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91347A - 气囊和气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气囊和气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91347A
CN105691347A CN201510919474.0A CN201510919474A CN105691347A CN 105691347 A CN105691347 A CN 105691347A CN 201510919474 A CN201510919474 A CN 201510919474A CN 105691347 A CN105691347 A CN 105691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ccupant
airbag body
passage
airbag
vent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194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91347B (zh
Inventor
昼田辉彦
丸冈三大
吉川浩通
长井诚
土佐吉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nsheng Security Systems Japan Contract Society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91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1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91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1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2Tear s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60R2021/239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comprising means to control the ve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囊和气囊设备。气囊包括通过接合前面板和后面板形成的气囊本体、加压流体的入口、连通气囊本体的内侧和外侧的通气孔、调整加压流体从通气孔的排放的调整部分和将前面板和后面板暂时接合的联接部分。入口和通气孔形成在后面板上。调整部分包括连接部件、通气孔盖和联结部件。连接部件调整气囊本体在充气状态下的厚度。通气孔盖覆盖通气孔,且具有由后面板支撑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联接部分的另一个端部。联结部件具有接合到通气孔盖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连接部件的另一个端部。

Description

气囊和气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诸如车辆碰撞或者翻覆的紧急情形中确保乘员安全性的气囊和气囊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气囊设备,其中充气机在诸如车辆碰撞或者翻覆的紧急情形中被致动,并且从充气机注射的加压气体允许以袋子形状形成的气囊本体被充气并且从其中气囊本体被折叠的容纳状态展开,由此保护乘员。
此时,具有如下构造的气囊和气囊设备是众所周知的,其中通气孔形成在气囊本体中,当乘员朝向被充气的气囊本体碰撞时,加压气体通过通气孔从气囊本体的内部排放,并且因此气囊本体柔和地接收乘员。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气囊,其中覆盖通气孔的条形通气孔盖的一个端部被接合到构成气囊本体的两个表面的底基织物,通气孔盖的另一个端部分叉且延伸,其延伸的端部接合到构成气囊本体的乘员侧底基织物,并且位于通气孔的周边上的通气孔盖被引导件覆盖。
[专利文献1]JP-A-2012-16668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通气孔盖分叉且延伸,并且其延伸的端部直接接合到乘员侧底基织物。因此,由于当乘员与乘员侧底基织物形成接触时的接触位置,在分叉部分的松弛状态下发生变动。结果,发生通气孔的开度不稳定的问题。
优选的是:这种通气孔的开度是稳定的,而与由于碰撞方向或者乘员的体格等乘员和气囊本体的接触位置和从乘员施加到气囊本体的负荷的方向无关。
此时,作为需要考虑的条件之一,例如在其中在靠近气囊设备的状态下就坐的乘员受到气囊本体约束的情形并且其中在离开气囊设备的状态下就坐的乘员受到气囊本体约束的情形中,更加理想的是利用处于更加优选地充气的状态下的气囊本体来约束乘员,并且进而稳定地从通气孔排放在气囊本体的内部中的加压气体。
本发明意在提供气囊和气囊设备,气囊和气囊设备能够在改进气囊本体的内部压力维持性能和展开性能的同时稳定通气孔的开度,使得当气囊本体被从容纳状态充气以约束乘员时,实现对应于乘员的体格和就坐位置的约束状态。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加压流体的入口、通气孔、调整部分和联接部分。通过将在充气状态下与乘员面对的乘员面对表面的周边边缘和在所述充气状态下与所述乘员面对表面相反的乘员相反表面的周边边缘接合,以袋子形状形成所述气囊本体。加压流体的入口形成在乘员相反表面上。所述通气孔被形成在所述乘员相反表面上,并且所述通气孔被构造为使所述气囊本体的内侧和外侧连通。所述调整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的内侧,并且所述调整部分被构造为调整所述加压流体从所述通气孔的排放。所述联接部分被构造为将所述乘员面对表面和所述乘员相反表面暂时接合,并且所述联接部分是可断裂的。调整部分包括连接部件、通气孔盖和联结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被构造为调整所述气囊本体在所述充气状态下的厚度。所述通气孔盖被构造为覆盖所述通气孔,并且所述通气孔盖具有由所述乘员相反表面支撑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所述联接部分的另一个端部。所述联结部件具有接合到所述通气孔盖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个端部。所述联结部件由支撑部分支撑,相对于所述通气孔而言,所述支撑部分被设置在所述乘员相反表面支撑所述通气孔盖处的部分的相反侧上。
本发明的气囊包括具有在充气状态下面对乘员的乘员面对表面和与乘员面对表面相反的乘员相反表面的气囊本体。通过将这些表面的周边边缘相互接合,气囊本体以袋子形状形成。
在构成气囊本体的乘员相反表面上,形成加压流体的入口,并且在离开入口的位置处形成通气孔。通气孔如下构造,使得加压流体的排放由设置在气囊本体的内部中的调整部分调整。
另一方面,与其周边边缘的接合分开地,乘员面对表面和乘员相反表面被可断裂的联接部分在通气孔的外侧处暂时接合。
此外,调整部分包括:构造为调整在充气时气囊本体的厚度的连接部件;通气孔盖,其构造为覆盖通气孔,并且具有被支撑在乘员相反表面上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联接部分的另一个端部;和联结部件,其具有接合到通气孔盖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连接部件的另一个端部。
通常地在气囊设备中在预定折叠状态下容纳气囊。当由于车辆的碰撞等而从入口将加压流体引入气囊本体中时,在气囊本体被充气并从折叠状态展开的同时,通过利用联接部分保持(接合)翼片和连接部件的张紧,气囊本体的内部压力得以维持。
此外,在初始充气状态下,即,在联接部分断裂之前的状态下,气囊本体的内部容积是小的,并且因此能够早早地实现充气状态。以此方式,即使当乘员在靠近气囊本体的位置处就坐时,仍然能够早早地利用气囊本体约束乘员。
另一方面,还当加压流体被连续地引入并且联接部分断裂时,能够在气囊本体的充气状态仍然维持的同时增加气囊本体的容积,即,尺寸。以此方式,即使当乘员在离开气囊本体的位置处就坐时,仍然能够通过气囊本体约束乘员。
此外,当在其中在联接部分断裂之前乘员受到约束的情形中通过来自乘员的负荷来断裂联接部分时和当在其中加压流体被连续地引入的情形中通过加压流体的压力来断裂联接部分时,通气孔盖的另一个端部在断裂的初始阶段,即,通过通气孔盖的另一个端部接合于此的联接部分的断裂,而成为自由端。
以此方式,当乘员受到约束时连接部件被负荷松弛,并且同时,靠近保持部件的开口的通气孔盖被推向通气孔的外侧,以打开通气孔,使得能够排放加压流体。
因此,在其中在靠近气囊设备的状态下就坐的乘员受到约束的情形并且其中在离开气囊设备的状态下就坐的乘员受到约束的情形中,乘员能够在更加优选的充气状态下受到约束。此外,在这两个情形中,能够稳定地从通气孔排放气囊本体内部中的加压流体。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气囊本体从容纳状态充气以约束乘员时,实现了对应于乘员的体格和就坐位置的约束状态。因此,能够在改进气囊本体的内部压力维持性能和展开性能同时稳定通气孔的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如在其中气囊的前面板被拆卸的状态下看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的气囊本体的前视图。
图3是应用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的扩散器的展开视图。
图4A和4B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的扩散器。图4A是扩散器的底视图,并且图4B是扩散器的前视图。
图5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的调整部分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在气囊展开的初始阶段中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7是在对应于气囊展开的中间阶段的撕裂接缝断裂的初始阶段中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8是在对应于气囊展开的稍后阶段的撕裂接缝断裂的完成阶段中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9是在气囊展开之后的乘员约束时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10是在通气孔的打开状态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1是如在其中气囊的前面板被拆卸的状态下看到的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气囊的气囊本体的前视图。
图12是如在其中气囊的前面板被拆卸的状态下看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型例的气囊的气囊本体的前视图。
图13是在通气孔的打开状态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型例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4是在通气孔的打开状态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10被用作用于车辆的驾驶员座椅的气囊设备1。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
本实施例应用于用于车辆的驾驶员座椅的气囊设备1。在图1中,气囊设备1包括气囊10、保持器20、充气机30和环形固定部件40。
气囊10包括构成乘员面对表面的前面板50和构成与乘员面对表面相反的乘员相反表面的后面板60。在充气状态(将在以后描述)中面对乘员的前面板50的周边边缘和后面板60的周边边缘彼此接合以形成袋形气囊本体12。
在构成气囊本体12的后面板60上,加压流体的入口62形成在其中心中,并且通气孔64形成在离开入口62的位置处。
此外,气囊本体12如下构造,使得与周边边缘的接合分开地,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通过作为三个或更多个(例如,三个)可断裂的螺旋联接部分的撕裂接缝14在通气孔64的外侧处暂时彼此接合。设置撕裂接缝14,使得其相位以弧形形状移位,从而相对于入口62在径向方向上重叠。重叠数至少比总数小一个(例如,重叠数为二)。同时,在图1中,仅在前面板50中示出撕裂接缝14。
如在图2中所示,三个撕裂接缝14具有弧形形状,其中每个一个端部14A在气囊本体12的内侧中流动,使得与其它撕裂接缝14的一个端部14A相比,每个另一端14B位于气囊本体12的外侧上。
更具体地,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被三个撕裂接缝14的每个撕裂接缝沿大致螺旋轨迹缝合。这里,大致螺旋轨迹在沿着气囊本体12的周向方向约180°到240°的内部周向角度范围上延伸,并且沿着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逐渐地从气囊10的内侧移动到外侧。
同时,当如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撕裂接缝14在沿着周向方向的240°的角度上延伸时,三个撕裂接缝14布置成使得其相位相对于气囊本体12的中心以约120°的角度偏差相互移位。以此方式,能够确保其中撕裂接缝14从气囊本体12的中心在任何角度处沿着径向方向双重地重叠的布置。
此外,撕裂接缝14的数目、每一个撕裂接缝14沿着周向方向的长度以及撕裂接缝14的相位的移位(角度偏差)不限于上述的那些。然而,例如,当三个撕裂接缝14的每一个撕裂接缝在沿着气囊本体12的周向方向约180°的角度上延伸且角度偏差被设定为90°时,撕裂接缝14能够在任何角度处沿着径向方向双重地重叠。
撕裂接缝14构造为:当气囊本体12内侧的压力(内部压力)等于或者高于预定值时断裂,并且因此释放在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之间的联接以及在翼片94的端部之间的联接。例如,撕裂接缝14能够由缝纫线等形成以在施加预定张力时被切断。此外,每一个撕裂接缝14在气囊本体12的中心侧上的一个端部14A朝向气囊本体12的中心侧延伸,并且在所述一个端部14A和位于其附近的另一个撕裂接缝14之间的间隔距离适于被加宽。因此,能够允许气体被平稳地引入到撕裂接缝14的外周侧中。
通过压制和冲压金属来形成保持器20。保持器20一体地设有大致正方形的基部26和凸缘部分28。基部26形成有用于(用于引入气体的)充气机的开口22和螺栓插入孔24。凸缘部分28从基部26的四个侧边向下弯曲。此外,螺栓插入孔24在围绕开口22的四个位置处形成。
充气机30包括大致柱形的充气机本体32和在充气机本体32的中间部分处形成且位于基部26的底侧处的安装凸缘部分34。同时,在充气机本体32的内部中设置已知的气体注射机构(未示出)。此外,在安装凸缘部分34的轴向前端侧的侧周边表面上,充气机本体32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射端口36。此外,安装凸缘部分34形成有螺栓插入孔38。
环形固定部件40是用于与基部26一起地夹持后面板60的金属固定环。环形固定部件40包括具有大于入口62的直径的开口42以及旋拧到螺母44的柱头螺栓46。环形固定部件40适于将保持器20和充气机30固定到方向盘16(图6到9所示)。
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分别由相同材料的圆形纺织织物制成。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这些面板的周边边缘被周边接缝(未示出)缝合,由此以袋子形状形成气囊本体12。
后面板60包括在中央部分(中心)上形成的用于引入加压流体的入口60、通气孔64以及在入口62的周边上形成的螺栓插入孔66。
通气孔64形成在以到中心侧的预定距离从后面板60的周边边缘间隔开并且还从入口62隔开的位置处,由此连通气囊本体12的内侧和外侧。此外,通气孔64设置在后面板60的相对内部的周边侧上。因此,当作为用于车辆的驾驶员座椅的气囊而安设气囊设备1时,在充气和展开时的布置中,与方向盘16的轮缘18(图6到9所示)相比,通气孔64定位在气囊本体12的内周侧上的后面板60的部分处。
此外,气囊本体12在其内部处设有:用于调整在充气时气囊本体12的厚度的连接部件80;用于覆盖通气孔64的通气孔盖90;用于覆盖通气孔盖90的保持部件100;联结部件110,该联结部件110具有接合到通气孔盖90的一个端部112和接合到连接部件80的另一个端部114;以及扩散器120,扩散器120安装在后面板60上以便覆盖入口62并且构造为使从入口62引入的加压流体放射状喷射。同时,连接部件80、通气孔盖90、保持部件100和联结部件110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调整部分70。
连接部件80包括:位于后面板60的入口62的周边处的环形环底基织物82;具有一体地设置在环底基织物82上的一个端部侧的条形悬挂带84;和一体地设置在悬挂带84的另一个端部侧上的圆形悬挂带连接部分86。
环形环底基织物82包括形成在中央部分(中心)上的充气机开口88A和在充气机开口88A的周边上形成的螺栓插入孔88B。此外,能够在其中与后面板60、通气孔盖90、保持部件100和扩散器120一起地,环形环底基织物82的前侧和后侧被夹在基部26和环形固定部件4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母44旋拧到柱头螺栓46而将环形环底基织物82固定到保持器20。
在本实施例中,悬挂带连接部分86具有大致完整的圆状形状,并且利用接缝缝合到前面板50的内壁表面的大致中心的附近。
如在图2和3中所示,通气孔盖90沿着后面板60的径向方向从入口62朝向通气孔64延伸。通气孔盖90一体地设有构造为通过沿着径向方向横穿通气孔64而关闭通气孔64的盖本体92和沿着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从盖本体92延伸的一对翼片94。
盖本体92在它的一个端部处一体地设有环形环底基织物96。环形环底基织物96包括在中央部分(中心)上形成的充气机开口98A和在充气机开口98A的周边上形成的螺栓插入孔98B。同时,盖本体92的所述一个端部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通气孔盖90的一个端部。
因此,在后面板60的径向方向上的中央侧处,即,在入口62的附近,在连接部件80的悬挂带连接部分86和环底基织物96重叠且被夹在基部26和环形固定部件4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母44旋拧到柱头螺栓46,将通气孔盖90支撑在后面板60上。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通气孔盖90构造为从气囊本体12的内侧与通气孔64重叠。此外,与后面板60相同的材料和厚度能够被用作通气孔盖90的材料等。然而,通气孔盖90的材料和厚度不限于此,使得通气孔盖90能够比后面板60更加容易地变形。此外,优选的是:盖本体92的宽度比通气孔64的直径更稍微地宽。这旨在防止以下问题,即,根据在上述容易变形和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之间的关系,当气囊本体12被充气时,通气孔盖90的一部分非故意地从通气孔64暴露于外侧。
翼片94的端部在比相互不同的两个撕裂接缝14的另一个端部14B更加靠近一个端部14A的位置处接合。同时,翼片94的端部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通气孔盖90的另一个端部。
保持部件100具有:在匹配通气孔64的位置处的引导开口102;和引导体104,引导体104覆盖包括盖本体92的另一个端部和翼片94靠近基部的部分的通气孔盖90的预定范围。此外,保持部件100如下构造,使得环形环底基织物106一体地设置在引导体104的一个端部处。环形环底基织物106具有在中央部分(中心)上形成的充气机开口108A和在充气机开口108A的周边上形成的螺栓插入孔108B。同时,在权利要求书中,环形环底基织物106构成保持部件100的一个端部,并且引导体104的自由端构成保持部件100的另一个端部。
因此,在后面板60的径向方向上的中央侧处,即,在入口62的附近,在其中连接部件80的悬挂带连接部分86、环底基织物96和环底基织物106重叠且被夹在基部26和环形固定部件4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母44旋拧到柱头螺栓46,保持部件100被支撑在后面板60上。
此外,在靠近盖本体92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处,保持部件100的引导体104形成有狭缝形拉出孔104a。
在本实施例中,联结部件110如下构造,使得一个端部112通过缝合而接合到通气孔盖90的另一个端部边缘,并且另一个端部114通过在位于与盖本体92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连接部分附近的形成引导体104中的拉出孔104a而被拉出,且然后接合到连接部件80。同时,联结部件110如下构造,使得一个端部112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且经过入口62的中心和通气孔64的中心的线段P处通过缝合接合到通气孔盖90的另一个端部边缘。此外,可以与通气孔盖90一体地或者从其分开地构造联结部件110。此外,拉出孔104a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支撑部分。此时,例如,在引导体104的自由端的附近的边缘和在引导体104和环底基织物106之间的边界的附近的边缘通过缝合沿着翼片94的延伸方向接合到后面板60。因此,在靠近引导体104的自由端的边缘中的缝合的中央部分可以是空闲的,并且联结部件110的另一个端部114可以通过空闲的非缝合部分拉出。在此情形中,引导体104的非缝合部分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支撑部分。此外,保持部件100如下构造,使得作为一个端部的环底基织物106被支撑在后面板60上,翼片94的一部分被覆盖,以便受到作为另一个端部的引导体104引导,并且联结部件110的另一个端部被拉出到通过缝合接合到后面板60的引导体104。以此方式,用于稳定地保持通气孔盖90的保持部件100能够被集中地构造,以便具有作为支撑部分的功能。此外,因为拉出孔104a被设置在用于稳定地保持通气孔64的保持部件100中,所以能够更加稳定地调节通气孔64的开度。
扩散器120包括面对入口62的多边形本体部分122以及设置在本体部分122的多个侧边处的多个回折片124。加压流体能够从本体部分122的不存在回折片124的其余侧边放射状喷射。
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3中所示,扩散器120如下构造,使得回折片124形成在六边形本体部分122的六个侧边中的不彼此相邻的三个侧边处,并且第二回折片126被一体地设置在不形成有回折片124的任一侧边的一部分处。
此时,匹配连接部件80的内侧的一侧边被设定为用于第二回折片126的任一侧边。
此外,在三个侧边处的回折片124和第二回折片126在它们的端部处一体地设有环形环底基织物128。每一个环形环底基织物128具有形成在中央部分(中心)上的充气机开口128A和在充气机开口128A的周边上形成的螺栓插入孔128B。
因此,如在图4A中所示,三个回折片124和第二回折片126重叠,并且因此使得充气机开口128A和螺栓插入孔128B匹配,使得如在图4B中所示,如在平面视图中看到地,扩散器120能够具有大致六边形的三维形状。
此外,在后面板60的径向方向上的中央侧处,即,在入口62的附近,在其中连接部件80的悬挂带连接部分86、环底基织物96、环底基织物106和每一个环底基织物128重叠且被夹在基部26和环形固定部件4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母44旋拧到柱头螺栓46,以利用扩散器120覆盖环形固定部件40的这种方式将扩散器120支撑在后面板60上。
扩散器120如下构造,使得在其中气囊本体12被安设到方向盘16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下侧喷射的加压流体的喷射量高于朝向车辆的上侧喷射的加压流体的喷射量。即,在扩散器120中,用于放射状喷射加压流体的不存在回折片124的其余侧边的数目匹配撕裂接缝14的数目。
此外,撕裂接缝14的一个端部14A和不存在回折片124的其余侧边被组装,以便沿着气囊本体12的径向方向匹配。
此外,如在图5中所示,第二回折片126位于沿着径向方向延伸且经过入口62的中心和通气孔64的中心的线段P上,并且连接部件80的悬挂带84位于其外侧上。
在以上构造中,为了安装气囊10,首先,三个回折片124和第二回折片126在容纳扩散器126的同时重叠以便从展开形状包裹环形固定部件40,使充气机开口128A和螺栓插入孔128B匹配,并且通过螺栓插入孔128B插入柱头螺栓46。此外,联结部件110的一个端部112接合到通气孔盖90。
随后,通气孔盖90、保持部件100、连接部件80和扩散器120相对于后面板60以该次序重叠,并且使环底基织物96、环底基织物106、环底基织物82和环底基织物128匹配。然后,螺母44被旋拧到环形固定部件40的柱头螺栓56,由此实现暂时组装状态。
此外,连接部件80的悬挂带连接部分86接合到前面板50,并且联结部件110的另一个端部114接合到悬挂带84。
然后,在其中悬挂带连接部分86和联结部件110移位到后面板60的中心以便不被撕裂接缝14卡住并且翼片94的每一个前端被撕裂接缝14卡住的放大状态下,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重叠。然后,这些面板的周边通过缝合等彼此接合并且撕裂接缝14得以形成。以此方式,气囊10处于组装状态下。同时,此时,保持器20和充气机30可以被组装到气囊10。
该气囊设备如下地操作。
例如,当从乘员约束系统(未示出)的控制器件向充气机30输入操作信号时,充气机30操作以从入口62经由扩散器120沿着预定方向将加压气体喷射到气囊本体12的内部中。
气囊本体12被加压气体充气以推动并打开模块盖。然后,气囊本体12在被充气的同时在车辆内部展开,由此约束在驾驶员座椅上就坐的乘员。
在此情形中,在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等于或者高于预定值之前,如在图6中所示,利用撕裂接缝14的、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与通气孔盖90的翼片94的端部的联接状态不被释放。因此,在撕裂接缝14的外周侧上的气囊本体12的部分的充气得到调整。
此外,利用翼片94防止了通气孔盖90的盖本体92移动到气囊本体12的外侧,并且盖本体92处于与通气孔64重叠的状态下。以此方式,通气孔64被关闭以防止从通气孔64向气囊本体12的外侧排放加压气体。因此,即使不使用高输出充气机30,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仍然快速地增加。
由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引起的应力集中在每一个撕裂接缝14的内侧(中心侧)的一个端部14A上。此外,当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等于或者高于预定值时,撕裂接缝14的断裂从一个端部14A朝向另一个端部14B开始。
首先,如在图7中所示,撕裂接缝14的断裂允许释放与翼片94的端部的接合,使得翼片94的端部成为气囊本体12的自由端。
此外,如在图8中所示,当直至气囊本体12的最外周部分的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的区域能够通过撕裂接缝14的断裂而被分离时,气囊本体12向最外周部分膨胀。
然后,在乘员与气囊本体12形成接触之前,利用连接部件80和联结部件110的张紧防止了通气孔盖90的盖本体92移动到气囊本体12的外侧,并且盖本体92与通气孔64重叠。以此方式,通气孔64仍然处于关闭的状态下。
因此,还在该阶段中,防止了从通气孔64排放加压气体,使得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被维持为预定值。
此外,当乘员与气囊本体12形成接触时,前面板50被乘员推动并朝向后面板60缩退,并且因此,如在图9中所示,连接部件80和联结部件110被放松。以此方式,通气孔盖90能够以该松弛量和对应于来自乘员的负荷的量从通气孔64移动到气囊本体12的外侧。
以此方式,利用气囊本体12的内部气体压力,通气孔盖90被从通气孔64推动到气囊本体12的外侧,使得通气孔64打开。结果,气体从通气孔64被排放到气囊本体12的外侧,并且因此,乘员能够被气囊本体12柔和地接收。
此时,如在图10中所示,除了盖本体92的另一个端部侧的一部分,翼片94的基部侧的一部分和联结部件110的一个端部112的一部分被从通气孔64推动到气囊本体12的外侧以便从那里突出。
因此,通过在联结部件110的外侧上的空间部分排放气囊本体12的内部加压气体。
顺便提一句,虽然未示出,但是在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等于或者高于预定值之前,例如,在图6所示撕裂接缝14断裂之前,当靠近车辆前部就坐的乘员与气囊本体12形成接触时,通过来自乘员的负荷来使撕裂接缝14断裂。因此,通气孔64的开口和气囊本体12的容量增加,使得能够柔和地接收乘员。
此时,当来自乘员的负荷是大的时,在与撕裂接缝14的断裂并行地释放撕裂接缝14和翼片94的两个边缘端的接合的时刻,通气孔64被盖本体92打开。结果,内部压力能够被调节,使得能够柔和地约束乘员。
同时,即使在其中图7所示撕裂接缝14开始断裂,并且翼片94的每一个前端和撕裂接缝14的接合被释放的状态下,这种定时仍然是类似的。
此外,在图6或者图7所示的撕裂接缝14断裂之前或者即刻地在撕裂接缝的断裂开始之后,当从乘员施加到气囊本体12的负荷是小的时,即,即使在其中乘员与气囊本体12形成接触并且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被撕裂接缝14联接的状态得到维持以仅仅被负荷促进的状态下,气囊本体12被在容积增加或者加压气体丧失的方向上应用。因此,乘员能够受到约束而在不经历根据加压气体的引入而来自气囊本体12的过度反作用。
此后,当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或更大时,撕裂接缝14断裂,在前面板50和后面板60与翼片94的每一个前端之间的联接被释放,并且通过翼片94对于盖本体92的固定也被释放。此时,因为前面板50已经处于被乘员推动并且缩退的状态下,所以联结部件110处于不被张紧而是松弛的状态下。因此,由于气囊本体12的内部气体压力,盖本体92被从通气孔64即刻地推向气囊本体12的外侧,使得通气孔64能够被打开。以此方式,加压气体被从通气孔64排放到气囊本体12的外侧,并且因此,气囊本体12能够柔和地接收乘员。
结果,在本实施例的气囊10和气囊设备1中,在气囊的内部压力等于或者高于预定值之前,通气孔处于关闭的状态下或者处于稍微打开的状态下,并且当气囊的内部压力等于或者高于预定值并且乘员与气囊形成接触时,通气孔被打开。
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10通常地在预定折叠状态下容纳在气囊设备1中。当由于车辆的碰撞等而从入口62引入加压气体时,在气囊本体12被充气并从折叠状态展开的同时,通过撕裂接缝14对于翼片94的接合和连接部件80的张紧,气囊10的内部压力得到维持。
此时,因为通过形成在保持部件100的引导体104中且位于与盖本体92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连接部分附近的拉出孔104a而拉出联结部件110,所以即使在由于气囊本体12的充气而被张紧的情形中,引导体104也不向上滚动。
此外,在初始充气状态下,即,在撕裂接缝14断裂之前的状态下,气囊本体12的内部容积是小的,并且因此,充气状态能够早早地实现。以此方式,即使当乘员在靠近气囊本体12的位置处就坐时,仍然能够利用气囊本体12约束乘员。
另一方面,在加压气体被连续地引入并且撕裂接缝14断裂之后,在气囊本体12的充气状态得到维持的同时,气囊本体12的容积增加,并且通过连接部件80和联结部件110的张紧,翼片94关闭通气孔64,使得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得到维持。以此方式,即使当乘员在离开气囊本体12的位置处就坐时,仍然能够利用气囊本体12约束乘员。
此外,当在其中在撕裂接缝14断裂之前乘员受到约束的情形中,撕裂接缝14由于作为来自乘员的负荷引入的气体的压力而断裂时,翼片94的端部在断裂的初始阶段,即,通过翼片94的端部被接合于此且位于内侧处的撕裂接缝14的断裂,而成为自由端。
以此方式,通过在乘员受到约束时的负荷,连接部件80被放松,并且同时,靠近在引导体104中形成的引导开口102的盖本体92被推动至通气孔64的外侧以打开通气孔64,使得能够排放加压气体。
此时,因为联结部件110的另一个端部114接合到连接部件80,所以能够与连接部件80的松弛同时松弛联结部件110。因此,能够稳定通气孔64的开度,而与由于碰撞方向或者乘员的体格等乘员和气囊本体12的接触位置和从乘员施加到气囊本体12的负荷的方向无关。
因此,在其中在靠近气囊设备1的状态下就坐的乘员受到约束的情形并且其中在离开气囊设备1的状态下就坐的乘员受到约束的情形中,乘员能够在更加优选的充气状态下受到约束。此外,在这两个情形中,均能够稳定地从通气孔64排放气囊本体12的内部中的加压气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三个或更多撕裂接缝14具有弧形形状,其中每个一个端部14A在气囊本体12的内侧中流动,使得与其它撕裂接缝14的一个端部14A相比,每个另一端14B位于气囊本体12的外侧上。翼片94在比相互不同的两个撕裂接缝14的另一个端部14B更加靠近一个端部14A的位置处接合。
以此方式,位于气囊本体12的内侧上的撕裂接缝14的一个端部14A能够开始比另一个端部14B更早地断裂,使得作为自由端的翼片94的端部允许通气孔64早早地打开。
此外,气囊10包括扩散器120,扩散器120被组装到后面板60,以便覆盖入口62并使从入口62引入的加压气体放射状喷射。因此,能够利用扩散器120调整加压气体的喷射方向。
此时,扩散器120包括面对入口62的多边形本体部分122以及设置在本体部分122的多个侧边处的多个回折片124,并且能够从本体部分122的不存在回折片124的其余侧边放射状喷射加压流体。因此,能够调整加压气体的喷射方向和喷射量。
此外,扩散器120包括在本体部分122的多个侧边中设置在任一侧边的一部分处的第二回折部分126,并且第二回折片126在连接部件80的内侧中匹配。因此,能够针对从扩散器120喷射的加压气体保护连接部件80,并且连接部件80对于来自气囊本体12的加压气体的排放调整受到妨碍这一点能够得到抑制。
进而,扩散器120如下构造,使得在其中安设了气囊本体12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下侧喷射的加压气体的喷射量大于朝向车辆的上侧喷射的加压气体的喷射量。
具体地,通过形成本体部分122的形状的每一侧边的长度和多个回折片124的存在与否,利用扩散器120的加压气体的喷射量和喷射方向能够得到调整。以此方式,位于车辆的下侧处的每一侧边的长度和回折片124的存在与否与以及位于车辆的上侧处的每一侧边的长度和回折片124的存在与否能够得到调节。结果,在其中安设了气囊本体12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下侧喷射的加压气体的喷射量能够大于朝向车辆的上侧喷射的加压气体的喷射量。
以此方式,在气囊本体12充气时,加压气体向约束乘员的胸部附近的、位于车辆的下侧处的部分的喷射量能够大于加压气体向约束乘员的头部附近的、位于车辆的上侧处的部分的喷射量。
此时,在扩散器120中,用于放射状喷射加压气体的不存在回折片124的其余侧边的数目匹配三个或更多个撕裂接缝14的数目,并且不存在回折片124的其余侧边沿着气囊本体12的径向方向匹配撕裂接缝14的一个端部14A。
以此方式,能够容易地设定位于气囊本体12的内侧处的撕裂接缝14的一个端部14A的断裂定时。
同时,使利用扩散器120的加压气体的喷射方向中的某些喷射方向匹配穿过入口62的中心和通气孔64的中心的径向线段P,并且使撕裂接缝14在最内边缘上的一个端部14A和撕裂接缝14在最外边缘上的另一个端部14B匹配穿过入口62的中心和通气孔64的中心的径向线段P。因此,能够利用作为自由端的翼片94的端部更加容易地并且早早地设定通气孔64的打开定时。
以此方式,撕裂接缝14的螺旋形形状和利用作为自由端的翼片94的端部的通气孔64的打开定时的控制的组合使得能够改进维持气囊本体12的内部压力的性能。此外,撕裂接缝14的断裂定时是根据早期打开的定时设定的(例如,在撕裂接缝14和翼片94的端部之间的联接位置被设定为从内周边起的第一圈而非第二圈),使得能够在所谓的乘员邻近展开时使得能够早早地进行排放。
另一方面,扩散器120对于撕裂接缝14的螺旋形形状和用于翼片94的释放定时的控制的进一步的组合使得加压气体能够容易地得到整流。因此,能够在所谓的乘员邻近展开时容易地-使得能够早早地进行排放。
此时,避免了加压气体向连接部件80的直接喷射,并且因此加压气体的干扰能够受到抑制。结果,能够改进包括连接部件80的公差的稳健性。
此外,即使当使用单个充气机作为用于喷射加压气体的充气机时,仍然能够容易地确保对于小体型乘员的低侵略性和对于大体型乘员的乘员约束的兼容性。
此外,如在图11中所示,当使在最内周边上的撕裂接缝14的一个端部14A匹配翼片94的端部时,能够使翼片94的端部非常快速地成为自由端。
同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而是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和技术思想的范围的情况下如下被不同地修改。
例如,如在图12中所示,两个联结部件110的一个端部112可以接合到通气孔盖90的另一个端部边缘,并且其另一个端部114可以通过形成在引导体104中的拉出孔104a拉出,并且然后可以接合到连接部件80。
利用这种构造,在通气孔盖90的另一个端部区域中,通气孔64被施加到与一个端部112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张紧侧负荷点P1、P2以及在盖本体92和环底基织物96之间的边界中的保持负荷点P3、P4包围。
相反,当使用上述一个联结部件110时,张紧侧负荷点P5位于盖本体9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
因此,在其中负荷点P1、P2设置在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个位置处的情形中,如与其中张紧侧负荷点P5被设置在一个位置处的情形相比,即使当张紧方向负荷或者保持方向负荷被施加到盖本体92时,仍然能够防止通气孔64的一个部分被并非故意地打开。
此外,在其中两个联结部件110的一个端部112接合到通气孔盖90的另一个端部边缘的情形中,当一个端部112的一部分从通气孔64向气囊本体12的外侧突出时,如在图13中所示,能够在一个端部之间排放加压气体。结果,能够更加有效地排放加压气体。
此外,例如,如在图14中所示,可以采用单个环形联接部分作为撕裂接缝14。
同时,上述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形式的实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不同地修改上述实施例。

Claims (3)

1.一种气囊,包括:
气囊本体,通过将在充气状态下与乘员面对的乘员面对表面的周边边缘和在所述充气状态下与所述乘员面对表面相反的乘员相反表面的周边边缘接合,以袋子形状形成所述气囊本体;
在所述乘员相反表面上形成的加压流体的入口;
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被形成在所述乘员相反表面上,并且所述通气孔被构造为使所述气囊本体的内侧和外侧连通;
调整部分,所述调整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的内侧,并且所述调整部分被构造为调整所述加压流体从所述通气孔的排放;和
联接部分,所述联接部分被构造为将所述乘员面对表面和所述乘员相反表面暂时接合,并且所述联接部分是可断裂的,
其中所述调整部分包括:
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被构造为调整所述气囊本体在所述充气状态下的厚度;
通气孔盖,所述通气孔盖被构造为覆盖所述通气孔,并且所述通气孔盖具有由所述乘员相反表面支撑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所述联接部分的另一个端部;和
联结部件,所述联结部件具有接合到所述通气孔盖的一个端部和接合到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联结部件由支撑部分支撑,相对于所述通气孔而言,所述支撑部分被设置在所述乘员相反表面支撑所述通气孔盖处的部分的相反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
其中所述调整部分进一步包括:
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所述一个端部被支撑在所述乘员面对表面上,并且在所述另一个端部的附近的部分被联接到所述乘员相反表面,从而覆盖所述通气孔盖的所述另一个端部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被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另一个端部的附近。
3.一种气囊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和
充气机,所述充气机将加压流体引入到所述气囊中。
CN201510919474.0A 2014-12-12 2015-12-11 气囊和气囊设备 Active CN105691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2394 2014-12-12
JP2014252394A JP6584068B2 (ja) 2014-12-12 2014-12-12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1347A true CN105691347A (zh) 2016-06-22
CN105691347B CN105691347B (zh) 2019-11-08

Family

ID=56110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19474.0A Active CN105691347B (zh) 2014-12-12 2015-12-11 气囊和气囊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55764B2 (zh)
JP (1) JP6584068B2 (zh)
CN (1) CN1056913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23220B1 (en) 2012-03-19 2013-09-03 Amsafe, Inc. Structure mounted airbag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9944245B2 (en) 2015-03-28 2018-04-17 Amsafe, Inc. Extending pass-through airbag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EP3283336B1 (en) 2015-04-11 2019-11-20 AmSafe, Inc. Active airbag vent system
JP6591789B2 (ja) * 2015-06-05 2019-10-16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604259B2 (en) 2016-01-20 2020-03-31 Amsafe,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having extending restrain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JP6706503B2 (ja) * 2016-01-26 2020-06-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CN105946778B (zh) * 2016-05-25 2018-05-25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
JP6798954B2 (ja) * 2017-09-14 2020-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26883B2 (ja) * 2017-09-21 2021-08-25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9069796A1 (ja) 2017-10-05 2019-04-1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48010B2 (ja) 2017-11-08 2021-10-13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99217B2 (ja) * 2018-09-18 2022-07-1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KR102605166B1 (ko) * 2018-11-20 2023-11-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
DE102018129577A1 (de) * 2018-11-23 2020-05-28 Dalphi Metal Espana, S.A. Gassackelement, gassackeinheit, fahrzeuginsassensicherheitssystem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ssackelements
US11180103B2 (en) 2019-10-28 2021-11-23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systems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34752A1 (ja) * 2007-09-10 2009-03-19 Takata Corporation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428601A (zh) * 2007-11-09 2009-05-1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01429837A (zh) * 2008-12-12 2009-05-13 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 隐藏式开关门顺序器
CN101460340A (zh) * 2006-09-01 2009-06-17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US20090212538A1 (en) * 2008-02-25 2009-08-27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JP2010070013A (ja) * 2008-09-17 2010-04-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173620A (ja) * 2009-02-02 2010-08-12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066158A (zh) * 2008-09-17 2011-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及其制造方法
US20120074677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Teruhiko Hiruta Airbag,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wing lid member of airbag
US20140151989A1 (en) * 2012-11-30 2014-06-05 Nihon Plast Co., Ltd. Airba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3784B2 (ja) 1994-09-30 1999-03-2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
JPH10157546A (ja) 1996-11-29 1998-06-16 Takata Kk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
JP4114303B2 (ja) 1999-07-15 2008-07-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
JP2002053000A (ja) 2000-08-09 2002-02-19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
JP4660971B2 (ja) 2001-06-05 2011-03-3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00129B2 (ja) 2002-10-28 2008-06-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63179B2 (ja) 2003-01-23 2009-11-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81734B2 (en) 2003-01-23 2007-10-1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US7111866B2 (en) 2003-01-23 2006-09-26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system
JP4935064B2 (ja) 2005-01-11 2012-05-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103667A (ja) 2004-09-10 2006-04-20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折り畳み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96492B2 (ja) 2004-11-26 2010-01-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97467B2 (en) 2006-04-12 2009-03-03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JP5079340B2 (ja) 2006-04-12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2077B2 (ja) * 2006-06-14 2012-06-1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49660B2 (ja) * 2007-06-11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86832B2 (ja) * 2007-08-09 2013-04-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16496B2 (ja) * 2008-09-17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袋体
JP5274951B2 (ja) 2008-09-17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袋体
JP5017220B2 (ja) 2008-09-17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袋体
JP4956577B2 (ja) 2009-04-03 2012-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41047B2 (ja) 2010-09-29 2014-07-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29554B2 (ja) * 2010-11-04 2014-11-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30606B2 (ja) 2011-02-14 2015-06-1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
JP5976479B2 (ja) * 2012-09-21 2016-08-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45797B2 (ja) * 2014-06-30 2018-12-2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0340A (zh) * 2006-09-01 2009-06-17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WO2009034752A1 (ja) * 2007-09-10 2009-03-19 Takata Corporation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428601A (zh) * 2007-11-09 2009-05-1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US20090212538A1 (en) * 2008-02-25 2009-08-27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JP2010070013A (ja) * 2008-09-17 2010-04-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066158A (zh) * 2008-09-17 2011-05-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29837A (zh) * 2008-12-12 2009-05-13 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 隐藏式开关门顺序器
JP2010173620A (ja) * 2009-02-02 2010-08-12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20074677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Teruhiko Hiruta Airbag,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wing lid member of airbag
US20140151989A1 (en) * 2012-11-30 2014-06-05 Nihon Plast Co., Ltd. Airba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55764B2 (en) 2017-01-31
CN105691347B (zh) 2019-11-08
JP6584068B2 (ja) 2019-10-02
JP2016112996A (ja) 2016-06-23
US20160167615A1 (en) 2016-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91347A (zh) 气囊和气囊设备
US9403504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JP5007539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97467B2 (en) Airbag apparatus
CN101489837B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US7878538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US7458607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JP4811028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093265B2 (en) Knee protecting air bag system
EP1743811A1 (en) Air bag and air bag apparatus
JP2009196596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434345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US7845680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US7481456B2 (en) Airbag apparatus
US11932189B2 (en) Driver seat airbag
JP2009067079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72727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173620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06198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4642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31719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3172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49983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61097B2 (ja) エアバッグ袋体の製造方法
JP2009113502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Applicant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akata Corp.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5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Junsheng Security Systems Japan Contract Society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