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8518B -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8518B
CN110048518B CN201910204939.2A CN201910204939A CN110048518B CN 110048518 B CN110048518 B CN 110048518B CN 201910204939 A CN201910204939 A CN 201910204939A CN 110048518 B CN110048518 B CN 110048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torage
power
storage portion
power transmission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049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48518A (zh
Inventor
矢岛正一
市村公延
石田祐一
杉山丰
村冈芳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20493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85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8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48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F28D20/028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H01L23/4275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by melting or evaporation of sol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3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telephones, camera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9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heat storage or buffering, e.g. heat capacity or liquid-solid phase changes or transi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with a programmable schedu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9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45Thermal management, e.g. inverter temperatur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3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light, e.g. las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该电力接收装置包括:电力接收电路,包括被配置为接收从电力传输设备传输的无线电力的电力接收线圈;储热部;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储热部的温度;以及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储热部的温度计算一值并且将所计算的值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相比较,其中,当所计算的值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电路使电力接收装置向电力传输设备传输第一请求,第一请求向电力传输设备请求降低无线电力的量,并且当所计算的值大于第二阈值时,控制电路使电力接收装置向电力传输设备传输第二请求,第二请求向电力传输设备请求停止传输无线电力。

Description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4/003326、申请日为2014年06月2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5年12月18日、发明名称为“电子设备、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电力接收装置、电气装置和系统”的PCT申请的中国国家阶段申请的分案申请,该中国国家阶段申请的申请号为201480035211.7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6月27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3-135055和于2013年11月26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3-243811的权益,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入的方式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电力接收装置、电气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电子组件通过电力传导产生热。因此,在电子组件的操作稳定性和寿命方面,对于电子设备重要的是将所产生的热量消散到其外壳的外部。特别而言,在便携式电子设备(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中,外壳小,并且其表面积小,因此,期望更有效地散热。
已经公开了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方法的各种技术。例如,在PTL 1中,已经公开了包括发热组件、储热构件和散热构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便携式电子设备暂时将来自发热组件的热量存储在储热构件中,并从散热构件消散所储存的热量,以抑制外壳内部的温度上升。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日本专利第4485458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通常希望电子设备在操作期间抑制外壳内的温度上升,且期望温度上升的进一步抑制。
理想的是提供能够抑制外壳内的温度上升的电子设备、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电力接收装置、电气装置,和系统。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发热部;储热部;被构造为检测储热部的储热量的检测部;和被构造为基于由检测部检测的储热量控制发热部的操作的控制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检测储热部的储热量,储热部被构造为在其中存储从设置在电子设备中的发热部产生的热的至少一部分;和基于所检测的储热量控制发热部的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电力接收装置,其包括:沿第一侧设置的电气装置;沿第二侧设置的接触构件;安装在接触构件上的衬底;和设置在电气装置和衬底之间的电子电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电气装置,其包括:沿第一侧设置的电力接收装置;沿第二侧设置的接触构件;安装在接触构件上的衬底;和设置在电气装置和衬底之间的电子电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其包括:电力接收装置,其包括第一接触构件和电子电路;安装在第一接触构件上的第一衬底;和电源装置,其包括设置在第二衬底上的第二接触构件。第一接触构件被构造为在电力接收装置和电源装置接触时面对第二接触构件。
在控制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和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中,在发热部操作时产生的热量被存储在储热部中。此时,检测到储热部中的储热量,并且基于所检测的储热量来控制发热部的操作。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力接收装置中,电子设备沿第一侧设置,并且接触构件沿第二侧设置。此外,衬底安装在接触构件上,并且电子电路设置在电气装置和衬底之间。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气装置中,电力接收装置沿第一侧设置,并且接触构件沿第二侧设置。此外,衬底安装在接触构件上,并且电子电路设置在电气装置和衬底之间。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系统中,第一接触构件设置在电力接收装置中,且第二接触构件设置在电源装置的第二衬底上。此外,当电力接收装置和电源装置接触时,允许第一接触构件和第二接触构件彼此面对。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电子设备和控制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方法,检测到储热部的储热量,且基于所检测的储热量来控制储热部的操作。因此,可抑制外壳内部的温度上升。
根据电力接收装置、电气装置,和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的系统,设置了接触构件、衬底和电子电路且衬底安装在接触构件上。因此,可抑制外壳内部的温度上升。
应理解,前述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是实例性的,并提供以提供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的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被并入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图1]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框图。
[图2]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使用实例的主视图。
[图3]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储热部的特性实例的特性图。
[图4A]图4A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和馈电装置的概略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B]图4B是示出另一电源装置和馈电装置的概略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5]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6]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操作实例的流程图。
[图7]图7是示出储热部的特性实例的特性图。
[图8]图8是示出储热部的特性实例的另一特性图。
[图9A]图9A是用于说明热连接的截面图。
[图9B]图9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的热连接的截面图。
[图9C]图9C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修改的热连接的截面图。
[图9D]图9D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热连接的截面图。
[图10]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构造实例的主视图。
[图11]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12]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13]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14]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15]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16]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17]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电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框图。
[图18]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电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框图。
[图19]图1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阈值的设置实例的说明图。
[图20]图2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电源装置的操作实例的流程图。
[图21]图2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框图。
[图22]图22是示出图21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23]图2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24]图2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25]图2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26]图2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27]图2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又另一修改的储热部的热连接的说明图。
[图28A]图28A是示出应用根据任何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数码相机的外观构造的主视图。
[图28B]图28B是示出应用根据任何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数码相机的外观构造的另一主视图。
[图29]图29是示出根据修改的电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框图。
[图30]图30是示出根据任何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应用实例(移动电话)的透视图。
[图31]图31是示出根据任何实施例的储热部的应用实例(个人计算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应注意,将按照以下顺序给出描述。
1.第一实施例
2.第二实施例
3.应用实例
<1.第一实施例>
(配置实例)
(整体配置实例)
图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的构造实例。电源装置1是通过无线系统从馈电装置接收电力供应,并基于所述电力对电池充电的电源装置。应注意,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和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由本实施例体现,并因此一起描述。电源装置1包括电源部10、储热部20、检测部30、控制部40、传输和接收部42,和显示部43。
图2示出电源装置1的使用实例。如图2所示,电源装置1通过被放置在托盘馈电装置9上而无需通过连接器或类似装置连接来从馈电装置9接收电力。具体而言,在这个实例中,电源装置1通过电磁感应从馈电装置9接收电力。在这个实例中,电源装置1是通过被安装在移动电话6上而使用的所谓护套型(jacket-type)电源装置。
如图1所示,电源部10包括电力接收部11、整流电路12、匹配电路13、调节器14和电池16。电源部10基于从馈电装置9供应的电力对电池16充电。
电力接收部11从馈电装置9的电力传输部8接收电力。具体而言,电力接收部11包括线圈62(后面描述)和磁芯,并通过电磁感应从同样包括线圈72(后面描述)和磁芯的电力传输部8接收电力作为AC信号。
整流电路12整流由电力接收部11接收的AC信号。具体而言,整流电路12例如可包括二极管,并通过二极管的整流操作整流由电力接收部11接收的AC信号。
匹配电路13将从整流电路12供应的电力调整为适于调节器14的操作的电力。具体而言,匹配电路13包括负载电路(未示出)。例如,当从整流电路12供应的电力过大时,匹配电路13允许负载电路消耗电力的一部分来调整所述电力,并将调整的电力供应到调节器14。这防止调节器14在电源装置1中被供应过大电力。具体而言,例如,根据馈电装置9和电源装置1之间的接触状态,电磁感应的耦合可以较大,且较大量的电力可被从馈电装置9供应到电源装置1。电源装置1具有匹配电路13以调整电力以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更稳定地操作。
应注意,在该实例中,匹配电路13设置在整流电路12和调节器14之间,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或者,例如,匹配电路13可设置在电力接收部11和整流电路12之间、可设置在调节器14中,或者也可设置在调节器14和电池16之间。
调节器14降低从匹配电路13供应的电压,并产生适于电池16的充电的电压。调节器14具有变压器15。例如,变压器15是由压电陶瓷构造的所谓的压电变压器。调节器14进行开关操作以降低从匹配电路13供应的电压,并且将电力供应到电池16。此外,如将在后面描述,在调节器14被控制部40指示在安全模式下操作的情况下,调节器14控制开关操作以减少供应到电池16的电力。
电池16将从调节器14供应的电力存储在其中,并且例如可使用可再充电电池(二次电池)(诸如锂离子电池)构造。将电源装置1安装在移动电话机6(在本实例中是智能电话)上可使电池16连接到移动电话6,且电池16将电力供应到移动电话6。
如将在后面描述的,储热部20通过热传导片材和类似物热连接到电源装置1中的各个组件,并将由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存储在其中。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使用电子相变储热材料构造。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引起金属绝缘体转变,且其实例可包括例如VO2,钒氧化物,即掺杂有W、Re、Mo、Ru、Nb、Ta等中的任何材料的VO2,和包含LiMn2O4、LiVS2、LiVO2、NaNiO2、ReBaFe2O5、REBaCo2O5.5中的任何材料(其中RE为稀土元素诸如Y、Sm、Pr、Eu、Gd、Dy、Ho和Tb)的材料。此外,例如,可使用其中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或可使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材料用作主要组分且其它辅助组分被加入其中的混合物。电子相变储热材料不限于此,且可使用其它材料。
顺便提及,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使用电子相变储热材料构造。然而,储热部20可使用在固态下进行相变的材料(固态相变储热材料)构造,但不限于这种材料。这样的固态相变储热材料的实例可包括例如引起马氏体转变的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诸如NiTi、CuZnAl和CuAlNi)、热致变色材料(诸如N,N-二乙基乙二胺铜络合物)、塑料晶体(诸如三羟甲基乙烷、季戊四醇,和新戊二醇)、磁相变物质(诸如Mn-Zn铁氧体和NiFe合金)、顺电体-铁电体转变物质(诸如BaTiO3),和其它固-固结构相变材料。
此外,例如,储热部20可使用潜在储热材料构造。潜在储热材料的实例可包括例如有机材料、无机水合盐材料,和低熔点金属材料。
有机潜在储热材料的实例可包括例如链烷烃(诸如正十九烷(n-nodecane)、正二十烷、正二十一烷、正二十二烷、正二十三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五烷、正二十六烷、正二十七烷、正二十八烷、正二十九烷、正三十烷、正三十一烷、正三十二烷、正三十三烷和石蜡)、脂肪酸或脂肪酸酯(诸如癸酸、十一酸、月桂酸、十三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酸、硬脂酸、十九酸、花生酸、二十一烷酸、山嵛酸、木蜡酸、三十烷酸、羟基硬脂酸、癸二酸、巴豆酸、反油酸、芥酸酸、神经酸、脂肪酸酯(包括上述脂肪酸的酯)),和糖醇(诸如木糖醇、赤藓醇、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半乳糖,和苏糖醇)。此外,除此以外可使用聚乙烯、十四烷醇、十二烷醇、聚乙二醇、萘、丙酰胺、乙酰胺、联苯、二甲亚砜、三羟甲基乙烷水合物、侧链结晶聚合物、有机金属复合物。此外,可以使用其混合物或两种或多种这些有机材料的共晶,或使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被用作主要组分且其它辅助组分(苯甲酸、尿素、水,或类似物)加入其中的混合物。
无机水合盐潜在储热材料的实例可包括例如乙酸钠水合物、醋酸钾水合物、氢氧化钠水合物、氢氧化钾水合物、氢氧化锶水合物、氢氧化钡水合物、氯化钠水合物、氯化镁水合物、氯化钾水合物、氯化钙水合物、氯化锌水合物、硝酸锂水合物、硝酸镁水合物、硝酸钙水合物、硝酸铝水合物、硝酸镉、硝酸铁水合物、硝酸锌水合物、硝酸锰水合物、硫酸锂水合物、硫酸钠水合物、镁硫酸盐水合物、硫酸钙水合物、硫酸钾铝、水合硫酸铝铵水合物、硫代硫酸钠水合物、磷酸钾水合物、磷酸钠水合物、磷酸氢钾水合物、磷酸氢钠水合物、硼酸钠水合物、溴化钙水合物、氟化钾水合物,和碳酸钠水合物。此外,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这些无机水合盐材料的混合物或低共熔晶体,或其中一种或多种被用作主要组分且其它辅助组分(苯甲酸、铵盐、水或类似物)加入的混合物。
低熔点金属的潜在储热材料的实例可包括例如镓、铋/铅/铟合金(例如,Bi:52%,Pb:26%,和In:22%)、铋/铅/锡合金(例如,Bi:52%、Pb:32%,和Sn:16%)、铋/铅合金(例如,Bi:56%和Pb:45%),铋/铟/锡合金(例如,Bi:58%、25%和Sn:17%),和木金属(例如,Bi:50%、Pb:26.7%、Sn:13.3%,和Cd:10%)。此外,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这些低熔融金属材料的混合物,或在其中一种或多种被用作主要组分且其它辅助组分加入其中的混合物。
在上文中,虽然描述了潜在储热材料的实例,但是可使用其它潜在储热材料,而没有限制。
由于这些潜在储热材料的相在例如熔点或以上变为液体,所以潜在储热材料可优选包含在金属或树脂形成的容器中。此外,例如,潜在储热材料可包含在微胶囊中以作为固体被处理。即使该材料的相位从固态变为液态时,这也可抑制材料泄漏到电源装置1中的可能性。
图3示出储热部20的特性。图3的水平轴指示储热部20的储热量Q,且纵轴指示储热部20的温度T。在本实例中,当储热量Q足够低(Q<Q1)时,在储热量Q增加时储热部20的温度T增加。当储热量Q大于储热量Q1时,即使储热量Q发生变化,温度T也基本上是恒定的(转变温度Tpc)。此时,在储热部20中发生电子相变,并且例如,储热部20的电阻值、体积和类似值变化。具体而言,在储热部20中,即使当温度T在基本恒定的范围内,在储热量Q增加时,电阻值R减小。应注意,在储热部20由潜在储热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即使当温度T在基本恒定的范围内时,其体积变化。然后,当储热量Q大于储热量Q2时,在储热量Q增加时,温度T再次增加。
所述特性允许储热部20在其中存储例如约储热量Q2的热量,同时抑制温度上升。其结果是,在电源装置1中,在对电池16充电时储热部20在其中存储产生的热量,这抑制了外壳中的温度上升。
换言之,电源装置1通过包括储热部20能够增加关于每单位时间流入热量(最大流入热量)的容量。具体而言,在从馈电装置9供应电以及电池16被充电的时候,在电源装置1中的热量产生相当于从馈电装置9流入的热量。电源装置1设置有储热部20,且因此甚至当大量的热量从馈电装置9流入电源装置1时也允许抑制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增加最大流入热量。由于电源装置1能够以此方式增加最大流入热量,所以电源装置1能够从馈电装置9接收大量电力并对电池16充入大量电力。换言之,在电源装置1中,可以增加每单位时间对电池16的电力供应量。其结果是,在电源装置1中,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对电池16充电。
检测部30检测储热部20的状态。在本实例中,检测部30包括温度传感器31、压力传感器32,和电阻传感器33。温度传感器31检测储热部20的温度T,并且例如,热电偶传感器、热电传感器、双金属片、电阻变化型传感器可用作温度传感器31。温度传感器31可设置在储热部20的表面上,或者可设置在略微离开储热部20的位置上。温度传感器31在离开储热部20时难以获取储热部20的温度。因此,当温度传感器31设置在离开储热部20的位置处时,温度传感器31理想地设置在基于由温度传感器31检测出的温度以一定程度的精度估计储热部20的温度的位置处。压力传感器32检测储热部20的压力P(即,储热部20的体积、压力、应变)。顺便提及,压力传感器32用于本实例中,然而,替代地或与其一起,也可使用检测储热部20的应变的应变计。电阻检测器33检测储热部20的电阻值R。
控制部40基于由检测部30检测的储热部20的检测值(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控制电源部10的操作。控制部40包括模拟到数字转换器(ADC)41。ADC 41将由检测部30提供的模拟值的检测值转换为数字值。此外,控制部40基于转换为数字值的检测值控制调节器14的操作和馈电装置9的馈电操作,以控制电池16的充电。应注意,构造不限于此,且替代地,例如,控制部40也可仅由模拟电路构造,并且可基于模拟值控制电池16的充电。
此时,如后所述,控制部40基于检测温度T、检测压力P和检测电阻值R确定储热部20的储热量Q,并基于储热量Q控制调节器14的操作和馈电装置9的馈电操作。具体而言,如将在后面描述的,控制部40将储热量Q与两个阈值Qth1和Qth2比较,并且基于比较结果控制操作。例如,阈值Qth1和Qth2设置如下。
Qth1=(Q2-Q1)*Ks+Q1
Qth2=Q2
其中参数Ks是安全系数,且可被设置为例如约“0.8”。在这个实例中,如图3所示,阈值Qth1被设置为储热量Q1和储热量Q2之间的值,并且阈值Qth2被设置为储热量Q2。当储热部20在其中存储热量且储热量Q超过阈值Qth1时,控制部40将操作模式设置为安全模式,且当储热量Q超过阈值Qth2时,控制部40将操作模式设置为待机模式。
以此方式,控制部40控制调节器14的操作和馈电装置9的馈电操作,以控制电池16的充电。此外,控制部40还具有对显示部43指示显示操作的功能。
传输和接收部42进行与馈电装置9的传输和接收部7的通信。这允许电源装置1的控制部40控制馈电装置9的操作。具体而言,例如,如将在后面描述的,当控制部40将操作模式设置到安全模式时,传输和接收部42将这样的状态发射到馈电装置9的发送和接收部分7,且馈电装置9减少供应到电源装置1的电力。作为减少供应到电源装置1的电力的方法,例如,流过电力传输部8的线圈72(后面描述)的电流可减小,或者PWM控制的占空比可减小。此外,电力传输部8和电力接收部11之间的耦合可减小。更具体而言,例如,电磁感应的频率可改变,馈电装置9的线圈72的位置可移动,或可进行用物理屏蔽(诸如电磁屏蔽)覆盖线圈72的操作。
此外,例如,如后面所描述的,当控制部40将操作模式设置为待机模式时,传输和接收部42将这样的状态发射到馈电装置9的发送和接收部分7,且馈电装置9停止馈电到电源装置1。
顺便提及,如图1所示,传输和接收部42可以是单独的模块,或者可被构造为使用例如电力接收部11的线圈62进行发送和接收。同样地,例如,在馈电装置9中,发送和接收部分7可以是单独的块,或者可被构造为使用例如电力传输部8的线圈72进行发送和接收。
显示部43基于来自控制部40的指示通知用户电源装置1的操作状态。更具体而言,如将在后面描述的,显示部43可显示例如各种警告,存储在储热部20中的热量等的剩余容量(储热容量)等。
(热连接)
接下来,将描述电源装置1中的各个组件之间的热连接。
图4A示出馈电装置9和放置在其上的电源装置1的示意截面结构。如图4A所示,移动电话6被安装在电源装置1上。
电源装置1在外壳60中包括衬底63、电子电路64、变压器15、线圈62、电池16、储热部20、热传导部61,和连接器65。衬底63是印刷电路板(PCB)衬底,且电子电路64和变压器15安装在衬底63的表面上。电子电路64由集成电路和单个组件构造,并对应于整流电路12、匹配电路13、调节器14(除了变压器15)、控制部40,和图1中所示的类似组件。线圈62设置在电源装置1的底表面侧(与馈送装置9接触的表面)上。因此,线圈62朝向馈电装置9的线圈72。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被设置为与电池16、电子电路64和变压器15接触。连接器65将移动电话机6连接到电源装置1的电池16、电子电路64,和类似装置。热传导部61设置在这些组件和外壳60之间。热传导部61将在这些组件中产生的热量传输到外壳60。
馈电装置9在外壳70中包括衬底73、线圈72,和热传导部71。衬底73是PCB衬底,且控制将电力传输到电源装置1的电子电路安装在衬底73的表面上。线圈72对应于图1所示的电力接收部90,并设置在馈电装置9的顶表面侧(与电源装置1接触的表面)上。热传导部71设置在衬底73和外壳70之间。热传导部71将由线圈、安装在衬底73上的电子电路或类似组件产生的热量传输到外壳70。
当利用从馈电装置9供应的电力对电池16充电时,在电源装置1中会产生热量。热量消散到周围,或者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存储在储热部20中的热量在电源部10不操作(或类似)时的长时间常数(例如,大约几十分钟)下消散到周围。这种散热可通过例如空气的对流传热、辐射到周围、热传导到移动电话6或馈电装置9等进行。
图4B示出放置在馈电装置9上的电源装置1的示意截面结构。在图4B中,移动电话6配备有电源装置1。移动电话6通过移动电话6中的线圈62和馈电装置中的线圈72连接到馈电装置9。
电源装置1在外壳60中包括衬底63、电子电路64、变压器15、线圈62、电池16、储热部20、热传导部61,和连接未在图4B中示出的移动电话6的处理器的连接器65。衬底63是印刷电路板(PCB)衬底,且电子电路64和变压器15安装在衬底63的表面上,类似于图4A中所示的那些。电子电路64由集成电路和单个组件构造,并对应于整流电路12、匹配电路13、调节器14(除了变压器15)、控制部40,以及图1中所示的类似组件。线圈62设置在电源装置1的底表面侧(与馈送装置9接触的表面)上。因此,线圈62朝向馈电装置9的线圈72。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被设置为与电池16、电子电路64和变压器15接触。连接器65将移动电话机6连接到电源装置1的电池16、电子电路64,和类似装置。热传导部61设置在这些组件和外壳60之间。热传导部61将在这些组件中产生的热量传输到外壳60。
馈电装置9在外壳70中包括衬底73、线圈72,和热传导部71。衬底73是PCB衬底,且控制将电力传输到电源装置1的电子电路安装在衬底73的表面上。线圈72对应于图1所示的电力接收部90,并设置在馈电装置9的顶表面侧(与电源装置1接触的表面)上。热传导部71设置在衬底73和外壳70之间。热传导部71将由线圈、安装在衬底73上的电子电路或类似组件产生的热量传输到外壳70。
当利用从馈电装置9供应的电力对电池16充电时,在电源装置1中会产生热量。热量消散到周围,或者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存储在储热部20中的热量在电源部10不操作(或类似)时的长时间常数(例如,大约几十分钟)下消散到周围。这种散热可通过例如空气的对流传热、辐射到周围、热传导到移动电话6或馈电装置9等进行。
图5示出电源装置1中的热连接。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热连接到电力接收部11、整流部分12、匹配电路13、变压器15、电池16、衬底63和控制部40中的每个。此外,虽然没有示出,但是散热器66(诸如散热片和风扇)设置在电源装置1中,且储热部20也热连接到散热器66。热连接由热传导片等建立。顺便提及,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连接到这八个组件。然而,例如,仅需要储热部20连接到所述组件之一或多个,且储热部20可连接到其它组件而没有限制。换言之,热连接到储热部20的组件可以是任何组件,只要该组件产生热量(以下,称为发热组件19),且任何数量的发热组件19都可连接到储热部20。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电源装置1中,在电池16被充电时在各组件中产生的热量被转移到储热部20,且储热部20在其中存储热量。然后,当电源部10不操作时,存储在储热部20中的热量被消散。其结果是,允许电源装置1相对于每单位时间的流入热量(最大流入热量)而增加容量,并且增加每单位时间的供应到电池16的供电量。因此,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对电池16充电。
电力接收部11、整流电路12、匹配电路13和调节器14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充电部”的具体实例。阈值Qth1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一阈值”的具体实例,且阈值Qth2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二阈值”的具体实例。
(操作和功能)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1的操作和功能。
(总体操作概述)
首先,将参考图1等描述电源装置1的整体操作概述。电力接收部11接收从供电装置9的电力传输部8接收电力。整流电路12整流由电力接收部11接收的AC信号。例如,匹配电路13可调节从整流电路12供应的电力。调节器14降低从匹配电路13供应的电压,并产生适合于电池16的充电的电压。电池16在其中存储从调节器14供应的电力。储热部20在其中存储从电源装置1中的各个组件产生的热量。检测部30检测储热部20的状态(例如,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控制部40基于与由检测部30检测的储热部20相关的检测值控制调节器14的操作和馈电装置9的馈电操作。传输和接收部42基于来自控制部40的指示与馈电装置9通信。显示部43基于来自控制部40的指示通知用户操作状态。
(详细操作)
在电源装置1中,电池16被充电时在各个组件中产生的热量被传输到储热部20,且储热部20在其中存储热量。此时,控制部40基于由检测部30检测的储热部20的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来监测储热部20,并基于检测值控制电源部10。
图6示出电源装置1中的监测操作的流程图。控制部40基于储热部20的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监测电源装置1是否正常操作。当判断电源装置1异常操作时,控制部40基于储热部20的热存储量Q控制调节器14的操作和馈电装置9的馈电操作。在下面详细描述电源装置1中的监测操作。
首先,控制部40通过检测部30获取储热部20的状态(步骤S1)。具体而言,控制部40使用温度传感器31获取储热部20的温度T、使用压力传感器32获取储热部20的压力P(体积、应力、应变等),并使用电阻传感器33获取储热部20的电阻值R。然后,控制部40将记录检测值与馈电时间一起记录在日志文件中的。此时,控制部40可允许显示部43显示检测值。
接下来,控制部40确定在步骤S1中获取的检测值是否正常(步骤S2)。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40确认在步骤S1中检测的电阻值R是否在被认为是正常的电阻值的预定范围内。然后,例如,当电阻值R小于电阻值的预定范围的下限值时,控制部40确定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大量的热量已经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此外,例如,当电阻值R大于电阻值的预定范围的上限值时,控制部40确定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即使进行馈电且热量没有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因此怀疑电源装置1的一部分出现故障。此外,例如,当电阻值R在电阻值的规定范围内时,但是,例如,每个馈电时间的电阻值R的趋向在很大程度上远离在日志文件中记录的数据的趋向,控制部40确定这是不正常的,因为怀疑电源装置1的一部分出现故障。同样地,控制部40确认在步骤S1中检测的温度T和压力P每个是否都在被认为是正常的预定范围内。
顺便提及,例如,在储热部20由潜在储热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控制部40确认在步骤S1中检测的压力P(体积、应力、应变等)是否在被认为是正常的预定范围内。
当控制部40确定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的检测值中的任何一个不正常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6,且当控制部40确定所有的检测值是正常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3。
当控制部40在步骤S2中确定检测值是正常时,控制部40确定采样定时是否被重新调整(步骤S3),并根据需要改变采样定时(步骤S4)。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40改变采样定时,使得每单位时间的采样次数在电阻值R较大时减少且在电阻值R较小时每单位时间的采样次数增加。换言之,当电阻值R较高时,每单位时间的采样次数减少,因为大量的热量没有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且储热部20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当电阻值R较小时,每单位时间的采样次数增加,因为热量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且关注是必要的。在此之后,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1(步骤S5),并且再次处理流程。
当在步骤S2中控制部40确定检测值是不正常时,控制部40计算储热量Q(步骤S6)。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40基于在步骤S1中检测的压力P和电阻值R计算储热部20中的储热量Q。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当储热部20的储热量Q在Q1至Q2的范围内(在其中电子相变发生的范围内)时,储热部20的温度T为基本恒定。因此,很难使用检测的温度T以高精度确定储热量Q。另一方面,压力P和电阻值R甚至在电子相变发生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允许使用压力P和电阻值R以高精度确定储热量Q。
接下来,控制部40将在步骤S6中计算的储热量Q与阈值Qth1(步骤S7)。当储热量Q大于阈值Qth1(Q>Qth1)时,控制部40确定大量的热量已经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且因此处理前进到步骤S9。另一方面,当储热量Q等于或低于阈值Qth1(Q<=Qth1)时,如在步骤S2的描述中所描述的,控制部40确定电源装置1的一部分的故障的可能性很高,并且允许显示部43显示在电源装置1发生了异常(步骤S8)。然后,处理前进到步骤S15。
当在步骤S7中储热量Q大于阈值Qth1(Q>Qth1)时,控制部40允许显示部43显示大量的热量已经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步骤S9)。此时,例如,显示部43可显示储热能力的剩余容量(例如“Qth2-Q”)。
接下来,控制部40确定操作模式是否是安全模式(步骤S10)。当操作模式不是安全模式时,模式转换到安全模式(步骤S11)。具体而言,控制部40控制调节器14的开关操作来操作调节器14以便减小供应到电池16的电力,并允许馈电装置9操作以便减小馈送到电源装置1的电力。应注意,此时,控制部40可在电源装置1中进行控制,以便减小电力传输部8和电力接收部11之间的耦合。更具体而已,例如,线圈62在电源装置1中的位置可移动,或者线圈62可覆盖有物理屏蔽,诸如电磁屏蔽。在此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1,并且再次处理流程。另一方面,当操作模式在步骤S10中是安全模式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12。
当电源装置1在步骤S10中在安全模式下操作时,控制部40允许显示部43显示热存储容量的剩余容量较小(步骤S12)。
然后,控制部40将步骤S6中计算的储热量Q与阈值Qth2进行比较(步骤S13)。当储热量Q大于阈值Qth2(Q>Qth2)时,控制部40确定储热容量的剩余容量较小且储热部20中的热量的进一步存储是危险的。因此,处理前进到步骤S14。另一方面,当储热量Q等于或低于阈值Qth2(Q<=Qth2)时,控制部40确定允许电池16被进一步充电。因此,处理返回到步骤S1,并且再次处理流程。
当储热量Q在步骤S13中大于阈值Qth2(Q>Qth2)时,控制部40允许显示部43显示电源装置1的操作停止(步骤S14)。
然后,控制部40记录最终状态(步骤S15),并且将操作模式转换到待机模式(步骤S16)。具体而言,控制部40停止通过传输和接收部42从馈电装置9将电力馈送到电源装置1。
流程完成。
如上所述,电源装置1包括储热部20。因此,即使当从馈电装置9供应大量电力且电池16被充大量电力时,允许抑制与充电相关联的温度升高。换言之,在电源装置1中,可以增加每单位时间向电池16提供的电力供应量。其结果是,在电源装置1中,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对电池16充电。
此外,在电源装置1中,储热部20的状态由传感器监测,且基于由传感器检测的检测值来控制电池16的充电。因此,允许电池16被安全地充电。例如,当电池16在没有传感器监测储热部20的状态的情况下充电时,电源装置1的外壳内部的温度过高(这取决于环境条件(例如,在高温下)),并且突发状况(诸如电源装置1的组件的热破坏)可能发生。另一方面,在电源装置1中,由于基于由传感器检测的值控制电池16的充电,所以允许电池16被安全地充电,而无关环境条件等。
此外,在电源装置1中,由于储热部20使用电子相变储热材料构造,所以允许检测部30的构造被简化。具体而言,例如,当储热部20使用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其导电性根据储热状态而变化)构造时,允许通过在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的两个端部形成电极并测量电极之间的电阻值而以简单构造来构造电阻传感器33。
此外,在电源装置1中,多个传感器设置在检测部30中,且基于多个检测值(在本实例中是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确定储热部20的状态。因此,允许电池16被更安全地充电。例如,在基于由一个传感器检测的物理量确定储热部20的状态的情况下,储热部20的状态可能被不正确地掌握,且电池16的充电可能被不适当地控制。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基于多个检测值来确定储热部20的状态,例如,如果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则允许基于由其它传感器检测的检测值来确定储热部20的状态。因此,有可能对电池16更安全地充电。
(储热部20)
接下来,将描述储热部20。如上所述,储热部20可使用固态相变储热材料(诸如电子相变储热材料,或潜在储热材料)构造。固态相变储热材料在固态状态下进行相变,并且因此没有必要提供容器,不像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相变的潜在储热材料。因此,固态相变储热材料是容易处理的。此外,在储热部使用固态相变储热材料构造的情况下,能减少储热部的体积变化。具体而言,在使用潜在储热材料的情况下的电压变化为例如约5%至约15%(包括两个端点)。与此相反,在使用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的情况下的电压变化为例如约0.1%或更低。因此,使用固态相变储热材料构造的储热部有利地被容易地安装在电子设备上。作为电子相变储热材料中的一种的VO2的储热特性在下面作为一个实例被描述。
图7示出VO2粉末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的结果。特性W1指示其中每分钟温度增加10摄氏度(10摄氏度/分钟)的情况下的特性,且特性W2指示其中温度每分钟减少10摄氏度(10摄氏度/分钟)的情况下的特性。如图7所示,当温度升高时,如特性W1所示的吸热峰出现在约70摄氏度下,并且当温度降低时,如特性W2所示的散热峰出现在约67摄氏度下。如上所述,VO2的转变温度TPC是约67摄氏度,其是适合在其中存储发热组件19产生的热量的储热部20的使用温度。
在储热部20使用VO2构造的情况下,例如可使用烧结VO2粉末。具体而言,例如,VO2粉末和粘合剂混合,使用脉冲通电加热型烧结设备使混合物经受真空热压,所得物在约1000摄氏度到约1100摄氏度的烧结温度下烧结(包括两个端点),其而因此产生烧结颗粒。产生烧结密度是约81%的VO2烧结体。所生成VO2烧结体的尺寸是10mm*10mm*4mm且重量是1.3g,且其储热量是约65J。VO2烧结体放置在加热源(陶瓷加热器)上且在储热期间和散热期间测量其温度变化。
图8示出在储热期间和散热期间的VO2烧结体的温度变化。在本实例中,热源在时间0被打开,且热源在10分钟后关闭。特性W3指示其中温度传感器设置在VO2烧结体的顶面的情况,且特性W4指示其中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热源和VO2烧结体之间的情况。此外,特性W5指示(作为参考)其中VO2烧结体不放置在热源上且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热源上的情况。
在VO2烧结体(特性W3)的顶面上,热源被打开后,温度开始增加,且温度一旦在邻近转变温度Tpc(约67摄氏度)即变得稳定。此时,在VO2烧结体中发生相变。然后,在相变结束后,VO2烧结体的温度开始再次增加。当热源被关闭时,VO2烧结体的温度开始下降,温度一旦在邻近转变温度Tpc即变得稳定,然后,再次开始下降。顺便提及,在热源和VO2烧结体之间的位置(特性W4)处,受到热源的温度和VO2烧结体的温度两者的影响。然而,允许从温度变化的行为来掌握VO2烧结体中的相变的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
在这个实例中,VO2烧结体由VO2粉末产生。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在使用其它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的情况下,允许烧结体类似地由材料的粉末产生。此外,代替烧结粉末,结晶体可通过晶体生长从熔体或溶液中产生,然后该结晶体可被切割为适当尺寸以形成储热部20。
在烧结粉末的时候,陶瓷(诸如玻璃组分(例如,二氧化硅、氧化硼,或类似物))可以作为助烧结剂被加入。其结果是,允许烧结温度被降低。此外,例如,允许使用这样的材料来构造发热组件19的外壳。具体而言,例如,构造半导体封装,并允许存储通过加热半导体产生的热量。
此外,例如,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金属组合。金属的实例可包括例如铝(Al)、铜(Cu)、镁(Mg)、钛(Ti)、铁(Fe)、镍(Ni)、锌(Zn)、银(Ag)、锡(Sn)、铟(In)、锑(Sb)、铋(Bi),和铅(Pd)和含有其中一种或多种的合金(例如,不锈钢)。在组合时,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一种或多种金属或合金组合。此时,例如,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的粉末和金属粉末可混合并烧结。在VO2粉末和Al粉末混合并烧结的情况下,例如,81%的VO2粉末和19%的Al粉末可按体积比混合。这使得能够降低烧结温度、增加烧结密度、增加导热性、强度增强,并有利于储热部20到发热组件19和衬底的焊接。此外,使用以此方式与金属组合的材料,例如,可构造发热组件的外壳(诸如半导体封装)、电子设备(诸如电源装置1)的外壳、金属板、散热器、散热片等。因此,储热功能被提供给外壳或组件。具体而言,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通常用于电子设备的外壳。因此,电子相变储热材料与铝合金或镁合金组合以增加除了用作外壳和散热的功能外的储热功能。
此外,例如,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塑料组合。塑料的实例可包括例如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聚苯硫醚(PPS)、酚醛树脂(PF)、环氧树脂(EP)、三聚氰胺树脂(MF)、尿素树脂(UF)、聚氨酯(PUR)、聚酰亚胺(PI)、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醋酸乙烯酯(PVAc)、聚四氟乙烯(PTEE)、丙烯酸树脂、尼龙、聚缩醛(POM)、聚酯(PE)、液晶聚合物,和聚酰胺酰亚胺(PAI)。在组合时,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其中一种或多种组合。例如,储热片、发热组件的外壳19(诸如半导体封装)、电子设备(诸如电源装置1)的外壳、塑料框架、衬底等可使用这样的复合材料构造。因此,对外壳或组件提供了储热功能。此外,为了提高热传导性,陶瓷(诸如氧化铝)、金属颗粒(例如铝)、碳纤维等可被进一步组合。
此外,例如,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橡胶或凝胶组合。橡胶和凝胶的实例可包括例如硅酮类、丙烯酸类、聚氨酯类、α-烯烃类、苯乙烯类,和氟类橡胶或凝胶。在组合时,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其中一种或多种组合。例如,柔性散热片可使用这样的复合材料构造。例如,当散热片或类似物通过散热片热连接到发热组件19时,允许存储发热组件19中产生的热量,并且热量从散热片中被消散。此外,为了提高热传导性,陶瓷(诸如氧化铝)、金属颗粒(例如铝)、碳纤维等可被进一步组合。
此外,例如,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灌封剂(密封剂或粘接剂)组合以提高散热性。作为灌封剂,例如,可使用含有作为主要组分的硅酮类、聚氨酯类类、环氧树脂类、苯酚类或聚酰亚胺类的材料的试剂。在组合时,电子相变储热材料可与其中一种或多种组合。这样的复合材料被填充在电子设备中的间隙中并使其固化以填充具有不规则性的组件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存储从发热组件19产生的热量,并消散到外壳等。此外,为了提高热传导性,陶瓷((诸如氧化铝)、金属颗粒(例如铝)、碳纤维等可被进一步组合。
如上所述,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用于储热部20,这使得容易与其它材料组合。
(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设置储热部。因此,可以增加关于每单位时间的流入热量(最大流入热量)的容量,并且增加每单位时间供应到电池的供电量。因此,有可能在更短时间内对电池充电。
在第一实施例中,储热部的状态由传感器监测,且基于由传感器检测的检测值来控制电池的充电。因此,可以对电池安全地充电。
在第一实施例中,基于由多个传感器检测的检测值来确定储热部的状态。因此,可以对电池更安全地充电。
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用于构造储热部,因此不需要提供容器且其处理是容易的。此外,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的体积的变化较小,且很容易与其它材料组合。因此,可以实现储热部容易地安装在电子设备上。
(修改1-1)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通过热传导片材和类似物彼此热连接。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使用下面描述的各种方法。
例如,如图9A所示,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中的每个都可通过热传导部91彼此热连接。热传导部91的实例可包括金属结构,其包含热管、树脂(诸如油脂)、弹性体,和橡胶(这些与具有增加的热导率的材料一起添加,诸如金纳米颗粒,和相变材料)。
此外,例如,如图9B所示,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中的每个都可通过热传输部92彼此热连接,其热传输部92以热传导之外的方法传输热。具体而言,可使热量通过作为载体的气体或液体对流从发热组件19传输到储热部20,或可通过辐射使热量传输。
此外,在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分别由具有高吸引力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例如,如图9C所示,储热部20可与发热组件19一体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在发热组件19是压电变压器的情况下,变压器19和储热部20可通过陶瓷烘烤工艺形成。此外,例如,在发热组件19是变压器的磁芯的情况下,变压器的芯可由氧化钒化合物构造,且储热部20可由包含钒氧化物的材料构造。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D所示,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可交替堆叠。在图9C和9D的情况中,允许成为发热组件19的组件(例如,变压器)和储热部20在同一时间被制造。因此,有可能减少电源装置1中的组件的数量,并降低其成本。
此外,例如,如下面将要描述的,储热部20可被构造为使用焊料被安装在发热组件19的表面或衬底的表面上。
图10示出其中金属膜形成于表面的一部分上的储热部20的构造实例。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是小的芯片组件,诸如所谓的船型电阻(ship resistor)。此外,金属膜21形成于储热部20的一部分上。金属薄膜21允许储热部21使用焊料等被安装在发热组件19或衬底的表面上。因此,与通过例如热传导片使储热部20热连接到发热组件19或衬底的情况相比,允许热阻性降低,且因此允许热量更加有效地被储存在储热部20中。此外,当储热部20被安装在衬底等上时,允许使用所谓的安装机容易地安装储热部20。可使金属膜21的表面经受使用镍电镀的处理。例如,金属膜21可通过在储热部20的表面上溅射金属形成。此外,例如,在储热部20通过烧结形成的情况下,金属薄膜21可在烧结过程的同时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在烧结之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浆液被涂覆到储热部20上以形成金属膜21。
在本实例中,金属膜21设置在储热部20上,然而,构造不限于此。或者,例如,用于表面安装的引线可设置在储热部20上。此外,虽然在本实例中进行表面安装,但这不是限制性的。或者,例如,插入衬底等的孔中以固定储热部20的引线设置在储热部20上,并可进行通过孔安装。
(修改1-2)
在上述的描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直接彼此热连接。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如图11到图13所示,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可通过热缓冲器67和68间接地热连接。热缓冲器67和68的功能作为热缓冲材料。具体而言,热缓冲器67和68类似于储热部20储存热量,且其热容量比储热部20的热热量小。在图11的实例中,发热组件19中的每个都热连接到对应热缓冲器67,且热缓冲器67热连接到储热部20。在图12的实例中,所有的发热组件19热连接到一个热缓冲器68,且热缓冲器68热连接到储热部20。在图13的实例中,发热组件19热连接到各自热缓冲器67,热缓冲器67热连接到热缓冲器68,且热缓冲器68热连接到储热部20。顺便提及,构造不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在图11和图13中,多个热缓冲器67之一或多个可被省略。
(修改1-3)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储热部20设置在外壳60的内部。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如图14所示,储热部20可包括在外壳60的一部分中。此外,外壳本身可被构造为储热部20。其结果是,允许在外壳内部产生的热量被存储在外壳中,且允许热量从外壳消散。此外,例如,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储热部20可设置在外壳60的外部。在图15的实例中,热缓冲器68通过外壳60热连接到储热部20。在图16的实例中,热缓冲器68不通过外壳60热连接到储热部20。应注意,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在图14至16的构造中,多个热缓冲器67和热缓冲68之一或多个可被省略。具体而言,例如,所有的热缓冲器67和68可被省略。
(修改1-4)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检测部30由三个传感器(温度传感器31、压力传感器32和电阻传感器33)构造。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使用任何传感器,只要该传感器可监测储热部20的状态。具体而言,例如,除了温度传感器31、压力传感器32和电阻传感器33外,还可使用红外传感器、多普勒传感器、磁/静电传感器、位移计/应变仪、渗透性传感器、介电常数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此外,传感器的数量不限于三个,并且例如,与图17所示的电源装置1C一样,检测部30C可使用仅一个传感器(在这个实例中是温度传感器31)构造,或者检测部可使用两个或四个或更多个传感器构造。此外,例如,与图18所示的电源装置1D一样,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在这个实例中是温度传感器31、压力传感器32和电阻传感器33)可与储热部20D一体构造。具体而言,例如,在储热部20D使用其导电性根据储热状态改变的电子相变储热材料构造的情况下,电极可形成于电子相变储热材料的两端,并且可测量电极之间的电阻值R。
(修改1-5)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阈值Qth1被设置为储热量Q1与储热量Q2之间的值,且阈值Qth2被设置为储热量Q2。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在即使储热部20的温度比转变温度Tpc高的时候电源装置1不会很大程度上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9所述,阈值Qth1可被设置为高于储热量Q2,且阈值Qth2可被设置为高于设置阈值Qth1。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储热量Q超过阈值Qth1时,控制部40将操作模式设置为安全模式,且当储热量Q超过阈值Qth2时,控制部40将操作模式设置为待机模式。换言之,如图19所示,当对电源装置1造成较大影响的温度被设置为温度T1时,对应于温度T1的储热量Q可被设置为阈值Qth2。
(修改1-6)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当与储热部20相关的检测值是不正常的时候,计算储热部20的储热量Q。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如图20所示,可首先计算储热量Q,然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确定检测值是否正常的操作。将在下面详细描述根据本修改的电源装置1E。
首先,电源装置1E的控制部40E通过检测部30获取储热部20的状态(步骤S21),类似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和S2,然后基于步骤S21检测的压力P和电阻值R计算储热量Q(步骤S22)。
随后,控制部40E将在步骤S22中计算的储热量Q与阈值Qth1比较(步骤S23)。然后,当储热量Q大于阈值Qth1(Q>Qth1)时,控制部40E确定大量的热量已经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且因此处理前进到步骤S29。另一方面,当储热量Q等于或低于阈值Qth1(Q<=Qth1)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24。
当在步骤S23中储热量Q等于或低于阈值Qth1(Q<=Qth1)时,控制部40E确定在步骤S21中获取的检测值是否正常(步骤S24)。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40E确认在步骤S21检测的电阻值R是否在被认为是正常的电阻值的预定范围内。然后,例如,当电阻值R大于电阻值的预定范围的上限值时,控制部40E确定其为异常,因为即使进行了馈电热量也没有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且因此怀疑电源装置1E的一部分中的故障。此外,例如,当电阻值R在电阻值的规定范围内时,但是,例如,每个馈电时间的电阻值R的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在日志文件中记录的数据的趋向,因为怀疑电源装置1E的一部分中的故障,所以控制部40E确定为异常。同样地,控制部40E确认在步骤S21中检测的温度T和压力P的每一个是否都在被认为是正常的预定范围内。
顺便提及,例如,在储热部20由潜在储热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控制部40E也确认在步骤S21中检测的压力P(体积、应力、应变等)是否在被认为是正常的预定范围内。
当控制部40E确定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的检测值是正常的时候,类似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3至S5,控制部40E确定采样定时是否可重新调整(步骤S25),并根据需要改变采样定时(步骤S26)。然后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过程返回到步骤S1(步骤S27)。另一方面,当控制部40E确定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的检测值中的任何一个不正常的时候,如在步骤S23的描述中所描述的,控制部40E确定电源装置1E的一部分中的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为高,并且允许显示部43在电源装置1E中显示异常的发生(步骤S28)。然后,处理前进到步骤S35。
当在步骤S23中储热量Q大于阈值Qth1(Q>Qth1)时,控制部40E允许显示部43显示大量的热量已经被存储在储热部20中(步骤S29)。
随后的流程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流程。
(修改1-7)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通过电磁感应从馈电装置9接收电力。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且电源装置1可通过磁场谐振或电场谐振接收电力。此外,电源装置1可通过静电感应(诸如电场耦合)接收电力。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传输部8和电力接收部11每个都包括电极来代替线圈62和72。此外,电源装置1可通过电磁波接收电力。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传输部8和电力接收部11每个都包括天线或整流天线来代替线圈62和72。此外,电源装置1可通过红外辐射接收电力。在这些情况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在电源装置1中设置储热部20可使每单位时间供应到电池16的电源供给量增加,并且因此可以在较短时间对电池充电16。
(修改1-8)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例如,如图6所示,当储热量Q大于阈值Qth2(Q>Qth2)或类似情况时,操作模式转移到待机模式,且从馈电装置9到电源装置1的馈电停止。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当在步骤S2中确定检测值是不正常的时候,从馈电装置9到电源装置1的馈电暂时停止,并在这之后,当储热量Q等于或低于阈值Qth2(Q<=Qth2)或类似情况时,从馈电装置9到电源装置1的馈电可恢复。
(修改1-9)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控制部40基于例如储热部20的温度T控制电源部10的操作。此时,可获取温度T随时间的变化。具体而言,例如,可获取一系列的温度T的检测结果(诸如图8所示的特性W3和W4),可基于温度变化的曲线获取储热部20中的相变的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且可考虑所获取的结果控制电源部10的操作。其结果是,例如,即使在温度传感器31设置为稍微离开储热部20的情况下,或甚至在检测温度受到发热组件19的影响(例如,图8中的特性W4)的情况下,都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储热部20的状态。
<2.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装置2。在第二实施例中,设置了多个储热部20。其它构造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图1等)。应注意,相似的标号用于指定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的基本上类似组件,并且其描述被适当地省略。
图21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装置2的构造实例。图22示出电源装置2中的热连接。电源装置2包括多个储热部20、多个检测部30,和控制部50。
如图22所示,每个储热部20都设置为对应于每个发热组件19。顺便提及,在本实例中,每个储热部20都设置为对应于八个发热组件19中的每个;然而,该构造不限于此。例如,每个储热部20都也可设置为对应于这些发热组件19之一或多个,或者可设置为对应于除了这些发热组件19以外的发热组件19。如图21所示,每个检测部30都设置为对应于每个热储热部20。换言之,每个检测部30都检测对应储热部20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储热部20对应于本公开中的“个体储热部”的具体实例。
控制部50基于由多个检测部30检测的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控制电源部10的操作。控制部50包括ADC 51。ADC 51将做为从多个检测部30供应的模拟值的检测值转换为数字值。类似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控制部40,控制部50基于转换为数字值的检测值控制调节器14的操作和馈电装置9的馈电操作以控制电池16的充电。
根据该构造,控制部50基于各个检测部30检测的各个储热部20的温度T、压力P和电阻值R监测各个储热部20,并基于检测值控制电池16的充电。此时,由于控制部50可单独监测各个储热部20,所以能够掌握电源装置2的更详细状态,并提高控制部50控制充电时候的灵活性。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多个储热部。因此,能够提高控制电池的充电时候的灵活性。其它效果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
(修改2-1)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各自直接热连接。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如图23所以,发热组件19和储热部20通过对应的热缓冲器81分别间接热连接。应注意,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多个热缓冲器81和多个储热部20之一或多个可被省略。
(修改2-2)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对应于各自发热组件的多个储热部20。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例如,如图24所示,还可设置其热连接到多个储热部20的一个储热部80。储热部80对应于本公开中的“另一储热部”的具体实例。应注意,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多个热缓冲器81和多个储热部20之一或多个可被省略。
(修改2-3)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多个储热部20设置在外壳60的内部,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可替代地,例如,如图25所示,多个储热部20可被包括在外壳60E的一部分中。在本实例中,发热组件19和多个热缓冲器81设置在外壳60E的内部,且多个热缓冲器82、多个储热部20,和一个储热部80被构造为外壳60E的一部分。每个发热组件19都热连接到对应的热缓冲器81,每个热缓冲器81都热连接到对应的热缓冲器82中,每个热缓冲器82都热连接到对应的储热部20,且储热部20都热连接到一个储热部80。应注意,构造不限于此,并且例如,多个热缓冲器81和82、多个储热部20,和储热部80之一或多个可被省略。具体而言,例如,所有的热缓冲器81和82可被省略。
此外,例如,如图26和图27所示,多个储热部20可设置在外壳60的外部。在这些实例中,发热组件19和多个热缓冲器81设置在外壳60的内部,且多个热缓冲器82、多个储热部20,和一个储热部80设置在外壳60的外部。在图26的实例中,每个发热组件19都热连接到对应的热缓冲器81,并且每个热缓冲器81都通过外壳60热连接到对应的热缓冲器82,每个热缓冲器82都热连接到对应的储热部20,且储热部20都热连接到一个储热部80。在本实例中,储热部20热连接到外壳60。此外,在图27的实例中,每个发热组件19都热连接到对应的热缓冲器81,每个热缓冲器81都热连接到对应的热缓冲器82而不通过外壳60,每个热缓冲器82都热连接到对应的储热部20,且储热部20都热连接到一个储热部80。应注意,构造不限于此,并且例如,在图26和图27的构造中,多个热缓冲器81和82、多个储热部20和储热部80之一或多个可被省略。具体而言,例如,所有热缓冲器81和82都可被省略。
(修改2-4)
此外,可适当地应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任何修改。
<3.应用实例>
然后,将描述在上述各自实施例及其修改中所描述的电源装置的应用实例。
图28A和图28B每个都示出应用了根据各自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数码相机的外观。例如,数码相机可包括闪光灯的发光部分521、显示部522、菜单开关523和快门按钮524。数码相机包括根据任一上述各自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的电源装置。
除了这样的数码相机,根据任一上述各自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的电源装置还适用于每个领域的电子设备,诸如视频摄像机、便携式游戏机、移动电话、移动存储器、移动电池,和笔记本个人计算机。换言之,根据任一上述各自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的电源装置适用于每个领域的具有电池的电子设备。
在上文中,虽然已经参考电子设备的一些实施例、,修改和应用实例描述了本技术,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并且可做出各种修改。
例如,在上述各自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和2通过无线馈电被从馈电装置9供应电力;然而,馈电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9所示,电力可通过有线馈电供应。在本实例中,电源装置1F通过有线馈电被从AC适配器9F供应电力。电源装置1F包括电源部10F、储热部20、检测部30、控制部40和显示部43。电源部10F包括调节器14和电池16。调节器14逐步降低从AC适配器9F的电源部8F供应的DC电压,并产生适于电池16的充电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在安全模式下,类似于上述各自实施例,控制部40控制调节器14的开关操作以减少供应到电池16的电压。顺便提及,此时,进一步,AC适配器9F的电源部8F可将电力返回到将电力供应到AC适配器9F的电源系统。
此外,例如,在上述各自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和2是所谓的护套型电源装置,其在被安装在移动电话6上的同时被使用。然而,但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例如,如图30所示,在电源装置1或2可应用于移动电话6G(在这个实例中是智能电话)本身。
此外,例如,在上述各自实施例和类似实施例中,本技术应用于电源装置。然而,允许本技术被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诸如半导体装置和显示面板,而没有限制。具体而言,例如,半导体装置(诸如处理器)通常产生大量热量。包括这种半导体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内部的温度可相应地升高。因此,储热部热连接到这样的半导体器件,且储热部的状态由传感器监测,这可实现半导体装置的时钟频率等的控制。此时,例如,与图31所示的笔记本个人计算机100一样,作为储热部的储热片105可被设置为以便覆盖半导体装置104。顺便提及,构造不限于此,并且例如,储热部可被构造为芯片组件且储热部可通过焊料安装在在半导体装置104附近的衬底103的表面上。此外,显示面板(诸如液晶显示面板和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面板)也通常产生热量,且显示面板的外壳内部的温度可能会升高。因此,储热部热连接到在显示面板中产生热量的组件,且储热部的状态由传感器监测,这可实现显示器亮度等的控制。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子设备的外壳内部的温度上升,并获得电子设备的最佳性能。
应注意,本技术可被配置如下。
(1)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发热部;
储热部;
检测部,配置为检测所述储热部的储热量;和
控制部,配置为基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的所述储热量控制所述发热部的操作。
(2)
根据(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检测部基于所述储热部的温度、电阻值、体积、压力和应变中的一个或多个检测所述储热量。
(3)
根据(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包括热连接到所述储热部的一个或多个发热组件。
(4)
根据(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储热部包括热连接到各个所述发热组件的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
(5)
根据(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之一与对应的发热组件整体地构造。
(6)
根据(4)或(5)所述电子设备,其还包括
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发热组件之一的散热组件,其中
所述散热组件与对应于连接到所述散热组件的所述发热组件的所述个体储热部一体地构造。
(7)
根据(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之一由固态相变材料构造。
(8)
根据(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固态相变材料是电子相变材料。
(9)
根据(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之一通过将固态相变材料与一种或多种金属组合来构造。
(10)
根据(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金属是铝(Al)、铜(Cu)、镁(Mg)、钛(Ti)、铁(Fe)、镍(Ni)、锌(Zn)、银(Ag)、锡(Sn)、铟(In)、锑(Sb)、铋(Bi)和铅(Pd)中的一种。
(11)
根据(4)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之一是通过将固态相变材料与橡胶和凝胶中的一种组合来构造的。
(12)
根据(4)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之一在所述个体储热部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金属膜,且
具有所述金属膜的所述个体储热部通过焊接经由述金属膜连接到对应的发热组件。
(13)
根据(4)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之一由潜在储热材料构造。
(14)
根据(4)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还包括
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储热部的另一个储热部。
(15)
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是配置为对电池充电的充电部。
(16)
根据(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还包括电池。
(17)
根据(15)或(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储热量大于第一阈值时进行控制以降低供应至所述电池的供电量,并在所述储热量大于第二阈值时进行控制以停止供应至所述电池的供电。
(18)
根据(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充电部基于通过无线馈送从馈电装置接收的电力对所述电池充电。
(19)
根据(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充电部通过电磁感应、静电感应、红外辐射和电磁波中的一个或多个从所述馈电装置接收电力。
(20)
根据(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充电部基于通过有线馈送从馈电装置接收的电力对所述电池充电。
(21)
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是半导体电路。
(22)
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是显示面板。
(23)
根据(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被放置在包括所述储热部的外壳中。
(24)
根据(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被放置在被构造为所述储热部的外壳中。
(25)
根据(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发热部被放置在外壳中,且
所述储热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部,并且通过所述外壳热连接到所述发热部。
(26)
根据(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发热部被放置在外壳中,且
所述储热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部,并且不通过所述外壳热连接到所述发热部。
(27)
根据(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发热部和所述储热部被放置在所述外壳中。
(28)
一种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储热部的储热量,所述储热部配置为将从设置在电子设备中的发热部产生的热的至少一部分存储在所述储热部中;和
基于所检测的储热量控制所述发热部的操作。
(29)
一种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电力接收装置,其包括:
沿第一侧设置的电气装置;
沿第二侧设置的接触构件;
安装在接触构件上的衬底;和
设置在电气装置和衬底之间的电子电路。
(30)
一种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电气装置,其包括:
沿第一侧设置的电力接收装置;
沿第二侧设置的接触构件;
安装在接触构件上的衬底;和
设置在电气装置和衬底之间的电子电路。
(31)
一种系统,其包括:
电力接收装置,其包括
第一接触构件和电子电路;
安装在第一接触构件上的第一衬底;和
电源装置,其包括
设置在第二衬底上的第二接触构件,
其中第一接触构件被构造为在电力接收装置和电源装置接触时面对第二接触构件。
(32)
根据(29)所述的电力接收装置,其中衬底是印刷电路板衬底。
(33)
根据(29)所述的电力接收装置,其中电子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匹配电路、调节器和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
(34)
根据(29)所述的电力接收装置,其还包括:
邻近所述电子电路和所述衬底而设置的电池;
设置在衬底上的变压器;和
被构造为与电池、变压器、衬底和接触构件接触的热传导部。
(35)
根据(34)所述的电力接收装置,其还包括被构造为连接电气装置和变压器的连接器。
(36)
根据(29)所述的电力接收装置,其还包括设置在电气装置下方并安装在电池上的储热部。
(37)
根据(30)所述的电力接收装置,其中衬底是印刷电路板衬底。
(38)
根据(30)所述的电气装置,其中电子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匹配电路、调节器和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
(39)
根据(30)所述的电气装置,其还包括:
邻近电子电路和衬底设置的电池;
设置在衬底上的变压器;和
被构造为与电池、变压器、衬底和接触构件接触的热传导部。
(40)
根据(29)所述的电气装置,其还包括被构造为连接电气装置和变压器的连接器。
(41)
根据(30)所述的电气装置,其还包括安装在电池上的储热部。
(42)
根据(31)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是印刷电路板衬底。
(43)
根据(31)所述的系统,其中电子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匹配电路、调节器和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
(44)
根据(31)所述的系统,其还包括:
邻近所述电子电路和所述第一衬底设置的电池;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变压器;和
被构造为与所述电池、所述变压器、所述第一衬底、所述第一接触构件、所述第二衬底和所述第二接触构件接触的热传导部。
(45)
根据(44)所述的系统,其还包括被构造为连接电气装置和变压器的连接器。
(46)
根据(31)所述的系统,其还包括设置在电气装置下方并安装在电池上的储热部。
(47)
根据(31)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一接触构件和第二接触构件的长度和尺寸基本上是相同的。
(48)
根据(31)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二衬底比第一衬底长。
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可能会发生在本领域中所理解。
[附图标记列表]
1、1C、1D、2 电源装置
6、6A、6B 移动电话
7 传输和接收部
8 电力传输部
9 馈电装置
10 电源部
11 电力接收部
12 整流电路
13 匹配电路
14 调节器
15 变压器
16 电池
19 发热组件
20、20D、80 储热部
21 金属膜
30 检测部
31 温度传感器
32 压力传感器
33 电阻传感器
40、40C、50 控制部
41、51 ADC
42 传输和接收部
43 显示部
60、60B 外壳
61 热传导部
62 线圈
63 衬底
64 电子电路
65 连接器
66 散热器
67、68、81、82 热缓冲器
70 外壳
72 线圈
73 衬底
91 热传导部
92 热传输部

Claims (27)

1.一种移动电话,包括:
电力接收线圈,被配置为接收从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的无线电力;
储热部;
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热部的温度;以及
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储热部的温度计算一值,并且将所计算的值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相比较,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其中,
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移动电话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一请求,所述第一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降低所述无线电力的量;并且
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移动电话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二请求,所述第二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停止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进一步包括显示部,所述显示部被配置为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显示通过所述电力发送装置的电力传输操作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其中,在所计算的值在所述电力发送装置停止向所述移动电话传输所述无线电力之后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移动电话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三请求,并且所述第三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恢复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话,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设置在所述储热部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话,其中,所述检测电路检测所述储热部的电阻值、体积、压力或应变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储热部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电话,其中,所述值是所述储热部的储热量,所述值是基于所述储热部的电阻值、体积、压力或应变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储热部的温度计算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电话,进一步包括:热耦合至所述储热部的散热组件。
8.一种储热检测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储热部的温度,其中,所述储热部设置在接收从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的无线电力的电力接收装置的内部;以及
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储热部的温度计算一值,并且将所计算的值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相比较,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其中,
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电力接收装置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一请求,所述第一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降低所述无线电力的量;并且
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电力接收装置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二请求,所述第二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停止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热检测电路,进一步包括显示部,所述显示部被配置为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显示通过所述电力发送装置的电力传输操作停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热检测电路,其中,在所计算的值在所述电力发送装置停止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所述无线电力之后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电力接收装置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三请求,并且所述第三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恢复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热检测电路,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设置在所述储热部的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热检测电路,其中,所述检测电路检测所述储热部的电阻值、体积、压力或应变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储热部的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热检测电路,其中,所述值是所述储热部的储热量,所述值是基于所述储热部的电阻值、体积、压力或应变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储热部的温度计算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热检测电路,进一步包括:热耦合至所述储热部的散热组件。
15.一种移动电话,包括:
电力接收线圈,被配置为接收从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的无线电力;
储热部;
电池,被配置为由所述无线电力对其充电;
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热部的温度;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第一阈值温度和第二阈值温度;以及
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储热部的温度计算一值,并且将所计算的温度与所述第一阈值温度和所述第二阈值温度相比较,所述第二阈值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温度,其中,
在所计算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移动电话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一请求,所述第一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降低所述无线电力的量;并且
在所计算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移动电话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二请求,所述第二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停止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电话,进一步包括显示部,所述显示部被配置为在所计算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温度的情况下显示通过所述电力发送装置的电力传输操作停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电话,其中,在所计算的温度在所述电力发送装置停止向所述移动电话传输所述无线电力之后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移动电话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第三请求,并且所述第三请求向所述电力发送装置请求恢复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电话,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设置在所述储热部的表面上。
19.一种电力发送装置,包括:
电力传输电路,包括被配置为向电力接收装置传输无线电力的电力传输线圈;以及
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计算值、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电力发送装置的操作,
其中,所述计算值是基于所述电力接收装置中的储热部的温度测定的,并且
在所述计算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电力发送装置降低至所述电力接收装置的所述无线电力的量;并且
在所述计算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电力发送装置停止向所述电力接收装置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力发送装置,其中,在所述计算值在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电力发送装置停止向所述电力接收装置传输所述无线电力之后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电力发送装置恢复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21.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包括:
电力接收装置,包括:
电力接收电路,包括被配置为接收从电力发送装置传输的无线电力的电力接收线圈;
储热部;
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储热部的温度;以及
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储热部的温度计算一值,并且将所计算的值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相比较;以及
电力发送装置,被配置为基于所计算的值、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的比较结果,执行电力传输操作,其中,
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力发送装置降低至所述电力接收装置的所述无线电力的量;并且
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力发送装置停止向所述电力接收装置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中,所述电力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显示部,所述显示部被配置为在所计算的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显示通过所述电力发送装置的电力传输操作停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中,在所计算的值在所述电力发送装置停止向所述电力接收装置传输所述无线电力之后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电力发送装置恢复传输所述无线电力。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设置在所述储热部的表面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中,所述检测电路检测所述储热部的电阻值、体积、压力或应变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储热部的温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其中,所述值是所述储热部的储热量,所述值是基于所述储热部的电阻值、体积、压力或应变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储热部的温度计算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力传输系统,所述电力接收装置进一步包括:热耦合至所述储热部的散热组件。
CN201910204939.2A 2013-06-27 2014-06-20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Active CN1100485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04939.2A CN110048518B (zh) 2013-06-27 2014-06-20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5055 2013-06-27
JP2013-135055 2013-06-27
JP2013243811A JP6167873B2 (ja) 2013-06-27 2013-11-26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JP2013-243811 2013-11-26
CN201910204939.2A CN110048518B (zh) 2013-06-27 2014-06-20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PCT/JP2014/003326 WO2014208066A2 (en) 2013-06-27 2014-06-20 Electronic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electronic apparatus, power reception device, electric device, and system
CN201480035211.7A CN105393651B (zh) 2013-06-27 2014-06-20 电子设备和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5211.7A Division CN105393651B (zh) 2013-06-27 2014-06-20 电子设备和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8518A CN110048518A (zh) 2019-07-23
CN110048518B true CN110048518B (zh) 2023-07-18

Family

ID=512301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04939.2A Active CN110048518B (zh) 2013-06-27 2014-06-20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CN201480035211.7A Active CN105393651B (zh) 2013-06-27 2014-06-20 电子设备和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5211.7A Active CN105393651B (zh) 2013-06-27 2014-06-20 电子设备和控制电子设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097025B2 (zh)
JP (1) JP6167873B2 (zh)
CN (2) CN110048518B (zh)
WO (1) WO201420806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5290B2 (ja) * 2013-08-26 2015-1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システム及びペアリング方法
JP6217525B2 (ja) * 2014-05-23 2017-10-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6409465B2 (ja) * 2014-09-30 2018-10-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熱システム
JP2017037743A (ja) * 2015-08-07 2017-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電池システム
JP6555001B2 (ja) * 2015-08-19 2019-08-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貯蔵システム
EP3337944B1 (en) * 2015-08-20 2020-01-08 VKR Holding A/S Evacuation head with ceramic heater for vig unit manufacture
CN106505747B (zh) * 2015-09-04 2020-12-04 株式会社Wits 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191673B2 (ja) * 2015-10-22 2017-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WO2017073010A1 (ja) * 2015-10-27 2017-05-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20170129344A1 (en) * 2015-11-06 2017-05-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hermal dissipation in vehicle pa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s
WO2017081833A1 (ja) * 2015-11-10 2017-05-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10598554B2 (en) * 2015-12-30 2020-03-24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Thermochromic sensing for nanocalorimetry
US9963732B2 (en) 2015-12-30 2018-05-0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Thermochromic sens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6998082B (zh) * 2016-01-22 2020-02-11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手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43375B (zh) * 2016-04-29 2021-03-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后壳和移动终端
CN105916350B (zh) * 2016-04-29 2018-05-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以及相关方法
US10439260B2 (en) 2016-06-30 2019-10-0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JP7081782B2 (ja) * 2016-09-07 2022-06-07 正之 松井 流動数管理体システム、在庫フロー管理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97558B2 (ja) * 2016-10-31 2019-10-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硫化物全固体電池
CN110177830A (zh) * 2017-01-19 2019-08-27 索尼公司 复合材料、电子设备和制造电子设备的方法
JP6874978B2 (ja) * 2017-04-14 2021-05-19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蓄放熱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蓄放熱方法
JP6985161B2 (ja) * 2017-05-19 2021-12-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熱放射構造体
JP6946083B2 (ja) * 2017-07-12 2021-10-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DE102017122053A1 (de) 2017-09-22 2019-03-28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agnetisches Phasenwechselmaterial zur Wärmeabfuhr
DE102017126775A1 (de) * 2017-11-14 2019-05-16 Konvekta Aktiengesellschaft Heizsystem mit Wärmespeicheranordnung für Hybrid- oder Elektrofahrzeuge und Verfahren dazu
JP2019192882A (ja) * 2018-04-27 2019-10-31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KR102122854B1 (ko) * 2018-05-02 2020-06-15 (주)스마트어플라이언스 보조 배터리 장치
WO2020100769A1 (ja) * 2018-11-14 2020-05-22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WO2020110662A1 (ja) * 2018-11-26 2020-06-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蓄熱シート、蓄熱部材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US20220064510A1 (en) * 2019-01-09 2022-03-03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der material for sintering and solid latent heat storage member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9082318A (ja) * 2019-01-10 2019-05-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貯蔵システム
JP2020145060A (ja) * 2019-03-06 2020-09-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池システム及び電池パック
US20220139979A1 (en) * 2019-03-13 2022-05-05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3646412A (zh) * 2019-03-25 2021-11-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蓄热组合物、蓄热部件、电子设备及蓄热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0113902B (zh) * 2019-04-29 2021-07-2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集成隔热、储热及热反射的多层热防护系统
US11871542B2 (en) * 2019-06-19 2024-01-09 Resonac Corporation User device and case
US20200407615A1 (en) * 2019-06-26 2020-12-31 US. Army Combat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Command,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 SOLID STAT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PHASE CHANGE MATERIAL CO'qMPONENT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SYSTEMS
JP7263664B2 (ja) * 2019-06-27 2023-04-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US20220294182A1 (en) * 2019-07-30 2022-09-15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laser driving apparatus,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laser driving apparatus
CN110535248B (zh) * 2019-08-07 2021-08-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无线充电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JP2021086845A (ja) * 2019-11-25 2021-06-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JPWO2021145072A1 (zh) * 2020-01-16 2021-07-22
CN111355003B (zh) * 2020-03-12 2021-08-10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加热装置的加热方法
CN115605558A (zh) * 2020-05-14 2023-01-13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Jp) 调节了热传导率的固体蓄热材料和复合体
TWI732573B (zh) * 2020-05-29 2021-07-0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熱源的溫度管理方法以及多熱源無線通訊裝置
CN115124277B (zh) * 2022-05-30 2023-04-25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型钒氧化合物电子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3457A (ja) * 2001-11-09 2003-05-23 Denso Corp 非接触式充電装置
JP2012210128A (ja) * 2011-03-30 2012-10-25 Equos Research Co Ltd 電動車両充電システム
CN103094991A (zh) * 2011-11-02 2013-05-08 翰林Postech株式会社 具备过热保护功能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5664A (en) * 1995-12-05 1998-08-18 Norand Corporat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system having intelligent temperature control
US5871859A (en) * 1997-05-09 1999-02-16 Parise; Ronald J. Quick charge battery with thermal management
JP2001236145A (ja) * 2000-02-22 2001-08-31 Hitachi Ltd バッテリー及びバッテリーチャージャ兼冷却装置
US6570362B1 (en) * 2000-08-22 2003-05-27 Motorola,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nhanced battery life and cooling
JP2003142864A (ja) * 2001-11-01 2003-05-16 Hitachi Ltd 電子装置
JP4272387B2 (ja) * 2002-05-22 2009-06-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組電池の冷却装置
US7076375B2 (en) * 2002-06-27 2006-07-11 Sp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corporating the use of a processing device into a battery charger and tester
JP2004056348A (ja) 2002-07-18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転送装置
JP2004111665A (ja) * 2002-09-19 2004-04-08 Hitachi Ltd 電子装置
US7270910B2 (en) * 2003-10-03 2007-09-18 Black & Decker Inc.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for battery packs
CN101620427B (zh) * 2003-11-24 2012-06-06 密尔沃基电动工具公司 用于电池保护的方法和系统
JP2005202310A (ja) 2004-01-19 2005-07-28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コ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92894A (ja) * 2004-09-24 2006-04-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充電器、電池駆動式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JP4485458B2 (ja) * 2005-11-25 2010-06-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電子機器、携帯電子機器ユニット及び携帯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JP4375406B2 (ja) * 2007-02-01 2009-1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装置
WO2008126444A1 (ja) * 2007-03-30 2008-10-23 Nec Corporation 放熱構造、及び携帯機器
US7903409B2 (en) * 2007-07-18 2011-03-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JP5688725B2 (ja) * 2009-01-14 2015-03-25 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 蓄熱材
US8321029B2 (en) * 2009-09-18 2012-11-27 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oration External charger usable with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having a programmable or time-varying temperature set point
JP4856226B2 (ja) 2009-09-24 2012-01-18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端末
JP2011127024A (ja) 2009-12-18 2011-06-30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樹脂組成物、硬化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回路基板
US10322288B2 (en) * 2011-10-28 2019-06-18 Medtronic, Inc. Heat management for recharge coils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US8531474B2 (en) 2011-11-11 2013-09-10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jointly calibrating multiple displays in a display ensemb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3457A (ja) * 2001-11-09 2003-05-23 Denso Corp 非接触式充電装置
JP2012210128A (ja) * 2011-03-30 2012-10-25 Equos Research Co Ltd 電動車両充電システム
CN103094991A (zh) * 2011-11-02 2013-05-08 翰林Postech株式会社 具备过热保护功能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29036A (ja) 2015-02-12
US20160156213A1 (en) 2016-06-02
US20200044472A1 (en) 2020-02-06
US10447059B2 (en) 2019-10-15
US20190067972A1 (en) 2019-02-28
CN105393651B (zh) 2019-04-16
CN105393651A (zh) 2016-03-09
US10734829B2 (en) 2020-08-04
JP6167873B2 (ja) 2017-07-26
WO2014208066A3 (en) 2015-07-09
US10097025B2 (en) 2018-10-09
WO2014208066A2 (en) 2014-12-31
CN110048518A (zh) 201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8518B (zh) 电力接收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EP1316140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nhanced battery life and cooling
US10560615B2 (en) Electronics apparatus
US10564524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330416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charging module
US20070103849A1 (en) Passive thermal solution for hand-held devices
EP3951975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TW200306695A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unit
EP2849545A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for the same
CN110462908B (zh) 具有依赖于温度变化的可变层的可再充电电池
US2018001331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Wireless Charging and Battery Heating
CN110474387A (zh) 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EP2613619A1 (en) Heat-dissipating case and lithium battery pack using same, and semi-conducting tape for heat dissipation
CN111684648A (zh) 一种电池及可移动平台
WO2015033690A1 (ja) 冷却デバイス
US20190393568A1 (en) Battery heating system
BRPI0809338A2 (pt) Dispositivo portátil de carga e armazenamento de energia
WO2015033687A1 (ja) 冷却デバイス
JP6472711B2 (ja) 保護素子、二次電池の保護回路および電池状態管理システム
US20160221486A1 (en) Apparatus for accommodating beverage for vehicle
JP2005354893A (ja) 一次側充電状態検出を有するバッテリ充電器
WO2009108048A1 (en) Electric charger for an accumulator or battery
EP3391173B1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systems for docking and charging operations
WO2015104874A1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