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5122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25122A CN1725122A CN 200510084798 CN200510084798A CN1725122A CN 1725122 A CN1725122 A CN 1725122A CN 200510084798 CN200510084798 CN 200510084798 CN 200510084798 A CN200510084798 A CN 200510084798A CN 1725122 A CN1725122 A CN 17251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flux
- fixing device
- width
- record
- record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尤其涉及使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在将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媒体P上的定影装置20中,设有用于产生磁通量的磁通量发生手段24,受磁通量感应加热的加热部件22,23,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的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加热部件22,23上的磁通量低下的磁通量调整部件29,驱动磁通量调整部件29使得调整范围可变的可变手段。在对若干记录媒体P连续定影调色剂像T期间,该可变手段控制驱动磁通量调整部件29。提供即使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场合也能可靠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合机等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其中设置的定影装置,尤其涉及使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减少装置的上升时间,以节能为目的,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为人们所公知,例如参照特开2002-123106(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1”)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主要由支承辊(加热辊),定影辅助辊(定影辊),通过支承辊及定影辅助辊架设的定影带(耐热性带),通过定影带与支承辊对向的磁通量发生手段,通过定影带与定影辅助辊对向的加压辊等构成。所述磁通量发生手段由沿着宽度方向即与记录媒体运送方向直交的方向延伸的线圈部及与所述线圈部对向的芯体部(励磁线圈芯)等构成。
在与所述磁通量发生手段对向位置加热定影带,被加热的定影带加热被运送到定影辅助辊及加压辊位置的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更详细地说,高频交变电流流过线圈部,在线圈部周围形成磁场,在支承辊表面产生涡流。若在支承辊上产生涡流,则由于支承辊本身的电阻产生焦耳热。通过该焦耳热,加热卷装在支承辊上的定影带。
使用这种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能以少的能耗,短的上升时间,将定影带的表面温度即定影温度加热到所希望的温度,这为人们所公知。
另一方面,在特开平10-74009(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2”),特开2002-83676(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3”)号等公报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使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为了抑制定影辊(加热媒体)上非通纸区域的升温,设有磁通量遮蔽手段,用于遮蔽从内设在定影辊中的磁通量发生手段(感应线圈)产生的一部分磁通量。
更具体地说,该磁通量遮蔽手段根据定影辊通纸区域,使得其位置变化,使得遮蔽磁通量的范围可变。该技术的目的在于,在非通纸区域遮蔽达到定影辊的磁通量,抑制非通纸区域升温。
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当连续定影宽度方向尺寸短的记录媒体场合,不能可靠地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温度上升。
更具体地说,一般图像形成装置能对宽度方向尺寸不同的若干种记录媒体形成图像。在此,所谓宽度方向尺寸不同的记录媒体包括JIS尺寸标准的A列或B列各种定型尺寸记录媒体,也包括非定型尺寸记录媒体。即使是同一尺寸例如A4尺寸记录媒体,可以将长度方向作为运送方向,也可以将与所述长度方向直交方向作为运送方向,在本发明中,将上述场合也作为宽度方向尺寸不同的记录媒体。
将这种宽度方向尺寸不同的记录媒体在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场合,根据记录媒体宽度方向尺寸,定影带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化,会发生温度不匀。例如,宽度方向尺寸小的记录媒体进行定影场合,在与该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尺寸对应的定影带位置即通纸区域,热散发多,与其他位置即非通纸区域相比,定影温度低。当连续通过宽度方向尺寸小的记录媒体场合,这种现象尤其显著。
因此,若以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定影温度为基准控制定影带宽度方向全域定影温度,则尽管定影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定影温度能控制为所希望的温度,但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定影温度上升。这样,若在定影带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定影温度上升状态下,对宽度方向尺寸大的记录媒体进行定影,则在与温度上升位置对应的记录媒体上发生热粘附。当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定影温度超过定影带的耐热温度场合,定影带会发生热破损。
与此相反,若以定影带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定影温度为基准控制定影带宽度方向全域定影温度,则尽管定影带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定影温度能控制为所希望的温度,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定影温度下降。这样,若在定影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定影温度下降状态下,对记录媒体进行定影,则在与温度下降位置对应的记录媒体上会发生定影不良,或冷粘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2或专利文献3中,提出根据记录媒体尺寸,使得磁通量遮蔽手段位置变化,遮蔽非通纸区域的磁通量,期待即使连续通过宽度方向尺寸小的记录媒体场合,也能抑制非通纸区域温度上升。
但是,即使根据记录媒体尺寸,使得磁通量遮蔽手段位置变化,遮蔽非通纸区域的磁通量,但当连续通过宽度方向尺寸小的记录媒体场合,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的通纸区域的热量逐渐传热到非通纸区域,导致非通纸区域温度上升。即,随着通纸时间或加热时间增加,从被加热的通纸区域传热到没有准备加热的非通纸区域,导致非通纸区域温度上升。
另外,在上述技术中,当频繁变更记录媒体尺寸场合,存在磁通量屏蔽部件不能与所述尺寸变更相对应移动到正确位置的可能性。即,在以往技术中,不能正确把握移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的位置,因此,在反复移动磁通量屏蔽部件期间,磁通量屏蔽部件的位置控制可能产生误差。
这样,磁通量屏蔽部件的位置控制产生误差场合,不能遮蔽希望遮蔽区域的磁通量,引起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另外,遮蔽希望加热区域的磁通量,导致记录媒体宽度方向端部定影不良或冷粘附。
在特开2003-123961(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4”)号等公报中,涉及使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为了防止定影部件(定影辊)的非通纸部升温及端部温度低落,在定影部件内设置第1磁性体芯和第2磁性体芯。
更具体地说,将第1磁性体芯固定在宽度方向两端,第2磁性体芯可回转地支承在轴向中央。当通常尺寸记录媒体通过时,使得中央部的第2磁性体芯离开励磁线圈,当小尺寸记录媒体通过时,使得中央部的第2磁性体芯靠近励磁线圈,调整定影部件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
在特开2002-352948(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5”)号公报中,涉及使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为了防止定影部件(加热媒体)的非通纸部升温,在定影部件内设置磁通量遮蔽板,用于遮蔽向着定影部件的磁通量。
更具体地说,磁通量遮蔽板设有用于遮蔽感应线圈上半部分的圆弧曲面,回转自如。通过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使得磁通量遮蔽板回转,遮蔽非通纸部的磁通量,防止非通纸部升温。
如上所述,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当连续定影宽度方向尺寸短的记录媒体场合,不能有效抑制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温度上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4中,将内设在定影部件(定影辊)的磁性体芯分割为固定的第1磁性体芯以及回转的第2磁性体芯。根据记录媒体是通常尺寸还是小尺寸,使得第2磁性体芯位置变化。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4的技术与两种尺寸即通常尺寸及小尺寸的记录媒体相对应,不能与三种尺寸或三种尺寸以上的记录媒体相对应。即,当处于通常尺寸和小尺寸之间的中间尺寸记录媒体连续通纸场合,在定影部件的中间尺寸的非通纸区域发生温度上升。
为了能与三种尺寸或三种尺寸以上的记录媒体相对应,考虑增加独立回转的磁性体芯的数量。但是,这种场合,必须分别控制各磁性体芯移动,装置构成及控制复杂,成本上升。另外,分割的磁性体芯之间有间隙,与该位置对应的定影部件上的加热不充分。
对此,在上述专利文献5中,根据记录媒体尺寸,使得设有圆弧曲面的磁通量遮蔽板回转,遮蔽非通纸部的磁通量,即使对于三种尺寸或三种尺寸以上的记录媒体,也能分别抑制非通纸区域发生温度上升。即,即使是中间尺寸记录媒体,也能调整磁通量遮蔽板的回转角度,使得磁通量遮蔽区域最适化,以抑制非通纸区域发生温度上升。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5的技术中,为了将磁通量遮蔽板设置在定影部件内部,磁通量遮蔽板以及设在定影部件内部的芯体部及感应线圈大小受到限制。芯体部及感应线圈需要从定影部件的内周面至少离开磁通量遮蔽板板厚距离设置。因此,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定影部件的能量损耗。
对此,考虑在与定影部件对向的芯体部直接粘接用于遮蔽磁通量的磁通量屏蔽部件。但是,这种场合,粘接在上述芯体部上的磁通量屏蔽部件具有厚度,该厚度份使得芯体部不能靠近定影部件。另外,磁通量屏蔽部件相对芯体部的粘接精度差场合,不能充分得到抑制非通纸区域发生温度上升的效果。再有,由于环境温度为高温,磁通量屏蔽部件的粘接力低下,可能会发生从芯体部剥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场合也能可靠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得作用在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正确可变,能可靠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连续定影宽度短的记录媒体场合也能以比较简单结构有效抑制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可变;
其中,所述可变装置在对若干记录媒体连续进行调色剂像定影期间,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
(2)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
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可变;
第1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第2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由所述可变装置驱动的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的位置;
其中,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第1检测装置及第2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
(3)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的加热范围可变;
第1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其中,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加热范围比由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宽度方向范围小。
(4)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的加热范围可变;
其中,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为连续形成若干台阶部的阶梯状部件,用于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分段可变;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若干台阶部中的与可变调整范围对应的一个台阶移动到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5)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第1磁通量发生装置,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与加热部件对向;
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与所述第1磁通量发生装置对向,使得所述对向范围可变;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第1及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所产生的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使得所述对向范围可变,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的加热范围可变;
其中,可变装置使得所述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的所述对向范围可变,调整所述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上述(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按照本发明,在连续对若干记录媒体进行定影期间,使得作用于加热部件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可变。这样,能提供可靠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检测与加热部件对应的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范围,检测由可变装置驱动的磁通量调整部件的位置,根据双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调整部件。这样,作用在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正确地可变,能提供可靠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控制驱动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加热范围比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范围小,能达成考虑从加热范围向非加热范围的传热的温度分布均一化。这样,能提供可靠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磁通量调整部件不隔开间隙地连续形成若干台阶部,控制驱动该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调整范围可变,即使控制驱动发生误差场合,也能减少调整范围的可变误差。这样,能提供可靠抑制加热部件或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构成芯体部,使得与线圈部对向的对向范围可变,调整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这样,能提供即使连续定影宽度方向短的记录媒体场合也能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有效抑制定影部件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的定影装置截面图。
图3是图2的定影装置中设置的支承辊图。
图4是图2的定影装置的感应加热部附近放大图。
图5是在图2的定影装置中实行的控制流程图。
图6A-图6C是表示磁通量屏蔽部件动作时的位置关系的模式图。
图7表示在图5控制中使用的表。
图8表示图2定影装置的定影带上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曲线。
图9A和图9B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定影装置中实行的控制流程图。
图10A和图10B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定影装置中实行的控制流程图。
图11表示连续通纸时定影温度变化一例曲线。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定影装置中设置的支承辊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支承辊设置的磁通量屏蔽部件展开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支承辊设置的磁通量屏蔽部件展开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定影装置的截面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定影装置中设置的支承辊图。
图17是从图16的A方向看支承辊的图。
图18是在定影装置中实行的控制流程图。
图19A和图19B是表示磁通量屏蔽部件动作时的与中央芯体的位置关系模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定影装置中设置的支承辊侧面图。
图21A和图21B表示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和加热范围的位置关系模式图。
图22A和图22B加热范围可变时的定影温度分布示意图。
图23A和图23B表示设置在支承辊上的磁通量屏蔽部件的展开图。
图24表示隔开间隙设置在支承辊上的磁通量屏蔽部件的展开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2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的定影装置截面图。
图26是设置在定影装置中的加热辊内部结构图。
图27是内设在图26的加热辊中的内部芯体斜视图。
图28A-28C是使得内设在图26的加热辊中的内部芯体回转时的状态截面图。
图29是定影装置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以下各图中,同一或相当部分标以同一符号,重复说明省略。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8,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
在图1中,说明图像形成装置整体构成及动作。
在图1中,符号1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打印机的装置本体;符号3表示曝光部,将基于图像信息的曝光光束L照射在感光体鼓18上;符号4表示作为成像部的处理卡盒,能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装卸自如;符号7表示转印部,将形成在感光体鼓18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媒体P上;符号10表示载置输出图像的排纸台;符号11,12表示用于收纳转印纸等记录媒体P的供纸部;符号13表示将记录媒体P送向转印部7的定位辊;符号15表示手工供纸部;符号20表示对记录媒体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
参照图1,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通常的图像形成时动作。从曝光部(写入部)3向处理卡盒4的感光体鼓18发出根据图像信息的激光等曝光光束L。感光体鼓18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经所设定的成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在感光体鼓18上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像。
此后,形成在感光体鼓18上的调色剂像在转印部7转印在由定位辊13运送来的记录媒体P上。
另一方面,运送到转印部7的记录媒体P动作如下。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若干供纸部11,12,15之中,自动或手工选择一个供纸部,例如选择最上层的供纸部11。在若干供纸部11,12中,分别收纳尺寸不同的记录媒体P,或者运送方向不同的但同一尺寸的记录媒体P。
收纳在供纸部11中的记录媒体P的最上面的一张朝着运送通道K的位置被运送。此后,记录媒体P通过运送通道K到达定位辊13位置。接着,该记录媒体P以所设定的时间送向转印部7,以便使得与形成在感光体鼓18上的调色剂像位置一致。
记录媒体P通过转印部7位置后,经运送通道到达定影装置20。送入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由于来自定影带的热以及来自加压辊的压力,调色剂像得到定影。从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送出后,作为输出图像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排出,载置在排纸台10上。
经过上述各工序,结束图像形成处理。
下面参照图2说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中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及动作。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主要由定影辅助辊21,定影带22,支承辊(加热辊)23,感应加热部24,加压辊30,热电元件37,热敏电阻38,油涂布辊34,导向板35,分离板36等构成。
在此,定影辅助辊21是在其表面形成硅酮橡胶等弹性层,通过驱动部(没有图示)驱动定影辅助辊21朝着图2逆时钟方向回转。
支承辊23是由SUS304等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圆筒体,朝着图2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在支承辊23内部,回转自如地设置内部芯体28和磁通量屏蔽部件29,内部芯体28由铁素体等强磁性体构成,所述磁通量屏蔽部件29遮覆所述内部芯体28的外周的局部。内部芯体28通过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与线圈部25对向。驱动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回转,与驱动支承辊23回转的途径不同。内设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支承辊的构成及动作在后文作详细说明。
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2张架支承在支承辊23及定影辅助辊21上。定影带22是在基材上形成加热层,弹性层,脱模层的多层结构的环形带。
定影带22的基材可以由耐热树脂材料构成,例如聚酰亚胺,PEEK,PES,PPS,氟树脂等。作为加热层,可以使用镍,不锈钢,铁,铜,钴,铬,铝,金,铂,银,锡,钯,由上述复数金属构成的合金等。作为弹性层可以使用硅酮橡胶,氟硅橡胶等。作为脱模层可以使用PTFE,FEP等氟树脂,或这些树脂的混合物等。
在本实施例1中,将定影带22的基材和加热层设为混合层。具体地说,在由聚酰亚胺构成的基材中间隔三层由银构成的加热层形成。接着,在该混合层上顺序形成弹性层,脱模层。
作为磁通量发生手段的感应加热部24由线圈部25,芯体部26,线圈导向部27等构成。
在此,定影带22卷装在支承辊23上,用细线形成辫织线,缠卷遮覆所述定影带22的外周面,形成沿着宽度方向(图2所示为与纸面垂直方向)延伸的线圈部25。线圈导向部27由耐热性强的树脂材料等构成,保持所述线圈部25,同时起着作为感应加热部24框架的功能。芯体部26由相对导磁率为2500左右的铁素体等强磁性体构成,包括中央芯体26a及侧芯体26b。芯体部26设置为与所述线圈部25对向。中央芯体26a位于线圈部25的周向大致中央位置,为在线圈部25周围形成的磁通量密度最大的位置。线圈部25与高频电源部(没有图示)连接,从高频电源部施加10k~1MHz的交变电流。
加压辊30是在铝,铜,不锈钢等构成的圆筒部件上形成氟橡胶,硅酮橡胶等弹性层。加压辊30的弹性层厚为1~5mm,硬度为20~50度。加压辊30通过定影带22与定影辅助辊21相接。记录媒体P被运送到定影带22和加压辊30的相接部即定影夹持部。
在定影带22和加压辊30的相接部的入口侧,配置用于对记录媒体P运送进行导向的导向板35。
在定影带22和加压辊30的相接部的出口侧,配置分离板36,对记录媒体P运送进行导向,同时促进记录媒体P相对定影带22的分离。
油涂布辊34与定影带22的外周面局部相接。油涂布辊34向定影辊22供给硅油等。这样,能进一步确保定影带22上的调色剂脱模性。清洁辊33与所述油涂布辊34相接,用于除去其表面上的污脏。
在与定影带22的外周面对向的位置,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后述不成为调整范围的位置),设置作为非接触型温度检测手段的热电元件37。在与定影带22的外周面相接的位置,宽度方向的端部(后述成为调整范围的位置),设置作为温度检测手段的热敏电阻38。
通过所述热电元件37及热敏电阻38,检测定影带22上的表面温度(定影温度),调整设有倒相电路的感应加热部24的输出。这样,将定影带22上的定影温度保持一定。另外,根据所述热电元件37及热敏电阻38所检测到的温度,调整作用在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磁通量。
这种构成的定影装置20通常实行如下动作。
通过定影辅助辊21的回转驱动,定影带22按图2所示箭头方向回转,支承辊23朝逆时钟方向回转,加压辊30按箭头方向回转。定影带22在与感应加热部24对向位置被加热。更具体地说,高频交变电流流过线圈部25,在芯体部26和内部芯体28之间,磁力线形成双向交替切换。这时,在支承辊23表面和定影带22的加热层产生涡流,支承辊23及加热层的电阻产生焦耳热。这样,定影带22由于受到来自发热的支承辊23的热量,以及自身加热层的发热,而被加热。即,支承辊23起着作为加热部件的功能,定影带22起着作为加热部件的功能,同时还起着被加热部件的功能。
此后,通过感应加热部24得到加热的定影带22表面,通过热敏电阻38位置后,到达与加压辊30的相接部。然后,加热熔融记录媒体P上的调色剂像T。
更具体地说,经上述成像处理,载置调色剂像T的记录媒体P受导向板35导向被送入定影带22和加压辊30之间,沿着箭头Y所示运送方向移动。接着,通过来自定影带22的热以及来自加压辊30的压力,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媒体P上,接着,记录媒体P从定影带22和加压辊30之间送出。
通过加压辊30位置的定影带22表面顺次通过油涂布辊34,热电元件37位置后,再次到达与感应加热部24对向位置。
上述一连串动作连续反复,完成图像形成处理中的定影工序。
参照图3详细说明支承辊23的构成及动作。
图3是从感应加热部24侧看设置在图2所示定影装置20中的支承辊宽度方向的正面图。
如图3所示,在支承辊23的圆筒体内,回转自如地设置有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
在由强磁性体构成的圆柱状内部芯体28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一体地设置由铜等反磁性体构成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磁通量屏蔽部件29形成有倾斜部29a,使得屏蔽内部芯体28外周面的范围从端面侧渐减或渐增。这样,通过使得内部芯体28和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一起回转,能使得与感应加热部24的线圈部25对向的内部芯体28的宽度方向的屏蔽范围(调整范围)可变。
更具体地说,参照图4,在感应加热部24的中央芯体26a(磁通量密度最大位置)和内部芯体28之间设有磁通量屏蔽部件29场合,能减弱当没有设置磁通量屏蔽部件29时形成的正规磁通量(图4中用虚线B表示)。这样,在配置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支承辊23位置,随着所作用的磁通量低下,加热效率低下。
在此,通过使得与线圈部25对向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姿势变化,能使得磁通量低下的宽度方向范围(调整范围)可变。具体地说,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和内部芯体28一起驱动回转(驱动控制),能使得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在图3所示L1~L2范围可变。即,能使得调整范围(屏蔽范围)长度在0~(L1-L2)变化。这样,磁通量屏蔽部件29对于宽度方向的调整范围具有作为磁通量调整部件的功能,能使得作用在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上的磁通量低下。
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回转驱动(驱动控制)通过作为可变手段的步进马达(没有图示)进行,所述步进马达与内部芯体28的轴部连接。该步进马达与驱动定影辅助辊21,定影带22,支承辊23等的驱动马达不同,成为另一个驱动系统。
具体地说,使得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沿着周向回转所设定角度,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最大范围与中央芯体26a对向。这时,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成为最大,该调整范围外(中央的宽度L2的区域)成为定影带22的主要加热范围。该状态适合定影宽度方向尺寸为L2的记录媒体P。
与此相反,使得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沿着周向进一步回转所设定角度,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不与中央芯体26a对向。这时,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成为零,全部范围(宽度L1的区域)成为定影带22的主要加热范围。
这种构成的定影装置20对若干记录媒体P上的调色剂像T连续定影场合(连续通纸,连续定影时),在所述通纸中,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调整范围可变。
以下,根据图5的流程图,适当参照图6~图8,详细说明连续通纸时的控制。
图6表示磁通量屏蔽部件29被控制驱动时,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中央芯体26a,记录媒体P,调整范围N,加热范围M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关系模式图。
若控制开始,装置本体1的电源接通(步骤S1,S2),则检测作为磁通量调整部件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原位置(步骤S3)。即,控制驱动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姿势)与初始位置(原位置)一致。具体地说,参照图6A,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原位置是开放内部芯体的全部宽度的位置,这时调整范围N为零,全部宽度成为加热范围M。
此后,接通定影装置20的倒相电源(高频电源部)的开关,通过感应加热部开始加热(步骤S4)。接着,在步骤S5,重新加载(re-load)后,在步骤S6,判断是否有打印要求,即用户的打印指令。
结果,当判断为没有打印要求场合(步骤S6的“否”),进入步骤S7,成为待机状态。当判断为有打印要求场合(步骤S6的“是”),进入步骤S8,通过检测手段检测与该打印要求一致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即,通过检测手段检测连续通纸(连续定影)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或者尺寸及运送方向。在此,通过检测手段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用于特定与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通纸区域)。即,在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中,特定可能过升温的非通纸区域。检测手段根据分别设置在供纸部11,12,15中的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参照图1)或用户操作要求的输入信息等检测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
此后,根据所述检测手段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尺寸,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步骤S9)。这时,通过磁通量屏蔽部件29可变的调整范围N被控制为:相对所述检测手段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范围的外侧范围(非通纸范围)短。即,如图6B所示,设定调整范围,从通纸记录媒体P的端部短所设定长度X2,加热范围M设定为比较长。
这是由于刚开始加热后,支承辊23及定影带22的非通纸区域不升温,若使得非通纸区域全部磁通量低下,会引起通纸区域边界附近的温度过低。
此后,开始连续通纸(步骤S10)。这时,通过计数手段对连续通纸的加热时间即高频电源部向感应加热部供给电力的累计时间,以及累计通纸张数进行计数。
接着,当通过计数手段得到的计数值即加热时间或通纸时间达到所设定值时,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开始时设定的调整范围N变长(加热范围M变短)(步骤S11)。
具体地说,加热开始时,设定在图6B位置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随着计数值增加,控制驱动使得调整范围N连续或分阶段地变长。并且,以所设定计数值为界,调整范围N比非通纸区域长,加热范围M比通纸区域短。在图6C中,调整范围N比非通纸区域长X3。
参照图7,计数值和调整范围N的关系,预先作为表存储在控制部。即,随着通纸张数及加热时间增加,控制驱动使得调整范围N连续或分阶段地变长。随着开始连续通纸,加热时间或通纸张数增加,加热范围M的热逐渐传递到没有得到积极加热的调整范围N。即,当连续通纸时固定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场合,在调整范围N,靠近加热范围M的位置产生过升温。在实施例1中,根据加热时间或通纸张数,控制使得调整范围N逐渐变长,能抑制从加热范围M传热引起的非通纸区域的过升温。
此后,若连续通纸结束(步骤S12),再次检测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原位置(步骤S13)。接着,断开倒相电源(高频率电源部)的开关,停止感应加热部24的加热(步骤S14)。这样,结束一连串的控制流程(步骤S15)。
图8表示本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带22上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曲线。
在图8中,横轴表示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位置,纵轴表示定影带22表面温度(定影温度)。在此,横轴宽度方向位置的“0”表示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实线R1表示宽度方向尺寸为L1的记录媒体P连续通纸场合的温度分布,实线R2表示宽度方向尺寸为L2的记录媒体P连续通纸场合的温度分布。
通过磁通量屏蔽部件29对调整范围N实行经时微调整,连续通纸时,即使经时也能维持定影带22的温度分布,如图8所示。这样,在超过记录媒体P的通纸宽度的范围,不会产生定影带22的温度上升,能抑制定影带22的热破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中,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P期间即连续通纸中,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可变。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例1中,使用设有加热层的定影带22以及支承辊23作为加热部件。但是,也可以仅使用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中某一方作为加热部件。这种场合,也通过从加热开始时到通纸结束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调整范围N最优化,能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1中,也可以在加压辊30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也可以使得热敏电阻或油涂布辊与加压辊30外周面相接。在本实施例1中,对单色图像形成装置1能适用本发明,对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也能适用本发明。这些场合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2
参照图9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
图9表示实施例2的定影装置20实行的控制流程图。在本实施例2中,根据作为温度检测手段的热电元件37检测得到的温度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与实施例1中,根据计数手段的计数值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不同。
在图9的流程中,步骤S1~S10的控制流程与上述实施例1的图5相同。
在步骤S10中,开始连续通纸后,进入步骤S21,通过热电元件37检测连续通纸中定影带22上的温度。在此,热电元件37与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对向。在此后的控制中即使调整范围N变化,该位置是没有包含在调整范围N中的位置。这样,能检测调整范围N外的定影带22的温度变化。
此后,判断热电元件37的检测温度T是否为所定值D以下(步骤S22),结果,若判断热电元件37的检测温度T为所定值D以下(步骤S22的“是”),则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比在步骤S9调整的调整范围N短(步骤S23)。这样,加热范围M的热被传递到调整范围N侧,抑制非通纸区域的过升温,抑制通纸区域两端的温度低下。
此后,判断打印要求的通纸张数是否达到(步骤S26),结果,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没有结束(步骤S26的“否”),则返回步骤S21,反复步骤S21以后的流程。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已经达到(步骤S26的“是”),则进入步骤S12,实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S12以后的流程,结束本控制流程(步骤S15)。
在步骤S22中,若判断检测温度T不是所定值D以下(步骤S22的“否”),则进入步骤S24,判断检测温度是否为所定值E以上,所定值E比所定值D大。结果,若判断检测到的温度为所定值E以上(步骤S24的“是”),则进入步骤S25,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比在步骤S9调整的调整范围N长。这样,加热范围M的热被传递到调整范围N侧的比例变小,抑制非通纸区域的过升温。此后,进入步骤S26,判断打印要求的通纸张数是否达到。在步骤S24中,若判断检测到的温度不是所定值E以上(步骤S24的“否”),则直接进入步骤S26。
在步骤S26,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没有结束(步骤S26的“否”),则返回步骤S21,反复步骤S21以后的流程。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已经达到(步骤S26的“是”),则进入步骤S12,实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S12以后的流程,结束本控制流程(步骤S1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2中,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P期间即连续通纸中,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根据定影带22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变化可变。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例2中,直接检测作为加热部件的定影带22的温度,根据该检测结果使得调整范围可变,但是,也可以直接检测作为加热部件的支承辊23的温度,根据该检测结果使得调整范围可变。
再有,定影带22仅仅作为被加热部件场合(没有设置加热层),也可以检测定影带22的温度,根据该检测结果使得调整范围可变。这种场合,成为间接检测加热部件温度。
实施例3
参照图10及图11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
图10表示实施例3的定影装置20实行的控制流程图。在本实施例3中,根据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变化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与实施例2中,根据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变化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不同。
在图10的流程中,步骤S1~S10的控制流程与上述实施例2的图9相同。
在步骤S10中,开始连续通纸后,进入步骤S31,通过热敏电阻38检测连续通纸中定影带22上的温度。在此,热敏电阻38与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端部相接。在此后的控制中即使调整范围N变化,该位置通常包含在调整范围N中。这样,能检测通常处于调整范围N内的定影带22的温度变化。
此后,判断热敏电阻38的检测温度是否为所定值F以上(步骤S32),结果,若判断检测温度T为所定值F以上(步骤S32的“是”),则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比在步骤S9调整的调整范围N长(步骤S33)。这样,加热范围M的热被传递到调整范围N侧的比例小,抑制非通纸区域的过升温。
此后,判断打印要求的通纸张数是否达到(步骤S26),结果,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没有结束(步骤S26的“否”),则返回步骤S31,反复步骤S31以后的流程。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已经达到(步骤S26的“是”),则进入步骤S12,实行与上述实施例2相同的步骤S12以后的流程,结束本控制流程(步骤S15)。
在步骤S32中,若判断检测温度不是所定值F以上(步骤S32的“否”),则进入步骤S34,判断检测温度T是否为所定值G以下,所定值F比所定值G大。结果,若判断检测到的温度为所定值G以下(步骤S34的“是”),则进入步骤S35,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比在步骤S9调整的调整范围N短。这样,加热范围M的热被传递到调整范围N侧的比例大,一边抑制非通纸区域的过升温,一边抑制通纸区域两端的温度低下。
此后,进入步骤S26,判断打印要求的通纸张数是否达到。在步骤S34中,若判断检测到的温度不是所定值G以下(步骤S34的“否”),则直接进入步骤S26。
在步骤S26,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没有结束(步骤S26的“否”),则返回步骤S31,反复步骤S31以后的流程。若判断所要求的通纸张数已经达到(步骤S26的“是”),则进入步骤S12,实行与上述实施例2相同的步骤S12以后的流程,结束本控制流程(步骤S15)。
图11表示没有设置磁通量屏蔽部件29场合的连续通纸张数(横轴)和定影温度(纵轴)之间关系一例的曲线。在图11中,实线S1表示通纸区域(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定影温度的经时变化,实线S2表示非通纸区域(宽度方向端部)的定影温度的经时变化。
在图11中,在通纸区域,开始加热时,定影温度低,此后,定影温度稳定。而在非通纸区域,开始加热时,定影温度低,此后也定影温度不稳定。
当这种倾向变大场合,本实施例3的控制成为特别有效的控制。即,根据定影温度不稳定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变化,使得调整范围N可变,能稳定宽度方向两端的定影温度,抑制过升温。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3中,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P期间,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根据定影带22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变化可变。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4
参照图12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4。
图12表示实施例4的定影装置的支承辊23,其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图3相当。实施例4的支承辊23的设在内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129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
如图12所示,在支承辊23的内部,设置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129。本实施例4的磁通量屏蔽部件129与实施例1不同,由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若干铜材构成。该磁通量屏蔽部件129粘接在内部芯体28的外周面。该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铜材使得用于屏蔽内部芯体28的外周面的范围从端面侧分阶段地渐减或渐增。这样,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通过使得内部芯体28和磁通量屏蔽部件129一起回转,能使得与感应加热部24的线圈部25对向的内部芯体28的宽度方向的屏蔽范围(调整范围)可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4中,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P期间,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可变。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5
参照图13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5。
图13表示实施例5的定影装置的支承辊23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29的展开图,本实施例5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29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5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中,图3的斜面部29a形成阶梯状部229a,用于使得调整范围N可变。该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使得用于屏蔽内部芯体28外周面的范围从端面侧分阶段地渐减或渐增。
并且,本实施例5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根据加热时间或定影带22的温度等,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对使得磁通量低下的宽度方向的调整范围N进行微调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5中,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P期间,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可变。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6
参照图14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6。
图14表示实施例6的定影装置的支承辊23的磁通量屏蔽部件329的展开图,本实施例6的磁通量屏蔽部件329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6的磁通量屏蔽部件329是将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若干铜材粘接在支承辊23上,形成斜面状倾斜部329a,用于使得调整范围N可变。该磁通量屏蔽部件329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使得用于遮蔽内部芯体28外周面的范围从端面侧分阶段地渐减或渐增。
并且,本实施例6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根据加热时间或定影带22的温度等,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对使得磁通量低下的宽度方向的调整范围N进行微调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6中,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P期间,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可变。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7
参照图15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7。
图15表示实施例7的定影装置420的截面图。本实施例7的定影装置使用定影辊423作为加热部件及定影部件,这与使用支承辊及定影带作为加热部件,使用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实施例1不同。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7的定影装置420主要由定影辊423(定影部件),加压辊30,感应加热部24等构成。
定影辊423由发热层431a,硅酮橡胶等形成的弹性层,氟化合物等形成的脱模层等构成。定影辊423内部成为中空结构,回转自如地设置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
感应加热部24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由线圈部25,芯体部26,线圈导向部27等构成。并且,向该线圈部25供给10k~1MHz的交变电流,在芯体部26和内部芯体28之间形成磁力线,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定影辊423。这样,被加热的定影辊423加热熔融沿着箭头Y方向运送来的记录媒体P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并且,本实施例7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根据加热时间或定影带22的温度等,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对使得磁通量低下的宽度方向的调整范围N进行微调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7中,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连续定影若干记录媒体P期间,使得对定影辊423作用的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可变。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辊4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8
参照图2,图4,图16~图19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8。
本实施例8的定影装置构成参照图2所示定影装置。
参照图16,说明支承辊23的构成及动作。图16是从感应加热部24侧看设置在图2所示定影装置20中的支承辊23沿宽度方向的图,表示支承辊23内部。
如图16所示,在支承辊23的圆筒体内,回转自如地设置有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
在由强磁性体构成的圆柱状内部芯体28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一体地设置由铜等反磁性体构成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磁通量屏蔽部件29形成有倾斜部29a,使得屏蔽内部芯体28外周面的范围从端面侧连续增加或连续减少。这样,通过使得内部芯体28和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一起回转,能使得与感应加热部24的线圈部25对向的内部芯体28的宽度方向的屏蔽范围(调整范围)可变。
更具体地说,参照图4,当感应加热部24的中央芯体26a(本实施例构成中磁通量密度最高的位置)和内部芯体28之间设有磁通量屏蔽部件29场合,能减弱当没有设置磁通量屏蔽部件29时形成的正规磁通量(图4中用虚线B表示)。这样,在配置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支承辊23位置,随着所作用的磁通量低下,加热效率低下。
在此,通过使得与线圈部25对向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姿势变化,能使得磁通量低下的宽度方向范围(调整范围)可变。具体地说,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和内部芯体28一起驱动回转(驱动控制),能使得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在图16所示L1~L2范围可变。即,能使得调整范围(屏蔽范围)长度在0~(L1-L2)变化。这样,磁通量屏蔽部件29对于宽度方向的调整范围具有作为磁通量调整部件的功能,能使得作用在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上的磁通量低下。
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回转驱动(驱动控制)通过作为可变手段的步进马达(没有图示)进行,所述步进马达与内部芯体28的轴部连接。该步进马达与驱动定影辅助辊21,定影带22,支承辊23等的驱动马达不同,成为另一个驱动系统。
具体地说,使得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沿着周向回转所设定角度,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最大范围与中央芯体26a对向。这时,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成为最大,该调整范围外(中央的宽度L2的区域)成为定影带22的主要加热范围。该状态适合定影宽度方向尺寸为L2的记录媒体P。
与此相反,使得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沿着周向进一步回转所设定角度,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不与中央芯体26a对向。这时,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成为零,全部范围(宽度L1的区域)成为定影带22的主要加热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部芯体28的轴部28a上,固定设置被检测板41,作为被检测部。随着内部芯体28被驱动回转,被检测板41与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一起回转。如图17所示,被检测板41呈半圆板状,能与设置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对应。即,根据被检测板41沿回转方向的姿势(位置),也能把握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沿回转方向的姿势(位置)。
另一方面,在被检测板41附近,设置透射型光传感器42作为第2检测手段,该透射型光传感器42设有发光/受光元件43,在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之间检测有无被检测板41,所述发光元件可由例如激光二极管等构成,受光元件可由例如光二极管构成。具体地说,内部芯体28沿图17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当从透射型光传感器42没有检测到被检测板41状态到检测到被检测板41状态场合,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姿势为图17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图17那样的状态作为原位置即基准位置,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移动到原位置后,根据记录媒体P的尺寸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调整范围(屏蔽范围)可变。
以下,根据图18的流程图,适当参照图19,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
图19表示磁通量屏蔽部件29被控制驱动时,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中央芯体26a,记录媒体P,调整范围N,加热范围M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关系模式图。
装置本体1的电源接通,开始检测作为磁通量调整部件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步骤S41)。在步骤S42,开始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即,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与内部芯体28及被检测板41一起,开始回转。
接着,在步骤S43,检测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原位置,即,检测如上述图17所说明的光传感器42检测到被检测板41的位置,实行驱动控制,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姿势)与原位置一致。
更具体地说,参照图19A,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原位置是开放内部芯体28全部宽度的位置,从中央芯体26a位置沿着周向离开所设定距离Y的位置。这时,支承辊23的调整范围N为零,支承辊23的全部宽度成为加热范围M。
此后,停止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步骤S44),确认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原位置(步骤S45)。接着,接通定影装置20的倒相电源(高频电源部)的开关,通过感应加热部开始加热(步骤S46)。
此后,通过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参照图1)检测根据用户打印指令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步骤S47)。在本实施例中,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是光传感器,用于检测设置在供纸部11,12,15中的供纸挡板的位置,所述供纸挡板是用于固定记录媒体的部件,能根据记录媒体P的尺寸移动。检测到所述供纸挡板的位置后,与用户通过操作指令输入的信息对照,所述尺寸检测传感器起着作为用于检测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的第1检测手段功能。即,通过第1检测手段检测通纸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或尺寸及运送方向)。所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用于特定与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通纸区域)。即,特定在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中有可能过升温的非通纸区域。
接着,根据所述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决定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控制位置(步骤S48),将该决定的控制位置作为初始位置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步骤S49)。
更具体地说,所述尺寸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为B5纵(以下简记为“B5T”)尺寸场合,磁通量屏蔽部件29从图19A的原位置被驱动回转移动到图19B的位置。这样,通过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N与记录媒体P范围(B5T)的外侧范围(非通纸区域)大致相等。支承辊23的加热范围M与记录媒体P的范围(B5T的通纸区域)大致相等。
此后,每当实行一连串的通纸工序(定影工序),反复步骤S47-S49流程。
通过磁通量屏蔽部件29可变的调整范围N并不完全与记录媒体P的范围一致,较好的是,根据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可由热电元件37或热敏电阻38检测)进行微调整。
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例8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带22上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曲线。
将磁通量屏蔽部件29暂时定位在原位置后,根据记录媒体P的尺寸实行驱动控制,提高调整范围N的可变精度,如图8所示,能维持定影带22的温度分布。这样,在超过记录媒体P的通纸宽度的范围,不会产生定影带22的温度上升,能抑制定影带22的热破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8中,检测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检测由可变手段驱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根据两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样,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N正确地可变,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例8中,使用设有加热层的定影带22以及支承辊23作为加热部件。但是,也可以仅使用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中某一方作为加热部件。这种场合,检测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同时用光传感器42检测磁通量屏蔽部件29(被检测板41)的位置,根据两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8中,使用透射型光传感器作为第2检测手段,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传感器例如反射型光传感器作为第2检测手段,当使用反射型光传感器场合,从发光元件发出光,受光元件接收该发光元件发出光的反射光,用于识别光路上有无被检测板41。这种场合,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9
参照图20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9。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定影装置20的支承辊23的侧面图,该图与上述实施例8的图17相当,在本实施例9中,被检测板41a的形状以及光传感器42a的构成与上述实施例8不同。
如图20所示,在内部芯体28的轴部28a上固定设置被检测板41a,作为被检测部。随着内部芯体28被驱动回转,被检测板41a与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一起回转。被检测板41a由半径不同的若干扇形板41b,41c,41d邻接形成,分别与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调整范围N对应。例如,被检测板的最小径位置41b与A3纵尺寸的调整范围N对应,被检测板的中径位置41c与A4纵尺寸的调整范围N对应,被检测板的最大径位置41d与A5纵尺寸的调整范围N对应。
另一方面,在被检测板41a附近,设置透射型光传感器42a作为第2检测手段,在该透射型光传感器42a,设置三对发光/受光元件43a,43b,43c,用于检测有无被检测板41a。仅仅第1发光/受光元件43a检测到被检测板场合,调整范围N成为与A3纵尺寸对应的位置,第1发光/受光元件43a及第2发光/受光元件43b检测到被检测板场合,调整范围N成为与A4纵尺寸对应的位置,全部发光/受光元件43a,43b,43c检测到被检测板场合,调整范围N成为与A5纵尺寸对应的位置。这样,作为第2检测手段的光传感器42a直接检测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姿势。
在本实施例中,用作为第1检测手段的尺寸检测传感器检测记录媒体P尺寸后,用光传感器42a检测与该记录媒体P尺寸对应的调整范围(被检测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9中,检测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检测由可变手段驱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根据两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样,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N正确地可变,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0
在本实施例10中,设在上述图16中的支承辊23内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形状形成为如图12所示结构,具体说明省略。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例10也能与上述实施例8,9一样,检测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检测由可变手段驱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根据两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样,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N正确地可变,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1
在本实施例11中,设在上述图16中的支承辊23内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形状形成为如图13所示结构,具体说明省略。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例11也能与上述实施例8,9一样,检测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检测由可变手段驱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根据两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样,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N正确地可变,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2
在本实施例12中,设在上述图16中的支承辊23内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形状形成为如图14所示结构,具体说明省略。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例12也能与上述实施例8,9一样,检测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检测由可变手段驱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根据两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样,使得对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作用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N正确地可变,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3
在本实施例13中,定影装置结构形成为如上述图15所示结构,在支承内部芯体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轴部上,设置被检测板,在与被检测板对向的位置,设置光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被检测板的位置,具体说明省略。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例13也能与上述实施例8,9一样,检测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检测由可变手段驱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位置,根据两方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这样,使得对定影辊31作用的磁通量的调整范围N正确地可变,能可靠地抑制定影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4
参照图21,图22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4。
图21表示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时,磁通量屏蔽部件29,中央芯体26a,记录媒体P宽度方向范围L(通纸宽度),调整范围N,加热范围M的位置关系模式图,其中,图21A表示B5纵(B5T)尺寸的记录媒体P通纸场合的位置关系,图21B表示A4纵(A4T)尺寸的记录媒体P通纸场合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L和加热范围M不一致,加热范围M比所述宽度方向范围L小,包含在该宽度方向范围L内。
如图21A所示,根据用户输入的打印指令,选择设置在供纸部的B5纵尺寸的记录媒体P,通过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参照图1)检测根据该信息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所述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是用于检测设置在供纸部的供纸挡板位置的光传感器,对照用户打印指令的输入信息,起着作为用于检测记录媒体P宽度方向尺寸的检测手段的功能。这样,通过检测手段检测通纸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或尺寸及运送方向)。所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用于特定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L2(通纸区域)。即,特定在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可能过升温的非通纸区域。
此后,根据检测手段检测到的宽度方向范围L2,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即,磁通量屏蔽部件29和内部芯体28一起开始回转。
具体地说,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与中央芯体26a对向的调整范围(屏蔽范围)成为N2,加热范围成为M2。在此,加热范围M2比检测手段检测到的宽度方向范围L2小,为包含在该宽度方向范围L2内的范围。即,在加热范围M2的两端设有所定距离的余量,加热范围M2加上所述余量范围,成为宽度方向范围L2。
此后,在图21A状态下,接通定影装置20的倒相电源(高频电源部)的开关,通过感应加热部24开始加热。开始加热的时间并不局限于该时间,也可以在开始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前实行。
参照图21B,说明A4纵(A4T)尺寸的记录媒体P通纸场合的位置关系。
通过检测手段检测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L1。根据该检测到的宽度方向范围L1,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
具体地说,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与中央芯体26a对向的调整范围成为N1,加热范围成为M1。在此,加热范围M1比检测手段检测到的宽度方向范围L1小,为包含在该宽度方向范围L1内的范围。即,在加热范围M1的两端设有所定距离的余量,加热范围M1加上所述余量范围,成为宽度方向范围L1。
此后,在图21B状态下,接通定影装置20的倒相电源的开关,通过感应加热部24开始加热。
如上所述,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因此,能达成考虑从加热范围M向非加热范围(调整范围N)传热的温度分布均一化。
即,使得加热范围M与宽度方向范围L(通纸宽度)一致场合,如图22B所示,在定影带22上的宽度方向端部,由于超过宽度方向范围L,向调整范围N传热,产生非通纸区域的定影温度过升温。图22中的“磁通量”表示宽度方向磁通量的大小,其与加热范围M相对应。磁通量稳定的范围成为加热范围M。图中箭头表示从加热范围的传热方向。
另一方面,加热范围M比宽度方向范围L(通纸宽度)小的场合(本实施例的构成),如图22A所示,在定影带22上的宽度方向端部,不超过宽度方向范围L,在宽度方向范围L内,向调整范围N传热,能抑制非通纸区域的定影温度过升温。
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例定影装置的定影带22上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
在图8中,横轴表示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位置,纵轴表示定影带22表面温度(定影温度)。在此,横轴宽度方向位置的“0”表示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实线R1表示宽度方向尺寸为L1的记录媒体P连续通纸场合的温度分布,实线R2表示宽度方向尺寸为L2的记录媒体P连续通纸场合的温度分布。
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能如图8所示维持定影带22的温度分布。这样,在超过记录媒体P的通纸宽度的范围,不会产生定影带22的温度上升,能抑制定影带22的热破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4中,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因此,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例14中,使用设有加热层的定影带22以及支承辊23作为加热部件。但是,也可以仅使用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中某一方作为加热部件。这种场合,也可以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能得到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14中,也可以在加压辊30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也可以使得热敏电阻或油涂布辊与加压辊30外周面相接。在本实施例14中,对单色图像形成装置1能适用本发明,对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也能适用本发明。这些场合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15
在本实施例15中,设在上述图3中的支承辊23内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形状形成为如图12所示结构,具体说明省略。
根据这种结构,实行上述实施例14的控制,也能与上述实施例14一样,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能达成考虑从加热范围M向非加热范围(调整范围N)传热的温度分布均一化。
实施例16
在本实施例16中,设在上述图3中的支承辊23内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形状形成为如图13所示结构,具体说明省略。
根据这种结构,实行上述实施例14的控制,本实施例16也能与上述实施例14一样,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6中,能达成考虑从加热范围M向非加热范围(调整范围N)传热的温度分布均一化。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7
在本实施例17中,设在上述图3中的支承辊23内部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的形状形成为如图14所示结构,具体说明省略。
根据这种结构,实行上述实施例14的控制,本实施例17也能与上述实施例14一样,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7中,能达成考虑从加热范围M向非加热范围(调整范围N)传热的温度分布均一化。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8
在本实施例18中,定影装置结构形成为如上述图15所示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实行上述实施例14的控制,本实施例18也能与上述实施例14一样,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9,使得加热范围M比记录媒体宽度方向范围L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8中,能达成考虑从加热范围M向非加热范围(调整范围N)传热的温度分布均一化。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19
参照图23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9。
图23表示定影装置的支承辊23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29的展开图,本实施例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形成七阶梯可变的台阶部229a,用于使得调整范围N可变。也就是说,调整范围(屏蔽范围)在0~(L1-L2)范围即0~(Mmax-Mmin)范围成为七阶梯可变。
该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使得用于屏蔽内部芯体28外周面的范围从端面侧分阶梯地渐减或渐增。
并且,根据加热时间或定影带22的温度等,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对使得磁通量低下的宽度方向的调整范围N进行微调整。
具体地说,参照图23,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上,设有七个台阶部229a,分别与A3,B4,A4,B5,A5,B6,A6尺寸记录媒体P的调整范围相对应。图23是表示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与芯体部26的中央芯体26a对向状态模式图,其中,图23A表示A5尺寸记录媒体P通纸定影场合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29的最适位置,即,A5尺寸宽度方向范围的外侧范围(非通纸区域)由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屏蔽,A5尺寸宽度方向范围成为加热范围。
这样,磁通量屏蔽部件229起着磁通量调整部件的功能,对宽度方向的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到支承辊23或定影带22上的磁通量低下。
步进马达(没有图示)与内部芯体28的轴部28a连接,作为驱动手段,控制驱动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29的回转。该步进马达与用于驱动定影辅助辊21,定影带22,支承辊23等的驱动马达是不同的驱动系统。
具体地说,步进马达使得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29沿着周向回转所设定的角度(所设定的步进数),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29的最大范围与中央芯体26a对向。这时,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成为最大,该调整范围外(参照图3的L2区域)成为定影带22的主要加热范围。
步进马达使得内部芯体28及磁通量屏蔽部件229沿着周向进一步回转所设定的角度,使得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不与中央芯体26a对向。这时,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成为零,全部范围(参照图3的L1区域)成为定影带22的主要加热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使得加热范围与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通纸区域)大致一致。
参照图23A,说明A5尺寸记录媒体P通纸场合。
根据用户输入的打印指令,选择设置在供纸部的A5纵尺寸的记录媒体P,通过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检测根据该信息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所述尺寸检测传感器是用于检测设置在供纸部的供纸挡板位置的光传感器,对照用户打印指令的输入信息,起着作为用于检测记录媒体P宽度方向尺寸的第1检测手段的功能。这样,通过第1检测手段检测通纸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或尺寸及运送方向)。所检测到的记录媒体P的尺寸用于特定与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对应的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通纸区域)。即,特定在定影带22或支承辊23可能过升温的非通纸区域。
此后,根据第1检测手段检测到的宽度方向范围,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即,根据第1检测手段检测到的宽度方向范围,选择七个台阶部229a中的A5尺寸用台阶。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和内部芯体28一起开始回转,使得所选择的A5尺寸用的台阶部229a移动到与中央芯体26a的对向位置即使得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图23A状态表示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和内部芯体28一起开始回转,根据与中央芯体26a对向的调整范围(屏蔽范围),加热范围大致上与A5尺寸的宽度方向范围一致。
此后,在图23A状态下,接通定影装置20的倒相电源(高频电源部)的开关,通过感应加热部24开始加热。开始加热的时间并不局限于该时间,也可以在开始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前实行。
这样,在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中,作用在超过A5尺寸的非通纸区域的磁通量低下,能抑制非通纸区域的过升温。
图23B表示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时位置精度发生误差场合,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和中央芯体26a的位置关系图。在本实施例中,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中邻接台阶部229a没有间隙,连续形成,因此,即使驱动控制发生误差场合,也能减少调整范围的可变误差。
具体地说,按照本实施例的构成,如图23B所示,即使驱动控制发生误差场合,其加热范围仅仅变长距离G(调整范围仅仅缩短距离G)。
若是长度不同的带状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9A,29B(非磁性材料部)隔开间隙形成阶梯状场合,如图24所示,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时位置精度发生误差场合,其加热范围成为H,大致全域成为加热范围(距离H>距离G)。
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例定影装置的定影带22上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重复说明省略。
由于将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形成为没有间隙的台阶状部件,根据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进行驱动控制,即使驱动控制发生误差场合,也能大致维持图8所示的定影带22的温度分布。这样,在超过记录媒体P的通纸宽度的范围,不会产生定影带22的温度上升,能抑制定影带22的热破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将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形成为没有间隙的若干台阶部229a,调整范围可变,即使驱动控制发生误差场合,也能减少调整范围的可变误差。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设有加热层的定影带22以及支承辊23作为加热部件。但是,也可以仅使用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中某一方作为加热部件。这种场合,也可以根据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尺寸控制驱动该磁通量屏蔽部件229,得到上述本实施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加压辊30内部设置卤素加热器。也可以使得热敏电阻或油涂布辊与加压辊30外周面相接。在本实施例中,对单色图像形成装置1能适用本发明,对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也能适用本发明。这些场合也能得到与上述本实施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1检测手段检测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范围,根据该检测到的范围,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使得调整范围或加热范围可变。
也可以在装置本体1中设置用于检测环境变化例如温度,湿度变化的第2检测手段,根据该第2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使得调整范围或加热范围可变。这种控制在支承辊23及定影带22的加热效率受环境变化而变化场合特别有效。能不受环境变化影响,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也可以设置用于检测记录媒体P厚度的第3检测手段,根据该第3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使得调整范围或加热范围可变。这种控制在支承辊23及定影带22的加热效率受记录媒体P厚度变化而变化场合特别有效。能不受记录媒体P厚度变化影响,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也可以设置用于检测记录媒体P种类的第4检测手段,根据该第4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使得调整范围或加热范围可变。这种控制在支承辊23及定影带22的加热效率受记录媒体种类变化而变化场合特别有效。能不受记录媒体种类变化影响,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也可以设置用于检测记录媒体P运送速度的第5检测手段,根据该第5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使得调整范围或加热范围可变。这种控制在记录媒体P运送速度可变,支承辊23及定影带22的加热效率受记录媒体P运送速度变化而变化场合特别有效。能不受记录媒体P运送速度变化影响,可靠地抑制定影带22及支承辊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20
在本实施例20中,定影装置结构形成为如上述图15所示结构。重复说明省略。
在图15所示结构中,采用上述实施例19中的设有若干台阶部229a的磁通量屏蔽部件229,能使得调整范围可变。即使驱动控制发生误差场合,也能减少调整范围的可变误差。这样,能可靠地抑制定影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例20中,线圈部25配置为与定影辊423的外周面对向,但也可以配置为与定影辊423的内周面对向。这种场合,在定影辊423内部不设置内部芯体28,而在内设的线圈部和定影辊423的内周面之间设置磁通量屏蔽部件。控制驱动磁通量屏蔽部件229,使得调整范围或加热范围可变,能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9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21
参照图25~图28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1。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2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的定影装置520的截面图,该图与上述图2大致相同,仅说明与图2不同处。
恒温器39与加热辊523外周面局部相接,当加热辊523上的表面温度超过所设定温度场合,通过所述恒温器39断开向感应加热部24的通电。这样,能限制加热辊523过热。
另外,设有热敏电阻38,与定影带22的外周面相接。通过该热敏电阻检测定影带22上的表面温度(定影温度),调整设有倒相电路的感应加热部24的输出。这样,将定影带22上的定影温度保持一定。
图26是设置在图25的定影装置520中的加热辊523内部结构图,系从感应加热部24侧看加热辊523沿宽度方向的图,图27是内设在图26的加热辊中的内部芯体528的斜视图。
参照图26和图27,在圆筒状加热辊523内,回转自如地设置有内部芯体528。
更具体地说,参照图27,作为芯体部的内部芯体528是切去圆柱体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柱状部件,在其两端插入设置轴部528c。即,芯体部528设有没有切去外周面的非切口部528a(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及外周面被切去的切口部528b(宽度方向两端部)。切口部528b是在圆柱体两端切去圆弧曲面后形成的。
在图26中,在加热辊523两端设有轴承(没有图示),设在内部芯体528两端的轴部528c穿过该轴承,回转自如地支承在定影装置520的架体上。其中一轴部528c与步进马达(没有图示)连接。通过这种结构,能使内部芯体528以所希望的角度回转。内部芯体528的回转驱动系统相对加热辊523的回转驱动系统,独立构成。
按照这种构成,通过内部芯体528回转,与线圈部25对向的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长度(对向范围)成为渐增或渐减。
在此,所谓与线圈部25对向的对向范围是指与线圈部25中央位置的中央芯体26a对向的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长度。
随着该内部芯体528回转可变的对向范围,是为了使得由感应加热部24加热的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可变。即,与感应加热部24的线圈部25(尤其是中央芯体26a的位置)对向的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长度相对应,与感应加热部24的芯体部26之间形成的磁通量密度增减。对向的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长度长时,定影带22的加热范围也大,宽度方向长度短时,定影带22的加热范围也小。
图28A~C是使得内设在图26的加热辊523中的内部芯体528回转时状态截面图,即图26中A-A,B-B,C-C截面图,图28A~C中的虚线箭头表示中央芯体26a的位置。
图28A表示使得内部芯体528的最长的对向范围(图26的宽度L1)与线圈部25对向的状态。这时,加热与最长的外周面长度L1对应的定影带22。
图28A状态适合连续定影宽度L1的记录媒体P的场合。具体地说,当对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的最大宽度例如297mm的记录媒体P进行定影场合,将内部芯体528的与线圈部25对向的外周面长度L1固定在上述状态,实行上述图25所示的定影工序。
图28B表示使得内部芯体528的中间的对向范围(图26的宽度L1和宽度L2的大致中间)与线圈部25对向的状态。这时,加热与中间的外周面长度对应的定影带22。
图28B状态适合连续定影中间宽度的记录媒体P的场合。具体地说,当对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的中间宽度例如210mm的记录媒体P进行定影场合,将内部芯体528的与线圈部25对向的外周面长度固定在上述状态,实行上述图25所示的定影工序。
图28C表示使得内部芯体528的最短的对向范围(图26的宽度L2)与线圈部25对向的状态。这时,加热与最短的外周面长度L2对应的定影带22。
图28C状态适合连续定影宽度L2的记录媒体P的场合。具体地说,当对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的最小宽度例如148mm的记录媒体P进行定影场合,将内部芯体528的与线圈部25对向的外周面长度固定在上述状态,实行上述图25所示的定影工序。
在实行定影工序前,实行以下调整工序:根据有关从供纸部11,12,15供纸的记录媒体P尺寸(宽度方向长短)的信息,例如尺寸检测传感器11a,12a,15a的检测信息,调整用于驱动内部芯体528回转的步进马达的回转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定影带22上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曲线可参照图8。
图中,横轴表示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位置,纵轴表示定影带22表面温度(定影温度)。在此,横轴宽度方向位置的“0”表示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实线R1表示内部芯体528的对向范围为最大,定影带22的加热范围为最大场合(图28A状态)的温度分布,实线R2表示内部芯体528的对向范围为最小,定影带22的加热范围为最小场合(图28C状态)的温度分布。
如该图所示,加热辊523内的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长度(对向范围)根据通纸记录媒体P的宽度可变,在超过记录媒体P的通纸宽度范围,不发生定影带22温度上升。这样,能抑制定影带22的热破损。这种效果在最大尺寸L1和最小尺寸L2之间的各种尺寸的记录媒体通纸场合也能得到。
这样,使得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长度可变,定影带22的加热范围变化,这是由于根据相对线圈部25大致平行对向的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大小,在芯体部26和内部芯体528之间的磁通量密度变化的缘故。即,在切口部528b与线圈部25对向状态下,该位置的磁通量密度低,定影带22的加热效率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21中,在加热辊523内设置内部芯体528,使得与线圈部25对向的对向范围可变,调整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这样,即使连续定影宽度短的记录媒体P(包括中间尺寸记录媒体)场合,也能可靠抑制定影带22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尤其,在本实施例21中,不使用磁通量屏蔽部件等,将设有切口部528b的柱状部件作为内部芯体528,通过调整其周向姿势,调整定影带22的加热范围。因此,成为结构比较简单,廉价的定影装置。由于内部芯体528可以接近加热辊523的内周面,电磁感应加热能量损失小,成为有效的定影装置。再有,上述内部芯体528的形状能使得与线圈部25对向的对向范围模拟地渐增或渐减,成为对各种尺寸记录媒体P能抑制非通纸区域的温度上升的定影装置。
在本实施例21中,加压辊30通过定影带22与定影辅助辊21相接,构成定影装置。但是,也可以使得加压辊30与架设在加热辊523至定影辅助辊21上的定影带22相接,或者使得加压辊30与架设在定影辅助辊21至加热辊523上的定影带22相接,构成定影装置。这种场合,设置相对线圈部25的对向范围可变的内部芯体528,也可以得到本实施例21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21中,所述线圈部作为第1磁通量发生装置,所述芯体部作为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
实施例22
参照图29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2。
图29表示实施例22的定影装置620的截面图。本实施例22的定影装置使用定影辊623作为定影部件,这与使用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上述实施例21不同。
如图29所示,本实施例22的定影装置620主要由定影辊623(定影部件),加压辊30,感应加热部24等构成。
定影辊623由发热层623a,硅酮橡胶等形成的弹性层,氟化合物等形成的脱模层等构成。定影辊623内部成为中空结构,回转自如地设置内部芯体528,内设在定影辊623中的内部芯体528与上述实施例21一样,为切去圆柱体外周面局部的柱状部件。
感应加热部24与上述实施例21相同,由线圈部25,芯体部26,线圈导向部27等构成。并且,向该线圈部25供给10k~1MHz的交变电流,在芯体部26和内部芯体528之间形成磁力线,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定影辊623。这样,被加热的定影辊623加热熔融沿着箭头Y方向运送来的记录媒体P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并且,本实施例22与上述实施例21相同,根据通纸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大小,使得与线圈部25对向的内部芯体528的外周面长度可变。这样,定影辊623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与通纸记录媒体P的通纸区域大致一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22中,在定影辊623内部设有内部芯体528,使得与线圈部25对向的对向范围可变,通过该对向范围可变,调整定影辊623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这样,即使连续定影宽度短的记录媒体P(包含中间尺寸的记录媒体)场合,也能可靠地抑制定影辊62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温度上升。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上述构成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实施需要采用合适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谓定影装置的“芯体部”是指与电磁感应加热有关的对向着的双方的芯体部。因此,定影装置的芯体部包括感应加热部24的芯体26以及内设在加热辊23中的内部芯体28。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构成作为芯体部的内部芯体28,使得对向范围可变,调整定影部件的加热范围。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构成作为芯体部的芯体26,使得与线圈部25相对的对向范围可变,调整定影部件的加热范围。
Claims (46)
1.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可变;
其中,所述可变装置在对若干记录媒体连续进行调色剂像定影期间,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
2.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调整范围可变;
第1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第2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由所述可变装置驱动的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的位置;
其中,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第1检测装置及第2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
3.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的加热范围可变;
第1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其中,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加热范围比由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宽度方向范围小。
4.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磁通量发生装置,产生磁通量;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磁通量调整部件,在宽度方向的所设定调整范围,使得作用在所述加热部件上的磁通量低下;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的加热范围可变;
其中,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为连续形成若干台阶部的阶梯状部件,用于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分段可变;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若干台阶部中的与可变调整范围对应的一个台阶移动到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5.一种定影装置,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第1磁通量发生装置,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与加热部件对向;
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与所述第1磁通量发生装置对向,使得所述对向范围可变;
加热部件,通过所述第1及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所产生的磁通量被感应加热;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使得所述对向范围可变,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的加热范围可变;
其中,可变装置使得所述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的所述对向范围可变,调整所述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所述可变装置根据开始定影调色剂像时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范围,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计数装置,对若干记录媒体连续实行调色剂像定影时的加热时间和/或该记录媒体的张数进行计数;
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计数装置的计数值,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
8.根据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数值达到所设定值场合,进行控制驱动,使得上述调整范围变长。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相对开始定影调色剂像时由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范围外侧的范围,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变短。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
计数装置,对若干记录媒体连续实行调色剂像定影时的加热时间和/或该记录媒体的张数进行计数;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相对所述计数值达到所设定值时由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范围外侧的范围,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变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计数值的增加,阶梯地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直接或间接检测所述加热部件的温度;
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配置在不处于该可变的调整范围内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配置在处于该可变的调整范围内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直接或间接检测所述加热部件的温度;
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当所述温度成为所定值以上场合,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变长。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直接或间接检测所述加热部件的温度;
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可变,当所述温度成为所定值以下场合,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所述调整范围变短。
17.根据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由所述加热部件加热的被加热部件的温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范围包含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外侧的局部或全部范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发生装置设有线圈部以及内部芯体,所述线圈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向,所述内部芯体通过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线圈部对向;
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为配置在所述线圈部和内部芯体之间的磁通量屏蔽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量屏蔽部件形成为遮覆与所述线圈部对向的所述内部芯体外周的范围,使得该遮覆范围能渐增或渐减。
21.根据权利要求20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装置是驱动所述磁通量屏蔽部件的装置,使得遮覆所述内部芯体外周的范围渐增或渐减。
22.根据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发生装置设有芯体部,在所述线圈部不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向侧,该芯体部与所述线圈部对向,所述芯体部设有中央芯体;
所述磁通量屏蔽部件遮覆与所述中央芯体对向的所述内部芯体的外周。
2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加热使调色剂像熔融的定影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是定影带;
所述加热部件是支承辊,与定影辅助辊一起架设着所述定影带;
所述磁通量发生装置配置为与所述定影带对向。
25.根据权利要求2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压辊对运送的记录媒体进行加压,所述定影辅助辊通过所述定影带与该加压辊相接。
2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是使调色剂像熔融的定影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6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是定影带;
所述磁通量发生装置配置为与所述定影带对向。
28.根据权利要求27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带由支承辊及定影辅助辊架设着;
加压辊对运送的记录媒体进行加压,所述定影辅助辊通过所述定影带与该加压辊相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6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是定影辊,加压辊对运送的记录媒体进行加压,所述定影辊与该加压辊相接;
所述磁通量发生装置配置为与所述定影辊对向。
30.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设有被检测部;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通过所述第2检测装置检测所述被检测部,以所述第2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被检测部时的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的位置为基准,根据所述第1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
31.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设有与可变的若干调整范围对应的若干被检测部;
所述可变装置根据所述第1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使得通过所述第2检测装置检测所述若干被检测部之中的一个被检测部。
32.根据权利要求30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部是被检测板,和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一起由所述可变装置驱动;
所述第2检测装置是透射型或反射型光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被检测板姿势。
33.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所述调整范围是所述第1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范围的外侧范围。
34.根据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第1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加热部件对应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根据由所述第1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的范围,选择若干台阶部中的一个台阶,使得该台阶移动到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35.根据权利要求2,3,3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所述记录媒体尺寸的尺寸检测传感器。
36.根据权利要求4,3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第2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环境变化;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根据由所述第2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环境变化,选择若干台阶部中的一个台阶,使得该台阶移动到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37.根据权利要求4,3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第3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记录媒体的厚度;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根据由所述第3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厚度,选择若干台阶部中的一个台阶,使得该台阶移动到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4,3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第4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记录媒体的种类;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根据由所述第4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记录媒体的种类,选择若干台阶部中的一个台阶,使得该台阶移动到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39.根据权利要求4,34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有第5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记录媒体的运送速度;
所述可变装置控制驱动所述磁通量调整部件,根据由所述第5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记录媒体的运送速度,选择若干台阶部中的一个台阶,使得该台阶移动到使得所述磁通量低下的位置。
40.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磁通量发生装置是线圈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与加热部件对向;
第2磁通量发生装置是芯体部,与所述线圈部对向,使得所述对向范围可变;
通过所述线圈部和芯体部所产生的磁通量,加热部件被感应加热;
可变装置驱动所述芯体部,使得所述芯体部的所述对向范围可变,调整所述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加热范围。
41.根据权利要求5或40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大小,使得所述芯体部的所述对向范围可变,调整所述加热范围。
42.根据权利要求40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架设在所述加热辊及定影辅助辊上;
所述线圈部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对向,所述加热辊通过该定影带配置在与所述线圈部对向的位置;
所述芯体部是配置在所述加热辊内部的的内部芯体,其位于通过定影带与所述线圈部对向的位置。
43.根据权利要求4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芯体是柱状部件,回转自如,圆柱体外周面的局部形成切口;
随着所述柱状部件的回转,与所述线圈部对向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长度渐增或渐减。
44.根据权利要求4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部的中央位置设有中央芯体;
随着所述柱状部件的回转,与所述中央芯体对向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长度渐增或渐减。
45.根据权利要求40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部由铁素体构成。
4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上述权利要求1~4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13244A JP4526019B2 (ja) | 2004-07-21 | 2004-07-21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13244/04 | 2004-07-21 | ||
JP255114/04 | 2004-09-02 | ||
JP259590/04 | 2004-09-07 | ||
JP260717/04 | 2004-09-08 | ||
JP264165/04 | 2004-09-10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77463 Division CN101424913B (zh) | 2004-07-21 | 2005-07-21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5122A true CN1725122A (zh) | 2006-01-25 |
CN100454173C CN100454173C (zh) | 2009-01-21 |
Family
ID=358972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7746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4913B (zh) | 2004-07-21 | 2005-07-21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B20051008479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4173C (zh) | 2004-07-21 | 2005-07-21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7746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4913B (zh) | 2004-07-21 | 2005-07-21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26019B2 (zh) |
CN (2) | CN10142491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3457A (zh) * | 2010-03-19 | 2011-09-21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765327A (zh) * | 2011-09-01 | 2014-04-30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334195A (ja) * | 2006-06-19 | 2007-12-27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定着用回転体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定着装置 |
JP4832188B2 (ja) * | 2006-07-03 | 2011-12-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5754B2 (ja) | 2006-09-15 | 2013-11-20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67009A (ja) | 2012-09-06 | 2014-04-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9229379B2 (en) | 2012-09-11 | 2016-01-05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74009A (ja) * | 1996-08-30 | 1998-03-17 | Minolta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2000221830A (ja) * | 1999-02-01 | 2000-08-11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83676A (ja) * | 2000-09-08 | 2002-03-22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123106A (ja) * | 2000-10-19 | 2002-04-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3880326B2 (ja) * | 2001-03-26 | 2007-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加熱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3880334B2 (ja) * | 2001-05-28 | 2007-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826008B2 (ja) * | 2001-10-15 | 2006-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JP4040348B2 (ja) * | 2002-04-10 | 2008-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JP3966239B2 (ja) * | 2002-07-11 | 2007-08-2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2004045868A (ja) * | 2002-07-12 | 2004-02-12 | Toshiba Tec Corp | 定着装置および定着用移動部材の温度制御方法 |
WO2004063819A1 (ja) * | 2003-01-08 | 2004-07-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433639B2 (en) * | 2003-10-17 | 2008-10-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Fixing device |
-
2004
- 2004-07-21 JP JP2004213244A patent/JP45260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7-21 CN CN 200810177463 patent/CN10142491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7-21 CN CNB2005100847983A patent/CN10045417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3457A (zh) * | 2010-03-19 | 2011-09-21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765327A (zh) * | 2011-09-01 | 2014-04-30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4913A (zh) | 2009-05-06 |
JP4526019B2 (ja) | 2010-08-18 |
CN101424913B (zh) | 2013-08-07 |
JP2006030885A (ja) | 2006-02-02 |
CN100454173C (zh) | 2009-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46241C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25122A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95573C (zh) | 像加热装置 | |
CN1087848C (zh) | 图象形成设备,用于控制该设备的控制方法和温度控制装置 | |
CN1248065C (zh) | 像加热装置以及影像形成装置 | |
CN1504840A (zh)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
CN1351285A (zh) |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
CN157714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499311A (zh) | 离接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637644A (zh) | 充电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8626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0351712C (zh) |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 |
CN1806209A (zh) | 图象加热装置 | |
CN1777845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盒和安装到处理盒上的存储装置 | |
CN1540456A (zh) | 加热装置、具有该加热装置的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 |
CN1879451A (zh) | 电力控制方法、电力控制装置以及定影装置 | |
CN1213590C (zh) |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932656A (zh) |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图像阅读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99009A (zh) | 纸张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周边装置的安装方法和装置连接方法 | |
CN1300621C (zh) | 多束光扫描光学装置以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92086A (zh) | 图像位置校正方法、图像位置校正用夹具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82921A (zh) | 像加热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 | |
CN1627206A (zh) |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 |
CN1602453A (zh) | 热定影设备和成像装置 | |
CN1621965A (zh) |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及定影装置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