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2700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2700A
CN103472700A CN201310209575XA CN201310209575A CN103472700A CN 103472700 A CN103472700 A CN 103472700A CN 201310209575X A CN201310209575X A CN 201310209575XA CN 201310209575 A CN201310209575 A CN 201310209575A CN 103472700 A CN103472700 A CN 103472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fixing
long side
recording medium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095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2700B (zh
Inventor
德田哲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72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2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2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2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03G15/6576Decurling of sheet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在采用鼓状的加压辊时,能够防止剥离性能的恶化或定影性恶化而导致的光泽度下降。该定影装置包括有定影部件(21)、加压部件(31)和夹持形成部件(26),在夹持形成部件(26)中沿着记录媒介的搬送方向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设置有定影夹持导入部(26c),和由对应于加压部件(31)的表面形状的凹状部构成的圆弧形状部(26b),和以与加压部件(31)为非接触的状态来向加压部件(31)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26a),突起部(26a)以对应于鼓起量的尺寸在长边方向中央形成为凹状,其中的鼓起量相当于事先从加压部件(31)的外形部来预先变形的量。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的说就是,是关于使用传送带来作为定影部件的传送带定影机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是在执行了以下的工序之后来获得复印输出的,即,通过调色剂来对形成在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可视像处理,并在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纸等的记录媒介上后再施加热以及压力。
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定影方式之一,是采用了夹着记录纸的搬送路径来相向而对地抵接的定影辊及加压辊的热辊定影方式。在该方式中,是通过设置在定影辊内的热源的热和加压辊的夹持作用来以热和压力使得调色剂像熔融和渗透的。在热辊定影方式中,由于辊的热容量大而导致到达定影温度为止的启动需要时间。
于是,作为改善定影温度的启动的构成,公知的是采用热容量比辊小的定影带的带定影方式(如专利文献1所示)。
图11所示是该构成的示意图。
在该图中,定影装置包括有定影带E、设量在定影带E的内部里的金属导热体J、热源K以及借助于所述定影带E与所述金属导热体J相接后形成夹持的加压辊S。在该构成中,相对于通过所述夹持的被定影材料的转印纸(未图示)来加热及加压后进行定影处理。
在上述构成中,金属导热体J是通过所述热源K来加热的管部件。
所述金属导热体J被固定,所述定影带E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该金属导热体来移动,在所述金属导热体J和所述加压辊L借助于所述定影带E被压接后形成所述夹持的同时,来对定影带E的移动进行导向。
然而,作为载置有通过定影装置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之一,具有记录纸等的含水分较多的材质。
这样的记录媒介在通过定影夹持部时会因为双金属条(bimetallic strip)效果而产生卷曲(curl),并可能导致定影带的缠绕。
为了减少卷曲,公开有在定影夹持部的下游侧的记录媒介的搬送路径里形成有突起部的构成(如专利文献2所示)。
在专利文献2中,是在被设置在夹持形成部件的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下游侧,包括定影膜的加热管导向的一部分里设置了突起部,并由突起部将通过定影夹持部的记录媒介以弯曲到与定影带相反侧里的状态搬送后来抑制卷曲的发生。
卷曲的发生得到抑制后被搬送的记录媒介的先端在通过定影夹持部的位置时,由被配置在与定影带为非接触的状态里的分离部件来剥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4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15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突起部如前所述地,在构成加热管导向或定影夹持的夹持形成部件中采用一体化时,就可能产生以下的问题。
与构成定影夹持部的夹持形成部件相向而对,将定影带按压到夹持形成部件上的加压辊为了使得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均匀化,考虑到轴方向端部处的放热,有时候沿着轴方向的形状是呈鼓状的。
在这样的构成中,相对于分离部件与夹持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平行后来配置先端,在定影夹持部中,夹持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上和加压辊相向而对的表面处的间隙在长边方向中央和两端部处是不同的。
因此,在通过定影夹持的记录媒介的厚度方向上,从夹持形成部件表面至与其相向而对的记录媒介的表面的间隔不同于与分离部件相向而对的间隔时,分离部件对记录媒介的剥离性能就会下降。
另一方面,在定影夹持部中,当与夹持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平行的加压辊的轴方向上的相对间隔一直不同时,定影夹持部处记录媒介对定影带的接触就会不充分,定影性就会恶化。因而产生光泽度下降等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定影装置中的问题,来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在采用具有鼓状的形状的加压辊时,能够防止剥离性能的恶化或定影性恶化而导致的光泽度下降的构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环状的定影部件,其具有可挠性;
在轴方向上形成鼓形状的加压部件,其被配置为与所述定影部件相向而对;
夹持形成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后借助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压接,并通过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来形成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媒介上的定影夹持部,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形成部件中沿着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方向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设置有定影夹持导入部,和由对应于所述加压部件的表面形状的凹状部构成的圆弧形状部,和以与所述加压部件为非接触的状态来向所述加压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以对应于鼓起量的尺寸在长边方向中央形成为凹状,其中所述鼓起量相当于事先从所述加压部件的外形部来预先变形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突起部的长边方向中央以对应于相当于事先从所述加压部件的外形来变形后的量的鼓起量的尺寸被形成为凹状。因此,在加压部件按压时就与所述分离部件的长边方向平行。其结果就是,在加压部件按压时,鼓起量被消除而获得了从凹状到平行于分离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状态。由此,在记录媒介的厚度方向上,因为定影夹持部和记录媒介之间的间隔以及分离部件和记录媒介之间的间隔相等,就能够确保分离部件对记录媒介的剥离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用于说明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夹持部附近的概要构成图。
图4是用于图2所示定影装置中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将用于图2所示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部件取下时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图2所示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夹持形成部件的截面图。
图8是对用于图2所示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部件的形状进行设定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特征的原理图,其中,图9(A)是现有技术,图9(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0(A)、图10(B)是用于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特征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使用定影带的定影装置的以往构造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图1所示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由串列型彩色打印机来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其本体内部的上方设置有罐收容部101。在该罐收容部101里装卸自如地设置了4个调色剂罐102Y、102M、102C、102K。这些调色剂罐102Y、102M、102C、102K里分别收容了对应的各色调色剂(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
在罐收容部101的下方设置有中间转印单元85。中间转印单元85包括有中间转印带78,和4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二次转印支持辊82,清洁支持辊83,和张紧辊84以及中间转印清洁部80。另外,中间转印单元85还包括有与中间转印带78相向而对并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成像部4Y、4M、4C、4K。
在各个成像部4Y、4M、4C、4K里分别配设有感光体鼓5Y、5M、5C、5K。另外,在各个感光体鼓5Y、5M、5C、5K的周围分别配设有带电部75、显影部76、清洁部77及未图示的除电部。
感光体鼓5Y、5M、5C、5K形成为圆筒状,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被回转驱动。在感光体鼓5Y、5M、5C、5K的外周面部上设有感光层。
以虚线所示从曝光装置射出的光束被点照射到感光体鼓5Y、5M、5C、5K的外周面上。接受到点照射后,就在感光体鼓5Y、5M、5C、5K的外周面上写入了对应于原稿读取部读取的图像情报或借助于网络从终端获取的图像情报的静电潜像。
带电部75对感光体鼓5Y、5M、5C、5K的外周面进行均匀的带电,并采用了通过接触来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带电的接触方式的部件。
显影部76对感光体鼓5Y、5M、5C、5K进行调色剂的供给,供给来的调色剂附着到被写入在感光体鼓5Y、5M、5C、5K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像上。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的附着而作为调色剂像被显像化。
在图示的显影部76中,采用的是不与感光体鼓5Y、5M、5C、5K接触地来附着调色剂的非接触方式。
清洁部77能够除去附着在感光体鼓5Y、5M、5C、5K的外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清洁部77采用的是将毛刷接触到感光体鼓5Y、5M、5C、5K的外周面上的刷接触方向。
中间转印带78在通过二次转印支持辊82、清洁支持辊83及张紧辊84被张紧架设和支持的同时,还通过二次转印支持辊82的回转驱动在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里做环绕移动。
中间转印带78由树脂膜材或以橡胶为基底形成的环状带来构成,并转印有形成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另外,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78上的调色剂像作为未定影图像来转印到记录媒介P(以下,也称为用纸P)。
各感光体鼓5Y、5M、5C、5K执行有包括了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一次转印工序、清洁工序等的成像处理。通过各工序,就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了各色的图像。
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分别将中间转印带78夹入到其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后来形成一次转印夹持。另外,在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上施加有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成像处理的说明如下。
首先,在带电工序中,感光体鼓5Y、5M、5C、5K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在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被回转驱动。然后,在带电部75的位置处,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被均匀带电。
在曝光工序中,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射的激光的照射位置,并通过该位置处的曝光扫描来形成对应于各色的静电潜像。
接着,在显影工序中,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显影部76相向而对的位置,静电潜像在该位置处被显影后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工序中,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相向而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还残留有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接着,在清洁工序中,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相向而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残留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清洁部77来被机械地回收。
然后,感光体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未图示的除电部相向而对的位置时,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被除去。由此,就完成了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成像处理。
经过上述的成像工序而形成在感光体鼓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被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由此,就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了彩色图像。
转印处理的说明如下。
中间转印带78通过在图1的箭头方向上的移动,来依次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由此,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就在中间转印带78上重叠后被一次转印了。
中间转印带78以各色的调色剂像被重叠转印的状态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相向而对的位置。在该位置处,二次转印支持辊82和二次转印辊89一起将中间转印带78夹入到其间后来形成二次转印夹持。然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上的4色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搬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的位置里的记录媒介P上。这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还残留有没有被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之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的位置。在该位置处,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得到回收。由此,就完成了中间转印带78上的转印处理。
图像形成处理的说明如下。
记录媒介P从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方的供纸部12,经过供纸辊97或对位辊对98等被搬送到二次转印夹持的位置里。在供纸部12里多页重叠地收纳有转印纸等的记录媒介P。当供纸辊97在图1中的反时针方向上被回转驱动时,最上面的记录媒介P被朝着对位辊对98的辊间供送。
被搬送到对位辊对98处的记录媒介P在停止了回转驱动的对位辊对98的辊夹持的位置处一旦停止。然后,对准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的时机,对位辊对98被回转驱动后,记录媒介P就被搬送去二次转印夹持了。这样,就在记录媒介P上转印了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之后,在二次转印夹持的位置处转印有彩色图像的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定影装置20的位置里。在该位置处,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转印在表面上的彩色图像就被定影到记录媒介P上了。记录媒介P经过排纸辊对99的辊间被排出到装置外。
通过排纸辊对99被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媒介P作为输出图像被依次堆放到堆放部100上。由此,就完成了图像形成处理。
还有,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有未图示的本体控制部及操作输入部。本体控制部由包括CPU、ROM、RAM、I/O接口等的微机来构成。本体控制部通过CPU来执行事先存储在ROM里的程序。
本体控制部还与设置在操作输入部及图像形成装置1里的各种传感器或马达等连接。本体控制部根据从各种传感器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执行开始各装置的驱动机构的控制。也就是说,在对驱动上述的感光体鼓5Y、5M、5C、5K的驱动马达和用于回转驱动加压辊31的驱动机构等的各种马达进行控制的同时,还执行对加热管25的通电控制。
操作输入部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本体上,具有0-9数字键或打印开始键等的各种按键及各种显示器,并将借助于各种按键输入的输入信号输出到本体控制部里。
还有,图像形成装置1设有传真盘,当本体控制部借助于电话线路接受到通过传真信号显示的图像的数据时,也可以将通过定影装置20定影了图像后的记录媒介搬送到传真盘上。
以下,通过图2至图8来说明具有以上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所使用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加热部件22、保持部件23、作为热源的加热管25、夹持形成部件26、第一板金70、第二板金71、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1以及温度传感器40。
定影带21由薄的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带来形成,并在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反时针方向)上移动。定影带21从作为与夹持形成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的内周面侧开始,依次层积有基底层、弹性层、脱模层,其全体的厚度被形成在1mm以下。
定影带21的基底层的层厚为20-35μm,由镍、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来形成。
定影带21的弹性层的层厚为100-300μm,由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或氟橡胶等的橡胶材料来形成。通过设置该弹性层,在定影夹持部28中的定影带21的表面上就不会形成微小的凹凸,热量就会均匀地传递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后使得橘皮图像的发生得到抑制。
定影带21的脱模层的层厚在10-50μm里。所用材料为PFA(四氟乙烯一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或PES(聚醚砜树脂)等。通过设置该脱模层,就能够确保对调色剂像T的脱模性,也就是剥离性。
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在15-120mm的范围里因为不会导致大型化而较为优选。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在30mm左右。
加热部件22、保持部件23、加热管25以及夹持形成部件26被固定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
夹持形成部件26被固定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该夹持形成部件26通过借助于定影带21来压接到加压辊31上,就形成了将记录媒介P向记录媒介搬送方向Y搬送的定影夹持部28。加压辊31是可以通过杠杆51、凸轮52、弹性部件53来加压和卸压的部件。
如图3所示,夹持形成部件2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支持到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还有,对于夹持形成部件26的构成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加热部件22是由厚度为0.1mm的金属管来形成的加。加热部件22在定影夹持部28以外的位置处能够变化到直接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相向而对的形状里。另外,加热部件22的内部能够在定影夹持部28的位置处变形为凹形状,如后所述地,在该凹形状部22a里,隔着间隔配置有夹持形成部件26。
加热部件22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还有,也可以在加热部件2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里安装未图示的树脂制的法兰(例如与加热部件22嵌合)后,借助于该法兰来固定支持到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另外,加热部件22通过设置在内周侧里的加热管25的辐射光来被加热,并且,通过该被加热的加热部件22来加热定影带21。也就是说,加热部件22通过加热管25被直接加热,而定影带21是通过加热管25在借助于加热部件22后被间接地加热的。
加热部件22采用的是铝、铁、不锈钢等具有导热性的金属材料。这里,将加热部件22的厚度设定在0.2mm以下时,因为加热部件22的加热效率得到提高,所以也会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件22采用的是不锈钢。
作为热源的加热管25采用的是卤素加热管或炭加热管等公知的加热管。加热管25的两端部被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本体控制部对加热管25进行通电控制后来使得加热部件22通过辐射热被加热。另外,加热部件22的内面被涂饰为黑色。由此就提高了加热管25来的辐射热的辐射率。
定影带21通过加热部件22在定影夹持部28以外的位置,尤其是在比定影夹持部28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以被加热的状态来通过定影夹持部28。由此,热量就从被加热的定影带21的表面施加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了。
通过定影夹持部的记录媒介P容易由分离部件27来剥离。分离部件27具有朝向记录媒介的先端部分27a,该先端部分具有直线、曲线、高低状等的任意的形状。
还有,本体控制部从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相向而对的温度传感器40来获取表示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来进行加热管25的通电控制。通过这种对加热管25的通电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21在定影夹持部28中的温度即定影温度设定到所希望的温度里。温度传感器40可以采用热敏电阻。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20通过加热部件22使得定影带21在圆周方向上的大范围里被加热。因此,即使在将记录媒介P的搬送高速化的情况下,也因为定影带21被充分加热而能够抑制调色剂像T的定影不良的发生。因此,因为能够以比较简易的构成来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在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的同时,实现了定影装置20的小型化。
定影带21和加热部件22在加热区域(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在定影夹持部28的上游侧的区域中接触。
也就是说,从加热管25对加热部件22的辐射热没有被保持部件23遮蔽的区域)中采用的是接触后滑动的构造,或者是具有0.3mm以下的间隙6的构造。由此,虽然能够通过加热部件22来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但在加热区域中,以两者接触后来滑动的构成因为能够提高加热效率所以更为优选。
然而,在加热区域中使得定影带21和加热部件22密接时,当加热区域中的定影带21和加热部件22的压接力过大时,就会增大定影带21的转矩,从而可能导致磨耗的加速。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使得定影带21和加热部件22的压接力在0.3kgf/cm2以下为好。
在加热部件22的外周部上,涂敷有作为润滑剂的氟素润滑脂以减轻定影带21的磨耗。还有,为了降低加热部件22和定影带21的滑动阻力,也可以采用摩擦系数低的材料来形成加热部件22的滑动接触面,或是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上设置由包含了氟素的材料构成的表面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加热部件2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的圆形,但加热部件2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
保持部件23被固定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在对形成定影夹持部28的夹持形成部件26进行保持的同时,还用于提高刚性来对抗加压辊31的按压所产生的负荷。保持部件23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夹持形成部件26相等,并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还有,保持部件23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也可以借助于前述被安装在加热部件22上的法兰,来由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固定支持。另外,保持部件23是由不锈钢或铁等的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来形成的。通过该构成,因为保持部件23借助于夹持形成部件26及定影带21来与加压辊31抵接,所以就能够抑制夹持形成部件26在定影夹持部28处因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而发生的较大变形。
另外,也可以在保持部件23中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面的一部分上或全部都设置绝热部件,或者是进行BA处理(非氧化退火处理)或镜面研磨处理。由此,就能够使得从加热管25向着保持部件23的热用于加热部件22的加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及加热部件22的加热效率。
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23与夹持形成部件26抵接的抵接部23b形成在本体部23a上,该抵接部23b在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由此,夹持形成部件26的宽度方向上的压力分布趋于均匀,从而能够均匀地进行定影夹持部28中的宽度方向上的加压。
如图5所示,第一板金70是将厚度为1.5mm的不锈钢板形成为槽状的部件,并被卡合为从加热部件22的内周面侧来覆盖凹部。通过设置第一板金70,就能够高精度地形成加热部件22的凹部。还有,为了提高加热部件22的加热效率,以在第一板金70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面上进行通过BA处理(非氧化退火)的研磨处理或镜面研磨处理为好。
由此,定影夹持部28的形状就会大致平行于记录媒介P的图像面,从而因为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的密接性增大而使得定影性提高。
还有,夹持形成部件26在第二板金71的内部里是隔有间隔地来设置的。这里,也可以将第二板金71形成为箱体状。这种情况下,夹持形成部件26在定影夹持部28中相对于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为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或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就得到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23在宽度方向上具有5个抵接部23b,而在第一板金70中,对应于这些抵接部23b的位置形成有5个贯通孔70a。另外,在第二板金71中也同样地形成有5个贯通孔71a。抵接部23b要小于形成在第一板金70及第二板金71里的贯通孔,并在贯通第一板金70的贯通孔及第二板金71的贯通孔后与夹持形成部件26抵接。
加热部件22如下所述地被固定到第一板金70及第二板金71中。
首先,对0.1mm厚的不锈钢板进行弯曲加工后来形成管状的加热部件22。接着,在该加热部件22的开口部22b里形成L字状的弯曲部。然后,通过从加热部件22的内周面侧将第一板金70设置到该弯曲部中,并从加热部件22的外周面侧来设置第二板金71后进行固定,就形成了具有所希望的形状的加热部件22。
回到图2,加压辊31作为加压回转体压接到定影带21的外周面上,并通过加压辊31和定影带21来形成具有所希望的宽度(图2中的上下方向)的定影夹持部28。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31的直径被设定为30mm,并在中空构造的芯棒32上形成有弹性层33。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由发泡性硅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材料来形成。还有,加压辊31也可以在弹性层33的表层里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的脱模层。
如图3所示,加压辊31设置有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45,加压辊31是通过本体控制部来被控制为在图2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上回转驱动的。另外,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借助于轴承42被回转自如地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上。还有,也可以在加压辊31的内部里设置卤素加热管等的热源。
当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以发泡性硅橡胶等的海绵状的材料来形成时,因为能够减少作用到定影夹持部28上的加压力,所以就能够减轻夹持形成部件26中发生的弯曲。另外,由于加压辊31的绝热性高,定影带21的热难以移动到加压辊31里,所以就会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夹持形成部件26是LCP(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聚酰亚胺树脂或PAI(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的具有耐热性的树脂部件,并沿着保持部件23的长边方向形成为大致的方棒状。
如图6所示,夹持形成部件26包括有与加压辊31相向而对的本体26e,和在本体26e的背面与保持部件23抵接后被支持的多个的支持突起26f,以及设置在本体26e的周围用于覆盖夹持形成部件的膜部件29。
支持突起26f在加压辊31按压时,被用作在与分离部件27的长边方向平行的长边方向上维持因按压力引起的弯曲刚性的增强部。
当本体26e被加压辊31按压时,通过支持突起26f与保持部件23抵接后来得到支持,就可以防止被加压辊31压入了。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的支持突起26f的高度是以位于长边方向的中央里的为最高,以位于长边方向的两端里的为最低地来形成的。这是因为在与加压辊31压接的状态中,即使夹持形成部件26有一些弯曲,也能够在长边方向上使得夹持压为大致均匀的缘故,但也可以将所有的支持突起26f的高度形成为相等。
膜部件29通过将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编织后的网眼状的膜片材来形成,以降低与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膜部件29被卷在本体26e上,并在支持突起26f的附近被螺丝固定的定位固定部件26g和本体26e夹住后来固定。还有,除了上述以外,也能够通过例如经过氟素涂敷的布状的玻璃纤维来形成膜部件29。
如图2所示,为了在所述定影夹持部中的用纸搬送方向下游侧将所述用纸P从所述一侧的定影带21剥离,而设置了在所述定影带21的回转轴方向上延伸的分离部件27。分离部件27相对于定影带21被设置为以非接触地能够通过来图示的转动轴来转动,将从定影夹持部被搬送到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所述用纸P抄起后,来使得用纸P从所述定影带21分离后向用纸搬送方向的下游方向搬送。
另一方面,在两面印刷时的用纸P的背面上,有时会附着有经过一次的定影装置20而被定影的调色剂像T。
这种情况下,从所述定影夹持向用纸搬送方向的下游方向搬送的用纸P一边被裹在所述加压辊31侧一边被搬送,并由加压出口导向板34抄起后从所述加压辊31分离并被朝向用纸搬送方向下游侧搬送。
如图7所示,夹持形成部件26从记录媒介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朝着下游侧设置有平面部26c、圆弧形状部26b以及突起部26a。也就是说,沿着上述搬送方向设置了作为定影夹持导入部的平面部26c、对应于加压辊31的表面形状的圆弧形状部26b以及在非接触时向加压辊31突出的突起部26a。
突起部26a通过增大定影带的夹持出口的曲率,而具有加大对调色剂和定影带的粘附的剥离力,并使得记录媒介从定影带分离的功能。另外,为了抑制卷曲的发生,也可以采用通过突起部来将记录媒介以向着定影带的相反侧弯曲的状态来搬送的构成。
平面部26c形成在定影夹持部28的上游侧。
由此,通过由二次转印支持辊82及二次转印辊89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参照图1)的记录媒介P没有弯曲地被搬送到定影夹持部28里。
平面部26c相当于将记录媒介P引导到定影夹持部里的定影夹持导入部,并在上游端处设有通过倒角等形成的倒角部26d。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的是0.5mm的倒角。由此,定影带21回转并与加热部件22滑动接触的内周面在开始和夹持形成部件26的上游端滑动接触时,就能够抑制因为在平面部26c的上游端中的弯曲较大而引起的定影带21的耐久性下降。
更进一步地,在平面部26c的上游端处没有形成倒角部26d时,就有可能产生以下的问题。
当加热部件22的下游端处的外周面和夹持形成部件26的上游端的表面之间有微小的高低差时,就有可能在加热部件22的下游端附近,以在定影带21和加热部件22之间产生有间隙的状态来回转。因此,定影带21就会在没有被充分加热的情况下在定影夹持部28的位置处回转,从而导致加热效率的下降。
相对于此,在平面部26c的上游端处形成倒角部26d时,由于定影带21与位于夹持形成部件26的上游侧处的加热部件22的下游端附近滑动接触,所以就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夹持部28。
接下来,参照图7及图8来更加详细地说明突起部26a、圆弧形状部26b及平面部26c的形状。
突起部26a在定影夹持部28的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下游侧中,在从具有宽度N的定影夹持部28的下游端离开规定长度L2的位置里具有突起的顶点V。另外,突起的顶点位于与形成圆弧形状部26b的圆弧为同心圆且半径仅短L1的圆弧上。即,突起部26a相对于圆弧形状部26b的曲率半径,是根据后述的尺寸(L1)来向加压辊31侧偏移的。
这里,偏移(offset)量L1及规定长度L2的设定如下。
首先,假定规定长度L2被设定为小于1mm时,突起部26a与加压辊31接触。当突起部26a与加压辊31接触时,会在比突起部26a更靠用纸搬送方向上游侧处产生夹持形成部件26(具体来说就是圆弧形状部26b)和加压辊31不压接的部分。在该部分中,与夹持形成部件26和加压辊31接触的部分相比,夹持压要低,当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的接触压降低时,就有可能在被定影在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发生异常图像(例如橘皮图像)。
另外,假定规定长度L2被设定为大于2mm以及偏移量L1被设定为大于0.2mm时,通过定影夹持部28后的记录媒介P就会因突起部26a而朝向加压辊31侧被较大地弯曲。因此就增大了裹在加压辊31上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两面印刷中,当记录媒介P的一面上已经定影有调色剂像T时,为了在另一面上定影调色剂像T而将记录媒介P再次搬送到定影夹持部28里时,在一面上定影的调色剂像T就会因定影夹持部28的热被加热而使得粘性增大。这时,粘性增大的调色剂像T因为被定影在记录媒介P的加压辊31侧,所以就会降低记录媒介P和加压辊31的分离性,并增大了裹在加压辊31上的可能性。
另外,假定偏移量L1被设定在小于0.1mm时,突起部26a就不能够充分地分离记录媒介P和定影带21,从而增大记录媒介P裹在定影带21上的可能性。
因此,突起部26a如图8中的设定范围(为方便起见以符号N来表示)所示地,偏移量L1被设定在0.1mm≤L1≤0.2mm的范围内,规定长度L2被设定在1mm≤L2≤2mm的范围内。
圆弧形状部26b从定影夹持部28内的任意的位置开始延长至规定长度L2,并沿着加压辊31的外周面具有曲率半径R为25mm≤R≤60mm的圆弧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曲率半径R被设定为60mm。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弧形状部26b的上游端位于比定影夹持部28的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上的中心(以下称为定影夹持部28的中心)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定影夹持部28中的平面部26c和加压辊31形成的夹持宽度要大于圆弧形状部26b和加压辊31形成的夹持宽度,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圆弧形状部26b的上游端也可以位于定影夹持部28的中心或比该中心更靠上游侧里。
突起部26a是通过与偏移量L1的圆弧和经过圆弧形状部26b的下游端垂直于记录媒介搬送方向的线的双方相接的圆弧来形成的,该圆弧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由此,定影装置20就能够使得通过定影夹持部28的记录媒介P不会因为突起部26a而过度弯曲地从定影带21切实地分离了。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20在夹持形成部件26中的定影夹持部28的下游侧形成为圆弧状,并在定影夹持部28的下游侧里设有突起部26a。由此,即使是在记录媒介P(参照图2)的先端部到达突起部26a的情况下,与定影夹持部28的下游侧被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相比,也能够降低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之间的空隙。
因此,就在能够抑制因为记录媒介P上的未定影图像在定影时没有被充分的加压和加热而引起的画质的下降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突起部26a来提高记录媒介P对定影带21的分离性。另外,由于突起部26a和加压辊31是非接触的,在能够防止突起部26a和加压辊31接触并扩大定影夹持部28的宽度的同时,还能够防止记录媒介P裹在加压辊31上。
这里,根据图9来说明以上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特征。
与图9(A)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特征是在图9(B)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加压辊31来按压夹持形成部件26时,是使得夹持形成部件26的各部,尤其是突起部26a的长边方向的朝向和分离部件27(参照图2)的长边方向的朝向平行的。由此,就获得了定影夹持部表面与记录媒介P之间的间隔和分离部件27与记录媒介P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的状态。
通过该特征,经过定影夹持部的记录媒介P就容易被处于长边方向为平行且定影夹持部处的对向间隔为相同的条件下的分离部件27来剥离了。
图10(A)所示是没有加压辊31按压时的,沿着平行于夹持形成部件26中加压辊31轴方向的长边方向的突起部26a、夹持形成部26c、圆弧形状部26b以及支持突起26f的位置关系。相对于加压辊31的轴方向,分离部件27的长边方向,即纸的宽度方向也是平行的。这时所用的加压辊31在轴方向上呈鼓形状。
还有,图中符号Z1代表加压辊31的鼓起量,符号Za代表“加压辊的长边方向中心的直径”。另外,符号Zb及Zc分别代表“加压辊的长边方向上规定宽度W的两端部处的直径”。规定宽度W可以是记录媒介的宽度的最大值再加上10mm(单侧为5mm)。
图10(B)所示是加压辊31按压时的上述各部的位置关系。
在图10(A)中,支持突起26f是以下面的条件来决定夹持形成部件26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相对于两端部而在加压辊31的按压力作用方向上的长度(X1)的。即,使得加压辊31的外形具有增加了对应于鼓起量(Z1)的尺寸大小的长度,该鼓起量(Z1)相当于事先变形的变形量(图10(A)所示时的凹状的变形量)。
然后,所增加的长度(X1)被设定为X1=Z1(加压辊的鼓起量)+k/Y1(保持部件的轴方向长度)。这时的符号Y1是夹持形成部件26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上述符号k被设定为记录媒介的宽度的最大值的大约一半左右,并且是通过支撑的材质等来调整的值。
另一方面,图10(A)中的突起部26a事先以对应于加压辊31的鼓起量(Z1)的尺寸(X3)来使得加压辊31的外形部事先变形后,在长边方向中央构成为凹状从而在加压辊31按压时与分离部件27的长边方向平行。
在定影夹持导入部26c中,可以获得在长边方向上为直线的状态。
在图10所示的情况下,加压辊31的鼓起量(Z1)从0.1-0.2mm的范围来选择,而夹持形成部件26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被定为350mm。在将记录媒介的宽度的最大值作为A4横向的297mm来选择k=140时,根据该尺寸,作为夹持形成部件26的长边方向中央侧处的支持突起的长度增加量得到的是0.5-0.6mm。另外,这时候,X3=X1+0.2mm。
如上所述,作为消除加压辊31按压时的加压辊的鼓起量后,来使得夹持形成部件26的突起部26a的长边方向与分离部件27的长边方向为平行的状态的对象,在突起部26a以外还有圆弧形状部26b(参照图8)。
圆弧形状部26b和与其连续地形成的突起部26a同样地,在没有加压辊31的按压时,长边方向中央侧比起两端侧来是对应于加压辊31的鼓起量(Z1)后形成为凹状。
将长边方向中央形成为凹状的对象既可以是突起部26a及圆弧形状部26b,也可以仅是突起部26a,可以适当地来选择。
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构成中,当图10所示的加压辊31按压时,定影夹持导入部26c就在长边方向中央部和端部距加压辊轴线的长度上产生图10(B)中X2所示的差。
由此,在夹持形成部件26侧构成定影夹持部的圆弧形状部26b以及使得通过定影夹持部的记录媒介P指向分离部件27的突起部26a向加压辊31侧鼓出。即,支持突起26f的长度尺寸的增加量在加压辊31的轴方向中央侧向加压辊31侧鼓出。其结果是,上述尺寸设定导致的凹状被消除后,定影夹持导入部26c就与加压辊31的轴线平行了。
由此,记录媒介P的宽度方向的朝向就和与加压辊31的轴线平行地被位置确定的分离部件27的长边方向相平行了。
尤其是,在记录媒介P的厚度方向上,由于从上述定影夹持部搬送来的记录媒介P的表面位置被整合到分离部件27的规定的进入位置上,所以就能够确保分离部件27的剥离功能。
另一方面,当加压辊31按压时,被预先设置的夹持形成部件26侧的突起部26a和圆弧形状部26b的凹状部被消除。
由此,因为后与加压辊31的轴线平行,记录媒介P在定影夹持部的长边方向上就会均匀接触,在获得了充分的加热量后还会抑制光泽度的下降。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效果仅是本发明产生的最佳的效果的例举,本发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记载。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2年06月06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2-128603,和2013年05月20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3-105849,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12)

1.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环状的定影部件,其具有可挠性;
在轴方向上形成鼓形状的加压部件,其被配置为与所述定影部件相向而对;
夹持形成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后借助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压接,并通过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压部件来形成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媒介上的定影夹持部,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形成部件中沿着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方向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设置有定影夹持导入部,和由对应于所述加压部件的表面形状的凹状部构成的圆弧形状部,和以与所述加压部件为非接触的状态来向所述加压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以对应于鼓起量的尺寸在长边方向中央形成为凹状,其中所述鼓起量相当于事先从所述加压部件的外形部来预先变形的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通过所述定影夹持部后的记录媒介相向而对的位置里设置有分离部件,该分离部件的先端以非接触的状态和所述定影部件相向而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在通过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时,被事先确定为能够和所述分离部件的长边方向平行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量,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夹持形成部件中,在与所述加压部件相向而对一侧的相反侧上设有作为增强部的支持突起,当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时,在与所述分离部件的长边方向平行的长边方向上维持所述按压力引起的弯曲刚性,
所述支持突起将所述长边方向中央相对于长边方向端部在所述按压力的作用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增加了对应于所述加压部件的鼓起量的尺寸大小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持突起中在所述夹持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中央处增加的尺寸(X1)被设定如下式,X1=Z1+k/Y1,其中,Z1是加压部件的鼓起量,Y1是夹持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长度(保持部件的轴方向长度),k是记录媒介的宽度最大值的一半的值,并且是通过支撑的材质来调整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夹持形成部件中的定影夹持部及圆弧形状部在平行于所述分离部件的长边方向的长边方向上,中央部相对于两端部以对应于所述加压部件的鼓起量的尺寸来形成为凹状,当所述加压部件按压时,通过所述凹状的尺寸被消除而在长边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件的长边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夹持形成部件的圆弧形状部,被连续地设置在所述记录媒介搬送方向下游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的先端为圆弧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弧形状部是由曲率半径在25mm≤R≤60mm的范围内的圆弧来形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圆弧形状部的曲率半径,以0.1mm以上0.2mm以下的范围向所述加压部件侧偏移。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量,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的基底材由不锈钢或镍来形成。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310209575.XA 2012-06-06 2013-05-3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472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8603 2012-06-06
JP2012-128603 2012-06-06
JP2013-105849 2013-05-20
JP2013105849A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3-05-20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2700A true CN103472700A (zh) 2013-12-25
CN103472700B CN103472700B (zh) 2016-07-13

Family

ID=49715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9575.XA Active CN103472700B (zh) 2012-06-06 2013-05-3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16494B2 (zh)
JP (1) JP2014013377A (zh)
CN (1) CN103472700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9924A (zh) * 2014-07-28 2016-02-10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5319919A (zh) * 2014-07-10 2016-0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5849648A (zh) * 2013-12-26 2016-08-10 东丽株式会社 低摩擦滑动件及调色剂定影装置用低摩擦加压部件
CN106873334A (zh) * 2015-10-07 2017-06-2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75414A (zh) * 2018-03-15 2019-09-2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3508341A (zh) * 2019-03-04 2021-10-15 株式会社理光 夹持部形成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3589667A (zh) * 2020-04-30 2021-11-0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6774553A (zh) * 2023-07-05 2023-09-19 虎丘影像(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图像生成装置的加热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4950B2 (ja) * 2010-03-05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4958B2 (ja) * 2011-09-29 2016-03-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594043B2 (ja) 2014-08-04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9523949B1 (en) 2015-06-03 2016-12-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an image forming section and a fixing device
JP6691674B2 (ja) * 2015-07-29 2020-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031452B2 (en) 2015-12-22 2018-07-24 S-Printing Solution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792331B2 (ja) * 2015-12-22 2020-11-25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83273B2 (ja) * 2015-12-25 2021-06-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60854B2 (ja) * 2017-05-22 2021-04-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073752B2 (ja) * 2018-01-31 2022-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51138B2 (ja) * 2018-04-06 2022-10-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06620B2 (ja) * 2018-04-19 2023-0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660596B1 (en) * 2018-11-30 2021-03-0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7252515B2 (ja) * 2019-06-19 2023-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18257A (ja) * 2020-07-15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1752A (en) * 1990-02-20 1992-02-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film driven by rotatable member
US20060088350A1 (en) * 2004-10-26 2006-04-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ressing roller having a reversed crown shape
CN101430531A (zh) * 2007-11-07 2009-05-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2467045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2669A (ja) * 1990-02-20 1991-10-29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3215953A (ja) 2002-01-21 2003-07-30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11664B2 (ja) * 2004-05-14 2011-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
US20080101825A1 (en) * 2006-10-30 2008-05-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042069B2 (ja) 2007-05-22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28499B2 (en) 2007-05-22 2013-04-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ing member to heat a fixing member
JP5332927B2 (ja) * 2009-06-12 2013-11-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3671A (ja) * 2009-07-30 2011-02-17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55B2 (ja)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343B2 (ja) 2009-09-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886B2 (ja) 2009-09-08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1608B2 (ja) 2009-09-10 2014-07-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6005B2 (ja) 2009-09-10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690B2 (ja) 2009-09-10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67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22B2 (ja) 2009-09-28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05B2 (ja) 2009-10-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777B2 (ja) 2009-11-17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77B2 (ja) 2009-11-3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202A (ja) * 2009-12-09 2011-06-23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3264B2 (ja) 2010-01-13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0276B2 (en) 2010-01-27 2013-12-03 Ricoh Company, Limited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5188B2 (ja) 2010-02-0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189B2 (ja) 2010-02-0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1776B2 (ja) 2010-02-12 2014-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69997A (ja) 2010-02-17 2011-09-0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981B2 (ja) 2010-02-25 201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236B2 (ja) 2010-02-26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676B2 (ja) 2010-03-03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936B2 (ja) 2010-03-03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913B2 (ja) 2010-03-04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3386B2 (ja) 2010-03-10 2014-1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278B2 (ja) 2010-03-10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634B2 (ja) 2010-03-11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553B2 (ja) 2010-03-12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0040B2 (ja) 2010-03-15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591A (ja) 2010-03-16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906B2 (ja) 2010-03-18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2010-03-1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45B2 (ja) 2010-03-1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721B2 (ja) 2010-05-07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9999B2 (ja) 2010-08-31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89B2 (ja) 2010-11-0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820B2 (ja) * 2010-12-17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0B2 (ja) 2011-01-0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JP5672540B2 (ja) 2011-01-11 2015-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定着装置の使用方法
JP5669010B2 (ja)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545B2 (ja) *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0510B2 (ja) * 2012-12-27 2016-06-2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1752A (en) * 1990-02-20 1992-02-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film driven by rotatable member
US20060088350A1 (en) * 2004-10-26 2006-04-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ressing roller having a reversed crown shape
CN101430531A (zh) * 2007-11-07 2009-05-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CN102467045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9648A (zh) * 2013-12-26 2016-08-10 东丽株式会社 低摩擦滑动件及调色剂定影装置用低摩擦加压部件
CN105849648B (zh) * 2013-12-26 2019-09-03 东丽株式会社 低摩擦滑动件及调色剂定影装置用低摩擦加压部件
CN105319919A (zh) * 2014-07-10 2016-0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5319924A (zh) * 2014-07-28 2016-02-10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5319924B (zh) * 2014-07-28 2018-04-13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6873334A (zh) * 2015-10-07 2017-06-2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73334B (zh) * 2015-10-07 2019-11-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75414A (zh) * 2018-03-15 2019-09-2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75414B (zh) * 2018-03-15 2021-11-1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3508341A (zh) * 2019-03-04 2021-10-15 株式会社理光 夹持部形成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3589667A (zh) * 2020-04-30 2021-11-0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6774553A (zh) * 2023-07-05 2023-09-19 虎丘影像(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图像生成装置的加热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16494B2 (en) 2015-08-25
JP2014013377A (ja) 2014-01-23
CN103472700B (zh) 2016-07-13
US20130330111A1 (en) 201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270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625779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00173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54083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66379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309337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CN10299895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4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51532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JP628684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64902B2 (ja) 定着装置
CN103676581A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3676574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15917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710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7418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51566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5710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6220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7814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0054A (ja) 搬送ガイド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2597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6023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