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5847A - 热转印片 - Google Patents

热转印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5847A
CN113365847A CN202080011891.4A CN202080011891A CN113365847A CN 113365847 A CN113365847 A CN 113365847A CN 202080011891 A CN202080011891 A CN 202080011891A CN 113365847 A CN113365847 A CN 113365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ack surface
thermal transfer
resin
transf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18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5847B (zh
Inventor
松井宽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65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5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5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5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41M5/443Silicon-containing polymers, e.g. silicones, silox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2Dye diffusio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D2T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6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relating to melt (thermal) mass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6Backcoats; Back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改善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的热转印片。一种热转印片(100),其在基材(1)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3)和转印层(1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基材(1)的另一面设有背面层(20),其中,在基材(1)与背面层(20)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25),背面底涂层(25)含有选自硅酮树脂、硅氧烷交联树脂、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

Description

热转印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转印片。
背景技术
作为热转印片,已知在基材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转印层的热转印片(参见专利文献1)。根据这样的热转印片,在打印机内通过热敏头等加热单元对热转印片施加能量,由此能够制造在被转印体上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印相物、或在被转印体上转印有转印层的印相物。
近来,市场对制造印相物时的高速化的要求高,在打印机内每单位时间施加到热转印片的能量提高。在提高了施加到热转印片的能量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热转印片制造印相物时,热转印片的构成部件、例如热转印片的基材容易产生伸长。在热转印片的构成部件产生了伸长的情况下,由此会导致使用热转印片制造的印相物容易产生褶皱等。
这种情况下,尝试了在基材的另一面设置背面层并对该背面层赋予耐热性等。但是,这些措施并未充分抑制热转印片的构成部件的伸长,对于提高能量制造印相物时的印相适应性还存在改善的余地。以下,有时将提高能量制造印相物时的印相适应性称为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30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良好的热转印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和转印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基材的另一面设有背面层,其中,在上述基材与上述背面层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上述背面底涂层含有选自硅酮树脂、硅氧烷交联树脂、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和转印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基材的另一面设有背面层,其中,在上述基材与上述背面层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上述背面底涂层的200℃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不限于以下示例的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来解释。为了更明确地进行说明,与实际的形态相比,有时在附图中对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地进行表示,但仅仅是一个例子,并非对本发明的解释进行限定。在本申请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于与在已经出现的图中记述过的部件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为了便于说明,使用上或下等术语来进行说明,但上下方向可以反转。对于左右方向也相同。
<<热转印片>>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以下称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3和转印层1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的另一面设有背面层20。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与背面层20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25。
图1~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的一个面以面顺序设有2个以上的色料层3。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的一个面以面顺序设有黄色色料层3Y、品红色色料层3M、蓝绿色色料层3C(参照图1)。
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的一个面设有单层结构或层积结构的转印层10(参照图2)。
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的一个面以面顺序设有色料层3、转印层10(参照图3)。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可以将各图所示的方式进行组合。
(基材)
基材1对设置于基材1的一个面和另一面的各种构成部件进行保持。
作为基材,可示例出各种膜、各种片、以及各种卡等。
基材1的材料没有限定,可示例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芳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类、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尼龙、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聚氟乙烯、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三氟氯乙烯、以及聚偏二氟乙烯等。
基材1的厚度没有限定,通常为2.5μm以上100μm以下。
可以对基材1的一个面或两个面实施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的方法,可示例出电晕放电处理、火焰处理、臭氧处理、紫外线处理、放射线处理、粗糙化处理、化学试剂处理、等离子体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底涂处理、以及接枝化处理等。表面处理包括用于处理基材1的表面的处理层。例如,底涂处理还包括设置底涂层。
(背面层)
在基材1的另一面侧设有背面层20。
背面层的成分没有限定,可示例出聚酯、丙烯酸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氨酯、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醚、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酰胺、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乙醛或聚乙烯醇缩丁醛等聚乙烯醇缩醛、以及它们的硅酮改性物等树脂成分。也可以使用这以外的成分。
树脂成分可以利用交联剂进行了交联。作为交联剂,可示例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等。本发明中,交联可以替换称为固化。
作为一例的背面层含有润滑剂、颗粒等。含有滑剂、颗粒等的背面层中,该背面层的滑动性良好。
作为润滑剂,可示例出硅油、聚乙烯蜡、石蜡、高级脂肪酸酯、高级脂肪酰胺、高级脂肪族醇、有机聚硅氧烷、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有机羧酸及其衍生物、以及金属皂等。
作为颗粒,可示例出有机颗粒、无机颗粒等。
作为有机颗粒,可示例出硅酮颗粒、氟颗粒、丙烯酸颗粒、尼龙颗粒、PTFE(聚四氟乙烯)颗粒、丁二烯橡胶颗粒、三聚氰胺颗粒、苯乙烯颗粒、尼龙颗粒等。硅酮颗粒有时也称为硅酮树脂颗粒。
作为无机颗粒,可示例出滑石等。
作为一例的颗粒为填料。
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润滑剂、颗粒。
背面层可以含有背面底涂层25的成分等。
背面层20的形成方法没有限定,可以将背面层的成分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背面层用涂布液,涂布该涂布液并干燥,由此形成。作为涂布方法,可示例出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以及使用凹版的逆涂法等。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涂布方法。这对于后述的各种涂布液的涂布方法也是同样的。
(背面底涂层)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与背面层20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25。
下面,以使用在基材与背面层之间设有现有公知的背面底涂层的常用热转印片制造印相物时的印相适应性为例,对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优越性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的印相适应性是表示抑制印相褶皱、印相不均的程度的指标。印相褶皱、印相不均是由于热转印片的构成部件的伸长而产生的。本发明中在印相适应性良好的情况下,意味着能够制造抑制了印相褶皱、印相不均的印相物。
使热转印片的背面层与加热单元接触,使施加了能量的加热单元在背面层上摩擦并移动,由此进行印相物的制造。通过加热单元对背面层施加规定的能量。作为加热单元,可示例出热敏头等。
在高温印相时,从加热单元对热转印片的背面层施加高能量。高速印相例如是出于形成浓度高的热转印图像、提高印相物制造的速度的目的而进行的。
在背面底涂层的耐热性低的情况下,高温印相时,背面底涂层熔融/软化,在背面底涂层产生松弛。在背面底涂层产生的松弛会使背面层产生褶皱。在背面层产生的褶皱会使所形成的热转印图像、所转印的转印层产生印相褶皱。
在背面层产生了褶皱的情况下,背面层的一部分被热敏头等加热单元削掉,背面层的渣滓容易附着在加热单元上。背面层的渣滓在加热单元上的附着会引起加热单元的性能降低,妨碍高温印相。
根据背面底涂层的松弛的程度不同,有时也会引起背面层的断裂、基材的断裂,发生印相不良。
背面底涂层的松弛也与背面底涂层的密合性有关联,在高温印相时的基材与背面层的密合性低的情况下,背面底涂层也会产生松弛,引起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降低。
为了改善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需要在高温印相时背面底涂层不熔融/软化,并且在高温印相时能够以良好的状态维持基材与背面层的密合性。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中,背面底涂层25满足下述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两种条件。
(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
在将硅酮树脂、硅氧烷交联树脂、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的组设为A组时,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含有选自A组中的至少一种。
A组的成分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A组的成分具有良好的密合性,并且即使在施加了高能量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该良好的密合性。含有A组的成分的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通过良好的耐热性及良好的密合性,能够抑制在高温印相时产生松弛。具备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的本发明的热转印片在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良好。
(硅酮树脂)
本发明中,硅酮树脂是指由硅氧烷键构成的树脂。
作为硅酮树脂,可示例出(i)有机取代基被甲基取代的甲基硅酮树脂;(ii)有机取代基被甲基和苯基取代的甲基苯基硅酮树脂;(iii)利用各种有机树脂进行了改性的有机树脂改性硅酮树脂;等。
作为有机树脂改性硅酮树脂,可示例出环氧树脂改性硅酮树脂、醇酸树脂改性硅酮树脂、以及聚酯改性硅酮树脂等。
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优选含有交联硅酮树脂。交联硅酮树脂有时称为固化硅酮树脂。
本发明中,交联硅酮树脂是指使各种硅酮树脂交联得到的物质。
作为交联硅酮树脂,可示例出(i)通过脱水缩合反应使具有硅烷醇基的硅酮树脂交联而成的物质;(ii)通过脱醇缩合反应使具有烷氧基甲硅烷基等官能团的硅酮树脂交联而成的物质;(iii)使用铂催化剂等,通过基于氢化硅烷化的加成反应使具有乙烯基和氢化甲硅烷基的硅酮树脂交联而成的物质;等。
(硅氧烷交联树脂)
本发明中,硅氧烷交联树脂是指使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交联而得到的交联树脂。
作为硅氧烷交联树脂,可示例出通过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的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水解、以及硅烷醇反应形成了“Si-O-Si”的交联结构的树脂。
作为形成“Si-O-Si”的交联结构的硅聚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可示例出下述M单元、D单元、T单元、Q单元。各单元中的“R”为有机取代基。
这些之中,以硅聚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为T单元的硅氧烷交联树脂具有三维交联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含有该硅氧烷交联树脂的层的强度。
[化1]
Figure BDA0003188703170000061
作为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可示例出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丙烯酸类树脂、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聚酯、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环氧树脂、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醇酸树脂、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氟树脂、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聚氨酯、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酚醛树脂、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三聚氰胺树脂、硅酮树脂、以及硅酮低聚物等。
作为烷氧基甲硅烷基,可示例出三烷氧基甲硅烷基、二甲氧基甲硅烷基、以及单烷氧基甲硅烷基等。
本发明中,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包括导入有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烷氧基甲硅烷基改性树脂。
作为由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得到的硅氧烷交联树脂,可示例出硅氧烷交联丙烯酸类树脂、硅氧烷交联聚酯、硅氧烷交联环氧树脂、硅氧烷交联醇酸树脂、硅氧烷交联氟树脂、硅氧烷交联聚氨酯、硅氧烷交联酚醛树脂、以及硅氧烷交联三聚氰胺树脂等。
优选的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含有硅氧烷交联丙烯酸类树脂。
作为硅氧烷交联丙烯酸类树脂的方式,可示例出(i)1种丙烯酸类树脂的主链所具有的烷氧基甲硅烷基彼此交联而成的物质;(ii)1种丙烯酸类树脂的主链所具有的烷氧基甲硅烷基和另1种丙烯酸类树脂的主链所具有的烷氧基甲硅烷基交联而成的物质;以及将(i)、(ii)进行组合的方式等。
硅氧烷交联树脂可以利用交联剂对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进行了交联。
作为交联剂,根据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适当选择即可。
在使用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交联剂,可示例出氧化锆系交联剂、铝系交联剂、钛系交联剂、锡系交联剂等。
交联剂的含量没有限定,作为一例,相对于用于形成含有硅氧烷交联树脂的层的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为0.01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
本发明中,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是指在各种树脂的结构中导入有二氧化硅的物质。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有时也称为无机-有机杂化树脂。
作为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可示例出导入二氧化硅的环氧树脂、导入二氧化硅的聚酰胺酰亚胺、导入二氧化硅的聚酰亚胺、以及导入二氧化硅的聚氨酯等。优选的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含有导入二氧化硅的环氧树脂。
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的总质量中的A组的成分的含量没有限定,无论其含量如何,与不含A组的成分的背面底涂层相比,均能提高背面底涂层的耐热性,印相适应性良好。
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的总质量,优选的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含有50质量%以上的A组的成分,更优选含有60质量%以上。
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也可以在含有上述A组的成分的同时还含有其他成分。
作为其他成分,可示例出聚酯、聚氨酯、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磺化聚苯胺、含季铵盐的聚合物、各种表面活性剂、碳颗粒、银颗粒、以及金颗粒等。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也同样。
第1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的形成方法没有限定,可以将上述A组的成分等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涂布该涂布液并干燥,由此可以形成。
(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
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在200℃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
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能够抑制在高温印相时背面底涂层25产生松弛。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的本发明的热转印片在高温印相时的印相适应性良好。
如上所述,背面底涂层25的松弛与背面底涂层的密合性有关联。能够抑制在高温印相时产生松弛的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能够在高温印相时以良好的状态维持基材1与背面层20的密合性。
(储能模量G’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中,储能模量G’是依照JIS-K-7244-6(1999)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测定的值。
作为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使用TA Instruments Japan制造的ARES动态粘弹性测定器(Advanced Rheometric Expansion System)。
测定条件为平行板:10mmΦ、应变:1%、振幅(频率):1Hz、升温速度:2℃/分钟、测定温度:从30℃升温至300℃,测定200℃的储能模量G'。需要说明的是,测定中使用涂布包含背面底层涂料的成分的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的试验片。
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所含有的成分没有限定,适当选择能够使200℃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的成分即可。储能模量G’的调整可以利用1种成分进行,也可以利用2种以上的成分进行。
作为一例的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含有含硅树脂。含硅树脂通过适当调整其含量等,能够容易地使背面底涂层25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
作为含硅树脂,可示例出聚硅氧烷、各种树脂的硅酮改性物、以及上述A组的成分等。含硅树脂包括含硅树脂的交联物。在这些含硅树脂中,上述A组的成分能够不使用其他成分等而使背面底涂层25的200℃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是优选的。
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所含有的成分的含量没有限定,为能够使200℃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的含量即可。
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的形成方法没有限定,可以将能够使200℃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的各种成分、例如上述示例的各种成分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涂布该涂布液并干燥,由此可以形成。
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的厚度优选为0.01μm以上2μm以下、更优选为0.02μm以上1μm以下。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能够用于印相物的制造。印相物的制造中能够使用具有加热单元的打印机等。
作为所制造的印相物,可示例出在被转印体形成有热转印图像的印相物、以及在被转印体转印有转印层的印相物等。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具备能够改善印相物制造时的印相适应性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背面底涂层25。因此,背面底涂层25以外的构成没有限定,可以适当选择使用在热转印片的领域中现有公知的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具有用于形成热转印图像的色料层3。
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具有被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10。
下面,举出一例,对色料层3、转印层10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不限定于具有色料层3、转印层10的方式。
(色料层)
图1、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图3所示的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具有色料层3。
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可以为以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使用的热转印片100,也可以为以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使用的热转印片100。
相较于以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形成图像时、或转印转印层10时,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在以容易施加高能量的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使用时更合适。
(能够用于升华型热转印方式的色料层的示例)
能够用于升华型热转印方式的色料层3含有粘结剂树脂和升华性染料。
作为粘结剂树脂,可示例出纤维素树脂、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乙烯基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酰胺等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聚酰胺、以及聚酯等。
作为纤维素树脂,可示例出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乙基羟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以及乙酸纤维素等。
粘结剂树脂的含量没有限定,相对于色料层3的总质量的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该方式的色料层3能够在色料层3中充分地保持升华性染料,保存性良好。粘结剂树脂的含量的上限值没有限定,根据升华性染料、任意的添加材料的含量适当设定即可。
升华性染料没有限定,优选具有充分的着色浓度,并且不会因光、热、温度等而变色、退色。
作为升华性染料,可示例出二芳基甲烷系染料、三芳基甲烷系染料、噻唑系染料、部花青染料、吡唑啉酮染料、次甲基系染料、靛苯胺系染料、苯乙酮偶氮甲碱、吡唑并偶氮甲碱、咪唑基偶氮甲碱、咪唑偶氮甲碱、吡啶酮偶氮甲碱等偶氮甲碱系染料、呫吨系染料、噁嗪系染料、二氰基苯乙烯、三氰基苯乙烯等氰基苯乙烯系染料、噻嗪系染料、吖嗪系染料、吖啶系染料、苯偶氮系染料、吡啶酮偶氮、噻吩偶氮、异噻唑偶氮、吡咯偶氮、吡唑偶氮、咪唑偶氮、噻二唑偶氮、三唑偶氮、二偶氮等偶氮系染料、螺吡喃系染料、吲哚啉螺吡喃系染料、荧烷系染料、若丹明内酰胺系染料、萘醌系染料、蒽醌系染料、以及喹酞酮系染料等。
具体而言,可示例出MSRedG(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Macrolex Red Violet R(拜耳公司)、Ceres Red 7B(拜耳公司)、Samaron Red F3BS(三菱化学株式会社)等红色染料、Foron Brilliant Yellow 6GL(Clariant公司)、PTY-52(三菱化学株式会社)、MacrolexYellow 6G(拜耳公司)等黄色染料、Kayaset(注册商标)Blue 714(日本化药株式会社)、Foron Brilliant Blue S-R(Clariant公司)、MS Blue 100(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C.I.溶剂蓝63等蓝色染料等。
相对于粘结剂树脂的总质量,升华性染料的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3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300质量%以下。该方式的色料层3能够形成浓度高的图像,保存性更加良好。
(色料底涂层)
在基材1与能够用于升华型热转印方式的色料层3之间可以设置色料底涂层(未图示)。色料底涂层能够改善基材1与色料层3的密合性。
色料底涂层没有限定,可以适当选择使用热转印片的领域中现有公知的色料底涂层。
作为一例的色料底涂层由树脂成分构成。
作为构成色料底涂层的树脂成分,可示例出聚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酯、聚乙酸乙烯酯、聚氨酯、苯乙烯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聚酰胺、聚乙烯醇缩乙醛、以及聚乙烯醇缩丁醛等。
色料底涂层也可以含有各种添加材料。作为添加材料,可示例出有机颗粒和无机颗粒等。
色料底涂层的形成方法没有限定,可以将上述示例出的树脂成分等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色料底涂层用涂布液,涂布该涂布液并干燥,由此可以形成。色料底涂层的厚度没有限定,通常为0.02μm以上1μm以下。
(能够用于熔融型热转印方式的色料层的示例)
能够用于熔融型热转印方式的色料层含有粘结剂和着色剂。
作为粘结剂,可示例出蜡成分和树脂成分。
作为蜡成分,可示例出微晶蜡、巴西棕榈蜡、石蜡、费托蜡、各种低分子量聚乙烯、日本蜡、蜂蜡、鲸蜡、白蜡、羊毛蜡、虫胶蜡、小烛树蜡、凡士林、聚酯蜡、部分改性蜡、脂肪酸酯、以及脂肪酰胺等各种蜡。
作为树脂成分,可示例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石油树脂、氯乙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偏二氯乙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氟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酰纤维素、硝酸纤维素、聚乙酸乙烯酯、聚异丁烯、乙基纤维素、以及聚乙烯醇缩乙醛等。
作为着色剂,可以适当选择使用现有公知的有机颜料、无机颜料、有机染料、以及无机染料等。
着色剂优选具有充分的着色浓度,并且不因光、热等而变色、退色。
着色剂可以为通过加热而显色的物质、通过与涂布在被转印体的表面的成分接触而显色的物质。
作为着色剂的颜色,不限定于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能够使用各种颜色的着色剂。
(转印层)
图2、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图2、图3所示的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具有转印层10。
转印层10是从热转印片的基材1侧剥离并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层。转印层10能够施加能量进行转印。
作为一例的转印层10为单层结构、或层积结构。
作为一例的转印层10为包含剥离层的单层结构、或层积结构。
作为一例的转印层10为包含保护层单层结构、或层积结构。
作为一例的转印层10为包含功能层的单层结构、或层积结构。
作为一例的转印层10为包含剥离层、保护层、功能层中的2种以上的层积结构。
剥离层和保护层可以适当选择使用在热转印片的领域中现有公知的剥离层和保护层。
作为功能层,可示例出热封层、隐蔽层、着色层、以及抗静电层等。
作为转印层10,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现有公知的保护层转印片的转印层、现有公知的热封面板的转印层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热转印片100在基材1与转印层10之间设有脱模层(未图示)。脱模层是在转印转印层10时残留在基材1侧的层。
(被转印体)
能够用于印相物的制造的被转印体没有限定,可示例出热转印图像接收片、纸基材、树脂基材、木材、玻璃基材、金属基材、以及陶瓷基材等。转印体可以整体或部分具有曲率、凹凸结构等。被转印体200可以被着色,也可以具有透明性。被转印体可以形成有规定的图像。
被转印体200可以是多个部件层积而成的。
作为纸基材,可示例出普通纸、高级纸、天然纤维纸、铜版纸、以及描图纸等。
作为树脂基材,可示例出膜和卡等形式。作为卡,可示例出IC卡和ID卡等。
作为树脂基材,可示例出聚碳酸酯、丙烯酸类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氯乙烯、以及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作为金属基材,可示例出铝等。
作为陶瓷基材,可示例出陶器等。
(打印机)
能够用于印相物的制造的打印机没有限定,可以适当选择使用具备热敏头等加热单元的现有公知的打印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100特别适合使用能够施加高能量的打印机制造印相物的情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和转印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基材的另一面设有背面层,其中,在上述基材与上述背面层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上述背面底涂层含有选自硅酮树脂、硅氧烷交联树脂、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并满足下述(i)和(ii)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i)上述背面底涂层含有上述硅酮树脂,上述硅酮树脂为交联硅酮树脂。
(ii)上述背面底涂层含有上述硅氧烷交联树脂,上述硅氧烷交联树脂为硅氧烷交联丙烯酸类树脂。
实施例
接着,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以下,只要不特别声明,则份和%为质量基准,表示换算成固体成分前的配比(投料量)。
(实施例1)
在基材的一个面涂布下述组成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并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0.4μm的背面底涂层。在背面底涂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布液1并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0.4μm的背面层。在基材的另一面的一部分涂布色料底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0.25μm的色料底涂层。在色料底涂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黄色色料层用涂布液、品红色色料层用涂布液、以及蓝绿色色料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以面顺序依次分别设有厚度为0.5μm的黄色色料层、品红色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的色料层。在基材的另一面的另一部分涂布下述组成的剥离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1μm的剥离层。在剥离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保护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2μm的保护层,得到实施例1的转印片。
剥离层和保护层构成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转印层,黄色色料层、品红色色料层、蓝绿色色料层构成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色料层。
基材使用厚度为4.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
·甲基硅酮树脂(固体成分20%) 50份
(KR-251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二辛基锡系催化剂 0.5份
(U-830日东化成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25份
·甲苯 25份
<背面层用涂布液1>
·聚乙烯醇缩醛 45份
(S-LEC(注册商标)KS-1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多异氰酸酯(固体成分75%) 40份
(BURNOCK(注册商标)D750 DIC株式会社)
·硬脂基磷酸锌 20份
(LBT-1830精制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滑石 5份
(MICRO ACE(注册商标)P-3日本滑石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278份
·甲苯 278份
<色料底涂层用涂布液>
·氧化铝溶胶 4份
(ALUMINASOL 200日产化学株式会社)
·阳离子性聚氨酯 6份
(SF-600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水 100份
·异丙醇 100份
<黄色色料层用涂布液>
·下述化学式所示的色素(Y-1) 3份
·聚乙烯醇缩醛 5.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环氧改性丙烯酸类树脂 1份
(RESEDA(注册商标)GP-305东亚合成株式会社)
·氨基甲酸酯改性硅油 0.5份
(DAIALLOMER(注册商标)SP2105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80份
·甲苯 10份
[化2]
Figure BDA0003188703170000151
<品红色色料层用涂布液>
·下述化学式所示的色素(M-1) 3份
·聚乙烯醇缩醛 5.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环氧改性丙烯酸类树脂 1份
(RESEDA(注册商标)GP-305东亚合成株式会社)
·氨基甲酸酯改性硅油 0.5份
(DAIALLOMER(注册商标)SP2105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80份
·甲苯 10份
[化3]
Figure BDA0003188703170000161
<蓝绿色色料层用涂布液>
·下述化学式所示的色素(C-1) 3份
·聚乙烯醇缩醛 5.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环氧改性丙烯酸类树脂 1份
(RESEDA(注册商标)GP-305东亚合成株式会社)
·氨基甲酸酯改性硅油 0.5份
(DAIALLOMER(注册商标)SP2105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80份
·甲苯 10份
[化4]
Figure BDA0003188703170000162
<剥离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类树脂 29份
(DIANAL(注册商标)BR-87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酯 1份
(Vylon(注册商标)200东洋纺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35份
·甲苯 35份
<保护层用涂布液>
·聚酯 30份
(Vylon(注册商标)200东洋纺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35份
·甲苯 35份
(实施例2)
将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2而形成背面底涂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2的热转印片。
<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2>
·甲基苯基硅酮树脂(固体成分50%) 20份
(KR-30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二辛基锡系催化剂 0.5份
(U-830日东化成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实施例3)
将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3而形成背面底涂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3的热转印片。
<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3>
·环氧树脂改性硅酮树脂(固体成分60%) 17份
(ES-1002T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二辛基锡系催化剂 0.5份
(U-830日东化成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1.5份
·甲苯 41.5份
(实施例4)
将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4而形成背面底涂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4的热转印片。
<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4>
·导入二氧化硅的环氧树脂(固体成分50%) 20份
(E-103D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二辛基锡系催化剂 0.5份
(U-830日东化成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实施例5)
将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5而形成背面底涂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5的热转印片。
<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5>
·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丙烯酸类树脂(固体成分50%) 20份
(8SQ-1020TAISEI FINE CHEMICAL CO,.LTD.)
·二辛基锡系催化剂 0.5份
(U-830日东化成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40份
·甲苯 40份
(实施例6)
将背面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布液2而形成背面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6的热转印片。
<背面层用涂布液2>
·丙烯酸类树脂 75份
(DIANAL(注册商标)BR-80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硬脂基磷酸锌 20份
(LBT-1830精制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滑石 5份
(MICRO ACE(注册商标)P-3日本滑石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283份
·甲苯 283份
(实施例7)
将背面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布液3而形成背面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7的热转印片。
<背面层用涂布液3>
·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丙烯酸类树脂(固体成分50%) 150份
(8SQ-1020TAISEI FINE CHEMICAL CO,.LTD.)
·二辛基锡系催化剂 3.8份
(U-830日东化成株式会社)
·硬脂基磷酸锌 20份
(LBT-1830精制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滑石 5份
(MICRO ACE(注册商标)P-3日本滑石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 244份
·甲苯 244份
(比较例1)
将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A而形成背面底涂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比较例1的热转印片。
<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A>
·聚酯(固体成分20%) 50份
(WR-905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
·水 25份
·异丙醇 25份
(比较例2)
将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B而形成背面底涂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比较例2的热转印片。
<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B>
·聚乙烯醇 10份
(GM-14R日本合成化学株式会社)
·水 45份
·异丙醇 45份
(印相适应性评价1(印相褶皱·断裂))
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DS40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作为被转印体的该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的原装显像纸、以及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在0℃环境下,利用各色料层在被转印体上形成黑色实地图像(图像灰度:0/255)。在该图像上进行10片转印转印层的印相,得到10片印相物。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评价此时的印相适应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A:全部10片印相物未产生印相褶皱。
B:1片以上的印相物产生了小的印相褶皱,但使用上没有问题。
NG(1):1片以上的印相物产生了大的印相褶皱。
NG(2):印相中产生断裂,印相中断。
(印相适应性评价2(印相不均))
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DS40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作为被转印体的该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的原装显像纸、以及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在0℃环境下,利用各色料层在被转印体上形成灰度图像(图像灰度:75/255)。在该图像上进行10片转印转印层的印相,得到10片印相物。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评价此时的印相适应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A:全部10片印相物未产生印相不均。
B:1片以上的印相物部分产生了目视上可确认的轻微的印相不均,但使用上没有问题。
NG(1):1片以上的印相物部分产生了目视上清楚可知的印相不均。
NG(2):1片以上的印相物整体产生了目视上清楚可知的印相不均。
(印相适应性评价3(渣滓附着·划痕))
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DS40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作为被转印体的该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的原装显像纸、以及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在0℃环境下,利用各色料层在被转印体上形成自然图像。在该图像上进行500片转印转印层的印相,得到500片印相物。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评价此时的印相适应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
A:全部印相物未产生划痕,热敏头上没有渣滓的附着。
B:全部印相物未产生划痕,但热敏头上附着有少量的渣滓。
NG(1):1片以上的印相物产生划痕,热敏头上附着有渣滓。
NG(2):1片以上的印相物产生大的划痕,热敏头上附着有大量的渣滓。
(储能模量G’的测定)
使用上述储能模量G’的测定方法,测定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中的背面底涂层的200℃的储能模量G’。试验片是涂布各背面底涂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的。试验片的厚度为2.0mm。实施例1~7的热转印片的背面底涂层的200℃的储能模量G’均为1.0×109Pa以上,比较例1、2的热转印片的背面底涂层的200℃的储能模量G’均为1.0×105Pa以下。
[表1]
Figure BDA0003188703170000211
符号说明
1···基材
3、3Y、3M、3C···色料层
10···转印层
20···背面层
25···背面底涂层
100···热转印片

Claims (4)

1.一种热转印片,所述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和转印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基材的另一面设有背面层,其中,
在所述基材与所述背面层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
所述背面底涂层含有选自硅酮树脂、硅氧烷交联树脂、导入二氧化硅的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所述背面底涂层含有所述硅酮树脂,
所述硅酮树脂为交联硅酮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所述背面底涂层含有所述硅氧烷交联树脂,
所述硅氧烷交联树脂为硅氧烷交联丙烯酸类树脂。
4.一种热转印片,所述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一个面设有色料层和转印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基材的另一面设有背面层,其中,
在所述基材与所述背面层之间设有背面底涂层,
所述背面底涂层的200℃的储能模量G’为1.0×107Pa以上。
CN202080011891.4A 2019-04-04 2020-03-25 热转印片 Active CN113365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2338 2019-04-04
JP2019-072338 2019-04-04
PCT/JP2020/013380 WO2020203566A1 (ja) 2019-04-04 2020-03-25 熱転写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5847A true CN113365847A (zh) 2021-09-07
CN113365847B CN113365847B (zh) 2023-05-09

Family

ID=72667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1891.4A Active CN113365847B (zh) 2019-04-04 2020-03-25 热转印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5554B2 (zh)
EP (1) EP3950371A4 (zh)
JP (1) JP6948024B2 (zh)
KR (1) KR20210149682A (zh)
CN (1) CN113365847B (zh)
WO (1) WO2020203566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8957A (ja) * 1993-09-03 1995-03-14 Fujicopian Co Ltd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0103178A (ja) * 1998-09-30 2000-04-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272254A (ja) * 1999-03-29 2000-10-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326641A (ja) * 1999-05-20 2000-11-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1116037A (ja) * 2009-12-03 2011-06-16 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 Mfg Co Ltd 感熱記録材
JP2013082210A (ja) * 2011-09-30 2013-05-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7052141A (ja) * 2015-09-08 2017-03-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昇華性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8602370A (zh) * 2016-02-25 2018-09-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与被转印体的组合、和印相物的形成方法、以及热转印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5860A (en) 1985-12-06 1988-04-05 Dai Nippon Insatsu Kabushiki Kaisha Heat-resistant, thermal-sensitive transfer sheet
JPH01218887A (ja) * 1988-02-29 1989-09-01 Ricoh Co Ltd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969661B2 (ja) 1989-08-02 1999-11-0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用シート
JPH04329194A (ja) 1991-04-30 1992-11-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3276993B2 (ja) 1992-08-03 2002-04-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受容層転写シート及び受容層転写方法
JPH0699670A (ja) 1992-09-21 1994-04-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3345675B2 (ja) 1993-06-18 2002-11-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DE69405468T2 (de) 1993-06-18 1998-03-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Wärmeübertragungsblatt
JPH08150787A (ja) 1994-09-30 1996-06-11 Mitsubishi Chem Corp 熱転写記録用シート
JPH091942A (ja) 1995-06-16 1997-01-07 Mitsubishi Chem Corp 昇華型転写記録用シート
JPH09123624A (ja) 1995-11-02 1997-05-13 Mitsubishi Chem Corp 熱転写記録用シート
JPH09123625A (ja) 1995-11-07 1997-05-13 Mitsubishi Chem Corp 熱転写記録用シート
JP4291452B2 (ja) 1998-03-27 2009-07-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079768A (ja) 1998-09-04 2000-03-21 Unitika Ltd 熱転写記録用シート
JP2001328359A (ja) 2000-05-23 2001-11-27 Sony Corp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2240404A (ja) 2001-02-19 2002-08-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JP4192242B2 (ja) 2004-03-19 2008-12-10 フジコピアン株式会社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4429248B2 (ja) * 2005-09-30 2010-03-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48394B2 (ja) 2006-05-17 2011-08-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昇華転写シート
JP2009073102A (ja) 2007-09-21 2009-04-09 Ricoh Co Ltd 熱転写記録媒体
ATE481247T1 (de) 2007-12-28 2010-10-15 Fujifilm Corp Verfahren zur bildgebung mittels wärmeempfindlichem übertragungssystem
JP5024202B2 (ja) 2008-04-17 2012-09-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長尺体積ホログラム層転写箔、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体積ホログラ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10052364A (ja) 2008-08-29 2010-03-11 Sony Corp 熱転写シート
JP4962504B2 (ja) 2009-02-04 2012-06-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5573274B2 (ja) 2010-03-25 2014-08-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5772010B2 (ja) 2011-01-26 2015-09-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5447557B2 (ja) 2011-02-24 2014-03-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3010312A (ja) 2011-06-30 2013-01-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2014188894A (ja) 2013-03-27 2014-10-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6651700B2 (ja) 2015-03-10 2020-02-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US20220032673A1 (en) * 2018-09-28 2022-02-0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sheet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8957A (ja) * 1993-09-03 1995-03-14 Fujicopian Co Ltd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0103178A (ja) * 1998-09-30 2000-04-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272254A (ja) * 1999-03-29 2000-10-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0326641A (ja) * 1999-05-20 2000-11-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1116037A (ja) * 2009-12-03 2011-06-16 Dainichiseika Color & Chem Mfg Co Ltd 感熱記録材
JP2013082210A (ja) * 2011-09-30 2013-05-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7052141A (ja) * 2015-09-08 2017-03-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昇華性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8602370A (zh) * 2016-02-25 2018-09-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与被转印体的组合、和印相物的形成方法、以及热转印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建设科技文库编委会编: "《中国建设科技文库 建筑材料卷》", 30 September 1989,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舒友,林红卫主编: "《涂料配方设计与制备》", 31 August 2014,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0371A1 (en) 2022-02-09
CN113365847B (zh) 2023-05-09
KR20210149682A (ko) 2021-12-09
US11975554B2 (en) 2024-05-07
JP6948024B2 (ja) 2021-10-13
WO2020203566A1 (ja) 2020-10-08
JPWO2020203566A1 (ja) 2021-10-21
EP3950371A4 (en) 2023-01-04
US20220144001A1 (en)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2371B (zh) 中间转印介质、中间转印介质与热转印片的组合、以及印刷物的形成方法
JP4816518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EP1813434A1 (en) Thermal transfer sheet and protective layer transfer sheet
JP2006116892A (ja) 熱転写シート
WO2017043650A1 (ja) 転写シート
JP4752305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9083146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7848316B (zh) 热转印片
JP2022177124A (ja) 熱転写シートの融着方法
US20090068456A1 (en) Protective layer transfer sheet
KR102478352B1 (ko) 승화형 열전사 시트
CN113365847B (zh) 热转印片
JP5782770B2 (ja)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CN111683819B (zh) 热转印片、中间转印介质与热转印片的组合、印相物的制造方法以及装饰物
JP4844521B2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熱転写記録材料
JP4648174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8171840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シート、受容層用塗工液、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形成方法、及び印画物の形成方法
JP6940814B2 (ja) 熱転写シート、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熱転写シートと保護フィルムとの組合せ
JP2018058225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シート、受容層用塗工液、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形成方法、及び印画物の形成方法
JP4760250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7056663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2006306088A (ja) 熱拡散型熱転写シート
JP2021122993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2014162044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4069510A (ja) 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