82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5114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82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10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82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511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05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5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5/00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 E05D15/06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for wings sliding horizontally more or less in their own pla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5/00Screens; Draught-defl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13/00Details of tables or desks
    • A47B13/02Underfra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83/00Combination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ieces of furniture of different ki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83/00Combination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ieces of furniture of different kinds
    • A47B83/001Office desks or work-stations combined with other pieces of furniture, e.g. work space management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7407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assembled using frames with infill panels or coverings only; made-up of panels and a support structure incorporating posts
    • E04B2/7409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assembled using frames with infill panels or coverings only; made-up of panels and a support structure incorporating posts special measures for sound or thermal insulation, including fire prote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7407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assembled using frames with infill panels or coverings only; made-up of panels and a support structure incorporating posts
    • E04B2/7416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assembled using frames with infill panels or coverings only; made-up of panels and a support structure incorporating posts with free upper edge, e.g. for use as office space dividers
    • E04B2/7422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assembled using frames with infill panels or coverings only; made-up of panels and a support structure incorporating posts with free upper edge, e.g. for use as office space dividers with separate framed panels without intermediary support posts
    • E04B2/7425Details of connection of pan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002/7479Details of connection of flexible sheets to frame or pos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002/7483Details of furniture, e.g. tables or shelves, associated with the parti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74Removable non-load-bearing partitions; Partitions with a free upper edge
    • E04B2002/749Partitions with screw-type j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Securing Of Glass Panes Or The Like (AREA)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板体(11)具备:板状的基材(12)、沿基材(12)的外周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并向基材(12)的内方凹陷的沟槽(25)、在基材(12)的至少一面上设置的软性材料(13)、覆盖基材(12)及软性材料(13)并使外周端部在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25)内侧的表皮材料(14)、以及在沟槽(25)内固定表皮材料(14)的固定装置(30)。

Description

板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断装置、构成隔断装置的板体、板单元及日常用具系统、及托架的安装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28256号、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28257号、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28260号、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28261号、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28264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上述申请的内容。
背景技术
在办公、公共设施、商业设施等空间内,寻求通过将在设施内形成的大空间的一部分划分为小空间从而来提高空间利用的自由度。因此,如专利文献3、4所述,广泛施行在空间内设置板等隔断装置(partition)的方法。通过设置隔断装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挡来自周围的视线、声音。通过该隔断装置将空间的一部分进行分隔,能够设置出各工作者的固有空间,或设置出用于讨论会等的空间。
如专利文献1、2公开的那样,这种隔断装置具备芯材、设置于芯材表面的表皮材料、沿着这些芯材及表皮材料的外周部而设置的框架。这种隔断装置被设置为单独竖立在地板上,或固定在书桌等日常用具、办公空间的墙壁上。
此外,作为这种板,还提出下述板,其具备将蜂窝结构的纸呈矩形形成而得到的板主体、以及设置于板主体四周缘部且通过铝合金挤出成型而形成的纵框及横框(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通过将多个这种板连接配置,在规定距离上来划分空间。
此外,在隔断装置上追加各种可选部件或与其他物品连接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将可选部件、物品卡止在隔断装置上的卡止结构。
因此,专利文献5、6中公开了下述卡止结构,其在隔断装置中,在板的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卡止可选部件的卡合沟槽。
此外,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下述卡止结构,其通过在设置于隔断装置支承支柱上的卡止缝隙中卡止安装零件的挂钩来安装对顶板进行支承的支脚主体(可选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002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成9-1772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2-138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475026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51897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第4598539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第37991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如上所述的现有的隔断装置在外周部设置有由金属、树脂等硬质材料构成的框架。因此,隔断装置的外观印象上也呈硬质、无机质。
此外,若将如上所述的多个板体邻接配置,则有可能在邻接的板体的芯材间产生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侧板体空间的光有可能从该间隙漏到另一侧板体空间。
此外,在将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板连接配置并沿着板设置书桌等日常用具的情况下,有时会将作为操作台的顶板等可选部件安装在板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用于安装可选部件的安装零件等安装部件配置在板上,因此美观性不佳。
此外,在如专利文献5~7所示的结构中,在构成隔断装置的板体的表面,露出设置有卡合沟槽、卡止缝隙的支承支柱。因此,有可能会损害隔断装置的美观。
此外,由于在构成隔断装置的板体上具备卡合沟槽、支承支柱,因此有可能使板体重量增加、结构复杂化、制造工时/制造成本增大等。
由此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外观有更柔软印象的板体。
此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对象物与板体之间漏光的板单元及日常用具系统。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托架的安装结构,其是在对象物上安装有基材的状态下,在基材上安装托架,以使安装部分不明显。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隔断装置、日常用具系统,其在具备能够安装物品等的物品安装部件的同时,能够抑制美观性受损,并且能够实现隔断装置轻量化、结构简易化、以及成本降低。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一种板体,其中所述板体具备:板状的基材、沿所述基材的外周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并向所述基材的内方凹陷的沟槽、在所述基材的至少一面上设置的软性材料、覆盖所述基材及所述软性材料并使其外周端部在所述基材的外周缘部卷入所述沟槽内侧的表皮材料、以及在所述沟槽内固定所述表皮材料的固定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由于覆盖基材及软性材料的表皮材料在板体的外周部绕着基材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内侧,因此在板体的外周部,基材不会露出,而是被表皮材料所覆盖。进而,由于表皮材料在沟槽内被固定装置固定,因此能够抑制固定装置在板体的外周部露出。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为,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软性材料的外周端部与所述表皮材料一起在上述基材的外周缘部卷入上述沟槽的内侧。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由于不仅是表皮材料,被表皮材料覆盖的软性材料也绕着基材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内侧,因此使板体的外周部的外观有更加柔软的印象。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为,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软性材料在所述基材表面上形成为凹凸形状,所述表皮材料通过覆盖所述基材及所述软性材料,沿着所述凹凸形状形成凹凸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中,由于在被表皮材料覆盖的部分形成有凹凸部,因此使板体的设计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为,在上述第三方式中,所述软性材料具有弹性,在所述基材的表面上形成具有角部的所述凹凸形状,所述表皮材料使所述角部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并覆盖所述软性材料及所述基材。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中,软性材料的角部通过表皮材料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因此,形成的凹凸部在表皮材料与角部碰触的部分通过软性材料的反弹力被朝向外方挤压。因此,能够维持凹凸部形状,并且使表皮材料拉伸,抑制表皮材料的松弛。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板体的外观具有更加柔软的印象。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板单元及日常用具系统,能够抑制从对象物和板体之间漏光。此外,根据具备本发明的托架的安装结构的板体,在基材上安装有对象物的状态下,能够将托架安装在基材上,以使安装部分不明显。此外,根据本发明,在具备能够安装物品等的物品安装部件的同时,能够抑制美观性受损,并且能够实现隔断装置的轻量化、结构简单化、以及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板体构成的隔断装置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板体结构的立体展开图。
图3是板体的板厚方向中间部的半截面图。
图4是表示板体端部的俯视图。
图5A是表示板体的直线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5B是表示板体的直线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6A是表示板体的角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6B是表示板体的角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7A是表示在沿板基材表面设置的缓冲材料的截面图中,未安装表皮材料的状态的图。
图7B是表示在沿板基材表面设置的缓冲材料的截面图中,安装有表皮材料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邻接的板体下部的角部设置的支承脚、以及在邻接板体下部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邻接板体下部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在邻接板体上部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图11A是在表示板体的制造方法流程的图中,组装板基材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B是在表示板体的制造方法流程的图中,在板基材表面设置有缓冲材料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C是在表示板体的制造方法流程的图中,使表皮材料沿着缓冲材料表面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A是在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凹凸形状的多个变形例的截面图中,在缓冲材料形成有凹部的例子。
图12B是在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凹凸形状的多个变形例的截面图中,在缓冲材料形成有凸部的例子。
图12C是在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凹凸形状的多个变形例的截面图中,在缓冲材料形成有台阶部的例子。
图12D是在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凹凸形状的多个变形例的截面图中,表示将凹凸形状做成弯曲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板体的变形例的图,表示仅在基材的一面侧形成有凹凸形状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14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固定部件的截面形状的两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4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固定部件的截面形状的两个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固定部件的截面形状的另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邻接的板体的连接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的日常用具系统一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的日常用具系统的板体与日常用具的连接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托架安装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沙发与板体的连接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21是图2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22是表示沙发与板体的连接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23是连接沙发与板体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25是连接沙发和板体的另一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常用具系统的立体图。
图27是日常用具系统的俯视图。
图28是日常用具系统的侧截面图。
图29是板体的板厚方向中间部的半截面图。
图30是表示在邻接的板体下部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图31是表示在邻接的板体上部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顶板前部与板体的连接部分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33是表示顶板后部与板体的连接部分结构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板体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隔断装置)
图1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板体而构成的隔断装置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平面板状板体的结构的立体展开图。图3是板体的板厚方向中间部的半截面图。图4是表示板体端部的俯视图。图5A是表示板体的直线部结构的截面图。图6A是表示板体的角部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隔断装置10由一片以上板体11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两片板体11构成。即,隔断装置10具备一个板体11和作为与所述一个板体11抵接配置的日常用具(对象物)一例的另一个板体11。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断装置10被设置在沙发100的背面侧。隔断装置10在通过支承脚50设置在地板上的同时,通过未图示的托架等安装固定在沙发100上。
在图19中,隔断装置10具备设置在沙发100背面侧的作为对象物的一片板体11、安装在板体11上的另一板体11、以及安装在一个板体11与另一个板体11上的托架71。
(沙发)
如图19所示,沙发100具有从地板朝向上方延伸的四根脚部101、101、被这些脚部101、101支承的座部102、以及向比座部102更向上方延伸的靠背部103。
脚部101在沙发100的深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有四跟。这些脚部101的上端安装在座部102的下表面。该座部102的上表面为使用者可以就座的座面。
该座部10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长的俯视视角呈大致矩形形状。座部102后部的左右两侧呈弯曲地形成。
(板体)
板体11沿着设置的日常用具的形状等可以做成平面板状,或者在俯视视角或侧面视角下时在中间部折曲或弯曲的大致L字形状,或者整体弯曲并在俯视视角下大致为C字形状等。下面,以板体11是平面板状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板体11具备板基材(基材)12、沿板基材12的双面设置的缓冲材料(软性材料)13、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以及固定部件(固定装置)30。
(板基材)
板基材12具备板状芯材15、沿芯材15的外周部设置的框架20、及以覆盖芯材15及框架20的双面的方式设置的基片18。
芯材15可以由例如纸类材料、树脂类材料、木质类材料等形成。优选使该芯材15的重量尽量轻。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芯材15由纸类材料形成,并列设置有大量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15h,例如将孔15h做成截面为六角形并使其多个呈交错状(千鳥状)组合而成的蜂窝结构。
(框架)
如图2、图3所示,在该芯材15的外周部设置有框架20。框架20具备沿芯材15的四边设置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可以由金属类材料、树脂类材料等形成。
框架材料21A、21B沿芯材15中彼此相对的两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在板体11宽度方向两侧。框架材料21C、21D与框架材料21A、21B垂直并沿横向延伸,设置在板体11上下方向两侧。这些框架材料21A、21B和框架材料21C、21D通过L字形状的托架22,利用螺栓23、或焊接、粘接等进行接合。通过这些框架材料21A、21B、21C、21D,形成整体为矩形形状的框架20。
如图4~图6所示,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由基部21e和侧壁部21f构成,形成为截面大致呈U字形状,所述基部21e与框架20内周侧的芯材15的外周端面15a相对,所述侧壁部21f从基部21e宽度方向两侧分别朝向框架20外周侧立起。由此,由基部21e和两侧的侧壁部21f、21f包围的部分构成为沟槽25。
这样,板基材12具有沿其外周端部连续且从板基材12的外周端部向内方凹陷的沟槽25。
这里,如图3所示,L字形状的托架22由第一板部22a、第二板部22b和肋部22c呈一体形成,所述第一板部22a沿着框架材料21A或21B设置于框架材料21A或21B的端部;所述第二板部22b与第一板部22a垂直,沿着框架材料21C或21D设置于框架材料21C或21D的端部;所述肋部22c沿着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设置于L字形状托架22的折曲方向内侧。
肋部22c以与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垂直的方式从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朝向板体11内周侧突出形成。该肋部22c分别形成在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的宽度方向两侧,也就是说,分别形成在板体11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
该肋部22c不仅作为提高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的弯曲强度的加强部件而发挥作用,还能够作为芯材15角部的挤压部件发挥作用。即,在分别设置于板基材12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的肋部22c之间夹有芯材15。在板基材12中,通过在四角设置这样的托架22,能够将芯材15保持在框架20的内侧。
此外,在这里,在图2中示出平面板状的板体11的例子,但板体11在俯视视角或侧面视角的状态下呈大致L字形状、大致C字形状等情况下,使框架20的上下框架材料21C、21D或左右框架材料21A、21B与板体11的形状一致地进行折曲或弯曲。
如图5A、图6A所示,以覆盖框架20及芯材15的方式在芯材15的双面设置有片状的基片18。基片18可由例如硬纸板等形成。该基片18比芯材15的外形尺寸大,其外周部18a通过粘接剂等粘接到框架20的表面20f。
(缓冲材料)
缓冲材料13以沿着形成板基材12表面的基片18的方式设置。缓冲材料13通过基片18以覆盖芯材15整体的方式设置。而且,缓冲材料13的外周端部13s以覆盖构成框架20的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缓冲材料13以覆盖芯材15及框架20的方式设置。
该缓冲材料13由具有柔软性及弹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发泡聚氨酯材料等。
图7A、图7B是表示沿着板基材12表面设置的缓冲材料13的截面图,图7A是未安装表皮材料14的状态的缓冲材料13的截面图,图7B是安装有表皮材料14的状态的缓冲材料13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在缓冲材料13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6。贯通孔16形成为例如以上下方向设为长轴方向的长圆形状。并且,在缓冲材料13的外表面13f上,多个贯通孔16在上下方向及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横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5A、图7A、图7B所示,各贯通孔16在缓冲材料13上从朝向板基材12相反侧的外表面13f到与板基材12侧相对的相对面13g,贯通缓冲材料13厚度方向而形成。如图7A所示,各贯通孔16的内周面16f与外表面13f垂直形成。由此,在贯通孔16周缘形成角部16v。
通过将形成有这种贯通孔16的缓冲材料13设置在板基材12的表面,在板基材12的表面形成具有角部16v的凹凸形状。
(表皮材料)
如图5A、图7B所示,表皮材料14以覆盖缓冲材料13整体的方式设置。表皮材料14沿着缓冲材料13的外表面13f、在贯通孔16中与外表面13f垂直的内周面16f、以及在贯通孔16底部露出的基片18的露出面18f进行粘接。这样一来,表皮材料14通过沿着形成在缓冲材料13上的多个贯通孔16,在板体11的表面形成有多个长圆形的凹部(凹凸部)17。并且,在各凹部17中,表皮材料14穿过贯通孔16,与形成板基材12表面的基片18粘接。
这里,表皮材料14由例如聚酯等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以拉伸的状态覆盖缓冲材料13及板基材12。缓冲材料13在外表面13f侧的贯通孔16的周缘向外方凸起的角部16v被表皮材料14向内方挤压。由此,缓冲材料13在角部16v处沿压缩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使贯通孔16的角部16v成为圆弧状截面。
此外,如图5A、图6A所示,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具有比板基材12大的外形尺寸。并且,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也就是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卷入沟槽25内侧。在该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绕着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的部分处,缓冲材料13被表皮材料14压缩。由此,板体11形成为随着朝向外周端部11s,其厚度逐渐变小。此外,板体11在外周端部11s,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绕着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的部分处形成为圆弧状。
这些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构成了表皮结构。此外,如图5B、图6B所示,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缘部中配置在芯材15外周面侧的部分,形成为比芯材15的外周端面(缘部)15a更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13t、14t。
(固定部件)
固定部件30嵌入沟槽25中。固定部件30将卷入沟槽25内侧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在沟槽25的内周面与固定部件30的外周面之间。即,固定部件30将卷入沟槽25内侧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在沟槽25的内周面与固定部件30的外周面之间。由此,将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固定到框架20的侧壁部21f上。
这里,如图2所示,固定部件30具备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及角部固定部件30C,其中,所述直线部固定部件30S配置在矩形板基材12外周部的直线部分12S上;所述角部固定部件30C配置在矩形板基材12外周部的角部12C上。
如图5A所示,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具备侧部板部31、31及连接板部32,其中,所述侧部板部31、31的与直线部固定部件30S连续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相互平行;所述连接板部32将侧部板部31、31连接为一体。
侧部板部31、31在形成框架20沟槽25的侧壁部21f之间,将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住。因此,侧部板部31、31的间隔的规定尺寸小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的间隔。在将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嵌入沟槽25内时,这些侧部板部31、31的前端部31a、31a形成为与沟槽25的基部21e碰触。
连接板部32相较于侧部板部31、31的前端部31a、31a向远离沟槽25基部21e的方向偏移地形成。由此,直线部固定部件30S通过侧部板部31、31和连接板部32,形成截面大致为H字形状。并且,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在嵌入沟槽25内的状态下,在由侧部板部31、31前端部31a、31a侧、连接板部32、以及沟槽25基部21e围成的部分形成空间S1。该空间S1起到收纳空间的作用,也就是说,能够收纳卷入沟槽25内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即比外周端部13e、14e中与框架20基部21e碰触的部分更前端部分(未图示)。
此外,侧部板部31、31上,在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的相对侧形成有凸起33、33。该凸起33、33形成为咬入到夹在侧部板部31、31与侧壁部21f、21f之间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由此,直线部固定部件30S防止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从沟槽25脱离。
进而,侧部板部31、31上,在比连接板部32更远离沟槽25基部21e的一侧形成有从侧部板部31、31向内方突出的突条34、34。并且,形成有由这些突条34、34、侧部板部31、31、以及连接板部32包围的用于安置可选部件等的保持沟槽(可选部件安装部)35。
如图3所示,在板体11上部的角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8A,以及从第一直线部38A的上端折曲并在横向上延伸的第二直线部38B构成,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
第一直线部38A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架材料21A或框架材料21B上端部嵌入沟槽25内。第二直线部38B从第一直线部38A的一端起连续形成,并在沿横向延伸的框架材料21C或框架材料21D两端部嵌入沟槽25内。
如图6所示,第一直线部38A、第二直线部38B具备侧部板部36、36及连接板部37,其中。所述侧部板部36、36的与第一直线部38A、第二直线部38B各自连续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相互平行;所述连接板部37将侧部板部36、36连接为一体。
侧部板部36、36在形成框架20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之间,夹住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因此,侧部板部36、36的间隔的规定尺寸形成为小于沟槽25侧壁部21f、21f的间隔。在将角部固定部件30C嵌入沟槽25内时,这些侧部板部36、36的前端部36a、36a形成为与沟槽25基部21e碰触。
这里,侧部板部36、36上,在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的相对侧形成有凸部36t、36t。该凸部36t、36t使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入侧部板部36、36与侧壁部21f、21f之间。
连接板部37相较于侧部板部36、36的前端部36a、36a,向远离沟槽25基部21e的方向偏移地形成。由此,角部固定部件30C通过侧部板部36、36和连接板部37,形成截面大致为H字形状。并且,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在嵌入沟槽25内的状态下,在由侧部板部36、36前端部36a、36a侧、连接板部37、以及沟槽25基部21e围成的部分形成空间S2。该空间S2起到收纳空间的作用,也就是说,能够收纳卷入沟槽25内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即比外周端部13e、14e中与框架20基部21e碰触的部分更前端部分(未图示)。此外,这里,连接板部37比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连接板部32更接近基部21e,空间S2形成得比空间S1小。
如图3所示,这种角部固定部件30C通过拐角盖40相对于沟槽25被固定。拐角盖40形成为由第一直线部41A和第二直线部41B构成的大致L字形状,其中,所述第二直线部41B与第一直线部41A的一端连续并以与第一直线部41A垂直的方式延伸。如图6所示,这些第一直线部41A、第二直线部41B相对于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一直线部38A、第二直线部38B,插入到侧部板部36、36之间,并与连接板部37碰触。
并且,如图3所示,在第一直线部41A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片43。该突起片43在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上端部被插入到中连接板部32与突条34之间的保持沟槽35(参照图5A)中。
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二直线部41B上形成有插入螺栓45的螺栓插通孔44。通过插通到该螺栓插通孔44中的螺栓45,将拐角盖40、角部固定部件30C、框架材料21C、托架22的第二板部22b连接为一体。
(支承脚)
如图3所示,在如上所述的板体11下部的角部上设置有作为角部固定部件30C的支承脚50。该支承脚50通过与地板接触,使板体11竖立设置在地板上。
支承脚50整体具备收纳于框架20下部端部的沟槽25内的下部支承部51、从下部支承部51的一端向上方延伸并收纳于框架20侧部下端部的沟槽25内的侧部支承部52、以及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延伸的支承脚部53。
下部支承部51与形成框架20下端部的沟槽25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此外,侧部支承部52与形成框架20侧端部沟槽25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
下部支承部51及侧部支承部52上形成有插通螺栓48的螺栓插通孔54。插通到该螺栓插通孔54的螺栓48,螺入形成在沟槽25基部21e的规定位置的内螺纹孔部29中。由此,使支承脚50固定到板体11上。
支承脚部53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能够螺入高度调节螺钉49。
(板体的连接结构)
图8是表示在板体11下部角部设置的支承脚50、以及邻接的板体11、11下部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邻接的板体11、11下部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8、图9所示,用于与邻接配置的另一板体11连接的连接部件(下侧连接部)55的一端可以卡止在支承脚50上。因此,在支承脚50上一体形成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膨胀的膨胀部56。
并且,在该膨胀部56上,在沿着板体11厚度方向的支承脚50的中间部,形成有能够使板状连接部件55一端插入的缝隙57。缝隙57在膨胀部56的与另一个板体11邻接侧的侧面56a及下表面56b开口。
如图9所示,在缝隙57的上部,以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连接部件55的突起部58A插入的插入凹部57a。并且,在缝隙57上部,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形成有与插入凹部57a邻接并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57b。
此外,在膨胀部56上,沿板体11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有用于对插入到缝隙57内的连接部件55卡止的卡止孔56h。
连接部件55在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孔55h。此外,在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58A。此外,在连接部件55上,在两端部的突起部58A、58A之间形成有向上方凸出的中央突起部58B。并且,在中央突起部58B与其两侧的突起部58A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卡合凹部58C。
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中央突起部58B侧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面57f、58f,在其相反侧为随着向上方延伸远离垂直面57f、58f的倾斜面57g、58g。由此,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其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形。
通过将缝隙57的突起部57b嵌入到该卡合凹部58C中,能够容易地对连接部件55和支承脚50在板体11、11相邻的方向上进行定位。
在连接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时,将形成有贯通孔55h的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插入到支承脚50的缝隙57中。分别将在两侧板体11上设置的支承脚50的突起部57b嵌入到连接部件55两端部的卡合凹部58C中。这里,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其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形。因此,通过将突起部57b插入到卡合凹部58C中,能够对连接部件55与支承脚50在板体11、11相邻方向上进行相互定位。由此,在连接部件55上形成的两端部的贯通孔55h与支承脚50的卡止孔56h连通。于是,使连接螺栓59插通/连接这些贯通孔55h及卡止孔56h。由此,通过连接部件55,使邻接的板体11、11在下端部被连接。
这样,下侧连接部55通过连接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支承脚50、50,从而将板体11、11在下端部进行连接。
这些支承脚50、50和下侧连接部55构成了连接邻接板体11、11下端部的下侧连接部。
图10是表示板体11、11上部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如该图10所示,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各自的上端部可以通过上部连接部件(上侧连接部)61进行连接。
该上部连接部件61可以代替拐角盖40,安装到角部固定部件30C上。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形成有螺栓插通孔62。
此外,在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中间部61b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出形成有间隔限制部63,该间隔限制部63控制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的间隔。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插入到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能够控制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
在使用这种上部连接部件61来将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端部进行连接时,进行如下步骤。
首先,将上部连接部件61放置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上。此时,使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的下表面相对于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二直线部38B插入到侧部板部36、36之间,并与连接板部37碰触。并且,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插入到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能够控制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更具体地说,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两侧面63a、63a与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一直线部38A的连接板部37碰触,能够对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进行适当的定位。该状态下,通过插通到螺栓插通孔62中的螺栓64,将上部连接部件61、角部固定部件30C、框架材料21C(参照图3)、托架22的第二板部22b(参照图3)连接为一体。由此,可以连接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端部。
这样,通过下侧连接部55和上侧连接部61,构成固定邻接板体11、11的连接部件。
此外,通过一个板体11和下侧连接部55及上侧连接部61,构成可与另一板体11连接的板单元。
图16是表示邻接的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6所示,在一个板体11的外周端部11s与另一板体11的芯材15的外周端面15a保持距离的状态下,邻接板体11、11被固定。另一方面,比板体11芯材15的外周端面15a更向外方突出的缓冲材料13、13的突出部13t、13t,介于表皮材料14、14的突出部14t、14t而相互抵接。缓冲材料13、13的突出部13t、13t向彼此相对的方向相互挤压,突出部13t、13t的前端部分发生弹性变形而变圆。由此,抵接的突出部13t、13t的抵接面积变大。
(沙发与板体的连接结构)
接下来,对沙发100与板体11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沙发100与板体11的连接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21是图2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22是表示沙发100与板体11的连接部分结构的截面图。图23是连接沙发100与板体11的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立体图。
如图20~图23所示,沙发100的上部与板体11的上部通过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托架)71进行连接。
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具有卡止部(安装部)72和侧壁部73,其中,所述卡止部72安装在板体11的宽度方向端部(壁面);所述侧壁部73从卡止部72的端部折曲并沿着在板基材12的沟槽25中设置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侧部板部31延伸。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具有外壁部74和挟持壁部75,其中,所述外壁部74从侧壁部73的端部折曲并沿着板体11的外周端部13s延伸;所述挟持壁部75从外壁部74的端部折曲并沿着板体11的表皮材料14配置。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具有上壁部76和前壁部77,其中,所述上壁部76沿着沙发100靠背部103的上端配置;所述前壁部77从上壁部76的端部沿着靠背部103的前面配置。
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卡止部72上形成有贯通孔72A。从该贯通孔72A插通的螺栓79与形成有内螺纹的基部78进行螺合,其中,所述基部78设置在被固定于板体11的框架材料21A(或框架材料21B)上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保持沟槽35内。这样,在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被安装到板体11的状态下,使沙发100的靠背部103的上部被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挟持壁部75和前壁部77所挟持。
此时,在板体11上的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外壁部74配置侧的缓冲部件13P被外壁部74挤压。由此,配置有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侧的缓冲部件13P的宽度尺寸,比未配置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侧的缓冲部件13Q的宽度尺寸短。此外,缓冲部件13Q的端部与沿缓冲部件13P配置的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外壁部74的端面对齐(同一面)。
换句话说,在一个板体11的芯材15上,从外周端面(侧面)15a朝向内方形成有沟槽25。在未安装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状态下,相对的缓冲材料13、13的突出部13t、13t抵接。若以与一个突出部13t抵接的方式配置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则缓冲材料13的突出部13t向使缓冲材料13宽度尺寸变短的方向弹性变形,在板体11、11间形成有可以配置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间隙部K。该间隙部K以在一个芯材15的外周端面15a与另一个板体11之间,从板基材12的表里两面侧连通沟槽25的方式形成。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从沟槽25内穿过间隙部K进行配置,将挟持壁部75、上壁部76及前壁部77配置于板基材12的一个面。
在该状态下,未配置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那一侧的缓冲部件13Q的突出部13t及与缓冲部件13Q相对的另一板体11的缓冲材料13的突出部13t,向彼此相对方向相互挤压。由此,突出部13t、13t的前端部分以变圆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抵接的突出部13t、13t的抵接面积变大。
此外,配置有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那一侧的缓冲部件13P的突出部13t及与缓冲部件13P相对的另一板体11的缓冲材料13的突出部13t隔着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外壁部74向彼此相对方向相互挤压。由此,突出部13t、13t的前端部分以变圆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抵接的突出部13t、13t的抵接面积变大。
图24是图2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25是连接沙发100与板体11的日常用具下连接部件811的立体图。
如图20、图24、图25所示,沙发100的下部与板体11的下部通过日常用具下连接部件811进行连接。
日常用具下连接部件811具有支承壁部822及折曲壁部833,其中,所述支承壁部822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安装在沙发100座部102下表面;所述折曲壁部833从支承壁部822的端部向下方折曲而形成。日常用具下连接部件811具有上下壁部844、下壁部855及卡止部866,其中,所述上下壁部844从折曲壁部833的端部折曲并沿着板体11的表皮材料14配置;所述下壁部855从上下壁部844的下端折曲并朝向板体11侧延伸;所述卡止部866从下壁部855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且安装在板体11的下端。该卡止部866与下壁部855通过螺栓899螺合成为一体。
日常用具下连接部件811的卡止部866被突条34、34卡止,该突条34、34形成在固定于板体11的框架材料21A(或框架材料21B)上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侧部板部31上。
这样,通过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及日常用具下连接部件811,维持板体11沿着沙发100背面的状态。
另外,将板体11从沙发100卸下时,放松与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板体11基部78螺合的螺栓79,将上壁部76及前壁部77从沙发100的靠背部103卸下。进而,只要解除日常用具下连接部件811的卡止部866与板体11的突条34、34的卡止即可。
(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如上所述的板体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1A~图11C是表示板体11的制造方法流程的图,图11A是组装板基材12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1B是在板基材12表面设置有缓冲材料13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1C是使表皮材料14沿着缓冲材料13表面的状态的截面图。
(板基材组装工序)
首先,如图11A所示,组装规定形状的框架20。
然后,在框架20的一面侧(例如图11A中的下侧)粘接基片18。并且,使粘接有基片18侧(一面侧)朝向下方以放置框架20。接着,在框架20内侧放入板状芯材15,并与下方基片18粘接。然后,在朝向上方的框架20的另一面侧(例如图11A中的上侧)粘接基片18。由此,形成由芯材15、框架20、基片18构成的板基材12。
(缓冲材料粘贴工序)
接着,如图11B所示,在板基材12的双面侧,分别在基片18上,粘接预先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6的缓冲材料13,其中该多个贯通孔16在周缘具有角部16v。由此,通过缓冲材料13在板基材12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
(表皮材料配置工序)
然后,如图11C所示,以覆盖缓冲材料13的方式将表皮材料14沿合配置。此时,缓冲材料13和表皮材料14上分别涂布有粘接剂。
(凹部形成工序)
接着,将图11C的状态下的板体11的材料通过冲压模具的冲压,使表皮材料14沿着缓冲材料13的凹凸形状成型。由此,表皮材料14与缓冲材料13的形状相应地紧贴。其结果为,表皮材料14以沿着缓冲材料13的外表面13f、贯通孔16的与外表面13f垂直的内周面16f、以及贯通孔16底部露出的基片18的露出面18f的方式进行粘接。由此,如图7B所示,表皮材料14沿着在缓冲材料13上形成的由多个贯通孔16构成的凹凸形状,在板体11表面形成多个长圆形状的凹部17。
这样一来,粘接了表皮材料14的结果为,缓冲材料13在外表面13f侧贯通孔16的周缘向外方呈凸出的角部16v被表皮材料14向内方挤压。由此,缓冲材料13在角部16v向压缩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贯通孔16的角部16v形成为圆弧状截面。
(固定部件装着工序)
然后,如图5A、图6A所示,将由框架20的外周缘部扩展至外周侧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25内侧。
接着,在沟槽25内嵌入并固定构成固定部件30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角部固定部件30C、支承脚50。
由此,板体11制造完成。
如上所述的板体11具备板基材12、沿板基材12的外周端部连续并向板基材12的内方凹陷的沟槽25、设置在板基材12双面的缓冲材料13、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且其外周端部14e在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25内侧的表皮材料14、以及在沟槽25内固定表皮材料14的固定部件30。
由此,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在板体11的外周部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25的内侧。因此,板体11的外周部不会露出板基材12,而是由表皮材料14覆盖。进而,由于表皮材料14在沟槽25内被固定部件30固定,因此固定部件30能够抑制其向板体11的外周部露出。此外,板体11随着朝向外周端部11s其厚度逐渐变小,在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绕着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的部分,形成为圆的圆弧状。由此,能够使板体11的外观具有柔软、有机性的印象。
并且,通过用嵌入沟槽25内的固定部件30夹入表皮材料14,能够切实地将表皮材料14的外周部固定在沟槽25内。
此外,固定部件30在与沟槽25之间,形成有收纳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的空间S1。
通过将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的剩余部收纳在空间S1内,能够使表皮材料14的剩余部夹入沟槽25与固定部件30之间,从而防止固定部件30浮起。这样一来,能够将表皮材料14良好地收在沟槽25部。
固定部件30具备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及角部固定部件30C,其中,所述直线部固定部件30S配置在板基材12的外周部的直线部分12S;所述角部固定部件30C配置在板基材12的外周端部14e的角部12C。
由此,可以分别进行在板基材12直线部分12S上安装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操作、以及在板基材12角部12C上安装角部固定部件30C的操作。在板基材12的角部12C,将表皮材料14卷入沟槽25内侧的操作相较于直线部分12S更繁琐。因此,通过使安装角部固定部件30C的操作与安装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操作分开进行,从而易于顺畅地进行操作。
固定部件30具备侧部板部31、31及连接板部32,其中,所述侧部板部31、31与形成沟槽25的两侧的侧壁部21f、21f相对,并将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夹入其与侧壁部21f之间;所述连接板部32将两侧的侧部板部31、31连接为一体。
由此,两侧的侧部板部31、31能够将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入并固定在其与形成沟槽25的侧壁部21f之间。
连接板部32形成为向比两侧的侧部板部31、31的前端部31a、31a更远离沟槽25底面的方向偏移。
由此,由侧部板部31的前端部31a、31a侧、连接板部32及沟槽25的底形成空间S1。该空间S1作为能够将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的剩余部收纳到沟槽25内的收纳空间来发挥作用。
在侧部板部31,在沟槽25的侧壁部21f相对的那一侧形成有凸起33、33。该凸起33、33咬入到夹在侧部板部31与沟槽25的两侧的侧壁部21f之间的缓冲材料13的外周端部13e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由此,固定部件30能够防止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从沟槽25脱离。
如图5B、图6B所示,在这样构成的隔断装置10中,以使一个板体11的芯材15相对于另一个板体11的外表面即表皮材料14分离的方式,使邻接的板体11、11通过下侧连接部55及上侧连接部61固定。在该状态下,比一个板体11的芯材15的外周端面15a更向另一板体11侧突出的缓冲材料13的突出部13t与另一板体11的突出部13t抵接。也就是说,突出部13t、13t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板体11、11背侧的光被缓冲材料13、13的突出部13t、13t的抵接部分遮住。由此,能够抑制板体11、11背侧的光从邻接的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透进板体11、11的表侧。因此,即使在一个板体11的芯材15相对于另一板体11而分离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板体11、11间漏光。
此外,由于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以覆盖芯材15整体的方式设置,因此在主视视角下能够形成使板体11整体具有统一感的外观。因此,能够使隔断装置10的美观性良好。
此外,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也就是绕着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侧壁部21f,从而卷入沟槽25内侧。因此,缓冲材料13、13在被卷入的部分呈面状抵接。因此,由于缓冲材料13、13的抵接面积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漏光。
此外,由于缓冲材料13可以弹性变形,因此缓冲材料13的突出部13t在与另一缓冲材料13的突出部13t抵接部分,相互挤压并发生弹性变形。由此,由于缓冲材料13、13的抵接面积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漏光。
此外,邻接的板体11、11各自的上部由上侧连接部61连接,下部由下侧连接部55连接。由此,能够使邻接的板体11、11在上下方向上稳定地连接。
进而,在上述的板体11上,缓冲材料13的外周端部13e与表皮材料14一起在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25内侧。这样,不仅是表皮材料1,被表皮材料14覆盖的缓冲材料13也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沟槽25的内侧,因此板体11的外周部的外观具有更加柔软印象。
此外,缓冲材料13通过贯通孔16在板基材12表面上形成凹凸形状,表皮材料14由于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通过沿着凹凸形状而形成凹部17。
这样一来,被表皮材料14覆盖的部分形成有凹部17,因此使板体11的外观设计性提高。
而且,缓冲材料13具有弹性且在板基材12表面形成具有角部16v的凹凸形状,表皮材料14使角部16v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并覆盖缓冲材料13及板基材12。
由此,形成的凹部17使缓冲材料13的角部16v通过表皮材料14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因此,表皮材料14在与角部16v碰触的部分通过角部16v的反弹力被挤压。因此,在维持凹部17的形状的同时,使表皮材料14沿着缓冲材料13的外表面13f的方向向图7B中箭头T所示方向拉伸,从而能够抑制表皮材料14的松弛。
这样一来,能够以低成本提供一种外观设计性优异的板体11。
此外,缓冲材料13上形成有在周缘具有角部16v的贯通孔16。
由此,能够在板基材12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
若使缓冲材料13的大小设为比板基材12表面小,则能够通过缓冲材料13的外周缘部的角部16v,在板基材12表面形成凹凸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按照设计形成凹凸形状,需要使缓冲材料13相对于板基材12表面准确地定位。对此,若缓冲材料13自身形成有贯通孔16,则仅沿着板基材12表面配置缓冲材料13,便能准确地实现凹凸形状。由此,使凹凸形状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在缓冲材料13上形成有周缘具有角部16v的贯通孔16。表皮材料14穿过贯通孔16与作为板基材12表面的基片18的露出面18f直接粘接。
由此,与利用未贯通缓冲材料13的凹部来形成凹凸形状的情况相比,在由表皮材料14覆盖的部分形成的凹部17,高度差具有较大跳跃性,使外观设计性提高。
此外,缓冲材料13通常由海绵状的多孔质材料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缓冲材料13与表皮材料14的碰触面积小,难以确保粘接强度。对此,通过表皮材料14在贯通孔16内方直接与板基材12表面粘接,使表皮材料14与缓冲材料13呈面状粘接。因此,与将表皮材料14与缓冲材料13粘接的部分相比,表皮材料14被牢固的粘接。由此,能够防止随时间经过表皮材料14发生剥离,并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形状。
进而,表皮材料14由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以拉伸的状态覆盖缓冲材料13及板基材12。
由此,表皮材料14形成为拉伸的状态,使外观设计性提高。
这里,板基材12具备蜂窝结构的芯材15及在芯材15双面设置的片材。由此,板基材12重量轻且具有充分的强度。
此外,如上所述的板体11的制造方法具备在板基材12表面粘贴缓冲材料13的工序、以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方式配置表皮材料14的工序、以及使表皮材料14挤压缓冲材料13并使表皮材料14沿合凹凸形状,同时通过表皮材料14使缓冲材料13的角部16v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的工序。由此,能够制造出如上所述的板体11。
(变形例)
对上述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17及图18所示,变形例的隔断装置110具备板体11及设置在板体11端部的架子120。
架子120具有底板120A、从底板120A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板120B、120B、将侧板120B、120B相互连接的背板120C、以及连接侧板120B、120B及背板120C且配置于底板120A相反侧的顶板120D。架子120具有在底板120A和顶板120D之间在上下方向上间隔配置的多个架板120E、120E。
该架子120的顶板120D的背板120C侧与板体11上端的架子120侧通过连接部件161彼此连接。同样地,架子120的底板120A的背板120C侧与板体11下端的架子120侧通过未图示的连接部件彼此连接。
在隔断装置110中,缓冲材料13、表皮材料14的突出部13t、14t与架子120的背板120C抵接,在缓冲材料13与背板120C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抑制板体11背侧的光从板体11与架子120的连接部分透进板体11的表侧。因此,即使板体11的芯材15相对于架子120分离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板体11与架子120的连接部分漏光。
(固定部件30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沟槽25内固定表皮材料14的固定部件30的例子,但如果能够固定表皮材料14,则固定部件30可以为其他任何结构。例如,对于固定部件30的截面形状、结构等并没有任何限定。
图14A、14B、15是表示固定部件30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14A示出的变形例中,固定部件30(直线部固定部件30S、角部固定部件30C)具备处于相互平行的侧部板部81、81以及将侧部板部81、81连接为一体的连接板部82。
侧部板部81、81将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入其与形成框架20的沟槽25的侧壁部21f之间。此外,在侧部板部81、81,在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相对的那一侧形成有凸起33、33。
连接板部82以连接侧部板部81、81的前端部81a、81a的方式形成。由此,固定部件30通过侧部板部81、81及连接板部82,形成为截面大致为U字形状。并且,固定部件30以其在嵌入沟槽25内的状态下,使连接板部82与沟槽25基部21e碰触的方式形成。
而且,各侧部板部81的前端部81a被倒角。由此,在侧部板部81的前端部81a与沟槽25基部21e及侧壁部21f之间,能够收纳卷入到沟槽25内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
在图14B示出的变形例中,固定部件30(直线部固定部件30S、角部固定部件30C)具备相互平行的侧部板部81、81、以及将侧部板部81、81连接为一体的连接板部82。
在侧部板部81、81的前端部81a、81a,形成向远离侧壁部21f的方向凹陷的台阶部83。由此,由侧部板部81、81的前端部81a、81a、连接板部82、沟槽25基部21e及侧壁部21f围成的部分形成空间S3。该空间S3起到收纳空间的作用,即能够收纳卷入到沟槽25内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
图15示出的固定部件30(直线部固定部件30S、角部固定部件30C)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具备相互平行的侧部板部85、85、以及将侧部板部85、85连接为一体的连接板部86。
侧部板部85、85将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在其与形成框架20的沟槽25的侧壁部21f之间。
连接板部86以连接侧部板部85、85的基端部85b、85b的方式形成。由此,固定部件30通过侧部板部85、85和连接板部86,形成朝向沟槽25基部21e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形状。并且,固定部件30以其在嵌入沟槽25内的状态下,使侧部板部85、85的前端部85a、85a与沟槽25基部21e碰触的方式形成。
由此,由侧部板部85、85的前端部85a、85a、连接板部86、沟槽25的基部21e围成的部分形成空间S4。该空间S4起到收纳空间的作用,即能够收纳卷入到沟槽25内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
此外,在固定部件30未嵌入沟槽25内的状态下,可以使侧部板部85、85的间隔从连接板部86侧的基端部85b、85b侧向前端部85a、85a侧而逐渐变大。
在将这种固定部件30嵌入沟槽25内时,侧部板部85、85在前端部85a、85a接近的方向上被挤压并保持弹性变形的状态来嵌入到沟槽25内。于是,在沟槽25内,使侧部板部85、85的前端部85a、85a欲向分离方向复原。
由此,防止夹入侧部板部85、85与侧壁部21f、21f之间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从沟槽25脱离。
在这样构成的隔断装置10中,在一对板体11、11被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在板体11的沟槽25上配置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卡止部72,从而将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挟持壁部75、上壁部76及前壁部77配置于板体11的一面侧。可以使沙发100的靠背部由该挟持壁部75、上壁部76及前壁部77所挟持,并沿着板体11安装沙发。
安装有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沟槽25形成在与另一板体11相对的板体11的外周端面15a上,且在板基材12的表面上配置有缓冲材料13,因此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安装部分并不明显。
此外,由于间隙部K在板基材12的双面侧形成,因此能够将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从板基材12的双面侧取出。因此,由于能够将沙发100设置于板基材12的双面,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此外,一部分配置于沟槽25上的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透过形成于设置有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板体11与另一板体11之间的间隙部K,从设置有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板体11的一面侧取出。由于安装有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板体11侧的弹性变形的缓冲材料13与另一板体11的弹性变形的缓冲材料13相互挤压,因此能够抑制在另一板体11与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之间、及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与设置有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的板体11之间产生的间隙。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隔断装置、日常用具系统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常用具系统1的立体图。图27是日常用具系统1的俯视图,图28是日常用具系统1的侧截面图。
(日常用具系统)
如图26~图28所示,日常用具系统1具备隔断装置2及沿隔断装置2设置的书桌(日常用具)3。
(隔断装置)
隔断装置2具有将多片板体11沿书桌3的顶板(物品)300的外周端部配置的结构。使相互邻接的板体11相连接。
此外,如图27、图28所示,隔断装置2通过顶板安装部件(物品安装部件)311来支承书桌3的顶板300,其中,所述顶板安装部件(物品安装部件)311在沿着顶板300的外周端部方向上设置于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上。
(板体)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板体11结构的立体展开图。图29为板体11的板厚方向中间部的半截面图。图4是表示板体11的端部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板体11的直线部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板体11的角部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构成隔断装置2的各板体11具备板基材(基材)12、沿板基材12双面设置的缓冲材料(软性材料)13、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以及固定部件30。
这里,如图29所示,L字形状的托架22由第一板部22a、第二板部22b和肋部22c一体形成,其中,所述第一板部22a沿着框架材料21A或21B设置于框架材料21A或21B的端部;所述第二板部22b与第一板部22a垂直,沿着框架材料21C或21D设置于框架材料21C或21D的端部;所述肋部22c沿着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设置于L字形状的托架22的折曲方向内侧。
L字形状的托架22的第一板部22a、第二板部22b上形成有内螺纹孔部29。此外,在沿着托架22的第一板部22a的框架材料21A或21B的基部21e、以及沿着第二板部22b的框架材料21C或21D的基部21e,在与内螺纹孔部29相对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28。这些内螺纹孔部29及贯通孔28是安装之后举例表示的各种可选部件的可选部件安装部。
(支承脚)
在如上所述的板体11的下部两端部的角部分别可安装支承脚50。该支承脚50通过与地板接触,将板体11竖立设置在地板上。
支承脚50整体具备在板基材12下部端部12P收纳于沟槽25内的下部支承部51、从下部支承部51的一端向上方延伸并在板基材12的侧部下端部12Q收纳于沟槽25内的侧部支承部52、以及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延伸的支承脚部53。
下部支承部51与形成框架20的下端部的沟槽25的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此外,侧部支承部52与形成框架20侧端部的沟槽25的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
下部支承部51及侧部支承部52上形成有使螺栓48插通的螺栓插通孔54。被插通到该螺栓插通孔54的螺栓48螺入内螺纹孔部29及贯通孔28中。由此,使支承脚50固定到板体11上。
支承脚部53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能够螺入高度调节螺钉49。
(板体下部的连接)
图8是表示在板体11下部角部设置的支承脚50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邻接的板体11、11下部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8、图30所示,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下部彼此以如下方式连接。
在支承脚50上,作为可选部件,可以卡止用于与邻接配置的另一板体11连接的连接部件55的一端。因此,在支承脚50上一体形成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膨胀的膨胀部56。
并且,在该膨胀部56上,在沿着板体11的厚度方向的支承脚50的中间部,形成有能够使板状连接部件55一端插入的缝隙57。缝隙57在膨胀部56的与另一板体11邻接侧的侧面56a及下表面56b开口。
如图30所示,在缝隙57上部,向上方凹陷地形成有使后述的连接部件55的突起部58A插入其中的插入凹部57a。并且,在缝隙57上部,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形成有与插入凹部57a邻接并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57b。
此外,在膨胀部56,沿着板体11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有卡止孔56h,该卡止孔56h用于对插入到缝隙57内的连接部件55卡止。
连接部件55在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孔55h。此外,在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58A。此外,在连接部件55上,在两端部的突起部58A、58A之间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中央突起部58B。并且,在中央突起部58B与其两侧的突起部58A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卡合凹部58C。
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中央突起部58B侧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面57f、58f,在其相反侧为随着向上方延伸远离垂直面57f、58f的倾斜面57g、58g。由此,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形。
通过将缝隙57的突起部57b嵌入到该卡合凹部58C中,能够容易地对连接部件55和支承脚50在板体11、11相邻接的方向上进行定位。
在连接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时,将形成有贯通孔55h的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插入到支承脚50的缝隙57中。分别将在两侧板体11上设置的支承脚50的突起部57b嵌入到连接部件55两端部的卡合凹部58C中。这里,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其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形。因此,通过将突起部57b插入到卡合凹部58C中,能够对连接部件55与支承脚50在板体11、11相邻方向上进行相互定位。由此,在连接部件55上形成的两端部的贯通孔55h与支承脚50的卡止孔56h连通。于是,使连接螺栓59插通/连接这些贯通孔55h及卡止孔56h。由此,通过连接部件55,使邻接的板体11、11在下端部被连接。
(板体上部的连接)
图31是表示邻接板体11、11上部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如该图31所示,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各自的上端部可以通过上部连接部件(连接部件)61进行连接。
该上部连接部件61可以代替拐角盖40,安装在角部固定部件30C上。在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形成有螺栓插通孔62。
此外,在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中间部61b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出形成有间隔限制部63,该间隔限制部63限制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的间隔。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插入到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能够控制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
在通过这种上部连接部件61来将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端部进行连接时,进行如下步骤。
首先,将上部连接部件61放置于配置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部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此时,使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的下表面相对于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二直线部38B插入到侧部板部36、36之间,并与连接板部37碰触。并且,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插入到配置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能够限制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更具体地说,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两侧面63a、63a与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一直线部38A的连接板部37碰触,能够对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进行适当地定位。该状态下,通过使插通到螺栓插通孔62的螺栓64穿过贯通孔28与内螺纹孔部29接合,将上部连接部件61、角部固定部件30C、框架材料21C(参照图5)、以及托架22的第二板部22b(参照图5)固定为一体。由此,可以连接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端部。
(书桌)
然后,对书桌3与板体11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6~图28所示,书桌3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操作面的顶板300、以及在顶板300的前端侧(书桌3的使用者就坐于未图示的椅子上时与书桌3对面的那一侧)支承顶板300的支承脚302。
具备多片如上所述的板体11的隔断装置2以将顶板300的背面侧300a及两侧面300b围起来的方式在俯视视角下设置为大致コ字形状。并且,顶板300相对于隔断装置2进行如下所述的连接。
(书桌与板体的连接结构)
图32是表示顶板300的前部与板体11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纵截面图。图33是表示顶板300后部与板体11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如图27、图28所示,设置于顶板300前端部的支承脚302,其上端部302a通过未图示的螺栓303(参照图27)等被固定于顶板300下表面。支承脚302的下端部302b与地板碰触。
并且,如图28、图32所示,支承脚302的下端部经由支承脚连接托架(托架)91固定到板体11的下部。
支承脚连接托架91具有固定部92及延长部93,其中,所述固定部92通过焊接等一体固定于支承脚302下端部的侧面;所述延长部93从固定部92的端部延伸。支承脚连接托架91还具有下端壁94、侧壁部95及卡止部96,其中,所述下端壁94从延长部93的上端部向水平方向折曲,并沿板体11下端部配置;所述侧壁部95从下端壁94向上方延伸,并沿设置在板基材12的沟槽25内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侧部板部31延伸;所述卡止部96从侧壁部95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延伸。
在卡止部96上形成有贯通孔96A。从该贯通孔96A插通的螺栓97与形成有内螺纹的基部78螺合,该基部78设置在固定于板体11的框架材料21D上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保持沟槽35内。另外,该基部78可以沿着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保持沟槽35移动到任意位置。也就是说,由此,支承脚302的下端部的支承脚连接托架91可以固定在板体11的任意位置。
这样,通过在板体11的下部固定的支承脚连接托架91来保持支承脚302。并且,由于支承脚302的下端部可以移动到板体11的任意位置,因此能够根据板体11、顶板30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改变支承脚302的安装位置。
如图27、图28、图33所示,顶板300的背面侧300a通过设置在隔断装置2上的顶板安装部件311被板体11支承。
顶板安装部件311被设置在使隔断装置2的外周端部的沟槽25、25相对且相互邻接配置的两个板体11、11的连接部上。
这里,如图33所示,在邻接的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中,经由下部连接部件55(参照图8、图30)及上部连接部件61(参照图31)连接的状态下,板体11的端部,也就是邻接的板体11、11的表面的表皮材料14、14相互接触。
顶板安装部件311具备沿板体11的外周端部向上下方向连续的截面呈棱柱状的管状材料(杆体)312、以及从管状材料312延伸的支承托架316。
管状材料312在板体11、11彼此的连接部分,沿着相互邻接的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和另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的方向延伸,并配置在这些沟槽25、25内。例如,嵌入到在邻接的板体11、11的沟槽25、25中分别设置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连接板部32及侧部板部31、31之间。
如图28所示,在管状材料312中,在其上端部和中间部安装有由例如树脂等形成的垫片317。如图33所示,垫片317分别插在管状材料312与其两侧的板体11、11的沟槽25、25之间。
垫片317形成为例如由基部317a和从基部317a两端部垂直延伸的侧部317b、317b构成的截面コ字形状。垫片317的基部317a被夹入沟槽25的底面与管状材料312的侧端面312a之间。此外,垫片317的侧部317b被夹入沟槽25的侧面与管状材料312的前后面312b之间。
通过该垫片317,能够抑制沟槽25内管状材料312的摇晃,并且使管状材料312与沟槽25嵌合变得紧密。
这样一来,通过将管状材料312嵌入相互邻接的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与另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之间,从而连接邻接的板体11、11。
如图30所示,管状材料312的前后面312b的下端部与连接部件55的中央突起部58B连接。该连接部件55与在两侧的板体11、11上分别设置的支承脚50连接。因此,管状材料312经由支承脚50被间接地支承在地板上。
如图27、图28、图33所示,支承托架316整体具备突出部313及支承板部314。
突出部313以从管状材料312延伸出来并穿过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的间隙,且向板体1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与管状材料312设置为一体。这里,如图33所示,在板体11的外周部,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到沟槽25的内侧。由此,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表面的表皮材料14、14相互碰触。并且,支承托架316的突出部313从相互碰触的表皮材料14、14之间,以沿与板体11表面垂直的方向突出。由此,通过表皮材料14、14,使管状材料312不会露出。
支承板部314以从突出部313的上端折曲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沿着顶板300的下表面的方式设置。在支承板部314上可以安装物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315(参照图27)等被固定在顶板300的下表面。
在如上所述的隔断装置2中,顶板安装部件311的管状材料312被嵌入相互邻接的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与另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之间。由此,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管状材料312从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的间隙露出。并且,由于利用从该管状材料312延伸出来的支承托架316来支承物品,能够将可选部件、其他物品等安装在隔断装置2上。
这样,在板体11表面无需具备用于安装可选部件或其他物品的卡合沟槽,或着设置有卡止缝隙的支承支柱。由此,隔断装置2能够防止日常用具系统1的美观性受损。进而,可以实现隔断装置2的轻量化、结构简易化且成本降低。
此外,支承托架316的突出部313从相互碰触的表皮材料14、14之间突出。由此,管状材料312不会在相互邻接的板材11、11的连接部分露出。因此,隔断装置2可进一步提高日常用具系统1的美观性。
此外,顶板安装部件311与板体11是分开独立的。因此,即使在邻接的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在不使用顶板安装部件311的位置也无需具备该部件。由此,能够使板体11自身轻便且结构简易,容易进行安装。
进而,管状材料312的下端部间接性地支承于支承脚50上。由此,以支承托架316支承的顶板300的载重经由管状材料312传递到支承脚50。因此,能够减轻由板体11自身支承的顶板300的载重。由此,能够实现使板体11的强度降低、轻量化,及结构简单化。
进而,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经由具备垫片317并嵌入在沟槽25内的管状材料312而连接。由于管状材料312沿着板体11的外周端部连续,因此邻接的板体11、11在沿外周端部的线状区域连接。由此,能够将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的外周端部牢固地连接。
进而,根据上述板体11,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在板体11的外周部,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而被卷入沟槽25的内侧。因此,在板体11的外周部,板基材12不会露出,而是被表皮材料14所覆盖。
进而,由于表皮材料14在沟槽25内通过固定部件30所固定,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件30从板体11的外周部露出。由此,能够使板体11的外观具有柔软、有机性的印象。
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特征、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效果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板基材12外周部的整个周向上形成有沟槽25,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板基材12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沟槽25,至少可使表皮材料14卷入沟槽25内即可。例如可以在板基材12的底部等不设置沟槽25,而是利用通常的框架等对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挤压固定。
此外,作为在固定沟槽25内固定表皮材料14的装置,例举了固定部件30,但只要能够固定表皮材料14,其他任何结构均可。例如,固定部件30的截面形状、结构等并无任何限定。而且,也可以将表皮材料14通过打钉机(タッカー)、粘接等固定到沟槽25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软性材料,例举了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14,但软性材料可以没有弹性,只要至少具有柔软即可。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基材12由芯材15、框架20、及基片18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能够以单体确保所需强度,也可以例如用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板直接作为板基材12,并在其外周部形成沟槽25。此外,基材也可以做成例如构成各种日常用具的外表面的部件等。由此,在日常用具的表面上形成凹凸部,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在板基材12的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而在缓冲材料13上形成有贯通孔16,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2A~图12C所示,也可以在缓冲材料13上形成非贯通的凹部16P(参照图12A)、凸部16Q(参照图12B)、台阶部16R(参照图12C)等。进而,凹凸形状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任意形状,例如图12D所示,可以为曲线状的凸部16S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凹凸形状的贯通孔16例如为以上下方向为长轴方向的长圆形状,但也可以为除长圆形以外的圆形、多边形等,或者企业标志等其他形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贯通孔16的内周面16f与外表面13f垂直,从而在其外周缘部形成角部16v,但也可以使内周面16f与外表面13f倾斜交叉。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绕着构成板基材12的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侧壁部21f卷入沟槽25内。但是,也可以将缓冲材料13做成比板基材12的外周尺寸小,仅将表皮材料14卷入沟槽25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板基材12双面分别设置缓冲材料13、表皮材料14,但也可以使板基材12双面的缓冲材料13、表皮材料14做成袋状的整体。该情况下,只要将缓冲材料13、表皮材料14成为袋状的部分压入沟槽25内即可。
进而,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表皮结构不一定形成在板基材12的双面,也可以如图13所示,仅形成在板基材12的一面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板体11上设置有支承脚50,但若通过其他托架等将板体11固定在日常用具等上,则无需设置支承脚5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具备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但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并非必须的结构。
进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缓冲材料13并不限定于形成在板基材12的双面,也可以如图13所示,仅形成在板基材12的一面侧。进而,也可以不设置缓冲材料13。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部件30上形成有收纳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的收纳空间,但收纳空间并非必须的结构。
进而,虽然将固定部件30的角部固定部件30C、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分开设置,但也可以将它们一体化。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作为可选部件,将沙发100安装到板体11上,但作为可选部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餐桌的顶板、照明装置、架板等装置。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设置在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中的一个沟槽25内,从板体11、11间取出至板体11的表面。但是,安装有板体11对象物并不限定于板体11,也可以将一个板体11安装在墙壁、架子120的架板的侧板等部件上,将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从该安装部分取出至板体11的表面。
此外,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71不仅设置在横向上邻接的板体11、11之间,也可以设置在上下方向邻接的板体11、11之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板基材12的外周部的整个周向上形成有沟槽25,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嵌入管状材料312的沟槽25即可。
此外,管状材料312经由连接部件55间接性地支承于支承脚50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管状材料312直接性地支承于支承脚50上。进而,还可以使管状材料312不经由支承脚50就与地板接触,直接支承于地板上。
此外,形成为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经由具备嵌入沟槽25的垫片317的管状材料312相连接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不具备垫片317的结构、垫片317与沟槽25或管状材料312的间隙较大的结构。在这些结构的情况下,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并不经由管状材料312连接,而是通过下部连接部件55、上部连接部件61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书桌3的顶板300的前端侧进行支承的支承脚302,经由支承脚连接托架91被固定于板体11下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支承脚302也可以不固定于板体11下部,而是单独且竖立设置在地板上。此外,在支承脚302附近有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被设置在板体11、11间的管状材料312支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隔断装置10沿沙发100的背面侧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隔断装置10除沙发100以外,还可以与书桌、餐桌、柜子、架子、椅子等组合设置。进而,可以使隔断装置10通过支承脚50单独竖立在地板上。进而,也可以将隔断装置10通过未图示的托架等固定设置于墙壁、柱子等建造物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隔断装置2沿着书桌3的顶板300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隔断装置2除书桌3以外,也可以与餐桌、柜子、架子等各种日常用具组合设置。
除此以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所列举的结构进行取舍选择,或者适当地改变为其他结构。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板体的外观具有更柔软的印象。
附图标记说明
1日常用具系统
2、10、110隔断装置
3书桌
11板体,对象物
11s外周端部
12板基材(基材)
13缓冲材料(软性材料)
13e、14e外周端部
13t突出部
14表皮材料
15芯材
15a外周端面
15h孔
16贯通孔
16v角部
16f内周面
17凹部
18基片
20框架
21A、21B、21C、21D框架材料
25沟槽
30固定部件(固定装置)
30C角部固定部件
30S直线部固定部件
31侧部板部
32连接板部
33突起(凸部)
50支承脚
51下部支承部
52侧部支承部
53支承脚部
55连接部件
58B中央突起部
57缝隙
61上部连接部件
71日常用具上连接部件(垫层)
72卡止部(安装部)
100沙发
120架子(日常用具、对象物)
300书桌顶板(物品)
311顶板安装部件(物品安装部件)
312管状材料(杆体)
312b下端部
316支承托架
K间隙部
S1空间
S2空间。

Claims (13)

1.一种板体,其具备:
板状的基材;
沿着所述基材的外周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续并向所述基材的内方凹陷的沟槽;
在所述基材的至少一面上设置的软性材料;
覆盖所述基材及所述软性材料并使其外周端部在所述基材的外周缘部卷入所述沟槽内侧的表皮材料;
在所述沟槽内固定所述表皮材料的固定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材料的外周端部与所述表皮材料一起在所述基材的外周缘部卷入所述沟槽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性材料在所述基材的表面形成为凹凸形状;
所述表皮材料通过覆盖所述基材及所述软性材料,沿着所述凹凸形状形成凹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性材料具有弹性,在所述基材的表面形成具有角部的所述凹凸形状;
所述表皮材料使所述角部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地覆盖所述软性材料及所述基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材料由所述沟槽内周面和所述固定部件所挟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在与所述沟槽之间形成收纳所述表皮材料的外周端部的剩余部的收纳空间。
7.一种板单元,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体及连接部件,
所述板体具有软性材料,该软性材料形成有从构成所述基材的板状的芯材及所述芯材的缘部突出的突出部,并沿着所述芯材的至少一面设置;
所述连接部件以使所述板体的所述软性材料的所述突出部与对象物抵接的方式来保持所述对象物与芯材之间距离,将所述板体固定在所述对象物上;
所述突出部是所述软性材料的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材料也设置在与所述芯材的一面相反侧的面上。
9.一种板体,其是具备托架安装结构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体,该托架安装结构在对于对象物安装的板状基材上安装托架;
所述基材上,形成有从与所述对象物相对的侧面向内方凹陷的沟槽;
在所述基材的所述侧面与所述对象物之间,形成从所述基材的至少一面侧与所述沟槽连通的间隙部;
所述托架从所述沟槽内穿过所述间隙部并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一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有安装在所述沟槽的壁面上的安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部形成于所述基材的所述侧面中与所述一面侧相反侧的另一面侧。
12.一种隔断装置,其具备多片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体及物品安装部件,
所述板体具有板状的基材、以及沿着所述基材的外周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并向所述基材内方凹陷的沟槽;
所述物品安装部件设置在使所述沟槽彼此相对并相互邻接配置的两片所述板体之间,可以安装物品;
所述物品安装部件具备杆体及支承托架,
所述杆体在沿着所述板体的所述沟槽的方向延伸,并配置在所述沟槽内;
所述支承托架从所述杆体延伸出来,从相互邻接的两片所述板体之间向外方突出,并支承所述物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隔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下端部直接或间接性地支承于地板上。
CN201480059158.4A 2013-11-01 2014-10-31 板体 Active CN105705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8260A JP6341594B2 (ja) 2013-11-01 2013-11-01 パネルユニット及び什器システム
JP2013228264A JP6436556B2 (ja) 2013-11-01 2013-11-01 間仕切り装置、什器システム
JP2013228257A JP6351144B2 (ja) 2013-11-01 2013-11-01 パネル体
JP2013-228260 2013-11-01
JP2013-228256 2013-11-01
JP2013228261A JP6381099B2 (ja) 2013-11-01 2013-11-01 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JP2013-228261 2013-11-01
JP2013228256A JP6351143B2 (ja) 2013-11-01 2013-11-01 パネル体
JP2013-228264 2013-11-01
JP2013-228257 2013-11-01
PCT/JP2014/079121 WO2015064755A1 (ja) 2013-11-01 2014-10-31 パネル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5710A true CN105705710A (zh) 2016-06-22
CN105705710B CN105705710B (zh) 2018-12-04

Family

ID=53004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9158.4A Active CN105705710B (zh) 2013-11-01 2014-10-31 板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0424B2 (zh)
EP (1) EP3064670A4 (zh)
CN (1) CN105705710B (zh)
AU (1) AU2014341049B9 (zh)
WO (1) WO20150647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292491S (en) * 1984-10-09 1987-10-27 The Proctor & Gamble Company Pouring attachment for bottles
JP1528821S (zh) * 2014-10-02 2015-07-13
USD779237S1 (en) * 2015-06-15 2017-02-21 Haworth, Inc. Privacy screen assembly
US9770112B2 (en) * 2015-06-26 2017-09-26 Yao-Chuan Wu Chair and furniture set with the chair
SE539318C2 (en) * 2015-10-23 2017-06-27 Smart Monter Sverige Ab Joining system for exhibition wall panels
USD840700S1 (en) * 2016-02-01 2019-02-19 Kinnarps Ab Seating unit
USD814656S1 (en) * 2016-04-15 2018-04-03 The Pod Pte. Ltd. Room partition
WO2018081415A1 (en) 2016-10-27 2018-05-03 Steelcase Inc. Flip top table
JP1630620S (zh) 2017-02-10 2019-05-07
USD878797S1 (en) * 2018-06-11 2020-03-24 Williams-Sonoma, Inc. Sofa
USD885782S1 (en) * 2018-08-02 2020-06-02 Hay A/S Sofa
US10973321B2 (en) 2018-09-04 2021-04-13 Steelcase Inc. Workspace system and components and method for the use thereof
USD901911S1 (en) * 2018-10-23 2020-11-17 Buzzispace Nv Seat
USD883686S1 (en) * 2018-10-25 2020-05-12 Haworth, Inc. Combined sofa, table and privacy screen
USD883684S1 (en) * 2018-10-25 2020-05-12 Haworth, Inc. Combined sofa and privacy screen
USD947554S1 (en) * 2019-01-21 2022-04-05 Alain Gilles Cubicle partition
USD906716S1 (en) 2019-02-26 2021-01-05 Blu Dot Design & Manufacturing, Inc. Sofa
USD905978S1 (en) * 2019-03-12 2020-12-29 Blu Dot Design & Manufacturing, Inc. Seating unit
JP1701899S (zh) * 2020-10-16 2021-12-13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9034A (ja) * 1992-10-15 1994-05-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部屋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パネルの連結構造
JPH07327786A (ja) * 1994-06-07 1995-12-19 Delta Kogyo Co Ltd クッション材
JPH08326186A (ja) * 1995-05-31 1996-12-10 Okamura Corp パネルへの部材取付装置
JP2003239922A (ja) * 2002-02-15 2003-08-27 Takano Co Ltd 膜状部材の取付構造
CN201671206U (zh) * 2010-05-21 2010-12-15 王健 阶梯型外卡式封边的金属蜂巢卫浴隔断板
CN102296771A (zh) * 2011-06-17 2011-12-28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软包壁饰型材及其生产方法
CN202202521U (zh) * 2011-08-11 2012-04-25 绍兴县迁想布艺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扣合式软包马赛克饰品
CN203257035U (zh) * 2013-05-27 2013-10-30 江春和 一种装饰软包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644A (en) 1900-07-30 1902-02-18 Alfred Freschl Upholstery.
US2262426A (en) * 1940-01-30 1941-11-11 Randall Company Finishing panel mount
CA1075424A (en) 1977-07-11 1980-04-15 Proform Furniture Industries Limited Screen panel
JPS58206426A (ja) 1982-05-26 1983-12-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ト装置
JPS5945130A (ja) 1982-09-08 1984-03-13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材の成形方法
JPS59172619U (ja) 1983-05-09 1984-11-17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
US4862659A (en) * 1986-06-06 1989-09-05 Haworth, Inc. Wall panel with accessible interior channels for laying in of cables
JPH06103584B2 (ja) 1986-10-28 1994-12-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磁気ヘツド
JPH0418448Y2 (zh) 1987-01-16 1992-04-24
JPH0433290Y2 (zh) 1987-03-31 1992-08-10
JPH01114554A (ja) 1987-10-28 1989-05-08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JPH0830369B2 (ja) 1988-03-24 1996-03-27 コクヨ株式会社 天板付の間仕切装置
US4891922A (en) * 1988-12-23 1990-01-09 Haworth, Inc. Top cap for panel
JPH0618539Y2 (ja) 1989-03-09 1994-05-18 チトセ株式会社 間仕切機能を有する椅子
US4953246A (en) * 1990-04-02 1990-09-04 Matthews O H Cubicle bed
JP2526747Y2 (ja) 1990-08-23 1997-02-19 日野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防水性車両用シート
JP2509871Y2 (ja) 1990-11-07 1996-09-04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間仕切
JP2586992Y2 (ja) 1992-05-25 1998-12-14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高さ違い間仕切装置の端部カバー
US5531539A (en) * 1993-02-12 1996-07-02 Exposystems, Inc. Tightly fitting panel connection assembly
JP2590027Y2 (ja) 1993-09-02 1999-02-10 株式会社内田洋行 間仕切りの物品取付具
JP3000252B2 (ja) 1994-09-27 2000-01-17 小松ウオール工業株式会社 間仕切り用の軽量パネル
US5606841A (en) * 1995-04-25 1997-03-04 Carter, Jr.; Morris Filled interior wall panels
AUPN516795A0 (en) 1995-09-01 1995-09-28 Armacel Pty Limited Layered structural article
JPH09177209A (ja) 1995-12-28 1997-07-08 Packs:Kk パネル
JP3874375B2 (ja) 1996-01-17 2007-01-31 タカノ株式会社 椅子の上張地押さえ構造
JP3406778B2 (ja) 1996-07-16 2003-05-12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間仕切における棚板支持用ブラケット等の取付け装置
JP3799131B2 (ja) 1997-05-30 2006-07-19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天板支持装置
US6158178A (en) 1997-05-30 2000-12-12 Steelcase Inc. Panel wall construction
JPH11193585A (ja) 1997-12-26 1999-07-21 Comany Kk 間仕切り用パネル
DE19844027A1 (de) * 1998-09-25 2000-03-30 Preform Raumgliederungssysteme Verbindungselement zur Verbindung zweier Komponenten einer Trennwand sowie Verwendung eines derartigen Verbindungselements
JP2000289042A (ja) 1999-04-13 2000-10-17 Toyota Motor Corp 貼り合わせ成形方法
US6256941B1 (en) * 1999-06-04 2001-07-10 Haworth, Inc. Pad for panel
JP4750264B2 (ja) 2000-11-01 2011-08-17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間仕切装置
JP2002138604A (ja) 2000-11-01 2002-05-17 Okamura Corp 間仕切装置
US6729085B2 (en) 2001-02-09 2004-05-04 Herman Miller, Inc. Wall panel system
JP2002272579A (ja) 2001-03-16 2002-09-24 Hamani Kasei Kk 屏風及び蝶番
JP3910113B2 (ja) 2002-06-28 2007-04-25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間仕切装置
JP3952903B2 (ja) 2002-08-09 2007-08-01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パネル装置
US7614196B2 (en) * 2002-10-09 2009-11-10 Haworth, Inc. Pad for wall panel and forming process
JP4077327B2 (ja) 2003-01-22 2008-04-16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クロスパネル
JP4157017B2 (ja) 2003-11-10 2008-09-2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パネル連結構造
JP4518814B2 (ja) 2004-02-20 2010-08-0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間仕切りパネルの安定脚装置
JP4598539B2 (ja) 2005-01-14 2010-12-15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棚板装置
JP4518972B2 (ja) 2005-01-31 2010-08-0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天板支持構造
JP2006336199A (ja) 2005-05-31 2006-12-14 Sekisui Jushi Co Ltd シート張りパネル
JP2007138650A (ja) 2005-11-22 2007-06-07 Sekisui Jushi Co Ltd シート張りパネル
WO2007091291A1 (ja) 2006-02-06 2007-08-16 Nam Corporation 折畳式防寒ボード
JP2007239359A (ja) 2006-03-10 2007-09-20 Sekisui Jushi Co Ltd シート張りパネル
EP2162034A1 (en) 2007-07-04 2010-03-17 IOS Co., Ltd. Cushion sheet for chai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229702A (zh) 2008-02-22 2008-07-30 卢红伟 超薄型石材蜂窝板的制备方法
JP2009215796A (ja) 2008-03-11 2009-09-24 Yamada Kogyo Kk 間仕切り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9034A (ja) * 1992-10-15 1994-05-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部屋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パネルの連結構造
JPH07327786A (ja) * 1994-06-07 1995-12-19 Delta Kogyo Co Ltd クッション材
JPH08326186A (ja) * 1995-05-31 1996-12-10 Okamura Corp パネルへの部材取付装置
JP2003239922A (ja) * 2002-02-15 2003-08-27 Takano Co Ltd 膜状部材の取付構造
CN201671206U (zh) * 2010-05-21 2010-12-15 王健 阶梯型外卡式封边的金属蜂巢卫浴隔断板
CN102296771A (zh) * 2011-06-17 2011-12-28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软包壁饰型材及其生产方法
CN202202521U (zh) * 2011-08-11 2012-04-25 绍兴县迁想布艺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扣合式软包马赛克饰品
CN203257035U (zh) * 2013-05-27 2013-10-30 江春和 一种装饰软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64755A1 (ja) 2015-05-07
AU2014341049A1 (en) 2016-05-26
AU2014341049B2 (en) 2018-02-08
US10030424B2 (en) 2018-07-24
AU2014341049B9 (en) 2018-06-21
EP3064670A4 (en) 2017-06-14
CN105705710B (zh) 2018-12-04
US20160245005A1 (en) 2016-08-25
EP3064670A1 (en)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5710A (zh) 板体
CN105683457A (zh) 表皮结构、板体及板体的制造方法
USD637897S1 (en) Mounting bracket useful for ceiling grid systems
USD645621S1 (en) Dishwasher panel
USD645620S1 (en) Dishwasher control panel
JP3229245U (ja) プラスチック複合板
CN102537017A (zh) 一种组合式吸盘座
CN105960180A (zh) 家具系统
KR101476618B1 (ko) 어메니티 시스템 가구
USD629574S1 (en) Dishwasher control panel
JP6292822B2 (ja) パネル体
US10427387B2 (en) Plastic board with metal net
CN109419193A (zh) 复合结构板
JP5755894B2 (ja) 木質パネルの取付構造
USD606977S1 (en) Loudspeakers mounting system
JP2006020921A (ja) 支持部材の取付装置
CN202468662U (zh) 一种组合式吸盘座
KR101772980B1 (ko) 복합형 침대용 틀프레임
USD606976S1 (en) Speakers mounting system
JP2010255327A (ja) 壁面型装飾家具
CN205018587U (zh) 一种隔板支架
CN206957094U (zh) 一种电视背景墙快捷集成系统
JP2010094380A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6292821B2 (ja) パネル体
JP6381099B2 (ja) 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