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6696B - 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56696B CN102556696B CN201110365117.6A CN201110365117A CN102556696B CN 102556696 B CN102556696 B CN 102556696B CN 201110365117 A CN201110365117 A CN 201110365117A CN 102556696 B CN102556696 B CN 1025566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material
- original copy
- length
- rear end
- conve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08 edge det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50086503 ADF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384717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cof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837 pasti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65H7/14—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by photoelectric feelers or dete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07—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cooperating with means for automatically separating the pile from roller or rotary separator after a separation ste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84—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on moving support, e.g. pivoting, for bringing the roller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 into contact with the pi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18—Modifying or stopping actuation of sepa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1—Leng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B65H2511/514—Particular portion of el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65H2513/512—Starting; Stopp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1—Edges leading e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3—Edges trailing e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片材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装置,其目的在于缩短输送方向长度稍小于规定长度的特殊片材在连续输送时的纸张间隔,并防止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片材的片材在输送中纸张间隔增大。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即ADF(51)构成为,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包括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和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在内的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前端时,或者在后端检测装置(S3)检测到原稿后端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片材载置部中的多页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之后输送的片材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原稿读取装置中通常设有原稿自动输送装置,原稿自动输送装置作为片材输送装置,将原稿台上的原稿一张一张地分离并输送到图像读取装置进行原稿图像读取的读取位置。原稿台作为片材载置部,用于放置多页原稿片材。该原稿读取装置用捡拾辊作为输送装置,对原稿输送台上的多页原稿中位于最上位的原稿施加输送作用力,并将该原稿送往分离装置。分离装置包括供纸辊和分离部件,该分离部件与该供纸辊相接触形成分离夹持部,在分离夹持部中分离部件从送到分离装置的原稿中分离出一张原稿,供纸辊该一张原稿送往读取位置。
现有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用以下方法连续输送原稿台上的多页原稿。即,在分离夹持部的输送方向下游设置后端检测传感器,该传感器作为后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原稿后端,利用该后端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原稿后端通过分离夹持部,来触发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的开始。该后端检测传感器用利反射型或透射型光传感器发射光束照射原稿表面,检测是否存在原稿,由此来检测原稿后段是否通过规定部位。
当前,各种设备的操作效率备受关注,对于原稿自动输送装置,要求进一步提高原稿连续输送效率。而提高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效率,需要尽可能减小连续输送过程中上一页原稿和下一页原稿之间的间隔(以下称为纸张间隔)。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5-324872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以上一页原稿后端通过分离夹持部下游来触发下一页原稿输送开始的结构,该结构将分离夹持部中的原稿输送速度设为大于读取位置上的原稿输送速度。该结构中,当上一页原稿通过读取位置时,用比上一页原稿输送速度更快的速度来将下一页原稿送往分离夹持部,为此,相比于下一页原稿输送开始时的纸张间隔,连续输送时的纸张间隔得到缩短,其结果使得效率得到了提高。
但是,随着读取位置上输送速度的加快,连续输送时的纸张间隔越是缩小,分离装置中的输送速度与读取位置上的输送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就越难以设定。为此要求减小下一页原稿开始输送时的纸张间隔。对此,可以考虑将后端检测传感器设置为更加接近分离夹持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一页原稿一起送到的下一页原稿的前端将会从分离夹持部突出到输送方向下游。此时,如果后端检测传感器被设置在距分离夹持部较近,则有可能致使从分离夹持部突出到输送方向下游的下一页原稿前端面对后端检测传感器。因此,后端检测传感器不能过于接近分离部。
对此,本申请人在在先申请(JP特愿2009-213357)中公开了一种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前端检测传感器,该传感器作为前端检测状置,用于检测被送到分离夹持部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的规定位置上的原稿前端。同时,还设有后端检测传感器和长度检测状置,该后端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被送到位于分离夹持部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与前端检测传感器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之间的规定位置上的原稿,该长度检测状置用于检测原稿台上的原稿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是否在规定值以下。如果原稿台上的原稿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未达到规定值,则用前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的开始。而如果原稿台上的原稿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为规定值以上,则用后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的开始。长度检测状置检测原稿台上原稿的原稿输送长度是否大于特殊尺寸的原稿,如A4横向长度。前端检测传感器被大致设置在与分离夹持部相距一原稿输送路径长度的位置,该原稿输送路径程度为上述特殊尺寸的原稿输送方向长度加上公差。后端检测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与现有技术相同,即尽量靠近分离夹持部,但不至于达到面对从分离夹持部向输送方向下游突出的下一页原稿的位置。
对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在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输送方向的长度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如果前端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原稿前端,则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由于如上所述,前端检测传感器被设置在距离分离夹持部的原稿输送路径长度为上述特殊大小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与所需公差的合计长度,因此,对于特殊大小的原稿,上一页原稿的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后,前端检测传感器立刻检测到前端,为此,上一页原稿的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之后便立刻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从而缩短了特殊大小的原稿在连续输送时的纸张间隔。其结果为使得效率有所提高。对此,在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输送方向的长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原稿后端,则用后端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原稿后端来触发输送控制的开始。在原稿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情况下,如果用前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触发输送控制开始,则开始输送控制后,有可能发生这样的问题,即在上一页原稿的后端还未离开分离夹持部时,捡拾辊已将下一页原稿送往分离夹持部。其结果为可能发生重复输送。为此,在原稿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情况下,用后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的开始,从而避免连续输送时发生的重复输送。
上述在先发明的原稿读取装置对于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用前端检测传感器对原稿前端的检测来触发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的开始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用后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的开始,前者存在效率下降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申请人通过进一步探讨发现,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的后端检测传感器与前端检测传感器之间的原稿输送路径长度较短,为此,原稿后端通过后端检测器要早于原稿前端通过前端检测传感器。
上述问题不仅发生在原稿自动输送装置中,只要是从放置多页片材的片材放置部一张一张地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装置便有可能发生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该片材输送装置不仅能够缩短连续输送特殊片材时的纸间间隔,而且对于片材输送方向的长度充分小于上述特殊片材的片材,能够抑制该片材的纸间间隔增大。在此,特殊片材是指片材输送方向的长度稍短于规定长度的片材。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原稿读取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1)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包括:片材载置部,用于重叠放置多页片材;输送装置,与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的最上位片材相对设置,并且至少向被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最上位片材施加输送作用力;以及,分离装置,位于该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用于从该输送装置输送的片材中分离出一张片材,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部件:长度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片材载置台上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后端检测装置,用于在所述分离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的规定位置,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后端;前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该前端检测装置位于该后端检测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所述后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小于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而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大于该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该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长度方向长度稍小于所述长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规定长度;以及,控制装置,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被置于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时,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而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被置于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小于规定长度时,则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或者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
(2)根据(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分离片材的分离位置与所述前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所述特殊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的时刻,或者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的时刻,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装置开始实行下一页片材的输送。
(3)根据(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还具备离合装置,用于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或离开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所述分离装置具备输送片材的输送部件以及分离部件,该分离部件与该输送部件相接触形成分离夹持部,分离出一张片材,所述输送装置与所述前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所述特殊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当所述分离装置的输送部件开始输送片材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离开片材,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的时刻,或者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的时刻,控制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
(4)根据(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还具备输送异常判断装置,用于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当所述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而该后端检测装置未能在该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时,判断发生输送异常,在该输送异常判断装置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片材输送。
(5)根据(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L2<L1结构,L1为该分离位置与所述后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L2为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前端与所述分离装置进行片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具备模态设定装置,该模态设定装置可以在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输送方向长度不同的片材时,设定片材大小混合模态,当该模态设定装置被设定为所述片材大小混合模态时,每当下一页片材输送控制开始时,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所述控制装置在该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而且所述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时,控制在该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经过待机时间时,或者在该待机时间结束之前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该待机时间为从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后将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前端输送到所述分离位置所要的时间加上所需公差。
(6)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包括片材载置部,用于重叠放置多页片材;输送装置,与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的最上位片材相对设置,并且至少向被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最上位片材施加输送作用力;分离装置,位于该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具备片材的输送部件以及分离部件,该分离部件与该输送部件相接触形成分离夹持部,从该输送装置输送的片材中分离出一张片材;离合装置,用于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或离开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以及,控制装置,当所述分离装置的输送部件输送所述片材时,控制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离开所述片材,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部件:即,长度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片材载置台上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后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分离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的规定位置,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后端;第一前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该第一前端检测装置位于该后端检测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所述分离夹持部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该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长度方向长度稍小于所述长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规定长度;以及,第二前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该第二前端检测装置位于该后端检测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所述输送装置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所述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时,控制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输送,而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时,则控制在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或者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用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而且,当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时,则控制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并且控制在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或者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所述输送装置的原稿输送,而且,当所述后端检测装置在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时,则控制在所述输送装置接触到原稿的时刻,开始该输送装置的原稿输送。
(7)根据(6)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具备第一输送异常判断装置,用于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而该后端检测装置未能在该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时,判断发生输送异常,在该第一输送异常判断装置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片材输送。
(8)根据(6)或(7)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具备第二输送异常判断装置,用于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而该后端检测装置未能在该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时,判断发生输送异常,在该第二输送异常判断装置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片材输送。
(9)根据(4)、(7)、(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具有通知装置,用于在输送异常造成原稿输送停止时,发出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发生异常的通知。
(10)根据(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具有L2<L1结构,L1为该分离位置与所述后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L2为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前端与所述分离装置进行片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具备模态设定装置,该模态设定装置可以在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输送方向长度不同的片材时,设定片材大小混合模态,当该模态设定装置被设定为所述片材大小混合模态时,每当下一页片材输送控制开始时,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当该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而且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时,控制在该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经过第一待机时间时,或者在该第一待机时间到达之前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用所述离合装置时使得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该第一待机时间为从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后将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前端输送到所述分离位置所要的时间加上所需公差,而当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时,控制所述片材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且在该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经过第二待机时间时,或者在该第二待机时间到达之前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该第二待机时间为从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后将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前端输送到所述分离位置所要的时间加上所需公差。
(11)根据(1~4)、(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在输送所述片材载置部中位于最上位的原稿之前检测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在以后的原稿输送中根据最上位的原稿被输送之前的所述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原稿输送。
(12)根据(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设置检测片材长度的片材检测装置,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长度未达到规定长度,而所述片材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时,判断该原稿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
(13)根据(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长度检测装置能够检测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范围以内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当该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长度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下一页原稿的输送。
(14)根据(13)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长度时,所述控制装置以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来触发开始计数,当该计数值达到片材长度所对应的计数值时,控制下一页原稿输送开始。
(15)根据(13)或(14)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将所述长度检测装置设置为片材检测范围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倾斜。
(16)根据(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沿着片材输送方向设置多个所述长度检测装置。
(17)其次,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包括:原稿输送装置,用于输送作为片材的原稿纸;以及,读取装置,用于读取该原稿输送装置输送的原稿纸上的图像,其特征在于,用(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作为所述原稿输送装置。
(18)最后,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包括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部,该成像部用于根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图像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为(17)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本发明在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当前端检测装置检测片材的前端时,或者用后端检测装置检测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控制,据此,本发明可获得以下效果:对于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片材输送方向的长度稍短于规定长度的特殊片材,基于前端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开始下一页片侧的输送控制,而对于片材输送方向的长度充分短于特殊长度的特殊片材,则基于后端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开始下一页片侧的输送控制。
关于特殊大小的片材,由于其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大于后端检测装置与前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因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前端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控制,要早于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后端。为此,与不论片材大小均使用后端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控制相比,本发明能够缩短连续输送特殊片材时的片材间隔,提高该特殊片材的连续输送效率。
而对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充分小于上述特殊片材的片材,由于其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后端检测装置与前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因而,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后端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控制,要早于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前端。这样,本发明与在先申请的发明相同,与对于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以下的所有片材均在前端检测装置检测片材的前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控制相比,本发明能够缩小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上述特殊片材连续输送时的片材间距,其结果,抑止了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上述特殊片材连续输送时的效率下降。
进而,对于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片材的片材,本发明在后端检测装置来检测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控制,为此,与在先申请相同,不会发生重复输送,便于下一页片材的输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放大显示该复印机中的一部分成像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放大显示该成像部中以四台处理单元3K、3Y、3M、3C构成的串接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该复印机的扫描仪和ADF的斜视图。
图5是同时显示该ADF和扫描仪上部的放大图。
图6是该ADF整体的控制模块图。
图7是固定图像读取部的控制模块图。
图8是ADF的原稿设定部、分离输送部、定位部、回转部的部分示意图。
图9A和图9B是用于说明原稿载置台中设置了特殊大小(横向信纸)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原稿载置台中设置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原稿载置台中设置输送方向长度比图10所示的原稿更小的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在原稿载置台53上设置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13(图13A至图13B)是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连续输送时原稿载置台上的原稿的举动的示意图。
图15是异常检测处理控制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设定为原稿大小混合模态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17(图17A至图17B)是设定为原稿大小混合模态时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用线形传感器构成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ADF中包括原稿设定部、分离输送部、定位部、回转部的部分示意图。
图19A和图19B是用于说明用线形传感器作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的ADF中的原稿载置台上设置了特殊大小原稿时的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相对于原稿输送方向倾斜设置用线形传感器作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的机构示意图。
图21是在设置多个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的ADF中的原稿载置台上设置了特殊大小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在设置多个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的ADF中进行原稿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标记的说明:
1成像部,50图像读取单元,53原稿载置台,54原稿输送部,66一对中间辊,80捡拾辊,84供纸带,85分离辊,86一对拉出辊,100控制器,101捡拾升降电机,102供纸电机,108操作部,111主机控制部,113拉出电机,150扫描仪,500复印机,S1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2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3后端检测传感器,S4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57、58Aa、58b长度检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用于电子照相方式复印机(以下简称为复印机500)中时的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500的基本结构。
图1是复印机500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机500包括作为成像装置的成像部1、转印纸供给装置40、图像读取单元50。图像读取单元50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包括固定在成像部1上的扫描仪150、以及受其支持且作为片材输送装置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以下简称为ADF)51。
转印纸供给装置40具有以下部件,即两个供纸盒42,以多层设置放置在纸箱41内部;输纸辊43,将转印纸从供纸盒42中送出;分离辊45,分离输纸辊43送出的转印纸,并将转印纸送往供纸路径44,等等。此外,位于主机一方的主机方供纸路径37作为成像部1的输送路径上设有多个输送辊47等,用于输送作为片材的转印纸。供纸盒42中的转印纸被送往成像部1内的主机方供纸路径37中。
成像部1包括光写入装置2、形成黑(K)、黄(Y)、红(M)、青(C)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四台处理单元3K、3Y、3M、3C、转印单元24、纸输送单元28、定位辊对33、定影装置34、翻转装置36、主机方供纸路径37等。被设于光写入装置2内部的未图示激光二极管LED或LED等光源受到驱动后发射激光L,照射四台鼓形感光体4K、4Y、4M、4C,受到照射后,感光体4K、4Y、4M、4C表面上分别形成静电潜像,该潜像经过预定的显影处理,显影成为调色剂图像。
图2是放大显示一部分成像部1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放大显示以四台处理单元3K、3Y、3M、3C构成的串接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四台处理单元3K、3Y、3M、3C除使用的调色剂颜色不同以外,其他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图3中各标记之后省略了用于区别颜色的符号K、Y、M、C。
处理单元3K、3Y、3M、3C各自以包括感光体和设于感光体周围的各种装置在内、作为一个单元受到共同支持体支持的单元,可在成像部1上装卸。在一台处理单元3中的感光体4周围设有充电装置5、显影装置6、鼓形清洁装置15、消电灯22等。复印机500中四台处理单元3K、3Y、3M、3C沿着下述的中间转印带25的环形移动方向与该中间转印带25相对设置,构成所谓串接型布置。
感光体4使用在铝管等上涂敷具有感光性能的有机感光材料形成感光层的鼓形材料,此外还可以使用环形带等。
显影装置6用未图示包含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的双成分显影剂来对潜像进行显影,其中包括用于搅拌内部收纳的双成分显影剂、同时向显影套筒12提供该显影剂的搅拌部7、以及使得显影套筒12上载置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移动到感光体4上的显影部11。
搅拌部7的设置位置低于显影部11,其中包括两根互相平行设置的输送螺旋桨8、位于该螺旋桨8之间的隔板、以及设于显影盒9底面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
显影部11包括通过显影盒9的开口与感光体4相对设置的显影套筒12、固定于该显影套筒12内部的非转动的磁辊13、以及前端被设置为接近显影套筒12的刮片14等部件。显影套筒12为非磁性且可转动的筒形部件。磁辊13中从面对刮片14的位置开始、沿显影套筒12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磁极。这些磁极分别在转动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对显影套筒12上的双成分显影剂施加磁力,以此将搅拌部7送至的双成分显影剂拉向显影剂套筒12的表面,同时在显影套筒12的表面上形成沿着磁力线的磁刷。
随着显影套筒12的转动,在通过刮片14对面的位置时显影剂受到磁刷对其厚度适当限制,而后被送往面对感光体4的显影区域。施加于显影套筒12上的显影偏压与感光体4的静电潜像之间的电位差使得调色剂移动到静电潜像上实行显影。进而,形成磁刷并被载置于显影套筒12之上通过显影区域的双成分显影剂随着显影套筒12的转动返回显影部11,并受到磁辊13的磁极之间形成的反作用磁场的影响而脱离套筒表面,回到搅拌部7内部。在搅拌部7内部,根据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的检测结果,对双成分显影剂适量地补充调色剂。除了双成分显影剂以外,显影装置6还可以使用不含磁性载体的单成分显影剂。
鼓清洁装置15采用以弹性体构成的清洁片16受到推压与感光鼓4接触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出于提高清洁性能的目的,本实施例中采用以外周表面接触感光体4的接触导电性毛刷17的方式。该毛刷17可按图中箭头方向转动自如,同时还兼有从未图示固态润滑剂上刮取润滑剂粉末以涂敷到感光体表面的功能。毛刷17上设有被施加了偏压的金属电场辊18,该电场辊18被设置为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方向转动自如,该电场辊18推触刮刀19前端。电场辊18朝相反方向接触毛刷17,而且一边转动一边受到偏压施加。毛刷17上吸附的调色剂移动到该电场辊18上,而后,被刮刀19从电场辊18上刮落到回收螺旋桨20上。回收螺旋桨20将回收调色剂送往鼓清洁装置15中位于与图面相垂直的方向上的端部,转交到外部的再利用输送装置21。再利用输送装置21将收到的回收调色剂送往显影装置6以重新利用。
消电灯22用光照射感光体4表面进行消电。充电装置5对经消电之后的感光体4表面均匀充电,而后光写入装置2进行光写入处理。复印机500中采用被施加了充电偏压的充电辊作为充电装置5,该充电辊为一边与感光体接触一边转动,同样也可以采用以非接触方式对感光体4进行充电处理的电晕充电器等充电装置。
上述图2所示的四台处理单元3K、3Y、3M、3C中的感光体4K、4Y、4M、4C均以上述处理形成K、Y、M、C调色剂图像。
转印单元24位于四台处理单元3K、3Y、3M、3C下方,其中以多个辊架设的中间转印带25按照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作环形转动,同时接触感光体4K、4Y、4M、4C,这样,感光体4K、4Y、4M、4C与中间转印带25之间的接触部构成K、Y、M、C用的初级转印夹持部。在该K、Y、M、C用的初级转印夹持部附近,位于中间转印带25圈内的初级转印辊26K、26Y、26M、26C分别将中间转印带25推向感光体4K、4Y、4M、4C。这些初级转印辊26K、26Y、26M、26C分别受到未图示电源对其施加初级转印偏压,为此,各个K、Y、M、C用的转印夹持部中形成初级转印电场,使得感光体4K、4Y、4M、4C上的调色剂图像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25上。中间转印带25随着图示顺时针方向上的环形移动,依次通过各个K、Y、M、C用的初级转印夹持部,此时中间转印带25的环外表面上依次重复受到初级转印调色剂图像。通过重复受到初级转印,该中间转印25环外表面上形成四色重合的调色剂图像(以下称为四色调色剂图像)。
转印单元24的下方设有输纸单元28,其中环形输纸带29架设于驱动辊30和次级转印辊31之间进行环形移动。中间转印带25和输纸带29被夹在该输纸单元28的次级转印辊31和转印单元24的下部张架辊27之间。为此,中间转印带25的环外表面与输纸带29的环外表面相接触,构成次级转印夹持部。次级转印辊31受到未图示电源对其施加次级转印偏压,而转印单元24的下部张架辊27接地,从而在次级转印夹持部中形成电场。
一对定位辊33位于次级转印夹持部右方。该一对定位辊33的定位夹持部入口附近设有未图示定位辊传感器。该定位辊传感器检测到从输纸装置40被送往定位辊对33的转印纸P前端之后,在规定时间内停止转印纸P输送,而后转印纸P前端接触定位辊对33的定位夹持部,用以调整转印纸P的姿势,以备同步成像。
在转印纸P的前端接触到定位夹持部后,定位辊对33配合获得转印纸P与中间转印带25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同步的时刻,重新开始驱动辊对转动,将转印纸P送往次级转印夹持部。在次级转印夹持部中,中间转印带25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受到次级转印电场以及夹持压力的作用,一次性地次级转印到转印纸P上,该四色调色剂图像在转印纸P的白色映衬下成为全彩色图像。而后转印纸P通过次级转印夹持部,离开中间转印带25,受到输纸带29环外表面的保持,并伴随该输纸带29的环形移动而被送往定影装置34。
在通过次级转印夹持部的中间转印带25环外表面上剩下未能在次级转印部中转印到转印纸P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带清洁装置32中的清洁部件接触中间转印带25,刮去该转印残留调色剂。
由定影装置34输送的转印纸P在定影装置34内部受到加压加热,从而使得全彩色图像固定到转印纸P上。而后转印纸P被从定影装置34送往排纸辊对35,由排纸辊对35排出到机外的排纸盘501上。
在先前显示的图1中,输纸单元28以及定影装置34下方设有转印纸翻转装置36,利用该翻转装置36进行双面打印时,单面图像定影处理结束后的转印纸P在输送途中经转换勾转换而被送往翻转装置36一方,翻转后再次进入次级转印夹持部。这样另一面上也进行次级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而后被排出到排纸盘501上。
包括固定在成像部1上的扫描仪150以及固定在该扫描仪150上的ADF51在内的图像读取单元50中具备固定读取部和移动读取部152,移动读取部152设置于被固定在扫描仪150箱体上壁上的第二原稿玻璃板的正下方,与原稿MS相接触,其中以光源、反射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可在图中左右方向上移动。在使得光源系统从图中的左侧向右侧移动的过程中,从光源发射的光束受到放置在第二接触玻璃板155上的原稿MS的下表面反射后,经由多个反射镜入射到被固定在扫描仪150上的图像读取传感器153中。
另一方面,图像读取单元50作为固定读取部,包括扫描仪150内部的第一固定读取部151和ADF51内部的第二固定读取部95。第一固定读取部151包括光源、反射镜CCD等图像读取传感器等,该第一固定读取部151位于被固定在扫描仪150箱体上壁上的第一接触玻璃板154的正下方。由ADF51输送原稿MS通过第一接触玻璃板154时,光源发射的光束依次受到原稿MS第一面的反射,经由多个反射镜后入射到图像读取传感器153。这样在扫描原稿MS的第一面时便不需要移动以光源以及反射镜构成的光学系统。第二固定读取部95扫描通过第一固定读取部151之后的原稿MS的第二面。
ADF51设置在扫描仪150上,该ADF51的主盖52上保持了用于载置读取前原稿MS的原稿载置台53、以及用于堆栈读取后原稿MS的原稿堆栈台55等。如图4所示,主盖52借助于固定在扫描仪150上的铰链159受到支持,可作上下摇动,该摇动使其能够进行开闭动作,在打开状态下,露出扫描仪150上表面的第一接触玻璃板154以及第二接触玻璃板155。对于单边装订的书本等单边装订原稿,由于无法将原稿一张一张分开,因此无法用ADF51输送。对于单边装订原稿,如图4所示地打开ADF51,而后翻到需要读取的页数,将该页向下置于第二接触玻璃板155上,而后关闭ADF1,由扫描仪150中图1所示的移动读取部152来读取该页图像。
而对于单纯重叠多页独立原稿MS的原稿叠,则可用ADF1来一页一页地自动输送该原稿MS,同时由扫描仪150内部的第一固定读取部151以及ADF51内的第二固定读取部95来依次读取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将原稿叠设定到原稿载置台53上后,按动操作部108的开始复印键158,ADF51便将被置于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叠中的原稿MS从上至下地依次送往原稿输送部54内部,并翻转后送往原稿堆栈台55。在该输送过程中,原稿MS被翻转之后立刻通过扫描仪150上的第一固定读取部151。此时,原稿MS的第一面图像被扫描仪150的第一固定读取部151读取。
下面说明ADF51。
图5是同时显示ADF51的要部结构和扫描仪150上部的放大图。ADF51包括原稿设定部A、分离输送部B、定位部C、回转部D、第一读取输送部E、第二读取输送部F、排纸部G、以及堆栈部H等。在本实施方式中,ADF51的原稿输送部54包括从位于分离输送部B下游作为后端检测装置的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位置到读取入口辊对90为止的原稿MS输送路径的部分。
原稿设定部A包括作为片材载置部的原稿载置台53等,置于其中的原稿叠第一面向上。分离输送部B用于将置于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叠一张一张地分离为原稿MS并输送该原稿MS。定位部C用于对原稿MS进行调整,一时性地碰触被送至的原稿MS,而后送出该原稿MS。回转部D具有C字形弯曲输送部,原稿MS在该弯曲输送部内一边回转一边上下翻转,使原稿MS的第一面改变为向下。第一读取输送部E一边输送第一接触玻璃板154上的原稿MS,一边让扫描仪150内的第一固定读取部151从第一接触玻璃板154下方读取原稿MS的第一面。第二读取输送部F一边使位于第二固定读取部95下方的第二固定辊96输送原稿MS,一边让第二固定读取部95读取读取原稿MS的第二面。排纸部G在前后两面的图像被读取之后将原稿MS排出到堆栈部H。堆栈部H用于将原稿MS堆栈到原稿堆栈台55上。
图6是ADF51整体的控制模块图。ADF51的控制装置即控制部包括用于驱动原稿输送动作的驱动部的各台电机101~105、113~115、各种传感器部、固定图像读取部300(第一固定读取部151或第二固定读取部95)以及控制一系列动作的控制器100等。
图7是固定图像读取部300的控制模块图。如该图所示,固定图像读取部300包括LED阵列以及荧光灯或冷阴极管等构成的光源部200。在主扫描方向(对应于原稿宽度方向)排列多个传感器芯片201,分别连接各个传感器芯片201的多个OP放大电路202、分别连接各个OP放大电路202多个A/D转换器203。进而包括图像处理部204、帧存储器205、输出控制电路206、以及I/F电路207等。
传感器芯片201具备被称之为等倍密度图像传感器的光电转换元件和聚光透镜。在未图示原稿进入固定图像读取部300的读取位置之前,控制器100向光源部200发送点灯ON信号。据此,光源部200点灯,照射未图示原稿的第二面。原稿第二面反射的反射光在多个传感器中借助于聚光透镜汇聚到光电转换元件,被作为图像来读取。各个传感器芯片201读取的图像信息通过OP放大电路放大后,由A/D转换器203转换为数字图像信息。这些数字图像信息被输入图像处理部204施加阴影补偿等处理后,暂时保存到帧存储器205中。而后,输出控制电路206将图像数据转换成主机控制部111能够接受的数据形式后,该数据经由I/F电路107被输入主机控制部111。此外,控制器100发送用于通知原稿前端到达固定图像读取部300的读取位置的时刻(该式可以后的图像数据作为有效数据处理)的时刻信号、光源点灯信号、以及电源。
需要读取的原稿MS以第一面向上的状态设置于原稿载置台53上,原稿载置台53包括支持原稿前端部并根据原稿MS叠厚度可在图中的箭头a、b方向摇动的可动原稿台53b、以及支持原稿后端的固定原稿台53a。此时,原稿MS在原稿载置台5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原稿MS的输送方向、且垂直于图面)的两端分别碰触到未图示侧导件,使原稿MS在宽度方向得到定位。
这样,位于可动原稿台53b上方的可摇动操作杆即装填器62向上推动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MS,随着该推动,原稿设定传感器63检测到设置了原稿MS,该检测信号被送往控制器100。而后控制器经由接口电路I/F107被送往图像读取单元50的主机控制部111。
固定原稿台53a中设有用于检测原稿MS输送方向长度的反射型光传感器、或多个原稿长度传感器(S4、57、58a、58b),该原稿长度传感器以即便只有一页原稿也能够检测到的执行器类型的传感器构成。用这些原稿长度传感器可大致判断原稿MS在输送方向的长度(至少需要设置能够判断同一原稿大小的纵向或横向的传感器)
可动原稿台53b的上方设有用以作为输送装置的捡拾辊80。
底板上升电机105驱动离合装置即凸轮机构,使得可动原稿台53b在图中的箭头a、b方向上摇动。当装填器62或原稿设置传感器63检测到原稿MS被设置到原稿载置台53上后,控制器100使底板上升电机105正转,使得可动原稿台53b上升,用以提升原稿叠中的最上表面与捡拾辊80相接触。
捡拾辊升降电机101驱动离合装置即凸轮机构,使得作为输送装置的捡拾辊80可在图中的箭头c、d方向上摇动。可动原稿台53b上升使得捡拾辊80受到被置于该可动原稿台53b上的原稿MS的上表面的推动而按箭头c方向上升。检测该可动原稿台53b上升的台上升传感器59检测到可动原稿台53b升到上限。由此,捡拾辊升降电机101和底板上升电机105同时停止。经过反复供纸后原稿上表面位置下降,如果台上升检测传感器59不再检测到该上表面,此时可使得可动原稿台53b台上升到传感器59能够重新检测到上表面。反复实行上述控制,可使得原稿叠的上表面位置始终保持在适于供纸的高度。
通过操作部108按下复印开始键158后,主机控制部111经由I/F107向ADF51的控制部即控制器100发送原稿供纸信号。这样,供纸电机102驱动捡拾辊80转动,从原稿载置台53上捡拾几页原稿MS(在理想情况下捡拾一页)。捡拾辊80的转动方向为向供纸口48输送位于最上面的原稿MS的方向。
由捡拾辊80送出的原稿MS进入分离输送部B,并被送到与输送部件即供纸带84相接触的位置上。该供纸带48受驱动辊82和从动辊83拉架,并随着驱动辊82的转动而按图中顺时针方向作环形移动。
分离辊85作为分离部件,受供纸电机102的正转驱动而按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该分离辊85接触于供纸带84的下部拉设面,形成分离夹持部作为分离位置。在该分离夹持部中,供纸带84表面向供纸方向移动。与此相对,分离辊85表面趋于向与供纸辊相反方向移动,但是分离辊85的驱动传达部上设有未图示转矩限制器,当供纸方向上的作用力大于转矩限制器的转矩时,分离辊85的转动方向为向供纸方向作表面移动。分离辊85以规定压力接触分离辊85,在直接接触供纸带84时随着供纸带84转动,而在一页原稿MS被夹持在分离夹持部中时则随着原稿MS转动。但是,当分离夹持部中夹持多页原稿MS时,带动转动的作用力需要小于转矩限制器的转矩,因而将分离辊85的转动方向设定为按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该转动方向与受带动而转动的带动转动方向相反,为此,位于最上面以下的原稿MS受到分离辊85对其施加与供纸方向相反方向移动的作用力,由此最上面的原稿MS与位于其下的多页原稿得以分离,防止发生原稿重复输送的。
在供纸带84或分离辊85的作用下被分出的一页原稿MS进入定位部C后,由供纸带84进一步输送,在接触传感器72检测到该原稿MS的前端后更进一步输送该原稿MS,使其碰触到一对处于停止状态的拉出辊(pullout roller)86。而后从接触传感器检测到原稿MS前端起计时,经过规定时间的驱动之后停止供纸电机10的2驱动。这样,原稿MS从接触传感器72的检测位置开始被输送规定的距离,其结果,原稿MS以规定的弯曲量碰触在一对拉出辊86上,在此状态下,供纸带84停止输送原稿MS。
当接触传感器72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时,驱动捡拾升降电机101转动,以使得捡拾辊80从原稿MS上表面退出,而仅用供纸带84的输送作用力来输送原稿MS。由此,原稿MS的前端进入一对拉出辊86构成的夹持部以进行歪斜补偿,调整前端。
如上所述,一对拉出辊86不但具有歪斜补偿功能,而且用于将分离后经过歪斜补偿的原稿MS送至中间辊对66,一对辊中的一方受到拉出电机113驱动。除此之外,还可以不设拉出电机113,通过供纸电机102的反转来驱动该一对拉出辊86中的一方。此时,构成为拉出辊86不受到捡拾辊80以及驱动辊82的驱动。
由一对拉出辊86输出的原稿MS通过原稿宽度传感器73的正下方。原稿宽度传感器73为沿着原稿宽度方向、即垂直于图面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用反射型光传感器等构成的纸张检测传感器,根据由哪一个纸张传感器检测到原稿MS,来检测原稿MS在宽度方向的大小。原稿MS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可根据接触传感器72检测到原稿MS的前端、到该接触传感器72检测到原稿MS的后端通过即不再检测到原稿MS的期间中的电机脉冲来检测。
在一对拉出辊86以及一对中间辊66的驱动下,原稿MS被送入由一对中间辊66和一对读取入口辊90输送的回转部D。
一对中间辊66构成为传送驱动一对拉出辊86的拉出电机113以及驱动一对读取入口辊90的读取入口电机114双方的驱动,其转动速度取决于双方中转动速度较快一方的电机驱动。
图像读取单元50中,在以一对拉出辊86和一对中间辊66的转动来驱动原稿MS从定位部C送到回转部D的期间中,将定位部C中的输送速度设定为大于第一读取输送部E中的输送速度,用以缩短原稿MS送往第一读取输送部E的处理时间。此时,一对中间辊66以一对拉出辊86为驱动源进行转动。
读取入口传感器67检测到原稿MS前端后,为了在原稿MS前端进入一对读取入口辊90构成的夹持部之前,将原稿MS的输送速度调整为与第一读取输送部E中的输送速度相同,拉出电机113开始减速。与此同时,正转驱动读取入口电机114和读取电机103。读取入口电机114正转,驱动一对读取入口辊90按输送方向转动驱动,而读取电机103正转,驱动一对读取出口辊92以及一对第二读取出口辊93分别按输送方向转动驱动。
而后,原稿MS被从回转部D送往第一读取输送部E,当定位传感器65检测到该原稿MS前端后,控制器100在规定时间内使各个电机的驱动减速,以在规定距离内减小原稿MS的输送速度。而后控制器100控制第一固定读取部151让原稿MS暂时停止在第一读取位置400的前面,同时,通过I/F107向主机控制部111发送停止信号。
接着,控制器100收到主机控制部111发送的读取开始信号后,控制读取入口电机114以及读取电机103的驱动,用以在定位停止的原稿MS前端在到达第一读取位置400之前,将输送该原稿MS的输送速度提高到规定的输送速度。为此,在原稿MS被送往第一读取位置400的途中输送速度不断增加。而后,基于读取入口电机的脉冲计数算出的原稿MS前端到达第一读取位置400的时刻,控制器100向主机控制部111发送表示原稿MS的第一面的副扫描方向有效图像区域的门信号。在原稿MS后端离开第一读取位置400的期间中持续发送该信号,由此第一固定读取部151读取原稿MS第一面。
经过第一读取输送部E的原稿MS进一步通过一对读取出口辊92的夹持部,后的,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该原稿MS前端,进而,通过第二读取输送部F被送往排纸部G。
对于仅需读取原稿MS单面(第一面)的单面模态,不需要第二固定读取部95对原稿MS的第二面的读取。此时,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原稿MS前端后,排纸电机104开始正转驱动,驱动一对排纸辊94中位图中上方的排纸辊按反时针方向转动。根据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原稿MS前端之后的排纸电机104的脉冲计数,计算原稿MS后端离开一对排纸辊94的夹持部的时刻。而后根据该计算结果,在原稿MS后端离开一对排纸辊94的夹持部之前,降低排纸电机104的驱动速度,以使得原稿MS以不致冲出原稿堆栈台55的速度排纸。
另一方面,在需要读取原稿MS正反两面(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双面模态的情况下,排纸传感器61检测到原稿MS前端后,根据读取电机103的脉冲计数,来计算原稿MS到达第二固定读取部95的时刻。基于该时刻,控制器100向主机控制部111发送表示原稿MS第二面中副扫描方向的有效图像区域的门信号。。在原稿MS后端离开第二固定读取部95的第二读取位置的期间中持续发送该信号,由此第二固定读取部95读取原稿MS第二面。
在设定双面模态或单面模态时,既可被置于原稿载置台53上的所有原稿设定为相同模态,也可针对各页原稿,如第一页、第二页……第n页作不同设定,例如,在10页原稿中,设定第1页和第10页为双面模态,其他页为单面模态。
作为读取装置,第二固定读取部95采用紧贴型图象传感器(CIS)。出于防止附着在原稿上的糊状异物吸附到读取面上引起纵向读取线条的发生,对读取面实行表面涂敷处理。另外,在隔着原稿MS通过的输送路径与第二固定读取部95相对的位置上,从非读取面(即第一面)一侧设置一对支持原稿MS的第二读取辊96,该第二读取辊96作为原稿支持部件,用于抑制第二固定读取部95造成原稿MS在第二读取位置上发生上浮,同时还起到用于在第二固定读取部95中取得阴影数据的白基准部的作用。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从提高效率或便于纸张间隔控制的观点出发,在上一页原稿离开分离位置即分离夹持部后立刻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是最理想的。这样能够延长在一对拉出辊86上的停止时间,通过控制该停止时间,来控制纸张间隔,便于实行效率的提高和纸张间隔控制。
在现有技术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为了在上一页原稿离开分离位置即分离夹持部后立刻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希望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尽量设置到接近分离夹持部的位置,但是出于以下理由,该设定方式难以实现。即,在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尽量设置到与分离夹持部相接近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上一页原稿后端通过分离夹持部之前下一页原稿前端走出夹持部的情况,下一页原稿前端面向后端检测传感器S3,从而该后端检测传感器S3无法检测到上一页原稿的后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原稿前端碰到拉出辊之后,在规定时间内驱动供纸电机102,使原稿MS以规定弯曲量推压在一对拉出辊86上,用以进行歪斜补偿。为此,如图5所示,在分离夹持部附近需要有供原稿MS弯曲的空间。其结果,分离夹持部附近的原稿输送路径将不稳定。因此,如果在分离夹持部附近设置后端检测传感器S3,则可能无法以良好的精度来检测原稿后端,而要得到良好的原稿后端检测精度,则后端检测传感器S3需要离开分离夹持部一定距离。
另外,对于原稿上形成打孔等会引起传感器暂时陷入非检测的原稿实行以下控制,以避免发生后端检测传感器S3误认为检测到原稿后端。该控制具体为,即使后端传感器S3没有检测到原稿,也不马上判断检测到原稿后端,而是在后端传感器部未能检测到原稿之后经过规定时间,确认到传感输出依然没有返回检测状态后,才判断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可见,在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触发控制下一页原稿的输送开始的装置中提高效率是有限的。
对此,在先申请中提出,为了提高特殊大小原稿(横向A4或横向信纸)的效率,设置前端检测传感器,对于大小在特殊大小的原稿以下时,用该前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的开始。但是,在先申请中发现,对于原稿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如果用前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的开始,则此时的效率相比于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来触发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的开始时的效率有所下降。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原稿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采用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接过来触发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的开始的结构。以下针对该本发明的特征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8是ADF51的原稿设定部A、分离输送部B、定位部C、回转部D的部分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ADF51具有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用于作为检测原稿MS前端的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此外,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的原稿输送方向上游,设置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用以作为检测原稿MS前端的第二前端检测装置。进而具有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其作为长度检测装置,用以检测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MS的大小,判断该原稿MS大小是否是需要提高效率的对象大小(以下称为特殊大小)。
上述特殊大小的原稿为使用率较高、来自用户的提高效率的要求较多的原稿,如横向信纸,因此。上述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设置为,以恰好不能被检测到特殊大小原稿得输送方向的长度、如横向信纸216mm的位置为基本位置,进而考虑到检测误差,在该基本位置上加上公差(+α)。可以将用户要求的原稿大小设定为特殊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横向信纸”为特殊大小。
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为第一前端检测装置,该传感器S1被设置在能够确保当其检测到特殊大小(横向信纸)的原稿前端时该特殊大小的原稿的后端已离开分离夹持部的位置。换言之,传感器S1位于输送路径下游,从分离夹持部开始,长度为特殊大小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例如216mm)和所需公差的合计的位置。对于上述公差,可以考虑下一页原稿前端从分离夹持部向下游突出,将该突出量作为公差加入上述长度。此外,该公差还考虑到例如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的检测误差等。
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为第二前端检测装置,该传感器S2被设置在能够确保当其检测到特殊大小(横向信纸)的原稿前端时该特殊大小的原稿的后端已离开捡拾辊80接触原稿的接触部的位置。换言之,传感器S2位于输送路径下游,从捡拾辊80开始,长度为特殊大小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例如216mm)和所需公差的合计的位置。对于此时的公差,可以考虑捡拾辊开始下降传感器S2的检测误差等来决定。
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以及后端检测传感器S3均为反射型光传感器,在检测到原稿时,向控制器100发送ON信号,在未检测到原稿时向控制器100发送OFF信号。控制器100收到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或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等发送的信号为ON信号时,判断检测到原稿前端。这在监视OFF信号转为ON信号的时刻时,如果因处理延迟而未能发现转换为ON的时刻,将无法进行此后的处理。相反,在监视是ON信号还是OFF信号时,如果判断检测到原稿前端,此时即便因处理延迟而未能发现转换为ON的时刻,也能够以该延迟来进行控制。另外,考虑到被输送的原稿为打孔原稿等存在开孔的原稿,在以规定量输送原稿期间中持续收到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OFF信号时,控制器100判断检测到原稿后端。但是,后端检测需要判断是原搞到来之前的OFF信号,还是原稿离开后的OFF信号。对此,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从ON信号转换为OFF信号为触发,监视在以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OFF信号是否持续,用以监视是否是原稿离开后的OFF信号。但是,与上述相同,如果因处理延迟而未能发现转换到OFF信号的时刻,将无法进行此后的处理。为此,控制器100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变成为ON信号后,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是否为OFF信号,如果检测到OFF信号,则基于供纸电机的驱动信号(例如脉冲数)检测原稿的输送量,并监视在以规定输送量输送的器件中OFF信号是否持续。为此,即便因处理延迟而未能发现OFF信号转换时刻,也能够在该延迟的情况下控制后端检测。而在以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变成为ON信号时,控制器100重新监视在以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是否持续为OFF信号。
图9是用于说原稿载置台53中设置了特殊大小(横向信纸)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当原稿载置台53中设置特殊大小(横向信纸)的原稿时,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恰好处于非检测。开始输送该特殊大小的原稿后,如图9A所示,在原稿后端离开后端检测传感器S3之前,原稿前端以到达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此时,如图9A所示,原稿后端位于离开捡拾辊80对面的位置。为此,对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即便开始下降捡拾辊80,捡拾辊80也不会接触到上一页原稿。这样,在输送特殊大小的原稿时,以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开始捡拾辊80下降,这与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时刻开始捡拾辊80下降相比,能够进一步缩小纸张间隔。
如图9B所示,在原稿后端离开后端检测传感器S3之前,原稿前端到达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此时,如图9所示,原稿后端位于较分离夹持部稍后的下游位置。此时离开分离夹持部的原稿后端的位置为,即便下一页原稿前端从分离夹持部突出,其前端也不会与上一页原稿的后端重复。因此,对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可以以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来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而不会发生重复输送,这与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并开始原稿输送相比,缩小了输送时的纸张间隔。
图10是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横向信纸)的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在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时,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为非检测。如图10所示,当开始输送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横向信纸)的原稿后,在原稿前端到达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之前原稿后端已离开后端检测传感器S3。为此,对于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与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来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相比,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后端的时刻来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能够进一步缩短输送时的纸张间隔。
图11是用于说明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输送方向长度比图10所示的原稿更短的原稿时的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所示的原稿被放置到原稿载置台53上时特殊长度检测传感器S4也同样为非检测。在输送这种原稿时,在原稿前端到达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之前,该原稿的后端已离开后端检测传感器S3。这类原稿与特殊大小的原稿相同,若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开始捡拾辊80下降,且在检视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开始原稿输送,则纸张间隔将变得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与基于用传感器S1和S2的前端检测来分别开始捡拾辊下降和开始下一页原稿输送相比,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时刻来开始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且在捡拾辊80碰到原稿载置台53中的下一页原稿后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能够缩短纸张间隔。
图12是用于说明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大于特殊大小(横向信纸)的原稿时的原稿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在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大于特殊大小(横向信纸)的原稿时,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原稿。
此时如图12所示,在原稿前端离开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时,原稿仍然位于捡拾辊80对面位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这种情况与特殊大小的原稿相同,如果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开始捡拾辊80下降,则捡拾辊8下降,并接触到上一页原稿。这样捡拾辊80将成为输送阻力,造成上一页原稿发生歪斜。进而,在捡拾辊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开始原稿输送会引起发生重复输送。因此,对于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当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后,开始捡拾辊80下降,而后并在捡拾辊80接触到原稿后,开始输送下一页原稿,这样便能够避免上一页原稿在输送中出现歪斜或发生重复输送。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下一页原稿的控制。
图13是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流程图。
如图13所示,首先在S1中,检测主机控制部111通过I/F107要求公职开始指令是否到达,如果指令已到达(S1的是)则进入S2,确认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输出。如果特殊大小长度传感器S4不是非检测,即传感器S4检测原稿(S2中的否),则直接进入S5,在S5中,控制器100作为控制装置,判断被置于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大小为特殊大小以上,并设定用原稿前端检测进行输送控制无效。
另一方面,当不用特殊大小长度传感器S4检测原稿时(S2的是),进入S3,检测上述位于上述特殊大小长度传感器S4的输送方向上游的原稿长度传感器57、58a、58b是否作为片材检测装置对原稿进行检测。不用上述特殊大小长度传感器S4,而用上述位于上述特殊大小长度传感器S4的输送方向上游的原稿长度传感器57、58a、58b检测原稿,其理由如下。即,原稿载置台53中可能放置弯折或有皱折的原稿。此时,带有皱折的部分会从原稿载置台53上浮起。而如果该皱折部分恰好位于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对面,则该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可能不检测原稿。其结果,尽管在原稿载置台53中放置了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却有可能被误认为放置了输送方向长度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为了避免发生上述误检测,采用上述位于特殊大小长度传感器S4的输送方向上游的原稿长度传感器57、58a、58b来检测原稿。
上述原稿长度传感器57、58a、58b检测原稿时(S3的否),进入步骤S5,在步骤S5中,控制器100判断被放置在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在特殊大小原稿以上,并设定用原稿前端检测进行输送控制无效。相反,原稿长度传感器57、58a、58b不检测原稿时(S3的是),则进入步骤S4,判断原稿载置台53中放置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特殊大小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并设定原稿前端检测有效。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不用特殊大小长度传感器S4,而利用设置在输送方向上游的原稿长度传感器57、58a、58b,根据包括该原稿长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在内的检测结果来检测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小于特殊大小,从而在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内存在皱折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到该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小于特殊大小。
接着,如上所述,在用原稿前端检测进行输送控制为有效或无效的设定结束后进入步骤S6,开始送原稿载置台53中位于最上位的原稿。
在步骤S7中,判断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是否检测原稿前端以及前端检测传感器是否有效。在前端检测无效时,如果被输送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如先前示出的图12,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时,该原稿端位仍然位于捡拾辊80的输送方向上游,在这种情况下,设定前端检测无效(S7的否),而后在步骤S8中,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原稿后端(步骤S8的是),当传感器S3检测到后端后,进入步骤S9,开始下降捡拾辊80。具体为,控制器100在以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是否持续为OFF信号,如果在原稿后端离开并在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OFF持续发送OFF信号,则判断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据此,捡拾辊80不再接触上一页原稿,避免造成上一页原稿歪斜等。而后,如果捡拾辊80下降结束,并接触到下一页原稿(S13的是),则进入步骤S14中,控制器100使得供纸电机正转,以驱动捡拾辊80和供纸带84转动,开始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这样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便不会发生重复输送。关于捡拾辊80下降是否结束的判断,可以利用判断捡拾升降电机101开始驱动后是否经过一定时间等方法、传感器检测方法、或者两者结合的方法等公知技术来判断。
而当前端检测传感器为有效设定时,则需要同时监视后端传感器S3以及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步骤S7、S8)。具体为在以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是否持续为OFF信号,并监视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是否为ON信号。根据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持续为OFF信号(步骤S7为否)的监视结果,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步骤S8为是),或者检测到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的ON信号,并用该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步骤S7为是),则进入步骤9,开始下降捡拾辊80。而在先前图11所示的原稿时,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前,后端检测传感器S3以检测到原稿后端。为此,对于输送图11所示的原稿,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下降开始。而后,如果捡拾辊80下降结束,并接触到下一页原稿(S13的是),则进入步骤S14中,控制器100使得供纸电机正转,以驱动捡拾辊80和供纸带84转动,开始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这样,抑止输送图11所示的原稿时的纸张间隔增加。
而在先前图10所示的原稿或特殊大小的原稿的情况下,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已检测到原稿前端(步骤S7中的是)。针对图10所示或特殊大小之类的原稿,以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的下降开始。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已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情况下(步骤S7的是),进入步骤S17,开始将要在以下叙述的异常检测处理。
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已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情况下,控制器100同时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和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步骤S10、S12)。具体为,在以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是否持续为OFF信号,并监视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是否为ON信号。根据以规定量输送原稿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持续为OFF信号的监视结果,在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后端(步骤S12为是),或者检测到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的ON信号,且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步骤S10为是)后,控制器100开始下一页原稿供纸动(步骤S14)。而对于如先前图10所示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前,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原稿后端(S10为否、S12为是)。为此,在输送图10所示的原稿时,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下降,在捡拾辊80下降结束后(步骤S13的是),开始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这样,相比于也能够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的检测结果触发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的开始,能够缩短纸张间隔。
另一方面,对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横向信纸),如先前图9B所示,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已检测到原稿前端(S10的是),为此,在输送特殊大小的原稿时,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在一般情况下,捡拾辊80的下降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前结束(步骤S13的是),此时,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时刻开始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步骤S14)。这样,相比于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可以缩短纸张间隔。此外,对于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已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情况下(步骤S10的是),进入步骤S18,开始将要在以下叙述的异常检测处理。
在步骤S15中,判断是否存在下一页原稿,如果存在下一页原稿(S15为是),则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为ON信号,在步骤S16中,如果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前端(S16的是),则返回步骤S7,重复S7以后的步骤。这样,在确认到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为ON信号之后实行步骤S7以后的处理,控制器100只需要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在规定期间中保持为OFF信号,便能够判断该后端检测传感器S3是否检测到原稿后端。据此,与监视规定期间中的OFF信号相比,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信号从ON转换为OFF的时刻来作为触发,即使因处理延迟而未能发现该转换时刻,也能够在延迟的情况下进行输送控制。
本实施方式对于存在下一页原稿的情况,在开始下一页原稿输送之前,不用长度检测传感器S4、57、58a、58b进行检测,而根据输送原稿载置台83上位于最上位原稿之前的检测信息,来进行第二页原稿以后的输送控制。这是因为在原稿连续输送中,原稿载置台53中剩下的原稿可能受到拉动而移动到分离夹持部中,其结果,对于以下大小的原稿,即该原稿在原稿载置台53中时,其后端在输送方向上游与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相距一距离,该距离小于图9所示的原稿设定位置与分离夹持部之间的长度L2,对于这种大小的原稿,如果原稿叠中剩下的原稿移动到分离夹持部中,则如图14所示,即便该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原稿,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也会成为非检测,此时,控制器100判断该原稿输送方向长度小于特殊大小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其结果,尽管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但前端检测却被设定为有效,致使发生重复输送。为此,本实施方式仅在输送最上位原稿之前用长度检测传感器S4、57、58a、58b来检测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在此之后,不改变前端检测的有效/无效设定。由此防止了重复输送和歪斜的发生。
下面说明图13的控制流程中线时的异常检测处理。
当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为非检测且设定前端检测有效时,在用传感器S1、S2检测原稿前端之后的规定时间以内,后端检测传感器S4将检测原稿后端。为此,在输送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时,如果该后端检测传感器S4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仍然不检测原稿后端,则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可能发生故障或误检测而未能检测到该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然而如上所述,在输送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时,如果未将前端检测设为无效,则可能发生原稿歪斜或重复输送。对此,本实施方式通过实行异常检测处理,在前端检测有效时检测是否输送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以此来检测输送异常。
图15是异常检测处理控制的流程图。
在前端检测有效、且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或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时提取该流程,并与图13所示的控制流程平行处理。
首先,在步骤S21中,在受到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或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的触发,开始异常检测处理控制之后,取得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或拉出电机113)的驱动脉冲计数,并将其作为基准值保存到控制器100的存储器中。而后在步骤S22,控制器100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如果在将目前的驱动脉冲数增加到基于基准脉冲计数的规定值(Th)之前,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S22的是),则进入步骤S24,控制器100判断原稿输送正常。
相反,如果后端检测传感器S3未检测到原稿后端(S22的否),而且进一步在步骤S23中,增加目前的驱动脉冲数,使其达到基于基准脉冲计数的规定值(Th)以上,也未检测到原稿后端(S23的是),则进入步骤S25,无视前端检测有效,而判断被输送的原稿其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并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此时,由于可能发生原稿歪斜或重复输送,因此在步骤S26中,停止用于原稿输送的各台驱动电机,停止原稿输送。而后在步骤S27中,通过I/F107通知主机控制部111判断发生异常,对此,主机控制部111根据该通知要求操作部108显示警告,以报知用户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可能发生异常。
在用上述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来触发开始异常判断处理时,上述规定量(Th)基于捡拾辊80的位置到后端检测传感器S4之间的输送路径上用于输送原稿的驱动电机(包括供纸电机102、拉出电机113)的驱动脉冲数,再加上传感器检测误差等公差。而在用上述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的检测结果来触发开始异常判断处理时,上述规定量(Th)则基于从分离夹持部到到后端检测传感器S4之间的输送路径上用于输送原稿的驱动电机(包括供纸电机102、拉出电机113)的驱动脉冲数,再加上公差。
在图13中,还有在用上述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来触发开始异常判断处理的同时,用上述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的检测结果来触发开始异常判断处理,在这种的情况下,取其中一方便可。
如上所述,通过进行异常判断处理,防止了因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故障或误检测造成在前端检测有效时进行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的输送,避免了重复输送以及原稿歪斜的发生。
此外还会发生将特殊大小的原稿和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混合设置到原稿载置台53上的情况。此时,在输送原稿叠中位于最上位的原稿之前,用长度传感器S4、57、58a、58b进行判断,如果判断结果为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则前端检测被设定为无效。而后如上所述,在用上述输送最上位原稿之前的判断结果来进行第二页以后的原稿的输送控制的过程中,当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被送出之后,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的原稿大小变成特殊大小以下的原稿时,依然用后端检测来实行输送控制,则将有损于效率。针对在原稿载置台53中混合设置特殊大小的原稿和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的情况,可以允许用户设定原稿大小混同设置的混合模式,避免原稿大小混同设置时的效率下降。关于原稿大小混同设置的混合模式的设定,例如可让用户通过操作部108来设定或接触。
在设有原稿大小混合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器100在每次原稿输送开始之前用长度检测传感器S4、57、58a、58b来判断原稿大小,具体为判断原稿输送方向长度是否大于特殊大小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但此时可能发生下一页原稿前端被拉向分离夹持部,扯入到先行纸中,从而发生移动之类的情况,如图14所示,尽管设置了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但是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却成为非检测。
对此,在设有原稿大小混合模式的情况下,考虑到图14所示的情况,在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触发捡拾辊80开始下降时,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经过一定时间,才开始捡拾辊80的下降。而对与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触发捡拾辊80以及供纸带84开始输送时,则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经过一定时间,才开始捡拾辊80以及供纸带84的输送。
图17时设定原稿大小混合模式时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流程图。
首先,与图13相同,在步骤S31~S36中,检测设置于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叠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大于特殊大小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用以设定前端检测的有效或无效,而后输送位于最上位的原稿。
在前端检测被设定为无效(步骤S35)的情况下,或者,前端检测设定有效,并且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后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和拉出电机113)以规定脉冲以上驱动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情况下(S37为否,S38为是),与先前图13所示的控制流程相同,由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来触发捡拾辊80开始下降(S39)。当捡拾辊80下降结束后(步骤S42的是),再次根据长度检测传感器S4、57、58a、58b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大于特殊大小原稿,据此设定前端检测的有效或无效(步骤S43~S46)。而后,开始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步骤S47)。
而在前端检测被设定为有效,并且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和拉出电机113)驱动了规定个脉冲以上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未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情况下(S37为是),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和拉出电机113)驱动了规定脉冲数后,捡拾辊80开始下降。具体为,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后,对驱动电机的驱动脉冲进行计数,如果在脉冲计数达到规定值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未检测到原稿后端,则捡拾辊80开始下降。该规定脉冲数是指,移动图16所示的距离L2与充分大小的公差α的合计(L2+α)所需要的驱动脉冲数。L2为从原稿载置台53中放置原稿的原稿设置位置到分离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后,判断是否经过了原稿移动(L2+α)所要时间,而如果该时间已经过之后端检测传感器S3也为检测到原稿后端,则可以开始下降捡拾辊80。
而在前端检测被设定为有效,并且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和拉出电机113)驱动了规定脉冲数以上的期间中,后端检测传感器S3未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情况下(S40为是),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和拉出电机113)驱动了规定脉冲数后,开始下一页原稿的供纸动作(步骤S47)。在此情况下,当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时,检测辊80已结束下降,为此在以规定脉冲数驱动的期间中,前段检测的有效或无效的设定处理(片材叠大小的在判断处理)已经结束。
如上所述的原稿大小混合模态的设定只有在如图16所示的L2<L1时有效。L1是从分离位置到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距离,L2是从原稿设置位置到分离位置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当L2>L1时,在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原稿移动距离L2的期间中,原稿后端已离开原稿后端检测传感器S3。也就是说,在L2>L1的情况下,如果是大小混合的原稿叠,则将前端检测设定为无效且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原稿输送控制的开始,可提高效率。而在L2<L1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图17所示的控制,则其相比于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可缩短(L1-L2)距离的纸张间隔。实际上,如图16所示,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需要等待原稿移动(L2+α)距离所要时间,为此,原稿后端的检测为,后端检测传感器S3不再检测原稿之后经过规定时间仍然不检测原稿时便判断检测到后端,因此,从原稿后端离开后端检测传感器S3到输送控制开始为止具有与上述α大致相同的公差。因此,可以通过比较L1和L2来决定是否需要搭载原稿大小混合模态。
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还可以使用线型传感器。
图18是用于说明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采用线形传感器构成的ADF中包括原稿设定部、分离输送部、定位部、回转部的部分示意图。图19是用于说明原稿载置台53上放置了特殊大小的原稿叠式的输送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是具有原稿输送方向的有效检测范围Xmm的线形传感器,以其中心为基本位置(距离原稿设定位置216mm的位置)进行设置。
用上述线形传感器作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可正确检测到原稿输送方向长度为216±(X/2)mm范围内的片材长度。
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作为第一前端检测传感器,被设置在能够在该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长度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最小检测长度即(216-(X/2))mm的原稿的前端时,确保该原稿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的位置上。即设置在如图19所示,从分离夹持部开始、沿着下流方向经过特殊大小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如216mm)加上充分必要的公差的距离的输送路径所到达的位置(图19中的r1)、进而从该位置向上游移动(X/2)mm的位置上。
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2作为第二前端检测传感器,被设置在从捡拾辊80开始、沿着下流方向经过相当于特殊大小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如216mm)加上充分必要的公差的距离的输送路径所到达的位置(图19中的r2)、进而从该位置向上游移动(X/2)mm的位置上。
如图19所示,当原稿载置台53中放置特殊大小(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216mm)的原稿叠时,采用线形传感器的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能够正确检测到原稿载置台53中放置了输送方向长度为216mm的原稿叠。
输送特殊大小的原稿时,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已检测到原稿前端。由于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被设置在先前设置位置(即图19的r2,相当于图9~12等中的S1的位置)的上游且相距(X/2)mm的位置,因而后端还未离开捡拾辊80的接触位置。为此,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开始对驱动电机的驱动脉冲进行计数,当达到特殊大小所对应的脉冲数后,开始驱动捡拾升降电机101,开始下降捡拾辊80。这样,用线形传感器作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输送方向的长度,因而可在原稿后端离开捡拾辊80的接触位置之后开始下降捡拾辊80。主机控制部110的未图示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保存(216-(X/2))mm至(216+(X/2))范围所对应的脉冲数,根据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检测结果,便能够确定原稿输送方向长度所对应的脉冲数。例如,在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为216mm时,从上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读取对应的脉冲数,用于主机控制部110监视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和拉出电机113)驱动的脉冲数是否达到读取的脉冲数。
对于特殊大小的原稿(横向信纸),与上述相同,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检测原稿前端。但是,由于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被设置在先前设置位置(图19的r1,相当于图9~图12中的S1的位置)的上游且相距(X/2)mm的位置,因而可能发生后端未离开分离夹持部。对此,与上述相同地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后,开始对驱动电机(供纸电机102和拉出电机113)的脉冲计数,并在脉冲计数超过216mm对应的脉冲数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据此可在原稿输送中避免重复输送的发生。
以上说明了输送特殊大小(片材输送方向长度未216mm)的原稿,对于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在大于(216-(X/2))mm至小于(216+(X/2))mm范围内的原稿的输送,可用作上述相同的控制。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以及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来触发驱动电机脉冲计数的开始,可以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用拉出电机113的驱动开始来触发驱动电机的脉冲计数。
采用线形传感器的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不检测原稿时,设置在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为输送方向长度在(216-(X/2))mm以下的原稿。此时,与上述相同,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和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并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前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时,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开始下降,当捡拾辊80接触到下一页原稿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
而当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时,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触发捡拾辊80开始下降。与此同时,监视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和后端检测传感器S3,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时,或者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
采用线形传感器的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输送方向长度为(216+(X/2))mm时,设置在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为输送方向长度在(216+(X/2))mm以上的原稿。对此,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输送控制(从捡拾辊下降到下一页原稿输送之间的一系列动作)的开始。
这样,采用线形传感器作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能够正确地检测到输送方向长度在大于(216-(X/2))mm至小于(216+(X/2))mm范围内的原稿,基于该原稿输送方向长度来进行输送控制,对输送方向长度在大于(216-(X/2))mm至小于(216+(X/2))mm范围内的原稿,实行可达到最小纸张间隔的输送,提高效率。
另外,如图20所示,还可以相对于原稿输送方向倾斜设置以线形传感器构成的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如此倾斜设置特殊大小检测传感器S4可以检测到原稿宽度方向长度是否在规定范围以内,用以减少在沿着原稿宽度方向排列构成原稿框度传感器73的反射型光传感器的数量。
图20所示的结构可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来检测原稿大小为横向A4、横向信纸的宽度,取消原稿宽度传感器中的反射型光传感器Sn13-n的设置。
此时,对于图中以虚线表示的不定形原稿,也可能发生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未能检测到输送方向长度大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对此,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未检测,且原稿宽度传感器73的Sn13-m未检测的情况下,中止用前端检测触发,而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取代该前端检测,来触发下一页原稿输送。
如图21所示,还可以设置多个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如S4a、S4b。而且设置对应于各个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前端检测装置(如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a、S2b,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a、S1b)。
图22是图21结构中的原稿输送控制流程图。
如图22所示,在步骤S51中,判断第一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a是否检测到原稿,如果未检测到原稿(S51的否),则进入步骤S54,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第一检测下降开始传感器S2a、以及第一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a来进行输送控制。具体为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和第一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a,当后端检测传感器S3比第一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a先检测到原稿后端时,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的下降开始,进而捡拾辊80接触到原稿叠上表面后,将下一页原稿送往分离夹持部。而当第一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a比后端检测传感器S3先检测到原稿后端时,以第一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a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的下降开始,与此同时,监视第一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a和后端检测传感器S3,如果第一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a或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则将下一页原稿送往分离夹持部。
另一方面,当第一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a检测到原稿时(S51的是),则在步骤S52中,进一步判断第二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b是否检测到原稿。如果第二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b未检测到原稿(S52的否),则进入步骤S55,用后端检测传感器S3、第二检测下降开始传感器S2b、以及第二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b来进行输送控制。具体为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和第二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b,当后端检测传感器S3比第二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b先检测到原稿后端时,以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的下降开始,进而捡拾辊80接触到原稿叠上表面后,将下一页原稿送往分离夹持部。而当第二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b比后端检测传感器S3先检测到原稿后端时,以第二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b的检测结果来触发捡拾辊80的下降开始,与此同时,监视第二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b和后端检测传感器S3,如果第二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b或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则将下一页原稿送往分离夹持部。
而当第二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b检测到原稿时(S52的是),则在步骤S53中,仅对后端检测传感器S3进行监视。具体为,仅监视后端检测传感器S3,当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时,开始下降捡拾辊80,进而捡拾辊80接触到原稿叠上表面后,将下一页原稿送往分离夹持部。
图21所示结构可以最短纸张间隔对多种大小的原稿实行输送。各种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a、S4b可以采用线形传感器。在原稿后端未第一特殊长度检测传感器S4a或第二特殊长度检测传感器S4b的检测范围以内的情况下,可基于这些特殊长度检测传感器S4a、S4b的检测结果进行原稿输送控制。具体为求出对应于特殊长度检测传感器S4a、S4b的检测结果的脉冲数,当达到这些脉冲数时,开始输送控制(下降捡拾辊80、向分离夹持部输送下一页原稿的控制)。
虽然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和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但也可以不设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此时,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原稿前端,当捡拾辊80下降结束时,驱动供纸电机10以开始下一页原稿供纸动作。此时,在输送特殊大小的原稿时,将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设置在,捡拾辊80下降结束时原稿后端将位于图9所示的位置。相反,也可以仅设置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而不实行剂按时下降开始传感器S2的捡拾辊下降控制。此时,在判断原稿输送方向长度小于特殊大小时,例如可以控制为在拉出电机113开始驱动并经过规定时间时开始捡拾辊80的下降。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次数送原稿都要使捡拾辊接触或离开原稿,然而也可采用捡拾辊80不进行接触离开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ADF中仅具备剂按使输送开始传感器S1。另外,还可以取消设置捡拾辊80,用供纸带84来进行分离部输送以及捡拾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此时在ADF中,上述供纸带84成为输送装置,而且仅具备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
上述将本发明用于ADF51,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用于转印纸供给装置40。将本发明用于转印纸供给装置40,可缩短纸张间隔,并提高成像效率。
上述被称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即ADF51包括以下部件:原稿载置台53,作为片材载置部,用于重叠放置多页作为片材的原稿;原稿输送部(定位部C以及回转部D),用于将原稿送到作为规定的输送目的位置的读取位置;捡拾辊80,作为输送装置,用于将放置在原稿载置台中的原稿送往原稿输送部;以及分离装置(以供纸带84、分离辊85等构成),用于将捡拾辊80送至的原稿一张一张地分离。还具备: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其检测原稿载置台53上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前端检测传感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其在原稿输送部中的规定位置上检测原稿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后端检测传感器S3,作为后端检测装置,在原稿输送部中的规定位置上检测原稿的输送方向的后端。
当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在规定长度以上,则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后,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如上所述,通过该控制,不仅能够改善输送方向长度充分小于规定长度的原稿在输送时的效率,而且改善了输送方向长度稍小于规定长度的原稿输送时的效率。
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作为前端检测装置,其位于与上述分离装置分离片材的分离位置即分离夹持部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特殊大小检测传感器S4检测的规定长度加上必要的公差,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时刻,或者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的前端的时刻,控制部控制捡拾辊80开始实行下一页片材的输送。这样,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被设置在与分离夹持部相距特殊大小检测传感器S4检测的规定长度加上必要的公差的位置,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开始原稿输送,不会发生重复输送,因而能够实行特殊大小的原稿的输送。而且,对于输送方向长度小于特殊大小的长度较短的原稿,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时刻实行下一页原稿的输送,不但不会发生重复输送,而且能够在实行下一页原稿输送时避免纸张间隔增大。
另外还具备未图示凸轮机构,其作为接触或离开机构,用于使得捡拾辊80接触或离开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分离装置具备供纸带84和分离辊85,该供纸带84为原稿的输送部件,分离辊85接触供纸带84,形成分离夹持部,用以分离出一张原稿。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作为前端检测装置,其位于与捡拾辊80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特殊大小检测传感器S4检测的规定长度加上必要的公差。当供纸带84开始输送原稿后,控制部控制未图示凸轮机构,使得捡拾辊80离开原稿。而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的时刻,或者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的时刻,控制上述凸轮机构,使得捡拾辊80开始接触原稿。由此,捡拾辊80便不会接触到正在受到输送的原稿,防止了原稿歪斜或原稿污染的发生。进而对于特殊大小的原稿,可在原稿后端离开分离部之后立刻开始捡拾辊80的原稿输送,减小了捡拾辊80的下降对效率产生的不利影响。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ADF51中,控制部具备输送异常判断装置,用于针对以下情况,即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或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时,如果后端检测传感器S3在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未能检测到原稿后端,则所述输送异常判断装置判断发生输送异常。在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时,控制部停止原稿输送。由此,防止了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误测或故障造成输送控制未得到正常运行时依然持续原稿输送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在发生原稿歪斜或重复输送状态下继续进行原稿输送。
在具有L2<L1结构的ADF51中设置模态设定装置(用操作部108等构成),L2为从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前端到分离夹持部的距离,L1该分离夹持部到后端检测传感器S3的距离,该模态设定装置可以在原稿载置台53上载置了输送方向长度不同的原稿时,设定片材大小混合模态即原稿大小混合模态。当模态设定装置设定为原稿大小混合模态时,每当下一页原稿输送控制开始时,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上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当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上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而且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前端检测传感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或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已检测到原稿前端时,经过一定时间后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该一定时间为将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前端从前端检测传感器检测送到分离夹持部所要的时间、加上必要的公差时间。这样能够提高效率,并能够避免重复输送和原稿歪斜的发生。
前端检测装置包括: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其作为第一前端检测装置,与分离夹持部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的规定长度加上必要的公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原稿的前端;以及,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其作为第二前端检测装置,与捡拾辊80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的规定长度加上必要的公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原稿的前端。当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时,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或者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时,开始用所述凸轮机构使得捡拾辊80接触原稿的控制。如果在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已检测到原稿前端,则控制所述捡拾辊80接触原稿,并且在捡拾输送开始传感器S1检测到原稿前端、或者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时,开始捡拾辊80的原稿输送,相反,如果在捡拾下降开始传感器S2检测到原稿前端之前后端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原稿后端,则控制在捡拾辊80接触原稿的时刻,开始捡拾辊80的原稿输送。这样,减少了捡拾辊的下降所带来的开始下一页原稿输送的时间损失,而且能够用对应于原稿输送方向长度的最佳时刻来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
具有操作部108,其作为通知装置,在输送异常造成原稿输送停止时,发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发生异常的通知。
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在输送原稿载置台53中位于最上位的原稿之前检测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而在以后的原稿输送中根据最上位原稿被输送之前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原稿输送控制。这样可以防止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在连续输送时,受到上一页原稿的拉扯而被发生移动,造成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误将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检测为未达到规定长度而引起重复输送等输送故障。
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设置长度检测传感器57、58a、58b,作为片材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片材长度。当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长度未达到规定长度,而长度检测传感器57、58a、58b检测到原稿时,判断该原稿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这样能够对存在皱折等原稿作出正确判断,判断该原稿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
用线形传感器作为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来检测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范围之内的原稿长度。当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长度时,控制部根据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的检测结果进行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这样,对于能够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来正确掌握原稿长度的原稿,不再需要使用后端检测装置,而只要用前端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触发输送时间等计测,便能够在原稿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的时刻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为此,对于输送方向长度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范围之内的原稿,能够将输送时的纸张间隔减小到最小,提高效率。
在此给出一例,在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检测到原稿载置台53中的原稿长度时,控制部以前端检测装置来触发开始计数,该计数值达到原稿长度所对应的计数值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据此,可以在原稿后端离开分离夹持部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
将以线形传感器构成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相对于原稿输送方向倾斜设置,用以检测原稿宽度是否在规定范围以内。
沿着原稿输送方向设置多个特殊大小长度检测传感器S4,以最小的纸张间隔来输送多种大小不同的原稿。
图像读取单元50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包括原稿输送装置,用于输送作为片材的原稿;以及,作为读取装置的第一固定读取部151和第二固定读取部95,用于读取该原稿输送装置输送的原稿的图像,其中用上述ADF51作为原稿输送装置,能够缩短被输送的原稿之间的纸张间隔,有利于提高连续读取原稿时的效率。
复印机500作为成像装置,其中包括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部1,该成像部1用于根据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图像形成图像,其中用具备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ADF51中的图像读取单元50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用以提高连续读取原稿时的效率,并随之提高连续复印效率。
Claims (23)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包括:
片材载置部,用于重叠放置多页片材;
输送装置,与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的最上位片材相对设置,并且至少向被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最上位片材施加输送作用力;以及,
分离装置,位于该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用于从该输送装置输送的片材中分离出一张片材,
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部件:
长度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片材载置部上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
后端检测装置,用于在所述分离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的规定位置,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后端;
前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该前端检测装置位于该后端检测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所述后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小于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而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大于该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该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长度方向长度稍小于所述长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规定长度;以及,
控制装置,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被置于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时,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而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被置于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小于规定长度时,则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或者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时,开始下一页原稿的输送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装置分离片材的分离位置与所述前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所述特殊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
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的时刻,或者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的时刻,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输送装置开始实行下一页片材的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离合装置,用于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或离开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
所述分离装置具备输送片材的输送部件以及分离部件,该分离部件与该输送部件相接触形成分离夹持部,分离出一张片材,
所述输送装置与所述前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为,所述特殊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
当所述分离装置的输送部件开始输送片材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离开片材,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的时刻,或者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的时刻,控制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输送异常判断装置,用于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当所述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而该后端检测装置未能在该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时,判断发生输送异常,
在该输送异常判断装置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片材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L2<L1结构,L1为该分离位置与所述后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L2为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前端与所述分离装置进行片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
具备模态设定装置,该模态设定装置可以在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输送方向长度不同的片材时,设定片材大小混合模态,
当该模态设定装置被设定为所述片材大小混合模态时,每当下一页片材输送控制开始时,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
所述控制装置在该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且所述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时,控制在该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经过待机时间时,或者在该待机时间结束之前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该待机时间为从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后将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前端输送到所述分离位置所要的时间加上所需公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知装置,用于在输送异常造成原稿输送停止时,发出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发生异常的通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在输送所述片材载置部中位于最上位的原稿之前检测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在以后的原稿输送中根据最上位的原稿被输送之前的所述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原稿输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设置检测片材长度的片材检测装置,
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长度未达到规定长度,而所述片材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时,判断该原稿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检测装置能够检测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范围以内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
当该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长度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下一页原稿的输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片材输送方向设置多个所述长度检测装置。
1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中包括:
片材载置部,用于重叠放置多页片材;
输送装置,与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的最上位片材相对设置,并且至少向被设置于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中最上位片材施加输送作用力;
分离装置,位于该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具备片材的输送部件以及分离部件,该分离部件与该输送部件相接触形成分离夹持部,从该输送装置输送的片材中分离出一张片材;
离合装置,用于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或离开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以及,
控制装置,当所述分离装置的输送部件输送所述片材时,控制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离开所述片材,
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部件:即,
长度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片材载置部上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
后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分离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的规定位置,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后端;
第一前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该第一前端检测装置位于该后端检测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所述分离夹持部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该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长度方向长度稍小于所述长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规定长度;以及,
第二前端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被输送的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该第二前端检测装置位于该后端检测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所述输送装置相距一距离,该距离为所述特殊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加上所需公差,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
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时,控制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输送,
而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时,则控制在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或者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用所述离合装置使得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
而且,当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后端之前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时,则控制所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并且在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或者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所述输送装置的原稿输送,
而且,当所述后端检测装置在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则控制在所述输送装置接触到原稿的时刻,开始该输送装置的原稿输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输送异常判断装置,用于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而该后端检测装置未能在该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时,判断发生输送异常,
在该第一输送异常判断装置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片材输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输送异常判断装置,用于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而该后端检测装置未能在该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检测到该片材的后端时,判断发生输送异常,
在该第二输送异常判断装置判断发生输送异常时,所述控制装置停止片材输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知装置,用于在输送异常造成原稿输送停止时,发出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发生异常的通知。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L2<L1结构,L1为该分离位置与所述后端检测装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L2为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前端与所述分离装置进行片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的片材输送路径长度,
具备模态设定装置,该模态设定装置可以在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输送方向长度不同的片材时,设定片材大小混合模态,
当该模态设定装置被设定为所述片材大小混合模态时,每当下一页片材输送控制开始时,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片材载置部中放置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
当该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小于规定长度,而且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时,控制在该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经过第一待机时间时,或者在该第一待机时间结束之前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用所述离合装置时使得述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该第一待机时间为从所述第二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后将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前端输送到所述分离位置所要的时间加上所需公差,
而当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在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之前检测到该片材的前端时,控制所述片材输送装置接触所述片材,且在该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后经过第二待机时间时,或者在该第二待机时间结束之前所述后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后端时,开始下一页片材的输送,该第二待机时间为从所述第一前端检测装置检测到片材的前端之后将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前端输送到所述分离位置所要的时间加上所需公差。
16.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检测装置在输送所述片材载置部中位于最上位的原稿之前检测该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在以后的原稿输送中根据最上位的原稿被输送之前的所述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原稿输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检测装置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设置检测片材长度的片材检测装置,
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长度未达到规定长度,而所述片材检测装置检测到原稿时,判断该原稿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检测装置能够检测片材输送方向长度为规定范围以内的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长度,
当该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长度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下一页原稿的输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长度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片材载置部中的片材的长度时,所述控制装置以所述前端检测装置来触发开始计数,当该计数值达到片材长度所对应的计数值时,控制下一页原稿输送开始。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长度检测装置设置为片材检测范围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倾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片材输送方向设置多个所述长度检测装置。
22.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中包括:
原稿输送装置,用于输送作为片材的原稿纸;以及,
读取装置,用于读取该原稿输送装置输送的原稿纸上的图像,
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1~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作为所述原稿输送装置。
23.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包括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部,该成像部用于根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图像形成图像,
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装置为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53051 | 2010-11-11 | ||
JP2010253051 | 2010-11-11 | ||
JP2011086986A JP5804352B2 (ja) | 2010-11-11 | 2011-04-11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86986 | 2011-04-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56696A CN102556696A (zh) | 2012-07-11 |
CN102556696B true CN102556696B (zh) | 2014-12-31 |
Family
ID=45092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65117.6A Active CN102556696B (zh) | 2010-11-11 | 2011-11-11 | 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44135B2 (zh) |
EP (1) | EP2452905B1 (zh) |
JP (1) | JP5804352B2 (zh) |
CN (1) | CN10255669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92657B2 (ja) * | 2007-09-14 | 2010-06-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9559B2 (ja) * | 2010-11-12 | 2013-04-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を制御する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制御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JP5751822B2 (ja) * | 2010-12-17 | 2015-07-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615B2 (ja) * | 2011-03-14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25549B2 (ja) | 2011-06-08 | 2015-12-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11746B2 (ja) * | 2011-09-30 | 2015-11-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5938909B2 (ja) | 2012-01-11 | 2016-06-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搬送システム、用紙搬送プログラム、及び用紙搬送方法 |
JP5942491B2 (ja) * | 2012-03-07 | 2016-06-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4065582A (ja) | 2012-09-26 | 2014-04-17 | Ricoh Co Ltd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40714B2 (ja) | 2012-11-06 | 2016-12-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4544B2 (ja) * | 2012-11-09 | 2015-08-19 | 株式会社東芝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
US8824028B2 (en) * | 2012-11-30 | 2014-09-02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4118282A (ja) * | 2012-12-18 | 2014-06-30 | Ricoh Co Ltd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22554B2 (ja) | 2012-12-25 | 2017-11-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S2676047T3 (es) * | 2013-02-20 | 2018-07-16 | Crane Payment Innovations, Inc. | Validador de billetes de banco |
JP6089787B2 (ja) | 2013-02-28 | 2017-03-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9027925B2 (en) * | 2013-04-30 | 2015-05-1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s for feeding media sheets having increased throughput |
JP2015018168A (ja) * | 2013-07-12 | 2015-0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98123B2 (ja) * | 2013-08-19 | 2017-09-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52263B2 (ja) * | 2014-03-11 | 2017-12-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の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3122566B1 (en) * | 2014-03-27 | 2020-06-1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Locating a target through media |
JP6476813B2 (ja) * | 2014-12-11 | 2019-03-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631221B2 (ja) * | 2015-12-10 | 2020-01-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650802B2 (ja) * | 2016-03-18 | 2020-02-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送装置 |
US10294053B2 (en) * | 2016-04-28 | 2019-05-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eeding apparatus |
JP6848309B2 (ja) * | 2016-09-30 | 2021-03-2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676300B2 (en) * | 2017-12-22 | 2020-06-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155707B2 (ja) * | 2018-07-23 | 2022-10-1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093517B2 (ja) | 2018-11-26 | 2022-06-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271322B2 (ja) * | 2019-06-07 | 2023-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 |
JP7321805B2 (ja) * | 2019-07-09 | 2023-08-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58947B2 (ja) * | 2019-11-27 | 2023-10-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媒体給送装置における媒体給送方法 |
US12094254B2 (en) | 2021-12-20 | 2024-09-17 | Hart Intercivic, Inc. | Printed vote record systems, retrofit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s and methods to transfer a printed vote record sheet from a legacy printer to a legacy scanner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
JP2023095174A (ja) | 2021-12-24 | 2023-07-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搬送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79464A (ja) * | 1997-09-12 | 1999-03-23 | Canon Inc | シート分離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359841A (zh) * | 2000-12-19 | 2002-07-24 |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 供纸机和具有该供纸机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 |
JP2005324872A (ja) * | 2004-05-12 | 2005-11-24 | Ricoh Co Ltd |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 |
CN1792752A (zh) * | 2004-12-22 | 2006-06-28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文件进给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51478A (en) * | 1996-09-09 | 2000-11-21 | Minolta Co., Ltd. | Document feeder for a copying machine |
US6145834A (en) * | 1997-06-12 | 2000-11-14 | Konica Corporation |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having a document shunting path |
JP3708833B2 (ja) | 2001-03-29 | 2005-10-1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原稿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機 |
JP4040394B2 (ja) | 2002-08-27 | 2008-0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5136732A (ja) * | 2003-10-30 | 2005-05-26 | Murata Mach Ltd | 原稿読取装置 |
JP2006115428A (ja) * | 2004-10-18 | 2006-04-27 | Sharp Corp |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88338A (ja) | 2005-01-06 | 2006-07-20 | Ricoh Co Ltd |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04318B2 (ja) * | 2006-03-27 | 2011-11-02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1493B2 (ja) * | 2008-12-17 | 2013-1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JP5262844B2 (ja) * | 2009-03-04 | 2013-08-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1146B2 (ja) * | 2009-03-04 | 2013-10-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60114B2 (ja) | 2009-04-24 | 2014-04-02 | 株式会社東芝 | X線診断装置 |
JP5496593B2 (ja) | 2009-10-13 | 2014-05-21 |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 対話型赤外線通信装置 |
-
2011
- 2011-04-11 JP JP2011086986A patent/JP5804352B2/ja active Active
- 2011-10-26 EP EP11186759.4A patent/EP2452905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1-10 US US13/293,164 patent/US844413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1-11 CN CN201110365117.6A patent/CN10255669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79464A (ja) * | 1997-09-12 | 1999-03-23 | Canon Inc | シート分離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359841A (zh) * | 2000-12-19 | 2002-07-24 |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 供纸机和具有该供纸机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 |
JP2005324872A (ja) * | 2004-05-12 | 2005-11-24 | Ricoh Co Ltd |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 |
CN1792752A (zh) * | 2004-12-22 | 2006-06-28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文件进给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52905A3 (en) | 2013-11-27 |
US8444135B2 (en) | 2013-05-21 |
EP2452905A2 (en) | 2012-05-16 |
CN102556696A (zh) | 2012-07-11 |
JP5804352B2 (ja) | 2015-11-04 |
JP2012116659A (ja) | 2012-06-21 |
EP2452905B1 (en) | 2014-09-24 |
US20120119436A1 (en) | 2012-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56696B (zh) | 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
JP6198123B2 (ja)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25549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30215481A1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
CN103420208B (zh) | 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折叠装置 | |
US748473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6201937B1 (en) | Image to paper registration utilizing differential transfer | |
CN101323403B (zh) | 纸张处理设备和设置有纸张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 |
US20210009372A1 (en) | Sheet feed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031422B2 (en) |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40062002A1 (en) | Sheet stack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 |
JP2008007277A (ja) |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原稿読取り装置 | |
JP2005324872A (ja) |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 | |
KR100594968B1 (ko) | 급지카세트의 용지검출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 |
JP259800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20381554A1 (en) | Det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3344957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JP5737615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09798B2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20220A (ja) | 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原稿搬送方法、並びに原稿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01053A (ja) | シート給送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る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48703B2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16666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152772A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1117135A (ja) | 複写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