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0289B - 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0289B
CN103930289B CN201280055014.2A CN201280055014A CN103930289B CN 103930289 B CN103930289 B CN 103930289B CN 201280055014 A CN201280055014 A CN 201280055014A CN 103930289 B CN103930289 B CN 103930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cross blade
central
air blowing
blowing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50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30289A (zh
Inventor
大江广行
石黑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Howa Pla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Howa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Howa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30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0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30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02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divergence, convergence or oscillation of air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前侧可动通风窗(3)构成为,使一片中央横向叶片(7)以能够朝向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空气吹出口(15)内侧的大致上下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上辅助横向叶片(8)能够收纳在设于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上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并使下辅助横向叶片(9)能够收纳在设于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下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中央横向叶片(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突出设置于两侧的大致中央的支承轴支承。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承。

Description

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汽车等的空调的空气吹出口处使用的空气吹出调整用的通风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在长边方向上较长且在短边方向上较短的细长并沿短边方向倾斜的空气吹出口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汽车等的空调的空气吹出口处使用的空气吹出调整用的通风装置,通常将如下所述的通风装置使用在汽车的空调装置等中,该通风装置在形成通风路径的仪表前盖(bezel)或固定件(retainer)内,沿正交方向前后配置横向可动通风窗与纵向可动通风窗,在从设于仪表前盖的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时,通过改变横向可动通风窗、纵向可动通风窗的各叶片(fin)的角度来调整上下左右调整空气的吹出方向。
作为这种通风装置,主要从外观性、设计上的需求考虑,有时在汽车的室内设置所谓的薄型通风装置,该薄型通风装置具有在长边方向上较长且在短边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长方形状的空气吹出口并在空气吹出口的内侧设有一片~三片左右的少数可动叶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日本特开2002-103954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4-2101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常,以在仪表板(instrumentpanel)的前表面开口的方式设置汽车的空调所使用的通风装置,但考虑与在那里设置的显示器、操作面板等之间的关系,有时薄型通风装置配置于前围板(dashboard)附近的仪表板上部。例如,在通风装置配置在仪表板上部的前围板附近那样的情况下,为了与仪表板上部的前围板上表面的倾斜面相配合,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形成为其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其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倾斜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
这样的通风装置具有呈在长边方向上较长且在短边方向上较短的长方形且向短边方向倾斜的空气吹出口,根据整体设计的不同,该空气吹出口有时相对于通风装置的前表面的倾斜即相对于空气吹出口的垂直面的倾斜角度变大(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小)。
但是,在薄型且空气吹出口前表面的倾斜较大的通风装置中,在前侧叶片摆动到其倾斜侧(下侧)的情况下,下侧的气流会沿着空气吹出口的下壁面笔直地向正面吹出,因此与朝向斜下方的气流相干扰,由此存在如下问题:向下方送风时的风的指向性容易变差,空气吹出口前表面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的倾斜角度越大,朝向下方送风的指向性越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在长边方向上较长且在短边方向上较短的细长并向短边方向倾斜的空气吹出口,并能够提高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摆动到空气吹出口的倾斜侧时的风的指向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在水平横向较长且在上下纵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前部沿着该水平横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该空气吹出口以使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其特征在于,该前侧可动通风窗构成为,使一片中央横向叶片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大致上下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上辅助横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上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并使下辅助横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下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该中央横向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突出设置于两侧的大致中央的支承轴支承,该上辅助横向叶片和下辅助横向叶片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使该中央横向叶片摆动到下侧时,该下辅助横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并且使该下游侧端部以如与该中央横向叶片的下表面抵接般的方式靠近该中央横向叶片,阻止穿过该中央横向叶片与该下辅助横向叶片之间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
此外,在此,上游侧、下游侧指的是在流路中流动的气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在各构件中,前部指的是下游侧的部位,后部指的是上游侧的部位。另外,上、下、右、左指的是,在主视观察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时的上、下、右、左。
采用该技术方案,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向上侧摆动的情况下,中央横向叶片朝向斜上方,并且上辅助横向叶片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利用上辅助横向叶片发挥将在流路的上部通过的气流向中央横向叶片侧推压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中央横向叶片良好地引导被推压至中央横向叶片的上表面的气流而向上方进行送风。
另一方面,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摆动到下侧的情况下,中央横向叶片朝向斜下方,并且上辅助横向叶片和下辅助横向叶片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因此,即使是上下方向宽度较短的薄型通风装置,也能够将自上辅助横向叶片与中央横向叶片之间被叶片良好地引导的气流向下方进行送风,此时,由于通过中央横向叶片的下侧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被下辅助横向叶片阻止,因此能够提高向斜下方送风的指向性。
在此,优选的是,上述前侧可动通风窗的下辅助横向叶片配置在比上述上辅助横向叶片靠下游侧的位置,该下辅助横向叶片的支承轴的前后位置配置在与上述中央横向叶片的支承轴大致相同的位置。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在上下纵向上较长且在水平横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前部沿着该上下纵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该空气吹出口以使一个侧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另一个侧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其特征在于,该前侧可动通风窗构成为,使一片中央纵向叶片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后退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并使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突出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该中央纵向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突出设置于大致左右方向中央的两侧的支承轴支承,该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和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使该中央纵向叶片摆动到该空气吹出口的突出侧时,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并且使该下游侧端部以如与该中央纵向叶片的侧表面抵接般的方式靠近该中央纵向叶片,阻止穿过该中央纵向叶片与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之间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
采用该技术方案,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摆动到空气吹出口的左右倾斜方向的后退侧的情况下,中央纵向叶片朝向斜后退侧,并且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利用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发挥将在流路的后退侧通过的气流向中央纵向叶片侧推压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中央纵向叶片良好地引导被推压至中央纵向叶片的侧面的气流而向左右侧进行送风。
另一方面,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摆动到向空气吹出口的左右倾斜方向的突出侧的情况下,中央纵向叶片朝向左右倾斜方向的突出侧,并且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和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因此即使是左右方向宽度较短的薄型通风装置,也能够将自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与中央纵向叶片之间被叶片良好地引导的气流向斜侧方进行送风,此时,由于通过中央纵向叶片的突出侧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被突出辅助纵向叶片阻止,因此能够提高向斜侧方送风的指向性。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在水平横向较长且在上下纵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前部沿着该水平横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该空气吹出口以使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其特征在于,该前侧可动通风窗构成为,使一片中央横向叶片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大致上下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上辅助横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上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并使下辅助横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下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该中央横向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突出设置于下游侧的两侧的支承轴支承,该上辅助横向叶片和下辅助横向叶片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使该中央横向叶片摆动到上侧或下侧时,该上辅助横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和该下辅助横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并且该下辅助横向叶片或该上辅助横向叶片与该中央横向叶片平行且该下辅助横向叶片的前端部或上辅助横向叶片的前端部与该中央横向叶片的后端部靠近或接触,从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
采用该技术方案,在使中央横向叶片摆动到上侧或下侧时,上辅助横向叶片或下辅助横向叶片与中央横向叶片平行且相互靠近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提高在使中央横向叶片摆动到上侧或下侧时的风的指向性。
尤其是,在使中央横向叶片摆动到下侧时,上辅助横向叶片和中央横向叶片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且向流路侧凸出的下辅助横向叶片以将气流向中央横向叶片的下表面推压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即使是薄型且使空气吹出口倾斜的通风装置,也能够提高在向作为突出侧的斜下方送风时的风的指向性。
另外,由于中央横向叶片的支承轴位于下游侧,因此,在使中央横向叶片上下摆动了时,出现在正面侧并变化的部位较少,由此通风装置的外观变得良好。另外,由于中央横向叶片的支承轴位于下游侧,因此能够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中央横向叶片的操作捏手向前方突出的长度变长,由此能够使操作捏手的操作性良好。
本发明的再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在上下纵向上较长且在水平横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前部沿着该上下纵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该空气吹出口以使一个侧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另一个侧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其特征在于,该前侧可动通风窗构成为,使一片中央纵向叶片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空气吹出口内后退侧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突出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并使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该中央纵向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设于下游侧端部的两侧支承轴支承,该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使该中央纵向叶片摆动到右侧或左侧时,该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和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并且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或该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与该中央纵向叶片平行且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的前端部或该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的前端部与该中央纵向叶片的后端部附近靠近或接触,从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
采用该技术方案,在使中央纵向叶片左右摆动了时,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或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与中央纵向叶片平行且相互靠近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提高在使中央纵向叶片左右摆动了时的风的指向性。
尤其是,在使中央纵向叶片摆动到空气吹出口的突出侧时,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和中央纵向叶片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且向流路侧凸出的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以将气流向中央纵向叶片的侧面推压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通风装置是薄型且空气吹出口向短边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在使中央纵向叶片摆动到空气吹出口的突出侧时的风的指向性。
另外,由于中央纵向叶片的支承轴位于下游侧,因此,在使中央纵向叶片左右摆动了时,出现在正面侧并变化的部位较少,由此通风装置的外观变得良好。另外,由于中央纵向叶片的支承轴位于下游侧,因此能够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中央纵向叶片的操作捏手向前方突出的长度变长,由此能够使操作捏手的操作性良好。
此外,也可以是,并列设置有多个纵向叶片或横向叶片的后侧可动通风窗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前侧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即使是具有在长边方向上较长且在短边方向上较短的细长并向短边方向倾斜的空气吹出口的通风装置,也能够提高在使前侧可动叶片摆动到空气吹出口的倾斜侧时的风的指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叶片转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前侧可动通风窗向上摆动了时的剖视图。
图6是前侧可动通风窗向下摆动了时的剖视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通风装置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X-X剖视图。
图11是前侧可动通风窗向上摆动了时的剖视图。
图12是前侧可动通风窗向下摆动了时的剖视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XIV-XI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图6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该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是安装于汽车的仪表板的薄型通风装置。在通风装置的正面安装有开口形成有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15的仪表前盖1,如图1所示,空气吹出口15形成为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状,且形成为在长边方向(水平横向)上较长且在短边方向(上下纵向)上较短的横向较长的长方形。另外,如图2所示,通风装置正面的空气吹出口15以使其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在短边方向上倾斜地形成。即,空气吹出口15的前表面相对于其短边方向的垂直面以大约45度的角度向斜下侧倾斜,从而成为所谓薄型且斜面形状。
在仪表前盖1的背面侧设有用于与固定件2相连结的未图示的嵌合部,该嵌合部与管道状的固定件2相嵌合·连接。在仪表前盖1的空气吹出口15内侧的左右侧壁上形成有前侧可动通风窗3用的轴承部,在两侧的轴承部支承有支承轴7a,该支承轴7a向前侧可动通风窗3的中央横向叶片7的两侧端部突出,同样地,向上辅助横向叶片8的两侧端部突出的支承轴8a和向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两侧突出的支承轴9a分别支承于两侧的轴承部,从而中央横向叶片7、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及下辅助横向叶片9能够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上下转动。
固定件2以使其横截面形状成为与空气吹出口15相同的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状的方式形成为管道状,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用的流路5。在固定件2的下游侧缘部的上壁和下壁以预定间隔形成有轴承部,如图2、3所示,后侧可动通风窗4的纵向叶片4a利用支承轴4b支承于上述轴承部,从而使各纵向叶片4a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左右连动地转动。在正面开口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15的仪表前盖1以其空气吹出口15与流路5的开口部相配合的状态嵌装于该固定件2的前部,流路5以自固定件2内连通到仪表前盖1的空气吹出口15的方式形成。
前侧可动通风窗3构成为包括:一片中央横向叶片7,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转动调整;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该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配置于中央横向叶片7的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并根据中央横向叶片7的转动操作上下转动;以及叶片转动机构10,其与中央横向叶片7的转动相连动并使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转动。
中央横向叶片7在两端突出设置有支承轴7a,如图1、图3所示,一个支承轴7a贯穿流路5的侧壁地向外侧突出,在该支承轴7a的顶端枢轴安装有曲柄11。如图2所示,中央横向叶片7的支承轴7a在俯视时位于叶片的大致中央,上辅助横向叶片8的支承轴8a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支承轴9a在俯视时位于各叶片的下游侧端部。由此,在中央横向叶片7摆动(转动)到上方或下方时,中央横向叶片7的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大致均等地朝向上方或下方,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构成为,在转动时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侧凸出。
如图2所示,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靠近流路5内的上壁面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在流路5内的上壁面形成有收纳凹部6a,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水平状态收纳在该收纳凹部6a内。另外,下辅助横向叶片9以靠近流路5内的下壁面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在流路5内的下壁面形成有收纳凹部6b,下辅助横向叶片9以水平状态收纳在该收纳凹部6b内。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中央横向叶片7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约1/2这样短。
即,中央横向叶片7的前后方向宽度形成为上辅助横向叶片8、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前后方向宽度的2倍这样长,而且,在俯视时,中央横向叶片7成为其上游侧半部与上辅助横向叶片8重叠且中央横向叶片7的下游侧半部与下辅助横向叶片9重叠的形态。由此,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在中央横向叶片7的上方或下方位置被能够转动地支承,以使得其下游侧缘部自水平状态向流路5侧突出。
如图5、图6所示,上辅助横向叶片8的支承轴8a突出设置于上辅助横向叶片8的上游侧缘部附近的两侧,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支承轴9a突出设置于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上游侧缘部附近的两侧,对于上述位置,上辅助横向叶片8的支承轴8a位于比中央横向叶片7的支承轴7a靠上游侧的位置,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支承轴9a在俯视时位于与中央横向叶片7的支承轴7a大致相同的位置。
由此,如图5所示,在使中央横向叶片7向上转动而向上方摆动并使下辅助横向叶片9向上转动而摆动到上方时,中央横向叶片7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成为大致平行,如图6所示,在使中央横向叶片7向下方摆动并使上辅助横向叶片8摆动到下方时,中央横向叶片7和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成为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动作。
在如上所述那样使中央横向叶片7摆动到上方或下方时,为了使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如上述那样连动,在仪表前盖1的左侧面外侧设有叶片转动机构10。叶片转动机构10由曲柄11、第1凸轮构件13以及第2凸轮构件14构成,该曲柄11枢轴安装于上述中央横向叶片7的支承轴7a,该第1凸轮构件13枢轴安装于上辅助横向叶片8的支承轴8a,该第2凸轮构件14枢轴安装于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支承轴9a。
如图4所示,在第1凸轮构件13内形成有呈大致く字状弯曲的长孔状的凸轮槽13a,在第2凸轮构件14内形成有相同的凸轮槽14a。上述凸轮槽13a、14a形成为通孔。而且,如图4所示,在枢轴安装于中央横向叶片7的支承轴7a的曲柄11的顶端部突出设置有曲柄轴12,该曲柄轴12以插入到第1凸轮构件13的凸轮槽13a和第2凸轮构件14的凸轮槽14a这两个凸轮槽的方式进行组装。
在使中央横向叶片7的在上下方向上的朝向如图2所示那样笔直地朝向正面而成为水平方向时,在曲柄11、第1凸轮构件13、第2凸轮构件14的作用下,通过叶片转动机构10的动作而连动地转动的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成为水平姿势而成为分别收纳在收纳凹部6a、6b内的状态。另外,在使中央横向叶片7如图5所示那样转动到上侧时,也就是说使中央横向叶片7摆动到上方时,下辅助横向叶片9同样地向上侧转动,上辅助横向叶片8向下侧转动。另一方面,在使中央横向叶片7如图6所示那样转动到下侧时,也就是说使中央横向叶片7摆动到下方时,上辅助横向叶片8同样地向下侧转动,下辅助横向叶片9向上侧转动。即,在使中央横向叶片7转动到上方、下方中的任一方向时,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缘部向流路5内凸出的方式转动。
在前侧可动通风窗3的上游侧的流路5内配置有后侧可动通风窗4。在后侧可动通风窗4处,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恒定间隔的方式纵向地并列设置有多个纵向叶片4a。各纵向叶片4a在上部和下部突出设置有支承轴4b,上下的支承轴4b支承于被设于流路5的上壁和下壁的轴承部,并被支承为能够左右转动。
如图1所示,操作捏手16以能够沿左右长边方向滑动的方式外套于上述中央横向叶片7,通过把持操作捏手16,能够进行使中央横向叶片7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操作,并且通过使操作捏手16向左右方向滑动,从而成为使后侧可动通风窗4左右摆动而改变向左右方向的风向的构造。
为此,如图3所示,在操作捏手16的后部设有作为协动部的齿条部16a,在后侧可动通风窗4的一片纵向叶片4a上设有扇状的齿轮部16b,齿条部16a和齿轮部16b相啮合,在对操作捏手16进行滑动操作时,纵向叶片4a转动。另外,在包括该设有齿轮部16a的纵向叶片4a在内的全部的纵向叶片4a的支承轴4b上枢轴安装有未图示的曲柄,各曲柄的曲柄轴通过1根联接杆相互连结。由此,在使操作捏手16在中央横向叶片7上左右滑动时,后侧可动通风窗4的各纵向叶片4a连动地左右转动,从而将风向向左右调整。
接下来,根据图2、5、6说明上述结构的通风装置的动作。通风装置以使背面侧的空气导入口与未图示的通风管道连接的方式安装于汽车的车内的仪表板、前围板的部分。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15在仪表板、前围板的前表面暴露出,但由于空气吹出口15以空气吹出口15的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在设计上与仪表板或前围板的倾斜形状相配合,另外,由于薄型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15设计得非常细长且简洁,因此能够使薄型通风装置的前表面的外观在设计上与设于仪表板、前围板的显示器、操作面板良好地匹配。
在向通风装置的正面笔直地进行送风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前侧可动通风窗3的中央横向叶片7成为水平状态即笔直地朝向前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均保持水平状态,并收纳在流路5的上壁面的收纳凹部6a内和下壁面的收纳凹部6b内。因而,在流路5中流动的气流能够在基本上不会受到由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产生的空气阻力的前提下以非常小的压力损失向中央横向叶片7所朝向的水平前方进行送风。由此,与通常在空气吹出口处并列设置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相比,能够减少水平调整时的压力损失。
另一方面,在中央横向叶片7如上述那样位于水平状态时,若操作操作捏手16而如图5所示那样使中央横向叶片7朝向上方转动,则在叶片转动机构10的曲柄11、第1凸轮构件13以及第2凸轮构件14的动作的作用下,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朝向斜下方的方式转动,下辅助横向叶片9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转动。
由此,如图5所示,自流路5朝向空气吹出口15流动的气流会通过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而汇集在流路5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尤其是,在流路5的上部流动的气流会通过朝向斜下方的上辅助横向叶片8而汇集在中央横向叶片7的附近,汇集在中央横向叶片7的附近的气流沿着中央横向叶片7流动,并朝向中央横向叶片7所朝向的斜上方进行送风。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下辅助横向叶片9与中央横向叶片7同样地朝向斜上方,因此能够将穿过中央横向叶片7与下辅助横向叶片9之间的气流高效地向斜上方进行送风,另外,下辅助横向叶片9以自收纳凹部6b向上方凸出的方式朝向斜上方,因此,基本上不会产生在下辅助横向叶片9与下壁面之间的间隙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
同样地,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向收纳凹部6a的下方转动而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使在流路5中流动的气流汇集在中央横向叶片7的周围附近,因此生成沿着中央横向叶片7的气流,从而基本上不会产生在流路5的上壁面与上辅助横向叶片8之间的间隙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
因此,沿着中央横向叶片7流动的气流能够顺畅地流动,而不会如通常的设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那样发生紊乱,由此能够大幅提高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3的中央横向叶片7向上摆动了时的指向性。
另一方面,在中央横向叶片7位于水平状态时,若操作操作捏手16而如图6所示那样使中央横向叶片7朝向下方转动,则与上述同样地在叶片转动机构10的曲柄11、第1凸轮构件13以及第2凸轮构件14的动作的作用下,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与中央横向叶片7一起朝向斜下方的方式转动,下辅助横向叶片9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转动。
由此,自流路5朝向空气吹出口15流动的气流、特别是在流路5的上部流动的气流会被上辅助横向叶片8向内侧引导而汇集在中央横向叶片7侧,并且沿着中央横向叶片7流动而穿过上辅助横向叶片8与中央横向叶片7之间,从而朝向中央横向叶片7所朝向的斜下方进行送风。
此时,如图6所示,由于上辅助横向叶片8成为自收纳凹部6a朝向流路5侧向斜下方凸出的状态,因此,基本上不会产生在流路5的上壁面与上辅助横向叶片8之间的间隙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从而能够以利用中央横向叶片7将气流良好地向斜下方引导的方式进行送风。
另一方面,下辅助横向叶片9以向上方转动且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进行动作,使叶片的顶端以如与中央横向叶片7的下表面抵接般的方式靠近中央横向叶片7。由此,如图6所示,能够阻止在流路5的下壁面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的附近直接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从而不会带来使沿着中央横向叶片7朝向下方进行送风的气流发生紊乱这样的影响。
因此,与上述同样地,在使中央横向叶片7摆动到下方时,沿着中央横向叶片7流动的气流会良好地流动,而不会如通常的设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那样发生紊乱,即使是具有向下侧倾斜的空气吹出口15的通风装置,也能够大幅提高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3的中央横向叶片7向下摆动了时的风的指向性。
如此,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3摆动到上侧的情况下,中央横向叶片7朝向斜上方,并且上辅助横向叶片8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利用上辅助横向叶片8发挥将在流路5的上部通过的气流向中央横向叶片7侧推压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中央横向叶片7良好地引导被推压至中央横向叶片7的上表面的气流而向上方进行送风。
另外,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3摆动到下侧的情况下,中央横向叶片7朝向斜下方,并且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5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因此,能够将在上辅助横向叶片8与中央横向叶片7之间被叶片良好地引导的气流向下方进行送风,此时,由于通过中央横向叶片7的下侧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被下辅助横向叶片9阻止,因此,即使是具有向下侧倾斜的空气吹出口15的通风装置,也能够提高向斜下方送风的指向性。
另一方面,在向左右改变风向的情况下,通过对中央横向叶片7上的操作捏手16进行滑动操作来使后侧可动通风窗4的纵向叶片4a的朝向左右转动。由此,使后侧可动通风窗4的各纵向叶片4a左右转动而改变其朝向,从而能够向右或左调整自空气吹出口15被进行送风的风的方向。
图7、图8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如图7、图8所示,在该通风装置中,其前表面形状为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横向旋转90度而成的形状,并具有在上下纵向上较长且在水平横向上较短的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26,在空气吹出口26的内侧前部,沿着上下纵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23,空气吹出口26以使一个(右侧)侧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另一个(左侧)侧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此外,对于与上述通风装置相同的构成部分,在图7、8中标注与上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7、8所示,在前侧可动通风窗23中,使一片中央纵向叶片27以能够朝向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空气吹出口26内侧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另一方面,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能够收纳在设于空气吹出口26内的后退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6a内且以能够朝向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6a。同样地,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能够收纳在设于空气吹出口26内的突出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6b内且以能够朝向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收纳凹部6b。
中央纵向叶片27在大致左右方向中央被在上部和下部突出设置的支承轴27a支承为能够转动。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分别被支承为能够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另外,前侧可动通风窗23的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配置在比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靠下游侧的位置,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的支承轴29a的前后位置配置在与中央纵向叶片27的支承轴27a大致相同的位置。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的支承轴28a的前后位置配置在比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靠上游侧的、与中央纵向叶片27的上游侧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该前侧可动通风窗23构成为,在使中央纵向叶片27摆动到空气吹出口26的突出侧(左侧)时,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阻止穿过中央纵向叶片27与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之间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
在向通风装置的正面笔直地进行送风的情况下,如图7、8所示,前侧可动通风窗23的中央纵向叶片27成为笔直地朝向前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均保持与流路5平行的状态,收纳在流路5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6a、6b内。因而,在流路5中流动的气流能够在基本上不会受到由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产生的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以非常小的压力损失向中央纵向叶片27所朝向的前方进行送风。由此,与通常在空气吹出口处并列设置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相比,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另一方面,当操作操作捏手16而如图8所示那样使中央纵向叶片27向右侧(空气吹出口26的后退侧)转动时,在叶片转动机构10的曲柄11、第1凸轮构件13以及第2凸轮构件14的动作的作用下,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以朝向斜左侧的方式转动,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以朝向斜右侧的方式转动。
由此,自流路5朝向空气吹出口26流动的气流被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汇集在流路5的中央附近,尤其是,在流路5内的右侧流动的气流被朝向斜左侧的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汇集在中央纵向叶片27的附近,被汇集在中央纵向叶片27的附近的气流沿着中央纵向叶片27流动,并朝向中央纵向叶片27所朝向的斜右侧进行送风。
另外,由于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与中央纵向叶片27同样地朝向斜右侧,因此能够将穿过中央纵向叶片27与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之间的气流高效地向斜右侧进行送风,另外,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以自收纳凹部6b向右侧凸出的方式朝向斜右侧,因此,基本上不会产生在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与侧壁面之间的间隙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
另一方面,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以自收纳凹部6a向左侧转动而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使在流路5中流动的气流汇集在中央纵向叶片27的周围附近,因此生成沿着中央纵向叶片27流动的气流,从而基本上不会产生在流路5的侧壁面与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之间的间隙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
因此,沿着中央纵向叶片27流动的气流能够顺畅地流动,而不会如通常的设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那样发生紊乱,由此能够大幅提高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3的中央纵向叶片27向上摆动时的指向性。
另一方面,当操作操作捏手16而如图8所示那样使中央纵向叶片27向左侧(空气吹出口的突出侧)转动时,在叶片转动机构10的曲柄11、第1凸轮构件13以及第2凸轮构件14的动作的作用下,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以与中央纵向叶片27一起朝向斜左侧的方式转动,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以朝向斜右侧的方式转动。
由此,自流路5朝向空气吹出口26流动的气流、特别是在流路5的右侧流动的气流会被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向内侧引导而汇集在中央纵向叶片27侧,并且会沿着中央纵向叶片27流动而穿过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与中央纵向叶片27之间,从而朝向中央纵向叶片27所朝向的斜左侧进行送风。
此时,由于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成为自收纳凹部6a朝向流路5侧向斜左侧凸出的状态,因此,基本上不会产生在流路5的侧壁面与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之间的间隙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从而以能够利用中央纵向叶片27将气流良好地向斜左侧引导的方式进行送风。
另一方面,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以向右侧转动而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进行动作,使叶片的顶端以如与中央纵向叶片27的左表面抵接般的方式靠近中央纵向叶片27。由此,能够阻止在流路5的侧壁面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的附近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从而使沿着中央纵向叶片27朝向左侧进行送风的气流不受影响。
因此,同样地,在使中央纵向叶片27摆动到左侧时,沿着中央纵向叶片27流动的气流会良好地流动,而不会如通常的设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那样发生紊乱,即使是具有向右侧(后退侧)倾斜的空气吹出口26的通风装置,也能够大幅提高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23的中央纵向叶片27摆动到左侧(突出侧)时的风的指向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或者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跟随中央横向叶片7或中央纵向叶片27的转动而向流路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倾摆的动作是通过使用了曲柄11、第1凸轮构件13以及第2凸轮构件14的叶片转动机构10来实现的,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马达驱动机构等来实现上述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或者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的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15、26,但是,不一定要设成长方形,也能够设成椭圆形那样的细长的异形形状的空气吹出口。
另外,用于收纳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或者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的收纳凹部6a、6b设成了具有台阶的台阶状凹部,但只要是能够收纳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或者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的凹部,则具有凹状曲面的凹部等的形状是任意的。
另外,上述图7、8的空气吹出口26以使朝向右侧的侧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左侧的侧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但也可以与此相反,以使朝向左侧的侧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右侧的侧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而形成空气吹出口,在该情况下,上述前侧可动通风窗的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与上述位置关系相反。
图9~图12示出了第3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如图9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相同,该通风装置是具有在水平横向较长且在上下纵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45的薄型通风装置,在空气吹出口45的内侧前部沿着水平横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33,空气吹出口45以使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与上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前侧可动通风窗33构成为,使一片中央横向叶片37以能够朝向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空气吹出口45内侧的大致上下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上辅助横向叶片38能够收纳在设于空气吹出口45内侧的上壁面的收纳凹部36a内且以能够朝向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36a,并使下辅助横向叶片39能够收纳在设于空气吹出口45内侧的下壁面的收纳凹部36b内且以能够朝向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36b。中央横向叶片3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设于下游侧端部的两侧的支承轴37a支承,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突出设置于上游侧端部的两侧的支承轴38a、39a支承。
在构成通风装置的正面部的仪表前盖31上形成有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45,如图10所示,该空气吹出口45以使其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即,该薄型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45的前表面相对于其短边方向的垂直面以大约30度的角度向斜下侧倾斜,从而成为所谓斜面形状。
在仪表前盖31的背面侧设有用于与固定件32相连结的嵌合部,该嵌合部与管道状的固定件32相嵌合·连接。在仪表前盖31的空气吹出口45内侧的左右侧壁上形成有前侧可动通风窗33用的轴承部,两侧的轴承部向前侧可动通风窗33的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两侧端部突出的支承轴37a支承于,同样地,向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两侧端部突出的支承轴38a和向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两侧突出的支承轴39a也分别支承于两侧的轴承部,从而中央横向叶片37、上辅助横向叶片38以及下辅助横向叶片39能够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上下转动。
固定件32形成为具有与空气吹出口45相同的横向长度且长方形状的横截面的管道状,并在内部形成有通风用的流路35。在固定件32的下游侧缘部的上壁和下壁以预定间隔形成有轴承部,如图10所示,后侧可动通风窗34的纵向叶片34a利用支承轴34b支承于上述轴承部,从而使各纵向叶片4a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左右连动地转动。在正面开口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45的仪表前盖31以其空气吹出口45与流路35的开口部相配合的状态嵌装于该固定件32的前部,流路35以自固定件32内连通到仪表前盖31的空气吹出口45的方式形成。
前侧可动通风窗33构成为包括:一片中央横向叶片37,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转动调整;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其分别配置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上方和下方位置,并根据中央横向叶片37的转动操作上下转动;以及叶片转动机构40(图9),其以与中央横向叶片37的转动相连动的方式使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转动。
中央横向叶片37在两端突出设置有支承轴37a,如图9、10所示,一个支承轴37a贯穿流路35的侧壁地向外侧突出,在该支承轴37a的顶端枢轴安装有曲柄11。中央横向叶片37的支承轴37a在俯视时位于叶片的前端部附近,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支承轴38a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支承轴39a在俯视时位于各叶片的上游侧端部附近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摆动到上方(转动)时,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35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并且,下辅助横向叶片39成为与中央横向叶片37平行且相互靠近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即,成为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摆动到斜上方时,下辅助横向叶片39与中央横向叶片37平行且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前部与中央横向叶片37的后部靠近的形态,从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
另外,如图12所示,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摆动(转动)到下方时,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35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并且,上辅助横向叶片38成为与中央横向叶片37平行且相互靠近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
如图10所示,上辅助横向叶片38以与流路35内的上壁面靠近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在该上壁面形成有收纳凹部36a,上辅助横向叶片38能够以水平状态收纳在该收纳凹部36a内而隐藏起来。另外,下辅助横向叶片39以与流路35内的下壁面靠近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在该下壁面形成有收纳凹部36b,下辅助横向叶片39能够以水平状态收纳在该收纳凹部36b内而隐藏起来。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短于中央横向叶片7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即,中央横向叶片37的前后方向宽度形成得宽于上辅助横向叶片38、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前后方向宽度,在俯视时,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上游侧端部与上辅助横向叶片38重叠,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下游侧端部与下辅助横向叶片39重叠。另外,上辅助横向叶片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自水平状态向流路35侧凸出的方式在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上方或下方位置转动。
并且,如图10所示,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支承轴38a突出设置于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的两侧,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支承轴39a突出设置于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的两侧。中央横向叶片37的支承轴37a位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下游侧端部附近(前部侧),并位于与支承轴38a、38a分别位于上游侧端部(后部侧)的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支承轴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支承轴相反的一侧。
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摆动到上方或下方时,为了使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如上述那样连动地转动,如图9所示,在仪表前盖31的左侧面外侧设有叶片转动机构40。该叶片转动机构40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动机构10(图4)相同的构造,并如图9所示,该叶片转动机构40由曲柄41、第1凸轮构件43以及第2凸轮构件44构成,该曲柄41枢轴安装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支承轴37a,该第1凸轮构件43枢轴安装于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支承轴38a该第2凸轮构件44枢轴安装于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支承轴39a。
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的在上下方向上的朝向如图9、10所示那样笔直地朝向正面而成为水平方向时,在曲柄41、第1凸轮构件43、第2凸轮构件44的作用下,通过叶片转动机构40的动作而连动地转动的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成为水平姿势而成为分别收纳在收纳凹部36a、36b内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如图11所示那样向上侧转动时,也就是说使中央横向叶片37向上方摆动了时,上辅助横向叶片38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转动,下辅助横向叶片39向上侧转动而与中央横向叶片37平行并且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前端部以与中央横向叶片37的后端部靠近的方式转动,从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如图12所示那样向下侧转动时,也就是说使中央横向叶片37向下方摆动了时,下辅助横向叶片39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转动,上辅助横向叶片38向下侧转动而与中央横向叶片37平行并且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前端部以与中央横向叶片37的后端部靠近的方式转动,从而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
在前侧可动通风窗33的上游侧的流路35内配置有后侧可动通风窗34。在后侧可动通风窗34处,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恒定间隔的方式横向地并列设置有多个纵向叶片34a。各纵向叶片34a在上部和下部突出设置有支承轴34b,上下的支承轴34b被支承于设于流路35的上壁和下壁的轴承部,并被支承为能够左右转动。
如图9、10所示,操作捏手46以能够沿左右长边方向滑动的方式外套在上述中央横向叶片37上,通过把持操作捏手46,能够进行使中央横向叶片37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操作,并且使操作捏手36向左右方向滑动,使后侧可动通风窗34左右摆动而改变向左右方向的风向。
为此,在操作捏手46的后部设有与后侧可动通风窗34的一片纵向叶片34a相卡合的卡合部,在包括该纵向叶片34a在内的全部的纵向叶片34a的支承轴34b上枢轴安装有未图示的曲柄,各曲柄的曲柄轴通过一根联接杆相互连结。由此,是如下这种构造:在使操作捏手46在中央横向叶片37上左右滑动时,后侧可动通风窗34的各纵向叶片34a连动地左右转动,从而左右调整风向。
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通风装置的动作,在向通风装置的正面笔直地进行送风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前侧可动通风窗33的中央横向叶片37成为水平状态即笔直地朝向前方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均保持水平状态,并成为收纳在流路35的上壁面的收纳凹部36a内和下壁面的收纳凹部36b内而隐藏起来的状态。因而,在流路35中流动的气流在基本上不会受到由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产生的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能够以非常小的压力损失向中央横向叶片37所朝向的水平前方进行送风。由此,与通常在空气吹出口处并列设置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相比,能够减少水平调整时的压力损失。
另一方面,当操作操作捏手46而如图11所示那样使中央横向叶片37朝向上方转动而朝向斜上方时,在叶片转动机构40的曲柄41、第1凸轮构件43以及第2凸轮构件44的动作的作用下,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3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上辅助横向叶片38以朝向斜下方的方式转动,下辅助横向叶片39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转动。
此时,如图11所示,下辅助横向叶片39与朝向斜上方的中央横向叶片37大致平行,且下辅助横向叶片39的前端部与中央横向叶片37的后端部靠近(或接触),从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和中央横向叶片37成为一体而成为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的状态。
由此,如图11所示,自流路35朝向空气吹出口45流动的气流被作为大叶片发挥作用的下辅助横向叶片39和中央横向叶片37良好地引导,从而向斜上方进行送风。另外,此时,对于在流路35的上部流动的气流,由于上辅助横向叶片38向斜下方凸出,因此风以被推压的方式汇集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上表面附近,由此,成为气流沿着中央横向叶片37高效地流动的状态,从而能够朝向中央横向叶片37所朝向的斜上方良好地进行送风。
另外,由于上辅助横向叶片38成为自收纳凹部36a朝向流路35侧地向斜下方凸出的状态且下辅助横向叶片39与中央横向叶片37形成一体,因此,基本上不会产生在流路35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从而能够利用中央横向叶片37将气流向斜上方良好地引导。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当操作操作捏手46而使中央横向叶片37朝向下方转动而朝向斜下方时,在叶片转动机构40的曲柄41、第1凸轮构件43以及第2凸轮构件44的动作的作用下,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下辅助横向叶片3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3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
此时,如图12所示,上辅助横向叶片38与中央横向叶片37平行,并且上辅助横向叶片38的前端部与中央横向叶片37的后端部附近靠近(或接触),从而上辅助横向叶片38与中央横向叶片37成为一体而成为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的状态。
由此,如图12所示,自流路35朝向空气吹出口45流动的气流被作为大叶片发挥作用的上辅助横向叶片38和中央横向叶片37良好地引导,从而向斜下方进行送风。另外,此时,对于在流路35的下部流动的气流,由于下辅助横向叶片39向斜上方凸出,因此风以被推压的方式汇集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下表面附近,由此,如图12所示,使气流成为沿着中央横向叶片37高效地流动的状态,从而能够朝向中央横向叶片37所朝向的斜下方良好地进行送风。
另外,此时,由于下辅助横向叶片39成为自收纳凹部36b朝向流路35侧地向斜上方凸出的状态且上辅助横向叶片38与中央横向叶片37形成一体,因此基本上不会产生在流路35中笔直地向正面流动的气流,从而能够利用中央横向叶片37将气流向斜上方良好地引导。
如此,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摆动到下方时,沿着中央横向叶片37流动的气流不会如通常的设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那样发生紊乱,即使是具有向下侧倾斜的空气吹出口45的通风装置,也能够大幅提高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33的中央横向叶片37向下摆动了时的风的指向性。
另外,由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支承轴37a位于下游侧端部,因此在使中央横向叶片37上下摆动了时,出现在正面侧并变化的部位较少,由此通风装置的外观变得良好。另外,由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支承轴37a位于下游侧端部,因此能够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中央横向叶片37的操作捏手46向前方突出的长度变长,由此能够使操作捏手46的操作性良好。
图13、图14示出了第4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如该图所示,在该通风装置中,其前表面形状为将第3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横向旋转90度而成的形状,并具有在上下纵向上较长且在水平横向上较短的纵向较长的长方形的空气吹出口65,在空气吹出口65的内侧前部,沿着上下纵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53,空气吹出口56以使一个(右侧)侧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另一个(左侧)侧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此外,对于与上述通风装置相同的构成部分,在图中标注与上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14所示,在前侧可动通风窗53中,使一片中央纵向叶片57利用支承轴57a以能够朝向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空气吹出口65内侧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并且,在空气吹出口65内侧的后退侧的侧壁面上设有收纳凹部56a,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能够收纳在收纳凹部56a内且利用支承轴58a以能够朝向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56a。
同样地,在空气吹出口65内侧的突出侧的侧壁面上设有收纳凹部56b,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能够收纳在收纳凹部56b内且利用支承轴59a以能够朝向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收纳凹部56b。中央纵向叶片57在空气吹出口65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被在上部和下部突出设置的支承轴57a支承为能够转动。
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55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分别设于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的上游侧端部的支承轴58a、59a支承。尤其是,在使中央纵向叶片57向右侧即空气吹出口65的后退侧摆动了时,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使其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35侧凸出并且与中央纵向叶片57成为平行状态,并且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的前缘部与中央纵向叶片57的后缘部靠近(或接触),从而成为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的状态。另外,相反的一侧的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构成为,使其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35侧凸出而将气流向朝向中央纵向叶片57侧推压的方向引导。
同样地,在使中央纵向叶片57向左侧即空气吹出口65的突出侧摆动了时,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使其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35侧凸出并且与中央纵向叶片57成为平行状态,并且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的前缘部与中央纵向叶片57的后缘部靠近(或接触),从而成为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的状态。另外,此时,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构成为,使其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35侧凸出而使气流向朝向中央纵向叶片57侧推压的方向流动。
操作捏手66以能够沿上下长边方向滑动的方式外套在中央纵向叶片57上。操作捏手66使中央纵向叶片57转动而在左右方向上改变其朝向并使后侧可动通风窗34转动而在上下方向上改变其朝向。为此,在操作捏手66的后部与上述同样地设有齿条部,在上游侧的后侧可动通风窗34的横向叶片上设有与上齿条部啮合的扇形齿部。多个横向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水平横向的支承轴支承,各横向叶片通过联接杆连结起来而同步连动地转动。这种结构的后侧可动通风窗34构成为,通过对操作捏手66进行上下移动操作,从而向上下方向改变上游侧后部的后侧可动通风窗34的朝向。
由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支承轴57a位于叶片的前部即下游侧端部附近,因此在使中央纵向叶片57转动了时,能够使其后部上游侧较大地摆动,由此,能够使送风调整时的指向性良好。另外,由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支承轴57a位于下游侧前部,因此在使中央纵向叶片57左右摆动了时,出现在正面侧并变化的部位较少,由此通风装置的外观变良好。另外,由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支承轴57a位于下游侧前部,因此能够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操作捏手66向前方突出的长度变长,由此能够使操作捏手的操作性良好。
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通风装置的动作,在向通风装置的正面笔直地进行送风的情况下,前侧可动通风窗53的中央纵向叶片57成为笔直地朝向前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均保持与流路的侧壁平行的状态,并成为收纳在收纳凹部56a、56b内而隐藏起来的状态。因而,在流路35中流动的气流在基本上不会受到由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产生的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能够以非常小的压力损失向中央纵向叶片57所朝向的垂直前方进行送风。由此,与通常在空气吹出口处并列设置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相比,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另一方面,当操作操作捏手66而使中央纵向叶片57朝向空气吹出口65的后退侧时,在叶片转动机构70的曲柄71、第1凸轮构件73以及第2凸轮构件74的动作的作用下,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3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以朝向斜左侧的方式转动,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以朝向斜右侧的方式转动。
此时,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成为与朝向斜右侧的中央纵向叶片57大致平行,且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的前端部与中央纵向叶片57的后端部靠近(或接触),从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和中央纵向叶片57成为一体而成为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的状态。
由此,如图14所示,自流路35朝向空气吹出口65流动的气流被作为大叶片发挥作用的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和中央纵向叶片57良好地引导,从而向斜右侧进行送风。另外,此时,对于在流路35的右侧流动的气流,由于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向流路中央侧凸出,因此该气流以风被推压到中央纵向叶片57的侧面附近的方式汇集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侧面附近,由此,成为使气流沿着中央纵向叶片57高效地流动的状态,从而能够朝向中央纵向叶片57所朝向的斜右侧良好地进行送风。
另外,此时,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成为自收纳凹部56b朝向流路35侧地向斜右侧凸出的状态,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和中央纵向叶片57靠近而构成一体,从而以成为大叶片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够利用中央纵向叶片57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将气流向右侧良好地引导。
另一方面,当操作操作捏手66而进行使中央纵向叶片57向空气吹出口65的突出侧(左侧)转动的操作时,在叶片转动机构70的曲柄71、第1凸轮构件73以及第2凸轮构件74的动作的作用下,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分别以使其下游侧端部向流路35的内侧凸出的方式转动。
此时,如图14所示,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与中央纵向叶片57平行,并且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的前端部与中央纵向叶片57的后端部附近靠近(或接触),从而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中央纵向叶片57成为一体而成为作为一片大叶片发挥作用的状态。
由此,如图14所示,自流路35朝向空气吹出口65流动的气流被作为大叶片发挥作用的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和中央纵向叶片57良好地引导,从而向斜左侧进行送风。另外,此时,对于在流路35内的左侧流动的气流,由于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向流路中央侧凸出,因此,风以被推压至中央纵向叶片57的侧面附近的方式汇集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侧面附近,由此,成为气流沿着中央纵向叶片57高效地流动的状态,能够朝向中央纵向叶片57所朝向的斜左侧良好地进行送风。
如此,在使中央纵向叶片57左右摆动了时,沿着中央纵向叶片57流动的气流不会如通常的设有三片横向叶片的通风装置那样发生紊乱,即使是具有向左右的短边方向倾斜的空气吹出口65的薄型通风装置,也能够大幅提高在使前侧可动通风窗53的中央纵向叶片57左右摆动了时的风的指向性。
另外,由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支承轴57a位于下游侧端部,因此在使中央纵向叶片57左右摆动了时,出现在正面侧并变化的部位较少,由此通风装置的外观变得良好。另外,由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支承轴57位于下游侧端部,因此能够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中央纵向叶片57的操作捏手66向前方突出的长度变长,由此能够使操作捏手66的操作性良好。
附图标记说明
1、仪表前盖;2、固定件;3、前侧可动通风窗;4、后侧可动通风窗;4a、纵向叶片;4b、支承轴;5、流路;6a、收纳凹部;6b、收纳凹部;7、中央横向叶片;7a、支承轴;8、上辅助横向叶片;8a、支承轴;9、下辅助横向叶片;9a、支承轴;10、叶片转动机构;11、曲柄;12、曲柄轴;13、第1凸轮构件;13a、凸轮槽;14、第2凸轮构件;14a、凸轮槽;15、空气吹出口;16、操作捏手;16a、齿条部;16b、齿轮部;23、前侧可动通风窗;26、空气吹出口;27、中央纵向叶片;27a、支承轴;28、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28a、支承轴;29、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29a、支承轴;31、仪表前盖;32、固定件;33、前侧可动通风窗;34、后侧可动通风窗;34a、纵向叶片;34b、支承轴;35、流路;36、操作捏手;36a、收纳凹部;36b、收纳凹部;37、中央横向叶片;37a、支承轴;38、上辅助横向叶片;38a、支承轴;39、下辅助横向叶片;39a、支承轴;40、叶片转动机构;45、空气吹出口;46、操作捏手;53、前侧可动通风窗;55、流路;56、空气吹出口;56a、收纳凹部;56b、收纳凹部;57、中央纵向叶片;57a、支承轴;58、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58a、支承轴;59、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59a、支承轴;65、空气吹出口;66、操作捏手。

Claims (4)

1.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在水平横向较长且在上下纵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前部沿着该水平横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该空气吹出口以使上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下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其特征在于,
该前侧可动通风窗构成为,使一片中央横向叶片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大致上下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上辅助横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上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并使下辅助横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下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水平横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
该中央横向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突出设置于两侧的大致中央的支承轴支承,该上辅助横向叶片和下辅助横向叶片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使该中央横向叶片摆动到下侧时,该下辅助横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并且使该下游侧端部以如与该中央横向叶片的下表面抵接般的方式靠近该中央横向叶片,阻止穿过该中央横向叶片与该下辅助横向叶片之间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可动通风窗的下辅助横向叶片配置在比上述上辅助横向叶片靠下游侧的位置,该下辅助横向叶片的支承轴的前后位置配置在与上述中央横向叶片的支承轴大致相同的位置。
3.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在上下纵向上较长且在水平横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前部沿着该上下纵向配置有前侧可动通风窗,该空气吹出口以使一个侧部向上游侧后退且使另一个侧部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其特征在于,
该前侧可动通风窗构成为,使一片中央纵向叶片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另一方面,使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后退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并使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能够收纳在设于该空气吹出口内侧的突出侧的侧壁面的收纳凹部内且以能够朝向该上下纵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收纳凹部,
该中央纵向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突出设置于大致左右方向中央的两侧的支承轴支承,该后退侧辅助纵向叶片和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分别以使下游侧端部向流路侧凸出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支承,在使该中央纵向叶片摆动到该空气吹出口的突出侧时,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朝向流路侧凸出,并且使该下游侧端部以如与该中央纵向叶片的侧表面抵接般的方式靠近该中央纵向叶片,阻止穿过该中央纵向叶片与该突出侧辅助纵向叶片之间而向前方直行的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侧可动通风窗的突出侧辅助横向叶片配置在比上述后退侧辅助横向叶片靠下游侧的位置,该突出侧辅助横向叶片的支承轴的前后位置配置在与上述中央纵向叶片的支承轴大致相同的位置。
CN201280055014.2A 2011-11-11 2012-04-02 通风装置 Active CN103930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7601 2011-11-11
JP2011-247601 2011-11-11
JP2012030593 2012-02-15
JP2012-030593 2012-02-15
PCT/JP2012/058906 WO2013069316A1 (ja) 2011-11-11 2012-04-02 レジス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0289A CN103930289A (zh) 2014-07-16
CN103930289B true CN103930289B (zh) 2016-04-20

Family

ID=48289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5014.2A Active CN103930289B (zh) 2011-11-11 2012-04-02 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89275B2 (zh)
EP (1) EP2777966B1 (zh)
JP (1) JP5922671B2 (zh)
CN (1) CN103930289B (zh)
WO (1) WO20130693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5902B2 (ja) * 2012-05-09 2016-10-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送風構造
JP2016016786A (ja) * 2014-07-09 2016-02-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6386877B2 (ja) * 2014-10-31 2018-09-05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装置
JP6534526B2 (ja) * 2015-01-13 2019-06-26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用操作ノブ
JP2016199074A (ja) * 2015-04-07 2016-12-0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風向調整装置
KR101683508B1 (ko) * 2015-06-26 2016-12-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 벤트 장치
JP6500234B2 (ja) * 2015-11-02 2019-04-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DE102016106888A1 (de) * 2016-04-14 2017-10-19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US11241941B2 (en) * 2016-10-17 2022-02-08 Honda Motor Co., Ltd. Blowing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DE102017203334A1 (de) * 2017-03-01 2018-09-0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791066B2 (ja) 2017-08-25 2020-11-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DE102017120208B3 (de) * 2017-09-01 2018-06-28 GRAMMER Interior Components GmbH Luftausströmer für Fahrzeuginnenräume
KR102394798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벤트의 노브 일체형 댐퍼 개폐 장치
KR102394803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장치
JP6893481B2 (ja) * 2018-01-24 2021-06-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レジスタ
WO2019165523A1 (pt) * 2018-03-02 2019-09-06 Weg Equipamentos Elétricos S.a. Máquina elétrica girante com canais trocadores de calor para ar e para líquido
KR102598528B1 (ko) * 2018-05-16 2023-11-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전동식 에어벤트 장치
JP2020069961A (ja) * 2018-11-01 2020-05-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DE102018129603A1 (de) 2018-11-23 2020-05-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DE102018129562A1 (de) * 2018-11-23 2020-05-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belüftungssystem mit einem solchen luftausströmer
CN109274293B (zh) * 2018-11-27 2020-02-07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带有热能转换装置的排气管道
DE212020000484U1 (de) * 2019-01-07 2021-07-09 Product Development Engineernanjing Tata Autocomp Systems Limited Luftaustrittsmechanismus ohne Frontlamellen
JP7151612B2 (ja) * 2019-04-26 2022-10-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12303879B (zh) * 2019-07-26 2022-04-0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风向调节装置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CN110406355A (zh) * 2019-08-29 2019-11-05 宁波永成双海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叶片的空调出风口
CN112440676B (zh) * 2019-08-31 2022-12-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空调系统和车辆
CN112440681A (zh) * 2019-08-31 2021-03-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EP3875771B1 (en) 2020-03-04 2022-12-28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US11473593B2 (en) * 2020-03-04 2022-10-18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comprising a fan installed in an inner space of a lower body having a first and second upper body positioned above and a space formed between the bodies wherein the bodies have a first and second openings formed through respective boundary surfaces which are opened and closed by a door assembly
US11719313B2 (en) 2020-09-15 2023-08-08 Jvis-Usa, Llc Actuator assembly for actuating air blocking elements of an outlet assembly
US11685236B2 (en) * 2020-09-15 2023-06-27 Jvis-Usa, Llc Outlet assembly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odes for improving air flow in a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KR20220068843A (ko) * 2020-11-19 2022-05-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및 이의 작동 방법
DE102020216529B4 (de) * 2020-12-23 2024-01-2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üftungsausströmer, Lüftungssystem und Kraftfahrzeug
DE102022103498A1 (de) * 2021-03-01 2022-09-0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KR20220136744A (ko) 2021-04-01 2022-10-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 에어벤트
JP7344932B2 (ja) * 2021-07-21 2023-09-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の吹出構造体
CN114013355B (zh) * 2021-11-26 2023-08-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组件及车辆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32587A1 (de) * 2006-07-13 2008-01-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Luftausström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e
JP2009160981A (ja) * 2007-12-28 2009-07-2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JP2009241637A (ja) * 2008-03-28 2009-10-22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0105507A (ja) * 2008-10-29 2010-05-1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DE202010009031U1 (de) * 2010-06-14 2010-10-07 Behr Gmbh & Co. Kg Lamellendüse
CN101900402A (zh) * 2009-05-29 2010-12-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装置
CN101992671A (zh) * 2009-08-20 2011-03-30 费希尔汽车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通风喷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4439A (ja) * 1982-04-22 1983-10-27 Nissan Motor Co Ltd ベンチレ−タ吹出口
DE3719835A1 (de) * 1987-06-13 1988-12-22 Daimler Benz Ag Jalousieduese zur belueftung eines kraftfahrzeuginnenraumes
JP3712930B2 (ja) 2000-09-28 2005-11-0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DE10054555A1 (de) * 2000-11-01 2002-05-02 Volkswagen Ag Luftleitdüse
JP2003039943A (ja) * 2001-07-30 2003-02-13 Nissan Shatai Co Ltd ルーバ構造
JP4165219B2 (ja) 2002-12-27 2008-10-1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JP4678526B2 (ja) * 2005-09-14 2011-04-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816381B2 (ja) * 2006-09-29 2011-1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9241638A (ja) 2008-03-28 2009-10-22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223124B2 (ja) * 2010-03-25 2013-06-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614878B2 (ja) 2010-05-31 2014-10-2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FR2960829B1 (fr) * 2010-06-04 2012-07-13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sortie d'ai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deflecteur
US20140302769A1 (en) * 2011-10-28 2014-10-09 Howa Plastics Co., Ltd. Register
JP6086669B2 (ja) * 2012-08-01 2017-03-0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32587A1 (de) * 2006-07-13 2008-01-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Luftausström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e
JP2009160981A (ja) * 2007-12-28 2009-07-2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JP2009241637A (ja) * 2008-03-28 2009-10-22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0105507A (ja) * 2008-10-29 2010-05-1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CN101900402A (zh) * 2009-05-29 2010-12-0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装置
CN101992671A (zh) * 2009-08-20 2011-03-30 费希尔汽车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通风喷嘴
DE202010009031U1 (de) * 2010-06-14 2010-10-07 Behr Gmbh & Co. Kg Lamellendü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08889A1 (en) 2014-10-16
WO2013069316A1 (ja) 2013-05-16
EP2777966B1 (en) 2018-10-31
EP2777966A1 (en) 2014-09-17
CN103930289A (zh) 2014-07-16
US9989275B2 (en) 2018-06-05
JP5922671B2 (ja) 2016-05-25
JPWO2013069316A1 (ja) 2015-04-02
EP2777966A4 (en)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0289B (zh) 通风装置
CN102741075B (zh) 通风装置
ES2878649T3 (es) Salida de aire
CN104507716B (zh) 通风装置
CN103906637A (zh) 通风装置
JP5799734B2 (ja) 乗用車の空調装置
CN105745100B (zh) 风向调整装置
JP5210119B2 (ja) レジスタ
JP6008423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US8109813B2 (en) Thin air outlet structure of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5987427B (zh) 空气调节器
CN101500830A (zh) 空调调风器
JP2006306365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864233B2 (ja) レジスタ
JP2007106391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204978159U (zh) 车辆空气调风器
JP2008247092A (ja)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デフレクタ機構
JP2019098878A (ja) レジスタ
JP2017043170A (ja) 薄型レジスタ
WO2013128763A1 (ja) レジスタ
US20060157618A1 (en) Blade gearing structure of air duct of vehicles
CN208827532U (zh) 调风器
CN106912255A (zh) 联合收割机
CN218858356U (zh) 活动式除霜风口结构及车辆
JP200819511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