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4840A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04840A
CN1504840A CNA200310116915A CN200310116915A CN1504840A CN 1504840 A CN1504840 A CN 1504840A CN A200310116915 A CNA200310116915 A CN A200310116915A CN 200310116915 A CN200310116915 A CN 200310116915A CN 1504840 A CN1504840 A CN 1504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temperature
power
fixing device
rotary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16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22379C (zh
Inventor
秋月智雄
梅泽真郎
斋藤亨
土谷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04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4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23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237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第一旋转体;与前述第一旋转体压接、在前述第一、第二旋转体的压接部夹持输送承载有图像的记录材的第二旋转体;通过接受电力供应、使前述第一旋转体局部温度上升的升温机构;检测相对于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与前述压接部不同的位置上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对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电力进行反馈控制的第一控制机构;当以规定通电量通电时、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的设定机构;当该定影装置启动时、在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点附近或者在记录材料进入前述压接部的时间点附近、暂时向前述升温机构供应对应于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的功率的第二控制机构。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更详细地说,涉及例如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成像装置,以及在其中使用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打印机和复印机等成像装置的彩色化逐渐发展。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成像装置,提出了根据各种颜色成一列地配置多个感光鼓、将形成于各感光鼓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顺次重叠到转印介质上以形成彩色图像的所谓串联型的成像装置。
作为在这种彩色成像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已知在定影构件上具有弹性层的热辊定影。在具有弹性层的热辊方式的定影方式中,存在热辊本身的热容量大,定影辊升温至适于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温度所需的时间(预热时间)长的问题。不仅使用户不必要地等待,而且输入电力。另外,定影装置的成本也很高。
作为预热时间短的定影装置,已知可以用于黑白打印机中的带式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图14中表示出了这种带式定影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示意模型图。
201是本例的带式定影装置的整体符号。202是定影带单元,由横截面大致为半圆弧状沟槽型的加热器保持件207、沿加热器保持件长度方向(垂直于图面的方向)固定配置在该加热器保持件207的下面的定影加热器204、松配合外嵌在带有该定影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件207上的环形(圆筒状)薄层定影带203等构成。
205是弹性加压辊,其轴芯的两端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承枢支配置在定影装置的侧板之间。
定影带单元202以定影加热器204侧朝下的方式与加压辊205并列地配置在弹性加压辊205上侧、利用图中未示出的加载机构以规定的推压力将加热器保持件207的两端部侧压下的状态。借此,以夹住定影带203的状态反抗加压辊的弹性将定影加热器204的下表面压接在弹性加压辊205的上表面上,形成规定宽度的定影辊隙部206。
弹性加压辊205被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以规定的圆周速度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借助弹性加压辊205的旋转驱动,在定影辊隙部206处,利用弹性加压辊205和定影带203的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对定影带203施加旋转力,定影带203的内周面在定影辊隙部206处与定影加热器204的下表面紧密接触地滑动,同时,形成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具有与弹性加压辊205的圆周速度基本对应的圆周速度、沿加热器保持件207周围从动旋转的状态。
定影带203采用例如厚度50μm左右的耐热性树脂环形带,在其表面上形成厚度10μm的脱模层(氟化涂敷树脂等)。并且,为了减小定影带203的热容量小,所以在定影带203上不采用弹性层。
定影加热器204,是在陶瓷基板上形成电阻发热体的装置。使温度检测机构209与定影加热器204接触,检测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利用图中未示出的控制机构控制对定影加热器204的供电量,以便进行温度调节控制,使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达到所需的温度。
在旋转驱动弹性加压辊205、定影带203从动旋转、定影加热器204上升至规定温度以进行温度调节的状态下,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被导入到定影辊隙部206的定影带203和弹性加压辊205之间。该记录材料P的未定影调色剂像承载面与定影带203的外表面紧密接触,并与定影带203一起被夹持输送至定影辊隙部206。在该夹持输送过程中,将定影加热器204的热量经由定影带203提输入记录材料P,并且受到定影辊隙部206的压力,利用热和压力将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形成永久固定的图像。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辊隙部206,从定影带203的面靠曲率分离并排出。
利用这种结构的定影装置201,由于定影带203的热容量非常小,所以在向定影加热器204施加电力之后,定影辊隙部206可以在短时间内升温至可以对调色剂像进行定影的温度。
但是,当将这种使用不设置弹性层的定影带203的带式定影装置201作为彩色成像装置的定影装置使用时,由于在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带203上没有弹性层,所以由于记录材料P表面的凸凹和因有无调色剂而造成的凸凹、以及调色剂本身的凸凹等,不能遵循定影带203的表面,由于凹部和凸部最终造成从定影带203施加的热量差。在与定影带203接触良好的凸部处,从定影带203良好地传递热量,在与定影带203接触过差的凹部中,与凸部相比难以传递从定影带203而来的热量。这样,通过调色剂层反映出的由于凸凹造成的熔融状态的不同,对定影后的图像造成影响。
特别地,在彩色图像中,由于将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混合使用,所以调色剂层的凸凹比黑白图像大,在定影带没有弹性层的情况下,定影之后的光泽度不均匀增大并且使图像质量下降。并且,在记录材料P为OHP片的情况下,当对定影后的图像投影时,仔细看定影后的图像表面是不均匀的,并因此产生光的散射,结果,导致透射性下降。
并且,若采用不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203,则当以没有遍布记录材料P和未定影调色剂像t的凸凹部分良好地传递热量的方式在定影带203上涂布硅油时,存在成本升高和定影后的图像及记录材料粘有油污的问题。
因此,提出了通过在带式定影装置中使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构成低成本的彩色按需定影装置的定影装置方案(例如特开平11-15303号公报)。
图15是采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203作为定影构件的带式定影装置的概括结构模式图。对于与图14的装置相同的结构部件、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情况下,由于用作定影带203的弹性层的硅橡胶层的热传导率小,所以定影带203的温度响应性差,套筒温度相对于定影加热器204温度的追随伴随有很大的迟滞。进而,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和定影带203的温度差即使在恒定状态下也存在数十℃的较大差异,并且该温度差在空转时与在走纸时存在很大不同。因而,定影带的温度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因而,与图14装置那样的定影加热部不同,图15所示的装置采用下述方法,在定影带203的表面和内表面等上配置温度检测机构209,检测定影带203自身的温度,通过利用PID控制(P:Proportional-比例、I:Integral-积分、D:Differential-微分)等反馈控制对定影加热器204的温度进行控制,从而进行定影带的温度调节。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定影带203的温度。
但是,在该定影装置中,
1)由于用作定影带203的弹性层的硅橡胶层的热传导率小、从定影加热器204到定影带表面存在许多构件,所以在向定影加热器204通电之后,直到定影带的温度上升为止的所谓热响应性变差。
2)由于检测定影带203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209的位置与定影辊隙部206分离开,所以对定影辊隙部的检测存在时间迟滞。
由于这两个原因造成的浪费时间(延时)比较大。以PID控制为代表的反馈控制,由于是通过检测控制量的变化、加入与其对应的操作量而形成的,所以在控制量的变动检测后,从施加电力到定影带203的温度达到适当温度需要花费时间。因而,易于引起过冲或下冲,易于产生大的振荡(温度波动)。
这一问题在①刚升温之后、②走纸开始时特别显著,对于这些问题的对策是,采用下述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①当定影装置升温时,具有用于使定影装置的温度快速上升的第一功率水平、和用于稳定定影装置温度的第二功率水平两个阶段以上的功率水平,在以规时间点间达到考虑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所必需的功率值之后,转移至反馈控制的方法,
②与走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进入的时间点相配合、不进行恒时间点间的PID控制,当将施加给定影加热器16的功率修正为规定的值并输入时,修正为考虑到记录材料P的热特性、和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大致必要的功率值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在进行上述控制的情况下,升温时的第二功率水平的规定功率值、和走纸开始时进行修正的规定功率值,有必要分别大致等于用于在升温时使定影装置的温度稳定在目标温度所必需的功率值、和走纸时所必需的功率值。在规定的功率值与必要的功率值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温度最终偏离目标温度,导致温度波动增大。
在本定影装置中,作为功率输出控制,采用频率控制或相位控制,不是以输出多少W的形式进行控制,而是以最大供应功率(满功率)的百分之多少的输出的形式进行控制。即,必须以最大供应功率的百分之多少的方式控制温度控制方面所必需的功率值。
另一方面,由于对定影加热器204的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204的电阻值的偏差,结果最大供应功率也存在偏差。在表1中表示出了本定影装置中的电压、电阻、功率的偏差。其中,在此输入电压的范围为额定电压的85~110%、电阻偏差为±7%。
表1 120V范围内的本定影装置中的电压、电阻、功率的偏差
120V范围 功率上限 通常 功率下限
电压 102V 120V 132V
电阻 13.91Ω 13Ω 12.09Ω
功率 747W 1107W 1441W
这时,对定影加热器204的最大供应功率的偏差为从747W到1441W,具有两倍的偏差。因此,当进行前述①或②的控制、最大供应功率为中间值1107W、作为规定功率进行30%的输出的情况下,输出332W,但是,与此相对,当处于功率下限747W时,当规定功率为224W,当处于功率下限1441W时,规定功率为432W,例如在作为规定功率施加332W为最佳的条件下,由于伴随上述最大供应功率而产生的规定功率偏差,当输入规定功率时产生很大的温度波动。
更具体地说,在最大供应功率的上下限处,温度波动为大约12℃,在试验用串联型电子照相方式彩色成像装置中,输出的印刷物光泽在单色时大约变化为7,并且在双色时大约变化为11,导致画质下降(表2)。并且,由于记录材料和图像模式,伴随着很大的温度变动,存在导致产生热偏差和定影性能恶化等定影不良的问题。
表2 120V范围内的最大供应功率上下限处的光泽偏差
现有技术例
单色(M/S=0.55)     光泽平均值     变动幅度
Y     大约13     约7
M     大约13     约7
C     大约12     约7
K     大约9     约6
双色(M/S=1.2)
R     大约19     约11
G     大约18     约11
B     大约18     约11
在最大供应功率大的情况下,启动时的过冲过大,当重复使用时由于反复进行较高的温度下的操作,所以存在定影装置的寿命缩短的问题。并且,过度的过冲从电力输入角度来看,损失很大,不必要地输入电力,造成浪费。
因此,虽然对在120V的范围内、定影加热器204的电阻为13.0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额定电压为127V的地区,在采用具有相同电阻值的定影加热器的情况下,若考虑到达到110%的偏差和电阻值的偏差,则有必要使对定影加热器204的最大供应功率达到1614W。
进而,在用于100V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若考虑到额定电压达到100V的85%的偏差和电阻值的偏差,则有必要使对定影加热器204的最大供应电量达到519W。
综上所述,对定影加热器204的最大供应功率的偏差从519W到1614W,存在3倍的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同样的道理,温度控制变得更加不稳定,由于光泽变动造成画质进一步下降,并且由于记录材料和图像模式,导致热偏移和定影性能恶化等定影不良进一步恶化的问题。并且,在最大供应功率大的情况下,启动时的过冲变得更大,当重复使用时,由于反复进行高温下的操作,使得定影装置的寿命变得更短,并且,产生电力输入更大的问题。
对此,存在根据各地区的额定电压改变定影加热器204的电阻值的方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定影加热器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进而,在跨区域发货、在不同发货区域中使用的情况下,和在由于错误而进行了不同的发货的情况下,伴随着上述问题的发生,不仅可能造成使用者的不满,而且最终可能造成服务费用的增大。
因此,即使如上面所述那样将加热器加以区分,也不能解决在各个地域中最大供应功率的上下限方面的问题。即,在定影装置的使用地区中,存在电源不稳定的地区,还存在输入功率的范围与额定电压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结局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是即使在采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作为定影构件的情况下,也不会受输入电压的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的偏差的影响,通过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解决以下课题。
1)提供一种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的定影装置,以及装载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2)提供一种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耐用性能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以及装载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3)提供一种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电力输入低的定影装置,以及装载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4)通过在额定电压不同的地区中仍提供同样的定影装置,可以降低成本和降低服务费用。
本发明为以下述结构为特征的定影装置。
一种定影装置,至少具有:加热体、向前述加热体提供电力的电力供应部、至少一个以上的温度检测机构、与记录材料一起移动的第一旋转体、和形成与前述记录材料压接的压接部且输送前述记录材料的第二旋转体,根据利用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温度,反馈控制从前述电力供应部向前述加热体供应的电力,借此进行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温度控制,利用前述压接部夹持输送承载图像的记录材料并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以与稳定操作前述定影装置所必需的功率值大致相等的规定功率,对提输入前述加热体的加热所必需的功率进行修正,
当输出前述规定功率时,根据对定影装置的最大供应功率值,控制供应给加热体的通电功率。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如上面所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发明,即使在采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带作为定影构件的情况,没有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通过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实现耐用性高的高使用寿命、和低电力输入,通过即使对额定电压不同的地区仍提供相同的定影装置,可以减少成本和减少服务费用。
[方案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第一旋转体;作为与前述第一旋转体压接的第二个旋转体、在前述第一、第二旋转体的压接部夹持输送承载有图像的记录材的第二旋转体;通过接受电力供应、使前述第一旋转体局部温度上升的升温机构;检测相对于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与前述压接部不同的位置上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根据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的温度、对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电力进行反馈控制的第一控制机构;当以规定通电量通电时、根据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的设定机构;当该定影装置开始工作时,在前述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点附近或者在记录材料进入前述压接部的时间点附近、暂时向前述升温机构供应对应于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的功率的第二控制机构。
借此,可以提供没有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加热体)电阻值偏差、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2]如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第一旋转体,当旋转体外周的移动速度为V、从前述压接部到温度检测位置的长度为a、前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周长为L时,第二控制机构工作的时间t表示为t≤(a+L)/V。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行更为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3]如方案1、2所述的定影装置,前述升温机构设置在压接部附近,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器,或通过通电产生磁场、借此在前述第一旋转体中产生涡形电流的线圈。
借此,进一步即使在具有按需性的定影装置中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4]如方案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器,该存储器存储有当以前述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对应于升温速度的数值、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并且,进而即使在电源断开-接通前后也可以保持稳定的温度控制。
[方案5]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于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同时、采用实施方式1、2中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对记录材料的图像进行定影。
[方案6]如方案1、2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第一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一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而不受定影装置蓄热情况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7]如方案1、2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记录材料类型的第二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二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而不受记录材料类型况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8]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第一旋转体;作为与前述第一旋转体压接的第二个旋转体、在前述第一、第二旋转体的压接部夹持输送承载有图像的记录材的第二旋转体;通过接受电力供应、使前述第一旋转体局部温度上升的升温机构;检测相对于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与前述压接部不同的位置上的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机构;设置在前述压接部附近的第二温度检测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检测的温度、对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电力进行反馈控制的第一控制机构;当以规定通电量通电时、根据前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的设定机构;当该定影装置开始工作时,在前述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点附近或者在记录材料进入前述压接部的时间点附近、暂时向前述升温机构供应对应于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的功率的第二控制机构。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而不受记录剂况影响、即使在记录材料进入时仍可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9]如方案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第一旋转体,当旋转体外周的移动速度为V、从前述压接部到温度检测位置的长度为a、前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周长为L时,第二控制机构工作的时间t表示为t≤(a+L)/V。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行更为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10]如方案8、9所述的定影装置,前述升温机构设置在压接部附近,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器,或通过通电产生磁场、借此在前述第一旋转体中产生涡形电流的线圈。
借此,进一步即使在具有按需性的定影装置中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11]如方案8、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存储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并且,进而即使在电源断开-接通前后也可以保持稳定的温度控制。
[方案12]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于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同时、采用实施方式8、9中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对记录材料的图像进行定影。
[方案13]如方案8、9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第一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一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而不受定影装置蓄热情况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方案14]如方案8、9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记录材料类型的第二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二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借此,可以提供不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电阻值偏差的影响、进而不受记录材料类型况影响、进行正确的定影构件温度控制、不会产生图像不良、可以获得没有光泽等打印品质不均匀的高画质图像、并且电力输入低且耐用性高的使用寿命长的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彩色成像装置的概括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定影加热器·主热敏电阻·副热敏电阻的位置关系的立体示意图。
图4A、4B、4C是作为加热体的陶瓷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的副热敏电阻升温速度和施加的功率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采用在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并且进行启动温度调节的情况下的主·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7是在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且进行启动温度调节的情况下的主·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8采用在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并且进行启动温度调节的情况下的输出功率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在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且进行启动温度调节的情况下的输出功率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的主热敏电阻升温速度和施加的功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用于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的主热敏电阻升温速度和施加的功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的副热敏电阻升温速度和施加的功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现有技术中的带式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在现有技术中的带式定影方式中采用定影带内表面接触型的热敏电阻的定影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向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中的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中的流程图。
图18是向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中的流程图。
图19是向本发明第三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中的流程图。
图20是向本发明第四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中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举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结构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及它们的相对配置,可以根据采用本发明的装置的结构和各种条件进行适当的改变,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成像装置的例子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彩色成像装置的概括结图。本例的成像装置是电子照相方式的逐行型的全彩色打印机。
该成像装置配有:形成黄色图像的成像部1Y、形成品红图像的成像部1M、形成深蓝色图像的成像部1C、形成黑色图像的成像部1Bk四个成像部(成像单元),这四个成像部成一定间隔地配置成一列。
在各成像装置1Y、1M、1C、1Bk中,分别设置感光鼓2a、2b、2c、2d。在各感光鼓2a、2b、2c、2d的周围分别设置起电辊3a、3b、3c、3d、显影装置4a、4b、4c、4d、转印辊5a、5b、5c、5d、鼓清理装置6a、6b、6c、6d,在起电辊3a、3b、3c、3d和显影装置4a、4b、4c、4d之间的上方分别设置曝光装置7a、7b、7c、7d。在各显影装置4a、4b、4c、4d中分别容纳黄色调色剂、品红调色剂、深蓝色调色剂、黑色调色剂。
作为转印介质的环形带状的中间转印体40与成像部1Y、1M、1C、1Bk的各感光鼓2a、2b、2c、2d的各一次转印部N接触。中间转印带40挂设在驱动辊41、支承辊42、二次转印相向辊43之间,借助驱动辊41的驱动向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
一次转印用的各转印辊5a、5b、5c、5d,在各一次转印辊隙部N处经由中间转印带40与各感光鼓2a、2b、2c、2d接触。
二次转印相向辊43经由中间转印带40与二次转印辊44接触,形成二次转印部M。二次转印辊44可以与中间转印带40自由接触、脱离地设置。
在中间转印带40外侧的驱动辊41附近,设置去除并回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0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的带清理装置45。
并且,在二次转印部M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上设置定影装置12。
并且,在该成像装置内设置环境传感器50和介质传感器51。
当发出成像操作开始信号(打印开始信号)时,利用各起电辊3a、3b、3c、3d,使以规定的处理速度旋转驱动的成像部1Y、1M、1C、1Bk的各感光鼓2a、2b、2c、2d均匀带电,在本实施方式中所带的电为负极性的。
而且,曝光装置7a、7b、7c、7d,在激光输出部(图中未示出)将输出的彩色分解图像信号分别转换成光信号,作为转变成的光信号的激光分别在带电的各感光鼓2a、2b、2c、2d上扫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而且,首先,在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2a上,利用施加与感光鼓2a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同极性的显影偏压的显影装置4a、对应于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位静电吸附黄色的调色剂,借此对静电潜像显影,形成显影图像。利用在一次转印部N中施加与一次偏压(与调色剂极性相反(正极性))的转印辊5a,将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40上。转印有黄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40旋转到成像部1M侧。
而且,在成像部1M中,与前面所述一样,将形成于感光鼓2b上的品红调色剂像重合到中间转印带40上的黄色调色剂像上,在一次转印部N中进行转印。
以下,同样地,在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的黄色、品红调色剂像上分别由一次转印部N顺次重叠由成像部1C、1Bk的感光鼓2c、2d形成的深蓝色、黑色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40上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像。
而且,与中间转印带40上的全彩色调色剂像前端移动至二次转印部M1的时间点一致地利用校准辊46将记录材料(转印材料)P输送至二次转印部M,利用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与调色剂极性相反(正极性))的二次转印辊44将全彩色调色剂像一并二次转印到该记录材料P上。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至定影装置12,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2之间的定影辊隙部对全彩色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并将记录材料P表面上熔融定影之后排出到外部,形成成像装置的输出图像。然后,结束一系列的成像操作。
另外,在成像装置内具有环形传感器50,形成可以根据成像装置内的环境(温度、湿度)改变起电、显影、一次转印、二次转印的偏压和定影条件的结构,用于进行形成于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像浓度的调整、和用以实现最佳的转印、定影条件。并且,在成像装置内具有介质传感器51,通过对记录材料P进行判断,可以根据记录材料改变转印偏压和定影条件,用以实现对记录材料P的最佳转印、定影条件。
在上述一次转印时,利用鼓清理装置6a、6b、6c、6d去除并回收残留在感光鼓2a、2b、2c、2d上的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并且,利用带清理装置45去除并回收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0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2)定影装置12
图2是定影装置12的结构示意模型图。本例的定影装置12是定影带加热方式、加压用旋转体驱动方式(无张力型)的加热装置。
1)装置12的整体结构
20是作为第一旋转体(第一定影构件)的定影带,是在带状构件上设置弹性层的圆筒状(环形带状、套筒状)构件。在后面的第3)项中详细描述该定影带20。
22是作为第二旋转体(第二定影构件)的加压辊。17是作为加热体保持构件的、横截面大致呈半圆弧状槽形的具有耐热性、刚性的加热器保持件,16是作为加热体(热源)的定影加热器,沿该保持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在加热器保持件17的下面。定影带20松配合地外嵌到该加热器保持件17上。定影加热器1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后面的2)项中详细说明的陶瓷加热器。
加热器保持件17由耐热性高的液晶聚合物树脂形成,具有保持定影加热器16、引导定影带20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聚合物,采用Dupont(杜邦)社的ZENITE(则纳特)7755(商品名)。ZENITE(则纳特)7755的最大可能使用温度大约为270℃。
加压辊22是通过用注射成型在不锈钢制成的金属芯上形成厚度大约为3mm的硅橡胶层、并在其上被覆厚度大约为40μm的PFA树脂管而成的。该加压辊22的金属芯的两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被枢支并配置在装置框架24的图中未示出的内侧和近前侧的侧板之间。在该加压辊22的上侧,以加热器16侧朝下的方式与加压辊22并列地配置由前述加热器16、加热器保持件17、定影带20等构成的定影带单元,利用图中未示出的加压机构、以单侧98N、总压196N的力向着加压辊22的轴线方向对加热器保持件17的两端加载,借此,使定影加热器16向下的面、经由定影带20、反抗弹性层的弹性并以规定的压靠力压接在加压辊22的弹性层上,形成加热定影时所必需的规定宽度的定影辊隙部27。加压机构具有压力解除机构,在卡纸处理等的时候,解除压力,可以容易地将记录材料P去除掉。
18和19是作为第一和第二温度检测机构的主、副两个热敏电阻。作为第一温度检测机构的主热敏电阻18,非接触地配置在作为加热体的定影加热器16上,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器保持件17的上方与定影带20的内表面弹性接触,检测定影带20的内表面温度。作为第二温度检测机构的热敏电阻19配置在比主热敏电阻18更靠近作为热源的定影加热器16附近的部位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定影加热器16的背面接触,检测定影加热器背面的温度。
主热敏电阻18,在固定支承在加热器保持件17上的不锈钢制成的臂25的前端上安装热敏元件,通过弹性摆动臂25,即使在定影带20的内表面的运动不稳定的状态下,也可以使热敏元件始终保持与定影带20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
图3表示在本实施方式定影装置中、定影加热器16、主热敏电阻18、副热敏电阻19的位置关系的立体模式图。主热敏电阻18配置在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副热敏电阻19配置在定影加热器16的端部附近,分别以与定影带20的内表面、定影加热器16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主热敏电阻18、以及副热敏电阻19,连接到控制电路部(CPU)21上,控制电路部21根据主热敏电阻18、副热敏电阻19的输出,确定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控制内容,利用作为电力供应部(加热机构)的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图2、图4A至4C)对向定影加热器16的通电进行控制。
23和26是组装到装置框架24上的入口导向件和定影排纸辊。入口导向件23具有引导转印材料的作用,将脱离二次转印辊隙的记录材料P正确地引导至定影加热器16部分中的作为定影带20和加压辊22的压接部的定影辊隙部27中。本实施例的入口导向件23由聚苯硫醚(PPS)树脂制成。
利用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向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以规定的圆周速度旋转驱动加压辊22。利用由该加压辊22的旋转驱动引起的该加压辊22的外表面和定影带20在定影辊隙部27处的压接摩擦力,对圆筒状的定影带20施加旋转力,该定影带20形成在其内表面侧与定影加热器16的朝下的面紧密接触并滑动的同时、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绕加热器保持件17的外周从动旋转的状态。在定影带20的内表面上涂布润滑油,确保加热保持件17和定影带20的内表面之间的滑动性能。
旋转驱动加压辊22,与此相伴,圆筒状的定影带20形成从动旋转的状态,并且,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该定影加热器16升温,并升温调节至规定的温度,在这种状态下,沿着入口导向件23引导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并将其导入到定影辊隙部27的定影带20和加压辊22之间,在定影辊隙部27中,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像承载面侧与定影带20的外表面紧密接触,并且与定影带20一起夹持输送至定影辊隙部27。在该夹持输送过程中,定影加热器16的热经由定影带20施加给记录材料P,在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t在记录材料P上被加热、加压并熔融定影。通过定影辊隙部27的记录材料P与定影带20曲率分离,被定影排纸辊26排出。
2)定影加热器16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热源的定影加热器16采用陶瓷加热器,该加热器是这样制成的:通过利用丝网印刷法在氮化铝基板上将包含银钯合金的导电膏涂布成厚度均匀的薄膜状,形成电阻发热体,在其上施加由耐压玻璃形成的玻璃涂层。
图4A至4C是这种陶瓷加热器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A是将一部分切开的表面示意图,图4B是里面示意图,图4C是放大的横截面示意图。
定影加热器16包括:
①以与走纸方向垂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横向长的氮化铝基板a、
②在上述氮化铝基板a的表面侧沿长度方向通过丝网印刷涂布成线状或带状的、含有通过施加电流而发热的银钯(Ag/Pd)合金的导电膏形成的厚度10μm、宽度1~5mm的电阻发热体层b、
③作为对上述电阻发热体层b的供电图形,通过银膏的丝网印刷等在同一基板a的表面侧上形成图形的第一和第二电极部c、d以及延长电路部e、f、
④为了确保电阻发热体层b、延长电路部e、f的保护和绝缘性,在这些部分上形成的可以耐受与定影带20的摩擦的厚度10μm左右的薄壁玻璃涂覆g、
⑤设置在氮化铝基板a的内表面侧上的副热敏电阻19、
上述定影加热器16,其表面侧朝下暴露,并且固定支承在加热器保持件17上。
在上述定影加热器16的第一和第二电极部c、d侧上安装供电用连接件30。通过从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经由上述供电用连接件30向第一和第二电极部c、d供电,电阻发热体层b发热,定影加热器16迅速升温。利用控制电路部(CPU)21对加热器驱动电路部28进行控制。
在正常使用时,与加压辊22的旋转开始同时,定影带20也开始从动旋转,在定影加热器16的温度上升的同时,定影带20的内表面温度也上升。利用PID控制对向定影加热器16的通电进行控制,控制输入功率,以便使定影带20的内表面温度、即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190℃。
3)定影带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0是在带状构件上设置弹性层的圆筒状(环形带状)构件,具体而言,在材料为SUS、形成厚度30μm的圆筒状的环形带(带基体材料)上,以环形涂布法形成厚度大约300μm的硅橡胶层(弹性层),并在其上被覆厚度大约为30μm的PFA树脂管(最表面层)。测定利用这种结构制成的定影带20的热容量,为12.2×10-2J/cm2·℃(定影带每1cm2的热容量)。
①定影带的基层
虽然对于定影带20的基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等,但是与聚酰亚胺相比,SUS的热传导率大致要大10倍,可以获得更高的按需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0的基层采用SUS。
②定影带的弹性层
对于定影带20的弹性层采用热传导率高的橡胶层。这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按需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材料的比热为12.2×10-1J/g·℃。
③定影带的脱模层
通过在定影带20的表面上设置氟化树脂层,提高表面的脱模性,可以防止由于一度调色剂附着到定影带20的表面上而再次向记录材料P转移所造成的偏移现象。并且,通过使定影带20表面的氟塑树脂层形成PFA管,可以更方便地形成均匀的氟化树脂层。
④定影带的热容量
通常,当定影带20的热容量增大时,温度上升变慢,有损于按需性能。例如,虽然依定影装置的结构而异,在没有待机温度调节时、设想在一分钟之内升温的情况下,定影带20的热容量必须在大约4.2J/cm2·℃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进行设计,即当从室温状态上升时,作为目标向定影加热器16施加大约1000W的电力,定影带20在20秒之内上升至190℃。对于硅橡胶层采用比热大约为12.2×10-1J/g·℃的材料,这时,不仅硅橡胶的厚度必须在50μm以下,而且定影带20的热容量必须在大约18.9×10-2J/cm2·℃以下。相反,当在4.2×10-2J/cm2·℃以下时,定影带20的橡胶层太薄,从OHT透射性和光泽不匀等画质方面来讲,相当于不具有弹性层的按需定影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OHP透射性和光泽的设定等高画质图像,需要硅橡胶厚度在200μm以上。这时的热容量为8.8×10-2J/cm2·℃。
即,在与本实施方式一样的定影装置结构中,定影带20的热容量为4.2×10-2J/cm2·℃以上4.2J/cm2·℃以下。其中,采用可以同时获得更好的按需性能和高画质的8.8×10-2J/cm2·℃以上18.9×10-2J/cm2·℃以下的定影带。
(3)向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从定影加热器16通电开始起的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上升时间,预测对定影加热器16的最大供应功率值,在输出定影装置稳定工作所必需的功率值时,通过根据最大供应功率值对输出功率进行修正,不会受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值偏差的影响,可以防止过冲/下冲,即使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也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上述控制是由控制电路部(CPU)21来进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入定影装置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在启动温控中提供满功率(100%),通过由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测定作为加热体的定影加热器16的升温时间,进行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具体而言,测定在启动温控中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从150℃升温至210℃所花费的时间T(msec),利用下式(1)计算出设想的最大供应功率E(W)。
E=2,000-0.76×T+×0.00010×T2…(1)
在此使用的设定式,对于具有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定影装置是最佳的,可以根据适用本发明的装置结构和各种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显然,启动的上升曲线时间随测定的温度范围而变化。
即,启动上升曲线时间和输入功率的关系采用下式,
E=α+β×T+λ×T2…(2)
对于采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定影装置,当表示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从150℃升温至210℃所花费的升温时间和输入功率的关系时,由于象(1)式那样采用系数的情况更为一致,所以采用这样的设定式。并且,为了减轻控制电路部(CPU)21的负担,采用简单的系数。在设定式中,不仅不必采用二次多项式,而且根据定影装置的结构,省略二次项,进而,也可以采用高次项、或者采用其它形式的公式。
在图5中表示上述设定式和实测值。在对于试验用逐行型电子照相方式彩色成像装置内,对热敏电阻的输出进行A/D转换,以测定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从150℃升温至210℃所花费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实际供电时,通过经由YOKOGAWA制造的WT200DIGITAL POWER METER、利用同样由KEYENCE(基恩斯)制造的PC用温度记录仪NR250对功率值的输出进行A/D转换、并输入PC中,以进行测定。
如图5所示,实测值与设定式很好地保持一致,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最大供应功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启动温控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于启动温控之前、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超过测定范围的情况下,不能计算出预测值,因而,在启动温控之前,当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在140℃以上时,不进行预测值的更新。
图16表示在向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中的流程图。通过用副热敏电阻进行检测温度,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最大供应功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测定启动上升曲线时间的温度范围,以从150℃至210℃说明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该范围由以下条件确定。
1)关于温度范围的低温下限
·下限为副热敏电阻的初始温度,至少在使用温度环境以上
·在采用低温侧的情况下,上升曲线过于陡峭并且功率设想误差大
·受到温度环境和定影装置的蓄热状态的影响(根据情况有时需要进行修正)
2)关于温度范围的高温上限
·上限为启动时的最大驱动温度
·由于上限越高则上升曲线的测时间点间越长,所以功率预测的反映变慢
从这些观点出发,作为测定启动上升曲线时间的温度范围,作为最好的条件、采用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从150℃至210℃的范围。根据上述条件,上升曲线的温度范围优选采用70℃以上230℃以下的任何范围,但是不必一定在该范围内使用。
(4)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主热敏电阻18与定影带20的内表面接触,检测出定影带的温度,通过PID控制等反馈控制,以控制定影加热器16的输入功率的方法为基础进行温度控制。
另一方面,在定影装置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温控精度和防止过冲/下冲,进行如下控制。详述如下。
1)开始工作时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快速且不产生过度过冲的启动,在启动温控中设置禁止反馈控制的区域,以多个功率水平进行功率控制,从而不会产生过冲,可以稳定地进行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功率水平,对于输入定影加热器16的功率,采用用于使定影装置的温度快速上升的第一功率水平、和用于防止过冲并稳定定影装置温度的第二功率水平,按照规定的时间点在启动温控中进行切换。
并且,以考虑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必要功率值对第二功率水平进行适当的修正。
具体而言,进行下述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启动第一功率输出(100%满输出)”→“升温时间检测(最大供应功率预测)”→“修正启动第一功率输入”→“规定温度检测”→“修正启动第二功率输入”→“修正的PID控制”、和启动控制。
首先,说明功率修正方法。
在功率修正中采用下述修正式。
修正输出功率比(%)=控制用输出功率比(%)×修正系数
其中,修正的输出功率以100%为上限,在计算出修正输出功率超过100%的情况下,按100%处理。
在此,作为基准的最大供应功率采用1050W,是在使用条件下的典型的最大供应功率。该基准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化。
表3中表示进行前述修正的情况下的结果。例如,当最大供应功率为1050W时,输出功率应当为50%的输出,当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750、1500W时,通过分别输出满功率的67.8%、38.5%,结果输出相同的功率。若不进行这种修正,当最大供应功率为750W、1500W时,分别输出325W、750W的功率。但是,由于不能输出作为最大供应功率的满功率(100%)以上的功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输出100%。
表3 在750W、1050W、1500W的情况下功率修正
输出功率比 功率/W(输出功率比)
修正后
750W 1050W 1500W
0% 0(0%) 0(0%) 0(0%)
20% 210(27.1%) 210(20%) 210(15.4%)
50% 525(67.8%) 525(50%) 525(38.5%)
80% 750(100%) 840(80%) 840(61.7%)
100% 750(100%) 1050(100%) 1050(77.1%)
这样,通过根据设想的最大供应功率修正输出功率比,不受最大供应功率的偏差的影响,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因此,若以当最大供应功率为1050W时功率控制最佳的方式、对控制参数进行最佳化,则即使在其它功率的情况下,也通过进行前述修正进行最佳的控制。
下面,说明启动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的输出时间点。
输出启动第一功率(100%)之后,启动第一功率的修正时间点为,测定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从150℃升温至210℃所花费的时间、并在利用前述方法在确定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值的时间点进行。修正的启动第一功率输出之后切换至第二功率的时间点、和第二功率的输入时间如表4所示。对于在该表所示以外的功率,采用由该表中的功率得出的线形内插值。
表4 切换设想的最大供应功率和第二功率的时间点、第二功率输入时间的关系
功率(W) 切换第二功率(与目标温度(℃)的差) 第二功率输入时间(秒)
  1,500   45   1
  1,350   42   0.8
  1,200   38   0.6
  1,050   34   0.4
  900   28   0.2
  750   20   0
根据最大供应功率改变切换时间点的理由如下。
·在最大供应功率增大的情况下,考虑到输入满功率、且到由副热敏电阻19结束最大供应功率的设想为止的期间的定影加热器16的升温程度大,所以提早切换至第二功率。这样便延长了第二功率的输入时间。
·在最大供应功率减小的情况下,在最大供应功率的设想结束之后,由于修正输出功率不能在100%以上,为了使启动时间提前,尽量延长第一功率输入时间。这样便缩短了第二功率输入的时间。
通过这样,可以不受最大供应功率偏差影响地进行过冲小的温度控制。
2)走纸开始时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走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P进入时间点一致,不进行恒时间点间PID控制,当以规定值修正并输入施加给定影加热器16的功率时,通过以考虑到记录材料P的热特性和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必要功率值进行修正,不会产生由于温度检测的浪费时间(时间迟滞)造成的走纸开始时的伴随记录材料P进入的温度变化,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具体而言,在走纸前后进行PID控制,从走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进入前大约0.3秒至大约0.7秒期间,不进行PID控制、输入走纸时所必需的功率值,之后转移至PID控制。例如,在从室温状态启动之后的普通纸走纸过程中,大约为500W。即,在作为基准的最大供应功率为1050W的情况下,输出大约47.5%。
在功率修正中同样采用前述修正式。即,在必须大约500W的情况下,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750W、1500W时,通过分别输出满功率的大约66.5%、33.25%,结果输出相同的功率(500W)。在这种情况下,若以最大供应功率为1050W时功率控制达到最佳的方式对控制参数进行最佳化,则通过修正对于其它功率也可以进行最佳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功率输入时间为0.7秒,并且可以根据最大供应功率进行变化。在最大供应功率增大的情况下,由于升温时间缩短,所以相对的预测值误差增大,另外,在最大供应功率减小的情况下,由于升温时间加长,所以受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和使用环境等的影响,预测值的误差变大。即,为了减小根据设定式求出的预测值的与实际最大供应功率的差的影响,在最大供应功率偏离作为基准的1050W的情况下,规定功率的输入时间要短一些。具体而言,最大供应功率在1500W以上或700W以下时,规定功率的输入时间在从走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进入前的大约0.3秒至0.5秒之间。
3)开始工作时的第二功率、和走纸开始时的规定功率输入时间
下面,说明开始工作时的第二功率和走纸开始时的规定功率输入时间。
如前面所述,在定影装置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的热敏电阻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点附近、或在记录材料进入定影辊隙27的时间点附近,必须进行用于防止温度变动的功率输入,理由如下。
①用于定影带20的弹性层的硅橡胶层的热传导率小,从定影加热器16至定影带表面存在多个构件,因此,在向定影加热器16通电之后,到定影带温度上升为止的所谓热响应性变差。
②由于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18的位置远离定影辊隙部27,所以存在定影辊隙部的检测时间延迟。
如①所示,由于到定影到温度上升为止的热响应性变差,所以在开始工作时或走纸开始时的功率输入时,定影带不能普遍升温,因而希望在定影带旋转大致一周期间输入必要的功率值。并且,如②所示,由于存在定影辊隙部的温度检测时间点的迟滞,所以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的功率输入时,希望输入大致与延迟时间相应的必要的功率值。
因而,作为定影带20的外周移动速度,当处理速度为V、从压接部到温度检测位置的长度为a、定影带20外周长度为L时,为了使开始工作时的温度稳定、并且在走纸开始时使温度稳定,必要的功率输入时间在(a+L)/V附近。
另一方面,在实际使用时,受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和使用环境等、以及定影装置的构件、结构差异等的影响,存在必要的功率值和预测功率值之间产生误差的情况。在产生误差的情况下,输入功率的时间越长,则温控温度将会变化。并且,在启动时间的限制方面,由于早期启动所以存在不能长时间连续输入功率的情况。因此,实际输入功率的时间希望采用比上述理想输入时间短的时间。以此为依据,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的必要功率的功率输入时间、更优选地时间t由下式表示。
t≤(a+L)/V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速度为87mm/sec,从压接部至温度检测位置的长度为20mm、定影带20外周长度为77.6mm,因而,功率的输入时间优选在1.12sec以内。
但是,并不限于上述时间,在其它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本发明。
4)PID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由PID控制的功率,也根据设想的最大供应功率进行输出功率的修正。同样采用前述修正式,修正由PID控制确定的输出功率比。
在现有定影装置中,通过PID控制,在例如相对于目标温度、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不足2℃的情况下,以输出功率比增加2.5%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目标温度、主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不足2℃的情况下,对于最大供应功率750W、1050W、1500W,输出功率比分别增大1.79%、2.5%、3.57%。因此,在主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不足2℃的情况下,不考虑最大供应功率,将功率增加大约26.25W。
在这种情况下,若以当最大供应功率为1050W时为功率控制达到最佳的方式对控制参数进行最优化,则对于其它功率通过修正也可以进行最佳的控制。
在图17中表示根据预测的最大输入功率的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流程图。这样,通过根据预测的最大输入功率进行功率控制,受伴随着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值偏差的最大输入功率变化的影响,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5)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的实验结果
下面,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实验结果。
1)实验方法
采用室温状态的定影装置,分别在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800W、880W、1030W、1190W、1440W时,测定启动之后打印一张时的主、副热敏电阻检测温度和对定影加热器16的输入功率的情况。
在试验用逐行型电子照相方式彩色成像装置内,对热敏电阻进行A/D转换,以测定各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另一方面,对于实际供应的功率,经由YOKOGAWA制造的WT200 DIGITAL POWERMETER、同样由KEYENCE(基恩斯)制造的PC用温度记录仪NR250对功率值的输出进行A/D转换、并输入PC中,以进行测定。
对于定影后的图像光泽,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测定。作为测定器,采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光泽计PG-3D,利用JIS Z 8741中的75度镜面光泽测定方法进行测定。作为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量,Y、M、C、BK的所谓1次色实心图像部的调色剂量大约为0.5~0.6mg/cm2、R、G、B的所谓二次色实心部以大约1.0~1.2mg/cm2的状态进行定影,测定定影后的图像光泽。
并且,在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800W、880W、1030W、1190W、1440W的情况下,作为耐用性试验,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进行150k张的两张间歇的连续打印,测定经过长时间之后的驱动辊转矩。
2)实验结果
在图6中,表示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定影装置中,在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800W、880W、1030W、1190W、1440W的情况下、从室温状态启动之后打印一张时的主、副热敏电阻检测温度。
这样,与最大供应功率的差异无关,在大约10秒之内,主、副热敏电阻同时识别出以适当的状态高精度地启动。并且,即使在走纸过程中,也可以识别出同样以高精度进行温控。因此,输出的印刷物的光泽在单色时变动幅度大约在4以内,另外,在双色时变动幅度大约在6以内。并且,与记录材料和成像图形无关,不会产生热偏移和定影性恶化等定影不良。
进而,与最大供应功率无关,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不会超过260℃。并且,耐用性试验之后,测定驱动转矩大约在24.5~31.3N·cm(大约2.5~3.2kgf·cm)。这是,未发现定影装置的故障。
(6)比较例
作为比较例对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控制进行说明。
在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中,当输入“启动功率(100%满输出)”之后,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达到规定温度(目标温度-3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目标温度为195℃,195℃-38℃=157℃)时,在大约0.6秒的期间,固定输出37.5%的“作为第二功率水平的规定功率”,之后转移至“PID控制”。并且,在刚从室温状态启动之后的普通纸张走纸过程中,从走纸开始时的记录材料进入前的大约0.3秒到大约0.7秒之间,不进行PID控制,作为走纸时必需的必要功率值的规定功率,输出大约47.5%的功率,通过再次进行PID控制进行对定影加热器16的输入功率的控制。
1)实验方法
由于与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实验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其中,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中的控制如上所述。
2)实验结果
图7表示在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中、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750W、1050W、1440W的情况下从室温状态启动之后、打印一张时的主、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
这样,当最大供应功率大时虽然启动快,但温度波动没有很大的收敛地进行一张纸的走纸。另外,在走纸过程中,在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750W、1050W、1440W的情况下,不能抑制在所需的温度波动(大约为7℃)以内,最大达到12℃,在试验用逐行型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成像装置中,输出的印刷物的光泽在单色时变动大约为7,并且在双色时大约变动为11,导致画质低下。另外,伴随着由于记录材料和图像模式造成的很大的温度变动,产生热偏移和定影性恶化等定影不良的问题。
进而,在最大供应功率大的情况下过冲增大,在最大供应功率为1440W的情况下,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超过290℃。在反复进行这样的驱动的情况下,产生定影装置各构件的热恶化。在最大供应功率为1440W的情况下,测定耐用性试验后的驱动转矩大约为43.1N·cm。这时,根据条件在定影装置的驱动中产生定影带的滑动。
(7)分析
首先,说明过冲和温度波动。
在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的情况、和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于在进行前述实验的情况下的功率控制状态表示如下。
图8表示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定影装置中、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800W、880W、1030W、1190W、1440W时、从室温状态启动之后、打印一张时向定影加热器16输入的功率比。
由图6、图8可知,在最大供应功率大的情况下,通过提前转移至第二功率、和进行输出功率比的修正,不会产生过大的过冲。并且,在大约10秒时功率控制收敛,有效地进行输出功率比的修正。进而,即使在走纸开始时,也几乎不会产生输出功率比的不稳定,可以有效地进行修正。
作为比较例,图9表示在现有技术中的的定影装置中、最大供应功率分别为750W、1050W、1440W的情况下、从室温状态启动之后打印一张时对定影加热器16的输入功率比。
从图7、图9可知,在相对于较宽的范围对最大供应功率进行恒定控制的情况下,当启动时,在最大供应功率大的情况下(1440W),产生非常大的过冲。并且,在最大供应功率为750W和1440W的情况下,为了以1050W对规定功率进行最佳化,而不与必要的功率值一致,因而,功率控制还未收敛时便开始走纸,导致温度不稳定。进而,在走纸时,在最大供应功率为750W和1440W的情况下,同样由于走纸开始时的规定功率与必要功率值不一致,所以走纸过程中输出功率比不稳定,因此,定影带20的温度不稳定。
下面,说明定影构件的耐用性。
如现有技术的例子那样,在启动过程中,在反复进行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超过大约290℃的驱动的情况下,由于伴随着定影装置的热恶化而转矩上升,所以定影带20产生滑动,从而,以定影带20和加压辊22为首的定影构件的使用寿命缩短。
与以定影带20、定影加热器16为首的定影带20内部的结构物之间的动摩擦力超过与加压辊22、或记录材料P的最大静摩擦力的情况下,产生定影带20的滑动。与以定影带20和定影加热器16为首的带内部结构物的动摩擦力,受到润滑油的状态的很大影响,在润滑油由于移动到不必要的部位而减少的情况下、和润滑油本身恶化的情况下,可知该动摩擦力增大。随着定影装置的使用,润滑油产生量的减少或恶化,因而动摩擦力增大。特别是,过大的高温驱动对润滑油的损伤增大。
与以定影带20和定影加热器16为首的定影带20内部结构物的动摩擦力,在驱动定影装置时,是驱动机构的负荷之中最大的因素。即,通过测定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可以预测出定影带20滑动的难易度。
该定影装置初期阶段的驱动转矩为大约14.7N·cm,在驱动转矩超过大约14.7N·cm的情况下,产生定影带20的滑动。
在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耐用性试验后的驱动转矩为大约43.12N·cm,与此相对,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驱动转矩大约为24.5~31.36N·cm。这时,在现有技术例子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带20产生滑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没有发现故障。
这样,在启动时,定影带20的表面温度几乎不发生过冲,因而,不会进行过大的高温驱动,可以大幅度地延长使用寿命。
在此,对于使用寿命缩短显著的情况,是以定影带20滑动为例提出的,但是,不言而喻,在定影装置过冲大的情况下,由于定影装置内的各构件承受过大的负担,所以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防止过冲,也具有延长定影装置内的各构件寿命的效果。
另外,在此所用的修正功率与必要的规定功率不一定是严格一致的,也可以为大致相同。通过在一定时间的规定功率输入之后返回到PID控制,这样,控制定影带20的温度再次接近目标温度。即,在修正功率和必要的规定功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定影带20的温度远离目标温度,但是,此后以再次接近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时的温度变动可以在所需的温度波动之内。并且,在实验中,作为基准的功率为1050W,在最大供应功率为从750W至1440W的情况下,均可以有效地采用本发明,然而不必说,原则上最大供应功率的范围可以适用比这更宽的范围。
(8)总结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从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开始,根据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上升时间,预测对定影加热器16的最大供应功率,当输出定影装置的稳定操作所必需的功率值时,通过根据最大供应功率值修正输出功率,这样,与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值偏差无关,可以防止过冲/下冲,即使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也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下述方法进行说明,该方法根据从开始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到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上升的时间,预测对定影加热器16的最大供应功率值,当输出定影装置的稳定操作所必需的功率值时,根据最大供应功率值对输出功率进行修正,这样,与输入电压的偏差和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值的偏差无关,可以防止过冲/下冲,即使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也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大体的结构和控制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是,作为输入定影装置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通过从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测定作为加热对象的定影带20的升温,进行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与在输出定影装置稳定操作中所必需的功率值时修正输出功率的情况不同。
成像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如图1所示。并且,定影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如图2~4所示,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预测输入定影装置的最大供应功率的方法,通过从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测定作为加热对象的定影带20的升温,进行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具体而言,测定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从90℃升温至130℃所花费的时间T(msec),按照下式计算出设想的最大供应功率E(W)。
E=3,500-2.7×T+0.00067×T2…(3)
在图10中表示上述设定式和实测值的比较结果。实测值和设定值一致性良好,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最大供应功率。
在此所用的设定式,对于具有本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的定影装置是最佳的,根据采用本发明的装置结构和各种条件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但是,不必说,应当根据测定启动的上升曲线时间的温度范围而定。
即,启动上升曲线的时间和输入功率的关系为
E=α+β×T+λ×T2…(2)
在具有本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当表示主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从90℃升温至130℃所花费的升温时间和输入功率的关系时,如(3)式所示那样,由于与采用系数的情况更为一致,所以采用这种设定式。并且,为了减轻控制电路部(CPU)21的负担,采用简单的系数。在设定式中,不仅不必采用二次多项式,而且根据定影装置的结构,省略二次项,进而,也可以采用高次项、或者采用其它形式的公式。
在本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利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预测最大供应功率的情况、与测定定影加热器16的升温并采用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的情况相比,被定影加热器16加热的定影带20的升温,存在多少受到定影加热器16和定影带20的辊隙部状态的影响的倾向,采用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与检测定影加热器16的升温的情况相比,虽然定影装置的偏差导致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是,具有不采用副热敏电阻19也好的优点。即,在不具有副热敏电阻而仅由主热敏电阻构成的定影装置中,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启动温控的最大供应功率预测,在启动温控之前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超过测定范围的情况下,由于不能计算出预测值,所以在启动温控之前,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在80℃以上时不能进行预测值的更新。
图18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中向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预测方法的流程图。通过采用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最大供应功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测定启动上升曲线时间的温度范围,以从90℃至130℃说明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在该范围内,由以下条件决定。
1)关于温度范围的低温下限
·下限为副热敏电阻的初始温度,至少在使用温度环境以上
·受到温度环境和定影装置的蓄热状态的影响(根据情况有时需要进行修正)
2)关于温度范围的高温上限
·上限为启动时的最大驱动温度
·由于上限越高则上升曲线的测时间点间越长,所以功率预测的反映变慢
从这些观点出发,作为测定启动上升曲线时间的温度范围,作为最好的条件、采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从90℃至130℃的范围。根据上述条件,上升曲线的温度范围优选采用70℃以上150℃以下的任何范围,但是不必一定在该范围内使用。
采用本实施方式时的效果,从原理上与实施方式1是一样的,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开始,根据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上升时间,预测对定影加热器16的最大供应功率,当输出定影装置的稳定操作所必需的功率值时,根据最大供应功率值修正输出功率,这样,与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值偏差无关,可以防止过冲/下冲,即使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也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下述方法进行说明,其中,在根据从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开始,按副热敏电阻19、或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上升的时间、预测对定影加热器16的最大供应功率值时,由于受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影响,所以根据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确定测定结果的更新,在输出定影装置的稳定操作中所必需的功率值时,根据最大供应功率值修正输出功率,通过在规定的时间点记录到EEPROM中,与电源的断-通、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值偏差无关,可以防止过冲/下冲,即使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仍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的大致结构和控制与实施方式1、2相同。但是,当预测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时,采用考虑了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预测值,与在输出定影装置的稳定操作中的必要功率值时修正输出功率不同。
成像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2相同,如图1所示。并且,定影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如图2~4所示,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从150℃升温至210℃所花费的时间T(msec),利用下式计算出设想的最大供应功率E(W)。但是,仅在就要启动之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在140℃以下时对预测值进行更新,利用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分成如下情况。
E=0.00010×T2-0.74×T+2,000…(~70℃)…(4)
E=0.00010×T2-0.78×T+2,000…(70℃~140℃)…(5)
如图11所示,对在就要启动之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不足70℃的情况下、和在70℃以上140℃以下的情况下的设定式,和在就要启动之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在50℃的情况和110℃的情况下的各最大供应功率的实测值进行比较的结果。根据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根据所处的情况,获得更精确的预测值。
图19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向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预测方法的流程图。通过采用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最大供应功率。
在此,虽然采用就要启动之前的副热敏电阻19的检测温度,但是也可以采用主热敏电阻18等其它方法计入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并且,也可以不利用副热敏电阻19对升温时间进行测定,而采用由主热敏电阻进行升温时间的测定。
与这种方法不同,为了提高预测值的精度,更优选地考虑到例如电源电路的电压下降程度而进行修正。但是,若实际上因功率偏差造成的波动影响非常小,则不一定必须采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规定的时间点记录到EEPROM中,在定影装置充分加热的状态下(不更新预定值的状态),即使在进行电源断-通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所需效果。对EEPROM的记录时间点,可以根据EEPROM的写入寿命、伴随使用电源偏差的实际最大供应功率偏差和更新间隔的影响来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预测值更新3次时,对写入EEPROM的数据进行一次更新。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原理上与实施方式1、2相同,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但是,由于预测值的精度更高,所以可以进一步减小由于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值误差造成的波动影响,即使在进行电源断-通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有效的效果。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对定影加热器16通电开始按副热敏电阻19、或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上升的时间、预测对定影加热器16的最大供应功率值时,由于难以受到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影响,所以根据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确定测定结果的更新,在输出定影装置的稳定操作中所必需的功率值时,根据最大供应功率值修正输出功率,通过以规定的时间点记录到EEPROM中,与电源的断-通、输入电压偏差和定影加热器16的电阻值偏差无关,可以防止过冲/下冲,即使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仍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对于与到目前为止在实施方式1、2、3中所说明的定影装置不同的定影装置,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最大供应功率的设想方法,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作为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定影装置不同的定影装置,采用所谓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图13中表示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模型图。
磁场发生机构由磁芯62a、62b、62c和激磁线圈63构成。
磁芯62a、62b、62c是高磁导率的构件,可以采用铁素体和坡莫合金等用作变压器芯部的材料,更优选地采用即使100kHz以上损失也少的铁素体。
67是作为电力供应部(供电部)的高频发生电路部,可以由开关电源产生20kHz至500kHz的高频波。激磁线圈63借助从电力供应部67供应的交变电流(高频电流)产生交变磁场。
61a、61b是横截面大致呈半圆弧状的槽形带导向构件,开口侧相互对向重合大致构成圆柱体,在外侧松配合有圆筒状的作为电磁感应发热带的定影带(定影套筒、第一旋转体)20。前述带导向构件61a,将作为磁场发生机构的磁芯62a、62b、62c和激磁线圈63保持在内侧。并且,在带导向构件61a上,滑动构件65在与辊隙部27的加压辊22相向面侧上、配置在定影带20的内侧。
64是与带导向构件61b的内表面平面部接触配置的横向长的加压用刚性支柱。
66是用于对磁芯62a、62b、62c和激磁线圈63和加压用刚性支柱64之间进行绝缘的绝缘构件。
利用图中未示出的加压机构对加压用刚性支柱64施加压下力。借此,带导向构件61a的下表面的滑动构件65和加压辊22夹着定影带20地压接在一起,并且形成规定宽度的定影辊隙部27。
利用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加压辊22。利用由该加压辊22的旋转驱动力形成的前述加压辊22和定影带22的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对定影带20施加旋转力,形成如下的状态,前述定影带20的内表面在定影辊隙27中与滑动构件65的下表面紧密接触并滑动,同时,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基本上对应于加压辊22的旋转圆周速度的圆周速度绕着带导向构件61a、61b的外周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定影辊隙部27中的滑动构件65的下表面和定影带20的内表面的相互滑动摩擦力,可以在定影辊隙部27的滑动构件65的下表面和定影带20的内表面之间加入耐热性润滑油等润滑剂。
导入磁芯62a、62b、62c的交变磁通,在磁芯62a和磁芯62b之间、且在磁芯62a和磁芯62c之间,在作为定影带20的加热体的电磁感应发热层(图中未示出)中产生涡形电流。该涡形电流由于后面所述的定影带20内的电磁感应发热层的固有电阻而在电磁感应发热层中产生焦耳热(涡形电流损失)。因此,发热区域被定义为在最大发热量为Q的情况下,发热量在Q/e以上的区域。因此,是获得定影所必需的发热量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此所用的定影带20,是由用作为具有电磁感应发热性能的定影带20的基层的金属带等构成的发热层(图中未示出)、层叠在其外表面上的弹性层(图中未示出)、层叠在其外表面上的脱模层(图中未示出)的复合层状结构。为了进行发热层和弹性层之间的粘结、弹性层和脱模层之间的粘结,也可以在各层之间设置底涂层(图中未示出)。在作为大致圆筒形的定影带20中,发热层为内表面侧,脱模层为外表面侧。如前面所述,借助交变磁通对发热层的作用,在前述发热层中产生涡形电流,从而前述发热层发热。该热量经由弹性层、脱模层对定影辊隙部27进行加热,对在前述定影辊隙部27中走纸的作为被加热材料的记录材料P进行加热,进行调色剂图像的加热定影。
通过利用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包含主热敏电阻18和副热敏电阻19的温控系统21、67对向激磁线圈63的电流供应进行控制,对该定影带20的温度进行温控,以保持规定的温度。即,主热敏电阻18是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带20的内表面的发热区H中,主热敏电阻18暴露在带导向构件61a的外面。主热敏电阻18与定影带20的内表面接触,以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将主热敏电阻18测定的定影带20的温度信息输入到控制电路CPU21中。控制电路CPU21根据输入的温度信息对从电力供应部向激磁线圈63供应的电流进行控制,将定影带20的温度、即定影辊隙部27的温度控制在规定的温度内。
而且,在定影带20旋转、通过从电力供应部67向励磁线圈63供电、按照上述方式使定影带20进行电磁感应发热并使定影辊隙部27开始工作至规定温度的控温状态下,从成像机构部输送来的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以图像面朝上、即与定影带表面相向的方式导入到定影辊隙部27的定影带20和加压辊22之间,在定影辊隙部27处,图像表面与定影带20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与定影带20一起夹持输送定影辊隙部27。在与定影带20一起将记录材料P夹持输送过定影辊隙部27的过程中,利用定影带20的电磁感应发热加热,对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t加热定影。当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辊隙部27时,记录材料P与定影带20的外表面分离开并被输送排出。记录材料上的加热定影调色剂像在通过定影辊隙部之后,冷却并形成永久的固定图像。
在采用上面所示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同样可以由与定影带20接触的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来测定加热的定影带20的升温,借此预测对激磁线圈63的最大供应功率。与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定影装置一样,作为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从90℃升温至130℃所花费的时间T(msec),可以由下式给出它与设想的最大供应功率E(W)的关系。
E=1,900-0.62×T+0.000086×T2…(6)
图12表示上述设定式和实测值的比较结果。即使在与象本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定影装置不同的定影装置中,实测值和设定式(6)也可以很好地保持一致,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最大供应功率。
图20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向定影装置输入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的流程图。通过采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最大供应功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2一样,作为测定启动的上升曲线时间的温度范围,以从90℃至130℃为最佳条件地使用主热敏电阻18的检测温度。但是,上述曲线温度范围,与实施方式2一样,优选采用70℃以上150℃以下的任何范围,并且,不一定必须在该范围内使用。
这样,可以根据对激磁线圈63的最大供应功率对温度控制时的控制功率进行修正。
当然,不言而喻,在采用与以这里所示的两种方式形成的定影装置不同的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作为与到目前为止在实施方式1、2、3中所说明的定影装置不同的定影装置、即使在采用所谓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最大供应功率的设想方法,预测对激磁线圈63的最大供应功率,根据该预测值可以修正温度控制时的控制功率。因此,与输入电压的偏差等无关,可以防止过冲/下冲,即使在开始工作时和走纸开始时,也可以稳定地进行温度控制。
<其它>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处理速度为87mm/sec、打印速度为16张/分、温控温度为195℃、走纸开始时规定功率的输入时间为在记录材料进入前的大约0.3秒至大约0.7秒(或者大约0.5秒)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考虑根据记录材料的种类和所得到的图像质量、或者根据为了获得良好的定影性能等的条件,设定不同的处理速度、打印速度、温控温度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进行温度变动小的高精度温控,可获得同样的效果。这时,不言而喻,修正了的规定功率值和规定功率的输入时间,根据处理速度、打印速度、温控温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对于启动后的切换至第二功率的时间点和第二功率的输入时间,情况也一样。
2)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根据测定的升温时间,采用预测式设定最大供应功率。这是采用简单的控制算法、并用于参照最大供应功率的方法。因而,采用其它方法,例如由实验求出升温时间和最大供应功率的关系的表格等进行设定,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3)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根据由主热敏电阻和副热敏电阻测定的升温时间,设想最大供应功率。通过灵活运用成像装置所具有的功能,不必追加复杂的结构和控制,可以以简单的结构廉价地适用本发明。因而,实际上,在定影装置中也可以设有电流检测机构、电压检测机构,直接测定最大供应功率并进行修正。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缩短了用于测定最大供应功率的时间,所以具有可以瞬时反映出电力控制的优点。利用电流检测机构或电压检测机构,若测定电流I(A)或电压V(V),在供应给定影加热器16的功率表示为
E=I×V=I2×R=V2/R…(7)
在配有电流检测机构、电压检测机构两者的情况下,由于可以测定正确的功率,所以可以进行规定功率的正确修正。在仅配有其中之一的情况下,定影加热器16的偏差大约为7%,由(7)式可知,虽然成为在这样计算功率值时的误差,但是,通过预先测定定影加热器的电阻值,也可以进行计算。
4)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采用PID控制进行用于进行温度控制的功率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提早接近目标温度、并且对于不稳定性也可以进行有利的控制的方法加以利用的。因而,采用P控制、PI控制或者其它反馈控制,也可以进行温度控制,获得同样的效果。
5)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定影带20的热容量至少在4.2×10-2J/cm2·℃以上至4.2J/cm2·℃范围内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在定影带20的热容量在4.2×10-2J/cm2·℃以上的情况下,主热敏电阻1 8的温度检测部的温度接近定影辊隙位置的温度,因而,温控精度良好,在定影带20的热容量在4.2J/cm2·℃以下的情况下,由于响应性良好,可以更有效地与记录材料P的充入时间点一致地进行功率修正,因而在定影带20的热容量在4.2×10-2J/cm2·℃以上至4.2J/cm2·℃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本发明,可以获得特别好的效果,对于具有该范围以外的热容量的定影带的定影装置,也可以采用本发明,获得同样的效果。
6)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入定影装置的最大供应功率的预测方法,对在启动温控中供应满功率(100%)、测定由主热敏电阻18或副热敏电阻19检测的升温速度的方法进行了说明。通过采用满功率,可以确保更高的按需性。因而,对于进行75%、50%等的功率供应、测定由主热敏电阻18或副热敏电阻19检测处的升温速度的方法,也可以适用于本发明,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7)并且,在实施方式4中,对采用由位于发热区域H内的主热敏电阻18检测的升温速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采用由位于发热区域H外的例如副热敏电阻19检测的升温速度的情况相比,避免了由于定影装置的偏差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的精度下降。因而,可以通过采用位于发热区域H之外的副热敏电阻19测定升温速度,预测最大供应功率,获得同样的效果。
8)并且,对在定影带20上设置弹性层的定影装置进行了说明。由于因此可以获得高画质的彩色画质,所以采用设有弹性层的定影装置,对于具有不具有金属带等弹性层的定影带的定影装置,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9)并且,对作为加热体采用在陶瓷基板上形成电阻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的定影装置、和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了说明。这是因为这种加热体是可以用作低成本的彩色用按需定影装置的加热体,所以对于加热体采用卤素灯的定影装置、以及采用与例示形式不同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10)形成定影辊隙的第一和第二定影构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定影带和加压辊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在第一和第二定影构件两者上配有加热体(热源)的形式的装置。
11)加热体也可以不位于定影辊隙部27处。例如,热源可以配置在比定影辊隙部27更靠定影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上。
12)实施例的定影装置采用加压用旋转体驱动方法,但是,也可以采用在环形定影带的内周面上设置驱动辊、一边对定影带施加张力一边进行驱动的装置。
13)在本发明中,对于定影装置,不限于是未定影的图像在记录材料上加热定影成永久图像的定影装置,还包含将未定影的图像暂时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加热装置,对承载图像的记录材料进行再加热并产生光泽等的用于图像表面性质改质的图像加热装置等。
14)成像装置的成像方式不限于电子照相方式,也可以是静电记录方式、磁记录方式等,并且既可以是转印方式又可以是直接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例子和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不限于本说明书的特定说明和附图,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可以对所述所有情况均可进行修正和改变。

Claims (14)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第一旋转体;作为与前述第一旋转体压接的第二个旋转体、在前述第一、第二旋转体的压接部夹持输送承载有图像的记录材的第二旋转体;通过接受电力供应、使前述第一旋转体局部温度上升的升温机构;检测相对于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与前述压接部不同的位置上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根据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的温度、对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电力进行反馈控制的第一控制机构;当以规定通电量通电时、根据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的设定机构;当该定影装置开始工作时,在前述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点附近或者在记录材料进入前述压接部的时间点附近、暂时向前述升温机构供应对应于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的功率的第二控制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第一旋转体,当旋转体外周的移动速度为V、从前述压接部到温度检测位置的长度为a、前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周长为L时,第二控制机构工作的时间t表示为t≤(a+L)/V。
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前述升温机构设置在压接部附近,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器,或通过通电产生磁场、借此在前述第一旋转体中产生涡形电流的线圈。
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器,该存储器存储有当以前述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对应于升温速度的数值、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
5.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并采用权利要求1、2中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对记录材料的图像进行定影。
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第一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一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记录材料类型的第二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二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8.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第一旋转体;作为与前述第一旋转体压接的第二个旋转体、在前述第一、第二旋转体的压接部夹持输送承载有图像的第二旋转体;通过接受电力供应、使前述第一旋转体局部温度上升的升温机构;检测相对于前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与前述压接部不同的位置上的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机构;设置在前述压接部附近的第二温度检测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一温度检测机构检测的温度、对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电力进行反馈控制的第一控制机构;当以规定通电量通电时、根据前述第二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的设定机构;当该定影装置开始工作时、在前述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点附近或者在记录材料进入前述压接部的时间点附近、暂时向前述升温机构供应对应于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的功率的第二控制机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第一旋转体,当旋转体外周的移动速度为V、从前述压接部到温度检测位置的长度为a、前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周长为L时,第二控制机构工作的时间t表示为t≤(a+L)/V。
10.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定影装置,前述升温机构设置在压接部附近,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器,或通过通电产生磁场、借此在前述第一旋转体中产生涡形电流的线圈。
11.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存储由前述设定机构设定的设定值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12.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并采用权利要求8、9中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对记录材料的图像进行定影。
13.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定影装置的蓄热情况的第一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一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14.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判断记录材料类型的第二判断机构,前述设定机构根据由前述第二判断机构判断的结果、以及当以规定的通电量通电时由前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升温速度,可变地设定对应于应当供应给前述升温机构的功率的设定值。
CNB2003101169150A 2002-11-29 2003-12-01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23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48474/2002 2002-11-29
JP2002348474 2002-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4840A true CN1504840A (zh) 2004-06-16
CN1322379C CN1322379C (zh) 2007-06-20

Family

ID=32376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691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2379C (zh) 2002-11-29 2003-12-01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7013097B2 (zh)
CN (1) CN1322379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409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发热体通电控制装置及其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29048A (zh) * 2010-11-22 2013-09-25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CN107471636A (zh) * 2016-06-07 2017-12-15 施乐公司 使用层和机械刨机的静电3‑d打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1559A (ja) * 2002-07-24 2004-02-26 Toshiba Tec Corp 定着装置
US7076183B2 (en) * 2003-01-21 2006-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078235B2 (ja) * 2003-03-26 2008-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4442858B2 (ja) * 2003-11-26 2010-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7140B2 (ja) * 2003-11-27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5166299A (ja) 2003-11-28 2005-06-23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08678B2 (ja) * 2004-02-19 2010-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113717B2 (en) * 2004-03-30 2006-09-26 Xerox Corporation Closed loop control of nip pressure in a fuser system
JP5037871B2 (ja) * 2005-07-27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7079050A (ja) * 2005-09-13 2007-03-29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JP5032811B2 (ja) * 2005-09-30 2012-09-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ローラ
JP2008009310A (ja) * 2006-06-30 2008-01-17 Toshiba Corp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温度制御方法
US8218991B2 (en) * 2006-11-21 2012-07-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03360A (ja) * 2007-06-25 2009-01-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73464B2 (ja) * 2008-02-08 2013-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241B2 (ja) * 2008-05-26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出力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出力制御方法
JP5464902B2 (ja) 2008-05-30 2014-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458594B2 (ja) 2008-06-03 2014-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94391A (ja) * 2008-06-04 2009-12-17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4389A (ja) * 2008-12-08 2010-06-17 Oki Da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6438B2 (ja) * 2010-01-29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8737877B2 (en) * 2010-01-29 2014-05-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hav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sheet discharging direction
JP5630040B2 (ja) * 2010-03-15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906B2 (ja) * 2010-03-18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739B2 (ja) 2010-10-04 2016-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3426B2 (ja) * 2010-10-04 2015-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6047B2 (ja) 2010-10-04 2016-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32390B2 (ja) 2011-03-07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そ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フィルム、及び、そのフィルムの最内層として用いる筒状の可撓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924867B2 (ja) 2011-03-23 2016-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2233B2 (ja) 2012-04-11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100625B2 (ja) * 2013-06-14 2017-03-22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10512B2 (ja) 2013-09-20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089B2 (ja) 2014-09-17 2017-04-1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加熱方法、及び、立体形成システム
CA2980521A1 (en) 2015-03-31 2016-10-06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A user interface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gases to an airway
AU2017309412B2 (en) 2016-08-11 2022-08-25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A collapsible conduit, patient interface and headgear connector
JP7098345B2 (ja) 2018-02-13 202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67207B2 (ja) * 2018-04-03 2022-05-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510A (ja) * 1985-06-28 1987-01-08 Hitachi Ltd 変流器の鉄心構造
US4977431A (en) * 1987-10-26 1990-12-11 Mita Industrial Co., Ltd. Fix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the same
DE69111326T2 (de) 1990-08-03 1996-01-11 Canon Kk Elastische Rolle und diese verwendendes Fixiergerät.
JP3862313B2 (ja) 1995-02-15 200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9325629A (ja) 1996-05-31 1997-12-1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387328B2 (ja) * 1996-09-03 2003-03-17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051085B2 (ja) 1997-06-24 2000-06-12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定着部用フィルム及びトナー画像定着装置
JP2001100575A (ja) 1999-07-23 2001-04-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2001203062A (ja) 2000-01-20 2001-07-27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24892A (ja) * 2000-05-17 2001-11-22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0873A (ja) * 2000-05-19 2002-02-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5770B2 (ja) * 2000-06-30 2006-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32076A (ja) 2000-08-11 2002-05-09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2520A (ja) * 2000-12-14 2002-06-26 Canon Inc 定着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768882B2 (en) * 2001-08-21 2004-07-27 Konica Corporation Fixing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utilizing new facto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689680B2 (ja) * 2002-03-25 2005-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を用いた定着装置
JP2004004712A (ja) * 2002-04-15 2004-01-08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27189B2 (en) * 2003-12-08 2006-10-24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unit, auxiliary power unit,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9048A (zh) * 2010-11-22 2013-09-25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US9034550B2 (en) 2010-11-22 2015-05-1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2681409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发热体通电控制装置及其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818229B2 (en) 2011-03-18 2014-08-26 Ricoh Company, Ltd. Current-supply control unit, fu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urrent-supply control method
CN102681409B (zh) * 2011-03-18 2015-03-25 株式会社理光 发热体通电控制装置及其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471636A (zh) * 2016-06-07 2017-12-15 施乐公司 使用层和机械刨机的静电3‑d打印机
CN107471636B (zh) * 2016-06-07 2020-05-01 施乐公司 使用层和机械刨机的静电3-d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105693A1 (en) 2004-06-03
US7283763B2 (en) 2007-10-16
CN1322379C (zh) 2007-06-20
US7013097B2 (en) 2006-03-14
US20060083529A1 (en) 200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04840A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0346241C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89799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087848C (zh) 图象形成设备,用于控制该设备的控制方法和温度控制装置
CN153440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1949C (zh) 成像设备
CN1806209A (zh) 图象加热装置
CN1295571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CN1193273C (zh)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0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310101C (zh) 成像装置及加热定影装置
CN192472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777845A (zh)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盒和安装到处理盒上的存储装置
CN101038472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189800C (zh) 成像装置及定影装置
CN1495574A (zh) 加热定影装置
CN1540456A (zh) 加热装置、具有该加热装置的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CN1879451A (zh)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定影装置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CN1727201A (zh) 薄片材料识别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0351712C (zh)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1932656A (zh)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图像阅读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621966A (zh) 加热装置,其控制方法以及成像设备
CN1621965A (zh)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及定影装置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