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5893A - 片状线圈元器件 - Google Patents

片状线圈元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5893A
CN101765893A CN200880100996.6A CN200880100996A CN101765893A CN 101765893 A CN101765893 A CN 101765893A CN 200880100996 A CN200880100996 A CN 200880100996A CN 101765893 A CN101765893 A CN 1017658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electrode
chip
coil component
type coil
magnet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09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5893B (zh
Inventor
前田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65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5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8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03Printed circuit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08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made from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01F2017/002Details of via hol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66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magnet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尽可能不使线圈的电感值下降、可以降低线圈的电阻值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磁性体层(20)构成层叠体。内部电极(26)层叠在磁性体层(20)上,并且通过将它们分别连接来形成线圈(L)。辅助内部电极(30)层叠在层叠有内部电极(26)的磁性体层(20)上。辅助内部电极(30)相对于内部电极(26)并联连接,所述内部电极(26)层叠在与层叠有辅助内部电极(30)的磁性体层(20)不同的磁性体层(20)上。

Description

片状线圈元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置有线圈的片状线圈元器件。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片状线圈元器件,提出有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层叠片状电感。下面,参照图9说明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图9是层叠片状电感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所示,在层叠片状电感中,将形成有具有相同形状的内部电极102的磁性体层101,分别各重叠2片来进行配置。具有相同形状的2个内部电极102,除了最外层的上下各2层,在其两端通过通孔导体103互相电连接。再有,各内部电极102通过通孔导体103串联地电连接,形成螺旋状的线圈L。另外,最外层的上下各2层的内部电极102在磁性体层101的一边侧引出,以形成其一端,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极连接。根据上述层叠片状电感,由于具有相同形状的2个内部电极102并联连接,因此可以降低线圈L的电阻值。
然而,在上述层叠片状电感中,由于形成有具有相同形状的内部电极102的磁性体层101分别各层叠2片,因此线圈L的轴长变长。由于线圈L的电感值与轴长成反比例,因此若轴长变长,则层叠片状电感的电感值会下降。另外,由于线圈L的轴长变长,因此线圈L的每单位长度可以卷绕的匝数减少,线圈L无法得到较高的电感值。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580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可能不使线圈的电感值下降、可以降低线圈的电阻值的片状线圈元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体,所述层叠体层叠多个绝缘体层而构成;多个内部电极,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层叠在所述绝缘体层上,并且通过分别连接来形成线圈;以及辅助内部电极,所述辅助内部电极层叠在层叠有所述内部电极的所述绝缘体层上,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相对于所述内部电极并联连接,所述内部电极层叠在与层叠有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的所述绝缘体层不同的所述绝缘体层上。
根据本发明,由于辅助内部电极相对于层叠在不同的绝缘体层上的内部电极并联连接,因此可以降低线圈的电阻值。再有,由于辅助内部电极层叠在层叠有内部电极的绝缘体层上,因此不必为了层叠辅助内部电极而追加新的绝缘体层。即,即使设置辅助内部电极,线圈的轴长也不会变化。结果可以抑制线圈电感值的下降。
在本发明中,所述辅助内部电极也可以与层叠在同一所述绝缘体层上的所述内部电极绝缘。
在本发明中,所述辅助内部电极也可以与层叠在同一所述绝缘体层上的所述内部电极连接。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内部电极通过通孔导体连接,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内部电极通过所述通孔导体连接,所述内部电极层叠在与层叠有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的所述绝缘体层不同的所述绝缘体层上。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辅助内部电极从层叠方向观察时,配置在层叠有所述多个内部电极的区域内。
在本发明中,所述辅助内部电极也可以相对于所述内部电极连接,所述内部电极层叠在沿层叠方向相邻的所述绝缘体层上。
在本发明中,所述绝缘体层也可以是磁性体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辅助内部电极相对于层叠在不同的绝缘体层上的内部电极并联连接,因此可以尽可能不使线圈的电感值降低,就能降低线圈的电阻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上述片状线圈元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层叠方向上方观察上述片状线圈元器件时的透视图。
图4(a)是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的等效电路图。图4(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的磁性体层、内部电极以及辅助内部电极的结构图。
图7是第二实验中制作的第三试制品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二实验中制作的第四试制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片状线圈元器件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的结构。图1是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层叠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另外,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将层叠方向的上端面称为上表面,将层叠方向的下端面称为下表面,将其他的面称为侧面。
片状线圈元器件10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层叠体12及外部电极14a、14b。再有,层叠体12内置有线圈L。
层叠体12是长方体状的块体,如图2所示,通过层叠长方形的多个磁性体层(绝缘体层)22、20a、20b、20c、20d、20e、20f、24而构成。另外,在指的是个别的磁性体层20时,会在参照标号后标注a至f的标记,在总称磁性体层20时,则记为磁性体层20。磁性体层20、22、24分别由磁性体材料制作。作为磁性体材料的例子,例如可以例举有磁导率为130左右的Ni-Cu-Zn类的铁氧体。
线圈L设置在层叠体12内,使其轴与上下方向一致。线圈L是通过将内部电极26a、26b、26c、26d、26e、26f分别层叠在上述磁性体层20a、20b、20c、20d、20e、20f上,并且将内部电极26a、26b、26c、26d、26e、26f互相串联电连接而构成的。另外,在指的是个别的内部电极26时,会在参照标号后标注a至f的标记,在总称内部电极26时,则记为内部电极26。另外,所谓内部电极26层叠在磁性体层20上,意味着除内部电极26被丝网印刷形成于磁性体层20上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内部电极26被转印到磁性体层20上的情况。
各内部电极26具有3/4匝的长度,在其端部通过通孔导体B与层叠在沿上下方向相邻的磁性体层20的内部电极26串联电连接。更详细而言,内部电极26a与内部电极26b由通孔导体B1电连接。内部电极26b与内部电极26c由通孔导体B2电连接。内部电极26c与内部电极26d由通孔导体B3电连接。内部电极26d与内部电极26e由通孔导体B4电连接。内部电极26e与内部电极26f由通孔导体B5电连接。据此,形成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L。另外,所谓3/4匝,表示沿着长方形的磁性体层20的4条边中的3条边层叠为“コ”形的电极。
再有,配置在最上层的内部电极26a包含引出部28a,配置在最下层的内部电极26f包含引出部28f。引出部28a与图1所示的外部电极14a电连接。另外,引出部28f与图1所示的外部电极14b电连接。这些内部电极26及通孔导体B例如是由银制作的。
外部电极14a、14b起到用于将线圈L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端子的作用,形成于层叠体12的互相面对的侧面。外部电极14a、14b例如是在银电极上实施镀镍及镀锡而制作的。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为了降低线圈L的电阻值,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a、30b、30c、30d、30e、30f。另外,在指的是个别的辅助内部电极30时,会在参照标号后标注a至f的标记,在总称辅助内部电极30时,则记为辅助内部电极30。下面,说明辅助内部电极30。
辅助内部电极30如图2所示,分别层叠在层叠有内部电极26的磁性体层20上的空白区域。但是,层叠在同一磁性体层20上的内部电极26与辅助内部电极30互相绝缘。然后,辅助内部电极30相对于内部电极26由通孔导体b电连接,所述内部电极26层叠在与层叠有该辅助内部电极30的磁性体层20不同的磁性体层20上。更详细而言,辅助内部电极30相对于内部电极26通过2个通孔导体b并联电连接,所述内部电极26层叠在与层叠有该辅助内部电极30的磁性体层20沿上下方向相邻的磁性体层20上。下面,详细说明内部电极26与辅助内部电极30的连接关系。
辅助内部电极30a利用通孔导体b1、b2与内部电极26b并联电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b利用通孔导体b3、b4与内部电极26c并联电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c利用通孔导体b5、b6与内部电极26d并联电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d利用通孔导体b7、b8与内部电极26e并联电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e利用通孔导体b9、b10与内部电极26f并联电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f利用通孔导体b11、b12与内部电极26e并联电连接。
如上所述,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由于辅助内部电极30相对于各内部电极26并联连接,因此可以降低线圈L的电阻值。再有,由于辅助内部电极30层叠在层叠有内部电极26的磁性体层20的空白区域,因此不必为了层叠辅助内部电极30而追加新的磁性体层20。即,即使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线圈L的轴长也不会变化。结果可以抑制线圈L的电感值的下降。
另外,辅助内部电极30如图3所示,从上方观察时,不从内部电极26伸出而与层叠有内部电极26的区域重叠地进行配置。图3是从上方观察片状线圈元器件10时的透视图。这样,通过重叠辅助内部电极30与内部电极26,可以增大线圈L的线圈直径,可以增大线圈L的电感值。
另外,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如以下说明那样,由于设置有辅助内部电极30,因此与未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相比,具有良好的直流叠加特性。辅助内部电极30例如是由银制作的。由于银是非磁性体,因此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在磁性体层20之间设置有非磁性体层。结果是,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与未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的闭合磁路型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相比,具有良好的直流叠加特性。
(与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的对比)
下面,为了进一步明确片状线圈元器件10所具有的效果,对比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获取效率、以及图9所示的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的获取效率。所谓获取效率,是指线圈的电感值除以电阻值的值。
图4(a)是图9所示的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的等效电路图。图4(b)是图2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等效电路图。另外,在图4(a)中,仅描述了磁性体层101的4层部分,在图4(b)中仅描述了磁性体层20的3层部分,但实际上,在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中,磁性体层101层叠有14层,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磁性体层20层叠有6层。但是,由于即使层叠数变化也不会使获取效率变化,因此,下面为了简化说明,使用图4(a)及图4(b)的等效电路图,进行获取效率的比较。
下面,说明图4(a)所示的等效电路图与图9所示的层叠片状电感的对应关系。LA是第一层磁性体层101与第二层磁性体层101的分别层叠的内部电极102所具有的合成电感值。rAa+rAb是层叠在第一层磁性体层101的内部电极102所具有的电阻值。rAc+rAd是层叠在第二层磁性体层101的内部电极102所具有的电阻值。
另外,LB是第三层磁性体层101与第四层磁性体层101的分别层叠的内部电极102所具有的合成电感值。rBa+rBb是层叠在第三层磁性体层101的内部电极102所具有的电阻值。rBc+rBd是层叠在第四层磁性体层101的内部电极102所具有的电阻值。
接下来,说明图4(b)所示的等效电路图与图2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对应关系。L1是层叠在第一层磁性体层20的内部电极26所具有的电感值。r2c是层叠在第二层磁性体层20的辅助内部电极30所具有的电阻值。r1a+r1b是层叠在第一层磁性体层20的内部电极26所具有的电阻值。更详细而言,r1b是并联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的部分的内部电极26的电阻值,r1a是其余部分的内部电极26的电阻值。
L2是层叠在第二层磁性体层20的内部电极26所具有的电感值。r3c是层叠在第三层磁性体层20的辅助内部电极30所具有的电阻值。r2a+r2b是层叠在第二层磁性体层20的内部电极26所具有的电阻值。r2b是并联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的部分的内部电极26的电阻值,r2a是其余部分的内部电极26的电阻值。
L3是层叠在第三层磁性体层20的内部电极26所具有的电感值。r3a+r3b是层叠在第三层磁性体层20的内部电极26所具有的电阻值。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等效电路图中,假定以下的式(1)及式(2)成立。
rAa=rAc=rBa=rBc=r1a=r2a=r3a=R1…(1)
rAb=rAd=rBb=rBd=r1b=r2c=r2b=r3c=r3b=R2…(2)
式(1)及式(2)成立时,图4(a)所示的等效电路图的合成电阻值RdcI及图4(b)所示的等效电路图的合成电阻值RdcII分别如以下的式(3)及式(4)所示。
RdcI=(R1+R2)/2×2=R1+R2…(3)
RdcII=(R1+R2)+(R1+R2/2)+(R1+R2/2)=3R1+2R2…(4)
此处,电感值与线圈匝数的平方成正比例,与线圈的轴长成反比例。因此,设图4(a)所示的等效电路图的电感值为LI,设图4(b)所示的等效电路图的电感值为LII,则LI和LII分别如式(5)及式(6)所示。
LI=α·(2N)2/4λ=α·N2/λ…(5)
LII=α·(3N)2/3λ=α·3N2/λ…(6)
其中的α是系数。另外,设图4(a)的等效电路图所示的线圈的轴长及匝数为4λ及2N,图4(b)的等效电路图所示的线圈的轴长及匝数为3λ及3N。另外,N是1层的内部电极的长度(匝数)(例如3/4匝)。
若基于式(3)至式(6),求出图4(a)的等效电路图的获取效率X1与图4(b)的等效电路图的获取效率X2,则X1和X2分别如式(7)及式(8)所示。
X1=α·N2/[λ(R1+R2)]…(7)
X2=α·3N2/[λ(3R1+2R2)]…(8)
根据式(7)及式(8),可知X1<X2。如上所述,可以认为与图9所示的以往的层叠片状电感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具有更高的获取效率。
(变形例)
图5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5中,对与图2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下面,以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与图2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连接层叠在同一磁性体层20上的内部电极26与辅助内部电极30。再有,辅助内部电极30的一端相对于内部电极26,通过连接内部电极26彼此之间的通孔导体B而连接,所述内部电极26层叠在与层叠有该辅助内部电极30的磁性体层20不同的磁性体层20上。具体而言,辅助内部电极30a通过通孔导体B1而非通孔导体b1与内部电极26b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b通过通孔导体B2而非通孔导体b4与内部电极26c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c通过通孔导体B3而非通孔导体b5与内部电极26d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d通过通孔导体B4而非通孔导体b7与内部电极26e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e通过通孔导体B5而非通孔导体b10与内部电极26f连接。另外,各辅助内部电极30的另一端通过通孔导体b与内部电极26连接。
另外,层叠在磁性体层20f上的辅助内部电极30f与内部电极26f连接,通过通孔导体B5而非通孔导体b11与内部电极26e连接。
根据以上这样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由于用于将内部电极26与辅助内部电极30并联连接的通孔导体,兼用作用于连接内部电极26彼此之间的通孔导体B,因此可以减少通孔导体b的总数。因此,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可以谋求实现提高生产率及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与图2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相比,内部电极26与辅助内部电极30并联连接的部分的长度较长。因此,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r1b、r2b、r2c、r3c的电阻值,大于图2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r1b、r2b、r2c、r3c的电阻值。另一方面,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r1a、r2a的电阻值,小于图2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r1a、r2a的电阻值。此处,并联连接的部分的合成电阻值的增加量,小于其余部分的电阻值的减少量。其结果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电阻值RdcII,小于图2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电阻值RdcII。
另外,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与片状线圈元器件10相同,由于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因此与未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相比,具有良好的直流叠加特性。
图6是表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磁性体层20′a、20′b、内部电极26′a、26′b、辅助内部电极30′a1、30′a2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内部电极26′a、26′b层叠为螺旋状。另外,2个辅助内部电极30′a1、30′a2层叠在同一磁性体层20′a。这些辅助内部电极30′a1、30′a2通过通孔导体与内部电极26′b连接,所述内部电极26′b层叠在与层叠的磁性体层20′a不同的磁性体层20′b上。另外,在内部电极26′设置3层以上时,辅助内部电极30′a1、30′a2也可以分别与不同的内部电极26′连接。具体而言,也可以是辅助内部电极30′a1与配置在层叠有辅助内部电极30′a1的磁性体层20′的上方的磁性体层20′上所层叠的内部电极26′连接,辅助内部电极30′a2与配置在层叠有辅助内部电极30′a2的磁性体层20′的下方的磁性体层20′上所层叠的内部电极26′连接。
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也与片状线圈元器件10相同,与未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相比,具有良好的直流叠加特性。
另外,辅助内部电极30相对于内部电极26通过2个通孔导体b并联电连接,所述内部电极26层叠在与层叠有该辅助内部电极30的磁性体层20沿上下方向相邻的磁性体层20上,但辅助内部电极30的连接方法不限于此。与辅助内部电极30连接的内部电极26,也可以是与层叠有该辅助内部电极30的磁性体层20沿上下方向相邻的磁性体层20上所层叠的内部电极26以外的内部电极26。
另外,例举了在从上方观察时、辅助内部电极30与内部电极26重叠的情况,但该辅助内部电极30也可以配置得从内部电极26伸出。
另外,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10′中,磁性体层20的一部分也可以替换为非磁性体层。此时,线圈L的直流叠加特性提高。
另外,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10′、10″中,也可以使用聚酰亚胺等绝缘体层,以代替磁性体层20、22、24。
(实验结果)
另外,本发明申请人为了进一步明确片状线圈元器件10、10′、10″具有的效果,进行了以下所示的第一实验及第二实验。
在第一实验中,为了表示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获取效率提高的情况,试制了未层叠辅助内部电极30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第一试制品)、以及层叠有辅助内部电极30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第二试制品),计测各自的电感值、电阻值及获取效率。
首先,说明试制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第一试制品及第二试制品的结构如下。另外,关于第一试制品与第二试制品的不同点,仅在于有无辅助内部电极30。
尺寸:2.00mm×1.25mm×0.85mm
磁性体层的材质:Ni-Cu-Zn类铁氧体
磁性体层的磁导率:130
外部电极的材质:银上镀镍及镀锡
内部电极及辅助内部电极的材质:银
内部电极的长度:3/4匝
线圈L的匝数:6.5匝
以上这样的第一试制品及第二试制品的电感值、电阻值及获取效率为表1所示的值。
[表1]
  第一试制品   第二试制品
  电感值(μH)   3.49   3.45
  电阻值(Ω)   0.191   0.163
  获取效率(μH/Ω)   18.2   21.1
根据表1可知,通过层叠辅助内部电极30,第二试制品的电感值与第一试制品的电感值相比仅略有下降。然而,可知第二试制品的电阻值与第一试制品的电阻值相比大幅下降。结果可以理解为,第二试制品的获取效率与第一试制品的获取效率相比有了大幅提高。如上所述可知,通过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获取效率提高。另外,根据第一实验的结果,可以认为对于片状线圈元器件10′、10″,与片状线圈元器件10相同,获取效率也提高了。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第二实验。图7是第二实验中制作的第三试制品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第二实验中制作的第四试制品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8所示的第三试制品所涉及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a,与片状线圈元器件10′相比除了线圈L的匝数不同、以及磁性体层20f被替换为非磁性体层40f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第二实验中,为了表示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直流叠加特性提高,试制了未层叠辅助内部电极30的图7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50(第三试制品)、以及层叠有辅助内部电极30的图8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a(第四试制品),计测各自的电阻值,并且计测未流有电流时的各自的电感值(第一电感值)及获取效率(第一获取效率)、和流过300mA的电流时的各自的电感值(第二电感值)及获取效率(第二获取效率)。
首先,说明试制的片状线圈元器件。第三试制品及第四试制品的结构如下。另外,关于第三试制品与第四试制品的不同点,仅在于有无辅助内部电极30。
尺寸:2.00mm×1.25mm×0.85mm
磁性体层的材质:Ni-Cu-Zn类铁氧体
磁性体层的磁导率:130
非磁性体层的材质:Cu-Zn类铁氧体
非磁性体层的位置:在中央有1层
外部电极的材质:银上镀镍及镀锡
内部电极及辅助内部电极的材质:银
内部电极的长度:5/6匝
线圈L的匝数:9.5匝
以上这样的第三试制品及第四试制品的电阻值、电感值及获取效率为表2所示的值。
[表2]
  第三试制品   第四试制品
  电阻值(Ω)   0.131   0.115
  第一电感值(μH)   2.21   2.16
  第一获取效率(μH/Ω)   16.9   18.8
  第二电感值(μH)   1.55   1.68
  第二获取效率(μH/Ω)   11.9   14.6
  降低率(%)   -30   -22
根据表2,通过在第三试制品中流过300mA的电流,第二电感值与第一电感值相比,下降30%。另一方面,通过在第四试制品中流过300mA的电流,第二电感值从第一电感值仅下降22%。因此,可知第四试制品的电感值的下降率小于第三试制品的电感值的下降率。如上所述,可知通过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片状线圈元器件10′a的直流叠加特性提高。另外,根据第二实验的结果,可以认为对于片状线圈元器件10、10″,与片状线圈元器件10′a相同,直流叠加特性也提高。
再有,第四试制品与第三试制品相比,具有优良的直流叠加特性。因此,第四试制品即使处于施加电流的状态,也能得到高于第三试制品的电感值。其结果是,第四试制品与第三试制品相比,可以具有较高的第二获取效率。如上所述可知,通过设置辅助内部电极30,即使在施加电流的状态下,片状线圈元器件10′a与片状线圈元器件50相比,也能得到较高的获取效率。另外,可以认为对于片状线圈元器件10、10″,与片状线圈元器件10′a相同,施加电流的状态的获取效率也提高。
(关于制造方法)
下面,参照图1及图2说明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制造方法。
首先,制作作为磁性体层20、22、24使用的陶瓷生片(green sheet)。例如,将以48.0mol%的氧化铁(Fe2O3)、25.0mol%的氧化锌(ZnO)、18.0mol%的氧化镍(NiO)、9.0mol%的氧化铜(CuO)的比率称量的各材料作为原材料,放入球磨机,进行湿法搅拌。将得到的混合物干燥后粉碎,将得到的粉末在750℃下预烧1小时。将得到的预烧粉末用球磨机进行湿法粉碎后,干燥后破碎,得到铁氧体陶瓷粉末。
对该铁氧体陶瓷粉末添加粘合剂(乙酸乙烯酯、水溶性丙烯酸等)和增塑剂、湿润剂、分散剂,用球磨机进行混合,之后,利用减压进行脱泡。利用刮刀法将得到的陶瓷浆料形成为片状,使其干燥,制作具有期望膜厚的陶瓷生片。
接下来,对作为磁性体层20使用的陶瓷生片,形成图2所示的通孔导体B、b。对陶瓷生片使用激光束等来形成贯穿孔,通过对该贯穿孔利用印刷涂布等方法填充Ag、Pd、Cu、Au或这些合金等的导电糊料,形成通孔导体B、b。
接下来,通过在形成通孔导体B、b的陶瓷生片的主面上,用丝网印刷法或光刻法等方法涂布导电性糊料,形成内部电极26及辅助内部电极30。
接下来,层叠陶瓷生片,形成未烧成的母板层叠体。此时,分别重叠预定片数的陶瓷生片(green sheet),进行预压接。然后,若完成所有的预压接,则利用静液压等对母板层叠体进行正式压接。
接下来,将未烧成的母板层叠体,利用切割机等切割为一个个的层叠体。据此,得到长方体状的层叠体。
接下来,对该层叠体实施脱粘合剂处理及烧成。据此,得到烧成的层叠体12。
接下来,通过在层叠体12的表面,例如利用浸渍法等已知的方法涂布及烧接主成分为银的电极糊料,形成具有图1所示形状的银电极。
最后,对烧接的银电极的表面,实施镀镍及镀锡或者镀镍及焊料镀覆,从而完成外部电极14a、14b。经过以上的工序,完成图1所示的片状线圈元器件10。
另外,在将磁性体层20的一部分替换为非磁性体层时,需要制作用于非磁性体层的陶瓷生片。具体而言,这样的陶瓷生片的制作如下。将以48.0mol%的氧化铁(Fe2O3)、43.0mol%的氧化锌(ZnO)、9.0mol%的氧化铜(CuO)的比率称量的各材料作为原材料,放入球磨机,进行湿法搅拌。将得到的混合物干燥后粉碎,将得到的粉末在750℃下预烧1小时。将得到的预烧粉末用球磨机进行湿法粉碎后,干燥后破碎,得到非磁性陶瓷粉末。
对该非磁性陶瓷粉末添加粘合剂(乙酸乙烯酯、水溶性丙烯酸等)和增塑剂、湿润剂、分散剂,用球磨机进行混合,之后,利用减压进行脱泡。利用刮刀法将得到的陶瓷浆料形成为片状,使其干燥,制作用于非磁性体层的陶瓷生片。
另外,作为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制造方法,是说明了片材层叠法,但片状线圈元器件10的制造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逐次印刷层叠法或转印层叠法来制造片状线圈元器件10。
另外,在片状线圈元器件10中,当使用聚酰亚胺等绝缘体层以代替磁性体层20、22、24时,该绝缘体层可以组合厚膜印刷法、溅射法、CVD法的膜形成方法及光刻技术等来形成。
工业上的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片状线圈元器件是有用的,特别是可以尽可能不使线圈的电感值降低,可以降低线圈的电阻值,在这方面较优异。

Claims (7)

1.一种片状线圈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层叠体,所述层叠体是层叠多个绝缘体层而构成的;
多个内部电极,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层叠在所述绝缘体层上,并且通过分别连接来形成线圈;以及
辅助内部电极,所述辅助内部电极层叠在层叠有所述内部电极的所述绝缘体层上,
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相对于所述内部电极并联连接,所述内部电极层叠在与层叠有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的所述绝缘体层不同的所述绝缘体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线圈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内部电极与层叠在同一所述绝缘体层上的所述内部电极绝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线圈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内部电极与层叠在同一所述绝缘体层上的所述内部电极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状线圈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内部电极通过通孔导体连接,
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内部电极通过所述通孔导体连接,所述内部电极层叠在与层叠有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的所述绝缘体层不同的所述绝缘体层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线圈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当从层叠方向观察时,所述辅助内部电极配置在层叠有所述多个内部电极的区域内。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线圈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内部电极相对于所述内部电极连接,所述内部电极层叠在沿层叠方向相邻的所述绝缘体层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线圈元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层是磁性体层。
CN200880100996.6A 2007-07-30 2008-07-10 片状线圈元器件 Active CN1017658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7529 2007-07-30
JP2007197529 2007-07-30
PCT/JP2008/062494 WO2009016937A1 (ja) 2007-07-30 2008-07-10 チップ型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5893A true CN101765893A (zh) 2010-06-30
CN101765893B CN101765893B (zh) 2012-10-10

Family

ID=40304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0996.6A Active CN101765893B (zh) 2007-07-30 2008-07-10 片状线圈元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427270B2 (zh)
JP (3) JPWO2009016937A1 (zh)
CN (1) CN101765893B (zh)
TW (1) TWI425620B (zh)
WO (1) WO200901693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6918A (zh) * 2013-03-07 2014-09-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104700982A (zh) * 2013-12-04 2015-06-1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电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979070A (zh) * 2014-04-11 2015-10-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电子元器件
CN105098300A (zh) * 2015-09-11 2015-11-25 禾邦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共模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19223A (zh) * 2017-06-26 2019-01-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电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9016937A1 (ja) * 2007-07-30 2010-10-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型コイル部品
WO2011145517A1 (ja) * 2010-05-19 2011-1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5755414B2 (ja) * 2010-06-08 2015-07-2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102971809B (zh) * 2010-06-28 2016-02-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型陶瓷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2020590A1 (ja) * 2010-08-11 2012-02-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CN102982965B (zh) * 2011-09-02 2015-08-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US9322889B2 (en) * 2011-12-30 2016-04-26 Nve Corporation Low hysteresis high sensitivity magnetic field sensor
CN203982942U (zh) * 2012-02-29 2014-12-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型电感器以及电源电路模块
JP5991015B2 (ja) * 2012-05-10 2016-09-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流検知装置
JP2014007339A (ja) * 2012-06-26 2014-01-16 Ibiden Co Ltd インダクタ部品、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
JP2014107513A (ja) * 2012-11-29 2014-06-09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インダクタ
JP5900373B2 (ja) 2013-02-15 2016-04-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WO2014136342A1 (ja) * 2013-03-04 2014-09-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インダクタ素子
WO2014181755A1 (ja) 2013-05-08 2014-11-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WO2015008611A1 (ja) * 2013-07-18 2015-01-22 株式会社 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インダクタ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991499B2 (ja) * 2013-10-29 2016-09-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アレイチッ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dc−dcコンバータモジュール
CN206472116U (zh) 2013-11-05 2017-09-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型线圈及通信终端装置
KR20150114747A (ko) * 2014-04-02 2015-10-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형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2120898B1 (ko) 2014-06-19 2020-06-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형 코일 부품
KR102004793B1 (ko) * 2014-06-24 2019-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JP6507027B2 (ja) * 2015-05-19 2019-04-24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35054B2 (ja) * 2017-01-06 2020-01-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抵抗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364785B (zh) * 2017-01-20 2020-05-01 Tdk株式会社 层叠电容器及电子部件装置
JP7151738B2 (ja) * 2020-03-10 2022-10-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イル部品
JP7222383B2 (ja) * 2020-08-26 2023-0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Dc/dcコンバータ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9212U (ja) * 1983-05-18 1984-1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ツプ型インダクタ
JPH0744114B2 (ja) * 1988-12-16 1995-05-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チップコイル
JPH0496814A (ja) * 1990-08-13 1992-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キーボード
JPH04134808A (ja) 1990-09-27 1992-05-08 Toshiba Corp 超電導マグネット
JPH04134807A (ja) * 1990-09-27 1992-05-08 Seiko Epson Corp 希土類樹脂結合型磁石の製造方法
JP2539367Y2 (ja) * 1991-01-30 1997-06-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H056823A (ja) 1991-06-03 1993-01-14 Murata Mfg Co Ltd ソリツドインダクタ
JPH0745933Y2 (ja) * 1991-06-07 1995-10-1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セラミック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H0744005Y2 (ja) * 1991-06-07 1995-10-0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セラミック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3209514B2 (ja) * 1991-12-28 2001-09-17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H0557817U (ja) * 1991-12-28 1993-07-3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H06196333A (ja) 1992-12-24 1994-07-15 Kyocera Corp 積層インダクタ
TW262595B (zh) * 1993-11-17 1995-11-11 Ikeda Takeshi
JP2999374B2 (ja) * 1994-08-10 2000-01-17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3571247B2 (ja) * 1999-03-31 2004-09-2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電子部品
US6407647B1 (en) * 2001-01-23 2002-06-18 Triquint Semiconductor, Inc. Integrated broadside coupled transmission line element
JP2001358016A (ja) * 2001-05-02 2001-12-26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JP3634305B2 (ja) * 2001-12-14 2005-03-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3093578U (ja) * 2002-10-22 2003-05-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層回路基板
JP2004335885A (ja) 2003-05-09 2004-11-25 Canon Inc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50426A (ja) * 2003-07-28 2005-02-24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US7167070B2 (en) * 2003-09-01 2007-01-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Laminated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50055495A1 (en) 2003-09-05 2005-03-10 Nokia Corporation Memory wear leveling
WO2005071699A1 (ja) 2004-01-23 2005-08-04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055495A1 (en) * 2004-09-15 2006-03-16 Rategh Hamid R Planar transformer
JP2006173145A (ja) * 2004-12-10 2006-06-29 Sharp Corp インダクタ、共振回路、半導体集積回路、発振器、通信装置
US7489220B2 (en) * 2005-06-20 2009-02-1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tegrated circuits with inductors in multiple conductive layers
JP2008004605A (ja) * 2006-06-20 2008-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WO2009016937A1 (ja) * 2007-07-30 2010-10-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型コイル部品
JP4973996B2 (ja) * 2007-08-10 2012-07-1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積層電子部品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6918A (zh) * 2013-03-07 2014-09-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104036918B (zh) * 2013-03-07 2017-06-3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107068355A (zh) * 2013-03-07 2017-08-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107068355B (zh) * 2013-03-07 2019-06-1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104700982A (zh) * 2013-12-04 2015-06-1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电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US9899143B2 (en) 2013-12-04 2018-02-2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hip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700982B (zh) * 2013-12-04 2020-08-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电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979070A (zh) * 2014-04-11 2015-10-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电子元器件
CN105098300A (zh) * 2015-09-11 2015-11-25 禾邦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共模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19223A (zh) * 2017-06-26 2019-01-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3226A (en) 2009-03-16
US8427270B2 (en) 2013-04-23
US9019058B2 (en) 2015-04-28
WO2009016937A1 (ja) 2009-02-05
US20100127812A1 (en) 2010-05-27
CN101765893B (zh) 2012-10-10
JP2011254115A (ja) 2011-12-15
TWI425620B (zh) 2014-02-01
JP5642036B2 (ja) 2014-12-17
JP5012991B2 (ja) 2012-08-29
JP2011071537A (ja) 2011-04-07
JPWO2009016937A1 (ja) 2010-10-14
US20130214891A1 (en) 201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5893B (zh) 片状线圈元器件
CN102308344B (zh) 电子元器件
CN101356598B (zh) 层叠线圈元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61283B (zh) 线圈零件
JP5381983B2 (ja) 電子部品
CN101981635B (zh) 电子元器件
KR20130064352A (ko) 적층형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387978B (zh) Laminated type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067253B (zh) 层叠电感
JP2020194810A (ja)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JP5761610B2 (ja)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及び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065919B2 (ja) 積層コイル部品
KR20080101771A (ko) 페라이트 페이스트, 및 적층형 세라믹 부품의 제조방법
US11908607B2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CN101884076B (zh) 叠层型电子部件
CN103680891B (zh) 多层功率电感器和用于制备其的方法
JP2020194808A (ja)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WO2010064505A1 (ja) 電子部品
JP5733572B2 (ja)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及び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06066848A (ja) 複合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13053618A (zh) 层叠线圈部件
JP2020194805A (ja)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WO2024004484A1 (ja) 積層コイル部品
JP2012169446A (ja) 積層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