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54562B -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54562B
TW554562B TW091105826A TW91105826A TW554562B TW 554562 B TW554562 B TW 554562B TW 091105826 A TW091105826 A TW 091105826A TW 91105826 A TW91105826 A TW 91105826A TW 554562 B TW554562 B TW 5545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lithium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ctive
cobal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05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obumichi Nishida
Shinya Miyazaki
Masatoshi Takahashi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54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545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01G45/12Manganates manganites or permanganates
    • C01G45/1221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 C01G45/1242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of the type [Mn2O4]-, e.g. LiMn2O4, Li[MxMn2-x]O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40Cobaltates
    • C01G51/42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01M4/1315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containing halogen atoms, e.g.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01M4/1391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containing halogen atoms, e.g.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30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 C01P2002/32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spinel-type (AB2O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01P2002/54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one element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60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te siz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80Compositional pur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Halogen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1Metal or alloys, e.g. alloy coat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Description

554562 五、發明說明d) [發明背景] [發明範聋] 本^明係有關一種無水電解—^ 解:插入鋰離子之正電極活性包含可插入以及 :益電極活性材料、以及無水電解質除插入鋰 該…、水電解二次電池之方法。 質乂及一種製造 [相關技藝說明] 用於攜帶型電子及通訊設備 動電話及筆記型個人電腦之電rm;:影機、行 料其可插入及解除插入鐘離子免j極=金或碳材 裡過渡金屬氧化物(如_化物丄電二活性材料以及含 (LiNi〇2)或鐘鍾氧化:電)=氧化物 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已付諸會^ 為正電極活性材料之 輕、谷置鬲且可進行重複充放電的電池。 重董 因用做為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正電極活性材 過渡金屬氧化物所含的鋰鎳氧化物(LiNi02)且有高容量特 色但::點為安全性低及過電壓冑,故鋰鎳氧化物比鋰鈷 氧化物差。此外,鋰錳氧化物(LiMnW4)之來源豐富且價 廉,但其缺點為能量密度低,以及錳本身於高溫時溶解。 因此,裡猛氧化物比鋰鈷氧化物差。因此,目前使用鐘始 氧化物(Li Co〇2)做為含鋰過渡金屬氧化物成為主流。 但,已知鋰鈷氧化物因充放電而劣化。劣化程度與鋰 鈷氧化物晶度有關,且於低晶度鋰鈷氧化物時顯著。此 外,若鋰姑氧化物之晶度低,則鋰於充電期間由鋰鈷氧化
Μ 313529.ptd 第6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2) 物被移除,因而形成不穩狀態,氧氣容易由鋰鈷氧化物脫 附。因此理由故,會有低晶度之鋰鈷氧化物之熱安定性不 足的問題,結果導致安全性差。 [發明概述] 曾經提議將鋰鈷氧化物原料之氧化鈷物理性質或合成 條件如燃燒溫度適當調整以增加鋰鈷氧化物之微晶大小, 藉此提高晶度及改良熱安定性。為了免除隨著微晶大小的 加大而放電電壓減低問題,進一步提議部份鈷以非同質元 素如V、Cr、Fe、Mn、Ni、A1或Ti取代。於鐘鈷氧化物其
中部份鈷以非同質元素取代且微晶大小加大,氧於充電期 間難以脫附,添加非同質元素,可提升離子傳導性 玫電電壓。 ° 當具有大型微晶大小之鋰鈷氧化物用做為活性材料、 $ ^由以非同質元素如v、Cr、Fe、Mn、Ni、AWtTi取代 ^份活性材料之鈷而獲得的鋰鈷氧化物用做為活性材料 出、現電池所產生的氣體1於尚溫氣氛(於約至1〇〇 ^下增加,因而週期性質低劣的問題,此外,因電池維 守於充電狀態結果導致電池性質劣化增加。 良二ί用*曾用…電極活性材料詳細%究具有不 正;:ΐ;之正電極活性材料之物理性質結果,發現分散 的正材料於水所得濾液之齡於高溫週期性質低劣 1;極材料時增高,換言之,正電 係與高溫性質有交互關聯。 活丨生材枓慮液PH值 由此實驗結果’發明人了解若可防止正電極活性材料
554562 五、發明說明(3) 濾液pH值升高,則可壓抑氣體的產生,因而可提升高溫週 期性質,以及可壓抑充電保存期間的劣化。 基於此等了解而從事本發明之研究,本發明之一目的 係提供一種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此種正電極活性材料 =致於提高濾液pH值,可抑制電池之氣體產生,因而提升 向溫週期性質,以及壓抑充電保存期間的劣化。 有二Ί成該㈣,本發明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使用具 f匕微晶大小為1 00 0埃或以上,具有齒素 成期間藉燃燒加成於其中的六面體系統含鐘銘 極活性材料、經由將該具有於⑴〇) 時藉燃燒加成的含素化合物係於合成 所n: ί 複合氧化物分散於水,測量 Η;Γ.6至丨0·1.之值。如未添加函素,則測 勿減低。此外,發現高溫週期性質可藉 3鐘钻複合氧化物做為正電極活性材料而提升。 鬲溫週期性質提升的效果么Μ 1 ^ 電週期後研究電池結果,未明。☆重覆充電與放 於合成時藉燃燒而加成至含體產量減少。推定 存在於正電極活性材料表面,:::乳:物之齒素主要係 粒子表面以及鹵素的存在可抑;二’ 3鋰鈷複合氧化物 水之濾液pH值。此外,τ推J鋰的溶蝕’俾降低分散於 面藉合成時加人i素而穩定^3錢複合氧化物之粒子表 少,結果導致高溫週“以升因此電解質分解氣體減
554562 五、發明說明(4) 低於〇此〇種二兄質下量比若南素含量對正電極活性材料質量之比 pH值升高,故高溫调則正電極活性材料分散於水之濾液 φ 现週4性質劣化。此外,若鹵素含量對正 電極活性材料質量之 丨曰右®常3重對正 合氧化物本身之添二係同 乂質1比’則含鋰鈷複 要炎南去人基 、、I減少,故谷量減低。因此理由故, 比至5 皙番\正電極活性材料f量之比為〇·〇〇1%質量 藉燃燒加◦成至装纟由。此外,希望含有鹵素化合物於合成時 "Γ' ^ 其令的六面體系統含鋰鈷複合氧化物需為其 中加成齒素化合物之鋰鈷氧化物。 Α ,々,及有部份録以非同質元素如v、Cr、Fe、Mn、Ni、 s l 2代之含鋰鈷複合氧化物,發現含鋰鈷氧化物分散 /1 ί ^之濾液之pH值升高。此種鋰鈷複合氧化物含有添 :姑啻⑷^非同質疋素’故可提升離子傳導性質而獲得絕 佳放電性質。 此’當_素係於合成時含於鋰鈷氧化物中而用做為 ό v^活^材料之該鋰鈷氧化物有部份鈷係以至少一種選 & IS1 #二、Mn \ Nl、八丨及Ti之非同質元素取代,且該 口 70 一子姑之莫耳比為0_0001至〇 005時,可獲得一 種高溫週期性皙摇并而τ人 U · U U ΰ ^ 一 a Φ ‘ *質k升而不會損害優異放電性質的無水電解 既適σ做為合成時含於含鐘鈷複合氧化物之鹵 常0 為了獲得正電極活性材料,較好提供下列步驟:混合 具鋰化合物之第一組成份,具鈷化合物之第二組成份以及 具鹵素化合物之第三組成份而獲得3 -組成份混合物,燃燒
313529.ptd 第9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5) 該3-組成份混合物而具有於(丨丨〇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 1 0 0 0埃或以上。 另外,較理想者為提供下列步驟:混合鋰化合物,經 由以至少一種選自V、Cr、Fe、Mn、Ni、A1及Ti之非同質 元素取代之姑化合物以及鹵素化合物獲得3 —組成份混合、 物,燃燒該3 -組成份混合物而具有於(11 〇 )向量方向之微 晶大小為1000埃或以上。 此種情況下,可使用4種化合物混合物其中包括鐘化 合物、鈷化合物、例如含有至少一種選自V、Cr、pe、 Φ Μη、Ni、A1及Ti之氧化物之化合物以及鹵素化合物, 代3 -組成份混合物。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熱安定性絕名 且安全性高,於高溫週期性質提升,充電保存期間求 受壓抑,其特色在於使用特定正電極活性材料。至 :=网分隔件材料、無水電解質材料及黏結劑材料可 用眾所周知的材料。 Tt J货 [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說明]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如後。
1 ·正電極活性材料之形成 (1)實例1 首先,製備碳酸鋰(Li 2C〇3)做為鋰來源原料, :表:,8. 3平方米/克之四氧化三鈷(c〇3〇4)做為上備具 科’其經稱重讓鋰對鈷之莫耳比為1 : 1 ;此外,、、來原>5 鋰(L 1 F )且混合做為鹵素來源原料。隨後, 添加氟 於此所得混合 554562 五、發明說明(6) 物於空氣中烤乾[本例中,燃燒溫度(如98(Kc )及燃燒時間 (如24小時)調節成如此所得烤乾產物於(11〇)向量方向’之 微晶大小為1 0 0 0埃或以上]。如此,合成得含氟鋰鈷氧 物(UC〇02)烤乾產品。 然後,如此合成的烤乾產品經研磨而具有平均粒子 ^ 10微米,獲得根據實例1之正電極活性材料al。如此A 得的正電極活性材料al藉離子層析術分析,讓氟含量 電極活性材料質量之比為〇· 〇5%質量比。如此所得含 =j活,材料光繞射)測量,發現為六面體 、、丨鈷乳化物(Lic〇〇2)。經由使用謝勒表示式計算微晶大 小,得知於(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〇45埃异微阳大 (2 )實例2 ' 使用==性材料係以實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但 於正t nt )做為鹵素來源原料,其添加量為使相對 此1=:料質量之氣含量為°·_7%質量比。如 正電極二生材料32為之二電極活性材料bl。如此所得含氟 (⑴)向量方向之微為晶大面小 (3 )實例3 各氣正電極活性絲 使用氟化鋰aiF)^A 實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但 於正電極活性材料暂為I南素來源原料,其添加量為使相對 此,獲得根據實例3之下之帝氟含量為0.001%質量比。如 正電極活性材料c1 A a電極活性材料cl。如此所得含氟 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化物(LiC〇〇2),於
313529, Ptd 第11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7) ⑴〇:向:方向之微晶大小為】 (4 )實例4 含氣正電極活姓#在、丨 使用氟化鐘(UF)做為南W以實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但 於正電極活性材料質量之素來/原料,其添加量為使相對 獲得根據實例4之正電極^3以量為5·0%質量比。如此, 極活性材料。為六面體°夺?材料dl。如此所得含敗正電 n^ί)Λ^ a ^ ^ 體系統鋰鈷氧化物(UC〇02),於 (11〇)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048埃。 (5 )實例5 ' #用^ ^ ^電極活性材料係以實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但 ^ (LlF)做為鹵素來源原料,其添加量為使相對 活性材料質量之氟含量為7〇%質量比。如此, 實例5之正電極活性材料el。如此所得含敗正電 ^材料el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化物(Lic〇〇2),於 (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〇53埃。 (6 )實例6 ,氟正電極活性材料係以實例丨之相同方式製成,但 使用氟化鋰(L 1 F )做為鹵素來源原料,其添加量為使相對 於^電極活性材料質量之氟含量為〇〇1%質量比。如此, 獲付根據實例6之正電極活性材料f丨。如此所得含氟正電 極活性材料f 1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化物(LiC〇〇2),於 (1 1 0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〇 4 5埃。 (7 )實例7 含氣正電極活性材料係以實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但
554562 五、發明說明(8) 5 : 5化鋰(LlF)做為鹵素來源原才斗,其添加量為使相對 =性材料質量之氟含量為0_3%質量比。如此, 二生二ΐ Γ;7為之二電極活性材料g1。如此所得含氟正電 n . n. 4 gl為,、面體系統鋰鈷氧化物(LiCo〇2),於 (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0 50埃。 (8 )實例8 含氣正電極活性μ女丨7么 於正電極活性材料質為量\素氣來 獲得根據實例8之正電極/^^為0·5%質置比。如此’ 極活性材料Η為六面體系:?料HD如此所 (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〇52埃。 於 (9 )比較例1 ' 正電極活性材料传7, 用齒素化合物。如A :、獲::之相同方式形成’但未使 料si。如此所得正電極活性电桠沽性材 物(Lic〇〇2)及於(110)向量方^枓31為/、面體糸統鋰鈷氣化 (1〇)比較例2 里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042埃。 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孫、^ 使用具有比表面積0. 9平方乎/古例1之相同方式製成,但 姑來源原料。如此,獲得根之四氧化三钻(Co&)做為 u。如此所得含氣正= 較例2之正電極活性材料 化物(LiCo〇2),於(110)向量太材—料七1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 (11)參考例1 门置方向之微晶大小為700埃。 554562 -----—--— 五、發明說明(9) 首先,製備破酸鋰(L i / 0 〇做為鋰來源起始物料,以 及製備具有比表面積〇·9平方米/克之四氧化三銘(c〇3〇 ο做 為録來源原料,然後稱重及混合,讓碳酸鋰(L i 2C03)之链 (Li)組成份對四氧化三钻(c〇 3〇4)之始(c〇)組成份之莫耳比 (L i / C 〇 )為1。如此所得混合物以實例1之相同方式烤乾, 合成得Li Co〇2烤乾製品。如此合成之烤乾製品經研磨成具 有平均粒子大小1 0微米,獲得根據參考例1之正電極活性、 材,ul。如此所得正電極活性材料ul為六面體系統鈷複合
物氧化物(Li Co〇2),及於(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69〇 埃0 2·正電極活性材料之pH值之測量 然後,如前述製成的正電極活性材料a丨、b i、c工、 dl、el、fl、gl、hi、si、tl及ul各別準備2克重量,置 於填裝有150毫升離子交換水之200毫升燒杯中。隨後,治 ,棒置於燒杯中,燒杯以薄膜密封,然後攪拌3 〇分鐘。老 者,如此攪拌後之溶液經抽取且經過濾膜(pTFE製造,具 ^ 大小〇. 1微米)過濾,然後濾液藉包含1 SFET (離子發
場效電晶體:一種包含對電解質中某種離子具靈敏方 = 場效電晶體)2PH計測量。結果,獲得如下第1獲 具 有 $第1圖結果顯然易知如後:經由比較根據參考例丄 =,=69 0埃之正電極活性材料以與根據比較例i具 == =^ 1 042埃之正電極活性材料sl,顯然根據參考例 之正電極活性材料之pH值較低。如此暗示當鋰鈷氧化物
554562 五、發明說明(ίο) (LiCo〇2)之微晶大小加大時pn值升高。經由比較根據各實 例具有微晶大小1 0 0 0埃或以上之正電極活性材料a丨、b i、 c 1、d 1、e 1、f 1、g 1及h 1與根據比較例1之正電極活性材 料s 1 ’顯然根據各實例之正電極活性材料a丨、b 1、c!、 dl、el、f 1、gl及hl之pH值較低。如此暗示當鋰鈷氧化物 (LiCo〇2)燃燒時添加氟可減低pH值。 3 ·正電極之製造 隨後,使用如前述製成之正電極活性材料a丨、b j、
Cl d1、e1、f1、g1、h1、si、tl 及 ul,將 85 份質量比之 ==活=材料、1()份質量比之做為導電劑碳粉及5份 =i 結劑之聚敗亞乙烯(pvdF)粉末混合而製備 合而製備正電極料浆。隨後,正電 f紹合金荡)’如此形成活性材料層於正電極隼電Ά (如no微米),切割成預 成=厚度 s、t>5lu〇 Lae f、g、h、 电蚀活,工竹料a i用於形成 x _ x 料bl用於形成正電極1),正雷正電極活性材 極C’正電極活性材㈣ =1用於形成正電 :斗;1用於形成正電極e,正電極活性正電極活性材 極f ’正電極活性材 2 f1用於形成正電 风止電極g,正電極活性材
313529.ptd 第15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11) 料h 1用於形成正電極h,正電極活 極S,正電極活性材料tl用於形成正料sl用於形成正電 性材料ul用於形成正電極u。 電極ΐ,以及正電極活 4 ·負電極之製造 95份質量比之天然石墨粉及5份 之聚亞乙烯氟(p Vdp )粉經混合,钬、Χ ^之做為黏結劑 (NMP)混合而製備負電極料漿。隨、德後與N-曱基吡咯啶酮 漿藉刮刀方法施用厚18微米之負雷隹如此所得負電極料 上,如此形成活性材料層於負電極集^ ^器,、泊)表面 料層經乾燥’然後使用加壓輥輥軋成性材 米),切割成具有預定維度(例如寬: ^ f如155微 如此,製造負電極。 寬57晕未及長550毫米)。 5·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 隨後,分別使用如前述製造之正電極a、b、c ' d、 :、f、g、h、s、t及u以及如前述製造之負電極,並於其 B t置一分隔件,該分隔件包含聚丙烯製成的精細多孔 膜,然後螺形捲繞而形成螺旋電極組。其分別插入筒形殼 體内’自各集電器伸出之收集片予以熔接至各端子,含1 莫耳/升LiPEe溶解於其中之無水電解質注入碳酸伸乙基酯 (EC)與碳酸二乙酯(DEC)之等容混合溶劑。 然後’正電極蓋附著於安莫芮(arm〇ring)罐開口,該 開口可被密封,因而製造典型容量為1500 mAh之無水電解 質二次電池。正電極a用於製成電池A,正電極b用於製成 電池B,正電極c用於製成電池C,正電極d用於製成電池
313529.ptd 第16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12) D,正電極e用於製成電池e,正電極f用於製成電池F,正 電極g用於製成電池G,以及正電極h用於製成電池Η。此 外,正電極s用於形成電池S,正電極t用於形成電池Τ以及 正電極u用於形成電池u。 6 ·高溫週期性質之測量
隨後,電池A至Η及S至U於60°C以1 5 0 0毫安培恆定充電 電流進行充電[1 11 : 11為以典型容量(毫安培)/ 1小時(時 間)表示的數值],直至獲得電池電壓4 · 2伏特;以及使用 4 _ 2伏特恆定電池電壓進行充電至獲得終電流3 〇毫安培為 止。隨後,進行充放電一次,進行放電而獲得電池電壓2. 75伏特’放電電流為15〇〇毫安培(1 It),如此計算由解除 插入時間開始經一週期後之放電能力(初始能力)。同時, 獲得如下第2圖所示結果。 此外’此種充放電週期循環3 0 0次,3 0 0週期後獲得放 電容量。接著,3 〇 〇週期後所得放電容量相對於1週期後之 放電容量之比求出以做為容量保持率[容量保持率(% )= (3γο週期後放電容量/1週期後放電容量)x 100],獲得如 下第2圖所示結果。此外,獲得第一週期之平均放電電 量’如下第2圖顯示。
7.充電後正電極熱分析 ^ 隨後’電池A至Η及S至U以2 5 °C以恆定充電電流1 5 0 〇毫 安培(1 11)充電,獲得電池電壓4 · 2伏特,然後以恆定電池 電壓4. 2伏特充電而獲得終電流3 〇毫安培。隨後,各電池 於乾燥箱内分解而取出正電極,正電極以碳酸二甲酯洗滌
第17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13) 及真空乾燥,獲得試驗件。試驗件置於熱重量分析(tg)裝 置,。將溫度以5°C /分鐘之升高速率由室溫(約託它)升高至 300C,溫度升高前之各試驗件之質量及溫度升高後之各 j驗件質量經測量,由測量結果獲得質量減低速率(tg質 量減低速率(%))。如此,獲得如下第2圖所示結果。 質量減少起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正電極活性材料之氧 由正電極活性材料脫附。於氧脫附量(質量減少量)大時, 熱安定性低。於正電極活性材料用做為電池活性材料之 例’充電態之熱試驗安全度劣化。
由第2圖結果顯然易知,可獲得絕佳高溫週期性質, 其中電池S (使用未添加氟化鐘之正電極活性材料)經3 〇 〇週 期後之高溫容量保持率降至63%,而使用添加氟化鋰之正 電極活性材料之電池A、B、c、D、E、F、g及Η之高溫容量 保持率超過80%。於週期性質試驗後研究電池結果,發現 電池S產生大量氣體。 經由比較電池Τ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具有於(1 1 〇 )向 量方向微晶大小約70 0埃)與電池U,發現30 〇週期後高溫保 持率低’例如分別為76%或75%而與添加氟化鋰無關,同 時電池Τ及U之氣體產生量小。 經由比較電池Τ(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具有氟含量等於 0.05%質量比及(11〇)向量方向微晶大小為7〇〇埃)與電池 Α(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具有於(110)向量方向微晶大小為 1 0 4 5埃),顯然電池Α之高溫容量保持率較高。 此外’顯然電池A、B、C、D、E、F、^^及以使用正
313529.ptd
554562 五、發明說明(14) "— - 電極活性材料具有於(丨丨〇 )向量方向微晶大小為丨〇〇〇埃或 以上)之TG質量減低比電池τ及u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具有 (1 1 0 )向量方向微晶大小約7 〇 〇埃)更小。 八 綜上所述’較好使用具有於(11〇)向量方向 ΐ為1:Ξ i以上且有氟化鋰添加於其,之正電極活;生材 科’此種材料可獲得具有絕佳高溫容量保持 少小,及熱安定性高的電池。 手TG質篁減 或以7 Ϊ :具有於(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〇〇〇埃 :上且八中添加氟化鋰之正電極活性材料之電池人 。顯然使用添加氟化鋰讓氟含量 0 卜a 2池以正電極活性材料可降低高溫容量保比= ,為因氟含量的減低造成PH值減少的程度減低,^ = 向溫週期性質的劣化增加。 -W果導致 它方面,當使用其中添加氣 ,,質量比之正電極活性材料時使:電容也二中之敦含 =保持率減低。推定若氟含量升高,則及兩溫容 玫電之次數相對減少。 、乳化物用於充 於其i i二ϊ A用其c中『、,於合成時藉燒製而添加氟化鐘 5.0%質量比之正電極活及^中之氟含量為〇· 〇〇1至 保持率較為提升。 材4,顯然初容量及高溫容量 氟含匕文:月至’二以添加至鐘鈷氧化物因而具有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〇。〇埃或η:具有於⑴〇) U上。顯然’更好經由添
313529.ptd
IH 554562
五、發明說明(15) 加氟化鋰而具有氟含量為〇· 01至0. 3%質量比,以及燃燒 而具有於(1 1 0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〇 0 0埃或以上,可 進一步提升平均放電電壓及南溫週期容量保持率。 8 ·以非均質元素取代之鋰姑氧化物之研究 隨後,對下述案例之高溫周期性質做研究,該案例中 非同質元素添加至鋰鈷氧化物,部份鈷以非同質元素取 (1 )實例9 首先,製備碳酸鋰(Li/〇3)做為鋰來源原料,以及製 備經非同質元素鈦(Ti)取代之(四氧化三鈷(c〇Q 999TiQQQi)3 04欽含量為録對欽之莫耳比為0.999 : 〇_〇〇1)做為始來源 原料’此外’製備氟化鋰(L i F )做為鹵素來源原^。經鈦 (丁1)取代之四氧化三鈷((:〇().9997^().()()1)3〇4係經由呈鈷及鈦複 合鼠氧化物之沉澱而獲得,該複合氫氧化物溶解於酸溶液 且於3 0 0 °C煆燒。 然後’進行稱重及混合,獲得碳酸鋰(L i 2c〇3)之鋰 (Li)組成份對四氧化三鈷(c〇q 999Ti() qqi)3〇4(部份鈷以鈦 (Ti)取代)之銘組成份及鈦組成份之和(c〇+Ti)之莫耳比 (Li/Co+Ti)為1;加入氟化鋰(LiF),混合,讓氟含量相 對於正電極活性材料質量為〇 〇5%質量比。 隨後’如此所得混合物以實例1之相同方式烤乾(本例 中’燃燒溫度及燃燒時間經調整,讓如此獲得烤乾產物於 (1 1 0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丨〇 〇 〇埃或以上),其經研磨成 具有平均粒子大小1 〇微米,獲得根據實例9之正電極活性
第20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16) 材料i 1。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 始氧化物(LiCo Ti n n a 為六面體系統鐘 鈷乳化物UiC〇q.999T1(K()()1〇2)具有部份鈷 於(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Q5Q埃。切代以及具有 (2 )實例1 0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嫌p (Li C1)做為i素來源原料而且 人^’但使用氣化鋰 然後以實例9之相时式烤乾俾#/成=為量比, 取代之鋰鈷氧化物(LiC〇"9ji。〇 f部伤鈷以欽 均粒子大小10微米,故獲得根棱/物左研磨成千 n k仲根據實例10之正電極活性材料 匕物(L,C tH極活性材料jl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 =ίΛ99: 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具有於 (110)向篁方向之微晶大小為埃。 (3 )實例11 '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目f 播·# ^ — 貝1j y惑祁问方式獲仟,但使用經鈦取代
之四乳化二鈷(CouwTiuJaO4做為鈷來源原料而具有鈷對 耳比為0.995· 〇·005之鈦含量,以及氟化鋰(LiF)做 為鹵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0 0 5 %質量比,然後以實 例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氣且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之鋰 始氧化物(L丨C〇g·"δΤ i 〇 QQ5〇2)。混合物研磨成平均粒子大小 jj)微,,故獲得根據實例丨丨之正電極活性材料ki。如此所 侍含氣正電極活性材料kl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化物“iC〇〇 995Tiq.Q()5〇2)其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具有於(1 1())向量方向 之微晶大小為1 〇 3 2埃。 (4 )實例1 2
554562 五、發明說明(17)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使用氟化鋰 1做為鹵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0. 0 0 0 7%質量 :敍!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氟且有部份钻 1=代之锂钻氧化物“以.我。。1〇2)。混合物經研磨 ;:二粒子大小1°微米’故獲得根據實例12之正電極活性 二。如此所仟含亂正電極活性材料丨丨為六面體 ^乳化物aic〇Q.999Ti_〇2)其有部份钻以鈦取代以及具 ;(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〇52埃。 (5 )實例1 3 ' ,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使用氟化鋰 做為鹵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〇. 〇〇1%質量比, ^1从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氟且有部份鈷以 之鐘始氧化物(LiCouJi。观〇2)。混合物經研 大小㈠微米,故獲得根據實例13之正電極活性成材千料 化物2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ml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 n (LlC〇G.999TlG.Qi)l〇2)其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具有於 〇)向置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051埃。 (6 )實例1 4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使用氟化鋰 \ )做為南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5· 〇%質量比,缺 =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氟且有部份鈷以鈦取、 鋰鈷氧化物(Lic〇G 9"TiQ qqi〇2)。混合物經研磨成平均 n 大小1 〇微米,故獲得根據實例1 4之正電極活性材料 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η丨為六面體系統鐘鈷氧
554562 五、發明說明(18) 化物(L i C〇Q 9"T i Q qqi〇2)其有部份鈷以鈇取以及具 (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0 40埃。 、 (7 )實例1 5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使用氟化鋰 (LiF)做為幽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7· 〇%質量比,缺 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氟且有部份鈷以鈦取 代之鋰鈷氧化物(LlC〇() _TiuQi〇2)。混合物經研磨成平均 粒子大小1 〇微米,故獲得根據實例丨5之正電極活性材料 0 1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〇 1為六面體系統鐘錄氧 化物(L i CoQ 9"T i Q QQ1〇2)其有部份録以鈇取代以及具有於 (no)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〇42埃。 (8 )實例1 6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使用氟化鋰 (LjF)做為_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〇. 〇1%質量比, 然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氟且有部份鈷以鈦 取代之鋰鈷氧化物(LiCc^G()1〇2)。混合物經研磨成平 均粒子大小1 〇微米,故獲得根據實例丨6之正電極活性材料 P1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p 1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 化物(LiC〇q "JIG G(n〇2)其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具有於 (1 1 〇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丨〇 4 8埃。 (9 )實例1 7 展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使用氟化鋰 “1/)做為鹵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〇. 3%質量比,然 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氟且有部份鈷以鈦取
554562 五、發明說明(19) 代之鐘鈷氧化物(LiCo。.9"!^·。^2)。混合物經研磨成 粒子大小1 0微米,故獲得根據實例1 7之正電極活性材相均 dl。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ql為六面體系統鋰 化物(LiCo〇 999Ti〇.G〇i〇2)其有部份銘以欽取代以及且有於氧 (1 1 0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〇 4 7埃。 ; (1 0 )實例1 8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使用氟化鐘 (LiF)做為鹵素來源原料而具有氟含量為〇·5%質量比,缺 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含氟且有部份鈷以鈦取、、、 代之鋰鈷氧化物(LiCcu·9"!^肩仏)。混合物經研磨成平 粒子大小1 0微米,故獲得根據實例丨8之正電極活性材料 rl。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為六面體系統鋰鈷氧 化物(1^1(:〇().9991'1().()()1〇2)其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具有於 (no)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043埃。 、 (1 1 )比較例3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未使用齒素化 合物,然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有部份鈷以鈦 取代之鋰鈷氧化物(LiC0()咖了“ m〇2)。混合物經研磨成平 均粒子大小1 0微米,故獲得根據比較例3之正電極活性材 料vl。如此所得正電極活性材料“為六面體系統鈷複合氧 化物(LiCoq.999Tiq GQ1〇2)其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具有於 (11 0 )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丨〇 3 〇埃。 (1 2 )比較例4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
同方式獲得,但使用經鈦取代
第24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20) 之四氧化三鈷做為鈷來 敏莫耳比為0.995: 0.0 05之鈦含量,以及而具,對 物,然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且鈷、化合 取:…氧化物(LlC(Wi。。。5〇2)。混合物研磨:= 粒子大小10微米,故獲得根據比較例4之正電極活性 。如此所得正電極活性材料wl為六面體系統絲氧 (LiCoG.995TiG m〇2)其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且 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〇 1 〇埃。 ; )向 (1 3 )比較例5 分別製備碳酸鋰α“(:〇3)做為鋰來源原料,二氧 (Μη〇2)做為錳來源原料及氧化鉻((^2〇3)做為鉻來源,铁 稱重及混合獲得鋰:錳··鉻之莫耳比為1〇4 : 186 :“、、後 〇·1,此外,添加氟化鋰(LiF)及混合而具有氣含 %質量比。 ,、韦贶a ϊ為〇· 05 人隨後’如此所得混合物於8 〇 〇它於空氣中烤乾2 〇小時 而口成L i uiMrii 86Cr〇」〇4烤乾產物。然後,如此合成的烤乾 產物經研磨成平均粒子大小為丨〇微米。結果,獲得根據比 f例5之正電極活性材料χ丨。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 料X 1為具有尖晶石結構的猛複合氧化物。 (1 4)比較例6 混合物係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獲得,但未使用齒素化 σ物’然後以實例9之相同方式烤乾俾合成有部份鈷經以 欽取代之鐘録氧化物烤乾產物(LiC〇G 99ji() 。隨後, 5.〇%質量比之氟化鋰(LiF)添加至如此合成的烤乾產物然
554562
五、發明說明(21) 後於3 5 0 °C處理5小時,讓LiC〇Q.999TiQ()()i〇^氟且經研磨成 平均粒子大小1 0微米,獲得根據比較例6之正電極活性材 料yj。如此所得含氟正電極活性材料71為六面體系統鈷複 合氧化物(LiCoQ.999Ti ο.οίπΟ2),有部份鈷以鈦取代以及具有 於(110)向量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〇4〇埃。 (1 5 )參考例2 匕11.一111.86(:1*().1〇4烤乾產物係以比較例5之相同方式合 成,但合成時未添加氟化鋰。然後,如此合成的烤乾產^物 經研磨成具有平均粒子大小1 〇微米,故獲得參考例2之正
電極活性材料zl。如此所得正電極活性材料ζ1為具有尖晶 石結構之錳複合氧化物。 至rl及vl至zl, 。結果,獲得如 使用如前述製造之正電極活性材料i j 以前述相同方式測量正電極活性材料H 下第3圖所示結果。 由第3圖結果顯然易知如後。特定言之,顯然根據比 較例3及4之正電極活性材料vl&wl(有部份鈷經非同質元 ,鈦取代)之pH值比比較例1之正電極活性材料sl之pH值更 高(參考第1圖)。如此暗示若鋰鈷氧化物(Lic〇〇2)之部份 録經非同質元素取代,則?11值增高。
經由比較根據比較例6之正電極活性材料y丨[苴中於 f/鈦取代之鐘姑氧化物(Li(:cw“-°2;合成名 添^氟]與根據實例9之正電極活性材料u [其於合成時^ 有鼠],/則顯然正電極活性材料i丨之pH值較低。其原因^ 於合成後添加氟使氟的存在狀態改變。如此暗示部份鈷 554562 五、發明說明(22) 鈦取代之鐘钻氧化物(L i C〇g.9"T i 〇 QQ1〇2)合成時添加氟,比 部份始經鈦取代之鐘銘乳化物(L i Co〇 9"T i () m〇2)合成後添 加氟,pH值較低。 顯然根據比較例5之正電極活性材料x 1,其係經由添 加氟化鋰至尖晶石型裡锰氧化物(Lii Q4Mn186CrQ儿)(其經 非同質元素鉻取代)獲得,正電極活性材料幻之pH值係等 於根據參考例2其中未添加氣之正電極活性材料z 1,即使 於添加氟後pH值也未見減低。如此,推定尖晶石型鐘猛氧 化物與鋰鈷氧化物具有不同含氟效果。 經由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以前述相同方式分別製造| 正電極i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i 1 )、正電極j (使用正電極 活性材料j 1 )、正電極k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k 1 )、正電極 1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Π )、正電m i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 m 1 )、正電極η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n丨)、正電極〇 (使用正 電極活性材料〇 1 )、正電極ρ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ρ丨)、正 電極q(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ql)以及正電極r(使用正電極 活性材料r 1 )。此外’分別製造正電極v (使用正電極活性 材料vl)、正電極w(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wl)、正電極χ(使 用正電極活性材料X1 )、正電極y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 以及正電極z (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z 1 )。 ) _ 經由使用正電極,隨後以前述相同方式分別製造無7 電解二次電池I (使用正電極i )、J (使用正電極j )、κ (&水 正電極k)、L(使用正電極1)、μ(使用正電極m)、Ν(使用用 電極η)、〇(使用正電極〇)、Ρ(使用正電極p)、q(使用正
554562 五、發明說明(23) ------ 極q)、R(使用正電極、π _ ν〇、Χ(使用正電極χ)〇ν、/(使用正電極V)、W(使用正電極 、左从,丄你 )、γ(使用正電極y)以及z(使用正電極
z)。隨後經由㈣至至Z, K —週期後放電容量(初容量)、3 00週期後容量維持率、第异 一週期平均放電電壤及TG質量減低速率,獲得如下第4圖 所示結果。 ^ 由第4圖結果顯然易知,獲得絕佳高溫週期性質,i ^吏用##份始、經^ f &素鈦取代之且未添加氣化鐘於 二、中士正電極活性材料的電池V、w、X及z,其經30 0週期 後之尚溫谷篁維持率大減至5 〇 % ;而使用有部份經非同質 元素欽取代之鉛且恭加氟化鋰或氣化鋰於其中之正電極活 性材料的電池1、J、K、L、Μ、N、〇、p、Q及R之高溫容量 保持率高於8 0 %。 此外’顯然使用有部份鈷經非同質元素鈦取代之正電 極活性材料的電池Ϊ、j、K、L、Μ、Ν、〇、ρ、9及R比使用 未經非同質元素取代之正電極活性材料之電池A、B、c、 D、E、F、G及Η之平均放電電壓更高(參考第2圖)。其理由 為部份始經非同質元素取代,結果導致正電極活性材料之 離子傳導性質提升。
部份#經非同質元素取代且添加_素化合物如氟化裡 或氣化鐘。如此,可獲得平均放電電壓絕佳及容量保持率 絕佳的無水電解二次電池。 將對有部份鈷經非同質元素取代之正電極活性材料之 ώ素添加量做研究。顯然經由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其中添
554562 五、發明說明(24) 加氟化鐘而氟含量為0 . 0 0 0 7 %質量比,例如電池L之高溫 容量維持率減低。原因在於若氟含量減少,則pH值之降低 程度減少,高溫週期性質劣化增加。 它方面,顯然經由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其中添加氟化 鋰而氟含量為7.0%質量比,例如電池0之初容量及高溫容 量維持率減低。原因在於若氟含量過高,則可用於充電與 放電之鐘鈷氧化物相對減少。
相反地,顯然經由使用正電極活性材料其中添加氟化 鋰或氣化鋰,讓氟含量為0.001至5.0%質量比,例如電池 I、J、K、Μ、N、P、Q及R之初容量及高溫容量維持率比電 池L及0更為提升。 由前文說明可知,較好添加氟化鋰或氯化鋰至有部份 鈷經非同質元素取代之鋰鈷氧化物,讓氟含量為0.001至 5.0%質量比,且因經烤乾而具有於(110)向量方向之微晶 大小為1 0 0 0埃或以上。此外,更好氟化鋰添加獲得氟含量 為0.001至0.3%質量比,且因經烤乾而具有於(110)向量 方向之微晶大小為1 0 0 0埃或以上,結果獲得平均放電電壓 及高溫週期容量維持率的提升。
此外,對鹵素類型差異做研究。經由比較電池I及J其 中包括部份鈷經非同質元素鈦取代之鋰鈷氧化物(L i Co 〇 999丁 i 〇.〇〇ι〇2)含有等含量鹵素’經由比較電池I及J之初谷量 及高溫容量維持率,顯然含氣電池J應可維持大的初容量 及高的高溫容量維持率,但略低於含氟電池I。 結果,較好包括部份鈷經非同質元素取代之鋰鈷氧化
313529.ptd 第29頁 554562
物(LiCoQ.999TiQ 0()1〇2)含有鹵素但與鹵素的 除了氟及氯之外,使用其它鹵素如溴(Br (A t),仍可獲得相同效果。 類別無關。即使 )、碘(I)或呃 電池X使用根據比較例5之正電極活性材料,1 鋰添加至有部份錳經非同質元素鉻取代之尖晶石型::: 化物(Li nMnueCruOJ,經由比較電池X與使用表 正電極活性材料其中未添加氟之電池z /頻 二二之 _ , ”只恐同遇週期性 質並未提升,3 0 0週期後之容量維持率為5〇%。如此,顯 然尖晶石型鐘猛氧化物與鋰鈷氧化物彼此具有不同效果, 即使尖晶石型鐘錳氧化物含氟,容量維持率仍然無法提 升0 如前文說明,本發明中,合成條件為最理想化,鹵素 化合物係於(1 1 0 )向量方向具有微晶大小為1 〇 〇 〇埃之六面 體系統含裡結氧化物合成時添加。因此,可獲得一種無水 電解二次電池其高溫週期性質及容量之劣化極小。 雖然於具體實施例已經描述鈦(T i)用做為取代六面體 系統含鋰鈷氧化物之部份鈷的非同質元素,但取代六面體 系統含鋰鈷氧化物之部份銘的非同質元素可選自釩(V)、 鉻(Cr)、鐵(Fe)、錳(Μη)、鎳(Ni)以及鋁(A1)。 雖然具體實施例中描述3 _組成份式混合物,係混合第 一組成份包含鋰化合物、第一組成份包含有部份姑經非同 質元素鈦取代之钻複合氧化物、以及第三種組成份包含齒 素化合物,而該3 -組成份式混合物經烤乾而形成具有部份 始經非同質元素取代之六面體系統含鐘錯氧化物’但經由
313529.ptd 第30頁 554562 五、發明說明(26) 燃燒4 -化合物混合物也可製成有部份鈷經非同質元素取代 之六面體系統含鋰鈷氧化物,該4〜化合物混合物係混合第 一組成份包含鐘化合物、第二組成份包含鈷化合物如氧化 始、第三組成份包含例如含有至少一種選自V、Cr、Fe、 Μη、Ni、A1及Ti元素氧化物之化合物、以及第四組成份包 含鹵素化合物。 用於負電極活性材料’除了天然石墨外,也可使用可 插入以及解除插入鋰離子之以碳為主的材料,例如碳黑、 焦碳、玻璃狀碳、碳纖或其烤乾產物;或使用金屬童化 物,其中金屬鐘、鐘合金如鋰,合金、= _⑱ 錫合金、Sn〇2、SnO、Ti〇2或Nb^之電位係低於正電極活性 材料電位。 此外,用做為混合溶劑,除了經由混合碳酸二乙酯 D E C )與;e反酸伸乙酯(£ c )所得混合物外,也可使用不合供 $氫離子之質子惰性溶劑;以及使用有機溶劑如碳酸γ丙 s pc)、碳酸伸乙烯酯(vc)或碳酸伸丁烯酯(bc),以及使 ::由現合該等溶劑與低沸點溶劑所得之混合溶劑,該低 ’合劑例如妷酸二甲酯(DMC)、碳酸乙酯曱酯(EMC)、i, 烷乙乙烷(DEE)、U 2二甲氧乙烷(DME)或乙氧甲氧乙 。至於欲溶解於此等溶劑的溶質,除了 Li PF 6之 · 可使用 LlBF4、LlCF3S〇3、Li AsF6、LiN(CF3S02)2、 之t聞3S〇2)3及LlCF3(CF2)3S〇3。此外,可在未悖離本發明 聚=下使用^聚合物電解f經由將&水電解冑浸潰於 D物所得之仿凝膠電解質或固體電解質等電解質。
554562 圖式簡單說明 [圖式之簡單說明] 第1圖顯示本發明之正電極活性材料pH值測量結果。 第2圖顯示本發明之充電後正電極之熱分析結果。 第3圖顯示研究本發明之經以非同質元素取代之鋰鈷 氧化物所得正電極活性材料之ρ Η值測量結果。 第4圖顯示研究本發明之以非同質元素取代鋰鈷氧化 物所得充電後正電極之熱分析結果。
313529.ptd 第32頁

Claims (1)

  1.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無水 子之 電極 合氧 晶大 2 ·如申 鹵素 量比 3 ·如申 有鹵 具有 4 ·如申 有鹵 具有 5 ·如申 具有 正電 活性 其中 化物 小為 請專 之含 至5· 請專 素加 鹵素 請專 素加 鹵素 請專 鹵素 為有_素 少一種選 取代,以 0.005° 6.如申請專 具有ii素 為有ii素 電解二次電池,包含可插入及解除插入鋰離 極活性材料、可插入及解除插入鋰離子之負 材料、以及無水電解質, ,該正電極活性材料為六面體系統含鋰鈷複 ,該含鋰鈷複合氧化物於(11 0 )向量方向之微 100 0埃或以上並具有加成至其中之鹵素。 利範圍第1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量相對於正電極活性材料之質量為0. 0 0 1%質 0%質量比。 利範圍第1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成至其中之六面體系統含鋰鈷複合氧化物為 加成至其中之鋰始氧化物。 利範圍第2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成至其中之六面體系統含鋰鈷複合氧化物為 加成至其中之鋰鈷氧化物。 利範圍第1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加成至其中之六面體系統含鋰鈷複合氧化物 加成至其中之鋰钻氧化物,具有部份始經至 自V、Cr、Fe、Mn、Ni、A1及Ti之非同質元素 及具有非同質元素對鈷之莫耳比為〇 . 〇 〇 〇 1至 利範圍第2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加成至其中之六面體系統含鋰鈷複合氧化物 加成至其中之鋰鈷氧化物,具有部份鈷經以
    313529.ptc 第1頁 2003. 06.11.034 554562 Q _案號91105826 ^年^月P%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至少一種選自V、Cr、Fe、Mn、Ni、A1及Ti之非同質元 素取代,以及具有非同質元素對鈷之莫耳比為0 . 0 0 0 1 至 0· 0 0 5。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鹵素為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鹵素為敗。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其中,該 鹵素為氟。 1 0. —種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該電池包括可插 入及解除插入鋰離子之正電極活性材料,可插入及解 除插入鋰離子之負電極活性材料,以及無水電解質, 其特徵在包含下列步驟: 由含有經化合物之第一組成份、含有始化合物之 第二組成份、以及含有ii素化合物之第三組成份混合 而獲得3 -組成份之混合物;以及 燃燒該3 -組成份之混合物而具有於(1 1 0 )向量方向 之微晶大小1 0 0 0埃或以上。 1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法,其中,該函素化合物之添加量為使鹵素組成份含 量對正電極活性材料質量之比為0. 0 0 1%質量比至5. 0 %質量比。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法,其中,該ώ素化合物為氟化經。
    313529.ptc 第2頁 2003.06.11.035 554562 案號91105826 年厶月1>曰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法,其中,該_素化合物為氟化鋰。 1 4. 一種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該電池包括可插 入及解除插入鋰離子之正電極活性材料、可插入及解 除插入鋰離子之負電極活性材料、以及無水電解質, 其特徵在包含下列步驟: 由含有鋰化合物之第一組成份,包括有始複合化 合物,而其部份ί古經至少一種選自V、C r、F e、Μ η、 Ν i、A 1及Τ i之非同質元素取代之第二組成份,以及含 有鹵素化合物之第三組成份混合而獲得3 -組成份之混 合物;以及 燃燒該3 -組成份之混合物而具有於(1 1 0 )向量方向 之微晶大小為1 0 0 0埃或以上。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法,其中,該鹵素化合物之添加量為使_素組成份含 量對正電極活性材料質量之比為0. 0 0 1%質量比至5. 0 %質量比。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法,其中,該素化合物為氟化經。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法,其中,該ii素化合物為敗化經。 1 8. —種無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該電池包括可插 入及解除插入鋰離子之正電極活性材料、可插入及解 除插入鋰離子之負電極活性材料、以及無水電解質,
    313529.ptc 第3頁 2003.06.11.036 554562 案號 91105826 P年厶月丨> 日_修正 六、申請專利範圍 其特徵在 由含 第二組成 Ni、A1及 素化合物 物;以及 燃燒 之微晶大 1 9 .如申請專 法,其中 量對正電 質量比。 2 0 .如申請專 法,其中 2 1.如申請專 法,其中 小為1 0 0 0埃或以上 利範圍第1 8項之無 ,該鹵素化合物之 極活性材料之質量 利範圍第1 8項之無 ,該鹵素化合物為 利範圍第1 9項之無 ,該鹵素化合物為 包含下列步驟: 有鋰化合物之第一組成份,含有鈷化合物之 份,具備含有至少一種選自V、Cr、Fe、Μη、 T i元素之化合物的第三組成份,以及含有鹵 的第四組成份混合而獲得4 -組成份之混合 該4 -組成份之混合物而具有於(1 1 0 )向量方向 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添加量為使鹵素組成份含 為0 · 0 0 1%質量比至5. 0% 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敗化經。 水電解二次電池之製造方 氟化經。 313529.ptc 第4頁 2003. 06.11.037
TW091105826A 2001-03-30 2002-03-26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55456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100897A JP5036100B2 (ja) 2001-03-30 2001-03-30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54562B true TW554562B (en) 2003-09-21

Family

ID=1895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05826A TW554562B (en) 2001-03-30 2002-03-26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20020142222A1 (zh)
EP (1) EP1246279B1 (zh)
JP (1) JP5036100B2 (zh)
KR (1) KR100946006B1 (zh)
CN (1) CN1221048C (zh)
DE (1) DE60238014D1 (zh)
HK (1) HK1050589A1 (zh)
TW (1) TW5545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65961B (en) 2001-11-30 2003-12-11 Sanyo Electric Co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553095B2 (ja) * 2002-05-29 2010-09-29 戸田工業株式会社 コバルト酸化物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法、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0680091B1 (ko) * 2002-11-01 2007-02-08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 전해질 이차 전지
JP4276469B2 (ja) * 2003-05-19 2009-06-10 日本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コバルト酸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JP4271488B2 (ja) * 2003-05-19 2009-06-03 日本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コバルト系複合酸化物、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二次電池正極活物質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170145B2 (ja) * 2003-05-19 2008-10-22 日本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2005225734A (ja) * 2004-02-16 2005-08-25 Nippon Chem Ind Co Ltd フッ素含有リチウムコバルト系複合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26423B2 (ja) * 2004-03-17 2011-07-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439456B2 (ja) * 2005-03-24 2010-03-24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US20100219370A1 (en) 2005-08-01 2010-09-02 Santoku Corporatio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osi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US20110070497A1 (en) * 2009-03-31 2011-03-24 Masaki Deguchi Method of producing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using the positive electrode
CN105514420A (zh) 2010-12-03 2016-04-20 Jx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锂离子电池
KR101729824B1 (ko) * 2012-09-28 2017-04-24 제이엑스금속주식회사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정극 활물질,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정극 및 리튬 이온 전지
JP6486653B2 (ja) * 2014-01-31 2019-03-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624885B2 (ja) 2015-02-19 2019-1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10109854B2 (en) 2015-09-30 2018-10-23 Panasonic Corporatio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6908368B2 (ja) 2016-02-29 2021-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5810871B (zh) * 2016-03-21 2018-01-23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循环性能增强的锂离子电池
US10734683B2 (en) * 2016-08-12 2020-08-04 Viking Power Systems Pte. Ltd. Additive containing electrolytes for high energy rechargeable metal anode batteries
JP6988502B2 (ja) * 2018-01-17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用正極合剤、全固体電池用正極、全固体電池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WO2021205288A1 (zh) * 2020-04-10 2021-10-14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1805A (ja) * 1983-07-19 1985-02-04 Asahi Chem Ind Co Ltd フツ化黒鉛
US4497726A (en) * 1983-05-31 1985-02-05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Electrode material
JPH06243871A (ja) 1993-02-16 1994-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
JPH06333565A (ja) * 1993-05-25 1994-12-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系電解液電池
JP3112138B2 (ja) * 1993-07-20 2000-11-27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含リチウム金属ハロゲン化酸化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8321326A (ja) * 1995-05-24 1996-12-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967051B2 (ja) * 1995-08-23 1999-10-25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91195B2 (ja) * 1997-03-07 2004-11-1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3397070B2 (ja) * 1997-03-10 2003-04-14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その正極活物質及び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法
JP4200539B2 (ja) * 1997-03-28 2008-12-24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058797B2 (ja) * 1997-09-02 2008-03-12 戸田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コバルト酸化物粒子粉末の製造方法
JPH11111291A (ja) 1997-10-06 1999-04-23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非水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JP3560220B2 (ja) * 1998-08-11 2004-09-0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2000099616A (ja) 1998-09-28 2000-04-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コードイメージデータ生成装置
KR100326458B1 (ko) * 1999-05-19 2002-02-28 김순택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0307165B1 (ko) * 1999-05-25 2001-09-28 김순택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조성물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 전지
KR100300334B1 (ko) * 1999-06-17 2001-11-01 김순택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DE60002505T2 (de) * 1999-12-10 2004-03-25 Fmc Corp. Lithium kobaltoxid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JP3611188B2 (ja) * 2000-03-03 2005-01-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020565B2 (ja) * 2000-03-31 2007-12-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777988B2 (ja) * 2001-01-23 2006-05-2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06816B1 (ko) * 2001-06-05 2003-11-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46006B1 (ko) 2010-03-09
EP1246279B1 (en) 2010-10-20
EP1246279A3 (en) 2008-12-03
US7799458B2 (en) 2010-09-21
US20020142222A1 (en) 2002-10-03
KR20020077240A (ko) 2002-10-11
CN1379489A (zh) 2002-11-13
EP1246279A2 (en) 2002-10-02
DE60238014D1 (de) 2010-12-02
US20060204852A1 (en) 2006-09-14
JP2002298846A (ja) 2002-10-11
JP5036100B2 (ja) 2012-09-26
HK1050589A1 (en) 2003-06-27
CN1221048C (zh) 2005-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54562B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216669B2 (ja) リチウム・ニッケル・マンガン・コバルト複合酸化物並びにそれを正極活物質として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54956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172835B2 (ja) リチウム含有複合酸化物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71888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111806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078136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542421B1 (ja) リチウム金属複合酸化物粉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11482700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JP698687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039269B2 (ja) ナト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ナト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842596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組成物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スラリーの製造方法
EP4046971A1 (en) Solid electrolyte material and battery using same
JP7262419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308232B2 (ja) Li−Co系複合酸化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120815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168787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JP6681597B2 (ja) リチウム電池
JP6360374B2 (ja) リチウム含有複合金属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JP2001068093A (ja) 正極活物質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7202663B2 (ja) スピネル型ナトリウムチタン酸化物
JP3125075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05325961A (ja) リチウム電池
JPH0414757A (ja) 非水溶媒二次電池
JP2004006293A (ja) 正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