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31B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93431B CN102193431B CN201110042665.5A CN201110042665A CN102193431B CN 102193431 B CN102193431 B CN 102193431B CN 201110042665 A CN201110042665 A CN 201110042665A CN 102193431 B CN102193431 B CN 1021934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heet material
- fixing member
- producing body
- planar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套(21);加压辊(31);相接部件(26),配置在定影套(21)内周侧,通过定影套(21)与加压辊(31)相接,形成夹持部;面状发热体(22),在定影套(21)内周侧,配置为与定影套(21)相接或接近,加热定影套(21);发热体支承部件(23),沿着定影套内周面,支承面状发热体(22)。面状发热体包括发热片材(22s),其系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片材,在该片材的厚度方向,分散密度的分布具有倾斜,使得越朝着面向定影套(21)侧的表层,导电性粒子的分散密度越高,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该片材中。提供面状发热体不受因加压部件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作用所带来的坏影响、合适地加热定影套的定影装置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利用电子照相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或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列举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成为公知技术。其图像形成处理通过以下过程进行:在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等对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其可视像化,通过转印装置将显影的图像转印在记录纸上,使其载置图像,通过使用压力及热等的定影装置,对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装置中,配置为由对向辊或带或其组合构成的定影部件及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将记录纸夹入该夹持部,施加热及压力,将上述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
若列举上述定影装置一例,则可以列举使用由多个辊部件架设的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这种定影带的装置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环状带),架设支承定影带的多个辊部件,内设在多个辊部件之一的辊部件的加热器,加压辊(加压部件)等构成。加热器通过辊部件加热定影带。并且,记录介质向着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的夹持部运送,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受到热及压力,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带定影方式)。
又,在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有的定影装置设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与作为回转体的定影部件的内面滑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使得耐热性薄膜(定影薄膜)夹持在作为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在被记录材上形成并载置需要定影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将该被记录材导入上述定影夹持部的薄膜和加压辊之间,和薄膜一起夹持运送,在夹持部,陶瓷加热器的热量通过薄膜给与被记录材,又,用定影夹持部的加压力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热压定影在被记录材面上。该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可以使用低热容量的部件作为陶瓷加热器及薄膜,构成请求型装置,同时,可以仅仅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向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通电,使得成为发热到所定的定影温度的状态,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到可实行形成图像状态的等待时间短(快速启动性)、待机时消耗电力也大幅度小(省电)等的优点。
又,在专利文献3,4中,提出了如下那样的加压带方式的图像定影装置:其包括表面弹性变形的可回转的加热定影辊,与上述加热定影辊接触状态下可移动的环形带(加压带),以及加压垫,该加压垫以非回转状态配置在上述环形带内侧,使得上述环形带与上述加热定影辊压接,在上述环形带和上述加热定影辊之间设有使得记录纸通过的带夹持部,同时,使得上述加热定影辊表面弹性变形。根据该定影方式,将下方的加压部件设为带,通过扩展纸和辊的接触面积,大幅度提高热传导效率,抑制能量消耗,同时,能实现小型化。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虽然与使用定影辊的装置相比,适合装置高速化,但是,加热时间(达到可打印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接受到打印要求后,经打印准备,实行打印动作,到排纸结束的时间)的短缩化有限度。
与此相反,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由于低热容量化,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同时,也能实现小型化。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存在耐久性问题以及带温度稳定性问题。即,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和带内面的滑动所引起的耐磨耗性不充分,若长时间运转,则反复连续摩擦的面变得粗糙,摩擦阻力增大,产生带移动成为不稳定现象,或者产生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增大等的现象,其结果,产生形成图像的转印纸的打滑,产生图像偏移,或涉及驱动齿轮的应力增大,产生引起齿轮破损的不良状态(课题1)。
又,在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在夹持部局部加热带,当回转的带回到夹持部入口时,带温度成为最冷状态,存在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尤其当高速回转场合,课题2)。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压力垫的表层,使用浸渗PTFE(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纤维片材(PTFE浸渗玻璃纤维布)作为低摩擦片材(片材状滑动材料),以便改善带内面和固定部件的滑动性问题。但是,在这种加压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专利文献3,4)中,定影辊热容量大,升温迟,存在加热时间长的问题(课题3)。
对于上述课题1至3,在专利文献5,6中,提出以下定影装置:通过设有配置在环状定影带内周侧的大致呈管状的对向部件(金属热传导体),以及配置在上述对向部件内周侧、加热该对向部件的陶瓷加热器等的电阻发热体,能加热定影带整体,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且能解消高速回转时的热量不足。但是,由于系通过对向部件(金属热传导体)将电阻发热体的热量传递给定影带的方式,因此,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方面不充分。
对此,在专利文献7中,提出以下定影装置:设有环状定影带,与该定影带压接、形成运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的加压辊,以及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带内周面侧加热该定影带的电阻发热体,上述电阻发热体以微小间隙配设,使得相对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不压接,用辐射热加热定影带整体。由此,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更短、使得装置高速化场合,也不会产生定影不良,或定影部件及电阻发热体的磨耗、破损等的不良状态。
但是,在专利文献7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对电阻发热体反复作用因加压辊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上述电阻发热体被反复弯曲,由于该电阻发热体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因反复弯曲引起疲劳破坏,有时会发生断线,不能对定影带进行合适加热。
又,电阻发热体整体发热,该电阻发热体的热量之中,有的热量从电阻发热体的背面侧向定影带的相反侧逸失,不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62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13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158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8-216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面状发热体不受因加压部件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作用所带来的坏影响、有效加热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20,20A,20-1,20-1A,参照图2,图4,图6,图8,图9),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定影套21);
加压部件(加压辊31),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相接;
相接部件(相接部件26),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配置为与该定影部件相接或接近,直接或间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以及
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23),沿着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支承上述面状发热体;
上述面状发热体包括发热片材(发热片材22s),其系由耐热性树脂(耐热性树脂22b)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片材,在该片材的厚度方向,分散密度的分布具有倾斜,使得越朝着面向上述定影部件侧的表层,导电性粒子(导电性粒子22a)的分散密度越高,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该片材中,供给电力。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5)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发热体在上述发热片材的上述定影部件侧表面具有热传导薄膜(热传导薄膜22f),使得金属丝分散在耐热性树脂薄膜中,在表面背面之间具有绝缘性。
(3)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2,图6)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发热体附设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外周面。
(4)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6)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固定部件(固定部件24),与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夹着上述面状发热体,将该面状发热体固定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上。
(5)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6)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固定部件24)大致呈圆筒形。
(6)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6)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具有开口部(开口部24a),使得上述面状发热体的发热片材相对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暴露。
(7)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8,图9)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发热体附设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内周面。
(8)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9)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固定部件(固定部件25),与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夹着上述面状发热体,将该面状发热体固定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内周面上。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1)-(8)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定影部件及面状发热体的热容量小,因此,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的发热片材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部件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发热片材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又,在发热片材中,分散密度的分布具有倾斜,分散导电性粒子,因此,在电阻发热层的厚度方向,越成为定影部件侧的表层侧,越成为高温,能抑制热量从背面侧流失,能以少的电力有效地加热定影部件。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因此,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即使记录介质尺寸变化,也能抑制消耗能量,形成合适的图像,即使装置高速化场合,也能抑制定影不良等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形态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定影套的轴向、周向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另一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图6的定影装置使用的固定部件构成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构成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面,先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整体构成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瓶收纳部101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上方,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装卸自如(更换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瓶收纳部101。
在瓶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成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按图1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充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已带电(充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连串的成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示箭头D1方向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连串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叠合的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一致,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介质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表面转印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此后,记录介质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介质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置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上述定影装置20,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在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由回转的环状带构成的定影部件(定影套21,也称为定影回转体),与上述定影部件外周面相接的加压部件(加压辊31,也称为加压回转体),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通过该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的相接部件(相接部件26),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相接或接近、直接或间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沿着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支承上述面状发热体的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23)。
在此,定影套21为管形状的环状带,轴向具有与通纸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对应的长度,具有可挠性,例如可以在由厚度为30-50μm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基材上至少形成脱模层,成为外径为30mm。以下,如图3(a)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如图3(b)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圆周方向称为周向。
作为形成定影套21基材的材料,可以使用铁、钴、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等的传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
定影套21的脱模层为将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的氟化合物包覆成管状,其厚度为50μm。脱模层用于提高直接与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调色剂)T相接的定影套21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
加压辊31系在由铝、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芯上顺序形成硅酮橡胶(固态橡胶)等的耐热性弹性层、脱模层,外径成为30mm。弹性层厚度形成为2mm。脱模层系包覆PFA管,形成厚度50μm。又,可以根据需要在金属芯内内藏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又,加压辊31由加压手段(没有图示)通过定影套21与相接部件26压接,该压接部形成定影套21侧为凹的夹持部。并且,该夹持部运送载置调色剂T的记录介质P。
又,加压辊31在与定影套21压接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其回转(在图2中沿顺时钟方向回转),伴随该加压辊31的回转,定影套21回转(在图2中沿逆时钟方向回转)。
相接部件26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具有长度,至少通过定影套21与加压辊31压接的部分由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弹性体构成,通过铁心保持部件28保持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的所定位置,以该状态固定。在图2中,相接部件26在嵌入到设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圆周上的沿轴向延伸的槽的状态下,通过发热体支承部件23保持在铁心保持部件28。
又,相接部件26的与定影套21内周面相接的部分可以由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片材等滑动性及耐磨耗性良好的材料构成。
铁心保持部件28系通过对金属等板材进行钣金加工形成的、具有与定影套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矩形状的刚性部件,配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的大致中心部分。
又,铁心保持部件28从夹持部的相反面侧(背面侧)支承相接部件26,使得即使相接部件26受到加压辊31加压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形。此时,也可以在相接部件26和铁心保持部件28之间配置隔热材料,防止相接部件26的热量传递到铁心保持部件28流失,防止夹持部温度降低。
铁心保持部件28保持发热体支承部件23。
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为了使得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或以所定间隙接近配置,支承该面状发热体22。又,发热体支承部件23也为了以合适的形状支持回转的定影套21,使其稳定移动。因此,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具有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沿着定影套21内周面的所定弧长度的外周面。
又,发热体支承部件23至少具有:能耐面状发热体22发热的耐热性,以及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套21与接近的面状发热体22接触时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22的强度。例如,发热体支承部件23形成为大致圆筒管状,固定设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面侧,用铝、铜、铁等具有刚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又,较好的是,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具有不将面状发热体22的热量传递到铁心保持部件28侧、而使其传递到定影套21侧的隔热性,例如,可以在与面状发热体22之间设置隔热材料。
又,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既可以保持在铁心保持部件28,也可以其轴向两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框架上。
面状发热体22包括发热片材22s,其系将具有耐热性及绝缘性的树脂(耐热性树脂)作为基材,使得导电性粒子分散其中。
图4表示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中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在此,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表示在定影套21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之间,配置发热片材22s,作为面状发热体22。
该发热片材22s如图4所示,系由耐热性树脂22b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片材,在该片材的厚度方向,分散密度的分布具有倾斜,越朝着面向定影套21侧的表层,导电性粒子22a的分散密度越高,使得导电性粒子22a分散在该片材中。
面状发热体22设有电极端子(没有图示),其在发热片材22s的端部连接,将从电源供给的电力供给发热片材22s。
又,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为0.1-1mm左右,至少具有能沿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卷绕程度的可挠性。
在此,耐热性树脂22b为由PET或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某种程度耐热性的树脂,其中,优选聚酰亚胺树脂。由此,具备耐热性、绝缘性、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可挠性)。
导电性粒子22a为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具有导电性的粒子。
其中,碳粒子可以是通常的碳黑粉末,也可以是由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碳微线圈的至少一个构成的碳纳米粒子。
又,金属粒子为由Ag、Al、Ni等构成的粒子,其形状既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丝状。
这样构成的发热片材22s从电源(外部电源或电容器)供给电力,因其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由于导电性粒子22a的厚度方向的分散密度的分布,沿着其厚度方向,具有发热倾斜(发热量分布),越是朝着面向定影套21侧的表层(表面),发热量越大,相反,越是朝着面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的表层(背面),发热量越小。
由此,发热片材22s发生的热量之中,能抑制向背面侧流出的热量,使得大部分热量传递到定影套21,因此,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又,在发热片材22s的厚度方向,使其具有发热量逐渐变化的发热倾斜,不会形成在厚度方向温度差大的区域,因此,也能防止在发热片材22s内的层间剥离。
当制作发热片材22s时,涂布使得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导电性粒子22a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22b的涂料,形成薄膜,反复上述成膜工序,叠层多个薄膜,成为目标厚度的片材,但是,也可以随着从下层薄膜到上层薄膜,使得上述涂料中的导电性粒子22a的添加量逐渐增加。例如,在最下层用的涂料中不添加导电性粒子22a,从下一层涂料添加导电性粒子22a,从该层每增加一层,以一定比率使得导电性粒子22a的添加量增加,形成薄膜。在最上层上进一步叠层由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性薄膜。再有,较好的是,若在发热片材22s表面涂布氟树脂,则能进一步提高对于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接触的耐久性。上述“一定比率”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可以从2%-20%中选择,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比率。
作为发热片材22s相对定影套21内周面的配置区域,可以考虑发热片材22s的发热量、定影套21的加热效率等进行配置。
例如,如图2所示,沿着定影套21的内周面,在周向从夹持部出口到夹持部入口,配置发热片材22s。此时的发热片材22s相对定影套21,在夹持部以外区域,具有微小间隙δ(0<δ≤1mm),固定设置,来自发热片材22s的热量有效地传递到定影套21。
若伴随加压辊31的回转,定影套21回转,则定影套21在夹持部受加压辊31拉引,因此,夹持部上游侧(在图2中为圆周下半部分侧)的定影套21成为被赋与张力的张紧侧,定影套21的内周面成为接近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发热片材22s的状态(图4)。或者定影套21的内周面在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压接状态下,与面状发热体22滑动。另一方面,在夹持部下游侧(在图2中为圆周上半部分侧),定影套21没有受到张力作用,成为松弛状态,定影套21和发热片材22s的间隙扩展。因此,在图2中,当定影套21回转时,在周向,在夹持部上游侧的区域(图中圆周下半部分侧),热量从发热片材22s有效地得到传递,在夹持部下游侧的区域(图中圆周上半部分侧),发热片材22s的热量难以传递。
于是,可以提高表层的导电性粒子22a的分散密度使其发热更大,将发热片材22s配置在图2所示定影套21的圆周下半部分区域,例如,从夹持部(回转角度0度)到上游侧180度的区域(图示a-b-c的区域)。
又,图4所示结构成为发热片材22s直接与定影套21内周面相对,能直接加热该定影套21,因此,加热效率良好,但是,由于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滑动,存在发热片材22s磨耗破损的可能性。又,当定影套21由金属材料构成时,没有设在发热片材22s表面的绝缘性薄膜,存在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绝缘性问题。
于是,如图5所示,面状发热体22可以由固定设置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发热片材22s,以及设在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表面的热传导薄膜22f构成。
在此,热传导薄膜22f系将金属丝分散到耐热性树脂薄膜中,在薄膜的表面背面之间具有绝缘性。详细地说,金属丝确保薄膜厚度方向的良好的热传导性,且使得金属丝在耐热性树脂薄膜中分散成为稀疏状态,确保绝缘性。
这样,通过将热传导薄膜22f配置在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之间,即使在图2所示构成中,也能一边确保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之间的绝缘性,一边能有效地进行从发热片材22s向定影套21的热传递。
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可以例如按如下顺序实行:
首先,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用粘接剂粘接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这时,为了防止热量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流失,粘接剂优选使用热传导率低者。这时,预先从轴向端部引出与发热片材22s连接的电极端子。
接着,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凹槽安装相接部件26。
接着,将铁心保持部件28插入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部,固定使得铁心保持部件28保持相接部件26,完成定影套21侧的内部机构部。
最后,将该内部机构部插入定影套21的内周侧,配置为如图2所示,使得与发热片材连接的电极端子与供电线连接,完成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
用粘接剂等固定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发热片材22s场合,若粘接发热片材22s的片材整个面,则发热片材22s的发热在片材整个面易移动到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不合适,较好的是,在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两端部之中,仅仅将不通过记录介质S的区域,即非通纸区域(面)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移,同时,发热片材22s的通纸区域(在此为使用的记录介质P之中,最大尺寸的记录介质通过的区域,即,最大通纸区域)不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处于浮起状态,因此,不会从发热片材22s的通纸区域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发生热移动,能使得发热片材22s在通纸区域产生的热有效地用于加热定影套21。
又,可以使用涂布型的液体粘接剂粘接该发热片材22s,也可以使用带状的粘接部件(双面胶带),其在由具有耐热性的丙烯类材料或硅酮类材料构成的两面具有粘接性。由此,不仅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容易,而且,当面状发热体22发生异常时,只需剥除双面胶带,就能更换面状发热体22,维修保养性良好。
此时,若仅仅在发热片材22s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之间夹入双面胶带,则发热片材22s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轴向用双面胶带粘接部分,鼓起相当于该双面胶带厚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不是一定,降低加热效率,且轴向温度分布也不均一。
于是,较好的是,在面状发热体22,使得粘接双面胶带部分的发热片材22s的厚度减薄相当于双面胶带厚度。即,双面胶带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例如0.1mm,因此,在发热片材22s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的面的轴向两端部分,设有凹部,其以相当于双面胶带厚度的深度朝着周向延伸,将双面胶带粘接在该凹部,接着,将该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所定位置。由此,当将发热片材22s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时,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或者较好的是,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凹下相当于双面胶带的厚度。即,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轴向两端部分,在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以相当于双面胶带厚度的深度,设有朝着周向延伸的凹部,将双面胶带粘接在该凹部,接着,将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粘接在该状态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也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又,也可以使用固定部件,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上。图6表示其构成。
图6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在图6中,表示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的截面构成。
如图6所示,定影装置20A设有固定部件24,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夹在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之间,将该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上。其他构成与图2所示定影装置20相同。
在此,固定部件24为由例如厚度为0.1-1mm的铁、不锈钢等薄壁金属构成的圆筒管形状的部件,在其外周面,夹持部侧轴向被切断而开口(参照图7)。
若安装该固定部件24,使得发热体支承部件23从该开口部分收纳在固定部件24的内周部,则固定部件24因其弹簧特性以卷紧状态嵌合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同时,固定部件24的圆筒管内周面沿着周向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密接。因此,在图6的定影装置20A中,若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配置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上的所定位置,接着,将固定部件24从其开口部分嵌入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上,则在固定部件24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之间,夹着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将该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上。又,固定部件24是可相对发热体支承部件23装卸的部件,当维修保养等时,能容易地实行发热片材22s的更换。
又,较好的是,当将保持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的外周面的半径设为R(图6),将固定部件24的圆筒管内周面的半径设为r(图7)时,若R>r,则当将固定部件24安装到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时,固定部件24以更卷紧状态嵌合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能更强固地保持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
再有,较好的是,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中,若在夹持部入口附近和出口附近,在圆周内侧设置下坡台阶,则固定部件24的开口部分的端部分别挂在该台阶,易进行安装。
又,较好的是,固定部件24具有开口部24a,使得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在定影套21内周面暴露。由此,固定部件24一边固定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一边使得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能直接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对向进行加热。
再有,可以通过在固定部件24的定影套21侧的外周面,设置隔热部件24c,能防止固定部件24从定影套21吸热。由此,能防止定影套21产生局部温度不匀。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0,20A按如下进行动作。
首先,若图像形成装置接受到输出信号,例如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或通过来自计算机的通信等,向图像形成装置提出印刷要求,则在定影装置20,20A中,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推压相接部件26,形成夹持部。
接着,若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加压辊31按图2所示顺时钟方向R2回转,则定影套21也被带动朝着逆时钟方向R1回转。这时,面状发热体22在由发热体支承部件23支承状态下,成为与定影套21内周面以微小间隙的间隔接近的状态,或成为与定影套21内周面相接滑动的状态。
并且,与此同步,从外部电源或内部的蓄电装置将电力供给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发热,由于定影套21与该发热片材22s接近或相接,因此,如上所述,有效地传递热量,急速加热。驱动装置动作和面状发热体22加热没有必要同时刻开始,可以设定合适的时间差开始。
这时,在夹持部上游侧,用配置的温度检测手段(没有图示)从定影套21的外侧或发热片材22s内周侧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内接触或非接触地检测温度,根据所检测到的温度,实行面状发热体22的加热控制,使得夹持部成为所定温度,升温到对于定影必要的温度后保持该温度,开始记录介质P通纸。
向图像形成装置没有输出信号场合,通常为了抑制消耗电力,使得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不回转,对面状发热体22停止通电,希望立刻开始再输出(希望使其复位)场合,即使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处于不回转状态,也能预先向面状发热体22通电。这种场合,对面状发热体22实行预先使得定影套21整体保温程度的通电。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套21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因此,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又,与定影套21内周面直接对向的发热片材22s在厚度方向,具有所定的发热倾斜,使得定影套21侧的发热量高,因此,发热片材22s所产生的热量之中,能抑制热量向背面侧流失,将大部分热量传递到定影套21,因此,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
图8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定影装置20-1的特征在于,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附设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其他构成、动作以及控制方法与图2所示定影装置20相同。
又,也可以使用固定部件,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上。图9表示其构成。
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如图9所示,定影装置20-1A设有固定部件25,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夹在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之间,将该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上。其他构成与图8所示定影装置20-1相同。
在此,固定部件25为由例如厚度为0.1-1mm的铁、不锈钢等薄壁金属构成的圆筒管形状的部件,在其外周面,夹持部侧轴向被切断而开口。
若安装使得固定部件25收纳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部,则固定部件25因其弹簧特性推压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以伸展状态嵌合,同时,固定部件25的圆筒管外周面沿着周向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密接。因此,在图9的定影装置20-1A中,若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配置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上的所定位置,接着,将固定部件25嵌入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部,则在固定部件25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之间,夹着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将该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上。又,固定部件25是可相对发热体支承部件23装卸的部件,当维修保养等时,能容易地实行发热片材22s的更换。
又,较好的是,当将保持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的内周面的半径设为R’,将固定部件25的圆筒管外周面的半径设为r’时,若R’<r’,则当将固定部件25安装到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时,固定部件25以更伸展状态嵌合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能更强固地保持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
再有,可以通过在固定部件25的成为面状发热体22侧的外周面,设置隔热部件25a,能防止固定部件25从面状发热体22吸热。由此,能防止面状发热体22对定影套21的加热效率低下。
根据上述构成,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套21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因此,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又,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配置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内周面,因此,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之间不会发生滑动,能实现长寿命装置,同时,沿着定影套21内周面配置的发热片材22s在厚度方向,具有所定的发热倾斜,使得定影套21侧的发热量高,因此,发热片材22s所产生的热量之中,能抑制热量向背面侧流失,将大部分热量传递到定影套21,因此,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
加压部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相接;
相接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面状发热体,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配置为与该定影部件相接或接近,直接或间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以及
发热体支承部件,沿着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支承上述面状发热体;
上述面状发热体包括发热片材,其系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片材,在该片材的厚度方向,分散密度的分布具有倾斜,使得越朝着面向上述定影部件侧的表层,导电性粒子的分散密度越高,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该片材中,供给电力,
上述面状发热体在上述发热片材的上述定影部件侧表面具有热传导薄膜,使得金属丝分散在耐热性树脂薄膜中,在表面背面之间具有绝缘性,
上述面状发热体附设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外周面,
所述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固定部件,与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夹着上述面状发热体,将该面状发热体固定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上,上述固定部件大致呈圆筒形,并且上述固定部件具有开口部,使得上述面状发热体的发热片材相对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暴露。
2.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
加压部件,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相接;
相接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面状发热体,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配置为与该定影部件相接或接近,直接或间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以及
发热体支承部件,沿着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支承上述面状发热体;
上述面状发热体包括发热片材,其系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片材,在该片材的厚度方向,分散密度的分布具有倾斜,使得越朝着面向上述定影部件侧的表层,导电性粒子的分散密度越高,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该片材中,供给电力,
上述面状发热体在上述发热片材的上述定影部件侧表面具有热传导薄膜,使得金属丝分散在耐热性树脂薄膜中,在表面背面之间具有绝缘性,
上述面状发热体附设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内周面,
所述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固定部件,与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内周面之间夹着上述面状发热体,将该面状发热体固定在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内周面上,上述固定部件大致呈圆筒形,并且上述固定部件具有开口部,使得上述面状发热体的发热片材的一部分暴露。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2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46529A JP5509936B2 (ja) | 2010-03-03 | 2010-03-03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046529/10 | 2010-03-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3431A CN102193431A (zh) | 2011-09-21 |
CN102193431B true CN102193431B (zh) | 2014-07-16 |
Family
ID=43983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4266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31B (zh) | 2010-03-03 | 2011-02-22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83019B2 (zh) |
EP (1) | EP2363758B8 (zh) |
JP (1) | JP5509936B2 (zh) |
CN (1) | CN1021934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85223B2 (ja) | 2010-06-10 | 2014-09-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圧縮空気噴射による用紙分離を行う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527B2 (ja) | 2010-07-16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10148B2 (ja) | 2010-10-18 | 2014-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88491A (ja) | 2010-10-19 | 2012-05-10 | Ricoh Co Ltd |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07867B2 (ja) | 2010-11-01 | 2015-04-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6889B2 (ja) | 2010-11-09 | 2014-12-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18481A (ja) | 2010-11-10 | 2012-06-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747502B2 (ja) | 2010-11-12 | 2015-07-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779B2 (ja) | 2010-11-12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453316B1 (en) | 2010-11-12 | 2021-03-2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696835B2 (ja) | 2010-12-14 | 2015-04-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860B2 (ja) | 2010-12-14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865B2 (ja) | 2010-12-16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9820B2 (ja) | 2010-12-17 | 2014-09-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0750B2 (ja) | 2011-01-07 | 2014-1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
JP5625924B2 (ja) | 2011-01-11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5669010B2 (ja) | 2011-01-11 | 2015-02-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825545B2 (ja) | 2011-01-11 | 2015-12-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303B2 (ja) | 2011-02-16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0505B2 (ja) | 2011-02-25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85295A (ja) | 2011-03-04 | 2012-09-27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8507B2 (ja) | 2011-03-17 | 2015-08-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447221B2 (en) | 2011-04-04 | 2013-05-21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828375B2 (ja) | 2011-05-25 | 2015-12-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73151B2 (ja) | 2011-08-17 | 2015-09-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69828B2 (ja) | 2011-12-05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629B2 (ja) | 2011-12-26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6221B2 (ja) | 2011-12-2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6220B2 (ja) | 2011-12-2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063480B2 (en) | 2011-12-28 | 2015-06-2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separating member |
JP5796711B2 (ja) | 2011-12-28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04325B2 (ja) | 2011-12-28 | 2016-04-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8783B2 (ja) | 2012-01-11 | 2016-06-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1524B2 (ja) | 2012-01-13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520B2 (ja) * | 2012-01-13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714B2 (ja) | 2012-01-13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70828B2 (ja) | 2012-01-19 | 2016-08-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4108B2 (ja) | 2012-01-19 | 2016-11-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3511B6 (ja) | 2012-01-23 | 2023-1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7468B2 (ja) | 2012-01-24 | 2016-08-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3231B2 (ja) | 2012-01-26 | 2016-07-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5668B2 (ja) | 2012-01-27 | 2016-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52598B2 (ja) | 2012-01-30 | 2016-12-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51741B2 (ja) | 2012-01-31 | 2016-12-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51428B2 (ja) | 2012-01-31 | 2015-07-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3105B2 (ja) | 2012-02-02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95132B2 (ja) | 2012-02-09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3619B2 (ja) | 2012-02-09 | 2016-10-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5051B2 (ja) | 2012-02-09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23994B2 (ja) | 2012-02-09 | 2018-11-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64463A (ja) | 2012-02-09 | 2013-08-2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3679B2 (ja) | 2012-02-09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8923B2 (ja) | 2012-02-09 | 2016-07-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9779B2 (ja) | 2012-02-09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9785B2 (ja) | 2012-02-09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2525B2 (ja) | 2012-02-09 | 2016-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1312B2 (ja) | 2012-02-09 | 2017-09-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026024B2 (en) | 2012-02-09 | 2015-05-05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6209311B2 (ja) | 2012-02-09 | 2017-10-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50326B2 (ja) | 2012-02-09 | 2016-0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0152B2 (ja) | 2012-03-22 | 2016-07-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95857A (ja) | 2012-03-22 | 2013-09-3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13377A (ja) | 2012-06-06 | 2014-01-2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32383A (ja) * | 2012-07-12 | 2014-02-2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9424B2 (ja) | 2012-10-15 | 2016-07-0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40085118A (ko) * | 2012-12-27 | 2014-07-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6270106B2 (ja) * | 2013-09-30 | 2018-01-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2015072395A (ja) | 2013-10-03 | 2015-04-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65039B2 (ja) | 2014-07-10 | 2018-08-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47163B2 (ja) | 2014-07-10 | 2018-06-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89350B2 (ja) | 2014-07-10 | 2019-10-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2313B2 (ja) | 2014-10-31 | 2018-08-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82411B2 (ja) * | 2015-01-30 | 2017-02-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4321B2 (ja) * | 2015-05-15 | 2018-01-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9874839B2 (en) | 2015-06-23 | 2018-01-23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583716B2 (ja) | 2015-07-07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163157B2 (ja) * | 2018-12-05 | 2022-10-31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976825B2 (en) * | 2019-06-07 | 2021-04-13 | Cirrus Logic,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a vibrational output system and/or operation of an input sensor system |
US11971674B2 (en) | 2021-03-10 | 2024-04-30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2013652B2 (en) | 2022-03-17 | 2024-06-18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433A (zh) * | 1993-12-28 | 1996-01-24 | 佳能株式会社 | 热成象设备及热成象胶片 |
US6001440A (en) * | 1996-10-23 | 1999-12-14 | Gunze Limited | Heat-conductive polyimide films, proces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84714B2 (ja) | 1990-06-11 | 1999-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JPH07230228A (ja) * | 1993-12-20 | 1995-08-29 | Denki Kagaku Kogyo Kk | 加熱ローラ |
JP3298354B2 (ja) | 1995-03-24 | 2002-07-0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定着装置 |
JPH10213984A (ja) | 1997-01-30 | 1998-08-11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定着装置 |
JP3592485B2 (ja) | 1997-06-12 | 2004-1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 |
JP2000056605A (ja) * | 1998-08-04 | 2000-02-25 | Takao Kawamura | 定着用クイックヒートローラー |
JP2001235955A (ja) * | 2000-02-24 | 2001-08-3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の加熱ローラ |
JP2003107946A (ja) * | 2001-10-01 | 2003-04-11 | Takao Kawamura | 定着用ヒート・プレート、定着用半円形発熱部材、及び、ベルト式定着装置 |
US6864461B2 (en) * | 2002-03-28 | 2005-03-08 | Minolta Co., Ltd. |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18826B2 (ja) * | 2006-06-19 | 2011-1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116670B2 (en) * | 2006-11-14 | 2012-02-1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2008146010A (ja) | 2006-11-14 | 2008-06-2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58482A (ja) | 2006-11-28 | 2008-07-1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927902B1 (en) * | 2006-11-28 | 2015-10-1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
JP5163931B2 (ja) * | 2007-03-08 | 2013-03-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428499B2 (en) * | 2007-05-22 | 2013-04-2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ing member to heat a fixing member |
JP5042069B2 (ja) | 2007-05-22 | 2012-10-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5908B2 (ja) * | 2008-06-16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7884B2 (ja) * | 2008-10-14 | 2014-01-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0842B2 (ja) * | 2008-10-14 | 2013-03-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1478B2 (ja) * | 2009-02-09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8561B2 (ja) * | 2009-05-15 | 2013-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64411B2 (ja) * | 2009-07-29 | 2014-04-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006B2 (ja) * | 2009-07-29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32977B2 (ja) * | 2009-11-30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46529A (ja) | 2009-11-30 | 2010-03-04 | Sammy Corp | スロットマシン |
JP5381776B2 (ja) * | 2010-02-12 | 2014-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03-03 JP JP2010046529A patent/JP550993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2-10 US US13/024,736 patent/US8583019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2-15 EP EP11154438.3A patent/EP2363758B8/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02-22 CN CN201110042665.5A patent/CN10219343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433A (zh) * | 1993-12-28 | 1996-01-24 | 佳能株式会社 | 热成象设备及热成象胶片 |
US6001440A (en) * | 1996-10-23 | 1999-12-14 | Gunze Limited | Heat-conductive polyimide films, proces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217095A1 (en) | 2011-09-08 |
EP2363758B1 (en) | 2018-09-05 |
US8583019B2 (en) | 2013-11-12 |
JP5509936B2 (ja) | 2014-06-04 |
JP2011180502A (ja) | 2011-09-15 |
CN102193431A (zh) | 2011-09-21 |
EP2363758B8 (en) | 2019-02-27 |
EP2363758A1 (en) | 2011-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93431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30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51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69309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50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37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012662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081331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42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8126383B2 (en) |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n enhanced planar heat generating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2467046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55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49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955408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35748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38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561654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023543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023546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29197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566379A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970001A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64132A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322888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0133502A (ja) | 加熱体、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