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4454A - 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4454A
CN103764454A CN201280040854.1A CN201280040854A CN103764454A CN 103764454 A CN103764454 A CN 103764454A CN 201280040854 A CN201280040854 A CN 201280040854A CN 103764454 A CN103764454 A CN 103764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fracture
stretching
parts
fractur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08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4454B (zh
Inventor
村上吉树
越川公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GK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64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4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4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44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60R2021/23384Internal tether means having ends which are movable or detachable during deploy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简便的结构来连续地控制拉伸力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具有:通常时被折叠且紧急时膨胀展开的气囊(2);向气囊(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3);将气囊(2)及充气机(3)固定的保持器(4);及通过张力来控制气囊(2)的形状或功能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气囊用伸展部件(5)具有:两端部(51),与通过气囊(2)的膨胀展开而能够相对移动的部分连接;扩宽部(52),形成于两端部(51)的中间部;及断裂部(53),沿着扩宽部(52)的延伸方向形成且根据两端部(51)之间产生的张力大小而断裂。

Description

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尤其是涉及适用于气囊的膨胀展开形状、通气孔的开闭等的控制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上通常搭载有用于在碰撞时、紧急减速时等紧急时使气囊在车内膨胀展开而吸收对乘员产生的冲击的气囊装置。上述气囊装置开发、采用了内装于转向装置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内装于仪表板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内装于车辆侧面部或座椅的侧气囊装置、内装于车门上部的帘式气囊装置、与乘员的膝部对应的膝部气囊装置、内装于发动机罩下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等各种类型。
上述气囊装置通常具有:在通常时被折叠且在紧急时膨胀展开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及将所述气囊及所述充气机固定的保持器。而且,在上述气囊有时配置有例如用于对气囊的膨胀展开形状进行限制或对通气孔的开闭进行控制的系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记载的气囊装置具有设于气囊而控制膨胀的束带(系绳),该束带由伸缩性优异的性状的基布和具有比该基布低的伸缩性的纤维体构成。并且,上述束带在低拉伸力的情况下,在纤维体中伸长受到限制,在高拉伸力的情况下,纤维体断裂而以基布的伸缩性进行伸长。
专利文献2记载的气囊装置具有与底壁部和顶壁部连接而限制膨胀时的形状的系绳,该系绳由长短两种类构成,将长系绳用于膨胀完成时的形状限制,使短系绳的强度比长系绳的强度下降而使短系绳与底壁部和顶壁部连接。并且,在气囊膨胀展开时,首先短系绳延伸,限制底壁部与顶壁部的分离距离来限制气囊的鼓出量,之后,短系绳断裂,长系绳延伸,将气囊限制成预定形状。
专利文献3记载的气囊装置具有对气囊的形状进行控制的膨胀控制部件(系绳),该膨胀控制部件具有可释放连接部分和可延伸部分。并且,可释放连接部分在膨胀过程的初始阶段维持现有状态而使膨胀控制部件延长至初始长度,可释放连接部分在膨胀过程的中间阶段被释放而使膨胀控制部件延长至中间长度,可延伸部分在膨胀过程的最终阶段通过延伸而使膨胀控制部件延长至最终长度。
专利文献4记载的气囊装置具有对气囊的膨胀形状进行限制的系绳,该系绳具有以重合的方式折弯的折弯部和在气囊的内压超过了预定值时以使重合部分的一部分分离的方式固定的临时固定部(伸展量可变单元)。并且,上述系绳在气囊膨胀展开时,以气囊保持第一膨胀状态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且在气囊的内压超过了预定值时使气囊向第二膨胀状态转移。
专利文献5记载的气囊装置具有对通气孔的开口面积进行变更的开度变更单元,该开度变更单元具有:能够对通气孔进行开闭的阀芯;及系绳,一端在气囊的外部与阀芯连接,另一端与气囊的乘员侧基布的顶部连接,在气囊展开时在车辆侧视图中成为沿车辆上下方向展开的状态,对阀芯向关闭方向施力。并且,上述系绳以如下方式发挥作用:在气囊完成了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以将通气孔关闭的方式拉拽阀芯,当乘员与气囊接触时松弛并打开通气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17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2771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267795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09504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6660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气囊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需要将伸缩度不同的基布并列地配置连接,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必须根据气囊的拉伸特性来分别制作系绳,成为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记载的气囊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使用长短两种类的系绳,因此从短系绳断裂到长系绳发挥作用为止的期间,气囊的膨胀展开形状未受到限制,缺乏形状限制的效果。而且,即使在使用具有三种类以上的长度的系绳的情况下,也只能阶段性地进行形状限制,无法连续地进行形状限制。而且,若缩小阶段性的形状限制的间隔,相应地系绳的条数增加,成为成本上升、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在气囊膨胀展开过程中未受到形状限制时,气囊的内部成为负压,也会产生气体无法均等地分散,无法从通气孔排出气体等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3记载的气囊装置中,系绳是将伸缩度不同的基布(可拉伸部分和在其两端配置的端片)直列地配置连接的结构,因此具有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问题点。而且,系绳的可释放连接部分通过将端片的中间部接合而形成,因此与专利文献2同样地存在如下问题:在从可释放连接部分断裂到系绳伸长完成为止的期间,气囊的膨胀展开形状未受到限制,缺乏形状限制的效果。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4记载的气囊装置中,在临时固定部为一个部位时,具有与专利文献3的可释放连接部分同样的问题点。而且,如专利文献4的图16记载那样,在将重合部整体作为临时固定部时,虽然能够连续地限制气囊的膨胀形状,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在基于粘接剂或粘合剂的接合中,难以维持耐环境性(例如,在-40℃~80℃的温度范围内发挥一定的性能),而且,在形成了局部基于缝合或熔敷的固定部时,结构变得复杂,缺乏实用性。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5记载的气囊装置中,虽然能够在从气囊完成膨胀展开到乘员接触为止的期间将通气孔维持成关闭的状态,但是在从气囊开始膨胀展开到完成膨胀展开为止的期间,系绳不会产生预定的张力,因此无法拉拽阀芯,难以关闭通气孔。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气囊完成膨胀展开为止的期间,气囊的内压难以保持。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便的结构大致连续地控制拉伸力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用伸展部件,与通常时被折叠而收容于车辆的结构物内且紧急时被供给气体而膨胀展开的气囊连接,通过张力来控制上述气囊的形状或功能,上述气囊用伸展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两端部,与通过上述气囊的膨胀展开而能够相对移动的部分连接;扩宽部,形成于该两端部的中间部;及断裂部,沿着该扩宽部的延伸方向形成且根据上述两端部之间产生的张力大小而断裂。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具有:通常时被折叠且紧急时膨胀展开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将上述气囊及上述充气机固定的保持器;及通过张力来控制上述气囊的形状或功能的气囊用伸展部件,上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气囊用伸展部件具有:两端部,与通过上述气囊的膨胀展开而能够相对移动的部分连接;扩宽部,形成于该两端部的中间部;及断裂部,沿着该扩宽部的延伸方向形成且根据上述两端部之间产生的张力大小而断裂。
在上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中,上述断裂部例如由相对于上述两端部产生的张力沿大致垂直方向形成的多个裂缝或开口构成。上述断裂部可以以左右交替地断裂的方式构成。而且,上述断裂部可以在中央部具有左右均等地产生断裂的初始断裂部。而且,上述扩宽部可以具有使上述断裂部的断裂停止的缝合部。此外,上述缝合部可以具有将上述扩宽部沿上述断裂部折弯且从上述断裂部的端部向上述扩宽部的延伸方向倾斜的缝合线。
另外,可以是,上述扩宽部具有向与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扩展部,该扩展部具有与上述断裂部连续的、沿着扩展方向形成的扩展断裂部。而且,上述断裂部可以在上述扩宽部形成有多个。而且,构成上述气囊用伸展部件的原料可以具有与上述断裂部垂直的细线。
在上述的气囊装置中,上述气囊用伸展部件适用于例如对上述气囊的厚度进行限制的系绳、对上述气囊的接触面积进行限制的系绳、对上述气囊的形状进行限制的系绳或者对形成于上述气囊的通气孔的开闭进行限制的系绳。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在气囊用伸展部件上将根据张力大小而断裂的断裂部形成于扩宽部,由此为简便的结构,并且能够在从气囊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期间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而且,根据上述的本发明,具有能够在气囊的膨胀展开过程中进行形状限制、能够将气囊的内压维持成正压、能够使气体均等地分散、能够从通气孔将气体正常地排出等效果。
由预定的裂缝或开口形成上述断裂部,由此无需使用缝合、粘接、熔敷等接合手段就能够形成断裂部,能够容易地形成断裂部,耐环境性也优异,适合于实用化。
通过使上述断裂部左右交替地断裂,能够容易地根据张力大小逐渐地使断裂部断裂。
通过在上述断裂部形成初始断裂部,能够相对于断裂部形成断裂的起点,并且能够在气囊的冲击力高的膨胀展开初始阶段沿着断裂部容易地断裂。
通过在上述断裂部形成缝合部,能够容易地使断裂部的断裂停止。而且,通过使缝合部倾斜地形成,能够使断裂的断裂部产生的张力均等地作用于缝合部而构成。
通过在上述扩宽部形成扩展断裂部,能够将断裂部的长度缩短扩展断裂部的长度量,能够缩短扩宽部的延伸长度。而且,通过形成多个上述断裂部,能够缩短一个断裂部的长度,能够缩短扩宽部的延伸长度。
由具有预定的细线的原料形成上述气囊用伸展部件,由此通过因两端部的张力而在断裂部产生的拉伸力能够容易地使基布断裂。
另外,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气囊装置,通过将气囊用伸展部件适用于对气囊的厚度、接触面积、气囊的形状、通气孔的开闭等进行限制的系绳,在气囊的膨胀展开过程中,能够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能够有效地控制气囊的形状、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整体结构图,(A)表示剖视图,(B)表示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图,(A)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俯视图,(B)表示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作用的图,(A)表示初始限制阶段,(B)表示第一断裂阶段,(C)表示第二断裂阶段,(D)表示断裂停止阶段。
图4是表示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图,(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B)表示现有技术的气囊,(C)表示乘员通常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囊,(D)表示乘员接近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囊。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效果的图,(A)表示突出量的时间变化,(B)表示展开直径的时间变化。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俯视图,(A)表示第二实施方式,(B)表示第三实施方式,(C)表示第四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俯视图,(A)表示第五实施方式,(B)表示第六实施方式,(C)表示第七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结构图,(A)表示第二实施方式,(B)表示第三实施方式,(C)表示第四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整体结构图,(A)表示剖视图,(B)表示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图,(A)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俯视图,(B)表示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具有在通常时被折叠且在紧急时膨胀展开的气囊2、向气囊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3、将气囊2及充气机3固定的保持器4及通过张力来控制气囊2的形状或功能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气囊用伸展部件5具有:两端部51,与通过气囊2的膨胀展开而能够相对移动的部分连接;扩宽部52,形成于两端部51的中间部;及断裂部53,沿着扩宽部52的延伸方向形成且根据在两端部51之间产生的张力大小而断裂。
图1(A)及(B)所示的气囊装置1例如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收纳于在驾驶席的前面所配置的方向盘11的大致中央部配置的垫部(未图示)内。被折叠而收纳于垫部内的气囊2在通过充气机3的工作而向内部供给气体时开始膨胀展开,冲破转向装置的垫部而向车室内放出,在就座于驾驶席的乘员的前方膨胀展开。另外,图1(A)所示的剖视图表示图1(B)中的A-A线剖视图。
上述气囊2例如如图1(A)所示,具有形成与乘员接触的接触面的第一基布21和配置于方向盘11侧的第二基布22,通过将第一基布21与第二基布22的缘部缝合而形成了构成气囊2的袋体。在第二基布22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充气机3的开口部。气囊2在形成于第二基布22的开口部插入充气机3的一部分,从内侧配置囊环41,通过螺栓、螺母等固定件而固定于保持器4。而且,如图1(B)所示,气囊2以与乘员接触的接触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气囊2的第二基布22上也可以形成有将气囊内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通气孔。
上述充气机3是产生向气囊2供给的气体的气体发生器,例如呈大致圆板形状的外形。在图1中,图示了盘型的充气机3的情况,但可以使用呈大致圆柱形状的外形的缸型的充气机。充气机3与未图示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连接,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等的计测值来控制。当ECU感知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紧急减速时,充气机3通过来自ECU的点火电流而被点火,使收纳于充气机3的内部的药剂燃烧而产生气体,从而向气囊2供给气体。
上述保持器4将气囊2及充气机3固定,通过收纳于转向装置的垫部内而构成气囊模块。垫部例如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于与转向轴连接的轮毂部,在垫部与轮毂部之间构成喇叭开关。方向盘11经由多个辐条而与轮毂部连接。另外,保持器4的结构并未限定为图示的结构,可以变更为以往通常使用的各种保持器。
图1及图2所示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是对气囊2的厚度D(从保持器4突出的突出量)进行限制的系绳。如图1(A)所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具有与气囊2的顶部(第一基布的大致中央部)连接的第一端部51a和与充气机3侧连接的第二端部51b,两端部51由第一端部51a及第二端部51b构成。
第一端部51a例如如图2(A)所示,呈大致圆形形状,通过缝合线51c而缝合于气囊2的顶部(第一基布的大致中央部)。第二端部51b例如与图2(B)所示的连接部件54连接。如图2(B)所示,连接部件54具有:以120度的相位差形成的三个突出部54a;安装充气机3的开口部54b;及插通螺栓等的固定件的插通孔54c。并且,连接部件54与气囊2的第二基布22同样地,夹持并固定于保持器4与囊环41之间。
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第二端部51b通过缝合线51d而缝合于突出部54a。如此,通过经由连接部件54来连接气囊用伸展部件5,能够容易地将气囊用伸展部件5与气囊2连接。如图1(B)所示,三个气囊用伸展部件5以120度的相位差与气囊2的顶部(第一基布的大致中央部)连接,各第二端部51b与各突出部54a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保持器4与气囊2的顶部之间配置气囊用伸展部件5。在气囊2膨胀展开时,气囊2向从保持器4分离的方向膨胀展开,因此第一端部51a及第二端部51b(两端部51)与通过气囊2的膨胀展开而能够相对移动的部分连接。另外,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个数并未限定为三个,只要为至少一个以上即可。
在第一端部51a及第二端部51b(两端部51)的中间部,如图2(A)所示,形成有扩宽部52。扩宽部52是相对于将第一端部51a和第二端部51b连接的中心线沿大致垂直方向(左右方向)宽幅地延伸出的部分。该扩宽部52具有左右对称的外形,在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断裂部53。断裂部53例如由相对于在两端部51产生的张力沿大致垂直方向形成的多个裂缝或开口构成,以预定的间隔排列成直线状或曲线状。在此,裂缝可以仅是切口,也可以是宽度小的狭缝。而且,开口可以是所谓针孔,也可以是圆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的小孔。
断裂部53例如如图2(A)所示,在中央部具有左右均等地产生断裂的初始断裂部53a。图示的初始断裂部53a由具有狭缝宽度w1及狭缝间隔s1的四个(左右各两个)狭缝构成。上述初始断裂部53a是赋予气囊用伸展部件5在断裂部53处断裂的契机(起点)的部分。尤其是在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大的冲击力容易作用于气囊用伸展部件5,因此气囊用伸展部件5设计成左右均等地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断裂。另外,初始断裂部53a的有无、长度、狭缝宽度w1、狭缝间隔s1等根据气囊2的种类、容量、充气机3的气压等条件而适当变更。
另外,断裂部53以左右交替地断裂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初始断裂部53a的左邻的第二断裂部53b具有狭缝宽度w2及狭缝间隔s1,初始断裂部53a的右邻的第三断裂部53c具有狭缝宽度w3及狭缝间隔s1,第三断裂部53c的狭缝宽度w3形成得比第二断裂部53b的狭缝宽度w2大。即,具有狭缝宽度w3>狭缝宽度w2的关系。而且,第二断裂部53b的左邻的第四断裂部53d具有狭缝宽度w4及狭缝间隔s2,第三断裂部53c的右邻的第五断裂部53e具有狭缝宽度w4及狭缝间隔s2,第四断裂部53d及第五断裂部53e具有相同的狭缝宽度w4及狭缝间隔s2。而且,第四断裂部53d及第五断裂部53e以后的左右两侧的断裂部53(左侧断裂部53f及右侧断裂部53g)分别由具有狭缝宽度w4及狭缝间隔s2的狭缝形成。
因此,在第一端部51a及第二端部51b(两端部51)产生预定的张力而使初始断裂部53a断裂之后,由于张力增大而使具有狭缝间隔s1的第二断裂部53b及第三断裂部53c大致同时断裂。此时,第二断裂部53b及第三断裂部53c由于具有狭缝宽度w3>狭缝宽度w2的关系,因此当张力进一步增大时,第二断裂部53b侧产生的张力大于在第三断裂部53c侧产生的张力,第四断裂部53d比第五断裂部53e先断裂。当张力进一步增大时,第五断裂部53e断裂。以后,随着张力增大,左侧断裂部53f断裂、右侧断裂部53g断裂这样的现象反复进行。
另外,如图2(A)所示,扩宽部52可以具有使断裂部53的断裂停止的缝合部55。具体而言,缝合部55具有将扩宽部52沿着断裂部53折弯且从断裂部53的端部向扩宽部52的延伸方向倾斜的缝合线55a。如图2(A)所示,缝合部55沿着中心线L对折而相互缝合,该中心线L沿着断裂部53。缝合线55a以不与断裂部53(中心线L)垂直而向端部侧倾斜角度θ的方式设定。使断裂部53断裂的张力偏向扩宽部52的沿着中心线L侧的中央部,向扩宽部52的中央部附加的张力大于向与扩宽部52的中心线L平行的缘部附加的张力。因此,当沿着与断裂部53垂直的方向形成缝合线55a时,在使断裂部53的断裂停止的缝合部55,张力也保持偏向中央部的状态而使应力集中。因此,考虑向中央部附加的张力和向缘部附加的张力的大小而以张力沿着缝合线55a均等地附加的方式设定角度θ。
另外,气囊用伸展部件5例如由使用于气囊2的基布构成,构成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基布具有与断裂部53垂直的细线56。通常,细线56由形成格子状的纵线及横线形成,一方与断裂部53垂直地配置,另一方与断裂部53平行地配置。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因两端部51的张力而在断裂部53产生的拉伸力能够容易地使基布断裂,能够提供稳定的张力控制。另外,图示的细线56被局部放大。
另外,构成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原料并未限定为气囊2所使用的基布,只要是能够承受预定的张力且具有耐环境性(例如,在-40℃~80℃的温度范围内发挥一定的性能)的材料即可,也可以是其他的弹性体或树脂材料等。而且,“气囊用伸展部件”的用语是系绳、束带、连接材料、补片、带、系留索、系留网、绳状部件、带状部件等的用于气囊2的张力控制的全部用语的总称。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上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作用。在此,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作用的图,(A)表示初始限制阶段,(B)表示第一断裂阶段,(C)表示第二断裂阶段,(D)表示断裂停止阶段。另外,在图3的各图中,断裂部53由虚线简化图示。
图3(A)所示的初始限制阶段是在断裂部53未断裂的状态下通过气囊用伸展部件5限制了气囊2的厚度(突出量)的状态。在两端部51与气囊装置1连接的状态下,当向气囊2喷出气体时,配置于气囊2的第一端部51a以随着气囊2的膨胀展开而从与保持器连接的第二端部51b分离的方式移动。并且,膨胀展开了第一端部51a与第二端部51b的间隔量的气囊2通过气囊用伸展部件5来限制气囊2的厚度(突出量),从而气体沿径向分散。
图3(B)所示的第一断裂阶段是初始断裂部53a断裂的状态。从图3(A)的状态开始,当气囊2的膨胀展开进一步进行时,预定的张力作用于气囊用伸展部件5,初始断裂部53a首先断裂。此时的冲击力比较高,因此初始断裂部53a以左右均等地断裂的方式构成。
图3(C)所示的第二断裂阶段是第二断裂部53b及第三断裂部53c断裂的状态。第二断裂部53b及第三断裂部53c分别由距初始断裂部53a相同的狭缝间隔s1形成,因此若预定的张力作用于气囊用伸展部件5,则第二断裂部53b及第三断裂部53c大致同时地断裂。此时,由于具有第二断裂部53b的狭缝宽度w2<第三断裂部53c的狭缝宽度w3这样的关系,因此通过断裂部53的断裂而形成的大致菱形的开口部的右侧(第三断裂部53c侧)比左侧(第二断裂部53b侧)形成得长。
因此,当张力进一步增大时,在第二断裂部53b侧产生的张力大于在第三断裂部53c侧产生的张力,图2(A)所示的第四断裂部53d比第五断裂部53e先断裂。即,断裂部53的左侧比右侧先断裂。当张力进一步增大时,图2(A)所示的第五断裂部53e断裂。以后,随着张力增大而图2(A)所示的左侧断裂部53f断裂、图2(A)所示的右侧断裂部53g断裂这样的现象反复进行。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期间能够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
图3(D)所示的断裂停止阶段是断裂部53的断裂到达缝合部55的状态。当断裂部53反复左右交替地断裂时,最终到达缝合部55而断裂停止。缝合部55可以根据张力大小、气囊2的容量大小等省略而仅以基布的强度使断裂部53的断裂停止,但是通过在断裂停止部形成缝合部55,能够抑制因断裂部53的断裂的势头而产生的多余的断裂,能够提高张力控制的精度。并且,气囊2通过断裂部53断裂至最大限度的状态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来限制气囊2的厚度(突出量)。
接下来,说明使用了上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气囊装置1的效果。在此,图4是表示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图,(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B)表示现有技术的气囊,(C)表示乘员通常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囊,(D)表示乘员接近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效果的图,(A)表示突出量的时间变化,(B)表示展开直径的时间变化。另外,在图5(A)及(B)中,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计测结果,虚线表示现有技术的计测结果。
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中,由于在气囊2内配置有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因此气囊2的膨胀展开形状如状态2a→状态2b→状态2c→状态2d那样逐渐地膨胀展开。这种情况根据对图5(A)所示的突出量进行计测所得的结果也明确可知。
在图5(A)中,气囊2的突出量(从保持器4到气囊2的顶部的距离)到时间t1之前逐渐增大,从时间t1到时间t2维持恒定状态,从时间t2到时间t3逐渐增大,在经过了时间t3之后再次维持恒定状态。这意味着,到时间t1之前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两端部51伸展的时间,到时间t2之前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未断裂而保持恒定的长度的时间,到时间t3之前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部53断裂而气囊用伸展部件5伸展的时间,时间t3以后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停止而保持最大限度伸展的长度的时间。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在现有技术的气囊装置10中,由于在气囊20内配置有普通的系绳,因此通常已知气囊20的膨胀展开形状以状态20a→状态20b→状态20c→状态20d的方式转移。即,气囊20在到膨胀展开完成为止的期间,在向前方较大地突出之后被拉回。这种情况根据对图5(B)所示的突出量进行计测所得的结果也明确可知。
在图5(A)中,气囊20的突出量在时间t4显示为最大值之后,使振幅反复且逐渐向膨胀展开完成状态转移,在时间t5形状稳定。即,气囊20在势头良好地突出之后,由系绳拉拽而被拉回,以跳动的方式使前后的振幅反复且收敛成最终形态。因此,在现有技术的气囊装置10中,在气囊20的膨胀展开过程中,与最终形态相比气囊20向前方突出,或在稳定为最终形态之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对于该图的实线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能够使气囊2随着时间的经过而突出,能够容易地理解形状控制的精度高这一情况。
另外,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中,由于能够高精度地控制突出量,因此如图5(B)所示,对于展开直径(气囊2的接触面积)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控制。
在图5(B)中,气囊2的展开直径(膨胀展开后的气囊2的从上端到下端的距离)到大致时间t1之前逐渐增大,在稍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显示为最大值之后,到时间t2之前维持恒定状态,从时间t2到时间t3为止逐渐减少,在经过了时间t3之后收敛成预定的大小。这意味着,到时间t1之前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两端部51伸展的时间,到时间t2之前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未断裂而保持恒定的长度的时间,到时间t3之前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部53断裂而气囊用伸展部件5伸展的时间,时间t3以后表示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停止而保持最大限度伸展的长度的时间。
另一方面,如图5(B)的虚线所示,在现有技术的气囊装置10中,以与气囊20的突出量呼应的方式,展开直径也使振幅反复并收敛成预定的大小。因此,在现有技术的气囊装置10中,在气囊20的膨胀展开过程中,难以高精度地控制展开直径。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能够在初始阶段使展开直径比现有技术增大,因此能够在较早的阶段确保乘员碰撞的接触面积,能够在抑制了展开直径的振幅的状态下增大突出量,能够进行最适合于乘员保护的气囊2的膨胀展开形状的控制。
另外,在气囊2的膨胀展开过程中,抑制气囊2的突出方向及展开直径方向的振幅,因此能够避免气囊2的内压成为负压,能够使气体均等地分散,能够从通气孔正常地排出气体。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根据在气囊用伸展部件5产生的张力而使断裂部53断裂,因此在气囊2的膨胀展开过程中,在产生了妨碍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张力的增大的现象时,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部53不会断裂而维持其长度。
例如如图4(C)所示,在乘员P(或假人)以通常的状态就座于驾驶席的情况下,根据距方向盘11的距离来抑制气囊2的突出量。在乘员P的头部附近和胸部附近,胸部附近与气囊2的距离比头部附近与气囊2的距离近,因此在气囊2的下侧与胸部接触的状态下抑制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从而维持突出量少的状态。气囊2的突出量在与乘员P接触的时刻通过抑制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来控制,不会对乘员P局部性地施加大的压迫感。
另外,如图4(D)所示,即使在乘员P(或假人)比通常的状态接近方向盘11的状态下,气囊2在与乘员P接触的时刻通过抑制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断裂来控制突出量,能够抑制对乘员P附加的压迫感、冲击力。
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7,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在此,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俯视图,(A)表示第二实施方式,(B)表示第三实施方式,(C)表示第四实施方式。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的俯视图,(A)表示第五实施方式,(B)表示第六实施方式,(C)表示第七实施方式。另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6(A)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中,由均等的狭缝(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形成了断裂部53。即使在如此由均等的狭缝形成了断裂部53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设定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也能够在从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完成阶段为止的期间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
图6(B)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中,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上形成了初始断裂部53a。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缓解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的冲击,并且在从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期间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
图6(C)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中,将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初始断裂部53a的左右两侧的断裂部53以狭缝(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阶段性地减小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构成第一阶段断裂部53h的狭缝与构成初始断裂部53a的狭缝相比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设定得窄,构成第二阶段断裂部53i的狭缝与构成第一阶段断裂部53h的狭缝相比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设定得窄。另外,在此,将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设定成三阶段,但也可以设定成四阶段以上,可以以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逐渐缩小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的方式进行设定。
另外,根据气囊2的功能,可以将构成第一阶段断裂部53h的狭缝与构成初始断裂部53a的狭缝相比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设定得宽,并将构成第二阶段断裂部53i的狭缝与构成第一阶段断裂部53h的狭缝相比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设定得宽。
图7(A)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中,将扩宽部52仅形成于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左右一侧。根据上述结构,断裂部53从不具有扩宽部52的一侧的起点部53j发生断裂,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在从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期间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
图7(B)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中,扩宽部52具有向与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扩展部57,扩展部57具有与断裂部53连续的、沿着扩展方向形成的扩展断裂部58。如此,通过在扩宽部52的两端部形成扩展断裂部58,能够将断裂部53的长度缩短扩展断裂部58的长度量,能够缩短扩宽部52的延伸长度。
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例如如副驾驶席用气囊那样,适合于气囊2的容量大且气囊2的突出量大的情况。另外,在图中,在扩宽部52的两端部形成扩展部57,但也可以在扩宽部52的中间部形成扩展部57,还可以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两个以上的扩展部57。
图7(C)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中,在扩宽部52形成有多个断裂部53。具体而言,各断裂部53平行地形成,中央部的断裂部53从扩宽部52的两端部断裂,在扩宽部52的中央部形成有作为系绳(张力形成部件)发挥功能的岛部59。如此,通过形成多个断裂部53,能够缩短一个断裂部53的长度,从而能够缩短扩宽部52的延伸长度。另外,考虑平行配置的各断裂部53断裂的顺序而适当设定狭缝宽度w及狭缝间隔s。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中,能够适当选择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断裂部53来使用。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在此,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结构图,(A)表示第二实施方式,(B)表示第三实施方式,(C)表示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8(A)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作为对形成于气囊2的通气孔12的开闭进行限制的系绳。例如,适用气囊用伸展部件5作为将能够覆盖通气孔12的阀芯13的一端缝合于通气孔12的缘部且将阀芯13的另一端和气囊2的顶部连接的系绳。气囊用伸展部件5将形成于气囊2的狭缝部贯通,并将阀芯13的另一端和气囊2的顶部连接。另外,气囊2收纳于构成转向装置主体部14的垫部内,在图中概念性地图示气囊2膨胀展开后的状态。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在气囊2的膨胀展开过程中,能够对阀芯13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在从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膨胀展开完成为止的期间,能够利用阀芯13将通气孔12封闭,能够在气囊2的膨胀展开过程中使开闭型的通气孔12的功能大致始终发挥作用。另外,开闭型的通气孔12的结构并未限定为图示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也能够适用于具有筒状的通道的结构、具有帐篷型的突出部的结构等各种类型的结构。
图8(B)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作为对气囊2的接触面积(展开直径)进行限制的系绳。例如,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两端部51通过一起缝合于构成气囊2的第一基布21和第二基布22的缝合部而配置于气囊2内。对气囊2的接触面积(展开直径)进行限制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可以在气囊2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上仅设置一个,也可以配置于气囊2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这双方,还可以以均等的相位差配置三个以上。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在气囊2的膨胀展开过程中,不仅对气囊2的厚度方向,而且对展开直径方向也能够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在从气囊2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膨胀展开完成的期间,能够控制气囊2的厚度及接触面积(展开直径)。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例如如副驾驶席用气囊那样,适合于气囊2的容量大且气囊2的展开直径(展开宽度)大的情况或像双气囊那样具有多个袋体的情况。
图8(C)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作为对气囊2的形状进行限制的系绳。例如,气囊用伸展部件5的两端部51与气囊2的外表面和保持器4的一部分连接。如此,气囊用伸展部件5不仅配置于气囊2的内部,而且也能够适用于在气囊2的外部配置的系绳。
根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在气囊2的膨胀展开过程中,能够大致连续地施加拉伸力,在从气囊2的膨胀展开的初始阶段到膨胀展开完成的期间,能够控制气囊2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中,可以适当选择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的气囊用伸展部件5来使用。
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气囊装置1可以是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侧气囊装置、帘式气囊装置、膝部气囊装置、行人用气囊装置等,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1)

1.一种气囊用伸展部件,与通常时被折叠而收容于车辆的结构物内且紧急时被供给气体而膨胀展开的气囊连接,通过张力来控制所述气囊的形状或功能,所述气囊用伸展部件的特征在于,
具有:两端部,与通过所述气囊的膨胀展开而能够相对移动的部分连接;扩宽部,形成于所述两端部的中间部;及断裂部,沿着所述扩宽部的延伸方向形成且根据所述两端部之间产生的张力大小而断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断裂部由相对于所述两端部产生的张力沿大致垂直方向形成的多个裂缝或开口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断裂部以左右交替地断裂的方式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断裂部在中央部具有左右均等地产生断裂的初始断裂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宽部具有使所述断裂部的断裂停止的缝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合部具有将所述扩宽部沿所述断裂部折弯且从所述断裂部的端部向所述扩宽部的延伸方向倾斜的缝合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宽部具有向与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扩展部,所述扩展部具有与所述断裂部连续的、沿着扩展方向形成的扩展断裂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断裂部在所述扩宽部形成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气囊用伸展部件的原料具有与所述断裂部垂直的细线。
10.一种气囊装置,具有:通常时被折叠且紧急时膨胀展开的气囊;向所述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将所述气囊及所述充气机固定的保持器;及通过张力来控制所述气囊的形状或功能的气囊用伸展部件,所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用伸展部件是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用伸展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用伸展部件适用于对所述气囊的厚度进行限制的系绳、对所述气囊的接触面积进行限制的系绳、对所述气囊的形状进行限制的系绳或者对形成于所述气囊的通气孔的开闭进行限制的系绳。
CN201280040854.1A 2011-08-22 2012-07-27 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64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0485A JP5791184B2 (ja) 2011-08-22 2011-08-22 エアバッグ用伸張部材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180485 2011-08-22
PCT/JP2012/069175 WO2013027537A1 (ja) 2011-08-22 2012-07-27 エアバッグ用伸張部材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4454A true CN103764454A (zh) 2014-04-30
CN103764454B CN103764454B (zh) 2016-03-09

Family

ID=47746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085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64454B (zh) 2011-08-22 2012-07-27 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27963B2 (zh)
EP (1) EP2749459B1 (zh)
JP (1) JP5791184B2 (zh)
CN (1) CN103764454B (zh)
WO (1) WO201302753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0019A (zh) * 2020-06-23 2021-12-24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81429A1 (en) * 2012-01-12 2013-07-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river Airbag with Improved Head and Neck Injury Prevention
US9669794B2 (en) * 2015-08-24 2017-06-06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stabilizers
US10618494B2 (en) * 2017-02-28 2020-04-14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ies with anchored positional tether
JP6926883B2 (ja) * 2017-09-21 2021-08-25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953833B2 (en) * 2019-04-09 2021-03-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with breakable band
US11198411B2 (en) * 2019-04-18 2021-12-14 Autoliv Asp. Inc. Energy-absorbing airbag diffusers and related airbag assemblies
KR102580775B1 (ko) * 2021-07-21 2023-09-21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9119A (en) * 1992-09-01 1996-02-06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Tethers with tearseams for air bag cushion
US20010035639A1 (en) * 2000-04-25 2001-11-01 Ichiro Amamori Airbag device with tearable strap
CN1933995A (zh) * 2004-03-26 2007-03-21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侧帘式安全气囊的展开帮助机构
JP2009196551A (ja) * 2008-02-22 2009-09-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0039882A1 (de) * 2009-09-02 2011-03-03 TK Holdings, Inc., Auburn Hills Air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8591B2 (ja) * 1991-03-12 2001-05-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308113A (en) 1992-10-09 1994-05-03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inflation-controlling member
JP3331731B2 (ja) 1994-04-05 2002-10-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US5498023A (en) * 1994-12-02 1996-03-12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Packaging tether for driver side air bag cushion
US5765867A (en) * 1996-05-03 1998-06-16 Alliedsignal Inc. Air bag with externally mounted tether
US5997037A (en) * 1997-09-22 1999-12-0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tether
JP2002053000A (ja) * 2000-08-09 2002-02-19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
US7134691B2 (en) * 2001-05-23 2006-11-1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ir bag cushion including break-away tethers
JP2003095047A (ja) 2001-07-19 2003-04-03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
JP3915533B2 (ja) 2001-09-28 2007-05-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AU2002234651A1 (en) * 2002-02-07 2003-09-02 Dalphi Metal Espana, S.A. Airbag comprising tearable support band
US6955377B2 (en) * 2002-04-06 2005-10-1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restraint module with external tether
JP2004067074A (ja) 2002-06-11 2004-03-04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77362B2 (ja) * 2003-04-15 200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88313B2 (ja) * 2003-06-19 2009-12-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3944195B2 (ja) 2003-09-10 2007-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093854B2 (en) * 2003-09-15 2006-08-22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active tear stitch tethers
KR100547173B1 (ko) * 2003-10-17 2006-01-3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의 쿠션
US7722080B2 (en) * 2006-09-27 2010-05-2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a flap vent to optionally vent gas for out-of-position conditions
JP4364081B2 (ja) * 2004-07-14 2009-11-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98018A (ja) 2005-04-15 2006-11-02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341740A (ja) 2005-06-09 2006-12-21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96044B2 (en) * 2005-07-11 2008-07-08 Tk Holdings Inc. Deployment control device for air bag
US7621561B2 (en) * 2006-03-07 2009-11-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implified restraining tether system for use with a vehicle air bag system
JP200726141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44883B2 (en) * 2007-06-21 2013-10-0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Tear stitching for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s
US8632095B2 (en) * 2007-06-21 2014-01-21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adaptive tether
US8096578B2 (en) * 2007-11-02 2012-01-17 Tk Holdings Inc. Knee airbag
KR100990030B1 (ko) * 2008-05-09 2010-10-26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차량용 조수석 에어백 쿠션의 테더 꼬임 방지 구조
JP4996550B2 (ja) * 2008-06-11 2012-08-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5847B2 (ja) * 2008-07-23 2013-01-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184209A1 (en) * 2008-11-05 2010-05-1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Strap anchoring device
JP4666059B2 (ja) 2008-11-12 2011-04-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22200B2 (en) * 2009-04-09 2011-04-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Inflatable cushion assembly including breakable tether stitches
KR101091693B1 (ko) * 2009-08-25 2011-1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KR101360434B1 (ko) * 2012-03-28 2014-02-11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US8931802B2 (en) * 2012-07-27 2015-01-13 Chrysler Group Llc Variable volume airba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9119A (en) * 1992-09-01 1996-02-06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Tethers with tearseams for air bag cushion
US20010035639A1 (en) * 2000-04-25 2001-11-01 Ichiro Amamori Airbag device with tearable strap
CN1933995A (zh) * 2004-03-26 2007-03-21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侧帘式安全气囊的展开帮助机构
JP2009196551A (ja) * 2008-02-22 2009-09-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0039882A1 (de) * 2009-09-02 2011-03-03 TK Holdings, Inc., Auburn Hills Airba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0019A (zh) * 2020-06-23 2021-12-24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91184B2 (ja) 2015-10-07
CN103764454B (zh) 2016-03-09
EP2749459B1 (en) 2017-09-06
EP2749459A1 (en) 2014-07-02
JP2013043468A (ja) 2013-03-04
US20140191497A1 (en) 2014-07-10
US9027963B2 (en) 2015-05-12
WO2013027537A1 (ja) 2013-02-28
EP2749459A4 (en) 2015-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4454B (zh) 气囊用伸展部件及气囊装置
JP316859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328276B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5629554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962366B2 (en) Air bag device
EP2666678A1 (en) Airbag device
JP391422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491002B2 (en) Airbag covers, airbag modules including such cov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irbag covers for use with airbag modules
JP2000509673A (ja) テザーが外部から取り付けられたエアバッグ
JP5997916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071115A (zh) 气囊展开限制器
JP201324493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040048365A (ko) 가변테더 시스템을 갖는 에어백 모듈
JP394419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86667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09992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76619A (ja)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98062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装置、並びに車両構造
JP2002059803A (ja) エアバッグ
JP200622474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76448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85329B2 (ja) エアバッグ
JP2007176211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該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006962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527779B1 (ko) 차량용 커튼 에어백의 전개 분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kata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