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5408B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5408B
CN102955408B CN201210285598.4A CN201210285598A CN102955408B CN 102955408 B CN102955408 B CN 102955408B CN 201210285598 A CN201210285598 A CN 201210285598A CN 102955408 B CN102955408 B CN 1029554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band
mentioned
slip ring
flange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55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5408A (zh
Inventor
下川俊彦
石井贤治
吉川政昭
吉永洋
岩谷直毅
山口嘉纪
池渊丰
德田哲生
今田高广
长谷岳诚
藤本一平
瀬下卓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55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5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5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5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在低热容量化及小型化构成中也可长时间驱动稳定回转的定影装置。在其轴方向端部支承定影带21的法兰部件(50A)中,圆筒部(50a)在其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形成沟槽(50m),设有滑环(51),呈盘形环状,其内径部可回转地嵌入沟槽(50m),盘面与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满足下式: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中的最大外径(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热和压力使调色剂定影于记录介质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利用电子照相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或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众所周知的是在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等的显影剂对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其可视像化,通过转印装置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纸(记录介质)上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对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纸施加热和压力,使转印纸上的调色剂像定影。
以往,作为上述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众所周知由具有可挠性的环状的定影部件、对这个定影部件的外周面加压的由回转体构成的加压部件、通过定影部件承受来自加压部件的压力的加压承受部件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5)。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145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0354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09678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133839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为定影部件在轴方向的端部由法兰部件支承的结构,伴随长时间的运转,法兰部件产生磨损,其磨损粉末进入定影装置的内周部,产生定影部件的驱动转矩上升的问题。量化以及小型化的结构,也可以长时间的稳定的回转驱动。
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状况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使用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种定影装置即使是实现了低热容量化以及小型化的结构,也可以长时间的稳定的回转驱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可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
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能与该定影部件压接的加压部件;
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
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上述定影部件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以及
法兰部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该定影装置的支架上的法兰部以及圆筒部,所述圆筒部竖立设置在该法兰部的法兰面上,插入上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可回转地保持该定影部件;
上述法兰部件中的圆筒部在其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形成沟槽;
设有滑环,呈盘形环状,其内径部可回转地嵌入上述沟槽,盘面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端部相接;
以上述滑环的回转轴为中心,满足下式(1):
上述滑环的内径<上述法兰部件的圆筒部的最小外径<上述定影部件的移动轨迹中的最大外径<上述滑环的外径(1)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采用滑环可防止伴随定影部件的回转驱动的法兰部件的磨损,还有法兰部件的圆筒部上设有沟槽,通过满足式(1)的关系,滑环配置部分和圆筒部外周面之间形成段差,这样即使滑环和法兰面滑动产生磨损粉末,这个段差也可防止磨损粉末进入定影部件侧,因此,可防止定影部件的驱动转矩的上升,可以长时间稳定的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1的断面图。
图2是表示定影带的轴方向、周方向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带和法兰部件和侧板的配置关系的断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中采用的发热片材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5是表示将面状发热体和发热体支持部件组合后的例子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将面状发热体、发热体支持部件和端子板支柱组合后的例子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端子板支柱上的面状发热体的电极端子和给电线的连接状态的斜视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带侧的内部机构部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9是表示法兰部件上设置了滑环的参考例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1)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2)的图。
图13是表示滑环的构成例的正面图。
图14是表示图1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3)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2)的断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定影装置中采用的回转支持部件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5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带侧的内部机构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图15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3)的断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外保持部件以及内保持部件分解后的状态的中央纵断面图。
图21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的斜视图。
图22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的尺寸的概略正面图。
图23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的法兰部件的斜视图。
图24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的支持部件、法兰部件和侧板的断面图。
图25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中法兰部件插入支持部件的样子的斜视图。
图26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中采用的一对法兰部件的外观形状的斜视图。
图27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中采用的法兰部件的详细结构的斜视图。
图28是表示图27的法兰部件中圆筒部的形状以及尺寸的正面图。
图29是表示图27的将支持部件等组装到法兰部件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30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4)的断面图。
图32是表示图31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概略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以下,说明关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形态。
(构成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1的断面图。
如图1中所示,定影装置20具有由回转的环状带组成的定影部件(定影带21,也称定影回转体)、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接触的加压部件(加压辊31,也称加压回转体)、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该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接触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夹持部形成部件26)、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和发热体支持部件(发热体支持部件25)。面状发热体22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接触或者接近,对上述定影部件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加热,发热体支持部件25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使得上述面状发热体夹持在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在所定位置支持该面状发热体。这时,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面(指后述的发热片材22s)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直接加热。
这里,定影带21具有与轴方向通纸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对应的长度,是具有可挠性的圆筒状的环状带,在由例如厚度为30~50μm的金属材料等构成的基材上至少形成脱模层,外径为30mm。另外,如图2(a)中所示,以定影带21的管长度方向为轴方向,如图2(b)中所示,以定影带21的管圆周方向为周方向。
作为形成定影带21的基材的材料可以采用铁、钴、镍、或者合金等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或者也可以采用耐热性树脂。
定影带21的脱模层是以PFA等氟化合物包覆形成管状,厚度为5μm-50μm。脱模层用于提高直接与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调色剂)T接触的定影带21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
还有,定影带21如图3中所示,其轴方向AD两端部由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2的所定位置上的法兰部件30支承可回转。具体地说,法兰部件30具有法兰部30b和圆筒部30a,法兰部30b具有与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的法兰面,圆筒部30a竖立设置在法兰部30b的法兰面上,法兰部30b固定设置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2上,圆筒部30a插入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径部。圆筒部30a的外形(断面形成)除去对应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地方,形成大致圆形,其外径与定影带21的内径相同或者稍小。这样,插入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的内径部的圆筒部30a以定影带21可回转的状态保持大致圆形。因此,圆筒部30a的圆的中心为定影带21的回转中心(图1)。
加压辊31在由铝、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芯上依次形成硅酮橡胶(固态橡胶)等的耐热性弹性层、脱模层,外径为30mm。弹性层形成厚度为2mm。脱模层将PFA管包覆,形成厚度50μm。又,根据需要可以在金属芯内内藏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又,加压辊31通过加压手段(图中未示)通过定影带21压接到夹持部形成部件26,该压接部在定影带21侧形成凹的夹持部。而且,在该夹持部输送记录介质P。
还有,加压辊31以压接至定影带21的状态通过图中未示的驱动机构被驱动回转(图1中按顺时针方向D3回转),伴随该加压辊31的回转,定影带21回转(图1中按逆时针方向D2回转)。
夹持部形成部件26具有定影带21的轴方向的长度,至少通过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压接的部分是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由例如液晶聚合物(LCP)和聚酰胺酰亚胺(PAI)等组成,通过铁心保持部件28以保持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所定位置的状态被固定。还有,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相接的部分可以由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片材等滑动性及耐磨耗性良好的材料构成。
铁心保持部件28是通过对金属等板材进行钣金加工形成的、具有与定影带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断面为H型形状的刚性部件,配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侧的大致中心部分。
又,铁心保持部件28将配置于定影带21内周侧的各种部件保持在所定位置,例如,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与加压辊31相对的一侧)的凹部收纳保持夹持部形成部件26,从夹持部的反对面侧支承,使得即使夹持部形成部件26受到加压辊31加压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又,铁心保持部件28配置保持夹持部形成部件26从该铁心保持部件28向加压辊31侧少量突出,在夹持部,铁心保持部件28(构成例2场合中的回转支持部件27)与定影带21不接触。
又,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另一方(与加压辊31侧相反的一侧)的凹部收纳保持端子板支柱24以及供电线22L,所述端子板支柱24具有与定影带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断面为T字型形状,上述供电线22L沿着端子板支柱24延伸设置,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再有,将发热体支持部件25保持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外面。图1中,在定影带21的下方半周部分(夹持部的进入侧的半周部分)的区域支承发热体支持部件25。此时,考虑组装性,也可以粘合发热体支持部件25和铁心保持部件28。或者为了抑制从发热体支持部件25侧向铁心保持部件28侧的导热,也可以使得两者非粘合。
发热体支持部件25支承该面状发热体22以使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面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配置,。因此,发热体支持部件25具有沿着断面形状为圆形的定影带21内周面的所定圆弧长度的外周面。
还有,发热体支持部件25中上述圆弧的半径,即从定影带21的回转中心O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外周面的距离,和定影带21的内径R基本一致。因此,发热体支持部件25支承的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面全面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密接,可有效地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另外,发热体支持部件25中上述圆弧的半径(从定影带21的回转中心O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外周面的距离)例如图1中所示,是从定影带21的回转中心O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距离a(铁心保持部件28的部分)和朝向定影带21的半径方向的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厚度t的总和。
还有,发热体支持部件25具有能耐面状发热体22发热的耐热性、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带21与邻近的面状发热体22接触时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22的强度、以及使面状发热体22的热量不传递到铁心保持部件28侧而是传递到定影带21侧的隔热性,是合适的,例如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是合适的。另外,当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时,回转移动的定影带21将面状发热体22牵向夹持部侧的拉力作用于该面状发热体22,因此,发热体支持部件25需要能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22的强度,这种场合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也是合适的。还有,也可在这个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体的内部辅助设置固态的树脂部件,以提高刚性。
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面如图4中所示,在具有绝缘性的基层22a上形成导电性粒子分散到耐热性树脂中的电阻发热层22b,以及向该电阻发热层22b供给电力的电极层22c,由对应定影带21的轴方向AD、周方向的有所定的宽度及长度并具有可挠性的发热片材22s组成,是合适的。又,在基层22a上设有绝缘层22d,使得电阻发热层22b和邻接的另一供电系统的电极层22c之间绝缘,使得发热片材22s的边缘部分和外部之间绝缘。另外,面状发热体22具有电极端子22e(图示未示,后述说明),其在发热片材22s的端部与电极层22c连接,将从供电线22L提供的电力供给到该电极层22c。
又,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为0.1-1mm左右,至少具有能沿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外周面卷绕程度的可挠性。
这里,基层22a是由PET或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某种程度耐热性的树脂构成的弹性体薄膜,其中,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薄膜部件是合适的。因此,具备耐热性、绝缘性、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可挠性)。
电阻发热层22b是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均一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形成具有导电性的薄膜,若对其通电,由内部电阻产生焦耳热构成发热。这种电阻发热层22b可以使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的前驱体中形成的涂料涂布到基层22a上成膜。
又,电阻发热层22b也可以首先在基层22a上形成由碳粒子或金属粒子构成的薄膜的导电层,接着,在该导电层上叠加由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性薄膜,形成一体化。
另外,使用于电阻发热层22b的碳粒子可以是通常的碳黑粉末,也可以是由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碳微线圈的至少一个构成的碳纳米粒子。
又,金属粒子是由Ag、Al、Ni等组成的粒子,其形状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丝状。
绝缘层22d可以通过涂布由聚酰亚胺树脂等与基层22a相同的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而形成。
电极层22c可以是涂布导电性油墨或Ag等导电性糊等而形成,也可以是粘合金属箔或金属网等而形成。
构成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是厚度薄的片材,热容量小,能快速加热,其发热量能根据电阻发热层22b的体积电阻率任意设定。即,可以根据构成电阻发热层22b的导电性粒子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分散量等调整发热量,可实现例如以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35W/cm2,得到总功率1200W左右的输出的面状发热体22。这种场合,发热片材22s形成例如宽度(轴方向)20cm、长度(周方向)2cm左右的尺寸。
又,在采用由不锈钢等金属丝构成的作为面状发热体的场合,由于金属丝的存在,面状发热体表面产生凹凸,因此,若如本发明使其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滑动,则表面容易磨损,但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发热片材22s如上所述表面平坦没有凹凸,因此,对于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滑动,显示良好的耐久性。再有,若将氟树脂涂布在发热片材22s的电阻发热层22b表面,则能进一步提高对于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的耐久性,是合适的。
另外,作为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带21内周面的配置区域,图1表示为从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夹持部相反侧的位置配置到夹持部前面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将发热片材22s配置到夹持部的位置,还可以除去定影带21的夹持部配置在内周面全周。
另外,本发明中不局限于将面状发热体22作为定影带21的加热源,也可以采用例如卤素加热器等的加热方法。
下面,定影装置20中的定影带21侧的组装按例如以下的顺序进行。
(S11)首先,沿着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外周面使用粘合剂粘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图5)。这时,粘合剂为了防止热量向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流出希望采用导热率低的产品。
另外,这时在发热片材22s中对应定影带21的周方向的一方端部预先设置与上述电极层22c连接的所有的多个电极端子22e(电极端子22e1、22e2)。图5中,在发热片材22s中对应定影带21的周方向的一方端部(与加压辊31的夹持部侧相反侧的端部)的边(边缘)上,对应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电极端子22e1、22e2。
(S12)接下来,将电极端子22e附近的发热片材22s沿着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边缘弯曲,使电极端子22e朝向圆形的定影带21的中央侧,并且,在端子板支柱24将电极端子22e1、22e2分别与供电线22L连接固定(图6、图7)。电极端子22e1、22e2的在端子台支柱24上的连接固定如图7中所示通过螺钉紧固进行。还有,从发热片材22s的设有电极端子22e的边缘的中央部延伸设置发热片材22s固定用的固定端子22f,这个固定端子22f也螺钉紧固固定于端子板支柱24。
(S13)接着,安装铁心保持部件28使端子板支柱24收纳于其H型的一方凹部,再有将夹持部形成部件26安装在H型的另一方凹部,完成定影带21侧的内部机构部(图8)。
最后,将这个内部机构部插入定影带21的内周侧,如图1中所示配置,完成定影装置20中的定影带21侧的组装。
这种结构的定影装置20按如下所述进行动作。
首先,若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输出信号(例如用户对操作面板的操作,或通过来自计算机的通信等,向图像形成装置提出印刷要求),则在定影装置20中,加压辊31通过定影带21推压到夹持部形成部件26,形成夹持部。
接着,若通过图示未示的驱动装置,驱动加压辊31按图1的顺时针方向D3回转,则定影带21也被带动向逆时针方向D2回转。这时,面状发热体22由发热体支持部件25支承,形成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滑动的状态。
并且,与此同时,从外部电源或内部的蓄电装置通过供电线22L将电力供给至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发热,定影带21与该发热片材22s接触有效传递热量,快速加热。另外,驱动装置的动作和由面状发热体22产生的加热不需要同时刻开始,也可以设定合适的时间差开始。
这时,在夹持部上游侧,根据由定影带21的外侧或者发热片材22s的内周侧的发热体支持部件25内接触或者非接触配置的温度检测机构(图中未示)检出的温度,对面状发热体22的加热进行控制,使夹持部达到所定的温度,升温达到定影所需的温度后保持该温度,开始记录介质P的通纸。
这样,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带21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因此,可实现节能,并且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于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可长期间运转。
又,在没有向图像形成装置输出信号的时候,通常为了抑制消耗电力,加压辊31及定影带21不回转,这样面状发热体22停止通电,在希望立刻开始再输出(希望使其复位)的时候,即使加压辊31及定影带21处于不回转状态,也能预先向面状发热体22通电。这时,对面状发热体22实行使定影带21整体预热程度的通电。
这里,在定影装置20中,若伴随加压辊31的回转驱动,定影带21形成回转,由于构成部件的尺寸的变化等会产生定影带21在轴方向上的偏移。这时,若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直接接触到法兰部件30的法兰面,则由于与回转的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的滑动,法兰部件30的法兰面产生磨损,必须频繁更换法兰部件30。还有,若法兰部件30的法兰面磨损,这时产生的磨损粉末转入定影带21的内周部,由于相对法兰部件30的圆筒部30a的滑动阻力增加,回转转矩上升,对定影带21的移动性(回转性)会产生问题。
于是,本发明人如图9(a)中所示,在定影装置20C中,在法兰部件30的圆筒部30a,通过在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和法兰面之间插入盘形环状(内径部有洞的圆盘状)的滑环51,使该滑环51与回转的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实现防止法兰部件30的法兰面的磨损。这时,伴随定影带21的回转,滑环51形成回转,滑环51的与定影带21相反侧的盘面与法兰部件30的法兰面30f滑动产生磨损。还有,这时各部件的回转中心的直径大小关系是:圆筒部30a的外径OD30a≤滑环51的内径ID51≤定影带21的内径ID21<定影带21的外径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图9(b))。
因此,即使这种场合定影带21的回转转矩上升,也会对定影带21的移动性(回转性)产生问题。
本发明人调查其原因后发现,滑环51产生的磨损粉末通过滑环51内径部转入定影带21侧,由于该磨损粉末进入定影带21的内周部,相对法兰部件30的圆筒部30a的定影带21的滑动阻力增加。还有,如上述的各部件的回转中心的直径大小关系的场合,滑环51的磨损粉末很容易转入定影带21侧。
本发明人以应该抑制定影带21的回转转矩的上升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最终实现了本发明。
图10表示其主要部分结构图。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如图10中所示,若与图1的结构比较,具有法兰部50A以及滑环51,这点不同,除此以外与图1结构相同。即,定影装置20特征如下:由可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定影带21)、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可与该定影部件压接的加压部件(图示未示,图1中的加压辊31)、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图示未示,图1中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对上述定影部件直接或者间接的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图示未示,图1中的面状发热面体22)、固定设置于该定影装置的支架(侧板42)的法兰部(法兰部50b)以及法兰部件(法兰部件50A)组成,其中法兰部件50A具有竖立设置在该法兰部的法兰面上,插入上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保持该定影部件直接或者间接可回转的圆筒部(圆筒部50a)。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在其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沟槽50m,设有盘形环状,其内径部嵌入上述沟槽50m可回转,盘面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端部接触的滑环51,以上述滑环51的回转轴(51j、这里是圆筒部50a的圆的中心也可以是定影带21的回转中心O)为中心,满足以下式(1):
上述滑环51的内径ID51<上述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这里是外径OD50a)<上述定影部件的移动轨迹(这里是真圆形的轨迹)的最大外径(这里是外径OD21)<上述滑环51的外径OD51(1)
这里,法兰部件50A具有法兰部50b和竖立设置在法兰部50b的法兰面50f的圆筒部50a,法兰部50b具有与滑环51的定影带21相反侧的盘面接触的法兰面50f,法兰部50b固定设置于定影装置20的侧板42,圆筒部50a插入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径部。还有,圆筒部50a的外形(断面形状)除去对应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部分,形成大致圆形,其外径和定影带21的内径相同或者稍小。因此,插入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的内径部的圆筒部50a以可使定影带21回转的状态保持大致圆形。
在图10中,符号21a表示定影带21的端面,符号51a表示滑环51的与定影带21的对向面,符号51b表示滑环51的与法兰面50f的对向面,符号51c表示滑环51的内径部,符号B1表示带装置。
还有,圆筒部50a中,在法兰面50f侧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沟槽50m。具体地说,沟槽50m在圆筒部50a的除去对应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部分的外周面全周形成,其外径(沟槽50m的底面部分的直径)比圆筒部50a的外径OD50a小。
沟槽50m的宽度是比滑环51的内径部的厚度稍大一些的程度。因此,当滑环51的内径部嵌入沟槽50m,当回转的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到该滑环51的时候,滑环51可以无晃动地回转。
还有,沟槽50m的深度为例如0.7~1.5mm左右。因此,可以防止由于与法兰面50f的滑动产生的滑环51的磨损粉末越过这个沟槽50m进入定影带21的内周部。
滑环51是盘形环状(内径部有洞的圆盘形状或者环形状)的部件,内径部嵌入沟槽50m可回转,在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中,配置于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和法兰面50f之间。
还有,滑环51当盘面和法兰部件50A的法兰面50f滑动的时候,相比法兰面50f,该盘面侧是由更易磨损的材料构成的。由于滑环51优先磨损,可以防止法兰部件50A的磨损。
这种结构中,若伴随加压辊31的回转驱动,定影带21形成回转,则定影带21向轴方向中的任意方向偏移,但是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内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的关系),因此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必定接触到滑环51的盘面,可以防止法兰面50f的磨损。
还有,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到滑环51,在该滑环51被压到法兰面50f侧的状态下,使得定影带21以及滑环51回转。这时,上述滑环51由于与法兰面50f的滑动形成磨损,产生磨损粉末,但是,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上设有沟槽50m,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沟槽50m的底面部分的直径)<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OD50e的关系),因此,滑环51的磨损粉末即使进入滑环51的内径部由于沟槽50m的底面与圆筒部50a的外周面之间的段差,也可防止上述磨损粉末移动至定影带21的内周部侧,可以使该磨损粉末落入与定影带21隔开的部分,可以抑制定影带21的回转转矩的上升。
又,法兰部50b中法兰面50f的最大外径尺寸比滑环51的外径OD51小,是合适的。由此,滑环51的外周部比法兰面50f的外周部大,因此,在与法兰面50f相对的滑环51的盘面产生的磨损粉末不会越过滑环51的外周部转入定影带21侧,伴随滑环51的回转可以使该磨损粉末向装置的轴方向外侧滑出。
图11表示图10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1)。
这里,若和图10做比较,则滑环51’和法兰面50f’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和图10结构相同。具体地说,如图11中所示,滑环51’中的法兰面50f’侧的盘面朝着其外周在轴方向上向离开定影带21的一侧倾斜,形成倾斜面(即滑环51’的厚度渐渐变厚),法兰面50f’形成沿着滑环51’的盘面倾斜的倾斜面。
由此,伴随滑环51’的回转可进一步提高滑环51’的磨损粉末向装置的轴方向外侧滑出的效果。
在图11中,符号50A1表示法兰部件,符号51b’表示滑环51’的与法兰面50f’的对向面,符号B2表示带装置。
图12表示图10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2)。
这里,若和图10做比较,则滑环51和法兰面50f’之间设有储存由滑环51产生的磨损粉末的空间52,这点不同,除此以外和图10都是相同的结构。具体地说,如图12中所示,通过将法兰面50f’朝着外周侧在轴方向上向离开定影带21的一侧倾斜,形成倾斜面,在滑环51和法兰面50f’之间设置空间52。
因此,一边将由滑环51产生的磨损粉末暂时储存在空间52,一边通过滑环51的回转可以使磨损粉末一点点向装置的轴方向外侧滑出。
在图12中,符号50A2表示法兰部件,符号B3表示带装置。
然后,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的定影装置20中,为了使滑环51(51’)嵌入沟槽50m可回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1,2。
(方法1)
如图13中所示,关于滑环51(51’),盘面上设有从外周向内径部连通的缝隙51s。因此,将缝隙51s的部分碰触法兰部件50A的沟槽50m,使滑环51(51’)的盘面挠曲,由此,在打开缝隙51s的状态下可以通过沟槽50m的外周部,使滑环51(51’)的内径部嵌入沟槽50m。
(方法2)
如图14中所示,法兰部件50A3的圆筒部50a3之中,将插入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径部的部分以圆筒形的另外的部件501形成,通过将该另外的部件501安装到竖立设置于法兰部件50A的法兰面的小径圆筒部502上,形成沟槽50m的结构。
因此,首先使滑环51(51’)的内径部通过小径圆筒部502,接着通过将另外的部件501安装到小径圆筒部502上,由此形成滑环51(51’)嵌入沟槽50m的结构。
另外,对于另外的部件501安装到小径圆筒部502,也可以将另外的部件501的内周部嵌入小径圆筒部502的先端外周部,也可以通过紧固部件等使两者的接触部固定。
在图14中,符号B4表示带装置。
(构成例2)
图1的定影装置20中,由于回转时在夹持部被加压辊31拉伸,夹持部的上游侧的定影带21成为赋与张力的拉伸侧,定影带21的内周面在压接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5的状态下与面状发热体22产生滑动。另一方面,在夹持部的下游侧没有张力作用到定影带21,形成松弛状态,如果要在这样的状态下实现装置的高速化,会使夹持部的下游侧的定影带21的松弛程度更严重,对定影带21的回转移动安全性形成障碍。
这里,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中,定影带21的内周侧至少在上述夹持部下游侧,具有支承该定影带21的回转状态的回转支持部件,是合适的。
图1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2的断面图。
图15中所示的定影装置20,基本结构和图1中所示的是相同的,但是,具有设置于定影带21的内周侧的圆筒状的回转支持部件27和绝热支持部件29,在这点上不同。绝热支持部件29配置于回转支持部件27的内周侧的夹持部下游侧,设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外面。
这里,回转支持部件27是由例如厚度为0.1~1mm的铁、钢等薄形金属构成的圆筒状的部件,其外径比定影带21的内径在直径上小0.5~1mm左右。还有,回转支持部件27的外周面上夹持部侧在轴方向上切断,形成开口,其端部折入铁心保持部件28侧,使之不与夹持部接触。还有,在回转支持部件27的轴方向两端面的内径部插入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该回转支持部件27的外形(断面形状)沿着圆筒部50a的外形保持大致圆形。这种场合,圆筒部50a的圆中心也是定影带21的回转中心O。
绝热支持部件29具有在出夹持部侧通过回转支持部件27能耐受定影带21的热量的耐热性、抑制来自与定影带21接触的回转支持部件27流出的热量(损失)的绝热性、能支承回转支持部件27在回转移动的定影带21接触到回转支持部件27时不产生变形的强度。和发热体支持部件25一样为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是合适的。
还有,回转支持部件27如图16中所示,除去夹持部的上游侧的一定区域的外周面,设有开口部27a。因此,如图17中所示,在构成定影带21的内部机构部的时候,使面状发热体22的全部从开口部27a露出,该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配置。
因此,图15中所示的构成例2的定影装置20S和构成例1的定影装置20(图1)一样,可实现节能,并且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还有,面状发热体22中的发热片材22s是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于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可长期间运转。还有,面状发热体22在定影带21的轴方向的不同发热部位发热,因此,可对应通纸的记录介质P的尺寸有效对温度进行控制。并且,由于设有回转支持部件27(必要时绝热支持部件29),可以提高定影带21的回转移动的安全性,实现高速化。还有,通过回转支持部件27的向定影带21的轴方向的导热,可以辅助实行定影带21的轴方向的温度均一化,因此可对应更加高速的装置。
图18表示构成例2中法兰部件附近的主要部分结构。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S如图18中所示,若和图10的结构比较,则如上所述,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支承回转支持部件27的轴方向端部,回转支持部件27支承定影带21的内周部,这点是不同的,除此以外和图10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定影装置20有以下特征:具有可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带21、配置于定影带21的外周侧与该定影带21可压接的加压辊31、配置于定影带21的内周侧通过该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压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加热定影带21的面状发热体22、配置于定影带21的内周侧,外周面支承该定影带21回转的大致圆筒形的回转支持部件27、固定设置在该定影装置的支架(侧板42)上的法兰部50b和法兰部件50A,法兰部件50A具有竖立设置在该法兰部50b的法兰面50f上,插入回转支持部件27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通过回转支持部件27保持定影带21间接可回转的圆筒部50a,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在其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沟槽50m,设有盘形环状,其内径部嵌入上述沟槽50m可回转,盘面与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的滑环51(图18(a)),以上述滑环51的回转轴(51j、这里是圆筒部50a的圆的中心也可以是定影带21的回转中心O)为中心,满足以下式(1)(图18(b)):
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尺寸(这里是外径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这里是真圆形的轨迹)的最大外径尺寸(这里是外径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1)
这种结构同样,若伴随加压辊31的回转驱动,定影带21形成回转,则定影带21向轴方向中的任意方向偏移,但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内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的关系),因此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必定接触到滑环51的盘面,可以防止法兰面50f的磨损。
还有,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到滑环51,在该滑环51被压到法兰面50f侧的状态下,定影带21以及滑环51形成回转。这时,上述滑环51由于与法兰面50f的滑动形成磨损,产生磨损粉末,但是,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上设有沟槽50m,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沟槽50m的底面部分的直径)<法兰部件50A的圆筒部50a的外径OD50a的关系),因此,滑环51的磨损粉末即使进入滑环51的内径部,由于沟槽50m的底面与圆筒部50a的外周面以及回转支持部件27的外周面之间的段差,也可防止上述磨损粉末移动至定影带21的内周部侧,使该磨损粉末落入与定影带21隔开的部分,可以抑制定影带21的回转转矩的上升。
另外,即使是本构成例也可适用图11~图14中所示的应用例。
(构成例3)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例3。这里,图19~图29表示形成本发明前提的基本结构,是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不是真圆的结构。
首先如图19中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可回转具有可挠性的环状的定影带21、设置于定影带21的径方向外侧同时将定影带21向径方向内侧推压的加压辊31、设置于定影带21的径方向内侧同时夹持定影带21并与加压辊31互相推压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将载置了调色剂像T的记录介质P夹入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之间的夹持部N、设置于定影带21的内周侧同时支承定影带21可回转的管状(大致圆管状、管筒形状)的支持部件(也可称加热部件)60、对支持部件60加热并向定影带21导热的加热机构22h、将支持部件60支承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的加强部件23、设在定影装置2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的法兰部件50B和分别支承设置于两端部的法兰部件50B的图24中所示为支架的侧板42。
在图19中,符号D4表示记录介质运送方向。
定影带21具有内径30mm的筒状且厚度为30~50μm铁制的基材21a、在其表面侧形成的脱模层21b和在基材21a的里面侧形成的涂膜21c。还有,在基材21a和脱模层21b之间设有厚度为100~300μm的由硅酮橡胶构成的弹性层。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还可以是15~120mm,特别是25mm。
作为形成基材21a的材料不限于铁,还可以采用钴、镍、不锈钢或者合金等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或者可以采用聚酰亚胺等的合成树脂材料。
脱模层21b是为了提高对于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的脱模性而设的。脱模层21b是厚度为5μm-50μm的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制品。作为形成脱模层21b的材料不局限于PFA,可以采用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ES(聚醚砜树脂)等。由于设有脱模层21b,确保对于调色剂像T的脱模性。
涂膜21c是为了减少与支持部件60之间的摩擦阻力而设的。涂膜21c是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的涂层。作为形成涂膜的材料,不局限于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可以采用电镀、DLC(类金刚石镀膜)、玻璃涂层等的表面涂层。
支持部件60如图20~图22中所示,是厚度为0.1~1mm的铁等金属制的断面大致C字形的管状部件。支持部件60具有收纳夹持部形成部件26形成夹持部N的一部分的夹持凹部61、与夹持凹部61的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上游侧连接设置的导入区域62、与这个导入区域62连接设置的加热区域63、在夹持凹部61的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下游侧形成的分离区域64、与这个分离区域64连接设置的平坦的退避区域65、与这个退避区域65的回转方向下游侧连接形成同时与加热区域63连接的中间区域66。支持部件60通过加压成型而成。
加热区域63形成与夹持凹部61的回转方向上游侧连接的半径14.5mm的断面圆弧形状,通过加热机构22h进行加热的区域。还有,加热区域63的圆弧中心63a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图19中以空心箭头表示)的中心线26c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隔开3.4mm。这样,由于定影带21向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被拉伸,定影带21很难从加热区域63脱离。还有,支持部件60的内面特别是加热区域63涂成黑色。由此,提高来自加热机构22h的热辐射的辐射率。
导入区域62形成断面形状为离开加热区域63的圆弧中心63a的距离小于加热区域63的半径14.5mm。即,导入区域62为小曲率的平坦形状,连接夹持凹部61和加热区域63。由此,可抑制在夹持部N的附近定影带21从支持部件60浮出。
分离区域64其断面形状为比加热区域63的半径14.5mm小的半径13mm的圆弧形状,使定影带21迅速从脱离了夹持部N的记录介质P剥离,由此形成记录介质P从定影带21分离的区域。还有,分离区域64的圆弧中心64a相对加热区域63的圆弧中心63a向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偏离2.7mm且向夹持部N侧偏离2mm。由此,将加热区域63和分离区域64的各圆弧中心63a、64a连结形成的最大外径18成为支持部件60的最大外径,同时,这个最大外径18是30.86mm,比定影带21的内径30mm大。这样,由于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63和分离区域64之间被拉伸,定影带21很难从加热区域63脱离。且,若组装夹持部形成部件26后的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为L1,定影带21的内周长为L2,那么周长差L2-L1为0.7mm。
中间区域66形成断面形状为与加热区域63同一半径和同一中心63a的圆弧形状。这样,可以使加热区域63和中间区域66以相同曲率形成,因此,便于进行支持部件60的加工。
退避区域65以从分离区域64的圆弧中心64a向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偏离11.5mm的平面,在中间区域66和分离区域64之间形成。这样,在退避区域65中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不接触,因此,摩擦阻力减少。
如图19中所示,支持部件60的外面覆盖涂膜60a。涂膜60a是为了减少和定影带21之间的摩擦阻力而设的。涂膜60a是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的涂层。作为形成涂膜的材料,不局限于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可以采用电镀、DLC(类金刚石镀膜)、玻璃涂层等的表面涂层。还有,在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涂布润滑脂。因此,使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
如图20中所示,夹持凹部61具有向着支持部件60的内侧平行延伸的一对侧壁67、连结各侧壁67的先端的底壁68、在底壁68形成的开口69。夹持凹部61上装有设置于夹持凹部61的外侧即支持部件60的内侧的大致コ字形的外保持部件70和设置于夹持凹部61的内侧即支持部件60的外侧的大致コ字形的内保持部件71。这些外保持部件70和内保持部件71夹持支持部件60的夹持凹部61的侧壁67和底壁78,螺纹固定。通过这些外保持部件70和内保持部件71的安装,保持夹持凹部61的形状。还有,在外保持部件7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安装部70a。安装部70a通过法兰部件50B相对支持部件60被固定。
如图19中所示,夹持部形成部件26设置于内保持部件71的内侧,通过法兰部件50B相对支持部件60被固定。夹持部形成部件26是LCP(液晶聚合物)、聚酰亚胺树脂、PAI(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的具有耐热性的树脂部件,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呈大致方形棒状。这个夹持部形成部件26具有与加压辊31相对的本体26a、在本体26a的背面被加强部件23接触支承的支持突起26b和设置于本体26a的周围的减少与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的膜部件(图中未示)。
当本体26a通过加压辊31被推压时,由于支持突起26b被加强部件23接触支承,可防止被加压辊31压入。
这个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加压辊31侧的面形成平面状。另外,也可以沿着加压辊31的表面形成凹形状。
如图19中所示,加强部件23具有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形成金属制的大致方形棒状,具有高刚性的本体23a、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突起26b接触的承压突起23b和与加热机构22h相对的反射板23r。承压突起23b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突起26b接触,从背后支承被加压辊31推压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反射板23r反射来自加热机构22h的热辐射,降低流向加强部件23的本体23a的热量。加强部件23通过法兰部件50B相对支持部件60被固定。
加热机构22h是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内部的线状发热体,在本实施的形态中为卤素加热器。加热机构22h设置在加热区域63的内侧。因此,加热区域63形成来自加热机构22h的热量无加强部件23遮挡被辐射的辐射区域。还有,加热区域63的适合位置上设有检出定影带2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如图23中所示,法兰部件50B由插入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两端部的内径部,保持支持部件60的端部附近的形状的圆筒部50a、具有限制定影带21的轴方向移动的法兰面的锷部50c和固定设置在该定影装置20的侧板42上的法兰部50b组成,分别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外保持部件70、加强部件23和加热机构22h进行支承固定。
另外,支持部件60如上所述,在加热区域63与定影带21密接,对定影带21进行有效加热,在分离区域64确保记录介质P的分离性等,为了得到所定的功能形成所定的断面形状,但是,由于支持部件60是薄形的金属管,有加工上的形状的形变,有受到定影带21的滑动会产生的形变,这些会导致所期望的功能受损的倾向。这里,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周面支承支持部件60的端部附近的形状形成如上所述的形状,使得所期望的功能得以安定(详细后述)。因此,圆筒部50a的外周面和支持部件60的端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为0.15mm以下。
加压辊31是外径为30mm的辊,具有金属制管状的中心轴32、设置在其周围的由耐热性的硅橡胶构成的弹性层33和形成于表面的PFA制的脱模层34。弹性层33厚度为2~4mm。脱模层34是覆盖厚度50μm的PFA管而形成的。还有,也可以有必要时将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内藏于中心轴32。
还有,加热辊31通过图中未示的加压机构通过定影带21向夹持部形成部件26推压。由于加压辊31通过定影带21向夹持部形成部件26推压,形成夹持部N。加压辊31在推压定影带21的状态下通过图中未示的驱动机构回转(图19中的箭头方向)。伴随这个回转定影带21回转的同时,在夹持部N记录介质P被加压输送。
下面,对作用进行说明。
客户对操作面板或者电脑等进行操作提出印刷要求。根据这个印刷要求,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输出信号,然后通过驱动机构使加压辊31回转,定影带21也随着回转。
这里,由于加热区域63的圆弧中心63a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定影带21向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即加热区域63的相反侧被拉伸,因此,加热区域63中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密接性高,同时,定影带21很难从支持部件60脱离。还有,加热区域63其断面形状为与定影带21的半径15mm大致相同的半径14.5mm的圆弧形状,因此,使得加热区域63中的定影带21几乎没有变形力作用的密接于支持部件60,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密接性高。再有,加热区域63和分离区域64之间的最大外径18的30.86mm比定影带21的内径30mm大,所以,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63和分离区域64之间被拉伸,加热区域63中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密接性高,同时,定影带21很难从支持部件60脱离。由此,加热区域63中定影带21密接于支持部件60而滑动。
另一方面,加压辊31回转的同时,加热机构22h被通电发热。加热机构22h的热量辐射到加热区域63,加热区域63快速升温。另外,加热辊31的回转和加热机构22h的加热不是必须同时开始,也可以设定合适的时间差。而且,由温度传感器检出定影带21的温度,在夹持部N升温至定影所需的温度后,保持温度开始记录介质P的通纸。通过夹持部N的记录介质P,由于夹持部N的压力和热量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被定影。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加热区域63中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密接性更高,同时使定影带21很难从支持部件60脱离,因此,从支持部件60到定影带21的导热率提高,抑制支持部件60过热,可防止涂膜60a、21c的劣性化。还有,由于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密接性高,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提高节能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形态,分离区域64其断面形状为比加热区域63的半径更小半径的圆弧形状,因此,定影带21从记录介质P快速脱离。由此,可以提高通过夹持部N后的记录介质P的来自定影带21的分离性。
还有,根据本实施形态,若组合夹持部形成部件26后的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为L1,定影带21的内周长为L2,那么周长差L2-L1为0.5~0.9mm。这里,当周长差超过0.9mm的时候,由于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缓慢卷起,定影带21浮起,支持部件60的一部分产生过热,容易使涂膜的耐久性劣性化。还有,当周长差不满0.5mm的时候,由于定影带21相对支持部件60加速卷起,定影带21和支持部件60之间的摩擦力变大,使定影带21难以回转,加压辊31和记录介质P相对定影带21容易打滑。因此,如果如本实施形态周长差L2-L1为0.5~0.9mm,那么定影带21不会从支持部件60浮起,可防止支持部件60的过热,同时,定影带21向支持部件60的卷起不会过紧,可抑制记录介质P的打滑。
还有,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定影带21在加热区域63和分离区域64之间被拉伸,即使在定影带21的停止时,加热区域63中的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密接性也高。因此,当启动停止的定影装置20对定影带21静止加热的时候,可以使得支持部件60不过热,对定影带21进行有效加热。
还有,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在加热区域63和夹持部形成部件26之间设有断面形状为离开加热区域63的圆弧中心63a的距离比加热区域63的半径14.5mm小的导入区域62,可以抑制导入区域62中定影带21从支持部件60的外周面浮起,防止支持部件60过热。
而且,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中间区域66其断面形状为与加热区域63同一半径以及同一中心63a的圆弧形状,加热区域63和中间区域62可形成相同的曲率。因此,便于进行支持部件60的加工,可降低制造成本。
还有,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在中间区域66和分离区域64之间设有平坦的退避区域65,退避区域65中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不接触,使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P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得更小,可以抑制记录介质P相对定影带21的打滑。还有,可以缩短用以形成支持部件60的材料,因此可以降低材料的成本。
再有,根据本实施形态,定影带21的内面和支持部件60的外面使用涂膜21c、60a任意一种涂覆,同时,在这之间涂上润滑脂,因此,支持部件60和定影带21之间的滑动部分的摩擦阻力减小,定影带21和记录介质P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得更小,由此可抑制记录介质P相对定影带21的打滑。
再有,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本发明中定影装置20的加热机构22h为卤素加热器等的线状发热体,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图19中以虚线所示,取代加热机构22h也可以是沿着支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与内周面接触设置的面状发热体22。
采用面状发热体22同时省略线状发热体,因此,加热区域63形成传导来自面状发热体22的热量的接触区域。这样,面状发热体22可对支持部件60进行有效加热,因此,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提高节能性。
或者,加热结构22h也可以是设置在支持部件60的外部或者内部,对支持部件60进行引导加热的引导线圈。这时,加热区域63形成与加热机构22h相对的引导加热的相对区域。这样,采用引导加热对支持部件60以外没有直接加热,因此,没有像线状发热体一样对支持部件60以外的例如加强部件23加热,可以有效对支持部件60进行加热。
如上所述,法兰50B插入固定在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两端部的内径部,同时,分别支承夹持部形成部件26、外保持部件70、加强部件23和加热机构22h,且定影带21可回转的安装在支持部件60的外周上。将这些部件组合后的装置,支承这些部件的状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2上可装卸,成为定影带单元。
这里,支持部件60如上所述,在加热区域63与定影带21密接,有效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在分离区域64确保记录介质P的分离性等,为了得到所定的功能形成所定的断面形状,支持部件60是将薄的金属板(例如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材)加压加工制作的,因此,对外形尺寸保持高精度有困难。还有,支持部件60的尺寸精度有变化,在性能上也会产生变化。特别是,如果图22中最大外径18的尺寸30.86mm小于某个规定值,那么在夹持部下游侧定影带21和支持部件60形成非接触状态,定影带21的动作产生不稳定,形成容易发生记录介质P的分离性恶化和定影带21的局部性浮动的状态。
还有,若定影带21回转,则伴随其回转承受滑动的支持部件60的位置有暴露的倾向。
于是,对于以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为中心的形状,施以改进,通过支承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两端部的法兰部件50B,支持部件60的形状和定影带驱动时的支持部件60的动作、牵引应该使定影带21的形状稳定。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中采用的法兰部件50B的结构的斜视图。其中,省略沟槽50m以及滑环51。
法兰部件50B如图27中所示,由插入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径部,保持支持部件60的端部附近的形状的圆筒部50a、固定设置于定影装置20的侧板42的法兰部50b和锷部50c组成,锷部50c具有成为安装时的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的接触基准面同时限制装置运转时的定影带21的偏移的法兰面50f。
圆筒部50a在其圆周上的一部分具有用于收纳夹持部形成部件26以及支持部件60的夹持凹部61的切口部50a1。还有,保持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夹持凹部61的形状的外保持部件70的安装部70a由法兰部50b支承。
又,圆筒部50a在其外周上与至少切口部50a1的夹持部入口侧邻接的区域A具有保持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为所期望的断面形状的形状保持面50a2。这个区域A是支持部件60的对应加热区域63的区域(后述的加热对应区域63’)。因此,形状保持面50a2是用于使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的加热区域63高精度的保持如上所述的所定形状的外周面。
还有,对圆筒部50a的轴方向先端部进行倒角,以便于插入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径部。
还有,圆筒部50a具有由在其圆周上的一部分向该圆筒部50a的轴方向延长设置的在圆筒部50a的外周面侧朝着轴方向先端且向着圆筒中心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的导向部50d。由于这个导向部50d,使得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可以轻松的插入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径部。
这个导向部50d设置在圆筒部50a的圆周上的形状保持面50a2以外的区域B,是合适的。即,区域B是支持部件60中至少对应退避区域65的区域,还可分别包含分离区域64以及中间区域66的一部分区域。因此,导向部50d设置在圆筒部50a的圆周上的夹持部的定影带21回转方向的下游侧,图19中,夹着部23,设在与加热机构22h相反侧的区域。
在此,在本构成例中,如上所述,具有圆筒状的支持部件60,以加热机构22h加热的状态配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侧,外周面和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滑动,加热该定影带21的同时支承定影带21的回转,这个结构中,法兰部件50B使圆筒部50a插入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其外周面保持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的形状。
这时,圆筒部50a的外周形状(外周面的断面形状),至少对应定影带21由加热机构22h加热的区域的区域与支持部件60的加热区是域63中的圆筒内周部分成大致相同的形状,是合适的,使得支持部件60保持如上所述的理想的形状和尺寸(图22),和该支持部件60的内周侧的形状和尺寸大致相同,这是合适的。
即,特征如下:作为法兰部件50B中圆筒部50a的外周面的断面形状,对应定影带21由加热机构22h加热的区域的区域(区域A,加热对应区域63’)是对应定影带21的半径的所定半径的圆弧形状(本构成例中是与支持部件60的内周部的半径大致相同半径的圆弧形状),同时,该圆弧的中心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心线26c位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还有,作为法兰部件50B中圆筒部50a的外周面的断面形状,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心线26c,夹持部入口区域(加热对应区域63’)的一方比夹持部出口区域(分离对应区域64’)更向圆筒直径外侧方向伸出,这是合适的。
还有,作为法兰部件50B中圆筒部50a的外周面的断面形状,具有比上述夹持部出口区域(分离对应区域64’)在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的下游侧更平坦的退避对应区域65’,这是合适的。
图28是表示关于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周形状的具体结构的正面图。
圆筒部50a如图28中所示,具有对应夹持凹部61收纳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切口部50a1、连接切口部50a1的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上游侧设置的导入对应区域62’、与这个导入对应区域62’连接设置的加热对应区域63’、在切口部50a1的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下游侧形成的分离对应区域64’、与这个分离对应区域64’连接设置的平坦的退避对应区域65’和与这个退避对应区域65’的回转方向下游侧连接形成同时与加热对应区域63’连接的中间对应区域66’。
加热对应区域63’是与切口部50a1的回转方向上游侧连接的半径R1的断面圆弧形状,对应通过加热机构22h对支持部件60加热的区域。还有,加热对应区域63’的圆弧中心63a’相对切口部50a1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心线26c’(即,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心线26c)离开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仅仅为d1的距离。因此,使得加热对应区域63’在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对加热区域63进行适合的支承。
另外,半径R1为例如14.3mm,距离d1为例如2.7mm。
导入对应区域62’形成断面形状为离开圆弧中心63a’的距离小于半径R1。即,导入对应区域62’为小曲率的平坦形状,在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支承导入区域62。
分离对应区域64’其断面形状为比加热对应区域63’的半径R1小的半径R2的圆弧形状,支承支持部件60的分离区域64。这时,分离对应区域64’支承使得支持部件60的分离区域64不变形,且该夹持部出口部分不与加压辊31接触。还有,分离对应区域64’的圆弧中心64a’相对加热对应区域63’的圆弧中心63a’离开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只有距离d2,且离开切口部50a1(夹持部N)侧只有距离d3。由此,将加热对应区域63’和分离对应区域64’的各圆弧中心63a’、64a’连结形成的最大外径18’成为圆筒部50a的最大外径,同时,这个最大外径18’是外径D18’,支承支持部件60使得其最大外径18比定影带21的内径30mm大。再有,在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如果组合了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支持部件60的外周长为L1,定影带21的内周长为L2,那么圆筒部50a支承支持部件60,使得周长差L2-L1为0.7mm。
另外,半径R2为例如12.8mm,距离d2、d3分别为例如2.7mm、2mm,外径D18’为30.46mm。
中间对应区域66’形成断面形状为与加热对应区域63’同一半径以及同一中心63a’的圆弧形状。
退避对应区域65’形成在中间对应区域66’和分离对应区域64’之间,是从分离对应区域64’的圆弧中心64a’到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只有距离d4的平面。由此,退避对应区域65’支承支持部件60,使得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的退避区域65中支持部件60与定影带21不接触。
另外,距离d4为例如11.3mm。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中,由于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周面具有所定的形状,如图29中所示,通过支持部件60使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附近保持合适的形状,因此,可以提高记录介质、特别是宽幅的记录介质的分离性。还有,法兰部50b不使支持部件60的断面形状的保持精度损失,可以使支持部件60的形状和定影带驱动时的支持部件60的动作稳定。
具体地说,法兰部件50B安装于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两端部,是使其两端部的断面形状稳定的部件,因此,使其中央部的形状稳定的效果没有,但是,即使仅仅是端部,也可以使支持部件60的形状维持在理想形状,可以期待以下三种效果。
(效果1)使通过轴方向两端部附近的宽幅的记录介质P的分离性提高。
如果支持部件60的最大外径18的尺寸(30.86mm)超出某种范围变小,那么定影带21不拉伸,夹持部下游侧定影带21松弛,且定影带21的曲率变大,记录介质P难以脱离,因此,希望使支持部件60的形状维持在理想形状,以维持定影带21的拉伸。这里,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作为图像形成区域外是不附着调色剂的区域,存在易于从定影带21分离的区域,因此,至少通过法兰部件50B维持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附近的形状在理想形状,可以使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更容易分离,提高分离性。还有,这些对于其宽度方向的端部通过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两端部附近的宽幅的记录介质P的场合更有效。
(效果2)定影带驱动时的支持部件60的动作限制。
定影带21在夹持部N的位置通过加压辊31被驱动,因此,在夹持部N的上游侧定影带21形成拉伸侧,在下游侧形成松弛侧。这时,在拉伸侧支持部件60受到来自滑动的定影带21的持续压力,因此,使得其形状和位置不稳定。
本发明中,可以通过法兰部件50B使支持部件60的定影带拉伸侧(夹持部上游侧)的形状和位置保持稳定。
(效果3)在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限制定影带21浮动。
确认定影带21的浮动现象相比轴方向中央部更容易发生在两端部。这是由于支持部件60是薄板金属构成,因此,使支持部件60全体的温度均一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到支持部件60全体的温度均一化为止期间,支持部件60在轴方向上产生热膨胀差,但是,支持部件60在轴方向端部通过法兰部件50B限制位置,因此,中央部在最大程度向外侧膨胀的方向发生反翘现象。这个反翘的最大膨胀量发生在大的加热区域63侧的轴方向中央部,因此,在这个区域和定影带21密接。另一方面,由于通过法兰部件50B限制的轴方向端部不发生反翘,被推压至中央部膨胀的支持部件60的定影带21容易产生端部浮动。
本发明中,通过法兰部件50B使轴方向端部侧的支持部件60的形状保持稳定,因此,可以限制这样的定影带21的浮动。
图30表示构成例3中法兰部件附近的主要部分结构。另外,这里表示的结构适用于图23~图29中的法兰部件50B。
图30中所示的定影装置20中,法兰部件50B是以构成例1中表示的法兰部件50A一样的考虑方法为基础设计的。即,定影装置20有以下特征:具有可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带21、配置于定影带21的外周侧与该定影带21可压接的加压辊31、配置于定影带21的内周侧通过该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压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加热定影带21的加热机构22h、配置于定影带21的内周侧同时可支承定影带21回转的大致圆筒形的支持部件60、固定设置在该定影装置的支架(侧板42)上的法兰部50b、具有法兰面50f的锷部50c和法兰部件50B,法兰部件50B具有竖立设置在法兰面50f上,插入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通过支持部件60支承定影带21间接可回转的圆筒部50a,法兰部件50B中的圆筒部50a在其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沟槽50m,设有盘形环状,其内径部嵌入上述沟槽50m可回转,盘面与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的滑环51(图30(a)),以上述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满足以下式(1)(图30(b)):
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尺寸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这里是非真圆形的轨迹)的最大外径尺寸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1)
另外,这时的定影带单元的组装如下进行(参照图25以及图30)。
(S21)首先在安装了外保持部件70和内保持部件71的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一方的端部(图25中的右侧端部)的内径部插入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直到滑环51碰到支持部件60的端部为止。
(S22)接下来,在支持部件60的外周上安装定影带21的同时,将夹持部形成部件26插入支持部件60的夹持凹部61直到其端部碰到法兰部50b的所定位置为止,也将加强部件23、加热机构22h插入支持部件60的内径部直到各自的端部碰到法兰部50b的所定位置为止(图30(a))。
(S23)最后,在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图25中的左侧)的内径部再插入一个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直到滑环51碰到支持部件60的端部为止,完成定影带单元。
另外,法兰部件50B为了适用于这样的定影装置20,如图26中所示,以互相相同的尺寸形成镜像关系的形状(左右对称关系)。
之后,将定影带单元的两端的法兰部件50B中各自的法兰部50b固定在一对侧板42的各自的所定位置上,由此完成对定影带单元的组装作业。
在本构成例中同样,如果伴随加压辊31的回转驱动,定影带21形成回转,那么定影带21向轴方向中的任意方向偏移,但是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径、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尺寸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尺寸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最大外径尺寸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的关系),因此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必定接触到滑环51的盘面,可以防止法兰面50f的磨损。
还有,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到滑环51,在该滑环51被压到法兰面50f侧的状态下,定影带21以及滑环51回转。这时,上述滑环51由于与法兰面50f的滑动形成磨损,产生磨损粉末,但是,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上设有沟槽50m,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径、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尺寸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沟槽50m的底面部分的直径)<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尺寸OD50a的关系),因此,滑环51的磨损粉末即使进入滑环51的内径部,由于沟槽50m的底面与圆筒部50a的外周面以及支持部件60的外周面之间的段差,也可防止上述磨损粉末移动至定影带21的内周部侧,可以使该磨损粉末落入与定影带21间隔的部分,可以抑制定影带21的回转转矩的上升。
另外,本构成例同样也可适用图11~图14中所示的应用例。
(构成例4)
下面,说明关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4。
图3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4的断面图。
如图31中所示,本构成例相比构成例3(图19),不采用支持部件60,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直接插入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的内径部,支承该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的附近,这点不同。除此以外和构成例3相同。另外,定影带21通过配置在其内径部的加热机构22h直接进行加热。
这里,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不通过支持部件60直接支承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的附近,使定影带21的至少轴方向两端部附近和构成例3的场合一样,保持适当的形状。
这时,圆筒部50a的外周形状(外周面的断面形状)至少对应定影带21由加热机构22h加热的区域的区域与构成例3中支持部件60的加热区域63的圆筒内周部分形成大致相同的形状,这是对的,与构成例3的支持部件60的内周侧的形状以及尺寸大致相同,使得定影带21保持理想的形状以及尺寸(图22),这是合适的。
即,特征如下:作为法兰部件50B中圆筒部50a的外周面的断面形状,对应定影带21由加热机构22h加热的区域的区域(区域A,加热对应区域63’)是对应定影带21的半径的所定半径的圆弧形状(本构成例中是与定影带21的内周部的半径大致相同半径的圆弧形状),同时,该圆弧的中心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心线26c位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还有,作为法兰部件50B中圆筒部50a的外周面的断面形状,相对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中心线26c,夹持部入口区域(加热对应区域63’)的一方比夹持部出口区域(分离对应区域64’)更向圆筒直径外侧方向伸出,这是合适的。
还有,作为法兰部件50B中圆筒部50a的外周面的断面形状,具有比上述夹持部出口区域(分离对应区域64’)在定影带21的回转方向的下游侧更平坦的退避对应区域65’,这是合适的。
因此,本构成例中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是如图28中所示的形状,是合适的,其各种尺寸按如下设定。
半径R1:14.5mm
半径R2:13mm
距离d1:3.4mm
距离d2:2.7mm
距离d3:2mm
距离d4:11.5mm
外径D18’:30.86mm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中,由于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周面具有所定的形状,使定影带21的轴方向两端部附近直接保持合适的形状,因此,可以提高记录介质、特别是宽幅的记录介质的分离性。
另外,本构成例中不采用支持部件60,因此,构成例3中描述的三种效果(效果1~3)中,只得到效果1。
还有,本构成例的定影装置20即使是记录介质P的最大通纸尺寸是A3纵向尺寸的定影装置(宽幅机)也可得到本发明的效果,但是在最大通纸尺寸是A4纵向尺寸等比较狭窄幅度的定影装置中法兰部件50B的定影带21的形状保持效果直到轴方向中央部的范围是好的。
图32表示构成例4中法兰部件附近的主要部分结构。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如图32中所示,相比图30的结构,如上所述,省去了支持部件60,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直接支承定影带21,这点不同,除此以外和图30的结构相同。即,定影装置20有以下特征:具有可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带21、配置于定影带21的外周侧与该定影带21可压接的加压辊31、配置于定影带21的内周侧通过该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压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加热定影带21的加热机构22h、固定设置在该定影装置的支架(侧板42)上的法兰部50b、具有法兰面50f的锷部50c和法兰部件50B,法兰部件50B具有竖立设置在法兰面50f上,插入支持部件60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支承定影带21可回转的圆筒部50a,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在其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沟槽50m,设有盘形环状,其内径部嵌入上述沟槽50m可回转,盘面与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的滑环51(图32(a)),以上述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满足以下式(1)(图32(b)):
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这里是非真圆形的轨迹)的最大外径尺寸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1)
在本构成例中同样,如果伴随加压辊31的回转驱动,定影带21形成回转,那么定影带21向轴方向中的任意方向偏移,但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径尺寸、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尺寸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尺寸OD50a<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最大外径尺寸OD21<滑环51的外径OD51的关系),因此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必定接触到滑环51的盘面,可以防止法兰面50f的磨损。
还有,定影带21的轴方向端部接触到滑环51,在该滑环51被压到法兰面50f侧的状态下,定影带21以及滑环51回转。这时,上述滑环51由于与法兰面50f的滑动形成磨损,产生磨损粉末,但是,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上设有沟槽50m,以滑环51的回转轴51j为中心的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外径、滑环51的内径以及外径、定影带21的移动轨迹的外径尺寸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滑环51的内径ID51(沟槽50m的底面部分的直径)<法兰部件50B的圆筒部50a的最小外径尺寸OD50a的关系),因此,滑环51的磨损粉末即使进入滑环51的内径部,由于沟槽50m的底面与圆筒部50a的外周面之间的段差,也可防止上述磨损粉末移动至定影带21的内周部侧,可以使该磨损粉末落入与定影带21间隔的部分,可以抑制定影带21的回转转矩的上升。
另外,本构成例同样也可适用图11~图14中所示的应用例。
接下来,说明关于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3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全体结构图。
如图33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上方的瓶收纳部101,装卸自如(更换自如)地设置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
在瓶收纳部101的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相对,并列设置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
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图中未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成像程序(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图中未示的驱动电机驱动按图33中的顺时针方向回转。并且,在充电部75Y、75M、75C、75K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已带电(充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Y、76M、76C、76K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以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Y、77M、77C、77K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被机械式的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图中未示的消电部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连串的成像程序。
此后,将经过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这里,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承辊82、清洁支承辊83、张力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一个辊82的回转驱动,按图33中的箭头方向D1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分别将中间转印带78夹持在与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然后,中间转印带78按箭头方向移动,依次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重叠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相对的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承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输送至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这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连串的转印程序。
这里,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从配设于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由经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被输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重叠的转印纸等的记录介质P。然后,若供纸辊97按图33中的逆时针方向回转驱动,则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朝着定位辊对98间被送给。
输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回转驱动后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对上时间,定位辊对98回转驱动,将记录介质P向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这样,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输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夹持部N的热和压力,将表面转印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此后,记录介质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介质P作为输出图像依次码放在堆置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的图像形成程序。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上述定影装置20,因此,可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即使记录介质P的尺寸改变也可以抑制消耗电力且形成合适的图像,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场合,也可以抑制定影不良等缺陷的产生。还有,可形成长时间稳定的运转。
上面参照上述各实施形态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合适地组合或置换各实施形态的构成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又,根据本技术领域者的知识合适地替换各实施形态的组合或处理顺序,或各种设计变更等的变形也可以对各实施形态加入,加入这种变形的实施形态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可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
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能与该定影部件压接的加压部件;
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
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上述定影部件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以及
法兰部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该定影装置的支架上的法兰部以及圆筒部,所述圆筒部竖立设置在该法兰部的法兰面上,插入上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可回转地保持该定影部件;
上述法兰部件中的圆筒部在其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形成沟槽;
设有滑环,呈盘形环状,其内径部可回转地嵌入上述沟槽,盘面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端部相接;
以上述滑环的回转轴为中心,满足下式(1):
上述滑环的内径<上述法兰部件的圆筒部的最小外径<上述定影部件的移动轨迹中的最大外径<上述滑环的外径(1),
上述滑环中的上述法兰面侧的盘面成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向着其外周,在轴方向,朝着离开上述定影部件侧倾斜;
上述法兰面成为沿着上述滑环的盘面倾斜的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法兰部中的法兰面的最大外径比上述滑环的外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部件的移动轨迹不是真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环和上述法兰面之间,具有储藏由该滑环产生的磨损粉末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环在盘面具有从外周向内径部连通的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筒部的插入上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径部的部分用另一部件形成,通过将该另一部件安装到竖立设置于上述法兰部件的法兰面的小径圆筒部,形成上述沟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大致圆筒状的支持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外周面支持该定影部件的回转;
上述法兰部件将上述圆筒部插入上述支持部件的轴方向端部的内周部,在其外周面保持上述支持部件。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定影装置。
CN201210285598.4A 2011-08-17 2012-08-13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955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8227A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1-08-17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78227 2011-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5408A CN102955408A (zh) 2013-03-06
CN102955408B true CN102955408B (zh) 2015-07-08

Family

ID=4771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5598.4A Active CN102955408B (zh) 2011-08-17 2012-08-13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11874B2 (zh)
JP (1) JP5773151B2 (zh)
CN (1) CN1029554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783B2 (ja) 2012-01-11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428B2 (ja) 2012-01-31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152B2 (ja) 2012-03-22 2016-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4-01-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9242B2 (ja) * 2012-10-09 2016-03-0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6306B2 (ja) * 2013-03-04 2016-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2715B2 (ja) * 2013-03-11 2017-1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86100B2 (ja) * 2013-08-26 2017-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2681A (ja) 2013-09-06 2015-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9422B2 (ja) 2013-10-10 2017-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9350B2 (ja) 2014-07-10 2019-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039B2 (ja) 2014-07-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63B2 (ja) * 2014-07-10 2018-06-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15188B2 (ja) * 2014-08-29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6161622A (ja) * 2015-02-27 2016-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9874839B2 (en) 2015-06-23 2018-01-2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83716B2 (ja) 2015-07-07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57814B2 (ja) 2015-11-09 2020-03-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6116B2 (ja) * 2016-04-28 2018-1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17041B2 (ja) * 2016-05-11 2020-07-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KR20180009231A (ko) 2016-07-18 2018-01-26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벨트타입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6886638B2 (ja) 2017-06-26 2021-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32853B2 (ja) * 2017-07-10 2018-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90108896A (ko) 2018-03-15 2019-09-25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무단 벨트가 회전 부재에 의하여 지지되는 정착기
JP7047633B2 (ja) * 2018-06-28 2022-04-0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996600B2 (en) * 2019-03-28 2021-05-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including rotator and belt, such as a fixing uni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126119B2 (en) * 2019-05-31 2021-09-2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heater holding member that holds heater for heating belt
JP7528606B2 (ja) 2020-07-22 202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保護部材、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8288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8286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59039B2 (en) * 2022-03-16 2024-04-16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configured to limit a temperature rise of a lubrican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2013652B2 (en) 2022-03-17 2024-06-18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EP4273629A1 (en) 2022-05-02 2023-11-08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00458A (en) * 1980-12-16 1982-06-22 Ricoh Co Ltd Rolling device
JPH1152771A (ja) * 1997-07-31 1999-02-26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59677A (zh) * 2006-04-21 2007-10-24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20244A (ja) * 2008-07-14 2010-01-28 Panasonic Corp 定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7968B2 (ja) 2000-11-24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31349A (ja) * 2003-07-11 2005-02-03 Toshiba Corp 定着装置
JP2005189461A (ja) 2003-12-25 2005-07-14 Ricoh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トナー
EP1564604B1 (en) 2004-02-16 2013-06-1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with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fixing device
JP2005316080A (ja) 2004-04-28 2005-11-10 Ricoh Co Ltd ローラ及びそのローラを用いる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7925177B2 (en) 2004-07-21 2011-04-12 Ricoh Co, Ltd.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595447B2 (ja) * 2004-08-30 2010-1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487A (ja) 2004-11-30 2006-06-1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621033B2 (ja) * 2005-01-19 2011-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6201564A (ja) 2005-01-21 2006-08-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3914B2 (ja) 2005-01-24 2012-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746347B2 (ja) * 2005-05-11 2011-08-1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ベルト機構
US20060257183A1 (en) 2005-05-12 2006-11-16 Masanao Eha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41179B2 (ja) 2005-06-17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8059B2 (ja) 2005-07-15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52B (zh) 2006-03-17 2011-12-21 株式会社理光 色调剂
JP4818826B2 (ja) 2006-06-19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5264A (ja) 2006-09-11 2008-03-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825A (ja) 2007-03-07 2008-09-1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348B2 (ja) 2007-03-12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790A (ja) 2007-03-23 2008-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1953A (ja) 2007-04-10 2008-10-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1406B2 (ja) 2007-11-13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244168B2 (en) 2007-06-25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nsfer device
JP5015675B2 (ja) 2007-06-27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7627279B2 (en) * 2007-08-16 2009-12-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Fuser assembly having compliant end cap
JP2009069397A (ja) 2007-09-12 2009-04-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5871B2 (ja) 2007-12-11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075645B1 (en) 2007-12-26 2014-11-0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warming-up tim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86869B2 (ja) 2008-03-25 2013-09-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7191A (ja) * 2008-03-27 2009-10-15 Seiko Epson Corp 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2732B2 (ja) 2008-03-31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8263B2 (ja) 2008-05-30 2015-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347A (ja) 2008-09-09 2010-03-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412B2 (ja) 2008-09-19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884B2 (ja) 2008-10-14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0842B2 (ja) 2008-10-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478B2 (ja)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6903B2 (ja) 2009-03-1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4656B2 (ja) 2009-03-18 2014-05-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61B2 (ja) 2009-05-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0686B2 (ja) 2009-05-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21776B2 (ja) 2009-08-24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68B2 (ja) 2009-08-26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1905B2 (ja) 2009-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55B2 (ja)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343B2 (ja) 2009-09-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886B2 (ja) 2009-09-08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6005B2 (ja) 2009-09-10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1608B2 (ja) 2009-09-10 2014-07-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690B2 (ja) 2009-09-10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160B2 (ja) 2009-09-10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5469B2 (ja) 2009-09-14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338A (ja) 2009-09-14 2011-04-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5581634B2 (ja) 2009-09-15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67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26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22B2 (ja) 2009-09-28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05B2 (ja) 2009-10-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777B2 (ja) 2009-11-17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77B2 (ja) 2009-11-3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33194B2 (ja) 2009-12-22 2013-1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3264B2 (ja) 2010-01-13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46B2 (ja) 2010-01-26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0276B2 (en) 2010-01-27 2013-12-03 Ricoh Company, Limited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5188B2 (ja) 2010-02-0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189B2 (ja) 2010-02-0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76B2 (ja) 2010-02-12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69997A (ja) 2010-02-17 2011-09-0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981B2 (ja) 2010-02-25 201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236B2 (ja) 2010-02-26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676B2 (ja) 2010-03-03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936B2 (ja) 2010-03-03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913B2 (ja) 2010-03-04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0970B2 (ja) 2010-03-08 2014-10-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3386B2 (ja) 2010-03-10 2014-1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278B2 (ja) 2010-03-10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634B2 (ja) 2010-03-11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88981B2 (en) 2010-03-11 2013-07-1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471637B2 (ja) 2010-03-12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553B2 (ja) * 2010-03-12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0040B2 (ja) 2010-03-15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607A (ja) 2010-03-16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0791B2 (ja) 2010-03-16 2014-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591A (ja) 2010-03-16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406B2 (ja) 2010-03-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898B2 (ja) 2010-03-17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906B2 (ja) 2010-03-18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2010-03-1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45B2 (ja) 2010-03-1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721B2 (ja) 2010-05-07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058B2 (ja) 2010-05-19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7431B2 (ja) 2010-08-19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93973B2 (ja) 2010-08-30 2014-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9999B2 (ja) 2010-08-31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0148B2 (ja) 2010-10-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91A (ja)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867B2 (ja) 2010-11-01 2015-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89B2 (ja) 2010-11-0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1A (ja) 2010-11-10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625779B2 (ja) 2010-11-1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820B2 (ja) 2010-12-17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0B2 (ja) 2011-01-0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JP5825545B2 (ja)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9010B2 (ja)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924B2 (ja) 2011-01-11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672540B2 (ja) 2011-01-11 2015-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定着装置の使用方法
JP5796303B2 (ja) *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05B2 (ja) * 2011-02-25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8375B2 (ja) * 2011-05-25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00458A (en) * 1980-12-16 1982-06-22 Ricoh Co Ltd Rolling device
JPH1152771A (ja) * 1997-07-31 1999-02-26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59677A (zh) * 2006-04-21 2007-10-24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20244A (ja) * 2008-07-14 2010-01-28 Panasonic Corp 定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41129A (ja) 2013-02-28
US20130045032A1 (en) 2013-02-21
US8811874B2 (en) 2014-08-19
CN102955408A (zh) 2013-03-06
JP5773151B2 (ja)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5408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935911B2 (en)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enhancing durability of endless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0320755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1590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99940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nip forming member having a high thermal-conductive layer with a low thermal conductive portion
CN102023544B (zh) 定影装置和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3370657B (zh) 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US8761650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1088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26818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0993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63480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separating member
US9348272B2 (en)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 reinforced heat shiel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5824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9980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0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66379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14298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9755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89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7264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1864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9228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1869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