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1098B - 导电材料 - Google Patents

导电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1098B
CN103151098B CN201310066073.6A CN201310066073A CN103151098B CN 103151098 B CN103151098 B CN 103151098B CN 201310066073 A CN201310066073 A CN 201310066073A CN 103151098 B CN103151098 B CN 1031510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electro
conductive material
polyimide film
carbox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60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1098A (zh
Inventor
金贞翰
金智圣
郭寄男
宋相旻
姜忠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l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l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lon Corp filed Critical Kol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51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1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1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10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18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 H01B3/3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 H01B3/38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condensation products of aldehydes with amines or am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H01B1/24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carbon-silicon compounds, carbon or silic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材料,包含:具有胺基(-NH2)的聚合物树脂,以及具有化学键结于所述聚合物树脂的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所述导电材料具有等于或低于30%的剥离指数。与碳纳米管的黏结性高且具有优异电气性质的导电材料内含有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因此具有适当的表面电阻率,从而可应用于抗静电、静电消散及电磁遮蔽用途,且依据电阻值可用于透明或不透明的电极内。

Description

导电材料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0880126848.1”,申请日为2008年12月12日,发明名称为“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包含有碳纳米管的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饭岛澄男先生首先发现碳纳米管后(S.Iijima,Nature期刊第354卷,56页,1991年),与之相关的彻底研究至今仍不断地进行。碳纳米管具有传统材料中未发现的潜在特性,包括有约1.0至1.8TPa的高弹性模数、在约2800℃的真空中能抗热的耐热性、比钻石高约2倍的高导热性以及比铜高约1000倍的高电流移动率。因此碳纳米管被认为非常适用于包括纳米级电气装置、电子装置、纳米传感器、光电装置、高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
然而,碳纳米管却具有因其长圆柱形状使其难以分散于聚合物树脂中的缺失。因此需使用分散剂,但是尽管使用了分散剂,碳纳米管仍然难以分散于聚合物树脂中。
具有碳纳米管的习知光电化学装置中,碳纳米管的使用方式是,利用包括溅镀、离子电镀或真空蒸发的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而将其层迭于聚合物树脂基板上。然而,此种方式会导致包括使用复杂仪器、低生产率、及难以将碳纳米管连续地涂敷于大尺寸基板上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遂研发出一种制造包含有碳纳米管的涂布薄膜的方法(日本专利第3665969号),此方法包括将内部分散有碳纳米管的第一分散物涂敷于一基板上、去除溶剂、以及涂敷含有聚合物树脂与溶剂的第二分散物,使第二分散物渗入碳纳米管的立体网状结构,以制得含有碳纳米管的涂布薄膜。然而,当以应用于电子装置、电气装置等的化学药品或溶剂处理时,碳纳米管很容易分离,导致此种方法并不理想。
此外,亦已研发出一种通过具有-COOH基的碳纳米管与具有-NH基的聚合物树脂薄膜表面之间的化学键结来制造出导电薄膜的方法(韩国专利申请案第10-2006-0032812号)。然而,在此例中,暴露于薄膜表面的碳纳米管很容易由于机械力,例如制程中所产生的表面摩擦力,而自薄膜表面分离,从而不当地影响导电薄膜的电气特性(表面电阻率)。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该导电材料包括有聚合物树脂与可轻易化学键结于聚合物树脂的碳纳米管,致使碳纳米管不会暴露于聚合物树脂的表面,以防止碳纳米管在承受表面摩擦力的情形下分离。此导电材料展现出优异的耐化学性,纵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仍可维持其导电性。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电气特性的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该导电材料内含有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且具有适当的表面电阻率,因此可应用于抗静电与静电用途,且依据电阻值可用于透明或不透明的电极内。
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导电材料,其包括具有胺基(-NH2)的聚合物树脂,以及具有化学键结于该聚合物树脂的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并且该导电材料具有等于或低于30%的剥离指数,如下列公式1所示。
<公式1>
其中R0为未经处理的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而R1为将已黏附于导电材料表面上10分钟的胶带剥离后,该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
依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导电材料可具有等于或小于10%的耐化学性指数,所述耐化学性指数如下列公式2所示。
<公式2>
其中R0为未经处理之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而R2为导电材料经过包括浸渍于乙醇1小时、自乙醇中取出、以乙醇清洗然后干燥等处理后,该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
在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导电材料中,以聚合物树脂的固体含量为准,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用量可为0.001至2重量百分比(wt%)。
依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导电材料可具有10-2至1011Ω/□的表面电阻率。
并且,依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一种导电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包含有第一溶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第一分散物涂敷于一基板层;去除涂敷的第一分散物内的溶剂,以形成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将包含有第一溶剂与具有胺基(-NH2)的树脂的第二分散物涂敷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致使第二分散物渗入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剥离基板层;以及在具有胺基(-NH2)的树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之间形成酰胺键。
在此方法中,可通过将从剥离基板层所得的涂布薄膜浸渍于包含有第二溶剂与酰胺偶合剂的偶合溶液中,以达成在具有胺基(-NH2)的树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之间形成酰胺键。
在此方法中,可通过每分钟1至10℃(1-10℃/min)的加热速率,在温度范围40至400℃的条件下加热0.5小时或更久,以达成在具有胺基(-NH2)的树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之间形成酰胺键。
在此方法中,第一溶剂可为自醇、水、丙酮、醚及甲苯所构成之群组中所选出的一种溶剂,或是二种或多种溶剂的混合物。
在此方法中,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可通过酸处理来制备。
在此方法中,第二溶剂可为自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甲基甲酰胺(DMF)、环己酮、乙醇、甲醇及氯苯所构成之群组中所选出的一种溶剂,或是二种或多种溶剂的混合物。
在此方法中,酰胺偶合剂可为自1,3-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1,3-dicyclohexylcarbodiimide,DCC)、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HCl)以及双-n-己基碳化二亚胺(di-n-hexylcarbodiimide)所构成之群组中所选出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与1-羟基苯并三唑(1-hydroxybenzotriazole,HOBt)之混合物。
有益效果
依据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包含有不易自其分离的碳纳米管,可展现出优异的耐化学性或耐溶剂性。
此外,依据本发明的导电材料的制造方法,有助于制备出与碳纳米管具有高黏结性的聚酰亚胺膜。
另外,依据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因具有适当表面电阻率,而可展现出优异的电气特性。
并且,在依据本发明的制造导电材料的方法中,碳纳米管能够以预期标准均匀地被包含在导电材料中,致使导电材料可具有优异的电气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叙述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包含有具有胺基(-NH2)的树脂,以及具有化学键结于该树脂的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以至于碳纳米管不会暴露于聚合物树脂的表面而是位于其中,以确保在诸如摩擦的制程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及对诸如溶剂的化学药品的抵抗性。
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具有如下列公式1所示的等于或低于30%的剥离指数。
<公式1>
其中R0为未经处理的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而R1为将已黏附于导电材料表面上10分钟的胶带剥离后,该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
此外,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具有等于或小于10%的耐化学性指数,所述耐化学性指数如下列公式2所示。
<公式2>
其中R0为未经处理的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而R2为导电材料经过包括浸渍于乙醇1小时、自乙醇中取出、以乙醇清洗然后干燥等处理后,该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
符合上述剥离指数与上述耐化学性指数的导电材料可防止因外在刺激所导致的碳纳米管分离的情形,以确保其具有适当的表面电阻率,从而使其导电性一致。
前述具有胺基(-NH2)的树脂并无特定限制,只要是内部存在有胺基(-NH2)的聚合物树脂即可,并且,举例来说,可制备成内部存在有胺基(-NH2)的聚合物树脂,诸如聚酰亚胺树脂与聚酰胺树脂。虽然前述制备方法并无特定限制,但是举例来说,当由二胺与二酸酐在存有溶剂的条件下聚合的聚酰胺酸亚胺化时,可改变及调整包括温度在内的亚胺化条件,致使胺基(-NH2)存留于聚酰亚胺中。在此例中,可在80至400℃的条件下加热1至17小时来进行亚胺化。
作为参考,不溶、不熔与极耐高温的聚酰亚胺树脂具有优异的特性,包括有耐热氧化性、耐热性、耐辐射性、耐低温性与耐化学性,因而被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诸如汽车材料、航空材料或航天材料之类的先进耐热材料,与诸如绝缘涂覆剂、绝缘膜、半导体、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用电极保护膜之类的电子材料。此外,本发明中的聚酰亚胺膜具有优异的电气特性,因此可应用于透明电极与抗静电剂。
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可具有10-2至1011Ω/□的表面电阻率。
为达成此目的,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包括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且以聚合物树脂的固体含量为准,其用量可为0.001至2wt%。
为制备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可将具有胺基的树脂制备为使其内部均匀分布有胺基,且可调整其用量,以控制具有化学键结于树脂的羧基的碳纳米管的分布程度与用量。因此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可被控制为完全一致。
本发明所使用的碳纳米管并无特定限制,可使用商业贩卖的产品或是经由典型制程所制得的碳纳米管。因为羧基(-COOH)必须暴露于碳纳米管的表面或是末端,因此需要高纯度的碳纳米管。
就表面或是末端必须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而言,可使用商业贩卖的产品,或者可使用经过处理的碳纳米管,前述的处理过程包括于高温(约370℃)下热处理1小时、使用超声波仪在盐酸中纯化3小时、在硫酸与过氧化氢混合物(体积比2至5比1)中搅拌20至30小时、以蒸馏水稀释、使用0.1至0.5μm的过滤装置过滤碳纳米管悬浮液然后干燥等处理。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用以制备具有胺基的聚酰亚胺树脂所使用的二酸酐并无特定限制,但可包括选自2,2-双(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FDA)、4-(2,5-二氧四氢呋喃-3-基)-1,2,3,4-四氢化萘-1,2-二羧酸酐(TDA)、4,4’-(4,4’-异亚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HBDA)、3,3’-(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与3,4,3’,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并且,用以制备具有胺基的聚酰亚胺树脂所使用的二胺并无特定限制,但可包括选自2,2-双[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6HMDA)、2,2’-双(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联苯(2,2’-TFDB)、3,3’-双(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联苯(3,3’-TFDB)、4,4’-双(3-胺基苯氧基)二苯基砜(DBSDA)、双(3-胺基苯基)砜(3DDS)、双(4-胺基苯基)砜(4DDS)、1,3-双(3-胺基苯氧基)苯(APB-133)、1,4-双(4-胺基苯氧基)苯(APB-134)、2,2’-双[3(3-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3-BDAF)、2,2’-双[4(4-胺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4-BDAF)与二氨基二苯醚(ODA)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二酸酐组分与二胺组分以等摩尔比例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然后进行反应以制备聚酰胺酸溶液。
上述单体的溶液聚合反应所用的溶剂并无特定限制,只要能使聚酰胺酸溶解于其内即可。一般已知的反应溶剂中,可使用选自间-甲酚、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甲基亚砜(DMSO)、丙酮和二乙基醋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极性溶剂。此外,亦可使用诸如四氢呋喃(THF)或氯仿的低沸点溶剂,或是诸如γ-丁内酯的低吸收性溶剂。
反应溶剂的用量并无特定限制,但为了制备具有适当分子量与黏度的聚酰胺酸溶液,以聚酰胺酸溶液的总量为准,反应溶剂的用量宜设定为50至95wt%,较佳为70至90wt%。从聚酰胺酸溶液制备聚酰亚胺膜的方法包括任何传统方法,即,浇注聚酰胺酸溶液于支撑物上然后进行亚胺化,从而获得所需薄膜。
亚胺化的方法,举例来说,包括有热亚胺化、化学亚胺化,或者一种结合热亚胺化与化学亚胺化的方法。化学亚胺化包括将包含有例如醋酸酐的酸酐的脱水剂,以及包含有例如异喹啉、β-甲基吡啶或吡啶的三级胺的亚胺化催化剂,添加到聚酰胺酸溶液中。在使用热亚胺化或者结合热亚胺化与化学亚胺化的方法的情况下,加热聚酰胺酸溶液的条件可视聚酰胺酸溶液的类型以及所得聚酰亚胺膜的厚度而异。
以下将更具体地描述使用前述结合热亚胺化与化学亚胺化的方法来制备聚酰亚胺膜的过程。将脱水剂与亚胺化催化剂添加于聚酰胺酸溶液中,将其浇注于支撑物上然后在80至200℃的条件下加热,较佳为在100至180℃的条件下,藉以活化脱水剂与亚胺化催化剂,从而获得一种部分硬化或部分干燥的胶态聚酰胺酸膜,然后将此胶态聚酰胺酸膜从支撑物剥离。接着,此胶态膜在200至400℃下加热5至400秒,以制得聚酰亚胺膜。
此外,在本发明中,可以以下所述方法从聚酰胺酸溶液制备聚酰亚胺膜。具体而言,将获得的聚酰胺酸溶液亚胺化,之后将亚胺化后的溶液加入选自水、醇、醚及酮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过滤然后干燥,从而获得一种固体聚酰亚胺树脂。接着,将此固体聚酰亚胺树脂溶解于与聚酰胺酸聚合反应所用溶剂相同的溶剂内,以获得聚酰亚胺溶液,之后进行成膜制程,获得聚酰亚胺膜。聚酰胺酸溶液的亚胺化,可应用如上所述的热亚胺化、化学亚胺化或者一种结合热亚胺化与化学亚胺化的方法。在使用前述结合热亚胺化与化学亚胺化的方法的情况下,藉由将脱水剂与亚胺化催化剂加入聚酰胺酸溶液,然后在20至180℃下加热1至12小时以具体地执行亚胺化反应。就此而论,选自水、醇、醚与酮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的用量并无特定限制,但较佳为制得的聚酰胺酸溶液重量的5至20倍。考虑到选自水、醇、醚与酮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的类型以及可能会残留于固体树脂内的反应溶剂的沸点,将过滤后的固体聚酰亚胺树脂干燥的条件包括50至150℃的温度与2至24小时的时间。
依据本发明的导电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包含有第一溶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第一分散物涂敷于一基板层;去除涂敷的第一分散物内的溶剂,以形成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将包含有第一溶剂与具有胺基(-NH2)的树脂的第二分散物涂敷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致使第二分散物渗入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剥离基板层;以及在具有胺基(-NH2)的树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之间形成酰胺键。
基板层并无特定限制,且可由诸如金属、聚合物树脂与玻璃等任何材料所制成。
前述包含有第一溶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第一分散物涂敷于基板层的一表面。该第一溶剂可为选自醇、水、丙酮、醚及甲苯中的一种溶剂,或是二种或多种溶剂的混合物。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可通过前述的表面改良而具有羧基。
就导电聚合物膜透明度来说,优选地,第一分散物宜涂敷1至1000nm的厚度。在不要求透明度的应用领域中,厚度则无限制。
涂敷第一分散物是在空气中、氮气压下或减压状态下处理的,以去除溶剂,从而形成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立体网状层。
之后,涂敷包含有具有胺基(-NH2)的聚合物树脂与第一溶剂的第二分散物于其上,使第二分散物渗入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就透明度来说,第二分散物较佳宜涂敷0.5至500μm的厚度,此厚度包括具有羧基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在不要求透明度的应用领域中,第二分散物的涂敷厚度可厚于第一分散物。
然后,剥离基板层,使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暴露于剥离表面。
在此同时,由于具有胺基(-NH2)的树脂与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之间的酰胺键尚未形成,因此必须额外进行形成酰胺键的步骤。
形成酰胺键的步骤并无特定限制,但是包括将从剥离基板层所得的涂布薄膜浸渍于包含有第二溶剂与酰胺偶合剂的偶合溶液中,加热或脱水,从而形成酰胺键。加热可通过每分钟1至10℃的加热速率,在温度40至400℃的条件下加热0.5小时或更久来完成。或者是,浸渍于偶合溶液中,清洗然后干燥或如前述般的加热。
第二溶剂可为选自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甲基甲酰胺(DMF)、环己酮、乙醇、甲醇及氯苯中的一种溶剂,或是二种或多种溶剂的混合物。酰胺偶合剂可为自包括有1,3-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1,3-dicyclohexylcarbodiimide,DCC)、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HCl)与双-n-己基碳化二亚胺(di-n-hexylcarbodiimide)之类的碳化二亚胺衍生物中选出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与1-羟基苯并三唑(1-hydroxybenzotriazole,HOBt)之混合物。
为了有助于酰胺键在室温下形成,优选地,将包含有具有因剥离基板层而暴露的羧基的碳纳米管的涂布薄膜浸渍于第二溶剂中。
通过这些步骤,碳纳米管插入树脂中并由于酰胺键而与树脂具有高黏结性,因此当以应用于电子装置、电气装置等的化学药品或溶剂处理时,碳纳米管不会轻易地分离。
透过下列范例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然而这些范例仅用以叙述本发明,而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发明。
<范例1>
1.具有暴露羧基的碳纳米管的制备:将1.0克的碳纳米管加入1升的盐酸中,使用超声波仪纯化3小时,使用1μm过滤装置过滤。重复这些步骤三次以纯化碳纳米管。依此纯化所得的碳纳米管在盐酸与过氧化氢混合物(体积比为4比1)中搅拌24小时,然后以蒸馏水稀释。使用0.2μm过滤装置过滤依此所得的碳纳米管悬浮液,然后干燥。
2.具有胺端基的聚酰亚胺溶液(第二分散物)的制备:在氮气通过配备有搅拌装置、氮气入口、滴液漏斗、控温装置与冷凝装置的100毫升的三颈圆底烧瓶反应器时,将31.82克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加入其中。反应器的温度降至0℃,将3.2023克(0.01摩尔)的2,2’-TFDB溶解于内,然后将所得溶液维持在0℃。之后,加入4.164克(0.008摩尔)的6HBDA,搅拌1小时以完全溶解6HBDA,其后加入0.58844克(0.002摩尔)的BPDA并使其完全溶解。因此固体含量为20wt%。接着,将此溶液置于室温下并搅拌8小时,从而获得在23℃下黏度为1900泊(poise)的聚酰胺酸溶液。
将诸如醋酸酐(AceticAnhydride)(醋酸氧化物,AceticOxide,SamChun公司供售)与吡啶(Pyridine)(SamChun公司供售)的化学硬化剂,每种2至4当量添加至聚酰胺酸溶液中,之后以每分钟1至10℃的加热速率,在温度范围20至180℃的条件下加热2至10小时,从而亚胺化聚酰胺酸溶液。然后,将30克的亚胺化后的溶液加入300克水中,其后过滤并研磨沉淀的固体物,以获得细致粉末,之后将此粉末在80至100℃的真空烘箱中干燥2至6小时,得到约8克的固体树脂粉末。将固体树脂粉末溶解于32克的作为聚合反应溶剂的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以获得固体含量为20wt%的聚酰亚胺溶液。
3.偶合溶液的制备:作为酰胺偶合剂的1,3-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1,3-dicyclohexylcarbodiimide,DCC)与1-羟基苯并三唑(1-hydroxybenzotriazole,HOBt)分别溶解于12mM的乙醇中,以制备分散溶液。
4.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将0.002wt%、由步骤1制得的具有暴露羧基的碳纳米管加入乙醇中,然后使用超声波仪将其分散10小时,以制得第一分散物。使用涂敷装置将1μm厚的第一分散物均匀地涂敷于基板层(玻璃)上,然后在减压的条件下去除溶剂,以形成碳纳米管的网状层。其后,将步骤2所制得的聚酰胺酸溶液,即第二分散物涂敷于基板层上的碳纳米管的网状层上,涂敷的厚度包含网状层在内为300μm,然后以每分钟1至10℃的加热速率,在温度范围20至250℃的条件下加热1至2小时以去除溶剂,之后剥离基板层。
5.聚酰亚胺的酰胺(-NH)与碳纳米管的羧基(-COOH)之间的化学键结:使步骤4制得的碳纳米管薄膜于步骤3制得的偶合溶液中反应1小时,以乙醇清洗,然后干燥,从而获得聚酰亚胺膜。
<范例2>
除了在步骤5中,由步骤4制得的碳纳米管薄膜是以每分钟1至10℃的加热速率,在温度范围40至400℃的条件下加热8小时之外,依照范例1相同的方式来制备聚酰亚胺膜。
<范例3>
在范例1的步骤2中,将3.2023克(0.01摩尔)的2,2’-TFDB溶解于33.59克的DMAc中,将所得溶液维持在0℃。之后,依序加入3.64355克(0.007摩尔)的6HBDA与1.551克(0.003摩尔)的ODPA,搅拌1小时以完全溶解6HBDA与ODPA。因此固体含量为20wt%。将此溶液置于室温下并搅拌8小时。除了制得在23℃下黏度为1800泊(poise)的聚酰胺酸溶液之外,进行相同的后续步骤以获得聚酰亚胺膜。
<范例4>
除了在范例1的步骤4中是将0.2wt%的具有暴露羧基的碳纳米管分散于乙醇中之外,依照范例1相同的方式来制备聚酰亚胺膜。
<比较范例1>
除了不进行步骤5之外,依照范例1相同的方式来制备聚酰亚胺膜。
<比较范例2>
碳纳米管的分散溶液的制备:将0.1wt%的范例1步骤1制得的具有暴露羧基的碳纳米管加入乙醇中,然后使用超声波仪将其分散10小时。作为酰胺偶合剂的1,3-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1,3-dicyclohexylcarbodiimide,DCC)与1-羟基苯并三唑(1-hydroxybenzotriazole,HOBt)分别溶解于12mM的前述乙醇中。
聚酰亚胺膜的制备:使用涂敷装置将范例1步骤2制得的聚酰亚胺溶液均匀地涂敷1μm厚于基板层上,然后在减压的条件下去除溶剂,之后剥离基板层。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使聚酰亚胺膜在碳纳米管分散溶液中反应10小时,以乙醇清洗,然后在减压条件下干燥。
通过下列方法评估各范例与比较范例的聚酰亚胺膜的特性。结果示于下表1中。
(1)表面电阻率(R0)
通过使用三菱化学公司(MitsubishiChemical)供售的电阻仪持续不断地向范例1至4与比较范例1及2的碳纳米管薄膜施加电压,测得高电阻率(107Ω/□或更高)。当电压变化为10V、100V、250V、500V及1000V时,进行测量。并且,为了电阻率的测量,使用环状探针以10至30秒的间隔,测量装设于金属基板上的样品的电阻率。
使用先进仪器科技公司(AdvancedInstrumentTechnology)供售的4点探针系统,在温度25℃及30%RH的条件下测量范例1至4与比较范例1及2的碳纳米管薄膜的表面电阻率,测得低电阻率(107Ω/□或更低)。
(2)剥离测试
在测试完范例1至4与比较范例1及2的碳纳米管薄膜的表面电阻率(R0)后,将3M公司供售的长5厘米的思高魔术胶带(ScotchMagicTMTape,型号810)黏附于相同的碳纳米管薄膜上。10分钟后,将胶带自薄膜表面剥离。测量剥离胶带后薄膜表面的表面电阻率(R1),从而利用下列公式1确定剥离指数。
<公式1>
其中R0为未经处理的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而R1为将已黏附于导电材料表面上10分钟的胶带剥离后,该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
(3)耐化学性测试
在测试完范例1至4与比较范例1及2的碳纳米管薄膜的表面电阻率(R0)后,将薄膜浸渍于一般等级的乙醇中,使用Jeotech公司供售的型号为UC-05的超声波仪(水浴型,40KHz)在温度25℃下用超声波处理1小时,之后将薄膜自乙醇中取出,并以乙醇清洗,然后干燥。测量依此处理过后的碳纳米管的表面电阻率(R2)。
<公式2>
其中R0为未经处理的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而R2为导电材料经过包括浸渍于乙醇1小时、自乙醇中取出、以乙醇清洗然后干燥等处理后,该导电材料的表面电阻率。
【表1】
从特性测试结果可明显得知,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具有等于或小于30%的剥离指数,所以在物理摩擦之前和之后,表面电阻率的变化小。并且,聚酰亚胺膜具有等于或小于10%的耐化学性指数,所以在溶剂处理之前和之后,表面电阻率的变化小。
因此,即使当导电材料遭受诸如摩擦力的机械力或是以诸如溶剂或其类似物的化学药品处理时,仍可维持其表面电阻率,从而可靠地维持优异的电气特性。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材料可应用于包括透明电极的各种光电化学装置。

Claims (3)

1.一种导电聚酰亚胺膜,包含:聚酰亚胺树脂,以及具有化学键结于所述聚酰亚胺树脂而形成酰胺键的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所述导电聚酰亚胺膜具有等于或低于30%的剥离指数,所述剥离指数由下列公式1表示,
其中,耐化学性指数为等于或小于10%,所述耐化学性指数由下列公式2表示:
<公式1>
其中,R0为未经处理的导电聚酰亚胺膜的表面电阻率,R1为将已黏附于导电聚酰亚胺膜表面上10分钟的胶带剥离后,所述导电聚酰亚胺膜的表面电阻率,
<公式2>
其中,R0为未经处理的导电聚酰亚胺膜的表面电阻率,R2为导电聚酰亚胺膜经过包括浸渍于乙醇1小时、自乙醇中取出、以乙醇清洗然后干燥的处理后,所述导电聚酰亚胺膜的表面电阻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聚酰亚胺膜,其中,基于所述聚酰亚胺树脂的固体含量,所述具有羧基(-COOH)的碳纳米管的用量为0.001至2wt%。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聚酰亚胺膜,其表面电阻率为10-2至1011Ω/□。
CN201310066073.6A 2007-12-14 2008-12-12 导电材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1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7-0131064 2007-12-14
KR1020070131064A KR101438225B1 (ko) 2007-12-14 2007-12-14 전도성 재료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08801268481A CN101945820B (zh) 2007-12-14 2008-12-12 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68481A Division CN101945820B (zh) 2007-12-14 2008-12-12 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1098A CN103151098A (zh) 2013-06-12
CN103151098B true CN103151098B (zh) 2016-06-01

Family

ID=407960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68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45820B (zh) 2007-12-14 2008-12-12 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20131006607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1098B (zh) 2007-12-14 2008-12-12 导电材料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68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45820B (zh) 2007-12-14 2008-12-12 导电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88506B2 (zh)
JP (2) JP5349492B2 (zh)
KR (1) KR101438225B1 (zh)
CN (2) CN101945820B (zh)
TW (1) TWI394785B (zh)
WO (1) WO2009078621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76438B1 (ko) * 2009-09-24 2014-03-20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심리스 벨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MY173618A (en) * 2010-05-11 2020-02-11 Kek Hing Kow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transparent sheeting
WO2014039509A2 (en) 2012-09-04 2014-03-13 Ocv Intellectual Capital, Llc Dispersion of carbon enhanced reinforcement fibers in aqueous or non-aqueous media
TWI550149B (zh) * 2013-09-06 2016-09-21 Zheng An Zhi A pyroelectric materia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fficient pyroelectric fiber
KR102399680B1 (ko) * 2015-08-19 2022-05-19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탄소나노튜브 품질 평가 방법
KR101744027B1 (ko) 2016-03-17 2017-06-07 한국화학연구원 전도성 금속박막의 제조방법
CN109074907B (zh) * 2016-04-27 2021-01-08 斯泰拉化工公司 固定化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70876B (zh) * 2020-03-16 2021-10-19 中山大学 一种高石墨化聚酰亚胺基石墨厚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4233A (zh) * 2003-08-08 2006-11-15 通用电气公司 包括碳纳米管的导电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2371A (ja) * 1993-12-22 1995-03-28 Asahi Chem Ind Co Ltd ポリアミドの製造方法
JP2005508067A (ja) * 2001-10-29 2005-03-24 ハイピリオン カタリシス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官能化された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を含むポリマー
JP2003246927A (ja) * 2002-02-26 2003-09-05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ポリイミド樹脂組成物、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ポリイミド管状物及び電子写真用管状物
KR100937085B1 (ko) * 2002-10-26 2010-01-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학적 자기조립 방법을 이용한 탄소나노튜브 적층 및패턴 형성 방법
WO2004065496A1 (ja) * 2003-01-20 2004-08-05 Teijin Limited 芳香族縮合系高分子により被覆された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
KR100525764B1 (ko) * 2003-06-13 2005-11-04 한국과학기술원 전도성 탄소나노튜브를 이용한 바이오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60060682A (ko) * 2003-08-08 2006-06-05 제너럴 일렉트릭 캄파니 탄소 나노튜브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전도성 조성물 및 그의제조방법
JP2005081766A (ja) * 2003-09-10 2005-03-3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導電性包装材料、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部品用容器
JP2005162814A (ja) * 2003-12-01 2005-06-23 Tosoh Corp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共重合体
US20070298253A1 (en) * 2004-09-17 2007-12-27 Kenji Hata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arbon Nanotube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6117759A (ja) * 2004-10-20 2006-05-11 Teijin Ltd ポリアミド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06241248A (ja) * 2005-03-01 2006-09-14 Bussan Nanotech Research Institute Inc 高分子複合体
JP4930873B2 (ja) * 2005-03-24 2012-05-16 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 微小カーボン分散物
CN100357346C (zh) * 2006-03-14 2007-12-26 同济大学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用多功能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KR100685796B1 (ko) * 2006-04-11 2007-02-22 한국과학기술원 고순도 및 고밀도의 탄소나노튜브 필름을 이용한투명전극의 제조방법
KR100759754B1 (ko) * 2006-06-16 2007-10-04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분산제 및 공단량체를 이용하여 표면이 개질 된탄소나노튜브, 탄소나노튜브/고분자 복합체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4233A (zh) * 2003-08-08 2006-11-15 通用电气公司 包括碳纳米管的导电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6450B2 (ja) 2015-07-29
CN101945820A (zh) 2011-01-12
JP5349492B2 (ja) 2013-11-20
CN103151098A (zh) 2013-06-12
US8288506B2 (en) 2012-10-16
JP2011506671A (ja) 2011-03-03
US20100305298A1 (en) 2010-12-02
TWI394785B (zh) 2013-05-01
WO2009078621A2 (en) 2009-06-25
KR20090063623A (ko) 2009-06-18
WO2009078621A3 (en) 2009-10-01
JP2013243109A (ja) 2013-12-05
TW200940628A (en) 2009-10-01
CN101945820B (zh) 2013-11-06
KR101438225B1 (ko) 2014-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1098B (zh) 导电材料
TWI298334B (en) Polyamic acid resin composition modified with laminate nanometer silica sheet and polyimide prepared therefrom
EP3040366A1 (en) Window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window
TWI454513B (zh) 黑色聚亞醯胺薄膜
CN104710788B (zh) 聚酰亚胺前体组合物及制法、成形体及制法、液晶取向膜、钝化膜、电线被覆材料、粘合膜
WO2012101988A1 (ja) 熱伝導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27905B2 (ja) ポリイミド前駆体組成物、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イミド成形体
TWI362398B (en) Polyimide polymers for flexible electrical device substrate material and flexible electrical devices comprising the same
JP6007809B2 (ja) 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ポリイミド成形体、液晶配向膜、パッシベーション膜、電線被覆材、及び接着膜
JP5768926B2 (ja) ポリイミド前駆体組成物、ポリイミド前駆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ポリイミド成形体、液晶配向膜、パッシベーション膜、電線被覆材、及び接着膜
WO2006118353A1 (ja) 耐熱性と接着性とに優れた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80534B2 (ja) ポリイミドワニス
Thompson et al. Single-Stag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flective and Conductive Silver− Polyimide Films Prepared from Silver (I) Complexes with ODPA/4, 4′-ODA
JP6427903B2 (ja) ポリイミド前駆体組成物、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イミド成形体
JP6361507B2 (ja) 導電性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973330B2 (ja) 導電性樹脂組成物
JPH0670136B2 (ja) 変性ポリイミド組成物の製法
CN108503831A (zh) 用以形成聚酰亚胺的组成物、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膜
TWI685544B (zh) 用以形成聚醯亞胺的組成物、聚醯亞胺及聚醯亞胺膜
TWI670329B (zh) 用以形成聚醯亞胺的組成物、聚醯亞胺及聚醯亞胺膜
JP2000044682A (ja) 低吸湿ポリイミドおよびポリアミック酸溶液
JPH04168157A (ja) 導電性樹脂組成物
JP3006802B2 (ja) 可溶性ポリイミドの製造法
JP2010180327A (ja) ポリマー組成物
JPH05310935A (ja) ポリイミド、その前駆重合体および樹脂溶液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