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4771A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4771A
CN1334771A CN99816205A CN99816205A CN1334771A CN 1334771 A CN1334771 A CN 1334771A CN 99816205 A CN99816205 A CN 99816205A CN 99816205 A CN99816205 A CN 99816205A CN 1334771 A CN1334771 A CN 1334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indle
winding
gear
rev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16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78C (zh
Inventor
永田智纪
堀诚司
角屋敷晃
朝雾佳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pika Denki Seisakusho K K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pika Denki Seisakusho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12138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374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27050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3748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pika Denki Seisakusho K K filed Critical Tokaipika Denki Seisakusho K K
Publication of CN1334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4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7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operating between belt reel and retracto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 B60R22/405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self-locking in an emergency responsive to belt movement and vehic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19Transmission of tensioning power by cable, e.g. using a clutch on reel 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 B60R22/4633Linear actuators, e.g. comprising a piston moving along reel axis and rotating along its own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60R2022/286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 B60R2022/287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of torsion rods or tu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安全带卷取装置,在轴承本体(124)的内周部形成多个凸出部(126),该轴承本体(124)可回转地支承离合器部(106)并与该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进行线接触,以由该轴承本体(124)通过该凸出部(126)间接地可回转地支承该离合器部(106),由于凸出部(126)与该离合器部(106)进行线接触,所以,接触面积变得非常小,凸出部(126)容易由该凸出部(126)与该离合器(106)之间的摩擦阻力进行塑性变形,这样,将阻止该离合器部(106)回转的阻力充分地减少以提供足以使卷取轴(20)回转的气体压力,为此,可实现例如气体发生器(158)等用于构成预张紧装置(14)的构件的小型化和降低其成本。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安全带约束车辆乘坐人员的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构成由长带状的安全带约束车辆乘坐人员的所谓安全带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基本上由与安全带一端接合的卷取轴、支承该卷取轴的支架、及朝卷取安全带的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的盘簧等弹性力施加装置构成。
另外,在以上构成的基础上,通常的安全带卷取装置还设置有锁定装置和预张紧装置,该锁定装置在车辆成为急剧减速状态的场合锁定卷取轴,反抗在急剧减速时的惯性作用下具有朝车辆前方侧移动倾向的乘坐人员身体欲拉出安全带的力,提高车辆急剧减速时的安全带的约束力,该预张紧装置在车辆急剧减速状态等场合强制地向卷取轴施加朝卷取方向的回转力。
可是,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使用的部件数量多,存在整体上变大的问题。下面从上述锁定装置和预张紧装置两个方面说明产生该问题的原因。
锁定装置通常具有在外周部形成棘齿的大体为圆形的V形齿轮。该V形齿轮通过扭簧等机械地连接到卷取轴,跟随着卷取轴回转。为了实现该V形齿轮对卷取轴的跟随,接合保持有一对锁板,当在卷取轴与V形齿轮间产生相对回转时,各锁板朝卷取轴的回转半径方向外侧移动。在各锁板形成棘齿,当朝卷取轴回转半径方向外侧移动时,与形成于构成支架的一对脚板中的一方脚板的棘孔的内齿啮合。另外,在V形齿轮的径向方向外侧侧方(通常为下侧)配置具有惯性球的加速度传感器,在车辆急剧减速时惯性球转动,从而使加速度传感器的接合爪与V形齿轮的棘齿啮合,限制V形齿轮的回动。即,在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惯性使乘坐人的身体存在朝车辆前进方向侧移动的倾向,此时,乘坐人员的身体拉出安全带,使卷取轴回转,但通过将V形齿轮锁定在接合爪,在卷取轴与V形齿轮间产生相对回转,各锁板移动到卷取轴的回转半径方向外侧,各锁板的棘齿啮合棘孔的内齿,限制卷取轴的回转。
在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锁定装置中,为了获得可对应车辆急剧减速状态的卷取轴的回转的程度的机械强度,使用2片(一对)锁板,这成为部分数量增加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预张紧装置具有通过单向离合器连接到卷取轴一端的小齿轮和可与该小齿轮啮合的齿条杆。齿条杆与收容于缸中的活塞一体形成,随着缸的内压的上升而移动,与小齿轮啮合,通过单向离合器强制地使卷取轴朝卷取方向回转。在缸安装有气体发生器,当上述锁定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之外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的急剧减速状态时,使气体发生器内的气体发生剂着火,在瞬间产生气体,由该气体压力使活塞移动。
可是,上述小齿轮的卷取轴侧的轴部或单向离合器的小齿轮侧的轴部通常可自由回转地轴支在设于由金属板等形成的外壳的轴承部,轴承部沿轴部的外周方向与其外周面进行面接触。为此,例如当齿条杆与小齿轮啮合时,卷取轴偏心,当在该状态下使卷取轴回转时,卷取轴在压接到轴承部的内周部的状态下回转,摩擦阻力增大,该摩擦阻力使预张紧装置通过齿条杆和小齿轮强制地使卷取轴回转的力转换成热能,实际上用于使卷取轴回转的部分减少。特别是在为了实现轻量化而将刚性比构成卷取轴的金属低的合成树脂材料等用于轴承部的场合,上述摩擦阻力使轴承部的内周部产生塑性变形,轴承部的内周面变粗,进一步增大摩擦阻力。
这样,在现有技术的具有预张紧装置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必须预先考虑到由摩擦阻力导致的使预张紧装置的卷取轴回转的力的减少,必须相应地增大气体发生量。为此,预张紧装置大型化,安全带卷取装置大型化。
本发明就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作出,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通过使预张紧装置和锁定装置小型化、减少部件数量从而降低成本的安全带卷取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具有接合安全带一端的圆筒状的卷取轴、车辆急剧减速时限制上述卷取轴朝拉出上述安全带的拉出方向回转的锁定装置、及在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强制地使上述卷取轴朝与上述拉出方向相反的卷取方向回转的预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装置包括支架、锁座、锁板、扭转轴、及锁罩;该支架在一方形成内周部为内齿型的棘齿的棘孔,并沿着上述卷取轴的轴向具有相向的一对脚板;该锁座相对上述卷取轴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在上述一方的脚板的近旁;该锁板具有可与上述棘齿啮合的外齿,基本一体地保持于上述锁座,并由上述外齿在上述棘齿的啮合限制上述锁座在上述拉出方向的回转;该扭转轴与上述卷取轴同轴地设置于上述卷取轴内,一端连接到上述卷取轴,另一端连接到上述锁座,使上述卷取轴与上述锁座一体回转,并且,通过绕自身的轴的扭转变形容许上述卷取轴相对上述锁座进行相对回转;该锁罩形成有与上述扭转轴的前端部接合的推压螺母部,并形成与上述锁座接合的钩挂部,而且形成重合到上述支架的外周凸缘部,在与上述卷取轴的一端之间夹入上述一方的脚板,覆盖上述锁座和锁板;上述预张紧装置包括小齿轮、活塞、缸、气体发生器、轴承部、及多个凸出部;该小齿轮在上述一对脚板中的另一方脚板的侧方相对上述卷取轴同轴地设置,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上述卷取轴;该活塞在轴向一端部形成可啮合到上述小齿轮的齿条杆;该缸将上述活塞轴向的一端侧作为开口端,收容上述活塞,并通过内压的上升推出上述活塞;该气体发生器在上述车辆急剧减速时向上述缸的底部与上述活塞之间供给气体;该轴承部相对于与上述小齿轮同轴地设置在上述小齿轮的上述卷取轴侧的轴部的外周部,沿上述小齿轮的回转半径方向相向,而且,具有在与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之间设置了规定间隙的内周部;该多个凸出部在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任一刚性较低的一方朝刚性较高的一方凸出形成,并接触到上述刚性较高的一方;另外,还具有加速度传感器和弹性力施加装置,该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并在检测到该加速度变化时使锁板的外齿啮合到上述内齿型的棘齿,该弹性力施加装置设于上述支架的另一方的脚板的侧方,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预张紧装置包含有罩,该罩从相对上述小齿轮和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另一方脚板相反一侧,覆盖上述小齿轮和上述齿条杆,同时形成轴支上述小齿轮的轴承孔,而且在上述缸的内压上升将上述活塞推出的方向侧形成与上述齿条杆相向的止动件,在相对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小齿轮相反的一侧形成限制部,上述罩中的上述轴承孔的周围、上述止动件、及上述限制部由金属形成,上述罩的残余部分由合成树脂形成。
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2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上述轴承部中的沿着上述齿条杆对上述小齿轮推压的方向与上述轴部相向的部分的近旁部分,比其它部分更多地形成上述凸出部。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3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6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5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2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相对上述小齿轮处于与上述齿条杆相反侧的、沿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与上述轴部外周部相向一侧的上述轴承部内周部形成上述凸出部。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7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8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9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上述轴承部中的沿着上述齿条杆对上述小齿轮推压的方向与上述轴部相向的部分的近旁部分,比其它部分更多地形成上述凸出部。
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1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2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3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相对上述小齿轮处于与上述齿条杆相反侧的、沿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与上述轴部外周部相向一侧的上述轴承部内周部形成上述凸出部。
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5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6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7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9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20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的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22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卷取轴与锁座通过扭转轴相连,并由弹性施加装置的弹性力朝卷取安全带的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通过反抗该弹性力朝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一体地使卷取轴、锁座、及扭转轴回转时,可拉出安全带。
另一方面,当车辆急剧减速时,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此时的加速度(减速度)的变化,并使锁定装置作动。即,当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急剧减速时的加速度(减速度)的变化时,加速度传感器使锁板的外齿啮合在形成于支架一方的脚板的内齿型的棘齿。这样,阻止锁座朝拉出方向的回转。此时,安全带拉力作为拉出方向的回转力通过卷取轴作用在扭转轴,这样使扭转轴扭转,从而使卷取轴相对锁座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拉出安全带,吸收能量。
在这里,由于扭转轴的前端部接合在锁罩的推压螺母部,所以,可防止该扭转轴的脱出。另外,由于在锁罩由钩挂部接合锁座,所以,保持于该锁座的锁板实际上由锁罩覆盖,可防止锁板上浮。另外,由于锁罩的外周凸缘部与支架重合,所以,可防止砂尘等侵入到机构内部。
另外,由于在这样由锁罩和卷取轴夹住支架的状态下覆盖锁座和锁板,所以,可防止锁座、锁板卷取轴、及扭转轴的前端部分等构成的轴部分从支架的脱落。
这样,本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可通过设置单一的锁罩实现用于防止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的锁板的上浮和防止在阻止安全带拉出时可吸收能量的扭转轴的脱落,减少了部件数量并且不需要特别的部件加工。另外,还可防止砂尘等侵入到机构内部。
另一方面,在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使预张紧装置动作。即,当车辆急剧减速时,气体发生器作动,向活塞与缸的底部之间供给气体,由该气体压力使缸的内压上升,将活塞推出。通过推出活塞,与活塞一体的齿条杆与小齿轮啮合,使小齿轮回转,这样,可朝卷取安全带的卷取方向强制地使卷取轴回转。这样,使安全带对乘坐人员身体的约束力上升。
在本发明中,从轴部和轴承部中的刚性低的任一方沿着小齿轮的回转半径朝刚性较高的一方凸出形成多个凸出部,这些凸出部的前端部接触在上述刚性较高的一方。即,在本发明中,通过凸出部将轴部支承在轴承部。
在轴部回转的状态下沿着轴部的径向外方的方向的外力作用到轴部时,轴部偏心,这样,在该移动方向侧缩小轴承部的内周部与卷取轴的外周部之间的间隔。此时,上述刚性较高的一方一边相对刚性较低的一方相对回转,一边推压凸出部。然而,相比于与刚性较低的一方相向一侧的刚性较高的一方的面积,凸出部与刚性较高的一方的接触部分极小,所以,压力集中在凸出部,这样,凸出部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这样,通过使凸出部容易进行塑性变形,凸出部相对刚性较高的一方的回转的阻力变得较小,对轴部回转的障碍变小,即使轴部偏心,也可使轴部圆滑地回转。
轴承部的内周部由于内径尺寸由于比轴部的外周部大,所以,在轴部的沿着回转方向的凸出部的侧方具有轴承部的内周部与轴部的外周部之间的间隙。如上述那样,当轴部在偏心状态下回转时,凸出部产生塑性变形,凸出部的塑性变形部分由刚性较高的一方相对刚性较低的一方的相对回转朝其回转方向拉着滑动,收容在上述间隙中。因此,塑性变形部分不会对轴部的回转形成障碍,这也意味着可使轴部圆滑地回转,可将从气体发生器供给的气体的压力设定得较小。这样,可使气体发生器、缸、活塞等小型化,进而使安全卷取装置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相比于刚性较高的一方的与刚性较低的一方相向的部分的面积,如凸出部与刚性较高的一方的接触部分相对来说极小,则基本上可起到上述作用。因此,凸出部相对刚性较高的一方的接触形式虽可为面接触、线接触、及点接触中的任何一种,但从接触部分越小越好的观点来看,则线接触比面接触好。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通过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形罩,与由金属材料成形罩的场合相比,罩变轻,这可使安全带卷取装置轻量化。然而,罩中的支承小齿轮的轴承孔的周围、沿着从缸中推出的活塞的移动方向与齿条杆相向的部分的止动件、及相对齿条杆处于与小齿轮相反侧的限制部由金属形成。为此,这些部分的强度比其它部分高。为此,可在小齿轮回转时、从缸推出活塞使齿条杆接触止动件时、由齿条杆与小齿轮啮合时的小齿轮的反力使齿条杆朝与小齿轮相反侧移动而接触在限制部时等确保对摩擦、冲击、推压力具有足够的强度。
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沿着齿条杆对小齿轮的推压方向与轴部相向的部分的近旁部分形成比其它部更多的凸出部。
虽然齿条杆的齿推压小齿轮的齿使小齿轮回转,但此时的推压力沿着推压方向使小齿轮偏心。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中,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凸出部,在小齿轮的偏心方向上形成较多的凸出部。为此,当小齿轮偏心时,配置到轴承装置内侧的一方的外周部推压凸出部,使其产生塑性变形。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由于凸出部在未形成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所以,对凸出部的推压力更有效地集中,由此使凸出部更容易地进行塑性变形。
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当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使惯性质量体移动时,限制构件与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对V形齿轮的回转进行限制。在限制V形齿轮的回转的状态下,当锁座回转时,在V形齿轮与锁座之间产生相对回转,V形齿轮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将锁板外齿啮合到内齿型的棘齿。这样,防止锁座在拉出方向上的回转。此时,安全带拉力通过卷取轴作为拉出方向的回转力作用于扭转轴,由此使扭转轴扭转,从而使卷取轴相对锁座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拉出安全带,获得吸收能量的效果。
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的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卷取轴,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当朝拉出方向使卷取轴回转时,盘簧增加其螺旋卷数,增大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于朝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在相对小齿轮处于与齿条杆相反一侧的、沿着齿条杆与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与轴部外周部相向的一侧的轴承部内周部形成凸出部。
虽然齿条杆的齿推压小齿轮的齿使小齿轮回转,但此时的推压力作用在齿条杆与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凸出部,可在小齿轮的偏心方向上形成较多的凸出部。为此,当小齿轮偏心时,配置到轴承装置内侧的的一方的外周部推压凸出部,使其产生塑性变形。
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由于凸出部在未形成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所以,对凸出部的推压力更有效地集中,由此使凸出部更容易地进行塑性变形。
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当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使惯性质量体移动时,限制构件与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对V形齿轮的回转进行限制。在限制V形齿轮的回转的状态下,当锁座回转时,在V形齿轮与锁座之间产生相对回转,V形齿轮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将锁板外齿啮合到内齿型的棘齿。这样,防止锁座在拉出方向上的回转。此时,安全带拉力通过卷取轴作为拉出方向的回转力作用于扭转轴,由此使扭转轴扭转,从而使卷取轴相对锁座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拉出安全带,获得吸收能量的效果。
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的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卷取轴,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当朝拉出方向使卷取轴回转时,盘簧增加其螺旋卷数,增大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于朝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在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沿着齿条杆对小齿轮的推压方向与轴部相向的部分的近旁部分形成比其它部更多的凸出部。
虽然齿条杆的齿推压小齿轮的齿使小齿轮回转,但此时的推压力沿着推压方向使小齿轮偏心。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中,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凸出部,在小齿轮的偏心方向上形成较多的凸出部。为此,当小齿轮偏心时,配置到轴承装置内侧的一方的外周部推压凸出部,使其产生塑性变形。
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由于凸出部在未形成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所以,对凸出部的推压力更有效地集中,由此使凸出部更容易地进行塑性变形。
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当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使惯性质量体移动时,限制构件与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对V形齿轮的回转进行限制。在限制V形齿轮的回转的状态下,当锁座回转时,在V形齿轮与锁座之间产生相对回转,V形齿轮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将锁板外齿啮合到内齿型的棘齿。这样,防止锁座在拉出方向上的回转。此时,安全带拉力通过卷取轴作为拉出方向的回转力作用于扭转轴,由此使扭转轴扭转,从而使卷取轴相对锁座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拉出安全带,获得吸收能量的效果。
在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的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卷取轴,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当朝拉出方向使卷取轴回转时,盘簧增加其螺旋卷数,增大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于朝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在相对小齿轮处于与齿条杆相反一侧的、沿着齿条杆与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与轴部外周部相向的一侧的轴承部内周部形成凸出部。
虽然齿条杆的齿推压小齿轮的齿使小齿轮回转,但此时的推压力作用在齿条杆与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凸出部,可在小齿轮的偏心方向上形成较多的凸出部。为此,当小齿轮偏心时,配置到轴承装置内侧的的一方的外周部推压凸出部,使其产生塑性变形。
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由于凸出部在未形成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所以,对凸出部的推压力更有效地集中,由此使凸出部更容易地进行塑性变形。
在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当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使惯性质量体移动时,限制构件与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对V形齿轮的回转进行限制。在限制V形齿轮的回转的状态下,当锁座回转时,在V形齿轮与锁座之间产生相对回转,V形齿轮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将锁板外齿啮合到内齿型的棘齿。这样,防止锁座在拉出方向上的回转。此时,安全带拉力通过卷取轴作为拉出方向的回转力作用于扭转轴,由此使扭转轴扭转,从而使卷取轴相对锁座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拉出安全带,获得吸收能量的效果。
在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的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卷取轴,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当朝拉出方向使卷取轴回转时,盘簧增加其螺旋卷数,增大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于朝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按照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由于凸出部在未形成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所以,对凸出部的推压力更有效地集中,由此使凸出部更容易地进行塑性变形。
在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当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使惯性质量体移动时,限制构件与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对V形齿轮的回转进行限制。在限制V形齿轮的回转的状态下,当锁座回转时,在V形齿轮与锁座之间产生相对回转,V形齿轮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将锁板外齿啮合到内齿型的棘齿。这样,防止锁座在拉出方向上的回转。此时,安全带拉力通过卷取轴作为拉出方向的回转力作用于扭转轴,由此使扭转轴扭转,从而使卷取轴相对锁座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拉出安全带,获得吸收能量的效果。
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的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卷取轴,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当朝拉出方向使卷取轴回转时,盘簧增加其螺旋卷数,增大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于朝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在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当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使惯性质量体移动时,限制构件与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对V形齿轮的回转进行限制。在限制V形齿轮的回转的状态下,当锁座回转时,在V形齿轮与锁座之间产生相对回转,V形齿轮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将锁板外齿啮合到内齿型的棘齿。这样,防止锁座在拉出方向上的回转。此时,安全带拉力通过卷取轴作为拉出方向的回转力作用于扭转轴,由此使扭转轴扭转,从而使卷取轴相对锁座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拉出安全带,获得吸收能量的效果。
在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的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卷取轴,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当朝拉出方向使卷取轴回转时,盘簧增加其螺旋卷数,增大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于朝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在权利要求24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的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卷取轴,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当朝拉出方向使卷取轴回转时,盘簧增加其螺旋卷数,增大回弹力。该回弹力用于朝卷取方向对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构成中的、支架的一方脚板侧的构成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构成中的、支架的另一方脚板侧的构成的分解透视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构成中的、装置本体和锁定装置的构成的正面断面图。
图4为支架的正面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构成的示意纵断面图,示出作用拉力时产生的回转力矩的方向。
图6为示出扭转轴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7为示出卷筒和锁座的安装机构的沿图9中的7-7线的平面断面图。
图8为示出卷筒和锁座的安装机构的正面图。
图9为示出卷筒和锁座的安装机构的沿图7中的9-9线的纵断面图。
图10为止动件的正面图。
图11为另一方的脚板侧的要部放大平面断面图。
图12为示出离合器部的凹部的背面图。
图13A为示出离合器部的滚子的构成的侧面图,图13B为示出离合器部的滚子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14为改变了图2的观察角度的预张紧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5为示出凸出部的形成位置的图。
图16为示出缸的缸本体的构成的断面图。
图17为示出预张紧装置的变形例的与图14对应的分解透视图。
图18为示出预张紧装置的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断面图。
图19为示出弹性力施加部的构成的断面图。
图20为示出弹性力施加部的要部构成的分解透视图。
图2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锁定装置近旁的放大正面断面图。
图22为锁罩的平面图。
图23为锁罩的侧面图。
图24为锁罩的侧断面图。
图25为V形齿轮的平面图。
图26为锁座的侧面图。
图27为锁板的正面图。
图28为示出压缩螺旋弹簧收容部分的主要部分构成的分解透视图。
图29为示出安装压缩螺旋弹簧时的样子的沿图25的29-29线的断面图。
图30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非锁定状态的侧面图。
图3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锁定状态的侧面图。
图32为加速度传感器的侧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图1和图2示出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分解透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安全带卷取装置10由装置本体12、预张紧装置14、弹性力施加部16、及锁定装置18构成。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装置本体12具有支架20。支架20由平板状的基部22和从该基部2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朝该方向平行伸出的一对脚板24、26构成,整体上在平面视图下形成为朝基部22的厚度方向一方侧开口的匚字状。
(支架20的详细说明)
图4示出支架20的正面图。如该图所示,在支架20的基部22,与脚板24、26的连接部分的下侧构成朝下方逐渐减少宽度尺寸的大体三角形的固定部28,在其顶部(下端部)近旁形成沿基部2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螺栓插通孔30。螺栓插通孔30为沿基部22宽度方向伸长的长孔,螺栓贯通螺栓插通孔30,在贯通设于车身的支承部32的贯通孔34的状态下由螺母等紧固,在支承部32固定基部22,从而将安全带卷取装置10支承在车身。
在螺栓螺栓插通孔30的上方形成一对定位孔36。定位孔36分别为相对基部2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朝宽度方向倾斜地伸长的长孔,大体沿着固定部28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成为相互间的间隔朝着固定部28的顶部(下端部)变小的倒八字形。在上述支承部32形成与这些定位孔36对应的一对爪部38,通过将这些爪部38嵌插到定位孔36,暂时将基部22支承到支承部32,从而可相对支承部32对基部22进行定位。
这些定位孔36例如对驾驶座侧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用和助手座侧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用这两种场合使定位孔36相互间构成的角度不同,并使驾驶座侧的支承部32的一对爪部38构成的角度和助手座侧的支承部32的一对爪部38构成的角度与对应的定位孔36的角度相符,从而可防止驾驶座侧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和助手座侧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误安装。
另一方面,在基部22上端部近旁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对支架20进行压力成形时用于导向的导引孔40,另外,在导引孔40的下方形成连接器安装孔42。在连接器安装孔42嵌入安装于线束的连接器,该线束沿着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近旁。
在连接器安装孔42的脚板24侧的侧方形成多个减重部54、56。如图4所示,减重部54的在基部22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54A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即脚板24侧)的端部54B的下侧,构成长度方向为从端部54A往端部54B的方向或相反方向的长孔。从该端部54A往端部54B的方向平行于从螺栓插通孔30中心往形成于脚板24的棘孔96中心的方向。
另外,减重部54的宽度尺寸沿着减重部54的长度方向大体相等,减重部54的宽度方向一方的端部54C和端部54D相互平行。端部54A、54B为大体沿着基部22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相对减重部54的长度方向不呈直角。因此,减重部54整体上大体构成为平行四边形。
另一方面,减重部56形成于减重部54的下侧。减重部56由矩形孔58和矩形孔60两个通孔构成。矩形孔58的处于基部22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58A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即脚板24侧)的端部58B的下侧,构成长度方向为从端部58A往端部58B的方向或相反方向的长孔。另外,矩形孔58的宽度尺寸沿矩形孔58的长度方向大体相等,矩形孔58宽度方向两端部58C、58D平行。端部58A、端部58B为大体沿着基部22的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相对矩形孔58的长度方向不呈直角。因此,矩形孔58整体上大体构成为平行四边形。
矩形孔60形成在矩形孔58的上方的脚板24侧。在矩形孔60中,相对于其位于基部22长度方向一方的端部60A,另一方的端部60B在基部22的宽度方向外侧更位于上方,构成长度方向为从该端部60A往端部60B的方向和相反方向的长孔。
另外,矩形孔6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60C、60D相互平行,并且端部60C位于上述矩形孔58的端部58C的延长线上,端部60D位于上述矩形孔58的端部58D的延长线上。
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内侧的矩形孔60的端部60B与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即脚板24侧)的矩形孔58的端部58A之间形成为桥接部62。桥接部62与上述一对定位孔36中的相对地位于脚板24侧的定位孔36对应,桥接部62位于该定位孔3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的端部上方。通过使桥接部62位于桥接部62所处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的端部的上方,防止进入到定位孔36的、形成于支承部32用于对支架20定位的凸起误进入到矩形孔58或矩形孔60。
由矩形孔58和矩形孔60构成的减重部56可看成为由桥接部62分割成矩形孔58和矩形孔60,从功能性来看减重部56时,看成由桥接部62分割减重部56是正确的。即,在考虑不从图4所示减重部56形成桥接部62的构成时,减重部56形成为长度方向为从端部58A往端部60B的方向或相反方向的与减重部54平行的长孔,其长度方向平行于从螺栓插通孔30中心往形成于脚板24的棘孔96中心的方向。
另外,在导引孔40的脚板26侧的侧方形成多个减重部44、46。减重部44的在基部22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44A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即脚板26侧)的端部44B的下侧,构成长度方向为从端部44A往端部44B的方向或相反方向的长孔。从该端部44A往端部44B的方向平行于从螺栓插通孔30中心往脚板26的中心的方向。另外,减重部44的宽度尺寸沿着减重部44的长度方向大体相等,减重部4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44C、44D相互平行,但端部44A、44B为大体沿着基部22上下方向的直线状,不相对减重部44的长度方向呈直角。因此,减重部44整体上大体构成为平行四边形。
另一方面,减重部46形成于减重部44的下侧。减重部46由矩形孔48和矩形孔50两个通孔构成。矩形孔48的处于基部22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48A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即脚板26侧)的端部48B的下侧,构成长度方向为从端部48A往端部48B的方向或相反方向的长孔。另外,矩形孔48的宽度尺寸沿矩形孔48的长度方向大体相等,矩形孔48宽度方向两端部48C、48D平行。端部48A、端部48B为大体沿着基部22的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相对矩形孔48的长度方向不呈直角。
矩形孔50形成在矩形孔48的上方的脚板26侧。矩形孔50为使长度方向沿着基部22的上下方向的长孔,其上端部50A和下端部50B位于上述矩形孔48的端部48C、端部48D的延长线上。另外,矩形孔5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50C、60D沿着基部22的上下方向相互平行。即,矩形孔50整体上大体形成为平行四边形。
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内侧的矩形孔50的端部50C与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即脚板26侧)的矩形孔48的端部48B之间形成为桥接部52。桥接部52与上述一对定位孔36中的相对地位于脚板26侧的定位孔36对应,桥接部52位于该定位孔3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位于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的端部上方。通过使桥接部52位于桥接部52所处基部22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的端部的上方,防止支承部32的爪部38误进入到矩形孔48或矩形孔50。
由矩形孔48和矩形孔50构成的减重部46可看成为由桥接部52分割成矩形孔48和矩形孔50,从功能性来看减重部46时,看成由桥接部52分割减重部46是正确的。
即,在考虑不从图4所示减重部46形成桥接部52的构成时,减重部46形成长度方向从端部48A往端部50D的方向或相反方向的相对减重部44平行的大体为平行四边形的孔,其长度方向平行于从螺栓插通孔30中心往形成于脚板24的棘孔96中心的方向。
当形成以上那样的减重部54、56、44、46时,与不形成这样的减重部54、56、44、46的场合相比,重量减轻,但刚性也下降。
然而,当在限制后述的作为卷取轴的卷筒70的回转的状态下张拉乘坐人员用的安全带68(参照图5)时,减重部54、56、44、46沿着通过脚板24、26作用于基部22的拉力F的作用方向。因此,形成于减重部54与减重部56之间的的骨部64的长度方向沿着拉力F的作用方向而且宽度尺寸也大体相同,另外,形成于减重部44与减重部46之间的骨部66的长度方向也沿着拉力F的作用方向而且宽度尺寸大体相等。通过形成这样的骨部64、66,即使基部22的综合刚性下降,也可确保对拉力F的强度(刚性),而且,基部22对拉力F的刚性(换言之为弹性)均匀。
因此,在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可抑制或防止图5所示拉力F和拉力F产生的转矩M使基部22产生的变形,抑制或防止基部22变形导致的安全带68的约束力的下降。
(卷筒70的构成)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支架20的脚板24与脚板26之间配置作为卷取轴的卷筒70。卷筒70由构成轴芯部的圆筒状的卷筒轴70A和大体以圆板状分别形成于该卷筒轴70A的两端部的一对凸缘部(以下将配置脚板24侧的凸缘部称为“凸缘部70B”,将配置于脚板26侧的凸缘部称为“凸缘部70C”)构成,整体上呈鼓状。
如图3所示,在卷筒轴70A的轴芯部形成轴插通孔72,插通扭转轴92。另外,在轴插通孔72的凸缘部70C侧形成直径比轴插通孔72大的凹部状的套筒接受部74。在套筒接受部74的内周部形成阴花键,在该套筒接受部74的外围部形成阳花键,而且在轴芯部嵌合形成有六角孔形状的嵌合孔76的套筒78。
另一方面,在轴插通孔72的凸缘部70B侧同轴地形成直径比轴插通孔72大的凹部状的锁座接受部80。锁座接受部80由占了其大半的凹部本体80A和直径比该凹部本体80A大的凹部末端部80B构成。在该锁座接受部80安装由压铸制作的锁座82。
另外,如图7-图9所示,在卷筒轴70A的凹部本体80A的轴向中间部形成可插入后述的止动件84的止动件插入槽86。止动件插入槽86由沿卷筒轴70A外周部形成为圆弧面状而且断面形状为倒“凸”字状的顶部安装槽86A和相对该顶部安装槽86A直交而且相互平行地形成的一对脚部插入槽86B构成。与此相应,在锁座82的基部82A的轴向中间部的与一对脚部插入槽86B相向的位置形成环状槽88。
在这些止动件插入槽86和环状槽88中插入在正面视图中大体形成为匚字状止动件84,由其在防脱状态下将锁座82固定在卷筒轴70A的锁座接受部80。
如图10所示,止动件84具有顶部84A和从顶部84A两侧相互平行地垂下的一对脚部84B。在从顶部84A到脚部84B的部分的内周侧一体形成规定宽度的肋90。这样,止动件84的顶部84A的断面形状为与形成于卷筒轴70A的顶部安装槽86A的断面形状相同的倒“凸”字状。另外,止动件84的脚部84B的宽度方向尺寸设定为与脚部插入槽86B和环状槽88的槽宽大体相同的尺寸。另外,止动件84由树脂材料和弹簧材料构成,一对脚部84B可朝相互接近和离开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
该止动件84在卷筒轴70A的脚部插入槽86B的一方的侧面86C与锁座82的环状槽88的一方的侧面88A之间以推入的形式压入脚部84B。这样,将锁座82朝卷筒轴70A的轴向中心侧(图7的箭头方向侧)推压,消除锁座82与卷筒轴70A之间的轴向松动。另外,通过将止动件84的一对脚部84B压入到卷筒轴70A的脚部插入槽86B与锁座82的环状槽88之间,即压入锁座82的基部82A的径向的两侧,消除锁座82的基部82A的外周部与卷筒轴70A的凹部本体80A的内周部之间的径向松动。结果,在轴向和径向上的松动都被消除的状态下,相互连接锁座82和卷筒轴70A而且防止锁座82从卷筒轴70A脱出。这样,按照本实施形式,可防止在锁座82与卷筒轴70A间产生噪声,同时,通过将止动件84在正面视图中大体形成为U字形,在由止动件84将锁座82固定到卷筒轴70A的状态下,锁座82从其轴线离开相等距离,而且,在径向上相向的2个部位从一对脚部84B均匀地接受压入负荷,防止锁座82相对卷筒轴70A的轴线倾斜。这样,可提高安全带68(参照图5)的卷入性。
另外,如图3所示,上述锁座82和套筒78由扭转轴92相互连接。如图6所示,扭转轴92由构成其主部的轴部92A、形成于轴部92A一端部的六角形的头部92B、形成于轴部92A另一端部的六角形的嵌合部92C、从嵌合部92C的轴芯部与轴部92A同轴地伸出的小直径部92D、从小直径部92D经过锥面缩径后扩径成环状的齿轮保持部92E、从该齿轮保持部92E进一步同轴地伸出并形成键的前端部92F构成。如图3所示,扭转轴92的头部92B嵌合到形成于套筒78的六角孔形的嵌合孔76,另外,扭转轴92的嵌合部92C嵌合到形成于锁座82的六角孔形的嵌合孔94。这样,扭转轴92通过锁座82和套筒78与卷筒轴70A一体化。上述构成的扭转轴92为所谓的限力机构的主要构成部件,用于通过在车辆急剧减速时将规定值以上的带张力作用于卷筒70,进行扭转变形以吸引能量。
(预张紧装置14的构成)
如图3和图11所示,安装于卷筒70的脚板26侧的套筒78的中间部78B和小直径部78C朝脚板26的外侧凸出地配置。在这些中间部78B和小直径部78C的外周侧嵌合构成预张紧装置14的小齿轮102。小齿轮102由齿部104和作为轴部的离合器部106构成,该齿部104覆盖套筒78的小直径部78C并在外周部形成小齿轮齿104A,该离合器部106覆盖套筒78的中间部78B并邻接着齿部104一体形成。
如图12所示,在离合器部106的内周侧以120度间隔形成3个凹部108。这些凹部108在周向上相互连通,在各凹部108的大宽度部分别收容图13A和图13B所示的滚子110。在滚子110的外周面进行与套筒78的中间部78B相同构成的平目滚花加工。
包含上述离合器部106的预张紧装置14如图14所示那样具有外壳116,该外壳116由金属制的罩112和外壳本体114构成,该罩112通过螺钉等连接装置固定到脚板26,该外壳本体114由比罩112和脚板26刚性低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外壳116的外壳本体114的厚度方向为与脚板26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具有在脚板26的厚度方向外侧邻接着脚板26配置的底部118。在底部118相对圆孔122同轴形成比离合器部106直径大的孔部120。沿脚板26的宽度方向在孔部120的中心部的一方侧,其内径尺寸比从圆孔122的深度方向外侧端面相对圆孔122同轴地凸出形成的作为轴承部的环状轴承本体124的外径稍大一点,在将外壳本体114安装到圆孔122的状态下将轴承本体124的外周部接触到孔部120的内周部。
在这里,设定轴承本体124的轴向尺寸等,使得在将卷筒70安装到支架20的状态下沿着其径向与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相向,同时,将其内径尺寸设定得比离合器部106的外径尺寸稍大,当相对轴承本体124同轴地配置离合器部106时,在轴承本体124的内周部与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之间形成间隙S(参照图15)。
另外,在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轴承本体124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凸出部126。这些凸出部126的长度方向沿着轴承本体124的轴向,在沿着轴承本体124的轴向观看的场合(图15所示状态),呈半圆形或将轴承本体124的径向内侧作为顶点的三角形(在本实施形式中为三角形),沿轴承本体124的轴向大体一样地形成。
另外,如图15所示,凸出部126不沿轴承本体124的内周方向每隔一定间隔地形成,在将轴承本体124绕中心等分成4个区域的场合(具体地说,在分割成由图15的1点划线划分的第1-第4区域的场合),主要形成在相对包含后述的齿条杆128的齿130与小齿轮102的小齿轮齿104A啮合状态下的接触部分的区域(图15的第3区域)呈轴对称的区域(图15的第1区域)(形成于第1区域部分的凸出部126比第2-第4区域的各区域多)。
从孔部120的内周部到孔部120的径向内侧的凸出部126的端部的尺寸大体与上述间隙S的间隔相等。即,将孔部120的中心作为轴,绕该轴连接凸出部126的端部的假想圆的半径大体与离合器部106的外径尺寸相等,在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安装状态下,凸出部126的端部接触在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轴承本体124通过凸出部126支承离合器部106(即支承卷筒70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在这里,如上述那样,凸出部126在沿轴承本体124的轴向观看的场合(图15所示状态)呈将轴承本体124的径向内侧作为顶点的三角形,所以,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安装状态的凸出部126的端部与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的接触状态为凸出部126的端部沿轴承本体124的轴向一样地进行线接触的状态。
即,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离合器部106在与凸出部126的前端部进行线接触的状态下受到轴支。通过在线接触状态下由凸出部126轴支离合器部106,即使离合器部106在相对轴承本体124沿其径向偏心的状态下回转,也在由与离合器部106的摩擦阻力将凸出部126朝其回转方向拉着滑动的同时从其前端部朝卷筒70的回转方向使其逐渐进行塑性变形,所以可使卷筒70圆滑地回转。
另外,如上述那样,轴承本体124的内径尺寸比离合器部106的外径尺寸稍大,在与轴承本体124的内周部间形成间隙S(参照图15),所以,由回转的离合器部106拉着滑动的凸出部126的塑性变形部分进入到间隙S,该塑性变形的部分不会成为离合器部106的回转阻力,这也意味着离合器部106可圆滑地回转。
另外,如图2所示,预张紧装置14具有在内部收容活塞132的缸134。缸134由缸本体136和发生器收容部138构成,整体上在正面视图中大体呈“J”字状,该缸本体136的轴向为与上述卷筒70的轴向直交的方向,而且呈上端开口的有底圆筒状,该发生器收容部138一体地设置到该缸本体136的外周壁,呈圆筒状。
如图16所示,在缸本体136的底部140设置有开口断面为圆形的凹部142。该凹部142的直径比缸本体136的内径小,底部140和凹部142形成台阶,成为后述的O形密封圈144的定位保持位置。
 O形密封圈144为由橡胶材料或具有橡胶材料程度的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环状的构件,与形成于底部140侧的活塞132端面的圆柱状密封件保持部146嵌合,对活塞132与缸本体136的内壁148之间进行密封。
另外,O形密封圈144在不让活塞132直接接触到底部140的状态下与底部140接触,该状态下的活塞132的位置为活塞132的初期位置。在O形密封圈144与底部140接触的通常状态下,密封件保持部146位于上述凹部142内。另外,凹部142设定为在0形密封圈144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密封件保持部146不接触凹部142的底壁的深度。
即,通过以上那样的构成,在一体形成于活塞132的底部140侧的面的密封件保持部146的外周嵌合O形密封圈144,与O形密封圈144一起将活塞132插入到缸134内,不需要用于形成现有技术的预张紧装置中经常使用的密封件保持槽的切削加工,而且,不需要扩大O形密封圈的直径将O形密封圈安装到密封件保持槽的作业。
在本实施形式中,虽然为使用环状的O形密封圈144的构成,但也可使用例如图17和图18所示那样的活塞环150代替O形密封圈144。下面简单地说明该活塞环150的构成。活塞环150形成大体为环状的上壁部152和从该上壁部152的外周部分垂直地朝下方延伸的侧壁154,整体上大体呈圆筒状。活塞环150的上壁部152嵌合到上述活塞132的密封件保持部146的外周,这样,将活塞环150保持在活塞132。另外,活塞环150的侧壁154与上述缸本体136的内壁148接触,并且活塞环150的侧壁154的下端与一体形成于内壁148的接受部148A接触。
活塞环150具有弹性,为此,当向缸本体136内供给气体时,由该气体的压力将活塞环150推压在活塞132的底面使其扩大直径,将活塞环150的侧壁154推压到缸本体136的内壁148。这样,当预张紧器工作时,活塞环150密封活塞132与缸本体136的内壁148之间。另外,在活塞环150形成连通到上壁部152和侧壁154的间隙部156,气体可经过该间隙部156从活塞132的底面侧朝上面侧流出。因此,可防止缸本体136内的气体压力极度上升。另外,通过使构成活塞环150的材料的熔点在气体发生剂的着火温度以下,当在火灾时那样的高温下进行预张紧动作时,活塞环150局部软化(液态化),气体从活塞132的底面侧朝上面侧流出。这样,可也可形成防止高温下缸本体136内的气体压力极端上升的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发生器收容部138的轴向相对缸本体136的轴向倾斜,与缸本体136的连接部分在相反侧开口。在发生器收容部138的内部配置气体发生器158。在气体发生器158的内部收容起动装置、雷管、传爆剂、气体发生剂等(都省略了图示),起动装置工作时,使雷管着火,通过传爆剂使气体发生剂燃烧,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规定量的气体。
在发生器收容部138的开口端螺旋接合盖160,防止在气体喷出时等场合气体发生器158脱出。
另外,在发生器收容部138的与缸本体136的连接部分,发生器收容部138的内部与缸本体136的内部连通,由气体发生器158产生的气体供给到缸本体136的内部,由该气体压力使活塞132移动。
另一方面,在活塞132一体地设置齿条杆128。齿条杆128的长度方向沿着缸134的轴向,在其宽度方向一方的端部形成由多个齿130构成的齿轮部162。该齿轮部162的齿130可啮到小齿轮102的小齿轮齿104A。
如图14所示,对应于齿条杆128的前端,在罩112形成从其上端部朝支架20侧大体弯曲成直角的止动部164,限制齿条杆128朝上方的规定距离以上的移动,从而限制齿条杆128的跳出等。另外,在相对齿条杆128的与小齿轮102相反的一侧,与齿条杆128的宽度方向一端部相向地形成从罩112的侧端部朝支架20侧大体弯曲在直角的止动部166,限制小齿轮102的推压反力使齿条杆128产生位移。而且,由于形成以上的止动部164、166的罩112由金属形成,所以,与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罩112的场合相比刚性高,可确实地进行上述限制。
另外,在小齿轮102的与离合器部106相反侧的端面的轴线上形成轴168,支承形成于罩112的轴承孔170。
(弹性力施加部16的构成)
如图2所示,在上述构成的预张紧装置14的侧方设置弹性力施加部16。该弹性力施加部16具有罩172。罩172呈朝脚板26开口的浅底箱状,在其内部配置有作为弹性施加机构的盘簧174。盘簧174的处于螺旋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在罩172的规定位置,螺旋方向内侧的端部接合在回转轴体176。回转轴体176轴支在配置于罩172的脚板26侧的作为罩保持体的罩安装台178,并同轴地嵌合到上述套筒78而成为一体。因此,当朝拉出安全带68(参照图5)的方向使卷筒70回转时,套筒78回转,从而使回转轴体176回转,这样,盘簧174被卷紧,由此产生的盘簧174的弹性力通过回转轴体176和套筒78朝卷取安全带68的方向对卷筒70施加弹性力。
另外,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罩安装台178的外周侧的规定位置形成作为接合孔部的孔部180。在形成孔部180的具有弹性的折曲构件182的前端形成作为接合部的爪部184。另一方面,在罩172的外周部的规定位置形成具有弹性的接合爪186。接合爪186由从罩172的外周部朝图上的一端上部弯曲然后朝下方反转的形状的变形部188和连接着变形部188在下方延伸的接合部190构成。在接合部190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孔部192。
(锁定装置18的构成)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脚板24的侧方配置锁定装置18。该锁定装置18具有上述锁座82。下面详细说明锁座82的构成。如图3所示,锁座82形成为带凸缘的圆筒状,由具有嵌合到锁座接受部80的凹部本体80A的基部82A、比基部82A的直径大而且嵌合到锁座接受部80的凹部末端部80B的中间部82B、及比中间部82B直径大而且在与凸缘部70B的外侧面接触的状态下配置的保持部82C构成。另外,在锁座82中的除去了轴芯部外端的部分形成六角孔形状的嵌合孔94,在该轴芯部外端形成与嵌合孔94的轴芯部相互连通而且比其直径小的小孔202。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上述支架20的脚板24的上部侧由冲孔形成棘孔96。棘孔96的棘齿96A设定为高强度。
在该棘孔96的内侧配置锁座82的保持部82C。扭转轴92的小直径部92D插入到形成于保持部82C的轴芯部的上述小孔202内。在该保持部82C的正面侧形成凹部的收容部204(参照图25、图26、图28、图29),该收容部204绕小孔202沿周向形成。收容部204的一端部被封闭,但收容部204的另一端部开放。锁座82的保持部82C的收容部204的另一端部侧被倒角,以不妨碍下面说明的锁板206在棘孔96的接合动作。在该收容部204收容整体上大体呈圆弧板状的作为锁定装置18的构成部件的单一锁板206(参照图27-图29)。
锁板206由大体呈圆弧板状的金属制的板本体206A、从该板本体206A一端部伸出的矩形的凸起部206B、形成于板本体206A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部而且与脚板24的棘孔96的棘齿96A啮合的高强度的锁齿206C、及同样从板本体206A的另一端部立起设置的导向销206D构成。板本体206A的宽度与凸起部206B的凸起长度相加获得的长度大体与锁座82的收容部204的大宽度部204A的宽度一致。
另外,在阻止回转的状态下将用于防止锁板206脱落的薄壁圆板状的锁罩208安装到锁座82的保持部82C的外侧面。
如图22-图24所示,锁罩208整体上形成为圆盘状,在中心部切起成爪状地形成推压螺母部208A。该推压螺母部208A接合在扭转轴92的前端部。另外,在锁罩208的周缘部相向地伸出一对钩挂部208B。如图21所示,这些钩挂部208B接合在设于锁座82的接合凸起83。即,锁罩208的推压螺母部208A接合在扭转轴92,而且,钩挂部208B接合在锁座82的接合凸起部82D,从而在覆盖上述锁座82和锁板206的状态下安装。
另外,在锁罩208的外周缘设置外周凸缘部208C。该外周凸缘部208C与脚板24重合。即,该锁罩208由上述卷筒70夹住脚板24覆盖锁座82和锁板206。
在邻接上述锁座82的位置,配置V形齿轮210,该V形齿轮210以比其直径大的大体圆板状作为回转体构成锁定装置18。如图25所示,在V形齿轮210的轴芯部形成圆筒状的轮毂212,可跟随回转地支承于扭转轴92的齿轮保持部92E。另外,在V形齿轮210形成
Figure A9981620500361
字状的导向孔214,在该导向孔214中插入从锁板206立起设置的导向销206D。另外,在V形齿轮210的外周部一体形成锁齿210A。
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V形齿轮210的中心与外周部之间形成沿V形齿轮210的厚度方向贯通的矩形的插入孔216。在V形齿轮210外周部中的相对插入孔216的形成部分处于V形齿轮210中心相反侧的部分形成假想弧,插入孔216为长方形,其长度方向沿着连接该假想弧的两端的假想直线,其长度比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自然长度短,比压缩压缩螺旋弹簧218使其完全靠紧时的全长更长或与在完成靠紧状态下的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全长相等。另外,插入孔216的宽度比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外径尺寸更长。
在V形齿轮210处于安装状态时与锁座82相向的一侧的端面形成作为回转体侧的壁部(一方的壁部)的壁部220。在上述插入孔21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相对端部216A与另一方的端部216B相反一侧,将壁部220形成在沿插入孔216的长度方向离开端部216A规定距离的位置,该端部216A处于卷筒70卷取安全带68时的作为卷筒70的回转方向的卷取方向侧。
从插入孔216的端部216A到壁部220的距离与插入孔216的长度方向尺寸的和(即从壁部220到插入孔216的长度方向另一方的端部216B的距离)为比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自由长度足够短的程度。
在该壁部22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朝插入孔216的端部216B形成一对限制壁222、224。另外,从壁部220的与连接V形齿轮210的部分相反侧的端部,与限制壁222、224相连地形成作为限制部的限制壁226,与限制壁222、224一起构成弹簧盒228。限制壁222与限制壁224之间的距离和限制壁226与V形齿轮210之间的距离都比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外径尺寸稍大。在该弹簧盒228的内侧收容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更为详细地说,从外形将压缩螺旋弹簧218看成圆筒的场合的圆筒的轴向)一端侧,并在收容状态下接触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一端部。
在V形齿轮210形成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长方形的小窗230。小窗230的长度沿着上述插入孔216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两端部与限制壁222、224对应,宽度方向一方的一端部与限制壁226对应。即,该小窗230连通上述弹簧盒228的内部和相对V形齿轮210与弹簧盒228相反一侧,从该相反侧可由眼睛确认弹簧盒228的底部(即限制壁226)。
另一方面,在上述锁罩208,形成在V形齿轮210的安装状态下贯通弹簧盒228的大体为扇形的通孔232。该通孔232不仅可贯通弹簧盒228,而且在该贯通状态下可绕V形齿轮210的中心使弹簧盒228回转规定角度,为此,V形齿轮210可相对锁罩208同轴地相对回转规定角度。
另外,在上述锁座82的保持部82C形成在V形齿轮210的安装状态下贯通通孔232并收容弹簧盒228和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弹簧收容部234。
弹簧收容部234为在锁座82和V形齿轮210的安装状态下在与V形齿轮210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开口的凹部,其一部分为与上述通孔232大体相同的形状。该弹簧收容部234的周周壁中的相对位于拉出方向侧的部分构成为推压壁236,当在朝与拉出方向相反的卷取方向使锁座82回转时,推压壁236推压弹簧盒228。另外,在拉出方向(卷取方向)的方向上,从弹簧收容部234的中间部往卷取方向侧的弹簧收容部234的内周壁形成为限制凹部244,该限制凹部244由壁部238和相向的作为限制部的限制壁240、242构成。
限制凹部244的限制壁240与限制壁242之间的尺寸比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外径尺寸稍大,可在限制壁240与限制壁242之间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另一端侧的一部分。另外,限制凹部244的壁部220大体沿着上述插入孔216的长度方向并与壁部220相向,在V形齿轮210、锁座82、及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安装状态下,与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另一端部接触。
另一方面,在V形齿轮210的下方侧配置VSIR用的公知的加速度传感器250(参照图1)。在图32中,省略了加速度传感器250。当车辆急剧减速时,加速度传感器250的惯性质量体即球252在传感器壳体254上转动,使作为限制构件的传感器摆杆256摆动,该传感器摆杆256的锁爪256A与V形齿轮210的锁齿210A接合。
如图32所示,上述加速度传感器250由树脂制的传感器支架258保持。在传感器支架258的外侧配置与传感器支架258类似的树脂制的传感器罩260,传感器支架258和传感器罩260两者成为一体,固定在支架20的脚板24。在传感器支架258的轴芯部一体形成圆筒状的轮毂258A,该轮毂258A轴支在扭转轴92的前端部92F。
在上述传感器支架258的内周部一体形成可与轴支于上述V形齿轮210的图中未示出的WSIR用棘爪接合的内齿。
下面,简单说明本实施形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动作。
乘坐人员握住插通于安全带的图中未示出的舌板,反抗盘簧174的弹性力从卷筒70拉出安全带68,通过将该舌板接合到图中未示出的扣装置,乘坐人员成为系上三点式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的状态。即,从配置在中间立柱上部的图中未示出的肩部固定器到舌板的安全带成为肩部侧的安全带,从舌板到扣装置的安全带成为重合侧的安全带。
当拉出以上那样的通常的安全带时,如乘坐人员通过拉安全带而使卷筒70朝拉出方向回转,则一体设于卷筒70的锁座82的弹簧收容部234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即壁部238存在推压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另一端部使其压缩的倾向。从壁部238接受推压力的压缩螺旋弹簧218由自身的弹性力推压轴向一端部接触的壁部220,使V形齿轮210朝拉出方向回转。为此,在通常的拉出过程中,V形齿轮210跟随卷筒70回转。
车辆从该状态成为行走状态,当该车辆成为急剧减速状态时,气体发生器158内的起动装置作动,通过传爆剂使气体发生剂燃烧,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规定量的气体,供给到缸本体136内。由该气体的压力使活塞132朝离开缸本体136的底部的方向滑动,从而使齿条杆128朝离开缸本体136底部的方向滑动。齿条杆128由该滑动使齿130啮合到小齿轮102的齿部104,并从该状态由上述气体压力的作用进一步朝离开缸本体136底部的方向滑动,使齿条杆128的齿130朝图15的箭头X方向推压小齿轮102的齿部104,使小齿轮102回转。这样,与小齿轮102成一体的卷筒70朝卷取安全带68的方向回转规定量,卷取与卷筒70的回转量相应长度的安全带68。这样,一时增加安全带68对乘坐人员身体的约束力,可限制在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乘坐人员朝车辆前方侧的移动。
可是,在齿条杆128的齿130推压小齿轮102的齿部104的场合,不仅使小齿轮102回转,而且,沿着其面方向由齿130使小齿轮102产生移动的倾向,使与小齿轮102同轴地成为一体的离合器部106朝其面方向产生移动(偏心)的倾向。
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如上述那样(图15所示那样),当绕轴承本体124的中心分割成第1区域到第4区域时,在与包含齿130与齿部104的接触部分的区域(图15中的第3区域)呈轴对象的区域(图15的第1区域)侧,即,大体为沿着齿130的与齿部104的接触面方向使轴承本体124的内周部与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相向的部分的轴承本体124的内周部,形成比与其它区域对应的内周部更多的凸出部126,离合器部106通过偏心推压这些凸出部126。当离合器部106回转时,产生与该推压成比例的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使凸出部126妨碍离合器部106的回转。然而,凸出部126的刚性比离合器部106低,而且,由于凸出部126仅是相对离合器部106进行线接触,所以,当在作用上述推压力的状态下使卷筒70回转时,凸出部126不能妨碍离合器部106的回转,与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的摩擦阻力拉着凸出部126朝卷筒70的回转方向滑动,同时使其从其前端部朝卷筒70的回转方向逐渐进行塑性变形。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当离合器部106回转时,由于凸出部126不反抗地如上述那样产生塑性变形,所以,即使卷筒70偏心,卷筒70也可圆滑地回转。
另外,如上述那样,轴承本体124的内径尺寸比离合器部106的外径尺寸稍大,在与轴承本体124的内周部之间形成间隙S(参照图15),所以,在作用上述推压力的状态下使卷筒70回转,离合器部106被拉着滑动的凸出部126的塑性变形部分进入到间隙S,这样,该塑性变形部分不会妨碍离合器部106的回转,这也意味着卷筒70可圆滑地回转。
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即使卷筒70偏心,卷筒70也可圆滑地回转,所以,在缸本体136内气体压力不会由离合器部106与凸出部126之间的摩擦阻力所消费,可有效地用于卷筒70的回转。这样,可减少收容于气体发生器158中的气体发生剂和传爆剂等,并可使气体发生器158自身小型化,从而使预张紧装置14小型化,降低成本。
另外,在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即使缸本体136内气体的产生使齿条杆128朝上方移动,在规定距离以上的齿条杆128的移动也可通过使止动部164接触齿条杆128的上端部进行限制。这样,可限制齿条杆128的伸出等。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罩112由金属形成,所以,与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罩112的场合相比,刚性高,可确实地阻止朝上方移动的齿条杆128,例如,可防止齿条杆128的跳出等。
另外,当齿条杆128与小齿轮102啮合时,如上述那样,齿条杆128的齿130沿着面方向推压小齿轮102的齿部104,所以,小齿轮102的齿部104的推压反力当然作用于齿条杆128的齿130,由该推压反力使齿条杆128朝与小齿轮102相反一侧移动。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止动部166接触齿条杆128限制齿条杆128的移动。而且,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罩112由金属形成,所以,与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罩112的场合相比,刚性高,止动部166可确实地接受从小齿轮102施加到齿条杆128的负荷。可确保齿条杆128与小齿轮102的良好啮合。
另外,通过如上述那样在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由金属形成罩112,与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形罩112的场合相比,刚性提高,所以,在罩112形成轴承孔170,即可轴支轴部88。即,在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形罩112的场合,由于强度不足,所以,必须另行设置由金属等成形的轴承构件,但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罩112的刚性提高,所以,形成轴承孔170即可直接支承轴168。为此,从部件数量和加工的点来看,可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与罩112构成外壳116的外壳本体114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所以,可使外壳116轻量化,并可抑制或防止车辆行走中的振动等导致的与其它金属部件接触所产生的噪声(接触声)等的发生。
在以上的本实施形式中,当沿着轴承本体124的轴线方向观看凸出部126时,凸出部126的形状形成为三角形,但从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的观点来看,凸出部126的端部与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的接触部分可极小,因此,也可为点接触,另外,如接触部分极小,则也可为面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为将凸出部126形成于轴承本体124内周部的构成,这是因为轴承本体124的刚性比离合器部106的刚性高。即,如离合器部106的刚性比轴承本体124的刚性低,则在离合器部106的外周部形成与凸出部126相当的凸出部。
另一方面,当预张紧装置14如上述那样动作从而通过套筒78使卷筒70瞬间朝安全带卷取方向回转时,大体在同时由加速度传感器250检测出车辆急剧减速状态。即,加速度传感器250的球252在传感器壳体254上转动,使传感器摆杆256摆动。这样,将传感器摆杆256的锁爪256A接合到V形齿轮210的锁齿210A,阻止V形齿轮210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
另一方面,在急剧减速时的惯性的作用下存在朝车辆前方侧移动的倾向的乘坐人员的身体张拉所系上的安全带,所以,卷筒70由从乘坐人员接受到的安全带张力的的作用存在朝拉出方向回转的倾向。为此,在存在朝安全带拉出方向回转的倾向的卷筒70与拉出方向的回转受到阻止的V形齿轮210之间反抗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弹性力产生相对回转。当在两者间产生相对回转时,如可从图30和图31的对比所看出的那样,保持在形成于锁座82的保持部82C的收容部204的锁板206的导向销206D由V形齿轮210的导向孔214引导,朝锁座82的大体径向外侧移动。这样,锁板206的锁齿206C与设于支架20的脚板24的棘孔96的棘齿96A啮合。
另外,当锁板206的锁齿206C与棘孔96的棘齿96A啮合时,此时的反力作用于锁座82的保持部82C。该反力由于通过在车辆急剧减速时使高强度的锁齿206C与棘齿96A啮合而产生,所以非常大,为此,当然也作用于贯通锁座82的轴芯部的扭转轴92。另外,扭转轴92的前端部92F轴支于树脂制的传感器支架258的轮毂258A,所以,该反力从扭转轴92的前端部92F作用于传感器支架258的轮毂258A,使传感器支架258的轮毂258A朝反力的作用方向侧即与锁板206的接合位置相反方向侧进行弹性变形。为此,锁座82的保持部82C的外周一部分强有力地推压在支架20的棘孔96的棘齿96A。锁座82由压铸制造,为较软的材质,所以,当压接于棘齿96A时,产生塑性变形,由该棘齿96A咬入而直接接合。结果,按照本实施形式,可获得与径向相向的2个部位的锁定状态,所以,可确保充分的锁定强度。
下面,从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安装观点说明本实施形式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形式中,当进行通常的拉出时,使V形齿轮210相对卷筒70进行跟随回转,在V形齿轮210的锁定状态下,作为相对卷筒70使其进行相对回转的装置,采用压缩螺旋弹簧218。下面说明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在安装时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安装作业顺序。
如图29所示,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在锁座82、锁罩208、及V形齿轮210的安装状态下,先将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另一端部通过形成于V形齿轮210的插入孔216插入到弹簧收容部234的内侧,使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另一端部顶接在壁部238。
在该状态下,对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一端部施加推压力,使压缩螺旋弹簧218进行压缩,在使压缩螺旋弹簧218压缩到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一端部可通过插入孔216的程度的长度后,从插入孔216将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一端部插入到弹簧收容部234。当在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一端部收容于弹簧收容部234的状态下解除对压缩螺旋弹簧218的推压力的施加时,压缩螺旋弹簧218由自身的弹性力欲恢复到自然长度地伸长,与构成弹簧盒228的壁部220接触,结束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安装。
这样安装的压缩螺旋弹簧218沿卷筒70轴向的移动由限制壁226或弹簧收容部234的底部和V形齿轮210限制,另外,压缩螺旋弹簧218沿插入孔216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受限制壁222、224、240、242的限制。所以,不会出现无意的压缩螺旋弹簧218的移动导致的动作不良等。
另外,在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由于在压缩螺旋弹簧218的两端侧由限制壁222、224、240、242限制压缩螺旋弹簧218的移动,所以,压缩螺旋弹簧218的两端处于稳定状态。而且,由于与现有技术的压缩螺旋弹簧的安装方法不同,没有凸起,所以,不需要在现有技术的方法中压缩螺旋弹簧插入用的开口(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的插入孔216)中的与从凸起的基端部到前端部的长度相当的部分,可减小插入孔216的长度方向尺寸。为此,可确实地防止压缩螺旋弹簧218从插入孔216脱开或脱出等。
另外,如在上述安装顺序中说明的那样,安装时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压缩由于在将壁部238接触在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状态下进行,所以,从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一端部施加推压力,即可对压缩螺旋弹簧218进行压缩,不需要在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特别支承。
为此,可容易地进行压缩螺旋弹簧218的安装,另外,从压缩螺旋弹簧218的轴向一端部施加推压力,即可对压缩螺旋弹簧218进行压缩,所以,可实现使用机器人等的安装工序的自动化。
下面说明弹性力施加部16侧的安装。当安装弹性力施加部16侧时,为了将罩172固定在罩安装台178,将罩172与罩安装台178的规定位置对齐,在罩安装台178的孔部180中插入罩172的接合爪186。结果,接合爪186一边推开(挠曲)折曲构件182的爪部184一边进入(挠曲)。当罩172的侧面172A接触到罩安装台178的安装面178A时,由于孔部192处于与爪部184相向的位置,所以,折曲构件182的爪部184进入到孔部192。此时,通过插入到孔部180而挠曲的接合爪186存在恢复到原来姿势的倾向,从而使接合爪186与爪部184接合,将罩172固定到罩安装台178。
这样,将罩172的接合爪186插入到罩安装台178的孔部180,即可使爪部184与孔部192接合,从而将罩172固定到罩安装台178的规定位置。因此,可简化弹性力施加部16侧的罩172的安装工序。
另外,接合爪186由基于变形部188的挠曲(弹性)变形所产生的恢复力时常朝上施加弹性力,所以,进入到孔部192的爪部184不会分离。即,可以确实地防止罩172出现松动。
如上述那样,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可提高锁定装置18侧和弹性力施加部16侧的安装的安装性,这样,可降低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制造成本。
发明的效果
如上述说明那样,本发明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可使预张紧装置和锁定装置小型化,而且,可减少部件数量,降低成本。

Claims (24)

1.一种安全带卷取装置,具有:
接合安全带一端的圆筒状的卷取轴、
车辆急剧减速时限制上述卷取轴朝拉出上述安全带的拉出方向回转的锁定装置、
及在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强制地使上述卷取轴朝与上述拉出方向相反的卷取方向回转的预张紧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装置由支架、锁座、锁板、扭转轴、及锁罩构成;
该支架在一方形成内周部为内齿型的棘齿的棘孔,并沿着上述卷取轴的轴向具有相向的一对脚板;
该锁座相对上述卷取轴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在上述一方的脚板的近旁;
该锁板具有可与上述棘齿啮合的外齿,基本一体地保持于上述锁座,并由上述外齿在上述棘齿的啮合限制上述锁座在上述拉出方向的回转;
该扭转轴与上述卷取轴同轴地设置于上述卷取轴内,一端连接到上述卷取轴,另一端连接到上述锁座,使上述卷取轴与上述锁座一体回转,并且,通过绕自身的轴的扭转变形容许上述卷取轴相对上述锁座进行相对回转;
该锁罩形成有与上述扭转轴的前端部接合的推压螺母部,并形成与上述锁座接合的钩挂部,而且形成重合到上述支架的外周凸缘部,在与上述卷取轴的一端之间夹入上述一方的脚板,覆盖上述锁座和锁板;
上述预张紧装置由小齿轮、活塞、缸、气体发生器、轴承部、及多个凸出部构成;
该小齿轮在上述一对脚板中的另一方脚板的侧方相对上述卷取轴同轴地设置,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上述卷取轴;该活塞在轴向一端部形成可啮合到上述小齿轮的齿条杆;
该缸将上述活塞轴向的一端侧作为开口端,收容上述活塞,并通过内压的上升推出上述活塞;
该气体发生器在上述车辆急剧减速时向上述缸的底部与上述活塞之间供给气体;
该轴承部相对于与上述小齿轮同轴地设置在上述小齿轮的上述卷取轴侧的轴部的外周部,沿上述小齿轮的回转半径方向相向,而且,具有在与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之间设置了规定间隙的内周部;
该多个凸出部在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任一刚性较低的一方朝刚性较高的一方凸出形成,并接触到上述刚性较高的一方;
另外,还具有加速度传感器和弹性力施加装置,
该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并在检测到该加速度变化时使锁板的外齿啮合到上述内齿型的棘齿,
该弹性力施加装置设于上述支架的另一方的脚板的侧方,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张紧装置包含有罩,该罩从相对上述小齿轮和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另一方脚板相反一侧,覆盖上述小齿轮和上述齿条杆,同时形成轴支上述小齿轮的轴承孔,而且在上述缸的内压上升将上述活塞推出的方向侧形成与上述齿条杆相向的止动件,在相对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小齿轮相反的一侧形成限制部,
上述罩中的上述轴承孔的周围、上述止动件、及上述限制部由金属形成,上述罩的残余部分由合成树脂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上述轴承部中的沿着上述齿条杆对上述小齿轮推压的方向与上述轴部相向的部分的近旁部分,比其它部分更多地形成上述凸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
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
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
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相对上述小齿轮处于与上述齿条杆相反侧的、沿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与上述轴部外周部相向一侧的上述轴承部内周部形成上述凸出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
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
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
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上述轴承部中的沿着上述齿条杆对上述小齿轮推压的方向与上述轴部相向的部分的近旁部分,比其它部分更多地形成上述凸出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
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
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
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轴承部形成上述凸出部,并在相对上述小齿轮处于与上述齿条杆相反侧的、沿上述齿条杆与上述小齿轮的啮合面方向与上述轴部外周部相向一侧的上述轴承部内周部形成上述凸出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
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
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
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出部相对上述轴承部的内周部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部中的未形成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进行线接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
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
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
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的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装置包含V形齿轮,该V形齿轮在与上述锁板接合的状态下,相对上述锁座同轴而且可相对回转地设置,并由该相对回转使锁板移动,从而使上述外齿啮合在上述棘齿,同时,
上述加速度传感器包含惯性质量体和限制构件,
该惯性质量体由上述车辆急剧减速状态下的加速度变化而移动,
该限制构件与上述惯性质量体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由该移动与上述V形齿轮接合,限制上述V形齿轮的回转。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力施加装置为盘簧,该盘簧将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卷取轴,将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上述支架的另一方脚板,通过上述另一端相对上述一端朝增加螺旋圈数的方向的回转,朝卷取上述安全带的回转方向对上述卷取轴施加弹性力。
CN99816205A 1999-02-16 1999-12-02 安全带卷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80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7090/1999 1999-02-16
JP3709099 1999-02-16
JP11213899A JP3437486B2 (ja) 1999-04-20 1999-04-20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112138/1999 1999-04-20
JP12705099A JP3437488B2 (ja) 1999-02-16 1999-05-07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127050/1999 1999-05-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4771A true CN1334771A (zh) 2002-02-06
CN1128078C CN1128078C (zh) 2003-11-19

Family

ID=27289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8162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8078C (zh) 1999-02-16 1999-12-02 安全带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6354528B1 (zh)
EP (1) EP1155928B1 (zh)
KR (1) KR100580920B1 (zh)
CN (1) CN1128078C (zh)
AU (1) AU754709B2 (zh)
BR (1) BR9917124A (zh)
CA (1) CA2361712C (zh)
DE (1) DE69931962T8 (zh)
ES (1) ES2263300T3 (zh)
TW (1) TW476718B (zh)
WO (1) WO2000048869A1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5710C (zh) * 2004-04-01 2007-10-3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带卷绕装置
CN100439161C (zh) * 2003-12-16 2008-12-0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447023C (zh) * 2004-03-26 2008-12-3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卷带装置、卷带方法以及车辆
CN101306674B (zh) * 2007-05-18 2010-08-25 德尔斐韩国有限责任公司 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支撑结构
CN101180195B (zh) * 2005-05-19 2010-12-15 奥托立夫发展公司 座位安全带装置
CN102085846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2470821A (zh) * 2009-09-16 2012-05-23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665105B (zh) * 2008-09-04 2012-05-3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预张紧器和预张紧器制造方法
CN102602754A (zh) * 2011-11-29 2012-07-25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带卷收器卷簧预紧装置
CN101980897B (zh) * 2008-03-31 2012-11-21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卷收器
CN103129512A (zh) * 2011-11-21 2013-06-0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517835A (zh) * 2011-05-02 2014-01-15 高田株式会社 电动卷收器装置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CN103522979A (zh) * 2012-07-04 2014-01-22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909898A (zh) * 2013-01-09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装置
CN106080497A (zh) * 2015-04-28 2016-11-09 高田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CN109661331A (zh) * 2016-04-16 2019-04-19 均胜安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安全带装置的带卷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2301946B2 (en) * 1999-02-16 2007-12-20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JP3842622B2 (ja) * 2001-11-13 2006-11-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733007B2 (ja) * 2000-07-11 2006-01-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727515B2 (ja) * 2000-07-12 2005-12-1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KR100456572B1 (ko) * 2002-10-31 2004-11-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시트 벨트의 프리텐셔너
US6698677B1 (en) * 2002-11-12 2004-03-02 H. Koch & Sons Co., Inc. Restraint pretensioner
EP1433674B1 (en) * 2002-12-24 2005-11-09 Delphi Korea Co., Ltd. Vehicular seatbelt retractor
JP4295552B2 (ja) 2003-05-16 2009-07-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6877728B2 (en) * 2003-09-04 2005-04-12 Lakin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Suspension assembly having multiple torsion members which cooperatively provide suspension to a wheel
DE10344435B4 (de) * 2003-09-25 2006-06-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elbstsperrender Gurtaufroller
JP2005271623A (ja) * 2004-03-23 2005-10-06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TW200540044A (en) 2004-04-08 2005-12-16 Tokai Rika Co Ltd Webbing retractor
JP4308699B2 (ja) * 2004-04-09 2009-08-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20060243843A1 (en) * 2005-04-27 2006-11-02 Autoliv Asp, Inc. Pretensioner device for a seatbelt retractor
JP4476126B2 (ja) * 2005-01-06 2010-06-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7562840B2 (en) * 2005-01-20 2009-07-21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up device
US20060172833A1 (en) * 2005-02-02 2006-08-03 Kitzmiller James A Drive band tensioner having a force transmitting assembly with one or more elastic biasing members
JP4915612B2 (ja) 2006-05-10 2012-04-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KR100835932B1 (ko) * 2007-05-16 2008-06-09 델파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차량 리트랙터용 프리텐셔너
KR100835936B1 (ko) * 2007-05-16 2008-06-09 델파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안전벨트 리트랙터의 록킹 부재 결합 구조
KR100878105B1 (ko) * 2007-05-18 2009-01-14 델파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안전벨트 리트랙터
JP5189383B2 (ja) * 2008-02-29 2013-04-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274872B2 (ja) * 2008-03-31 2013-08-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US8596567B2 (en) 2008-03-31 2013-12-03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Seatbelt retractor
JP5274871B2 (ja) * 2008-03-31 2013-08-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ATE539923T1 (de) * 2008-03-31 2012-01-15 Ashimori Ind Co Ltd Sitzgurtaufroller
JP5274869B2 (ja) * 2008-03-31 2013-08-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EP2455262B1 (en) * 2009-07-15 2014-07-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pindle of seat belt retractor
JP5456426B2 (ja) * 2009-09-30 2014-03-26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528940B2 (ja) * 2010-07-30 2014-06-2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ガス流通構造及び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449081B2 (ja) * 2010-08-03 2014-03-1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20120097781A1 (en) * 2010-10-26 2012-04-2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at belt retractor with deep drawn spool
JP5753736B2 (ja) * 2011-06-07 2015-07-22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CN102294988B (zh) * 2011-06-10 2013-04-24 广东大豪汽车零部件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应急系统的车用安全带卷收器
JP6306537B2 (ja) * 2015-05-29 2018-04-0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FR3058585B1 (fr) * 2016-11-09 2019-08-30 Nexans Touret pour cable electrique
FR3058586B1 (fr) * 2016-11-09 2018-11-09 Nexans Touret pour cable electrique
US10369962B2 (en) * 2017-05-15 2019-08-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straint system
US11130585B2 (en) 2017-08-30 2021-09-28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Aerial vehicle
JP7168283B2 (ja) * 2018-09-27 2022-11-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7136728B2 (ja) * 2019-03-15 2022-09-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22078727A (ja) 2020-11-13 2022-05-25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25766B1 (ko) * 1991-04-11 1999-10-15 타카다 쥬우이찌로오 시이트벨트 리트랙터
JP3233429B2 (ja) * 1992-03-06 2001-11-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JP3233518B2 (ja) * 1993-11-24 2001-11-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DE4404462A1 (de) * 1994-02-11 1995-08-17 Trw Repa Gmbh Gurtstraffer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JP3322773B2 (ja) * 1994-07-06 2002-09-09 エヌエスケー・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付き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JP3980078B2 (ja) * 1994-09-07 2007-09-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装置
WO1996028321A1 (fr) * 1995-03-16 1996-09-19 Nsk Ltd. Enrouleur pour ceinture de securite
JPH0966801A (ja) * 1995-08-31 1997-03-11 Tokai Rika Co Ltd ギヤ機構およびプリテンショナ
WO1997013660A1 (en) * 1995-10-12 1997-04-17 Alliedsignal Inc. Spiral tube compact pretensioner and retractor
DE29520307U1 (de) * 1995-12-21 1996-04-18 Trw Repa Gmbh Linearantrieb für einen Gurtstraffer
KR970039940A (ko) * 1995-12-23 1997-07-24 전성원 컴팩트한 차량용 시트 벨트 프리텐셔너
JP3698379B2 (ja) * 1996-02-16 2005-09-21 エヌエスケー・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DE19706108C2 (de) * 1996-02-16 2002-01-10 Nsk Ltd Sicherheitsgurtaufroller
DE19609524C2 (de) * 1996-03-11 2000-06-08 Autoliv Dev Gurtaufroller-Gurtstrammer-Kombination mit Kraftbegrenzer
JP3674800B2 (ja) * 1996-10-17 2005-07-20 エヌエスケー・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JP4006827B2 (ja) * 1997-06-10 2007-11-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JPH11247906A (ja) * 1998-03-04 1999-09-14 Tokai Rika Co Ltd クラッチ機構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US5984223A (en) * 1998-06-05 1999-11-16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its spool
DE29812801U1 (de) * 1998-07-17 1998-11-19 Trw Repa Gmbh Linearantrieb für einen Gurtstraffer
KR20000038971A (ko) * 1998-12-10 2000-07-05 홍종만 자동차용 시트 벨트의 리트랙터
JP3437488B2 (ja) * 1999-02-16 2003-08-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9161C (zh) * 2003-12-16 2008-12-0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447023C (zh) * 2004-03-26 2008-12-3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卷带装置、卷带方法以及车辆
CN100345710C (zh) * 2004-04-01 2007-10-3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带卷绕装置
CN101180195B (zh) * 2005-05-19 2010-12-15 奥托立夫发展公司 座位安全带装置
CN101306674B (zh) * 2007-05-18 2010-08-25 德尔斐韩国有限责任公司 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的扭力杆支撑结构
CN101980897B (zh) * 2008-03-31 2012-11-21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665105B (zh) * 2008-09-04 2012-05-3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预张紧器和预张紧器制造方法
CN102470821A (zh) * 2009-09-16 2012-05-23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卷收器
CN102085846B (zh) * 2009-12-04 2013-02-2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2085846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517835A (zh) * 2011-05-02 2014-01-15 高田株式会社 电动卷收器装置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CN103517835B (zh) * 2011-05-02 2017-03-29 高田株式会社 电动卷收器装置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US9428145B2 (en) 2011-05-02 2016-08-30 Takata Corporation Electric retractor and seatbelt device
CN103129512B (zh) * 2011-11-21 2015-04-0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3129512A (zh) * 2011-11-21 2013-06-0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2602754B (zh) * 2011-11-29 2014-06-18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带卷收器卷簧预紧装置
CN102602754A (zh) * 2011-11-29 2012-07-25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带卷收器卷簧预紧装置
CN103522979A (zh) * 2012-07-04 2014-01-22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909898A (zh) * 2013-01-09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装置
CN103909898B (zh) * 2013-01-09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带装置
CN106080497A (zh) * 2015-04-28 2016-11-09 高田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CN106080497B (zh) * 2015-04-28 2020-09-29 均胜安全系统日本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CN109661331A (zh) * 2016-04-16 2019-04-19 均胜安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安全带装置的带卷收器
US11460069B2 (en) 2016-04-16 2022-10-04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Belt retractor for a safety bel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55928A1 (en) 2001-11-21
DE69931962T2 (de) 2007-05-24
EP1155928A4 (en) 2005-01-05
KR100580920B1 (ko) 2006-05-16
CN1128078C (zh) 2003-11-19
CA2361712C (en) 2007-10-23
AU1415000A (en) 2000-09-04
TW476718B (en) 2002-02-21
DE69931962D1 (de) 2006-07-27
ES2263300T3 (es) 2006-12-01
WO2000048869A1 (fr) 2000-08-24
US6354528B1 (en) 2002-03-12
BR9917124A (pt) 2001-11-06
CA2361712A1 (en) 2000-08-24
KR20000057103A (ko) 2000-09-15
AU754709B2 (en) 2002-11-21
EP1155928B1 (en) 2006-06-14
DE69931962T8 (de) 2007-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078C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107818C (zh) 具有马达和减速机构的驱动装置
CN1136407C (zh) 夹紧固定件
CN1676380A (zh) 带卷绕装置
CN1782459A (zh) 旋转阻尼器
CN101056732A (zh) 具有功率输出特征的工具夹盘
CN1388874A (zh) 带调整系统的盘式制动器
CN1515128A (zh) 车辆用扬声器及其安装结构
CN1781676A (zh) 用于动力工具的飞轮装置
CN1342851A (zh) 自行车链轮
CN1437535A (zh) 用于轮辋的垫带
CN1190816A (zh) 一种布线构造
CN1766359A (zh) 转向装置
CN1880132A (zh) 预加载器
CN1468756A (zh) 车内扬声器的旋转安装结构
CN2802652Y (zh) 盘片播放装置
CN1738736A (zh) 车辆用乘客约束保护装置
CN1945050A (zh) 机动车的摩擦离合器和用于该摩擦离合器的预组装件
CN2799335Y (zh) 带卷绕装置
CN1473247A (zh) 变速箱用同步装置
CN101048091A (zh) 倾斜装置
CN1736014A (zh) 电动转向装置
CN1063537C (zh) 特别用于汽车的飞轮阻尼器
CN1294031C (zh) 自动铅笔
CN1690477A (zh) 蜗轮机构及搭载蜗轮机构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119

Termination date: 201812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