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6089B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86089B CN103186089B CN201210579320.8A CN201210579320A CN103186089B CN 103186089 B CN103186089 B CN 103186089B CN 201210579320 A CN201210579320 A CN 201210579320A CN 103186089 B CN103186089 B CN 1031860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ition member
- phase place
- image bearing
- contact site
- bear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28—Prevention of damage or soiling, e.g. mechanical abras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盒包括:第一单元,其包括感光鼓;第二单元,其包括处理构件,可从分隔位置移动到接近位置;和分隔构件,其用于将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分隔构件包括用于将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的接触部并且包括相位待定部,用于通过与设置在第二单元中的相位确定部接合来防止分隔构件旋转。分隔构件通过在感光鼓旋转时接收在接触部处接收来自感光鼓的作用力克服相位确定部确定分隔构件的旋转位置的作用力进行旋转,并且消除接触部与感光鼓的接触状态以允许第二单元从分隔位置移动到接近位置。以及包括这种处理盒的成像设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型成像设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供成像设备使用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通过使用电子照相方法在记录材料(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设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实例可以包括复印机、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发光二极管打印机等)、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
进一步地,处理盒通过将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与至少一个处理构件(作用在感光构件上的处理工具)整体地装配到盒中制备而成,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处理构件的实例包括充电构件、显影构件和清洁构件。
在传统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广泛使用其中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类型。
例如,配置为整合到处理盒中的显影装置通常包括作为显影工具的可旋转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用于给感光构件供应显影剂。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在一些情况下,使用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构件构成的显影辊。
例如,当用于显影辊的诸如橡胶的弹性构件在从制造到使用者开始使用成像设备之前的期间与感光构件保持接触时,弹性构件变形并且物质从此流出,从而在一些情况下不利地影响感光构件。
因此,在传统构造中,作为供作用于感光构件的处理构件(诸如显影辊)使用的弹性构件的材料,选择不易于导致变形和退化的材料。进一步地,作为另一对策,为了增加可用于处理构件的材料选择数量,提出了处理构件和感光构件保持分隔状态并运输的构造(日本申请特开平(JP-A)Hei7-152224)。
具体地,在特开平JP-A Hei7-152224的发明中,使用导电橡胶辊作为给感光构件充电的处理构件,单向离合器安装在导电橡胶辊的支撑轴上。单向离合器包括齿轮,其可与设置在位于感光鼓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的侧端处的凸缘上的齿轮啮合。因此,在两个齿轮的啮合状态下,感光鼓和导电橡胶辊配置成相互分隔。单向离合器随着感光鼓的正向旋转沿自由方向旋转运动,从而消除(解除)分隔状态。进一步地,拉伸弹簧沿自由方向驱策单向离合器。然而,对于利用分隔构件使处理构件和感光构件保持在分隔状态并运输时的传统构造,例如当这些构件在配送或储存期间经受猛烈振动时,存在由分隔构件保持的分隔状态被消除的可能性。
例如,在JP-A Hei7-152224所述构造中,当处理构件和感光构件经受猛烈撞击并且作用力沿感光鼓和导电橡胶构件分隔的方向作用于其上时,存在两个齿轮之间的啮合解除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同时,存在沿自由方向被驱策的单向离合器旋转运动以消除感光鼓和导电橡胶辊之间的分隔状态的可能性。
为此,在传统构造中,存在用于抑制配送或储存期间的振动的包填材料的成本增加的问题。
顺便地,即使对在使用期间不与感光构件接触的处理构件而言,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希望处理构件与感光构件分隔的距离比使用期间更大,以免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与感光构件意外接触。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在使用之前不消除处理构件和感光构件之间分隔更大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处理盒和成像设备,其能够在开始使用之前以可靠方式保持感光构件和处理构件比使用期间分隔更大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包括: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包括要在其上形成潜像的图像承载构件;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包括能够作用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处理构件,所述第二单元能够移动到处理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分隔的分隔位置和处理构件比在分隔位置时更靠近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近位置;和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用于使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其中,所述分隔构件包括接触部,用于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者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处的端部构件相接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并且所述分隔构件包括相位待定部,用于通过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的相位确定部接合而防止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以及,其中,所述分隔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时在接触部处接收来自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作用力克服相位确定部用来确定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作用力而进行旋转,并且消除接触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接触状态以允许所述第二单元从分隔位置移动到接近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包括: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包括要在其上形成潜像的图像承载构件;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包括能够作用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处理构件,第二单元能够移动到处理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分隔的分隔位置和处理构件比在分隔位置时更靠近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近位置;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用于将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和设备主组件,所述设备主组件内部包括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用于将使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单元,其中,所述分隔构件包括接触部,用于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者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处的端部构件相接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并且所述分隔构件包括相位待定部,用于通过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的相位确定部接合而防止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其中,所述分隔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时在接触部处接收来自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作用力克服相位确定部用来确定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作用力而进行旋转,并且消除接触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接触状态以允许所述第二单元从分隔位置移动到接近位置。
在结合附图考虑本发明的下列具体实施方式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和图3是实施例1中的处理盒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的显影装置的装配透视图。
图5和图6是实施例1中的处理盒的装配透视图。
图7是实施例1中的处理盒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1中的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
图9是实施例1中的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0中的部分(a)到(c)和图11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1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
图12是实施例2中的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
图13的部分(a)和(b)以及图14的部分(a)和(b)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2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
图15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3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
图16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3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
图17的部分(a)和(b)是用于显示实施例3中的分隔构件的变型实例的透视图,其中,(a)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b)是分隔构件的透视图。
图18的部分(a)和(b)以及图19的部分(a)和(b)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4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
图20是用于显示实施例4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的放大剖视图。
图21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5中的分隔构件的支撑方法。
图22是实施例6中的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
图23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6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
图24是实施例7中的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
图25的部分(a)和(b)是显影装置的非驱动侧端部及其相邻部位的示意性剖视图,用于显示实施例7中的分隔构件的操作。
图26是分隔构件的透视图,用于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分隔构件的支撑方法。
图27是用于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中的处理单元、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和操作
首先,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的总体结构和操作。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的示意性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是激光束打印机,其能够使用电子照相法在诸如纸张的记录材料(调色剂图像接收材料)P上形成全色图像。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包括作为多个成像部的第一到第四成像部(站)SY、SM、SC和SK。第一到第四成像部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作为所用显影剂的调色剂颜色彼此不同之外,第一到第四成像部SY、SM、SC和SK的构造和操作大体上相同。因此,在下文中,在不必特别区分成像部的情况下,省去代表相关颜色成像部的元件或部分的后缀Y、M、C和K,并且对所述元件或部分进行总的描述。
这里,对于成像设备100,图1中的右侧设备可开启门所设置的一侧称作前表面(侧),与前表面(侧)相对的一侧称作后表面(侧)(或背表面(侧))。进一步地,当从前表面一侧观察成像设备100时,右侧称作驱动侧,左侧称作非驱动侧。
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中,使用处理盒类型,并且通过将处理盒120可拆卸地(可移除地)安装在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设备主组件)110中,图像可以形成在记录材料P上。
在设备主组件110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处理盒120Y、120M、120C和120K沿大体上水平方向设置和布置。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处理盒120Y、120M、120C和120K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同的电子照相处理机构,但是容纳具有不同颜色的调色剂作为显影剂。
旋转驱动力从设备主组件110的驱动输出部(未显示)传递给处理盒120。进一步地,偏电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从设备主组件110的偏压电源(未显示)供应给处理盒120。
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100的处理盒120的示意性剖视图。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120包括:鼓型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作为图像承载构件,即,感光鼓1;和可作用于感光鼓1上的处理构件。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1是具有有机光电导体(OPC)感光层的有机感光鼓。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盒120包括作为处理构件的充电工具、显影工具和清洁工具。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盒120包括充电辊2,其是作为充电工具的辊型充电构件。处理盒120进一步包括鼓清洁器6和显影装置4,所述鼓清洁器设置有作为清洁工具的清洁刮刀61,所述显影装置设置有作为显影工具的显影辊41,其是辊型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装置4进一步包括作为显影剂供给构件的供给辊42,作为显影剂管控构件的显影刮刀43等。随后对处理盒120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第一处理盒120Y在显影装置框架44中容纳黄色(Y)调色剂并且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第二处理盒120M在显影装置框架44中容纳品红色(M)调色剂并且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品红色调色剂图像。第三处理盒120C在显影装置框架44中容纳青色(C)调色剂并且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青色调色剂图像。第四处理盒120K在显影装置框架44中容纳黑色(K)调色剂并且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
在设备主组件100中,作为曝光工具的激光扫描器单元3设置在第一到第四处理盒120Y、120M、120C和120K的上方。激光扫描器单元3输出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因此,激光穿过处理盒120的曝光窗口123并且扫描和曝光感光鼓1的表面。
进一步地,中间转印单元7设置在与第一和第四处理盒120Y、120M、120C和120K相对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在相应处理盒的下面)。中间转印单元7包括柔性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带71作为中间转印构件。中间转印带71围绕作为多个支撑辊使用的驱动辊72、转向辊73和拉伸辊74延伸。处理盒120的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71接触。感光鼓1和中间转印带71之间的接触部是初次转印部N1。
在中间转印带71的内周表面侧,初次转印辊5设置成与感光鼓1相对,所述初次转印辊是作为初次转印工具的辊式转印构件。初次转印辊5朝向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71接触。
二次转印辊8朝向回转辊73与中间转印带71接触,所述二次转印辊是作为二次转印工具的辊式转印构件。中间转印带71和二次转印辊8之间的接触部是二次转印部N2。
在二次转印部N2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中间转印单元7下面),设置(片材)进给单元9。进给单元9包括片材进给托盘91和片材进给辊92等,记录材料P的片材堆叠和容纳在所述片材进给托盘中。
进一步地,在二次转印部N2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本实施例中,在设备主组件110的后表面侧、在二次转印部N2的上方),设置作为定影工具的定影单元10和排出单元11。设备主组件110的上表面构成(片材)排出托盘12。
2.成像操作
作为成像操作的实例,下面描述用于形成全色图像的操作。
每个处理盒120的感光鼓1沿图1和图2中箭头R1的方向以预定速度(圆周速度)被旋转驱动。在这时候,中间转印带71同样沿图1中箭头R2的方向以与感光鼓1的速度(圆周速度)相对应的速度(圆周速度)被旋转驱动,使得在初次转印部N1处中间转印带71的表面的运动方向与感光鼓1的表面的运动方向相同。
接下来,驱动激光扫描器单元3。与激光扫描器单元3的驱动同步,在每个处理盒120中,充电辊2将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充电至预定极性和电势。然后,根据相关颜色的图像信号,激光扫描器单元3使感光鼓1的表面在激光下进行扫描曝光。因此,取决于相关(相对应)颜色的图像信号的静电潜像(静电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
沿图1和图2中箭头R3方向以预定速度(圆周速度)被旋转驱动的显影装置4的显影辊41给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供应相关(颜色)调色剂,从而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通过上述电子照相成像方法,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黄色成分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一处理盒120Y的感光鼓1上。随后,调色剂图像通过初次转印辊5的作用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1上。同样,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品红色成分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二处理盒120M的感光鼓1上。随后,调色剂图像以叠置方式初次转印到已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1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同样,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青色成分的青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三处理盒120C的感光鼓1上。随后,调色剂图像以叠置方式初次转印到已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1上的黄色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同样,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黑色成分的黑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第四处理盒120K的感光鼓1上。随后,调色剂图像以叠置方式初次转印到已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1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图像上。
这样,由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组成的全色图像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1上。
另一方面,在进给单元9中,记录材料P的片材以预定控制定时被逐一分离和进给。将记录材料P以预定控制定时引入二次转印部N2中,所述二次转印部是二次转印辊8和中间转印带71之间的接触部。
因此,在将记录材料P输送经过二次转印部N2的过程中,叠置在中间转印带71上的四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共同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其后,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输送到定影单元10,并且然后在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单元10定影于其上之后排出到排出托盘12上。
顺便地,在初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初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鼓清洁器6从感光鼓1的表面上去除和收集。进一步地,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1上的调色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作为中间转印构件清洁工具的带清洁器(未显示)从中间转印带71的表面上去除和收集。
3.处理盒的结构
图3是处理盒120的透视图。处理盒120具有沿与感光鼓1的旋转轴线方向平行的纵向延伸的细长形状。处理盒120设置成使在处理盒120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10中的状态下,处理盒的一个纵向端部布置在驱动侧,另一个纵向端部设置在非驱动侧。
处理盒120包括清洁单元121、显影单元122(显影装置4)、驱动侧盖构件124和非驱动侧盖构件125。清洁单元121和显影单元122彼此相连。
清洁单元121包括感光鼓1、充电辊2和鼓清洁器6。鼓清洁器6包括清洁刮刀61。感光鼓1、充电辊2和清洁刮刀61安装到作为用于形成残余调色剂容纳部62a的框架的清洁容器(清洁装置框架)62上。
充电辊2与感光鼓1的表面接触并且随着感光鼓1的旋转而转动。随后,给充电辊2提供充电偏压,从而给感光鼓1的表面充电。
清洁刮刀61固定在清洁容器62中。清洁刮刀61沿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其弹性橡胶端部(横向自由端部)处接触感光鼓1。清洁刮刀61在成像期间去除(刮除)残留在旋转的感光鼓1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以清洁感光鼓1的表面。清洁刮刀61的端部在预定压力下接触感光鼓1的表面,从而以高可靠性去除转印残余调色剂。
通过清洁刮刀61从感光鼓1的表面上去除的转印残余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容纳在形成于清洁容器62内部的残余调色剂容纳部62a中。
4.显影装置的结构
图4是显影装置4的装配透视图。显影单元122(显影装置4)具有沿与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41的旋转轴线方向平行的纵向延伸的细长形状。显影装置4设置成在显影装置4布置在设备主组件110中的状态下,使得显影装置的一个纵向端部布置在驱动侧,另一个纵向端部布置在非驱动侧。
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安装到作为用于形成调色剂容纳部44a的框架的显影装置框架44上。显影辊41的旋转轴(芯部材料)41a在其端部处由驱动侧支承构件45和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可旋转地支撑,作为支撑框架的所述驱动侧支承构件和非驱动侧支承构件分别安装到显影装置框架44的驱动侧端部和非驱动侧端部上。同样,供给辊42的旋转轴(芯部材料)42a在其端部处分别由驱动侧支承构件45和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可旋转地支撑。驱动侧支承构件45和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整体地固定到显影装置框架44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围绕由诸如不锈钢的金属制成的芯部材料(芯金属)41a形成具有适当导电性的弹性层41b构成显影辊41。弹性层41b由橡胶材料制成。作为橡胶材料,有可能使用硅橡胶、聚氨酯橡胶、丙烯酸橡胶、天然橡胶、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通过扩散碳黑、碳树脂颗粒、金属颗粒、离子导电剂等可以调节电阻值。
进一步地,在驱动侧支承构件45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的外面,显影辊齿轮41c安装到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的驱动侧端部上。同样,在驱动侧支承构件45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的外面,供给辊齿轮42b安装到供给辊42的芯部材料42a的驱动侧端部上。显影辊齿轮41c和供给辊齿轮42b与由驱动侧支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入齿轮47啮合。
显影装置驱动输入齿轮47包括驱动输入联接器47a。驱动输入齿轮47a与设备主组件110一侧的驱动输出联接器(未显示)接合,使得设备主组件110的驱动电机(未显示)的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装置驱动输入齿轮47。因此,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分别经由显影辊齿轮41c和供给辊齿轮42b以预定速度被旋转驱动。显影辊41沿图2中箭头R3方向被旋转驱动,供给辊42沿图2中箭头R4方向被旋转驱动。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相接触,在其接触部处,它们的表面运动方向彼此相反。
作为管控构件的分隔构件48安装到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的非驱动侧端部上,所述分隔构件用于使感光构件和处理构件处于比使用期间分隔更大的状态。分隔构件48由芯部材料41a可旋转地支撑。进一步地,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从分隔构件48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的外面安装。稍后将对分隔构件48的细节进行描述。
显影刮刀43是大约0.1mm厚的薄金属板。显影刮刀43的端部(横向自由端)沿与显影辊4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接触显影辊41。
进一步地,在显影装置4相对于纵向的驱动侧端部,作为密封构件的驱动侧供给辊轴密封件50R(以下简称“驱动侧密封件”50R)安装到供给辊42的芯部材料42a的暴露在显影装置框架44外面的部分上。
进一步地,在显影装置4相对于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作为密封构件的非驱动侧供给辊轴密封件50L(以下简称“非驱动侧密封件”50L)安装到供给辊42的芯部材料42a的暴露在显影装置框架44外面的部分上。因此,可以避免调色剂从设置在显影装置框架44上的通孔44b(图8)和芯部材料42a之间的间隙泄漏。
显影装置4始终由作为驱策工具的驱策弹簧55(图9和11)沿显影辊41接触感光鼓1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A1方向)围绕摆动中心B1(B1)驱策。驱策弹簧55设置在清洁容器62和显影装置框架44之间并且使显影装置框架44相对于清洁容器62旋转移动。通过驱策弹簧55的驱策力,显影辊41与感光鼓1接触。
在成像期间,显影辊和供给辊42如上所述地被驱动,使得供给辊42和显影辊41在旋转的同时相对于彼此滑动。因此,显影装置框架44内的调色剂承载在显影辊41上。
显影刮刀43管控形成在显影辊41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层厚度,同时,通过显影刮刀本身和显影辊41之间摩擦起电给调色剂充电。
随后,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接触部D处,显影辊41上的带电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上。因此,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5.清洁单元和显影装置的连接方法
图5和图6是用于显示清洁单元121和显影单元122(显影装置4)的连接方法的装配透视图。图5是从处理盒120相对于纵向的驱动侧观察的透视图,图6是从处理盒120相对于纵向的非驱动侧观察的透视图。驱动侧端部构件1a安装到感光鼓1相对于纵向的驱动侧端部上。驱动输入联接器1a1和轴部1a2设置于驱动侧端部构件1a。驱动输入联接器1a1与设备主组件110一侧的驱动输出联接器(未显示)接合以接收设备主组件110的驱动电机(未显示)的驱动力。进一步地,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安装到感光鼓1相对于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上。轴部1b1设置在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上。
驱动侧盖构件124通过驱动侧感光鼓支承部124b可旋转地支撑驱动侧端部构件1a的轴部1a1。非驱动侧盖构件125通过非驱动侧感光鼓支承部125b可旋转地支撑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的轴部1b1。进一步地,驱动侧盖构件124和非驱动侧盖构件125固定到清洁容器62。
整体固定到显影装置框架44的齿轮保持构件49设置在显影装置4相对于纵向的驱动侧端部处。齿轮保持构件49连同作为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的支撑框架的驱动侧支承构件45整体固定到显影装置框架44。进一步地,在显影装置4相对于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处,作为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的支撑框架的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整体固定到显影装置框架44。
齿轮保持构件49和驱动侧支承构件45一起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装置驱动输入齿轮47,其包括用于接收从设备主组件110到显影装置4的驱动力的驱动输入联接器47a。圆柱形摆动支撑轴49a设置在齿轮保持构件49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的外侧表面处。摆动支撑轴49a与设置在驱动侧盖构件124中的摆动支撑孔124a接合,使得齿轮保持构件49由驱动侧盖构件124可旋转地支撑。
圆柱形摆动支撑孔46a设置在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的外侧表面处。摆动支撑孔46a与非驱动侧盖构件125的摆动支撑轴125a接合,使得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由非驱动侧盖构件125可旋转地支撑。
因此,显影装置4由驱动侧盖构件124和非驱动侧盖构件125可摆动地支撑。通过显影装置4的摆动可以改变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距离。
图7显示了显影装置4通过稍后具体描述的分隔构件48围绕摆动中心B1作为(旋转)支点沿图7中箭头A2方向旋转的状态(即,显影装置4处于分隔状态的状态)。
6.分隔构件的结构
下面具体描述分隔构件48的结构。
图8是显示了显影装置4相对于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的装配透视图。供给辊42的芯部材料42a从在显影装置框架44的非驱动侧端部表面44a敞开的通孔44b露出。非驱动侧密封件50L安装到露出的芯部材料42a。非驱动侧密封件50L是环形构件,其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具有预定厚度。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由海绵制成。
非驱动侧密封件50L通过使其内径部50L1与供给辊42的芯部材料42a接合而安装到供给辊42的芯部材料42a。随后,当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安装到显影装置框架44时,供给辊42的芯部材料42a与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供给辊支撑孔46c接合,使得供给辊42由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可旋转地支撑。这时,设置在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供给辊支撑孔46c的外周处的突起46d朝向显影装置框架44一侧压紧非驱动侧密封件50L。因此,非驱动侧密封件50L沿显影装置4的纵向被压缩,从而防止调色剂从显影装置框架44的内部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对驱动侧供给辊轴密封件50R的构造而言,使用与非驱动侧供给辊轴密封件50L相同的构造。
分隔构件48安装到显影辊41从显影装置框架44的非驱动侧端部表面44a向外突出的芯部材料(轴部)41a上。分隔构件48包括作为支撑和接收部的环形部48a。环形部48a具有环形形状并且与芯部金属41a接合。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包括从环形部48a沿其径向向外突出的接触部48b。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包括从环形部48a沿其径向向外伸出的相位待定部(第一相位待定部)48c。相位待定部48c是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置的部分,即,当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时稍后描述的相位确定部与相位待定部48c相互作用(接合)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部48a、接触部48b和相位待定部48c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具有相同的预定厚度并且在分隔构件48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的每一侧具有彼此齐平的侧表面。进一步地,相对于环形部48a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接触部48b和相位待定部48c大体上对称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部48a的旋转轴线与显影辊41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相同。
通过使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与环形部48a的内径部48a1接合,分隔构件48由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可旋转地支撑。随后,当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安装到显影装置框架44时,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与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显影辊支撑孔46b接合,使得显影辊41由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可旋转地支撑。这时,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安装到显影装置4相对于纵向的外面,因此,分隔构件48不与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脱离(分开)。
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密封件50L起到相位确定部(第一相位确定部)的作用,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置,即,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如稍后具体描述的那样,当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安装到显影装置框架44上时,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的一部分通过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位于显影装置框架44一侧的侧表面朝向显影装置框架44一侧压紧。换句话说,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通过被压缩的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的弹性推斥力朝向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一侧压紧,从而实现分隔构件48的相位确定。突起46d不设置在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供给辊支撑孔46c的外周处与布置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的位置相对应的部分上。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分隔相位下确定分隔构件48相位的相位确定工具由非驱动侧密封件50L和相位待定部48c组成。
接下来,将参考图9描述分隔构件48和非驱动侧密封件50L之间的位置关系。图9是显影装置4的侧视图。在图9中,出于说明目的省去非驱动侧盖构件125、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和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
分隔构件48由芯部材料41a支撑,其可围绕显影辊41的作为(旋转)支点的芯部材料41a旋转。然而,当分隔构件48位于预定相位时,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设置成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纵向与非驱动侧密封件50L重合。为此,分隔构件48在其位于预定相位时通过从非驱动侧密封件50L施加给相位待定部48c的弹力确定相位并因此不能自由旋转。
这里,分隔构件48在分隔构件48安装到显影装置4上之后和在开始使用显影装置4之前的预定相位是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部48b的中心轴线沿感光鼓1的旋转轴线(旋转中心)B2的方向延伸的相位。当分隔构件48在该相位下装配到处理盒120中时,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的接触面48b1接触感光鼓1,从而能够保持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48b形成为从环形部48a沿直线朝向感光鼓1延伸的矩形棱柱形状。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相位待定部48c形成扇形形状,其从环形部48a朝向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突出并且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朝向外面加宽。
7.分隔构件的分隔状态消除操作
图10的部分(a)和(c)是用于显示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状态从借助分隔构件48实现的分隔状态变成借助分隔构件48实现的分隔状态被消除以使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彼此接触的状态的操作的侧视图。在图10中,出于说明目的省去非驱动侧盖构件125、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和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
图10的部分(a)显示了从处理盒120的制造之后到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分隔构件48位于接触部48a的接触面48a1接触感光鼓1的相位。因此,显影辊41与感光鼓1相距距离G1。这时,分隔构件48通过从非驱动侧密封件50L施加给相位待定部48c的弹力确定相位。
如上所述,显影装置4始终被驱策弹簧(未显示)沿使显影辊41接触感光鼓1的方向驱策,使得显影辊41围绕作为旋转中心的摆动中心B1旋转运动。需要设定分隔构件48的强度,使得分隔构件48能够承受驱策弹簧的驱策力以及配送和储存期间的冲击力。
在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具有使其在抵抗驱策力和冲击力时承受弯矩的形状的情况下,大应力施加给承受弯矩的基部上。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48b位于使其夹在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和感光鼓1之间的位置处。因此,施加给分隔构件48的作用力只是在显影辊41的旋转轴线B3和感光鼓1的旋转轴线B2之间延伸的沿图10(a)中箭头F方向朝向接触部48b的压缩力。因此,分隔构件48只需能够抵抗该压缩力,从而只需由材料和形状不会塌缩的材料制成,使得即使较小的部件也能够将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分隔。
图10的部分(b)显示了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时的状态。
当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时,感光鼓1通过接收来自于设备主组件110的驱动源(未显示)的驱动力沿图10(b)中箭头R1方向旋转。分隔构件48接收接触部48b和感光鼓1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如图中箭头A3所示,在其本身与感光鼓1之间的接触位置处沿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正向方向旋转。该旋转方向是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
如上所述,分隔构件48通过在相位待定部48c处所接收的来自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的弹力确定相位。相位确定力F2是由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的弹力产生的摩擦力。另一方面,用于使分隔构件48旋转的来自感光鼓1的旋转力F3设定为比相位确定力F2大的值。也就是说,确定分隔构件48的形状和材料以满足下列作用力关系。
(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相位的作用力F2)<(用于使分隔构件48旋转的作用力F3)
因此,分隔构件48通过接收来自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部D的旋转力F3进一步继续旋转。
这时,显影装置4如上所述地被可摆动地支撑,因此,利用作为(旋转)支点的摆动中心B1沿箭头A1方向旋转。相应地,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距离G2逐渐减小。也就是说,随着分隔构件48的旋转,允许显影装置4移动到显影辊41接近感光鼓1的位置(接近位置)。
顺便地,设置在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供给辊支撑孔46c外周处的突起46d被切开成允许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运动的形状。
图10的部分(c)显示了分隔构件48的旋转停止并且随后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在接触部D接触的状态。
当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旋转到它不与感光鼓1接触的位置时,分隔构件48接收通过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的旋转产生的摩擦力,从而沿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3方向)进一步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旋转到感光鼓1和分隔构件48之间的距离在最接近部处为距离G3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分隔构件48与感光鼓1处于接触状态之后允许平滑旋转,通过切开突起46d设置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也就是说,当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与感光鼓1相距距离G3时,确定相位待定部48c的形状以使相位待定部48c和非驱动侧密封件50L之间的最接近部提供间隙G5。进一步地,该间隙G5设定为很小的值,使得即使当分隔构件48沿由图10(c)中箭头A4所示反向旋转方向旋转时,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也不接触感光鼓1。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消除相位待定部48c朝向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的压缩力,非驱动侧密封件50L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大体上恢复到自然状态,使得间隙G5在相位待定部48c沿反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4方向)旋转时构成阻碍。
进一步地,显影装置框架44设置有正向旋转防止部44c,从而防止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3方向)过度旋转。因此,可以在分隔构件48接触正向旋转防止部44c时防止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的旋转。
8.配送或储存期间相对于振动的相位确定
图11是显示在配送或储存期间,分隔构件48在处理盒120承受大冲击力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在图11中,出于说明目的省去非驱动侧盖构件125、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和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
显影装置4如上所述地被可摆动地支撑。为此,当处理盒120承受冲击时,在一些情况下,显影装置4同样沿显影装置4克服将显影装置4朝向感光鼓1驱策的驱策弹簧的作用力而与感光鼓1分隔的方向,即图11中箭头A2方向旋转。这时,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与感光鼓1分隔。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分隔构件48处于这种状态时,相位待定部48c接收来自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的摩擦力,从而保持分隔构件48的相位。因此,当冲击停止时,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接触感光鼓1。也就是说,保持显影辊41和感光鼓1通过分隔构件48实现的分隔状态。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作为处理单元的显影装置4包括显影辊41和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所述显影辊是作用在可旋转感光构件1上的处理构件,所述非驱动侧支承构件是用于支撑显影辊41的支撑框架。显影装置4的显影辊41能够在使用期间处于第一位置(图2)并且在除使用期间以外处于显影辊41与感光构件1分隔的第二位置(图7)。也就是说,显影辊4可在显影辊41相对于清洁单元接近感光构件1的位置(接近位置:图2)和显影辊41与感光构件1分隔的位置(分隔位置:图7)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显影装置4包括分隔构件48和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所述分隔构件是能够将显影辊41保持在第二位置的管控(防止)构件,所述芯部材料是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分隔构件48的支撑部。进一步地,显影装置4包括作为相位确定部的非驱动侧密封件50L,其能够使分隔构件48定位在分隔构件48能够将显影辊41保持在第二位置的位置。
分隔构件48包括环形部48a,其是由支撑部41a可旋转地支撑的支撑接收部。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包括接触部48b,当显影辊41保持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与感光构件1或者设置在感光构件1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处的端部构件1b相接触。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包括受到相位确定部50L的作用的相位待定部48c(与相位确定部50L接合)。随后,通过感光构件1的旋转,克服相位确定部50L确定分隔构件48的旋转方向位置的作用力从而消除接触部48b与感光构件1或端部构件1b的接触状态,使得显影辊41位于第一位置。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48b位于感光构件1的旋转轴线和分隔构件48的旋转轴线之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显影装置4包括正向旋转防止部44c,用于在接触状态被消除之后防止分隔构件48沿消除接触状态的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用于分隔显影辊41的分隔构件48夹在并布置在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和感光鼓1之间。因此,分隔构件48的形状和材料只需抵抗压缩,使得部件小型化变得容易。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尺寸减小导致重量减轻,使得分隔构件48在配送或储存期间接收的振动,即由于加速度产生的作用力很小。因此,即使当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相位的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密封件50L的弹力)不增大,也可以在配送或储存期间容易地进行分隔构件48的相位确定。
例如,在分隔构件48通过使用树脂材料(聚缩醛)制备而成并且安装到显影装置4上的实验中,即使在通过给显影装置4施加250G(重力加速度)将冲击施加给显影装置4时,分隔构件48都能够保持在相位确定状态。
进一步地,通过与感光鼓1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分隔构件48旋转,能够消除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能够自动消除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因分隔构件48引起的分隔状态。因此,能够取消为消除由分隔构件48形成的分隔状态的操作,从而使成像设备能够进行优质成像。
(实施例2)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与实施例1中的成像设备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构造的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并且在详细说明中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包括相位待定部,支承构件46包括作用在相位待定部上的相位确定部。
图12是显示了显影装置4在非驱动侧的装配透视图。图13的部分(a)和(b)和图14的部分(a)和(b)是从显影装置框架44内部朝向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沿如图12中箭头V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非驱动侧端部附近的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分隔构件48安装到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上,其后,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安装到显影装置框架44上。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包括与实施例1相同的环形部48a和接触部48b。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包括可弹性变形的相位待定部48c。相位待定部48c包括基部48c1、作为可弹性变形部的臂部48c2和作为锁定部的突起形部48c3。
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环形部48a的旋转轴线,接触部48b和相位待定部48c的突起形部48c3大体上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部48a的旋转轴线与显影辊41的旋转轴线相同。相位待定部48c的基部48c1位于突起形部48c3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图12(a)中箭头A3方向)的下游并且从环形部48a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向外突出。臂部48c2形成为从基部48c1沿着环形部48a的外周延伸。臂部48c2从环形部48a朝向分隔构件48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箭头A3方向)的上游侧延伸。进一步地,在臂部48c2的自由端附近,突起形部48c3设置成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向外突出。臂部48c2能够使突起形部48c3弯曲,从而使之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朝向环形部48a的内部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非驱动侧密封件50L不起到相位确定部的作用并且配置成具有使它不与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3接触的尺寸。
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在其与位于接触部48b接触感光鼓1的相位处的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的突起形部48c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相位确定部46d。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的突起形部48c3由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相位确定部46d保持,从而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
通过使臂部48c2沿朝向环形部48a的方向(如图13(a)和(b)中箭头A5所示)弯曲,突起形部48c3与相位确定部46d接合。
相位确定部46d具有倾斜面46d1,其相对于突起形部48c3的顶部48c4的沿分隔构件48的旋转方向的切线方向倾斜。倾斜面46d1沿这样的方向倾斜,沿着该方向,所述倾斜面随着位置靠近分隔构件48相对于正向旋转方向(图13(a)和(b)中箭头A3方向)的下游侧而接近环形部48a的旋转轴线。在本实施例中,倾斜面46d1接触下游侧侧面48c5,下游侧侧面是突出形部48c3相对于正向旋转方向(图13(a)和(b)中箭头A3方向)的下游侧表面。
进一步地,相位确定部46d设置有反向旋转防止部46d2,当分隔构件48沿反向旋转方向(图13(a)和(b)中箭头A4方向)旋转时,所述反向旋转防止部与相位待定部48c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反向旋转防止部46d2与突起形部48c3相对于正向旋转方向(图13(a)和(b)中箭头A3方向)的上游侧表面48c6(作为上游侧表面)相接触并且与臂部48c2的自由端侧端面48c7相接触。
因此,相位确定部46d通过倾斜面46d1防止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3方向)旋转并且通过反向旋转防止部46d2防止分隔构件48沿反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4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分隔状态下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的相位确定工具由相位确定部46d和相位待定部48c组成。
参考图13的(a)和(b)以及图14的(a)和(b),对将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状态从借助分隔构件48实现的分隔状态变成借助分隔构件48实现的分隔状态被消除以使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彼此接触的状态的操作进行描述。
图13的部分(a)显示了从处理盒120的制造之后到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分隔构件48位于接触部48a的接触面48a1接触感光鼓1的相位。因此,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隔。这时,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的突起形部48c3由支承构件46的相位确定部46d保持。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当处理盒120在配送或储存期间经受大冲击时,与参考图11所述实施例1的情况类似,确定分隔构件的相位,从而保持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
图13的部分(b)显示了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时的状态。
当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时,感光鼓1通过接收来自于设备主组件110的驱动源(未显示)的驱动力沿图10(b)中箭头R1方向旋转。分隔构件48接收接触部48b和感光鼓1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如图中箭头A3所示,在其本身与感光鼓1之间接触位置处沿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正向方向旋转。该旋转方向是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
这时,通过使弹性变形臂47d进一步弯曲超过图13(a)的状态,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将与相位确定部46d的倾斜面46d1分开。
当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图13的(a)和(b)中箭头A3方向)旋转时,倾斜面46d1沿使分隔构件48的臂部48c2沿图中箭头A5方向变形的方向倾斜。进一步地,相位确定部46设置有反向旋转防止部46d2,用于防止分隔构件48沿反向旋转方向(图13(a)中箭头A4方向)的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反向旋转防止部46d2具有与分隔构件48的旋转方向(图13(a)中箭头A3或A4方向)垂直的表面。因此,在感光鼓1由于配送或储存期间的振动沿与正向旋转方向(图13(b)中箭头R1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分隔构件48连同感光鼓1沿反向旋转方向(图13(a)中箭头A4方向)的旋转。然而,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其中不提供反向旋转防止构件46d2的构造。
可以适当设定相位确定部46d的倾斜面46d1和反向旋转防止部46d2分别相对于图13(a)中箭头A5方向的高度H1和高度H2,所述图13(a)中箭头A5方向是分隔构件48的臂部48c2的弯曲方向。在设定时,可以考虑配送或储存期间产生的振动大小、分隔构件48的臂部48c2沿图13(a)中箭头A5方向弯曲时的弯曲力、从感光鼓1施加的旋转力等。也就是说,使臂部48c2渡过倾斜面46d1的作用力设定为小于从感光鼓1施加给分隔构件48以使分隔构件48旋转的作用力,并且设定为大于在配送或储存期间通过分隔构件48的旋转使臂部48c2渡过倾斜面46d1的作用力。
图14的部分(a)显示了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与相位确定部46d的接合解除并且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分隔构件的臂部48c2恢复到臂部48c2不弯曲的自然状态。随后,分隔构件48通过接收来自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部D的旋转力而继续旋转。
图14的部分(b)显示了分隔构件48的旋转结束并且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在接触部D接触的状态。
当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旋转到它不与感光鼓1接触的位置时,分隔构件48接收通过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的旋转产生的摩擦力,从而沿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3方向)进一步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旋转到感光鼓1和分隔构件48之间的距离在最接近部处为距离G3的位置。
进一步地,显影装置框架44设置有正向旋转防止部44c,从而防止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3方向)过度旋转。因此,在分隔构件48接触正向旋转防止部44c时防止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的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非驱动侧密封件50L不与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接触的实例,但是,如果非驱动侧密封件50L不阻碍分隔构件48的操作的话,也可以与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相位待定部48c包括朝向相位确定部46d突出的突起形部48c3,并且相位确定部46d具有与突起形部48c3相对应的凹陷形状。通过使该形状关系相反,相位待定部48c也可以具有凹陷形状,相位确定部46d也可以具有突出形状。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相位确定部和相位待定部之一包括臂部48c2,其作为被另一部分弹性变形的可弹性变形部。当分隔构件48沿接触部48b与感光鼓1或端部构件1b的接触状态被消除的方向旋转时,臂部48c2沿消除相位待定部对相位确定部的作用(相位待定部与相位确定部接合)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进一步地,相位确定部和相位待定部中的上述另一部分包括反向旋转防止部46d2,用于防止分隔构件48在接触状态被消除时沿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相位待定部48c和相位确定部46d的形状,可以容易地获得比实施例1大的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相位的作用力。
(实施例3)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和2相同。因此,与实施例1和2中的成像设备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构造的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并且在详细说明中省略。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的相位确定工具的构造与实施例1大体上相同。
图15是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分隔构件48及其相邻部位的剖视图。图16是本实施例中的分隔构件48及其相邻部位的装配透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对在假定配送或储存期间的冲击力大并因此需要增大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的相位的作用力的情况下使分隔构件48旋转的构造的变型实例进行描述。
通过例如增大作为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的一部分的可弹性变形臂部48c2的刚性(刚度),可以增大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相位的作用力。也就是说,通过使臂部48c2不易变形可以增大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的作用力。可替换地,通过增大相位确定部46d的倾斜面46d1相对于图13(a)所示箭头A5方向的高度H1以增大使分隔构件48的臂部48c2弯曲所需作用力,可以增大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的作用力。
然而,当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的作用力以这种方式增大时,存在分隔构件48不能仅通过基于接触部48b和感光鼓1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的作用力进行旋转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设置有分隔消除部1c作为与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接合的接合部,从而强制分隔构件48旋转。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与感光鼓1整体形成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设置有分隔消除部1c(凹陷部),其通过使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朝向其相对于感光鼓1的径向的内部切出凹陷形状而形成。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到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上的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与分隔消除部1c接触,从而使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隔。
随后,当感光鼓1旋转时,相应地,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也沿相同的方向一体旋转。因此,位于分隔消除部1c相对于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消除表面(驱策部)1c1(沿感光鼓1的径向延伸)推动分隔构件48。具体地,消除表面1c1推动接触部48b的位于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图15中箭头A3方向)的上游侧的侧面48b2(位于分隔构件48的接触面48b1附近)。因此,分隔消除部1c与接触部48b接合以使分隔构件48旋转。通过分隔消除部1c使分隔构件48旋转的该作用力可以容易地设定成大于感光鼓1和分隔构件48之间的摩擦力。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48b与端部构件1b接触。进一步地,端部构件1b设置有作为接合部的分隔消除部1c,其在接触部48b与端部构件1b的接触状态被消除时与接触部48b接合以使分隔构件48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位于其与分隔构件48大体上相对的位置处。然而,如图17(a)所示,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也可以布置在相对于处理盒120的纵向比图16所示的位置更靠近非驱动侧端部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a)所示,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形成相对于处理盒120的纵向朝向非驱动侧端部延伸的形状,使得接触部48b可以与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接触。
图17的部分(b)是这种情况下的分隔构件48的透视图。在附图所示分隔构件48中,接触部48b通过使其接触面48b1(该接触面可与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的分隔消除部1c接触)延伸到接触面48b1具有附图所示宽度L1的位置处而形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和2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例,分隔构件48通过设置在感光鼓1的端部构件1b上的分隔消除部1c进行旋转,从而能够高度可靠地消除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
顺便地,本实施例中的分隔构件旋转方法不限于实施例2,同样适用于这里描述的其它实施例。
(实施例4)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与实施例1中的成像设备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构造的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并且在详细说明中省略。
在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之后,当用于使感光构件和处理构件保持在它们相比使用期间分隔更大的状态的防止构件接触感光构件或其它部分时,存在产生图像缺陷的可能性。当防止构件的材料受到限制以便避免感光构件或其它部分即使在防止构件接触感光构件或其它部分的情况下受到损坏时,存在增加成本的可能性。因此,在防止构件导致的分隔状态被消除之后,同样重要的是避免防止构件与感光构件或感光构件的其它部分接触。
因此,本实施例的目的是在开始使用处理盒之后避免防止构件接触外围部分,所述防止构件使感光构件和处理构件保持在相比使用期间分隔更大的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分隔构件的相位确定工具(作为与实施例2类似的防止构件)的构造之外,采用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被消除之后进行进一步相位确定的构造。
图18的部分(a)和(b)和图19的部分(a)和(b)是沿从显影装置框架44内部朝向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方向(如图12中箭头V所示)观察的非驱动侧端部附近的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的剖视图。
参考图18的(a)和(b)以及图14的(a)和(b),对将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状态从因分隔构件导致的分隔状态变成消除分隔构件48导致的分隔状态以使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彼此接触的状态的操作进行描述。
图18的部分(a)显示了从处理盒120的制造之后到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分隔构件48位于接触部48a的接触面48a1接触感光鼓1的相位。因此,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隔。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设置有相位确定部46b,其具有与实施例2中的相位确定部大体上相同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46e设置在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上。导向部46e设置在相位确定部46d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图18(a)中箭头A3方向)的下游。导向部46e包括(如稍后具体描述)导向表面46e1和相位确定表面46e2,它们可与分隔构件48的相位待定部48c接触。
图18的部分(b)显示了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时的状态。
与实施例2类似,当感光鼓1沿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R1方向)旋转时,分隔构件48的突起形部48c3在分隔构件48的臂部48c2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与相位确定部46b分开。
图19的部分(a)显示了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3方向)进一步旋转并且相位待定部48c的突起形部48c3相对于同一方向(箭头A3)位于导向表面46e1的端部位置E1附近的状态。
分隔构件48的臂部48c2在突起形部48c3接触导向部46e的导向面46e1时保持它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朝向环形部48a的内部弯曲的状态。
图19的部分(b)显示了分隔构件48的旋转结束并且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在接触部D接触的状态。
如图20具体所示,相位确定表面46e2连续地设置在导向面46e1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图19中箭头A3方向)的下游。当分隔构件48旋转时,臂部48c接触导向面46e1并且其运动由导向面46e1引导,从而从与相位确定部46d接触的接触位置被引导至与相位确定表面46e2接触的接触位置。相位确定表面46e2由从突起形部48c3的顶部48c4在端部位置E1处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旋转方向的切线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朝向分隔构件48外面以夹角θ倾斜的表面构成。
因此,当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箭头A3方向)进一步旋转并且突起形部48c3的顶部48c4的位置经过端部位置E1时,分隔构件48接收以用于使臂部48c2从弹性变形状态恢复到原始(正常)状态的作用力F的正交反作用力Fn的分力Fs为基础的旋转力。
即使当分隔构件不接收来自于感光鼓1的作用力时,分隔构件48也能通过所述旋转力沿图19(b)所示那样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通过相位确定表面(旋转作用部)46e2旋转附图所示距离X。距离X是分隔构件48的突起形部48c3的顶部48c4从导向面46e1的端部位置E1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正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3方向)移动到相位确定位置46e2的端部位置E2的距离。因此,分隔构件48旋转到感光鼓1和接触部48b之间的最接近部提供距离G4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与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的摩擦力无关,分隔构件48在图19(b)所示状态下被确定相位。通过导向部46e的相位确定表面46e2进行相位确定,分隔构件48不沿反向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4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分隔的第一相位下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的相位确定工具由相位确定部46d和相位待定部48c构成。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被消除之后的相位确定工具由导向部46e和相位待定部48c构成。分隔消除的相位确定工具确定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通过分隔构件48形成的分隔状态被消除之后,分隔构件在分隔构件48从感光鼓1退回以与感光鼓1脱离接触的第二相位处的相位。具体地,导向部46e在作为分隔消除之后的相位确定部(第二相位确定部)的相位确定表面46e2处与相位待定部48c作用(接合),从而确定分隔构件48在分隔消除之后的相位。
进一步地,显影装置框架44设置有正向旋转防止部44c,从而防止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图19中箭头A3方向)过度旋转。因此,在分隔构件48接触正向旋转防止部44c时防止分隔构件48沿正向旋转方向的旋转。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根据例如显影装置4的设计因素,显影辊41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感光鼓1上侧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感光鼓1和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之间在分隔状态消除之后的接触。因此,可以防止因分隔构件48与感光鼓1意外接触产生的图像缺陷。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显影装置4进一步包括导向部46e的相位确定表面46e2,作为分隔消除之后的相位确定部。导向部46e的相位确定表面46e2在接触部48b与感光构件1或端部构件1b的接触状态消除之后与分隔构件48作用(接合),从而在接触部48b不接触感光构件1的位置处确定分隔构件48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当接触状态被消除时,相位确定部46d位于导向部46e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46e包括旋转作用部(相位确定表面46e2),用于通过接收作为可弹性变形部的臂部48e2的推斥力使分隔构件48在接触状态消除期间沿旋转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和2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分隔消除之后的相位确定工具,用于确定分隔构件48在消除相位确定工具进行的相位确定以解除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因分隔构件引起的分隔状态之后的相位。因此,分隔构件48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消除之后不会反向地旋转(沿图18(b)中箭头A4方向)。也就是说,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因分隔构件48引起的分隔状态消除之后,可以可靠地避免分隔构件48和感光鼓1之间的接触。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确定分隔构件在开始使用之后的相位,可以防止分隔构件与其外围部件在使用期间发生接触。因此,可以降低由于分隔构件与其外围部件在使用期间接触导致图像缺陷的可能性。
(实施例5)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和2相同。因此,与实施例1和2中的成像设备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构造的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并且在详细说明中省略。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分隔构件48安装到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上以便被可旋转地支撑的构造。然而,分隔构件48还可以构造成安装到除了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之外的部位并由其支撑。
图21是在分隔构件的相位确定工具与实施例4类似的构造中,分隔构件48安装到除了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之外的部位上的实例的装配透视图。
例如,如图21所示,作为分隔构件48的支撑工具,可以给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设置支撑部46f。支撑部46f形成为圆柱形状,朝向显影装置框架44突出并且与显影辊支撑孔46b同轴,所述显影辊支撑孔设置在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中以便支撑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的环形部48a的内径部48a1(作为支撑接收部)与支撑部46f接合,使得分隔构件48由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可旋转地支撑。
同样,通过分隔构件48的这种安装方法,可以实现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操作以及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分隔消除操作。
顺便地,本实施例中的分隔构件支撑方法不限于实施例4,同样适用于这里描述的其它实施例。
(实施例6)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和2相同。因此,与实施例1和2中的成像设备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构造的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并且在详细说明中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包括可弹性变形的相位确定部,分隔构件48包括与相位确定部接合的相位待定部。
图22是显示了显影装置4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的装配透视图。图23是沿从显影装置框架44内部朝向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方向(图22中箭头V所示)观察的位于非驱动侧端部附近的显影辊41和供给辊42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设置有作为可弹性变形的相位确定部的锁定板46g。锁定板46g包括臂状基部40g1和锁定部46g2,所述臂状基部是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朝向显影装置框架44延伸的可弹性变形部,所述锁定部设置在基部46g1的端部附近。在本实施例中,锁定板46g的基部46g1设置在显影辊支撑孔46b上方,锁定板46g的锁定部46g2沿着朝向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以位于锁定板46g下方并且还沿显影装置4的纵向延伸。进一步地,锁定板46g配置成可通过基部46g1的弹性变形沿锁定部46g2移动远离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的方向(如图22中箭头A6所示)移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包括环形部48a,其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具有预定厚度。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包括接触部48b,其从环形部48a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朝向环形部48a的外面突出。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部48a和接触部48b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具有相同的预定厚度并且具有齐平的纵向侧面。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在环形部48a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作为相位待定部的切除部58d。切除部48d形成沿显影装置4的纵向延伸的形状。通过使显影辊41的芯部材料41a与环形部48a的内径部48a1接合,分隔构件48由显影装置4的芯部材料41a可旋转地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分隔状态下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的相位确定工具由锁定板46g和切除部48d组成。
进一步地,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锁定板46g的锁定部46g2与分隔构件48的切除部48d接合以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因此,保持通过分隔构件48使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
当使用者开始使用处理盒120时,锁定板46g的锁定部46g2与分隔构件48的切除部48d脱离。后续的过程与实施例2大体上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如上所述,同样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构造,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和2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相对简单地形成用于分隔构件的相位确定工具的构造。
(实施例7)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和2相同。因此,与实施例1和2中的成像设备具有相同或相应功能和构造的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并且在详细说明中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安装到显影装置框架44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表面44a上。
图24是显示了显影装置4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的装配透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圆柱形支撑部44d设置在显影装置框架44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的非驱动侧端部表面44a上,以便相对于所述纵向朝向显影装置框架44的外面突出。
进一步地,在支撑部44d附近,设置作为可弹性变形的相位确定部的锁定板44e。锁定板44e的构造与实施例6大致相同。
也就是说,锁定板44e包括臂状基部44e1和锁定部44e2,所述臂状基部从显影装置框架44的非驱动侧端部表面44a相对于显影装置4纵向朝向显影装置4的外面伸出,所述锁定部设置在基部44e1的端部附近。锁定板44e的基部44e1倾斜设置在支撑部44d上方,锁定板44e的锁定部44e2沿着朝向倾斜位于锁定板44e下方的支撑部4d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还沿着显影装置4的纵向延伸。进一步地,锁定板44e配置成可通过基部44e1的弹性变形沿锁定部44e2移动远离支撑部44d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包括环形部48a,其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具有预定厚度。进一步地,分隔构件48包括接触部48b,其从环形部48a相对于环形部48a的径向朝向环形部48a的外面突出。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部48a和接触部48b相对于显影装置4的纵向具有大体上相同的预定厚度并且具有大体上齐平的纵向侧面。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48b的端部沿显影装置4的纵向延伸。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在环形部48a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作为相位待定部(第一相位待定部)的第一切除部48e和作为分隔消除后的相位待定部(第二相位待定部)的第二切除部48f。每个第一和第二切除部48e和48f均形成为沿着显影装置4纵向延伸的形状。通过显影装置框架44的支撑部44d与环形部48a的内径部48a1接合,分隔构件48由支撑部44d可旋转地支撑。
进一步地,当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安装到显影装置框架44上时,显影装置框架44的支撑部44d与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的支撑孔46h接合,从而在不与支撑部44e脱离的情况下安装分隔构件48。
图25的部分(a)和(b)是用于显示分隔构件48的状态从显影辊41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变成分隔构件48引起的分隔状态被消除以实现显影辊41接触感光鼓1的状态的操作的侧视图。在图25的(a)和(b)中,省去非驱动侧盖构件125和非驱动侧支承构件46。顺便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实施例3所述,采用通过形成在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上的分隔消除部1c使分隔构件48旋转的构造。
图25的部分(a)显示了显影辊41通过分隔构件48与感光鼓1分隔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锁定板44e的锁定部44e2与分隔构件48的第一切除部48e接合以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
这里,分隔构件48安装到作为(旋转)支点的支撑部44d上。分隔构件48的接触部48b位于支撑部44d和感光鼓1的旋转轴线B2之间。与实施例1类似,通过使用这种布置,可以提高通过分隔构件48保持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的强度,使得部件尺寸减小。
图25的部分(b)显示了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的分隔状态被消除的状态。与感光鼓1的旋转同时,感光鼓1的非驱动侧端部构件1b的分隔消除部1c沿图中箭头R1方向旋转。因此,分隔消除部1c使分隔构件48沿图中箭头A3方向旋转,从而消除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通过分隔构件48形成的分隔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锁定板44e的锁定部44e2与分隔构件48的第二切除部48f接合以确定分隔构件48的相位。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分隔的第一相位下确定分隔构件48相位的相位确定工具由锁定板46e和第一切除部48e构成。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消除之后的相位确定工具由锁定板44e和第二切除部48f构成。分隔消除之后的相位确定工具确定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通过分隔构件48形成的分隔状态被消除之后,分隔构件在分隔构件48从感光鼓1退回以与感光鼓1脱离接触的第二相位处的相位。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构件48包括第二切除部48f,作为分隔消除之后的相位待定部。第二切除部48f确定在接触部48b与感光构件1或端部构件1b的接触状态被消除之后,分隔构件48在接触部48b通过作为相位确定部的锁定板44e的作用不与感光构件1接触的位置处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相位待定部的第一切除部48e在接触状态消除时位于第二切除部48f相对于分隔构件48的旋转方向的下游。
如上所述,同样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构造,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和2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相对简单地形成用于分隔构件的相位确定工具的构造。进一步地,与实施例4类似,可以在显影辊41和感光鼓1之间因分隔构件48引起的分隔状态消除之后可靠地避免分隔构件48和感光鼓1之间的接触。
(其它实施例)
在上文中,本发明以特定实施例为基础进行了描述,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防止分隔构件沿正向旋转方向过度旋转的正向旋转防止部设置在显影装置框架上,但是也可以设置在例如非驱动侧支承构件上。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2和4中,可弹性变形部设置在分隔构件的一部分上,但是如实施例6和7所述,也可以设置在例如非驱动侧支承构件或显影装置框架上。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分隔构件通过使设置在支撑框架(例如显影装置框架或支承构件)上的轴构件(例如显影辊的芯部材料或圆柱或圆筒状支撑部)与作为支撑接收部的环形部的内径部相接合而被可旋转地支撑。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6所示,作为支撑接收部的轴部48g设置在分隔构件48上,作为支承部的孔46f设置在支撑框架上。通过使这些部分接合,分隔构件48也可以被可旋转地支撑。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能够可拆卸地安装有四个处理盒的全色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作为实例进行描述。然而,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设定。例如,对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设备而言,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的数量为一个。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打印机作为成像设备的实例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打印机,还适用于其它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具有这些机器功能组合的多功能机。
进一步地,本发明不限于诸如上述实施例的实施例,其中,作为处理盒的处理单元容易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和从其上拆下以便可进行更换。即使对处理单元在其安装到成像设备中的状态下进行运输的情况而言,为了避免处理构件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等期间发生意外接触,在一些情况下,处理构件在相比使用期间与感光构件分隔更大的状态下进行运输。因此,同样对在处理单元安装到成像设备中的状态下采用处理构件相比使用期间与感光构件分隔更大的构造而言,本发明同样适用,从而能够获得与如上所述类似的效果。
进一步地,希望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使用期间之外)保持与感光构件分隔状态的处理构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显影剂承载构件。例如,通常来讲,在使用期间接触感光构件的作为充电工具的充电辊和作为清洁工具的清洁刮刀由诸如橡胶材料的弹性材料制成。进一步地,当这种充电辊和清洁刮刀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与感光构件保持接触时,存在这些构件发生变形以及从这些构件流出的物质不利地影响感光构件的可能性。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希望除了显影剂承载构件之外的这些处理构件与感光构件在配送或储存期间(使用期间之外)保持分隔状态。本发明同样适用于除了显影剂承载构件之外的这些处理构件,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效果。例如,如图2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框架44的情况类似,作为用于支撑充电辊2的支撑框架的清洁容器62和清洁刮刀61能够安装到例如显影装置框架44上,从而可沿图中箭头A7和A8方向旋转。随后,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等期间,通过可旋转地安装到充电辊2的旋转轴(芯部材料)或用于清洁容器62的支撑部上的分隔构件48,充电辊2和清洁刮刀61能够与感光鼓1分隔。进一步地,就用于分隔构件48的相位确定工具而言,可以使用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工具,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使感光构件和处理构件保持在相比使用期间分隔更大的状态的防止构件称作分隔构件,用于使在使用期间要与感光鼓接触的处理构件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与感光构件分隔。
然而,如上所述,即使对在使用期间不与感光构件接触的处理构件而言,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希望处理构件与感光构件分隔的距离比使用期间更大,以免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与感光构件意外接触。本发明同样适用于这类情况并且除了避免处理构件与感光构件在使用之前的配送或储存期间意外接触之外,还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细节并且涵盖出于改进目的或落入下列权利要求范围之内的改进或变化。
Claims (20)
1.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的处理盒,包括:
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包括要在其上形成潜像的图像承载构件;
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包括能够作用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处理构件,所述第二单元能够移动到处理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分隔的分隔位置和处理构件比在分隔位置时更靠近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近位置;和
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用于使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
其中,所述分隔构件包括接触部,用于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者与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处的端部构件相接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并且所述分隔构件包括相位待定部,用于通过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的相位确定部接合而防止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和
其中,所述分隔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时在接触部处接收来自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作用力克服相位确定部用来确定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作用力而进行旋转,并且消除接触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接触状态以允许所述第二单元从分隔位置移动到接近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第二相位确定部,用于在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消除之后通过与所述分隔构件接合来将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的位置确定在接触部不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在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消除之后,第二相位确定部与所述相位待定部接合以防止所述分隔构件沿与消除接触状态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导向装置,用于在所述分隔构件旋转时将所述相位确定部从相位待定部的位置引导至第二相位待定部与相位确定部接触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消除接触部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接触状态时,相位确定部位于第二相位确定部相对于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反向旋转防止部,用于防止所述分隔构件沿与消除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相位待定部和相位确定部之一包括可弹性变形部,用于在分隔构件沿消除接触部的接触状态的方向旋转时通过相位待定部和相位确定部中的另一个弹性变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旋转作用部,用于接收可弹性变形部的推斥力以使分隔构件沿消除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时的旋转方向旋转。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隔构件还包括第二相位确定部,用于在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消除之后通过与相位待定部接合来将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置确定在接触部不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的位置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消除接触部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接触状态时,所述相位待定部位于第二相位待定部相对于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接触部位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轴线和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轴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隔构件还包括用于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的轴部接合的具有环形形状的环形部,并且所述分隔构件包括相对于所述分隔构件在消除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时的旋转方向朝向上游侧从所述环形部延伸的臂部,
其中,所述臂部设置在相位待定部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正向旋转防止部,用于在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消除之后防止所述分隔构件沿消除接触状态的方向的旋转。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处理构件是用于给图像承载构件供应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隔构件安装到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轴部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隔构件在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时通过接触部和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进行旋转。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端部构件包括驱策部,以及
其中,当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时,驱策部驱策接触部以使所述分隔构件旋转,从而消除端部构件和接触部之间的接触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盒,其中,端部构件的驱策部设置在位于端部构件上的凹陷部处。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二单元被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单元。
20.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包括:
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包括要在其上形成潜像的图像承载构件;
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包括能够作用在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处理构件,第二单元能够移动到处理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分隔的分隔位置和处理构件比在分隔位置时更靠近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近位置;
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用于将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和
设备主组件,所述设备主组件内部包括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用于将使图像承载构件旋转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单元,
其中,所述分隔构件包括接触部,用于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者与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处的端部构件相接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单元保持在分隔位置,并且所述分隔构件包括相位待定部,用于通过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中的相位确定部接合而防止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
其中,所述分隔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时在接触部处接收来自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作用力克服相位确定部用来确定所述分隔构件相对于所述分隔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作用力而进行旋转,并且消除接触部与图像承载构件或端部构件的接触状态以允许所述第二单元从分隔位置移动到接近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6356A JP5355679B2 (ja) | 2011-12-27 | 2011-12-27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86356 | 2011-12-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86089A CN103186089A (zh) | 2013-07-03 |
CN103186089B true CN103186089B (zh) | 2015-04-22 |
Family
ID=48654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79320.8A Active CN103186089B (zh) | 2011-12-27 | 2012-12-27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025998B2 (zh) |
JP (1) | JP5355679B2 (zh) |
CN (1) | CN1031860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01327B2 (ja) * | 2012-02-09 | 2016-04-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S2742880T3 (es) | 2012-06-15 | 2020-02-17 | Canon Kk | Cartucho, cartucho de proceso y dispositivo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electrofotográficas |
JP6108728B2 (ja) | 2012-08-31 | 2017-04-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梱包材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5865862B2 (ja) * | 2013-04-04 | 2016-02-1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8460B2 (ja) | 2013-08-20 | 2018-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29892A (ja) * | 2014-01-08 | 2015-07-16 |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帯電ローラの接離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0368B2 (ja) * | 2014-02-28 | 2018-05-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6782B2 (ja) | 2014-03-10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610191B1 (ko) * | 2014-05-07 | 2016-04-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미징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CN103970002B (zh) * | 2014-05-23 | 2018-02-16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其再生方法 |
JP6134689B2 (ja) * | 2014-06-03 | 2017-05-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像担持体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EP3226076B1 (en) * | 2014-11-28 | 2020-08-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member configur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
JP6765806B2 (ja) * | 2014-11-28 | 2020-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離間部材 |
JP6465631B2 (ja) * | 2014-11-28 | 2019-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109846A (ja) * | 2014-12-05 | 2016-06-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36345B2 (ja) * | 2014-12-11 | 2018-12-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離間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60074232A (ko) | 2014-12-18 | 2016-06-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
JP6671997B2 (ja) | 2015-02-05 | 2020-03-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6598468B2 (ja) | 2015-02-16 | 2019-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6552212B2 (ja) | 2015-02-16 | 2019-07-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6486145B2 (ja) * | 2015-02-27 | 2019-03-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7002822A1 (ja) * | 2015-06-29 | 2017-01-05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保護カバー、離間解除手段、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離間方法 |
JP6685780B2 (ja) * | 2016-03-14 | 2020-04-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80054024A (ko) * | 2016-11-14 | 2018-05-24 |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2018146759A (ja) * | 2017-03-06 | 2018-09-2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支持部材 |
JP7080678B2 (ja) | 2018-03-13 | 2022-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7366599B2 (ja) | 2018-06-25 | 2023-10-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7237562B2 (ja) * | 2018-12-19 | 2023-03-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感光体ユニット |
CA3125097A1 (en) * | 2019-03-18 | 2020-09-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
KR20220033679A (ko) | 2020-09-10 | 2022-03-17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토너 카트리지와의 연결을 위한 연결 구조 |
JP2023043462A (ja) | 2021-09-16 | 2023-03-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保護組立体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17466A (ja) * | 1999-10-14 | 2001-04-27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06722A (ja) * | 2000-06-27 | 2002-01-1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離間部材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76117A (ja) * | 2001-09-03 | 2003-03-14 | Masamichi Sato | 帯電ローラの感光ドラムへの加圧当接力を軽減ないし解除及び復帰させる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6276190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58058A (ja) * | 2005-08-26 | 2007-03-0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89545A (ja) * | 2006-04-27 | 2007-11-08 | Eikoh Denshi Kogyo Kk | 車椅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52224A (ja) | 1993-11-30 | 1995-06-1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877729B2 (ja) | 1994-04-28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ャッタ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877728B2 (ja) | 1994-04-28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15940A (ja) | 1994-04-28 | 1996-01-19 | Canon Inc | 現像フレー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93946C (zh) | 1995-07-21 | 2002-11-06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极部件、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和成像设备 |
JP3402860B2 (ja) | 1995-07-31 | 2003-05-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5893006A (en) | 1995-07-31 | 1999-04-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detectably mountable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US6070029A (en) | 1995-07-31 | 2000-05-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upl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
JP3869903B2 (ja) | 1996-03-05 | 2007-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5940657A (en) | 1996-03-05 | 1999-08-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cartridge |
US5950049A (en) | 1996-03-05 | 1999-09-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cartridge |
JP3332818B2 (ja) | 1996-08-29 | 2002-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接続端子の接続方法 |
JP3658202B2 (ja) | 1998-08-31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
JP3893222B2 (ja) | 1998-08-31 | 2007-03-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ャッターピン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1159841A (ja) | 1999-12-01 | 2001-06-12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81996A (ja) | 2000-04-03 | 2001-10-10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06609A (ja) | 2000-06-26 | 2002-01-11 | Canon Inc |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23476A (ja) | 2000-07-07 | 2002-01-23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714746B2 (en) | 2001-01-23 | 2004-03-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otationally driving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contact electrifying member of process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ing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contact electrifying member |
JP3566697B2 (ja) | 2001-02-09 | 2004-09-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
JP2002258551A (ja) | 2001-02-28 | 2002-09-1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834173B2 (en) | 2001-11-05 | 2004-12-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forming-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locking portion to prevent the cartridge from disengaging from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ounting such a cartridge |
JP3658372B2 (ja) * | 2002-02-22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用の離間保持部材 |
JP2003307993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07992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07931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947687B2 (en) | 2002-06-07 | 2005-09-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having locking portion for locking cartridge with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leasing portion to release the locking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ch a cartridge |
US6665507B1 (en) | 2002-08-14 | 2003-12-1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pacing components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
JP3984900B2 (ja) | 2002-09-30 | 2007-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離間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4177835A (ja) | 2002-11-29 | 2004-06-24 | Canon Inc | 部品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
JP4018517B2 (ja) | 2002-11-29 | 2007-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部品 |
JP2005099691A (ja) | 2003-08-29 | 2005-04-14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77743A (ja) | 2003-08-29 | 2005-03-24 | Canon Inc | 現像フレー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8272B2 (ja) | 2003-09-25 | 2007-08-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48445A (ja) | 2003-11-17 | 2005-06-09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端部規制部材 |
JP3962734B2 (ja) | 2004-08-31 | 2007-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本体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取り外し可能に装着する装着機構 |
JP3986077B2 (ja) | 2005-03-18 | 2007-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221888B2 (en) * | 2005-04-24 | 2007-05-2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ing device cartridge having position in which rollers are separated from photoconductor |
JP2006337725A (ja) | 2005-06-02 | 2006-12-14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804212B2 (ja) | 2006-04-19 | 2011-11-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生産方法及び再生産方法 |
JP4847200B2 (ja) * | 2006-04-27 | 2011-12-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148530B2 (ja) | 2006-12-08 | 2008-09-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41865B2 (ja) | 2006-12-08 | 2009-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929881B2 (en) | 2006-12-11 | 2011-04-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 2012-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 2010-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 2013-10-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JP4968957B2 (ja) | 2008-03-31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4701266B2 (ja) | 2008-05-27 | 2011-06-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8230B2 (ja) | 2008-06-10 | 2013-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8900B2 (ja) | 2008-06-20 | 2013-09-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3986B2 (ja) | 2008-06-20 | 2013-09-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23348A (ja) | 2009-12-11 | 2011-06-23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分解方法 |
JP5901327B2 (ja) | 2012-02-09 | 2016-04-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1
- 2011-12-27 JP JP2011286356A patent/JP535567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12-13 US US13/713,117 patent/US90259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2-27 CN CN201210579320.8A patent/CN103186089B/zh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17 US US14/689,431 patent/US927449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17466A (ja) * | 1999-10-14 | 2001-04-27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06722A (ja) * | 2000-06-27 | 2002-01-1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離間部材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76117A (ja) * | 2001-09-03 | 2003-03-14 | Masamichi Sato | 帯電ローラの感光ドラムへの加圧当接力を軽減ないし解除及び復帰させる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6276190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58058A (ja) * | 2005-08-26 | 2007-03-0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89545A (ja) * | 2006-04-27 | 2007-11-08 | Eikoh Denshi Kogyo Kk | 車椅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64028A1 (en) | 2013-06-27 |
JP2013134461A (ja) | 2013-07-08 |
US9025998B2 (en) | 2015-05-05 |
CN103186089A (zh) | 2013-07-03 |
JP5355679B2 (ja) | 2013-11-27 |
US20150220051A1 (en) | 2015-08-06 |
US9274499B2 (en) | 2016-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86089B (zh)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US9529300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376782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207726B (zh) |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
JP200705795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098012B2 (en)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 |
JP6576507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5795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20209A (ja)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611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3670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053522B (zh) |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JP6672235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22016058A (ja) | 像担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3220571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16138A (ja) |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103316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83036B2 (ja) | 感光体と現像ローラの位置決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3100664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436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1233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 |
CN102141765B (zh) | 色调剂调平机构、感光体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20144253A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355016A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46278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