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9419B -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9419B
CN110199419B CN201780084312.7A CN201780084312A CN110199419B CN 110199419 B CN110199419 B CN 110199419B CN 201780084312 A CN201780084312 A CN 201780084312A CN 110199419 B CN110199419 B CN 1101994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ctive
positive electrode
ltoreq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43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9419A (zh
Inventor
夏井龙一
名仓健祐
松下纯子
池内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99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9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9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94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01G45/12Manganates manganites or permanganates
    • C01G45/1221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 C01G45/1228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of the type [MnO2]n-, e.g. LiMnO2, Li[MxMn1-x]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16Oxyacids of phosphorus; Salts thereof
    • C01B25/26Phosphates
    • C01B25/455Phosphates containing hal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20Silicates
    • C01B33/32Alkali metal silic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5/00Bor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5/02Boron; Borides
    • C01B35/04Metal bor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40Cobaltates
    • C01G51/42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 C01G51/44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1/50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CoxMn1-x)O2, Li(MyCoxMn1-x-y)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3/50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NixMn1-x)O2, Li(MyNixMn1-x-y)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4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peak-intensities or a ratio thereof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6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a space-group or by other symmetry ind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6Pore diame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含有锂复合氧化物,锂复合氧化物为多相混合物,所述多相混合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在锂复合氧化物的XRD图谱中,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第一最大峰和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第二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Description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其特征在于:化学组成用通式Li1+ xMyMn2-x-yO4来表示,最大粒径D100为15μm以下,(400)面通过X射线衍射得到的半峰宽为0.30以下,而且(400)面的峰强度I400相对于(111)面的峰强度I111之比I400/I111为0.33以上。这里,在专利文献1中,M为选自Al、Co、Ni、Mg、Zr以及Ti之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元素,x在0≤x≤0.33的范围取值,y在0≤y≤0.2的范围取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61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技术中,希望实现高容量的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含有锂复合氧化物,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为多相混合物,所述多相混合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在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XRD图谱中,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第一最大峰和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第二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本发明的概括的或者具体的方式也能够以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电池、方法、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高容量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池的一个例子即电池10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RD图谱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是含有锂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该锂复合氧化物为多相混合物,所述多相混合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在XRD图谱中,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最大峰和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高容量的电池。
在使用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而构成例如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下,该锂离子电池具有3.4V左右的氧化还原电位(Li/Li+基准)。另外,该锂离子电池大概具有260mAh/g以上的容量。
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
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是锂和“过渡金属等阳离子元素”随机排列的不规则型岩盐结构。因此,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与通常的以往的材料即LiCoO2相比,可以使更多的Li嵌入晶体结构内。另一方面,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由于Li只能经由相邻的Li或者空穴而扩散,因而Li的扩散性不高。
另一方面,在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例如Fd-3m或者R-3m或者C2/m)的晶体结构中,由于存在二维的Li扩散路径,因而Li的扩散性高。另外,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由于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的网络很坚固,因而是稳定的晶体结构。
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的晶体内,属于这两者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混在一起,因而可以实现高容量的电池。另外,一般认为可以实现长寿命的电池。
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由第一相构成的多个区域、和由第二相构成的多个区域也可以3维地随机排列。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Li的三维扩散路径增大,因而能够插入和脱插更多的Li,从而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也可以具有在同一粒子内使任意的原子共有化的畴(domain)结构。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Li的三维扩散路径增大,因而能够插入和脱插更多的Li,从而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为多相混合物。例如,由块体层(bulk layer)和将其覆盖的涂层构成的层结构不适用于本发明的多相混合物。另外,多相混合物意味着包含多个相的物质,并不局限于制造时使与这些相相对应的多个材料混合在一起。
如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为多相混合物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以及电子衍射测定来确定。具体地说,在对某一种锂复合氧化物取得的谱包含表示多个相的特征的峰时,就判断该锂复合氧化物为多相混合物。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Li的三维扩散路径增大,因而能够插入和脱插更多的Li,从而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第二相也可以具有属于选自Fd-3m、R-3m、C2/m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第二相也可以具有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在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中,成为柱(pillar)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3维网络。另一方面,在属于空间群R-3m或者C2/m的晶体结构(层状结构)中,成为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2维网络。因此,第二相只要是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在充放电时就不易使结构不稳定化,进而使放电容量增大。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图谱中,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最大峰、和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在此,I(18°-20°)/I(43°-46°)是可以成为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的第一相和第二相的存在比例的指标的参数。此外,如果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增大,则可以认为I(18°-20°)/I(43°-46°)减小。另外,如果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增大,则可以认为I(18°-20°)/I(43°-46°)增大。
此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在I(18°-20°)/I(43°-46°)小于0.05的情况下,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减小,因而可以认为Li的扩散性降低。因此,容量变得并不充分。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在I(18°-20°)/I(43°-46°)大于0.90的情况下,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因而可以认为充放电时的Li的插入量和脱插量降低。因此,容量变得并不充分。
这样一来,可以认为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由于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且满足0.05≤I(18°-20°)/I(43°-46°)≤0.90,因而可以使大量的Li进行插入和脱插,而且Li的扩散性以及晶体结构的稳定性较高。因此,可以认为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能够实现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也可以满足0.10≤I(18°-20°)/I(43°-46°)≤0.70。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在此,作为比较例,例如可以列举出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含有锂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材料,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具有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大致满足2≤I(18°-20°)/I(43°-46°)≤3。由此,晶体结构的紊乱极大地减小,因而可以说电池特性优良。
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中,对于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那样满足0.05≤I(18°-20°)/I(43°-46°)≤0.90、且在晶体内不仅具有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而且进一步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既没有进行研究,也没有给出暗示。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通过从现有技术中不容易想到的构成,实现了高容量的电池。
此外,各衍射峰的积分强度例如可以使用XRD装置所附带的软件(例如株式会社リガク公司生产的粉末X射线衍射装置所附带的PDXL)而算出。在此情况下,各衍射峰的积分强度例如可以通过对各衍射峰的顶点的角度算出±3°的范围的面积而得到。
此外,一般地说,对于使用CuKα射线的XRD图谱,在为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情况下,在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不存在峰,而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最大峰反映(200)面。
另外,一般地说,对于使用CuKα射线的XRD图谱,在为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最大峰反映(111)面,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最大峰反映(400)面。
另外,一般地说,对于使用CuKα射线的XRD图谱,在为属于空间群R-3m的晶体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最大峰反映(003)面,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最大峰反映(104)面。
另外,一般地说,对于使用CuKα射线的XRD图谱,在为属于空间群C2/m的晶体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最大峰反映(003)面,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最大峰反映(104)面。
在此,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例如Fd-3m或者R-3m或者C2/m)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
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完全确定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最大峰、和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最大峰各自所反映的空间群以及晶面指数未必是容易的。
在此情况下,除了上述的X射线衍射测定以外,还可以进行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的电子衍射测定。采用公知的技术对电子衍射图谱进行观察,便可以确定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所具有的空间群。由此,可以确认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例如Fd-3m或者R-3m或者C2/m)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作为除锂以外的“过渡金属等阳离子元素”,例如包含选自Mn、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作为上述的“过渡金属等阳离子元素”,例如也可以含有选自Mn、Co、Ni、Fe、Cu、V、Nb、Ti、Cr、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作为上述的“过渡金属等阳离子元素”,例如也可以含有选自Mn、Co、Ni、Fe、Cu、V、Ti、Cr以及Zn之中的至少一种、即至少一种3d过渡金属元素。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也可以含有Mn。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含有容易与氧产生轨道杂化的Mn,因而可以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可以认为能够插入和脱插更多的Li。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也可以含有选自F、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根据以上的构成,通过由电化学上不活泼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可以认为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通过由离子半径较大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可以认为晶格扩大,从而Li的扩散性得以提高。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可以认为能够插入和脱插更多的Li。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也可以含有F。
根据以上的构成,通过由电负性较高的F置换氧的一部分,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作用便增加,从而电池的放电容量或者工作电压得以提高。另外,通过使电负性较高的F固溶,与不含有F的情况相比较,电子得以定域化(localization)。因此,可以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因而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可以认为能够插入和脱插更多的Li。这些效果综合起来发挥作用,从而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接着,就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化学组成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也可以用下述的组成式(1)来表示。
LixMeyOαQβ 式(1)
在此,Me也可以是选自Mn、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另外,Me也可以含有选自Mn、Co、Ni、Fe、Cu、V、Ti、Cr以及Zn之中的至少一种、即至少一种3d过渡金属元素。
另外,Q也可以是选自F、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而且在组成式(1)中,也可以满足下述的条件:
1.05≤x≤1.4、
0.6≤y≤0.95、
1.2≤α≤2、
0≤β≤0.8。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Me由两种以上的元素(例如Me’、Me”)构成,而且在组成比为“Me’y1Me”y2”的情况下,“y=y1+y2”。例如,在Me由两种元素(Mn和Co)构成、且组成比为“Mn0.6Co0.2”的情况下,“y=0.6+0.2=0.8”。另外,即使对于Q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构成的情况,也可以与Me的情况同样地进行计算。
此外,在组成式(1)中,当x为1.05以上时,可以利用的Li量增多。因此,容量得以提高。
另外,在组成式(1)中,当x为1.4以下时,可以利用的Me的氧化还原反应增多。其结果是,没有必要大量利用氧的氧化还原反应。由此,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因此,容量得以提高。
另外,在组成式(1)中,当y为0.6以上时,可以利用的Me的氧化还原反应增多。其结果是,没有必要大量利用氧的氧化还原反应。由此,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因此,容量得以提高。
另外,在组成式(1)中,当y为0.95以下时,可以利用的Li量增多。因此,容量得以提高。
另外,在组成式(1)中,当α为1.2以上时,可以防止因氧的氧化还原引起的电荷补偿量的降低。因此,容量得以提高。
另外,在组成式(1)中,当α为2以下时,可以防止因氧的氧化还原引起的容量变得过剩,从而在Li脱插时使结构稳定化。因此,容量得以提高。
另外,在组成式(1)中,当β为0.8以下时,可以防止电化学上不活泼的Q的影响增大,因而电子传导性得以提高。因此,容量得以提高。
此外,所谓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是指对锂复合氧化物不考虑各相组成的不同而进行元素分析所得到的组成,典型地说,是指使用与锂复合氧化物的一次粒子的尺寸同等程度、或者比该尺寸大的试料而进行元素分析所得到的组成。另外,第一相以及第二相各自也可以具有同一的化学组成。或者,第一相以及第二相各自也可以具有未必同一的化学组成。
此外,上述的平均组成可以由ICP发射光谱分析法、惰性气体熔融-红外线吸收法、离子色谱、或者这些分析方法的组合来决定。
另外,在组成式(1)中,Me也可以含有选自Mn、Co、Ni、Fe、Cu、V、Nb、Ti、Cr、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组成式(1)中,Me也可以含有Mn。
也就是说,Me也可以为Mn。
或者,Me也可以含有选自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和Mn。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含有容易与氧产生轨道杂化的Mn,因而可以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组成式(1)中,Me也可以相对于Me含有50mol%以上的Mn。也就是说,Mn相对于包括Mn在内的整个Me的mol比(Mn/Me比)也可以满足0.5~1.0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充分含有容易与氧产生轨道杂化的Mn,因而可以进一步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组成式(1)中,Me也可以相对于Me含有67.5mol%以上的Mn。也就是说,Mn相对于包括Mn在内的整个Me的mol比(Mn/Me比)也可以满足0.675~1.0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更多地含有容易与氧产生轨道杂化的Mn,因而可以进一步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组成式(1)中,Me也可以相对于Me含有20mol%以下的选自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根据以上的构成,通过含有共价键成键性高的元素而使结构稳定化,因而循环特性得以提高。因此,可以实现更长寿命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下述的条件:
1.1≤x≤1.25、
0.75≤y≤0.8。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下述的条件:
1.33≤α≤1.9、
0.1≤β≤0.67。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也就是说,用组成式(1)来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也可以含有Q(即选自F、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根据以上的构成,通过由电化学上不活泼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可以认为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通过由离子半径较大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可以认为晶格扩大,从而Li的扩散性得以提高。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用组成式(1)来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中,Q也可以含有F。
也就是说,Q也可以为F。
或者,Q也可以含有选自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和F。
根据以上的构成,通过由电负性较高的F置换氧的一部分,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作用便增加,从而电池的放电容量或者工作电压得以提高。另外,通过使电负性较高的F固溶,与不含有F的情况相比较,电子得以定域化(localization)。因此,可以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因而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使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这些效果综合起来发挥作用,从而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下述的条件:
1.33≤α≤1.67、
0.33≤β≤0.67。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防止因氧的氧化还原引起的容量变得过剩,由于充分受到电化学上不活泼的Q的影响,从而在Li脱插时使结构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在组成式(1)中,“Li”和“Me”的比率用x/y来表示。
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1.3≤x/y≤1.9。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此外,在x/y大于1的情况下,例如与用组成式LiMnO2来表示的以前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Li所处的位点的Li原子数的比例较高。由此,能够插入和脱插更多的Li。
另外,在x/y为1.3以上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的Li量较多,可以适当形成Li的扩散路径。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x/y为1.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可以利用的Me的氧化还原反应减少。其结果是,没有必要大量利用氧的氧化还原反应。另外,在充电时的Li脱插时,可以防止晶体结构不稳定化而使放电时的Li插入效率降低。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1.38≤x/y≤1.67。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1.38≤x/y≤1.5。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在组成式(1)中,“O”和“Q”的比率用α/β来表示。
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2≤α/β≤19。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此外,在α/β为2以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因氧的氧化还原引起的电荷补偿量的降低。另外,可以减小电化学上不活泼的Q的影响,因而电子传导性得以提高。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α/β为19以下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因氧的氧化还原引起的容量变得过剩,从而在Li脱插时使结构稳定化。另外,由于受到电化学上不活泼的Q的影响,因而在Li脱插时使结构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2≤α/β≤5。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在组成式(1)中,“Li+Me”和“O+Q”的比率(即“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率)用(x+y)/(α+β)来表示。
组成式(1)也可以满足0.75≤(x+y)/(α+β)≤1.2。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此外,在(x+y)/(α+β)为0.75以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合成时产生分相而使杂质较多地生成。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x+y)/(α+β)为1.2以下的情况下,成为阴离子的缺损量较少的结构,从而在充电时的Li脱插时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用组成式(1)来表示的化合物也可以满足0.95≤(x+y)/(α+β)≤1.0。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且循环特性优良的电池。
此外,在(x+y)/(α+β)为1.0以下的情况下,成为阳离子缺损的结构,从而Li扩散路径更多地形成。因此,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另外,在初期状态下,阳离子的缺损随机地排列,因而在Li脱插时也不会使结构不稳定化。因此,可以实现循环特性优良且长寿命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Li的一部分也可以用Na或者K等碱金属来置换。
另外,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含有上述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即以相对于整个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例计为50%以上(50质量%以上))。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含有以相对于整个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例计为70%以上(70质量%以上)的上述锂复合氧化物。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含有以相对于整个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例计为90%以上(90质量%以上)的上述锂复合氧化物。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此外,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上述的锂复合氧化物,进而也可以含有不可避免的杂质。
另外,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上述的锂复合氧化物,进而也可以含有选自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合成时使用的起始原料、副产物以及分解产物之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除了不可避免地混入的杂质以外,也可以仅含有上述的锂复合氧化物。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下面就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中含有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制作。
准备含有Li的原料、含有Me的原料以及含有Q的原料。
作为含有Li的原料,例如可以列举出Li2O、Li2O2等氧化物,LiF、Li2CO3、LiOH等盐类,以及LiMeO2、LiMe2O4等锂复合氧化物等。
另外,作为含有Me的原料,例如可以列举出Me2O3等各种氧化物,MeCO3、MeNO3等盐类,Me(OH)2、MeOOH等氢氧化物以及LiMeO2、LiMe2O4等锂复合氧化物等。
例如,在Me为Mn的情况下,作为含有Mn的原料,例如可以列举出MnO2、Mn2O3等各种氧化锰,MnCO3、MnNO3等盐类,Mn(OH)2、MnOOH等氢氧化物以及LiMnO2、LiMn2O4等锂复合氧化物等。
另外,作为含有Q的原料,例如可以列举出卤化锂、过渡金属卤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过渡金属氮化物等。
例如,在Q为F的情况下,作为含有F的原料,例如可以列举出LiF、过渡金属氟化物等。
对原料进行称量,以便使这些原料例如成为如上述的组成式(1)所示的摩尔比。
由此,可以使组成式(1)中的“x、y、α以及β”在组成式(1)所示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例如采用干式法或者湿式法将称量的原料混合,使其进行10小时以上的机械化学反应,从而得到化合物(前体)。例如,可以使用行星式球磨机等混合装置。
然后,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热处理。由此,便得到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
此时的热处理条件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以便得到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热处理的最优条件依赖于其它制造条件以及目标组成的不同而不同,但本发明人发现了如下的倾向:热处理的温度越高,而且热处理所需要的时间越长,I(18°-20°)/I(43°-46°)的值越是增大。因此,制造者以该倾向为指针,可以确定热处理的条件。热处理的温度以及时间例如也可以分别从300~500℃的范围、以及30分钟~2小时的范围加以选择。作为热处理的气氛,也可以是大气气氛、或者氧气氛、或者氮或氩等不活泼气氛。
如上所述,通过调整所使用的原料、原料混合物的混合条件以及热处理条件,实质上可以得到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
此外,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所具有的晶体结构的空间群例如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或者电子衍射测定来进行确认。由此,可以确认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例如Fd-3m或者R-3m或者C2/m)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
此外,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例如可以由ICP发射光谱分析法、惰性气体熔融-红外线吸收法、离子色谱、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决定。
另外,例如通过将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用作前体,可以更加降低各种元素的混合的能量。由此,可以得到纯度更高的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原料的工序(a)、通过使原料发生机械化学反应而得到正极活性物质的前体的工序(b)、以及通过对前体进行热处理而得到正极活性物质的工序(c)。
另外,上述的工序(a)也可以包括将上述各自的原料以Li相对于Me的摩尔比为1.3~1.9的比例进行混合、从而调整混合原料的工序。
此时,上述的工序(a)也可以包括采用公知的方法制作成为原料的锂化合物的工序。
另外,上述的工序(a)也可以包括以Li相对于Me的摩尔比为1.38~1.67的比例进行混合、从而调整混合原料的工序。
另外,上述的工序(b)也可以包括使用球磨机而使原料发生机械化学反应的工序。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包括通过使用行星式球磨机而使原料(例如LiF、Li2O、氧化过渡金属、锂复合过渡金属等)发生机械化学反应的工序。
(实施方式2)
下面就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重复的说明予以适当的省略。
实施方式2的电池包括含有上述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负极以及电解质。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正极也可以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此时,正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含有上述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主要成分(即以相对于整个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质量比例计为50%以上(50质量%以上))。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或者,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含有以相对于整个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质量比例计为70%以上(70质量%以上)的上述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或者,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含有以相对于整个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质量比例计为90%以上(90质量%以上)的上述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以上的构成,可以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实施方式2的电池例如可以构成为锂离子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全固体电池等。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负极例如也可以含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例如也可以含有能够溶解和析出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金属的材料。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电解质例如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例如非水电解液)。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电解质例如也可以是固体电解质。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池的一个例子即电池10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电池10具有正极21、负极22、隔膜14、壳体11、封口板15和垫圈18。
隔膜14配置于正极21和负极22之间。
在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14中,例如含浸有非水电解质(例如非水电解液)。
由正极21、负极22以及隔膜14而形成电极组。
电极组被收纳于壳体11中。
采用垫圈18和封口板15将壳体11封闭。
正极21具有正极集电体12、和配置于正极集电体12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3。
正极集电体12例如采用金属材料(铝、不锈钢、铝合金等)来制作。
此外,也可以省略正极集电体12,将壳体11作为正极集电体使用。
正极活性物质层13含有上述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
正极活性物质层13也可以根据需要,例如含有添加剂(导电剂、离子传导辅助剂、粘结剂等)。
负极22具有负极集电体16、和配置于负极集电体16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7。
负极集电体16例如采用金属材料(铝、不锈钢、铝合金等)来制作。
此外,也可以省略负极集电体16,将封口板15作为负极集电体使用。
负极活性物质层17含有负极活性物质。
负极活性物质层17也可以根据需要,例如含有添加剂(导电剂、离子传导辅助剂、粘结剂等)。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金属材料、碳材料、氧化物、氮化物、锡化合物、硅化合物等。
金属材料也可以是单质的金属。或者,金属材料也可以是合金。作为金属材料的例子,可以列举出锂金属、锂合金等。
作为碳材料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天然石墨、焦炭、可石墨化碳、碳纤维、球状碳、人造石墨、非晶质碳等。
从容量密度的角度考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硅(Si)、锡(Sn)、硅化合物、锡化合物。硅化合物和锡化合物各自也可以是合金或者固溶体。
作为硅化合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出SiOx(在此,0.05<x<1.95)。另外,也可以使用由其它元素置换SiOx的一部分硅而得到的化合物(合金或者固溶体)。在此,所谓其它元素,是指选自硼、镁、镍、钛、钼、钴、钙、铬、铜、铁、锰、铌、钽、钒、钨、锌、碳、氮以及锡之中的至少1种。
作为锡化合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出Ni2Sn4、Mg2Sn、SnOx(在此,0<x<2)、SnO2、SnSiO3等。也可以单独使用选自它们之中的1种的锡化合物。或者,也可以使用选自它们之中的2种以上的锡化合物的组合。
另外,负极活性物质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具有公知的形状(粒子状、纤维状等)的负极活性物质。
另外,用于向负极活性物质层17填补(嵌入)锂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该方法,具体地说,有(a)采用真空蒸镀法等气相法而在负极活性物质层17中沉积锂的方法、(b)使锂金属箔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7接触并对两者进行加热的方法。无论在哪一种方法中,都可以在热的作用下使锂向负极活性物质层17中扩散。另外,也有使锂以电化学的方式嵌入负极活性物质层17中的方法。具体地说,使用没有锂的负极22以及锂金属箔(正极)来组装电池。然后,对该电池进行充电,以便使锂嵌入负极22中。
作为正极21和负极22的粘结剂,可以使用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芳族聚酰胺树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己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己酯、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醚、聚醚砜、聚六氟丙烯、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等。或者,作为粘结剂,也可以使用选自四氟乙烯、六氟乙烷、六氟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丙烯、五氟丙烯、氟甲基乙烯基醚、丙烯酸、己二烯之中的2种以上的材料的共聚物。再者,选自上述材料之中的2种以上的材料的混合物也可以用作粘结剂。
作为正极21和负极22的导电剂,可以使用石墨、碳黑、导电性纤维、氟化石墨、金属粉末、导电性晶须、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有机导电性材料等。作为石墨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天然石墨以及人造石墨。作为碳黑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乙炔黑、科琴碳黑(注册商标)、槽法碳黑、炉法碳黑、灯黑、热裂碳黑。作为金属粉末的例子,可以列举出铝粉末。作为导电性晶须的例子,可以列举出氧化锌晶须以及钛酸钾晶须。作为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出氧化钛。作为有机导电性材料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亚苯基衍生物。
此外,也可以使用能够用作上述导电剂的材料来覆盖上述粘结剂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上述粘结剂也可以用碳黑来覆盖表面。由此,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
作为隔膜14,可以使用具有较大的离子透过度以及充分的机械强度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微多孔性薄膜、织布、无纺布等。具体地说,隔膜14优选采用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来制作。采用聚烯烃制作的隔膜14不仅具有优良的耐久性,而且过度加热时可以发挥关闭(shutdown)功能。隔膜14的厚度例如在10~300μm(或者10~40μm)的范围。隔膜14也可以是由1种材料构成的单层膜。或者,隔膜14也可以是由2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复合膜(或者多层膜)。隔膜14的孔隙率例如在30~70%(或者35~60%)的范围。所谓“孔隙率”,意味着孔隙的体积在隔膜14的整个体积中所占的比例。“孔隙率”例如可以采用水银压入法进行测定。
非水电解液含有非水溶剂、和溶解于非水溶剂中的锂盐。
作为非水溶剂,可以使用环状碳酸酯溶剂、链状碳酸酯溶剂、环状醚溶剂、链状醚溶剂、环状酯溶剂、链状酯溶剂、氟溶剂等。
作为环状碳酸酯溶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等。
作为链状碳酸酯溶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
作为环状醚溶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四氢呋喃、1,4-二噁烷、1,3-二氧杂戊环等。
作为链状醚溶剂,可以列举出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等。
作为环状酯溶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γ-丁内酯等。
作为链状酯溶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醋酸甲酯等。
作为氟溶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氟代碳酸亚乙酯、氟代丙酸甲酯、氟苯、氟代碳酸甲乙酯、氟代碳酸二甲酯(fluoro dimethylene carbonate)等。
作为非水溶剂,可以单独使用选自它们之中的1种的非水溶剂。或者,作为非水溶剂,可以使用选自它们之中的2种以上的非水溶剂的组合。
非水电解液也可以含有选自氟代碳酸亚乙酯、氟代丙酸甲酯、氟苯、氟代碳酸甲乙酯、氟代碳酸二甲酯之中的至少1种氟溶剂。
这些氟溶剂如果在非水电解液中含有,则非水电解液的耐氧化性得以提高。
其结果是,在以高电压使电池10充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电池10稳定地工作。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电解质也可以是固体电解质。
作为固体电解质,可以使用有机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
作为有机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以使用高分子化合物和锂盐的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以具有环氧乙烷结构。通过具有环氧乙烷结构,可以含有较多的锂盐,从而可以更加提高离子电导率。
作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以使用以LiTi2(PO4)3及其元素置换物为代表的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LaLi)TiO3系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以Li14ZnGe4O16、Li4SiO4、LiGeO4及其元素置换物为代表的LISICON型固体电解质,以Li7La3Zr2O12及其元素置换物为代表的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Li3N及其H置换物,Li3PO4及其N置换物等。
作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以使用Li2S-P2S5、Li2S-SiS2、Li2S-B2S3、Li2S-GeS2、Li3.25Ge0.25P0.75S4、Li10GeP2S12等。另外,在它们之中,也可以添加LiX(X:F、Cl、Br、I)、MOy、LixMOy(M:P、Si、Ge、B、Al、Ga、In之中的任一种)(x、y:自然数)等。
在它们之中,硫化物固体电解质还特别富有成形性,离子传导性较高。因此,通过使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作为固体电解质,可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另外,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中,Li2S-P2S5的电化学稳定性较高,离子传导性更高。因此,如果使用Li2S-P2S5作为固体电解质,则可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此外,固体电解质层也可以含有上述的非水电解液。
固体电解质层通过含有非水电解液,在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之间的锂离子授受变得容易。其结果是,可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此外,固体电解质层除了固体电解质以外,也可以含有凝胶电解质、离子液体等。
凝胶电解质可以使用在聚合物材料中含有非水电解液的电解质。作为聚合物材料,也可以使用聚环氧乙烷、聚丙烯腈、聚偏氟乙烯、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具有环氧乙烷键的聚合物。
构成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也可以是四烷基铵、四烷基鏻等脂肪族链状季盐类,吡咯烷鎓类、吗啉鎓类、咪唑啉鎓类、四氢嘧啶鎓类、哌嗪鎓类、哌啶鎓类等脂肪族环状铵,以及吡啶鎓类、咪唑鎓类等含氮杂环芳香族阳离子等。构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也可以是PF6 -、BF4 -、SbF6 -、AsF6 -、SO3CF3 -、N(SO2CF3)2 -、N(SO2C2F5)2 -、N(SO2CF3)(SO2C4F9)-、C(SO2CF3)3 -等。另外,离子液体也可以含有锂盐。
作为锂盐,可以使用LiPF6、LiBF4、LiSbF6、LiAsF6、LiSO3CF3、LiN(SO2CF3)2、LiN(SO2C2F5)2、LiN(SO2CF3)(SO2C4F9)、LiC(SO2CF3)3等。作为锂盐,可以单独使用选自它们之中的1种锂盐。或者,作为锂盐,可以使用选自它们之中的2种以上锂盐的混合物。锂盐的浓度例如在0.5~2mol/L的范围。
此外,实施方式2的电池可以构成为硬币形、圆筒形、方形、片材形、纽扣形、扁平形、层叠形等各种形状的电池。
实施例
<实施例1>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
分别称量LiF、Li2MnO3和LiMnO2,使其成为Li/Mn/O/F=1.2/0.8/1.33/0.67的摩尔比。
将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3mm的氧化锆制球一起盛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并密闭于氩手套箱内。
接着,从氩手套箱中取出上述原料,采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从而制作出前体。
对于得到的前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得到的前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在大气气氛中,对得到的前体在500℃下热处理2小时。
对于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测定的结果如图2所示。
另外,对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以及电子衍射测定,从而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另外,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50。
[电池的制作]
接着,将70质量份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20质量份的导电剂、10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PVDF)和适量的2-甲基吡咯烷酮(NMP)混合。由此,便得到正极合剂料浆。
在用厚度为20μm的铝箔形成的正极集电体的单面涂布正极合剂料浆。
通过对正极合剂料浆进行干燥和压延,便得到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60μm的正极板。
通过将得到的正极板冲裁成直径为12.5mm的圆形状,便得到正极。
另外,通过将厚度为300μm的锂金属箔冲裁成直径为14.0mm的圆形状,便得到负极。
另外,以1:1:6的体积比将氟代碳酸亚乙酯(FEC)、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混合,便得到非水溶剂。
通过将LiPF6以1.0mol/L的浓度溶解于该非水溶剂中,便得到非水电解液。
使得到的非水电解液渗入隔膜(セルガード公司生产,产品型号2320,厚度25μm)中。该隔膜为用聚丙烯层、聚乙烯层和聚丙烯层形成的3层隔膜。
使用上述的正极、负极和隔膜,在露点被管理为-50℃的干箱(dry box)中,制作出CR2032规格的硬币形电池。
<实施例2>
分别称量LiF、Li2MnO3、LiMnO2和LiCoO2,使其成为Li/Mn/Co/O/F=1.2/0.4/0.4/1.9/0.1的摩尔比。
将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3mm的氧化锆制球一起盛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并密闭于氩手套箱内。
接着,从氩手套箱中取出上述原料,采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从而制作出前体。
对于得到的前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得到的前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在大气气氛中,对得到的前体在300℃下热处理30分钟。
对于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测定的结果如图2所示。
另外,对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以及电子衍射测定,从而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为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R-3m的相的两相混合物。
另外,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24。
使用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2的硬币形电池。
<实施例3>
分别称量LiF、Li2MnO3、LiMnO2、LiCoO2和LiNiO2,使其成为Li/Mn/Co/Ni/O/F=1.2/0.54/0.13/0.13/1.9/0.1的摩尔比。
将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3mm的氧化锆制球一起盛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并密闭于氩手套箱内。
接着,从氩手套箱中取出上述原料,采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从而制作出前体。
对于得到的前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得到的前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在大气气氛中,对得到的前体在500℃下热处理30分钟。
对于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测定的结果如图2所示。
另外,对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以及电子衍射测定,从而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为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C2/m的相的两相混合物。
另外,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30。
使用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3的硬币形电池。
<实施例4~21>
从上述的实施例1中分别改变原料以及Li/Me/O/F的混合比率。
另外,从上述的实施例1中,在300~500℃且30分钟~2小时的范围内分别改变热处理的条件。
除此以外,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合成出实施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
表1示出了实施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组成。
实施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为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Fd-3m的相的两相混合物。
此外,实施例4~21的各原料与实施例1同样,以化学计量比进行称量并混合。
另外,使用实施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4~21的硬币形电池。
<实施例22>
与上述的实施例3同样,得到具有用Li1.2Mn0.54Co0.13Ni0.13O2来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但是,不使用LiF作为原料。
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为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C2/m的相的两相混合物。
另外,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25。
使用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22的硬币形电池。
<比较例1>
采用公知的方法,得到具有用LiCoO2(钴酸锂)来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对于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测定的结果如图2所示。
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空间群为R-3m。
另外,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1.27。
使用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比较例1的硬币形电池。
<比较例2>
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得到具有用Li1.2Mn0.8O1.67F0.33来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但是,热处理的条件变更为700℃、10小时。
对于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测定的结果如图2所示。
另外,对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以及电子衍射测定,从而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为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Fd-3m的相的两相混合物。
另外,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1.05。
使用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比较例2的硬币形电池。
<比较例3>
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得到具有用Li1.2Mn0.8O1.67F0.33来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但是,热处理的条件变更为300℃、10分钟。
对于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测定的结果如图2所示。
另外,对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以及电子衍射测定,从而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为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Fd-3m的相的两相混合物。
另外,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02。
使用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硬币形电池。
<电池的评价>
将正极的电流密度设定为0.5mA/cm2,对实施例1的电池进行充电,直至达到4.9V的电压。
然后,将放电终止电压设定为2.5V,以0.5mA/cm2的电流密度对实施例1的电池进行放电。
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为299mAh/g。
另外,将正极的电流密度设定为0.5mA/cm2,对比较例1的电池进行充电,直至达到4.3V的电压。
然后,将放电终止电压设定为2.5V,以0.5mA/cm2的电流密度对比较例1的电池进行放电。
比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为150mAh/g。
另外,对实施例2~22以及比较例2~3的硬币形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进行了测定。
以上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13971768000026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22的电池具有260~299mAh/g的初次放电容量。
也就是说,实施例1~22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大于比较例1~3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在实施例1~22的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并且满足0.05≤I(18°-20°)/I(43°-46°)≤0.90。因此,可以认为能够插入和脱插大量的Li,而且Li的扩散性以及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高。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大大提高。
此外,在比较例1中,I(18°-20°)/I(43°-46°)大于0.90(I(18°-20°)/I(43°-46°)=1.27)。另外,晶体结构由于为空间群R-3m的单相,因而不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因此,可以认为充放电时Li的插入量和脱插量降低。另外,x/y的值比较小(x/y=1.0)。因此,可以认为能够参与反应的Li的量减少,从而Li离子的扩散性降低。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大大降低。
此外,在比较例2中,I(18°-20°)/I(43°-46°)大于0.90(I(18°-20°)/I(43°-46°)=1.05)。因此,可以认为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从而充放电时Li的插入量和脱插量降低。另外,可以认为第一相和第二相之间的界面由于较多地形成,因而Li的扩散性降低。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此外,在比较例3中,I(18°-20°)/I(43°-46°)小于0.05(I(18°-20°)/I(43°-46°)=0.02)。因此,可以认为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减小,从而Li的扩散性降低。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2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较,第二相具有不是属于空间群Fd-3m、而是属于空间群R-3m的晶体结构。在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中,成为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3维网络。另一方面,在属于空间群R-3m的晶体结构(层状结构)中,成为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2维网络。因此,可以认为晶体结构变得不稳定,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3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比较,第二相具有不是属于空间群Fd-3m、而是属于空间群C2/m的晶体结构。在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中,成为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3维网络。另一方面,在属于空间群C2/m的晶体结构(层状结构)中,成为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2维网络。因此,可以认为晶体结构变得不稳定,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4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比较,I(18°-20°)/I(43°-46°)较大(I(18°-20°)/I(43°-46°)=0.70)。因此,可以认为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从而充放电时Li的插入量和脱插量降低。另外,可以认为第一相和第二相之间的界面由于较多地形成,因而Li的扩散性降低。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5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4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5与实施例4相比较,I(18°-20°)/I(43°-46°)较大(I(18°-20°)/I(43°-46°)=0.90)。因此,可以认为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从而充放电时Li的插入量和脱插量降低。另外,可以认为第一相和第二相之间的界面由于较多地形成,因而Li的扩散性降低。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6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6与实施例1相比较,I(18°-20°)/I(43°-46°)较小(I(18°-20°)/I(43°-46°)=0.05)。因此,可以认为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减小,从而Li的扩散性降低。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7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7与实施例1相比较,x/y的值较小(x/y=1.38)。因此,可以认为在晶体结构内,孤立的Li增加,能够参与反应的Li的量减少。因此,可以认为Li离子的扩散性降低,从而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8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8与实施例1相比较,α/β的值较大(α/β=19)。也就是说,可以认为电负性较高的F的影响减小,使电子非定域化,因而促进氧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可以认为产生氧的脱离,从而在Li脱插时使结构不稳定化。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9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9与实施例1相比较,x/y的值较大(x/y=1.67)。因此,可以认为在充电时,更多的Li产生脱插,因而使结构不稳定化。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10~2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实施例10~21与实施例1相比较,通过用其它元素置换容易与氧产生轨道杂化的Mn的一部分,从而Mn的量减少。因此,可以认为氧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贡献降低,从而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22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于实施例3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作为其理由,可以认为在实施例22中,锂复合氧化物不含有F。因此,可以认为不用电负性较高的F来置换氧的一部分,从而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作用降低。因此,可以认为由于高电压充电时的氧脱离,从而使晶体结构不稳定化。因此,可以认为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用作二次电池等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符号说明:
10 电池
11 壳体
12 正极集电体
13 正极活性物质层
14 隔膜
15 封口板
16 负极集电体
17 负极活性物质层
18 垫圈
21 正极
22 负极

Claims (26)

1.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含有锂复合氧化物,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为多相混合物,所述多相混合物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除空间群Fm-3m以外的空间群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
在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XRD图谱中,存在于衍射角2θ为18°~20°的范围的第一最大峰和存在于衍射角2θ为43°~46°的范围的第二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所述第二相的所述晶体结构属于空间群Fd-3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0.10≤I(18°-20°)/I(43°-46°)≤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含有Mn。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含有选自F、Cl、N以及S之中的至少1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含有F。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用组成式LixMeyOαQβ来表示,在此,所述Me为选自Mn、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以及Al之中的至少1种,所述Q为选自F、Cl、N以及S之中的至少1种,1.05≤x≤1.4、0.6≤y≤0.95、1.2≤α≤2、且0≤β≤0.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Me含有选自Mn、Co、Ni、Fe、Cu、V、Nb、Ti、Cr、Ru、W、B、Si、P以及Al之中的至少1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Me含有Mn。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Mn相对于所述Me的比例为50mol%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Q含有F。
11.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
1.1≤x≤1.25、
0.75≤y≤0.8。
12.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
1.33≤α≤1.9、
0.1≤β≤0.67。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
1.33≤α≤1.67、
0.33≤β≤0.67。
14.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1.3≤x/y≤1.9。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1.38≤x/y≤1.67。
16.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2≤α/β≤19。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2≤α/β≤5。
18.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0.75≤(x+y)/(α+β)≤1.2。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满足0.95≤(x+y)/(α+β)≤1.0。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含有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为所述第一相和所述第二相的两相混合物。
22.一种电池,其具有:
含有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
负极、以及
电解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含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
所述电解质为非水电解液。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含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
所述电解质为固体电解质。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含有能够溶解和析出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金属的材料;
所述电解质为非水电解液。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含有能够溶解和析出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金属的材料;
所述电解质为固体电解质。
CN201780084312.7A 2017-03-06 2017-11-20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Active CN1101994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1776 2017-03-06
JP2017-041776 2017-03-06
JP2017-085302 2017-04-24
JP2017085302 2017-04-24
JP2017-105304 2017-05-29
JP2017105304 2017-05-29
JP2017-123205 2017-06-23
JP2017123205 2017-06-23
PCT/JP2017/041592 WO2018163519A1 (ja) 2017-03-06 2017-11-20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9419A CN110199419A (zh) 2019-09-03
CN110199419B true CN110199419B (zh) 2022-08-23

Family

ID=63447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4312.7A Active CN110199419B (zh) 2017-03-06 2017-11-20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1200B2 (zh)
EP (1) EP3595058A1 (zh)
JP (1) JP6975919B2 (zh)
CN (1) CN110199419B (zh)
WO (1) WO20181635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95058A1 (en) 2017-03-06 2020-01-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battery
EP3607599A4 (en) * 2017-04-07 2021-01-1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TIONIC DISORDER LITHIUM METAL OXIDES AND FLUORINE SUBSTITUTION AND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WO2018198410A1 (ja) 2017-04-24 2018-11-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CN110214389B (zh) 2017-05-29 2023-06-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JP7228773B2 (ja) * 2018-01-17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WO2020049803A1 (ja) * 2018-09-05 2020-03-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US11961958B2 (en) * 2019-05-27 2024-04-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3D textured composite silicon anode and fluorinated lithium compound electrochemical cell
JP2020202172A (ja) * 2019-06-05 2020-1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US20220407061A1 (en) * 2019-10-30 2022-12-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115136352A (zh) * 2020-02-26 2022-09-3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5136355A (zh) * 2020-02-28 2022-09-3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230335729A1 (en) * 2020-08-31 2023-10-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secondary battery
EP4224578A4 (en) * 2020-09-30 2024-04-03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SECONDARY BATTERY
WO2022070893A1 (ja) * 2020-09-30 2022-04-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JPWO2022070896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WO2023120671A1 (ja) * 2021-12-24 2023-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WO2023120670A1 (ja) * 2021-12-24 2023-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WO2023188567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WO2023188766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CN117080419A (zh) * 2023-10-16 2023-11-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7211A (ja) * 2006-11-16 2008-06-05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リチウム−鉄−マンガン複合酸化物
CN102612771A (zh) * 2009-11-11 2012-07-25 赵在原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CN104685679A (zh) * 2012-10-02 2015-06-03 麻省理工学院 高容量正极活性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9942A (ja) 1998-11-02 2000-05-30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リチウムマンガン複合酸化物およびこれを正極活物質に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0182616A (ja) 1998-12-14 2000-06-30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非水電解液2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3032757B1 (ja) 1999-02-18 2000-04-17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0294240A (ja) * 1999-04-08 2000-10-20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正極活物質用リチウム複合酸化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232277B2 (ja) 1999-06-04 2009-03-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197237B2 (ja) 2002-03-01 2008-1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US7435402B2 (en) 2002-11-01 2008-10-14 U Chicago Argonne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metal carbonates and lithium metal oxides for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ies
JP4696557B2 (ja) 2005-01-06 2011-06-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活物質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原材料並び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7257885A (ja) 2006-03-20 2007-10-04 Nissan Motor Co Ltd 非水電解質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JP4673287B2 (ja) 2006-12-25 2011-04-20 日本電工株式会社 スピネル型リチウムマンガン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608266B2 (en) * 2007-01-29 2017-03-28 Umicor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EP2071650A4 (en) * 2007-03-30 2013-04-03 Panasonic Corp ACTIVE MATERIAL FOR 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5586837B2 (ja) 2007-10-11 2014-09-10 国立大学法人福井大学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US8993051B2 (en) 2007-12-12 2015-03-31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Method for covering particles, especially a battery electrode material particles, and particles obtained with such method and a battery comprising such particle
USRE46610E1 (en) 2007-12-28 2017-11-14 Universitetet I Oslo Formation of a lithium comprising structure on a substrate by ALD
JP5303081B2 (ja) 2008-10-08 2013-10-02 国立大学法人福井大学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JP2010135187A (ja) * 2008-12-04 2010-06-17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正極活物質、正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TWI437753B (zh) 2009-08-27 2014-05-11 Envia Systems Inc 鋰基電池之經金屬氧化物塗佈之正電極材料
US9559354B2 (en) 2010-05-27 2017-01-31 Uchicago Argonne, Llc Electrode materials
US8735003B2 (en) 2010-06-16 2014-05-27 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lc Lithium-ion batteries having conformal solid electrolyte layers
JP6015886B2 (ja) * 2010-07-20 2016-10-26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リチウム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38562A (ja) 2010-08-06 2012-02-23 Tdk Corp 前駆体、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130168599A1 (en) 2010-08-06 2013-07-04 Tdk Corporation Precursor,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precursor,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active material,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5682172B2 (ja) 2010-08-06 2015-03-11 Tdk株式会社 活物質、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732638B2 (ja) * 2011-05-23 2015-06-10 中国科学院▲寧▼波材料技▲術▼▲与▼工程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の作製方法
CN102368547B (zh) 2011-09-05 2016-05-2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活性材料
JP5946011B2 (ja) 2011-09-16 2016-07-0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3061922A1 (ja) 2011-10-27 2013-05-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3173632A (ja) * 2012-02-23 2013-09-0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リチウム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JP6089701B2 (ja) 2012-12-28 2017-03-08 旭硝子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74226B2 (ja) 2013-12-16 2018-08-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TWI600202B (zh) 2014-03-06 2017-09-21 烏明克公司 用於在汽車應用中的電池組之摻雜並且塗覆的鋰過渡金屬氧化物陰極材料
JP6471025B2 (ja) 2014-06-27 2019-02-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含有複合酸化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37856B2 (ja) 2014-11-17 2018-12-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蓄電素子用活物質
US20160351973A1 (en) 2015-06-01 2016-12-01 Energy Power Systems LLC Nano-engineered coatings for anode active materials, cathode active materials, and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batteries containing nano-engineered coatings
JP6872705B2 (ja) 2015-07-23 2021-05-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6721954B2 (ja) * 2015-07-27 2020-07-1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2017045726A (ja) * 2015-08-27 2017-03-0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蓄電池、並びに電子機器
JP6793354B2 (ja) * 2015-09-16 2020-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
JP6846627B2 (ja) * 2015-09-16 2021-03-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6793355B2 (ja) * 2015-09-16 2020-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
WO2017047023A1 (ja) * 2015-09-16 2017-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
WO2017047015A1 (ja) * 2015-09-16 2017-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
US10283764B2 (en) 2015-11-30 2019-05-07 Lg Chem,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WO2017119411A1 (ja) * 2016-01-05 2017-07-13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リチウム鉄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
WO2017143329A1 (en) 2016-02-20 2017-08-24 Xinhua Liang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CN115966675A (zh) 2016-11-24 2023-04-1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及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制造方法
JP6952247B2 (ja) * 2017-01-19 2021-10-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6979594B2 (ja) * 2017-03-06 2021-1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EP3595058A1 (en) 2017-03-06 2020-01-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battery
WO2018198410A1 (ja) * 2017-04-24 2018-11-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CN110214389B (zh) * 2017-05-29 2023-06-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JP7228771B2 (ja) * 2017-07-27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7241287B2 (ja) * 2017-07-27 2023-03-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7228773B2 (ja) 2018-01-17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US11171327B2 (en) * 2018-01-17 2021-11-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ntaining lithium composite oxide and covering material and batter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7211A (ja) * 2006-11-16 2008-06-05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リチウム−鉄−マンガン複合酸化物
CN102612771A (zh) * 2009-11-11 2012-07-25 赵在原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CN104685679A (zh) * 2012-10-02 2015-06-03 麻省理工学院 高容量正极活性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95058A4 (en) 2020-01-15
US20200020943A1 (en) 2020-01-16
JPWO2018163519A1 (ja) 2020-01-16
US11271200B2 (en) 2022-03-08
WO2018163519A1 (ja) 2018-09-13
CN110199419A (zh) 2019-09-03
EP3595058A1 (en) 2020-01-15
JP6975919B2 (ja) 202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9419B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US10886529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ntaining lithium composite oxide and covering material and battery
CN109309211B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JP2018116930A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CN110199418B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CN109565046B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使用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
CN110214389B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WO2018163518A1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WO2018092359A1 (ja) 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7281689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JP7162274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JP7190650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CN112074977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具备该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
US11233237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ntaining lithium composite oxide and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054169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JP7209163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CN111971825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具备该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
JP7142302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JP7142301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WO2020049792A1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CN112005409A (zh) 正极活性物质及具备该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
JP7281772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