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9924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9924A
CN105319924A CN201510449515.4A CN201510449515A CN105319924A CN 105319924 A CN105319924 A CN 105319924A CN 201510449515 A CN201510449515 A CN 201510449515A CN 105319924 A CN105319924 A CN 1053199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s
teat
clamping part
fixing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495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9924B (zh
Inventor
佐藤庆明
八木靖贵
片冈洋
植川英治
望月桂介
齐藤秀次
土桥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19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9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9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圆筒形膜;夹持部形成构件;和用于形成夹持部的支持构件;夹持部形成构件包括突出部;突出部的突出量在位于膜母线方向的突出部端部处的端部区域中比位于膜母线方向的突出部中央部处的中央区域中更小,所述端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可用于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尺寸记录材料的进给区域内;在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突出部的在夹持部之内部分的宽度在所述端部区域中比在所述中央区域中更宽。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用在诸如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机之类的成像设备中。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通过诸如电子照相、静电记录或者磁记录之类的成像处理以直接(转印)方式或者间接(转印)方式在记录材料(诸如纸张、印刷纸、转印材料片材、OHP片材、光泽纸或者光泽膜)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然后,通过定影装置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的表面上作为定影图像。
作为定影装置,通常使用热定影式定影装置,其中,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和融化并且从而被定影到记录材料上。作为该热定影式定影装置,很久以来使用所谓的加热辊式定影装置,其中,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穿过两个加热辊(定影辊和压辊)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定影夹持部),然后融化调色剂图像并将其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另一方面,近年来,使用了采用小热容量定影带(定影膜)的定影装置(日本公开专利申请Sho63-313182和日本公开专利申请Hei2-157878)。在该定影装置中,升温时间较短,并且因此FPOT(第一张印出时间:至第一张记录材料排出为止的时间)。另外,在待机期间不必维持高温下的预热状态,并且因此定影装置的节能性能极好。
在使用这种定影带的定影装置中,通过从诸如加热器的热源供给热量来加热定影带,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除了加热以外通过感应加热等供给能量会使定影带自身发热。此外,定影装置包括加压机构,用于将定影带表面压靠在诸如压辊的加压构件上,以在定影带与加压构件之间形成作为紧密接触区域的定影夹持部,并且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穿过该定影夹持部,以便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对于该加压机构,如图11中所示,作为用于将定影带130压向压辊201的夹持部形成构件(支承构件),除了加热器131以外,在定影带130内侧设置了也起到定影带130的引导件作用的引导构件132。引导构件132支承加热器131。此外,已知一种如图12(a)中所示的结构,其中,在定影夹持部101的区域中,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下游侧设置了向压辊突出的突出部700。
也就是说,在设置了超过加热器131的表面向压辊201突出的突出部700的情况中,在突出部的位置处可以局部高压力地将定影带130压向压辊201。在图12的(b)中,作为例子显示了对应于定影夹持部101区域中的每一个位置的单位面积压力分布。
由于在突出部700处达到了高压力,因此在定影处理期间调色剂令人满意地变形以紧密地接触记录材料,从而提高了定影性能。此外,调色剂融化并展开,以使图像表面变光滑,因此提高了图像的光泽(光泽度)。此外,通过在定影夹持部的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下游侧设置突出部,调色剂经加热而变成高温,因此当调色剂的粘度下降时可以将高压力施加于调色剂,结果是进一步增强了提高定影性能和光泽度的效果。
然而,为了达到提高定影性能和光泽度的效果,在夹持部形成构件具有上述突出部的情况中,降低了记录材料从定影带分离的性能,特别是在诸如小基重薄纸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中。也就是说,从定影夹持部出来的诸如小基重薄纸的记录材料是在更靠近定影带的那侧被排出,结果是记录材料的前端有时会抵靠用于将记录材料引导至纸排出部的纸排出引导件。或者,有时会产生记录材料在纸排出引导件与定影带之间穿过并且卷绕在定影带上的现象。也就是说,有时会产生不良进给,即从定影夹持部出来的记录材料不能被引导至纸排出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包括:圆筒形的膜;与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构件;以及支持构件,用于经由膜而与夹持部形成构件配合形成夹持部,夹持部是膜与支持构件相互接触来进给记录材料的接触区域并且是从处于未夹持在接触区域中的状态的记录材料进入接触区域的入口起到记录材料离开接触区域的出口止的部分;其中,夹持部形成构件包括在出口附近朝向支持构件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在夹持部之内并且接触膜的内表面;其中,突出部的突出量在位于膜母线方向的突出部端部处的端部区域中比位于膜母线方向的突出部中央部处的中央区域中更小,所述端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可用于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尺寸记录材料的进给区域之内;以及其中,在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上,突出部的在夹持部之内部分的宽度在端部区域中比在中央区域中更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包括:圆筒形的膜;与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构件;以及支持构件,用于经由膜而与夹持部形成构件配合形成夹持部,夹持部是膜与支持构件相互接触来进给记录材料的接触区域并且是从处于未夹持在接触区域中的状态的记录材料进入接触区域的入口起到记录材料离开接触区域的出口止的部分;其中,夹持部形成构件包括在出口附近向支持构件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在夹持部之内并且接触膜的内表面;在可用于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尺寸记录材料的进给区域中,突出部具有这样的一区域范围:突出量从膜母线方向的中央部向端部逐渐减小,并且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突出部的在夹持部之内部分的宽度从中央部起逐渐加宽。
通过考虑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根据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实施例1中的定影装置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在图3中,(a)和(b)各自是实施例1中定影装置的中央区域中的定影夹持部附近的视图。
在图4中,(a)和(b)各自是实施例1中定影装置的端部区域中的定影夹持部附近的视图。
在图5中,(a)和(b)各自是实施例1中定影装置的端部区域中的定影夹持部附近的视图。
图6是显示实施例1中支承构件形状的透视图。
在图7中,(a)和(b)是分别显示突出部的纵向位置与峰值压力形成宽度之间的关系和突出部的纵向位置与突出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显示根据实施例2的定影装置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在图9中,(a)和(b)各自是根据实施例3的定影装置的中央区域中的定影夹持部附近的视图。
在图10中,(a)和(b)各自是根据实施例3的定影装置的端部区域中的定影夹持部附近的视图。
图11是显示根据传统例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夹持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在图12中,(a)是根据传统例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夹持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并且(b)是显示根据传统例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夹持部区域中的压力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成像设备)
图1是安装有根据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该成像设备是电子照相式彩色成像设备。在图1中,Y、M、C和K分别代表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第一到第四调色剂图像成像单元。每一个单元是由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转鼓式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以下简称为感光鼓)1、充电装置2、激光曝光光学系统3、显影装置4、清洁装置5等的电子照相处理机构构成的。
以预定的圆周速度沿箭头方向旋转地驱动感光鼓1,并且然后通过已知的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相应于每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带6在驱动辊7与转向辊8之间延伸并张紧,并且设置在各个单元Y到K下面延及全部单元。转印带6以对应于感光鼓圆周速度的圆周速度沿由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转印辊9朝向每一个单元Y、M、C和K中感光鼓1的下表面的方向压接触位于它们二者之间的转印带以便形成转印夹持部。
在预定的控制时刻,对齐辊对10把从未显示的片材(纸张)进给机构部分开并送出的一张片材式记录材料(转印材料,片材)P向转印带6的在第一单元Y中的端部进给。所进给的记录材料P被电极辊11静电地吸附至转印带6的表面。转印带6在保持记录材料P的同时连续地将记录材料P进给至第一到第四单元Y、M、C和K的转印夹持部。
在图1中,V11代表电极辊11的偏压(电压)施加电源。此外,V9代表每一个转印辊9的转印偏压施加电源。
结果,黄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以位置对齐状态相继地叠置转印在同一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以便合成地形成未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
进给并穿过第四单元K的转印夹持部的记录材料P从转印带6上分开并且然后被引入定影装置F中,在该定影装置中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并且被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并且然后记录材料P被进给并排出作为形成了全色图像的产品。
(定影装置)
将描述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2图解了当沿垂直于纵向方向(垂直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方向)的平面剖切定影装置时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结构。在图2中,加热单元200包括:定影带130,它是待加热的中空可旋转构件(第一可旋转构件);和用于加热定影带130的板状加热器131。加热器131接触定影带130的内侧(内表面),以便加热定影带130。
作为加压构件(支持构件)的压辊201接触定影带130的表面。用以下方式制备定影带130:在由聚酰亚胺树脂材料形成的厚度为60μm、内径为18mm且长度为235mm的圆筒形基层上形成200μm厚的硅橡胶层作为弹性层,然后用30μm厚的PFA树脂管形成的分离层包覆弹性层的外表面。
作为定影带130的基层,也可使用其它耐热树脂材料或者诸如镍或者SUS(不锈钢)的金属材料。此外,也可通过用含氟树脂材料等包覆弹性层来形成分离层。也可省去弹性层,但是特别是如在该实施例中,在定影装置用在彩色成像设备中的情况下,最好是不省去弹性层,以便防止输出图像的不均匀光泽度。
上述定影带的弹性层的厚度设定为200μm的理由如下。也就是说,通过加厚弹性层,增强了防止由于记录材料P表面不均匀引起图像不均匀光泽度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从加热器131至带表面的导热程度下降了,以致带自身的热容量进一步增加了,并且因此定影带的升温时间变慢了。
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当弹性层的厚度为大约50-1000μm、优选大约100-500μm时达到了不均匀光泽度与升温时间之间的良好平衡。此时,定影带的热容量(每cm2)为大约4.19×10-2J/cm2·K~4.19×102J/cm2·K。
此外,导热率的增大有效地缩短了定影带130的升温时间和提高了定影带130的定影性能。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弹性层的硅橡胶,使用1.0W/m·K以上导热率的硅橡胶。
通过在用陶瓷(诸如氧化铝或者氮化铝)成形的长度为270mm、宽度为7mm且厚度为0.7mm的基板上形成发热电阻器,从而制备出加热器13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加热器131的与定影带130接触的表面相反的加热器表面上印刷来形成发热电阻器,并且在其上设置由玻璃形成的80μm厚的保护层。在与定影带接触的基板表面上,设置由玻璃形成的具有光滑表面的10μm厚的保护层,以便防止基板与定影带的磨损,同时维持相对于定影带滑动的性能。
为了控制加热器131的温度,在与定影带接触的表面相反的加热器表面上设置与加热器131接触的热敏电阻(未显示)。控制发热量(所供给的电力),以使热敏电阻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在纵向中央部和两个纵向端部均设置热敏电阻。主要用设置在纵向中央部处的主热敏电阻来进行温度控制。
在图2中,引导构件(支承构件、夹持部形成构件)132是由耐热树脂材料(液态聚合物等)形成的,它将定影带压靠在压辊上,并且还执行不但保持加热器131而且引导定影带130在弯曲部移动的功能。
金属框架151执行在纵向方向上支承(压接触)引导构件132的功能。由加压机构(未显示)施加于金属框架151的总计196N的压力被传递至引导构件132。结果,定影带130被引导构件132和由引导构件132保持的加热器131两者压接触到压辊201上。如此,引导构件132和加热器131起到了用于从后表面(侧)支承定影带的支承构件(夹持部形成构件)的作用,以把定影带朝向压辊加压。
作为压辊201,使用按以下方式制备的辊:在外径为14mm的不锈钢芯金属140上设置由硅橡胶形成的4mm厚的弹性层141,然后在其上设置由PFA树脂材料形成的50μm厚的表面层142作为分离层。因此,压辊201的外径为大约22mm。压辊201的产品硬度为55度(ASKER-C硬度、载荷1.0kg)。定影夹持部101的宽度(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长度)为8mm,定影夹持部101是在从陶瓷加热器131施加的压力作用下弹性层141的变形所形成的在定影带130与压辊201之间的接触区。
压辊201由驱动马达(未显示)驱动。通过作用于定影夹持部101处的摩擦力由压辊201来转动定影带130,并且以与压辊201相同的速度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定影带130,同时定影带130与加热器131和引导构件132压接触并滑动。
此时,为了减小定影带与引导构件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在二者之间放入耐热润滑脂作为润滑剂。作为耐热润滑脂,例如可以使用含氟油和含氟树脂材料的混合物。在该实施例中,作为润滑剂,润滑脂(由DowCorningToray有限公司制造的“HP-300”)使用量为400mg。
在基重60~100g/m2的普通纸等上形成图像的通常成像期间,不但以200mm/秒的圆周速度驱动压辊201,而且向加热器供给电力以使定影带的表面温度升高至180℃以上的可定影温度。
然后,直到转印处理结束,然后将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104的记录材料P引导到夹持部中并且夹持和进给,并且通过在定影夹持部处施加压力并且从定影带和加热器传导热量,调色剂融化并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完成定影处理,然后经上部片材排出引导件170和下部片材排出引导件171将从定影夹持部排出的记录材料引导到片材(纸张)排出辊对172中,从而将其排出到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外,上部片材排出引导件170和下部片材排出引导件171是将记录材料排出到片材排出部的引导构件。
(夹持部形成构件的突出部)
将描述该实施例中的夹持部形成构件及其突出部。在图3中,(a)是显示该实施例中定影装置的图2中的椭圆形虚线106所围住的定影夹持部101附近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显示了纵向中央部处的截面(图4中显示纵向端部处的截面)。
这里,对于夹持部形成构件的突出部,如下文所述,纵向中央部是指记录材料所经过的纵向有效区域的中心位置附近的区域。此外,两侧的纵向端部是指记录材料所经过的每一个纵向端部附近的区域。稍后将描述细节。
在该实施例中,在纵向中央部处,夹持部形成构件具有与图11中所示传统例相同的横截面形状。此外,在图3的(b)中,类似于图11的(b)中,示出了相应于每个位置处的压力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夹持部形成构件的加热器131和引导构件132接触定影带130的内表面,以使定影带紧密地接触压辊201。也就是说,夹持部形成构件经由定影带130并与压辊201配合形成了定影夹持部101。本文中所称的定影夹持部101是定影带130与压辊201相互接触并且进给记录材料的接触区域,并且是从处于未夹持在接触区域中的状态下的记录材料进入接触区域的入口起到记录材料离开接触区域的出口止的部分。
在定影夹持部101的区域中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加热器131起到了夹持部形成构件的作用并且接触定影带130的内表面,并且从而与压辊201配合形成了定影夹持部101。在定影夹持部101的区域中的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下游区域中,引导构件132起到了夹持部形成构件的作用并且接触定影带130的内表面,并且从而与压辊201配合形成了定影夹持部101。
在该实施例中,引导构件132设有突出部601和602。也就是说,在定影夹持部中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沿接近压辊201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在整个纵向方向上。在引导构件132的纵向中央部区域(中央区域)中,设置有图3中所示的突出部601。在引导构件132的纵向端部区域中,设置有图4中所示的突出部602。
突出部601和602在纵向上连续地形成。
中央区域突出部601的突出量定义如下。该突出量是突出部601的顶部(顶点)从位于定影夹持部101中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中央部处的加热器131的表面(平坦部)朝向压辊201突出的量(图3中的A1)。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131设置在与加压方向(即,图中的向下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并且因此突出部601简单从加热器131的表面突出的量就是所述突出量。
关于突出部601,突出部经由定影带130而与压辊201配合形成定影夹持部的区域被称为峰值压力形成区域,并且该峰值压力形成区域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图3中的B1)被称为峰值压力形成宽度。该峰值压力形成区域是包含在定影夹持部101区域中的区域。在引导构件132中处于峰值压力形成区域更下游处的区域(图3中的C1)中,设置有倾斜部605,其形状为使得引导构件132逐渐与压辊201分开。
图4是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在纵向端部处的截面图。此外,类似于突出部601的情况,对于纵向端部的突出部602,突出量是突出部602的顶部(顶点)从加热器131表面朝向压辊201突出的量(图4中的A2)。
此外,关于突出部602,突出部经由定影带130而与压辊201配合形成定影夹持部的区域被称为峰值压力形成区域,并且该峰值压力形成区域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宽度(图4中的B2)被称为峰值压力形成宽度。
(突出部的纵向形状)
将描述作为该实施例特征的突出部601和602的纵向形状。在该实施例中,端部区域突出部602的突出量小于中央区域突出部601的突出量,并且突出部602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比突出部601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更宽。
在沿与引导构件132的纵向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截面形状中,在定影夹持部101的下游端处,在垂直于加压方向的表面(图3和图4中的水平表面)与引导构件132在压辊方向侧的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定义为排出倾斜角。在该情况中,与纵向中央部相比,在纵向端部处形成较小值的排出倾斜角。
如图4中所示,在端部区域中,使突出部602的突出量A2小于中央区域中的突出量(图3中的A1)。另一方面,突出部602的顶部形成为具有较宽宽度的平面形状,以使定影夹持部区域中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B2大于中央部处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B1。
作为采用上述结构的结果,端部区域中的排出倾斜角(图4中的J2)小于中央区域的排出倾斜角(图3中的J1)。相应地,记录材料端部区域中的排出角(图4中的H2)小于中央区域中的排出角(图3中的H1)。图6是显示该实施例中包含突出部的夹持部形成构件即支承构件的透视图。
顺便提及,突出部的顶部形状也可以是除了图3和图4中平面形状之外的形状,并且例如,通过形成具有如图5中所示较大曲率半径的弯曲形状也可以加宽峰值压力形成宽度。
参见图7,将描述该实施例中的突出部的纵向形状。在图7中,(a)显示了突出部的每个纵向位置处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顶部宽度),并且(b)显示了突出部的每个纵向位置处的突出量。
突出部的纵向形状关于纵向中心(线)是对称的,并且因此横坐标的原点是纵向中心位置,并且横坐标代表从中心位置到端部的距离。此外,对于图7的(b)中所示的突出量,纵坐标的原点是作为基准的加热器表面,并且纵坐标代表突出部的顶部在接近压辊201的方向上从加热器表面突出的量。
在该实施例中,峰值压力形成区域所开始的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游端是与纵向位置无关的同一位置。由于该缘故,图7的(a)中所示峰值压力形成宽度的纵向变化图也与当在图3中进给方向朝上侧延伸的情况下从下侧看峰值压力形成区域时的峰值压力形成区域纵向形状一致。
将描述具体尺寸。在图7中包括纵向中心位置在内的中央区域D中,峰值压力形成宽度为300μm,并且突出部的突出量为150μm。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和突出量设定成令人满意地达到定影性能和图像质量。此外,如图7中所示,随着从离纵向中心位置90mm的位置E起朝着端部方向的距离增大,突出量逐渐变小并且峰值压力形成宽度逐渐变大。
结果,图7中的位置F是在最大成像区域中纵向端部的位置(离纵向中心位置103mm)。在位置F处,突出部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设定为900μm,并且突出部的突出量设定为110μm。此外,图7中的位置G是信尺寸记录材料(即该实施例中进给方向上可进给的最大宽度记录材料)的纵向端部位置(离纵向中心位置108mm)。在该位置G处,突出部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设定为900μm并且突出部的突出量设定为80μm。在图7中的位置E与F之间,该实施例中的突出部601和602包括这样一区域,在该区域中,随着从纵向中心起朝向端部方向的距离增大,突出量减小并且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变宽。当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最大成像区域内时,达到了该实施例的效果。
将描述在采用该实施例的情况中薄纸分离性能提高效果以及定影性能与图像质量的变化。下文中的表1显示了该实施例与对比例之间的对比结果。在对比例1中,所用的定影装置使用了这样的引导构件,其突出量和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在纵向中央区域与在纵向端部区域均相同。在对比例2中,端部区域的突出量小于中央区域的突出量,并且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在端部区域与在中央区域相同。
为了评估分离性能,使形成有实心黑色图像的20张64g/m2的记录材料穿过定影装置。导致不良进给并且出现堵塞的记录材料被评为“x”,未导致出现堵塞但是导致定影后进给紊乱以致记录材料前端或者角部折叠的记录材料被评为“△”,并且没有导致任何问题的记录材料被评为“o”。此外,表1中还示出了此时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为了评估定影性能和光泽(光泽度),就这两种性能而言都没有产生问题的记录材料被评为“o”,并且其它记录材料被评为“x”。
*1:“PO”是部位,“CP”是中央部,“EP”是端部。
*2:“PA”是突出量。
*3:“PPW”是峰值加压宽度。
*4:“DA”是排出角度。
*5:“SP”是分离性能。
*6:“FP”是定影性能。
*7:“G”是光泽。
当突出量较大时,如图12的(a)中所示,突出部为突入压辊201中的状态。结果,在定影夹持部101区域的出口(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下游端)处,定影带130被挤压成与图12的(a)中引导构件132沿左上方向倾斜的那部分紧密接触。结果,定影带130的轨迹和记录材料加压方向都遵循相同的倾斜方向,从而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变大并且因此分离性能下降。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端部区域突出部的突出量小于中央区域突出部的突出量,抑制了突出部突入到压辊201中并且因此抑制了分离性能的下降。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突出部的自由端在定影夹持部出口处形成为接近平面的形状,以便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加宽。
另一方面,在突出部的突出量小到不影响分离性能的程度的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中产生了定影性能和光泽度的下降并且因此图像质量下降。因此,突出部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在端部区域中扩大,以致峰值压力施加时间延长并且因此抑制了定影性能和光泽度的下降。
根据表1的结果,与对比例1相比较,确认了在该实施例中减小了记录材料的突出量并且因此提高了分离性能。此外,还表明对于定影性能和光泽度也是没有问题的。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特别是在突出部形状改变的纵向端部处减小了,但是在纵向中央部改善了。这是因为包含纵向中央部和包含作为引发部的纵向端部在内的整个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减小了。
纵向端部处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减小的理由被认为是如下。也就是说,据认为,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主要受紧邻定影夹持部区域出口之前处角度的影响。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中所示,为了加宽紧邻定影夹持部区域出口的峰值压力形成区域B2中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突出部的自由端形成为接近平面的形状。由于该缘故,在定影夹持部区域的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下游端位于平面部(水平部)处的情况中,排出倾斜角J顺应该形状并且变为水平的,以致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也变小而接近水平状态。
在表1中,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小于对比例2(在对比例2中,仅纵向端部的突出量减小,而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则与纵向中央部处的相同)中的原因是突出部的自由端形状接近平面状以便加宽峰值压力形成宽度。
此外,在定影夹持部区域的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下游端位于上述平面部(水平部)的下游的情况中,当纵向端部处的排出倾斜角小于纵向中央部处的排出倾斜角时,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同样可以较小。
此外,该实施例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构思,其中,在突出量减小的端部区域中下降的定影性能通过扩大峰值压力形成宽度来弥补。也就是说,当仅仅突出部的突出量只在端部区域中减小时,定影夹持部区域中突出部处的峰值压力下降,从而定影性能下降。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在端部区域中扩大,从而峰值压力的施加时间延长并且因此抑制了定影性能和图像光泽度的下降。
根据该实施例,可确保延伸到位置F(即图7中所示最大成像区域的端部)的部分处的足够定影性能和图像光泽度。
这里,作为对比例3,考虑了突出部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在端部区域中比中央区域中更宽并且突出量在中央区域和在端部区域相同的情况。在该情况中,突出部的突出量较大,并且因此突出部突入到压辊中,从而排出倾斜角变大。因此,不能解决诸如薄纸的记录材料从定影带分离开的分离性问题。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不但在作为夹持部形成构件(支承构件)的引导构件132的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而且在定影夹持部区域内,在整个纵向方向上都设置有形成为朝作为加压构件的压辊201突出的突出部。此外,突出部的突出量和突出部与转动的定影带接触的接触区域(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宽度在纵向方向(垂直于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变化。具体地说,在纵向端部处,不仅突出部的突出量与纵向中央部处相比较小,而且突出部与定影带接触的接触区域(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宽度与纵向中央部处相比较宽。
另外,在沿与引导构件132的纵向方向垂直的平面(表面)所切的截面形状中,在定影夹持部区域的下游端处,如下地设定排出角度,该排出角度是在垂直于加压方向的表面(图中的水平表面)与引导构件132在加压方向侧的表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也就是说,在纵向端部处,排出倾斜角比纵向中央部处的更小。结果,在纵向端部处,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减小,并且引导构件132与定影带130间隔开,并且因此提高了分离性能。此外,在纵向中央部处也受到纵向端部的影响,从而减小了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并且因此提高了分离性能。
另一方面,对定影性能和光泽度的影响能够被抑制在如上所述的容许范围内。此外,在包含非成像区域的纵向端部处进行上述改变,并且因此可防止对图像定影性能和图像质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可防止记录材料向定影带弯曲,并且可提高分离性能。此外,可兼顾地实现分离性能和定影性能。
顺便提及,用数值表示的突出部突出量、对应于突出部宽度的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和突出部纵向尺寸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因此不限制本发明,并且可取决于各构成元件的尺寸和物理性能来任意地设定。
<实施例2>
实施例2不同于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611A和611B不设置在引导构件505上,而是设置在滑动构件506上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在该结构中,类似于实施例1,在纵向端部区域处,突出部611b的突出量减小并且峰值压力形成宽度加宽(图9和图10)。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定影夹持部101沿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中央部处的夹持部形成构件(支承构件)不是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具有平面形状(加热器),而是具有弯曲形状(滑动构件506)。
此外,如图8中所示,加热单元500具有这样的结构:在定影带501内侧设置不与定影带501接触的卤素灯加热器502作为加热机构。定影带501通过其内表面吸收从卤素灯加热器502发出的辐射光而被加热。在图8中,使用铝制的反射板503,用于将沿图8中向下方向发射的辐射光朝定影带501反射。
定影带501具有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层状结构,并且外径扩大至30mm,以便将卤素灯加热器502和反射板503容纳在定影带501内。为了有效地吸收来自卤素灯加热器502的辐射光,定影带501的内表面的颜色最好为黑色。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定影带501的旋转轨迹上介于R5到R7且为定影带501外周长度1/3的区域(宽度大约31mm)是加热区域,热量从卤素灯加热器502经该加热区域供给至定影带501。
在该实施例中,滑动构件506设置成不仅通过接收压力而形成稳定的定影夹持部而且使定影带501稳定地转动,同时减小与定影带501之间的滑动摩擦程度。具体地说,滑动构件506是由厚度0.8mm的氧化铝形成,并且在与定影带501接触的滑动表面处形成10μm厚的光滑玻璃层。
类似于实施例1,在定影带501与滑动构件506之间放入耐热润滑脂,以便减小摩擦程度。加热单元500还包括金属框架504、用于固定滑动构件506的保持构件505和用于检测定影带501表面温度的非接触式热敏电阻507。
在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压辊201由未示出的驱动马达驱动转动以使其表面速度为200mm/秒,并且定影带501由压辊201带动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用于经由定影带501而对压辊201加压的用作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滑动构件506不需要设置有诸如加热器的具有加热功能的构件。由于所述缘故,作为夹持部形成构件,可以使用易于加工和成形的构件,从而夹持部形成构件可以具有更自由的形状。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压接触(支承)定影带的作为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滑动构件506的形状是如图9和图10中所示的弯曲形状。图9和图10各自是显示图8中椭圆形虚线510围住的定影夹持部附近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其中,图9显示了纵向中央部并且图10显示了纵向端部。
在该实施例中,仅滑动构件506构成了用于从后侧压接触(支承)定影带的夹持部形成构件(支承构件)。在定影夹持部(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中央区域中,滑动构件506的弯曲形状顺应压辊201的曲率并且在图9和图10中向上弯曲,以便增强与压辊201紧密接触的性能。结果,确保了较宽的定影夹持部区域(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在滑动构件506的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朝向压辊201突出的突出部(图9中的611A、图10中的611B),以便类似于实施例1实现了定影性能的改善和通过使图像有光泽度而改善了图像质量。
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的突出量如下地定义。也就是说,突出部沿加压方向(图9和图10中的向下方向)相对于在定影夹持部101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中央部处的滑动构件506表面突出的量为突出量。在图9和图10中的量A5和A6分别是突出量。
此外,类似于实施例1,突出部经由定影带501而挤压压辊201的区域(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被称为峰值压力形成区域。在图9和图10中,量B5和B6分别是峰值压力形成区域。
此外,类似于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中,在纵向端部处,为了减小记录材料的排出角度H,如图10中所示,突出部的突出量与纵向中央部处的相比较小并且峰值压力形成区域与纵向中央部处的相比较宽。
类似于实施例1,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中也可兼顾地实现定影性能和图像质量的改善以及记录材料分离性能的改善。
在该实施例中,描述了采用弯曲形状的滑动构件作为夹持部形成构件的结构,但是滑动构件也可具有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平面形状。此外,用于保持平面形状滑动构件的保持构件(对应于引导构件132)也可设有用于经由定影带来挤压压辊的突出部。此外,突出部形成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纵向形状,以便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变例1)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定影带由作为热源的加热器或者卤素灯加热,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定影带也可以由从作为磁通量产生源的励磁线圈产生的磁通量加热或者由来自电源的电流加热。
(变例2)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与定影带(第一可旋转构件)对置的用于与定影带配合来形成定影夹持部的对置构件,描述了压辊(第二可旋转构件),但是对置构件也可以是围绕多个带轮张紧和转动的带(第二可旋转构件)。此外,对置构件也可以是固定的垫状构件(加压垫)。
虽然已经参考本文所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上阐述的细节,本申请旨在涵盖属于改进目的或者以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型或者变更。

Claims (8)

1.一种用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包括:
圆筒形的膜;
与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构件;以及
支持构件,用于经由膜而与夹持部形成构件配合形成夹持部,夹持部是膜与支持构件相互接触来进给记录材料的接触区域并且是从处于未夹持在接触区域中的状态的记录材料进入接触区域的入口起到记录材料离开接触区域的出口止的部分,
其中,夹持部形成构件包括在出口附近朝向支持构件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在夹持部之内并且接触膜的内表面,
其中,突出部的突出量在位于膜母线方向的突出部端部处的端部区域中比位于膜母线方向的突出部中央部处的中央区域中更小,所述端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可用于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尺寸记录材料的进给区域之内,以及
其中,在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上,突出部的在夹持部之内部分的宽度在端部区域中比在中央区域中更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端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是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最大图像区域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突出部具有这样的一区域范围,在该区域范围中,突出量从膜母线方向上的中央部向端部逐渐减小并且突出部的在夹持部之内部分的宽度从中央部向端部逐渐加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夹持部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的夹持部入口侧中具有平坦区域,以及
其中,突出部从平坦区域向支持构件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夹持部形成构件包括加热器和用于支承加热器的支承构件,以及
其中,突出部形成在支承构件上。
6.一种用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包括:
圆筒形的膜;
与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构件;以及
支持构件,用于经由膜而与夹持部形成构件配合形成夹持部,夹持部是膜与支持构件相互接触来进给记录材料的接触区域并且是从处于未夹持在接触区域中的状态的记录材料进入接触区域的入口起到记录材料离开接触区域的出口止的部分,
其中,夹持部形成构件包括在出口附近向支持构件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在夹持部之内并且接触膜的内表面;在可用于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尺寸记录材料的进给区域中,突出部具有这样的一区域范围:突出量从膜母线方向的中央部向端部逐渐减小,并且在记录材料进给方向上突出部的在夹持部之内部分的宽度从中央部起逐渐加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区域范围的至少一部分是在记录材料上成像的最大图像区域之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夹持部形成构件包括加热器和用于支承加热器的支承构件,以及
其中,突出部形成在支承构件上。
CN201510449515.4A 2014-07-28 2015-07-28 定影装置 Active CN1053199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2891 2014-07-28
JP2014152891A JP6395488B2 (ja) 2014-07-28 2014-07-28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9924A true CN105319924A (zh) 2016-02-10
CN105319924B CN105319924B (zh) 2018-04-13

Family

ID=55166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49515.4A Active CN105319924B (zh) 2014-07-28 2015-07-28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280108B2 (zh)
JP (1) JP6395488B2 (zh)
CN (1) CN1053199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2162A (zh) * 2019-02-08 2020-08-1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64005A1 (en) * 2016-06-20 2017-12-2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73669B2 (ja) 2016-12-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10433B2 (en) 2017-02-28 2019-06-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a temperature of at least one of a rotating member based on a wearing amount of the rotating member and a pressing member based on a hardness change amount of the pressing member
JP7263950B2 (ja) * 2019-07-05 2023-04-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465448B2 (ja) 2020-06-08 2024-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体、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57878A (ja) * 1988-12-12 1990-06-18 Canon Inc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JP2006242980A (ja) * 2005-02-28 2006-09-14 Canon Finetech Inc 定着装置
US20110305473A1 (en) * 2010-06-15 2011-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CN103454889A (zh) * 2012-05-31 2013-12-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472700A (zh) * 2012-06-06 2013-12-25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199101A1 (en) * 2013-01-11 2014-07-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6886B2 (ja) 1987-06-16 1996-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4115147B2 (ja) 2002-03-27 2008-07-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2005050693A (ja) * 2003-07-29 2005-02-24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9176B2 (ja) 2004-01-23 2010-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ヒータ
US7215899B2 (en) 2004-02-27 2007-05-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f recording material
JP2005316443A (ja) 2004-03-30 2005-11-10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搬送ローラ
JP2006084821A (ja) 2004-09-16 2006-03-30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JP4455548B2 (ja) 2005-07-26 2010-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4770453B2 (ja) * 2005-12-22 2011-09-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25021A (ja) * 2007-03-13 2008-09-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338152B2 (ja) * 2008-06-18 2013-11-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6911B2 (ja) * 2008-11-20 2013-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US8331819B2 (en) 2009-06-11 2012-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033671A (ja) 2009-07-30 2011-02-17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80741B2 (ja) 2009-12-18 2015-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428920B2 (ja) * 2010-02-15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517813B2 (ja) 2010-07-28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用回転体および画像加熱装置
JP2012123244A (ja) 2010-12-09 2012-06-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559B2 (ja) 2011-06-02 201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9091977B2 (en) 2011-11-01 2015-07-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with insulated substrate having through holes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heater
JP6012233B2 (ja) 2012-04-11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083218B2 (ja) * 2012-12-05 2017-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913B2 (ja) 2012-12-11 2017-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4115514A (ja) 2012-12-11 2014-06-2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6265691B2 (ja) 2013-11-08 2018-0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27983A (ja) 2014-06-02 2015-1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57878A (ja) * 1988-12-12 1990-06-18 Canon Inc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JP2006242980A (ja) * 2005-02-28 2006-09-14 Canon Finetech Inc 定着装置
US20110305473A1 (en) * 2010-06-15 2011-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CN103454889A (zh) * 2012-05-31 2013-12-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472700A (zh) * 2012-06-06 2013-12-25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199101A1 (en) * 2013-01-11 2014-07-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2162A (zh) * 2019-02-08 2020-08-1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77191B2 (en) 2016-10-25
US20160026131A1 (en) 2016-01-28
US9280108B2 (en) 2016-03-08
US20160132010A1 (en) 2016-05-12
JP2016031420A (ja) 2016-03-07
JP6395488B2 (ja) 2018-09-26
CN105319924B (zh) 2018-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9940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nip forming member having a high thermal-conductive layer with a low thermal conductive portion
USRE45015E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flexible sleeve
US9291967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851532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CN105319924A (zh) 定影装置
JP6415226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2252128A (ja) 定着装置
JP2003186321A (ja) 像加熱装置
JP201103367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78658B1 (ko) 정착장치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US20150309455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819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3414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459559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766237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652135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8756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2016118645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030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32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32751B2 (ja)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37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739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186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49447B2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