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1331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1331B
CN102081331B CN2010105593683A CN201010559368A CN102081331B CN 102081331 B CN102081331 B CN 102081331B CN 2010105593683 A CN2010105593683 A CN 2010105593683A CN 201010559368 A CN201010559368 A CN 201010559368A CN 102081331 B CN102081331 B CN 1020813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fixing sleeve
heating
fixing member
photographic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93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1331A (zh
Inventor
石井贤治
吉川政昭
吉永洋
岩谷直毅
山口嘉纪
池渊丰
德田哲生
今田高广
长谷岳诚
下川俊彦
藤本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1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1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1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13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的面状发热体不受因加压部件的转动、振动导致的应力作用的不良影响。其包括定影套筒(21)、加压辊(31)、其被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里,介由定影套筒(21)与加压辊(31)抵接后形成夹持部的抵接部件(26)、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里被配置为抵接或邻近于定影套筒(21)以对定影套筒(21)加热的面状发热体(22)、其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里被配置为将面状发热体(22)夹在其与定影套筒(21)之间后以规定的位置来对面状发热体(22)进行支持的发热体支持部件(23),面状发热体(22)的具有绝缘性的底层上形成有,阻抗发热层,其由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来构成;电极层,其将电力供给到所述阻抗发热层里;以及具有可挠性的发热片材。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利用了包括该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的FAX(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及其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一般考虑的是各种利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的过程是在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里形成静电潜像,并通过显影剂的调色剂等来对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后进行可视像化,再通过转印装置来将显影后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里后使其载置图像,通过使用加压加热的定影装置来对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装置中,由相向而对的辊或轮带或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定影部件以及加压部件抵接后形成夹持部,将记录纸夹入到该夹持部里,然后施加热和压力后来将上述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纸上。
举例来说,公知的定影装置有将张架在多个辊部件里的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来使用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这种定影带的装置包括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环状带)、张架/支持定影带的多个辊部件、设置在多个辊部件中的一个辊部件内部里的加热管、加压辊(加压部件)等。加热管介由辊部件来加热定影带。然后,被朝向形成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的夹持部里搬送的记录媒介上的调色剂像接受夹持部处的热和压力后被定影到记录媒介上(轮带定影方式)。
另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里使用的定影装置中,有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即具有与转动体的定影部件的内面进行滑动接触的固定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是将耐热性膜材(定影膜)夹到作为发热体的陶瓷加热管和作为加热部件的加压辊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后,在上述定影夹持部的膜材和加压辊之间导入需要进行图像定影的、形成并载置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通过将其与膜材一起夹持搬送,在夹持部处,陶瓷加热管的热就介由膜材被施加到了被记录材料里,另外,还公开了通过定影夹持部的加压力来将未定影调色剂像热压定影到被记录材料面里的膜材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该膜材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在能够采用陶瓷加热管及膜材等低热容量的部件来构成相应命令型(ondemand type)的装置的同时,只要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执行时,对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管通电后使其发热至规定的定影温度即可,从而可以缩短从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开启至可以进行图像形成的状态为止的等待时间(快速启动性),以及大幅降低待机时的消耗电力。
另外,在专利文献3、4中,提案有这样一种图像定影装置,在设置表面为弹性变形可以转动的加热定影辊,和与所述加热定影辊在接触的同时可以移动的环状带(加压带),和以非转动状态被配置在所述环状带的内侧里,将所述环状带压接到所述加热定影辊里,使得记录纸通过所述环状带和所述加热定影辊之间的轮带夹持,同时还具有使得所述加热定影辊的表面弹性变形的加压垫,等构成的加压轮带方式的图像定影装置。根据该定影方式,下面的加压部件为轮带,并因为用纸与辊的接触面积增大,就大幅地提高了传热效率,在抑制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小型化。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与使用定影辊的装置相比,在与装置的高速化相适应的预热时间(达到可以打印温度所需的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收到打印要求后,经过打印准备并进行打印动作至排纸结束的时间)的缩短化上存在着极限。
对此,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因为低热容量化而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还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存在着耐久性的问题和轮带温度稳定性的问题。即,热源的陶瓷加热管和轮带内面的滑动而导致耐磨损性的不足,长时间运行后,因重复的连续摩擦而造成内面变粗后导致摩擦阻力增大,引起轮带的移动不稳定,或者发生定影装置的驱动力矩增大等现象,其结果是形成图像的转印纸发生滑移后导致图像的偏离,或者是驱动齿轮所涉及的2增大后导致齿轮破损等问题的发生(课题1)。另外,在膜片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为轮带是在夹持部处进行局部加热的,当转动的轮带回到夹持入口里时,轮带温度处于最冷的状态,(特别是在高速转动时)从而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课题2)。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加压垫的表层里采用浸渍了PTFE后作为低摩擦片材(片材状滑动摩擦材料)的玻璃纤维片材(浸渍PTFE玻璃纤维)后,来改善轮带内面和固定部件的滑动摩擦性的问题的方法。然而,在这种加压轮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专利文献3、4)中,因为定影辊的热容量大、升温慢,所以就存在着预热时间长的问题(课题3)。
对于上述课题1至3,在专利文献5、6中提案了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其通过设置配置在环状的定影带内周侧里大致呈管状的相对部件(金属传热体),和配置在所述相对部件的内周侧里对该相对部件进行加热的陶瓷加热管等的阻抗发热体,就能够对定影带全体进行加热,并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同时还可以解决高速转动时的热量不足的问题。然而,因为是介由相对部件(金属传热体)来将阻抗发热体的热量传递到定影带里的的方式,所以,对于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来说并不充分。
对此,在专利文献7中提案了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环状的定影带,和压接到该定影带里后形成记录媒介搬送来之后的夹持部的加压辊,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里对该定影带进行加热的阻抗发热体,所述阻抗发热体相对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是以微小间隙来配设后不进行压接。由此,就能够更进一步地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是装置高速化,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或定影部件及阻抗发热体的磨损、破损等的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8-262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10-213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158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8-216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7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因加压辊的转动、振动而产生的应力重复地作用到阻抗发热体里后,所述阻抗发热体的弯曲就会重复地进行,由于该阻抗发热体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因重复的弯曲而引起的疲劳破坏就会导致断线(断裂),从而可能发生定影带不能被适当加热的问题。
另外,将多个阻抗发热体沿着定影带的轴方向并列配置,并且对各个阻抗发热体单独地进行发热控制以变化定影带中轴方向的发热分布,但是,由于阻抗发热体是金属箔构成的,对定影带中的温度分布的调整的自由度就小。即,因为不容易使得邻接的阻抗发热体之间重叠,彼此之间是以隔开一定间隔来配置的,所以在它们的交界部分的加热就会不足,定影带在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就会不均匀。还有,即使可以使得邻接的阻抗发热体之间重叠,由于阻抗发热体相对于定影带的内周面不是压接,而是配设有微小间隙的,所以,重叠部分变得局部增厚,与定影带的接触就变得不均匀,从而在定影带的均匀加热里产生问题。
另外,在将多个阻抗发热体并列配置在定影带的轴方向里时,虽然是将该多个阻抗发热体贴敷配置在大致呈管状的支持体的外周上,但是,在贴敷的时候,由于各阻抗发热体在定影带的轴方向、圆周方向里产生偏离,作为阻抗发热体全体的发热分布就变得不均匀,从而在定影带的均匀加热里产生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状发热体不会受到因加压部件的转动、振动产生的应力的作用的不良影响,同时对定影部件进行适当加热的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20,图1、图2、图15),其包括:
定影部件(定影套筒21),其为转动的环状轮带;
加压部件(加压辊31),其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抵接;
抵接部件(抵接部件26),其被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介由所述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抵接后形成夹持部;
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其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被配置为抵接或邻近于该定影部件,来对所述定影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加热;
发热体支持部件(发热体支持部件23),其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被配置为将所述面状发热体夹在其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以规定的位置来支持所述面状发热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状发热体在具有绝缘性的底层(底层22a)上形成有:
阻抗发热层(阻抗发热层22b),其由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来构成;
电极层(电极层22c),其将电力供给到所述阻抗发热层里;
发热片材(发热片材22s),其具有对应于所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圆周方向的规定的宽度及长度,并具有可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图10-图12),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片材在所述底层的主面上的任意被区划的多个领域里,被形成为所述阻抗发热层可以分别独立地发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图13),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发热体由多个所述发热片材层积而成,该多个发热片材分别在所述底层的主面上的任意领域里,被形成为所述阻抗发热层可以独立地发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图4),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发热体在所述发热片材中对应于所述定影部件的圆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里,具有连接到所述电极层里的全部的多个的电极端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发热层是由涂敷来形成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图14、图15),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的至少所述夹持部下游侧处,设置有对该定影部件的转动状态进行支持的转动支持部件(转动支持部件27A、27B、27C)。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图18),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方案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由于定影部件及面状发热体的热容量小,所以就能够在抑制能源消耗的同时还可以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另外,由于面状发热体中的发热片材是树脂基底的片材,因加压部件的转动、振动导致的应力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里后,即使发热片材的弯曲被重复进行,也不会发生疲劳破损,从而可以长时间地运转。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因为设置了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记录媒介的尺寸变化,也可以在抑制能源消耗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图像形成,并且,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时候,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等的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定影套筒中的轴方向、圆周方向的概要图。
图3是本发明使用的发热片材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4所示是将面状发热体和发热体支持部件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5所示是将面状发热体、发热体支持部件、端子台撑条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6所示是图5的端子台撑条上的面状发热体的电极端子和供电线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7所示是图1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套筒一侧的内部机构部的构成截面图。
图8所示是面状发热体与发热体支持部件的粘结例(1)的截面图。
图9所示是面状发热体与发热体支持部件的粘结例(2)的截面图。
图10所示是本发明采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1)。
图11所示是本发明采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2)的上面图。
图12所示是本发明采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3)的上面图。
图13所示是本发明采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4)的上面图。
图14所示是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的转动支持部件和面状发热体和抵接部件的配置例的截面图。
图15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截面图。
图16所示是图15的定影装置使用的转动支持部件的构成立体图。
图17所示是图15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套筒一侧的内部机构部的构成概要图。
图18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3                 曝光部
4Y、4M、4C、4K    造像部
5Y、5M、5C、5K    感光体鼓
12                供纸部
20                定影装置
21                定影套筒
22                面状发热体
22a   底层
22b、22b1、22b2   阻抗发热层
22c   电极层
22d   绝缘层
22e、22e1、22e2   电极端子
22f   固定端子
22s   发热片材
22t   双面胶带(粘结部件)
23    发热体支持部件
24    端子台撑条
25    供电线
26    抵接部件
27A、27B、27C      转动体支持部件
27a   开口部
27D   树脂部件
28    芯部保持部件
29    绝热支持部件
31    加压辊
75    带电部
76    显影部
77    清洁部
78    中间转印带
79Y、79M、79C、79K  第一转印偏压辊
80    中间转印清洁部
82    二次转印支撑辊
83    清洁支撑辊
84    张紧辊
85    中间转印组件
97    供纸辊
98    对位辊对
99    排纸辊对
100   堆垛部
101   罐收容部
102Y、102M、102C、102K  调色剂罐
L    激光
P    记录媒介
T    调色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有:由转动的环状带构成的定影部件(定影套筒21,也可以称作定影转动体);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部件(加压辊31,也可以称作加压转动体);被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介由该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抵接后形成夹持部的抵接部件(抵接部件26);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与该定影部件抵接或邻近配置,对所述定影部件直接或间接加热的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被配置为将所述面状发热体夹在其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在规定位置处对该面状发热体进行支持的发热体支持部件(发热体支持部件23)。另外,在图1中所示的是面状发热体22和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抵接并直接加热的构成。
这里,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长度对应于所通过纸张的记录媒介P的宽度,是具有可挠性的管状环状带,在例如厚度为30μm-50μm的金属材料所构成的基材上至少形成有脱模层,其外径为30mm。另外,以下,将图2(a)所示的定影套筒21的管的长度方向称为轴方向,将将图2(b)所示的定影套筒21的管的圆周方向称为圆周方向。
形成定影套筒21的基材的材料可以采用铁、钴、镍或其合金等具有良好传热性的金属材料。
定影套筒21的脱模层是将PFA等氟素化合物包覆成软管状而成,其厚度为50μm。脱模层用于提高与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调色剂)T直接相接的定影套筒21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
加压辊31是在铝、铜等的金属材料所构成的芯棒上依次形成硅酮橡胶(固体solid橡胶)等的耐热性弹性层、脱模层,其外径为30mm。弹性层的厚度形成为2mm。脱模层是包覆了PFA软管后,厚度形成为50μm。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芯棒内内藏卤素加热辊等的发热体。另外,加压辊31通过加压手段(未图示)而介由定影套筒21被压接到抵接部件26里,该压接部的定影套筒21一侧形成为凹陷的夹持部。然后,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该夹持部里。
另外,加压辊31以压接到定影套筒21里的状态,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来被转动驱动(在图1中的顺时针转动方向里转动),而定影套筒21是随着该加压辊31的转动而转动的(在图1中的反时针转动方向里转动)。
抵接部件26具有在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里的长度,并且,至少是介由定影套筒21与加压辊31压接的部分是由氟素系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弹性体构成的,以被芯部保持部件28保持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的规定位置里的状态来得到固定。另外,抵接部件26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相接的部分以采用铁氟龙(注册商标)片材等具有良好滑动性及耐磨耗性的材料为好。
芯部保持部件28是由金属等板材经板金加工而成,其具有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长度的长度,是截面为H型形状的刚性部件,被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的大致中心部分里。
另外,芯部保持部件28用于将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里的各种部件保持在规定的位置里,例如,在芯部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的凹陷部分里收纳保持有抵接部件26,即使抵接部件26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也从夹持部的反对面一侧来支持后使其不发生较大的变形。另外,芯部保持部件28将抵接部件26保持为从该芯部保持部件28向加压辊31一侧突出一些,使得夹持部处的保持部件28(或后述的加热管27)被配置为不与定影套筒21接触。
另外,在芯部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另一方(与加压辊31侧相反的一侧)的凹陷部分里,收纳保持了具有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长度的长度,截面为T字型形状的端子台撑条(stay)24,以及延伸设置在端子台撑条24上,供给外部来的电力的供电线25。更进一步地,在芯部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外面保持有发热体支持部件23。在图1中,定影套筒21的下方半圆部分(进入夹持部一侧的半圆部分)的领域处保持有发热体支持部件23。这时,考虑到组装性,也可以将发热体支持部件23和芯部保持部件28粘结。或者为了防止从发热体支持部件23一侧对芯部保持部件28一侧的传热,也可以不对两者进行粘结。
发热体支持部件23支持面状发热体22以使得面状发热体22抵接或以规定的间距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邻近地配置。因此,发热体支持部件23具有沿着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规定的弧长的外周面。
另外,发热体支持部件23最好是具有:仅能够承受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的耐热性;和当转动移动的定影套筒21接触到接近的面状发热体22时,仅能不发生变形地来对面状发热体22进行支持的强度;以及不使面状发热体22的热传递到芯部保持部件28一侧,而是传递到定影套筒21一侧里的绝热性,例如,优选的是聚酰亚胺树脂的发泡成形体。还有,当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抵接时,因为转动移动的定影套筒21将面状发热体22拉伸到夹持部一侧里的力会作用到该面状发热体22里,就需要仅使得发热体支持部件23没有变形地来支持面状发热体22的强度,这种情况下也以聚酰亚胺树脂的发泡成形体为好。另外,也可以在该聚酰亚胺树脂的发泡体的内部设置辅助用的固体树脂部件来提高刚性。
面状发热体22如图3所示地,在具有绝缘性的底层22a上面形成有在耐热性树脂中分散导电性粒子而成的阻抗发热层22b,和将电力供给到该阻抗发热层22b里的电极层22c,从而构成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圆周方向而具有规定的宽度和长度的可挠性的发热片材22s。另外,在底层22a上还设置了对阻抗发热层22b和相邻的其他供电系统的电极层22c之间,或对发热片材22s的边缘部分和外部之间进行绝缘的绝缘层22d。还有,面状发热体22还包括在发热片材22s的端部与电极层22c连接,将供电线25供给来的电力供给到该电极层22c里的电极端子22e(不图示,后述)。
另外,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为0.1-1mm左右,至少具有能够沿着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外周面作卷绕程度的可挠性。
这里,底层22a是PET或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一定程度耐热性的树脂所构成的薄膜的弹性体膜(film),其中以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膜部件为好。由此,就具备了耐热性、绝缘性及一定程度的柔软性(可挠性)。
阻抗发热层22b是在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均匀分散了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而形成的具有导电性的薄膜,其构成是,当通电时,会因为内部阻抗而产生焦耳热来发热。这种阻抗发热层22b可以是将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导电性粒子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的耐热性树脂的前驱体中而成的涂料涂敷到底层22a上成膜即可。
另外,阻抗发热层22b也可以是先在底层22a上形成由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构成的薄膜导电层,然后在该导电层上层积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性薄膜后一体化即可。
还有,阻抗发热层22b里所使用的碳粒子既可以是通常的碳黑粉末,也可以是碳纳米纤维(Carbon Nanofiber)、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和微碳卷(carbon micro-coils)中的至少某一种构成的碳纳米粒子。
另外,金属粒子是Ag、Al、Ni构成的粒子,其形状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纤丝状(filament).
绝缘层22d可以由相同于聚酰亚胺树脂等的底层22a的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经涂敷来形成。
电极层22c既可以是经涂敷导电性墨水(conductive ink)或Ag等的导电性涂层(conductive paste)而成,也可以是粘结金属箔或金属网等而成。
构成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因为是厚度薄的片材,其热容量小,可以急速加热,其发热量可以根据阻抗发热层22b的体积阻抗率任意地设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构成阻抗发热层22b的导电性粒子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分散量等来调整发热量。例如,以单位面积的发热量为35W/cm2,就可以实现获得总电力为1200W左右的输出的面状发热体,这时候,发热片材22s的尺寸可以是宽度(轴方向)为20cm、长度(周方向)为2cm左右。
另外,在使用由不锈钢等金属丝构成的面状发热体时,因为纤丝的存在而在面状发热体的表面里产生凹凸,如本发明所述地在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滑动时,其表面就容易磨耗。而本发明所使用的发热片材22s如前所述表面不是凹凸而是平坦的,所以对于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的滑动就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更进一步地,在对发热片材22s的阻抗发热层22b表面涂敷氟素系树脂后,就更能够提高相对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接触的耐久性。
还有,作为发热片材22s在定影套筒21内周面里的配置领域,在图1所示的构成是从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的夹持部的反对侧的位置开始,一直到夹持部跟前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发热片材22s配置至夹持部的位置,或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的全圆周里。
定影装置20中的定影套筒21一侧的组装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步骤11:首先,通过粘结剂将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沿着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外周面粘帖(图4)。此时,为了防止热量向发热体支持部件23流出,优选采用热传导率低的粘结剂。
还有,这时的发热片材22s中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圆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里设置了所有的连接到所述电极层22c里的多个电极端子22e(电极端子22e1、22e2)。在图4中,发热片材22s中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圆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加压辊31(夹持部)侧的反对侧的端部)的边(端部边)上,在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两端里分别各设置了一个电极端子22e1、22e2。
其理由如下。在面状发热体22里,为了将电力供给到阻抗发热层22b里而至少需要设置两个电极端子22e,在将两个电极端子22e分别各一个地设置在发热片材22s的两端里时,就需要将供电所需的电源配线(harness)等连接到两端里的各电极端子22e里。这时,因为发热片材22s自身是薄膜,刚性较低,就需要将连接供电用配线的端子台分别设置在发热片材22s的两端里,从而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这里,本发明中是通过将电极端子22e一起设置在发热片材22s的一方的端部里被供电的构成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的。
另外,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发热片材22s中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端部里配置电极端子22e,但是,因为沿着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外周面来粘帖发热片材22s时,电极端子22e也会弯曲,从而导致作为电源供给的电极部在螺丝固定时的变形或端子部件的复杂化、组装性的恶化等问题的产生。于是,在本发明中,是在对应于发热片材22s中的定影套筒21的圆周方向里的一方的端部里配置了多个电极端子22e,由此,即使是沿着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外周面来粘帖发热片材22s时,也可以不使得电极端子22e弯曲而实现良好的组装性。
步骤12:接着,将电极端子22e附近的发热片材22s沿着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边缘弯曲,在将电极端子22e朝向圆形的定影套筒21的中央侧里之后,在将电极端子22e1、22e2分别在端子台撑条24上与供电线25连接固定(图5、图6)。电极端子22e1、22e2在端子台撑条24上的连接固定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地通过螺丝缔结来进行。另外,从设置了发热片材22s的电极端子22e的端部边缘的中央部延伸设置了用于固定发热片材22s的固定端子22f,该固定端子22f也在端子台撑条24里被螺丝缔结后得到固定。
步骤13:接着,安装端子台撑条24使得其被收纳在芯部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的凹部里,再将抵接部件26安装到H型的另一方的凹部里后就完成了定影套筒21侧的内部机构部(图7)。
最后,将该内部机构部插入到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里,如图1所示地配置后就完成了定影装置20中的定影套筒21一侧的组装了。
还有,在使发热体支持部件23和发热片材22s通过粘结剂而非固定粘结时,在发热片材22s中位于夹持部反对侧里的电极端子22e以及固定端子22f通过螺丝缔结被固定在端子台撑条24里的同时,从被固定的一侧开始,通过定影套筒21的转动来将发热片材22s向夹持部侧拉伸,发热片材22s以被夹在发热体支持部件23和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之间的状态,安定地与定影套筒21接触,从而可以有效地加热定影套筒21。
然而,对于这种发热体支持部件23,当发热片材22s处于非粘结而浮起的状态下时,因堵纸等将定影套筒21逆向转动时,发热片材22s就会像被提起一样地移动,从而导致位置偏离。另外,随着发热片材22s的移动,电极端子22e也有可能扭转变形或损坏。因此,为了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离,以该发热片材22s粘结固定在发热体支持部件23里为好。
还有,这时将发热片材22s的片材全面粘结的话,因为发热片材22s的发热会在片材全面中容易向发热体支持部件23移动,所以并不可取,恰当的是在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两端部之中,仅将不通过记录媒介P的领域(非通过纸张领域)粘结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3里。由此,在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离的同时,因为发热片材22s的通过纸张领域(所使用的记录媒介P中最大尺寸时所通过的领域(最大通过纸张领域))没有粘结到发热支持部件23里,而是处于浮起的状态,所以,就不会发生从发热片材22s的通过纸张领域向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热移动,就可以将发热片材22s的通过纸张领域发生的热有效地利用到定影套筒21的加热里。
另外,该发热片材22s的粘结既可以是采用涂敷型的液体粘结剂,也可以采用由耐热性的丙烯系材料或硅酮橡胶系材料构成的两面有粘结性或粘着性的胶带状(tape)的粘结部件(双面胶带)来进行。由此,不仅可以容易地将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粘帖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3里,当面状发热体22里发生异常时,只需剥下双面胶带就能够进行面状发热体22的交换,从而具有良好的维护性。
还有,这时,如果只是在发热片材22s和发热体支持部件23之间夹入双面胶带的话,发热片材22s的表面在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中以双面胶带粘结的部分就会隆起该双面胶带的厚度,这样,在通过纸张领域中,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与定影套筒21的接触就会变得不均匀,在降低加热效率的同时,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也会变得不均匀。
于是,在面状发热体22中,以粘帖有双面胶带部分的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仅减薄双面胶带的厚度为好。即,由于双面胶带具有一定的厚度(例如为0.1mm),如图8所示,在发热片材22s中的例如底层22a靠发热体支持部件23一侧的面的轴方向的两端部分里,沿着圆周方向延伸设置相当于双面胶带22t的厚度的深度的凹陷,将双面胶带22t粘结到该凹陷里,然后介由双面胶带22t来将发热片材22s粘结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规定位置里。由此,在将发热片材22s粘结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3里时,发热片材22s靠定影套筒21一侧的表面在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中就变得平坦,因为在通过纸张领域中的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均匀地接触到定影套筒21里,就能够以良好的加热效率来实现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或者,如图9所示地,也可以在发热体支持部件23对应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过纸张领域的位置里仅凹陷双面胶带22t的厚度。即,在发热体支持部件23的轴方向的两端部分的对应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过纸张领域的位置里,沿着圆周方向延伸设置相当于双面胶带22t的厚度的深度的凹陷,将双面胶带22t粘结到该凹陷部里,然后介由双面胶带22t将发热片材22s粘结到该状态下的发热体支持部件23里。如此,发热片材22s靠定影套筒21一侧的表面在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中变得平坦,通过纸张领域中的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因为均匀地接触到定影套筒21里,所以就能够以良好的加热效率来实现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均匀化。
具有该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动作如下。
首先,当图像形成装置接到输出信号(例如根据用户的操作面板的操作或个人计算机的通信等,来要求图像形成装置印刷)时,在定影装置20中,加压辊31就介由定影套筒21而被按压到抵接部件26里形成夹持部。
然后,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加压辊31在图1的顺时针方向里被转动驱动时,定影套筒21也被带动转动。这时,面状发热体22处于被发热体支持部件23支持的状态,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抵接并滑动移动。
之后,与此同步地,电力从外部电源或内部的蓄电装置通过供电线25被供给到面状发热体22里,发热片材22s发热后,因为定影套筒21与该发热片材22s接触使得热得到有效地传递,从而快速地被加热了。还有,驱动装置的动作和通过面状发热体22的加热不需要同时开始,也可以设置适当的时间差后来开始。
这时,在夹持部上游侧处,通过接触或非接触地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外侧或发热片材22s的内周侧的发热体支持部件23内的温度检测装置(未图示)所检测到的温度,在面状发热体22里进行加热控制来使夹持部达到规定的温度,当升温至定影所需的温度后保持该状态,并开始进行记录媒介P的通过纸张。
如此,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由于定影套筒21以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所以在节省能源的同时,还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另外,由于面状发热体22中的发热片材22s是树脂基底的片材,因加压辊31的转动、振动产生的应力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里,即使发热片材22s的弯曲被重复进行也不会疲劳破损,从而可以长时间地运转。
还有,图像形成装置没有输出信号时,通常为了抑制消耗电力而使得加压辊31以及定影套筒21停止转动,对面状发热体22的通电也停止,在立刻开始再输出(需恢复)时,即使加压辊31以及定影套筒21处于非转动的状态,也可以对面状发热体22进行通电。这时,对面状发热体22进行通电的程度是能够对定影套筒21全体进行保温。
接着,对本发明所使用的面状发热体22中的发热片材22s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即,发热片材22s虽然可以是在底层22a的主面上的全面或某一领域里形成阻抗发热层22b,但优选的是在底层22a的主面上任意区划出来的多个领域里,分别形成可以独立发热的阻抗发热层22b为好。图10至图12所示的是其构成例。
图10(a)所示是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1)的上面图。这里所示的是将面状发热体22粘帖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3里之前,以平面展开后从上面看到的状态。另外,图中的横向方向是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纵向方向是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方向。
在图10(a)中,发热片材22s在其主面上大致沿宽度方向(轴方向)被3分割,再在长度方向(圆周方向)上被2分割后形成了6个分割领域。这里,将6个分割领域作为以长度方向(圆周方向)为行,以宽度方向(轴方向)为列而构成的矩阵来看时(图10(b)),在(1,2)成分的分割领域(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中央部的领域)里形成了具有规定宽度和长度的阻抗发热层22b1,在(2,1)成分以及(2,3)成分的分割领域(分别对应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两端部的领域)里形成了具有规定宽度和长度的阻抗发热层22b2。
另外,在(1,1)成分以及(1,3)成分的分割领域里,形成有与阻抗发热层22b1连接的电极层22c,进一步地在各自的电极层22c里具有从发热片材22s的一边(图中下方的一边)延伸设置的电极端子22e1,从而形成第一发热回路。
另外,在(2,2)成分的分割领域里,形成有连接两个阻抗发热层22b2之间的电极层22c,进一步地,在两个阻抗发热层22b2里分别连接有向发热片材22s的长度方向(圆周方向)中的前述一边(图中下方的一边)侧里延伸的电极层22c,更进一步地,在这些电极层22c还分别设置了从发热片材22s的所述一边延伸设置的电极端子22e2,从而形成第二发热回路。
另外,在所述第一发热回路和第二发热回路之间设置了用于防治两者短路的绝缘层22d。
在图10(a)的构成的面状发热体22中,当电极端子22e1通电后,通过阻抗发热层22b1的内部阻抗来发出焦耳热,同时,因为电极层22c是低阻抗不发热,所以就仅有发热片材22s的(1,2)成分的分割领域发热,从而就能够对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中央部进行加热。
另外,当电极端子22e2通电后,通过阻抗发热层22b2的内部阻抗来发出焦耳热,同时,因为电极层22c是低阻抗不发热,所以就仅有发热片材22s的(2,1)成分以及(2,3)成分的分割领域发热,从而就能够对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两端部进行加热。
因此,当定影装置20里通过的小尺寸(宽度窄)的记录媒介P时,就仅有电极端子22e1通电后,仅对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中央部加热,而通过较宽的记录媒介P时,就对电极端子22e1以及22e2通电后,来对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全宽度进行加热,由此就能够在抑制能源消耗的同时对应于记录媒介P的宽度来做适当的定影。另外,因为可以对应于记录媒介P的尺寸来控制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量,即使小尺寸纸张连续通过,非通过纸张部分的温度也不会过度上升,从而不会招致为了保护部件而进行机器停止或生产率的降低。更进一步地,通过在一体的面状发热体22里提供上述不同的发热部位的位置关系后,比起由多个发热体来构成,更能够成为轴方向上的温度偏差少的发热体。
还有,在发热片材22s的各个阻抗发热层22b1、22b2的端部中,因为发生了热向绝缘层22d或导热率较高的电极层22c流出的情况,所以发热量有降低的倾向。因此,如图10(a)所示,在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方向)上,将中央的阻抗发热层22b1和端部的阻抗发热层22b2的交界线采用同一面的构成时,在电极端子22e1以及22e2里通电后,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温度分布在阻抗发热层22b1和阻抗发热层22b2的边界处发生温度下降,从而发生定影不良等的异常图像。于是,以采用图11或图12的构成来改善上述问题为好。
图11所示是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2)的上面图。
图11所示面状发热体22的基本构成与图10(a)所示相同,但在阻抗发热层22b1和阻抗发热层22b2的相互一部分在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方向)上重合而形成重叠(overlap)领域这一点上是不同的。由此,就能够防止对电极端子22e1以及22e2里通电后,在阻抗发热层22b1和阻抗发热层22b2的边界处的温度下降。
图12所示是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3)的上面图。
图12所示面状发热体22的基本构成与图11所示相同,不同的是,在阻抗发热层22b1和阻抗发热层22b2的重叠领域中,将阻抗发热层22b1、22b2和各自的电极层22c的边界线相对于长度方向(圆周方向)向互为不同的方向里倾斜后,来调整阻抗发热层22b1、22b2的重合量。
这是因为,在图11的构成中,因为阻抗发热层22b1、22b2的重合领域的面积比在宽度方向(轴方向)是一定的,所以存在着伴随着重合宽度的偏差发热量的偏差也会增大的问题,而在图12的构成中,通过将阻抗发热层22b1、22b2的重合领域中的面积比在宽度方向(轴方向)上以一定的比例变化后,来降低发热分布的调整以及部件偏差的影响,从而在轴方向全体上改善温度均匀性,并改善图11的构成所产生的问题。
以上如图10至图12所述的构成的发热片材22s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形成,即,首先是仅露出底层22a主面上相对于阻抗发热层22b1、22b2的领域,通过涂敷来形成阻抗发热层22b1、22b2,然后在仅露出相当于绝缘层22d的领域的状态下通过涂敷来形成仅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22d,之后,仅露出相当于电极层22c的领域,涂敷导电涂层后来形成电极层22c。因此,通过调整相当于阻抗发热层22b1、22b2的领域的露出形状,就能够形成任意形状的阻抗发热层22b1、22b2。
另外,本发明所使用的面状发热体22是由多个发热片材22s层积而成,该多个发热片材22s在各自的底层22a的主面上的任意领域里,以形成为阻抗发热层22b可以独立发热为好。图13中显示了其具体的构成。
图13所示是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4)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3中,面状发热体22从图中的上面开始依次层积为第一的发热片材22s,由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以及第二的发热片材22s。
这里,第一的发热片材22s的主面在宽度方向(轴方向)里被3分割,在中央的分割领域里形成了阻抗发热体22b1,在其两侧的分割领域里形成了分别连接到该阻抗发热层22b1里的电极层22c。另外,第二的发热片材22s的主面在宽度方向(轴方向)里被5分割,在宽度方向(轴方向)的第二和第四分割领域里形成了阻抗发热体22b2,在其余的分割领域里形成了分别连接到该阻抗发热层22b2里的电极层22c。
该第一的发热片材22s和第二的发热片材22s夹着由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被重合,在第一的发热片材22s里形成有独立的第一的发热回路,在第二的发热片材22s里形成有独立的第二的发热回路。
由此,当第一的发热回路通电后,通过阻抗发热层22b1的内部阻抗产生焦耳热,并且仅有第一的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方向)的中央领域发热,因而就能够对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中央部进行加热。另外,当第二的发热回路通电后,通过阻抗发热层22b2的内部阻抗产生焦耳热,并且仅有第二的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方向)的两端部领域发热,因而就能够对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两端部进行加热。
如图10至图12所示的面状发热体22,如果需要对长度方向(圆周方向)也进行分割以确保必要的发热量时,面状发热体22全体的面积就会增大,从而有可能不能再对应于小口径的定影套筒21的情况发生。于是,如图13所示地,通过对在面状发热体22的厚度方向里的不同的发热部位的发热片材22s进行层积,在实现能够获得与图10至图12所示面状发热体22同样的不同发热分布的面状发热体22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小型、高输出化。
然而,在定影装置20中,转动时因为夹持部处会被加压辊31牵拉,所以夹持部上游侧的定影套筒21就成为被赋予有张力的张力一侧,此时,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以压接到发热体支持部件23里的状态与面状发热体22滑动接触。另一方面,在夹持部的下游侧中,定影套筒21里没有张力作用而处于松弛状态,在该状态下来实现装置的高速化的话,夹持部的下游侧的定影套筒21的松弛程度会更加严重,进而会影响定影套筒21的转动移动稳定性。
于是,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或至少是上述夹持部的下游侧处,以设置对该定影套筒21的转动状态进行支持的转动支持部件为好。
图14是该构成例。这里,显示了转动支持部件和面状发热体22和抵接部件26的配置例。
图14(a)所示的构成例是在作为转动支持部件27A的金属体,例如不锈钢的薄膜管的内周面里设置面状发热体22,在转动支持部件27A的外周侧对定影套筒21进行支持。通过该构成,不仅能确保定影套筒21的转动移动稳定性,还因为能够以高刚性的金属制的转动支持部件27A来支持定影套筒21,而使得组装时的操作变得容易。另外,因为面状发热体22不会与定影套筒21直接接触滑动,因而就不必担心会发生面状发热体22表面的保护层(滑动摩擦层)或绝缘层的滑动磨损后,因为阻抗发热体22b或电极层22c等导电体露出后的电气短路。还有,因为转动支持部件27A是金属体而使得热容量增大,所以就存在着预热时的升温速度比图1所示构成慢的缺点。
图14(b)所示的转动支持部件27A本身的功能虽然与图14(a)相同,但是采用的构成是通过在转动支持部件27A的外周侧里设置面状发热体22,来对图14(a)的向定影套筒21的传热进行改善。但是,却不能避免热量从面状发热体22背面(转动支持部件27A一侧)的流出(损失)。
图14(c)所示是对图14(b)中的转动支持部件27A进行替换,以导热率低的固体树脂来构成转动支持部件27B的构成。由此,就可以抑制热量从面状发热体22背面(转动支持部件27B一侧)的流出(损失),但是,一般来说树脂的耐热性比金属低,而高耐热性树脂的价格过高而造成成本上的问题。
图14(d)所示是对图14(c)中的固体树脂制的转动支持部件27B进行替换,以聚酰亚胺树脂的发泡体来构成转动支持部件27C的构成。通过采用聚酰亚胺树脂的发泡体就能够确保作为转动支持部件所需要的绝热性和刚性。另外,如图14(e)所示地,在由聚酰亚胺发泡体构成的转动支持部件27C的内周部里设置辅助用的树脂部件27D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刚性。
图15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截面图,是在图1的定影装置里追加图14(a)的构成而成的。
即,定影装置20的基本构成与图1相同,区别在于,追加了设置在定影套筒21的内周侧里的管状的转动支持部件27A,以及配置在转动支持部件27A的内周侧的夹持部下游侧里,芯部保持部件28的H型外面的绝热支持部件29。
这里,转动支持部件27A可以是例如厚度为0.1-1mm的铁、不锈钢等薄金属构成的管形状,其外径要比定影套筒21的内径小0.5-1mm左右。另外,在转动支持部件27A的外周面中的夹持部一侧沿轴方向里被切断后开口,其端部被折到芯部保持部件28一侧里,从而不与夹持部接触。
绝热支持部件29位于夹持部出口一侧,具有介由转动支持部件27A对定影套筒21的热的耐热性,和防止从与定影套筒21接触的转动支持部件27A的热量流出(损失)的绝热性,以及对转动支持部件27A进行支持,使得转动移动的定影套筒21在与转动支持部件27A接触时不会发生变形的强度,优选的是与发热体支持部件23相同的聚酰亚胺树脂的发泡成形体。
另外,转动支持部件27A如图16所示地,夹持部的上游侧的一定领域的外周面被除去后设置了开口部27a。由此,如图17所示地,在构成定影套筒21的内部结构部的时候,面状发热体22的全面从开口部27a露出,从而使得该面状发热体22邻近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来被配置。
因此,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由发热体支持部件23支持,以规定的间距δ来与定影套筒21的内周面邻近配置,与该定影套筒21之间的间距δ在转动支持部件27A的厚度以下,即0<δ≤1mm时,就可以改善图14(a)中的问题点,并有效地对定影套筒进行加热。
图1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图1)同样地,能够在节省能源的同时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另外,因为面状发热体22中的发热片材22s是树脂基底的片材,即使因加压辊31的转动、振动而产生的应力重复地作用在发热片材22s里,使得发热片材22s重复地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损,从而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运转。另外,在面状发热体22中,通过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不同发热部位的发热,就可以对应于通过的记录媒介P的尺寸来有效地进行温度控制。另外,通过设置转动支持部件27A(根据需要的绝热支持部件29),就能够提高定影套筒21的转动移动稳定性,以实现高速化。另外,在转动支持部件27A中,通过对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热传导,因为能够辅助地进行定影套筒21的轴方向的温度均匀化,所以就能够对应于更高速的装置。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18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如图18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上方的罐收纳部101里,可以自由装卸(自由更换)地设置了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四个调色剂罐102Y、102M、102C、102K。
在罐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组件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造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组件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造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带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造像处理(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按图18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带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系列的造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组件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清洁支撑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18中的箭头方向作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各自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媒介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媒介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重叠的转印纸等记录媒介P。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8所示逆时针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媒介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媒介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同步后,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媒介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媒介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媒介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被转印在表面里的彩色图像定影到记录媒介P上。
此后,记录媒介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媒介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垛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设置了前述的定影装置20,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记录媒介P的尺寸变化,也可以在抑制能源消耗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图像形成,并在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抑制定影不良等问题的发生。
还有,本发明虽然是以图面来说明实施方式的,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前述各实施方式所示之外,还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09年11月30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9-271998,和2010年02月01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0-020092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6)

1.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定影部件,其为转动的环状轮带;
加压部件,其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抵接:
抵接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介由所述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抵接后形成夹持部;
面状发热体,其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被配置为抵接或邻近于该定影部件,来对所述定影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加热;
发热体支持部件,其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里被配置为将所述面状发热体夹在其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以规定的位置来支持所述面状发热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状发热体在具有绝缘性的底层上形成有:
阻抗发热层,其由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来构成;
电极层,其将电力供给到所述阻抗发热层里;
发热片材,其具有对应于所述定影部件的轴方向、圆周方向的规定的宽度及长度,并具有可挠性;
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的至少所述夹持部下游侧处,设置有对该定影部件的转动状态进行支持的转动支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片材在所述底层的主面上的任意被区划的多个领域里,被形成为所述阻抗发热层可以分别独立地发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发热体由多个所述发热片材层积而成,该多个发热片材分别在所述底层的主面上的任意领域里,被形成为所述阻抗发热层可以独立地发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发热体在所述发热片材中对应于所述定影部件的圆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里,具有连接到所述电极层里的全部的多个的电极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发热层是由涂敷来形成的。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0105593683A 2009-11-30 2010-11-22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1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1998 2009-11-30
JP271998/09 2009-11-30
JP2010020092A JP5532977B2 (ja) 2009-11-30 2010-02-01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020092/10 2010-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1331A CN102081331A (zh) 2011-06-01
CN102081331B true CN102081331B (zh) 2013-05-29

Family

ID=4374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936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1331B (zh) 2009-11-30 2010-11-22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37675B2 (zh)
EP (1) EP2328040B1 (zh)
JP (1) JP5532977B2 (zh)
CN (1) CN1020813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3569B2 (ja) * 2009-12-02 2014-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381746B2 (ja) * 2010-01-26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0276B2 (en) 2010-01-27 2013-12-03 Ricoh Company, Limited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5189B2 (ja) 2010-02-0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981B2 (ja) * 2010-02-25 201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936B2 (ja) * 2010-03-03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0970B2 (ja) * 2010-03-08 2014-10-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278B2 (ja) * 2010-03-10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634B2 (ja) * 2010-03-11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0040B2 (ja) 2010-03-15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591A (ja) 2010-03-16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906B2 (ja) 2010-03-18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45B2 (ja) * 2010-03-1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 2010-03-1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62168A1 (en) * 2010-04-21 2011-10-2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617431B2 (ja) 2010-08-19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93973B2 (ja) 2010-08-30 2014-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9999B2 (ja) 2010-08-31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0148B2 (ja) 2010-10-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91A (ja)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867B2 (ja) 2010-11-01 2015-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89B2 (ja) 2010-11-0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1A (ja) 2010-11-10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779B2 (ja) 2010-11-1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835B2 (ja) 2010-12-14 2015-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820B2 (ja) 2010-12-17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0B2 (ja) 2011-01-0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JP5625924B2 (ja) 2011-01-11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545B2 (ja)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9010B2 (ja)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03B2 (ja)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05B2 (ja) 2011-02-25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8375B2 (ja) 2011-05-25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87078B2 (ja) * 2011-09-15 2015-09-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11117987A1 (de) * 2011-11-09 2013-05-16 Volker Schrage Digitale Druckvorrichtung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629B2 (ja) 2011-12-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1B2 (ja) 2011-12-28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63480B2 (en) 2011-12-28 2015-06-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separating member
JP5904325B2 (ja)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783B2 (ja) 2012-01-11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520B2 (ja) 2012-01-13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1524B2 (ja) 2012-01-13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28B2 (ja) 2012-01-19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108B2 (ja) 2012-01-19 2016-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511B6 (ja) 2012-01-23 2023-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7468B2 (ja) 2012-01-2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231B2 (ja) 2012-01-26 201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668B2 (ja) 2012-01-27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598B2 (ja) 2012-0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428B2 (ja) 2012-01-31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105B2 (ja) 2012-02-02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26024B2 (en) 2012-02-09 2015-05-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850326B2 (ja) 2012-02-09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63A (ja)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3994B2 (ja) 2012-02-09 2018-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312B2 (ja) 2012-02-09 2017-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6281B2 (ja) 2012-02-09 2016-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5132B2 (ja) 2012-02-09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679B2 (ja) 2012-02-09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152B2 (ja) 2012-03-22 2016-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4-01-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40085118A (ko) * 2012-12-27 2014-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6476620B2 (ja) * 2013-08-26 2019-03-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07828B2 (ja) * 2013-10-03 2018-04-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9350B2 (ja) 2014-07-10 2019-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63B2 (ja) 2014-07-10 2018-06-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039B2 (ja) 2014-07-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2313B2 (ja) 2014-10-31 2018-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618886B2 (en) * 2014-12-26 2017-04-11 Ricoh Company, Ltd. NIP formation assembly,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51663B2 (en) * 2015-05-15 2017-12-2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74839B2 (en) 2015-06-23 2018-01-2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83716B2 (ja) 2015-07-07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526269A (zh) 2016-06-20 2017-12-29 株式会社东芝 加热器以及加热装置
JP6897293B2 (ja) 2017-05-11 2021-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24583B2 (ja) * 2018-09-12 2022-08-24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558724B2 (ja) 2020-09-01 2024-10-0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ヒータユニッ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71674B2 (en) 2021-03-10 2024-04-30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08286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8288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12013652B2 (en) 2022-03-17 2024-06-18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5395A (zh) * 1986-08-06 1988-05-04 施乐公司 具有纤维缠绕薄层的热熔定影系统
CN1086613A (zh) * 1992-10-21 1994-05-11 佳能株式会社 带有包含中空双层导电材料的防偏移层的定影辊

Family Cites Families (7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2634A (en) * 1988-11-15 1992-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JP2884714B2 (ja) *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298354B2 (ja) * 1995-03-24 2002-07-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
US5839032A (en) 1996-03-08 1998-11-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electably controlled sheet discharge paths
JPH10213984A (ja) * 1997-01-30 1998-08-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JPH10340020A (ja) * 1997-06-05 1998-12-22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92485B2 (ja) * 1997-06-12 2004-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2001117405A (ja) 1999-10-21 2001-04-27 Ricoh Co Ltd 加熱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844658B2 (ja) 2000-02-08 2006-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荷電ローラ、帯電装置、像担持体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荷電ローラへのフィルム材巻付方法
US6583389B2 (en) * 2000-02-10 2003-06-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eater for heating ima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3795770B2 (ja) 2000-06-30 2006-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57968B2 (ja) 2000-11-24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880424B2 (ja) 2001-03-29 2007-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72885A (ja) 2001-06-18 2002-12-26 Ricoh Co Ltd 液体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189A (ja) 2001-06-22 2003-03-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07946A (ja) * 2001-10-01 2003-04-11 Takao Kawamura 定着用ヒート・プレート、定着用半円形発熱部材、及び、ベルト式定着装置
DE60306827T2 (de) 2002-03-01 2007-02-15 Ricoh Co., Ltd. Fixiervorrichtung mit einem Abtrennungselement und diese Vorrichung enthaltendes Bilderzeugungsgerät
JP2003263044A (ja) * 2002-03-08 2003-09-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70979A (ja) * 2002-03-13 2003-09-25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3287970A (ja) * 2002-03-28 2003-10-10 Minolta Co Ltd ベルト式定着装置
US6864461B2 (en) * 2002-03-28 2005-03-08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691026B2 (ja) 2002-04-12 2005-08-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99098B2 (ja) 2002-05-31 2008-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EP1510882A4 (en) 2002-06-03 2009-04-08 Fuji Xerox Co Ltd heating roller
JP3954919B2 (ja) 2002-07-26 2007-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743A (ja) * 2003-07-24 2005-02-17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5043742A (ja) * 2003-07-24 2005-02-17 Canon Inc 画像定着装置
US7151907B2 (en) 2003-07-30 2006-12-19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439885B2 (ja) 2003-11-25 2010-03-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461A (ja) 2003-12-25 2005-07-14 Ricoh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トナー
EP1564604B1 (en) 2004-02-16 2013-06-1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with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fixing device
JP2005257894A (ja) * 2004-03-10 2005-09-22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5316080A (ja) 2004-04-28 2005-11-10 Ricoh Co Ltd ローラ及びそのローラを用いる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7925177B2 (en) 2004-07-21 2011-04-12 Ricoh Co, Ltd.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264410B2 (ja) 2004-11-30 2009-05-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487A (ja) 2004-11-30 2006-06-1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US7546049B2 (en) 2005-01-21 2009-06-09 Ricoh, Ltd.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control means to correct the fixing control temperature
JP2006201564A (ja) 2005-01-21 2006-08-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3914B2 (ja) 2005-01-24 2012-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57183A1 (en) 2005-05-12 2006-11-16 Masanao Eha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41179B2 (ja) 2005-06-17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8059B2 (ja) 2005-07-15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8826B2 (ja) * 2006-06-19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5264A (ja) 2006-09-11 2008-03-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6010A (ja) 2006-11-14 2008-06-2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501A (ja) * 2006-11-24 2008-06-05 Canon Inc 加熱体、及び加熱装置
JP2008158482A (ja) * 2006-11-28 2008-07-1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825A (ja) 2007-03-07 2008-09-1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63931B2 (ja) * 2007-03-08 2013-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348B2 (ja) 2007-03-12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790A (ja) 2007-03-23 2008-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1953A (ja) 2007-04-10 2008-10-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428499B2 (en) * 2007-05-22 2013-04-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ing member to heat a fixing member
US8244168B2 (en) 2007-06-25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nsfer device
JP5121406B2 (ja) 2007-11-13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5675B2 (ja) 2007-06-27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397A (ja) 2007-09-12 2009-04-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62073B2 (ja) 2007-11-13 2013-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5871B2 (ja) 2007-12-11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45417A (ja) 2007-12-11 2009-07-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075645B1 (en) 2007-12-26 2014-11-0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warming-up tim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39404B2 (ja) * 2008-03-04 2013-07-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6869B2 (ja) 2008-03-25 2013-09-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552732B2 (ja) 2008-03-31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4488B2 (ja) 2008-04-03 2012-1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542B2 (ja) * 2008-04-07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648263B2 (ja) 2008-05-30 2015-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347A (ja) 2008-09-09 2010-03-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412B2 (ja) 2008-09-19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884B2 (ja) 2008-10-14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0842B2 (ja) 2008-10-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478B2 (ja)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5395A (zh) * 1986-08-06 1988-05-04 施乐公司 具有纤维缠绕薄层的热熔定影系统
CN1086613A (zh) * 1992-10-21 1994-05-11 佳能株式会社 带有包含中空双层导电材料的防偏移层的定影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28040A3 (en) 2012-03-28
EP2328040B1 (en) 2018-10-31
CN102081331A (zh) 2011-06-01
EP2328040A2 (en) 2011-06-01
JP2011133839A (ja) 2011-07-07
US8437675B2 (en) 2013-05-07
US20110129268A1 (en) 2011-06-02
JP5532977B2 (ja)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133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5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9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9309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447220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854302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2955408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8881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1869A (ja) 画像加熱装置およびヒータ
JP561728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34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4586A (ja) ヒータおよび画像加熱装置
JP20041099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45281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