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400551B - Fabric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ion implantation - Google Patents

Fabric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ion implantatio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400551B
TW400551B TW087120136A TW87120136A TW400551B TW 400551 B TW400551 B TW 400551B TW 087120136 A TW087120136 A TW 087120136A TW 87120136 A TW87120136 A TW 87120136A TW 400551 B TW400551 B TW 4005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region
doped regions
conductivity type
ion implan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87120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eru Mineji
Seiichi Shishiguchi
Shuichi Saito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Nippon Electric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400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4005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50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 H01L21/2651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of electrically active spec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50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58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of a molecular ion, e.g. decabor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68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575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where the source and drain or source and drain extensions are self-aligned to the sides of the gate
    • H01L29/6659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where the source and drain or source and drain extensions are self-aligned to the sides of the gate with both lightly doped source and drain extensions and source and drain self-aligned to the sides of the gate, e.g. lightly doped drain [LDD] MOSFET, double diffused drain [DDD] MOSFET

Description

五、發明說明(1) 【發明背景】 - 發明之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特別是關於利 用離子植入技術的半導艘裝置製造方法,其適用於形成具 雙汲極構造之氣化金屬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0SFET)的淺 源極/没極區(例如深度為0,1 £ m或更淺)。 相關拮術之描述 ' ' 近年來’半導趙裝置隨著其積體化程度的增加而愈來 愈被小型化。在此情況下,許多電子裝置如記憶或邏輯裝 置等已被積體化在半導艘基板或晶片上。在這些高度積體 化的半導體裝置如大型積艎電路(LSIs)中,經常以η或p通 道MOSFETs構成互補MOS (CMOS)構造。 為妥善處理逐漸小型化與積體化增加之趨勢,需要解 決由MOSFETs中之短通道效應所引發的問題。已知有一方 法解決這些問題··減小MOSFETs之源極/汲極區的深度(即 使用淺源極/没極區)。然而’源極/汲極區之深度減小將 導致另一問題·將增加源極/沒極區的薄層電阻,而且同' 時將增加有配線材料展開於其上之源極/汲極區的接觸電 阻。 ‘ 另有一已知方法解決這些問題:使用M〇SFET之源極/ 汲極區的雙及極構造’其中各個源極/汲極區係藉由兩部 分所形成’即位於閘極電極近處的淺而高摻雜濃度部分與 位於閘極電極遠處的深而低掺雜濃度部分^淺而高摻雜濃 度部分係位於閘極電極之側壁隔板下方,將其命名為源極
第6頁 五、發明說明(2) /汲極區的「外延部」β 淺而高摻雜濃度部分使到源極/汲極區的深度減小, 且同時深而低摻雜濃度部分用於防止源極/汲極區的薄層 電阻與接觸電阻增加。因此,雙汲極構造不僅提供MOSFET 之驅動能力的增進,而且也解決上述源極/汲極區之薄層 電阻與接觸電阻增加的問題。 进年來,已被研究與發展的新摻雜方式有用來形成淺 ρ - η接合或淺源極/汲極區(例如深度為0. 1mm或更淺)的固 相擴散、氣相擴散、電漿摻雜與雷射摻雜法。這些新方式 對於硼(B)的摻雜製程特別有效,其通常作為矽LSI s中的ρ 型摻雜物。這些新方式中各個都可作為常用離子植入法的 另一選擇。此乃由於硼具有小的質量與在矽(Si)中有高的 擴散速度,因此淺硼摻雜區不易以常用離子植入來加以形 成。 於是,常用離子植入方式具有下述缺點:不易形成淺 摻雜區或淺ρ - η接合(例如深度為0. 1mm或更淺)。此乃由以 下所述之主要原因所導致。 具體來說,由於摻雜物的離子植入處理,將被稱為點 缺陷的晶體缺陷如空缺與S i的晶隙原子引進單晶S i基板 中。由於植入所引致之點缺陷將促進所植入摻雜物原子的 擴散,結果所植入摻雜物原子的分佈與濃度,經由之後為 達活性化目的的回火程序後將趨向於偏離其所需的分佈與 濃度。 另一方面,在形成MOSFET之源極/汲極區的情況下,
五、發明說明(3) 常用離子植入方式具有下述優點:均一性、再現性、可控 制性與生產率均優於上述新摻雜方式,即固相擴散、氣相 擴散、電漿摻雜與雷射摻雜法。因此,可抑制植入所引致 之點缺陷的產生,且同時可控制在回火步驟中所發生之摻 雜物原子的增強擴散現象,預期離子植入方式可以十分妥 善處理未來LS I s的製造。 另外,所植入摻雜物原子的增強擴散為離子植入方式 的其中一缺點,其影響的不僅是源極/汲極區中的所植入 掺雜物原子,而且包括MOSFET之通道區中存在的摻雜物原 子。 舉例來說,當形成具有雙汲極構造的源極/汲極區 時,在(i )使用難熔金屬如鈦(T i)對源極/汲極區進行金屬 矽化處理與(ii)採用展開的配線金屬膜之接觸區形成處理 之後,位於閘極電極遠處之源極/汲極區的深而低摻雜濃 度部分需具有的深度足以防止薄層電阻與洩漏電流增加。 因此,為形成深而低摻雜濃度部分,將與淺而高摻雜濃度 部分相同的摻雜物選擇性離子植入至Si基板中。在淺而高 摻雜濃度部分(其稱為「外延部」且位於閘極電極近處) 藉由選擇性離子植入形成,及接著在閘極電極每一侧各形 成一側壁分隔層之後,完成深而低摻雜濃度部分之離子植 入0 在此情況下,由於所植入之摻雜物原子受增強的擴散 現象的影響,存在於淺而高摻雜濃度部分(即,外延部)中 的已植入摻雜物原子傾向於進入深而低摻雜濃度部分。如
五、發明說明(4) 此導致短通道效應。並且在通道區中的摻雜物原子的分佈 同樣受到增強擴散現象的影響。 相應地,為增進對雙汲極構造之源極/汲極區中之已 植入摻雜物原子之分佈和輪廓的控制,重要的是控制已植 入摻雜物原子進入深而低摻雜濃度部分之增強的擴散現 象。換言之,尋找在Si基板中減少或降低產生植入引致 的晶體缺陷的離子植入條件是有效的。 習用上,作為形成源極/汲極區的淺接合的離子植入 之改進方法,已經發展出"預非晶化離子植入"方法。在此 已改進方法中,為防止發生已植入硼原子的通道現象,在 硼(B)離子植入處理之前,藉由一鍺(Ge)或矽之離子植入 處理使單晶S i基板的主要表面非晶化,藉以在被植入之基 板的主要表面形成一非晶區。此乃由於已植入硼原子質量 小,通道現象使之傾向達到比其實際投影範圍更深之層面 中。如此形成非晶區,有效地防止硼原子之通道現象。 以上述習知之預非晶化離子植入方法,有效地防止已 植入硼原子之通道現象。然而,藉由鍺(Ge)或矽之預非晶 化離子植入處理而形成之非晶區中引致點缺陷。相應地, 有另一個缺點是:在接下來的回火處理於非晶區中不能防 止已植入硼原子之增強擴散現象。 並且,若以相同的加速電壓來進行硼的離子植入至矽 基板,藉由使用預非晶化處理得到的硼摻雜區的深度比沒 有藉由使用預非晶化處理得到的硼摻雜區的深度來得淺。 然而,出現另一個缺點:由於在用於活性化的回火處理已
五、發明說明(5) 經完成之後的增強擴散現象,在前者(即使用預非晶化處 理)中硼摻雜區的最終深度可能大約等於在前者(即沒有使 用預非晶化處理)中硼摻雜區的最終深度。結果,為了形 成淺源極/汲極區,需要充分運用此兩種離子植入處理的 條件。 如上述所說明,為了依照設計形成具有很的可控制性 之小型化MOSFET的淺源極/汲極區(例如深度為0. 1mm或更 淺),首先,需要很好地控制已植入摻雜物原子的增強擴 散現象。 第二,因為,由於增強擴散現象的效應,井區和通道 區之摻雜物分佈可能會改變,故亦需要很好地控制植入引 致的點缺陷之分佈。 【發明概要】 相應地,本發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半導體裝置的製造 方法,使到能夠形成具有很的可控制性之小型化的MOSFET 之淺源極/汲極區(例如深度為0 . 1 mm或更淺),藉以防止 發生短通道效應。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使到能夠很好地控制已植入摻雜物原子的增強擴散現象和 植入所引致的點缺陷。 本發明的又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 法,使到能夠形成具雙汲極構造之MOSFET的源極/汲極區 之淺外延部(例如深度為〇. 1 mm或更淺)而不致降低閘極絕 緣薄膜的特性。
第10頁 五、發明說明(6) 對熟悉此行業者由下列說明可更加明白上述及其他沒 有具體說明之目的。 依照本發明之第一樣態,提供一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 法,其中包括一步驟:藉由1 keV或更小的加速電壓將一 種導電型之摻雜物離子植入至具有與此摻雜物相反的導電 型之單晶矽基板以形成一MOSFET之源極/汲極區。此步驟 進行之條件為:藉由此離子植入步驟可將在此基板中所引 致的點缺陷之總量減至最少或降低。 採用依照第一樣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由於離 子植入步驟的加速電壓設定為1 keV或更小,故能夠形成 具有深度為0. 1 mm或更淺的之小型化MOSFET之淺源極/沒 極區。 並且,已植入摻雜物原子的增強擴散現象是由植入引 進的點缺陷所導致。由此可見,由於離子植入步驟進行之 條件是:藉由此離子植入步驟可將此基板中所引致的點缺 陷之總量減至最少或降低,故能夠將此增強擴散現象減至 最小或加以抑制。換言之,能夠很好地控制已植入摻雜物 原子的增強擴散現象和植入引致的點缺陷。 相應地,能夠可控制性地決定具有深度為0 . 1 m in或更 淺的淺源極/汲極區之輪廓和摻雜濃度。結果,能夠防止 發生短通道效應。 在依照第一樣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中,在離子 植入步驟中掺雜物的劑量依照此淺源極/汲極區之被預期 摻雜濃度選擇性地決定。
五、發明說明(7) 可以採用任何p型或n型摻雜物元素作為摻雜物 然 而,較好用的是硼(B),因爲左救田挪+比 ’’、 地展現本發明之優:點 之情況下能夠有效 番β ί Ϊ此離子植入步驟將此基板_所引致的點缺陷之總 ,減f最少或降低之限制所具有的特殊意義為:植入引致 的點缺陷之總量被盡可能地降低。例如,當離子 步驟 電壓设疋為1 keV或更小,附加的非晶化理將延 長已植入摻雜物的增強擴散長度。因此,在此 下,較 的,與上述相同的離子植人步驟的執行過程中沒有進 订預非晶化處理。 依照本發明之第二樣態,提供具雙汲極構造之M〇SFET 的半導體裝置的一種製造方法,其中包括步驟(a)至(e)。 在步驟(a)中’經由一閘極絕緣薄膜在第一導電型的 單晶*夕基板之主要表面之上形成一閘極。 在步驟(b)中,藉由1 keV或更小的加速電壓且以自對 躲至此閘極之方式將與第一導電型相反之第二導電型的摻 勤物離子植入.至此基板,其條件為:在此步驟(b)中所引 j的點缺陷之總量將減至最少或下降;藉以在此閘極之每 側形成此第二導電型的第一和第二摻雜區。 在步驟(c)中’在此基板上之閘極之每一側面各形成 —側壁分隔層。 將步驟(d)中,藉自對準至此對側壁分隔層之方式, ,二導電型的摻雜物離子植入至此基板,藉以在此閘極 <母一側形成此第二導電型的分別與此第一和第二摻雜區
五、發明說明(8) 部分地重疊的第三和第四摻雜區。 此第三和第四摻雜區具有比此第一和第二摻雜區更深 的深度及更低之摻雜濃度。 在步驟(e)中,為達到回火之目的,對具有此第二導 電型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掺雜區之此基板進行熱處 理,藉以由此第一和第三摻雜區構成具有雙汲極結構的一 對源極/汲極區的其中一個,且由此第二和第四摻雜區構 成相關的另一個源極/汲·極區。 依照第二樣態的半導體裝置的此製造方法,在步驟 (b)中,藉由1 keV或更低加速電壓之離子植入以形成此第 二導電型的第一和第二摻雜區,因此,此第一和第二摻雜 區具有深度為0.1 mm或更淺。 並且,因為在步驟(b)中的離子植入進行之條件是: 在此步驟中植入引致的點缺陷之總量減至最少或降低;故 能夠將此增強擴散現象減至最小或加於抑制。換言之,能 夠很好地控制已植入摻雜物原子的增強擴散現象和植入引 致的點缺陷。相應地,能夠可控制性地確定具有深度為〇. 1 mm或更淺的第一和第二淺掺雜區之輪廓和摻雜濃度。結 果,能夠防止發生短通道效應。 進一步地,在步驟(d)中的離子植入以這種方式進 行,使到此第三和第四摻雜區具有比第一和第二摻雜區更 深的深度及更低之摻雜濃度。因此,具有深度大於0.1mm 之第三和第四摻雜區和具有深度為0.1 mm或更淺的第一和 第二摻雜區共同構成雙汲極結構的對源極/汲極區。這意
第13頁 五、發明說明(9) 味著此對源極/汲極區具有的淺外延部深度為0. 1 mm或更 小 0 另外,因為在步驟(b)中,藉由1 keV或更低加速電壓 來完成離子植入。此離子植入几乎不會對閘極絕緣薄膜造 成損傷。並且,在步驟(d)中的離子植入以一比在步驟(b) 中的更高之加速電壓來完成。然而,在步驟(d)中,藉自 對準至此對側壁分隔層之方式來完成離子植入,結果,此 離子植入不會對閘極絕緣薄膜造成損傷。因此,閘極絕緣 薄膜的特性不致下降。 在依照第二樣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之較佳實施 例中,在離子植入以形成第三和第四掺雜區的步驟(d)之 前或之後,附加上非晶化此基板之主要表面以形成一非晶 區的步驟。在此情形下,由於可避免發生已植入摻雜物的 通道現象,另外的一優點是抑制已植入摻雜物的增強擴散 現象。 較可取的是已形成於此基板之主要表面上之非晶區僅 包含空缺作為晶體缺陷,且此非晶區位於一包含矽之晶隙 原子和空缺都作為晶體缺陷的點缺陷區内。在此情況下, 藉由非晶區的形成,可消除主要對摻雜物之增強擴散現象 產生影響且存在於點缺陷區内的矽之晶隙原子。因此,另 外的一優點是進一步抑制摻雜物的增強擴散現象。 在依照第二樣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之另一較佳 實施例中,在此非晶區中包含此摻雜物之一投影範圍和一 具有1X1 02D atoms/cm3或更高之摻雜濃度的區域。並
第14頁 五、發明說明(10) 且,此點缺陷區之底部位於低於非晶區與基板之保留單晶 區之間的介面所在層面之一層面。換言之,藉由點缺陷區 與基板之保留單晶區所確定的一 p-n接合位於此基板之保 留單晶區内。 在此情況下,如果具有1 ΧΙΟ2。atoms/cm3或更高之 摻雜濃度的區域沒有包含在此非晶區中(換言之,此區域 延伸至基板之保留單晶區),由於摻雜物之離子植入,在 基板之保留單晶區中將引致的點缺陷。且由於引致點缺 陷,不能有效地實現增強擴散現象的抑制。 因為,藉由點缺陷區與基板之保留單晶區所確定的一 ρ-π接合位於此基板之保留早晶區内’故更有效地抑制電 流沒漏。如果此ρ_η接合不是位於此基板之保留單晶區 内,而是位於即使在步驟(e)之回火後空缺型晶體缺陷仍 傾向於留在其中的非晶區中。保留之晶體缺陷將增加電流 洩漏。 一般地,用於形成源極/汲極區之摻雜物的離子植入 處理以 1 XlO14 atoms/cm2 至 5 X1015 atoms/cm2範圍内之劑 量來進行。如果劑量是大於1 xlO14 at oms/cm2至5 X1015 a toms/cm2範圍之值,由於摻雜物的離子植入,通常將對 基板之主要表面進行非晶化。然而,若採用硼作為摻雜 物,因為硼之質量小,則基板之主要表面不進行非晶化。 進而,已經知道作為引致增強擴散現象之點缺陷有空 缺型缺陷及晶隙原子型缺陷。且已經確認晶隙原子型缺陷 對增強擴散現象之影響大於空缺型缺陷的影響。
第15頁 五、 發明說明(11) 在 藉 由 非 晶 化 處 理 而 形 成 於 矽 基 板 之 非 晶 區 中 僅 存 在 空 缺 型 缺 陷 〇 因 此 只 有 在 低 於 非 晶 區 的 底 部 之 下 的 點 缺 陷 區 部 分 是 引 致 增 強 擴 散 現 象 之 原 因 Ο 植 入 引 致 的 點 缺 陷 例 如 空 缺 型 及 晶 隙 原 子 型 缺 陷 之 分 佈 依 照 摻 雜 物 之 種 類 加 速 電 壓 和 劑 量 而 變 化 0 而 且 抑 制 點 缺 陷 之 產 生 之 最 適 宜 條 件(例如加速電壓和齊丨量) 隨 著 推 雜 物 之 種 類 而 變 化 Ο 相 應 地 即 使 在 一 特 定 植 入 條 件 下 將 進 行 非 晶 化 處 理 之 摻 雜 物 離 子 植 入 的 一 情 形 和 沒 有 進 行 非 晶 化 處 理 之 摻 雜 物 離 子 植 入 的 另 一 情 形 進 行 簡 單 地 比 較 亦 不 能 斷 定 是 否 此 兩 種 情 形 都 有 利 於 達 到 抑 制 所 引 致 的 點 缺 陷 之 總 量 的 的 〇 在 依 照 第 二 樣 態 的 方 法 中 可 以 採 用 任 何P型或η 型 摻 雜 物 元 素 作 為 捧 雜 物 〇 然 而 5 較 好 用 的 是 硼(B) 因為在 採 用 删 之 情 形 下 能 夠 有 效 地 展 現 本 發 明 之 優 點 〇 [ 圖 式 之 簡 單 說 明 ] 本 發 明 之 上 述 及 其 他 § 的 優 點 和 特 色 由 以 下 較 佳 實 施 例 之 詳 細 說 明 中 並 參 考 圖 式 當 可 更 加 明 白 其 中 • 圖 1 A 為 1 — 單 晶 矽 基 板 之 概 略 的 局 部 橫 剖 面 圖 表 示 依 昭 t »*' 本 發 明 之 第 一 試 樣 的 在 棚 的 離 子 植 入 處 理 之 後 基 板 内 之 狀 態 〇 圖 1B 為 一 單 晶 矽 基 板 之 概 略 的 局 部 橫 剖 面 圖 表 示 依 昭 i 本 發 明 之 第 --- 試 樣 之 在 硼 的 離 子 植 入 處 理 之 後 基 板 内 之 狀 態 〇 圖 1C 為 單 晶 矽 基 板 之 概 略 的 局 部 橫 剖 面 圖 表 示 依
第16頁 五、發明說明(12) 照本發明之第三試樣之在硼的離子植入處理之後基板内之 狀態。 圖2表示作為從基板1之主要表面算起之深度的函數之 圖1B所示之第二試樣的硼濃度變化。 圖3表示作為加速電壓大小的函數之從基板1之主要表 面算起之硼離子植入之增強擴散深度的變化。 圖4A至4F為一單晶矽基板之概略的局部橫剖面圖,表 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具有MOSFET之半導體裝置之製 造方法之步驟。 【符號說明】 1〜基板 2〜d摻雜層 3~具有_濃度等於1\102°&1:〇1115/〇:1113之層面 4 ~點缺陷區 5 ~非晶區 6〜非晶/晶體(A / C )界面 7〜單晶區 1 2 ~場氧化層 1 3〜閘極氧化層 14〜多晶碎閘極電極 1 5〜淺摻雜物擴散層 1 6〜側壁分隔層 1 7〜深硼摻雜區 1 8〜淺硼摻雜區
第17頁 五、發明說明(13) 1 9〜源極/汲極區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為了解決上述已植入摻雜物原子的增強擴散現象與植 入引致的點缺陷之分佈的控制問題。本發明人專心投入有 關離子植入處理之研究。結果,創作了本發明。 為了觀察在單晶矽基板中之已植入硼(B)原子之增強 擴散現象,本發明人以如下方法完成一些實驗。 首先,預備好η型單晶矽基板1,在每一基板1之中具 有一用作此觀察之標誌層的硼的d摻雜層2,此硼的d摻雜 層2以平行於基板1之主要表面延伸而成。 接著,在不同條件下,將硼植入單晶矽基板1。 在第一試樣中,以2keV的加速電壓及1X1 015 atoms/cm2之劑量將棚離子植入至基板1,沒有附加預非晶 化處理。 在這樣所形成的第一試樣中,基板1的橫剖面顯示於 圖1A。圖1A中,參考數3表示基板1之主要表層中的硼濃度 等於1 Xl02〇 atoms/cm3之層面。參考數4表示一包含由於 硼的離子植入處理而產生點缺陷之點缺陷區。參考數7表 示基板1之單晶區。 在第一試樣中,如圖1A所示,整個點缺陷區4位於基 板1之單晶區7中,因為沒有非晶區形成於基板1之主要表 面上。點缺陷區4相當寬。 並且,如圖1A所示,棚的d掺雜層2所在的層面比點缺 陷區4之底部所在的層面更深,具有硼濃度等於lxl 〇20 第18頁 五、發明說明(14) a t 〇 m s / c m3 之層面3之深度Xc 小於點缺陷區4之深度XD,結 果,層面3位於點缺陷區4之内。 在第二試樣中,對基板1之主要表面進行預非晶化處 理,以5keV的加速電壓及每次1X1015 atoms/cm2之劑量將 鍺(Ge)離子植入至基板1。之後,以與第一試樣相同之加 速電壓及相同之劑量來進行硼之離子植入處理。 在這樣所形成的第二試樣中,基板1的橫剖面顯示於 圖1B。圖1B中,類似於圖1A,硼的d摻雜層2所在的層面比 點缺陷區4之底部所在的層面更深。 然而,不同於第一試樣,由於鍺的離子植入,在基板 1之主要表面上形成一非晶區5。換言之,點缺陷區4之上 層部分轉變成非晶區5,而其下層部分維持不變。因此, 造成或保留點缺陷區4位於非晶區5之下。 深度Xc和第一試樣相同之具有硼濃度等於1 X 1 〇2° atoms/cin3之層面3位於非晶區5之内。在基板1之保留單 晶區7之邊界上形成一非晶/晶體(A/C)介面6。 由於非晶區5這樣形成,單晶區7將侷限於A/C介面6之 下,同時,保留點缺陷區4位於非晶區5之下,其接觸面為 非晶/晶體介面6。點缺陷區4之底部與硼的d摻雜層2隔離 開。 因為下列原因,點缺陷區4之深度XD大於第一試樣中 之對應深度。 具體而言,鍺之加速電壓比齋之加速電壓較高,因 此,點缺陷區4之底部由用於預非晶化處理之鍺離子植入
第19頁 五、發明說明(15) 來決定。結果,第二試樣中之點缺陷區4之深度XD大於第 一試樣中之點缺陷區4之深度XD。 一般地,非晶區5僅包含對已植入硼原子之增強擴散 現象沒有影響之空缺型晶體缺陷。另一方面,點缺陷區4 不僅包含空缺型晶體缺陷,還包含對已植入硼原子之增強 擴散現象有很大影響之晶隙原子型晶體缺陷,藉由非晶區 5來減少點缺陷區4的體積。因此,在基板1中之晶隙原子 型晶體缺陷的總量比第一試樣中的較少。 在第三試樣中,對基板1之主要表面進行預非晶化處 理,以與第二試樣相同之加速電壓及相同之劑量將鍺(G e ) 離子植入至基板1。其後,以高於第一試樣之加速電壓 3. 3keV及與第一試樣相同之劑量來進行硼之離子植入處 理。 在所形成的第三試樣中,基板1的橫剖面顯示於圖 1C。圖1C中,類似於第一和二試樣,硼的d摻雜層2所在的 層面比點缺陷區4之底部所在的層面更深。 類似於第二試樣,由於鍺的離子植入,在基板1之主 要表面上形成一非晶區5。保留單晶區7之邊界上形成一非 晶/晶體(A / C )介面6。非晶區5之深度和第二試樣的相同。 然而,不同於第二試樣,具有硼濃度等於1 X 1 020 atoms/cm3 之層面3不是位於非晶區5之内,而是位於點缺 陷區4之内。換言之,棚濃度等於1 X102G atoms/cm3 之層 面3所在之深度Xc比第二試樣的更深。這是因為硼之加速 電壓( = 3. 3keV)高於第二試樣的。
第20頁 五、發明說明(16) 點缺陷區4之深度XD比第二試樣的更深,因為硼之加 速電壓( = 3. 3keV)高於第二試樣的。 並且,由於非晶區5這樣形成’單晶區7將揭限於A/C 介面6之下,同時,點缺陷區4位於非晶區5之下,其接觸 面為非晶/晶體介面6。點缺陷區4之底部與硼的d摻雜層2 之間的隔離距離比第二試樣的更短。 圖2表示作為從基板1之主要表面算起之深度的函數之 圖1B所示之第二試樣的硼濃度變化。 如圖2所示,在第二試樣中硼濃度等於1x1 〇20 atoms/cm3之層面3所在之深度Xc是20nm。 在硼之離子植入處理之後,第一、二及三試樣將在相 同條件下進行快速熱回火(RT A)處理’回火溫度設定為 9 5 0。C,回火時間設定為1 〇秒。 圖3表示作為加速電壓大小的函數之從基板1之主要表 面算起之硼離子植入之增強擴散深度的變化。 圖3中,曲線L1表示沒有形成非晶區5之狀況,曲線L2 表示形成非晶區5之狀況。點a、b及c分別對應第一、二及 三試樣。本發明人藉由採用第一至第三試樣以及類似試樣 (此處未說明)進行測試得到曲線L1及L 2。 如圖3之曲線L1所示,當沒有進行預非晶化處理,隨 著硼之加速電壓的增加’增強擴散深度几乎呈線性的增 加。另一方面’如圈3之曲線L2所示’當進行預非晶化處 理’只要硼濃度等於1χ1〇2° atoms/cm3之層面3所在之深 度Xc沒有比非晶區5的更深’增強擴散深度大概保持在由
第21頁 五、發明說明(π) 預非晶化處理的離子植入處理條件所決定的一常數值。 在Ρ點處曲線L1及L2相交,對應硼之加速電壓為 1. 3keV。 極為重要的是以這種方式來決定預非晶化處理的離子 植入處理條件:硼摻雜區之p-n接合存在於單晶區7内(即 是在點缺陷區4内)。換言之,硼摻雜區之p-n接合之深度 XjKA/C介面6的更深《其原因如下。 具體地說,在RTA處理之後,晶體缺陷傾向於留在非 晶區5。因此,如果棚摻雜區之ρ - η接合存在於非晶區5, 換言之,硼摻雜區之p-n接合位於比A/C介面6更淺之層 面,保留之晶體缺陷傾向於存在硼摻雜區。此保留之晶體 · 缺陷為在p-n接合之電流洩漏之一構成因素。 · 由以上說明之有關第一至第三試樣以及未說明之試樣 的測試結果可見:依照硼之加速電壓的減少,由於植入所 引致之點缺陷而施加於已植入至單晶矽基板之硼原子之增 強擴散現象之影響變弱。 由相同的測試結果可見:如果適當地選擇加速電壓,< 藉由附加的預非晶化處理,由於植入所引致之點缺陷而施 加於已植入至單晶矽基板之硼原子之增強擴散現象之影響 可以變更弱。 【實施例】 其次,藉由本發明之以下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該實施例中,一具有雙汲極結構之P-通道MOSFET配置在一 半導體裝置中。
第22頁 五、發明說明(18) 首先’如圖4A所示’在η型單晶矽基板1之主要表面上 之一限定的主動區中選擇性地形成一場氧化層12。然後, 在基板1之主要表面上之此限定的主動區中形成一閘極氧 化層13。沈積一層多晶妙薄膜(未囱示)用於形成囷案,藉 以在閘極氧化層13上形成一多晶矽閘極電極η。 接著’為形成一深度小於50nm之源極/汲極區的淺 接合’以自對準至閘極電極14和場氧化層12之方式及以〇 2keV的加速電壓及1 χΐ〇ΐ5 atoms/cm2之劑量•將蝴離子植入 至基板1。這樣’在閘極電極14之每一側各形成一對淺蝴 摻雜區15,如圖4B所示。與此同時,硼離子植入至多晶矽 閘極電極14之頂部’因此’多晶破閘極電極μ之頂部形成 一硼摻雜區1 4a。 私 接著’如囷4C所示,藉由使用二氧化矽(si 〇2)或氮化 珍(Sial)薄膜在基板1之閘極電極14之每一側面各形成— 介質的側壁分隔層16。為防止已植入之硼擴散至基板1, 此侧壁形成處理在7 0 0。C或更低溫度下進行。 接著,為形成一深度大於〇·1 um( = l〇〇nm)之源極/沒 ,區的深p-n接合’藉自對準至閘極電極丨4、一對側壁^ 隔丨^! 16和場氧化層12之方式及以5 keV的加速電壓及1χ々 ^15 a toms/cm2之劑量將鍺離子植入至與淺的硼摻雜區15 ,分重疊之基板1,以達到預非晶化之目的,如圖4 D所 不°這樣,基板1之未被覆蓋之主要表面將非晶化,藉以 形成非晶區1 5b及保留單晶區〗5a。 緊接著鍺之預非晶化處理之後,藉自對準至閘極電極
五、發明說明(19) 1 4、一對側壁分隔層i 6和場氧化層i 2之方式及以2 ke V的 加速電應及1 χΐ〇ΐ5 atoms/cm2之劑董將领離子植入至與非 晶區15b部分重疊之基板1,如圖4E所示。這樣,在閘極電 極1 4之每一侧面各形成一深硼摻雜區1 7,且在一對侧壁分 隔層1 6之下形成一對淺硼摻雜區(即外延部)丨8。此對深的 砸摻雜區17之摻雜濃度低於此對淺硼摻雜區(即外延部)18 之摻雜濃度。 與此同時,將硼進一步離子植入至多晶矽閘極電極 14 ’因此’在閘極電極14中形成一比硼摻雜區14a更厚的 棚換雜區14b。 最後’採用一燈回火設備(lamp annealer apparatus)在溫度800° C對基板1進行10秒之RTA處理。 經由上述所說明之步驟,在閘極電極1 4之每一側面各 形成一具有雙汲極結構之源極/汲極區19,如圖4F所示》 藉由淺硼摻雜區(例如,深度為4〇 nm)18和深硼摻雜區 17(例如’深度為1〇〇 nm至200 nm)來形成此對源極/没極 區1 9。 雖然此處未圖示,經由上述說明之處理所製成之半導 體裝置可見:能夠經由本發明者之測試結果來很好地控制 已植入硼原子之增速擴散現象及植入引致的的點缺陷之分 佈。 在上述說明之實施例中,在硼之離子植入之前完成用 於預非晶化之G e之離予植入《然而,用於預非晶化之 Ge(或Si)之離子植入亦可以在硼之離子植入之後進行,只
第24頁 五、發明說明(20) 要由於離子植入步驟所引致的點缺陷之總量減少或下降則 〇 在上述說明之實施例中,將硼離子植入至矽基板1 中。然而,本發明不偈限於此種狀況。本發明亦可以採用 任何其他摻雜物,例如砷(As)、磷(P)、二氟化硼(BF2)。 在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中所提出之具體的實施例僅 為了易於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内容,而並非將本發明狹義地 限制於該實施例,在不超出本發明之精神及以下申請專利 範圍之情況,可作種種變化實施。
第25頁

Claims (1)

  1.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一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包括一步驟:藉由 1 keV或更小的加速電壓將一種導電型之摻雜物離子植入 至具有與該摻雜物相反的導電型之單晶矽基板以形成一 MOSFET之源極/汲極區; 其中,該步驟進行之條件為:在該基板中所引致的點 缺陷之總量可藉由該離子植入步驟減至最少或下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採用硼作為該 掺雜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進行該離子植入 步驟時沒有採用預非晶化處理。 4. 一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驟: (a ) 經由一閘極絕緣薄膜在第一導電型的單晶矽基板 之主要表面之上形成一閘極; (b) 在步驟(b )中所引致的點缺陷之總量將減至最少 或下降之條件下,藉由1 keV或更小的加速電壓且以自對 準至該閘極之方式將與第一導電型相反之第二導電型的摻 雜物離子植入至該基板,藉以在該閘極之每一側形成該第 二導電型的第一和第二掺雜區; (c) 在該基板上之閘極之每一侧面各形成一側壁分隔 層; (d) 藉自對準至該一對側壁分隔層之方式,將第二導 電型的摻雜物離子植入至該基板,藉以在該閘極之每一侧 形成該第二導電型的分別和該第一和第二摻雜區部分地重 疊的第三和第四摻雜區;
    第26頁 六、申請專利範圍 該第三和第四摻雜區具有比該第一和第二摻雜區更深 的深度,且具有比該第一和第二摻雜區更低之摻雜濃度; (e) 為達到回火之目的,對具有該第二導電型的第 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摻雜區之該基板進行熱處理,藉以 由該第一和第三摻雜區構成具有雙汲極結構的一對源極/ 没極區的其中*一個*且由該第二和第四換雜區構成相關的 另一個源極/汲極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一步驟: 在離子植入以形成該第三和第四摻雜區的步驟(d)之前或 之後,非晶化該基板之主要表面以形成一非晶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方法,其中,該已形成於該 基板之主要表面之非晶區僅包含空缺作為晶體缺陷; 且其中,該非晶區位於一包含矽之晶隙原子和空缺都 作為晶體缺陷的點缺陷區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方法,其中,該非晶區中包 含談摻雜物之一投影範圍和一具有lxl〇2Qatoms/cm3或 更高之摻雜濃度的區域; 且其中,該點缺陷區之底部位於比該非晶區與該基板 之該保留單晶區之間的介面所在層面更低之一層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方法,其中,該非晶區中包 含該摻雜物之一投影範圍和一具有1 X 1 〇2G a toms/cm3或 更高之摻雜濃度的區域; 且其中,藉由該點缺陷區與該基板之該保留單晶區所 確定的一 p-n接合位於該基板之該保留單晶區内。
    第27頁
    第28頁
TW087120136A 1997-12-03 1998-12-03 Fabric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ion implantation TW40055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332735A JPH11168069A (ja) 1997-12-03 1997-12-03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00551B true TW400551B (en) 2000-08-01

Family

ID=18258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87120136A TW400551B (en) 1997-12-03 1998-12-03 Fabric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ion implantation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372591B1 (zh)
JP (1) JPH11168069A (zh)
KR (1) KR100305623B1 (zh)
CN (1) CN1130757C (zh)
TW (1) TW4005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1917B (zh) * 2014-01-21 2017-02-2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自對準接觸窗與源極/汲極接觸窗之形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7256B2 (en) 2001-05-25 2006-06-06 President &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Silicon-based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optoelectric devices
US7442629B2 (en) 2004-09-24 2008-10-28 President &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formation of submicrometer spikes on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US6555439B1 (en) * 2001-12-18 2003-04-29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Partial recrystallization of source/drain region before laser thermal annealing
AU2003221212A1 (en) 2002-03-26 2003-10-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3746246B2 (ja) * 2002-04-16 2006-02-1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135423B2 (en) 2002-05-09 2006-11-14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Methods for forming low resistivity, ultrashallow junctions with low damage
AU2003234396A1 (en) * 2002-05-10 2003-11-11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opant profiling
AU2003228925A1 (en) * 2002-05-10 2003-11-11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opant profiling
US6548361B1 (en) * 2002-05-15 2003-04-15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OI MOSFET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US6828632B2 (en) * 2002-07-18 2004-12-07 Micron Technology, Inc. Stable PD-SOI devices and methods
US6784072B2 (en) * 2002-07-22 2004-08-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trol of buried oxide in SIMOX
JP4639040B2 (ja) * 2002-10-10 2011-0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746944B1 (en) * 2003-01-14 2004-06-08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Low nisi/si interface contact resistance with preamorphizing and laser thermal annealing
JP2005005406A (ja) * 2003-06-10 2005-01-06 Semiconductor Leading Edge Technologies In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163867B2 (en) * 2003-07-28 2007-01-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lowing down dopant-enhanced diffusion in substrates and devices fabricated therefrom
WO2005062354A1 (en) * 2003-12-18 2005-07-0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with solid phase epitaxial regrowth with reduced junction leakag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US7429771B2 (en) * 2004-05-07 2008-09-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halo implanting regions
US7015076B1 (en) * 2004-03-01 2006-03-2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electable open circuit and anti-fuse element,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for
KR101115092B1 (ko) * 2004-07-29 2012-02-28 인텔렉츄얼 벤처스 투 엘엘씨 전하운송효율을 향상시키기 위한 이미지 센서 및 제조 방법
KR100571424B1 (ko) * 2004-12-30 2006-04-14 동부아남반도체 주식회사 이중 스텝 소오스/드레인 이온 주입에 의한 안정한트랜지스터 형성 방법
JP4046748B2 (ja) 2005-10-28 2008-02-13 東洋炭素株式会社 イオン注入装置のビームラインの内部部材用黒鉛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78067B (en) * 2006-01-09 2007-04-01 Nanya Technology Corp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recessed-gate MOS transistor device
TWI309067B (en) * 2006-03-15 2009-04-21 Nanya Technology Corp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recessed-gate mos transistor device
US7691693B2 (en) 2007-06-01 2010-04-06 Synopsys, Inc. Method for suppressing layout sensitivity of threshold voltage in a transistor array
DE102007030056B3 (de) * 2007-06-29 2009-01-22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unnyvale Verfahren zum Blockieren einer Voramorphisierung einer Gateelektrode eines Transistors
US8124323B2 (en) * 2007-09-25 2012-02-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for patterning a photosensitive layer
US7895548B2 (en) 2007-10-26 2011-02-22 Synopsys, Inc. Filler cells for design optimization in a place-and-route system
US9472423B2 (en) * 2007-10-30 2016-10-18 Synopsys, Inc. Method for suppressing lattice defects in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US8679959B2 (en) * 2008-09-03 2014-03-25 Sionyx, Inc. High sensitivity photodetectors, imaging arrays, and high efficiency photovoltaic devices produced using ion implantation and femtosecond laser irradiation
US9673243B2 (en) 2009-09-17 2017-06-06 Sionyx, Llc Photosensitive imaging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9911781B2 (en) 2009-09-17 2018-03-06 Sionyx, Llc Photosensitive imaging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8692198B2 (en) 2010-04-21 2014-04-08 Sionyx, Inc. Photosensitive imaging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EP2583312A2 (en) 2010-06-18 2013-04-24 Sionyx, Inc. High speed photosensitive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9496308B2 (en) 2011-06-09 2016-11-15 Sionyx, Llc Process module for increasing the response of backside illuminated photosensitive image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14525091A (ja) 2011-07-13 2014-09-25 サイオニクス、インク. 生体撮像装置および関連方法
US9064764B2 (en) 2012-03-22 2015-06-23 Sionyx, Inc. Pixel isolation elements,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6466346B2 (ja) 2013-02-15 2019-02-06 サイオニクス、エルエルシー アンチブルーミング特性を有するハイダイナミックレンジcmos画像センサおよび関連づけられた方法
US9939251B2 (en) 2013-03-15 2018-04-10 Sionyx, Llc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utilizing stacked imager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WO2014209421A1 (en) 2013-06-29 2014-12-31 Sionyx, Inc. Shallow trench textured region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2329A (ja) * 1974-10-31 1976-05-08 Sumitomo Metal Ind Chuzoyosunagatazokeisetsubi
JPS61218165A (ja) * 1985-03-25 1986-09-27 Hitachi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S6252087A (ja) * 1985-08-21 1987-03-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パネル式貯槽用架台
JPH01120015A (ja) 1987-11-04 1989-05-12 Kawasaki Steel Corp プラズマを用いた不純物のドーピング方法
JP2773957B2 (ja) 1989-09-08 1998-07-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3131020A (ja) 1989-10-16 1991-06-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4196525A (ja) 1990-11-28 1992-07-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4215425A (ja) * 1990-12-13 1992-08-06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5141895A (en) * 1991-01-11 1992-08-25 Motorola,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cess using diffusant penetration and source layers for shallow regions
JPH05275362A (ja) 1992-03-25 1993-10-22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5352631A (en) * 1992-12-16 1994-10-04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forming a transistor having silicided regions
JPH06252087A (ja) 1993-02-23 1994-09-09 Hitachi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6267881A (ja) 1993-03-10 1994-09-22 Ricoh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050717B2 (ja) * 1993-03-24 2000-06-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070420B2 (ja) 1994-12-21 2000-07-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921043A (ja) * 1995-07-03 1997-01-21 Gunze Ltd 丸編機用の防塵装置
JP2848439B2 (ja) * 1995-11-10 1999-01-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545526B2 (ja) 1996-01-19 2004-07-21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941218B2 (ja) * 1996-06-25 1999-08-25 日本科学冶金株式会社 一体化焼結含油軸受の製造方法
US6008098A (en) * 1996-10-04 1999-12-28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Ultra shallow junction formation using amorphous silicon layer
US5998272A (en) * 1996-11-12 1999-12-07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ilicidation and deep source-drain formation prior to source-drain extension formation
US5770485A (en) * 1997-03-04 1998-06-23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OSFET device with an amorphized sour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5888853A (en) * 1997-08-01 1999-03-30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a graded grain structure for enhanced transistor formation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5972760A (en) * 1997-09-05 1999-10-26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containing shallow LDD junctions
US6051863A (en) * 1997-11-21 2000-04-18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Transistor gate conductor having sidewall surfaces upon which a spacer having a profile that substantially prevents silicide bridging is formed
US6156613A (en) * 1998-03-02 2000-12-05 Texas Instruments -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to form MOSFET with an elevated source/drain
US6100171A (en) * 1998-03-03 2000-08-08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Reduction of boron penetration by laser anneal removal of fluorine
US6069044A (en) * 1998-03-30 2000-05-30 Texas Instruments-Acer Incorporated Process to fabricate ultra-short channel nMOSFETS with self-aligned silicide contact
US5970353A (en) * 1998-03-30 1999-10-19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Reduced channel length lightly doped drain transistor using a sub-amorphous large tilt angle implant to provide enhanced lateral diffusion
US6087209A (en) * 1998-07-31 2000-07-1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Formation of low resistance, ultra shallow LDD junctions employing a sub-surface, non-amorphous implant
US6037204A (en) * 1998-08-07 2000-03-1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Silicon and arsenic double implanted pre-amorphization process for salicide technology
US6030863A (en) * 1998-09-11 2000-02-2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Germanium and arsenic double implanted pre-amorphization process for salicide technolog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1917B (zh) * 2014-01-21 2017-02-2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自對準接觸窗與源極/汲極接觸窗之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57C (zh) 2003-12-10
KR100305623B1 (ko) 2001-10-20
CN1219756A (zh) 1999-06-16
JPH11168069A (ja) 1999-06-22
US6372591B1 (en) 2002-04-16
KR19990062730A (ko) 1999-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400551B (en) Fabric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ion implantation
US8053340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reduced junction diffusion
US823667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848439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509241B2 (en)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an MOS device having highly-localized halo regions
US6500720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0843109A (en)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JP2007523491A (ja) 半導体製造用のゲート電極ドーパント活性化方法
CN105826190B (zh) N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US6734109B2 (en) Method of building a CMOS structure on thin SOI with source/drain electrodes formed by in situ doped selective amorphous silicon
US7163867B2 (en) Method for slowing down dopant-enhanced diffusion in substrates and devices fabricated therefrom
US2008020002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050136623A1 (en) Shallow amorphizing implant for gettering of deep secondary end of range defects
JP2004289154A (ja) 超浅型接合のための接合狭小化用相補インプラント
JP2008510300A (ja) 極浅接合の形成方法
JP2010016302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10589B2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製造した半導体デバイスを備えた半導体集積回路チップ
US6630386B1 (en) CMOS manufacturing process with self-amorphized source/drain junctions and extensions
JPH09172176A (ja) Mos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700320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90146223A1 (en) Process and method to lower contact resistance
JPH071599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426972B (en) Method of forming the extending junction of source/drain by using Si-B layer in fabricating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JP2781989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214387A (ja) Cmos型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