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0956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0956A
CN1470956A CNA031374379A CN03137437A CN1470956A CN 1470956 A CN1470956 A CN 1470956A CN A031374379 A CNA031374379 A CN A031374379A CN 03137437 A CN03137437 A CN 03137437A CN 1470956 A CN1470956 A CN 14709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mentioned
electric power
fixing device
recording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374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46241C (zh
Inventor
秋月智雄
梅泽真郎
安藤温敏
����һ
土谷利一
斋藤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70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0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62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62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influence of heat loss, e.g. due to the contact with the copy material or other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29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s, the latter not being a cool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48Surface layer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7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 G03G2215/2074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colo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为定影构件使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的定影装置和装载了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记录材料的冲入导致的温度变动之前,以预定电功率修正供给到加热体的加热所需要的电功率;另外,当在打印开始时起动定影装置期间,按预定时刻用预定电功率修正供给到加热体的加热所需要的电功率,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与使定影装置为预定温度所需要的电功率值大致相等。该预定电功率的值按照记录材料的热容量和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根据需要来决定。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更为详细地说,涉及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例如电摄影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至少具有加热体、向上述加热体供给电功率的电功率供给部(加热装置)、至少1个以上的温度检测装置、与记录材料一起移动的第1旋转体、与上述记录材料形成压接部的第2旋转体,根据由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对从上述电功率供给部供给到上述加热体的电功率进行反馈控制从而进行上述第1旋转体的温度控制,在上述压接部夹持输送承载图像的记录材料并加热。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化得到发展。作为用于这样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在定影构件中具有弹性层的热辊方式的定影装置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在具有弹性层的热辊方式的定影方式中,存在热辊自身的热容量变大、使定影辊升温到适用于调色剂图像定影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预热时间)变长的问题。另外,定影装置的成本也变得昂贵。
作为预热时间短的定影装置,常用于黑白图像形成装置的带(belt)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为人们所熟知。图24示出这样的带定影装置的一例的示意构成模型图。
标号201为本例的带定影装置整体的标号。标号202为定影带单元,为由横断面大致呈半圆弧状桶形的加热器托架207、在该加热器托架207的下面沿加热器托架长边方向(与图面垂直的方向)固定配置的定影加热器204、松配合于该带加热器的加热器托架207的环状(圆筒状)的薄层的定影带203等构成的组件。
标号205为弹性加压辊,可自由旋转地将其金属芯的两端部支承于定影装置的侧板间地配置。
定影带单元202在弹性加压辊205的上侧使定影加热器204侧朝下地与弹性加压辊205并排配置,用图中未示出的弹性力施加装置以预定的推压力使加热器托架207的两端部侧成为压下状态。这样,夹住定影带203地将定影加热器204的下面反抗加压辊的弹性压接到弹性加压辊205的上面,形成预定宽度的定影夹持部206。
弹性加压辊205由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朝箭头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驱动旋转。依靠该弹性加压辊205的旋转驱动在定影夹持部206以弹性加压辊205与定影带203外面的摩擦力在定影带203作用旋转力,定影带203使其内周面在定影夹持部206紧密接触定影加热器204的下面地滑动,同时以与弹性加压辊205的圆周速度大致对应的圆周速度朝箭头方向在加热器托架207的外部周围成为从动旋转状态。
定影带203使用厚50μm左右的耐热性树脂的环形带,在其表面形成厚10μm的离模层(含氟树脂等涂敷层)。另外,为了减小定影带203的热容量,不在定影带203使用弹性层。
定影加热器204在陶瓷基板上形成电阻发热体。在定影加热器204的背面接触温度检测装置209,检测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由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控制对于定影加热器204的供给电功率,进行温度调节控制使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成为所期望的温度。
弹性加压辊205受到旋转驱动,定影带203进行从动旋转,在定影加热器204上升到预定温度、受到温度控制的状态下,将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导入至定影夹持部206的定影带203与弹性加压辊205之间。该记录材料P以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承载面紧密接触于定影带203外面,与定影带203一起在定影夹持部206受到夹持输送。在该夹持输送过程中,将定影加热器204的热经由定影带203施加到记录材料P,另外,接受定影夹持部206的加压力,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由热和压力定影到记录材料P成为永久固定图像。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夹持部206后从定影带203的面进行曲率分离而排出。
在这样构成的带定影装置201中,定影带203的热容量非常小,将电功率输入到定影加热器204后,在短时间内可使定影夹持部206升温到调色剂图像的可定影温度。
然而,当将使用未设置弹性层的定影带203的带定影装置201用作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时,由于在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带203没有弹性层,所以,定影带203的表面不能跟踪记录材料P的表面的凹凸和调色剂层的有无形成的凹凸、及调色剂层自身的凹凸等,取决于凹部与凸部从定影带203施加的热量产生差别。在与定影带203良好地接触的凸部,由于热从定影带203很好地传递,提供了大量的热量,在与定影带203接触不太好的凹部,来自定影带203的热与凸部相比不易传递,施加的热量较小。这样,提供给调色剂层的热量因调色剂层的凹凸产生变化,所以,调色剂的熔融状态不均匀,使得光泽不均,对定影后的图像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彩色图像中,由于重合多色的调色剂图像,混色地使用,所以,调色剂层的凹凸与黑白图像相比较大,在定影带203没有弹性层的场合,定影后的图像光泽不均增大,图像品质下降。另外,在记录材料P为OHP胶片的场合,当在定影后对图像进行投影时,定影后的图像表面微观地看不均匀而引起光的散射,结果导致透射性的下降。
虽然也可考虑将硅油等涂敷到定影带203使得在没有弹性层的定影带203、记录材料P、和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凹凸部没有遗漏地传递热量的方法,但存在成本增大和定影后图像以及记录材料P因油发黏的问题。
于是,提出有通过将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用于带定影装置,构成低成本的彩色立即响应定影装置的定影装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11-15303号公报)。
图25为作为定影构件使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203的带定影装置的示意构成模型图。与图24的装置通用的构成构件·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省略再次的说明。
在使用该定影装置的场合,由于用于定影带203的弹性层的硅酮橡胶的导热率较小,所以,定影带203的温度响应性较差,相对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上升速度,定影套筒温度的上升速度非常慢。另外,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与定影带203的温度差最大达到数十℃,另外,该温度差在空转时和过纸时差别很大。为此,如过去那样,在将温度检测装置209设置于定影加热器204背面的系统中,定影带203的温度控制非常困难。
因此,在图25的装置中,不使温度检测装置209配置于定影加热器204部,而是将温度检测装置209配置到定影带203的内面或表面,检测定影带203自身的温度,由PID控制等反馈控制对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进行控制,进行定影带203的温度调节。
通过使用这样的构成,可精度更好地控制定影带203的温度。
然而,当使用该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动作时,发生以下2点问题。
(1)问题1
当进行恒定温度调节、从温度稳定的状态使记录材料P过纸时,记录材料P刚冲入定影夹持部206之后,定影带203的温度急剧降低,此后温度虽然上升,但发生过冲,结果发生大的温度变动。
下面说明该现象。
在过去的定影装置中,当在空转状态下持续进行PID控制后,进行记录纸P的过纸。此时,如图6所示,记录材料P刚冲入定影夹持部206后,定影带203内面的温度急剧降低,此后,温度虽然上升,但发生过冲。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那样,在过纸前的空转时,定影带203内面的温度虽然稳定,但在记录材料P刚冲入定影夹持部206后,定影带203内面的温度相对目标温度下降到约低10℃的的温度后,上升到比目标温度高出约7℃的值,此后在稳定之前约需要10秒。从记录材料P刚冲入定影夹持部206后,到定影带203内面的温度稳定之前的期间,温度波动(一定时间内的温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约成为17℃。然后,在此后的连续过纸中显示出稳定的温度调节(温度波动约6℃)。
空转时,在定影带203内面的温度稳定的状态下,输入到定影加热器204的电功率稳定在约80W,此后,在连续过纸时,在定影套筒203内面的温度稳定的状态下,输入到定影加热器204的电功率大致稳定在约300W。
另一方面,呈现出在记录材料P刚冲入定影夹持部206之后,随着温度降低,上升到约500W,在振动约20秒后,稳定到300W的特性。对于该现象,即使调整PID控制的各增益也不能解决,难以进一步减小温度变动。
这样产生约17℃的温度变动时,在用于试验的电摄影方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输出的打印物的定影性偏差较大,另外,光泽度变动较大,导致像质下降。另外,在某些记录材料或打印图案的场合产生大的温度变动带来的定影不良的问题。
另外,该现象在处理速度越快的场合越显著,在图6的测定时,处理速度为87mm/sec,但在处理速度为190mm/sec的场合,定影带203内面的温度在记录材料P刚冲入定影夹持部206后,相对目标温度约下降到约低20℃的值,此后,上升到相对目标温度约高8℃,成为约28℃的温度波动。在该场合,光泽度的变动幅度进一步变大,局部定影不良也恶化。
(2)问题2
起动时的过冲较大。另外,起动时的温度波动大,起动后的记录材料冲入时的温度偏差大。
下面说明该现象。
在该定影装置中,起动温度控制程序由以下2阶段a和b构成。
a.“起动(固定)电功率控制”
b.“PID控制”
a的“起动电功率控制”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为了确保立即响应性,是输入一定电功率的控制,在本例中,给定影加热器204输入1000W。此时,定影带203随着加压辊205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同时由定影加热器204加热。在温度检测装置209的检测温度为预定温度(目标温度-20℃:例如目标温度为190℃时,190℃-20℃=170℃)时,转移到b的“PID控制”,以后由PID控制来控制对定影加热器204的输入电功率以使定影带203的背面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
在使用上述控制的场合,如图21所示,发生过冲,另外,伴随着过冲的温度波动也增大。
起动时的过冲和温度波动增大导致以下2点问题发生。
①由于使起动时的过冲导致的高温下的动作反复进行,对定影装置各部件的损伤变大,定影装置的寿命变短。
②由于起动时的温度波动较大,所以,记录材料P冲入瞬间的温度不稳定,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夹持部206期间的温度变动也变大,所以,在输出的1张打印物中的光泽变动增大,像质上不理想。另外,对于某些记录材料P的种类和打印图案,在温度降低的点产生定影不良。
另一方面,通过由较小的电功率平缓地起动,可在某种程度上减小过冲,但在该场合,在定影装置上升到预定温度之前需要长时间,立即响应性受到损害。
这样,在使用过去的定影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场合,立即响应性与温度调节控制的稳定性存在折衷选择关系。
本发明者对该现象进行认真研究后得知,这些问题由以下2点原因而产生。
1)由于用于定影带203的弹性层的硅酮橡胶的导热率小、热容量大,所以,从对定影加热器204通电到定影带203温度上升的响应性较差。
2)检测定影带203背面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209的位置从作为加热体的定影加热器204离开导致检测时刻延迟。
即,以PID控制为代表的反馈控制检测控制量的变动,施加与其对应的操作量而成立,所以,进行以PID控制为基调的温度调节的场合,上述2个原因1)和2)产生的无用时间(时间滞后)增大,起动时和记录材料P冲入时那样的温度变化大的场合,即使将由温度检测装置209获得的检测结果反映到电功率控制,实际的定影加热器204和定影夹持部206的温度已成为不同的值,所以,不能进行正确的温度控制,易于产生过冲和波动(温度波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装载了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即使在使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作为定影构件的场合定影装置的寿命也长,并可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显示出良好的定影性,可获得没有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场合发生的图像不良、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的高像质的图像。
本发明为以下述构成为特征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至少具有加热体、向上述加热体供给电功率的电功率供给部、至少1个温度检测装置、与记录材料一起移动的第1旋转体、与上述记录材料形成压接部的第2旋转体,根据由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对从上述电功率供给部供给到上述加热体的电功率进行反馈控制,进行上述第1旋转体的温度控制,由上述压接部夹持输送对图像进行承载的记录材料并对其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记录材料对上述压接部的冲入带来的温度变动之前,以预定电功率修正供给到上述加热体的加热所需要的电功率。
这样,通过减小过冲和温度波动,可延长定影装置的寿命,另外,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定影性,没有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场合发生的图像不良,可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的高像质的图像。
按照本发明,在定影装置中,即使在作为定影构件使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的场合也可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这样,可提供能够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的高像质的图像并且耐久性高、寿命长的定影装置及装载了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第1~7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的断面示意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第1~7实施形式的定影加热器、主热敏电阻、副热敏电阻的位置关系的透视模型图。
图4A、4B、4C为作为加热体的陶瓷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电路部(CPU)和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的框图。
图6为使用以往的定影装置进行介质的过纸前后的温度变化和输入电功率的图。
图7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进行介质的过纸前后的温度变化和输入电功率的图。
图8为表示介质传感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9为对各环境放置纸进行连续过纸时所需要的电功率的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修正成与考虑了由记录材料P的单位面积重量产生的热容量不同的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使用介质传感器检测来自定影装置的传热性特殊的记录材料P、考虑其传热性进行修正使与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进行修正使与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使用环境传感器考虑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的不同,进行修正使与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表示以往的定影装置的起动温度调节中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与定影带的温度的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的起动温度调节中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与定影带的温度的图。
图16为绘出加热器托架的温度与预定电功率值的关系的图。
图17为本发明第7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的断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4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的起动电功率控制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的起动温度曲线图。
图20为以往的定影装置的起动电功率控制图。
图21为以往的定影装置的起动温度曲线图。
图22为在符合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的冲入时刻,一定时间不进行PID控制,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值进行输入时,使用环境传感器考虑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的不同进行修正使与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3为使用环境传感器考虑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使得与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地修正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4为以往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断面示意图。
图25为在以往的带定影方式中使用了定影带内面接触式的热敏电阻的定影装置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例示地说明该发明的优选实施形式。记载于该实施形式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配置等应根据本发明被应用的装置的结构和各种条件进行适当改变,以下的实施形式并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形式1)
(1)图像形成装置例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式1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本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为电摄影方式的串列式的全色打印机。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形成黄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Y、形成品红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M、形成青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C、及形成黑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Bk的4个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单元),这4个图像形成部隔开一定间隔被配置成一列。
在各图像形成部1Y、1M、1C、1Bk中分别设置感光鼓2a、2b、2c、2d。在各感光鼓2a、2b、2c、2d的周围分别设置带电辊3a、3b、3c、3d、显影装置4a、4b、4c、4d、转印辊5a、5b、5c、5d、及鼓清洁装置6a、6b、6c、6d,在带电辊3a、3b、3c、3d与显影装置4a、4b、4c、4d间的上方分别设置曝光装置7a、7b、7c、7d。在各显影装置4a、4b、4c、4d中分别收容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黑色调色剂。
在图像形成部1Y、1M、1C、1Bk的各感光鼓2a、2b、2c、2d的各1次转印部N上,接触作为转印媒体的环形带状的中间转印体40。中间转印带40张挂于驱动辊41、支承辊42、2次转印相对辊43间,由驱动辊41的驱动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
1次转印用的各转印辊5a、5b、5c、5d在各1次转印夹持部N通过中间转印带40接触于各感光鼓2a、2b、2c、2d。
2次转印相对辊43通过中间转印带40与2次转印辊44接触,形成2次转印部M。2次转印辊44设置成可接触离开中间转印带40。
在中间转印带40外侧的驱动辊4 1的近旁,设置除去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0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并进行回收的带清洁装置45。
另外,在2次转印部M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定影装置12。
另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环境传感器50和介质传感器51。
当发出图像形成动作开始信号(打印开始信号)时,以预定的处理速度被驱动旋转的图像形成部1Y、1M、1C、1Bk的各感光鼓2a、2b、2c、2d分别由带电辊3a、3b、3c、3d均匀地带电,在本实施形式中成为负极性。
然后,曝光装置7a、7b、7c、7d由激光输出部(未图示)分别将输入的彩色分解的图像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将作为变换的光信号的激光分别在带电的各感光鼓2a、2b、2c、2d上扫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然后,首先通过在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2a上,由施加与感光鼓2a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同极性的显影偏压的显影装置4a依照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位对黄色的调色剂进行静电吸附,将静电潜像显像化,形成显影图像。该黄色的调色剂图像在1次转印部N由施加了1次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相反极性(正极性))的转印辊5a,在旋转的中间转印带40进行1次转印。转印了黄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40旋转到图像形成部1M侧。
然后,在图像形成部1M中,与上述一样地形成于感光鼓2b的品红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合到中间转印带40上的黄色的调色剂图像上,由1次转印部N进行转印。
以下,同样地在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的黄色、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由各1次转印部N依次重合在图像形成部1C、1Bk的感光鼓2c、2d中形成的青、黑的调色剂图像,将全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40上。
与中间转印带40上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前端被移动到2次转印部M的时刻对应,由定位辊46将记录材料(转印材料)P输送到2次转印部M,在该记录材料P由施加了2次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相反极性(正极性))的2次转印辊44对全色的调色剂图像统一进行2次转印。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2,由定影带20与加压辊22间的定影夹持部对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在熔融定影到记录材料P表面后,排出到外部,成为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出图像。然后,结束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动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具有环境传感器50,成为带电、显影、1次转印、2次转印的偏压和定影条件可依照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氛围环境(温度、湿度)进行变更的结构,用于调整形成于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浓度和实现最佳的转印、定影条件。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具有介质传感器51,为通过进行记录材料P判别,转印偏压和定影条件可依照记录材料进行变更的结构,用于实现对于记录材料P的最佳的转印、定影条件。
在上述1次转印时,残留于感光鼓2a、2b、2c、2d的1次残留调色剂由鼓清洁装置6a、6b、6c、6d除去并回收。另外,2次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0上的2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由带清洁装置45除去并回收。
(2)定影装置12
图2为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2的概略结构示意图。本例的定影装置12为定影带加热方式、加压用旋转体驱动方式(无张力型)的加热装置。
1)定影装置12的整体结构
标号20为作为第1旋转体(第1定影构件)的定影带,是在带状构件上设置弹性层的圆筒状(环形带状、套筒状)的构件。该定影带20在后述6)项进行详细说明。
标号22为作为第2旋转体(第2定影构件)的加压辊。标号17为作为加热体保持构件的、截面为大致半圆弧状的桶形的具有耐热性和刚性的加热器托架,标号16为作为加热体(热源)的定影加热器,在加热器托架17的下面沿该托架的长边方向配置。定影带20松动地外嵌于该加热器托架17。定影加热器16在本实施例中为由后述2)项详细说明那样的陶瓷加热器。
加热器托架17由耐热性高的液晶聚合物树脂形成,起到保持定影加热器16、对定影带20进行引导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液晶聚合物,使用杜邦(Du Pont)公司的Zenight 7755(商品名)。Zenight 7755的最大可使用温度约为270℃。
加压辊22,通过注射成形在不锈钢制的金属芯形成厚约3mm的硅酮橡胶层,在其上覆盖厚约40μm的PFA树脂管。该加压辊22,将金属芯的两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轴承保持于装置构架24的未图示的背侧与前面侧的侧板间进行配置。在该加压辊22的上侧使由上述定影加热器16、加热器托架17、定影带20等构成的定影带单元平行于加压辊22地配置并使定影加热器16侧朝下,由未图示的加压机构以单侧98N(10kgf)、总压196N(20kgf)的力对加热器托架17的两端部向加压辊22的轴线方向施加弹性力,由此经由定影带20反抗加压辊22的弹性层的弹性以预定的推压力将定影加热器16的朝下的面压接于加压辊22的弹性层,形成加热定影所需要的预定宽度的定影夹持部27。加压机构具有压力解除机构,具有在堵塞处理时等可解除加压容易地除去记录材料P的结构。
标号18和19为作为第1和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主和副的2个热敏电阻。作为第1温度检测装置的主热敏电阻18非接触地配置于作为加热体的定影加热器16,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器托架17的上方弹性地接触于定影带20的内面,检测定影带20的内面的温度。作为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副热敏电阻19配置到比主热敏电阻18更接近作为热源的定影加热器16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接触于定影加热器16的背面,检测定影加热器16背面的温度。
主热敏电阻18在固定支承于加热器托架17的不锈钢制成的臂25的前端安装热敏电阻元件,即使在由于臂25弹性地摆动而使得定影带20的内面的动作不稳定的状态下,也能够保持热敏电阻元件总是接触于定影带20内面的状态。
图3示出表示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加热器16、主热敏电阻18、副热敏电阻19的位置关系的透视模型图。主热敏电阻18配置到定影带20的纵长中央附近,副热敏电阻19配置到定影加热器16的端部附近,进行配置以分别接触于定影带20内面、定影加热器16的背面。
主热敏电阻18和副热敏电阻19将其输出分别通过A/D转换器、65连接到控制电路部(CPU)21,控制电路部(CPU)21根据主热敏电阻18、副热敏电阻19的输出决定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调整控制内容,由作为电功率供给部(加热装置)的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图2、图4A、4B、及4C)控制向定影加热器16的通电。
标号23和26为安装于装置构架24的入口导向构件和定影排纸辊。入口导向构件23,起到将从2次转印夹持部脱出的记录材料P正确地引导至作为定影加热器16部分的定影带20与加压辊22的压接部的定影夹持部27这样引导转印材料的作用。本实施例的入口导向构件23由聚苯硫醚(PPS)形成。
加压辊22由驱动装置(未图示)按预定的圆周速度沿箭头方向驱动旋转。由该加压辊22的旋转驱动在该加压辊22的外面与定影带20的定影夹持部27中产生压接摩擦力,由该压接摩擦力对圆筒状的定影带20作用旋转力,该定影带20成为一边使其内面侧紧密接触于定影加热器16的向下面进行滑动,一边在加热器托架17的外周沿箭头方向从动旋转的状态。在定影带20内面涂上油脂,确保加热器托架17与定影带20内面的滑动性。
驱动加压辊22旋转,随此使圆筒状的定影带20成为从动旋转状态,另外,在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在该定影加热器16升温并进行起动温度调节达到预定温度的状态下,沿入口导向构件23将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引导至定影夹持部27的定影带20与加压辊22之间,在定影夹持部27中将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承载体承载面侧紧密接触于定影带20外面,与定影带20一起在定影夹持部27被夹持输送。在该夹持输送过程中,通过定影带20将定影加热器16的热提供给记录材料P,将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被加热加压熔融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通过了定影夹持部27的记录材料P从定影带20进行曲率分离,由定影排纸辊26排出。
2)主热敏电阻18
主热敏电阻18如图2、3所示那样,配置到定影带20的长边方向中央附近,接触于定影带20内面地进行配置。该主热敏电阻18用作检测作为更接近定影夹持部的温度的定影带20的温度的装置。因此,在通常的动作中,进行温度调节控制以使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成为目标温度。
3)副热敏电阻19
副热敏电阻19如图3所示那样,配置到定影加热器16的端部附近,接触于定影加热器16的背面地进行配置。该副热敏电阻19检测作为加热体的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起到不使定影加热器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地进行监控的,作为安全装置的作用。另外,由副热敏电阻19对起动时的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的过冲和端部的升温进行监控,例如在由端部的升温使得定影带20的端部的温度超过预定的温度的情况下,在为了进行不使端部升温进一步恶化而降低处理量等的控制的判断中使用。
4)定影加热器16
作为热源的定影加热器16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陶瓷加热器,该陶瓷加热器由丝网印刷法将包含银·钯合金的导电膏以均匀厚度的膜状涂敷到氮化铝的基板上,从而在形成电阻发热体之后由耐压玻璃形成玻璃敷层。
图4A、4B、及4C为那样的陶瓷加热器的一例的结构模型图,4A为局部剖切表面模型图,4B为背面模型图,4C为放大截面模型图。
该定影加热器16包括
①与过纸方向直交的方向为长边方向的横长的氮化铝基板a,
②在上述的氮化铝基板a的表面侧沿长边方向由丝网印刷以线状或带状涂敷的因电流流动而发热的含银钯(Ag/Pd)合金的导电膏的厚10μm左右、宽1~5mm左右的电阻发热体层b,
③作为对于上述电阻发热体层b的供电图案,在相同的氮化铝基板a的表面侧由银膏的丝网印刷等形成图案的第1和第2电极部c·d和延长电路部e·f,
④为了确保电阻发热体层b与延长电路部e·f的保护和绝缘性而在其上形成的、可承受与定影带20的滑擦的厚10μm左右的薄层的玻璃敷层g,
⑤设于氮化铝基板a的背面侧的副热敏电阻19等。
使上述定影加热器16表面侧朝下露出并固定支承于加热器托架17。
在上述定影加热器16的第1和第2电极部c·d侧安装供电用连接器30。从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经由上述供电用连接器30向第1和第2电极部c·d供电,从而使电阻发热体层b发热,定影加热器16迅速升温。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由控制电路部(CPU)21控制。
在通常使用中,加压辊22开始旋转,同时定影带20的从动旋转开始,随着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上升,定影带20的内面温度也上升。向定影加热器16的通电由PID控制进行控制,并控制输入电功率使定影带20的内面温度即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成为190℃。
5)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
图5为作为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装置的控制电路部(CPU)21和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的框图。上述定影加热器16的供电用电极部c·d通过供电连接器(未图示)连接到该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
在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中,标号60为交流电源,标号61双向可控硅,标号62为零交检测电路,标号21为控制电路部(CPU)。双向可控硅61由控制电路部(CPU)21进行控制。双向可控硅61进行对于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发热体层b的通电和断电。
交流电源60通过零交检测电路62将零交信号送到控制电路部21。控制电路部21根据该零交信号控制双向可控硅61。这样通过从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对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发热体层b通电,使定影加热器16整体急速升温。
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的主热敏电阻18和检测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的副热敏电阻19的输出分别通过A/D转换器64、65取入到控制电路部(CPU)21。
控制电路部(CPU)21根据来自主热敏电阻18的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信息对由双向可控硅61在定影加热器16通电的AC电压进行相位、频率控制等,由此控制加热器通电功率,并进行控制以使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维持在预定的控制目标温度(设定温度)。
即,主热敏电阻18、副热敏电阻19的温度作为电压值由控制电路部(CPU)21进行监控,由此进行向定影加热器16的通电功率的控制以使定影带20的温度调节维持到预定的设定温度或在预定温度内驱动定影加热器16。
作为典型的温度控制方式,使用PID控制。另外,作为电功率的控制法,存在频率控制和相位控制等,但在这里使用相位控制进行说明。
即控制电路部(CPU)21按2μsec的间隔检测主热敏电阻18的温度,由PID控制决定对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供给量以使在控制电路部(CPU)21内控制到所期望的调节温度。例如,为了按5%节距进行电功率的指定,一般是对从电源供给的交流波形的1半波使用5%节距的通电角进行。通电角以由零交发生电路62检测到零交信号时为起点作为接通双向可控硅61的时刻求出。
6)定影带20
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带20为在带状构件上设置弹性层的圆筒状(环形带状)的构件。
具体地说,在由SUS形成为厚30μm的圆筒状的环形带(带基材)上通过环涂法形成厚约300μm的硅酮橡胶层(弹性层)之后,覆盖厚30μm的PFA树脂管(最表面层)。测定由这样的结构所生成的定影带20的热容量时,为12.2×10-2J/cm2·℃(每1cm2定影带的热容量)。
①定影带的基层
在定影带20的基层还可使用聚酰亚胺等树脂,但SUS和镍之类的金属的导热系数比聚酰亚胺大致大10倍,可获得更高的立即响应性,所以,在本实施形式中,在定影带20的基层上使用作为金属的SUS。
②定影带的弹性层
在定影带20的弹性层中使用导热率较高的橡胶层。这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立即响应性。在本实施形式中使用的材质的比热约为12.2×10-1J/g·℃。
③定影带的离模层
在定影带20的表面,通过设置含氟树脂层,提高表面离模性,可防止调色剂一旦附着于定影带20表面、再次移动到记录材料P而发生的偏移现象。另外,通过使定影带20表面的含氟树脂层为PFA管,可更简便地形成均匀的含氟树脂层。
④定影带的热容量
一般情况下,当定影带20的热容量增大时,温度上升变缓,立即响应性受到损害。例如,虽然视定影装置的结构而定,但可知在假想没有预备温度调节、在1分钟内的起动的场合,定影带20的热容量需要在4.2J/cm2·℃以下。
在本实施形式中,设计成在从室温状态起动时,对定影加热器16输入约1000W的电功率,使定影带20在20秒内上升到190℃。在硅酮橡胶层使用比热约为12.2×10-1J/g·℃的材质,此时,硅酮橡胶的厚度必须在500μm以下,定影带20的热容量需要在18.9×10-2J/cm2·℃以下。相反,当在4.2×10-2J/cm2·℃时,则定影带20的橡胶层极薄,在OHT透过性和光泽度不均匀等的像质方面,与没有弹性层的立即响应定影装置等同。
在本实施形式中,为了获得OHT透过性和光泽度的设定等高像质的图像所需要的硅酮橡胶的厚度在200μm以上。此时的热容量为8.8×10-2J/cm2·℃。
即,在与本实施形式相同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中,定影带20的热容量为,4.2×10-2J/cm2·℃以上4.2J/cm2·℃以下一般成为使用对象。其中,使用了可同时实现更高的立即响应性和高像质的、热容量8.8×10-2J/cm2·℃以上18.9×10-2J/cm2·℃以下的定影带。
(3)过纸开始时的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形式中,当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时,与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相一致输入考虑了由记录材料P的单位面积重量而导致的热容量的不同的、与定影加热器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的电功率。这是因为,由实验可知,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连续过纸的情况下,必要电功率值随记录材料P的单位面积重量变动。
在本实施形式中,根据从实验求出的必要电功率值,按照由纸张模式划分场合的表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实际上,通过用户指定打印模式,与打印信号一起从主机70接收打印模式信息,由控制电路部(CPU)21决定过纸时的输入电功率。
表1示出本实施形式中的各纸张模式与过纸时输入电功率的关系。
(表1)
表1  各纸张模式与过纸时输入电功率的关系
  单位面积重量(g/m2)    纸张模式  过纸时输入电功率E2(W)
    50~60     薄纸       230
    61~105     普通纸       275
    106~128     厚纸1       300
    129~176     厚纸2       310
选择不进行PID控制地输入预定电功率的时间,以使定影带20的温度波动为最小限度。在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冲入前开始输入修正后的电功率。这是因为,存在如在与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同时输入修正电功率,则定影带20的温度下降就增大的情况。如修正电功率的输入时刻过早,则定影带20的温度上升就会变大,如过迟,则如前面所述的那样,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后定影带20的温度就产生下降。在本实施形式中,使用适当的时刻即约0.5秒。另外,如不进行PID控制、输入预定电功率的时间过短,则由于接近通常的PID控制,所以,预定电功率输入的效果变小。如过长,则伴随过纸时的定影带20的温度变动增大,当返回到PID控制时,温度波动变大。为此,在本实施形式下,在过纸开始前约0.5秒~约1秒间进行预定电功率输入控制。
图10示出本实施形式的电功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下面根据流程对实际的修正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0中,图像形成装置在接通电源后起动到可接收打印信号的状态(a1)。当从图中未示出的主机接收到打印命令时(a2),从打印信号读取纸张模式(a3)。打印机内的控制电路部(CPU)21如表1所示那样决定与纸张模式对应的过纸时输入电功率E2(W)(a4)。此后,控制电路部(CPU)21通过驱动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开始控制电路部(CPU)21的起动温度调节控制(a5),以将定影带20调节到预定温度。如定影带20的温度处于预定温度附近、起动温度调节结束(a6),则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由PID控制调节到目标温度(a7)。此后,在记录材料冲入约0.5秒之前,一边进行PID控制,一边以目标温度待机(a8)。
当处于记录材料冲入前约0.5秒时,中止PID控制,作为在a4时所决定的过纸时输入电功率输出预定的电功率E2(W)(a9),直到记录材料冲入后约0.5后继续,输入E2(W)(a10)。此后,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再次开始PID控制(a11)。
直到打印结束继续以上动作(a12),在打印作业结束的时刻,结束温度调节控制(a13)。该修正基于存储于打印机内的控制电路部(CPU)21内的纸张模式与过纸时输入电功率E2(w)的表(表1)进行。
以上,如说明的那样,在记录材料P的冲入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中止PID控制,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修正为预定值进行输入,从而不会产生由检测的无用时间产生的伴随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的冲入的温度变动,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另外,通过进行考虑了由记录材料P的单位面积重量产生的热容量的不同的预定电功率的修正,不论记录材料P的热容量如何,都可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4)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场合的温度测定结果和图像输出实验结果
在本实施形式中,在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冲入前的约0.5秒~1秒期间,禁止PID控制,同时输入基于表1的固定电功率,此后再次开始PID控制。此时输入的电功率根据如前面说明的那样使用的纸的单位面积重量决定。对于禁止PID、输入预定的电功率的时间,根据上述理由设定记录材料冲入前的约0.5秒~约1秒。
1)实验方法
定影装置按处理速度87mm/sec旋转,进行调温以使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成为190℃,经过充分的时间。
在该状态下,对单位面积重量为128g/m2的New NPI高质量纸128g(日本制纸,商品名)这样的记录材料进行连续过纸(16张/分)
此时,作为定影带20的内面温度,记录了主热敏电阻18的温度检测值。另外,通过YOKOGAWA制WT200数字电功率计用Keyence公司制PC用温度记录仪NR250对电功率值的输出进行A/D变换并取入到PC,由此对电功率进行测定。
关于定影后图像的光泽度,作为测定器,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的光泽度计PG-3D,按JIS Z 8741的75度镜面光泽度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作为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量,在黄、品红、青、黑的所谓1次色的全图像(solid image)部的调色剂量约为0.5~0.6mg/cm2、红、绿、蓝的所谓2次色(重合2色的调色剂的图像)的全图像部的调色剂量约为1.0~1.2mg/cm2的状态下进行定影,测定定影后图像的光泽度。
作为用于评价定影性的滑擦试验,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5mm×5mm的黑单色的全图像,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连续50张地按16ppm的速度定影,此后,在图像形成面上中介Sylbon C(商品名)放置预定重量(200g)的重物,在该状态下使图像形成面进行5个往复滑擦,求出在该滑擦的前后的图像的反射浓度下降率(%)。可以说该反射浓度的变化率(浓度下降率)越小则定影性越好。反射浓度的测定使用Gretag Macbeth RD918(商品名)。测定时在定影了的50张记录材料中的第1、2、3、5、10、20、30、40、50张的记录材料的各被记录纸上测定9点浓度下降率,使用其最差值。
2)实验结果
图7示出记录了在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场合的定影装置的过纸前后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和定影带20内面温度的特性的图。
如图7所示那样,在记录材料P的定影夹持部冲入前后,显示出稳定的温度调节(温度波动约7℃)。
此时,对于在记录材料P的定影夹持部冲入前后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在从空转时的约80W开始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前0.5秒强制地输入约300W,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后不会产生大的电功率变动,可进行稳定的温度调节控制。
这样,如可保持约7℃以内的温度波动,则输出的打印物的1张内的光泽度变动对单色为4,对2次色约为6。表2示出本实施形式的各色的光泽度的在记录材料1张内的平均值和记录材料1张内的光泽度变动幅度。这样通过应用本发明,可获得平均值较高、记录材料1张内的变动幅度也较小、稳定的光泽度。
(表2)
表2  本实施形式的各色的光泽度及其变动幅度
  光泽度平均    变动幅度
单色     黄     13       4
    品红     13       4
    青     12       4
    黑     9       4
2次色     红     19       6
    绿     18       6
    蓝     18       6
另外,定影性试验的浓度下降率的最差值为15%,可获得良好的定影性。
(5)比较例1
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不进行记录材料P冲入前后的预定电功率输入,完全由PID控制进行温度调节控制。
1)实验方法
由于使用与第1实施形式的实验同样的定影装置构成、测定方法进行实验,所以,在这里加以省略。以往的定影装置的控制如上述那样,不进行预定电功率输入,完全由PID进行温度调节控制,这是其不同点。
2)实验结果
图6示出比较例1的定影装置中,在记录材料的定影夹持部冲入前后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和记录了定影带20内面的温度特性的图。
如图6所示,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之前的空转时,定影带20内面温度虽然显示出稳定的特性,但在记录材料P刚冲入定影夹持部后,定影带20内面温度相对目标温度下降到约低10℃的值,然后,相对目标温度上升到约高7℃的值。此后,直到在定影带20内面温度稳定,需要约10秒,温度波动约为17℃。在此后的记录材料P连续过纸中,显示出稳定的温度调节(温度波动约6℃)。
这样在产生约17℃的温度波动的情况下,用于试验的串联式的电摄影方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输出的打印物的光泽度在记录材料P的1张内按单色约变动9、按2次色约变动14,导致像质的下降(表3)。
表3  以往例子中的各色的光泽度及其变动幅度
   光泽度平均    变动幅度
单色     黄       13       9
    品红       13       9
    青       12       9
    黑       9       7
2次色     红       19       14
    绿       18       14
    蓝       18       14
另外,定影性试验中的浓度下降率的最差值为28%。在定影性超过20%那样的情况下,当使用者使用图像时,发生文字剥落、半色调图像模糊而且手和衣服或其它纸被弄脏的问题。
可知记录材料P内的浓度下降率大的区域与定影带20内面的温度下降的区域一致,温度波动产生导致的部分温度下降对定影性产生影响。这样,在本比较例中,测定点产生的定影性的差异大,作为定影装置,不能获得足够的性能。
(6)考察
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前后,输入固定为预定值的电功率的效果如以下那样考虑。
在空转时和过纸时的稳定状态下,输入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大致为一定。设稳态时的空转时必要电功率值为E1(W),记录材料过纸时的稳态时所需要的电功率值为E2(W)。
当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由于记录材料而导致定影带20的温度剧烈地变化。如为通常的PID控制,则在由主热敏电阻1 8检测温度变动后,进行电功率控制。为此,在主热敏电阻18从发热部离开设置的情况下,当发生急剧的温度变化时,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显示出与定影加热器16或定影夹持部的温度的实际温度不同的值,所以,存在过多地输入电功率或相反输入电功率不足的场合。为此,产生温度波动,定影带20的内面温度不稳定。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与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相一致,预先将需要的电功率E2(W)作为固定值输入,所以,不产生电功率的过多或不足。因此,可比通常的PID控制进一步减小温度波动。
预定电功率的输入不需要很长时间,如在某种程度上定影带20的内面温度稳定为止的区间输入,则即使此后恢复到通常的PID控制,也可进行充分稳定的温度调节控制。
另外,由于记录材料P的性质不同使得由过纸从定影带20吸走的热量也不同,所以,在本实施形式中,特别着眼于记录材料P的单位面积重量,修正为考虑了热容量的不同的大致所需的电功率。
这样,可实现稳定的温度控制(温度波动约7℃)。
(7)关于预定电功率值
过纸开始时输入的预定电功率值与E2(W)大致相同即可,与E2(W)的电功率差的大小只要在成为所期望的温度波动的范围即可。
即,在本实施形式中,根据纸张模式决定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后输入的预定电功率(过纸时补偿电功率)。此时,在纸张模式的对应介质中,即使需要的电功率不严格一致,只要大致相同即可。这是因为,进行控制以使在一定时间的预定电功率输入后返回到PID控制,从而再次接近目标温度。也就是,虽然在不严格一致的场合,温度从目标温度偏离,但此后再次由PID控制,接近目标温度地进行控制。此时的温度变动在所期望的温度波动内即可。
一般情况下,在打印速度为高速的场合,伴随记录材料P的单位面积重量的不同的适当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的不同的差进一步增大,所以,需要比本实施形式更细致地进行过纸时补偿电功率的场合划分。在这样的场合,通过使纸张模式进一步细分或利用纸厚传感器等使其与单位面积重量对应,从而进行更细致的单位面积重量与过纸时补偿电功率的对应,由此可进行所期望的温度波动内的温度控制。
(8)小结
以上,在本实施形式中,在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前后,禁止PID控制一定时间,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成预定值进行输入,从而不会产生由温度检测的无用时间而导致伴随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的冲入的温度变动,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另外,当决定输入的电功率值时,通过考虑由记录材料P的单位面积重量导致的热容量的不同进行修正,从而可更正确地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通过减小温度波动,从而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定影性,没有在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情况下发生的图像不良,可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的高品质的图像。
(实施形式2)
在本实施形式中,说明不会发生温度检测的无用时间导致的、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的温度变动地,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的方法,为了实现该方法,在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时,使用介质传感器检测来自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特殊的记录材料P,修正成考虑了该传热性和热容量的大致必要的电功率值。
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装置的大略结构和控制与实施形式1相同。然而,不同点为,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成预定的电功率时,是修正成考虑了来自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特殊记录材料P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的大致必要电功率值。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与实施形式1同样,如图1所示。另外,定影装置的结构与实施形式1同样,如图2~4A、4B、及4C所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记录材料P表面的平滑性较差、被称为所谓的粗糙纸的记录材料和OHT等胶片系的记录材料中,由于从定影装置向记录材料P的传热性和热容量不同,所以,即使定影时的条件相同,修正成预定的电功率时所需要的电功率也不同。
这是因为,在大致相同的单位面积重量的记录材料中,与一般的平滑纸的热的传递相比,在粗糙纸中,由于表面的平滑性较差而致使热的传递差,另外,在OHT等胶片系的记录材料中表面性良好,且材质不同使热容量大,为此定影时需要更多的热量。
为了进行更为准确的温度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时,修正为考虑了来自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特殊的记录材料P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的大致必要电功率值是有效的。因此,通过由介质传感器51判别这些介质的不同,修正成考虑了传热性和热容量的大致必要的电功率值。
图8示出介质传感器51的结构概略图。介质传感器51具有作为光源的LED33、作为读取装置的CMOS传感器34、作为成像透镜的透镜35、36。以LED33为光源的光通过透镜35照射到记录材料输送导向构件31或记录材料输送导向构件31上的记录材料P表面。该反射光通过透镜36聚光,在CMOS传感器34成像。这样,读取记录材料输送导向构件31或记录材料P的表面图像。由此,读取记录材料P的纸纤维的表面状态,对其模拟输出进行A/D变换,形成数字数据。数字数据的增益运算和滤波运算由控制处理器(未图示)可编程地处理。然后,进行图像比较运算,并根据该图像比较运算结果判定纸张种类。
在本实施形式中,当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时,由介质传感器51检测记录材料为粗糙纸还是OHT等胶片系的记录材料,修正为考虑了记录材料P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的不同的大致必要电功率。在这里,实施形式1的预定电功率值,即使在相同纸张模式内,也在记录材料P为粗糙纸的场合和OHT等胶片系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修正值。
表4示出本实施形式的各纸张模式和过纸时输入电功率的关系。
(表4)
表4  各实施形式的各纸张模式与过纸时输入电功率的关系
          过纸时输入电功率E2(W)
    纸张模式   单位面积重量     平滑纸     粗糙纸     胶片介质
    薄纸   50~60     230     200     250
    普通纸   61~105     275     240     300
    厚纸1   106~128     300     260     330
    厚纸2   129~176     310     265     340
在记录材料P为具有一般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的介质的情况下,使用表4的“平滑纸”栏的值。
在记录材料为粗糙纸的情况下,如表4所示那样,与一般的平滑纸相比减小修正值,另外,在0HT等胶片系的记录记录材料(胶片介质)的情况下与一般的平滑纸相比加大修正值。
接着,说明使用本实施形式的情况下的实际的修正动作。
图11示出本实施形式中,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修正为预定的值时,使用介质传感器检测来自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特殊的记录材料P,考虑其传热性和热容量输入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的方法的流程图。
下面按照流程说明实际的修正动作。
在图11中,图像形成装置在电源接通后起动成为可接收打印信号的状态(b1)。当从未图示的主机接收打印命令时(b2)时,从打印信号读取纸张模式(b3)。此后,通过由控制电路部(CPU)21驱动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开始加热器21的起动温度调节控制,以将定影带20调节到预定温度(b4)。此后,由介质传感器51判别记录材料P是普通纸,粗糙纸(传热性低、热容量小的记录材料),还是胶片介质(传热性高、热容量大的记录材料)(b5)。此后,打印机内的控制电路部(CPU)21如表1、4所示那样决定与纸张模式和记录材料的特性(是普通纸,粗糙纸,还是胶片介质)对应的过纸时输入电功率E2(W)(b6)。当定影带20处于预定温度附近、起动温度调节结束(b7)时,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由PID控制调节到目标温度(b8)。此后,在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约0.5秒之前驱动定影器,一边进行温度调节,一边进行待机(b9)。
当检测到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约0.5秒时(b9),禁止PID控制,输出在b6时决定的过纸时输入电功率E2(W)(b10),在记录材料冲入夹持部后经过约0.5秒之前,继续输入E2(b11)。此后,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再次开始PID控制(b12)。
在打印结束之前继续以上动作(b13),在打印作业结束的同时,结束温度调节控制(b1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时,使用介质传感器检测来自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特殊的记录材料P,修正为考虑了其传热性和热容量的大致必要的电功率值,从而不会在温度检测的无用时间当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产生定影带的温度变动,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接着,为了通过与以往的例子和实施形式1比较显示出温度特性的稳定化和像质改善的效果,按以下所示条件测定定影装置的温度特性,确认定影图像。
定影装置按处理速度87mm/sec旋转,进行温度调节使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为190℃,经过充分的时间。在该状态下进行连续过纸(16张/分),作为粗糙介质,使用单位面积重量75g/m2的Fox RiverBond(Fox River,商品名),作为胶片介质,使用单位面积重量166g/m2的彩色激光光泽胶片GF-2(Canon销售,商品名)。
此时,作为定影带20内面温度,记录主热敏电阻18的温度测定值。
另外,通过YOKOGAWA制WT200数字电功率计将电功率值的输出用相同的Keyence公司制PC用温度记录仪NR250进行A/D变换,取入到PC,由此对电功率进行测定。
过纸前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在各自的条件下大致相同,约为80W。
表5示出比较例1的定影装置和实施形式1、2的过纸前后的温度波动。
(表5)
表5  以往例子与实施形式1、2的过纸前后的温度波动
          温度波动(℃)
    Fox River Bond     GF-2
    比较例1     16     19
    实施形式1     9     9
    实施形式2     6     7
由表5可知,由本实施形式可实现更稳定的温度控制(温度波动约7℃)。
其依据如下。
在充分升温的定影装置中,对于FoxRiverBond(75g/m2),按单位面积重量相当的纸张模式下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在实施形式1中为275W。然而,该记录材料是被称为所谓的粗糙纸的传热性差、热容量小的记录材料,提供给记录材料的热量与通常的平滑纸相比较小,所以,当输入预定电功率时成为电功率相对地过剩的状态。为此,当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发生温度上升,温度波动与一般的平滑纸相比增大。
在实施形式2中,通过判别粗糙纸,在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后输入的电功率考虑到粗糙纸的低传热性和低热容量的性质,设定得较小,所以,在记录材料P冲入时的温度上升受到抑制,为此,温度波动变小。
在OHT等胶片系的记录材料中,通过与粗糙纸相反方向的修正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当记录材料P为粗糙纸和OHT等胶片介质的情况下,按照介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时输入的预定电功率值的修正,从而可实现稳定的温度控制(温度波动约7℃)。
在本实施形式中,说明了根据粗糙纸与OHT等胶片系记录材料的判别进行的输入电功率的改变,但对于粗糙纸以外的、来自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和热容量特殊的记录材料P也可通过同样的修正决定过纸时补偿电功率。
(实施形式3)
在本实施形式中,说明可抑制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的温度变动、更稳定地进行温度控制的方法,为了实现该方法,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时,根据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修正预定电功率值。
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装置的大略结构和控制与实施形式1、2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当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按预定电功率对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进行修正时,将预定电功率值修正为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值。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与实施形式1相同,如图1所示。另外,定影装置的结构与实施形式1、2相同,如图2~4A、4B、及4C所示。因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当按预定电功率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时,修正成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大致必要电功率。
也就是,将空转时进行稳定的温度调节所需要的电功率作为“空转补偿电功率”,将记录材料P过纸时进行稳定的温度调节所需要的电功率设为“过纸时输入的预定电功率”。
此时,使“过纸时输入的预定电功率=空转补偿电功率+过纸时补偿电功率”地定义“过纸时补偿电功率”。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根据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变动空转补偿电功率。
空转补偿电功率和过纸时补偿电功率的最佳值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而变动。例如,室温状态的定影装置刚起动后的最佳空转补偿电功率为约200W,在充分变热后的定影装置中,最佳空转补偿电功率为约80W。
另外,在纸张模式为厚纸1的场合,过纸时补偿电功率在从室温状态定影装置刚起动后最好为420W,在充分变热的状态下最好为300W。
在本实施形式中,即使在这样的,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随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而不同的场合,也可修正预定电功率值,对应更精密的温度调节控制。
表6示出本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充分变热的状态下的,各纸张模式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在上述实施形式1中,定影装置为充分变热的状态,此时的空转补偿电功率相当于80W。将该电功率与表6所示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相加获得的值与实施形式1的表1所示过纸时输入电功率相等。
(表6)
表6  各纸张模式的过纸时的补偿电功率
(仅示出一般纸)的关系
    单位面积重量(g/m2)     纸张模式     过纸时补偿电功率(W)
    50~60     薄纸     150
    61~105     普通纸     195
    106~128     厚纸1     220
    129~176     厚纸2     230
另外,已知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依赖于从室温状态起动后向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输入时间,所以,在本实施形式中,变更按照打印计数的空转补偿电功率。打印计数为从室温状态起动后进行了连续打印的情况下的,与定影装置的A4尺寸纸的打印张数对应的计数。已知打印计数和加热器托架温度、空转补偿电功率再现性良好地显示出表7所示那样的关系。
(表7)
表7  打印张数与空转补偿电功率的关系
    打印计数     加热器托架温度(℃)     空转补偿电功率
    1     ~55     202
    2     56~69     180
    3     70~89     158
    4,5     90~119     137
    6~9     120~139     115
    10~25     140~159     104
    25~50     160~179     86
    50~     180~     80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当打印作业结束后,在定影装置蓄热的状态下再次进行起动控制的情况下,依照即将开始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之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预想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决定定影器的蓄热情况成为等同的打印计数,决定空转补偿电功率。具体地说,通电开始时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处于40℃以下时,可以预想起动后的加热器托架温度在55℃以下,所以,设打印计数为1,如连续打印,则对每1张使计数增加为2、3、4,使用空转补偿电功率随此下降的控制。以下同样,当起动开始前的检测温度为41~55℃时,由于预想加热器托架温度为60℃左右,所以,设打印计数为2。同样,当检测温度为56~75℃时,设打印计数为3,检测温度为76~95℃时,设打印计数为4,检测温度为96~125℃时,设打印计数为6,当检测温度在126℃以上时,设打印计数为10,来决定空转补偿电功率。
图12示出本实施形式中,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进行输入时,修正为与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的值的方法的流程图。
下面,按照流程说明实际的修正动作。
在图12中,图像形成装置在接通电源后起动成为可接收打印信号的状态(c1)。当从未图示的主机接收打印命令时(c2),从打印信号读取纸张模式(c3)。然后,检测副热敏电阻19的温度Ta(c4)。根据该检测温度Ta,按照表7决定空转补偿电功率(W)(c5)。然后,由控制电路部(CPU)21驱动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开始控制电路部(CPU)21的起动温度调节控制,以将定影带20调节到预定温度(c6)。然后,由介质传感器51判别记录材料P是普通纸,粗糙纸(传热性低的记录材料),还是胶片介质(传热性高的记录材料)(c7)。然后,打印机内的控制电路部(CPU)21如表6所示那样决定与纸张模式和记录材料的性质(是普通纸,粗糙纸,还是胶片介质)对应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W)(c8)。当定影带20的温度接近预定温度、起动温度调节结束(c9)时,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由PID控制调节到目标温度(c10)。然后,直到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约0.5秒之前,在对定影装置进行了驱动和温度调节的状态下进行待机(c11)。
在检测到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约0.5秒的时刻,禁止PID控制,输出在c5决定的空转补偿电功率(W)与在c8决定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W)之和的电功率(W)(c12),从记录材料冲入后开始直到约0.5秒后继续施加该电功率(c13)。然后,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再次开始PID控制(c14)。
在打印结束之前继续以上动作(c15),在打印作业结束的同时,结束温度调节控制(c16)。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地输入时,修正为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大致必要的电功率值,从而不会由温度检测的无用时间使得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产生定影带20的温度变动,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能够在从定影器的室温度状态到老化中的高温状态的宽范围的条件下,决定过纸时输入的电功率,所以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这样,可与定影器的蓄热状态无关地实现稳定的温度控制(温度波动约7℃)。
上面,在本实施形式中,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地输入时,修正为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大致必要的电功率值,从而不会由温度检测的无用时间导致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的冲入产生温度变动,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这样,通过减小温度波动,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定影性,能够没有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情况下发生的图像不良地,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的高品质的图像。
(实施形式4)
在本实施形式中,说明当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不产生定影带的温度变动、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的方法,为了实现该方法,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时,使用环境传感器修正为考虑了记录材料P的水分量的不同的大致必要电功率。
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装置的大略结构和控制与实施形式3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当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时,修正为考虑了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产生的热容量的不同的大致必要电功率。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与实施形式1同样,如图1所示。另外,定影装置的构成与实施形式1、2、3同样,如图2~4A、4B、及4C所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当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时,通过由环境传感器50检测环境,从而修正为考虑了记录材料P的放置环境产生的热容量的不同的大致必要电功率。当考虑修正电功率时,将空转补偿电功率修正量与过纸时补偿电功率修正量之和作为修正电功率来处理,在这里,根据记录材料P的吸湿情况改变过纸时补偿电功率,在高含水量环境(例如H/H(30℃/80%Rh)环境)输入更多的电功率。
图9示出3种环境下的各单位面积重量的放置纸连续过纸时所需要的电功率。条件如下。在处理速度为87mm/sec,190℃恒定温度调节经过充分的时间的状态下测定。如图9所示,在H/H环境下,各单位面积重量的环境放置纸的连续过纸(16张/分)时的输入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维持所需要的电功率与L/L(15℃,10%)环境放置纸或J/J(24.5℃,45%)环境放置纸的场合相比,呈现出约大30W的倾向。
在H/H环境放置纸中,输入连续过纸(16张/分)时的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增大与纸吸湿使热容量增大有关。
本实施形式用于使其对应输入到使用高湿度环境放置纸的场合的连续过纸时的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维持所需要的电功率比使用通常环境或低湿度环境放置的场合高这一状态。
表8示出本实施形式的纸张模式与过纸时补偿电功率的关系。
(表8)
表8  考虑高含水量环境时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仅一般纸)的关系
          过纸时补偿电功率(W)
纸张模式     单位面积重量(g/m2) 通常环境放置纸     高湿度环境放置纸
    薄纸     50~60     150     165
    普通纸     61~105     195     210
    厚纸1     106~128     220     235
    厚纸2     129~176     230     245
在图13示出的方法的流程图中,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进行输入时,使用环境传感器,考虑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的不同,使得与定影加热器16所需要的必要电功率值大致相同地修正输入电功率。
下面,根据流程说明实际的修正动作。
在图13中,图像形成装置在接通电源后起动成为可接收打印信号的状态(d1)。当从未图示的主机接收打印命令时(d2),从打印信号读取纸张模式(d3)。然后,检测副热敏电阻19的温度Ta(d4)。根据该检测温度Ta,按照表7决定空转补偿电功率(W)(d5)。然后,由环境传感器50计算出图像形成装置的气氛环境的绝对水分量X(g/kg:干燥空气1kg中的水分量),其绝对水分量如在21(g/kg)以上,则判别为高含水量环境,如不是这样,则判别为一般环境(d6)。然后,由控制电路部(CPU)21驱动定影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开始加热器21的起动温度调节控制,以将定影带20调节到预定温度(d7)。然后,由介质传感器51判别记录材料P是普通纸,粗糙纸(传热性低、热容量小的记录材料),还是胶片介质(传热性高、热容量大的记录材料)(d8)。然后,打印机内的控制电路部(CPU)21如表6、8所示那样决定纸张模式与记录材料的性质(是普通纸,粗糙纸,还是胶片介质)和气氛环境(为高含水量环境还是为一般环境)对应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W)(d9)。当定影带20的温度接近预定的值、起动温度调节结束(d10)时,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由PID控制调节到目标温度(d11)。然后,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约0.5秒之前,在对定影装置进行了驱动和温度调节的状态下进行待机(d12)。
在检测到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前约0.5秒这一状态后,禁止PID控制,输出在d5决定的空转补偿电功率(W)与d8时决定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W)之和的电功率(W)(d13),并在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后经过约0.5秒为止继续(d14)。然后,将作为打印调节温度的190℃设定为目标温度,再次开始PID控制(d15),将定影带20的温度调节到目标温度(d15)。
在打印结束之前继续以上动作(d16),在打印作业结束的同时,结束温度调节控制(d17)。在打印机内的控制电路部(CPU)21内存放有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Ta和空转补偿电功率(W)的表(表7)和以根据纸张模式和介质传感器51的判别结果决定的记录材料的材质(是普通纸,粗糙纸,还是胶片介质)和气氛环境(为高含水量环境还是为一般环境)作为参数具有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E2(W)决定用表(表6、8),该修正根据该表进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进行输入时,使用环境传感器修正为考虑了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的不同的大致必要的电功率,从而不会产生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的温度变动,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下面,通过与过去的例子和实施形式3的比较示出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场合的定影带20的温度特性和对像质的效果。
实施条件如下所示。
定影装置以处理速度87mm/sec旋转,进行温度调节使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恒定为190℃,经过充分的时间。在该状态下,作为通常的平滑纸,将单位面积重量64g/m2的“office planners”(Canon销售公司售,商品名)和105g/m2的New NPI高质量纸105g(日本制纸,商品名)这样的介质的J/J(24.5℃,45%RH)环境放置纸和H/H(30℃/80%Rh)环境放置纸连续过纸(16张/分)。
此时,作为定影套筒内面温度,监控主热敏电阻18输出。
另外,关于电功率,经过YOKOGAWA制WT200数字电功率计用Keyence公司制PC用温度记录仪NR250对电功率值的输出进行A/D变换,取入到PC,从而进行测定。
过纸前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在各条件下大致相同,约为80W。
表9示出过去的定影装置和实施形式3、4的过纸前后的温度波动。
(表9)
表9  过去的定影装置和实施形式3、4的过纸前后的温度波动
                            温度波动(℃)
            J/J放置纸             H/H放置纸
  office planners   NPI高质量 office planners    NPI高质量
  比较例1         17     20      18      21
  实施形式3         6     7      7      9
  实施形式4         7     7      7      7
由表9可知,由本实施形式可实现更稳定的温度控制(温度波动约7℃)。
其理由如下。
在充分升温的定影装置的过纸前的空转时,温度维持所需要的电功率为约80W,在J/J(24.5℃,45%RH)环境下纸张模式为普通纸时(61~105g/m2),在使用该纸张模式下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进行电功率修正时输入的电功率为275W(80+195W)。另一方面,在用作为H/H(30℃/80%Rh)环境放置纸的NPI(105g/m2)进行连续过纸(16张/分)的场合,由于记录材料的热容量较大,所以,维持在定影装置的温度所需要的电功率比使用J/J环境放置纸的场合大,由该差产生温度波动。
在本实施形式中,非高含水量环境的场合的输入电功率为275W,而在作为高含水量环境的H/H环境中,输入290W(80+210W)。
由上述控制,不论记录材料的放置环境如何,由于总是进行适当的电功率修正,所以,可实现所期望的温度波动(约7℃)下的温度控制。
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通过考虑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的不同,修正记录材料冲入定影夹持部时的电功率,从而可实现稳定的温度控制(温度波动约7℃)。
此外,在H/H环境等高含水量环境时改变纸张模式下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此时,在纸张模式的对应介质下必要的电功率也可不严密地一致,大致相同即可,此时的温度变动在所期望的温度波动内即可。
一般在打印速度为高速的场合,由于记录材料P的吸湿量的不同带来的适当的过纸时补偿电功率的不同的差进一步增大,所以,在高含水量环境时,存在需要区别新开包纸和放置纸的场合。在这样的场合,通过利用在记录材料P转印时的转印偏压的信息等,区别新开包纸和放置纸,从而可进行在所期望的温度波动内的温度控制。以上,在本实施形式中,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的时刻的前后一定时间禁止PID控制,当将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修正到预定的电功率进行输入时,使用环境传感器修正为考虑了记录材料P的环境放置状态的不同的大致必要的电功率,从而不会产生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时的温度变动,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这样,通过减小温度波动,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定影性,没有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场合发生的图像不良,可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品质的图像。
(实施形式5)
在本实施形式中,说明不仅在纸张冲入时而且在前旋转时也设置输入固定电功率的区间、减小前旋转中的温度波动从而确保更稳定的定影性能的方法。
(2)图像形成装置例
在本实施形式中,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与实施形式1相同,如图1所示。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2)定影装置12
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装置的构成与实施形式1、2、3相同,如图2~图4A、4B、4C所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3)定影装置的起动温度控制
下面根据图18说明本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顺序。在本实施形式中,如以下那样进行起动温度控制。
即,“起动电功率(第1电功率等级)输出”→“预定温度检测”→“一定电功率(第2电功率等级)输入”→“PID控制”。
对于“起动电功率(第1电功率等级)”,为了确保立即响应性,给定影加热器16输入电功率1000W。随着加压辊22的旋转,定影带20一边进行从动旋转一边由定影加热器16加热。在本实施形式中,“起动电功率(1000W)”输入后,不立即转移到“PID控制”,当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预定温度(目标温度-20℃: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目标温度为190℃,所以,190℃-20℃=170℃)时,在约1.5秒间输入“作为第2电功率等级的预定电功率(约200W)”后,转移到“PID控制”,以后由“PID控制”对定影加热器16的输入电功率进行控制。
图22示出本实施形式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设置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使用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预定温度后进行切换。
下面根据流程说明实际的修正动作。
在图22中,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后,起动到可接收打印信号的状态(e1)。当从图中未示出的主机接收到打印命令时(e2),控制电路部(CPU)21通过驱动加热器驱动电路28,开始加热器21的起动温度调节控制,以将定影带20调节到预定温度(e3)。首先,作为起动电功率(第1电功率等级)输入1000W(e4)。此后,对主热敏电阻18的温度进行监控(e5),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预定温度(目标温度-2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目标温度为190℃,所以190℃-20℃=170℃)为止在驱动定影装置的状态下使其待机(e6)。
主热敏电阻18在检测到预定温度的时刻,作为第2电功率等级的预定电功率将200W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e7)。该电功率在1.5秒间持续输入(e8),经过了1.5秒,则结束起动温度调节控制(e9),转移到PID控制(e10)。以后,进行与实施形式4同样的控制(与图13、d11~d17所述控制同样。在图22中,表现为“通常温度调节”)。在打印结束之前继续进行以上动作(e11),若打印作业结束,则温度调节控制结束(e1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设置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使用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预定温度后,从第1电功率等级切换到第2电功率等级,可不产生过冲和温度波动地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下面,示出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场合的定影装置的温度曲线、定影性、及光泽度的测定结果。
本实验的内容如下。
1)测定方法
作为定影装置的定影带20内面温度,监控主热敏电阻18的输出。
另外,对于电功率,经过YOKOGAWA公司制WT200数字功率计将电功率值的输出用Keyence公司制PC用温度记录仪NR250进行A/D变换,取入到PC,从而进行测定。
关于定影后图像的光泽度,使用以下方法测定。作为测定器,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的光泽度计PG-3D,采用JIS Z 8741的75度镜面光泽度测定方法进行测定。作为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量,在黄、品红、青、黑的所谓1次色的全图像部的调色剂量约为0.5~0.6mg/cm2、红、绿、蓝的所谓2次色的全图像部在约1.0~1.2mg/cm2的状态下,测定定影后图像的光泽度。
作为用于评价定影性的滑擦试验,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5mm×5mm的黑单色的全图像,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连续50张地按16ppm的速度进行定影,此后,在图像形成面上中介Sylbon C(商品名)放置预定重量(200g)的重物,使图像形成面进行5次往复滑擦,求出在该滑擦的前后的图像的反射浓度的下降率(%)。可以说该反射浓度的变化率(浓度下降率)越小则定影性越好。测定时对定影了的50张记录材料中的第1、2、3、5、10张测定9点浓度下降率,使用其最差值。
2)实验条件
在本实验中,定影装置从室温起动。定影装置在开始动作的大致同时,将第1电功率(1000W)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170℃(目标温度(190℃)-20℃)之前输入该电功率。
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170℃时,在约1.5秒间禁止PID控制,输入第2电功率(约200W)。从第2电功率输入经过1.5秒后,将起动的目标温度设为190℃,开始PID控制,进行温度调节使得在目标温度下成为一定。此后,使单位面积重量75g/m2的施乐4024(Xerox,商品名)的记录材料连续过纸。
输入的约200W的电功率,是在空转状态下为了进行190℃温度调节所需要的电功率,即在目标温度的温度维持所需要的电功率值。
另外,作为老化试验,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定影装置,进行15万张2张间歇的连续打印,测定老化后的加压辊的转矩。
3)实验结果
图19示出表示使用本实施形式时的定影装置的起动温度调节中输入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和定影带20内面的温度特性的图。
如图19所示那样,表示出也包含起动产生的过冲在内的稳定的温度调节(温度波动约7℃,相对目标温度为±3.5℃)。
在温度波动约为7℃的场合,在用于试验的串联型的电摄影方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输出的打印物的光泽度在单色的场合为4的变动幅度,另外,在2次色的场合为约6的变动幅度(表10)。
(表10)
表10  本实施形式的各色的光泽度及其变动幅度
  光泽度平均    变动幅度
单色     黄     13       4
    品红     13       4
    青     12       4
    黑     9       4
2次色     红     19       6
    绿     18       6
    蓝     18       6
另外,作为老化试验,按15万张、2张间歇对单位面积重量75g/m2、US的Letter尺寸的施乐4024纸进行打印。定影性的浓度下降率的最差值为13%,各测定点的偏差也小,可获得稳定的良好定影性。
另外,由于可在接近目标温度时进行定影,所以,可与记录材料和打印图案无关、不产生热偏移等定影不良地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另外,测定老化试验后的驱动转矩时为约3.0kgf·cm。此时没有看到定影装置的问题。
(4)比较例2
下面根据图20说明比较例的定影装置的起动时的控制顺序。
在本比较例中,进行“起动电功率(1000W)输出”→“预定温度(170℃)检测”→“PID控制”这样的起动控制。即,其特征在于:在定影加热器16输入第1电功率(1000W),当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170℃时,将起动的目标温度设为190℃,转移到PID控制,没有输入第2电功率的区间。
此时,如图21所示,在PID控制中发生过冲,另外,过冲带来的温度波动也增大。
下面示出使用本比较例的定影装置时的定影带温度特性测定、定影性评价、及老化试验结果。
1)实验方法
由于与使用实施形式5的定影装置的实验同样地进行,所以,在这里省略。
2)实验条件
作为室温状态的定影装置与动作大致同时将第1电功率(1000W)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成为目标温度170℃之前输入第1电功率。此后,不进行第2电功率输入,转移到将目标温度设为190℃的PID控制。此后,使单位面积重量75g/m2的施乐4024(Xerox,商品名)这样的介质进行连续过纸(16张/分)。
另外,实施与在实施形式5中说明的场合同样的老化试验。
3)实验结果
图21示出显示过去例子的起动温度调节下的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和定影带20背面的温度特性的图。
如图21所示,定影带20背面温度虽然在约9秒上升到所期望的温度,但此后发生过冲,温度上升到约210℃。此后,定影带20背面温度反复上下变动,在相对作为目标温度的190℃温度波动在7℃以内稳定下来之前还需要10秒左右。
在产生这样的过冲的场合,在用于试验的串联型的电摄影方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输出的打印物的光泽度在1张输出纸内,单色约变动8,2次色约变动13,导致像质下降(表11)。
(表11)
表11  比较例2的各色的光泽度及其变动幅度
  光泽度平均    变动幅度
单色     黄     13       8
    品红     13       8
    青     12       8
    黑     9       6
2次色     红     19       13
    绿     18       13
    蓝     18       13
另外,定影性的浓度下降率的最差值为22%。浓度下降率超过20%的那样的场合,当用户使用图像时,发生文字剥落、半色调图像模糊及手和衣服或其它纸受到污染的问题。
此外,当在过冲当中对纸进行过纸时,与记录材料和打印图案无关地发生热偏移等定影不良的问题。
另外,当测定老化试验后的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时,其结果为约4.5kgf·cm。此时,在某些条件下,定影装置的驱动过程中发生定影带的打滑。
(5)考察
首先说明过冲和温度波动。
在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场合可获得效果的原因如下。在过去的定影装置中,用于定影带20的弹性层的硅酮橡胶的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大,所以,定影带20对于定影加热器16的升温的温度响应性差。另外,由于存在主热敏电阻18的位置从作为发热部的定影加热器16离开产生的检测时刻的延迟,所以,如起动时那样,在温度急剧上升的场合,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显示出大大地低于定影夹持部的温度的值。为此,即使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实际上充分升温,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也不充分上升,所以,继续输入高的电功率,产生过冲。
另外,如一旦发生过冲,则主热敏电阻18在经过一定的时间滞后之后,检测到比所期望的温度高这一状态,进行抑制电功率的控制。此时,即使抑制电功率、减少定影加热器16的发热量,定影夹持部的温度成为适当,主热敏电阻18也判断为检测温度高。为此,过度抑制电功率,产生下冲。该过冲、下冲的反复以温度波动出现。
另外,在本定影装置中,由于为了在使用温度响应性差的定影带20的状态下确保立即响应性使用大的电功率(1000W)作为起动电功率,所以,在立即返回到PID控制等反馈控制的场合,成为电功率的变动幅度大、温度变动大的不稳定的控制。
输入起动电功率后,当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预定温度(目标温度-20℃)时,在约1.5秒间输入预定电功率(约200W),从而使转移到PID控制时的电功率变动较平缓,从而可减少过冲,另外,过冲带来的温度波动也减小。
下面就定影构件的耐久性进行说明。
如过去例子那样,当在起动中定影带20内面温度达到约210℃的场合,处于定影加热器16与定影带20内面之间的油脂急剧劣化。已知定影带20与以定影加热器16为代表的带内部的构成物的动摩擦力受到油脂状态的影响特别大,在油脂移动到不必要的部位使得量减少的场合或油脂自身劣化的场合,该动摩擦力变大。
为此,当定影装置的老化进展时,定影装置的转矩上升,最差的场合,与以定影加热器16为代表的带内部的构成物的动摩擦力超过与加压辊22或记录材料P的最大静止摩擦力,定影带20发生打滑。
定影带20与以定影加热器16为代表的带内部的构成物的动摩擦力,是定影装置的驱动时的、在对驱动装置的负荷中最大的要素。即,可根据测定值代用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
已知该定影装置的初始状态的驱动转矩为约1.5kgf·cm,当该驱动转矩超过约4.0kgf·cm时定影带20的打滑可能发生。
在实施形式5和比较例2中,作为耐久寿命变短显著的场合,列举出定影带20的打滑作为例子,但在定影装置的过冲大的场合,由于定影装置内的各构件的负担过强,所以,通过使用本实施形式防止过冲,当然具有延长定影装置内的各构件的寿命的效果。
由实施形式5说明的第2电功率值(约200W)为在定影装置的空转状态下稳定地维持190℃温度调节所需要的电功率,是通过实验求出的。但在这里输入的电功率即使不与必要电功率严密一致,只要大致相同即可。即,输入第2电功率、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后,采用PID控制也不产生大幅度的电功率变化,所以,可减小温度波动。
以上,在本实施形式中,设置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使用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在输入第1电功率等级的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到预定温度时,切换到第2电功率等级,在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状态下恢复到反馈控制,从而可不产生过冲地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这样,通过减小过冲和与此相随的温度波动,可使定影装置的寿命延长,另外,可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定影性,没有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场合发生的图像不良,可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的高像质的图像。
(实施形式6)
在本实施形式中,说明不会发生过冲、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的方法,为了实现该方法,定影装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设置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具有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当在第1电功率等级的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到预定温度时,切换到第2电功率等级;在该定影装置中,根据起动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修正第2电功率等级。
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装置的大略结构和控制与实施形式5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当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时,修正成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大致必要电功率。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与实施形式1同样,如图1所示。另外,定影装置的构成与实施形式1相同,如图2~4A、4B、及4C所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在起动温度调节中当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第2电功率时,修正成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大致必要电功率。
即,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到预定温度后,根据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改变按目标温度维持定影装置的温度所需要的第2电功率等级。例如,在从室温状态输入定影装置的起动电功率后,当检测到预定温度时,将定影装置维持在目标温度所需要的第2电功率等级约为200W,当使充分变热的定影装置起动时,将定影装置维持在目标温度所需要的第2电功率等级为约80W,所以,考虑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能够适合应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随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而不同的状况。
在本实施形式中,根据通电开始时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预测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改变预定电功率值。
图16是表示加热器托架17的温度与将定影装置的温度维持为预定电功率值所需要的电功率的值的关系的图。这样,加热器托架温度和将定影装置的温度维持在预定的值所需要的电功率的值以良好再现性显示出图16所示那样的关系。
(表12)
表12  起动前副热敏电阻温度与加热器托架温度、预定电功率值的关系
  起动  起动前副热敏电阻温度(℃)   加热器托架温度(℃)     第2电功率值(W)
    1     ~40     ~55       202
    2     41~55     56~69       180
    3     56~75     70~89       158
    4     76~95     90~119       137
    5     96~125     120~139       115
    6     126~     140~159       104
因此,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业结束后,当在定影装置残留余热的状态下再次起动时,依照通电开始时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如表12所示那样预想起动后的加热器托架17的温度,决定第2电功率等级值。
具体地说,通电开始时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处于40℃以下时,可以预想起动后的加热器托架温度在55℃以下,所以,设为起动1,作为第2电功率等级的值,使用200W。
以下同样,当起动开始前的副热敏电阻检测温度为41~55℃时,设为起动2,当为56~75℃时,设为起动3,当为76~95℃时,设为起动4,当为96~125℃时,设为起动5,当为126℃以上时,设为起动6,决定第2电功率等级的值。
在图23示出的本实施形式的方法的流程图中,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设置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使用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预定温度后,当从第1电功率等级切换到第2电功率等级时,根据起动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将第2电功率等级修正为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必要电功率值。
下面,根据流程说明实际的修正动作。
在图23中,图像形成装置在接通电源后起动成为可接收打印信号的状态(f1)。当从未图示的主机接收打印命令时(f2),首先检测副热敏电阻的温度Ta(f3)。根据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的结果按照表(表12)决定预定电功率(第2电功率等级)(W)(f4)。然后,由控制电路部21驱动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开始加热器21的起动温度调节控制,以将定影带20调节到预定温度(f5)。首先,作为起动电功率(第1电功率等级)输入1000W(f6)。此后,对主热敏电阻的温度进行监控(f7),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检测到预定温度(目标温度-20℃: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目标温度为190℃,所以190℃-20℃=170℃)之前进行等待(f8)。
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接着输出由f4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f9)。在该动作持续1.5秒后(f10),结束起动温度调节控制(f11),恢复到PID控制,进行目标温度下的温度调节(f12)。以后,在打印结束之前继续进行通常的温度调节控制(与图13、d11~d17所述同样的控制)(f13),当打印作业结束时,温度调节控制结束(f1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设置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具有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到预定温度后,当从第1电功率等级切换到第2电功率等级时,根据起动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将第2电功率等级修正为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必要电功率值,这样,可不产生过冲地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关于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场合的效果,由于原理上与实施形式1相同,所以,在这里加以省略。然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对于从室温状态的定影装置到充分变热的状态的定影装置的宽范围条件的定影装置可按良好的精度决定起动时输入的电功率,所以,可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这样,可与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无关地实现稳定的温度控制(温度波动在约7℃以内)。
这样,通过减小过冲和与此相随的温度波动,可使定影装置的寿命延长,另外,可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结果示出良好的定影性,没有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场合发生的图像不良,可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的高像质的图像。
另外,在这里,使用起动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对加热器托架温度进行预测来决定预定电功率值,但也可采用不使用副热敏电阻,根据打印张数预测加热器托架温度来决定预定电功率值的方法。
(实施形式7)
在本实施形式中,说明不会发生过冲、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的方法,为了实现该方法,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设置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使用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在起动温度调节过程中检测预定温度后,当从第1电功率等级切换到第2电功率等级时,根据与加热器托架17接触的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将第2电功率等级修正为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必要电功率值。
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装置的大略结构和控制与实施形式1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如图17所示那样,在加热器托架17内设置作为第3温度检测装置的第3热敏电阻70。当修正输入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时,利用第3热敏电阻70修正为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大致必要电功率。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与实施形式1同样,如图1所示。另外,定影装置的构成与前面说明的那样如图2~4A、4B、及4C所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形式中,当考虑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时,使用与加热器托架17接触的第3热敏电阻70直接测定蓄热情况。
这样,可以更良好的精度求出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
图16是表示加热器托架17的温度与维持定影装置温度所需要的电功率值的关系的图。这样,加热器托架温度和定影装置的温度维持所需要的预定电功率的值以良好再现性显示出图7所示那样的关系。
通过根据第3热敏电阻70的检测温度在图16中由线性插补决定的预定电功率值,可以更良好的精度求出必要电功率值。
关于使用本实施形式的场合的效果,由于原理上与实施形式6相同,所以,在这里加以省略。然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对于从室温状态的定影装置到充分变热的状态的定影装置的宽范围条件的定影装置,由于可按良好的精度决定起动时输入的电功率,所以,可进行非常稳定的起动温度控制。
这样,可与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无关地实现稳定的起动温度控制(温度波动在约7℃以内)。
这样,通过减小过冲和与此相随的温度波动,可使定影装置的寿命延长,另外,可进行定影构件的正确的温度调节控制,结果示出良好的定影性,没有定影调节温度不适当的场合发生的图像不良,可获得没有光泽度等打印品质不均的高像质的图像。
(其它)
1)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形式1~4中,说明了处理速度为87mm/sec、打印速度为16张/分、调节温度为190℃、预定电功率输入时间为过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冲入前的约0.5秒~1秒的情况。然而,取决于记录材料的种类和希望获得的图像的像质或根据为了获得更好的定影性等条件,可考虑使处理速度、打印速度、调节温度为不同的设定时更好的情况。在这样的场合,通过适用本发明方法,也可进行温度变动小的精度良好的温度调节,获得同样的效果。此时,修正的预定电功率的值和预定电功率的输入时间当然也随处理速度、打印速度、调节温度而不同。
2)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式中,说明了基本上使用PID控制作为用于进行温度控制的电功率控制的情况。这是作为迅速接近目标温度而且抗干扰性强的控制方法使用的。因此,使用P控制、PI控制、或其它反馈控制也可进行温度控制,获得同样的效果。
3)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1~7中,为了考虑到记录材料的热容量和从定影装置的传热性的不同决定预定电功率的值,使用纸张模式或介质传感器、环境传感器进行说明,但使用在记录材料实际冲入定影装置之前直接测定记录材料的热容量和从定影装置的传热性的不同的方法、将其结果反映到预定电功率的值也可适用本发明,同样在温度控制这一点可进行精度更好的温度控制。
4)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1~4中,为了考虑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决定预定电功率的值,使用定影装置的打印张数和通电开始时的副热敏电阻19的温度进行了说明,但使用实际上在定影装置内例如加热器托架17或加压辊22追加新的热敏电阻、直接测定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方法也可适用本发明,同样在温度控制这一点可进行精度更好的温度控制。
5)在上述实施形式5~7中,说明了处理速度为87mm/sec、调节温度为190℃、预定电功率输入时间为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为170℃(目标温度-20℃)后约1.5秒的情况。然而,即使取决于记录材料的种类和希望获得的图像的像质或根据为了获得更好的定影性等条件使处理速度、打印速度、调节温度为不同的设定时,通过适用本发明也可进行温度变动小的精度良好的温度调节。此时,修正的预定电功率的值和预定电功率的输入时间当然也随处理速度、调节温度而不同。
6)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5~7中,说明了起动电功率控制为2级别的控制的情况,但也可为3级别以上的控制。在该场合,可进行电功率值的设定等更精密的控制,进行更稳定的温度控制。
7)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式中,说明了以适合于各条件的定影装置所需要的预定电功率修正供给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的控制,但作为模拟地实现该控制的方法,也可一时改变温度调节时的目标温度,由目标温度的改变进行修正使供给到定影加热器16的电功率结果成为定影装置所需要的预定电功率。即,也可在上述实施形式1~4中,采用在记录材料P冲入定影夹持部前约0.5秒~约1秒将主热敏电阻18或副热敏电阻19的目标温度设定得比记录材料P冲入前的状态高,进行控制使得输入将定影装置维持于预定温度所需要的电功率的方法,在上述实施形式5~7中,采用当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170℃(目标温度-20℃)后约1.5秒将目标温度设定得较高,进行控制使得输入将定影装置维持于预定温度所需要的电功率的方法,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8)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式中,说明了定影装置的第1温度检测装置处于与加热体不同的场所的情况,但即使第1温度检测装置处于加热体上,例如处于与发热区域不同的场所的情况或温度检测装置的响应性较慢的情况,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9)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式中,使用定影带20的热容量至少为4.2×10-2J/cm2·℃以上4.2J/cm2·℃以下的条件构成的定影装置。这是因为,在定影带20的热容量为4.2J/cm2·℃以上的场合立即响应性受到伤害,在定影带20的热容量为4.2J×10-2/cm2·℃以下的场合,不能充分确保定影带20的弹性层厚度,出现光泽不均等图像不良。然而,即使是设置了具有上述以外的热容量的定影带的定影装置也可适用本发明,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10)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说明了在定影带20设置弹性层的定影装置。然而,如定影构件为具有在实施形式中说明的程度的热容量的定影装置,则不特别考虑弹性层的有无。
11)另外,说明了使用将电阻发热体形成于陶瓷基板上构成的陶瓷加热器作为加热体的定影装置。这是为了作为低成本的彩色用立即响应定影装置的加热体使用,也可使用卤素灯或电磁感应发热构件作为发热体,这样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12)另外,形成定影夹持部的第1和第2定影构件不限于实施形式1~7的定影带和加压辊的形式。也可形成为在第1和第2定影构件双方具有加热体(热源)的形式的装置。
13)另外,加热体不一定非要位于定影夹持部27。例如,也可使热源位于定影夹持部27的定影带移动方向上游或下游侧地进行配置。
14)另外,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是加压用旋转体驱动方式,但也可是在环形的定影带的内周面设置驱动辊、在定影带施加张力地驱动的方式的装置。
15)另外,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不仅包含在记录材料上将未定影图像加热定影成永久图像的定影装置,而且也包含将未定影图像临时定影于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加热装置、对承载图像的记录材料再加热而使光泽等图像表面性改性的图像加热装置等。
16)另外,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方式不限于电摄影方式,也可是静电记录方式、磁记录方式等,另外,可以是转印方式也可以是直接方式。

Claims (36)

1.一种定影装置,至少具有加热体、向上述加热体供给电功率的电功率供给部、至少1个温度检测装置、与记录材料一起移动的第1旋转体、与上述记录材料形成压接部的第2旋转体,根据由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对从上述电功率供给部供给到上述加热体的电功率进行反馈控制,进行上述第1旋转体的温度控制,由上述压接部夹持输送对图像进行承载的记录材料并对其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记录材料对上述压接部的冲入带来的温度变动之前,以预定电功率修正供给到上述加热体的加热所需要的电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温度检测的场所是与加热体的发热区域不同的场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与记录材料冲入定影装置后所需要的电功率值大致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预定电功率输入过程中不进行上述反馈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的输出,通过使上述温度检测装置的目标温度变动而实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上述温度检测装置作为第1温度检测装置时,除该第1温度检测装置外,还具有第2温度检测装置,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温度检测的场所是比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更接近上述加热体的发热区域的场所或发热区域内,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的输出通过使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目标温度变动而实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上述温度检测装置作为第1温度检测装置时,除该第1温度检测装置外,还具有第2温度检测装置,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温度检测的场所为比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更接近上述加热体的发热区域的场所或发热区域内,在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的定影装置起动前根据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定影装置的打印张数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热容量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记录材料所属的纸张模式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吸湿情况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从定影装置向记录材料的传热性的好坏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记录材料为粗糙纸的场合考虑从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记录材料为胶片的场合考虑从定影装置的传热性决定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
17.一种定影装置,至少具有加热体、向上述加热体供给电功率的电功率供给部、至少1个温度检测装置、与记录材料一起移动的第1旋转体、与上述记录材料形成压接部的第2旋转体,根据由上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对从上述电功率供给部供给到上述加热体的电功率进行反馈控制,进行上述第1旋转体的温度控制,由上述压接部夹持输送对图像进行承载的记录材料并对其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在开始打印时起动定影装置期间,设置禁止上述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上述区域内,至少具有使定影装置温度迅速上升的第1电功率等级和用于使定影装置温度稳定的第2电功率等级这样2级别的电功率等级,此后转移到反馈控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温度检测的场所为与加热体的发热区域不同的场所。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的输出通过使上述温度检测装置的目标温度变动而实现。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上述温度检测装置作为第1温度检测装置时,除该第1温度检测装置外,还具有第2温度检测装置,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温度检测的场所为比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更接近上述加热体的发热区域的场所或发热区域内,上述预定电功率的值的输出通过使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目标温度变动而实现。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决定上述第2电功率等级以后的电功率等级的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上述温度检测装置作为第1温度检测装置时,除该第1温度检测装置外,还具有第2温度检测装置,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温度检测的场所为比上述第1温度检测装置更接近上述加热体的发热区域的场所或发热区域内,在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的定影装置起动前根据上述第2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决定上述第2电功率等级以后的电功率等级的值。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定影装置的打印张数决定上述第2电功率等级以后的电功率等级的值。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上述第1、第2温度检测装置外,还具有第3温度检测装置,上述第3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温度检测的场所为上述加热体的发热区域内和除第1旋转体外的定影装置构成部中的任一个,根据上述第3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温度决定上述第2电功率等级以后的电功率等级的值。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旋转体的热容量为4.2×10-2J/cm2·℃至4.2J/cm2·℃。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旋转体的热容量为8.82×10-2J/cm2·℃至18.9×10-2J/cm2·℃。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第1旋转体,使用在带状构件设置弹性层而构成的定影带。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带的基材由耐热性树脂构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带的基材由金属构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定影带的最表层设置离模性层。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体使用线状发热体。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加热体,使用在陶瓷基板上形成电阻发热体构成的陶瓷加热器。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持上述加热体的加热体保持构件使用树脂材料。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体保持构件由液晶聚合物构成。
3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装载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重合多色的调色剂图像而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B031374379A 2002-06-21 2003-06-2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62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80842 2002-06-21
JP180842/2002 2002-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0956A true CN1470956A (zh) 2004-01-28
CN100346241C CN100346241C (zh) 2007-10-31

Family

ID=29717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37437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6241C (zh) 2002-06-21 2003-06-2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136601B2 (zh)
EP (1) EP1376262B1 (zh)
JP (1) JP4474478B2 (zh)
KR (1) KR100523774B1 (zh)
CN (1) CN100346241C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28390B2 (en) 2005-07-27 2008-09-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fixing modes
CN1786838B (zh) * 2004-12-10 2011-01-12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081333A (zh) * 2009-11-30 2011-06-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1446795B (zh) * 2004-04-28 2012-02-22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2629096A (zh) * 2011-02-03 2012-08-0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CN102681387A (zh) * 2011-03-16 2012-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86250A (zh) * 2014-01-16 2014-05-14 佛山市博晖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陶瓷用的激光打印布料装置
CN108287458A (zh) * 2017-01-10 2018-07-17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4355742A (zh) * 2022-01-19 2022-04-15 宁波得力科贝技术有限公司 定影控制方法及打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9437B2 (ja) * 2002-06-20 2005-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26103A (ja) * 2002-10-01 2004-04-22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78235B2 (ja) * 2003-03-26 2008-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4442858B2 (ja) * 2003-11-26 2010-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7140B2 (ja) * 2003-11-27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5166299A (ja) 2003-11-28 2005-06-23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5802A (ja) * 2004-07-30 2006-02-09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4795039B2 (ja) * 2006-02-03 2011-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KR100739796B1 (ko) * 2006-02-16 2007-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열 롤러를 위한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5458594B2 (ja) * 2008-06-03 2014-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0087B2 (ja) * 2009-06-1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331819B2 (en) * 2009-06-11 2012-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29658B2 (ja) * 2009-06-30 2012-09-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3569B2 (ja) * 2009-12-02 2014-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12123244A (ja) 2010-12-09 2012-06-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4497B2 (ja) 2010-12-09 2015-07-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62392B2 (ja) * 2011-10-27 2014-07-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936331B2 (ja) 2011-11-10 2016-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13105130A (ja) * 2011-11-16 2013-05-30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加熱システム
JP6263913B2 (ja) * 2013-09-09 2018-0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99960B2 (ja) * 2014-02-03 2018-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00009B2 (ja) * 2014-02-03 2018-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2906A (ja) * 2014-11-28 2016-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56949B2 (en) 2017-01-19 2021-10-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975351B1 (en) * 2017-01-30 2018-05-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dryer heater control
JP6929116B2 (ja) * 2017-04-25 2021-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46646B2 (en) * 2018-07-30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2021155135A (ja) 2020-03-25 2021-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55136A (ja) 2020-03-25 2021-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US11415916B1 (en) 2021-03-22 2022-08-16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former and fu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7321A (en) * 1996-02-09 1998-07-2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device for fixing unit
JP3387328B2 (ja) 1996-09-03 2003-03-17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051085B2 (ja) 1997-06-24 2000-06-12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定着部用フィルム及びトナー画像定着装置
JP2000250340A (ja) * 1999-02-26 2000-09-14 Canon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05000B1 (en) 1999-05-06 2002-06-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tarting-up method
JP2001005334A (ja) * 1999-06-17 2001-01-12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1100575A (ja) 1999-07-23 2001-04-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4319299B2 (ja) * 1999-09-24 2009-08-2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01175119A (ja) * 1999-12-17 2001-06-2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1203062A (ja) 2000-01-20 2001-07-27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2742A (ja) * 2000-02-29 2001-09-07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510310B2 (ja) 2000-05-15 2010-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24892A (ja) * 2000-05-17 2001-11-22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6795B (zh) * 2004-04-28 2012-02-22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786838B (zh) * 2004-12-10 2011-01-12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7428390B2 (en) 2005-07-27 2008-09-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fixing modes
CN102081333B (zh) * 2009-11-30 2013-06-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081333A (zh) * 2009-11-30 2011-06-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629096A (zh) * 2011-02-03 2012-08-0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US9052657B2 (en) 2011-02-03 2015-06-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CN102629096B (zh) * 2011-02-03 2015-07-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CN102681387A (zh) * 2011-03-16 2012-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8761653B2 (en) 2011-03-16 2014-06-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oner based control
CN103786250A (zh) * 2014-01-16 2014-05-14 佛山市博晖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陶瓷用的激光打印布料装置
CN108287458A (zh) * 2017-01-10 2018-07-17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4355742A (zh) * 2022-01-19 2022-04-15 宁波得力科贝技术有限公司 定影控制方法及打印机
CN114355742B (zh) * 2022-01-19 2023-10-24 宁波得力科贝技术有限公司 定影控制方法及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136601B2 (en) 2006-11-14
EP1376262A3 (en) 2009-06-03
KR20040021518A (ko) 2004-03-10
EP1376262B1 (en) 2019-05-22
JP2009025831A (ja) 2009-02-05
JP4474478B2 (ja) 2010-06-02
US20040033084A1 (en) 2004-02-19
KR100523774B1 (ko) 2005-10-26
EP1376262A2 (en) 2004-01-02
CN100346241C (zh) 2007-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6241C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504840A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87848C (zh) 图象形成设备,用于控制该设备的控制方法和温度控制装置
CN1189799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295571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23805C (zh)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消电技术及清洁技术的改良
CN1806209A (zh) 图象加热装置
CN1086613A (zh) 带有包含中空双层导电材料的防偏移层的定影辊
CN1673879A (zh)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637644A (zh) 充电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57252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图像读取装置及调整方法
CN148737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CN157714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777845A (zh)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盒和安装到处理盒上的存储装置
CN153440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540456A (zh) 加热装置、具有该加热装置的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CN1351285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00351712C (zh)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1879451A (zh)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定影装置
CN1655071A (zh) 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系统及制造显影设备的方法
CN1932656A (zh)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图像阅读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493938A (zh) 液体显影装置、液体显影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CN1495574A (zh) 加热定影装置
CN1725122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5599C (zh) 定影方法和定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