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0830A - 空调调风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调风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0830A
CN101500830A CNA2007800294840A CN200780029484A CN101500830A CN 101500830 A CN101500830 A CN 101500830A CN A2007800294840 A CNA2007800294840 A CN A2007800294840A CN 200780029484 A CN200780029484 A CN 200780029484A CN 101500830 A CN101500830 A CN 101500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wind
register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94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0830B (zh
Inventor
榊原贵美雄
野野山伦代
田中敬子
井上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0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0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0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08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04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 B60H1/0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 B60H1/1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 B60H1/1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using an air bl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64Details of h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此处提供了一种空调调风器,其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在空调风吹出部处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少,并且其具有良好的空调风的吹出效率。朝吹出框(26)的方向不同的第一流路(42)和第二流路(44)在空调调风器(10)的保持架(12)内形成。相互互锁的第一减震器(52)和多个第二减震器(58)设置在保持架(12)内。第一减震器(52)打开和关闭第一流路(42),第二减震器(58)打开和关闭第二流路(44)。操作第一减震器(52)和第二减震器(58)以使第一流路(42)和第二流路(44)中的任一个打开而另一个关闭,并转换空调风的流路。这样,控制空调风从吹出框(26)的吹出方向,而防止或有效抑制吹出框(26)处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Description

空调调风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车辆空调的空调调风器。
背景技术
[0002]如公开号为2005-306224的日本专利申请(JP-A)所公开的,一种将空调主体处产生的空调风吹到车厢中的空调调风器具有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构成空调调风器的主体。经过空调调风器内侧的空调风被从设置在保持架处的吹出口吹出到车厢内部。
[0003]多个水平叶片和多个垂直叶片设置在空调调风器的吹出口处。水平叶片为纵向沿着车辆的实质横向延伸的窄板状构件。水平叶片的纵向两端部在吹出口的内侧被可转动地支承。空调风沿着水平叶片的短侧方向吹出。通过转动水平叶片,叶片的方位改变,因此空调风的风向在车辆的实质垂直方向上改变。
[0004]另一方面,垂直叶片比水平叶片更深地设置在吹出口内。垂直叶片为纵向沿着车辆的实质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窄板状构件。垂直叶片的纵向的两端部在吹出口的内侧被可转动地支承。空调风沿着垂直叶片的短侧方向吹出。通过转动垂直叶片,叶片的方位改变,因此空调风的风向在车辆的实质横向上被调节。
[0005]如上所述,通常地,通过适当地转动水平叶片和垂直叶片来调节空调风的风向。
[0006]例如,如果为了使风向朝向最下方而转动水平叶片,则基本不能在多个水平叶片中最下面的水平叶片的短侧方向上的前端部(面向保持架的较深侧的端部)下面的区域处调节空调风的风向。因此,在吹出口的开口的范围内,空调风吹出的范围变为仅在水平叶片的短侧方向上的前端部上面的区域。“有效开口表面积”,即与吹出口的开口表面积相关的空调风吹出范围的表面积变小,且空调风的吹出效率减小。
[0007]而且,因为所述各垂直和水平叶片具有厚度,通过在吹风口处设置所述叶片,有效开口表面积变得小了与各叶片的厚度总和相等的量。因此,一旦其中吹出口被制作得小或吹出口被制作得窄,那么被叶片占用的吹出口的开口表面积的比例变大,而可能难以提高空调风的吹出效率。
发明内容
[0008]鉴于以上描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在吹出空调风的部分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的空调调风器,并且其具有良好的吹出空调风的效率。
[0009]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空调调风器具有:具有朝车厢内部开口的空气吹出口的调风器主体,所述调风器主体使从空调主体发出的空调风通过并且将空调风从空气吹出口朝车厢内部吹出;以及用于调节经过调风器主体内部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并控制来自于空气吹出口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的风向控制部件。
[0010]依照上述方案,在调风器主体内流动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在调风器主体内通过风向控制部件调节。从而控制从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这样,因为本空调调风器在空调风经过调风器主体内部时调节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因此即使不在空气吹出口处控制风向,也可将空调风的风向控制为所要求的方向。这样,与叶片等设置在空气吹出口的结构比较,可以防止或有效抑制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11]上述方案可以被构造为使得在调风器主体处形成多个空调风流路,空调风流路中的每一个与空气吹出口连通且被形成为使得空调风能够经过空调风流路的内部,朝空气吹出口前进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在空调风流路的每一个中是不同的,风向控制部件包括开/关部,在开/关部打开多个空调风流路中的任一个的状态下,开/关部关闭除了打开的空调风流路之外的空调风流路。
[0012]依照上述方案,在调风器主体处形成多个空调风流路。当开/关部打开空调风流路中的任一个时,关闭其他的空调风流路,空调风经过打开的空调风流路并朝空气吹出口前进。在这些空调风流路中,经过空调风流路内部并朝空气吹出口前进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操作开/关部并选择空调风流路,可以调节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并因此控制从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与叶片等设置在空气吹出口的结构比较,可从而防止或有效抑制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13]在上述方案中,风向控制部件可包括:用于转换在空气吹出口处的空调风的通路位置的通路位置转换部;以及与通路位置转换部联锁地转换在调风器主体内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并朝向被通路位置转换部转换的通路位置引导空调风的偏转部。
[0014]依照上述方案,当通路位置转换部运行时,在空气吹出口处的空调风的通路位置被改变。此外,当偏转部与通路位置转换部联锁地运行时,在调风器主体内部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被转换,并且在调风器主体内流动的空调风从而朝被通路位置转换部转换的通路位置前进。这样,由于空气吹出口处的空调风的通路位置依照空调风的流动方向而变化,因此即使空调风的流动方向转换,也能防止或有效抑制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15]在上述的方案中,风向控制部件可以包括在调风器主体内部构成空调风的流路的流路形状转换部,并且,由于流路形状转换部的运行,流路的形状变化并且流路形状转换部改变在流路中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
[0016]依照上述方案,设置在调风器主体内部的流路形状转换部构成空调风的流路。在调风器主体内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由流路转换部确定。此外,当流路形状转换部运行时,空调风的流路形状改变,并且空调风的流动方向从而依照改变的流路形状变化。这样,因为在调风器主体内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能被改变,因此能够控制空调风的风向同时防止或有效抑制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17]上述方案可以被构造为使得流路形状转换部包括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和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近端侧设置在调风器主体的内壁中彼此相对的内壁中的一个内壁上,并且,由于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围绕其近端侧转动,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远端侧接近和远离一个内壁且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相对于一个内壁的壁面的倾斜角变化,并且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近端侧设置在调风器主体的内壁中彼此相对的内壁中的另一个内壁上,且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绕其近端侧与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转动联锁地转动,并且,由于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转动,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远端侧接近和远离另一个内壁且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相对于另一个内壁的壁面的倾斜角根据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倾斜角变化。
[0018]依照上述方案,当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绕其近端侧转动时,其远端侧接近和远离调风器主体的内壁中的彼此相对的内壁中的一个内壁。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相对于一个内壁的壁面的倾斜角因此而变化。此外,当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以这种方式转动时,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绕其近端侧与之联锁地转动。这样,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远端侧接近和远离调风器主体的内壁中彼此相对的内壁中的另一个内壁。因此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相对于另一个内壁的壁面的倾斜角依照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倾斜角而变化。
[0019]这样,由于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倾斜角和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倾斜角变化,因此空调风的流路形状变化,并且,在调风器主体内部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随之变化。
[0020]上述方案可以被构造为使得调风器主体进一步包括调风器设计部和叶片,在调风器设计部内对应于空气吹出口形成有开口,并且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与车辆的设置在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外围处的设计构件的表面一起构成设计表面,并且叶片的至少一个纵向端侧在比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更靠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处被支承,使叶片围绕轴向为叶片的纵向的轴可转动,并且,由于叶片的转动,其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叶片在与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空调风的方向。
[0021]依照上述方案,当转动叶片时,空调风的方向在与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转换(例如,如果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为车辆的实质垂直方向,则空调风的方向在车辆的实质横向上被转换等)。此处,叶片的至少一个纵向端侧设置在比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更靠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处。因此,能够改进空气吹出口的外观。
[0022]上述方案可以进一步包括:被支承以便可围绕轴向为叶片的纵向的轴转动的叶片,并且,由于叶片的转动,其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叶片在与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空调风的方向;以及设置在叶片的内侧并且加固叶片的加固构件。
[0023]依照上述方案,当叶片转动时,空调风的方向在与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转换(例如,如果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为车辆的实质垂直方向,则空调风的方向在车辆的实质横向上被转换等)。此处,加固构件设置在叶片的内侧,并且叶片的刚度能由所述加固构件改进。因此,例如,即使将沿着叶片的纵向的空气吹出口的尺寸制作地较大且随之将叶片制作的较长时,仍能够保证叶片的刚度。
[0024]此外,通过设置加固构件能够提高叶片的刚度,能将叶片制作的较薄。这样,可以抑制由于设置叶片而引起的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25]上述方案可以被构造为使得调风器主体进一步包括调风器设计部和凸出部,在调风器设计部内对应于空气吹出口形成有开口,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与车辆的设置在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的外围处的设计构件的表面一起构成设计表面,凸出部设置在调风器设计部处并位于开口附近。
[0026]依照上述方案,调风器设计部设置在调风器主体处。设计部的表面与设置在车厢内的设计构件的表面一起构成设计表面。凸出部在对应于空气吹出口在调风器设计部内形成的开口附近形成。当从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调风试图沿着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流动时,凸出部干涉空调风并将空调风与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隔开。这样,可以防止或有效抑制所谓的空调风到调风器设计部表面的粘性,并且可以有效地朝车厢内部引导空调风。
[0027]上述方案可进一步包括:被支承以便可围绕轴向为所述叶片的纵向的轴转动的叶片,并且,由于所述叶片的转动,其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所述叶片在与由所述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所述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所述空调风的方向;以及被设置为比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凸出更远的叶片操作部,并且,由于操作叶片操作部,叶片操作部引起叶片转动,其中叶片操作部被制作为凸出部。
[0028]依照上述方案,当操作比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凸出更远的叶片操作部并且叶片被转动时,空调风的方向在与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转换(例如,如果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为车辆的实质垂直方向,则空调风的方向在车辆的实质横向上被转换等)。
[0029]比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凸出更远的叶片操作部为前述的凸出部。当空调风试图沿着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流动时,叶片操作部干涉空调风并且将空调风与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隔开。防止或有效抑制了空调风对调风器设计部表面的粘性。通过以这种方式将叶片操作部制作为凸出部,其满足不用特别在调风器设计部处设置凸出部。能够减少部件成本,并且可以防止或抑制由于在调风器设计部处特别设置凸出部引起的外观的恶化。
[0030]上述方案可以进一步包括:叶片,通过绕其轴向为叶片的纵向的轴转动,叶片的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叶片调节空调风的风向;以及与在叶片的一个纵向端部处与叶片的转动中心同轴设置并且放置在调风器主体内形成的孔部中的轴部。
[0031]依照上述方案,当绕其轴向为叶片的纵向的轴转动叶片时,叶片绕着所述转动中心转换横向的方位,并且空调风在对应于叶片的横向的方向上流动。从而转换空调风的方向。
[0032]设置在叶片的一个轴向端的轴部与叶片的转动中心同轴,且放置在调风器主体内形成的孔部中。因此,或者在叶片的端部和调风器主体的表面之间没有间隙出现,或者这样的间隙很小。这样,间隙对空调风的作用或者能够去除或者使其很小。因此,能够平滑且可靠地转换空调风的方向。
[0033]在上述方案中,从转动轴心到轴部的外周部的半径可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从叶片的转动中心到叶片的两个横向端中离转动中心最远的端部的距离。
[0034]依照上述方案,从轴心到轴部的外周部的半径大于或等于从叶片的转动中心到叶片的两个横向端中离转动中心最远的端部的距离。因此,即使通过转动叶片使叶片的轴部侧的端部与孔部附近的调风器主体的表面隔开,但是由于叶片的端部分开,与叶片一体的轴部被暴露在孔部的外侧,因此在叶片的端部和调风器主体的表面之间也没有间隙产生。这样,因为在叶片的端部和调风器主体的表面之间没有间隙产生,因此能够平滑且可靠地转换空调风的方向。
[0035]如上所述,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并且能够将空调风有效地传送到车厢内部。
[0036]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通过操作开/关部并且响应于所要求的风向从多个空调风流路中选择空调风流路,能够控制空调风的风向同时防止或有效抑制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37]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依照在调风器主体内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转换空气吹出口处的空调风的通路位置。从而能够控制空调风的风向同时防止或有效抑制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38]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通过使流路形状转换部变形,能够控制空调风的风向同时防止或有效抑制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39]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通过转动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和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并且转换两者的倾斜角,能够转换在调风器主体内的空调风的流路形状。这样,能够控制空调风的风向同时防止或有效抑制空气吹出口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
[0040]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用于在与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空调风的方向的叶片的至少一个纵向端侧设置在比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更靠空调吹出口的内侧处。因此,能够改进空气吹出口的外观。
[0041]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加固构件设置在用于在与由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空调风的方向的叶片的内侧。从而能够改进叶片的刚度,因此,即使叶片被形成为较长,也能够保持刚度。
[0042]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凸出部设置在位于调风器设计部内设置的开口附近。因此,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空调风对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的粘性,并且有效地将空调风朝车厢内部引导。
[0043]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通过将叶片操作部制成凸出部,其满足不用特别地在调风器设计部处设置凸出部。能够减少部件成本,并且能够防止或抑制由在调风器设计部处特别的设置凸出部引起的外观的恶化。
[0044]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与叶片的转动中心同轴地设置并且放置在调风器主体内形成的孔部内的轴部设置在叶片的一个纵向端部上。因此,当转动叶片时,或者在叶片的端部和调风器主体的表面之间没有间隙产生,或者能使这样的间隙很小。因此,能够平滑且可靠地改变空调风的方向。
[0045]在与本发明的方案相关的空调调风器中,从转动轴心到叶片的轴部的外周部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从叶片的转动中心到叶片的两个横向端中离转动中心最远的端部的距离。因此,因为在转动叶片时,在叶片的端部和调风器主体的表面之间没有使间隙产生,所以能够更平滑且可靠地转换空调风的方向。
附图说明
[0046]图1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立体图;
图2为显示关于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风向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截面图,并且显示了第一流路被打开而第二流路被关闭的状态;
图4为对应于图3的截面图,并且显示了第一流路被关闭而第二流路被打开的状态;
图5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立体图;
图6为显示了关于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截面图;
图8为对应于图7的截面图并且显示了通路位置转换部和偏转部被操作的状态;
图9为对应于图7的截面图并显示了通路位置转换部和偏转部被进一步操作的状态;
图10为叶片的截面图;
图11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为关于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3为关于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立体图;
图14为显示了关于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风向控制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为关于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截面图;
图16为对应于图13的截面图并且显示了流路形状被流路形状转换部转换的状态;以及
图17为对应于图13的截面图并且显示了流路形状被流路形状转换部进一步转换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47]<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结构>
图1的立体图显示了关于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10的外观。
空调调风器10具有用作调风器主体的保持架12。保持架12被安放在诸如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员座和前排乘客座前面的仪表板的反面侧(仪表板的发动机室侧)。保持架12具有一对沿着车辆的实质横向彼此相对的侧壁14。(在图1中仅图示了侧壁14中的一个)在车辆的实质纵向上,前壁16(见图3)设置在侧壁14的前侧(下面将简单地称作“前”或“前侧”)。侧壁14的前端通过前壁16连接。相反,在车辆的实质纵向上,斜壁18设置在侧壁14的后侧(下面将简单地称作“后”或“后侧”)。侧壁14的后端通过斜壁18连接。保持架12通过侧壁14、前壁16和斜壁18以具有矩形截面的管状的形状整体地形成。
[0048]前壁16和斜壁18都被定形为从前侧朝后侧倾斜的板状。然而,在斜壁18和前壁16处,在围绕其轴向为车辆的实质横向的轴的方向上的倾斜角是不同的。与前壁16相比较,斜壁18相对于车辆的实质垂直方向较大地倾斜。因此,保持架12的外周结构和内周结构朝车辆的实质垂直方向的上侧(下面将简称为“顶部”或“上侧”)变大。如图3所示,保持架12的下端开口,且风导向部20的上侧的开口端连接到保持架12的所述开口的下端。风导向部20连接到由诸如鼓风机电动机等驱动部件、诸如压缩机的冷却循环机构、蒸发器、冷凝器等、以及加热器等构成的空调主体。在空调主体内产生的空调风经过风导向部20并被传送到保持架12内。
[0049]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3所示,顶壁22从前壁16的顶端向后延伸。如图3所示,在顶壁22的实质车辆横向上的两端部都被连接到侧壁14的顶端部。保持架12的顶端在比实质车辆纵向上的其中间部更靠前的一侧由顶壁22关闭。此外,如图3所示,底壁24从斜壁18的顶端向后延伸。对应于底壁24,侧壁14比斜壁18更向后延伸,并且底壁24的实质车辆横向的两端部都连接到侧壁14。用作空气吹出口的吹出槽26设置在顶壁22和底壁24的后侧端部以及对应于这些部的侧壁14的端部。周壁部28沿着顶壁22、底壁24以及两侧壁14的各后侧端部在吹出框(blow-out bezel)26处形成。周壁部28的开口形状被形成为矩形。用作调风器设计部的法兰部30从周壁部28的远端朝与开口方向实质成直角的外侧延伸。
[0050]法兰部30对应于诸如在设置在车厢内的仪表板上形成的矩形孔部。在保持架12布置在仪表板的反面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中,法兰部30被装配进所述孔部。此外,如图1所示,左右风向调节部32设置在吹出框26处。左右风向调节部32具有多个(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3个)左右调节叶片34。
[0051]左右调节叶片34中的每一个以其纵向沿着顶壁22的后端部和底壁24的后端部彼此相对的方向(即从前向后以预定的角度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窄板状形成。左右调节叶片34中的每一个的纵向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周壁部28处以便在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转动。由于左右调节叶片34的转动,其横向可以在实质车辆的横向上倾斜。而且,左右调节叶片34中的每一个的一个纵向端连接到连接片36以使得当左右调节叶片34中的任意一个转动时,其他的左右调节叶片34与之联锁地转动。
[0052]如图1所示,其开口形状为实质三角形的开口部38在侧壁14内形成。如图3所示,分隔部40设置在保持架12的内侧以便对应于开口部38。分隔部40以沿着侧壁14彼此相对的方向穿过的管状形成。分隔部40的内周结构被定形为与开口部38的内周结构对应的三角形。分隔部40的一端连接到侧壁14中的一个侧壁上,而另一端连接到侧壁14中的另一个侧壁上。通过在保持架12的内侧设置所述分隔部40,在保持架12内的空调风的流路被分成第一流路42和第二流路44。第一流路42被构造为使得包括前壁16、顶壁22和分隔部40之间的空间。第二流路44被构造为使得包括斜壁18和分隔部40之间的空间。
[0053]当从风导向部20送入保持件12的空调风流入第一流路42时,空调风首先沿着前壁16的表面向上流动,之后,其方向沿着顶壁22的表面朝后(图3中的箭头W1的方向)转换。当从风导向部20送入保持件12的空调风流入第二流路44时,空调风在沿着斜壁18的表面向上倾斜的图4中的箭头W2的方向上流动。
[0054]如图3和图4所示,在保持架12的内侧沿着顶壁22的表面延伸的箭头W1的方向和在保持架12侧沿着斜壁18的表面延伸的箭头W2的方向都指向后面。然而,箭头W2的方向相对于箭头W1的方向向上倾斜。
[0055]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开/关部构成风向控制部件的流路转换机构50设置在保持架12内以便与吹出框26侧的第一流路42和第二流路44的区域相对应。流路转换机构50具有第一减震器52。第一减震器52以其横向尺寸对应于侧壁14之间的间隔的矩形板状形成。第一减震器52能绕着其轴向为横向的轴转动。转动中心被设定在第一减震器52的纵向上的一个端侧处且其纵向垂直于横向。容纳部54对应于第一减震器52在顶壁22上形成。容纳部54通过将部分顶壁22制成薄壁状而形成。如图3所示,在当第一减震器52的另一个纵向端部尽可能地朝顶壁22转动时,容纳部54将第一减震器52容纳在顶壁22内侧。
[0056]这样,在第一减震器52容纳在容纳部54中的状态中,第一流路42的吹出框26侧是打开的,并且空调风能够穿过第一流路42。此外,邻接片56从分隔部40朝斜壁18的顶端部延伸。如图4所示,当第一减震器52的纵向的另一端部尽可能地在远离顶壁22的方向上转动时,其所述的纵向的另一端部邻接邻接片56。在这种状态中,第一流路42的吹出框26侧由第一减震器52关闭,并且空调风不能通过第一流路42。
[0057]流路转换机构50也具有多个第二减震器58。第二减震器58以其纵向为侧壁14彼此相对的方向的平板状形成。第二减震器58中的每一个能绕其轴向为纵向的轴以其短侧方向上的实质中心部为转动中心转动预定的角度。各第二减震器58的短侧尺寸的总和比邻接片56的远端部与斜壁18的顶端部之间的间隔长。如图4所示,当第二减震器58被转动使得第二减震器58的短侧方向尽可能得靠近从邻接片56的远端部朝斜壁18的顶端部的方向时,相邻的第二减震器58在彼此邻接的状态中相互搭接,在斜壁18侧的第二减震器58邻接斜壁18的顶端部,在邻接片56侧的第二减震器58邻接邻接片56。在这种状态中,第二流路44在邻接片56的远端部和斜壁18的顶端部之间是关闭的,且空调风不能通过第二流路44。当第二减震器58从这种状态转动时,空调风能够在彼此邻接的第二减震器58之间以及第二减震器58和邻接片56、斜壁18之间流过。
[0058]连杆60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减震器58中的每一个的一个端部的纵向的短侧方向上的实质中心部。连杆60的另一端在远离第二减震器58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处由连接片62连接。当第二减震器58中的任一个转动时,其他的第二减震器58与之联锁地在同样的方向上转动相同的角度。
[0059]在多个第二减震器58中,第二减震器58中的一个的纵向另一端部连接到齿轮66,所述齿轮66构成互锁机构64以使得第一减震器52和第二减震器58互锁地运行。齿轮66被支承在侧壁14处以便在保持架12外侧自由地转动。穿过侧壁14的第二减震器58的轴部与齿轮66同轴且整体地连接。齿轮66与被支承在侧壁14处的齿轮68啮合以便在齿轮66侧自由地转动。齿轮68与被支承在侧壁14处的操作刻度盘70的齿轮72啮合以便在齿轮68侧自由地转动。操作刻度盘70具有刻度盘部74。刻度盘部74以具有半径比齿轮72大的圆盘状形成,并且同轴且整体地连接到齿轮72。
[0060]如图1所示,部分刻度盘部74从在法兰部30内形成的槽型开口部76凸出,使得部分刻度盘部74的外周露在车厢内侧。这样,能够从车厢内操作和转动刻度盘部74。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刻度盘部74的相反的表面侧开口的开口部在齿轮72内形成。被形成为从摆臂80凸出的销82A从导向槽78的远端设置在所述开口中。导向槽78在操作刻度盘70的一侧形成。摆臂80的近端侧被支承在侧壁14处以便自由地转动。由于操作刻度盘70的转动,销82由导向槽78引导,摆臂80从而摆动。摆臂80的摆动中心在其一个纵向端侧被整体地连接到第一减震器52的一个横向端部上。当操作刻度盘70转动时,第一减震器52和第二减震器58依照操作刻度盘70的转动角度转动预定的角度。
[0061]<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
下面将要描述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
[0062]在与本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10中,当操作刻度盘70被操作并绕其轴在一个方向上转动时,第一减震器52与操作刻度盘70的转动联锁地转动,并且第一减震器52的纵向的另一端部接近顶壁22。此外,当以这种方式转动操作刻度盘70时,第二减震器58与之联锁地转动。如图3所示,当第一减震器52转动到容纳在容纳部54内时,各第二减震器58的短侧方向尽可能地靠近从邻接片56的远端部到斜壁18的顶端部的方向。
[0063]在这种状态下,如上所述,相邻的第二减震器58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中彼此搭接,且第二减震器58在斜壁18侧邻接斜壁18的顶端部,第二减震器58在邻接片56侧邻接邻接片56。因此,第一流路42打开且第二流路44关闭。流经第一流路42的空调风在其风向为图3的箭头W1的方向的状态中从吹出框26流入车厢。
[0064]另一方面,当从图3所示的状态中绕着其轴在另一个方向上操作并转动操作刻度盘70时,与操作刻度盘70的转动联锁的第一减震器52的纵向另一端部转动以从顶壁22移开。当操作刻度盘70以这种方式转动时,与之联锁的第二减震器58转动且其搭接部相互分开,并且第二减震器58的与斜壁18或邻接片56正在邻接的部分从斜壁18或邻接片56分开。
[0065]如图4所示,由于操作刻度盘70的转动,第一减震器52的纵向的另一端部邻接邻接片56以使第一流路42关闭,并且,由于第二减震器58的搭接部相互分开且第二减震器58的正邻接斜壁18或邻接片56的部分从斜壁18或邻接片56移开,因此第二流路44打开。这样,空调风经过第二流路44。如上所述,经过第二流路44的空调风的风向用图4的箭头W2表示,并且比经过第一流路42的空调风的风向(即,图3中的箭头W1的方向)更向上倾斜。
[0066]在本空调调风器10中,如上所述,当向上或向下转换风向时,转动操作刻度盘70,第一减震器52和第二减震器58被转动,从而将空调风经过的流路从第一流路42和第二流路44中的一个转换到另一个。这样,为了改变垂直方向内的风向,转换空调风的流路本身。因此,与在同样的流路中改变风向的传统叶片的情况相比,对空调风有很小的阻力。这样,空调风的吹出效率是好的,并且能够有效抑制或防止诸如风切声(wind cutting sound)等的噪声和振动的产生。
[0067]此外,在向下或向上转换风向期间,流路只是从第一流路42和第二流路44中的一个转换到另一个。第一流路42和第二流路44的空调风通过的有效开口表面积并没有减小。与在同样的流路处转换风向的传统叶片的情况一样,随着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空调风的吹出范围等没有减小。因此,空调风能够有效地向上或向下吹出。
[0068]<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结构>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应注意的是,在下面描述各示范性实施例的过程中,与包括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前面描述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区域基本相同的区域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
[0069]在图5的立体图中显示了与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90的外观。图6显示了空调调风器90的分解立体图。空调调风器90具有作为调风器主体的代替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保持架12的保持架92。如图7所示,保持架92具有第一地板壁94。第一地板壁94定形为从前侧朝后侧向下倾斜的平板状。第二地板壁96从第一地板壁94的后侧端部连续地形成。第二地板壁96定形为从前侧朝后侧向上倾斜的平板状。通过第一地板壁94和第二地板壁96整体形成的截面结构为V形。
[0070]定形为平板状的延伸壁98从第二地板壁96的后侧端部进一步向后延伸。侧壁100从第一地板壁94和第二地板壁96的两横向端部垂直向上竖立。侧壁100的顶端部的在车辆的实质纵向上从前端侧到中间部定位的部分与第一地板壁94平行地倾斜。在这些与第一地板壁94平行地倾斜的部分的后侧,侧壁100的顶端部成曲线状以便接近第二地板壁96的后侧端部。法兰部101从侧壁100的顶端部朝保持架92的横向外侧延伸。如通路位置转换部件一样构成风向控制部件的闸板102设置在法兰部101上。
[0071]闸板102或者以其中厚壁部和薄壁部沿着其纵向交替地形成的板状形成,或者以其中凹部和突起在厚度方向的一侧交替地形成的波浪板状形成。闸板102仅可沿着侧壁100的顶端部在法兰部101上通过导壁104和顶壁106运动。导壁104从法兰部101垂直竖立并且顶壁106自上方关闭保持架92在车辆的实质纵向上的从前侧到其中间部的部分。
[0072]如图5和图6所示,代替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吹出框26的吹出框108设置在保持架92上。吹出框108具有法兰部30。代替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周壁部28的周壁110在法兰部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周壁110具有一对在车辆的实质横向上彼此相对的横向壁部110A、110B。这对横向壁部110A、110B从前侧朝后侧倾斜,并且实质车辆纵向大约为其纵向。此外,横向壁部110A、110B的短侧方向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延伸。在横向壁部110A、110B中的每一个的短侧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即,与法兰部30相反侧的端部)成曲线状或依照保持架92的法兰部101的顶端部和延伸壁98的结构适当地弯曲。
[0073]与横向壁部110A、110B一起构成周壁110的前壁部110C设置在一对横向壁部110A、110B的前侧端部之间。相反,与横向壁部110A、110B以及前壁部110C一起构成周壁110的后壁部110D设置在一对横向壁部110A、110B的后侧端部之间。后壁部110D的厚度方向被设定为与延伸壁98的厚度方向一样。在横向壁部110A、110B的一端邻接法兰部101的状态中,后壁部110D的前侧端部与延伸壁98的后侧远端(其在第二地板壁96的相反侧处的端部)相对并被插到其上。这样,在后壁部110D的端部和延伸壁98的远端相互对插的状态中,从延伸壁98的近端(第二地板壁96侧端部)到后壁部110D的后侧(法兰部30侧)端部,在延伸壁部98和后壁部110D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表面(顶面)以没有阶梯的曲面或平面状形成。当空调风在延伸壁98和后壁部110D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表面上方流动时,或者没有提供阻力的区域,或者提供阻力的区域非常的小。
[0074]代替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左右风向调节部32的左右风向调节部136设置在上述结构的周壁110的内侧。多个(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三个)左右调节叶片138设置在左右风向调节部136处。
[0075]左右调节叶片138被布置为使得比法兰部30更靠近周壁110侧定位。左右调节叶片138被构造为使得能够绕着其轴向从前向后倾斜并且近似地平行于车厢内部侧的法兰部30的表面的轴转动。在叶片138的一端(在前侧、上侧)形成的轴部138A被可枢转地支承在前壁部110C上形成的轴支承孔(shaft-receiving hole)141内。相反,实质半圆切口部143A对应于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另一端在延伸壁98的远端上形成。半圆切口部143B在周壁110的后壁部110D的前侧端(法兰部30的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以对应于所述切口部143A。
[0076]如图7所示,在周壁110的横向壁部110A、110B中的一端邻接法兰部101,并且后壁部110D的前侧端部(法兰部30的相反侧的端部)被插接以便与延伸壁98的后侧远端(第二地板壁96相反侧的端部)相对的状态中,圆孔部由彼此相对的切口部143A和切口部143B形成。各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另一个轴部138B穿过由切口部143A和切口部143B构成的孔部。
[0077]穿过由切口部143A和切口部143B构成的孔部的轴部138B在后壁部110D的反面侧由连接片36相互机械地连接。此外,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用作叶片操作部的操作刻度盘142(凸出部的一个方案)被机械地连接到连接片36。操作刻度盘142穿过在延伸壁98内形成的矩形开口部144,并且在延伸壁98的上侧凸出。然而,操作刻度盘142不比吹出框108的法兰部30的表面更向上凸出,并且在周壁11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保持在同样的高度内。通过转动所述操作刻度盘142,连接片36运动并且各左右调节叶片138与连接片36的运动联锁地转动。
[0078]具有上述结构的左右调节叶片138以与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左右调节叶片34相似的窄板状形成。然而,左右调节叶片34仅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然而如图10所示,左右调节叶片138被形成为使得绕着其轴向为纵向的轴以实质的U形或实质的V形弯曲。加固构件140在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内侧处被夹紧。加固构件140由诸如硬度比形成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合成树脂材料高的铁等材料以诸如窄且薄壁的平板状形成。
[0079]爪部145在左右调节叶片138的一侧形成,同时实质U形或实质V形的截面的弯曲部为左右调节叶片138的侧面之间的边界。
[0080]从截面看,爪部145在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开口端侧形成并且限制加固构件140朝着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弯曲部的相反侧的位移。这样,即使加固构件140没有通过粘合剂等粘结或固定到左右调节叶片138,或者没有通过螺钉固定到左右调节叶片138,也能够防止加固构件140从左右调节叶片138中出来。
[0081]这样,例如,如果左右调节叶片138和左右调节叶片34各自的长度、宽度以及深度尺寸相同,那么在其内侧夹有加固构件140的左右调节叶片138比左右调节叶片34更坚硬。
[0082]此外,在周壁110处,横向壁部110A、110B的下端部(即法兰部30的相反侧的端部)对应于在实质车辆纵向上从其中间部到后侧定位的侧壁100的顶端部的弯曲部的曲率(curvature)而弯曲。当闸板102已经进入这些弯曲部的下侧时,周壁110弯曲闸板102以使闸板102对应于侧壁100的顶端部的曲率。
[0083]如图6和图7所示,与闸板102一起构成通路位置转换部且作为偏转部构成风向控制部件的减震器112设置在第二地板壁96的上方。减震器112以其纵向沿着车辆的纵向设置且其在短侧方向上的横向尺寸仅比两侧壁100之间的间隔稍短的板状形成。减震器112可枢转地被支承在侧壁100上比第二地板壁96高的位置处以便能绕着其轴向为横向的轴转动。转动中心设定在纵向上的实质中心部处。如图6所示,构成互锁机构114的凸轮盘116对应于减震器112设置在侧壁100的外侧。在凸轮盘116相对于减震器112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中,凸轮盘116被机械地连接到减震器112,并且减震器112和凸轮盘116整体地转动。在凸轮盘116的一侧,操作刻度盘118被可枢转地支承在侧壁100处以便绕着其轴向为车辆的实质横向的轴自由地转动。
[0084]操作刻度盘118具有圆盘状刻度盘部120。部分刻度盘部120从形成在法兰部101内的槽状开口部122和法兰部30的开口部76凸出,使得刻度盘部120的部分外周露在车厢的内部。这样,能从车厢内部操作和转动操作刻度盘118。销124被形成为在轴向上从刻度盘部120的外周附近凸出。
[0085]销124被形成为使得远离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中心。当操作刻度盘118转动时,销124绕着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中心与刻度盘部120一起转动。所述销124设置在凸轮盘116上形成的导向孔126内。当销124绕着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中心转动时,销124推动导向孔126的内壁并且使凸轮盘116转动。这样,减震器112与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操作一起联锁地转动。
[0086]齿轮部128同轴地设置在刻度盘部120的外周部处。齿轮部128与被可枢转地支承在侧壁100处的齿轮130啮合在一起以便自由地转动。此外,齿轮130与被可枢转地支承在侧壁100处的齿轮132啮合在一起以便在齿轮130侧自由地转动。齿轮134与齿轮132的一个轴向端部同轴且整体地设置。在齿轮134的外周部形成的外齿对应于闸板102的厚度方向的底面的突起和凹部,并且齿轮134的外齿与闸板102的底面的突起和凹部啮合在一起。因此,当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经过齿轮部128被传送到齿轮134时,齿轮130、齿轮132和齿轮134转动并且闸板102沿着侧壁100的顶端部运动。
[0087]<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
下面将描述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0088]在与本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90中,当操作刻度盘118被操作并绕其轴转动时,齿轮134与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联锁地转动,并且闸板102向前或向后运动。因此,如图7所示,当操作刻度盘118被操作并绕其轴在一个方向上尽可能地转动时,闸板102的大部分或全部被容纳在顶壁106的下侧。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当操作刻度盘118被操作并绕其轴在另一个方向上尽可能地转动时,闸板102的大部分或全部被从顶壁106推出。
[0089]当操作刻度盘118被操作并绕其轴在一个方向上转动时,凸轮盘116和减震器112与之联锁地转动。当操作刻度盘118被操作并绕其轴在一个方向上尽可能地转动时,减震器112的前侧端部邻接第二地板壁96,并且减震器112的厚度方向的顶面尽可能地朝前侧倾斜(见图7)。在这种状态中,送入保持架92的空调风的风向被转换为平行于减震器112的顶面的图7的箭头W3的方向,并且空调风被送入车厢内部。
[0090],当操作刻度盘118被操作并从所述状态开始绕其轴在另一个方向上转动时,凸轮盘116和减震器112与之联锁地转动。减震器112的顶面朝车厢上侧实质地倾斜。因此,如图8所示,在所述状态中,空调风的风向变为比图7的箭头W3更向下倾斜的箭头W4的方向。
[0091]如图9所示,当操作刻度盘118被操作并从所述状态开始绕其轴在另一个方向上尽可能大地转动时,减震器112的顶面更向上倾斜,减震器112的纵向后端部邻接延伸壁98,并且第二地板壁96和减震器112之间的流路被关闭。因此,在这种状态中,空调风的风向变为比图8的箭头W4更靠实质车辆下侧倾斜的箭头W5的方向。这样,在空调调风器90的垂直方向上转换空调风的风向。
[0092]与在一个方向上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联锁地,闸板102的大部分或全部被容纳在顶壁106的下侧,且减震器112的纵向前侧端部转动以便邻接第二地板壁96。与在另一个方向上操作刻度盘118的转动联锁地,闸板102的大部分或全部被从顶壁106推出,并且减震器112的纵向后端部转动以便邻接延伸壁98。
[0093]换句话讲,在减震器112和闸板102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减震器112的纵向后端部和在车辆的实质后侧处的闸板102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在车辆的纵向上保持实质恒定的尺寸。所述间隔,即在空调调风器90中空调风经过(通路位置)的范围,相对运动,但是其有效开口表面积没有改变,或者有效开口表面积的改变比率极小。因此,即使改变空调风的风向,空调风的吹出范围等没有随着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而减小,并且能够有效地转换空调风的方向。
[0094]此外,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当转动操作刻度盘142并且转动左右调节叶片138时,左右调节叶片138的方向在车辆的实质横向上改变,从而能够调节空调风的风向。此处,如上所述,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加固构件140被夹在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内侧。因此,与仅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左右调节叶片138的结构相比,即使板厚被制作得很薄,也能保持硬度。
[0095]因此,即使为了对应于其沿着左右调节叶片138的纵向的开口尺寸相对较长的周壁110而将左右调节叶片138的纵向尺寸设定的较长时,也能防止或有效防止左右调节叶片138的挠曲和折叠。
[0096]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加固构件140能将左右调节叶片138制作得很薄。因此,能够抑制随着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设置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空调风的吹出范围等的减小。
[0097]因为左右调节叶片138被布置为使得定位为比法兰部30更靠周壁110侧,所以没有引起由于左右调节叶片138朝车厢内部侧凸出而引起的外观的恶化。
[0098]从吹出框108吹出以便在延伸壁98和周壁110的后壁部110D上流动的空调风流动,以便被延伸壁98上方的操作刻度盘142干涉。因此,因为操作刻度盘142比法兰部30的表面(设计表面)凸出更远,所以空调风从延伸壁98和后壁部110D移开(被剥开)。这样,能防止或有效阻止在法兰部30的表面上方并且沿着仪表板的表面的来自于后壁部110D的空调风的流动,即所谓的“空调风的粘性”,并且能将空调风有效地送入车厢。
[0099]此外,通过制作干涉空调风的凸出部,如上述的操作刻度盘142,不需要在法兰部30等处特别设置用于干涉空调风的凸出部。这样,能够阻止由设置单独的凸出部引起的法兰部30的外观的恶化。
[0100]<第三示范性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修改实例作为第三示范性实施例。
[0101]在图11的立体图中显示了与本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147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在图12的截面图中显示了空调调风器147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应注意的是图11和图12所示的空调调风器147的主要部分为上述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90的延伸壁98和周壁110的后壁部110D的部分。在除了结构不同于空调调风器90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处,所述结构与空调调风器90的结构相同。
[0102]如图7所示,在与上述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90中,经过由切口部143A和切口部143B构成的孔部的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轴部138B的外径比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宽度小。
[0103]相反,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与本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147中,没有设置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轴部138B,而设置了轴部148代替。轴部148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宽度。由上述切口部143A、143B构成的孔部的内径也被设定为使得轴部148能从其穿过的尺寸。
[0104]此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轴部138B的轴向不垂直于延伸壁98和后壁部110D的表面。因此,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左右调节叶片138在延伸壁98和后壁部110D侧的部分实质平行于延伸壁98和后壁部110D的表面被切削。通过以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方式切削部分左右调节叶片138,防止延伸壁98不必要地干涉左右调节叶片138,并且左右调节叶片138能够平滑地转动。
[0105]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当左右调节叶片138转动时,一方面在延伸壁98或后壁部110D之间,另一方面在左右调节叶片138处被切削的部分之间,形成间隙。在形成这些间隙的部分处,或者不能通过左右调节叶片138调节空调风的方向,或者由于空调风经过间隙附近而难以调节方向。
[0106]相反,在与本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147中,轴部148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宽度(图12中的尺寸D)。更具体地,轴部148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转动中心和在左右调节叶片138的两横向端部中沿着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转动径向离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转动中心更远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因此,轴部148被定位在上述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当左右调节叶片138转动时变成空隙的部分处。这样,能够平滑地调节空调风的方向而没有如上所述的由于左右调节叶片138被转动而产生的间隙。
[0107]此外,因为轴部148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左右调节叶片138的宽度,所以左右调节叶片138能够进入由切口部143A、143B构成的轴部148能够自此穿过的孔部。因此,即使在间隙变成最大的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转动位置处,轴部148侧的左右调节叶片138的端部被延伸以使不形成上述间隙,当从上述转动位置处转动左右调节叶片138时,左右调节叶片138的轴部148侧端部插入到由切口部143A、143B构成的孔部,并且左右调节叶片138能够平滑地转动而不用受到来自延伸壁98或后壁部110D的不必要的干涉。
[0108]这样,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即使为轴部148的通道部的延伸壁98和后壁部110D的表面不垂直于轴部148的轴向,在左右调节叶片138和延伸壁98及后壁部110D的表面之间也不形成间隙。此外,能够平滑地转动左右调节叶片138并且能够平滑地调节空调风的方向,而延伸壁98和后壁部110D的表面没有不必要地干涉转动的左右调节叶片138。
[0109]<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结构>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
[0110]在图13的立体图中显示了与本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150的外观。如图13所示,空调调风器150具有用作调风器主体并且代替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保持架12的保持架152。如图15所示,保持架152具有平板形的地板壁154。侧壁156在车辆的实质横向上从地板壁154的两端垂直竖立。顶壁158实质平行于地板壁154设置在侧壁156的顶侧。保持架152以具有矩形截面的管状整体形成。
[0111]如图13和图15所示,在所述管状保持架152的后端(车厢内侧的端部),地板壁154在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上比顶壁158更向外延伸,并且,依照此,侧壁156的后端在车辆的实质纵向上倾斜预定的角度,以便实质直线地连接地板壁154的后端和顶壁158的后端。对应于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吹出框26的设计壁160在保持架152的后端形成。设计壁160的表面(外表面)与侧壁156的一端一致地倾斜。
[0112]实质矩形的空气吹出口162在设计壁160内形成。已经从保持架152的前端侧经过保持架152的内侧的空调风经过空气吹出口162并且朝车厢内部吹出。此外,弯片(curved piece)164从空气吹出口162的底边缘部伸出。弯片164的远端侧朝保持架152的内侧弯曲。弯片164被设置以改进设计。因此,对于空气吹出口162的整个开口表面积,有效的开口表面积为弯片164的远端部和空气吹出口162的上边缘部之间的空气吹出口162的开口表面积。
[0113]用作流路形状偏转部的空调风导向机构166设置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架152的内侧。如图14和图15所示,空调风导向机构166具有如矩形平板状形成且用作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下导向板168。如图15所示,下导向板168被容纳在下容纳部(loweraccommodating portion)170的内侧处,所述下容纳部170通过在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上的后端和中部之间的侧面处使地板壁154变薄大约对应于下导向板168的厚度的量而形成。此外,实心圆柱状轴172被形成为从保持架152的前端侧处的下导向板168的两横向端部凸出。下导向槽174对应于所述轴172在侧壁156内形成。
[0114]下导向槽174为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开口的槽,并且其纵向沿着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延伸。下导向槽174的内宽仅稍大于轴172的外径。轴172被布置在下导向槽174内,并且能够绕着其自身的轴向中心转动并且能够在下导向槽174的两纵向端之间运动。此外,转动板176被容纳在下导向板168的设计壁160侧的下容纳部170内。转动板176以与下导向板168一样的方式定形为平板状。
[0115]轴178被形成为从转动板176的设计壁160侧的两横向端部凸出。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开口的轴支承孔(未图示)对应于轴178在侧壁156内形成,并且支承轴178以使轴178自由地转动。而且,实心圆柱状轴180被形成为从转动板176的下导向板168侧的横向两端部凸出。下弧形槽182对应于轴180在侧壁156内形成。
[0116]下弧形槽182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处开口并且弯曲为使得轴178被可枢转地支承在其中的轴支承孔为其弯曲中心。下弧形槽182的内宽仅稍大于轴180的外径。轴180布置在下弧形槽182内,能够绕着其自身的轴心转动并且能够在下弧形槽182的两纵向端之间运动。
[0117]另一方面,实心圆柱状轴184被形成为从下导向板168的转动板176侧的横向两端部凸出。下弧形槽186对应于轴184在侧壁156内形成。下弧形槽186为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处开口的槽,并且被弯曲为使得轴178被可枢转地支承在其中的轴支承孔为其弯曲中心。下弧形槽186的内宽仅稍大于轴184的外径。轴184被设置在下弧形槽186内并且能够绕其自己的轴心转动并且能够在下弧形槽186的两纵向端之间运动。此外,上述轴180和轴184通过连接片188连接以便绕其自己的轴自由地转动。
[0118]空调风导向机构166具有定形为矩形平板状的滑动/转动板190。滑动/转动板190被容纳在上容纳部192的内侧,所述上容纳部192通过使顶壁158变薄大约对应于滑动/转动板190的厚度的量而在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上从前端侧到中间部形成。此外,实心圆柱状轴194被形成为在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的前端侧从滑动/转动板190的两横向端部凸出。上导向槽196对应于轴194在侧壁156内形成。
[0119]上导向槽196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开口并且其纵向沿着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延伸。上导向槽196的内宽仅稍大于轴194的外径。轴194被设置在上导向槽196内,并且能够绕其自己的轴心转动,并且能够在上导向槽196的纵向的两端之间运动。
[0120]用作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上导向板198在滑动/转动板190的设计壁160侧被容纳在上容纳部192内。上导向板198以与滑动/转动板190同样的方式定形为平板状。此外,轴200被形成为在上导向板198的设计壁160侧从两横向端部凸出。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开口的轴支承孔(未图示)对应于轴200在侧壁156内形成,并且支承轴200以使轴200自由地转动。
[0121]实心圆柱状轴202被形成为在上导向板198的滑动/转动板190侧从两横向端部凸出。上弧形槽204对应于轴202在侧壁156内形成。上弧形槽204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开口并且被弯曲为使得轴200被可枢转地支承在其中的轴支承孔为其弯曲中心。上弧形槽204的内宽仅稍大于轴202的外径。轴202被设置在上弧形槽204内并且能够绕其自己的轴心转动且能够在上弧形槽204的两纵向端之间运动。
[0122]实心圆柱状轴206被形成为从滑动/转动板190的上导向板198侧的横向两端部凸出。上弧形槽208对应于轴206在侧壁156内形成。上弧形槽208在保持架152的内周侧开口并且被弯曲为使得轴200被可枢转地支承在其中的轴支承孔为其弯曲中心。上弧形槽208的内宽仅稍大于轴206的外径。轴206被设置在上弧形槽208内,并且可绕着其自己的轴心转动且能够在上弧形槽208的两纵向端之间运动。
[0123]轴202和轴206由连接片210连接以便绕其自己的轴自由地转动。此外,滑动/转动板190的轴194中的一个和下导向板168的轴172中的一个由连接片212机械地连接以便绕其自己的轴自由地转动。当轴172沿着下导向槽174运动时,轴194沿着上导向槽196与之联锁地运动。
[0124]空调风导向机构166具有操作刻度盘214。操作刻度盘214具有圆形刻度盘部216。刻度盘部216在保持架152的内侧的侧壁156中的一个处被可枢转地支撑,以便绕着其轴向为侧壁156彼此相对的方向的轴自由地转动。矩形开口部218对应于刻度盘部216在设计壁160内形成。部分刻度盘部216穿过开口部218并且露在保持架152的外侧。这样,能够从车厢内部操作并转动刻度盘部216。
[0125]齿轮222在刻度盘部216的轴向侧与刻度盘部216同轴整体地设置。此外,齿轮224被设置在操作刻度盘214侧。齿轮224在保持架152的内侧的侧壁156中的一个处被可枢转地支承,以便绕着其轴向为侧壁156彼此相对的方向的轴自由地转动,并且与齿轮222啮合。在齿轮224的轴向的一个端部处从齿轮224的转动中心分开的位置处,连接片226的一端被连接为以便绕着其轴向为与齿轮224的转动轴相同方向的轴自由地转动。其他轴172被连接到连接片226的另一端以便自由地转动。
[0126]<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
下面将描述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
[0127]在与本示范性实施例相关的空调调风器150中,在下导向板168和转动板176容纳在下容纳部170内并且滑动/转动板190和上导向板198容纳在上容纳部192内的状态中,面向保持架152的内侧的下导向板168和转动板176的厚度方向上的顶侧表面定向在与地板壁154的内表面实质相同的方向上,并且在面向保持架152的内侧的滑动/转动板190和上导向板198的厚度方向上的底侧表面定向在与顶壁158的内表面实质相同的方向上。因此,送入保持架152的空调风在保持架152内平行于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图15中的箭头W6的方向)流动、经过空气吹出口162并被吹入到车厢内。
[0128]当刻度盘部216从所述状态开始绕其轴在一个方向上转动时,齿轮224转动,连接片226的一端从而朝设计壁160转动。由于连接片226的转动,轴172沿着下导向槽174朝设计壁160滑动。如图16所示,当轴172和轴178之间的间隔由于轴172朝设计壁160滑动而变窄时,下导向板168绕轴172转动,且轴184沿着下弧形槽186升起。随之,轴180沿着下弧形槽182升起且转动板176绕着轴178转动。
[0129]当轴172滑动时,随着它们的滑动,连接片212朝设计壁160滑动,并且轴194从而沿着上导向槽196朝设计壁160滑动。当轴194和轴200之间的间隙由于轴194朝设计壁160滑动而变窄时,滑动/转动板190绕轴194转动,并且轴206沿着上弧形槽208下降。随之,轴202沿着上弧形槽204下降且上导向板198绕轴200转动。
[0130]当下导向板168和上导向板198以所述方式转动并且下导向板168的厚度方向上的顶面和上导向板198厚度方向上的底面倾斜时,穿过保持架152内部的空调风在下导向板168和上导向板198之间穿过。依照下导向板168的厚度方向的顶面和上导向板198的厚度方向的底面,风向被转换到相对于保持架152的穿过方向实质向上倾斜的方向(图16中箭头W7的方向),并且空调风穿过设计壁160。
[0131]如图17所示,当刻度盘部216从所述状态开始绕其轴在一个方向上进一步转动时,下导向板168的厚度方向上的顶面和上导向板198的厚度方向上的底面进一步倾斜。这样,当空调风在下导向板168和上导向板198之间穿过时,空调风进一步向上倾斜(即定向为在图17中箭头W8的方向)。
[0132]这样,在本空调调风器150中,下导向板168和上导向板198之间的区域变为空调风的流路。通过操作和转动刻度盘部216并且倾斜下导向板168和上导向板198,空调风的流路形状被转换且风向从而向上或向下被倾斜。然而,即使如上所述调节空调风的风向,当空调风穿过设计壁160的空气吹出口162时,有效开口表面积保持在对应于空气吹出口162的上边缘部和弯片164的远端部之间的开口宽度的开口表面积处。因此,随着所引起的有效开口表面积的减小,空调风的吹出范围等没有减小,并且能够有效地改变空调风的方向。
[0133]应注意的是,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基于空调调风器10、90、150安装到车辆的驾驶员座位或前排乘客座位的前侧处的仪表板的前提进行说明。然而,关于本发明的空调调风器被安装的位置不局限于任何方式。因此,依照空调调风器的安装位置适当地转换构成此处描述的空调调风器10、90、150的相关构件的方向等。

Claims (11)

1、一种空调调风器,包括:
调风器主体,其具有朝车厢内部开口的空气吹出口,所述调风器主体使从空调主体发出的空调风通过并且将所述空调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朝所述车厢内部吹出;以及
风向控制部件,其调节所述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并且控制来自于所述空气吹出口的所述空调风的吹出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中
所述调风器主体内形成多个空调风流路,并且所述空调风流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空气吹出口连通并且形成为使得所述空调风能够穿过所述空调风流路的内部,并且在所述空调风流路中的每一个中朝向所述空气吹出口前进的所述空调风的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并且
所述风向控制部件包括开/关部,在所述开/关部打开所述多个空调风流路中的任一个的状态下,所述开/关部关闭除打开的所述空调风流路之外的空调风流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中所述风向控制部件包括:
通路位置转换部,其转换在所述空气吹出口处的所述空调风的通路位置;以及
偏转部,其与所述通路位置转换部联锁地转换在所述调风器主体内的所述空调风的流动方向,并且朝向被所述通路位置转换部转换的所述通路位置引导所述空调风。
4、如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中所述风向控制部件包括流路形状转换部,所述流路形状转换部在所述调风器主体内部构成所述空调风的流路、改变所述流路的形状并且转换在所述流路中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中
所述流路形状转换部包括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和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
所述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近端侧设置在所述调风器主体的彼此相对的内壁中的一个内壁上,并且,由于所述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围绕其所述近端侧转动,所述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远端侧接近和远离所述一个内壁且所述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相对于所述一个内壁的壁面的倾斜角变化,并且
所述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近端侧设置在所述调风器主体的彼此相对的内壁中的另一个内壁上,并且所述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绕其所述近端侧与所述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转动联锁地转动,并且,由于所述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转动,所述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的远端侧接近和远离所述另一个内壁且所述第二空调风导向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内壁的壁面的倾斜角根据所述第一空调风导向构件的所述倾斜角变化。
6、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中
所述调风器主体还包括调风器设计部和叶片,
在所述调风器设计部内对应于所述空气吹出口形成有开口,并且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与所述车辆的设置在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外周处的设计构件的表面一起构成设计表面,并且
所述叶片的至少一个纵向端侧在比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更靠所述空气吹出口的内侧处被支承,使所述叶片围绕轴向为所述叶片的纵向的轴可转动,并且,由于所述叶片的转动,其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所述叶片在与由所述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所述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所述空调风的方向。
7、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调风器,还包括:
叶片,其被支承以便可围绕轴向为所述叶片的纵向的轴转动,并且,由于所述叶片的转动,其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所述叶片在与由所述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所述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所述空调风的方向;以及
加固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叶片的内侧并且加固所述叶片。
8、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中
所述调风器主体还包括调风器设计部及凸出部,
在所述调风器设计部内对应于所述空气吹出口形成有开口,并且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与所述车辆的设置在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外周处的设计构件的表面一起构成设计表面,并且
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调风器设计部处并位于所述开口附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调风器,还包括:
叶片,其被支承以便可围绕轴向为所述叶片的纵向的轴转动,并且,由于所述叶片的转动,其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所述叶片在与由所述风向控制部件转换的所述空调风的转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换所述空调风的方向;以及
叶片操作部,其被设置为比所述调风器设计部的表面凸出更远,并且,由于所述叶片操作部被操作,所述叶片操作部使所述叶片转动,
其中所述叶片操作部被制作为所述凸出部。
10、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调风器,还包括:
叶片,通过绕着轴向为所述叶片的纵向的轴转动,所述叶片的短侧方向的方位被转换并且所述叶片调节所述空调风的风向;以及
轴部,其与所述叶片的转动中心同轴地设置在所述叶片的一个纵向端部,并且放置在形成于所述调风器主体内的孔部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中从转动轴中心到所述轴部的外周部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从所述叶片的转动中心到所述叶片的两个横向端中的离所述转动中心最远的端部的距离。
CN2007800294840A 2006-08-09 2007-07-10 空调调风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0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17435A JP4983143B2 (ja) 2006-08-09 2006-08-09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17435/2006 2006-08-09
PCT/JP2007/064048 WO2008018268A1 (en) 2006-08-09 2007-07-10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0830A true CN101500830A (zh) 2009-08-05
CN101500830B CN101500830B (zh) 2012-12-26

Family

ID=38520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948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0830B (zh) 2006-08-09 2007-07-10 空调调风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724981B2 (zh)
EP (1) EP2054251B1 (zh)
JP (1) JP4983143B2 (zh)
KR (1) KR101049393B1 (zh)
CN (1) CN101500830B (zh)
DE (1) DE602007004861D1 (zh)
WO (1) WO200801826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2811A (zh) * 2010-12-22 2011-04-20 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
CN103124647A (zh) * 2011-09-28 2013-05-29 奥迪股份公司 在点式姿态与扩散姿态之间转换的用于机动车的通风和加热模块的空气排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14377A1 (de) * 2008-03-17 2009-09-24 Behr Gmbh & Co. Kg 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DE102008017211A1 (de) * 2008-04-04 2009-10-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Personenanströmer
JP5266529B2 (ja) 2009-03-05 2013-08-2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KR101063724B1 (ko) * 2009-12-28 2011-09-07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차량용 에어벤트
CN102401741B (zh) * 2011-08-22 2014-04-23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寿命试验工装
JP5799734B2 (ja) * 2011-10-13 2015-10-2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乗用車の空調装置
DE102013210053B3 (de) 2013-05-29 2014-09-11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DE102013210055B3 (de) 2013-05-29 2014-09-11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KR102078983B1 (ko) * 2013-07-24 2020-02-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댐퍼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에어벤트
JP6368328B2 (ja) * 2016-02-10 2018-08-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レジスタおよび車両
DE102016108356A1 (de) * 2016-05-04 2017-11-0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102394798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벤트의 노브 일체형 댐퍼 개폐 장치
DE112019005690T5 (de) * 2018-11-13 2021-07-22 Rivian Ip Holdings, Llc Systeme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von Lüftungsöffnungen eines Fahrzeugs
CN110469906A (zh) * 2019-08-13 2019-11-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US11660930B2 (en) * 2019-10-14 2023-05-30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Actuator assembly
CN115574455A (zh) * 2021-06-21 2023-01-06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导风板驱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15574449A (zh) * 2021-06-21 2023-01-06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用于导风板的运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GB2624055A (en) * 2023-02-14 2024-05-08 Swegon Air Man Limited Blade control for a damp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01163A1 (de) 1980-01-15 1981-07-23 Audi Nsu Auto Union Ag, 7107 Neckarsulm Luftausstroemer, insbesondere fuer den innenraum eines fahrzeugs
JPS6046323U (ja) * 1983-09-05 1985-04-0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方向吹出し装置
JPS61211123A (ja) * 1985-03-14 1986-09-19 Nippon 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0356845Y2 (zh) * 1986-03-31 1991-12-24
JPH0533865Y2 (zh) * 1988-02-08 1993-08-27
JPH0282614U (zh) * 1988-12-15 1990-06-26
JPH0439121A (ja) * 1990-06-04 1992-02-10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吹き出し口装置
JPH0583651U (ja) 1992-04-14 1993-11-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ベンチレータの風向調整装置
WO1999007569A1 (fr) * 1997-08-04 1999-02-18 M.G.I. Coutier S.A. Dispositif d'aeration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9739652B4 (de) 1997-09-10 2007-07-19 Behr Gmbh & Co. Kg Belüftungseinrichtung
FR2788019B1 (fr) 1998-12-30 2001-11-16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distribution d'air pour le chauffage et/ou la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US6780098B2 (en) * 2002-02-15 2004-08-24 Nifco Inc. Regulator for air outlet
EP1454780A3 (en) * 2003-03-03 2006-02-15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Co. KG Air vent for a ventilation system
FR2862911B1 (fr) * 2003-11-28 2006-03-03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d'un habitacle de vehicule avec reglage de temperature par zones
JP4379188B2 (ja) * 2004-04-22 2009-12-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DE202004008181U1 (de) * 2004-05-21 2004-07-29 Olho-Technik Oleff & Holtmann Ohg Aus Kunststoff bestehendes Lamellengitter einer Lüftungsdüse
JP2006306365A (ja) * 2005-03-31 2006-11-09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DE202006004052U1 (de) * 2006-03-15 2006-06-01 Dr. Schneider Engineering Gmbh Lamelle für eine horizontale und/oder vertikale Lamellenanordnung in einem Gehäuse einer Luftdüs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2811A (zh) * 2010-12-22 2011-04-20 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
CN102022811B (zh) * 2010-12-22 2012-11-21 宁波均胜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
CN103124647A (zh) * 2011-09-28 2013-05-29 奥迪股份公司 在点式姿态与扩散姿态之间转换的用于机动车的通风和加热模块的空气排出器
CN103124647B (zh) * 2011-09-28 2015-11-25 奥迪股份公司 在点式姿态与扩散姿态之间转换的用于机动车的通风和加热模块的空气排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24981B2 (en) 2017-08-08
EP2054251B1 (en) 2010-02-17
JP2008037376A (ja) 2008-02-21
KR20090030344A (ko) 2009-03-24
WO2008018268A1 (en) 2008-02-14
EP2054251A1 (en) 2009-05-06
US20100263401A1 (en) 2010-10-21
KR101049393B1 (ko) 2011-07-14
CN101500830B (zh) 2012-12-26
JP4983143B2 (ja) 2012-07-25
DE602007004861D1 (de) 201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0830B (zh) 空调调风器
JP4678526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008423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4506758B2 (ja) 空調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CN103930289B (zh) 通风装置
JP4670749B2 (ja) 空調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WO2013061636A1 (ja) レジスタ
JP2008122055A (ja) 天井型空気調和機
JP3325414B2 (ja) 空調用ダクト
JP2019098878A (ja) レジスタ
CN102901198A (zh) 空调调风器
CN108027165B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8001344A (ja) 空調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JP2017013613A (ja)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CN216557387U (zh) 摆叶的运动组件及室内机
JP3820182B2 (ja) 空調装置のルーバー及び空調装置の気流制御構造、並びに空調装置
WO2017043493A1 (ja) 壁掛け式の空調室内機
JPH07174403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728731B1 (ko) 차량용 에어벤트의 윙 노브 구조
KR100633124B1 (ko) 자동차용 에어 벤트 장치
JP4150541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4069700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415513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889131B2 (ja) デフレクタ装置
JP2009046029A (ja) 車室内用空気吹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