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5034A -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5034A
CN108475034A CN201680076017.2A CN201680076017A CN108475034A CN 108475034 A CN108475034 A CN 108475034A CN 201680076017 A CN201680076017 A CN 201680076017A CN 108475034 A CN108475034 A CN 108475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velope
endless belt
pressure
protruding portion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60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5034B (zh
Inventor
松浦大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535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733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392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214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8922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11118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475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5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8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py material, e.g. postcards, large copies, multi-layered materials, coloured sheet material
    • G03G15/6594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py material, e.g. postcards, large copies, multi-layered materials, coloured sheet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 or the thickness, e.g. endless for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443Copy medium
    • G03G2215/00514Envelop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信封的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其用于在夹持部中加热形成于信封上的调色剂图像;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其与环形带配合以形成夹持部,用于旋转地驱动环形带;垫,其用于在环形带的内表面处朝向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加压环形带;其中垫包括基部、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的上游端处从基部朝向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的下游端处从基部朝向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其中当在信封上执行定影处理时,环形带的内表面与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都接触,并且与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位于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之间的基部间隔开。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例如,该成像装置可以是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包括多种上述功能的多功能机等。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式复印机等设有用于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
作为定影装置,已知以高速升高温度的各种类型。将定影辊制成更薄和直径更小的类型、将加热部件从内侧压抵树脂膜的旋转部件的类型、通过感应加热的方式加热薄金属旋转部件的类型等是已知的。这些类型全部设计成减小作为加热部件的可旋转部件的热容量,并且以高的热效率用热源进行加热。
在JP2004-279702中,为了防止在信封中产生褶皱,第一加压辊和第二加压辊对加热辊的每单位面积的加压力在正常压力模式和信封压力模式之间变化。在信封压力模式中,第一加压辊对加热辊的每单位面积的加压力和第二加压辊对加热辊的每单位面积的加压力减小以防止产生信封褶皱。
在JP2013-225039所描述的装置中,为了防止产生信封褶皱,将定影夹持部N的形状从平坦部和弯曲部相接触的夹持模式切换成只有平坦部进行接触的夹持模式。
然而,在上述的结构中,为了改善对信封褶皱的防止效果,必须要将每单位面积的加压力降低到必要以上的程度,并且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信封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其用于在夹持部中加热形成于信封上的调色剂图像;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其与所述环形带配合以形成所述夹持部,用于旋转地驱动所述环形带;垫,其用于在环形带的内表面处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加压所述环形带;其中所述垫包括基部、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的上游端处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的下游端处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其中当在信封上执行定影处理时,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这两者都接触,并且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基部间隔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2是成像装置的示例的结构模型图。
图3是定影装置的透视图。
在图4中,(a)是定影装置的正视图,并且(b)是定影装置的纵向正视图。
图5的部分(a)是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横向截面图,(b)是部分(a)的局部放大图,并且其部分(c)是加压垫的横截面图。
图6的部分(a)和图6的部分(b)是定影装置的左侧视图和部分剖视部的左侧视图。
图7的部分(a)和图7的部分(b)是定影装置的右侧视图和部分剖视部的右侧视图。
图8是定影带的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偏心凸轮的形状的图示。
图10是带单元在加压结构、压力减小结构和压力释放结构中的位置的图示。
图11是在正常压力模式(第一压力模式)下产生信封褶皱的机制的图示。
图12是在信封压力模式(第二压力模式)下产生信封褶皱的机制的图示。
图13是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图14是定影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15是实施例2中的控制流程图。
图16是实施例3中的控制流程图。
图1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6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7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视图。
图19是示出实施例4的控制流程图。
图20是示出操作部的显示状态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的描述中,作为成像装置,将描述包括多个鼓的电子照相式彩色复印机的示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打印机、单色型成像装置、以及电子照相型以外类型的成像装置。
在以下的描述中,信封类记录材料是指像信封那样的包括多个折叠重叠部的袋状本体的记录材料,在下文中简称为信封。除了信封形状以外的记录材料是指包括透明纸在内的普通纸片材,在下文中简称为普通纸片材。另外,这些记录介质也可以统称为片材。
<实施例1>
(1)成像装置的示例
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彩色复印机的示意性结构图。由A标识的是读取器部,B是打印机部,C是操作部,并且D是外部设备例如PC(个人计算机)或打印机服务器。由读取器部A以光电方式读取原稿OR的图像信息,打印机部B在纸P上形成与读取图像信息相对应的图像,并且将其作为成像产品输出。
在读取器部A中,放置在原稿放置玻璃50上的原稿OR由读取光学系统单元51的光源52照射,并且通过光学系统53在CCD传感器54上成像。读取光学系统单元51在箭头55的方向上移动(副扫描移动)从而以光电方式读取原稿OR的图像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用于每一行的电信号数据串。由CCD传感器54获得的图像信号通过读取器图像处理部56进给到打印机部B的打印机控制部(执行部:在下文中称为控制部)57,并且发送到控制部57,其相应地针对打印机部B处理图像信号。控制部57也接收来自外部设备D的外部输入以作为图像信号。
可以使用操作部C或外部设备D作为输入部以在控制部57中设定待使用的纸类型(记录材料类型)的信息(尺寸、基重、类型等)。控制部57可以在打印机部B的操作控制中根据这些设定信息(记录材料设定信息)反映诸如纸类型和基重这样的信息。
接下来,将描述打印机部B。来自读取器图像处理部56的图像信号由控制部57转换为激光束PWM(脉冲宽度调制)。多面镜扫描仪58偏转激光束并照射成像部Pa至Pd的感光鼓61。由Pc标识的是青色(C)成像部,Pd是黑色(Bk)成像部,Pc是黄色(Y)成像部,Pb是品红色(M)成像部。
成像部Pa至Pd的机制和结构基本相同。所以,在以下的描述中,将以黄色成像部Pa作为代表进行描述,并且对于其他的成像部Pb至Pd将省略标记字符和描述。
在黄色成像部Pa中,通过来自多面镜扫描仪58的激光束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由62标识的是初次充电器,其通过将感光鼓61的表面充电到预定电势而准备好形成静电潜像。由63标识的是显影部,其显影感光鼓61上的静电潜像以形成调色剂图像。由64标识的是转印辊(辊),其在中间转印带66的背面侧进行放电并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极性的初次转印偏压。结果,感光鼓6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6上。转印之后的感光鼓61的表面由清洁器65清洁。
中间转印带66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地进给到下一个成像部Pb至Pd,并且由成像部Pb、Pc和Pd形成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按照M、C和Bk的顺序依次转印,并且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形成四色重叠图像。经过Bk成像部Pd的调色剂图像被进给到包括二次转印内辊67和二次转印外辊68的二次转印部。然后,在二次转印部中,中间转印带66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场而被二次转印到纸P上。
纸P被储存在片材进给盒69或70中,片材进给盒69或70中用作储存与预选项相对应的纸的多个记录材料容器。片材P从片材进给盒逐一地进给,然后通过进给路径71a进给,并且在预定的控制定时被引入二次转印部中。
已经通过二次转印部的纸P被沿着进给路径71b进给,引入定影装置(定影部、定影器件)F中,并且在此经受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在单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已经离开定影装置F的纸P由进给路径71c引导并且作为单面打印件排出到排出托盘72上。
在双面打印模式的情况下,其上已形成有单面图像的片材P离开定影装置F,被引入双面进给路径71d中,并且被翻面以重新引入到进给路径71a中。结果,片材P在翻转片材P的面取向的状态下被重新引入到二次转印部中。随后,片材沿着与单面打印模式的情况相同的进给路径进给,并且作为双面打印件排出到排出托盘72上。
(2)定影装置
图3是定影装置F的透视图,并且图4的部分(a)和部分(b)分别是定影装置F的正视图和纵向截面正视图。图5中的部分(a)是沿着图4的部分(a)中的线(5)-(5)截取的放大的右侧视图。图5的部分(b)是部分(a)的局部放大图。图5的部分(c)是压力施加部件(加压垫)的横向截面图。图6中的部分(a)和部分(b)分别是同一装置F的左侧视图和局部剖视的左侧视图。图7的部分(a)和部分(b)分别是同一装置F的右侧视图和局部剖视的右侧视图。
在以下的描述中,定影装置F或构成定影装置F的部件的纵向方向是与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方向平行的方向。横向方向是与片材进给方向a平行的方向。关于定影装置F,正面是从机器的片材入口侧看到的表面,背面是相反侧(纸出口侧)的表面,并且左和右分别是从正面看设备时的左和右。上游侧和下游侧是相对于纸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F是利用感应加热的带加热型图像加热装置,并且主要包括以下的部件和机构。
A:加热组件(带单元)1,其包括作为接触纸P的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的第一旋转部件(定影部件)的挠性环形带(在下文中称为定影带或带)6。
B:弹性加压辊2,其作为与带6相对的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加压部件)。
C:线圈单元(感应加热装置、磁通生成装置)3,其作为用于加热带6的加热源。
D:加压机构4,其用于通过使带6和加压辊2彼此压接而形成用于加热纸上(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图像加热处理;定影)的夹持部N。
E:变更机构,其用于改变由加压机构4施加的夹持部N的压力。
上述部件和机构设在定影装置F的装置底盘5的左侧板5L和右侧板5R之间。
(2-1)加热组件1
加热组件1为圆柱形并且包括挠性定影带6。带6包括磁性部件(金属层,导电部件),所述磁性部件在它经过从线圈单元3生成的磁场(磁界、磁通)所存在的区域时通过电磁感应而发热。另外,它具有插入带6中的金属支架7。作为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压力施加部件的加压垫(夹持垫)8安装在支架7的下表面上。
垫8是用于形成通过施加在带6和加压辊2之间的预定压力进行加压的夹持部(定影部、定影夹持部)N的部件,并且由耐热树脂制成。关于垫8,如图5的(b)和(c)中所示,在垫8的横向部中与带6的内表面相对的对置部具有上游侧突出部8a、主加压部8b和下游侧突出部8c。更具体地,垫8具有在夹持部N的上游部处作为上游侧突起8a的突起、以及作为在夹持部N的下游部处的下游侧突起8c的突起。垫8具有在突起部8a和8b之间的主加压部8b。主加压部8b不必是平坦的。只要主加压部与连接上游突起8a的自由端与下游突起8c的自由端的平面相比更远离带6的内表面就足够了。
更具体地,垫8是构造成经由带6向加压辊2施加压力以形成夹持部N的压力施加部件。并且,垫8在横截面中包括:在夹持部N的中心附近的、在面对带6的内表面的部分处的主加压部8b;以及在纸进给方向a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从主加压部8b朝向带6突出的突出部8a和8c,并且主加压部8b居中。垫8具有拱形以便在施加压力时校正偏转。作为能够用于该示例的拱高,垫8的纵向中心和端部(距离中心200mm的位置)之间的差值为1.6mm。
支架7需要具有刚性以便向夹持部N施加压力。所以,在该实施例中支架由铁制成。用于将感应磁场集中在带6上以高效地加热带6的磁芯(内磁芯)9在支架7的上侧(线圈单元3侧)沿着支架7的纵向方向延伸。
支架7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向外突出超过带6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包括对称形状的法兰部件(定影法兰)10L、10R分别装配到其端部。法兰部件10L和10R是用于管控带6在纵向方向(宽度方向:横向方向)上的移动并且用于管控周向形状的管控部件。带6围绕包括支架7、垫8和芯9的组件松弛地装配。带6在纵向方向上的移动由法兰部件10L和10R的面向内的表面限制。
正如稍后将描述的那样,在带6中,基层6a(图8)由具有生成电磁感应热的性质的金属制成。所以,作为用于在旋转状态下管控带6在纵向方向上的偏移的装置,只要提供包括法兰部的法兰部件10L、10R(其单纯地具有接收带6的端部的功能)就足够了。这提供了能够简化定影装置F的结构的优点。
温度传感器TH例如用作用于检测带6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元件)的热敏电阻通过弹性支撑部件11设在垫8的纵向中央部处。传感器TH通过部件11与带6的内表面弹性接触。结果,即使转动的带6的传感器接触表面由于波动等而引起位置变动,传感器TH也能保持与带6的内表面的良好接触。
加热组件1的法兰部件10L和10R分别与形成在侧板5L和5R中的纵向引导狭缝部5a接合。所以,整个加热组件1可以沿着狭缝部5a在侧板5L和5R之间竖直地移动。
图8是示出带6的层结构的模型图。在该实施例中,带6具有30mm的内径并且包括通过电铸法制造的镍基层(磁性部件、金属层)6a。基层6a的厚度为40μm。耐热硅橡胶层作为弹性层6b设在基层6a的外周边上。层6b的厚度优选地处于100μm至1000μm的范围内。
在该示例中,层6b的厚度为300μm,以便通过减小带6的热容量来缩短预热时间并且提供适合于定影彩色图像的定影图像。硅橡胶具有JIS-A 20度的硬度和0.8W/mK的热导率。另外,厚度为30μm的氟碳树脂层(例如,PFA或PTFE)作为表面离型层6c设在层6b的外周边上。
在基层6a的内表面侧,诸如氟树脂或聚酰亚胺这样的材料的树脂层(滑性层)6d可以具有10μm至50μm的厚度,以便降低带的内表面和传感器TH之间的滑动摩擦。在该示例中,层6d是20μm厚的聚酰亚胺。
带6整体上具有低的热容量并且是挠性的(弹性的)。在带的自由状态下,它具有圆柱形的形状。除了镍之外,铁合金、诸如铜和银这样的金属也可以用于金属层6a。另外,这些金属可以层压在树脂基层上。金属层6a的厚度可以根据流动通过单元3的励磁线圈15的高频电流的频率以及金属层6a的导磁率、导电率进行调节,并且优选地约为5μm至约200μm。
(2-2)加压辊2
加压辊2在加热组件1的下部以轴向方向大致平行于组件1的纵向方向的方式经由轴承12可旋转地设在侧板5L和5R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辊2包括由铁合金制成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中央处具有20mm的直径并且在相反的两端部处具有19mm的直径的芯金属2a、以及作为弹性层2b的硅橡胶层。辊2是包括外径为30mm的拱形的弹性辊。其表面涂覆有30μm厚的氟树脂层(例如,PFA或PTFE)作为离型层2c。在辊2的沿纵向方向的中央部中,其硬度为ASK-C70°。
芯金属2a的右端设有固定于此的齿轮13。由控制部57控制的驱动马达M1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装置(未示出)传递到齿轮13,使得作为所谓的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的辊2以预定速度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
(2-3)线圈单元3
线圈单元3是用于对带6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器(感应加热装置),并且布置在加热组件1的上侧,即布置在与加热组件1的辊2侧成约180°的相对侧。线圈单元3沿着带6的纵向方向在长形外壳14内部具有励磁线圈(生成磁通的线圈)15、磁芯16等。
外壳1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为长形的水平长箱形的形状,并且是由耐热树脂材料制成的模制产品(电绝缘树脂的模制部件)。外壳14的底板14a侧是面向带6的表面。在横截面中,底板61a以沿着带6的外周表面的大致半周范围的方式朝向外壳14的内侧弯曲。
关于线圈单元3,外壳14的相对端部通过托架17分别由加热组件1的左法兰部件10L和右法兰部件10R接收。由此,外壳14的底板14a以预定间隙(间隙)α面向带6的上表面。关于线圈单元3,外壳14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利用钢丝弹簧(wire spring,未示出)夹紧到相应侧的法兰部件10L、10R。也就是,线圈单元3与加热组件1成一体。
因此,正如下文将描述的那样,当加热组件1的法兰部件10L、10R被加压并下沉时,线圈单元3在保持间隙α的同时也下沉。当法兰部件10L和10R被减压或释放以上升时,线圈单元3在保持间隙α的同时也一起浮动。
线圈15的电线由例如利兹(Litz)线制成,并且它以水平和船底方式被卷绕成面对带6的周向表面和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它被装配在外壳内部,抵靠线圈外壳的向内弯曲的底板14a的内表面。高频电流从由控制部57控制的电源装置(励磁电路)103施加到线圈15。
芯16是外磁芯(外部磁芯),其覆盖线圈15以使得由线圈15生成的磁场基本上不会泄漏到带6的金属层(导电层)之外。芯16沿着带6的纵向方向延伸,在与片材进给方向a垂直的方向上被划分成多个部分,并且它围绕着线圈15的卷绕中央部。
在比能够用于装置中的最大宽度尺寸的纸更窄的纸通过时,为了抑制非片材通过部中的温度升高,通过移动机构(未示出)移动与非片材通过部相对应的分割芯16,从而加宽距线圈6的间隙。结果,在与非片材通过部相对应的部分处通过带6的磁通密度降低,并且在带部处产生的热量降低。该分割芯的移动控制不是本发明的主旨,因此将省略详细说明。
(2-4)加压机构4和变更机构
在该实施例中,加压机构4是加压装置,其通过带6以预定的加压力(压力)将加热组件1的垫8压向辊2,从而在带6和辊2之间形成预定的夹持部N。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变更机构可以改变加压机构4的压力。
下面将描述具体机构的结构。在前后方向(纸传送方向)上伸长的一对左压杆18L和右压杆18R作为加压部件分别(左右)对称地设在侧板5L、5R的外上部上。
杆18L设在法兰部件10L的被加压部(待加压部)10a的上方,并且其后端部安装到侧板5L以便在法兰部件10L的后部能够围绕支撑轴18a在竖直方向上旋转。换句话说,杆18L能够在法兰部件10L的被加压部10a压抵作为支点的支撑轴18a的方向上或者在远离被加压部10a的方向上移动。杆18L的前端位于法兰部件10L的前侧。通常,杆18L通过作为布置在杆18L和侧板5L之间的推压部件的弹簧加载螺杆19L的弹簧19a的弹簧力而围绕轴18a被向下推压。
杆18R设在法兰部件10R的被加压部10a的上方,并且其后端部可旋转地安装以便在法兰部件10R后面能够相对于侧板5R围绕支撑轴18a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换句话说,杆18R能够在法兰部件10R的被加压部10a压抵作为支点的支撑轴18a的方向上或者在远离被加压部10a的方向上移动。杆18R的前端部布置在法兰部件10R的前侧。杆18R通过作为布置在杆18R和侧板5R之间的推压部件的弹簧加载螺杆19R的弹簧19a的弹簧力而围绕轴18a被持续地向下推压。
当杆18L和18R处于自由状态时,杆18L和18R的下表面通过由弹簧加载螺杆的弹簧19a管控的弹簧力而被充分地压抵法兰部件10RL和10R的被加压部10a的上表面。在该示例中,该压力例如为550N。在加热组件1中,支架7和垫8与法兰部件10RL、10R一起被向下推动,使得垫8跨越带6克服弹性层2b的弹性而压抵辊2。
通过该压接,在片材进给方向a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夹持部N形成于带6和辊2之间。垫8有助于在夹持部N处形成压力分布。此时的结构在下文中被称为加压结构。
凸轮轴21通过轴承20和20可旋转地设在侧板5L和5R之间。在侧板5L、5R的外侧,具有相同的对称形状的偏心凸轮(压力释放部件)22L、22R以凸轮轮廓的相同相位固定到轴2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凸轮22L布置在压杆18L的前端部的下方。凸轮22R布置在杆18R的前端部的下方。
齿轮(压力释放齿轮)23固定到轴21的左端。由控制部57控制的加压辊接触/脱离马达(例如,步进马达)M2的驱动力通过传动单元(未示出)传递到齿轮23以控制轴21(即凸轮22L和22R)的旋转。换句话说,控制部57根据预定信号旋转马达M2以使齿轮23在预定方向上旋转预定量。轴21根据齿轮23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凸轮22L和22R相应地旋转。
通过凸轮22L和22R的旋转控制,杆18L和18R克服弹簧加载螺杆19L的弹簧19a的弹簧力而被提升,由此改变垫8作用于辊2的压力。
轴承20和20、轴21、凸轮22L和22R、齿轮236、以及马达M2构成用于通过加压机构4改变夹持部N的压力的变更机构。稍后将描述改变由加压机构4提供的压力的细节。
(2-5)定影操作
在处于成像装置的待机状态的定影装置F中,马达M1处于断开状态并且辊2的旋转停止。加压机构4处于压力释放状态并且没有实施对夹持部N的加压。对线圈单元3的线圈15的供电处于断开状态。
响应于打印作业开始信号(成像作业开始信号)的输入,用作执行部的控制部57在预定的控制定时将加压机构4改变为加压状态。结果,夹持部N变成处于加压状态。另外,马达M1接通。结果,辊2以预定速度在由图5中的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通过辊2的旋转,旋转力通过在夹持部N处的辊2的表面与带6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作用在带6上。带6围绕“支架7、垫8、芯9”的外周边以与辊2的转速相同的速度在由图5中的箭头指示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同时其内表面与垫8的底面紧密地滑动接触。将润滑剂施加至垫8,使得带6和垫8之间的滑动负荷减小。在该示例中,考虑到在装置操作时环绕端部的润滑脂接近于受控的定影温度(180度),因此使用了氟润滑脂。
通过左法兰部件10L和右法兰部件10R的法兰部管控在旋转时带6的沿推力方向的移动。至少在执行成像时,当辊2通过由控制部57控制的马达M1旋转地驱动时,带6如上所述地被驱动旋转。该旋转的圆周速度与从二次转印夹持部侧进给的、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纸P的进给速度几乎相同。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带6的表面转速为300mm/sec,并且可以每分钟定影70张A4尺寸片材的全色图像和49张A4R片材的全色图像。
控制部57将例如20kHz至50kHz的交流电流(高频电流)从电源装置103供应到用作加热部的线圈15。线圈15通过供应交流电流而产生交变磁通(磁场)。交变磁通由芯16引导到位于转动的带6的上表面侧的带6的金属层6a。然后,在金属层6a中产生涡电流,并且金属层6a由于通过涡电流产生的焦耳热而自加热(电磁感应发热),并且带6的温度上升。
也就是说,在转动的带6中,当通过从单元3生成的磁场所存在的区域时,金属层6a通过电磁感应发热,使得带6到处被全周边地加热以增加温度。该带6的温度由温度传感器TH检测。传感器TH检测带6的进入纸通过区域的部分的温度,并且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馈给控制部57。控制部(控制部的温度控制功能部)57控制从电源部103供应到线圈15的电力,使得从该传感器TH输入的检测温度(检测温度的信息)被保持在预定的目标温度(对应于定影温度(即预定温度)的信息)。
也就是说,当由带6检测到的温度上升到预定温度时,切断送往线圈15的电流。在该示例中,通过基于传感器TH的检测温度改变高频电流的频率来控制输入到线圈15的电力而执行温度控制,以使得带6的温度稳定在作为目标温度的180度。可以基于由设置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中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E(图2)预测的纸温度(记录材料温度)来改变目标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0.5mm的模具(外壳14的底板14a)保持带6与线圈单元3的线圈15之间的电绝缘状态。带6和线圈15之间的距离稳定在1.5mm(模具表面和带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并且带6被均匀地加热。
包括线圈15的线圈单元3布置在温度变高的带6的外部而不是内部。因此,线圈15的温度不容易增加,并且电阻不会上升。为此,即使施加高频电流,也可以减少由于焦耳热而引起的损耗。而且,将线圈15设在外部有助于减小带6的直径(低的热容量)。所以,可以说所述布置在节能方面也表现优异。
关于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F的预热时间,热容量非常低。所以,例如,如果向线圈15供电1200W,则它可以在约15秒内达到180度的目标温度,因此不需要待机状态期间进行加热操作。为此,可以保持非常低的功耗。
在辊2被驱动并且带6的温度上升到预定的定影温度并且如上所述地进行调节的状态下,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片材P由引导部件24引导,并且在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侧面向带6的情况下被引入夹持部N中。片材P在夹持部N处与带6的外周表面紧密接触并且在夹持部N处与带6一起被夹持和进给。
结果,通过主要接收带6的热量并且接收夹持部N的压力,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被热压定影在纸P的表面上。已通过夹持部N的纸P利用在离开夹持部N时带6的表面的变形而从带6的外周表面自动分离(曲率分离)并且被进给到定影装置之外。在该实施例中,在片材宽度的中心处以所谓的中心基准进给方式执行将片材P引入定影装置F的操作。在图4的部分(a)中,O是它的中心基准线(假想线)。
(2-6)压力变更操作
凸轮22L和22R具有双峰形状,如图9中所示。参考图10,将描述当凸轮22L和22R旋转时带6的位置。
图10的部分(a)示出了正常压力模式中的状态。在该模式中,凸轮22L和22R的平坦部处于向上旋转角度姿态。凸轮22L和22R不与杆18L和18R接触。所以,弹簧加载螺杆19L和19R的弹簧19a的弹簧力充分地作用在杆18L和18R上,使得夹持部N处的压力处于预定的第一压力(正常压力)(加压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的正常压力模式(第一压力模式)的情况下,施加到加热组件(带单元)1的力(夹持的总压力)为500N。正常压力可以为100N至900N。
在图10的部分(a)所示的正常压力模式中,凸轮22L和22R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以克服弹簧加载螺杆19R的弹簧19a的弹簧力将杆18L和18R一直旋转到第一个峰(峰1)的位置(部分(a)至部分(b))。然后,对法兰部件10L、10R的压力减半,并且带61的位置上升ΔY1(部分(a)至部分(b))。由此,建立信封压力模式(第二压力模式)(压力减小结构),其中,夹持部N中的压力比正常压力模式中的第一压力更低(更弱,更轻的压力)。
在该实施例中,在该信封压力模式的情况下,施加到加热组件(带单元)40的力(夹持的总压力)设定为30N。作为轻压力,可以使用10N至90N。
当凸轮22L和22R进一步旋转以将杆18L和18R一直推到第二(最高峰)位置(峰2)时,带6进一步上升ΔY2。然后,弹簧加载螺杆19R的弹簧19a的弹簧力对法兰部件10L、10R的压力无效,使得带6和辊2处于压力释放模式(压力释放状态:压力释放结构)(部分(b)至部分(c))。
当成像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或非成像状态时,控制部(执行部)57将定影装置F设定为图10的部分(c)中的压力释放模式。当待通过定影装置F的纸不是信封时,它被设定为图10的部分(a)中的正常压力模式。当它是信封时,它被设定为图10的部分(b)中的信封压力模式(压力减小结构)。
(2-7)加压模式
参考图11和12,在该实施例中将描述在定影装置F的正常压力模式和信封压力模式中在夹持部N处的加压形式。图11的部分(a)和图12的部分(a)是当除了信封之外的纸(普通纸)P在每种模式中通过夹持部N时的横截面图。图11的部分(b)和图12的部分(b)是当信封在每种模式中通过夹持部N时的横截面图。图11的部分(c)和图12的部分(c)示出了当在每种模式中信封通过时应用于信封封面的速度分布。
在正常压力模式中,如图11的部分(a)中所示,作为压力施加部件的加压垫8的上游侧突出部8a、主加压部8b、下游侧突出部8c压抵带6。由于垫8的上游侧突出部8a和下游侧突出部8c具有夹持部N的上凸形状,因此当除了信封之外的纸P通过时,从夹持部N排出的纸向下。这就确保了即使当具有低基重和低刚度的纸通过时,也能够与定影带6充分地分离。
另一方面,如图11的部分(b)中所示,当信封在正常压力模式中通过夹持部N时,在信封的正面侧和背面侧之间未受约束的部分中,通过加压垫8的上游侧突出部8a和下游侧突出部8c,夹持部N具有上凸形状。为此,由于通过夹持部N的信封的变形,在信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产生进给量的差异。
图11的部分(c)示出了当信封是长型3号时正面侧的表面进给量(实线箭头)和背面的进给量(虚线箭头)。在信封中,带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彼此约束。在长型3号的情况下,由x指示的位置是约束点。约束部在正面侧和背面侧之间将是连续的。所以,它以介于正面侧和背面侧的传送量之间的中间传送量通过夹持部N。由于信封的约束部和非约束部之间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进给量的该差异,产生由空心箭头指示的旋转力矩。当纸的刚度变得不能承受由此产生的累积应力时,就会出现信封褶皱w。
在该实施例中,目的是使夹持部N在正常压力模式中凸起。所以,带6不必与加压垫8的所有的主加压部8b接触,而是只要主加压部8b的一部分与带6接触就足够了。
在信封压力模式中,如图12的部分(a)中所示,加压垫8的上游侧突出部(突出部)8a和下游侧突出部(突出部)8c这两者都压抵带6。然而,主加压部(基部)8b与带6分离。更具体地,主加压部8b与包括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中央部在内的带6的内表面几乎完全分离。当除了信封之外的纸P通过时,由于加压垫8的上游侧突出部8a和下游侧突出部8c以及带6的刚度,夹持部不具有凸起形状并且基本呈直的形状。从夹持部N出来的纸被直形排出。在此情况下,对于具有像信封这样的两层结构并且具有高刚度的纸P来说没有问题。然而,当包括小基重和低刚度的普通纸P通过时,带6的曲率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充分地确保分离性。
另一方面,如图12的部分(b)中所示,当信封在信封压力模式中通过夹持部N时,在不受信封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约束的部分中,夹持部N不呈凸起形状,而是呈直的形状。所以,可以抑制通过夹持部N的信封的变形并且抑制信封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进给量之间的差异(图12中的部分(c))。结果,可以抑制信封的约束部和非约束部之间的在带宽度方向上的速度差,从而能够防止信封褶皱的产生。
在该实施例中,在信封压力模式中,如图12的部分(b)所示,带6仅由加压垫8的上游侧突出部8a和下游侧突出部8c支撑。所以,主加压部8b不接触带6。在信封压力模式中,可能存在主加压部8b的一部分意外接触的特殊情况。例如,当上游和下游的突起在机械公差范围内不够高时,或者在上游和下游的突起由于磨损而降低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当具有高刚度的信封在信封压力模式中通过夹持部N时,带6可能变形并且带6的一部分可能会与加压垫8的主加压部8b瞬时接触。然而,由于它是一个不易产生褶皱的信封,因此不会出现问题。高刚性信封的示例包括例如能够从日本的Yamazakura Kabushiki Kaisha获得的长型3号、角贴、AR、超白130、无邮编框、120mm×235mm、基重为130g/m2的信封。
(2-8)控制
将参考示出了控制系统方块图的图13来描述该实施例中的控制。控制部(执行部)57与操作部(选择部)C和外部设备(PC、打印服务器等)D交换各种类型的电信息,并且总体控制打印机部B的打印操作(成像操作)。操作部C是用户接口,用于执行由用户(操作者、使用者)给出的打印模式设定、打印条件的各种指令例如待使用的片材、片材的数量、设定的输入、以及提供给操作者的装置状态通知。
使用操作部C和外部设备D作为输入部,将由用户输入的记录材料类型(记录材料信息例如纸尺寸、基重、纸类型等)输送至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2。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2的信息被传送到打印机控制部57的CPU 100中。CPU 100根据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2的信息查找存储器101并且指示压力控制部104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设定为预定值。
换句话说,打印机控制部57的CPU 100基于在待使用的记录材料上获取的记录材料信息来控制变更机构以在第一加压模式和第二加压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压力控制部104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控制为预定压力。换句话说,当待使用的纸是普通纸(除了信封之外的记录材料的设定信息)时,如上所述,定影装置F的压力变成正常压力(第一压力模式)并且控制马达M2以操作变更机构。如果选择了信封(信封设定信息),则马达M2被控制成处于信封压力(第二压力模式),并且变更机构被操作。
此外,响应于安装到成像装置主组件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E(图2)的信息以及由带6的温度传感器TH检测到的温度,CPU 100可以通过控制用于向线圈15供电的电源装置103而将带6控制在预定温度。CPU 100可以控制用于驱动加压辊2的马达M1以旋转或停止加压辊2。
参考图1中所示的流程图,将描述该实施例的控制。首先,成像装置接受成像作业(JOB)。此后,CPU 100判断待通过的纸是否为信封(信封作业)(S1000)。如果待通过的片材不是信封,则CPU 100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设定为正常压力模式的压力(S1001),并且执行成像操作和定影操作(S1003)。在S1000中,如果待通过的纸是信封,则将压力设定为信封压力模式(S1002),并且执行成像操作和定影操作(S1003)。
参考图14的流程图,将描述正常压力模式和信封压力模式中的定影操作。首先,CPU 100驱动加压辊接触/脱离马达M2以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调节为正常压力(S1100)。接下来,CPU 100通过驱动马达M来驱动加压辊2,旋转地驱动加压辊2和带6,向线圈15施加电压以加热带6(S1101)。继续进行加热和旋转,直至带6达到预定的控制温度(S1102)。
如果在图1的流程中确定的模式是信封压力模式,则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切换到信封压力(S1103、S1104)。CPU 100通过成像部的成像操作将承载未定影调色剂的片材P引入到夹持部N中,并且将未定影调色剂定影在片材P上(S1105)。
CPU 100执行从S1103至S1105的操作,直至打印作业完成(S1106)。当打印作业完成时,停止驱动马达M的旋转以及对线圈15的供电(S1107)。根据打印作业结束后的设定,驱动加压辊脱离马达M2以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变更为正常压力或压力释放(S1108)。
表1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在温度为30度且湿度为80%的环境中,使10个长型3号信封(长3、中贴、real Kent CoC80无邮编框、能够从日本的YamazakuraKabushiki Kaisha获得、120mm×235mm、基重为80g/m2)连续通过。
信封褶皱在正常压力模式中产生,但薄纸普通纸无问题。在信封压力模式中,未出现信封褶皱,但由于薄普通纸分离不良而发生定影带6上的纸卷绕。它们是因调节上游侧突出部8a、下游侧突出部8c、以及作为压力施加部件的加压垫8的压力而导致的。换句话说,应当理解的是,在信封压力模式中,形成直的夹持部以防止信封褶皱,并且在正常压力模式中,通过夹持部的凸起形状就能够无问题地确保薄纸的分离性。
如上所述,在信封的情况下,使用信封压力模式,其中压力施加部件8的上游侧突出部8a和下游侧突出部8c形成支撑定影带6的直的夹持部。以该方式,在正常压力模式中,通过加压垫8的上游侧突出部8a和下游侧突出部8c以及主加压部8b的加压而形成凸起的夹持部,从而可以提供能够防止信封褶皱并且确保普通纸的分离性的定影装置。
表1
正常压力模式 信封压力模式
信封(基重为80g/m2) 褶皱:X O
普通纸(基重为52g/m2) O 分离:X
<<第二实施例>>
在实施例2中,使用实施例1的结构,但是使用图15的流程图来代替图1的流程图。信封的刚度通过环境温度、湿度和信封的基重中的至少一项来判断,并且判断是否执行信封压力模式。与实施例1中相对应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参考图15所示的流程图,将描述实施例2的控制。与图1类似的操作被赋予相同的编号并且省略其说明。在实施例2的结构中,当在S1000中待进给的纸是信封、并且判断信封刚度高于预定值时,设定为正常压力模式。当信封的刚度被判别为小于预定值时,设定为信封压力模式并且执行定影操作(S2000)。
也就是说,作为控制装置的CPU 100包括判断部,其用于判断待使用的记录材料的刚度。在记录材料信息是信封的情况下,当判断部判定信封的刚度高于预定值时,CPU 100执行第一压力模式。
基于用户在诸如PC这样的外部设备D或操作部C的输入部处设定的信封的基重信息,并且基于由环境传感器E获得的温度和湿度信息,由CPU 100判断信封的刚度。在实施例2中,打印机控制部57的CPU 100基于由温度和湿度传感器E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信息来判断空气中的绝对含水量。
在实施例2中,当每1kg空气中的水重量为8g或以上时,基重大于100g/m2的信封被判定为具有高刚度,并且选择正常压力模式。当基重为100g/m2或以下时,选择信封压力模式。基于选择结果来执行定影操作。如果每1kg空气中的水重量小于8g,则基重大于80g/m2的信封被判定为具有高刚度,并且选择正常压力模式。在基重为80g/m2或以下的情况下,选择信封压力模式。基于选择结果来执行定影操作。
表2和3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在30度、80%(表2),15度、10%(表3)的环境中,使用下述的信封1)至3)来得到连续进给10个片材时的结果。如果全部的10个片材都未产生信封褶皱,则标记为“O”;只要10个片材中有一个产生褶皱,就标记为X。
1)长型3号信封(长3、中贴Real Kent CoC 80无邮编框、能够从日本的YamazakuraKabushiki Kaisha获得、120mm×235mm、基重为80g/m2)。
2)信封(长3,中贴Real Kent CoC 100无邮编框、能够从日本的YamazakuraKabushiki Kaisha获得、120mm×235mm、基重为100g/m2)。
3)信封(长3、角贴、AR超白130无邮编框、能够从日本的Yamazakura KabushikiKaisha获得、120mm×235mm、基重为130g/m2)。
在高温和高湿度(例如温度为30度且湿度为80%的环境)的情况下(表2),在正常压力模式中由于信封的低刚度而在基重为80g/m2的信封和基重为100g/m2的信封中产生信封褶皱,但在信封压力模式中,不会产生信封褶皱,并且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在基重为130g/m2的厚信封中,由于信封的刚度而不会出现褶皱,但在信封压力模式中,不能确保足够的夹持宽度,因此加热不足并且会发生不适当的定影。
在低温和低湿度(例如温度为15度且湿度为10%的环境)的情况下(表3),信封具有高刚度,这与表2的情况不同,在正常压力模式中在基重为100g/m2的信封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信封褶皱。然而,由于在信封压力模式中不能充分地确保夹持宽度,因此加热不足并且发生轻微的剥离(定影不良)。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2中,基于环境温度、湿度、信封基重中的至少一项来判断信封的刚度,并且判断是否要选择正常压力模式。通过针对所使用的信封的基重来选择最佳模式,可以防止产生信封褶皱并且防止由于对纸的供热不足而发生定影不良。
表2
表3
<<第三实施例>>
实施例3使用实施例1的结构并且使用图16的流程图来代替图1的流程图。在正常压力的情况下,将装置的预热旋转执行预定的时间。利用该结构,即使在持续使用测试或者在使用高粘度润滑脂之后也不会发生滑动。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中,赋予相同的编号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将参考图中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实施例3的控制。与图14中的操作相类似的操作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在实施例3的结构中,当在S1103中选择信封压力模式时,在保持受控温度的同时将装置加热(在预热中旋转)预定时间。(S3000)。
表4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利用实施例1的结构,使600,000张片材CS680(由佳能制造的A4尺寸,基重为68g/m2)横向通过。此后,改变图16中的S3000的操作中的加热带旋转时间,将压力改变为信封压力。由驱动马达M1驱动的加压辊2旋转地驱动定影带6的情况被标记为“O”。
应当理解,如果在S3000的操作中的加热空转时间小于5秒,则定影带6会打滑。这是由于定影夹持部N中的润滑脂与磨损的粉末混合并且由于持续使用而劣化并且粘度变高。在信封压力模式的情况下,定影夹持部N变窄,并且因此来自加压辊2的驱动力的传递弱。
因此,在实施例3的结构中,以在正常压力下将足够的驱动力传递到定影带6的状态执行热空转,并且定影夹持部N附近的劣化的润滑脂被充分地升温以降低其粘度。由此,可以避免定影带6的打滑。换句话说,当执行第二压力模式时,优选的是在第一压力模式中将装置预热并旋转预定时间之后,再开始第二加压模式。
在实施例3中,加热空转时间始终是恒定的,但考虑到由计数器计量的累计次数以及根据温度传感器TH的带温度历史获得的润滑脂的粘度,可以仅在必要的时候执行加热和空转。
表4
加热空转(s) 0 5 10 15
带打滑 X X O O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4。将省略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的描述。
参考图13中所示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将描述该实施例中的控制。控制部57与操作部C和外部设备(PC、打印服务器等)D交换各种类型的电信息,并且总体控制打印机部B的打印操作(成像操作)。操作部C是用户接口,其用于设定用户(操作者、使用者)的打印模式、指示打印条件例如所使用的片材的类型和片材的数量、输入设定、以及向操作者通知装置的状态。
由用户在操作部C和外部设备D上输入的记录材料类型的信息(记录材料设定信息例如纸尺寸、基重、纸类型等)被输送到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2。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2的信息被传送到打印机控制部57的CPU 100中。CPU 100基于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2的信息查找存储器101并且指示压力控制部104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设定为预定值。
压力控制部104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控制为预定压力。换句话说,当待使用的纸是普通纸(除了信封之外的记录材料的设定信息)时,压力控制部104控制马达M2以操作变更机构,使得定影装置F中的压力变为正常压力(第一压力模式)。当待使用的纸是信封(信封的设定信息)时,马达M2被控制成使得定影装置F的压力变为信封压力(第二压力模式)。
此外,基于安装到成像装置主组件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E(图2)的信息以及由带6的温度传感器TH检测到的温度,CPU 100可以通过控制用于为线圈15馈送电力的电源装置103而将带6控制到预定温度。CPU 100控制用于驱动加压辊2的马达M1以使加压辊2旋转或者停止。
如图20的部分(a)中所示,用作选择部的操作部C具有:触摸面板403(用户可以用来输入各种信息的手动输入装置);操作面板41,其设有多个按键,在按键上注有用于通过用户指示而执行的按键操作;以及包括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部。操作面板41设有作为硬键(hard key)(用户执行按键操作的部分)的开始按钮(用于指示开始成像的按钮)401、数值输入按钮(从0到9的相应数字的按钮)402、副电源开关404。
与成像有关的指令按钮作为软键(soft key)(用户执行按键操作的部分)显示在触摸面板403上。指令按钮例如包括用于设定记录材料类型(设定纸的基重)的按钮、用于指示在记录材料的两面上成像的按钮、用于指示装订处理的按钮等。通过用户触摸这些按钮(按键),可以给出各种指示。
操作面板41的液晶显示部的触摸屏403和显示在作为外部设备D的PC(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的显示屏具有共同的接口。所以,它们两者的显示屏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403来描述。
当用户打印或复印时,在图20的部分(b)所示的显示屏403上选择纸类型。在此情况下,如果选择信封按键B101,则显示屏403切换到如图20的部分(c)中所示的屏幕。然后,用户可以在优先考虑信封褶皱减少的按键B201或者优先考虑图像质量的按键B202之间进行选择。由用户通过操作部C或外部设备D以该方式指定的信息通过记录材料信息处理部102传输到CPU 100。
参考图19所示的流程图,将描述该实施例的控制。首先,成像装置接受成像作业(JOB)。CPU 100确定该作业是否为用户在显示屏403上设定了信封按键B101的信封作业(S1000')。如果待通过的片材P不是信封,则CPU 100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设定为正常压力模式(S1002'),并且执行成像操作和定影操作(S1004)。
当该作业是在显示屏403上设定了信封按键B101的信封作业时,CPU 100接下来在步骤S1000'中确定用户是否已选择了设定信封褶皱减少按键B201的褶皱改善模式(S1001')。如果用户选择了褶皱改善模式,则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设定为信封压力模式(S1003'),并且相应地执行成像操作和定影操作(S1004')。
当用户按下图像质量优先按键B202以选择图像质量优先模式时,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设定为正常压力模式(S1002'),并且相应地执行成像操作和定影操作(S1004')。也就是说,即使在信封设定信息的情况下,CPU 100也基于其他的成像设定信息而执行向正常压力模式(第一压力模式)的切换。
参考图14所示的流程图,将描述正常压力模式和信封压力模式中的定影操作。首先,CPU 100驱动加压辊接触/脱离马达M2以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调节到正常压力(S1100)。接下来,CPU 100通过使用驱动马达M驱动加压辊2来旋转加压辊2和带6,并且向线圈15施加电压以加热带6(S1101)。继续加热和旋转,直至带6的温度达到预定的温控温度(S1102)。
如果在图19的流程中确定的模式是信封模式,则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切换为信封压力(S1103、S1104)。CPU100通过成像部的成像操作将承载未定影调色剂的片材P引入夹持部N中,并且将未定影调色剂定影在片材P上(S1105)。
然后,CPU 100执行从S1103至S1105的操作,直至打印作业完成(S1106)。当打印作业完成时,停止驱动马达M的旋转以及对线圈15的供电(S1107)。基于在完成打印作业之后待进行的操作的设定,CPU 100驱动加压辊接触/脱离马达M2以将定影装置F的压力改变为正常压力模式或压力释放模式(S1108)。
表5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在温度为30度且湿度为80%的环境下,在图像质量优先模式和褶皱减少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式中,连续地进给下述的承载全表面蓝色图像的1)十个Kent信封和2)十个激光打印机信封。
1)Kent信封长型3号(长3、中贴、real Kent CoC 100、无邮编框、能够从日本的Yamazakura Kabushiki Kaisha获得、120mm×235mm、基重为100g/m2)。
2)用于激光打印机的长型3号信封(长3、角贴、POD白2.0、100g/m2无框、能够从日本的Yamazakura获得、120mm×235mm、基重为100g/m2)。在此,如果在全部的十个信封中都没有产生信封褶皱,则标记为“O”;只要即使在一个信封中出现褶皱,就标记为X。在图像质量优先模式中,在Kent信封中产生信封褶皱,但用于激光打印机的信封无问题。这是由于用于激光打印机的信封被处理成具有气孔,并且因此能够抑制信封褶皱的产生。在信封压力模式中,信封褶皱不会在任何一种信封中产生,但是在两种信封中,都存在纸的背景(图案)的不均匀以及信封粘贴部附近的图案的不均匀(阶梯式不均匀)。这是由于定影带6的表面层不能充分地跟随信封的纸的表面,其原因是压力因该实施例的信封压力而较小。
根据该实验能够清楚地知道,即使在信封(例如用于激光打印机的信封)上的褶皱风险较小时对信封进行定影的情况下,也存在因以信封压力进行定影操作而导致图像质量不合需要地下降的倾向。所以,与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一样,可以通过使用用户能够自由选择优先考虑信封褶皱减少还是优先考虑图像质量的结构来避免这样的问题。
表5
图像质量优先模式 褶皱减少优先模式
Kent信封 褶皱:X/图像质量:O 褶皱:O/图像质量:△
用于激光打印机的信封 褶皱:O/图像质量:O 褶皱:O/图像质量:△
<<第五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修改实施例4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使得可以记录对每个片材进给盒是优先考虑信封褶皱减少还是优先考虑图像质量。
也就是说,成像装置具有作为多个记录材料容纳部的片材进给盒。通过基于用户在操作部D上从多个片材进给盒中选择的片材进给盒上的纸信息(记录材料设定信息)来控制变更机构,CPU 60执行在正常压力模式(第一压力模式)和信封压力模式(第二压力模式)之间的切换。
具体地,用作容纳在图2中的上段片材进给盒69中的片材P的信封是实施例6中的Kent信封1),并且容纳在下段片材进给盒70中的片材P是用于激光打印机的信封2)。在此情况下,可以将上段片材进给盒69设定为褶皱减小模式并且将下段片材进给盒70设定为图像质量优先模式。这使用户能够在打印时无需考虑模式的情况下以最佳的模式打印信封。
如上所述,当使用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时,可以防止在低热容量型定影装置中产生信封褶皱,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在产生信封褶皱和图像质量之间进行调节。
<<第六实施例>>
在第六实施例中,修改了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使得用于加热带6的线圈单元(感应加热器)被省略,并且改为带6由卤素加热器15'加热。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中,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如图17中所示,卤素加热器15'设在支架7'内部,并且通过来自于它的辐射热来加热带6。支架7'包括供卤素加热器15'的光透过的耐热玻璃。与实施例1中一样,卤素加热器15'连接到由控制部57的CPU 100控制的电源装置103。它由CPU 100基于温度传感器TH的温度信息来控制接通/切断,以使得定影带6的温度变为预定温度。
利用以上结构,即使在卤素加热器15'可用于替代线圈15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七实施例>>
在实施例7中,修改了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使得用于加热带6的线圈单元(感应加热装置)3被省略,并且带6'具有电阻加热层。对于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8的部分(a)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结构中省略了与感应加热相关的部分,并且带6改成包括电阻加热层的带6'。
参考图18的部分(b),将描述该实施例中包括电阻加热层的带6'的结构。该实施例中的带6'具有五层,按照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顺序包括滑性层6d、基层6a'、发热层6e、弹性层6b和离型层6c。此外,在带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设有给电电极部(未图示)。
带6'包括由聚酰亚胺制成的内径为4mm的基层6a'。该基层6a'的厚度为60μm。尽管绝缘性聚酰亚胺可用于实施例5,但也可以使用诸如聚酰亚胺酰胺、PEEK、PTFE、PFA、FEP等的树脂带以及诸如SUS、镍等的金属带作为基层6a'。当使用导电材料作为基层6a'时,必要的是在基层6a'和发热层6e之间设置诸如聚酰亚胺的绝缘层。
为了减小带的内表面和温度传感器TH之间的滑动摩擦,可以在基层6a'的内表面侧设置10至50μm厚的树脂层(滑性层)6d例如氟树脂层或聚酰亚胺层。在该示例中,设置有10μm的氟树脂层。
发热层6e形成在基层6a'和弹性层6b之间。发热层6e是电阻加热元件,其中含有作为导电颗粒的碳的聚酰亚胺树脂以均匀的厚度涂覆在基层6a'上。加热层6e的总电阻是10.0Ω。所以,用100V电压的交流电源通电时生成的电功率为1000W。顺便提及,该电阻值可以根据定影装置所需的发热量适当地确定,并且可以通过碳的混合比进行适当调节。
此外,给电电极部(未示出)设在带6'的两个端部处,并且给电电极部(未示出)电连接到发热层6e的两个端部。给电电极部包含具有导电特性的材料,所述具有导电特性的材料包括银和钯。
与实施例1中一样,带6'的给电电极部连接到由控制部57的CPU 100控制的电源装置103,并且由CPU 100基于温度传感器TH的温度信息进行接通/切断控制。
利用上述结构,即使在包括电阻加热层的带6'可用于替代线圈15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当使用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时,可以防止在低热容量型的定影装置中产生信封褶皱,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在产生信封褶皱和图像质量之间进行调节。
其他
(1)在实施例的定影装置F中,加压垫8通过带6压抵加压辊2,但是加压辊2可以通过采用对加压垫8加压的机构构成而通过带6被加压。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机构构成,其中加压垫8和加压辊2通过带6相互加压。换句话说,可以采用这样的机构构成,其中加压垫8和加压辊2通过带6被相对地加压。
(2)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装置F不限于作为用于将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加热并定影为定影图像的装置的用途。它也可以有效地作为用于调节图像的表面纹理例如通过加热和加压临时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或临时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来改善图像的光泽度的装置(这样的装置也被称为定影装置)。
(3)成像装置不限于如实施例中所述的形成全色图像的成像装置,而可以是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装置。另外,通过添加必要的装置、设备和壳体结构,成像装置可以在诸如复印机、传真机、具有多种上述功能的多功能机的各种应用中实现。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适于在信封等上形成图像的定影装置和成像方法。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信封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环形带,所述环形带用于在夹持部中加热形成于信封上的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的驱动部件,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与所述环形带配合以形成所述夹持部,用于旋转地驱动所述环形带;
垫,所述垫用于在环形带的内表面处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加压所述环形带;
其中所述垫包括基部、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的上游端处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的下游端处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其中当在信封上执行定影处理时,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这两者都接触,并且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基部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当在信封上执行定影处理时,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在信封的进给方向上位于中央部处的所述基部的一部分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环形带的加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执行部能够执行基本上释放被施加在所述环形带和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之间的压力的第三模式。
5.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部,所述成像部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环形带,所述环形带用于在夹持部中加热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的驱动部件,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与所述环形带配合以形成所述夹持部,用于旋转地驱动所述环形带;以及
垫,所述垫用于在环形带的内表面处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加压所述环形带;
其中所述垫包括基部、在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上的上游端处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在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上的下游端处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执行部,所述执行部用于在多个模式中的一个模式中执行操作,所述多个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以及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设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基部接触,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触,并且与相对于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设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基部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当在信封上执行定影处理时,所述环形带的内表面与相对于进给方向位于信封的中央部处的所述基部的一部分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执行部在除了作为记录材料的预定信封以外的预定记录材料上执行定影处理时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执行操作,并且在作为记录材料的预定信封上执行定影处理时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执行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还包括选择部,所述选择部用于在作为记录材料的预定信封上执行定影处理时选择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中的一个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执行部能够执行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中基本上释放被施加在所述环形带和所述可旋转的驱动部件之间的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环形带的加热部。
CN201680076017.2A 2015-12-25 2016-12-22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Active CN108475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3572 2015-12-25
JP2015-253571 2015-12-25
JP2015253571A JP6573393B2 (ja) 2015-12-25 2015-12-2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53572 2015-12-25
JP2016-239248 2016-12-09
JP2016239248A JP6821413B2 (ja) 2015-12-25 2016-12-09 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6/089225 WO2017111180A1 (ja) 2015-12-25 2016-12-22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034A true CN108475034A (zh) 2018-08-31
CN108475034B CN108475034B (zh) 2021-04-13

Family

ID=63286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6017.2A Active CN108475034B (zh) 2015-12-25 2016-12-22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3104B2 (zh)
CN (1) CN1084750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38332B2 (en) * 2016-07-21 2020-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device
JP7224870B2 (ja) * 2018-11-20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52515B2 (ja) * 2019-06-19 2023-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KR20220049117A (ko) * 2020-10-14 2022-04-2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히터와 정착 벨트 사이의 접촉 표면의 마모를 최소화하는 정착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9702A (ja) * 2003-03-14 2004-10-07 Brother Ind Ltd 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3982A (ja) * 2007-10-24 2009-05-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26227A1 (en) * 2008-03-10 2009-09-10 Hiroko Furukat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2467049A (zh) * 2010-11-11 2012-05-2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设备
JP2014240989A (ja) * 2014-09-30 2014-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10456A (ja) * 2014-04-30 2015-1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75516C (en) * 2004-07-30 2014-03-18 Otsuka Pharmaceutical Co., Ltd.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ly culturing chondrocytes
US7200354B2 (en) 2005-06-21 2007-04-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8097100B2 (en) * 2006-04-03 2012-01-17 Praxair Technology, Inc. Ternary aluminum alloy films and targets for manufacturing flat panel displays
JP5050591B2 (ja) 2007-03-16 2012-10-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3223A (ja) * 2007-06-22 2009-01-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構成する部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ES2905545T3 (es) * 2010-01-06 2022-04-11 Takeda Pharmaceuticals Co Proteínas de unión a calicreína plasmática
JP5410489B2 (ja) 2011-09-29 2014-02-0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ユニット
JP5620432B2 (ja) 2012-04-23 2014-11-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22762B2 (ja) 2013-04-11 2014-02-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WO2017111180A1 (ja) 2015-12-25 2017-06-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99423B2 (ja) * 2016-07-21 2020-05-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9702A (ja) * 2003-03-14 2004-10-07 Brother Ind Ltd 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3982A (ja) * 2007-10-24 2009-05-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26227A1 (en) * 2008-03-10 2009-09-10 Hiroko Furukat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2467049A (zh) * 2010-11-11 2012-05-2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设备
JP2015210456A (ja) * 2014-04-30 2015-1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40989A (ja) * 2014-09-30 2014-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99807A1 (en) 2018-10-18
CN108475034B (zh) 2021-04-13
US10503104B2 (en)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28502B2 (en) Belt-typ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US8116670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750776B2 (en) Fixing roller, an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840144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3817482B2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713952B (zh) 图像加热装置
JP3437392B2 (ja) 像加熱装置
US6597888B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holding a driving members for belt outside nip portion
JP558265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8475034A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20201385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044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8200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4392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JP5289175B2 (ja) 像加熱装置
JP68214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2862B2 (ja) 像加熱装置
WO2017111180A1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4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33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2466A (ja) 像加熱装置
JP2012113266A (ja)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7153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27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2296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