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3952A - 图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3952A
CN101713952A CN200910177493.5A CN200910177493A CN101713952A CN 101713952 A CN101713952 A CN 101713952A CN 200910177493 A CN200910177493 A CN 200910177493A CN 101713952 A CN101713952 A CN 1017139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element
coil unit
photographic fixing
imag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74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3952B (zh
Inventor
菅谷健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713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3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3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39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包括:用于产生磁通的线圈;包括用于通过从线圈产生的磁通来发热的导电层的带构件,带构件用于通过由导电层产生的热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能够与带构件的内表面接触的第一加压构件;用于使带构件压靠第一加压构件,以夹持和输送记录材料的第二加压构件;包括线圈的线圈单元,该线圈单元被与带构件的外表面相对地布置;能够使线圈单元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将被加热的第一位置与线圈单元从带构件移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用于改变第一加压构件与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的压力改变机构。压力改变机构与由移动机构使线圈单元从带构件移开的操作连动地减小第一加压构件与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用作将被安装于如电子照相复印机或者电子照相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定影装置的图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将被安装在电子照相复印机或者打印机中的定影装置,感应加热型图像定影装置已经为人所熟知,并且在日本特开2000-181258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0-29332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感应加热型图像定影装置。在该定影装置中,使由磁场产生装置产生的磁场作用在具有导电层的加热构件上,以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加热该加热构件。另外,通过使用薄带作为加热构件,定影装置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减少热容量,并且热响应性优异。
在感应加热型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只要能在加热构件上施加磁场,磁场产生装置不仅能够被设置在加热构件内部,而且能够被设置在加热构件外部,使得能够根据定影装置的构造将磁场产生装置布置在任意位置。也就是,在采用上述感应加热型定影装置的情况下,具有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将磁场产生装置布置在加热构件的任意位置处并且通过仅在待加热的部分上施加磁场,而只对所需部分进行选择性地并且瞬时地加热。
另外,作为满足近年来的节能要求的定影装置,已经提出利用高频感应作为加热源的感应加热型定影装置(日本特开昭59-33787号公报)。在该感应加热型定影装置中,线圈被同心布置在由金属导体形成的薄定影辊的外部。由通过使高频电流流过线圈而产生的高频磁场在定影辊中产生感应涡电流,从而通过定影辊自身的表面电阻(skin resistance)所产生的焦耳热对定影辊自身进行加热。根据感应加热型定影装置,能够提高电热转换效率,从而能够减小从开始向线圈通电到定影辊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的时间的预热时间(warm-up time)。
另外,还已经提出用用薄套筒状的定影带来代替定影辊的感应加热型的带定影装置(日本特开2002-148983号公报)。通过该定影装置,能够抑制定影带的热容量,并且还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在感应加热型的带定影装置中,辅助加压构件被设置在具有导电层的圆筒状柔性定影带的内侧,并且通过向辅助加压构件加压,定影带被夹持在辅助加压构件与加压构件之间,以在加压构件与定影带之间形成辊隙部。由于定影带被夹持在辅助加压构件与加压构件之间,因此此时定影带的剖面形状从圆筒(圆形)形状变成局部平坦的椭圆形状。在定影带的外部,设置线圈单元,该线圈单元设置有线圈。为了增加通过感应加热来增大定影带的发热效率,线圈单元在定影带侧的剖面形状被局部平坦化以跟随定影带的形状,使得线圈单元与定影带之间的距离(间隙)减小。另外,使定影带与线圈单元彼此接近,以在磁通密度高的区域中布置定影带,从而增大定影带的发热效率。
在上述带定影装置中进行记录材料卡纸清理(jamclearance)的情况下,在定影带和加压构件被辅助加压构件加压的状态下进行卡纸清理是非常麻烦的操作。另外,当将记录材料强制拉离定影带时,定影带被置于定影带可能被损坏的表面。为此,在进行卡纸清理的情况下,如日本特开2007-57786号公报所说明的那样,应当解除定影带与加压构件的加压状态(在下文中称为“压力解除”)。
然而,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为了增加通过感应加热而使定影带发热的发热效率,线圈单元与定影带之间的距离被减小。为此,在压力解除状态下,定影带的剖面形状恢复到圆形状,使得存在定影带的定影表面(外周面)与线圈单元接触的可能。在该状态下,当进行卡纸清理时,存在损坏定影带的定影表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即使在施加在带构件和加压构件上的压力被解除并且由此带构件的形状被改变时,该图像加热装置也能够避免带构件与线圈单元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包括:
线圈,该线圈用于产生磁通;
带构件,该带构件包括用于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所述磁通来发热的导电层,所述带构件用于通过由所述导电层产生的热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
第一加压构件,该第一加压构件能够与所述带构件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加压构件,该第二加压构件用于使所述带构件压靠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以夹持和输送所述记录材料;
线圈单元,该线圈单元包括所述线圈,所述线圈单元被与所述带构件的外表面相对地布置;
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能够使所述线圈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将被加热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带构件移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压力改变机构,该压力改变机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
其中,所述压力改变机构与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带构件移开的操作连动地减小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
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包括:
线圈,该线圈用于产生磁通;
带构件,该带构件包括用于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所述磁通来发热的导电层,所述带构件用于通过由所述导电层产生的热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
第一加压构件,该第一加压构件能够与所述带构件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加压构件,该第二加压构件用于使所述带构件压靠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以夹持和输送所述记录材料;
线圈单元,该线圈单元包括所述线圈,所述线圈单元被与所述带构件的外表面相对地布置;
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能够使所述线圈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将被加热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带构件移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压力改变机构,该压力改变机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
其中,所述移动机构用于以如下方式使所述线圈单元在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被减小成小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压力时移动:在所述压力改变机构使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减小的操作之前,开始用于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开的操作。
结合附图考虑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定影装置的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的定影带与定影凸缘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示出定影带的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5的(a)至图5的(c)为均示出定影带的剖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6是整个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示出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的转动驱动轴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示出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的压力解除操作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通过使线圈单元远离定影带移动而使线圈单元与定影带之间的间隙最大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的压力解除操作的程序的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例1]
(1)图像形成设备
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例的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加热装置可作为图像定影装置安装至该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是电子照相型的彩色打印机。
实施例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并排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内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图像形成部(部分,station)Py、Pm、Pc和Pb的充电处理、曝光处理、显影处理、转印处理来形成颜色不同的四色调色剂图像。
实施例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取决于从例如主计算机(hostcomputer)等外部设备(未示出)输出的图像形成信号来执行预定的图像形成序列,接着根据该图像形成序列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具体地,各图像形成部被顺次驱动,使得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各感光鼓1以预定的周速(处理速度)沿箭头指示的方向转动。由驱动辊6a使以面对图像形成部Py、Pm、Pc和Pb的各感光鼓1的方式绕驱动辊6a、从动辊6b和张紧辊6c伸展和延伸的中间转印带7以与各感光鼓1的周速(转速)对应的周速沿箭头指示的方向转动。
首先,在作为第一颜色的黄色用图像形成部Py处,由充电装置2将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充电到预定极性和预定电位。然后,从曝光装置3发出的激光以与来自外部设备的图像信息对应的方式对感光鼓1的带电表面进行扫描曝光。结果,静电潜像与图像信息对应地形成于感光鼓1的表面。接着,由显影装置4利用黄色调色剂(显影剂)来显影潜像,从而使黄色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1的表面。在作为第二颜色的品红色用图像形成部Pm、作为第三颜色的青色用图像形成部Pc、作为第四颜色的黑色用图像形成部Pb也进行类似的充电、曝光和显影步骤。
在图像形成部Py、Pm、Pc和Pb处的各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图像通过经由中间转印带7与各感光鼓1相对布置的1次转印刮片(blade)8以叠加(superposition)的方式顺次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的外周面上。结果,使全色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承载。
与此独立地,记录材料P通过供给辊12从片材供给盒10或者手动供给式记录材料盘11沿输送路径13a被传送到定位辊14。接着,记录材料P由定位辊14传送到位于中间转印带7和2次转印辊15之间的2次转印辊隙部Tn,并且在2次转印辊隙部Tn中被夹持输送(nip-convey)。在夹持输送过程中,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通过2次转印辊15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上面承载有未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引入定影装置16。然后,记录材料P在稍后说明的辊隙部中被夹持输送,从而未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并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
在记录材料P的仅一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切换挡板(switching flapper)17的切换,记录材料P经由排出辊18被排出到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的侧面的排出盘19上,或者被排出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上面的排出盘20。在切换挡板17位于虚线位置的情况下,记录材料P以面朝上(图像向上)的方式排出到该排出盘19上。在切换挡板17位于(实线)指示的位置的情况下,记录材料P被以面朝下(图像向下)的方式排出到该排出盘20上。
在记录材料P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已经由定影装置16在上面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由位于指示的位置处的切换挡板17向上引导。接着,当记录材料P的后端到达反转点R时,记录材料P被切换为沿输送路径13b向后输送(back-convey),以进行反转。此后,记录材料P沿双侧(面)图像形成用输送路径13c被输送,并且接着进行与单侧(面)图像形成的情况相同的处理,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形成于纪录材料P的另一面上,接着记录材料P被排出到排出盘19或者排出盘20上。
由鼓清洁器5对转印调色剂图像后的感光鼓1进行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未转印的调色剂的操作,并且接着进行下一图像形成。
由带清洁器9对转印全色调色剂图像后的中间转印带7进行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的未转印的调色剂的操作,并且接着对中间转印带7进行下一图像形成。
(2)定影装置
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作为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和构成定影装置的构件而言,纵向是指在记录材料的平面中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在该实施例中,纵向与带构件的转动轴线一致。宽度方向是指在记录材料的平面中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长度是指关于纵向的尺寸。宽度是指关于宽度方向的尺寸。
另外,对于记录材料而言,宽度方向是指在记录材料的平面中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记录材料的)宽度是指(记录材料的)关于宽度方向的尺寸。
图2是定影装置16的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16的定影带21和定影凸缘22、以及加压辊25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示出定影带21的层结构的示意图。
实施例1中的定影装置16是电磁感应加热型的带定影装置。该电磁感应加热型的带定影装置使用电磁感应发热元件作为加热元件。当通过磁场产生装置将磁场施加到该电磁感应发热元件上时,在电磁感应发热元件中产生涡电流,并且由于该涡电流的作用而产生焦耳热。电磁感应加热型的带定影装置通过焦耳热将热量赋予作为待加热材料的记录材料,从而对记录材料表面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定影。
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16包括:定影带(带构件)21,该定影带21为具有导电层(电磁感应发热元件)21b的圆筒状带构件;一对定影凸缘22和22,该对定影凸缘22和22为保持构件;以及包括线圈的线圈单元23。定影装置16还包括作为第一加压构件的加压支柱24和作为第二加压构件的加压辊25。定影装置16被构造成通过线圈单元从定影带21的外侧对定影带21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定影带21、线圈单元23、加压支柱24和加压辊25均为沿纵向延伸的长构件。
(2-1)线圈单元
线圈单元23以使线圈单元23与定影带21的外表面之间保持大约0.5mm至大约2mm的间隙的方式被设置在定影带21的外侧。该线圈单元23包括励磁线圈23a、磁芯23b和用于保持线圈23a和磁芯23b的保持件23c。
保持件23c是沿定影带21的纵向延伸的长箱状构件,并且沿定影带21的纵向由线圈单元保持板32保持(图6)。保持件23c的位于定影带21表面侧的下表面被形成为圆顶状(domeshape),以跟随定影带21的表面,并且与定影带21的表面以隔开上述间隙的方式相对。
线圈23a具有沿定影带21的纵向延伸的具有大体倒置船底状的剖面的长椭圆形状。该形状是当加压支柱24位于图像加热位置时线圈23a跟随定影带21的形状的形状。线圈23a以跟随定影带21的表面的方式被布置在保持件23c内部。作为线圈23a的芯线(core wire),使用通过集束大约80-160股直径为0.1-0.3mm的细线制备的绞合线(Litz wire)。作为细线,使用绝缘涂层电线。绞合线绕芯23b缠绕8至12圈以构成将使用的线圈23a。励磁电路(未示出)被连接至线圈23a,从而能够将交流电从励磁电路供给到线圈23a。
由铁磁材料形成的芯23b被构造成包围线圈23a和线圈23a的缠绕中心位置。芯23b具有将由线圈23a产生的AC磁通高效地引入定影带21的导电层21b中的功能。也就是,芯23b提高由线圈23a和导电层21b所形成的励磁电路的效率。作为芯23b的材料,优选地可以使用例如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余磁通密度的铁素体(ferrite)等材料。为了将从线圈23a产生的AC磁通高效地提供至定影带21的导电层21b,由铁磁材料形成的另一芯23b以经由定影带21与上述芯23b相对的方式被设置在定影带21内侧。该(定影带21中的)芯23b被布置在加压支柱24的稍后将说明的压力保持构件24a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内表面)之间。
(2-2)定影带
定影带21是具有耐热性和柔性的环形圆筒状构件。定影带21是从内表面侧到外表面侧包括内层21a、导电层21b、弹性层21c和表面分离层(parting layer)21d的复合层带(图4)。
导电层21b通过由线圈单元23产生的磁场(磁通)的电磁感应作用而产生感应热。使用通过利用如铁、钴、镍、铜或铬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厚度大约为50μm至大约100μm的导电层(金属层)作为导电层21b。另外,通过使用如铁等铁磁性金属(具有高导磁率的金属)作为用于导电层21b的材料,能够将由线圈单元23产生的磁场的较大量约束在金属中。也就是,能够增大磁通密度,从而能够在金属表面产生使定影带21能高效地产生热的涡电流。在该实施例(实施例1)中,将形成为厚度大约50μm且具有高导电率的薄层镍作为导电层21b。
弹性层21c由适合作为定影带21用弹性层的预定材料制成,并且该弹性层21b被设置在导电层21b上。
表面分离层21d与承载在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直接接触。为此,应当使用具有良好分离性的材料作为表面分离层21d用材料。具体地,可以使用例如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tetrafluoroethylene-perfluoroalkylvinylether copolymer,PFA)、聚四氟乙烯(PTFE)和硅酮共聚物的层以及这些材料的复合层作为表面分离层21d。由从上述材料中适当选择的材料所形成的表面分离层21d被设置在弹性层21c的外周面上,厚度为1-50μm。关于表面分离层21d的厚度,当该厚度过小时,在耐磨性方面的耐久性差,从而使定影带21的耐久寿命缩短。另一方面,当该厚度过大时,定影带21的热容量变大,使得预热时间不期望地增加。
在该实施例(实施例1)中,使用厚度为30μm的FPA层作为定影带21的表面分离层21d。
(2-3)加压辊
具有耐热性的加压辊25包括圆轴状的芯金属25a和以辊状设置在芯金属25a的外周面上的弹性层25b。使用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等耐热橡胶、硅橡胶的泡沫构件等作为弹性层25b的材料。加压辊25被与定影带21平行地设置在线圈单元23的相对于定影带21的相反侧。芯金属25a的两个纵向端部通过轴支撑构件由装置框架16的侧板16F1和16F1(图6)可转动地保持。
(2-4)加压支柱
加压支柱24是具有耐热性的构件,并且加压支柱24被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侧。加压支柱24包括在线圈单元23的相反侧可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接触的平板状的滑动部24a,并且加压支柱24包括加压部24b,该加压部24b具有倒置的U状剖面且被设置在滑动部24a上。滑动部24a被设置成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图1)平行,并且加压部24b被设置在滑动部24a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2-5)定影凸缘
定影凸缘22和22以与加压支柱24的加压部24b的纵向端部相对的方式由装置框架16的侧板16F1和16F1(图6)来保持。定影凸缘22和22包括与定影带21的纵向端部相对的基板(基部)22a和22a。基板22a和22a均设置有接合凹部(未示出)。通过将加压部24的纵向端部接合在接合凹部中,定影凸缘22和22保持加压支柱24的加压部24b。
基板22a和22a具有面对定影带21的内壁面22a1和22a1,该内壁面22a1和22a1设置有朝定影带21突出的带保持部(未示出)。基板22a和22a包括定影带的被加压部22b和22b,该被加压部22b和22b在定影带21的相反侧被设置于基板22a和22a的外壁面,并且朝向定影带21的相反侧突出。带保持部与位于定影带21的纵向端部的内侧的部分接合,从而可转动地保持定影带21。也就是,定影凸缘22和22在定影带21的纵向端部从定影带21的内侧支撑定影带21,并且引导定影带21的圆筒形状。当定影带21沿纵向移动时,内壁面22a 1和22a 1通过与定影带21的纵向端面接触起到防止定影带21移动的防止面的作用。
定影凸缘22和22的被加压部22b和22b被稍后说明的加压杆33和33加压。加压杆33和33的压力通过加压支柱24的加压部24b施加到滑动部24a。被供给加压杆33和33的加压力的滑动部24a使定影带21的表面压靠加压辊25的表面。结果,定影带21变形从而跟随滑动部24a的表面形状,并且同时加压辊25的弹性层25b也弹性变形从而跟随滑动部24a的表面形状。结果,在定影带21的表面与加压辊25的表面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宽度的辊隙部(定影辊隙部)N。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稍后将说明的突出部32a和32a被设置成与被加压部22b和22b接触。结果,用于通过由线圈23a产生的磁通的作用使导电层21b产生热量的上述间隙形成于定影带21的表面与线圈单元23的保持件23c的下表面之间。
(3)定影装置的加热定影操作
在该实施例(实施例1)中,定影装置16根据打印信号使作为驱动源的定影电动机M(通常地)正转,以使驱动齿轮G(图3)沿预定方向转动,该驱动齿轮G被设置于加压辊25的芯金属25a纵向端部。结果,加压辊25以预定的周速(处理速度)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加压辊25的转动使加压辊25的辊隙部N中的表面与定影带21的辊隙部N中的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将驱动力传递到定影带21。结果,定影带21在定影带21的内表面在滑动部24a上滑动的状态下由加压辊25的转动作用而转动。在滑动部24a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之间涂布例如润滑脂等润滑剂,从而改进加压支柱24与定影带21的内表面之间的滑动性能。
另外,根据打印信号,由励磁电路将交流电供给到线圈单元23的线圈23a。结果,线圈23a产生AC磁通,该AC磁通被引入到芯23b中以在定影带21中产生涡电流。涡电流由定影带21的固有电阻产生焦耳热。也就是,通过向线圈23a供给交流电,定影带21被置于电磁感应发热状态。通过作为温度检测构件的热敏电阻来检测定影带21的温度。从热敏电阻输出的输出信号(定影带21的温度检测信号)被输入到控制部。控制部基于输出信号执行励磁电路的ON/OFF控制,从而将定影带21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的定影温度(目标温度)水平。
在加压辊25和定影带21的转动被稳定并且定影带21的温度也被保持在预定的定影温度水平的状态下,上面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被引入辊隙部N,在该辊隙部N中,记录材料P在定影带21的表面与加压辊25的表面之间被夹持输送。在输送过程中,调色剂图像t通过经受定影带21的加热和辊隙部N中的加压而被加热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从辊隙部N出来的记录材料P与定影带21的表面分开,从而从辊隙部N排出。
(4)解除压力时定影装置的变形
图5的(a)是示出施加压力时定影带21的剖面形状的示意图。图5的(b)是示出解除压力时(a)定影带21的剖面形状的示意图,其中,通过操作加压支柱24来解除施加到定影带21的压力。图5的(c)是示出解除压力时(b)定影带21的剖面形状的示意图,其中,通过操作加压支柱24和线圈单元23来解除施加到定影带21的压力。
在该实施例(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中,由于加压支柱24与加压辊25之间的夹挤作用,施加压力时定影带21的剖面形状从施加压力前的大体真实圆形状变成沿加压支柱24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局部平坦的椭圆形状(图5的(a))。为了通过感应加热提高定影带21的发热效率,在施加压力时,线圈单元23的位于定影带21侧的剖面形状(保持件23c的下表面形状)跟随定影带21表面的椭圆形状。另外,设置在定影带21的外侧的线圈单元23在线圈单元23与定影带21的表面之间保持大约0.5mm至大约2mm的间隙。
在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当进行记录材料P的卡纸清理(操作)时,加压支柱24通过传统的预定压力改变部件从定影带21移开,以解除施加到定影带21的压力。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归因于定影带21自身的刚性定影带21的状态回复到初始的圆形状态,因此存在定影带21的表面接触线圈单元23的保持件23c的下表面的可能性。在该状态下,当进行卡纸清理时,存在定影带21的表面被磨损从而损坏定影带21的可能性。
本发明人已经研究了如下构造的定影带21。在该定影带21中,使用内径是30mm并且厚度是50μm的Ni层作为导电层21b,并且使用30μm厚的聚酰亚胺(PI)膜作为内层21a。另外,使用300μm厚的硅橡胶层作为弹性层21c,使用40μm厚的PFA层作为表面分离层。当用600N的加压力使定影带21与加压辊25压接时,测量定影带21的变形。结果,定影带21的表面在图5的(a)所示的施加压力时与图5的(b)所示的解除压力时之间的移动距离Δ1是大约1.0mm。移动距离Δ1对应于由于定影带21的变形而产生的移动距离。为了增加发热效率,施加压力时使定影带21和线圈单元23彼此接近,从而在定影带21和线圈单元23提供不大于1.0mm的间隙。在该情况下,当解除加压辊25施加到定影带21的压力时,定影带21与线圈单元23接触(干涉)。因此,仅仅从定影带分离加压辊25是不够的。
因此,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6中,在图5的(c)所示的解除压力的表面中,设置有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该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是能够使线圈单元23远离定影带21移动移动距离Δ2(>Δ1)的移动机构,从而使线圈单元23不与定影带21接触。当定影带21的状态从施加压力的状态变成解除压力的状态时,线圈单元23和定影凸缘22和22被构造成,使得这些构件能够以所指示的顺序操作以从定影带21分开。结果,即使当定影带21的形状通过从施加压力的状态变化到解除压力的状态而被恢复到变形之前的圆筒形状时,也能避免定影带21与线圈单元23之间的接触。因此,不仅能够满足由线圈单元23引起的定影带21的发热效率,而且能够防止由于定影带21与线圈单元23的接触而造成的定影带21的损坏。
(5)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
图6是作为压力改变机构(压力解除机构)的整个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用于示出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的转动驱动轴31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示出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的解除压力操作的示意图。
作为加压和解除压力装置的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包括作为可转动构件的转动驱动轴31、作为线圈单元保持构件的线圈单元保持板32、以及作为加压构件的一对加压杆33和33。该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还包括作为第一加压部件的一对第一弹簧螺钉34和34和作为第二加压部件的一对第二弹簧螺钉35和35。
转动驱动轴31包括与定影带21平行设置的轴31a。轴31a由位于轴31a的两个纵向端部的装置框架16F的侧板16F1和16F1可转动地保持(图7)。轴31a在其位于侧板16F1和16F1外侧的两个纵向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均设置有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和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图7和图8)。另外,在轴31a的一个纵向端部设置有解除压力齿轮31b。转动驱动轴31被设置在辊隙部N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
保持线圈单元23的线圈单元保持板32在辊隙部N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处由装置框架16F的位于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两个纵向端部的侧板16F1和16F1可转动地保持。也就是,线圈单元保持板32被构造成相对于如下方向可操作:线圈单元保持板32在其作为支撑点C的两纵向端部处沿着该方向从定影带21分开。突出部32a和32a被设置在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相对于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宽度方向的大体中央部附近,并且与定影凸缘22和22的被加压部22b和22b接触。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大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通过由侧板16F1和16F1的第一固定部16F2和16F2支撑的第一弹簧螺钉34和34的弹簧34a和34a的作用与定影凸缘22和22压接。结果,线圈单元保持板在线圈单元23与定影带21之间保持上述预定间隙。因此,关于线圈单元保持板32,第一位置是指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线圈单元保持板32与定影凸缘22和22接触,并且保持用于允许通过线圈23a产生的磁通的作用而使导电层21b发热的预定间隙。
加压杆33和33在辊隙部N的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由位于加压杆33和33的两个纵向端部处的固定部16F3和16F3可转动地保持。也就是,加压杆33和33被构造成,使得加压杆33和33相对于如下方向在作为支撑点D的两纵向端部处可操作:加压杆33和33沿着该方向与定影带21分开。加压杆33和33在加压杆33和33的大体宽度方向中央部和加压杆33和33的两纵向端部之间与定影凸缘22和22的被加压部22b和22b接触。加压杆33和33的大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通过由侧板16F1和16F1的第二固定部16F3和16F3支撑的第二弹簧螺钉35和35的弹簧35a和35a的作用而与定影凸缘22和22压接。通过该定影凸缘22和22,加压支柱24的滑动部24a使定影带21压靠加压辊25,以使定影带21变形,从而形成辊隙部N。因此,关于加压杆33和33,第一位置是指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通过向定影凸缘22和22施加压力、从而使定影带21压靠加压辊25,使定影带21变形,从而形成辊隙部N。
(6)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的解除压力操作
参照图8和图9,将说明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的解除压力操作。在该实施例中,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不仅用作解除压力装置,而且用作用于移动线圈单元23的移动装置。
图9是示出通过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使线圈单元23远离定影带21移动,以使间隙最大化的状态的示意图。
根据卡纸清理时的预定信号,定影电动机反转,以通过驱动传动齿轮G1使转动驱动轴31的解除压力齿轮31b沿预定方向转动预定量。这里,关于转动驱动轴31,预定量是指转动驱动轴31转动与线圈单元23远离定影带21移动的移动距离Δ2对应的量。与解除压力齿轮31b的转动连动,轴31a被转动。与此相对应地,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和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沿箭头指示的方向转动(图8)。
首先,通过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转动,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在辊隙部N的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线圈单元保持板32接触。当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进一步转动时,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使线圈单元保持板32沿线圈单元保持板32克服第一弹簧螺钉34的弹簧34a的加压力远离定影带21移动的方向绕支撑点C转动地移动。通过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转动运动,突出部32a和32a开始从定影凸缘22和22的被加压部22b和22b分离开。另外,通过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转动移动,线圈单元23沿线圈单元23远离定影带21移动的方向被转动地移动。通过线圈单元23的转动移动,线圈单元23与定影带21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当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也由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转动作用而被转动时,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在辊隙部N的相对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加压杆33和33接触。在线圈单元保持板32由上述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引起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的表面与加压杆33和33之间发生接触。当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进一步转动时,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使加压杆33和33沿加压杆33和33克服第二弹簧螺钉35的弹簧35a的加压力从定影凸缘22和22的被加压部22b和22b移开的方向绕支撑点D转动地移动。通过加压杆33和33的转动移动,施加到定影带21的压力的大小被逐渐减小,从而由于定影带21自身的刚性,定影带21的形状开始恢复到初始的圆筒形状。
当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进一步转动,以使从轴31a到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与线圈单元保持板32接触的表面的距离最大,线圈单元23与定影带21之间的预定间隙也最大。此时,定影电动机的驱动停止。从定影电动机开始反转到经过预设时间之后使定影电动机停止。为了使定影电动机停止,也可能采用计算转数的方法或者在定影电动机是脉冲电动机的情况下计算脉冲的方法。在该实施例中,上述间隙的最大值被设定为预定值,在该预定值处,当施加到定影带21的压力解除时,定影带21的表面不与线圈单元23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关于线圈单元保持板32,从转动驱动轴31的轴31a到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表面的距离最大的位置被设定为第二位置。也就是,关于线圈单元保持板32,第二位置是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线圈单元保持板32保持比上述第一位置处的间隙的大的间隙。当施加到定影凸缘22和22的压力被解除时,转动驱动轴31通过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转动对线圈单元保持板32进行操作,以使线圈单元保持板3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当通过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转动而使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进一步转动、以使从轴31a到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与加压杆33和33接触的表面的距离最大时,加压杆33和33进一步转动以从被加压部22b和22b分离开。从而,由加压支柱24的滑动部24a的作用从定影带21施加到加压辊25的压力被解除。结果,定影带21的形状恢复到初始圆筒形状,并且加压辊25的形状也恢复到初始真实圆形状。因此,关于加压杆33和33,解除向定影凸缘22和22施加的压力以使定影带21的形状恢复到变形前的圆筒形状的位置被设定为第二位置。也就是,关于加压杆33和33,第二位置是指解除向定影凸缘22和22施加的压力以使定影带21的形状恢复到变形之前的形状的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使转动驱动轴31反转,线圈单元保持板32通过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从(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第一位置向(线圈单元保持板32的)第二位置移动。在线圈单元保持板3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加压杆33和33通过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从(加压杆33和33的)第一位置向(加压杆33和33的)第二位置移动。因此,即使当定影带21的形状恢复到变形前的圆筒形状时,也能够避免定影带21的表面与线圈单元23的下表面之间的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定影带21的损坏。
图10是示出加压和压力解除机构30的压力解除操作的程序的示例的流程图。在未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非图像形成时,进行该压力解除操作。该非图像形成时不仅可以包括由于出现如卡纸等错误而停止图像形成操作的状态,而且还包括例如图像形成设备等待图像形成信号的待机状态等状态。
在步骤S1中,定影电动机反转。
在步骤S2中,线圈单元保持板32通过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保持比第一位置处的间隙大的间隙。
在步骤S3中,加压杆33和33通过第二较小偏心凸轮31a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执行加压辊25与定影带21之间的压力解除。
在步骤S4,判断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位置是否最佳。在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位置不是最佳(“否”)的情况下,程序返回到步骤S1。
在该实施例中,在定影装置16中,作为位置检测部件40(图8),侧板16F1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转动位置的标记41以及用于检测标记41的标记传感器42。基于标记传感器42的输出信号,通过用于控制定影电动机的驱动的控制部(驱动控制部件)判断第一较大偏心凸轮31a1的位置是否最佳。
当施加在辊隙部中的加压力被解除的状态向加压力被施加在辊隙部中的状态恢复时,进行反向操作。也就是,加压支柱移动、使得加压力已被解除的状态恢复到加压力施加在辊隙部的状态之后,进行将线圈单元移动至图像形成位置的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由定影电动机使线圈单元移动以解除辊隙部中的加压力的构造,但是也可以采用其它构造。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构造:直到当进行控制杆操作时、线圈单元移动,辊隙部中的加压力才解除。还可以采用使用除定影电动机之外的电动机来移动线圈单元的构造,以及采用定影辊隙部中的压力改变的构造。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加压支柱移动的构造,但是甚至在加压辊移动的构造中,也可以采用线圈单元移动的类似构造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使当带构件与加压构件之间施加压力的状态被解除、以使带构件的形状恢复到带构件变形之前的形状时,也可以提供能够避免带构件与线圈单元接触的图像加热装置。
尽管已经参照这里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旨在覆盖可能落入为改进的目的或者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形或者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包括:
线圈,该线圈用于产生磁通;
带构件,该带构件包括用于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所述磁通来发热的导电层,所述带构件用于通过由所述导电层产生的热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
第一加压构件,该第一加压构件能够与所述带构件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加压构件,该第二加压构件用于使所述带构件压靠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以夹持和输送所述记录材料;
线圈单元,该线圈单元包括所述线圈,所述线圈单元被与所述带构件的外表面相对地布置;
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能够使所述线圈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将被加热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带构件移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压力改变机构,该压力改变机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
其中,所述压力改变机构与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带构件移开的操作连动地减小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与由所述压力改变机构使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位置移开的位置移动的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构件在压力被减小的位置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位置之间的移动量比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传递驱动力的驱动源,
其中,通过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向所述带构件传递所述驱动力来使所述带构件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在由所述压力改变机构执行使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作增加改变的操作之后,开始所述线圈单元的移动操作。
6.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其包括:
线圈,该线圈用于产生磁通;
带构件,该带构件包括用于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所述磁通来发热的导电层,所述带构件用于通过由所述导电层产生的热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
第一加压构件,该第一加压构件能够与所述带构件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加压构件,该第二加压构件用于使所述带构件压靠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以夹持和输送所述记录材料;
线圈单元,该线圈单元包括所述线圈,所述线圈单元被与所述带构件的外表面相对地布置;
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能够使所述线圈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将被加热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带构件移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压力改变机构,该压力改变机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
其中,所述移动机构用于以如下方式使所述线圈单元在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被减小成小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压力时移动:在所述压力改变机构使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减小的操作之前,开始用于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开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与由所述压力改变机构使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位置移开的位置移动的方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构件在压力被减小的位置与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的位置之间的移动量比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传递驱动力的驱动源,
其中,通过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向所述带构件传递所述驱动力来使所述带构件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线圈单元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在由所述压力改变机构执行使所述第一加压构件与所述第二加压构件之间的压力作增加改变的操作之后,开始所述线圈单元的移动操作。
CN200910177493.5A 2008-10-02 2009-09-30 图像加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3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7338A JP5197280B2 (ja) 2008-10-02 2008-10-02 像加熱装置
JP2008-257338 2008-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3952A true CN101713952A (zh) 2010-05-26
CN101713952B CN101713952B (zh) 2012-04-04

Family

ID=41509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749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3952B (zh) 2008-10-02 2009-09-30 图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55175B2 (zh)
EP (2) EP2405310A3 (zh)
JP (1) JP5197280B2 (zh)
CN (1) CN101713952B (zh)
AT (1) ATE551636T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5327A (zh) * 2011-09-01 2014-04-3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7280B2 (ja) 2008-10-02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10145592A (ja) * 2008-12-17 2010-07-01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JP5451362B2 (ja) * 2009-12-22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035364B2 (ja) * 2010-02-22 2012-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3196B2 (ja) 2010-12-14 2015-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541734B2 (ja) * 2010-12-14 2014-07-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412486B2 (ja) * 2010-12-17 2014-02-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4404B2 (ja) * 2011-03-30 2013-09-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Ih定着式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63487A1 (en) * 2011-04-18 2012-10-18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controlling mehod of the same
JP5884374B2 (ja) * 2011-09-29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737520B2 (ja) * 2012-01-13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288B2 (ja) 2012-07-30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021494B2 (ja) 2012-07-31 2016-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383941B2 (ja) * 2013-05-28 2014-01-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Ih定着装置
JP5777765B2 (ja) * 2014-04-22 2015-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897188B2 (ja) * 2017-03-16 2021-06-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3787A (ja) 1982-08-19 1984-02-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誘導加熱ロ−ラ
JP2000029332A (ja) 1998-07-13 2000-0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ローラー装置
JP4166886B2 (ja) 1998-12-18 2008-10-15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
US6725009B1 (en) * 1999-10-26 2004-04-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807223B2 (ja) * 2000-11-10 2006-08-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3122148A (ja) * 2001-10-09 2003-04-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加熱装置
JP3461176B2 (ja) * 2003-01-29 2003-10-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07001B2 (en) * 2004-03-29 2006-09-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d heating members for heat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xing rotating member
JP2005321511A (ja) * 2004-05-07 2005-11-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US7697881B2 (en) * 2005-03-17 2010-04-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200354B2 (en) * 2005-06-21 2007-04-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4684804B2 (ja) * 2005-08-24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7212868A (ja) * 2006-02-10 2007-08-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74574B2 (ja) * 2006-03-15 2010-11-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2771A (ja) 2006-11-14 200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925197B2 (en) * 2006-11-21 2011-04-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apparatus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97280B2 (ja) 2008-10-02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5327A (zh) * 2011-09-01 2014-04-3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51636T1 (de) 2012-04-15
US20100086335A1 (en) 2010-04-08
CN101713952B (zh) 2012-04-04
US8055175B2 (en) 2011-11-08
EP2405310A3 (en) 2015-01-21
JP2010085910A (ja) 2010-04-15
EP2180379A1 (en) 2010-04-28
JP5197280B2 (ja) 2013-05-15
EP2180379B1 (en) 2012-03-28
EP2405310A2 (en) 201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3952B (zh) 图像加热装置
JP636126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56819B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8750776B2 (en) Fixing roller, an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3817482B2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12739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110058865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US20090311016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558265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46803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37061B2 (en) Fixing apparatus
US8369761B2 (en)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ing member with a heat generation layer
JP6638530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6483088B2 (e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8475034A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JP68214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62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84518A (ja) 加熱装置
JP201111816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4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82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783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38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270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751A (ja) 加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9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