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5327A - 图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5327A
CN103765327A CN201280041301.8A CN201280041301A CN103765327A CN 103765327 A CN103765327 A CN 103765327A CN 201280041301 A CN201280041301 A CN 201280041301A CN 103765327 A CN103765327 A CN 103765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fixing band
image
endless belt
recording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13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玉木政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65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用于加热夹持部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环形带;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环形带的励磁线圈;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用于在其自身和环形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并旋转地驱动环形带;磁通量抑制部件,用于在对宽度比在所述图像加热装置中可使用的最大宽度记录材料窄的预定记录材料进行图像加热时抑制磁通量,其中,所抑制的磁通量是在从所述励磁线圈指向所述环形带的磁通量中的指向相对于环形带横向方向而言在环形带能够与预定记录材料接触的区域外侧的一部分区域的磁通量;以及可旋转的吸热部件,用于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接触地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吸热。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加热装置。该图像加热装置可用于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具有多个这些机器的功能的多功能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定影装置(图像加热装置)中,在定影带(环形带)和加压辊(可旋转的驱动部件)之间的夹持部,在热和压力的作用下对形成在记录材料(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图像加热)。
在这种定影装置中,已经提出了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型,其中,为了快速升高定影带的温度(高速温升)而减小热容量,且加热效率良好。
然而,当采用薄的定影带以减小热容量时,降低了在定影带横向方向的传热程度。这种倾向随着定影带厚度的减小而明显,在定影带由具有低导热系数的材料诸如树脂构成时进一步降低了传热程度。这一点从傅里叶定律来看也很清楚,即,每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Q用Q=λ·f(θ1-θ2)/L表示,其中,λ是导热系数,(θ1-θ2)是两点之间的温度差,L是长度。
这样,在定影带横向方向的导热系数低的情况下,当对宽度比可用于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宽度记录材料窄的记录材料进行定影时,存在过度加热定影带的横向端部区域的可能性,在横向端部区域,定影带不与记录材料相接触。
因此,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2001-194940描述的定影装置中,通过使一部分磁芯远离定影带移动来抑制在定影带横向端部区域的过度温升。然而,即使在以这种方式使一部分磁芯远离定影带移动时,在定影带的横向端部区域也不能完全防止励磁线圈加热定影带,因此横向端部区域的温度在连续定影的过程中也升高到不可忽视的水平。
顺带地,通过使部分磁芯显著远离定影带移动以使定影带横向端部区域的温升为可以忽略的程度,就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为此需要提供用于磁芯缩回的大空间,因此这种措施不实用。
此外,要考虑的是,通过磁通量屏蔽板(磁通量抑制部件)屏蔽从励磁线圈指向定影带横向端部区域的所有磁通量,以防止定影带在该区域受到电磁感应加热,但是为此磁通量屏蔽板需要是旋转移动型或沿定影带横向方向滑动型。
然而,在磁通量屏蔽板为旋转移动型的情况下,当定影带的横截面直径小时,布置在定影带周围的装置(如分离机构)构成了妨碍,使得不能提供通过在非屏蔽时旋转地移动磁通量屏蔽板而允许磁通量屏蔽板缩回的空间,因而这种措施是不实用的。此外,即使在磁通量屏蔽板为滑动型的情况下,也需要提供空间,其中,在非屏蔽时,长度能够满足最小宽度记录材料的磁通量屏蔽板完全缩回到定影带横向端部区域的外侧,结果定影装置的尺寸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能够在不使图像加热装置的尺寸增大的条件下抑制环形带的过度温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用于加热夹持部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环形带;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环形带的励磁线圈;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用于在其自身和环形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并旋转地驱动环形带;磁通量抑制部件,用于在对宽度比在所述图像加热装置中可使用的最大宽度记录材料窄的预定记录材料进行图像加热时抑制磁通量,其中,所抑制的磁通量是在从所述励磁线圈指向所述环形带的磁通量中的指向相对于环形带横向方向而言在环形带能够与预定记录材料接触的区域外侧的一部分区域的磁通量;以及可旋转的吸热部件,用于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接触地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吸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定影装置的通纸区域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定影带各层的结构图。
图4(a)是第一实施例中定影装置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图4(b)是用于驱动均热辊的驱动部的示意性放大剖视图。
图5是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定影装置的非通纸区域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色剂的温度和熔融粘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了从作业开始起均热辊接触加压辊时片材打印数量和定影带表面温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了在通纸区域中定影带表面的温度分布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的方框图。
图11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2是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的定时图。
图13是示出了第一实施例和常规(比较)实施例中片材打印数量和定影带表面温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用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图14是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中片材打印数量和非通纸部温升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控制的方框图。
图16是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了片材打印数量和定影带表面温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用于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图18是用于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在通过第500张时非通纸部温升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具体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文中,将描述把本发明应用于包括多个感光部件的电子照相彩色复印机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子照相复印机、打印机、单色机和除电子照相类型之外类型的成像设备。
<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图1至14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首先,参考图1描述本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成像设备]
用来自光源303的光照射放在原稿支撑板玻璃302上的原稿,通过光学系统304将光聚焦在CCD传感器305上。该读取光学单元沿箭头方向扫描原稿,把原稿转换成每一行的电信号数据列。把CCD传感器305获得的图像信号发送给打印机部分,并由打印机控制器309与打印机相应地对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处理。打印机控制器309也能够从打印服务器等等接收作为图像信号的外部输入。
接着,将描述打印机部分。打印机控制器309把图像信号转换成经过PWM(脉宽调制)的激光束。在图1中,通过多面扫描仪310用激光束照射和扫描成像部Pa-Pd的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200a-200d。成像部Pa-Pd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的图像。成像部Pa-Pd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将代表性地描述成像部Pa或Y(黄色)的细节,省略对其他成像部的描述。
在成像部Pa中,用来自多面扫描仪310的激光束照射感光鼓200a,使得在感光鼓200a的表面上写出静电潜像。初次充电器201a把感光鼓200a的表面充电成预定电位,以便为静电潜像的形成作准备。显影装置202a对感光鼓200a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辊203a从中间转印带204的背面进行放电,并向转印辊203a供给极性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的初次转印偏压,使得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00a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4上。利用清洁装置207a清洁转印后感光鼓200a的表面。
此外,把中间转印带204上的调色剂图像输送到后续成像部,在后续成像部相继地转印在各个成像部按照M、C和Bk顺序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使得在中间转印带204的表面上形成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经过了Bk成像部Pd的调色剂图像被输送到由二次转印外辊205b和接触二次转印内辊205a的中间转印带204构成的二次转印部206。然后,在二次转印部206,施加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场,使得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记录纸)P上。之后,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由定影装置500在记录材料P上定影为图像。
[定影装置]
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于作为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和构成定影装置的部件,纵向方向是指在记录材料输送路径的平面中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此外,横向方向是指平行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方向。对于定影装置,前表面是指从记录材料进入侧来看定影装置的表面,后表面是指与前表面相对的表面(记录材料排出侧)。左和右是指从前表面来看定影装置的左和右。上游侧和下游侧是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而言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此外,定影带的横向方向大体上平行于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
图2是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装置500的记录材料所经过区域(通纸区域)的剖视图。定影装置500包括作为旋转加热部件的定影带1、作为旋转加压部件(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的加压辊2、感应加热装置100和作为均热部件(可旋转的吸热部件)的均热辊9。定影带1是具有金属层的环形带。加压辊2接触定影带1的外周面,以形成夹持部N。施压部件3在定影带1和加压辊2之间施加压力以形成夹持部N,并由金属构成的支架4保持。
感应加热装置100是用于感应加热定影带1的加热源(感应加热部件)。感应加热装置100包括励磁线圈6和外侧芯7a。励磁线圈6是磁通量产生部件,使用例如利兹线作为电线,并通过以细长船底形状缠绕利兹线使得缠绕线与定影带1的周面和定影带1的一部分侧面对向而制得。外侧芯7a是磁芯,用于覆盖励磁线圈6的外侧,使得能够基本上防止励磁线圈6产生的磁通量泄漏到除定影带1的金属层(导电层)之外的部分。该磁芯设置成沿定影带1的横向方向布置的多个磁芯。这些励磁线圈6和外侧芯8a由树脂材料制的电绝缘模子部件7c支撑。
在与加压辊2相对的一侧,如上构成的感应加热装置100布置成与定影带1的外周面对向,距定影带1预定间隙(间隔)。此外,在定影带1中,在支架4与励磁线圈6对向的一侧设置有内侧芯5,用于在其自身和外侧芯7a之间构成磁封闭回路。
在定影带1的旋转状态下,从电源装置(励磁电路)101向感应加热装置100的励磁线圈6施加20-50kHz的高频电流,使得由励磁线圈6产生的磁场来感应加热定影带1的金属层(导电层)。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定影带1因感应加热装置100产生的磁通量的通过而产生热。顺带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01设置在打印机控制器309中。
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元件)TH1如热敏电阻相对于横向方向设置在定影带1的中央内表面部的位置,与定影带1接触。温度传感器TH1检测构成通纸区域的定影带的温度,检测温度的信息反馈给打印机控制器309中的控制电路部102。顺带地,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在定影带1的内周面处定影带1的温度,但是通过使用例如存储在控制电路部102的存储器中的表格等等将该检测信息转换成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因此,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
控制电路部(控制器)102控制从温度传感器TH1输入到励磁线圈6的电功率,使得从温度传感器TH1输入的检测温度能保持在目标温度(定影温度)。也就是说,在定影带1的检测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的情况下,中断给励磁线圈6的通电。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温度传感器TH1的检测值,通过改变高频电流的频率来控制输入到励磁线圈6中的电功率,使得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能够保持在目标温度180℃。
温度传感器TH1通过弹性支撑部件而安装在施压部件3上,即使在产生位置波动如定影带1的接触表面的波动时,温度传感器TH1也构成为使得其能够顺应此位置波动,因而能够保持在良好的接触状态下。
至少在执行成像的过程中,加压辊2由控制电路部102控制的马达(驱动部件)驱动旋转,使得定影带1构成为随着加压辊2的旋转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定影带1以大体上等于记录材料P的输送速度的周速度被驱动旋转,在其上承载从二次转印部206输送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例中,定影带以300mm/sec的表面旋转速度旋转,并且对于A4大小的记录材料能够每分钟在80张上定影全色图像,对于A4R大小的记录材料能够每分钟在58张上定影全色图像。
此外,在从电源装置101向励磁线圈6供给电功率且定影带1的温度升高到预定定影温度然后在定影温度进行温控的状态下,将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在其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朝向定影带1的情况下引入夹持部N中。然后,在夹持部N中,记录材料P紧密接触定影带1的外周面,并与定影带1一起被夹持输送通过夹持部N。结果,定影带1的热主要施加给记录材料P,夹持部N的压力施加给记录材料P,使得通过热和压力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经过夹持部N的记录材料P因定影带1的表面在夹持部N的出口部的变形而从定影带1的外周面自行分离,然后被输送到定影装置的外部。
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以使加压辊2散热。为此,均热辊9是高导热性辊,具有金属层或碳材料层,并由在其外周面的圆筒形部件构成。均热辊9设置成能够通过后述的接触分离部件而朝向加压辊2和远离加压辊2移动。该均热辊9在轴向方向的长度等于或稍微短于加压辊2的长度,并与加压辊2接触,使得均热辊9随着加压辊2的旋转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在通纸区域之外的区域中因定影带1的温升产生的热由加压辊2吸收,加压辊2吸收的热由均热辊9散发,从而抑制定影带1的过热。
均热辊9可以优选是由例如在100-250℃导热系数为100W/m·K以上以及例如在100-250℃导热系数为3.0kJ/m3·K以上的材料构成的圆筒形部件。例如,均热辊9构成为具有铝、铜等制成的金属层、或具有如碳纤维或碳纳米管构成的碳材料层。这些材料具有高的导热系数。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通过在金属或碳材料构成的上述圆筒形部件的两端部中心设置旋转轴而构成均热辊9。各个部分的尺寸例如为:旋转轴的直径(轴径)为8mm,圆筒部的外径为20mm,圆筒部的纵向长度为300mm。此外,圆筒部具有实心结构,其内部填充有上述材料。顺带地,均热辊9也可以构成为使得分离层(例如PFA树脂制成)设置在基层(金属层)上。
[定影带]
接着,将参考图3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的定影带1。图3是示出了定影带1的层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定影带1具有基层(金属层)1a,其例如利用电铸由内径为30mm的镍制成。基层1a的厚度为40μm。
在基层1a的外周面上设置耐热硅橡胶层作为弹性层1b。硅橡胶层的厚度可以优选地设定为100-1000μm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通过减小定影带1的热量来缩短预热时间和在定影彩色图像时获得合适的定影图像,硅橡胶层的厚度设定为300μm。硅橡胶层的硬度为20度JIS-A硬度,导热系数为0.8W/mK。在弹性层1b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厚度为30μm的作为表面分离层1c的含氟树脂层(例如PFA或PTFE)。
在基层1a的内表面上,为了降低定影带内表面和温度传感器TH1之间的滑动摩擦,可以设置10-50μm厚的含氟树脂或聚酰亚胺制的树脂层(润滑层)1d。在本实施例中,聚酰亚胺层形成为20μm的厚度。
作为基层1a的材料,除镍之外,可以适当选择铁合金、铜、银等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在树脂基层上层压上述金属层的结构。可根据后述因素来调整基层1a的厚度,这些因素包括励磁线圈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和金属层的磁导率/导电率,因而优选的是基层1a的厚度设定在大约5-200μm的范围。
[加压辊]
通过在例如纵向中央部直径为20mm、纵向两端部直径为19mm的铁合金制芯金属上设置外径例如为30mm的硅橡胶层作为弹性层来制备加压辊2(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用于在其自身和定影带1之间形成夹持部N。在弹性层的表面上,设置厚度为大约30μm的含氟树脂层(例如PFA或PTFE)作为分离层。加压辊2在纵向中央部的硬度为70度ASKER-C硬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600N的定影夹持部压力下,定影带1和加压辊2之间的夹持部N在旋转方向的宽度在纵向两端部为大约9mm、在纵向中央部为大约8.5mm。这是有利的:因为记录材料P在纵向端部的输送速度比在纵向中央部高,因此不容易产生纸张折皱。
参考图4(a)和(b),描述用于施加压力以形成夹持部N的结构和用于使均热辊9朝向和远离加压辊2移动的作为接触分离部件的接触分离机构501。首先,将描述用于形成夹持部N的结构。
如图4(a)所示,设置有作为管制(防止)部件的左右法兰部件10,其用于管制(防止)定影带1的纵向移动和圆周形状。在插入于相应定影法兰10中设置的支架4的每个端部和设置在装置框架侧的用于支架的每个弹簧接收部件9a之间,压缩地设置支架加压弹簧9b,使得用于朝加压辊2挤压支架4的力作用于支架4上。上述的施压部件3由金属制的支架4保持。施压部件3由耐热树脂构成,支架4需要具有用于向压接触部施加压力的刚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铁构成。
如上所述地,通过支架加压弹簧9b使朝加压辊2挤压支架4的力作用在支架4上,使得支架4保持的施压部件3和加压辊2经由设置于其间的定影带1而压向彼此。这样,在定影带1和加压辊2之间形成预定宽度的夹持部N。
顺带地,旋转定影带1的基层由金属构成;因此,作为用于即使在旋转状态下也能在横向方向管制(防止)横向偏移(移位)的部件,设置定影法兰10用于仅简单地接收定影带1的端部就足够了。结果,优点是能够简化定影装置的结构。设置用于支撑定影带1的支撑侧板12。利用该支撑侧板12,管制定影带1的纵向位置。
通过接触分离机构501的加压(挤压)弹簧501b进行均热辊9和加压辊2之间的加压(挤压)。加压弹簧501b在装置侧弹簧接收部件501a和均热辊9的旋转轴9c之间设置成弹性压缩状态,使得朝加压辊2挤压均热辊9的力作用于均热辊9上。结果,均热辊9和加压辊2压接触,从而在均热辊9和加压辊2之间形成预定宽度的夹持部。结果,均热辊9构成为随着加压辊2的旋转而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接触分离机构501包括设置成接触均热辊9的旋转轴9c的凸轮501c和用于驱动凸轮501c旋转的马达501d。此外,凸轮501c由马达501d旋转,使得旋转轴9c沿着抵抗上述加压弹簧501b的弹力远离加压辊2移动的方向移动。结果,均热辊9与加压辊2分离。另一方面,通过旋转凸轮501c以从分离状态改变相位,从而允许均热辊9接近加压辊2,使得均热辊9通过加压辊501b的弹力接触加压辊2。
[感应加热装置]
接着,将参考图5和6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感应加热装置100。例如,定影带1和感应加热装置100的励磁线圈6由厚度为0.5mm的模子部件7c保持在电绝缘状态。此外,定影带1和励磁线圈6之间的间隙是1.5mm(模子部件7c的表面和定影带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并且在纵向方向上不变,使得在纵向方向上均匀地加热定影带1。
如上所述地,向励磁线圈6施加20-50kHz的高频电流,使得定影带1的基层(金属层)1a被感应加热。此外,为了使定影带1的温度保持在180℃的目标温度,根据温度传感器TH1的检测值改变高频电流的频率,以控制输入给励磁线圈6的电功率,从而对定影带1进行温控。
包括励磁线圈6的感应加热装置100不布置在温度变高的定影带1的内侧,而是布置在定影带1的外侧,使得励磁线圈6的温度不容易升高到高温,也不会增大电阻。因此,即使在流过高频电流时,也能够减轻因产生焦耳热而导致的损失。此外,通过在外部布置励磁线圈6,可以认为励磁线圈6的设置也有助于使定影带1小型化(减小热容量)以及具有优良的节能性。
关于本实施例中定影装置500的预热时间,热容量非常低,因此当输入例如1200W给励磁线圈6时,定影带1的温度在大约15秒内达到180℃。为此,不必在待机过程中进行加热操作,从而能够抑制电功率消耗量到低水平。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改变定影带1的发热分布,移动多个外侧芯7a。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外侧芯7a在其与定影带1对向的位置沿定影带1的旋转轴线方向(纵向方向)布置。每个外侧芯7a形成为大体上弧形,并在中央部具有突起7b,从而覆盖励磁线圈6的卷绕中心部和励磁线圈6的周围部。此外,突起7b布置成穿过设置在励磁线圈6的卷绕中心部的通孔6a。顺带地,与未设置通孔6a的励磁线圈6的纵向两端部对向的外侧芯7a不具有突起7b。
这样构成的外侧芯7a具有将从励磁线圈6产生的AC磁通量有效地引导到定影带1的功能。也就是说,外侧芯7a用于增大磁回路的效率和用于磁屏蔽。作为外侧芯7a的材料,优选地可以使用具有高磁导率和低残留磁通密度的材料。
在如上述图2所示外侧芯7a接近定影带1且突起7b贯穿通孔6a的状态下,磁封闭回路由外侧芯7a和内侧芯5构成。此外,励磁线圈6产生的磁通量由外侧芯7a引导到定影带1,使得定影带1发热。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当外侧芯7a移动远离定影带1时,励磁线圈6产生的磁通量不容易经由外侧芯7a通过定影带1,使得定影带1的发热量容易降低。如后所述地,即使在外侧芯7a沿其移动远离定影带1的方向缩回时,触点7a和其与定影带1的对向区域处于使得它们能够受到电磁感应加热的关系。
这样,为了使外侧芯7a朝向和远离定影带1移动,如图6所示,作为磁芯移动部件(缩回机构)的凸轮机构70布置在经由外侧芯7a与定影带1相对的一侧。凸轮机构70由多个凸轮71和用于驱动这些凸轮71旋转的马达72构成。在图5示出的两个纵向端部之每一纵向端部处的区域E中,每个凸轮71例如对应于三个外侧芯7a地布置。每个凸轮71的相位可独立地改变,使得至少一部分外侧芯7a能够选择地与定影带1分开。也就是说,该部分外侧芯7a可朝向和远离定影带1移动。
此外,在外侧芯7a与定影带1分离的方向,在区域E中由弹簧等向外侧芯7a施加弹力。然后,通过凸轮71的旋转,使该部分外侧芯7a抵抗弹力地靠近定影带1。然后,控制在旋转轴线方向定影带1的发热分布。顺带地,纵向中央区域D具有对应于小尺寸片材宽度的通纸区域,区域D和两个区域E的宽度总和是对应于大尺寸片材宽度的通纸区域。为此,对应于区域D的外侧芯7a不可动地固定在壳体上。此外,要被单个凸轮71移动的外侧芯7a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以上,但是优选地设定为满足多种尺寸记录材料的通纸宽度。
对于各种纸张尺寸如明信片、A5、B4、A4、A3+,为了避免非通纸部的温升,在通纸端部的每个区域E,使外侧芯7a朝向和远离定影带1移动。
例如,在纵向方向每个外侧芯7a的宽度为10mm。此外,对应于记录材料尺寸,移动外侧芯7a,从而抑制在非通纸部的温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在旋转轴线方向定影带1的发热分布,设置磁通量屏蔽板11作为磁通量抑制部件,用于大体上防止励磁线圈6产生的磁通量通过定影带1。通过作为移动部件(移动机构)的螺杆机构11a来使这种磁通量屏蔽板11大体上沿定影带1的横向方向可滑动地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螺杆机构11a使磁通量屏蔽板在定影带1和外侧芯7a之间或者在外侧芯7和励磁线圈6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移动。这样,可控制在旋转轴线方向定影带1的发热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在宽度比最大宽度记录材料窄的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尽管外侧芯7a缩回以免导致定影带1在非通纸区域过热,但是在非通纸区域的区域W中定影带1的温度会升高。也就是说,在区域W中朝向定影带1的磁通量没有被磁通量屏蔽板11屏蔽。因此,为了抑制在区域W中定影带1的过热,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使得定影带1被间接冷却。结果,能够在避免因磁通量屏蔽板11在其横向方向(垂直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长度增大而导致定影装置尺寸增大的同时防止定影带1的热劣化。
更加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对A4大小的记录材料进行定影(第一加热)的情况下,控制电路部(控制器)控制移动机构,使得对应于记录材料的横向长度移动磁通量屏蔽板。在对最大宽度的记录材料进行定影的情况下,磁通量屏蔽板处于完全从定影带的横向端部缩回的状态,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增大缩回空间,可缩短磁通量屏蔽板的横向长度。因此,不能屏蔽图9中朝向区域W的磁通量,从而产生了定影带温度在区域W中过度升高的问题。具体地,在区域W中,外侧芯从定影带(励磁线圈)缩回,但是,为了避免定影装置的尺寸增大,不能确保外侧芯的大缩回量,从而会将定影带加热到相当大的程度。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后所述地,通过使用均热辊来冷却加压辊,使得定影带的区域W被间接冷却。顺带地,在定影带的区域W中,横向端部的温度不容易因自然散热而过度升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局部地冷却区域W的整个区域。
更加具体地,如上所述地,在非通纸部中,增大励磁线圈6和外侧芯7a之间的间隙以降低通过定影带1的磁通量密度,从而降低定影带1的发热量。在本实施例中,在这种状态下,如图6所示,在非通纸部,磁通量屏蔽板11插入在定影带1和励磁线圈6(和外侧芯7a)之间,使得大体上防止磁通量移向定影带1。这样,可抑制非通纸部的温升。
磁通量屏蔽板11的材料可以是非磁性金属,如铝、铜、银、金或黄铜或其合金,也可以是高磁导率材料,如铁氧体或坡莫合金。此外,磁通量屏蔽板11在励磁线圈6和外侧芯7a之间、在励磁线圈6和定影带1之间或者在定影带1和内侧芯5之间移动,使得防止磁通量移向定影带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铜板用作磁通量屏蔽板11,并插入在励磁线圈6和定影带1之间。所用铜板的厚度为0.5mm,其不小于趋肤深度。通过使用铜板作为磁通量屏蔽板11,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芯移动来削弱磁通量以降低定影带1的基层1a的发热量的效果。
与作为外侧芯7a的移动机构的凸轮机构70联动地,移动用于移动磁通量屏蔽板11的螺杆机构11a,能够以比外侧芯7a的分割宽度窄的宽度精细地控制纵向发热分布。如图6所示,螺杆机构11a包括平行于定影带1的纵向方向设置的螺杆11b、用于旋转螺杆11b的马达11c,和模子部件11d。
模子部件11d与磁通量屏蔽板11一体形成。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马达11c来移动磁通量屏蔽板11,使得在定影带1的纵向部的一部分屏蔽磁通量。
这种磁通量屏蔽板11布置在定影带1的每个纵向端部。此外,分别布置在纵向两端部的磁通量屏蔽板11彼此沿相反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在记录材料的通纸宽度小时磁通量屏蔽板11沿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当记录材料的通纸宽度大时磁通量屏蔽板11沿彼此移离的方向移动。此外,布置在每个端部的磁通量屏蔽板11的纵向宽度(相对于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宽度)优选地设定如下。也就是说,纵向设定成提供足以实现磁通量屏蔽效果的宽度,使得不会减小对应于通纸的片材最大尺寸的最大发热宽度,以及能够在不扩大定影装置的纵向宽度的条件下布置磁通量屏蔽板11。具体地,纵向宽度设定为20mm。
[调色剂的温度和熔融粘度之间的关系]
图7示出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色剂的温度和熔融粘度之间关系的检查结果。调色剂的熔融粘度用流动测试仪(由Shimadzu公司制造的"CFT-500D")测量。根据流动测试仪的操作手册,在下面的条件下进行测量。
样品:称量1.0g调色剂,利用直径为1cm的模压装置在20kN负荷的压力下模压1分钟。
模孔直径:1.0mm
模长:1.0mm
缸压力:9.807×105(Pa)
测量方式:升温法
加热速度:4.0℃/min
利用上面的方法,在50-200℃的温度范围下测量调色剂的熔融粘度(Pa·s)。
[片材打印数量和定影带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
当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15%RH的环境下使A4大小的记录材料片材("CF-C104",可从佳能公司购买)连续通过定影装置时,图8示出了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相对于片材打印数量(通纸数)的进展。使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红外辐射温度计"IT2-50"测量在带中央部的带表面温度。在从成像作业开始均热辊9就一直接触加压辊2的状态下进行测量。
如图8所示,均热辊9一直接触加压辊2,因此加压辊2的热由均热辊9带走,使得带表面温度也降低。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与作业开始即片材开始通过夹持部的同时,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就开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因此加压辊2的热由均热辊9带走,使得相应地温度显著降低。然后,当打印数量超过预定数量(图8中为12张)时,温度降低结束,之后温度逐渐升高。也就是说,当打印数量是预定数量时,带表面温度是最低温度。
如图8所示,当从作业开始均热辊9就接触加压辊2时,最低温度低于175℃。如上述图7所示地,调色剂的熔融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调色剂的熔融程度随着带表面温度降低而减小。特别地,在本实施例的调色剂的情况下,当带表面温度低于175℃时,熔融程度变得不足,使得调色剂容易从记录材料脱离。因此,为了防止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优选的是上述最低温度为175℃以上。
[定影带表面在通纸区域的温度分布]
将描述定影带表面在通纸区域的温度分布。图9示出了在A4大小的记录材料通过夹持部时定影带表面的温度分布。对应于图7上侧示出的记录材料通过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在图7的下侧示出了定影带表面的温度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向励磁线圈6供给的电功率设定为1200W,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的尺寸为A4尺寸,因此如图9上侧所示地,使每个纵向端部上的4个外侧芯7a移动远离定影带1。此外,磁通量屏蔽板11的位置设定在距离定影带1的较近纵向端部向内35mm处(在距离记录材料的较近边缘向外15mm处)。均热辊9一直保持接触加压辊2。用Apiste公司制造的红外热成像仪"FSV-7000S"测量在图9下侧示出的定影带1的纵向温度分布。
如图9所示,不管打印数量有多少,在非通纸部的带表面温度不会超过热影响容易作用于带上的临界温度。这样,通过适当地组合外侧芯7a、磁通量屏蔽板11和均热辊9的移动,可防止小尺寸纸张(记录材料)的非通纸部的过热,使得能够防止定影带1因热而断裂。然而,如上面参考图8描述地,当最低温度过低时,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成像作业开始时均热辊9与加压辊2分离,并在满足预定条件之后接触加压辊2。也就是说,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的定时延迟。在本实施例中,预定条件为使得连续打印数量超过预定的片材数量。也就是说,在从连续成像作业(连续进行对多张记录材料的成像)开始起预定数量的记录材料片材通过了夹持部N的情况下,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片材的预定数量是定影带表面温度达到上述最低温度的片材数量。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在带温度超过最低温度之后,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
利用上述接触分离机构501来使均热辊9朝向和远离加压辊2移动。此外,接触分离机构501由作为控制装置的均热辊控制器1006(图10)控制。
下面将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在定影装置500的初始状态(控制器接收打印作业之前的状态)下外侧芯7a和磁通量屏蔽板11的初始位置对应于A4尺寸记录材料的位置。具体地,如上面参考图9所描述地,4个外侧芯7a从每个纵向端部向上移动,磁通量屏蔽板11定位在定影带1的纵向端部向内35mm的位置。此外,在初始位置,均热辊9与加压辊2分离。在初始位置,加压辊2与定影带1分离。
将参考图10示出的方框图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把关于由用户从操作部301输入或从PC(个人计算机)输出的记录材料类型(片材大小和片材类型)的信息发送给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02,然后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02的信息传递给CPU1000。CPU1000查询存储器1001,并根据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02的信息判断外侧芯7a的移动控制量和磁通量屏蔽板11的控制量,然后传递相应的控制量给芯移动控制器1004和磁通量屏蔽板控制器1005。接着,芯移动控制器1004使预定的外侧芯7a远离定影带1移动,磁通量屏蔽板控制器1005使磁通量屏蔽板11移动到预定位置。
此外,进行成像的片材数量由计数器1003计数,其信息传递给CPU1000。该计数相应于通过定影装置500的夹持部N的记录材料片材数。CPU1000根据该信息查询存储器1001,以判断均热辊9的接触定时。当CPU1000判断定时为均热辊9应该接触加压辊2时,控制器向均热辊控制器1006发送命令(指令),从而均热辊控制器1006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也就是说,当计数器1003计数的片材数量达到预定数量(例如12张)时,均热辊控制器1006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
顺带地,可以考虑记录材料的基重、记录材料尺寸、环境温度、供给到定影装置的电功率量、在作业开始时加压辊的表面温度等等,适当地设定对应于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时的片材预定数量。例如,预定数量设定为3-50张的范围。考虑到上面的条件可以改变该设定的片材数,或者可使其保持不变。
将参考图11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流。首先,通过操作面板或PC设定记录材料的类型,然后向成像设备发送复印或打印作业,从而开始作业(S11)。执行对各个部件(外侧芯7a、磁通量屏蔽板11、均热辊9和加压辊2)的初始位置检测(S12)。
之后,根据纸张(片材)尺寸,移动外侧芯7a和磁通量屏蔽板11(S13和S14)。加压辊2接触并压靠定影带1以形成夹持部N(S15)。加压辊2被驱动旋转以使定影带1旋转(S16)。使电流流过励磁线圈6,导致定影带1发热,然后对定影带1进行温控(S17)。在成像部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将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之后进行定影并输出图像(S18)。
之后,在结束成像作业时(S19的是),中断流过励磁线圈6的电流,从而停止定影带1的温度控制(S20)。当均热辊9接触了加压辊2时,均热辊9与加压辊2分离(S21)。然后,加压辊2与定影带1分离(S22)。接着,移动外侧芯7a和磁通量屏蔽板11到初始位置(原始位置)(S23),之后结束作业。
当成像作业没有结束时(S19的否),CPU1000判断(进行成像的片材)打印数量是否为预定数量(12张)(S24)。当打印数量小于预定数量(12张)时(S24的否),程序返回到S18,然后继续地重复成像操作。当打印数量不少于预定数量(12张)(S24的是),进行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以抑制非通纸部升温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当计数到第十二张时,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并且当打印数量为12张以上时保持该接触状态。之后,执行成像操作,直到结束作业。
将参考图12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定时图。图12是在输出S5尺寸的记录材料时的定时图。在图12中,“开始”是成像设备接收打印指令(用于开始成像作业的信号)的状态。通纸尺寸为A5,因此首先进行控制以便启动用于移动外侧芯7a的马达72,以使6个外侧芯7a从两端部向上移动。在外侧芯7a的移动过程中,启动用于移动磁通量屏蔽板11的马达11c,以使磁通量屏蔽板11移动到从带端部向内80mm的位置。
之后,驱动用于使加压辊2朝向和远离定影带1移动的马达,使得加压辊2接触定影带1而形成夹持部N。接着,加压辊2由驱动马达驱动,使得加压辊2和定影带1被驱动旋转。向励磁线圈6施加电压,使得对定影带1进行温控。开始成像,从而在记录材料上输出图像。
当打印数量达到预定数量时,驱动用于使均热辊9朝向和远离加压辊2移动的马达501d,使得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以抑制定影带1在非通纸部的过热。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的定时是在计数的片材数量为预定数量之后。例如,在计数第12张和计数第13张之间的定时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
当成像结束时,停止温控并驱动马达501d,使得均热辊9远离加压辊2移动。之后,停止加压辊驱动马达,从而停止驱动加压辊2。接着,驱动加压辊接触分离马达,使加压辊2与定影带1分离。之后,驱动用于移动外侧芯7a的马达72和用于移动磁通量屏蔽板11的马达11c,使得触点7a和磁通量屏蔽板11移动到其初始位置,然后结束作业。
根据本实施例,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因此能够抑制在对应于记录材料端部的区域中的过热。此外,在作业开始期间使均热辊9与加压辊2分离,并且,在满足预定条件之后即在计数到预定片材数量之后,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如上所述地,在作业开始时定影带1产生最大的降温。为此,如上所述地,延迟均热辊9的接触定时,从而能够抑制因均热辊9的接触而导致定影带1的温度降低,以及能够防止定影带1的温度过度降低。此外,能够抑制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时的预定片材数量是定影带温度达到最低温度时的片材数量,但是也可以在其他条件下设定。例如,条件可以是打印数量为定影带温度超过最低温度之后的某一数量。此外,即使在定影带温度达到最低温度之前的一定打印数量时均热辊9进行接触的情况下,最低温度不是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的温度,该一定打印数量也可以设定为预定数量。总之,均热辊9可以仅需要以最低温度不会达到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的温度的定时接触加压辊2。
[验证结果]
将描述本实施例中该结构的验证结果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定影装置500中,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15%RH的环境下使A4大小的记录材料片材("CF-C104",可从佳能公司购买)连续通过夹持部。首先,图13示出了带表面温度相对于片材打印数量(通纸数)的进展。使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红外辐射温度计"IT2-50"测量在带中央部的带表面温度。如图13所示,带表面温度不会降低到175℃,这是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分离)的温度。
接着,图14示出了当以80ppm(每分钟的页(张)数)的速度使500张记录材料通过定影装置500中的夹持部时相对于打印数量的纵向温度分布。使用Apiste公司制造的红外热成像仪"FSV-7000S"测量定影带1的纵向温度分布。
如图14所示,即使在500张连续通纸后,非通纸部的温度也低于230℃的临界温度,从而能够抑制非通纸部的温升。顺带地,当定影带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带会劣化,使得耐久通纸数显著减少。
如上所述地,当使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时,即使在使用不同类型宽度尺寸的记录材料时,也能够在不使定影装置的尺寸增大的条件下充分地避免非通纸部的温升。
<第二实施例>
将参考图14至18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均热辊接触加压辊的定时是打印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定影带的表面温度,把握打印数量超过预定数量,之后使均热辊接触加压辊。
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如图2所示,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或温度检测元件)TH1设置于相对于横向方向在定影带1的中央内表面部的位置,并接触定影带1。顺带地,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定影带1在定影带1内周面的温度,但使用例如存储在控制电路部102的存储器中的表格等等将该检测信息转换成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因此,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顺带地,温度传感器与定影带1的外周面对向或接触,使得也可以直接检测定影带1的表面温度。
这样,通过用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定影带的表面温度,能够测量在通纸期间定影带的最低温度。最低温度随着环境、片材(纸张)类型等等而变化,通过初步研究,把握最低温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最低温度和片材类型之间的关系,将该信息存储在成像设备的存储器中。也就是说,在温度传感器TH1的检测结果是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最低温度的情况下,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
顺带地,即使在没有预先获得最低温度时,也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TH1的检测结果把握最低温度。将对此进行描述。首先,在温度传感器TH1检测温度时,不判断检测的调色剂是否为最低温度。如上所述地,定影带温度从作业开始起逐渐降低,在打印数量超过一定数量之后逐渐升高。因此,在能够把握定影带温度未进一步降低的状态时,就能够把握定影带温度超过了最低温度。也就是说,当获得了从温度降低改变到温度升高的时间时,就能够把握定影带温度超过了最低温度。
将参考图15示出的框图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将关于由用户从操作部301输入或从PC(个人计算机)输出的记录材料类型(片材大小和片材类型)的信息发送给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02,然后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02的信息传递给CPU1000。CPU1000查询存储器1001,并根据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02的信息判断外侧芯7a的移动控制量和磁通量屏蔽板11的控制量,然后传递相应的控制量给芯移动控制器1004和磁通量屏蔽板控制器1005。接着,芯移动控制器1004使预定的外侧芯7a远离定影带1移动,磁通量屏蔽板控制器1005使磁通量屏蔽板11移动到预定位置。
把热敏电阻1007的信息传递给CPU1000。热敏电阻1007的信息是温度传感器TH1的检测结果。CPU1000根据该信息判断在作业时定影带表面温度是否超过最低温度一次。可以通过查询如上所述地预先核对并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最低温度进行判断,或者也可以通过根据温度从降低变化到升高把握定影带温度超过最低温度来进行判断。当定影带温度超过最低温度时,CPU1000向均热辊控制器1006发送命令(指令),从而均热辊控制器1006使均热辊9接触加压辊2。
将参考图16的流程图描述本实施例的控制流。首先,通过操作面板或PC设定记录材料的类型,然后向成像设备发送复印或打印作业,从而开始作业(S31)。执行对各个部件(外侧芯、磁通量屏蔽板、均热辊和加压辊)的初始位置检测(S32)。
之后,根据纸张(片材)尺寸,移动外侧芯和磁通量屏蔽板(S33和S34)。加压辊接触并压靠定影带,以形成夹持部N(S35)。加压辊被驱动旋转而使定影带旋转(S36)。使电流流过励磁线圈以使定影带发热,然后对定影带进行温控(S37)。在成像部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将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之后进行定影并输出图像(S38)。
之后,继续成像,CPU判断在一个作业中定影带表面温度是否超过最低温度(S39)。当定影带表面温度在一个作业中一次也不曾超过最低温度(S39为否)且成像没有结束(S40为否)时,程序返回到S38,然后继续地重复成像操作。当定影带表面温度在一个作业中超过最低温度一次(S39为是)时,使均热辊接触加压辊,以进行用于抑制非通纸部温升的控制(S41)。
CPU判断成像作业是否结束,当成像作业没有结束时(S42为否),继续重复成像作业(S43)。当成像作业结束时(S42为是),中断流过励磁线圈的电流,以便停止对定影带的温控(S44)。当使均热辊接触了加压辊时,均热辊与加压辊分离(S45)。然后,加压辊与定影带分离(S46)。接着,移动外侧芯和磁通量屏蔽板到其初始位置(原始位置)(S47),之后结束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在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到的定影带表面温度超过最低温度之后,使均热辊接触加压辊。在这种情况下,定影带表面温度已经从降低改变成升高,因此即使在均热辊接触加压辊时,定影带表面温度也不会再降低,因而能够防止定影带的温度过度降低。此外,能够抑制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
在上面的描述中,在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到最低温度后,均热辊接触加压辊。然而,均热辊接触加压辊的定时也可以是温度传感器TH1检测到最低温度之后通过夹持部的记录材料片材数达到预定数量时的定时。也就是说,在定影带表面温度超过最低温度之后当均热辊接触加压辊时能够获得上述效果,因此均热辊不需要在检测到最低温度之后立即接触加压辊。然而,为了有效地抑制非通纸部温升,上述预定数量有效地为50张。
[验证结果]
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结构的验证结果。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15%RH的环境下使A4大小的记录材料片材("CF-C104",可从佳能公司购买)连续通过夹持部。首先,图17示出了带表面温度相对于片材打印数量(通纸数)的进展。使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红外辐射温度计"IT2-50"在带中央部测量带表面温度。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带表面温度不会降低到175℃,这是调色剂从记录材料脱离(分离)的温度。
接着,图18示出了当以80ppm的速度使500张记录材料通过定影装置500中的夹持部时相对于打印数量的纵向温度分布。使用Apiste公司制造的红外成像仪"FSV-7000S"测量定影带1的纵向温度分布。
如图18所示,即使在500张片材连续通纸后,非通纸部的温度也低于230℃的临界温度,从而能够抑制非通纸部的温升。顺带地,当定影带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带会劣化,使得耐久通纸数显著减少。
如上所述地,当使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时,即使在使用不同类型宽度尺寸的记录材料时,也能够在不使定影装置的尺寸增大的条件下充分地避免非通纸部的温升。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在定影带温度超过最低温度之后均热辊接触加压辊的结构,但是作为另一个实施例,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其中,检测非通纸部处的定影带温度,并根据检测的温度信息,使均热辊接触加压辊。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描述了图像加热装置是用于把形成(转印)在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图像加热装置是通过加热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来提高图像光泽度的光泽度赋予装置的情况。在这种光泽度赋予装置的情况下,也会与定影装置的情况类似在非通纸部产生过热的问题,因此通过均热辊的接触能够抑制过热。
此外,当从作业开始起均热辊接触加压辊时,最低温度会过度降低,因而例如存在不能够赋予光泽度的可能性。因此,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根据对打印数量和检测的定影带表面温度的判断来延迟均热辊接触加压辊的定时,从而能够防止最低温度过度降低。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能够在不使图像加热装置尺寸变大的条件下抑制环形带的过度温升。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本申请旨在涵盖落入改进目的或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17)

1.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环形带,用于加热夹持部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励磁线圈,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所述环形带;
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用于在其自身和所述环形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并用于旋转地驱动所述环形带;
磁通量抑制部件,用于在对宽度比在所述图像加热装置中可使用的最大宽度记录材料窄的预定记录材料进行图像加热时抑制磁通量,其中,所抑制的磁通量是在从所述励磁线圈指向所述环形带的磁通量中的指向相对于环形带横向方向而言在环形带能够与预定记录材料接触的区域外侧的一部分区域的磁通量;以及
可旋转的吸热部件,用于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接触地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吸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接触分离机构,用于使所述可旋转的吸热部件朝向和远离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的操作的控制器,
其中,在预定数量的多张预定记录材料连续进行图像加热时,所述控制器使所述可旋转的吸热部件接触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环形带在横向端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控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的操作的控制器,
其中,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降低到预定温度时,所述控制器使所述可旋转的吸热部件接触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移动机构,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横向长度大体上沿所述环形带的横向方向移动所述磁通量抑制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励磁线圈设置在所述环形带外侧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多个磁芯,所述多个磁芯设置在比所述环形带更远离所述环形带的一侧,并布置在所述环形带的横向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缩回机构,其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横向长度使所述多个磁芯中的至少一个磁芯从所述励磁线圈缩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加热装置在夹持部中对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可旋转的吸热辊能够随着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11.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环形带,用于加热夹持部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多个磁芯,布置在所述环形带的横向方向;
励磁线圈,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所述环形带;
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用于在其自身和所述环形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并旋转地驱动所述环形带;
缩回机构,其用于根据记录材料的横向长度使所述多个磁芯中的至少一个磁芯从所述励磁线圈缩回;以及
可旋转的吸热部件,用于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相接触地从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吸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接触分离机构,用于使所述可旋转的吸热部件朝向和远离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的操作的控制器,
其中,在预定数量的多张预定记录材料连续进行图像加热时,所述控制器使所述可旋转的吸热部件接触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环形带在横向端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控制所述接触分离机构的操作的控制器,
其中,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降低到预定温度时,所述控制器使所述可旋转的吸热部件接触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励磁线圈设置在所述环形带外侧附近,以及
所述多个磁芯设置在比所述环形带更远离所述环形带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加热装置在夹持部中对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可旋转的吸热辊能够随着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CN201280041301.8A 2011-09-01 2012-08-31 图像加热装置 Pending CN1037653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0725 2011-09-01
JP2011-190725 2011-09-01
PCT/JP2012/072829 WO2013032036A1 (en) 2011-09-01 2012-08-31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5327A true CN103765327A (zh) 2014-04-30

Family

ID=47010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1301.8A Pending CN103765327A (zh) 2011-09-01 2012-08-31 图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05658A1 (zh)
JP (1) JP6108721B2 (zh)
CN (1) CN103765327A (zh)
DE (1) DE112012003661T5 (zh)
GB (1) GB2508783A (zh)
WO (1) WO201303203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2253A (zh) * 2015-02-18 2016-08-24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501889A (zh) * 2018-05-17 2019-11-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6815B2 (ja) * 2013-03-15 2017-1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977824A1 (en) 2014-07-24 2016-0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EP2977823B1 (en) 2014-07-24 2019-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6057464A (ja) 2014-09-09 2016-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画像加熱装置、製造方法
JP2016062024A (ja) 2014-09-19 2016-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および定着装置
US9519250B2 (en) 2015-01-14 2016-12-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the heater having heat generating portions disposed offset from a center line of a substrate
JP6594131B2 (ja) * 2015-09-14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4671B2 (ja) * 2016-07-11 2021-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15769B2 (ja) * 2016-07-12 2021-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JP6897188B2 (ja) * 2017-03-16 2021-06-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29693B2 (ja) * 2017-05-01 2021-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8225874A1 (ja) 2017-06-06 2018-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910996B2 (ja) 2018-09-10 2021-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4940A (ja) * 2000-01-07 2001-07-19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09651A (ja) * 2003-04-03 2004-11-04 Sharp Corp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機
CN1725122A (zh) * 2004-07-21 2006-01-25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67873A (zh) * 2003-10-17 2006-1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01046666A (zh) * 2006-02-27 2007-10-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240805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duction heating fixing device
CN101520632A (zh) * 2008-02-26 2009-09-0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713952A (zh) * 2008-10-02 2010-05-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33463A (ja) * 1997-06-04 1998-12-18 Minolta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5056598A (ja) * 2003-08-05 2005-03-03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33596A (ja) * 2004-11-08 2006-05-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213A (ja) * 2005-10-11 2007-04-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JP5441571B2 (ja) * 2009-09-04 2014-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534767B2 (ja) * 2009-09-29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4940A (ja) * 2000-01-07 2001-07-19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09651A (ja) * 2003-04-03 2004-11-04 Sharp Corp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機
CN1867873A (zh) * 2003-10-17 2006-1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725122A (zh) * 2004-07-21 2006-01-25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46666A (zh) * 2006-02-27 2007-10-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240805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duction heating fixing device
CN101520632A (zh) * 2008-02-26 2009-09-0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713952A (zh) * 2008-10-02 2010-05-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2253A (zh) * 2015-02-18 2016-08-24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501889A (zh) * 2018-05-17 2019-11-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501889B (zh) * 2018-05-17 2024-01-19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64997A (ja) 2013-04-11
GB2508783A (en) 2014-06-11
GB201405839D0 (en) 2014-05-14
US20140105658A1 (en) 2014-04-17
DE112012003661T5 (de) 2014-06-18
JP6108721B2 (ja) 2017-04-05
WO2013032036A1 (en)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5327A (zh) 图像加热装置
JP3817482B2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36396B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加热件温度的控制方法及成像装置
US738859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WO2004063820A1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31A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02736498A (zh) 图像加热设备
JP2014025965A5 (zh)
JP2014025965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3037052A (ja) 像加熱装置
JP200318632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909114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4827478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H10228192A (ja) 加熱用フィルム、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81457B2 (ja)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68118C (zh) 图像加热装置
JP2004272157A (ja) 像加熱装置
CN10244588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071351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569967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01948B2 (ja) 像加熱装置
JP4435020B2 (ja) 定着装置
JP2006017935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7982A (ja) 加熱装置、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66948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