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57C - 电磁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57C
CN1144957C CNB971129797A CN97112979A CN1144957C CN 1144957 C CN1144957 C CN 1144957C CN B971129797 A CNB971129797 A CN B971129797A CN 97112979 A CN97112979 A CN 97112979A CN 1144957 C CN1144957 C CN 114495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aired
pair
resin
magnetic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971129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097A (zh
Inventor
坂本有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95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5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27/11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4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027/001Means for electric connection of the coil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lu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离合器,包括一横截面为U型的环形磁铁外壳和设置在环形磁铁外壳内部空腔内的线圈。连接器将线圈的一对端部连接至一对绝缘导线上,绝缘导线与带有一电源的外电路相连。在成对绝缘导线一端分别设有一对槽形端部。连接器包括位于内底面上的一第一凹槽,一第二凹槽,一对第三凹槽及一对第四凹槽。第一和第二凹槽与第三和第四凹槽以直角交叉。线圈的一对端部被安装在第一凹槽内底面上且一对从二极管伸出的导线被安装在第二凹槽内底面上。

Description

电磁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离合器,特别涉及一种与所述电磁离合器有关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我们已知道了许多电磁离合器。这些电磁离合器用于控制动力从汽车发动机向汽车空调系统中致冷压缩机的输送。在申请号为NO.2-253014(“JP‘014”)的日本专利中披露了一种这样的电磁离合器。
JP‘014中所披露的电磁离合器的整体构造如图1所示。参照附图1所示,离合器装置10被设置在环形管状延伸部件11的外周部分上,该延伸部件从压缩机壳体(未绘出)的一端面伸出以包围驱动轴20。驱动轴20通过一轴承(未绘出)可转动地支承在压缩机壳体(未绘出)内。所述离合器装置10包括通过轴承12可转动地安装在管状延伸部件11上的转子30。
转子30的横截面为U型结构,并包括外圆部分31,内圆部分32及轴向端板部件33。端板部件33在轴向一端连接内、外圆部件31和32。在转子30的外圆部件31上固定安装有皮带轮34。皮带轮34通过一根皮带(未绘出)与汽车发动机(未绘出)相连。
从管状延伸部件11外伸出的衬套40通过一螺栓41被固定在驱动轴20的外端部。通过多个片簧60将一环形电枢板50可移动地连接到衬套40上。片簧60能允许电枢板50向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产生轴向移动。每一片簧60的一端通过铆钉51被固定在电枢板50上,其另一端通过铆钉52被固定在衬套40上。电枢板50以一预定的轴向间隙“G”面向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
电磁铁70包括一横截面为U型的轭铁71,以便限定出一环形空间711,在轭铁71的环形空间711内设有一电磁线圈72。线圈72由一根导线经多次缠绕而成,以便使线圈72具有一第一端部72a和一与第一端部72a相对的第二端部72b。制成线圈72的这根导线被包覆有一绝缘材料薄层。轭铁71与驱动轴20同轴,且通过一环形固定板73被牢牢地安装在压缩机气缸(未绘出)上。轭铁71被设置在转子30的一环形空间35内,以便在轭铁71的周围形成有一间隙。当对电磁铁70上的线圈72通电时,电枢板50被吸引至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因此,当通过发动机使转子30转动时,驱动轴20也随之转动。如果未对电磁铁70上的线圈72通电,由于片簧60复原力的作用,电枢板50则与转子30的端板部件33分离。转子30因响应发动机的输出而继续转动,但是驱动轴20则不转动。
离合器装置10还包括一连接器80,用于将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连接到一外电路(未绘出)上,该电路包括一安装在汽车内、作为电源的电池(未绘出)。连接器80通过环形固定板73被固定在轭铁71上。
参照附图2,下面将对连接器80的结构加以描述。连接器80包括一箱式构件81,该箱式构件具有一开口端及一用于紧盖箱式构件81开口端的分离式盖82(如图1所示)。箱式构件81的形状为长方体并由绝缘塑料制成。在箱式构件81内嵌入有一对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端部构件83和84。在模制成形箱式构件81的同时,应将端部构件83和84嵌入箱式构件81内。端部构件83和84应相互平行设置。在端部构件83暴露于箱式构件81内空腔810的区域上形成有第一狭缝83a和一独立的第二狭缝83b.同样,在端部构件84暴露于箱式构件81内部空腔810的区域上形成有第一狭缝84a和一独立的第二狭缝84b.如图1所示。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通过一橡胶衬套74而穿设于轭铁71的一环形底部712和环形固定板73。平行于端部构件83设置的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被导入箱式构件81的内部空腔810,并随后被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3的狭缝83a内以与端部构件83形成电耦合。当将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3的狭缝83a内时,应将包覆在线圈72第一端部72a外表面的绝缘材料剥去,以便暴露一足够的导电区域以使其与端部构件83形成电耦合。在完成线圈72的第二端部72b与端部构件84的狭缝84a之间的装配关系时,也可使用与上述方式相似的方式。
为了消除脉冲电压(在对电磁铁70的线圈72断电后立即产生的电压),在箱式构件81内部空腔810内安装有一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装置85包括二极管85a和一对与二极管85a相连并彼此反向延伸的导线85b和85c。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的定位应使导线对85b和85c与端部构件83和84垂直。导线85b的一端被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3的狭缝83b内以与端部构件83形成电耦合。同样,导线85c的一端被强制插入端部构件84的狭缝84b内以与端部构件84形成电耦合。因此,二极管85a通过导线对85b和85c与端部构件83和84接通。
在强制将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和第二端部72b以及导线对85b和85c插入相应的“狭缝83a和84a”和“狭缝83b和84b”之后,箱式构件81的开口端通过一弹性材料密封圈86(如图1所示)被绝缘塑料材料制成的盖82紧紧盖住,其中所述弹性材料可选用橡胶。
与狭缝83a相对的端部构件83的一端从箱式构件81中伸出。同样,与狭缝84a相对的端部构件84的一端从箱式构件81中伸出。端部构件83和84均具有嵌入壳体87的一端,该壳体是构成箱式构件81整体所必需的构件。壳体87被连接在一凹形壳体(未绘出)上,以便端部构件83和84的一端与一对插头(未绘出)相连,这些插头分别与外电路(未绘出)相连。
在图3-5中绘出了另一种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电磁离合器。进而,在图3-5中,用表示JP‘014的图1中所示的相同标号表示相应部件。
如图3所示,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或第二端部72b,例如第一端部72a,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被连接到第一绝缘导线91的一端。在压接过程中,应将第一导线91一端的绝缘物剥去。随后,用一种管形构件911紧紧地绝缘塑料包覆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与第一绝缘导线91一端之间的相连区域,以便防止电流的泄漏。
参照图4和5,线圈72的第二端部72b及被绝缘导线91应从贯穿设置于轭铁71的环形底部712的孔(未绘出)中通过。线圈72的第二端部72b,及第一绝缘导线91通过轭铁71并插入第一和第二橡胶衬套75和76内,这些橡胶衬套应分别插入环形固定板73内。线圈72第二端部72b的固定则是通过用螺钉77将第二端部72b的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板73上来完成的。
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而将一插头(未绘出)连接到第一绝缘导线91上。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一绝缘导线91的另一端暴露。插头(未绘出)与第一绝缘导线91另一端的连接部分被一绝缘塑料管912包裹,以防止电流泄漏。设置在第一绝缘导线91另一端的插头(未绘出)能够容纳第一插头92a。第一插头92a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被连接到第二绝缘导线92上。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二绝缘导线92的一端暴露。第一插头92a与第二绝缘导线92一端的连接部分被一绝缘塑料管92b包裹,以防止电流泄漏。第二插头92c应被连接至第二绝缘导线92的另一端。第二插头92c通过一导线(未绘出)被连接至一安装在汽车内、作为电源的电池(未绘出)相连。第二插头92c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被连接到第二绝缘导线92的另一端。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二绝缘导线92的另一端暴露。第二插头92c与第二绝缘导线92另一端的连接部分被一绝缘塑料管92d包裹,以防止电流泄漏。
具有二极管85a及成对导线85b和85c的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被设置在第二绝缘导线92和第三绝缘导线93之间。导线85b的所述端部被连接至带有第一插头92a的第二绝缘导线92的一端。导线85c的端部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通过一压接端94与第三绝缘导线93的一端相连。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三绝缘导线93的一端暴露。因此,二极管85a通过导线对85b和85c而使第二导线92的一端与第三导线93的一端相连。第三插头93的另一端通过已知方式,例如压接被连接到一连接端95上。在该压接过程中,应使第三绝缘导线93的另一端暴露。连接端95通过螺栓95a被固定在压缩机外壳上(未绘出)。
一绝缘塑料管96将第二绝缘导线92和第三绝缘导线93的一部分包裹起来,以便防止导线85c端部与第三绝缘导线93端部的连接区域发生漏电,以及由于外力而造成二极管85a的机械损坏。
在JP‘014中,由于“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 2b”及“导线85b和85c”较细且易弯曲,所以必需一曾受过良好训练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将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分别强制插入狭缝83a和84a中以及将导线85b和85c分别强制插入狭缝83b和84b中的工作。
此外,由于线圈72的导线仅涂覆很薄的绝缘材料层,在轭铁71与连接器80之间的线圈70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的每一部分上暴露于电磁离合器10的外部,如图1所示,这部分可受到外力的损伤和/或可受到外部环境的腐蚀。
参见图3-5,由于绝缘导线的端部是未被包覆的并连接于插头且压接端部,这样增加了制造电磁离合器10的时间。
此外,在电磁离合器的制造过程中,如果在线圈72和轭铁71之间的空隙内填充热固性树脂以在轭铁71的环形空腔711内固定安装电磁线圈72并防止在辅助步骤中灰尘和水滴不良侵入电磁线圈72内,那么便会造成由于在树脂热固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而导致位于第一端部72a附近、用于封盖第一导线91的一部分盖的损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一与其连接的改进有关的部件。
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包括一电磁线圈装置,该装置包括一横截面为U型的环形磁铁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环形磁铁外壳内部空腔内的线圈。一导电元件被连接至具有一电源的外部电路上。一连接件以可导电形式连接所述导电元件和线圈。
所述环形磁铁外壳包括一具有一外径的第一环形侧壁部分,一具有一内径的第二环形侧壁部分,该内径应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部分的外径,以及一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环形侧壁部分的环形底部。
所述线圈包括一绕线式单根导线,该导线由一绝缘材料薄膜包裹,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
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箱式构件,该箱式构件具有一开口端和一与所述开口端相对的封闭的底端。当将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插入环形磁铁外壳的环形底部以及所述箱式构件的封闭底端时,所述箱式构件便被固定在环形磁铁外壳的环形底部上。
所述导电元件包括一对绝缘导线以及一对分别与绝缘导线对一端牢固连接的尾端部件。
所述箱式构件包括一对第一凹槽,一对第二凹槽及一对第三凹槽,这些凹槽均形成在所述封闭底部的内表面。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成对的第二凹槽及成对的第三凹槽的设置应使成对的第一凹槽与成对的第二凹槽及成对的第三凹槽均交叉。
每一尾端部件均包括一具有相对侧端的平顶部分,一对从平顶部分的相对端向下伸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一对第一狭缝,所述狭缝形成在每一尾端部件上成对侧壁部分的伸出端。
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设置,应使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一部分均被固定第一凹槽的内底面上。
当分别将设置在第一凹槽上的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一部分强制装配在尾端部件对的第一狭缝时,应将端部对上成对的侧壁部分分别安装在第二凹槽对和第三凹槽对内。
附图说明
图1为JP‘014中的电磁离合器的整体垂直截面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连接器中箱式构件的平面视图。
图3为一透视图,所示为另一种现有技术的电磁离合器中电磁铁的电磁线圈。
图4为一分解透视图,所示为另一种现有技术的电磁离合器中电磁铁。
图5为另一种现有技术的电磁离合器中连接器的分解平面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一实施例中电磁离合器的整体垂直截面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电磁离合器的平面视图。
图8-10为图6所示的电磁离合器的透视图。在这些附图中,描绘了制造图6所示的电磁离合器的步骤。
图11为图6所示的电磁离合器中一电磁铁上电磁线圈的透视图。
图12为图6所示的电磁离合器中电磁铁的分解透视图。
图13a-13f为图6所示的电磁铁的平面视图。在这些附图中,描绘了制造图6所示的电磁离合器的步骤。
图14为图6所示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5a-15c为图6所示的连接器的纵向横截面视图。在这些附图中,描绘了制造图6所示的电磁离合器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6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磁离合器的整体结构视图。在图6中,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图1中所示的相应元件,从而避免了过多的解释。
参照图6,离合器装置10包括一固定设置在磁性材料轭铁71的环形底部上的连接器100。连接器100分别将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部件72a和72b(图11所示)与一对绝缘导线201和202的一端相连。如图7所示,所述成对绝缘导线的另一端通过众所周知的、例如压接方式与一插头相连。
参照图14,连接器100包括一具有一开口端的箱式构件110及一能覆盖所述箱式构件110的开口端的分离式盖120。箱式构件110和盖120均可由例如象玻璃纤维与尼龙6-6合成材料这样的绝缘材料制成。
盖120具有一平面部分121和一对侧壁部分122及123,这两侧壁部分在平面部分121的轴向相对端处以直角向下弯曲。在侧壁部分122的端部边缘形成有一钩形部分122a,在侧壁部分122的端部边缘还形成有一对矩形切口部分122b。所述成对矩形切口部分122b通常彼此之间对称于盖120的纵轴线X1。同样,在侧壁部分123的端部边缘也形成有一钩形部分123a,在侧壁部分123端部边缘上也形成有一对与所述成对矩形切口部分122b一样的矩形切口部分(未绘出)。
参照图8和13a,箱式构件110的形状通常为长方体,并且包括一对组合件112,这对组合件由箱式构件110的相对横向侧壁110a向外延伸,组合件112与一对栓732以固定啮合的方式而被装配,其栓分别形成在环状固定板73的一周边部分上。
最好参照图15a-15c,箱式构件110还包括一从底部111的一外表面伸出的第一凸块113。第一凸块113为一般的棱台形状,并能被安装在孔712a内,该孔形成在轭铁711的环形底部712的一周边区域上。
再参照图8和13a,箱式构件110还包括一对第二凸块114,该成对凸块从箱式构件110底部111的一内表面区域的二分之一处伸出。所述成对第二凸块114中的每一凸块的形状均通常为长方体,且其所伸出的最终位置应低于箱式构件110的侧壁110a的上表面。所述成对第二凸块114以其间具有预定间隙的方式彼此对称于箱式构件的纵轴线X2。
在所述第二凸块114的上端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对第一凹槽114a。所述成对第一凹槽114a彼此间应以成一直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凸块114的上端表面上还分别形成有一对第二凹槽114b。所述成对第二凹槽114a彼此间也应以成一直线的方式设置。在箱式构件110的纵轴线X2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凹槽114a和114b以预定的间隙彼此平行设置。
一对第三凹槽114c形成在成对第二凸块114中的一个凸块上(图13a中右边的一个)的上端表面上。所述成对第三凹槽114c应以预定的间隙彼此平行设置。并且所述成对第三凹槽114c还应平行于箱式构件110的纵轴线X2。
一对第四凹槽114d形成在成对第二凸块114中的另一个凸块上(图13a中左边的一个)的上端表面上。所述成对第四凹槽114d也应以预定的间隙彼此平行设置。并且所述成对第四凹槽114d也应平行于箱式构件110的纵轴线X2。
因此,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凹槽114a,114b,114c和114d的设置应使第一和第三凹槽114a和114c以直角相互交叉。第二和第四凹槽114b和114d也应以直角相互交叉,且第三和第四凹槽114c和114d彼此平行。
在箱式构件110底部1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对弧形区域115,其位置应靠近于成对的第二凸块114的一内侧。在箱式构件110底部111上设有一对圆孔116,其位置应靠近于成对的弧形区域115一内侧。
一第一分隔壁117形成在箱式构件110底部111的内表面上。第一分隔壁117架设于箱式构件110的相对侧壁110a之间,并朝向所述箱式构件110上的一对纵向侧壁110b(见图13a上部)中的一个侧壁,该成对侧壁之间具有预定间距的均匀间隙。第一分隔壁117上端面应低于箱式构件110侧壁110a的上表面,但应高于第二凸块114的上端面。
一第二分隔壁118形成在箱式构件110底部111的内表面上。第二分隔壁118架设于箱式构件110的相对侧壁110a之间,并朝向所述箱式构件110上的一对纵向侧壁110b(见图13a底部)中的另一个侧壁,该成对侧壁之间具有预定间距的均匀间隙。第二分隔壁118上端面应低于箱式构件110侧壁110a的上表面,但应高于第二凸块114的上端面。
通过设置第一和第二分隔壁117和118,第一,第二和第三腔室部分被分别限定在第一和第二分隔壁117和118间,第一分隔壁117和成对纵向侧壁110b中的一个壁(见图13a底部)间,以及第二分隔壁118和另一箱式构件110的纵向侧壁110b(见图13a底部)间的一内部空间内。
下面,将对一种利用连接器100来连接线圈72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如图11所示)与成对绝缘导线201和202(如图7所示)相对端的方式加以详细描述。
在第一步骤中,参照附图8-13a,当最好参看图15a-15c,将第一凸块113安装在形成于轭铁71环形底部712上的一周缘区域上的孔712a内时,应将箱式构件110安装在环形固定板73中周缘区域的一切口部分733内。在该步骤中,在轭铁71的环形底部712和箱式构件110之间、在轭铁71上孔712a的周缘位置处弹性地设有O型密封环件75。
再参照附图8和13a,在第二步骤中,应使形成在环形固定板73一周边部分上的一对栓732应向内弯曲以分别被箱式构件110中所述成对的组合件112固定啮合。结果,箱式构件110被固定设置在轭铁71的环形底部712上。
在第三步骤中,参照附图12,当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和72b从形成在箱式构件110底部111上的相应圆孔116内通过时,电磁线圈72被安装在在轭铁71的环形空间711内。在进行该步骤之前,象图11所示的那样,应对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进行校直处理以便使第一端部72a稍长于第二端部72b。通过这种处理,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变可很容易地从箱式构件110底部111上的相应圆孔116中通过。
在第四步骤中,参照附图9和13b,从相应圆孔116中通过的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被修整成具有足够的长度,且以彼此相反的方向被弯曲以能分别被松弛得安装在成对的第一凹槽114a内。通过这项工作,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的一部分被分别牢固地安装在成对的第一凹槽114a内的一内侧底面上。此外,线圈72第一端部72a的一部分(见图13b的右侧)应穿过成对的第三凹槽114c,所述第一端部被牢固地安装在第一凹槽114a对中一个凹槽内的一内侧底面上,且线圈72第二端部72b的一部分(见图13b的左侧)也应穿过成对的第四凹槽114d,所述第二端部被牢固地安装在第一凹槽114a对中另一凹槽内的一内侧底面上。
在第五步骤中,参照附图13c,在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间的间隙内以及相应的圆孔116内填充硅树脂116a,以便阻碍轭铁71中环形空腔711(如图12所示)与箱式构件110中内部空腔所限定的第一腔室部分131间的联系。
在第六步骤中,参照附图6,在电磁线圈72和轭铁71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具有绝缘特性的热固性树脂,例如环氧树脂701,以便使电磁线圈72被环氧树脂完全包裹。结果,当环氧树脂701凝固时,电磁线圈72便被牢牢地安装在轭铁71的环形空腔711内,并且会防止灰尘及小水滴侵入电磁线圈72内。由此,在该步骤中,轭铁71的定位应使轭铁71的环形底部712与一水平面平行,以便使轭铁71向上敞开。此外,由于第五步骤中阻碍作用的结果,因而可防止环氧树脂701向被限定在箱式构件110内腔中的第一腔室部分131的不良流动。此外,由于O-型密封件75被弹性设置在轭铁71的环形底部712和箱式构件110的底部111之间、并处于轭铁71中孔712a的周边位置,因而防止了环氧树脂701通过孔712a的环形空腔711向轭铁71外侧的泄漏。
上述第一至第六步骤应在一装配流水线上连续完成。在第6步中所制成的电磁离合器半成品10可从装配流水线上被运送至一储存地以被暂时保存,且使轭铁71的环形空腔711内中环氧树脂701自然冷却至室温。随后,将被暂时保存在储存地的所述电磁离合器半成品10运送至另一独立的装配流水线,该装配流水线用于完成下面将详细描述的第7-第10步骤。
在第七步中,参照附图9,13d和13e,应装配一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该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包括一二极管851和一对与二极管851相连并彼此反向延伸的导线852。该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的定位应使导线对852平行于成对的第二凹槽114b,然后,导线对852被分别松驰地放置在成对的第二凹槽114b内。通过这一工作,导线对852便分别被牢牢地固定在成对的第二凹槽114b中的一内底面上。此外,导线对852中的一根导线的一部分穿过成对的第三凹槽114c,该导线对应被牢牢地固定在第二凹槽114b中一个凹槽的内底面(见附图13e的右侧),导线对852中另一根导线的一部分也穿过成对的第四凹槽114d,该导线对应被牢牢地固定在第二凹槽114b中另一个凹槽的内底面(见附图13e的左侧)。
在第八步中,参照附图9,应装配一对尾端部件310和320。这对尾端部件310和320分别与成对绝缘导线201和202的一端相连。成对绝缘导线201和202的另一端与一包括一被设置在汽车内、作为电源的电池(未绘出)的电路(未绘出)相连。
尾端部件310包括一卡箍部分311和一从卡箍部分311伸出的导槽部分312。导槽部分312包括一平底部分313和一对分别从平底部分313的相对侧壁伸出的侧壁部分314。所述成对侧壁部分314应以预定的间距彼此之间平行设置。成对侧壁部分314间的间距应基本与所述成对的第三凹槽114c间的间距相等。在每一侧壁部分314上均形成有一对槽315和316。槽315和316在侧壁部分314上的延伸距离基本上与导槽部分312的整个深度相等。成对的槽315和316以预定的距离彼此平行设置。形成在成对侧壁部分314上的槽315沿导槽部分312的侧向排成一行。形成在成对侧壁部分314上的槽316也沿导槽部分312的侧向排成一行。成对的槽315和316间的距离应与第一凹槽114a和第二凹槽114b间的距离相等。槽315的宽度应略小于线圈72中第一端部72a的直径,且槽316的宽度应略小于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中导线852的直径。
同样,尾端部件320也包括一卡箍部分321和一从卡箍部分321伸出的导槽部分322。导槽部分322包括一平底部分323和一对分别从平底部分323中相对侧壁伸出的侧壁部分324。所述成对侧壁部分324应以预定的间距彼此之间平行设置。成对侧壁部分324间的间距应基本与所述成对的第四凹槽间的间距相等。在每一侧壁部分324上均形成有一对槽325和326。槽325和326在侧壁部分324上的延伸距离基本上与导槽部分322的整个深度相等。成对的槽325和326以预定的距离彼此平行设置。形成在成对侧壁部分324上的槽325沿导槽部分322的侧向排成一行。形成在成对侧壁部分324上的槽326也沿导槽部分322的侧向排成一行。成对的槽325和326间的距离应与第一凹槽114a和第二凹槽114b间的距离相等。槽325的宽度应略小于线圈72中第二端部72b的直径,且槽326的宽度应略小于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中导线852的直径。
尾端部件310的卡箍部分311和尾端部件320的卡箍部分321通过诸如压接这样的已知方式被分别固定在绝缘导线201和202的一端。此外,在上述压接过程之前,应对每一绝缘导线201和202的一端进行剥皮处理。
此外,每一尾端部件310和320是通过在一块板件(未绘出)上连续进行狭缝315(326)和325(326)及卡箍部分311(321)和导槽部分312(322)的成形加工而制得的。
形成于绝缘导线201一端的尾端部件310的定位应使成对侧壁部分314与成对的第三凹槽114c相匹配,并且每一侧壁部分314上的狭缝315应与第一凹槽114a相匹配,每一侧壁部分314上的狭缝316应与第二凹槽114b相匹配。随后,向下移动尾端部件310以便将成对的侧壁部分314安装在相应的第三凹槽114c内。当成对的侧壁部分314被合适地安装在相应的第三凹槽114c内时,线圈72中第一端部部件72a的一部分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每一侧壁部分314的狭缝315内,其中线圈72被牢固地固定在一第一凹槽114a的内底面(见图13f右侧所示)上。结果,应有意将绝缘材料,例如包覆线圈72第一端部72a外表面所用的塑料剥去以暴露一能足够与尾端部件310电耦合的导电区域。由此,在线圈72第一端部72a和尾端部件310之间形成了充分的电耦合。所以,当成对的侧壁部分314被合适地安装在相应的第三凹槽114c内时,导线对852中的一根导线的一部分被牢牢地固定在每一侧壁部分314的槽316内,其中导线852被牢固地固定在一第二凹槽114b的内底面(见图13f右侧所示)上。结果,在导线852中的一根导线与之间尾端部件310之间形成了充分的电耦合。
此外,尾端部件320与线圈72的第二端部72b及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中其它导线852电耦合方式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由此省略了对其所作的进一步解释。
如上所述,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及成对的尾端部件310和320均象如图10所示的那样被设置在箱式构件的内部空间内。
在第九步中,参照附图14所示,在被限定在第一和第二分隔壁117和118之间箱式构件110的内部空间中的第一腔室部分131被填充气凝性树脂(无需加热便可凝固的树脂)绝缘材料,例如可采用丙烯酸树脂119。因此,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脉冲电压消除装置850,及成对的尾端部件310和320便被丙烯酸树脂119完全包覆。结果,在丙烯酸树脂119凝固后,上述元件便被牢固地设置在箱式构件110内部空间的第一腔室131内,从而防止了灰尘和水滴侵入箱式构件110的内部空间内。此外,即使在腔室131内注入了过量的丙烯酸树脂119,过量的丙烯酸树脂119也会被第一,二腔室和第三腔室132和133接受,从而避免了丙烯酸树脂119从箱式构件110中泄漏。在第十步中,参照附图15c所示,在第一腔室131内的丙烯酸树脂119凝固之前,应将盖120固定在箱式构件110上。下面,将第该步骤加以详细地描述。
如图15a所示,盖120的定位应使钩形部分123a与一凹槽110c相啮合,其中所述钩形部分形成在盖120侧壁123的端边,所述槽形成在箱式构件110内成对纵向侧壁110b(见图15a左侧)中的一个侧壁上。在这一操作之后,在盖120上施加一用箭头“F”表示的向下作用力,以使形成在盖120上的侧壁部分122端边上的钩形部分122a向下移动,从而象如图15b所示的那样,使其与箱式构件110的另一纵向侧壁110b(见图15b右侧)靠拢。
由于连续受到力“F”的作用,钩形部分122a便沿箱式构件110中另一纵向侧壁110b(见图15b右侧)的内表面向下移动,并且被箱式构件110的另一纵向侧壁110b(见图15c右侧)的槽110c接受。因此,如图15c所示,盖120便被牢牢地固定在箱式构件110上。
此外,参照附图13f和14所示,应设置一局部形成在成对纵向侧壁110b中每一侧壁上表面的倒棱部件110e,以便有效地辅助钩形部分122a及123a与槽110c之间的啮合作用。
根据本发明,仅通过使成对的侧壁部分314安装在与其相应的第三凹槽114c内,便可在第一端边72a和尾端部件310间完成电耦合。因此,即使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较细且易弯曲,也无需非要受过良好训练的技术人员才能完成线圈72的第一端部72a与尾端部件310间的电耦合。在“线圈72第二端部72b与尾端部件320之间”以及“导线对852与相应的尾端部件310和320之间”的连接中也能获得同样的优点。
此外,由于每一尾端部件310和320均是通过连续加工而制得的,因此能够容易且简便地制出尾端部件310和320。
由于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没有暴露在电磁离合器10的外侧,所以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并不会因外力和/或外部环境而被损坏。
此外,除在使绝缘导线201和202一端与相应的尾端部件310和320连接的情况以外,在制造电磁离合器10时无需压接操作,因此便节省了制造电磁离合器10所需的时间。
由于应在填充于电磁线圈72和轭铁71之间间隙内的环氧树脂701冷却至室温一段时间后,才完成设置在绝缘导线201和202一端的尾端部件310和320与线圈7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间的电耦合,所以不会产生由于环氧树脂701在热固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而对一部分盖造成损坏的问题,所述盖用于覆盖靠近线圈72第一和第二端部72a和72b的每一根导线201和202。
上面,已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用于举例说明,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在本发明范围内可容易导出的变化和改进应限定在附加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22)

1、一种电磁离合器,包括:
一电磁线圈装置,该装置包括一横截面为U型的环形磁铁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环形磁铁外壳内部空腔内的线圈;
一导电元件被连接至具有一电源的外部电路上;
一连接件以可导电形式连接所述导电元件和线圈;以及
所述环形磁铁外壳包括一具有一外径的第一环形侧壁部分,一具有一内径的第二环形侧壁部分,该内径应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部分的外径,以及一用于在轴向端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环形侧壁部分的环形底部;
所述线圈包括一绕线式单根导线,该导线由一绝缘材料薄膜包裹,并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个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
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箱式构件,该箱式构件具有一开口端和一与所述开口端相对的封闭的底端,当将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插入环形磁铁外壳的环形底部以及所述的箱式构件的封闭的底端时,所述箱式构件便被固定在环形磁铁外壳的环形底部上;
所述导电元件包括一对绝缘导线以及一对分别与绝缘导线对一端牢固连接的尾端部件;
所述箱式构件包括一对第一凹槽,一对第二凹槽及一对第三凹槽,这些凹槽均形成在所述封闭底端的内表面,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成对的第二凹槽及成对的第三凹槽的设置应使成对的第一凹槽与成对的第二凹槽及成对的第三凹槽均交叉;以及
每一尾端部件均包括一具有相对侧端的平顶部分,一对从平顶部分的相对端向下伸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一对第一狭缝,所述狭缝形成在每一尾端部件上成对侧壁部分的伸出端;
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设置,应使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一部分均被固定第一凹槽的内底面上;
当分别将设置在第一凹槽上的绕线式单根导线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一部分强制装配在尾端部件对的第一狭缝时,应将端部对的成对的侧壁部分分别安装在第二凹槽对和第三凹槽对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用于消除脉冲电压的装置,所述脉冲电压是在电磁离合器操作结束一段时间后立即产生的,所述用于消除脉冲电压的装置包括一二极管和一对彼此相反伸出的导线;
所述箱式构件还包括一对第四凹槽,所述成对的第四凹槽的设置应使其与成对的所述第二凹槽和成对的第三凹槽交叉;
所述脉冲电压消除装置的导线对被安装在所述第四凹槽的内底面上;
每一尾端部件还包括一对第二狭缝,所述狭缝分别形成在所述每一尾端部件侧壁部分的伸出端;
当将所述成对尾端部件上成对侧壁部分分别安装在成对的所述第二凹槽和成对的第三凹槽内时,应将所述脉冲电压消除装置的成对导线分别强制安装在所述成对尾端部件的成对的第二狭缝内,其中所述导线对是分别安装在所述成对的第四凹槽的内表面上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与所述环形电磁铁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一树脂,所述树脂能被加热固定以覆盖所述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具有绝缘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为环氧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式构件的内部空间内填充无需加热便可凝固的第二树脂,以便在第一树脂冷却至室温后,使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每一第一和第二导线端部上的一部分以及所述成对的尾端部件均被覆盖,其中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被安装在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树脂具有绝缘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树脂为丙烯酸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可分离式盖,该盖包括一对分别从一对相对纵向端向下伸出的侧壁,以及一对分别形成在所述成对侧壁部分上的钩性部件;
所述箱式构件还包括一对相对形成在所述开口顶端的狭缝;其中,
所述箱式构件及所述盖在第二树脂凝固前一段时间,通过所述成对的钩性部件与所述成对的狭缝间的啮合而被彼此牢牢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式构件还包括一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一和第二分隔壁形成在所述封闭底壁的内表面上,以便在所述内腔划分出第一,第二和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区域的设置应使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区域沿所述箱式构件的纵轴线方向彼此成一直线,以便使所述第一腔室区域处于所述第二和第三腔室区域之间的位置;
所述第一腔室区域的设置应使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第一和第二导线端部上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尾端部件均被设置在该区域中;
即使在向所述第一腔室部分注入过量的第二树脂时,所述第二和第三腔室区域的设置应能够充分容纳从所述第一腔室部分溢出的第二树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被一绝缘漆包膜包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成对的第二凹槽与成对的第三凹槽的设置应使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均与所述成对的第二和成对的第三凹槽以直角交叉。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与所述环形电磁铁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一树脂,所述树脂能被加热固定以覆盖所述线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具有绝缘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脂为环氧树脂。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式构件的内部空间内填充无需加热便可凝固的第二树脂,以便在第一树脂冷却至室温后,使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第一和第二导线端部的一部分和所述成对的尾端部件均被覆盖,其中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树脂具有绝缘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树脂为丙烯酸树脂。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可分离式盖,该盖包括一对分别从一对相对纵向端向下伸出的侧壁,以及一对分别形成在所述成对侧壁部分上的钩性部件;
所述箱式构件还包括一对相对形成在所述开口顶端的狭缝;其中,
在第二树脂凝固前一段时间,所述箱式构件及所述盖通过所述成对的钩性部件与所述成对的狭缝间的啮合而被彼此牢牢固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式构件还包括一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一和第二分隔壁形成在所述封闭底壁的内表面上,以便将所述内腔划分出第一,第二和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区域的设置应使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区域沿所述箱式构件的纵轴线方向彼此成一直线,以便使所述第一腔室区域处于所述第二和第三腔室区域之间的位置;
所述第一腔室区域的设置应使置于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的内表面的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第一和第二导线端部上的一部分,所述置于所述成对的第四凹槽内表面上的脉冲电压消除装置上的导线对以及所述成对的尾端部件均被设置在该区域中;其中
即使在向所述第一腔室部分注入过量的第二树脂时,所述第二和第三腔室区域的设置应能够充分容纳从所述第一腔室部分溢出的第二树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式单根导线被一绝缘漆包膜包裹。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成对的第二凹槽,成对的第三凹槽及成对的第四凹槽的设置应使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与成对的第四凹槽相互平行,且使所述成对的第一凹槽和成对的第四凹槽与所述成对的第二和成对的第三凹槽以直角交叉。
CNB971129797A 1996-05-07 1997-05-07 电磁离合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14495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2233/1996 1996-05-07
JP112233/96 1996-05-07
JP8112233A JP3069044B2 (ja) 1996-05-07 1996-05-07 電磁連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097A CN1170097A (zh) 1998-01-14
CN1144957C true CN1144957C (zh) 2004-04-07

Family

ID=14581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71129797A Expired - Lifetime CN1144957C (zh) 1996-05-07 1997-05-07 电磁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5812044A (zh)
EP (1) EP0806583B1 (zh)
JP (1) JP3069044B2 (zh)
KR (1) KR100430665B1 (zh)
CN (1) CN1144957C (zh)
BR (1) BR9703066A (zh)
DE (1) DE69700176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2745A (zh) * 2011-04-28 2014-01-01 三电有限公司 电磁耦合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9288B2 (ja) * 1996-07-23 2000-10-16 小倉クラッチ株式会社 電磁連結装置
JP3396145B2 (ja) * 1996-12-16 2003-04-14 小倉クラッチ株式会社 電磁連結装置
JP3925880B2 (ja) * 1998-01-19 2007-06-06 小倉クラッチ株式会社 電磁クラッチ
US6371270B1 (en) * 1999-07-05 2002-04-16 Sande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JP2001211640A (ja) * 2000-01-20 2001-08-03 Hitachi Ltd 電子装置と半導体集積回路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DE10109378B4 (de) * 2000-02-29 2004-10-14 Sanden Corp., Isesaki Elektromagnetanordnung für elektromagnetisches Gerät
JP2001317564A (ja) 2000-02-29 2001-11-16 Sanden Corp 電磁クラッチ用ヨーク
JP2001241468A (ja) * 2000-02-29 2001-09-07 Sanden Corp 電磁クラッチ用ヨーク
KR100697709B1 (ko) * 2001-01-02 2007-03-2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오프 노이즈 차단구조
KR100697708B1 (ko) * 2001-01-02 2007-03-2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오프 노이즈 차단구조
JP2003074596A (ja) * 2001-09-03 2003-03-12 Sanden Corp 電磁クラッチ用ヨーク
JP2003130087A (ja) * 2001-10-30 2003-05-08 Sanden Corp 電磁クラッチ用ヨーク
KR100788343B1 (ko) * 2002-03-26 2007-12-27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필드코일 어셈블리의 리드선 연결구조
KR20040008784A (ko) * 2002-07-19 2004-01-3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전자클러치용 전자석 조립체
JP2004190853A (ja) * 2002-11-28 2004-07-08 Usui Kokusai Sangyo Kaisha Ltd マグネット式クラッチ装置
EP1592896B1 (en) * 2003-01-29 2010-06-16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field coil
KR100547042B1 (ko) * 2003-03-27 2006-01-31 우리산업 주식회사 방전소자부의 내장형 설치구조 및 설치방법
US6817459B1 (en) * 2003-05-20 2004-11-1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irect method of terminating the ground coil terminal to coil housing
JP4473042B2 (ja) * 2004-05-26 2010-06-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トルク検出装置、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端子ホルダ
KR101104274B1 (ko) * 2004-10-08 2012-01-12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필드코일 조립체
KR100577548B1 (ko) 2005-03-21 2006-05-10 우리산업 주식회사 전원 커넥터를 포함하는 전자클러치용 필드코어 및 그제조방법
KR100652246B1 (ko) * 2005-07-20 2006-12-01 우리산업 주식회사 자동차 컴프레서에 결합되는 마그네틱 클러치용 필드코일어셈블리의 전원 연결부
JP2007176464A (ja) * 2005-12-28 2007-07-12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移動体用の動力ユニット
KR101067249B1 (ko) * 2006-05-03 2011-09-27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필드코일 조립체
KR101369608B1 (ko) * 2007-05-30 2014-03-04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압축기의 리드와이어 고정장치
KR101152014B1 (ko) * 2008-05-06 2012-06-08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필드코일 어셈블리 및 이의제조방법
JP5600034B2 (ja) * 2009-08-28 2014-10-01 小倉クラッチ株式会社 電磁連結装置
JP5368937B2 (ja) * 2009-10-26 2013-1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端子
CN102063993B (zh) * 2009-11-17 2015-03-11 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压缩机离合器的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EP2339196B1 (en) * 2009-12-22 2015-11-04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Field coil assembly of electromagnetic clutch for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FI123568B (fi) 2011-03-24 2013-07-15 Kone Corp Sähkömagneettinen jarru
KR101720803B1 (ko) * 2011-05-25 2017-03-2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전자 클러치
JP2013164149A (ja) * 2012-02-13 2013-08-22 Denso Corp 電磁クラッチ
JP2013174272A (ja) 2012-02-23 2013-09-05 Sanden Corp 電磁クラッチ
DE112013005046T5 (de) * 2012-10-18 2015-08-06 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Foundation Omnidirektionaler Elektromagnet
WO2014157301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クラッチ
WO2015095944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Robert Bosch Limitada Diode accomodation core
CN104315032A (zh) * 2014-08-19 2015-01-28 上海金山易通汽车离合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离合器线圈环部件及制作方法
ITUB20169987A1 (it) * 2016-01-14 2017-07-14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rl Connettore per bobina magnetica
JP6176345B2 (ja) * 2016-03-01 2017-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クラッチの製造方法
CN111692703B (zh) 2019-03-15 2023-04-25 开利公司 空气调节系统的故障检测方法
JP2022155782A (ja) * 2021-03-31 2022-10-14 小倉クラッチ株式会社 電磁連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78257A (en) * 1968-08-16 1972-06-21 Bsr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bobbin assemblies
US4181393A (en) * 1978-03-17 1980-01-01 Amp Incorporated Interconnecting means for coil windings and overload protector
US4419536A (en) * 1979-10-23 1983-12-06 North American Philips Consumer Electronics Corp. Means for affix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on a supporting medium
JPS56138529A (en) * 1980-03-31 1981-10-29 Hitachi Ltd Electromagnetic clutch
US4432446A (en) * 1980-06-28 1984-02-21 Nippondenso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apparatus
JPS57135680A (en) * 1981-02-12 1982-08-21 Murata Mfg Co Ltd Flyback transformer
US4503413A (en) * 1982-12-09 1985-03-05 Telefonbau Und Normalzeit Gmbh Spool for transformer in power supply device
JPS60193309A (ja) * 1984-03-15 1985-10-01 Murata Mfg Co Ltd フライバツクトランス
US4557544A (en) * 1984-12-17 1985-12-10 Amp Incorporated Terminal for connecting a lead wire to a coil wire
DE3816965C2 (de) * 1988-05-18 1993-11-04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Vorrichtung zur ermittlung von fadenbruch bei einer ringspinn- oder zwirnmaschine
JP2744442B2 (ja) * 1988-10-15 1998-04-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US5307038A (en) * 1989-03-28 1994-04-26 Ogura Clutch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apparatus
JPH0648020B2 (ja) * 1989-03-28 1994-06-22 小倉クラツチ株式会社 電磁連結装置
US4935713A (en) * 1989-06-12 1990-06-19 Ford Motor Company Field coil assembly for an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clutch
JP2568051Y2 (ja) * 1989-10-13 1998-04-08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クラッチの励磁装置
US5225801A (en) * 1990-04-28 1993-07-06 Toyo Denso Kabushiki Kaisha Ignition coil device for engine
US5138293A (en) * 1990-09-17 1992-08-11 Ogura Clutch, Co., Ltd.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US5320206A (en) * 1993-05-03 1994-06-14 Ogura Corporation Coil mounting and terminals for a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US5508671A (en) * 1994-08-09 1996-04-16 Qgura Clutch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DE9417532U1 (de) * 1994-11-02 1996-03-07 Bosch Gmbh Robert Verbindungsanordnung im Automobilbau
JP2770938B2 (ja) * 1995-03-08 1998-07-02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2745A (zh) * 2011-04-28 2014-01-01 三电有限公司 电磁耦合装置
CN103492745B (zh) * 2011-04-28 2016-03-02 三电有限公司 电磁耦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06583B1 (en) 1999-04-14
KR100430665B1 (ko) 2004-07-16
DE69700176T2 (de) 1999-09-23
EP0806583A1 (en) 1997-11-12
BR9703066A (pt) 1998-09-01
KR970075435A (ko) 1997-12-10
US5812044A (en) 1998-09-22
JP3069044B2 (ja) 2000-07-24
DE69700176D1 (de) 1999-05-20
CN1170097A (zh) 1998-01-14
JPH09296830A (ja) 1997-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957C (zh) 电磁离合器
EP3029780B1 (en) Molded electrical socket
CN201015176Y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以及包括外部转子和内部定子的电机
CN2914267Y (zh) 密封式端子组件
US7309256B2 (en) Flat flexible cable assembly with integrally-formed sealing members
EP2439826B1 (en) Cable entry seal for motor-driven compressor
DE102004034733A1 (de) Kühlerzarge mit wenigstens einem elektrisch angetriebenen Lüfter
EP0642205A2 (en) Connection of a brush shunt in an electric motor
KR102173360B1 (ko) 인버터 일체형 bldc 모터
CN1196245C (zh) 外转子式电动机的定子
US6794574B2 (en) Electrical tubing assembly with hermetically sealed ends
JP7397998B2 (ja) 電気接続部をプラグ接続するためのアレンジメント、及びアレンジメントで圧縮機を駆動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US11713754B2 (en) Device for driving a compress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device
US10819061B2 (en) Power connector
CN1046062C (zh) 微电机
US20110168135A1 (en) Sealed wire interface
US6843678B2 (en) Press fit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KR20080088880A (ko) 전구 소켓
CN1204674C (zh) 制造用于换向器电机的轴承盖的方法
TWM588917U (zh) 集電環轉子模組
JP6922540B2 (ja) 車両のケーブルユニット
US8046913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ircle type terminal used in driving motor of hybrid vehicle
KR102587605B1 (ko) 모터 및 상기 모터의 조립방법
CN110535273B (zh) 用于塑封电机的槽楔组件及塑封电机
CN103730761A (zh) 用于ac逆变输出的连接器杆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Gunma

Patentee after: Three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bursts of Co., Ltd.

Address before: Gunma

Patentee before: Sanden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