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2269A - 气囊模块 - Google Patents

气囊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2269A
CN101842269A CN200880114219A CN200880114219A CN101842269A CN 101842269 A CN101842269 A CN 101842269A CN 200880114219 A CN200880114219 A CN 200880114219A CN 200880114219 A CN200880114219 A CN 200880114219A CN 101842269 A CN101842269 A CN 1018422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ealing arrangement
gas generator
centre portion
inserti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4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2269B (zh
Inventor
克里斯蒂安·维里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Takata Petri AG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Petri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Petri AG filed Critical Takata Petri AG
Publication of CN1018422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22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22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22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具有:气囊(10),该气囊(10)能够被充气以保护人员;气囊(10)的气囊套(20),该气囊套(20)限定气囊(10)的内部空间(I),能够利用气体填充内部空间(I)以使气囊(10)充气;气体发生器(30),该气体发生器(30)用于提供使气囊(10)充气所需的气体;气囊套(20)的插入开口(21),通过该插入开口(21)将气体发生器(30)插入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使得由气体发生器(10)提供的气体可以到达气囊(10)的内部空间(I);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2),该边界区域(22)界定插入开口(21)并且环状地包围气体发生器(30);和用于密封插入开口(21)的密封装置(40)。根据本发明,提出密封装置(40)位于边界区域(22)与气体发生器(30)之间,使得利用由气体发生器(30)提供的气体将密封装置(40)压靠在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1)上以便密封插入开口(21)。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气囊的方法。

Description

气囊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
背景技术
这种气囊模块特别是用于保护车辆乘员,因为在碰撞的情形中例如在侧面撞击的情形中,乘员与机动车辆的侧向窗玻璃或者车辆结构的侧向支柱或者另一机动车辆部分和/或与侵入车辆中的物体的碰撞得以防止。
基于气囊装置(也具有气囊模块的形式)的、用于车辆乘员的这种保护装置是基本已知的。通常,这种保护装置不仅用于保护例如位于机动车辆的前座上的单个车辆乘员,而且事实上还用于(同时)保护几个车辆乘员,特别是在机动车辆中接连地坐下的两个乘员,即,例如沿着从所谓的机动车辆的A支柱经由B支柱直达C或者D支柱的车辆方向、形式为气囊装置(气囊模块)的保护装置不仅例如在前部的前面而且还在机动车辆的至少一个后窗玻璃前面延伸。当然,它还能够是驾驶员气囊装置或者副驾驶员气囊装置。
这种气囊装置或者模块的气囊能够保护在碰撞情形期间需被保护的乘员和人员的不同身体区域、特别是乘员的头部或者胸部。
这种气囊模块包括能够在机动车辆中或者在此处被充气以保护人员的气囊;包围气囊的、能够利用气体填充从而对气囊充气的内部空间的、气囊的气囊套;用于释放对气囊充气所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气囊套的插入开口,其中气体发生器通过所述插入开口而被插入气囊的内部空间中,从而由气体发生器释放或者流出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能够进入气囊的内部空间中;界定该插入开口的、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该边界区域环状地包围气体发生器;和用于密封所述插入开口的密封装置。
由此,该插入开口应该并不是必要地被布置于缝合线、特别是气囊的在彼此之上沿其折叠气囊部分的周边缝合线处,而是能够特别是还被从气囊部分的剖切轮廓隔开地布置。特别地,在蝶形设计的情形中,在气囊套的折叠边缘(折叠轴线)中与气体发生器一起地布置该密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基于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述种类的气囊模块,在该气囊模块的情形中,能够以简单并且成本有效的方式密封该气囊的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插入开口。
该问题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
据此,以如下方式在边界区域和被插入插入开口中的气体发生器之间布置密封装置,使得在气囊充气时,由于流出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使得密封装置被压靠在插入开口的所述边界区域上,以便密封所述插入开口(自致动密封)。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允许以如下方式将气体发生器插入插入开口或者密封装置中,即,使得随后能够将火花塞插入气体发生器的、从气囊的内部空间突出的连接侧中。进而,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允许以简单的方式将气体发生器插入预组装模块或者气囊中并且由此准确地定位气体发生器。
优选地,利用沿着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环绕气体发生器的密封装置的中间区域,将该密封装置压靠在所述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上。
优选地,该气体发生器沿着插入方向而被插入插入开口中,其中密封装置的环绕中间部分优选地被设计成在垂直于插入方向定向或者平行于插入开口的开口平面延伸的横截面中变宽。由此,该密封装置优选地被设计成当由气体发生器提供的气体冲击中间部分并且从气体发生器离开地向外推动中间部分时变宽并且由此朝着气囊套的插入开口的环绕边界区域以密封方式挤压中间部分。
为了排放由气体发生器提供的气体,气体发生器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流出开口,其中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流出开口优选地如此布置中间部分,使得所述中间部分面对所述至少一个流出开口,或者流出该流出开口的气体冲击中间部分,由此该中间部分在所述横截面中实现所述变宽。
为了以密封方式在气体发生器处固定该密封装置,设置包围密封元件的夹持元件,利用该夹持元件,密封装置特别是在气囊的内部空间外侧被固定于气体发生器处。这里,它能够是普通的夹持环。
优选地,该密封装置包括被连接到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的第一端部部分,该第一端部部分特别是与密封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一体地形成。由此,该夹持元件优选地被布置和设置用于朝着气体发生器挤压密封装置的第一端部部分,从而该密封装置利用密封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紧密地抵靠气体发生器(特别是气囊的内部空间的外侧)。
特别优选地,利用至少一个柔性材料层生产该密封装置,其中所述材料层特别是一种气囊材料,还能够利用该气囊材料生产气囊套。
特别优选地,沿着缠绕方向卷起该材料层(密封套筒),从而该材料层形成密封装置的环绕壁,该环绕壁自身限定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接纳器。特别地,以如下方式沿着缠绕方向卷起材料层,使得所形成的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沿着缠绕方向环绕。优选地,沿着缠绕方向卷起该材料层,从而它进而部分地交迭,即该壁至少部分地包括彼此叠置的该材料层的两个区域(沿着插入区域延伸),从而当流出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作用于包围气体发生器的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上时,中间部分在横截面中能够变宽。因为材料层沿着缠绕方向交迭并且交迭区域并不沿着密封装置的整个长度相互连接,所以当气体冲击这个部分时材料层的中间部分变宽,这是因为,相应于被施加到中间部分中的作用力(即沿着相反方向),所述交迭区域能够沿着彼此滑行。进而,由于气体冲击中间部分,在交迭区域(层)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二部分或者实际上彼此叠置的、材料层的区域(层)的这两个运动与第二部分的横截面增加一起地进行(所谓的卷片(film spool)效应)。
能够利用彼此叠置的材料层的区域的数目控制这种卷片效应。特别地,提出该壁沿着它的、沿着缠绕方向延伸的整个周边包括彼此叠置的至少两个层。优选地,提供至少两个层但是至多四个层。然而还可设想提供多于四个的层。优选地,提供多于21/4的层,即两个完全环绕层以及另外的、沿着缠绕方向覆盖密封装置的四分之一周边的、四分之一层的交迭。
特别优选地,缠绕方向横切插入方向走向,沿该插入方向将气体发生器插入插入开口中,该插入开口垂直于插入方向定向。
为了能够耐久地保持利用其形成密封装置的材料层的卷起状态,形成密封装置的壁并且彼此叠置的材料层的层在密封装置的第一端部部分的区域中和/或在密封装置的第二端部部分的区域以如下方式相互连接,使得(特别是利用刺穿彼此叠置的、壁的所述层的贯通缝合线)相应的端部部分不能在横截面中展开或者变宽或者在横截面中比中间部分更小地变宽。特别地,通过彼此叠置的层的所述连接件(贯通缝合线)的剪切或者拉伸,端部部分在横截面中的、可以忽略的变宽能够得以产生。然而,因为没有在中间部分中提供形成壁并且彼此叠置的材料层的层的这种连接,所以当离开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作用于这个中间部分上并且朝着界定气囊的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将其向外推动时,根据卷片效应(见以上),中间部分仍然能够变宽或者更强地变宽。
优选地,密封装置的第一端部部分经由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而被连接到密封装置的第二端部部分,其中所述第二端部部分特别是被布置于气囊的内部空间内侧并且特别是与中间部分一体地形成。优选地,经由在气囊套内侧或者气囊的内部空间内侧布置的第二端部部分,特别是利用缝合线,密封元件被固定于气囊套处。
在本发明的一种变型中,提供特别是在第二端部部分处固定的扩散器,其中所述扩散器特别是与密封装置的第二端部部分一体地形成。优选地,该密封装置经由所述扩散器而被紧固到气囊的气囊套。该扩散器用于分配(引导)由气体发生器提供的气体。
特别优选地,还能够利用其形成扩散器的材料层由气囊材料、特别是织物构成,还能够利用该气囊材料生产气囊套。
用于对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器优选地沿着延伸方向纵向地延伸,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被特别是形成为管状气体发生器。由此,纵向地延伸指的是与横切所述延伸方向相比所述物体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具有更大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延伸方向与插入方向相一致,即在形式为管状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发生器的情形中,使得端面侧向前地将该气体发生器插入气囊套的插入开口中。
特别地,以如下方式通过插入开口将气体发生器引入气囊的内部空间中,使得气体发生器利用自由端部部分从气囊的内部空间突出,以将气体发生器连接到在车辆侧上的电子设备,能够利用该电子设备致动气体发生器,其中在气体发生器的所述自由端部部分处设置用于将气体发生器电连接到在车辆侧上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相应的接触单元。
为了易于沿着插入方向将气体发生器插入气囊套的插入开口中,密封装置的第一端部部分优选地被形成为漏斗形或者包括在将其设于密封装置中时引导或者定位气体发生器的引导元件。有利地,因此首先将所述密封装置插入插入开口中,从而优选地被形成为漏斗形的、密封装置的第一端部部分从所述气囊套突出并且利用它的第一端部部分面对将被插入的气体发生器。然后气体发生器(使得它的端面侧向前地)被插入密封装置的(漏斗形的)第一端部部分中并且由此同时地在横切插入方向延伸的平面中定位。气体发生器由此被插入气囊的内部空间中以至流出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能够冲击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并且界定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在横截面中包围气体发生器。
在本发明的一种变型中,气囊套由至少两个气囊部分构成,相对于其中彼此叠置的两个气囊部分平坦地展开的、气囊套的平坦地展开状态,该两个气囊部分沿着气囊套的、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最外边界部分相互一体地形成(所谓的蝶形设计)。即该两个气囊部分沿着折叠轴线而被折叠到彼此之上,该折叠轴线沿着所述边界部分延伸,并且然后尚未相互连接的该两个气囊部分的边界部分被相互连接以形成气囊套,其中所述连接特别是由缝合线形成。
由此,在本发明的一种变型中,用于气体发生器(和密封装置)的所述插入开口由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横切所述边界区域的切口形成,该切口将边界部分划分成第一和第二部分,其中该第一部分被朝向气囊的内部空间折叠,从而气囊套的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由在切割边界部分之后面向彼此的切口的边界形成,其中向内折叠的第一部分形成用于气体发生器的、在横截面中为u形的接纳器,该接纳器在介于密封装置时抵靠气体发生器,从而所述向内折叠的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地横切插入方向包围气体发生器。
优选地,为了保持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气囊套处固定的环圈,该环圈沿着插入方向面对插入开口,其中在垂直于插入方向延伸的平面中,所述环圈与向内折叠的第一部分一起地环状地包围气体发生器以及密封装置。由此,环圈和所述向内折叠第一部分横切插入方向彼此面对,其中该环圈抵靠气体发生器的、背离气囊的内部空间的上侧,并且向内折叠的第一部分抵靠气体发生器的、面向气囊的内部空间的下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问题通过一种用于生产特别是根据权利要求1到31中一项的气囊的方法来解决,其中,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气囊的气囊套,该气囊套围绕该气囊的、能够利用气体填充从而对气囊充气的内部空间;
-将密封装置插入插入开口中,从而该密封装置经由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抵靠该插入开口的、界定该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和
-将气体发生器插入密封装置中,从而将由气体发生器提供的气体能够进入气囊的内部空间中并且界定插入开口的边界区域在介于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时环状地包围气体发生器,从而冲击中间部分的气体朝着所述边界区域挤压中间部分以密封插入开口。
为了形成该密封装置,优选地提供平坦的材料层,优选地如此沿着缠绕方向缠绕这种材料层以形成密封装置,使得该材料层的至少两个层沿着缠绕方向交迭,并且沿着横切缠绕方向定向的插入方向如此将所述密封装置(材料层)插入插入开口中,使得插入开口的所述边界区域环状地包围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特别是以如下方式沿着缠绕方向卷起该材料层,使得该密封装置包括经由中间部分相互连接的、即彼此一体地形成的第一和第二边界部分。由此,在第一和/或第二边界部分处彼此叠置的材料层的部分优选地被以如下方式彼此紧固,使得该密封装置在相应的边界部分的区域中不能展开或者在横截面中变宽或者端部部分在横截面中的变宽表现为小于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的变宽。
优选地,以如下方式相对于密封装置的中间部分布置气体发生器,使得中间部分面对气体发生器的至少一个流出开口或者离开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能够冲击中间部分并且利用压力作用于中间部分上,从而中间部分被朝向插入开口的、环绕气体发生器的边界部分压迫并且能够在这个边界区域上以密封方式抵靠。
附图说明
基于附图利用以下实施例说明而阐明了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优点。
在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模块的密封装置的透视图;
图2-4示出根据图1所示本发明的气囊模块的密封装置的修改的概略透视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模块的密封装置的另一修改;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模块的漏斗形密封装置以及被引入密封装置的漏斗形区域中的气体发生器;
图7-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模块的气囊的概略、片段透视图,其中利用在气囊的气囊套的边界区域中的切口形成气囊的插入开口;
图12示出结构工具包的单一部件的示意性视图,能够由该工具包组合用于保护车辆乘员头部的气囊装置;
图13示出由根据图12的部件组合的气囊装置的一个示例;
图14示出能够被组合用于形成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的部件的详细视图;
图15a示出能够被组合以形成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的部件的第三实施例;
图15b示出利用图15a的部件的、用作头部保护的气囊装置;
图16a示出能够被组合以形成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的部件的第四实施例;
图16b示出利用图16a的部件的、用作头部保护的气囊装置;
图17a示出能够被附着到一起的、用作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的两个模块;
图17b示出在其中后者被附着到一起的状态中图17a的模块;
图18a示出图17a所示布置的一种修改;
图18b示出图17b所示布置的一种修改;
图19示出用于将能够根据结构工具包原理组合的气囊装置的两个部件附着到一起的另一示例;
图20a-20c示出关于用于组装能够根据结构工具包原理组合的气囊装置的部件的连接装置的使用的三个实施例;
图21a-21c示出用于在气囊装置上布置和固定紧固翼片的实施例;
图22a-22c示出根据图21a到21c的实施例的第一修改;
图23a-23d示出根据图21a到21c的实施例的第二修改;
图24a-24d示出根据图21a到21c的实施例的第三修改;
图25示出具有图21a到21c所示种类的紧固翼片的、用作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
图26a-26b示出用于在气囊装置上布置和固定紧固翼片的另一实施例;
图27示出用于在连接用作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的两个可充气区域的连接通道中的气体发生器布置的示例;
图28a示出用于分隔离开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的桶形气体流分配器的第一实施例;
图28b示出用于分隔离开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流的桶形气体流分配器的第二实施例;
图29a、29b示出用于针对从气体发生器流出的热气体保护气囊装置的连接通道的织物的缠绕保护层的第一实施例;
图30a、30b示出在从气体发生器排放气体之后根据图29a和29b的布置;
图31a、31b示出用于针对从气体发生器流出的热气体保护气囊装置的连接通道的织物的缠绕保护层的第二实施例;
图32a-32c示出具有椭圆形横截面且同时用作气体流分配器的、用于气体发生器的接纳器;
图33示出通过具有保持在其中的织物软管的气囊装置的连接通道的横截面,该织物软管具有耐热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被布置和设置用于密封气囊10的气囊套20的插入开口21的、根据本发明的气囊模块的密封装置40,其中气囊10的气囊套20的所述插入开口21用于将气体发生器30插入由气囊套20限定的、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比较图4和6),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30沿着插入方向23而被插入插入开口中。
密封装置40由能够利用气囊材料形成的柔性材料层45构成,特别是还能够利用所述气囊材料生产气囊10的气囊套20。沿着缠绕方向46从平坦展开的状态开始卷起这个材料层45,从而形成限定用于气体发生器30的接纳器的、密封装置40的特别是中空柱形壁47。由此,优选地以如下方式沿着缠绕方向46卷起材料层45,使得材料层45沿着缠绕方向交迭,即特别是如此交迭,使得密封装置40的壁47沿着它的沿着缠绕方向46环绕的周边49总是包括彼此叠置的材料层的两个层400、401。密封装置40的壁47因此优选地被设计成是两层的。壁47进而沿着所述插入方向23纵向地延伸并且横切所述插入方向23环绕,从而在将密封装置44插入插入开口21中时,密封装置44的接纳器48沿着插入方向23与插入开口21相对准。
密封装置40沿着所述插入方向23被划分成三个部分,即被划分成第一端部部分41和沿着插入方向23面对第一端部部分41的第二端部部分23,其中该两个端部部分41、43经由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相互连接。沿着所述插入方向23,根据图4将密封装置40插入气囊套20的、进入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的插入开口21中,从而气囊套20的、界定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2环状地包围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由此,密封装置40的第二端部部分43被布置于气囊10的内部空间I内侧并且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从气囊10的内部空间I沿着(朝向)插入方向23突出。
根据图6,沿着插入方向23将气体发生器46插入密封装置40的接纳器48中,该气体发生器特别是一种沿着延伸方向E纵向地延伸的管状气体发生器30。由此,管状气体发生器30的延伸方向E与插入方向23相一致。现在以如下方式沿着插入方向23将气体发生器30插入密封装置40的接纳器48中,使得在气体发生器31处形成的、气体能够通过其流出气体发生器30的流出开口31在垂直于插入方向23延伸的平面中被密封装置40围绕,或者换言之,所述流出开口31被布置于密封装置40的接纳器48中。在气体发生器现在提供用于对气囊10充气的气体的情形中,离开流出开口31的气体沿着横切插入方向23延伸的方向作用于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上,从而优选地朝着插入开口21的、包围中间部分42的边界区域22以密封方式挤压中间部分42。因为密封装置40并且特别是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由缠绕材料层45构成,所以在垂直于插入方向23延伸的所述平面中,中间部分42的横截面能够变宽。这是基于以下事实,即,材料层45的层400、401仅仅相互抵靠而不是被彼此紧固。在因此从接纳器48的方向(离开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利用压力作用于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上的情形中,层400、401沿着相反方向沿着彼此滑行,即此时中间部分42的所述横截面变宽(所谓的卷片效应,比较图2)。
为了能够保持材料层45的卷起状态,利用连接件V(特别是缝合线)至少在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处将密封装置40的层400、401彼此固定。优选地,还在密封装置40的第二端部部分43处设置这种连接件V′(比较图3到4)。因此,密封装置40在横截面中能够仅仅在插入开口21的区域中变宽,其中它优选地以密封方式在气囊套20的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2上抵靠。因此以自密封方式形成所述密封装置40。
为了易于沿着插入方向23或者实际上沿着延伸方向E将气体发生器30插入密封装置40的接纳器48中,图6所示变型的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被形成为漏斗形,或者包括横切插入方向23面向彼此并且与插入方向23相反地分叉的两个引导元件48a和48b,从而面向气体发生器40的、密封装置40的接纳器48的开口被有效地放大。在将气体发生器30插入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的接纳器48的开口中时,气体发生器30因此被所述引导元件48a、48b引导并且由此在插入接纳器48或者气囊套20的插入开口21中时横切插入方向23定位。
优选地经由被插入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的密封装置40的第二端部部分43,即优选地利用缝合线连接,在气囊套20处固定根据图1到4的密封装置。
图5示出图1到4所示密封装置40的一种修改,在所述修改的情形中,与图1到4相反,在密封装置40的第二端部部分43上一体地形成扩散器33,扩散器33用于将气体发生器30释放的气体分配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
为了形成这个均匀部件,如上所述地卷起材料层45的第一部分45a(比较图1到4)。由此,经由材料桥接部分45c在材料层45的第二部分45b上一体地形成材料层45的所述第一部分45a,与材料层45的第一部分45a相比它未被卷起而是沿着沿插入方向23定向的折叠轴线34彼此叠置地全等折叠,从而材料层45的所述第二部分45b被划分成被全等地折叠到彼此之上的两个扩散器部分45c、45d。这两个扩散器部分45c、45d每一个均包括横切插入方向23面向折叠轴线34的边界部分33b,其中两个扩散器部分45c、45d利用连接N(特别是缝合线)沿着这个边界部分33b相互连接。进而,两个扩散器部分45c、45d每一个均分别包括沿着插入方向23面向彼此并且离开边界区域33b的两个边界部分33c、33a。沿着这些边界部分33a、33c,两个扩散器部分45c、45d未被相互连接,从而这些边界部分33a、33c限定或者界定沿着插入方向23面向彼此的、扩散器33的第一开口O和第二开口O′。扩散器33因此能够将离开气体发生器30的气体流分成沿着相反方向分别通过第一开口O和第二开口O′离开扩散器33的两股气体流。为了能够沿着折叠轴线34将两个扩散器部分45c、45d简单地折叠到彼此之上,与部分45沿着缠绕方向46的延伸或者扩散器部分45c、45d横切插入方向23的延伸相比(相对于材料层45的两个部分45a、45b的平坦展开状态),形成小的材料桥接部分45c。
前述密封装置40或者扩散器33特别是适用于在侧面气囊或者头部侧面气囊中应用,在侧面气囊或者头部侧面气囊的情形中,离开气体发生器30的气体流必须被分配到至少两个腔室之上。由此,两个腔室之一被以气体传导方式连接到扩散器33的第一开口O并且另一腔室被以气体传导方式连接到扩散器33的第二开口O′。
图7与图8到11相结合地示出特别是适合于具有所谓的蝶形设计的气囊10的、根据本发明的气囊模块的插入开口21的一种变型。这里,气囊10包括沿着折叠轴线34被适合地折叠到彼此之上的、彼此一体地形成的两个气囊层200、201,折叠轴线34沿着该两个气囊部分的所述一体连接延伸,从而形成沿着插入方向23延伸的气囊套20的边界部分202,经由边界部分202,所述气囊部分200、201彼此一体地形成。为了形成气囊套20,所述两个气囊部分200、201沿着它们的最外边界相互连接。
为了在这种气囊处形成插入开口21,横切插入方向23内切沿着插入方向23延伸的、气囊套20的边界部分202,从而它构成横切插入方向23延伸的切口210。
这个切口210由此将气囊套20的边界部分202划分成沿着插入方向23面向彼此的第一部分202a和第二部分202b。由此,现在第一部分202a朝向气囊10的内部空间I横切插入方向23向内折叠,从而根据图8和9的切口210形成气囊套20的插入开口21的环绕边界区域22。进而,气囊套20的边界部分202的向内折叠第一部分202a由此形成被设置用于接收气体发生器30的、在横截面中特别为u形的接纳器。
现在,能够根据图1到4或者5沿着插入方向23将密封装置40插入插入开口21中或者布置于插入开口21中。然后优选经由密封装置的第二端部部分43或者经由在其上一体地形成的扩散器33在气囊套20处、即优选地在沿着延伸方向E或者插入方向23延伸的、气囊套20的边界部分202的第二(未被向内折叠)部分202b处固定这个密封装置40。
为了在由向内折叠第一部分202a形成的接纳器中保持包括密封装置40的气体发生器30,设置环圈220(比较图11)。所述环圈220包括两个相对自由端部部分220a、220b,经由所述自由端部部分,在气囊套20处固定所述环圈220,从而它沿着插入方向23面对气囊套20的插入开口21并且与向内折叠第一部分202a一起地环状地包围气体发生器30和密封装置40。由此,相对于插入开口21,气体发生器30被可靠地固定于气囊套20处。
图12示出能够被用于生产形式为用于车辆乘员的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的部件的结构工具包。
在i)下面,由此示出能够用于生产气囊装置的、在充气状态中形成气垫的可充气区域的、具有不同尺寸和几何形状的材料层或者材料部分(气囊层/气囊部分)。气囊层能够特别是织物层。由于气囊层的基本矩形的横截面,能够在产生最小切割废料的情况下利用材料薄片例如织物卷冲出气囊层。
在ii)之后,示出能够用于形成连接通道的不同的另外的材料或者织物层。经由所述连接通道,能够(流体)连接气囊布置的相邻可充气区域。
在iii)下面最后示出几个张紧带,张紧带能够用于张紧气囊装置并且为此例如与气囊装置的不同元件和/或与车辆结构接合。
图中部分iv)最后示出几个紧固翼片,紧固翼片能够被用于将气囊装置紧固到机动车辆结构。
从形式为用于可充气气囊区域的和用于在可充气气囊区域之间的连接通道的材料层的以及形式为在图12中描绘的张紧带和紧固翼片的部件,例如根据应该在其中采用气囊装置的车辆类型而分别选择那些部件从而生产满足关于特定气囊装置的要求的特定气囊装置。
图13示出形式为利用具有图12所示种类的部件组合的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部件例如利用缝制和/或通过将它们附着到一起而被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均匀的气囊装置。
根据图13,所得气囊装置包括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关于其中气囊装置内置于机动车辆中的状态,所述可充气区域沿着纵向车辆轴线x隔开并且以经由连接通道2相互流体连通的方式立起。由此利用在i)和ii)下面具有图12所示种类的材料层形成了气囊装置的可充气区域1a、1b以及连接通道2。
此外,紧固翼片4从气囊装置的可充气区域1a、1b以及从它们的连接通道2突出,所述紧固翼片相对于可充气区域1a、1b和连接通道2是分离的元件,能够如将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被以适当的方式固定到气囊装置的所述部件1a、1b、2。最终,提供几个张紧带3,张紧带之一用于连接气囊装置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并且两个另外的张紧带被提供用于将气囊装置的每一个可充气区域1a、1b连接到车辆结构,从而能够相对于车辆结构在充气状态中张紧气囊装置并且由此实现用于在碰撞的情形中挡住车辆乘员的最佳状态。
图13所示的气囊装置由预组装部件的结构工具包形成,所述部件在一方面是用于形成气囊装置的可充气区域1a、1b以及连接通道2的材料层(气囊层)。进而,作为其分离部件,紧固翼片4和张紧带3是用于生产图13所示的气囊装置的结构工具包的构成部件。
利用图13,可以进一步清楚气囊装置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在比位于所述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之间的连接通道2更大的延伸范围之上沿着竖直车辆轴线z延伸。由此,气囊装置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每一个均形成用于在碰撞的情形中保护车辆乘员的大面积气垫,利用所述气垫,特别是至少机动车辆的侧向窗玻璃能够在大的程度上得以覆盖。连接通道2与之相反地沿着竖直车辆轴线z包括显著更小的延伸范围。因此关于气囊装置的、其中后者被内置于机动车辆中的状态,连接通道2有利地位于车辆乘员撞击在此处未被预期的位置处。
另外,在图13中利用短划线示出被气囊装置(部分地)覆盖的机动车辆的部分侧向结构即两个侧向窗玻璃Fa、Fb以及A、B和C支柱。由此,气囊装置的可充气区域1a、1b覆盖侧向车体结构的那些部件,即车辆乘员的头部在碰撞的情形中能够与之碰撞的窗玻璃Fa、Fb以及A、B和C支柱。
准确地,相对于彼此被形成为分离的可充气元件的、气囊装置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每一个均根据图13包括具有在i)下面图12所示种类的两个材料或者织物层,所述材料或者织物层例如被以如下方式相互连接件(例如利用缝合线),即,使得它们每一个均限定气囊装置的能够利用气体填充的可充气区域,其中材料层之一面对侧向车辆结构,即窗玻璃Fa、Fb以及形成支柱A、B、C的结构,并且另一个相对材料层面对车辆内部空间即特别是要保护的车辆乘员。
图14利用更加详细的视图示出根据图13的布置。这里,能够在形成气囊区域1a、1b的可充气元件处以及在连接通道2、张紧带3处和在用于将气囊装置的各个部件1a、1b、2、3、4相互紧固的紧固翼片4处辨识出缝合线N。
由此,在可充气区域1a、1b处以及在连接通道2处的缝合线N还用于将构成相应的可充气区域1a、1b或者连接通道2的材料或者织物层相互连接。通常,这些织物层是两个织物层,关于气囊装置被内置于机动车辆中的气囊装置的状态,织物层之一面对机动车辆的侧向车体结构,即特别是窗玻璃和/或形成支柱的结构之一,并且织物层中的另一个面对车辆内部空间并且由此特别是要保护的车辆乘员的头部。
进而,能够在图14中辨识褶A,形成气囊装置的可充气区域1a、1b的两个材料或者织物层沿着褶A相互连接,从而形成紧缩。由此,相应的可充气区域1a、1b得以如此构造,使得在充气状态中车辆乘员的最佳保护得以确保。
进而,根据图14,提供(形式为帆的)另外的(第三、不可充气的)区域1c,区域1c利用三角形材料或者织物布置形成并且因此特别是适合于覆盖机动车辆的三角形窗口。
在这种图中,其中在非结合状态中示出气囊装置的部件,例如在前述图14、图15a和图16a中,其中示出的褶A和缝合线N分别指向在结合气囊装置的各个部件之后相应的褶A和缝合线N将位于此处的那些位置。后者尚不存在于在图14、15a和16a所示状态中的气囊装置的各个部件处。
在图15a和15b中,示出用作头部保护的气囊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在图15a中,所述气囊装置的构成部件被各自地示出并且图15b在组装状态中示出气囊装置。
图15a和15b所示布置的一个特点在于,形成可充气气囊区域1a、1b,在所述气囊区域1a、1b之间的连接通道2以及用于气体发生器6的接纳器5的一件式材料布局(特别是一件式织物布置被分别实现以形成蝶形设计。这意味着各个布置分别包括两个材料层或者,更加准确地,织物层10a、10b、20或者50,所述织物层具有基本相同的设计,即关于对称轴线11、21或者51是镜面对称的,两个层10a、10b、20、50沿着所述对称轴线而被相互连接。该两个材料层因此在沿着相应的对称轴线11、21、51彼此一体地形成的相应的材料布局中类似地形成蝶形的翅膀。
这里也以镜面对称方式形成被提供用于特别是在车顶边缘区域中将气囊装置紧固到车辆结构的紧固翼片4。所述紧固翼片4的另一细节分别包括将在下面利用图21a到26b描述的至少一个紧固开口45。
如利用图15b可以清楚地得知,用于对沿着纵向车辆轴线x隔开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充气的气体发生器6在这里使用柔性接纳器5而被布置于连接通道2中,柔性接纳器5以气体传导方式连接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关于在气囊装置中,特别是在气囊装置的连接通道2中布置气体发生器6的细节,在图27到23中示出并且将在下面利用后者予以解释。
如能够根据图15a和15b的概要看到地,形成可充气区域1a、1b以及连接通道2的材料或者织物布置分别被围绕它们的作为折叠线11或者21的、相应的对称轴线反折一次,并且然后沿着形成缝合线N的、它们的外部边界被缝制到彼此,从而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以及连接所述可充气区域的(流体)连接通道2得以产生。
对称轴线或者折叠直线11、21由此在图15a和15b所示气囊装置被内置于这种机动车辆中的情形中沿着机动车辆的侧向车顶边缘DK延伸,比较图13。相应地,紧固翼片4在所述对称轴线或者折叠直线11、21的区域中被固定(以在下面利用图21a到26b更加详细地描述的方式)到可充气区域1a、1b以及根据情形被固定到连接通道2,经由紧固翼片4,将气囊装置紧固到机动车辆,特别是紧固到机动车辆的侧向车顶边缘区域得以实施。
在图16a和16b中,示出图15a和15b的实施例的修改,其中基本差异在于以下事实,即,用于对相对于彼此隔开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充气的气体发生器6未被布置于连接通道2中,而是被布置于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之一中。为此,利用界定缝合线B在所述可充气区域1a中形成了用于接收气体发生器6的空间。
进而,能够在图16a中看到每一个均处于均匀展开状态中的、用于气体发生器6的保护层套筒8和绷带200,在下面分别利用图29a到31b或者27更加详细地解释其功能。
在图15a和15b所示气囊装置的情形中以及在图16a和16b所示气囊装置的情形中,通过围绕为此目的提供的轴线或者折叠线折叠材料或者织物布置并且通过随后将所得的两个相对材料层10a、10b或者20缝制到彼此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将它们相互连接,从而分别形成可充气气囊区域或者连接通道,气囊装置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以及连接通道2每一个均能够利用相应的材料或者织物布置而被分开地生产。由此,关于生产方面,使用尽可能直的缝合线是有利的。然后例如通过缝制或者以将在下面更加详细描述的任何其他方式,气囊装置的预组装部件被相互连接。
从而,图17a示出一种布置,在该布置的情形中,在一方面气囊装置的前部可充气区域1a以及在另一方面气囊装置的后部可充气区域1b分别与相关联的连接通道2一起地形成模块,所述模块被完全地预组装,包括被固定到此的紧固翼片4以及用于产生紧缩部分的褶A。随后以形式配合的方式将这两个模块相互连接,其中连接通道2通过环13和位于后面的第一可充气区域1a的凹部13a并且利用在它的前端处的变宽部分23与为此目的提供的第一可充气区域1a的(环形闭合)褶13b接合,比较图17b。在气囊装置的第一可充气区域1a处的环13由此在最终状态中用于限定连接通道2以及第一可充气区域1a相对于彼此的定位。另外地,第一可充气区域1和连接通道2能够经由缝合线或者任何其他连接装置而被相互连接。
在图18a和18b中,示出图17a和17b的布置的一种修改,其中基本差异在于以下事实,两个模块的可充气区域1a、1b每一个均已经被(纵向地)折叠到气囊包装并且在经由被集成到第二模块中的连接通道2连接两个模块发生之前在(软管状)保护盖H中被布置成已被折叠的气囊包装,比较从图18a到图18b的过渡状态。
最终,图19示出用于在气囊装置的可充气区域1a处以形式配合方式布置连接通道2的进一步的可能性,其中这里连接通道2利用变宽的端部部分24与可充气区域1a的贯通开口14的边界接合,所述连接通道2通过所述贯通开口14到达。
在图20a到20c中,示出用于连接气囊装置的部件的另一变型。
根据图20a,紧固螺栓66从气体发生器6突出,紧固螺栓分别通过气囊装置的第一可充气区域1a以及在被与第二可充气区域1b组合以形成模块的气囊装置的连接通道2中的紧固开口到达。使用在紧固螺栓上拧紧的螺母,在第一可充气区域1a和连接通道2并且因此在气体发生器6的区域中包括连接通道2的整个模块之间形成连接。
根据图20b和20c,气囊装置的、相对于彼此隔开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每一个均包括分别指向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中的另一个的连接部分12。这两个连接部分12一起地形成连接区域,经由所述连接区域,在另外地使用连接管子120时,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以连通、更加准确地以流体连通的方式立起。连接管子120由此被布置于气囊装置的所述连接区域中。
两个连接部分12均利用环形紧固元件27或者28而被连接到连接管子120,所述环形紧固元件在以环形方式插入连接部分12中的至少一个时包围连接管子120并且由此将相应的连接部分12紧固到连接管子120。
在图20b所示实施例的情形中,自身紧固环27由此被关联到每一个连接区域12,而在图20c所示实施例的情形中,单一紧固环28将两个连接部分12紧固到连接管子120。
在图21a到21c中,示出紧固翼片4的第一实施例,紧固翼片4能够用于将具有利用图12到18b所示种类的气囊装置紧固到机动车辆结构。
根据图21a到21c,紧固翼片4每一个均被设计成两层,其中相应的紧固翼片4的两个材料层40(被设计成相对于彼此镜面对称)(例如形式为织物层的)根据蝶形原理沿着对称轴线或者折叠线41而被一体地相互连接,从而两层紧固翼片4每一个均被设计一体式。
相应的紧固翼片4被以如下方式固定到气囊装置的关联部件,例如可充气区域1a、1b之一或者连接通道2,使得两层40紧固翼片4中的每一层均被分别连接到相应的部件1a、1b、2的层10a、10b或者20,比较图15a和16a。
将紧固翼片4的相应的层40固定到气囊装置的相关联部件1a、1b或者2的层由此经由缝合线46而得以实现,在图21a到21c实施例中,缝合线46相对于气囊装置的相应的关联部件1a、1b、2的对称轴线或者折叠线11、21倾斜(例如以45°的角度)。在产生用于将紧固翼片4的相应的材料层40连接到气囊装置的部件1a、1b、2的相关联材料层10a、10b、20的所述连接缝合线46之后,紧固翼片4的两个材料层40中的每一个均围绕倾斜延伸的所述连接缝合线46而利用自由端部部分(紧固部分)折叠,从而分别将层40定位成使得自由端部在气囊装置的相关联部件1a、1b或者2的对称轴线或者折叠线11、21上方。
用作紧固部分的紧固翼片4的自由端部每一个均设有紧固开口45,其中两个层40的紧固开口45在围绕缝合线46折叠的状态中覆盖彼此或者相互对准,从而它们形成用于例如利用螺钉或者铆钉而紧固到机动车辆结构的连续紧固开口。
图25示出将具有图21a到21c所示种类的紧固翼片4施加到包括相对于彼此隔开的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和连接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的连接通道2的气囊装置。前述种类的紧固翼片4由此被设于两个可充气区域1a、1b处以及连接通道2处,即分别设于依次地在这里示例性地由对称轴线或者折叠线11、21形成的相应的部件1a、1b、2的上边缘区域中。
在图22a到22c中,示出图21a到21c的布置的另一修改,其中差异在于以下事实,即根据图22a到22c,紧固翼片4经由其被紧固到气囊装置的相关联部件1a、1b或者2的缝合线47被形成为弯曲缝合线,这里具体地被形成为沿着圆形路径以拱式方式延伸的缝合线。由此,根据围绕紧固缝合线47的哪个区域折叠自由端部,紧固翼片4的两个材料层40的自由端部的不同折叠角度能够得以实现。
在相应的紧固翼片4被与之关联的气囊装置的部件1a、1b、2不是具有对称性轴线或者折叠线的、根据蝶形原理设计的部件的情形中,有利地大体上在被关联到机动车辆的车顶边缘的相应的部件1a、1b、2的上边界/上边缘的区域中附接相应的折叠翼片4;并且相应的缝合线46、47然后相对于相应的部件1a、1b、2的上边缘(在当前的图21a到21c或者22a到22c的实施例中特别是由对称轴线或者折叠线11、21形成)倾斜或者弯曲地延伸。通常它还能够是用作被关联到机动车辆的车顶边缘区域的头部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的任意上边缘。
当然,紧固翼片4还能够设于气囊装置的其他区域处,例如在侧向边缘处或者还在面对车辆底板并且例如在气囊装置的内置状态中位于机动车辆门的车门轨道的区域中的下边缘处。
在图23a到23d中,示出紧固翼片4的一种变型,紧固翼片4利用平行于可充气区域1的上边缘11(例如形式为对称性轴线或者折叠线)或者气囊装置的任何其他部件延伸的缝合线48而被固定到所述气囊装置,即被以如下方式固定,使得一体的两层紧固翼片4的每一个层40均被固定到气囊装置的相关联部件1的相应的材料层。由此,紧固翼片4在具有紧固开口45的固定状态中形成环,经由紧固开口45,例如利用紧固螺栓、螺钉或者铆钉到车辆结构的紧固能够实现。
与利用图21a到21c以及22a到22c示出的紧固翼片相反,在这里自由端部没有发生任何下折以将它们带入它们的功能位置中;而是实际上图23a到23d的紧固翼片4在它的两个层40中的每一个中在它固定到气囊装置的相关联部件1之后直接地构成分别具有紧固开口45并且突出超过所述部件1的上边缘11的紧固部分,除了别的以外,利用紧固翼片4的折叠线41界定所述紧固部分。
在图24a到24d中,示出图23a到23d的布置的修改,其中基本差异在于以下事实,即为了紧固形式为紧固环的紧固翼片4,这里使用形式为沿着圆形路径延伸的拱式缝合线的弯曲缝合线。
最终,在图26a和26b中,示出单侧固定,特别是被缝制的紧固翼片4,紧固翼片4在气囊装置的(两层)部件1的上边缘11的区域中被紧固到所述部件1,即使用缝合线47′,缝合线47′同时地相互连接气囊装置的所述部件1的两个层10并且由此在所述部件1中限定紧缩部分。这里,紧固翼片4能够在反折和根据情形折叠形成可充气气囊区域的部件1之后结合。
图27示出通过在其中布置气体发生器6的、具有前述种类的气囊装置的、例如形式为连接通道的连接区域2的横截面。气体发生器6被布置在例如由金属构成的(这里尺寸稳定而且还能够被灵活地设计的)管状接纳器7中,如还在图32a到32c中示出地。管状接纳器7以环形方式围绕在这里被设计成管状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发生器6,从而离开气体发生器6的气体首先进入管状接纳器7的内部并且然后沿着轴向方向通过管状接纳器的前部出口泄露,其中如在图32c中所示例如两个前部出口71、72中的每一个均能够被关联到气囊装置的可充气区域。
气体发生器6包括用于点火电缆62的电连接61,经由点火电缆62,能够以传感器控制方式在碰撞的情形中点燃气体发生器6。点火电缆62从在气体发生器6的轴向端部处的电连接61开始在气体发生器6和管状接纳器7之上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到被管状接纳器7外侧的连接区域2封装的空间区域中并且在那里被进一步送入轴向区域中。利用围绕连接通道2的绷带200,然后能够以密封方式将点火电缆62传出被连接区域2封装的空间,从而建立到用于控制气体发生器6的控制电子设备的电连接。
在连接区域2和气体发生器6之间布置的管状接纳器7,连接区域2自身以及围绕连接区域2的绷带200由此经由从气体发生器6突出的紧固螺栓66和相关联的螺母而被连接到气体发生器6,从而所述部件6、7、2、200形成构造单元。
在图32a到32c中,再一次更加详细地示出即在图32a中形式为两个单一部件的并且在图32b和32c中处于组装状态中的由气体发生器6和尺寸稳定的管状或者桶形接纳器7形成的组件,其中这里被形成为具有椭圆形横截面的管状接纳器7利用从气体发生器6突出的紧固螺栓66和相关联的螺母而被附接到气体发生器6。
如特别是根据图32c可以清楚地,管状接纳器7例如在与气体发生器6自身相同的长度之上沿着气体发生器6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它用于前送气体G,在气体发生器6操作期间,气体G通过气体发生器的侧向区域中的出口开口60泄漏并且然后利用管状接纳器7而被沿着轴向方向偏转并且由此被划分成两个局部气流。该两个局部气流然后沿着轴向方向彼此相对地离开桶形接纳器7的两个相对的前部出口71、72,它们能够从此处进入气囊装置的、要充气的相应的区域中。
在图28a和28b中,示出管状或者桶形气流分配器7的两个另一实施例,所述气流分配器每一个均利用至少一个紧固螺栓66而被附接到气体发生器6并且将离开气体发生器6的气流G分成每一个均通过相应的出口71、71′或者72离开气体发生器6的两个局部气流G1、G2。在图28a和28b的情形中,相应的气流分配器7由此并不沿着轴向方向在气体发生器6的整个长度之上延伸。
图28a和28b的实施例相对于彼此不同之处在于,在一方面在图28a的情形中气体发生器6的出口开口60被设于后者的侧向区域中,而在图28b的情形中它们在气体发生器处被布置于前面。进一步差异在于以下事实,即,在图28b的情形中,气流分配器7的两个前部气体出口71′、72包括不同的排气区域,从而这里气囊装置的两个可充气区域能够利用不同数量的气体填充。
例如在WO 2007/062847A1中描述了这种气流分配器的另一细节。
在图29a和29b中,示出一种布置,根据该布置,在气囊装置的连接通道2中布置的气体发生器6被作为火焰保护或者针对高压的保护的保护层套筒8围绕保护层套筒8在横截面中螺旋地缠绕气体发生器6。保护层套筒8利用紧固螺栓66而被与连接通道2一起地附接到气体发生器6。
图30a和30b在其中气流G离开气体发生器6从而对气囊装置充气的状态中示出图29a和29b的布置,其中保护层套筒8被展开并且被朝着连接通道2的内表面向外地挤压。
在这方面,应该指出在图29a和30a中,分别与气体发生器6和连接通道2一起地示出保护层套筒8,而在图29b和30b的透视图中分别为了清楚起见单独地或者与紧固螺栓66一起地示出保护层套筒8。
在图31a和31b中,示出保护层8的实施例,保护层8在缠绕状态中包括沿着轴向方向突出的固定部分85,保护层套筒在缠绕状态中能够利用撕缝8而被暂时地固定到固定部分85。在由于流出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使得作用于图31a和31b的保护层套筒8上的气体压力增加的情形中,沿着撕缝86的连接撕开。这允许保护层套筒8如利用图30a和30b解释地展开地并且径向地扩展。
最终,在图33中示出利用在连接区域2(形式为连接通道)内侧布置的织物软管9实现的火焰保护,所述火焰保护在它的内侧上设有或者涂覆有耐热材料层9a。这个材料层面对将在连接区域2内侧布置的气体发生器。
利用前面的图描述的气囊装置能够被配置成未被密封的头部气囊变型或者特别是通过如利用图27描述地在气体发生器的区域中密封还被配置成密封系统。
关于特别是适用于生产的设计,相应的结构工具包的部件能够关于结合同步化并且能够被配置成可以利用所谓的防错技术(poka-yoke)特征制造。
原则上能够利用所有类型的发生器,例如烟火、混合或者冷气体发生器实现上述组件。

Claims (37)

1.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模块,该气囊模块包括:
-气囊(10),所述气囊(10)能够被充气,以便保护人员,
-所述气囊(10)的气囊套(20),所述气囊套(20)限定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所述内部空间(I)能够利用气体填充,以用于使所述气囊(10)充气,
-气体发生器(30),所述气体发生器(30)用于提供用于使所述气囊(10)充气所需的气体,
-所述气囊套(20)的插入开口(21),其中,所述气体发生器(30)通过所述插入开口(21)被插入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使得由所述气体发生器(10)提供的气体能够进入到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
-所述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2),所述边界区域(22)界定所述插入开口(21),所述边界区域(22)环状地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器(30),和
-密封装置(40),所述密封装置(40)用于密封所述插入开口(21),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密封装置(40)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边界区域(22)与所述气体发生器(30)之间,即,使得所述密封装置(40)利用由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提供的气体而变宽,并且所述密封装置(40)被压靠在所述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1)上,以用于密封所述插入开口(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40)以环绕所述气体发生器(30)的中间部分(42)压靠在所述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沿着插入
0.方向(23)将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插入到所述插入开口(21)中。
4.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关于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23)定向的横截面平面,所述密封装置(40)的环绕中间部分(42)设计成在横截面中变宽。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30)的至少一个流出开口(31),由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提供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流出开口(31)流出所述气体发生器(30)。
6.根据权利要求2、4和5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气体发生器(30)的至少一个流出开口(31)布置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即,使得从所述至少一个流出开口流出的气体冲击所述中间部分(42),其中,在所述横截面平面中,所述中间部分(42)在横截面中变宽。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利用夹持元件(50)将所述密封装置(40)固定到所述气体发生器(30)。
8.根据权利要求2或往回引用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到7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40)包括连接到所述中间部分(42)的第一端部部分(41),所述第一端部部分(41)特别地与所述中间部分(42)一体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和8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元件(50)设计成将所述第一端部部分(41)压靠在所述气体发生器(30)上,使得所述密封装置(40)以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紧密地抵靠所述气体发生器(30)。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布置在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的外侧。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40)由至少一个柔性材料层(45)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沿着缠绕方向(46)卷起所述材料层(45)的至少一部分(45a)以用于形成所述密封装置(40),使得所述材料层(45)形成所述密封装置(40)的环绕壁(47),所述环绕壁(47)限定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30)的接纳器(48)。
13.根据权利要求2和12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沿着所述缠绕方向(46)环绕。
14.根据权利要求11且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层(45)沿着所述缠绕方向(46)交迭,使得所述壁(47)特别地包括彼此叠置的两个层(400、401)。
15.根据权利要求12到14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壁(47)沿其整个周边(49)包括彼此叠置的材料层(45)的至少两个层,上述周边(49)沿着所述缠绕方向(46)走向。
16.根据权利要求3且根据权利要求12到15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方向(46)横切所述插入方向(23)走向。
17.根据权利要求8且根据权利要求12到16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利用连接件(V)、特别是缝合线将彼此叠置且形成所述壁(47)的所述材料层(45)的层(400、401)相互连接,即,使得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比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变宽得更少,而且特别是并不变宽。
18.根据权利要求8到17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经由布置在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内侧的中间部分(42)而连接到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二端部部分(43),其中,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二端部部分(43)特别是与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一体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1和18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利用特别是缝合线形式的连接件(V′)在所述第二端部部分(43)处将形成所述壁(47)且彼此叠置的所述材料层的层(400、401)相互连接,即,使得所述第二端部部分(43)比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变宽得更少,而且特别是并不变宽。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二端部部分(43)将所述密封元件(40)紧固到所述气囊套(20)。
21.根据权利要求18到19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扩散器(33)与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二端部部分(43)一体形成,以用于分配将由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提供的气体,其中,所述密封装置特别地经由所述扩散器紧固到所述气囊套(20)。
22.根据权利要求11和21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器由所述材料层(45)的一部分(45b)形成,其中,所述部分(45b)特别地沿着折叠轴线(34)彼此叠置地折叠,以用于形成所述扩散器(33)。
23.根据权利要求11或往回引用权利要求11的权利要求12到21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层(45)由气囊材料构成,特别是由所述气囊材料生产所述气囊套(20)。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30)沿着延伸方向(E)纵向延伸,并且特别地形成为管状气体发生器。
25.根据权利要求3和24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方向(E)与所述插入方向(23)相一致。
26.根据权利要求3且根据权利要求8或往回引用权利要求8的权利要求9到25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通过所述插入开口(21)将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插入到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即,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30)以自由端部部分(32)从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突出。
27.根据权利要求3且根据权利要求8或往回引用权利要求8的权利要求9到26中一项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端部部分(41)是漏斗形的,以用于将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插入到所述插入开口(21)中。
28.根据权利要求3或往回引用权利要求3的权利要求4到27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套(20)由至少两个气囊部分(200、201)构成,关于所述气囊套(20)的平坦展开状态,所述至少两个气囊部分(200、201)沿着所述气囊套的沿所述插入方向(23)延伸的最外边界部分(202)彼此一体地形成,在所述气囊套(20)的平坦展开状态中,所述两个气囊部分(200、201)平坦展开地彼此叠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界部分(202)包括横切所述边界部分(202)走向的切口(210),使得所述边界部分(202)被划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202a、202b),其中,朝向所述气囊套(20)的内部空间(I)向内折叠所述第一部分(202a),使得所述切口(210)形成所述插入开口(21),并且向内折叠的第一部分(202a)在插入所述密封装置(40)的情况下抵靠所述气体发生器(30)。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紧固到所述气囊套(20)的环圈(220),所述环圈(220)沿着所述插入方向(23)面对所述插入开口(21),其中,在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21)走向的平面中,所述环圈(220)与所述气囊套(20)的边界部分(202)的第一部分(202a)一起环状地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器(30)。
31.用于生产特别是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所述的气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气囊(10)的气囊套(20),所述气囊套(20)限定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所述内部空间(I)能够利用气体填充,以用于使所述气囊(10)充气,
-将密封装置(40)插入到所述插入开口(21)中,使得界定所述插入开口(21)的所述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2)环状地包围所述密封装置(40)的周向中间部分(42),所述周向中间部分(42)形成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30)的接纳器(48),和
-将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插入到所述密封装置(40)的接纳器(48)中,使得将由所述气体发生器(30)提供的气体能够进入所述气囊(10)的内部空间(I)中,且能够使所述中间部分(42)变宽,并且将所述中间部分(42)压靠在所述插入开口(21)的边界区域(22)上。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平坦的材料层(45),
-沿着缠绕方向(46)卷起所述材料层(45)的至少一部分(45a),以用于形成所述密封装置(40)的周向壁(47),使得所述材料层(45)沿着所述缠绕方向(46)交迭,从而所述壁(47)特别地包括彼此叠置的两个层(400、401),和
-沿着横切所述缠绕方向(46)定向的插入方向(23)在所述插入开口(21)中插入所述密封装置(40),使得所述插入开口(22)的边界区域(22)在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处环状地包围所述密封装置(40)的壁(47)。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卷起所述材料层(45),使得所述密封装置(40)包括经由所述中间部分(42)相互连接的第一边界部分和第二边界部分(41、43)。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边界部分(41)处,以如下方式利用连接件(V)将彼此叠置的所述材料层(45)的层(400、401)的区域彼此紧固,即,使得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一边界部分(41)比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变宽得更少,而且特别是并不变宽。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二边界部分(43)处,以如下方式利用连接件(V′)将彼此叠置的所述材料层(45)的层(400、401)的区域彼此紧固,即,使得所述密封装置(40)的第二边界部分(43)比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变宽得更少,而且特别是并不变宽。
36.根据权利要求31到35中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密封装置(40)的中间部分(42)布置所述气体发生器(30),使得所述中间部分(42)面对所述气体发生器(30)的至少一个流出开口(31)。
CN2008801142197A 2007-10-30 2008-10-30 气囊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2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07015431U DE202007015431U1 (de) 2007-10-30 2007-10-30 Airbageinrichtung zum Schutz eines Fahrzeuginsassen
DE202007015431.3 2007-10-30
PCT/EP2008/064729 WO2009056598A1 (de) 2007-10-30 2008-10-30 Airbagmodu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2269A true CN101842269A (zh) 2010-09-22
CN101842269B CN101842269B (zh) 2012-11-07

Family

ID=4015775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345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271B (zh) 2007-10-30 2008-10-30 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气囊装置
CN2008801142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269B (zh) 2007-10-30 2008-10-30 气囊模块
CN20088011422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270B (zh) 2007-10-30 2008-10-30 用于保护乘客的安全气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345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271B (zh) 2007-10-30 2008-10-30 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气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422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2270B (zh) 2007-10-30 2008-10-30 用于保护乘客的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988191B2 (zh)
EP (2) EP2203331B1 (zh)
JP (3) JP5435811B2 (zh)
CN (3) CN101842271B (zh)
DE (2) DE202007015431U1 (zh)
WO (3) WO2009056594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6639A (zh) * 2011-06-08 2013-12-25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和用于制造气囊的方法
CN103534148A (zh) * 2011-05-02 2014-01-22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器
CN104139755A (zh) * 2013-05-09 2014-11-1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和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组件
CN106515651A (zh) * 2015-09-09 2017-03-2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膝盖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25697A (zh) * 2015-09-15 2018-05-1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体发生器
CN113260538A (zh) * 2019-04-03 2021-08-13 全球安全纺织有限公司 Opw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7015431U1 (de) * 2007-10-30 2008-12-24 Takata-Petri Ag Airbageinrichtung zum Schutz eines Fahrzeuginsassen
DE102007056137B4 (de) * 2007-11-20 2015-05-13 TAKATA Aktiengesellschaft Gassack mit einem Einfüllstutzen und Gassackanordnung mit einem Gassack und einem Gasgenerator
EP2253513B1 (en) * 2008-03-07 2013-07-24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Airbag device
JP4992784B2 (ja) * 2008-03-24 2012-08-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US7963549B2 (en) * 2009-04-02 2011-06-21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assemblies with modified throat portions
US8196952B2 (en) * 2009-09-02 2012-06-12 Autoliv Asp, Inc. Integrated airbag closing and inflator mounting members for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ies
JP5399873B2 (ja) * 2009-11-30 2014-01-2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DE102009055029A1 (de) 2009-12-18 2011-06-22 Takata-Petri Ag, 63743 Gassack für ein Personen-Schutzsystem eines 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8007000B2 (en) * 2010-01-07 2011-08-30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y with an inflator bracket
DE102010002821A1 (de) * 2010-03-12 2011-09-15 Takata-Petri Ag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ssacks
JP5520654B2 (ja) * 2010-03-26 2014-06-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DE102010003609B4 (de) * 2010-04-01 2013-10-31 TAKATA Aktiengesellschaft Gassackvorrichtung für ein Personen-Schutzsystem eines 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DE102010029230B4 (de) 2010-05-21 2016-05-12 TAKATA Aktiengesellschaft Gassackvorrichtungen für Personen-Schutzsysteme eines 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Gassackvorrichtung
JP5629127B2 (ja) * 2010-05-31 2014-11-1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89882B2 (ja) * 2010-06-29 2014-05-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03735B2 (ja) * 2010-10-25 2014-10-0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インナー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480124B2 (en) * 2011-01-18 2013-07-09 Autoliv Asp, Inc. Seat bolster chamber
JP5839449B2 (ja) * 2011-06-24 2016-01-06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011900A1 (ja) * 2011-07-19 2013-01-2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05963B1 (en) 2012-02-24 2013-08-1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ies with strap clamps
US8622423B1 (en) * 2012-09-11 2014-01-07 Key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with heat shield
CN103909897B (zh) * 2013-01-07 2017-11-2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一种用于气囊的气体分配器
JP5962563B2 (ja) * 2013-01-25 2016-08-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US8851507B1 (en) * 2013-03-15 2014-10-07 Autoliv Asp, Inc. Airbags with sewn leak reducing panels
US9067564B2 (en) 2013-03-15 2015-06-30 Autoliv Asp, Inc. Airbags with sewn leak reducing panels
KR102027924B1 (ko) * 2013-04-16 2019-10-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커튼 에어백
KR102253492B1 (ko) * 2014-12-01 2021-05-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운전석 에어백 구조
DE102015108423A1 (de) 2015-05-28 2015-09-17 Takata AG Gassack für ein Airbagmodul
JP6500274B2 (ja) * 2015-09-01 2019-04-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US9643561B2 (en) * 2015-09-16 2017-05-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verhead side air curtain protective barrier
JP6468152B2 (ja) * 2015-09-29 2019-02-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畳完了体とエアバッグ
DE102016001505A1 (de) * 2016-02-11 2017-08-17 Trw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es sowie Gassack
DE102016120177A1 (de) * 2016-10-24 2018-04-26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modul
DE102017101092A1 (de) * 2017-01-20 2018-07-26 Trw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zum Zusammenlegen eines Gassacks
DE102017210660A1 (de) * 2017-06-23 2018-12-27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Gassackanordnung
US10793101B2 (en) 2017-08-03 2020-10-06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WO2019069796A1 (ja) 2017-10-05 2019-04-1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7124579A1 (de) * 2017-10-20 2019-04-25 Dalphi Metal Espana, S.A.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mit einem gassack
DE102017124581A1 (de) 2017-10-20 2019-04-25 Dalphi Metal Espana, S.A. Umhüllung eines gassacks eines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s und verfahren zum verpacken eines gassacks in einer umhüllung
CN109760617B (zh) * 2019-03-08 2024-04-26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保护乘员头颈胸及腿部安全气囊
US11214219B2 (en) * 2019-03-27 2022-01-0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US10967829B1 (en) 2019-09-17 2021-04-06 Joyson Safety Systems Acquisition Llc Driver side airbag module
US11180103B2 (en) 2019-10-28 2021-11-23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8023A (en) 1994-12-02 1996-03-12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Packaging tether for driver side air bag cushion
JPH09254734A (ja) * 1996-03-25 1997-09-30 Tokai Rika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ES2221041T5 (es) * 1996-11-07 2009-06-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figuracion y construccion de un nuevo dispositivo de proteccion de los ocupantes de un automovil.
JPH10203290A (ja) * 1997-01-24 1998-08-04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073961A (en) * 1998-02-20 2000-06-13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Inflatable side airbag curtain module
JP3414255B2 (ja) * 1998-05-12 2003-06-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JP2000033846A (ja) * 1998-07-17 2000-02-02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530595B2 (en) * 1998-08-20 2003-03-11 Takata Corporation Protective cushion for vehicle occupant's head
DE29814990U1 (de) * 1998-08-20 1998-12-17 Trw Repa Gmbh Gassack
US6554314B1 (en) * 1999-02-03 2003-04-29 Takata Corporation Protective cushion for vehicle occupant's head
JP3082140B1 (ja) * 1999-04-15 2000-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FR2792592B1 (fr) * 1999-04-20 2001-05-18 Livbag Snc Ensemble de protection muni d'un deflecteur externe expansible
US6630220B1 (en) * 2000-01-28 2003-10-07 Bradford Industries, Inc. Sewn fusion seal process for producing air-holding vehicle restraint systems
DE20009891U1 (de) 2000-05-26 2000-08-17 Petri Ag 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6450529B1 (en) * 2000-06-23 2002-09-17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c. Inflatable side air bag curtain module with chamber separators
JP3487266B2 (ja) * 2000-07-11 2004-01-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2067863A (ja) * 2000-08-28 2002-03-08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338498B1 (en) * 2000-10-26 2002-01-1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ide air bag providing enhanced coverage
JP4743954B2 (ja) * 2000-12-19 2011-08-1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05321B2 (ja) * 2001-02-05 2007-1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05374B2 (en) * 2001-02-08 2004-10-19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cushion
JP2002249013A (ja) * 2001-02-23 2002-09-03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122838B4 (de) 2001-05-11 2005-08-04 Key Safety Systems, Inc., Sterling Heights Luftsack für ein Curtain-Airbag Modul
US6481743B1 (en) * 2001-06-01 2002-11-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ide curtain air bag
US6631922B2 (en) * 2001-07-10 2003-10-14 Autoliv Asp,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irbag cushion modularization
US6802530B2 (en) * 2001-09-26 2004-10-1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Rollover air bag with damping mechanism
JP3835257B2 (ja) * 2001-11-12 2006-10-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858675B2 (ja) * 2001-11-14 2006-12-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46013B2 (en) * 2001-11-19 2005-01-2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inflator diffuser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3835264B2 (ja) * 2001-11-22 2006-10-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46010B2 (en) * 2002-01-30 2005-01-25 Autoliv Asp, Inc. Pressure equalizing curtain airbag
US6848708B2 (en) * 2002-03-19 2005-02-01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module for use in a vehicle
JP3922073B2 (ja) * 2002-04-02 2007-05-30 タカタ株式会社 外面展開型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83827B2 (en) 2002-05-03 2005-04-26 Milliken & Company Modular air bag cushion system
US6991255B2 (en) 2002-06-25 2006-01-31 Autoliv Asp, Inc. Interconnectable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module
GB2395170B (en) * 2002-11-11 2006-01-04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US6945556B2 (en) * 2002-11-29 2005-09-20 Takata Restraint Systems, Inc. Airbag fabric diffuser
JP4106546B2 (ja) * 2002-12-27 2008-06-2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US7404572B2 (en) * 2003-03-24 2008-07-29 Key Safety Systems, Inc Curtain air bag
EP1464549A1 (en) * 2003-04-04 2004-10-06 Autoliv Development Aktiebola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US7144038B2 (en) 2003-07-30 2006-12-05 Milliken & Company Side protection airbags and method of making side protection airbags
DE10347205B4 (de) * 2003-10-10 2006-03-16 Key Safety Systems, Inc.(n.d.Ges.d.Staates Delaware), Sterling Heights Befestigung für einen Airbag
US7712768B2 (en) 2003-10-27 2010-05-1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curtain air bag
US7083188B2 (en) 2003-11-13 2006-08-01 Autoliv Asp, Inc. Tearable reten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 airbag cushion
JP4597866B2 (ja) * 2003-12-08 2010-12-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78612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86654A (ja) 2003-12-24 2005-07-14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98293B2 (en) 2004-01-20 2007-04-03 Key Safety Systems, Inc. Side impact air bag with head protection region
GB2410725A (en) 2004-02-06 2005-08-10 Autoliv Dev Airbag mounting tab
JP2006008060A (ja) 2004-06-29 2006-01-12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4038459B4 (de) 2004-08-07 2008-03-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modul zum Schutz eines Kraftfahrzeuginsassen
US7469923B2 (en) 2004-08-10 2008-12-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ide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DE202004014219U1 (de) * 2004-09-06 2004-11-11 Takata-Petri (Ulm) Gmbh Befestigungselement
DE202006000846U1 (de) * 2006-01-17 2006-03-16 Takata-Petri (Ulm) Gmbh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Rückhaltesystem
US7861384B2 (en) 2004-09-06 2011-01-04 Takata-Petri Ag Airbag arrangement and tools
US7407182B2 (en) * 2004-09-22 2008-08-0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DE102004058564A1 (de) 2004-12-03 2006-06-29 Takata-Petri (Ulm) Gmbh Seiten-Airbageinrichtung
DE102005001598A1 (de) * 2005-01-12 2006-07-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Airbags
US7357408B2 (en) 2005-02-28 2008-04-15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cushion tab shock absorption
DE502006008224D1 (de) 2005-03-02 2010-12-16 Autoliv Dev Rohrförmiges gasleitelement, gaserzeugungs- und zuführeinheit und vorhanggassack-einheit
JP2007008318A (ja) * 2005-06-30 2007-01-18 Nippon Plast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US7547038B2 (en) 2005-07-28 2009-06-16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with multi-layered tab
JP2007045173A (ja) * 2005-08-05 2007-02-22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US7556286B2 (en) 2005-09-08 2009-07-07 Autoliv Asp, Inc. Extended inflatable coverage of inflatable curtains
DE202005019013U1 (de) 2005-12-01 2006-04-20 Takata-Petri (Ulm) Gmbh Gasstromverteiler für ein Gassackmodul
EP1963143B1 (en) 2005-12-12 2013-11-27 Highland Industries, Inc. Thermoplastic coated, heat-sealed airbag
DE102006017505B3 (de) * 2006-04-13 2007-09-2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
US7597342B2 (en) 2006-05-26 2009-10-06 Autoliv Asp, Inc. Energy absorbing feature for 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
US7261316B1 (en) * 2006-12-22 2007-08-2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Side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DE102007005304B4 (de) * 2007-02-02 2010-11-1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
US7823914B2 (en) * 2007-05-14 2010-11-02 Autoliv Asp, Inc. Airbag mount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4453722B2 (ja) 2007-06-13 2010-04-2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71930B2 (en) 2007-08-31 2009-08-11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 integrated tether
US7905510B2 (en) 2007-09-26 2011-03-15 Tk Holdings Inc. Curtain airbag module
DE202007015431U1 (de) * 2007-10-30 2008-12-24 Takata-Petri Ag Airbageinrichtung zum Schutz eines Fahrzeuginsassen
JP5070084B2 (ja) 2008-02-22 2012-11-07 タカタ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4148A (zh) * 2011-05-02 2014-01-22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器
CN103534148B (zh) * 2011-05-02 2016-11-09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器
CN103476639A (zh) * 2011-06-08 2013-12-25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和用于制造气囊的方法
CN103476639B (zh) * 2011-06-08 2016-05-25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和用于制造气囊的方法
CN104139755A (zh) * 2013-05-09 2014-11-1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和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组件
CN104139755B (zh) * 2013-05-09 2017-04-1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组件
CN106515651A (zh) * 2015-09-09 2017-03-2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膝盖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308204B2 (en) 2015-09-09 2019-06-04 Hyundai Mobis Co., Ltd. Knee air b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8025697A (zh) * 2015-09-15 2018-05-1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体发生器
CN113260538A (zh) * 2019-04-03 2021-08-13 全球安全纺织有限公司 Opw气囊
CN113260538B (zh) * 2019-04-03 2022-11-11 全球安全纺织有限公司 Opw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56598A1 (de) 2009-05-07
WO2009056595A1 (de) 2009-05-07
CN101842271A (zh) 2010-09-22
CN101842270A (zh) 2010-09-22
DE112008002945A5 (de) 2010-09-23
US20100207368A1 (en) 2010-08-19
EP2203330A1 (de) 2010-07-07
JP2011500437A (ja) 2011-01-06
US7988191B2 (en) 2011-08-02
CN101842271B (zh) 2013-02-13
WO2009056594A1 (de) 2009-05-07
EP2203331B1 (de) 2012-11-28
JP5443370B2 (ja) 2014-03-19
JP2011500451A (ja) 2011-01-06
EP2203331A1 (de) 2010-07-07
CN101842269B (zh) 2012-11-07
JP5406198B2 (ja) 2014-02-05
CN101842270B (zh) 2013-02-06
EP2203330B1 (de) 2012-09-12
US20100207367A1 (en) 2010-08-19
JP5435811B2 (ja) 2014-03-05
JP2011500438A (ja) 2011-01-06
US8091917B2 (en) 2012-01-10
DE202007015431U1 (de) 2008-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2269B (zh) 气囊模块
US8006999B2 (en) Head protection airbag
US7673899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EP2147832B1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US8276940B2 (en) Airba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 airbag module
US6942245B2 (en) Air bag device for knee protection
US7121584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US8628111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US7837228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US8690185B2 (en) Airbag device
US20050052008A1 (en) Gas flow defl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irbag systems
EP2666678A1 (en) Airbag device
EP2253513B1 (en) Airbag device
JP2011500438A5 (zh)
EP2914460B1 (en) Improved airbag with enhanced gas diffuser
CN105579299A (zh) 包括具有扩散器的气囊的气囊模块
US20160332591A1 (en) Air bag cover with integrated steering panel
US20090174173A1 (en) Knee protection airbag system
US20150102588A1 (en) Non-slitted tear seam for mini-wrappers
JP2002362274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264237B1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US8672351B2 (en) Side curtain air bag design
JP201422157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465581B2 (en) Apparatus for guiding inflation fluid within an airba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schaffenburg

Patentee after: TAKATA-PETRI AG

Address before: Aschaffenburg

Patentee before: TAKATA-PETRI A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06

Address after: Aschaffenburg

Patentee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Address before: Aschaffenburg

Patentee before: TAKATA-PETRI A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

Termination date: 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