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26818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26818A
CN103926818A CN201410185554.3A CN201410185554A CN103926818A CN 103926818 A CN103926818 A CN 103926818A CN 201410185554 A CN201410185554 A CN 201410185554A CN 103926818 A CN103926818 A CN 103926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lding components
fixing band
fixing
clamp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855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26818B (zh
Inventor
吉川政昭
荒井裕司
高木启正
山口嘉纪
吉浦有信
下川俊彦
德田哲生
池渊丰
石井贤治
岩谷直毅
今田高广
吉永洋
濑下卓弥
后藤创
藤本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539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011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801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55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26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26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26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268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加压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夹持部形成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径部;大致呈圆筒状的支持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以及加热手段,配置在上述支持部件的圆筒内部;其中:上述加强部件由支持部和加强部构成,支持部与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支持该夹持部形成部件,加强部从该支持部朝着上述加压部件的加压方向延伸,从上述支持部朝着上述加热手段配置侧的相反侧增加厚度。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110351264.8,申请日为2011年11月09日,发明名称为“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从内周侧支承环状定影带的筒状支持部件、通过热和压力使得调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利用电子照相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或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列举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成为公知技术。其图像形成处理通过以下过程进行:在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等对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其可视像化,通过转印装置将显影的图像转印在记录纸等记录介质上,使其载置图像,通过使用压力及热等的定影装置,对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装置中,配置为由对向辊或带或其组合构成的定影带及加压辊互相相接,形成夹持部,将记录介质夹入该夹持部,施加热及压力,将上述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
若列举上述定影装置一例,则可以列举使用由多个辊部件架设的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这种定影带的装置220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环状带)204,架设支承定影带204的多个辊部件,内设在多个辊部件202、203之一的辊部件202的加热器201,加压辊(加压部件)205等构成(参照图18)。加热器通过辊部件加热定影带。并且,记录介质向着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的夹持部运送,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受到热及压力,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带定影方式)。
又,在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有的定影装置设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与作为回转体的定影部件的内面滑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320(参照图19):使得耐热性薄膜(定影薄膜)304夹持在作为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301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05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在被记录材S上形成并载置需要定影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将该被记录材S导入上述定影夹持部N的薄膜304和加压辊305之间,和薄膜304一起夹持运送,在夹持部N,陶瓷加热器的热量通过薄膜304给与被记录材S,又,用定影夹持部N的加压力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热压定影在被记录材S面上。该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320可以使用低热容量的部件作为陶瓷加热器及薄膜,构成请求型装置,同时,可以仅仅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向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通电,使得成为发热到所定的定影温度的状态,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到可实行形成图像状态的等待时间短(快速启动性)、待机时消耗电力也大幅度小(省电)等的优点。
又,在专利文献3,4中,提出了如下那样的加压带方式的图像定影装置:其包括表面弹性变形的可回转的加热定影辊,与上述加热定影辊接触状态下可移动的环形带(加压带),以及加压垫,该加压垫以非回转状态配置在上述环形带内侧,使得上述环形带与上述加热定影辊压接,在上述环形带和上述加热定影辊之间设有使得记录纸通过的带夹持部,同时,使得上述加热定影辊表面弹性变形。根据该定影方式,将下方的加压部件设为带,通过扩展纸和辊的接触面积,大幅度提高热传导效率,抑制能量消耗,同时,能实现小型化。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虽然与使用定影辊的装置相比,适合装置高速化,但是,加热时间(达到可打印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接受到打印要求后,经打印准备,实行打印动作,到排纸结束的时间)的短缩化有限度。
与此相反,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由于低热容量化,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同时,也能实现小型化。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存在耐久性问题以及带温度稳定性问题。即,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和带内面的滑动所引起的耐磨耗性不充分,若长时间运转,则反复连续摩擦的面变得粗糙,摩擦阻力增大,产生带移动成为不稳定现象,或者产生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增大等的现象,其结果,产生形成图像的转印纸的打滑,产生图像偏移,或涉及驱动齿轮的应力增大,产生引起齿轮破损的不良状态(课题1)。
又,在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在夹持部局部加热带,当回转的带回到夹持部入口时,带温度成为最冷状态,存在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尤其当高速回转场合,课题2)。
即,在该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仅仅在定影夹持部加热定影带,因此,对于直到定影夹持部前还是常温的定影带,必须在定影夹持部急剧加热,仅仅在定影夹持部加热距离非常短,因此,必须在陶瓷加热器达到非常高温后开始定影作业。由此,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需要时间长。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压力垫的表层,使用浸渗PTFE(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纤维片材(PTFE浸渗玻璃纤维布)作为低摩擦片材(片材状滑动材料),以便改善带内面和固定部件的滑动性问题。但是,在这种加压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专利文献3,4)中,定影辊热容量大,升温迟,存在加热时间长的问题(课题3)。
对于上述课题1至3,在专利文献5中,提出以下定影装置:通过设有配置在环状定影带内周侧的大致呈管状的对向部件(金属热传导体,加热部件,支持部件),以及配置在上述对向部件内周侧、加热该对向部件的陶瓷加热器等的电阻发热体,能加热定影带整体,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且能解消高速回转时的热量不足。
又,这种定影装置使用的金属性的支持部件一般在外周面形成涂膜,提高定影带的滑动性。
但是,在专利文献5记载的设有上述金属性的支持部件的定影装置中,当定影带的周长比支持部件的周长长的场合,存在回转中定影带大大地离开支持部件的可能性。在定影带大大地离开支持部件处,热量难以从支持部件传递到定影带,因此,支持部件成为过热状态,发生烧损,存在定影带的转矩上升的可能性。在支持部件外周面形成涂膜场合,存在因过热引起涂膜耐久性降低的危险。
另外,将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朝定影带侧推压,形成夹持部,用金属热传导体支承该夹持部,因此,夹持部的夹持宽度,压力等不稳定。
于是,在专利文献6中,为了保持由定影带和加压辊形成的夹持部以及管状支持部件的状态,形状,位置等使其稳定,提出与形成夹持部的部位对应,设置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部件,固定部件)以及加强部件等。
但是,在专利文献6中,单纯的板状的加强部件从夹持部相反侧支承夹持部形成部件,伴随定影装置的低热容量化,装置小型化结果,加强部件发生变形,存在不能得到均一的夹持压力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62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13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967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防止因定影带脱离而引起的支持部件过热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维持装置的低热容量化、不损害支持部件的加热效率、能得到均一的夹持压力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可回转、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定影带;
加压部件,设在上述定影带的径向外侧,且将上述定影带朝径向内侧推压;
夹持部形成部件,设在上述定影带的径向内侧,且夹着上述定影带与上述加压部件互相推压,在上述定影带和上述加压部件之间,形成夹入载置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的夹持部的一部分;
管状支持部件,设在上述定影带的内周侧,且可回转地支持上述定影带;以及
加热手段,加热上述支持部件,传热给上述定影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包括形成在上述夹持部的上述定影带回转方向上游侧且由上述加热手段加热的加热区域,形成在上述夹持部的上述定影带回转方向下游侧且上述记录介质从上述定影带分离的分离区域,以及与上述分离区域的上述回转方向下游侧连续形成且与上述加热区域连续的中间区域;
上述加热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为与上述定影带的半径大致相同半径的圆弧形状,且上述加热区域的圆弧中心相对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上游侧;
上述分离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且上述分离区域的圆弧中心相对上述加热区域的圆弧中心,位于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下游侧,且上述夹持部侧;
上述支持部件的最大外径与上述加热区域外周面和上述分离区域外周面之间的截面上的最大距离相等;
上述支持部件的最大外径比上述定影带的内径大。
上述“定影带的内径”是指定影带为圆的状态下,即,在没有安装在支持部件的状态下的内径。
根据该构成,加热区域的圆弧中心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上游侧,因此,回转时,定影带朝着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下游侧,即加热区域相反侧被拉引,因此,提高加热区域的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定影带难以从支持部件脱离。
又,加热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为与上述定影带的半径大致相同半径的圆弧形状,因此,在加热区域几乎不对定影带作用变形力,与支持部件密接,提高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
再有,上述支持部件的最大外径与上述加热区域外周面和上述分离区域外周面之间的截面上的最大距离相等,上述支持部件的最大外径比上述定影带的内径大,因此,不管回转时还是停止时,定影带在加热区域和分离区域之间被拉引,提高加热区域的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定影带难以从支持部件脱离。而且,即使定影带停止时,在加热区域中也能提高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因此,起动停止的定影装置静止加热定影带时,不会使得支持部件过热,能有效加热定影带。
这样,能提高加热区域的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定影带难以从支持部件脱离,因此,从支持部件向定影带的热传导率变高,能防止以往那样定影带从被加热的支持部件浮起。又,通过提高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提高节能性。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带的内周半径设为R,上述加热区域的外周半径设为r1,满足以下关系式:0mm<R-r1≤2mm。
加热区域的外周半径与定影带的内周半径大致相同,因此,在加热区域几乎不会对定影带作用有变形力,与支持部件密接,提高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
(3)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离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为半径比上述加热区域半径小的圆弧形状。
由此,分离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为半径比加热区域半径小的圆弧形状,因此,与半径和加热区域半径同等场合相比,定影带急剧离开记录介质。因而,对于通过夹持部后的记录介质,提高从定影带的分离性。
(4)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带的内周半径设为R,上述加热区域的外周半径设为r1,上述分离区域的外周半径设为r2,满足以下关系式:r2<r1<R。
由此,加热区域的外周半径与定影带的内周半径大致相同,因此,在加热区域几乎不会对定影带作用有变形力,与支持部件密接,提高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又,加热区域和分离区域之间的最大外径(图5中用点划线表示)为Dmax,成为支持部件的最大外径,且比定影带内径大,因此,定影带在加热区域和分离区域之间被拉引,提高加热区域的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定影带难以从支持部件脱离。
而且,分离区域的外周半径比加热区域的外周半径小,因此,与半径和加热区域半径同等场合相比,定影带急剧离开记录介质。因而,对于通过夹持部后的记录介质,提高从定影带的分离性。
(5)在上述技术方案(1)-(4)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将组装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的上述支持部件的外周长度设为L1,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长度设为L2,且上述支持部件的外面和上述定影带的内面的至少一方以涂膜涂布,在上述支持部件和上述定影带之间涂布润滑脂时,满足以下关系式:0.5mm≤L2-L1≤0.9mm。
在此,定影带的内周长度和支持部件的外周长度的周长差超过0.9mm场合,定影带相对支持部件卷绕松弛,因此,定影带浮起,在支持部件局部产生过热部分,有时使得涂膜耐久性劣化。又,定影带的内周长度和支持部件的外周长度的周长差不足0.5mm场合,定影带相对支持部件卷绕紧,因此,定影带和支持部件的摩擦力变大,定影带难以回转,加压部件和记录介质易相对定影带滑移。
为此,作为定影带的内周长度和支持部件的外周长度的周长差,设为0.5-0.9mm,优选0.6-0.8mm,更好的是0.7mm。若在上述范围,既能防止支持部件60过热,又能抑制记录介质的滑移。
(6)在上述技术方案(1)-(5)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为沿着上述支持部件的长度方向设在内部的线状发热体,上述加热区域为来自上述加热手段的热量辐射的辐射区域。
由此,线状发热体组装结构简单,因此,定影装置构成简单。
(7)在上述技术方案(6)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内面涂装为黑色。
由此,提高支持部件的辐射率,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提高节能性。
(8)在上述技术方案(1)-(5)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为沿着上述支持部件的长度方向与内周面相接设置的面状发热体,上述加热区域为来自上述加热手段的热量传导的接触区域。
由此,面状发热体能有效地加热支持部件,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提高节能性。
(9)在上述技术方案(1)-(5)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为设在上述支持部件的外部或内部、相对上述支持部件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上述加热区域为与上述加热手段对向被感应加热的对向区域。
由此,不会通过感应加热直接加热支持部件以外的部件,因此,不会如线状发热体那样加热支持部件以外的部件,例如加强部件,能有效加热支持部件。
(10)在上述技术方案(1)-(9)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在上述加热区域和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之间,设有导入区域,该导入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从上述加热区域的圆弧中心的距离比上述加热区域的半径小。
在此,在加热区域和夹持部形成部件之间没有设置导入区域场合,当定影带从加热区域向夹持部形成部件移动时,曲率变化,因此,有时加热区域的最后部分浮起。于是,通过在加热区域和夹持部形成部件之间,设有导入区域,从加热区域的圆弧中心的距离比加热区域半径小,防止在导入区域,定影带从支持部件外周面浮起。
(11)在上述技术方案(1)-(10)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为与上述加热区域相同半径以及相同中心的圆弧形状。
由此,能以相同曲率形成加热区域和中间区域,因而,容易进行支持部件加工。
(12)在上述技术方案(1)-(10)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区域作为截面形状,从上述加热区域的圆弧中心的距离比上述加热区域的半径小。
由此,在中间区域,支持部件和定影带非接触,因此,减少定影带和支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比定影带和记录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更小,抑制记录介质相对定影带的滑移。又,能缩短用于形成支持部件的材料,因此,减少材料成本。
(13)在上述技术方案(1)-(12)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在上述中间区域和上述分离区域之间设有平坦的退避区域。
由此,在退避区域中,支持部件和定影带成为非接触,因而,减少定影带和支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比定影带和记录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更小,抑制记录介质相对定影带的滑移。又,能缩短用于形成支持部件的材料,因此,减少材料成本。
(14)在上述技术方案(1)-(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带的内面和上述支持部件的外面的至少一方以涂膜涂布。
由此,减少定影带和支持部件之间的滑动部分摩擦阻力,使其更确实比定影带和记录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小,因此,抑制记录介质相对定影带的滑移。
(15)在上述技术方案(1)-(14)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持部件和上述定影带之间,涂布润滑脂。
由此,在上述支持部件和上述定影带之间的滑动部分涂布润滑脂,减少定影带和支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其更确实地比定影带和记录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小,因此,抑制记录介质相对定影带的滑移。
(16)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20,图2,图13,图14),包括:
可回转的环状定影带的定影部件(定影带21);
加压部件(加压辊31),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可与该定影部件压接;
夹持部形成部件(夹持部形成部件26),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夹持部27);
加强部件(加强部件23),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径部,从与上述夹持部相反侧支持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
大致呈圆筒状的支持部件(支持部件60),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外周面与该定影部件的内周面滑接,支持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以及
加热手段(加热手段25),配置在上述支持部件的圆筒内部,加热该支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件由支持部(承受突起23b)和加强部(本体23a)构成,所述支持部与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支持该夹持部形成部件,所述加强部从该支持部朝着上述加压部件的加压方向延伸,从上述支持部朝着上述加热手段配置侧的相反侧增加厚度。
(17)在上述技术方案(16)所述的定影装置(图2,图5)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的截面以上述加强部件为界,具有配置上述加热手段的区域(加热区域P1)比该加热手段配置侧的相反侧的区域(分离区域P2,退避区域P5,中间区域P3)宽广的形状。
(18)在上述技术方案(16)或(17)所述的定影装置(图2,图3)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收纳在设置在上述支持部件的圆筒外周的凹部(夹持部凹部61);
上述加强部件的支持部通过设在上述凹部的开口部(开口69,开口部70b,71a),直接与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
(19)在上述技术方案(16)-(18)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图13-图15)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强部件的面对上述加热手段的主面,设有反射板(反射板22)。
(20)在上述技术方案(19)所述的定影装置(图13,图17)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板在上述加强部件的与上述加热手段配置侧相反侧的面被保持。
(2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1)-(20)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由此,能得到防止记录介质的相对定影带的滑移、解消支持部件过热、且节能性高的图像形成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提高加热区域的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且定影带被拉伸,与加热区域压接,难以脱离,因此,能提供防止因定影带脱离而引起的支持部件过热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在加强部件上设有加强部,其从支持部朝着加压部件的加压方向延伸,从该支持部朝着加热手段配置侧的相反侧增加厚度,因此,不增大支持部件的圆筒尺寸,而能增加加强部件强度,因此,不损害支持部件的加热效率,能确保均一的夹持压力。
按照本发明,设有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因此,能在维持低热容量化状态下形成稳定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中央纵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分解支持部件、外保持部件以及内保持部件状态的中央纵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尺寸的概略正面图。
图6是表示卸下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夹持部形成部件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夹持部形成部件背侧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法兰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由面状发热体构成的加热手段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利用图5所示支持部件和直径30mm定影带场合的周长差和摩擦力、温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法兰以及侧板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将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定影装置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用于本发明定影装置的加强部件构成的详细图。
图15是表示用于本发明定影装置的反射板构成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图14的加强部件构成的顶视图。
图17是表示将反射板安装在图16的加强部件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以往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9是表示以往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先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瓶收纳部101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上方,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装卸自如(更换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瓶收纳部101。因此,上述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可以由用户更换自如。
在瓶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成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按图1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充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已带电(充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连串的成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示箭头方向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S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连串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S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叠合的转印纸等记录介质S。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介质S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介质S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一致,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介质S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介质S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S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表面转印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S上。
此后,记录介质S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介质S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置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可回转的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定影带21,设在定影带21的径向外侧且将定影带21朝径向内侧推压的加压部件31,设在定影带21的径向内侧且夹着定影带21与加压部件31互相推压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将载置调色剂像T的记录介质S夹入定影带21和加压部件31之间的夹持部27,设在定影带21的内周侧且可回转地支承定影带21的管状支持部件60,加热支持部件60传热到定影带21的加热手段25,使得支持部件60支承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加强部件23,设在定影装置20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法兰28,分别支承设在两端部的法兰28的如图12所示的侧板42。
定影带21为内径30mm筒状,包括厚度30-50μm的铁制基材21a,形成在其表面侧的脱模层21b,以及形成在基材21a的背面侧的涂膜21c。作为形成基材21a的材料,并不局限于铁,可以使用钴、镍、不锈钢或上述金属的合金等的传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或者聚酰亚胺等的合成树脂材料。
脱模层21b用于提高相对记录介质S上的调色剂像T的脱模性。脱模层21b系用厚度10-50μm的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制作。作为形成脱模层21b的材料,并不局限于PFA,也可以使用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ES(聚醚砜树脂)等。通过设置脱模层21b,确保相对调色剂像T的脱模性。
涂膜21c用于减小与支持部件60的摩擦阻力。涂膜21c设为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的涂膜。作为形成涂膜的材料,并不局限于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也可以使用电镀层,DLC(类金刚石材料),玻璃涂层等表面涂层。
支持部件60如图3至图5所示,呈厚度为0.1-1mm的铁制的截面大致为C字形的管。支持部件60包括收纳夹持部形成部件26、形成夹持部27的一部分的夹持部凹部61,与夹持部凹部61的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上游侧连续所设置的导入区域P4,与该导入区域P4连续所设置的加热区域P1,形成在夹持部凹部61的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下游侧的分离区域P2,与该分离区域P2连续所设置的平坦的退避区域P5,与该退避区域P5的回转方向下游侧连续形成且与加热区域P1连续的中间区域P3。支持部件60通过冲压成型形成。
加热区域P1为从夹持部凹部61的回转方向上游侧连续的半径14.5mm的截面圆弧形状,通过加热手段25加热的区域。又,加热区域P1的圆弧中心O1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运送方向(图2中空心箭头所示)的中心线A朝着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上游侧离开dc。由此,定影带21朝着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下游侧被拉伸,因此,定影带21难以离开加热区域P1。又,支持部件60的内面,尤其加热区域P1被涂装为黑色。由此,提高来自加热手段25的辐射热的辐射率。
导入区域P4作为截面形状,从加热区域P1的圆弧中心O1的距离比加热区域P1的半径r1小。即,导入区域P4为曲率小的平坦的形状,使得夹持部凹部61和加热区域P1连续。由此,能抑制夹持部27附近的定影带21从支持部件60的浮起。
分离区域P2作为截面形状,为比加热区域P1的半径r1小的半径r2的圆弧形状,通过使得定影带21急剧拉引离开通过夹持部27的记录介质S,成为记录介质S与定影带21分离的区域。又,分离区域P2的圆弧中心O2相对加热区域P1的圆弧中心O1朝着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下游侧离开da,且朝着夹持部27侧离开db。由此,连接加热区域P1的圆弧中心O1和分离区域P2的圆弧中心O2的最大外径为Dmax,比定影带21内径例如30mm大。由此,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P1和分离区域P2之间被拉伸,定影带21难以离开加热区域P1。再有,若将组装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度设为L1,将定影带21的内周长度设为L2,则周长差L2-L1设为0.7mm。
中间区域P3作为截面形状,成为与加热区域P1相同半径r1以及相同圆弧中心O1的圆弧形状。由此,能以相同曲率形成加热区域P1和中间区域P3,容易加工支持部件60。
退避区域P5为从分离区域P2的圆弧中心O2朝着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下游侧离开de的平面,形成在中间区域P3和分离区域P2之间。由此,在退避区域P5中,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成为非接触,减少摩擦阻力。
如图2所示,支持部件60的外面形成涂膜60a。设置涂膜60a用于减小与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涂膜60a设为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的涂膜。作为形成涂膜60a的材料,并不局限于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也可以使用电镀层,DLC(类金刚石材料),玻璃涂层等表面涂层。又,在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涂布润滑脂。由此,减小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摩擦阻力。
如图3所示,夹持部凹部61包括向着支持部件60内侧平行延伸的一对侧壁67,连接各侧壁67前端的底壁68,形成在底壁68的开口69。在夹持部凹部61,安装设在夹持部凹部61外侧即支持部件60内侧的大致呈“コ”形状的外保持部件70,以及设在夹持部凹部61内侧即支持部件60外侧的大致呈“コ”形状的内保持部件71。上述外保持部件70和内保持部件71夹持并螺钉固定支持部件60的夹持部凹部61的侧壁67和底壁68。通过安装上述外保持部件70和内保持部件71,维持夹持部凹部61的形状。又,在外保持部件7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安装部70a和70b。安装部70a和70b通过法兰28相对支持部件60固定。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的立体图。其中,X表示轴方向,C表示周向。
如图2,图6,图7所示,夹持部形成部件26设在内保持部件71的内侧。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为LCP(液晶聚合物)、聚酰亚胺树脂、PAI(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的具有耐热性的树脂部件,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大致呈方杆状。该夹持部形成部件26包括与加压部件31对向的本体26a,在本体26a背面与加强部件23相接支承的支持突起26b,设在本体26a周围的膜部件29。
当本体26a因加压部件31被推压时,支持突起26b与加强部件23相接而被支承,防止因加压部件31而被压入。该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加压部件31侧的面形成为平面状。也可以设为沿着加压部件31表面那样的凹形状。
膜部件29由PTFE纤维织物构成,减少与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膜部件29卷绕在本体26a上,紧固部件19用螺钉固定在支持突起26b附近,由紧固部件19和本体26a夹住膜部件29固定。
如图2及图8所示,加强部件23为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的金属制的大致呈方杆状,包括具有高的刚性的本体23a,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突起26b相接的承受突起23b,与加热手段25对向的反射板22。承受突起23b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突起26b相接,从背后支持受加压部件31推压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反射板22反射来自加热手段25的辐射热,减少逸散到加强部件23的本体23a的热量。加强部件23通过法兰28相对支持部件60固定。
加热手段25为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设在内部的线状发热体,在本实施形态中,设为卤素加热器。加热手段25设置在加热区域P1的内侧。因此,来自加热手段25的热量不受加强部件23遮挡,加热区域P1成为受到热辐射的辐射区域。又,在加热区域P1的适当位置,设有检测定影带21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如图9所示,法兰28固定在支持部件60的两端部,分别保持固定夹持部形成部件26,外保持部件70,加强部件23,加热手段25。又,法兰28限制定影带21沿轴向的移动。
加压部件31为外径30mm的辊,包括金属制的管状的中心轴32,设在其周围的由耐热性的硅酮橡胶构成的弹性层33,形成在表面的PFA制的脱模层34。弹性层33厚度2-3mm。脱模层34系包覆厚度50μm的PFA管形成。又,可以根据需要在中心轴32内藏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
又,加压部件31通过加压机构(没有图示)朝着夹持部形成部件26通过定影带21压接。加压部件31通过定影带21推压夹持部形成部件26,形成夹持部27。在加压部件31推压定影带21的状态下,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回转(图2中沿着箭头方向)。伴随该回转,定影带21回转,在夹持部27一边对记录介质S进行加压一边运送。
下面,说明其作用。
用户操作面板或计算机等要求印刷。若根据该印刷要求,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输出信号,则通过驱动机构使得加压部件31回转,定影带21也随之回转。
在此,加热区域P1的圆弧中心O1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上游侧,因此,定影带21朝着记录介质运送方向下游侧即与加热区域P1相反侧被拉引,因此,提高加热区域P1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的密接性,定影带21难以脱离支持部件60。又,加热区域P1作为截面形状,为与定影带21的大致相同的半径r1的圆弧形状,因此,在加热区域P1中,几乎不对定影带21作用变形力,而与支持部件60密接,提高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的密接性。再有,加热区域P1和分离区域P2之间的最大外径Dmax比定影带21内径(例如30mm)大,因此,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P1和分离区域P2之间被拉引,提高加热区域P1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的密接性,定影带21难以脱离支持部件60。根据上述理由,在加热区域P1中,定影带21与支持部件60密接滑动。
另一方面,与加压部件31回转同步,加热手段25通电发热。加热手段25的热量辐射到加热区域P1,加热区域P1急剧被加热。加压部件31的回转和加热手段25的加热并不一定需要同时开始,可以设有适当的时间差。并且,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定影带21的温度,夹持部27升温到定影必要的温度后,保持温度状态下,开始通过记录介质S。通过夹持部27的记录介质S上的调色剂像T受到夹持部27的压力和热得到定影。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加热区域P1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的密接性更高,且定影带21难以脱离支持部件60,因此,从支持部件60向定影带21的热传导率变高,抑制支持部件60过热,能防止涂膜60a,21c劣化。又,由于加热区域P1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的密接性更高,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提高节能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形态,分离区域P2作为截面形状,为比加热区域P1的半径r1小的半径r2的圆弧形状,因此,定影带21急剧离开记录介质S。因此,能提高通过夹持部27后的记录介质S与定影带21的分离性。
根据本实施形态,若将组装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度设为L1,将定影带21的内周长度设为L2,则周长差L2-L1设为0.5-0.9mm。在此,周长差超过0.9mm场合,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卷绕松弛,因此,定影带21浮起,支持部件60的一部分产生过热,涂膜耐久性易劣化。又,周长差不足0.5mm场合,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卷绕过紧,因此,定影带21和支持部件60之间摩擦力变大,加压部件31和记录介质S易相对定影带21滑移。因此,若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将周长差L2-L1设为0.5-0.9mm,则定影带21不会脱离支持部件60浮起,能防止支持部件60过热,且不会使得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卷绕过紧,能抑制记录介质S滑移。
根据本实施形态,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P1和分离区域P2之间被拉伸,因此,即使定影带21停止时,在加热区域P1中,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密接性也高。由此,起动停止的定影装置20,静止加热定影带21时,不会发生支持部件60过热,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
再有,根据本实施形态,加热手段25为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设在内部的线状发热体,因此,线状发热体组装结构简单,能使得定影装置20结构简单化。且支持部件60内面涂装为黑色,因此,能提高支持部件60的辐射率,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提高节能性。
根据本实施形态,在加热区域P1和夹持部形成部件26之间,设有导入区域P4,作为截面形状,从加热区域P1的圆弧中心O1的距离比加热区域P1的半径r1小,因此,在导入区域P4中,能抑制定影带21从支持部件60的外周面浮起,能防止支持部件60过热。
根据本实施形态,中间区域P3作为截面形状,成为与加热区域P1相同半径r1以及相同圆弧中心O1的圆弧形状,因此,能以相同曲率形成加热区域P1和中间区域P3。因此,容易加工支持部件60,能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施形态,在中间区域P3和分离区域P2之间,设有平坦的退避区域P5,因此,在退避区域P5,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成为非接触,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比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S之间的摩擦阻力小,能抑制记录介质S相对定影带21的滑移。能缩短用于形成支持部件60的材料,能减少材料成本。
根据本实施形态,定影带21的内面和支持部件60的外面都以涂膜21c,60a涂层,且在它们之间涂布润滑脂,因此,减少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滑动部分的摩擦阻力,使其比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S之间的摩擦阻力小,能抑制记录介质S相对定影带21的滑移。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若将本发明定影装置20组装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度设为L1,将定影带21的内周长度设为L2,则周长差L2-L1设为0.7mm,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即,周长差超过0.9mm场合,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卷绕松弛,因此,定影带21浮起,支持部件60的一部分产生过热,有时发生涂膜耐久性劣化。又,周长差不足0.5mm场合,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卷绕过紧,因此,定影带21和支持部件60之间摩擦力变大,定影带21难以回转,加压部件31和记录介质S易相对定影带21滑移。
因此,作为定影带21的内周长度和根据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度的周长差,可以设为0.5-0.9mm,优选0.6-0.8mm,更好的是0.7mm,若在上述范围,既能防止支持部件60过热,又能抑制记录介质S的滑移。根据涂膜21c,60a及润滑脂的有无,或各部分的形状及尺寸不同,上述周长差并不局限于0.5-0.9mm,可以适当设定。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的支持部件60的中间区域P3作为截面形状,成为与加热区域P1相同半径r1以及相同圆弧中心O1的圆弧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只要不与加强部件23干涉,作为截面形状,也可以使得从加热区域P1的圆弧中心O1的距离比加热区域P1的半径r1小。这种场合,在中间区域P3,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成为非接触,因此,能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比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S之间的摩擦阻力小,能抑制记录介质S相对定影带21的滑移。能缩短用于形成支持部件60的材料,能减少材料成本。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的定影带21直径设为30mm,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直径15-120mm,尤其,可以设为25mm。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的加热手段25设为卤素加热器等的线状发热体,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假想线(双点划线)那样,加热手段25设置为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与内周面相接设置的面状发热体。
面状发热体25a例如图10所示,包括发热片材52,该发热片材52与定影带21的轴向及周向对应,具有所定的宽度及长度,具有可挠性。该发热片材52包括具有绝缘性的基层52a,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的电阻发热层52b,以及向该电阻发热层52b供给电力的电极层52c。在基层52a上,设有绝缘层52d,使得电阻发热层52b和邻接的另一供电系统的电极层52c之间绝缘,使得发热片材52的边缘部分和外部之间绝缘。该面状发热体52设有电极端子,其在发热片材52的端部与电极层52c连接,将从供电线供给的电力供给该电极层52c。作为面状发热体,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其他构成。
通过适用面状发热体,省略线状发热体,加热区域P1成为从由面状发热体构成的加热手段25a传导热的接触区域。由此,面状发热体能有效地加热支持部件60,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提高节能性。
或者加热手段25也可以是设在支持部件60外部或内部,对支持部件60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这种场合,加热区域P1成为与加热手段25对向被感应加热的对向区域。由此,通过感应加热不会对支持部件60以外进行直接加热,因此,不会如线状发热体那样对于支持部件60以外例如加强部件23进行加热,能有效地加热支持部件60。
[实施例]
在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条件下,使用图5所示形状的支持部件60,具体尺寸设定如下:
r1=14.5mm
r2=13mm
da=2.7mm
db=2.0mm
dc=3.4mm
de=11.5mm
Dmax=30.86mm
仅仅使得组装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L1和定影带21的内周长L1的周长差(L2-L1)不同,进行各种测定。测定周长差和支持部件60的表面温度的关系,以及周长差和支持部件60与定影带21之间的摩擦力的关系。
图11表示其结果。如图11所示,周长差超过0.9mm场合,支持部件60的表面温度超过所定的温度限界值Tlim。即,周长差超过0.9mm场合,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卷绕松弛,因此,定影带21浮起,支持部件60局部产生过热部分,超过温度限界。由此可知,周长差超过0.9mm场合,因支持部件60过热,涂膜60a的耐久性易劣化。
周长差不足0.5mm场合,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摩擦力超过所定的限界值Flim。即,周长差不足0.5mm场合,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卷绕很紧,因此,定影带21和支持部件60之间的摩擦力变大,超过加压部件31和记录介质S的滑移限界值。由此可知,周长差不足0.5mm场合,定影带21难以回转,加压部件31和记录介质S易相对定影带21滑移。
根据上述结果,作为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L1和定影带21的内周长L1的周长差,设定为0.5-0.9mm,优选0.6-0.8mm,更好的是0.7mm。由此,既能防止支持部件60过热,又能抑制记录介质S的滑移。
在定影装置20中,加强部件23受到来自加压辊31的压力,从夹持部27的相反侧支持形成夹持部27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为了得到均一的夹持压力,对于来自加压辊31的压力,要求高强度,对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位置,要求高精度。但是,加强部件23以往那样构成(单纯板部件,例如,本体23a的厚度与承受突起23b厚度相同程度薄)场合,定影装置20的小型化进展结果,加强部件23变形,发生不能得到均一的夹持压力的问题。需要与该问题相对应,提高其强度,使得加强部件23不变形,加强部件23的材质为铁或不锈钢等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因此,不得不增加加强部件23的质量。但是,在支持部件60的内径部还配置加热手段25,因此,作为定影装置20,需要确保加热手段25的配置空间,需要达到高的加热效率,若仅仅增加加强部件23的质量,其加热手段25的配置空间以及支持部件60的热吸收率被限制,阻害定影装置20的加热效率。
本发明人对于该问题进行研究,使得加强部件23高强度化,确保支持部件60内部的加热手段25的配置空间,且使得定影装置20低热容量化,实现本发明。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主要部分构成。
参照图13,图14说明加强部件23的构成。
图13是表示将加强部件23固定设置在定影装置20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用于本发明定影装置20的加强部件23构成的详细图。在此,表示固定设置在定影装置20的加强部件23和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相接状态,图14(a)是其侧面图,图14(b)是其顶面放大图。加强部件23和夹持部形成部件26以外的部件省略。
在图13中,从加压辊31受到轴向单侧120N前后的载荷,配置加强部件23,作为加压支撑,从该夹持部的相反侧支撑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该加强部件23如上所述要求高强度。在此,作为最有效地提高加强部件23强度的方法,使得加强部件23截面的加压方向(图中左右方向)的长度。但是,那样就需要增大支持部件60直径,由此,增加热容量(降低加热效率),提高成本,不合适。
于是,在本发明中,加强部件23如图14所示,由承受突起23b和本体23a构成。所述承受突起23b作为支持部,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突起26b相接,从夹持部27的相反侧(图14(a)左侧,图14(b)上侧)支持夹持部形成部件26,所述本体23a作为加强部,从承受突起23b朝着加压辊31的加压方向(图14(a)左方向,图14(b)上方向)延伸,在承受突起23b的加热手段25配置侧的相反侧(图14(a)上侧,图14(b)离开纸面侧)增加厚度。
即,本体23a如图13所示,截面形状为上下非对称形状,相对承载来自加压辊31的载荷的中心线(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的中心线A),与加热手段25相反侧的部分变厚。承受突起23b的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的中心线与中心线A一致。
由此,在图14(a)中,使得本体23a的厚度ta比以往厚度(例如2mm)厚,例如设为6mm厚,不增大支持部件60直径,能提高加强部件23的强度。
又,关于加强部件23的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支持突起26b)接触的承受突起23b的厚度tb,比本体23a的厚度ta薄,例如设为2mm,该部分从支持部件60的开口69(以及开口部70b,71a)露出到支持部件60外。这是为了防止不介于支持部件60,直接与收纳在夹持部凹部61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相接,多余载荷施加在支持部件60引起变形。在此,承受突起23b的厚度tb设为2mm厚,提高加强部件23的前端精度,尽可能降低作为带单元的重量(热容量),且减小支持部件60的开口面积,即开口部70b,71a的面积,确保保持支持部件60的外保持部件70,内保持部件71的刚性,防止涂布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表面的润滑剂(氟润滑脂等)侵入支持部件60内部。
如图2,图5所示,支持部件60的截面相对承载来自加压辊31的载荷的中心线(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的中心线A),成为加热手段25配置侧大大膨出的形状。即,在图13中,支持部件60的截面以加强部件23为界,具有以下形状:加热手段25配置的区域(图中下侧的区域,加热区域P1)比加热手段25配置侧的相反侧的区域(图中上侧的区域,分离区域P2,退避区域P5,中间区域P3)宽广。
由此,在直径小状态的支持部件60的内径部,能确保配置加热手段25的空间,且能更多地使得支持部件60吸收来自加热手段25的辐射热,提高加热效率,且提高加强部件23的强度,因此,能得到均一的夹持部。
如图13,图14所示,较好的是,设有反射板22,使得来自加热手段25的辐射热难以吸收到加强部件23的面向加热手段25的主面。
图15是表示用于本发明定影装置的反射板22构成的概略图。图15(a)是反射板22的整体立体图,图15(b)是其截面图。
反射板22系对铝板加工形成,截面呈“コ”形状,由反射部22a,立起部22b,安装部22c三部位构成。
其中,反射部22a系对作为基材的铝板表面蒸镀辐射率低的银,当将反射板22安装到加强部件23时,配置为遮盖加强部件23的面对加热手段25的主面。由此,反射部22a使得从加热手段25例如卤素加热器照射的向着加强部件23侧的辐射热反射到支持部件60侧(图13的下方侧),能进一步提高支持部件60的热吸收效率。
立起部22b包括开口部22o,当将反射板22安装到加强部件23时,该开口部22o用于露出承受突起23b。
安装部22c在长度方向(轴向)两端部设有固定孔22h,当将反射板22安装到加强部件23时,成为将该反射板22固定在加强部件23的部位,固定孔22h用于通过固定螺钉22n。
与此相反,加强部件23如图16所示,在本体23a的与加热手段25配置侧相反侧的面,在长度方向(轴向)两端部设有螺孔23h。
因此,反射板22安装在加强部件23,使得反射部22a配置在本体23a的加热手段25配置侧的面,立起部22b配置在本体23a承受突起23b配置面,安装部22c配置在本体23a的与加热手段25配置侧相反侧的面,接着,使得固定螺钉22n通过固定孔22h,螺钉紧固在螺孔23h,在加强部件23的与加热手段25配置侧相反侧的面固定/保持(参照图17)。这时,反射板22向加强部件23的固定可以使用阶梯螺钉结构,以便热膨胀时,使得反射板22不变形。
如上所述,通过将反射板22安装在加强部件23,既能防止来自加热手段25的辐射热被加强部件23吸收,又能提高支持部件60的加热效率,且能将阶梯螺钉结构配置在加强部件23的与加热手段25配置侧相反侧的面上,因此,能确保配置加热手段25的空间。又,当将加热手段25组装在支持部件60的内径部时,固定螺钉22n也配置在与加热手段25配置侧相反侧的面,因此,能很容易插入。
下面说明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提高加热区域的支持部件和定影带的密接性,且拉伸定影带,与加热区域压接,难以分离,因此,具有能提供防止因定影带浮起引起支持部件过热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效果,对于具有从内周侧支承环状定影带的筒状支持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利用电子照相方式或静电记录方式等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或上述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全体都有用。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可回转的环状定影带的定影部件;
加压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可与该定影部件压接;
夹持部形成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
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径部,从与上述夹持部相反侧支持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
大致呈圆筒状的支持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外周面与该定影部件的内周面滑接,支持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以及
加热手段,配置在上述支持部件的圆筒内部,加热该支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件由支持部和加强部构成,所述支持部与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支持该夹持部形成部件,所述加强部从该支持部朝着上述加压部件的加压方向延伸,从上述支持部朝着上述加热手段配置侧的相反侧增加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持部件的截面以上述加强部件为界,具有配置上述加热手段的区域比该加热手段配置侧的相反侧的区域宽广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收纳在设置在上述支持部件的圆筒外周的凹部;
上述加强部件的支持部通过设在上述凹部的开口部,直接与上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强部件的面对上述加热手段的主面,设有反射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板在上述加强部件的与上述加热手段配置侧相反侧的面被保持。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CN201410185554.3A 2010-11-12 2011-11-09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268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3983A JP5601162B2 (ja) 2010-11-12 2010-11-12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3983 2010-11-12
JP2010-280118 2010-12-16
JP2010280118A JP5655541B2 (ja) 2010-12-16 2010-12-16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1264.8A Division CN102467046B (zh) 2010-11-12 2011-11-09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26818A true CN103926818A (zh) 2014-07-16
CN103926818B CN103926818B (zh) 2016-07-20

Family

ID=454008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8555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26818B (zh) 2010-11-12 2011-11-09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11035126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7046B (zh) 2010-11-12 2011-11-09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126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7046B (zh) 2010-11-12 2011-11-09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76103B2 (zh)
EP (1) EP2453316B1 (zh)
CN (2) CN10392681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9030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835B2 (ja) 2010-12-14 2015-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64202B1 (ko) * 2010-12-22 2017-08-03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825545B2 (ja)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9859B2 (ja) * 2011-09-20 2016-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629B2 (ja) 2011-12-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325B2 (ja)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1B2 (ja) 2011-12-28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7B (zh)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JP5928783B2 (ja) 2012-01-11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520B2 (ja) 2012-01-13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1524B2 (ja) 2012-01-13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28B2 (ja) 2012-01-19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511B6 (ja) 2012-01-23 2023-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7468B2 (ja) 2012-01-2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231B2 (ja) 2012-01-26 201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668B2 (ja) 2012-01-27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598B2 (ja) 2012-0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428B2 (ja) 2012-01-31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105B2 (ja) 2012-02-02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312B2 (ja) 2012-02-09 2017-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6281B2 (ja) 2012-02-09 2016-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5132B2 (ja) 2012-02-09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679B2 (ja) 2012-02-09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63A (ja)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26024B2 (en) 2012-02-09 2015-05-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423994B2 (ja) 2012-02-09 2018-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0326B2 (ja) 2012-02-09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152B2 (ja) 2012-03-22 2016-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4-01-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52106B2 (en) 2012-08-31 2015-10-0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14186303A (ja) 2013-02-25 2014-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5525A (ja) 2013-10-07 2015-04-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9422B2 (ja) 2013-10-10 2017-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13528B2 (ja) 2014-03-17 2018-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9350B2 (ja) 2014-07-10 2019-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63B2 (ja) 2014-07-10 2018-06-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039B2 (ja) 2014-07-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3716B2 (ja) 2015-07-07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04546B2 (en) 2015-07-15 2017-10-31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57814B2 (ja) 2015-11-09 2020-03-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8504B2 (ja) 2015-11-25 2020-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904220B2 (en) 2016-02-25 2018-02-27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255149A1 (en) * 2016-03-03 2017-09-07 Hiromasa Takagi Nip-forming member,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95937B2 (en) 2016-09-01 2019-05-21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018257A (ja) 2020-07-15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8286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2595A (ja) * 2021-08-27 2023-03-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845A (zh) * 2007-05-21 2008-11-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JP2010026415A (ja) * 2008-07-24 2010-02-04 Panasonic Corp 定着装置
CN101727054A (zh) * 2008-10-14 2010-06-0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727053A (zh) * 2008-10-14 2010-06-0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配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US20110026987A1 (en) * 2009-07-29 2011-02-03 Kenichi Hasegaw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4714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298354B2 (ja) 1995-03-24 2002-07-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
JPH10213984A (ja) 1997-01-30 1998-08-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JP3592485B2 (ja) 1997-06-12 2004-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2004286933A (ja) 2003-03-20 2004-10-14 Minolta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
JP2005250372A (ja) * 2004-03-08 2005-09-15 Canon Inc 定着装置
US7925177B2 (en) 2004-07-21 2011-04-12 Ricoh Co, Ltd.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6251068A (ja) 2005-03-08 2006-09-21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
JP2007065315A (ja) 2005-08-31 2007-03-15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JP4818826B2 (ja) 2006-06-19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482A (ja) 2006-11-28 2008-07-1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9382A (ja) 2006-11-30 2008-06-19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368752B1 (ko) * 2007-03-06 2014-03-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정착장치 및 정착방법
JP5042069B2 (ja) 2007-05-22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0244A (ja) * 2008-07-14 2010-01-28 Panasonic Corp 定着装置
US7848672B2 (en) * 2008-10-02 2010-12-07 Xerox Corporation Fusers including heater for pre-heating fuser belt, prin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using toner on media with pre-heating of fuser belt
JP2010128299A (ja) 2008-11-28 2010-06-10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JP5201478B2 (ja)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7444B2 (ja) * 2009-03-23 2014-02-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21873B2 (ja) * 2009-03-24 2011-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61B2 (ja) 2009-05-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21776B2 (ja) 2009-08-24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68B2 (ja) 2009-08-26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1905B2 (ja) 2009-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55B2 (ja)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343B2 (ja) 2009-09-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886B2 (ja) 2009-09-08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160B2 (ja) 2009-09-10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1608B2 (ja) 2009-09-10 2014-07-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6005B2 (ja) 2009-09-10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690B2 (ja) 2009-09-10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5469B2 (ja) 2009-09-14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338A (ja) 2009-09-14 2011-04-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5581634B2 (ja) 2009-09-15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67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958B2 (ja) 2009-09-1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26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22B2 (ja) 2009-09-28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05B2 (ja) 2009-10-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777B2 (ja) 2009-11-17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77B2 (ja) 2009-11-3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33194B2 (ja) 2009-12-22 2013-1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3264B2 (ja) 2010-01-13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46B2 (ja) 2010-01-26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0276B2 (en) 2010-01-27 2013-12-03 Ricoh Company, Limited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5188B2 (ja) 2010-02-0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189B2 (ja) 2010-02-0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76B2 (ja) 2010-02-12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69997A (ja) 2010-02-17 2011-09-0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981B2 (ja) 2010-02-25 201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236B2 (ja) 2010-02-26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676B2 (ja) 2010-03-03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936B2 (ja) 2010-03-03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913B2 (ja) 2010-03-04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0970B2 (ja) 2010-03-08 2014-10-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278B2 (ja) 2010-03-10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3386B2 (ja) 2010-03-10 2014-1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634B2 (ja) 2010-03-11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637B2 (ja) 2010-03-12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553B2 (ja) 2010-03-12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0040B2 (ja) 2010-03-15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591A (ja) 2010-03-16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607A (ja) 2010-03-16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406B2 (ja) 2010-03-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906B2 (ja) 2010-03-18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45B2 (ja) 2010-03-1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2010-03-1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845A (zh) * 2007-05-21 2008-11-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JP2010026415A (ja) * 2008-07-24 2010-02-04 Panasonic Corp 定着装置
CN101727054A (zh) * 2008-10-14 2010-06-0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727053A (zh) * 2008-10-14 2010-06-0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配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US20110026987A1 (en) * 2009-07-29 2011-02-03 Kenichi Hasegaw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9030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09030B (zh) * 2018-02-28 2022-01-2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76103B2 (en) 2014-03-18
CN102467046A (zh) 2012-05-23
US20120121305A1 (en) 2012-05-17
CN103926818B (zh) 2016-07-20
EP2453316B1 (en) 2021-03-24
EP2453316A3 (en) 2017-07-12
EP2453316A2 (en) 2012-05-16
CN102467046B (zh) 2014-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7046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3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66379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15210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2023544B (zh) 定影装置和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201266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1590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67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052652B2 (en)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 friction reducer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JP563338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4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613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JP538177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2954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7516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30095797A (ko)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6220950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5062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apparatus
KR20110106420A (ko)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1119702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881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437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